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关于“新课标第一课件”,我们整理出了以下的相关知识点。每位教师在上课前都会使用自己的教案课件,因此他们会认真规划每份教案课件的重点和难点。教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组织方式。相信你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使用指南!

新课标第一课件【篇1】

轴对称 1.轴对称的意义: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两个图形完全重合时的点叫做对应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互相重合的线段叫做对应线段。

3.轴对称的特征:沿对称轴对折,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重合。

2.图形旋转方向:钟表中指针的运动方向成为顺时针旋转;反之,称逆时针旋转。

3.图形旋转的性质: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一定的度数,图形中的对应点、对应线段都旋转相应的度数,相对应的点到旋转点的距离相等,对应角相等。

4.图形旋转的特征:图形旋转后,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了。

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 1.设计图形的基本方法:利用平移、旋转或对称,可以设计简单而美丽的图案

2.运用平移设计图案的方法:(1)选好基本图形;(2)确定平移的距离;(3)确定平移方向;(4)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3.运用平旋转计图案的方法:(1)选好基本图形;(2)确定旋转点;(3)定好旋转角度;(4)沿每次旋转后的基本图形的边缘画图。

4.运用对称设计图案的方法:(1)选好基本图形;(2)定好对称轴;(3)画出基本图形的对称图形。

因数和倍数 1.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如果a×b=c(a、b、c都不为0的整数),那么a、b就是c的因数,c就是a、b的倍数。

2.数与倍数的关系:因数和倍数是两个不同的该概念,但又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3.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1)列乘法算式:根据因数的意义,有序地写出两个乘积是此数的所有乘法算式,乘法算式中每个因数就是该数的因能数。(2)列除法算式:用此数除以大于1等于1而小于等它本身的整数,所得的商是整数而无余数,这些除数和商都是该数的因数。

4.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倍数,就是用这个数,依次与非零自然数相乘,所得之数就是这个数的倍数。

2、3、5的倍数的特征 1.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奇数和偶数的意义:在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3.奇数、偶数的运算性质: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大减小),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5.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质数和合数 1.质数和合数的意义: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2.质因数: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3.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数相乘的形式表是出来,就是分解质因数。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1.长方体的特征:有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

2.正方体的特征:正方体的6个面完全相同;12条棱的长度全相等;有8个顶点。

3.长方体长、宽、高的意义: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表面积的意义: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或5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字母表示:m3,dm3,cm3。

3.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 m3 =1000dm3   dm3  =1000cm3.

4.容积的意义:箱子、油桶等所能装下物体的体积,叫做箱子等的容积。

6.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1L= dm3   1 cm3.=1 ml

7.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8.容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只是要从里面量它的长、宽和高。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1.单位“1”的意义: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2.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3.分数单位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4.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反来,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分数的分子相等于被除数,分母相等于除数,分数相等于除号。

5.“求一个数是(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的解题办法: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

5.带分数的意义:由整数(不包括0)和真分数合成的数叫做真分数。

6.带分数的读法:先读整数部分,再读分数部分,中间加“又”字。

7.带分数的写法:先写整数部分,再写分数部分,分数部分的分数线与整数的中间对齐。

8.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用分子除以分母。当分子是分母倍数时,能化成整数;当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时,能化成带分数,商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分数的基本性质 1.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2.分数基本性质的运用:可以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也可以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的分数。

约分 1.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2.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1)列举法;(2)先找出两个数中较小数的因数,再圏出是另一个数的因数,再看哪一个最大;(3)分解质因数法;(4)短除法。

3.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特殊方法:(1)当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小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2)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最大公因数是1。

4.约分的意义: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分数。

7.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通分 1.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数,叫做最小公倍数。

2.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1)列举法(2)先求出两个数中较大数的倍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圈出较小数的倍数,第一个圏的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3)分解质因数法(4)短除法。

3. 求两个数的最小倍数的特殊方法:当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大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2)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这两个数的乘积就是它们最小公倍数。

4.通分的意义:把异分母的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5.通分的方法:通分时用原分母的公倍数作公分母,一般选用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然后把各分数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分母作分母的分数。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1.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有限小数可以直接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点去掉作分子。能约分的要约分,化成最简分数。

2.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1)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可以直接去掉分母,看分母1后面有几个零,就在分子中从最后一位起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2)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小数。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分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分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4.同分母分数连加的计算方法: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也可以直接把加数的分子连加起来,分母不变。

5.同分母分数连减的计算方法: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也可以直接用被减数的分子连续减去两个减数的分子,分母不变。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般先通分,化成同分母的分数,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计算。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1.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没有括号的,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然后算括号外的

统计 1.众数的意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3.复式折线统计图:在计量过程中存在两组数据,而又需要在一个统计图中表示这两组数据时,就要用两种不同形式的折线来表示不同数量变化情况的折线统计图。

4.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表示两组数据数量的多少,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还能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5.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1)根据两组数据量多少和图纸大小,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2)在水平射线上确定好各点的距离,分配各点的位置;(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4)用不同的图例表示两组不同的数据;(5)按照数据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6)标出题目,注明单位、日期。

数学广角 找次品的最优方法:把待测物体分成3份,要分得尽量平均,不能够平均分的,也应该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只相差1.

新课标第一课件【篇2】

由于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关于整、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整、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知识基础上,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安排的,学生学会运用转换的思想方法,将异分母分数转换成同分母分数再计算,形成基本的分数加减运算能力;最后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学习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提高分数运算的合理性和灵活性。

1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出结果。

2 .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

3 .体会分数加、减法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1.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法。包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能灵活运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解决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3.能解决生活中的分数应用题。

教学难点:

1.能正确解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能准确分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正确计算。

1.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正确率。

2.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正确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能力。提高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1 .让学生经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认识将旧知识转换成新知识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2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和验算。

1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及算法。

2 .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单元测试及分析 检测本单元的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查漏补缺。 2

1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能力。提高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1.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

2.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

60+900=     156+23=      37+210=       175+125=     98+102=

100-34=    26-19=       84-48=       320-70=      560-360=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小明有24元钱,小青的零花钱比小明多16元。小青有多少钱?

1、

(1)根据题意,你是怎样列式的?为什么呢?

(2)四人小组说说算理以及分数加法的意义。

2、(1) 根据题意,你是怎样列式的?为什么呢?

(2)四人小组说说算理以及分数减法的意义。

3、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两种算法。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相同,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或相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成最简分数。

3.直接写得数。

4.填空。

5.直接写得数。

7.解决问题。

8.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相同,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或相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成最简分数。

一、填空题。

5    5             5            5

2  +  1  =    (  )+ (  ) =(   )  = (  )

6     6            6             6       (  )

二、直接写得数。

1   + 1  =       2  +  1 =      4  + 1  =     2  + 3  =

3    3           5     5       10   10        9   9

1   + 3   =       2  +  2 =      1  + 5  =     4  + 6 =

8     8           4     4        7   7        11   11

一、填空题。

4      4             4           4

7  -  3  =    (  )- (  ) =(   )  = (  )

8      8            8               8      (  )

二、直接写得数。

2   - 1  =       4  - 1 =      7  - 1  =     9 - 6 =

6      6           5     5       10   10        13   13

11  - 5   =       3 - 2 =      8  - 7  =     10 - 10 =

12     12          4    4        9     9        11    11

一、填空题。

1 +  2  + 1  =    (  )+ (  )+ (    ) =(   )

5    5    5            5                    5

3  +  2   +  1  =    (  )+ (  )+  (     ) = (   )  = (  )

9     9      9                  9                 9       (  )

二、直接写得数。

1   + 1   +  3  =    5   +  2  +  3  =      1   + 7   +  3  =

14    14    14       13     13    13        11    11     11

7   + 4   +  2  =    10  + 2   +  6  =      8  +  13  +  7  =

17    17    17       21   21     21         35    35     35

一、填空题。

14  - 9   - 1  =    (  )-(  )- (   ) =(   )

15     15     15            15                   15

17  - 11   - 1  =    (  )-(  )- (   ) =(   )= (   )

20     20      20              20                 20     (   )

二、直接写得数。

9  - 7 - 1 =      17 - 10- 4 =      14 - 9 -  1   =

10    10   10       18    18   18       17    17    17

19  - 16 - 1 =      8 - 6 - 2 =    15 - 3 - 4     =

19     19    19       9     9   9      16    16   16

1 .让学生经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认识将旧知识转换成新知识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2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和验算。

3 .通过学习回收有用垃圾的计算,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1. 教学重点: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和验算。

0.6×12=      36×0.02=      1.5×0.3=      4.1×4=      9.8×0.1=

7×0.09=      5.2×3=        2.4×6=       30×0.3=     1.25×8=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一本日记本3.5元,小红买了5本。应付多少钱?

(2)讨论计算的步骤。

A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

B可以用通分的方法把它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也是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1. 填空。

2. 直接写得数。

3.下面的计算正确吗?

小结: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和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相同。

4.直接写得数。

5.填空。

7.解决问题。

8.思考。

9.解决问题。

10.小游戏。

(四)全课总结: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也是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和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相同。

1.   1   +   2   =    1  ×(   )   +   2   ×  (   )    =    (      )

6        9        6  ×  3           9   ×    2                18

2.   1   +   2   =         3   +   2   =         1   +   4   =

7       9             10      8             4        9

1.  2   -   1   =    2  ×(   )  - 1  ×  (   )    =    (      )

5       7         5 ×  7          7  ×   5                 35

2.   1   -  1  =         5   -  2   =         2   -   3   =

8       10          12       9             3        7

1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及算法。

2 .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 .养成用简明、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2.7÷3=        4.5÷0.9=     12÷0.1=      48÷0.12=       0.07÷0.7=

2.7÷0.3=      4.5÷9=       12÷0.01=     48÷1.2=        0.07÷7=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做一个礼盒需要0.6米,20米最多可以做多少个礼盒?

运算顺序是什么?这是加减混合计算,从左往右计算就可以了。

(3)四人小组讨论不同算法。

二、

三、

【小结】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分步通分也可以一次通分进行计算。计算时,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方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也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带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在计算分数加法时,要注意认真审题,根据题目中数的特点,灵活应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的速度。

1.直接写得数。

2.

3.

5.解决问题。

6.解决问题。

7.填空。

9.思考题。

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分步通分也可以一次通分进行计算。计算时,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方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也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带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在计算分数加法时,要注意认真审题,根据题目中数的特点,灵活应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的速度。

一、填空题。

4 +  1 -  3  =    (  )+ (  )- (    ) =(   )

5    5     5               5                   5

3  - 2   +  1  =    (  )- (  )+  (     ) = (   )  = (  )

5     10     2           (   )                (   )    (  )

二、直接写得数。

7  + ( 9 - 3 ) =    5 - 1  +  1  =      11  - 5   +  7  =

10      10   10         9    6     3         12    12     12

新课标第一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i、u、3个单韵母,能认清形,读准音。

2.学会正确认读带调的3个单韵母。知道i在标调时上面的小圆点不写。

3.会在四线格内正确抄写3个单韵母。

教学重点:

学会读写i、u、三个单韵母。

学前准备:

1.制作拼音卡片。(师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用时:5分钟)

1.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ɑ、o、e三个单韵母和它们的四声,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三个单韵母i、u、。

2.板书课题。

二、读准音。(用时:15分钟)

1.引导读准i、u、。

(1)课件出示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话。

(2)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在图片相应位置出示三个单韵母。

(3)图文对照,引导学生认读i、u、。

2.引导学生认读i、u、的四声。

(1)出示i、u、的四声,引导学生发现标调后i和的变化。

(2)引导学生练习读i、u、的四声。

(3)开火车认读i、u、的四声。

三、认清形。(用时:15分钟)

1.引导认清i。

(1)出示四线格,教师范写。并强调书写要点:先在中格写小竖要占满格,然后在竖的头上离开二线的地方写小点。

(2)引导学生练习书空i。

(3)组织学生在汉语拼音本上练习书写。

(4)组织展示。

2.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认清u、。

四、布置作业。(用时:5分钟)

出示作业

在汉语拼音本上抄写i、u、各一行。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i的四声时,我通过讲i戴帽子的故事,让学生知道给i标调时,要省略上面一点的规则,学生学得轻松自在、兴趣盎然,这样就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在我们的课堂上,应该结合所教内容,找一些或编一些儿歌,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让孩子轻松快乐地学。

新课标第一课件【篇4】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统计意义。二是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并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推测。

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习,在统计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册教材关于统计的教学主要有两部分,其一,教学新的统计知识--众数,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找出数据的众数,在统计分析中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特征;其二,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统计观念。

在教材的具体编排上,一是注意与先前学习过的统计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新内容。例如,众数的含义是通过与平均数、中位数的对比得到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也是由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出的。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理解,也便于对新知识的领悟。二是注意提供丰富的现实生活素材,凸现统计知识和方法的价值。本册教材所选素材涉及到体育、气象、消费等方面,扩大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范围,更好地体会统计知识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形成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在学习习近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1. 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

2. 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教学难点: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1. 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3. 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众数》 1 .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1

《众数》练习1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1

《复式折线统计图》 1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1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1

1 .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1.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 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1.2×3=        0.36×10=       2.4÷8=

0.4÷0.8=      0.25÷0.5=      3×2.3=

4.72-0.72=     1.5×4 =        8.56×0=

2÷0.2 =       1.2+3.5 =       5.6÷5.6=

下面是某班数学兴趣小组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统计表。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1 .出示教材第122 页的例1 。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 l )算出平均数是1 . 475 ,认为身高接近1 . 475m 的比较合适。

( 2 )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 . 485 ,身高接近1 . 485m 比较合适。

( 3 )身高是1 . 52m 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 . 52m 左右比较合适。

2 .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 . 52 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基础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第124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 、2 、3 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拓展练习】小军对居民楼中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 1 号 2 号 3 号 4 号 5 号 6 号 7 号 8 号

数量/个 l5  29  l6  2O  22  16  18  16

( 1 )计算出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 2 )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 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1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2. 教学难点: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一袋玻璃球红的、绿的各8粒,红色玻璃球占袋内玻璃球总数的 .

(一)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4 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五(1 )班参赛选手的成绩有两个众数,88 和87 ,意味着在这次竞赛中得88 分和87 分的人同样多。而五(2 )班没有众数,则表示这次竞赛中没有集中的分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二)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5 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然后说一说用哪个数代表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8 .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6 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先在课前调查本班学生所穿鞋子号码,然后填在统计表中,再进行分析。

1 .小明对本班15 名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拥有2 本的有1 人,拥有3 本的有2 人,拥有4 本的有4 人,拥有5 本的有3 人,拥有6 本的有5 人。根据以上调查的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 1 )估算一下,这15 名同学平均拥有课外读物大约有几本?你估算的理由是什么?

( 2 )估算出这15 名同学拥有课外读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 .小力对本单元10 户居民订报刊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没订任何报刊的有2 户,订1 份的有3 户,订2 份的有4 户,订3 份的有1 户。根据以上调查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 1 )想一想,平均每户订报份数是在1 ? 2 之间吗?为什么?

( 2 )计算出这10 户居民订报刊份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我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基础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第124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 、2 、3 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拓展练习】小军对居民楼中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 1 号 2 号 3 号 4 号 5 号 6 号 7 号 8 号

数量/个 l5  29  l6  2O  22  16  18  16

( 1 )计算出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 2 )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 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小北对15 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制成了下表。

1 . 计算出15 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只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 . 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新课标第一课件【篇5】

课题一: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

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做一做第1、2题,练习一第1、2、3、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先乘除后加减”,再引导学生总结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运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主题图情景,引入新课

1、观察主题图,根据信息条件提出问题。

(1)说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天雪地”分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的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2、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滑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等等。

二、结合情景,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对上面的问题进行解答。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老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1)71—44+85 =27+85 =113(人)

答:现在有113人在滑冰。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再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92×6 =2×987 =1974(人)=1974(人)答:

第一种方法中,因为是照这样计算,就是照每天接待同样多人数计算,先算出987÷3一天“冰雪大地”接待的人数392人。再算6个一天接待的人数392×6(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争。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小结:同级运算:+(X)号在前就先算+(X),-(÷)号在前就先算-(÷)

三、巩固练习

第5页做一做第1、2题。

1、图书室有故事书98本,今天借出46本,还回25本,现在图书室有故事书多少本?

2、一箱橙汁48元,一箱有12瓶,芳芳要买3瓶,须付多少钱?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五、布置作业:练习一第1—4题。

【板书设计】

课题二:没有括号的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9页例3,做一做,练习一第5--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掌握“先乘除后加减”,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观察主题图,你知道什么?找出信息条件。

2、引导提问: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结合情景,教学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小组交流:结合主题图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学生汇报: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答:购门票需要60元。(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2、小结: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点?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先乘除,后加减。

三、巩固练习:

1、第7页做一做第1、2题,2、练习一第5、6题。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的知识你需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练习一第7、8、9题,第10题有能力者做。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课题三:带有括号的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课本P10例4,做一做,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括号的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再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小括号的作用。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让学正确计算三步式题,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观察主题图,你知道什么?找出信息条件。

2、引导提问:如果每30人需要一名保洁员,180人需要几位保洁员?

二、结合情景,教学新知

1、教学例4 出示例4: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合作: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可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小组代表汇报:老师根据汇报板书(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先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在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最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答: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3名保洁员。

(3)比较式子(1)和(2)的计算顺序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小括号起了什么作用?

2、小结: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再计算过程中要先乘除后加减”,如果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括号起着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1、妈妈用100元,先给玲玲买了一件冬衣,又给她买了一副手套,一件冬衣54元,一副手套6元,妈妈还剩多少元?

2、计算:

45÷3+30×4(45+35)÷7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第1、3题。

【板书设计】

课题四: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内容】课本P11例5,做一做,练习二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培养学生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四则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1、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2、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5(小黑板出示例5)(1)42+6×(12—4)(2)42+6×12—4 想一想,它们各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两名学生板演。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查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2、概括运算顺序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

第12页做一做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辅导,再学生互评,最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二第4题。

【板书设计】

课题五:有关“0”的运算

【教学内容】课本P13例6,练习二第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方法及应该注意的问题。2、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教学重难点】

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小黑板出示:

100+0 = 0+568= 0×78= 154—0= 0÷23= 128—128= 0÷76= 235+0= 99—0=(25-25)÷25=(25-25)×25=

二、教学新知

1、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2、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提出问题:0是否可以做除数。全班辨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3、师生共同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

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4、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0不能做除数。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说说? 四,作业:练习二第4题。

课题六: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二的第5—14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复习运算顺序。

1、先说说运算顺序(小黑板出示)(72+108÷36)×64(400—75×2)+125 63÷12÷(38—29)

2、计算下面各题:

45+35÷5(45+35)÷5(135-135)×64(75-75)÷15+125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二的第5题。生列式解答,师提示:求平均数怎么计算?再集体讲评。

2、完成练习二的第6题:学生独立分析、列式解答、再师讲评。

提问:如果180÷72这样行吗?(不行,因为180表示大象每天的食物,而72是表示熊猫2天的食物,所以不能相除。)

3、完成练习二的第7题

学生独立分析、列式解答、再教师讲评 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4、完成练习二的第8题

分析:“5秒航行60千米”通过这一句话可以求出什么? 学生分析后再列式解答。

5、完成练习二的第10题:看看哪组方法多。

三、拓展练习

1、练习二第9题,生活中,小学生很喜欢玩这种游戏,你会吗?学生试练,再小组讨论,最后集体讲评。

6×4×(3-2)4×2×(6-3)……

2、练习二第14题,提示:一个符号就是代表一个数,你能根据运算顺序用符号列出算式吗?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意义吗?

四、作业:练习二第11、12、13题

【教学后记】

新课标第一课件【篇6】

计数单位 数的读写 数的大小比较 数的计算及法则: 求近似数 数的估算 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

线的种类及特点:                                        画垂线与平行线

线                                                             画高

线的与线的关系:                                        画长方形正方形梯形

面:               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 如何画图

4、 与解决问题相关的的数量关系及思考方法:

3.求近似数满5经常不进一.

3、让学生理解整千数是末尾有3个0的数,整万数是末尾够4个0的数,整亿数是末尾够8个0的数

4、千位满5向万位进一是因为5000可约等于1万。千万位满5向亿位进一,即是5千万也可约等于一亿。

错6进行题组练习并让学生理解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或用进率相乘法 措施2对于中下生效果很好

4. 没有认真读懂题意。

3.用锐角、钝角判断画或量的角。

4.量角器的准确使用一定要找到量角器上0的位置用手从0刻度线开始朝大的数的方向走到读数线上。

2.没进位、进错位、乱进位 、

4.简算后漏补0或者多补0 1. 没有认真看题;

2.做题习惯不好,心急且浮躁。

4.学生容易用对了口诀,却忘加进位或者加错进位。

错2. 培养认真计算和估计的习惯。把进位数写在草稿纸或用左手表示出来

3.、多练习有关进位加的乘加混合口算。

4.画高或画垂线时,没有相交成90° 1.对于平行、垂直、高的概念不清

3.对直角没有确定的概念,缺少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1. 理解高的概念以及高就是垂直线段

2、用手把相交的角比划出来,然后先目测再用三角板的直角部分去量一量

3使学生明白所画的角要和三角板中的直角完全重合才能确定是直角.既三角尺的直角顶点对顶点;直角边对已知的边;另一条直角边的作用是画高或垂线

一般要算两次,分两步计算,但学生一次写完。例如576÷18=32

4.算错余数。

5.用商乘除数时只用商去乘除数的个位数而漏乘十位上的数。

6、不理解也不会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错1. 没有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

错2.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乘法时没掌握好基础。

3.学生不明白除数是两位的除法,够除的话要一步一步的除,这样容易算,不明白除法竖式的思路,停留在做除法想乘法的思路上。而且可能是做最大能填几的这些题目做得多了些,直接想商了。

4.学生容易用对了口诀,却忘加进位或者加错进位。

5. 不愿意验算 错1. 的策略是让学生明白被除数和除数去掉的0的个数要相同,看少不看多。

错2. 培养估计的习惯和认真计算的习惯在草稿纸上把整个乘法竖式写下来。

错3.让学生把够除的两位数单独写出来然后再写上去 ,或者用手指把被除数中暂时没能用上的数盖上。

错6运用题组训练进行强化 不能忽视减法的计算正确率 抓好乘法计算的准确率

单 基本掌握比较好,只是长方形画不端正。 规范使用三角尺和直尺;复习怎么画好长方形。

三、 综合联系:

要注意把新知和旧知有效的结合起来既起到复习的作用防止遗忘,也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乘法时联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在学习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时可联系三年级所学的计算经过的时间。学习几何知识如线段知识角的大小知识时,也可联系比多比少比大比小等的知识。

以上三个方面其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在进行归纳总结时可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也可征对自己学生的出错情况进行,有侧重点的进行归纳,根据学生的情况分配使用归纳总结的时间。

如有关商的变化规律学生掌握得不好,我专门用半节课时间进行复习并联系积的变化规律一起进行复习。

二、根据规律写得数:

两数相乘的积是126,如果其中一个因数扩大4倍,则积是(     )。

一个数除以24得32,如果除数改为8,商是(    )。

三、填<、>或=

280÷20○28÷2           350÷70○210÷70         48×24○48×12

360÷12○360÷8          36×320○360×32         560÷85○560÷2÷85

480÷12=(480○□)÷(12÷6)    (272○□)÷(16×15)=272÷16

1、 小明9元买了15支笔,如果用27元可买多少支同样的笔?

2、 小亮在做除法时把除数24抄成了4,算出得数是126,那么正确的商是多少?

3、 王叔叔在进行计算菜地面积时得数30平方米,后来他把宽扩大了2倍,新菜地的面积是多少?

新课标第一课件【篇7】

设计说明:

本课设计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拼音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使每一名同学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

教学目标:

1.学会后鼻韵母ɑnɡ、enɡ、inɡ、onɡ和整体认读音节yinɡ,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习声母与ɑnɡ、enɡ、inɡ、onɡ组成的音节,能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音节。

教学重点:

学习声母与ɑnɡ、enɡ、inɡ、onɡ组成的音节,能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音节。

学前准备:

1.制作拼音卡片。(师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用时:5分钟)

1.导入:上节课,我们在拼音乐园中认识了几位新朋友,你们还记得是谁吗?出示5个前鼻韵母,引导学生开火车认读。今天,我们将再学习4个韵母,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后鼻韵母。

2.板书课题。

二、学习ɑnɡ、enɡ、inɡ、onɡ。(用时:15分钟)

1.出示:ɑnɡ、enɡ、inɡ、onɡ,引导学生仔细看,说说发现了什么?

2.引导学生试着认读。

3.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认读。

4.组织全班展示认读。

5.加上四声,引导学生试读。

6.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认读。

三、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inɡ。(用时:5分钟)

1.课件出示老鹰的图片,板书:yinɡ。

2.小结:这里的inɡ加上了大y,成为了整体认读音节yinɡ,它们的读音相同。

3.引导学生试读。

4.加上四声,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练习认读。

四、拼读音节。(用时:10分钟)

1.出示声母和ɑnɡ、enɡ、inɡ、onɡ组成的音节,引导学生试着拼读每个音节,并说说声母和韵母各是什么。

2.加上四声,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练习拼读。

3.组织全班展示拼读。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让学生根据后鼻韵母的发音方法尝试学习,他们自己在尝试发音时找到了发音的方法。在学习yinɡ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同样利用图片,让孩子自己利用老鹰的鹰字的发音试着读一读,一些学生跃跃欲试,我却并没有急于指名学生拼读,而是让全班学生自由练习,鼓励其他同学也试一试,消除胆小情绪,在大胆尝试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新课标第一课件【篇8】

《风筝》是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教学设计的初衷就是让枯燥的识字课变得兴味盎然,提高识字效率,使学生在四十分钟里高效学习,减少机械抄写的负担,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在教学设计中,对几个重点字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学法,如:学习“精”字,把形近字“晴”“情”“睛”“请”放入根据课文情景自编的句子中--“今天晴空万里,我们精心做好了风筝,带着愉快的心情去野外放飞,风筝飞上了高高的蓝天,我们的眼睛一直追随着他,心里默念着:‘请你把我们的快乐讲给蓝天、白云听。'”使学生在情境中辨析形近字;学习“奔”字,从“奔”的甲骨文写法入手,让学生隔着几千年的时空,触摸汉字的脉搏,感悟汉字的形体美,从这个字的本源追溯现在的字形,再通过书写,达到记忆的目的;教学“歇”字,制作了活动折叠字卡,字卡上写着“口渴哈欠”两个词,让学生联想放风筝疲惫时又累又渴的情景,然后将字卡折叠,只留下“渴”的右半边及“欠”字,恰巧组成了“歇”,让学生在画面中记字,在熟字的基础上记字……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学得激情投入,每一个要学习的汉字都仿佛灵动地会说话,看着它,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既摒弃了传统的大量抄写,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正确朗读“憧憬、希望、快活、翩翩飞舞、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四处寻找、垂头丧气”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初步体会孩子们心情的变化。

2.请同学介绍资料:最早的风筝是用木头做的,叫木鸢,后来改用纸做,叫纸鸢,人们给纸鸢上装上竹哨,风吹竹哨发出像古筝的声音,所以叫风筝,木鸢、纸鸢,都是古代关于风筝的称呼。

二、初读课文。

1.今天的课文又会围绕风筝些什么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这篇课文分为几个自然段?下面请8位同学来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是否做到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随文识字。

这里有几个藏有生字的句子,你是否能读准确读通顺呢?

1.屏幕出示:

jīng                 chōng jǐng   xī                què

我们 精 心做着,心中充满了 憧 憬 和 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

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指名同学朗读。出示生字卡片“ 精” ,这是“精心“的“精”,它还有很多和它长得很像的朋友,请读这段话,看看我们能否叫准他们的名字?

屏幕出示:

今天晴空万里,我们精心做好了风筝,带着愉快的心情去野外放飞,风筝飞上了高高的蓝天,我们的眼睛一直追随着他,心里默念着:“请你把我们的快乐讲给蓝天、白云听。”

指名同学朗读。

里  拼  命  地 奔 跑。村 里人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1)(出示字卡,字卡上是“奔”的甲骨文写法)   这是甲骨文中“奔”的写法,上面像人挥舞着双手,下面是三个止,本意是快跑,你看它多么像一个人在草地上发足狂奔的样子啊!随着汉字的演变,经过金文,篆书,这是今天我们要学的楷书“奔” (出示“奔”的楷书写法)。这是一个多音字,读bēn这个音时,字典上有三种解释:a、跑,急走 。b、急着去做某事。c、逃跑。你认为在这句话中“奔”应选哪种解释?

2) 放风筝的孩子挥舞着双手快活地在田野上奔跑着,让我们把这个画面连同这个字一起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请拿出笔来,老师要领大家写写这个字。这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上面“大”的“横”要收,撇捺要伸展开来,中间的小十字,上下左右都不粘,下面“开字底”的“横”长度不能超过撇捺撑开的伞形,“竖撇”与“垂露竖”以竖中线为界两边对开,撇短竖长。(学生练写)

3.孩子们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一边跑还一边喊叫着,(出示句子接读)

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 歇 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

从歇的字形来看,你认为孩子们需要休息吗?(出示活动折叠字卡,“口渴”和“哈欠”两个字折叠成“歇”)“歇”的左边告诉我们,孩子们“口渴”了,“歇”的右边告诉我们,有的孩子已打着“哈欠”,又渴又累, 但是他们“歇”了吗?为什么不歇一歇呢? 再读这个句子。

那里是我们村的水  磨  坊。

1)“磨坊”这两个字都是多音字,要读准他们在句子中的音。

2)细心的孩子会发现,课后资料中出现了坊(fáng)的另一个读音,谁来读一读,(介绍“风筝之都”--山东潍坊fāng )

3) 帮帮老师,在下面这段话中出现的两个“磨”,该怎样读?出示:

风筝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四处寻找,家人叫我们吃饭,大家都磨(  )蹭着不愿回去,最后有人提议去水磨(  )坊找,大家又去那里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四、学习关键词。

藏有生字的句子会读了,词语离开了句子,站好了队,我们还认识吗?

憧憬            凌空飞起           大惊失色

希望            高过树梢           千呼万唤

快活            越飞越高            四处寻找

“幸福鸟”       翩翩飞舞            垂头丧气

1.自己练习读。

2.指名读第一组。“憧憬”是什么意思?谁查了字典?如果你是这群小伙伴中的一员,当你做风筝时,有没有想过风筝做好后的情形,你心里会想什么?(学生自由谈)你们心里所想的这些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那就是“憧憬”。这两个字都是竖心旁,一看就知道和心情有关,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让孩子们心中充满憧憬和希望,谁能再读读这组词?

3. 指名读第二组词。请看“翩”字,左边是个“扁”,右边是个“羽毛”的“羽”,又扁又薄的羽毛飞起来会怎样呢?我们常说什么翩翩飞舞?在作者眼中,那个什么也不像的风筝,就像蝴蝶一样翩翩飞舞。闭上眼睛,在蓝天白云之间寻找,看到翩翩飞舞的“幸福鸟”了吗?带着现在的心情,再读一下第二组词语。

4. 指名读第三组词语。“呼”的右边是“在乎”的“乎”,只有“在乎”的东西丢失了,我们才会“大惊失色”,因为特别吃惊脸都变色了;才会“千呼万唤”,一呼二唤唤不回,三呼四唤唤不回,五呼六唤唤不回,直至千呼万唤仍然唤不回我们的“幸福鸟”;才会“四处寻找”;才会“垂头丧气”,“垂”的本义指植物离开土地后打蔫,人垂头丧气是什么样子?大家做做看。第三组里的每个词语都在向你诉说,你只要用心感受,就一定能感受得到,谁来再读读这组词语。

五、梳理脉络。

1.请你结合屏幕上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围绕着风筝作者回忆了一些往事,你看到了哪个镜头。(随生发言,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2.小结: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做风筝的镜头,看到了孩子们放风筝的镜头,看到了孩子们找风筝的镜头。

六、学习总起段。

1.请再次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表达作者对风筝的喜爱?

2. 齐读“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随生发言,板书“快乐”)谁还能用“快”再组一个表示心情的词语?(随生发言“痛快” ,在“快乐”前板书“痛”)生活就是这样,痛并快乐着,请结合“痛”与“快乐” ,再次观察刚才那三组词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一、二组词语背后看到的是孩子们快乐的笑脸,第三组词语背后看到的是孩子们心痛的神情。)

3.请你结合词语,说说作者的心痛和快乐分别是什么?

我只要回忆起(            )的风筝,就会觉得快乐。

我只要回忆起风筝飞走了,我们(            ),就会觉得心痛。

4.让我们合作来读一首小诗,再次感受作者的心痛与快乐。

我的“幸福鸟”

我的“幸福鸟”,

你凌空飞起,

你高过树梢,

带着我们的憧憬和希望,

你越飞越高,

你翩翩飞舞,

你让我们快乐--我的“幸福鸟”。

你倏地飞走了,

我们大惊失色,

我们千呼万唤,

我们四处寻找,

我们垂头丧气,

但我们决不放弃,

我们一定要将你找到--我的“幸福鸟”。

5.这就是作者心中的痛与快乐,有痛有乐,为何作者还说风筝带给他童年最大的快乐,要想有更深入的体会,我们要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去细细品味,下节课我们要一起继续学习《风筝》。

新课标第一课件【篇9】

草虫的村落(第一课时)

语文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设计意图:

《草虫的村落》作家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思绪,细腻的笔触感受着自然万物,在大胆奇特的想象和丰富多彩的联想中„„所以,本课教学我以感悟文本培养情感为主;通过整合,有详有略,简约教学内容;先扶后放简化教学环节;紧扣语言文字,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简便教学方法,追求实效。课时目标: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3.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 PPT2创设情境

1、播放夏日虫鸣的声音。

2、交流:你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大自然的声音和色彩总能让人陶醉,走进去使人流连忘返。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步履慢步走进《草虫的村落》,去享受大自然为我们带来的乐趣吧!

4、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检查生字

PPT3生字词语学习

静谧

亲戚

寒暄

熙熙攘攘

俏丽

烘烤

勤勉

庞然大物

音韵

僻静

亲吻

大街小巷

行色匆匆

读准平翘舌音 前后鼻音

重点指导“演奏”“行色匆匆”的读音,指导“谧”和“巷”的字形。)

3、寻觅作者的踪迹。

PPT4:主要内容概括(相机出示课题/第一句/第二句,ppt下面有按钮,相应点击)下面请你快速浏览下课文,哪个句子说明了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做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师:谁跟他找到是一样的?„„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加上课题,谁能来说说文章的主要意思呢?

交流:

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

评价:同学们,我们刚刚进入六年级不久,就能快速浏览时,捕捉到重要的信息,真是了不起。

三、走进“草虫的村落”

1、那作者笔下的属于草虫们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交流:奇妙、快乐、勤劳„„

快乐天地

师:为什么这些我们常见的草丛和虫子会在作者的笔下是一座奇妙而且快乐的天地呢?请你默读全文,划出令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或语段,谢谢批注。

PPT5:(围绕主题深入阅读)

2、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PPT6:PPT5点击“游侠”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生读说体会(把黑甲虫比作游侠,我觉得作者特别喜欢小虫子„„)你从句子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 左冲右撞: 大家想一想,在身高高于他数十倍的森林里左冲右撞时,可能会遇到什么情况呢?你在森林里行走过吗,联系着想一想。交流:他可能会遇到坎坷的石头

还可能有小溪阻拦了他的去路 有比他大的虫子妨碍他 „„

这条路多么艰难啊,句子中还真有个词说明了不容易,是哪个词?

终于

谁来读?读出不容易 指名读

他的朗读,让你感觉这个游侠怎么样?

交流:勇敢、坚忍不拔、有恒心有毅力„„

这就是大侠的风范,我们一起来读,读出侠的风采。齐读

过渡:大侠云游四方,回到了久别的家乡,一路上可碰到了不少同伴呢,同伴们是怎么招呼游侠的?谁来招呼一下? 1)生示范动作

2)我们互相打着招呼,就是文中哪个词的意思? 3)

交流:寒暄(ppt5 点击这两个字)

4)寒喧本来是见面问冷暖的意思,后来就是打招呼的意思。

跟伙伴们寒暄完,甲虫一个劲儿地往前走,到底是干什么呢?你来读第四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名读

交流:甲虫到底是干什么呢? 回来看望亲人

你从哪个地方知道的?

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

这只娇小的小虫和游侠之间是什么关系? 交流:

(妻子在家里等着他……)

师:游侠云游数日,历经千辛万苦回来了,亲人见面不说话,而是,引读: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

你知道这意味深长的对视包含着什么吗?

(包含了情,我好想你啊

可能还包含责备,责备出去那么久了,为什么不带我一起去呢?

我觉得包含了对他的期待„„ 小结:是啊,这眼神就是浓浓的亲情啊!师: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般情,万般意,都凝聚在这对视中,让我们带着这样的体会读,第四段 齐读

小结:一只迷路的小甲虫,带着我们走进了一个奇妙的村落,亲人、朋友的相见,是多么快乐啊!怪不得在作者的笔下这个村落是奇妙,是快乐呢。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

学生随机说多处。重点:

PPT10:PPT5点击“演奏”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差不多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 生交流

师相机提问:这个音乐厅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听演奏会有怎样的感觉? 交流:奇妙,有意思

在天然的音乐厅里演奏,会有什么特别的体会吗?那就一起去听听吧: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

1)听了音乐家们的演奏,说说你的体会

2)生说,相机提问:什么是灵泉?你了解吗? 是有灵性的泉水

作者在这把虫演奏的音乐比喻成灵泉,让我们演奏的音乐怎样? 独特的、优美的

3)课文中说不是音乐,而是有——

生:音韵 师:读这个词 生读词)多么美妙的画面啊!作者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啊!一齐去感受: 生读“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

小结:这天籁之声,经过大家的这番演绎,更美了,难怪他会发自内心地说——

出示:“此时……演奏出来的。” PPT11:PPT5点击“回应”只有 才

你们的语言感觉非常好,把“只有、才”强调了一下。为什么强调呢? 生:是独一无二

会给无尽的遐想

美得让人丢了魂似的

自己练习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 怪不得作者要说这草虫的村落是一个 PPT8:PPT5点击“升华” 快乐天地呢!

PPT14:PPT5点击“劳动”

“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1)是什么力量使甲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读懂了吗?

2)交流:(生活的快乐,以及对家庭的责任,促使甲虫们勤劳地工作着,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快乐着。)

小结:通过交流,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地生活着,劳动着,也快乐地创造着。

总结:你看,这在我们眼里如此普通的草丛确实如此的不普通,又那么多的奇妙,那么多的快乐„„把我们大家给吸引住了。那作者究竟是怎么写出这么美的文章来的呢?怎么把这些小虫子写的有情有义呢?下节课,我们再深入文本去探寻。下课

作业布置:

课作

抄写本

教学反思:

《草虫的村落》作者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生动、活现的草虫世界展现给了大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对小虫、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拿到这样的文章,喜读、乐读。在品读感悟文章、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时,以读代讲。我采用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让学生在反复地品读重点语句的过程中,加深印象,在教师的引导和充分地朗读中展开交流。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946886.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瀑布的日记100字收藏九篇
下一篇 : 意外事件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