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在简单的生活之余,句子使用的人越来越多。最适用于简短概括的表达方式就是句子,你喜欢什么样优美的短句?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圣严法师感悟人生禅语》,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提放自如,是自在人。给大家分享了圣严法师感悟人生禅语,一起来欣赏吧。

圣严法师感悟人生禅语欣赏

1. 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

2. 在佛像前面种下微小的福德因缘,竟可以得到如此大的福报,甚至到了他将要进入涅槃境界时还跟着他。可以想见,如果对如来法身种植福因,对于修行的功德将不可限量;相反的,恶业也将遭到苦报。

3. 从因果来讲,每一个人从过去很多世以来,在人与人之间都是有恩也有怨的,没有恩.没有怨的话,不容易在一起结成夫妻,只有恩而没有怨的夫妻并不多。

4. 拥有再多也无法满足,就等于是穷人。

5. 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业。

6. 面对生活,要有最好的准备,最坏的打算。

7. 从佛教的因果观来看,如果这一生我用暴力对付你,或者你用暴力对付我,下一世还是会碰到一起,相互残害.冤冤相报,永远骂来骂去.批来批去.杀来杀去,真是不得了。婚姻暴力的根本原因,是三世因果的循环,唯有及时刹车,把心结打开,才能彻底防止暴力事件的发生。

8. 话到口边想一想,讲话之前慢半拍。不是不说,而是要惜言慎语。

9.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10. 要做无底的垃圾桶,要学无尘的反射镜。

11. 上等人安心于道,中等人安心于事,下等人安心于名利物欲。

12. 不用牵挂过去,不必担心将来,踏实于现在,就与过去和未来同在。

13. 真正的慈悲是关怀众生,不论是亲朋好友,还是路人,都要随时准备给对方以帮助。

14. 压力通常来自对身外事务过于在意,同时也过于在意他人的评断。

15. 不做任何坏事,培养所有的善行,清净自己的心念,这是佛陀的教诲。

16. 每人每天多说一句好语,多做一件好事,所有小小的好,就会成为一个大大的好。

17. 如果心不安,很容易就被环境牵动,一旦环境里产生变动,或者因他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是媒体上的一个讯息,自己的心马上就跟着起伏;起初是心不安,接着影响生活不安,最后连生命也不安稳了。

18. 如果我们破除一切执著尘劳,丢掉身外乱性的贪婪和物欲,找回自己,这样就能获得身心的自然安宁,惬意.舒适.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随之而来。

19. 夫妻是伦理的关系,不是论理的关系。

20. 不要抱怨别人,倾听别人的抱怨,接受别人的抱怨。有一颗不抱怨的心,美丽便会尽收眼底。

圣严法师感悟人生禅语推荐

1. 在日常生活中过清醒.不被物欲所障.不被成见所迷的生活,所以,深悟佛理的人虽然清贫,但并不缺少快乐。

2. 感谢给我们机会,顺境逆境皆是恩人。

3. 拥有的多,不一定让人满足。拥有的少,不一定让人贫乏。

4. 随遇而安,随缘奉献。

5. 拥有一颗清净心,是幸福之源泉。

6. 凡事要量力而行,别勉强自己,修炼道法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见到成效的。

7. 成功是我们一生追求的目标,可是在人生的路上,衡量成功还是失败绝非只有结果这个唯一的标准,而且我们还应该考虑一下,我们盯着这个成功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

8. 只要自己的心态改变,环境也会跟着改变,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9. 谦恭不是一种表面姿态,而是一个人内在品德和修养的高度表现。

10. 有了嗔恚却能自我控制,有如及时止住奔驶的快车,这就叫做善于驾驭自己的心身,能够舍弃黑暗入大光明。

11. 凡人只能外视,却难以内视。

12. 智慧,不是知识.不是经验.不是思辨,而是超越自我中心的态度。

13. 甘愿吃明亏,是仁者;受辱吃暗亏,是愚蠢。

14. 人类最大的弱点在于没有用智慧面对现实,因此追求外在的假相,举凡虚名.虚利.虚荣.虚位统统追求。只要有利可图.有名可沾.有势可仗.有权可争.有位可占,他们一定不遗余力去争取。当他们实力不够.德望不足,用正常手法得不着时,就使出歪手段,因此,烦恼的现象就出现了。

15. 人常在什么都可以自由自在的时候,却被这种随心所欲的自由蒙蔽,虚掷时光而毫无觉知。

圣严法师感悟人生禅语

1. 不将烦恼是非带上床,不把忧悲苦恼带到明天,就是居家修行的不二法门。

2. 佛说:财利,是人人所喜欢的,可是日日在病,财利无法受用,还要破费财利。所以一个人健康,便算是有大财大利的了。我们有了健康才有求得其他一切的可能

3. 佛法中,将一切烦恼通称为毒,分为贪.嗔.痴.慢.疑,共五毒。为人心做检查时,是不是能以各种指数检测中毒的程度?例如,以对所好之物染着的黏度,量测贪毒;以头上光火的上升高度,量测嗔毒;以看待世事的颠倒角度,量测愚痴;以放大自我的倍数,量测骄慢若超过标准指数,就得就医了。

4. 给人方便等于给自己方便。

5. 孝首重在顺从,要体贴亲心.声色柔顺,切不可不耐与嫌烦。

6. 人生在世,必须把覆盖在真我之上的虚伪面具撕下来,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

7. 常怀慈悲之心,做慈悲之事,才能心中太平,才能度己度人。

8. 随时随地心存感激,以财力.体力.智慧.心力来做一切的奉献。

9. 爱你的孩子,与其担心,不如祝福吧。

10. 行善若不是真正心存喜舍,非但没有功德,反增烦恼。

11. 人往往是,需要的很少,想要的太多。

12. 爱是理性的牺牲,而不是感性的占有。爱是无怨无悔,心甘情愿的奉献,爱是美化外在环境,净化内在心灵的源头,爱是慈悲的显现。

13. 人通常觉得别人的东西比自己的好,可是失去之后才发现自己曾经拥有的才是最适合自己的,也是自己最想要的。可是,失去的已经失去,不会再拥有。

14. 一个人只有常常拭去心灵上的尘埃,方能露出其纯真.快乐的本性来。

15. 忏悔在生活上有什么作用呢?它能帮助我们什么?第一,忏悔是认识错误的良心。第二,忏悔是去恶向善的方法。第三,忏悔是净化身心的力量。

J458.com更多句子大全扩展阅读

圣严法师经典禅语


1、人往往是,需要的很少,想要的太多。

2、拥有再多也无法满足,就等于是穷人。

3、拥有的多,不一定让人满足。拥有的少,不一定让人贫乏。

4、凡人只能外视,却难以内视。

5、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具体实践自助助人的修行呢?可从“四感”——感恩、感谢、感化、感动来着手。

6、感谢给我们机会,顺境逆境皆是恩人。

7、随时随地心存感激,以财力、体力、智慧、心力来做一切的奉献。

8、用惭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9、每人每天多说一句好语,多做一件好事,所有小小的好,就会成为一个大大的好。

10、只要自己的心态改变,环境也会跟着改变,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11、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12、若希望人际关系相处得好,就要把心量放大,多接纳人,多包容人。

13、大的要包容小的,小的要谅解大的。

14、要做无底的垃圾桶,要学无尘的反射镜。

15、包容别人时,双方的问题就解决了。

16、财富如流水,布施如挖井。井愈深,水愈多;布施的愈多,财富则愈大。

17、一个人能被别人所尊重,且有能力为人付出,才是最幸福的人生。

18、忙没关系,不烦就好;忙不是问题,烦就变成了苦恼。

19、忙而不乱,累而不疲;忙得快乐,累得欢喜。

20、成功的三部曲是:随顺因缘、把握因缘、创造因缘。

21、给人方便等于给自己方便。

22、甘愿吃明亏,是仁者;受辱吃暗亏,是愚蠢。

23、压力通常来自对身外事务过于在意,同时也过于在意他人的评断。

24、用感恩的心,用报恩的心,来做服务的工作,便不会感到倦怠和疲累。

25、每一个小孩,都是帮助父母成长的小菩萨。

26、爱你的孩子,与其担心,不如祝福吧。

27、夫妻是伦理的关系,不是“论理”的关系。

28、“孝”首重在顺从,要体贴亲心、声色柔顺,切不可不耐与嫌烦。

29、话到口边想一想,讲话之前慢半拍。不是不说,而是要惜言慎语。

30、担心,是多余的折磨;用心,是安全的动力。

31、只要还有一口呼吸在,就有无限的希望,就是最大的财富。

32、超越生老病苦三原则:活得快乐、病得健康、老得有希望。

33、超越死亡三原则:不要寻死、不要怕死、不要等死。死亡不是喜事,也不是丧事,而是一件庄严佛事。

34、现在所得的,是过去所造的,未来所得的,是现在所做的。

35、四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36、站在半路,比走到目标更辛苦人。

37、不用牵挂过去,不必担心将来,踏实于现在,就与过去和未来同在。

38、唯有体验了艰苦的境遇,才会有精进奋发的心。

39、面对许多的情况,只管用智慧处理事,以慈悲对待人,而不担心自己的利害得失,就不会有烦恼了。

40、面对生活,要有“最好的准备,最坏的打算。”

41、今日退一步就是日后进一步的本钱。

42、智慧,不是知识、不是经验、不是思辨,而是超越自我中心的态度。

43、忙人时间最多,勤劳健康最好。

44、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业。

45、尽心尽量争第一,不争你多我少。

46、提放自如,是自在人。

47、随遇而安,随缘奉献。

48、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

49、心不平安是真正的苦,身体的病痛不一定是苦。

50、理直气壮、得理不饶人者,不仅惹是生非、伤人伤己,甚至永远无法化解仇恨、圆融人事。

51、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事,切莫等待,等待常会落空。

52、上等人安心于道,中等人安心于事,下等人安心于名利物欲。

53、常怀慈悲之心,做慈悲之事,才能心中太平,才能度己度人。

54、不做任何坏事,培养所有的善行,清净自己的心念,这是佛陀的教诲。

56、布施不仅是金钱和物质上的关怀,爱的传递才更加珍贵。

57、在佛像前面种下微小的福德因缘,竟可以得到如此大的福报,甚至到了他将要进入涅槃境界时还跟着他。可以想见,如果对如来法身种植福因,对于修行的功德将不可限量;相反的,恶业也将遭到苦报。

58、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不能尽孝,如何礼佛?不能奉亲,如何悯人?尽到孝道,才能修得佛道。

59、做任何事最重要是用行动实践,而不必拘泥于表面的形式。

60、爱是理性的牺牲,而不是感性的占有。爱是无怨无悔,心甘情愿的奉献,爱是美化外在环境,净化内在心灵的源头,爱是慈悲的显现。

61、从因果来讲,每一个人从过去很多世以来,在人与人之间都是有恩也有怨的,没有恩、没有怨的话,不容易在一起结成夫妻,只有恩而没有怨的夫妻并不多。

62、每个人,除亲戚可以帮忙扶助外,就只有“知己”。知己,就是很要好、非常亲密、更能扶助的朋友,就是好朋友。人都要这样的知己好友,不然的话,有困难的时候,就没有人来帮忙扶助了。

63、从佛教的因果观来看,如果这一生我用暴力对付你,或者你用暴力对付我,下一世还是会碰到一起,相互残害、冤冤相报,永远骂来骂去、批来批去、杀来杀去,真是不得了。婚姻暴力的根本原因,是三世因果的循环,唯有及时刹车,把心结打开,才能彻底防止暴力事件的发生。

64、真正的慈悲是关怀众生,不论是亲朋好友,还是路人,都要随时准备给对方以帮助。

65、行善若不是真正心存喜舍,非但没有功德,反增烦恼。

66、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

67、谦恭不是一种表面姿态,而是一个人内在品德和修养的高度表现。

68、佛法中,将一切烦恼通称为“毒”,分为贪、嗔、痴、慢、疑,共五毒。为人心做检查时,是不是能以各种指数检测中毒的程度?例如,以对所好之物染着的黏度,量测贪毒;以头上光火的上升高度,量测嗔毒;以看待世事的颠倒角度,量测愚痴;以放大自我的倍数,量测骄慢……若超过标准指数,就得就医了。

69、一个人只有常常拭去心灵上的尘埃,方能露出其纯真、快乐的本性来。

70、快乐或者烦忧,不在于你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事情,而在于你对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只要自己丢下妄缘,抛开杂念,热闹场中亦可做道场,求得心灵的宁静和人生的快乐。

71、佛说:修行最大的功夫就是“转”,不执著烦恼,便可安然自在。我们的烦恼就像天空上的一片乌云,如果心中是一片晴空,那么烦恼不会对你有丝毫影响。不自找烦恼,就是智慧。

72、人类最大的弱点在于没有用智慧面对现实,因此追求外在的假相,举凡虚名、虚利、虚荣、虚位……统统追求。只要有利可图、有名可沾、有势可仗、有权可争、有位可占,他们一定不遗余力去争取。当他们实力不够、德望不足,用正常手法得不着时,就使出歪手段,因此,烦恼的现象就出现了。

73、拥有一颗清净心,是幸福之源泉。

74、如果心不安,很容易就被环境牵动,一旦环境里产生变动,或者因他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是媒体上的一个讯息,自己的心马上就跟着起伏;起初是心不安,接着影响生活不安,最后连生命也不安稳了。

75、不将烦恼是非带上床,不把忧悲苦恼带到明天,就是居家修行的不二法门。

76、在日常生活中过清醒、不被物欲所障、不被成见所迷的生活,所以,深悟佛理的人虽然清贫,但并不缺少快乐。

77、无我之乐是人生最大的乐事!

78、人常在什么都可以自由自在的时候,却被这种随心所欲的自由蒙蔽,虚掷时光而毫无觉知。

79、凡事要量力而行,别勉强自己,修炼道法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见到成效的。

80、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和事你永远都管不完看不清。所以,清醒的时候就难免心烦意乱,不得安宁,还是糊涂一点更快乐。

81、每个人都应扪心自问:我真的能够认识自我吗?我真的能够做一个独一无二的自我吗?如果你不能认识自我,你又怎么能够认识他人和周围的世界?如果你不能坚守自我,你存在的意义何在?

82、有了嗔恚却能自我控制,有如及时止住奔驶的快车,这就叫做善于驾驭自己的心身,能够舍弃黑暗入大光明。

83、你自己就是一颗明珠,自己即是如来,要接纳自己,欣赏自己,肯定自己,那样才会有圆满的人生。

84、如果我们破除一切执著尘劳,丢掉身外乱性的贪婪和物欲,找回自己,这样就能获得身心的自然安宁,惬意、舒适、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随之而来。

85、在佛看来,有时候,批评并不是坏事,在批评中会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和懂事,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完善。

86、忏悔在生活上有什么作用呢?它能帮助我们什么?第一,忏悔是认识错误的良心。第二,忏悔是去恶向善的方法。第三,忏悔是净化身心的力量。

87、自己得不到就放不下心,心里好像有一股酸酸的味道,这便是嫉妒心。

88、不要抱怨别人,倾听别人的抱怨,接受别人的抱怨。有一颗不抱怨的心,美丽便会尽收眼底。

89、人生在世,必须把覆盖在真我之上的虚伪面具撕下来,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

90、那些扑火的飞蛾,就像是世间的痴人,不能正确地判断并评价自己,以至于把那烈火当成了光明的乐园。

91、如果一个人总是把他的优越感摆在别人面前,那是一种无礼、无智、以势压人的愚蠢行为,最终只会遭到他人的攻击和唾弃。

92、习惯了“拿起”的人,让他“放下”谈何容易?况且,他能放下手上、肩上的重负,能放得下心里的牵绊吗?“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欲求心灵解脱的人,须知“有舍有得,舍而后得”的人生道理。

93、佛陀说:“应无所住。”就是要我们去掉执著心,不要执著于某个目标,不要为求一点,而失掉一面。因为你只有一个,而目标却可以是很多个。

94、舍与得互为因果,往与复本来是自如的,如果领略其中奥意,自然可以打破分别之心。佛无分别心;无分别心,即无烦恼挂碍,心境圆融通达,万象归于一乘,人生有限之生命就会融入无限的大智慧中。

95、有舍有得,舍与得是生活的两面。得到了这一面,就必然会舍去另一面。正如福祸相依一样。世界上有许多人因为各种原因失去了他们本该拥有的,也得到了别人无法得到的。

96、人生要留一份从容给自己,这样就可以对不顺心的事,处之泰然;对名利得失,顺其自然。要知道世上所有的机遇并不都是为你而设的,人生总是有得有失,有成有败,生命之舟本来就是在得失之间浮沉!

97、佛家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在很多时候,放弃是一种解脱,放弃是一种量力而行,明知得不到的东西,何必苦苦相求,明知做不到的事,何必硬撑着去做呢?

98、人通常觉得别人的东西比自己的好,可是失去之后才发现自己曾经拥有的才是最适合自己的,也是自己最想要的。可是,失去的已经失去,不会再拥有。

99、成功是我们一生追求的目标,可是在人生的路上,衡量成功还是失败绝非只有结果这个唯一的标准,而且我们还应该考虑一下,我们盯着这个“成功”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

100、佛说:“财利,是人人所喜欢的,可是日日在病,财利无法受用,还要破费财利。所以一个人健康,便算是有大财大利的了。”我们有了健康才有求得其他一切的可能。

人物资料

圣严法师,佛学大师、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师、日本立正大学博士,也是禅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传人、临济宗的第五十七代传人、台湾法鼓山的创办人。法师所推动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以教育完成关怀任务,以关怀达到教育目的。他以中、日、英三种语文在亚、美、欧各洲出版的著作近百种。他的著作之中发行量最多的是《正信的佛教》,已超过三百万册,译本最多的是《信心铭》,已有十种,系列册数最多的是《寰游自传》及《禅修指引》,这些著述均受广大读者的欢迎。2009年2月3日下午四时,圣严法师圆寂,享寿78岁。

佛学大师圣严法师经典禅语摘抄




圣严法师,佛学大师、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师、日本立正大学博士,也是禅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传人、临济宗的第五十七代传人、台湾法鼓山的创办人。法师所推动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以教育完成关怀任务,以关怀达到教育目的。他以中、日、英三种语文在亚、美、欧各洲出版的著作近百种。他的著作之中发行量最多的是《正信的佛教》,已超过三百万册,译本最多的是《信心铭》,已有十种,系列册数最多的是《寰游自传》及《禅修指引》,这些著述均受广大读者的欢迎。2009年2月3日下午四时,圣严法师圆寂,享寿78岁。

圣严法师经典禅语

1、人往往是,需要的很少,想要的太多。

2、拥有再多也无法满足,就等于是穷人。

3、拥有的多,不一定让人满足。拥有的少,不一定让人贫乏。

4、凡人只能外视,却难以内视。

5、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具体实践自助助人的修行呢?可从四感感恩、感谢、感化、感动来着手。

6、感谢给我们机会,顺境逆境皆是恩人。

7、随时随地心存感激,以财力、体力、智慧、心力来做一切的奉献。

8、用惭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9、每人每天多说一句好语,多做一件好事,所有小小的好,就会成为一个大大的好。

10、只要自己的心态改变,环境也会跟着改变,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11、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12、若希望人际关系相处得好,就要把心量放大,多接纳人,多包容人。

13、大的要包容小的,小的要谅解大的。

14、要做无底的垃圾桶,要学无尘的反射镜。

15、包容别人时,双方的问题就解决了。

16、财富如流水,布施如挖井。井愈深,水愈多;布施的愈多,财富则愈大。

17、一个人能被别人所尊重,且有能力为人付出,才是最幸福的人生。

18、忙没关系,不烦就好;忙不是问题,烦就变成了苦恼。

19、忙而不乱,累而不疲;忙得快乐,累得欢喜。

20、成功的三部曲是:随顺因缘、把握因缘、创造因缘。

21、给人方便等于给自己方便。

22、甘愿吃明亏,是仁者;受辱吃暗亏,是愚蠢。

23、压力通常来自对身外事务过于在意,同时也过于在意他人的评断。

24、用感恩的心,用报恩的心,来做服务的工作,便不会感到倦怠和疲累。

25、每一个小孩,都是帮助父母成长的小菩萨。

26、爱你的孩子,与其担心,不如祝福吧。

27、夫妻是伦理的关系,不是论理的关系。

28、孝首重在顺从,要体贴亲心、声色柔顺,切不可不耐与嫌烦。

29、话到口边想一想,讲话之前慢半拍。不是不说,而是要惜言慎语。

30、担心,是多余的折磨;用心,是安全的动力。

31、只要还有一口呼吸在,就有无限的希望,就是最大的财富。

32、超越生老病苦三原则:活得快乐、病得健康、老得有希望。

33、超越死亡三原则:不要寻死、不要怕死、不要等死。死亡不是喜事,也不是丧事,而是一件庄严佛事。

34、现在所得的,是过去所造的,未来所得的,是现在所做的。

35、四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36、站在半路,比走到目标更辛苦人。

37、不用牵挂过去,不必担心将来,踏实于现在,就与过去和未来同在。

38、唯有体验了艰苦的境遇,才会有精进奋发的心。

39、面对许多的情况,只管用智慧处理事,以慈悲对待人,而不担心自己的利害得失,就不会有烦恼了。

40、面对生活,要有最好的准备,最坏的打算。

41、今日退一步就是日后进一步的本钱。

42、智慧,不是知识、不是经验、不是思辨,而是超越自我中心的态度。

43、忙人时间最多,勤劳健康最好。

44、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业。

45、尽心尽量争第一,不争你多我少。

46、提放自如,是自在人。

47、随遇而安,随缘奉献。

48、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

49、心不平安是真正的苦,身体的病痛不一定是苦。

50、理直气壮、得理不饶人者,不仅惹是生非、伤人伤己,甚至永远无法化解仇恨、圆融人事。

51、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事,切莫等待,等待常会落空。

52、上等人安心于道,中等人安心于事,下等人安心于名利物欲。

53、常怀慈悲之心,做慈悲之事,才能心中太平,才能度己度人。

54、不做任何坏事,培养所有的善行,清净自己的心念,这是佛陀的教诲。

56、布施不仅是金钱和物质上的关怀,爱的传递才更加珍贵。

57、在佛像前面种下微小的福德因缘,竟可以得到如此大的福报,甚至到了他将要进入涅槃境界时还跟着他。可以想见,如果对如来法身种植福因,对于修行的功德将不可限量;相反的,恶业也将遭到苦报。

58、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不能尽孝,如何礼佛?不能奉亲,如何悯人?尽到孝道,才能修得佛道。

59、做任何事最重要是用行动实践,而不必拘泥于表面的形式。

60、爱是理性的牺牲,而不是感性的占有。爱是无怨无悔,心甘情愿的奉献,爱是美化外在环境,净化内在心灵的源头,爱是慈悲的显现。

61、从因果来讲,每一个人从过去很多世以来,在人与人之间都是有恩也有怨的,没有恩、没有怨的话,不容易在一起结成夫妻,只有恩而没有怨的夫妻并不多。

62、每个人,除亲戚可以帮忙扶助外,就只有知己。知己,就是很要好、非常亲密、更能扶助的朋友,就是好朋友。人都要这样的知己好友,不然的话,有困难的时候,就没有人来帮忙扶助了。

63、从佛教的因果观来看,如果这一生我用暴力对付你,或者你用暴力对付我,下一世还是会碰到一起,相互残害、冤冤相报,永远骂来骂去、批来批去、杀来杀去,真是不得了。婚姻暴力的根本原因,是三世因果的循环,唯有及时刹车,把心结打开,才能彻底防止暴力事件的发生。

64、真正的慈悲是关怀众生,不论是亲朋好友,还是路人,都要随时准备给对方以帮助。

65、行善若不是真正心存喜舍,非但没有功德,反增烦恼。

66、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

67、谦恭不是一种表面姿态,而是一个人内在品德和修养的高度表现。

68、佛法中,将一切烦恼通称为毒,分为贪、嗔、痴、慢、疑,共五毒。为人心做检查时,是不是能以各种指数检测中毒的程度?例如,以对所好之物染着的黏度,量测贪毒;以头上光火的上升高度,量测嗔毒;以看待世事的颠倒角度,量测愚痴;以放大自我的倍数,量测骄慢若超过标准指数,就得就医了。

69、一个人只有常常拭去心灵上的尘埃,方能露出其纯真、快乐的本性来。

70、快乐或者烦忧,不在于你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事情,而在于你对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只要自己丢下妄缘,抛开杂念,热闹场中亦可做道场,求得心灵的宁静和人生的快乐。

71、佛说:修行最大的功夫就是转,不执著烦恼,便可安然自在。我们的烦恼就像天空上的一片乌云,如果心中是一片晴空,那么烦恼不会对你有丝毫影响。不自找烦恼,就是智慧。

72、人类最大的弱点在于没有用智慧面对现实,因此追求外在的假相,举凡虚名、虚利、虚荣、虚位统统追求。只要有利可图、有名可沾、有势可仗、有权可争、有位可占,他们一定不遗余力去争取。当他们实力不够、德望不足,用正常手法得不着时,就使出歪手段,因此,烦恼的现象就出现了。

73、拥有一颗清净心,是幸福之源泉。

74、如果心不安,很容易就被环境牵动,一旦环境里产生变动,或者因他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是媒体上的一个讯息,自己的心马上就跟着起伏;起初是心不安,接着影响生活不安,最后连生命也不安稳了。

75、不将烦恼是非带上床,不把忧悲苦恼带到明天,就是居家修行的不二法门。

76、在日常生活中过清醒、不被物欲所障、不被成见所迷的生活,所以,深悟佛理的人虽然清贫,但并不缺少快乐。

77、无我之乐是人生最大的乐事!

78、人常在什么都可以自由自在的时候,却被这种随心所欲的自由蒙蔽,虚掷时光而毫无觉知。

79、凡事要量力而行,别勉强自己,修炼道法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见到成效的。

80、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和事你永远都管不完看不清。所以,清醒的时候就难免心烦意乱,不得安宁,还是糊涂一点更快乐。

81、每个人都应扪心自问:我真的能够认识自我吗?我真的能够做一个独一无二的自我吗?如果你不能认识自我,你又怎么能够认识他人和周围的世界?如果你不能坚守自我,你存在的意义何在?

82、有了嗔恚却能自我控制,有如及时止住奔驶的快车,这就叫做善于驾驭自己的心身,能够舍弃黑暗入大光明。

83、你自己就是一颗明珠,自己即是如来,要接纳自己,欣赏自己,肯定自己,那样才会有圆满的人生。

84、如果我们破除一切执著尘劳,丢掉身外乱性的贪婪和物欲,找回自己,这样就能获得身心的自然安宁,惬意、舒适、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随之而来。

85、在佛看来,有时候,批评并不是坏事,在批评中会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和懂事,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完善。

86、忏悔在生活上有什么作用呢?它能帮助我们什么?第一,忏悔是认识错误的良心。第二,忏悔是去恶向善的方法。第三,忏悔是净化身心的力量。

87、自己得不到就放不下心,心里好像有一股酸酸的味道,这便是嫉妒心。

88、不要抱怨别人,倾听别人的抱怨,接受别人的抱怨。有一颗不抱怨的心,美丽便会尽收眼底。

89、人生在世,必须把覆盖在真我之上的虚伪面具撕下来,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

90、那些扑火的飞蛾,就像是世间的痴人,不能正确地判断并评价自己,以至于把那烈火当成了光明的乐园。

91、如果一个人总是把他的优越感摆在别人面前,那是一种无礼、无智、以势压人的愚蠢行为,最终只会遭到他人的攻击和唾弃。

92、习惯了拿起的人,让他放下谈何容易?况且,他能放下手上、肩上的重负,能放得下心里的牵绊吗?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欲求心灵解脱的人,须知有舍有得,舍而后得的人生道理。

93、佛陀说:应无所住。就是要我们去掉执著心,不要执著于某个目标,不要为求一点,而失掉一面。因为你只有一个,而目标却可以是很多个。

94、舍与得互为因果,往与复本来是自如的,如果领略其中奥意,自然可以打破分别之心。佛无分别心;无分别心,即无烦恼挂碍,心境圆融通达,万象归于一乘,人生有限之生命就会融入无限的大智慧中。

95、有舍有得,舍与得是生活的两面。得到了这一面,就必然会舍去另一面。正如福祸相依一样。世界上有许多人因为各种原因失去了他们本该拥有的,也得到了别人无法得到的。

96、人生要留一份从容给自己,这样就可以对不顺心的事,处之泰然;对名利得失,顺其自然。要知道世上所有的机遇并不都是为你而设的,人生总是有得有失,有成有败,生命之舟本来就是在得失之间浮沉!

97、佛家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在很多时候,放弃是一种解脱,放弃是一种量力而行,明知得不到的东西,何必苦苦相求,明知做不到的事,何必硬撑着去做呢?

98、人通常觉得别人的东西比自己的好,可是失去之后才发现自己曾经拥有的才是最适合自己的,也是自己最想要的。可是,失去的已经失去,不会再拥有。

99、成功是我们一生追求的目标,可是在人生的路上,衡量成功还是失败绝非只有结果这个唯一的标准,而且我们还应该考虑一下,我们盯着这个成功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

100、佛说:财利,是人人所喜欢的,可是日日在病,财利无法受用,还要破费财利。所以一个人健康,便算是有大财大利的了。我们有了健康才有求得其他一切的可能。

圣严法师禅学经典语录


圣严法师禅学经典语录

【调伏与转化】

情绪没有了,便能产生智慧和慈悲,能不能说有了智慧和慈悲,就懂得如何控制和安抚情绪?

要安抚自己的情绪很不容易,如果情绪已经升起,要再设法安抚下来是相当困难的。这时候,只有想办法赶快脱离使自己产生情绪的环境,远离不舒服的状况,让心安静下来,保持头脑冷静,慢慢地情绪就会稳定下来。如果不赶快回避,就不容易按捺住已升起的情绪。

面对不同于平常的状况,如果会使自己痛苦、兴奋或是忿怒,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远离当下的情况。若与人发生争执,正在气头上的双方都觉得自己有理而继续争吵,此时劝架的人无论如何得要拉开双方,让彼此听不到叫骂声、看不到表情,等双方都冷静下来,情绪就安定了。

所以,冲突发生的时候,最好有第三者来劝一劝,如果自己有智慧,不妨先道歉,说声:对不起,我相信你有理,不过我也有点不高兴,现在我们都在生气,有理也说不清,能不能等一会儿彼此冷静下来之后,大家再好好谈。如果能这样处理问题,会比较好。

一般人并不懂得管理、控制情绪的方法,如何才能做好情绪管理?

对于情绪,最好能够化解、融化,我们讲消融情绪,而不要控制情绪。

控制情绪是指有情绪却不让它发出来,拼命地别住,别久了就会爆炸,爆炸的时候可能发疯、发狂,发生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的事。这就好像锅里面装满了水,在下面加热让整锅水沸腾,上面却还用盖子紧紧盖起来,这样不让热气散发出来,锅炉可能会爆炸。所以,一定要采用疏导的方式,让它有发泄的地方。

而消融情绪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发泄情绪,另一是疏导情绪。疏导是让情绪有个柔和的出口,而这个出口是用来化解情绪,并不是让情绪爆发出来。

至于怎么化解呢?我经常告诉大家,不要只是眼睛老是看着、耳朵老是听着、心里老是想着,而要赶快脱离让自己产生情绪的情境,然后藉由念佛、数息或打坐、拜佛来分散、移开自己的注意力。这样就是在化解情绪,而不是控制情绪。

许多人因事情不能如愿,压力得不到纾解,情绪一升上来便走向不理智的绝路,遇到这样的人该如何劝解?

在情绪快爆发的当下要赶紧转念,退一步海阔天空,应理性地看待与解决眼前的困境。我经常说:山不转路要转,路不转入要转,人不能转则心念要转。也就是说,心里不要老觉得某桩事非得怎么样不可,如此一来,心就能转变了。

譬如说失恋的人中,为什么会有人自杀和杀人,做出如此激烈的手段?就是因为心里想着:非得到对方不可,得不到我就死。或者是自己得不到对方,天下人休想得到,把对方毁掉以后也自毁。这就是玉石俱焚,完全没有转寰的余地。

如果能转过念头来,才能自利利人、自救救人,也就能海阔天空!大家都会讲悬崖勒马、回头是岸,可是当情绪真正来的时候,悬崖勒马的很少,回头是岸的也很少,没有回头的想法,一直往前走,那就是走死路!

因此,情绪来的时候,最好有朋友帮忙,要是朋友不多,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情绪,最好平常自己多下一点工夫。做工夫的意思就是,平常对任何事都要往好处去解读,做个阿Q也不错。虽然阿Q心态是愚痴的、是不好的,但是让自己有历练的机会,并把经验教训当作是缴学费。

缴了学费以后,下次会更有智慧,让自己能够解决或处理类似的麻烦问题,或是又遇到这种问题时,自己不会再陷进去。这么做就是退一步想,也是转念头,山不转路转,路不转入转,人不转的时候,只要心转过来,那胜路就在面前了。

只要时常以好的念头取代坏的念头,就可以把情绪管理得更加圆满吗?

情绪不一定是坏念头,有的时候它只是希望达成某个目标,本来是好念头,但因为遇到阻碍和不顺心的事,所以产生了情绪、变得不快乐。这种情绪产生以后,多半的人还觉得自己是对的,如果自认为是错的,它不会变成情绪,就因为自认为是对的,所以才没办法压抑情绪。

在这种状况下,只有这么想:自己做的事情虽然是对的,但因缘不具足。自己虽有能力掌控白我不受伤害,但是没有办法掌控外在因缘所产生的变化,此时只好继续往另外一个方向去努力。既然这条路已经走不通,那就改走别条路。如果能这样转念,情绪就能够安定下来。所以,不要认为情绪就是坏念头,引发情绪的念头不一定全是不好的。动机不见得是坏的,只是遇到外在状况发生了其他现象,让自己没有办法接受,于是坏情绪就出现了。这时候,刚开始的好念头,也就会连带受到影响而无法持续下去。此时,只有让自己转一个念吧!

在生活和工作上,经常为了竞争和比较而感到不公平,当自我无法抚平情绪时,要如何调整自己?

不公平是当下的感觉,想找到原因并不容易。在现实上,不公平的事情太多了!

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连十个手指头也不会一样长,同在一个屋檐下吃大锅饭,有人吃得多、有人吃得少,而食量大的人工作量不一定大,工作质量也不一定好。同一个团体里,工作时数多的人工作质量不见得好,表现好的人也不见得受到老板的重视或欢喜,甚至升官发财都可能是工作效率差的人,这些都是不公平的现象。

一个家庭里父母对待孩子们也没有办法完全平等,因为孩子各有各的需求,父母应该恰到好处地满足他们的需求。没有需求的小孩给了他,有需求的小孩却不给他,这就不对。譬如有的小孩常生病,有的小孩身体很好,父母对于身体较弱的小孩,照顾的时间一定比较多、疼惜也比较多,对于身体健康的小孩,则照顾得比较少。

这样会不会不公平?事实上,这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平等。因此,我们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不公平自有它的原因,当从事情的原委来看整件事的时候,它本身其实是公平的。譬如有病的人多吃药,保险公司就多花点钱,没有病的人少吃药、少看病,享受保险的福利少了,但是照样要出钱。请问,哪一个是公平,哪一个是不公平?看看自己是愿意生病,还是希望健康一点好呢?

所以,公平与不公平之间很难说得清楚,不公平多是从主观的立场来看,我们若能看到各别个体的本身,并从他们的立场来看,就是公平的。

情绪会造成集体激动的行为,当大众情绪不断酝酿到爆发的时候,沸腾的情势往往使人失去理智。针对这种现象,该怎么办?

群众的情绪跟婴儿的情绪差不多,这个时候只会有一种现象:大家跟着激动的情绪转,转着、转着,情绪也跟着沸腾,没有停下来给自己深思熟虑的机会。

群众运动中,大家的情绪都是一窝蜂的,当下大家都说好,自己也跟着叫好,如果大家都说不好,自己想也不想就跟着说不好。这样做,不仅没有个人思考的空间,也没办法冷静下来理性分析。

所以,站在安定情绪的立场来讲,若能够不参加群众运动,最好不要参加。不过,有的时候为了改变社会,是需要有群众运动,否则不容易改变。但是在参加群众运动的时候,为了要掌控自己的情绪,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说:我的情绪不要被群众运动所笼罩、所困扰;我只是参与这个活动,让大家觉得这件事情是正确的,至于自己还是要保持清醒,不会被群众的情绪所干扰。能够做到这样,是很不容易的。

对一般人来说,要怎么做,才能让情绪对生命产生正面的利益?

这需要反省的能力。假如有反省的能力,可以看到自己有情绪,然后觉得惭愧,就要马上忏悔。

然而,要有反省的能力需要先有观照的能力,而观照的能力一定要以静坐或禅修的功夫做为基础。有了静坐、禅修的功夫之后,才能观照到自己有情绪。但仅仅是这样,功夫还不够深,还是会有情绪,只是在脾气爆发时可以马上说:对不起!很惭愧。但能做到这样,就已经有观照和反省的能力了。

譬如父母对待子女,时常按捺不住情绪就破口大骂,骂完之后反省自己,便对孩子说:对不起,孩子,我这个做妈妈的很愚痴,不应该生气,请你原谅!因心情不好而开口骂人的家长,如果有反省能力,孩子也不会痛苦。

可是,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即使打骂了孩子以后说对不起,仍然是没有自制的能力,也就是没有修养了。他道歉的目的,只是在打过以后希望孩子不要生气,但是家长自己仍气得要命,这并不可取。老是发脾气,在道歉后却不知反省改过,这个人还是没有观照能力的。

何谓菩萨行?

要了解什么是菩萨行,就得先弄清楚什么是菩萨?我们看到经典的记载,菩萨没有一定的身分;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前,曾为出家比丘、国王、王子、居士乃至鹿、牛、象、鹅等动物,都被称为成佛的因行,也就是修行菩萨道的阶段;观世音菩萨与地藏王菩萨等诸大菩萨也是如此,他们以种种身分和形相,在世间救苦救难,当众生需要什么样的菩萨,他们就以那种形相,出现在他们四周和中间。

因此,菩萨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常以凡夫的形相,在世间随缘化众的修行者。所以,菩萨主要是发了菩提心的众生,而不拘于特定的形相,凡能已发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的菩提心者,便会誓愿学习慈悲与智能的菩萨行。以此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现在的菩萨、未来的佛。

把止恶、修善、度众生的菩萨行,具体落实在生活里,就是一套与他人、与自己相处的方法。也就是说,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常起尊重、感恩、赞叹、奉献的慈悲心;与自己相处时,则常生起惭愧、忏悔的精进心和清净心,你就是修学菩萨行的初发心菩萨。

特别要强调的是,惭愧不等于自卑,忏悔不等于后悔。我们在检视自己的心念和行为时,如果对当做而没有做的事感到惭愧,就会激励出下次努力去做的决心;对于不当犯而犯、甚至一犯再犯的错误,若能心生忏悔,一方面可以悬崖勒马,及时改过,一方面也可以勇于承担后果,不会狡辩诿过、推卸责任。因此,惭愧的心、忏悔的心,是积极的自勉自省的行为,跟自惭形秽、自以为处处不如人,或是不断犯错又不断后悔,是绝对不相同的。

还有一点要强调的是,我们这些发了菩萨愿的凡夫,是初发心的婴儿菩萨。婴儿,本来就是要在跌跌撞撞,倒了再起,起了再倒之间,慢慢学习、渐渐成长。所以,不要怕犯错,更不要怕能力不够;只要方向确立,心意已定,一日比一日更进步,就一定有成就圆满的一天。

要知道,初发心难,维系住不变不退的长远心更难,一曝十寒的人太多太多了,能够持之以恒,才能实践菩萨精神。

【以奉献的精神成就他人】

奉献并不等于是牺牲,很多人把牺牲跟奉献当成是同一回事,其实不然。奉献是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贡献给最值得我们尊敬的对象;虽然奉献了,却不但不会损失,反而在奉献中自我成长,收获更多、进步更快。这就是《四众佛子共勉语》中利人便是利己的道理。

可是牺牲就不一样了,牺牲只能一次,例如用身体来牺牲,牺牲后就没有了,一粒麦子种在土底下,生出更多的麦子后,自己却没有了,这如同牺牲了上一代来成长下一代。乍听之下满令人感动的,很多人也觉得这是非常的伟大,就如同有人说父母是为儿女牺牲,男女为爱情牺牲等,其实这是非常悲观的。

以佛法的观点而言,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盏智慧、慈悲的无尽灯,我们可以把这一盏无尽灯奉献给大众,让大众都来点亮他们自己心中的那一盏灯。这是《维摩经》中所说的,也就是佛心。把你的智慧、慈悲,以及所有的一切奉献给他人,让别人得到安慰与想要的,但自己并没有损失,这是奉献,而不是牺牲。牺牲是毁灭自己而利益他人,奉献却是永远的成长自己又成就他人。一位没有慈悲心,不与其他人分享自己所拥有的,不愿意奉献的人,是没有福报的人。

能够奉献,就能够成就大众。佛陀告诉我们,要成佛应该要先修学佛法,要先学习着如何断烦恼。而断烦恼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习菩萨的精神,就是,利益众生、广结人缘。而做菩萨先要发大菩提心,而初发心是最可贵的,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行远登高都是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如果脚下第一步不跨出去,一味好高骛远,则永远只是望梅止渴,不切实际,止不了渴,因此一定先有初发心,然后脚踏实地的照着去做。

我们要时时刻刻提起自己的初发心,在修学佛法的道路上,如果觉得疲倦,有一点退心时,就要再提起初发心。初发心就是成就佛道、成就大菩提道的大愿心。其实也就是大家都已经很熟悉的《四弘誓愿》中的众生无边誓愿度,最终的目标则是佛道无上誓愿成,而次序应该是要成佛必须先学佛法,学佛法先用来断烦恼,要断烦恼先要发愿度众生;因此四弘誓愿的第一句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其次是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最后才是佛道无上誓愿成。所以说,菩萨是自己未度先利人,这就是菩萨的初发心。

牺牲是毁灭自己而利益他人,奉献却是永远的成长自己又成就他人。

【不为任何目的而奉献】

以佛教的立场而言,解脱乐才是究竟的快乐,而追求解脱乐的唯一道路,就是行菩萨道。然而,很多人把行菩萨道看得非常高深莫测,认为自己的层次很低,根本达不到菩萨的标准。因此,他们遇到我时总是说:师父,因为您的修行境界已经很高了,所以才能行菩萨道!

其实我也是普通人,以我自己的经验而言,行菩萨道并不是一件做不到的事,而且我并不觉得自己是在空口说白话或是高谈阔论。事实上,每个人只要愿意尝试,也很容易做得到,而且能做到多少,就得到多少快乐。

解脱的快乐并不一定要等到彻底解脱时才能得到,只要朝着这个方向走,每走一步就会有走一步的快乐,而且一点都不是勉强得来的。例如,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分,而且通常都身兼数职、具有很多身分,只要我们能够负担起各方面的责任,尽好自己的职责,就能品尝到解脱的滋味。

这是因为当我们做事时,如果能抱着不为任何目的而奉献的态度,一心只是为了把工作做好而尽责、尽心,丝毫没有想到背后的目的,就能够无私地付出,并体会到快乐。否则,如果总是为了特定的目的才想要奉献、付出,就很容易陷入等待、期望之中,心里老是想:我付出这么多,而上司从未考虑提高我的待遇和升迁!为什么这么不公平?情绪反而会因此起伏不定,痛苦不已。

相反地,如果不考虑这些问题,只知道努力付出、奉献、实践、尽责,就像俗语所说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结果没预期得到的东西反而得到了,而且是得来毫不费工夫。这就是菩萨精神,也是解脱的快乐。

尽责任就是默默耕耘,至于会有什么收获,自然老天有眼。所谓老天,其实就是因果循环,如果我们付出的多,却得到的少,就表示因缘尚未成熟,那就继续努力吧!所谓水到渠成,水总是会来的,如水还没有来,就表示目前时机未到,那就再慢慢地挖地、开渠。如果能这样想,得到成果时既不觉得意外,也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如果没有得到,也会知道是因缘还未成熟,而不会感到气馁。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能不为追求任何目的,只为奉献而奉献,这种精神本身,就能为自己带来解脱的快乐。

人类历史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多半来自伟人们为奉献而奉献的精神,才能获得后世对他们的歌颂和赞叹,但如果他们当初仅仅是为了自私的目的而努力,我相信他们也不会成功的。

总之,只要一件事情是自己乐意做的,而且别人让我们有机会奉献,我们就能够在其中得到快乐。所以,我们不要认为菩萨道的解脱之乐,一定要在解脱以后才享受得到,在还没有解脱以前,做了多少,就能享受多少快乐。一心只是为了把工作做好而尽责、尽心,丝毫没有想到背后的目的,就能够无私地付出,并体会到快乐。

【发心与布施】

儒者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此是勉励凡人也要见贤思齐,希望自己也能逐步地迈向圣贤的目标。在佛教而言,这就是发苦提心,是要求自己效法佛和大菩萨们的心行。

也有许多人会发自私自利的菩提心,期望自己早日成就,因此,老是要求周遭的人,先来成就他、护持他,待他一旦得大成就、具大力量时,再来济度众生。持这种观念,虽然没有什么不对,却不是真正发菩提心的标准和榜样。真正发菩提心,是要无条件、无目的的付出,专心一意地在心中发愿如何去化度一切众生,从不会想到自己这么做值得不值得。

某杂志的编辑来访问我:现今的社会和世界都十分的混乱,人心不愿向善,全是自私自利,所做出来的事也都是损人利己,就法师的观点看,该怎么办?

我说:我没有自己的观点,佛法住世是以六种波罗蜜来度化众生。波罗蜜的意思是超度、超越、度脱、救济、度过。六度中的第一波罗蜜是布施。在我写给我们法鼓山的僧俗四众弟子共勉语中,有这么两句话: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乐。所以,要救济我们的社会,改善我们所处的人间,必须要以付出为第一优先的方法。或许有人不赞同:哼!我又没有什么多余的东西,拿什么去布施?或者想:如果将东西布施掉了,它又如何回来?

布施是很微妙的事,布施如挖井,如将土挖得愈大愈多、则井中的水量愈广愈深。这种理念不仅仅是佛说,中国的老子《道德经》也曾这么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下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我有一位弟子,二十年前,家中尚不富有,便偷偷地在心里发了一个愿,希望在十年之内布施一千万元台币。

当时简直像是痴人做梦,然而发愿之后,在十年之中,恰如其愿,布施了一千万元,满愿后,便对她的先生说:我已为你布施一千万元台币,收据都在这里,全都是替你做的。先生非常惊讶地问:你真的替我花掉这么大一笔钱?可是我们在十年前怎么会有一千万呢?是没有啊!但是,又哪来那么多钱布施?因为我发愿布施,所以时常将你的钱拿去布施,今天告诉你的目的,是让你知道钱是用来布施,不是去做坏事。接着她又问她先生:我们现在拥有多少资产?答案是已超过布施的十倍。她因为要布施,所以拼命赚钱,设法开源节流,并将多余的款项布施。我们的社会确实需要这种人。

日据时代的台北,有位义贼廖添丁,以偷得来的钱去救济贫病的百姓。佛教并不赞成义盗的行为,佛法讲究的是以自己的智慧力、心力、体力、资本,营生赚钱,将所赚得的资产,帮助社会,才是慈悲的精神。

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乐。

如何避免妇人之仁?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在做善事、做好事,这代表着我们的社会充满爱心和温暖。但是,慈悲必须和智慧配合起来,否则,虽存好心却可能做了坏事,出钱出力的结果造成别人的困苦,反过来怨恨你。那是不会帮忙,以致愈帮愈忙。这种事情常发生,如何判断,必须靠智慧。

智慧指的是经过调查、考察、客观判断之后所做的决定。有时候,即使是经过分析之后做成决定,也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

智慧的意思是不为自己打算而做的好事。例如,有一桩事在你面前出现,你不以自己的利益为前提,也不特别为某个人、某个团体的利害得失考虑,心平气和地把前因后果弄清楚后,以纯客观的立场,所下的判断。

有一些佛教信徒想要回馈社会,拿钱出来做布施,却不知道怎么做,就来问我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就像你要把钱存放在银行一样,必须先调查哪家银行的信用比较好、资本比较雄厚,在国际上信誉如何,即使这家银行倒掉,也有其他保险公司出面付给理赔,同时也得弄清理赔的数额。这样你把钱存放在这个银行里才比较可靠。

将钱拿来做布施也是相同的道理。你事先得调查哪个人、哪个机关、哪个团体、哪个地区的哪一桩真的需要帮助,你不要错过;可是,一般人则是通过可信亲友的介绍获得信息。经过调查之后,确信某些团体有信用,有长远及整体的工作计划,有完整的管理制度的话,那大概比较可靠。把钱捐给他们,参与他们,奉献社会。这可以说是有智慧的布施。

当你要决定是不是该帮什么人的忙之前,应该静下来想一想,不要马上做决定,除非你对这桩事、对这个人已经很清楚,才可以马上做决断,否则应该先仔细考察及考虑。

在做的时候,要把金钱的力量用在刀口上,不要锦上添花,应该雪中送炭。

要有智慧,并不是很简单的事。智慧本身必须放下主观的自我,同时要靠经验的累积、心胸广大、看得远又看得准。

妇人之仁的现象就是不问就里、只看现状,凡是有人求助,便给予布施,造成更多好逸恶劳、不事生产而伸手要钱的人。这会为社会造成双重浪费,既浪费了有用的财力物力,也浪费了宝贵的人力资源。

智慧本身必须放下主观的自我,同时要靠经验的累积、心胸广大、看得远又看得准。

【不住于相而行布施】

不住于相,相的意思在《金刚经》中讲得很清楚,即不住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行布施。

拿什么来做布施呢?

有钱可以布施,没钱也可以布施,有学问可以布施,没学问也可以布施,甚至是一名乞丐也有东西可以布施。

有钱可以用钱布施,有物可以用物布施,有知识、技术,则可以用知识技术布施。如果什么都没有,也可以用欢喜心来布施,或说一句赞叹的话,用言语来布施。譬如,人家做了一桩坏事,你原本可以骂他,但你不骂他,只是念一句阿弥陀佛,但愿他以后不要再做坏事,用心的力量、口的力量,多多少少也可以影响这个人。心有诚,物有感,顽石也能点头,何况是人?因此,只要诚心祈求、祈祷,希望他不再做坏事,或用柔软语来劝导、感化他,那也很好,也是布施。

如果人家做了好事,我们就应该赞叹他,虽然只是一点点好事,但是,也应该加以赞叹。人都是希望受到鼓励、赞叹的,而不希望被指责、谩骂。所以,不论是财布施或言语布施,布施如果得当,我们的社会就会非常和谐,非常祥和、幸福。人人布施自己而成就他人,我们的社会还有什么不理想、不满意的事呢?

但重要的是,要不住于相,住于相就麻烦了。住于相的意思就是说,布施时一定要布施给某一个人,布施给某一个特定的对象,并要求获得一定的响应。

譬如,过年时在农禅寺,好多人来向我拜年。我算是什么人物,值得人家这样拜?他们拜的时候,我念着阿弥陀佛,心里想,他们拜的是阿弥陀佛,不是我。而拜年的人呢?有的是来看看圣严法师是什么样子,有的是以恭敬心来送红包给我,来赞扬我,这两种都有。

但是,曾经有一个人告诉我:师父,你看,那些人来了,又不送红包,只会眼睁睁地瞪着你看,这些人真是罪过!

我说:阿弥陀佛!不可以这么说。他们来见我,我都以平等心祝福他们早日成佛,早日得解脱。我平等地祝福他们,他们红包里有多少钱,我根本不管,也不管他们究竟有没有送红包。他们能来,便是不容易!他们没有去看电影,而来看我这和尚,就算是抱着好奇的心情,也是好的。这就是一种无相的态度,就是不要以差别心、差别态度来看待众生,而以一律平等、无差别的态度来接待他们、祝福他们。

但是我们都还在凡夫的阶段,怎么可能完全无相呢?至少我知道什么人给了钱,什么人没给钱。但是,我会时时警惕自己,要无相,要平等的给予祝福。而且既然听了《金刚经》,念了《金刚经》,何况我还在讲《金刚经》,当然更要练习着具备这样的态度。

布施无相,我们受布施,也要无相受,心里才不会觉得有愧于他们。

【转自私自利的我为功德的我】

在人生的过程之中,多半人都觉得有一个目标要去达成,这个要达成的目的是我,而正在往这个目标努力的也是我。

很多人会问,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人生的目的是还愿和许愿,在还愿和许愿过程之中的就是我。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认为,人生的意义是负责、尽责,负责、尽责的人是我,负的是我应该负起的责任:如果我是国家的公民,就要负起国民的义务、责任;如果我是一个法师,就要负起法师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可能同时扮演许多不同的角色,你可能是一个太太,也同时是孩子的母亲,又是一位女儿、媳妇,在工作场合上则是一个职员你有很多的角色,凡是这些角色的责任和义务,都是你。

人生的价值,则是在于奉献、感恩,当我们有东西可以奉献给别人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这是我;当我们接受别人的协助,而且愿意感恩对方的协助,这也是我。

为什么我们要对做好事的仁人义士给予鼓励和表扬,因为对社会大众很有意义,这可以让大家看到他们对社会的奉献,以及他们所受到的表扬与鼓励。在此,感受到被表扬的是我,看到人家被表扬的也是我。

还愿、许愿的是我,负责、尽责的是我,奉献、感恩也要有我,但是佛教也指出,众生就是因为有我,所以产生种种的烦恼,因此特别指出需要有无我的修行。只是一开始就讲无我,几乎是不可能的,必然还是要有一个我,那就不妨把自私自利的我,转变为功德的我。

很多人都知道,把钱放在自己家里并不保险,因为可能会被小偷偷走,也可能被一把火烧了。所以,有人把钱拿去投资置产,或是把钱存在银行里;但是投资可能会蚀本,银行也难保不会倒债。

究竟要怎么样才是最保险的呢?最好的办法,是把财产储蓄在所有人的幸福中,那才是最究竟、最可靠的储蓄。所谓储蓄在所有人的幸福中,就是提供我们有形、无形的财产,包括智慧的财产、体能的财产、时间的财产,为众人谋福利,帮助其他人获得利益,这不但水火不能破坏,小偷偷不走,强盗也抢不去,连政府抽税也抽不到,为什么?因为财产都释放给大众了。这种情形的我,就是功德的我,你付出多少,你的功德就有多少。功德的我是不为自己的私利而伤害他人,而会尽量充实自己的生命,努力于学习,然后把自己所拥有的奉献给他人。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个人好笨、这样做太傻,自己的钱不用,给人家用;自己的福报不享,给人家享受;自己有时间不好好玩乐,还去做义工奉献给别人。其实在奉献的过程之中,自己的收获反而更大,成长反而更多,这样的过程虽然也有一个我,但却是功德的我。

功德的我是以还愿和许愿的心主动付出,所以一点也不觉得苦,反而会觉得非常快乐,也因为懂得感恩、奉献,更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为什么值得?因为做了对人有利的好事,生活有意义,生命价值就这样呈现出来了。

“圣严法师感悟人生禅语”中的语句,常常可以在朋友圈看到,也希望您能挑选自己喜欢的短句,发发朋友圈,保持好心情。更多好内容请阅读人生感悟,希望的人生美满而幸福!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j458.com/a/1801307.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感悟人生名句
下一篇 : 回忆,总是让人不停的重温幸福
" 人生感悟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