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在大多数人学习、生活、工作的过程中,会浏览到一些风格迥异,令人难忘的句子,文案句子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是否有些句子让你感到印象深刻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谁能悟道今生情缘的经典爱情说说,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我一直记得,和你相遇的情境。彼此钟情的目光仿佛在时空中飞驰了几万个光年,后……交汇,碰撞。像一对相思鸟,历经千里跋涉的流浪,终于看到了绿意轻吐,可以栖息的凤凰木,阳光下惬意舒展翅膀。

【说给女人的话】1.美丽,是女人一生的权利;2.读书才能不孤独;3.离开任何人都能活的很好,才能让别人离不开你;4.爱情只遵从直觉,与金钱或道德无关;5.性,身体小于爱情,但大于其他虚荣;6.婚姻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与浪漫无关;7.没人任何男人,值得你为他去死;8.不开心睡一觉,就让它过去吧。.

有一种距离叫远,有一种东西叫缘;有一种情怀叫思念,有一种关心叫无言;有一个人在天边,他的祝福在面前;风雨无情人有情,对你思念没有停;虽然不是常见面,一样会把你想念;发个信息同你聊,架起一座思念桥;没有什么好送你,只有一句好想你

因为有你,这个情人节有了浪漫,一切都很温暖。我要让你懂我全部的心思,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是默契。我愿意走入你的心田,成为另一个你。在爱情的国度里,总会有一个主角一个配角,累的永远是主角,伤的永远是配角。人生可以重复着初恋,却不可以重复着后悔。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要保护自己,千万记住。对某些人来说,你不必珍惜,但对我们来说你是珍贵的。请你知道,宝贝,伤心的时候,要回家,要给我们打电话,要跟周围人说,不要闷在心里。要知道你不缺乏爱,有我们在

未曾失恋的人,不懂爱情。未曾失意的人,不懂人生。未曾失落的人,不懂珍惜。未曾失利的人,不懂过程。未曾失望的人,不懂理想。未曾失礼的人,不懂尊重。未曾失和的人,不懂友谊。未曾失算的人,不懂息争。未曾失言的人,不懂谨慎。未曾失误的人,不懂为政

Can, please don't hand side by side, can hug, please don't hand in hand, can fall in love, please don't separate ;have love, please don't touch ambiguity------- 能牵手的时候,请别肩并肩,能拥抱的时候,请别手牵手,能相爱的时候,请别说分开;拥有了爱情,请别去碰暧昧

不要等待爱或者被爱。我们的光阴很有限,我们的时间很珍贵,我们应该抓紧时间好好爱自己。学着独立起来,当自己的内心足够强大,才能担负别人的幸福

有时候,心里会莫名的难受,却不知道为了什么。有时候,同周围的人说说笑笑,却觉得异常寂寞和孤独。有时候,静静的看着窗外,会觉得自己是个很容易被遗忘的人。有时候,觉得这个世界真的很假、很虚伪。有时候,真想就这样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只是,有没有一个人会为我心疼

日久生情,才是真的缘份。喜欢你的人:要你的现在。爱你的人:要你的未来。真正的爱情,不是一见钟情,而是日久生情;真正的缘份,不是上天的安排,而是你的主动;真正的关心,不是你认为好的就要求她改变,而是她的改变你是第一个发现的;真正的矛盾,不是她不理解你,而是你不会宽容她

不要自视清高。天外有天,人上有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别人把你当领 导时,自己不要把自己当领 导,当别人不把你当领 导时,自己一定要把自己当领 导,权力是一时的,金钱是身外的,身体是自己的,做人是长久的

分手后,我还认识你,不过不想再见你。你过的好,我不会祝福你,你过的不好,我不会嘲笑你。因为我们从此陌生,你的世界不再有我,我的世界不再有你。我不能再珍惜你,抱歉,我失去的,也是你失去的

佛教中有一句话:初学者的心态;拥有初学者的心态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其实,每一天,我们都在不断地学习当中,学习做事,学习做人。向成功者学习,也向失败者学习;向年长者学习,也向儿童们学习。向他人学习,要学会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并有一颗谦虚的心

谁能悟道今生情缘,谁能明了今生的红线为谁而牵,谁能把握住冥冥之中的那一丝命运,谁能让谁牵起自身的柔情。谁又在痴守着今生的执着,不管是否落泪。谁又在寂寞流离地追寻,就算沧海难圆残月的孤寂。擦肩而过的距离,咫尺天涯

【因为爱情】如果一定要把爱分成爱情的和喜爱的两个等级的话,我相信大半男人会接受这样一个概念:好女人是爱情的,坏女人是喜爱的;好女人是娶的,坏女人是玩的;好女人是品味,坏女人是兴趣;好女人是所有者,坏女人是使用者

我是唯一有伞仍然淋湿的人吗?听悲伤的歌 看幸福的戏,眼睛在为你下雨 心却在为你打伞,原来地久天长 只是误会一场。你坐过的沙发宽了,你爱的音乐停了,那天的我等你等成了摆设… 这个冬天没有给我惊喜…你的幸福路人皆知 我的狼狈无处遁形,感情的戏 我没演技。一个人,一座城,一生心疼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很多诱惑,面对诱惑,一不小心我们就会在心里激起波澜,原来澄澈、纯净、安宁的内心就会变得喧哗、浮躁和功利,我们就会迷失方向。只有远离诱惑,我们才能坚守心灵的一方净土,凝神专注,独善其身,收获精彩的人生

女人的爱,总是细腻而脆弱,那份爱一旦得到回报时,就会变得坚强而执着,倘若那爱一旦受其伤害,却又变得如此的弱不禁风。因此,女人善变的是脸,善变的是情绪,而不是爱情

20岁时会顾虑旁人对自己的看法;40岁时已经不理会别人对自己的想法;60岁时发现别人根本就没有想到过自己。大多数人其实并不在意你。真正在意你的人,往往是爱你的人。而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爱你的人并不会太多。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只要在意真正爱你的人对你的看法就可以了。

What you make of your life is up to you.You have all the tools and resources you need.What you do with them is up to you. The choice is yours.要过怎样的生活由你作主。你掌握着陆一切你所需的工具和资源,怎么用全由你作主。决策权在你手中

j458.cOM更多句子大全编辑推荐

经典的禅语悟道


经典的禅语悟道

【佛门名家】

【佛图澄】

佛图澄(232-348年),西晋、后赵时僧人。本姓帛,西域龟兹人。9岁出家于乌苌国,两度到厕宾学法。能诵经数十万言,善解文义。与诸学士论辩凝滞,无能屈者。持戒精严,对于古来所传戒律,多所考校。永嘉六年(311)2月石勒屯兵葛陂,佛图澄由石勒大将郭黑略引见石勒。后石勒建立后赵政权(319)事澄甚笃,军政大事必咨而后行并尊称为大和上。澄常用佛教教义劝导石氏施行德化,不为暴虐、不害无辜,并大力向民间传播佛教。石勒卒,石虎对其更加敬奉。澄学识渊博,天竺、康居名僧竺佛调、须菩提等均不远万里前来从其受学,汉地名僧知道安、法雅等也远道前来听讲。据《高僧传》载,其门下受业者常有数百,前后门徒近万。

欲望会导致痛苦,欲望越多痛苦就越多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八大人觉经》】

【佛语禅心】应该认识到,太多的欲望就会带来无穷的痛苦。生死、疲乏、劳累等种种烦恼,都是由贪欲引起的。如果能减少欲望,顺应自然而不强作妄为,身体和心灵就会安闲自在。

有个小孩,把手伸进装满栗子的瓶中,他想尽可能地抓一大把,但当他想要拿出手来时,手却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愿放弃一部分栗子,又不能拿出手来,只好痛哭流涕。一个行人对他说:你还是知足些吧,只要少拿一半,你的手就能很容易拿出来了。方法就这么简单:少拿一半!但结果却是:不仅把手拿了出来,没了痛苦,还拿到了半把栗子。

人的欲望有很多,生欲、死欲、食欲、睡欲、情欲、权欲、金钱欲、出名欲、求知欲、事业欲、健康欲、运动欲、旅游欲、出国欲、自我表现欲有些欲望甚至不是几个字能概括得了的。这么多欲望,有的是生存、生活必需的,有的则是更高层次的追求。有些人似乎看破红尘,隐形遁迹,不再追求世俗的欲望,可他又多了新的欲望逃避世事的欲望,求得超脱的欲望。所以说,人的欲望之根是斩不尽的。

欲望越多越痛苦,尤其是一些很难实现的欲望,便会成为一种奢望。如果心里被太多的奢望长久地占据,便会自然而然地形成痛苦。贪心不足蛇吞象,想想蛇吞象的样子,会是一种什么感受咽不进,吐不出,要多别扭有多别扭。什么都想要,最后可能什么也得不到,反而一辈子将自身置于忙忙碌碌、钩心斗角之中。这样活着,未免太累!

有欲望的人才有痛苦。欲望是人的本性。欲望越强烈的人痛苦也越强烈。当某种欲望处于可望不可及时,痛苦便乘虚而入。

常言道:知足者常乐。人若不知足,明摆着就不常乐、不好过。愈不知足,人就会愈加绞尽脑汁地奔波劳碌、索取追求。如果一个人过多地专注于金钱、地位、荣誉和美色,就会贪心地去攫取、占有和掠获,但当不能随心所愿时,就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欲望过多,痛苦也越多。当你不堪重负、心力交瘁时,就会在过多的欲望中迷失方向,在怅惘、愤懑和失落中沉沦下去。

其实,一个人想要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减少欲望。快乐=特质/欲望,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提出的快乐方程式,就是说:欲望越小,快乐就越大。懂得知足常乐,切忌贪心不足,会让你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地,灵魂都会栖息在一个自由和谐的精神家园。知足常乐驻足心中,心中便有了一盏指引你前行的明灯,你就不会迷失方向,就会抗拒贪婪、自私和狭隘,拥有一份明朗的心情、坦荡的胸怀、惬意的生活和宁静的幸福。

【感悟】

人痛苦的根源左于欲望太多。真正看透的人,不会刻意去强求什么无欲。你不放纵,善加引导,欲望就难得泛滥,这样的人也活得轻松、舒心一些。何乐而不为?

【佛门名家】

【道安大师】

道安大师(312-385年),自他建立僧团以后,中国僧徒有了严格的生活戒律,同时也为佛教僧团加入了凝聚的力量,使之能流传久远,为佛法的传播打下健全的基础。道安大师同时制定了《僧尼规范》、《法门清规二十围条》及佛法宪章三例,将僧团的行为仪规做了计划与统一。

在道安大师以前,僧人的姓,主要是以出生国或师父的姓为基准的。道安大师在长安率先提倡出家人以释为姓,自称释道安,后来的僧人也起而仿效,中国人一直沿用到现在,对于加强佛教僧侣的共同意识及僧团的统理有极大的帮助。他在当时名播四方,百姓称他为印手菩萨。鸠摩罗什在西域,听到他的名声,更称他为东方圣人。

欲望少一点,幸福就会多一点一切世间欲,非一人不厌,所有有危害,云何自丧己?一切诸众流,悉皆归于海,不以为满足,所受不厌你。

【《佛说本生经》】

【佛语禅心】一切世间的欲望,没有一个人不想满足,但这些有着非常大的危害,为什么还要自找伤害?大大小小的一切河流,全都流归大海。须知,欲望不能满足,贪爱没有止境。

清朝诗人胡澹庵写了一首打油诗《不知足》: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又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栓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非南柯一梦西。把某些人贪婪的本性刻画得入木三分。

生活中,有的人就如《不知足》中所说的那样,永远不懂得知足。他们总是在满足了一个欲望的同时,又想得到更多,拥有更多欲望。这永无止境的贪婪,最终会使人迷失方向,并彻底毁灭一个人或是一个家庭。有的人拥有了荣华富贵,却永远失去了平淡的生活;有的人领略了呼风唤雨的成就感,却也领教了高处不胜寒的炎凉;有的人满足了被人吹捧奉承的虚荣,却得到了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残酷教训。

印度有一位哲学家说:不知道满足的人,是多么不幸。什么是满足?什么是不满足?满足就是拥有的比想要的多,不满足就是想要的比拥有的多。

其实当我们静观世间,茫茫人生路,碌碌有所求。满足和不满足只是一个人的想法,有些人已家财万贯还不满足,但有些人三餐不继也满足快乐。

有的人官居高位,仍在孜孜以求地换取更大的实惠,而有的人刚过温饱,就知足常乐,顺其自然。有的人为一点蝇头小利而闹得脸红脖子粗,而有的人为慈善事业掷万金于挥手之间。人世间的知足是什么呢?其实,满足不在于财富的多寡,也不在于拥有多少权力,而在于欲望的大小。

人的欲望是没有穷尽的,福字会使你想入非非,不免对生活产生美好的向往。只是世界上没有救世主,所谓福,全靠自己去创造,去奋斗。福是平常,不要惊奇;福在身边,不要远求。一个人欲望不能多,多了反而背着沉重的包袱,也难得实现。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知足也是福。

胡澹庵的另一首诗《知足歌》也告诫世人:人生尽享福,人苦不知足。思量事劳苦,闲着便是福。思量疾厄苦,无病便是福。思量患难苦,平安便是福。思量死来苦,活着便是福。也不必高官厚禄,也不必堆金积玉。看起来,一日三餐,有许多自然之福。我劝世间人,不可不知足。

【感悟】

希腊大哲伊壁鸠鲁说过:如果你要使一个人快乐,别增添他的财富,而要狨少他的欲望。不可否认,人是有欲望的。美好的理想和健康的追求是人们上进的精神动力,但是,不可贪欲。追求也不可超出一定的范围。欲望过度,便会变成难以填满的欲壑,可以毁掉一个人美好的前程。学会知足,少一些欲望,也就会多一些幸福和快乐。

只有知足常乐的人,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幸福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佛遗教经》】

【佛语禅心】懂得知足的方法,就是处在宝贵、快乐、安隐的地方。知足的人,即使睡在地上,也会觉得很安乐;不知足的人,即使身处天堂,也会觉得不满意。不知足的人,即使物质上很富有也是贫穷的人;知足的人,即使在物质上很贫穷也是富有的人。

俗语能忍自安,知足常乐,其意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有共同之处,都是一种人生境界和处世哲学,是用来劝慰人们要满足现状,安于现状,要把自己的现在和过去比,要把自己的现状和周围不如自己的人或事比,以此来求得一种心理的平衡、解脱和安慰。

古今中外,都提倡人们要知足常乐。知足常乐能使人们的心理得到满足,消除杂念、邪念和贪心,这样人们才会以一种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以诚相待、和睦相处,整个社会就会呈现一片祥和安宁。人们知足常乐了,就能遏制不足不满的浮躁心理,铲除弱肉强食、以强欺弱的歪心邪念,还能培养人们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善良品质和情操,能酝酿出一个和谐友善、充满阳光和爱的和平世界来。

然而,有知足常乐者,也有不知足不常乐者。知足者和过去的时代比,和过去的自己比,和不如自己的比,感到了欣慰、满足,于是就快乐了,没有太多的不切实际和好高骛远,只是一步一个脚印,过一天算两个半天,向着自己并不遥远却可望实现的目标前进并快乐着,这是知足者常乐的表现。

不知足者不懂得积跬步而至千里的道理,不明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只看到成功者光辉的一面,忽视了成功者背后的艰辛历程;只看到同行者或官场得意或财源滚滚,忘记了同行者付出的牺牲和努力,按捺不住寂寞和寒酸,忍受不了现状和等待,经受不住诱惑和考验,于是,他们闷闷不乐,此乃不知足者不常乐的表现。

其实,每当一个人最起码的愿望满足之后,他必定还要有第二个愿望,而且将来还会接着有更多更大的愿望。没有一个人认为他自己的生活中已经不再缺少什么,尽管假如他退居一个恶劣的生活环境中时,他会向往或怀念这种生活;但在他自己置身在值得满意甚至于值得艳羡的生活中时,他总还是觉得贫乏和不如意。

当然,往好的方面说,由于我们时常不满意自己的现状,我们才会拿出更多的智力和体力,去求得更大的进步,我们才会有更多的创造与发明。

但是,往坏的方面说,一个人如果只是消极地对生活不满意,消极地厌倦和抱怨,那就只能说是~种对自己幸运的舍弃。因为无论我们是不是认为自己已经够苦,总还有比我们活得更辛苦更没有意义甚至于看来更没有希望的人们,而他们却是在那里认真地抱着希望活着。他们心里也许会想,如果他们有一天能达到我们现在所过的生活,他们一定要用最大的虔诚去感谢这一切,他们一定会觉得心满意足,不再会有任何奢望苛求了。

【感悟】

每一个人都不免有厌倦、烦闷和不满足的时候,每到这种时候,你不妨设想自己到一个更没希望、更辛苦、更困难的境地里,你就会庆幸你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并感到满足和快乐。幸福是需要此较的,它没有止境,没有标准,只是看你对它的认识如何,以及看你对它怎样解释而已。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足常乐是一种高尚的精神道德的表现,是一种,心理的调度和满足,更是一种一心理的安慰和平衡。

【佛禅小故事】

【背木柴】

希迁问新到的僧人说:你从什么地方来?

僧人答道:江西。

希迁问:是否见到马祖?

答日:见到。

希迁指着墙角的一根木柴问道:马大师是不是很像这个?

这位僧人无言以对,百思不解。后来他到了江西,见到马祖后,把这件事告知马祖,马祖听后问道:这根木柴是大是小?

僧人道:很大很大!

马祖笑道:你很有气力呀!僧人不解其意。

马祖继续说:你从南岳背了一根很大的木柴,一直背到江西,岂不是气力很大吗?僧人听后似有所悟。

贪欲是一种毒酒,谁喝了都无药可救追逐物欲,如渴饮盐卤,转增其欲。

【妙峰法师】

【佛语禅心】贪求物质享受的人,就像渴了喝盐水,越喝越渴。

贪欲,用最形象的比喻就是:口渴饮盐水,口越渴,盐水饮得越多,盐水饮得越多,口就越渴,直到体内沉积过多盐分而导致机能衰竭。当人的心中形成一项欲望,就要努力去获得,没得到,口越渴;得到了,新的欲望又产生了,口还渴,使人心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不能自拔。

《佛本行集经》中有一个故事讲:从前有一个名叫慈者的商人,本来已很富有,但他仍然感到不满足,想到海上去寻宝。于是他告诉母亲说:我要入海寻求财宝,使我家财富七世都用不完。她母亲听后劝他说:家里现在已经非常富裕了,各种财物,应有尽有,好几辈人都用不完,你又何必还要到大海里去寻什么宝呢?再说,大海上风险浪恶,恐怖的事情很多,我现在已经老了,离死期不远,你这一去,就很难再见上面了。但慈者不听母亲的劝告,执意要去,她母亲就抱住他,说:我不许你走,我们家中已经什么都不需要了。慈者见母亲百般拦阻自己,觉得是破坏了自己求财的好事,很不吉利,因而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动手把母亲打倒在地,并用脚踢母亲的头,然后与其他五百商人一道向大海扬长而去。

一到海上,商船便被风浪倾覆,五百商人,全部淹死,唯有慈者,随波逐浪,漂到一座岛上。他爬上岛后,循着一条路,竟来到一座银城。那城园林四节,清泉流淌,十分雅致。城中央有一宝殿,名为喜乐,纯粹是七宝建成。城中出来四位女子迎接他,个个长得非常漂亮。四位女子对慈者说:我们住在喜乐宝殿中,要啥有啥,享用不尽,请你进去和我们共享欢乐,不要再到别的城去。慈者大喜,便住进喜乐殿中,与四位女子纵情欢娱,享受五欲之乐。但过了一段时期后,慈者渐渐不满足于喜乐殿中的享乐,便背着四位女子悄悄溜走,依次经历了在金城中与八女、在颇梨城与十六女、在琉璃城与三十二女的纵情恣欲。但他依然贪心未敛,终于去到一座铁城,被夜叉捉住,把一个烈火燃烧的大铁轮套在他头上,永遭焚烧的极苦。这时他才痛悔不及,自叹由我贪欲不知足,今逢如此苦厄难。

贪心不足,就会像商人慈者一样遭遇恶报和大苦难,反而使本来已有的美好生活或平和安宁的生活丧失,这就是佛家对世人的告诫。而事实也是如此,世界上的很多苦难和痛苦,无论是社会的还是个人的,追根究底有不少就是由人的贪欲造成的。统治者的贪欲,会导致对人民、对社会、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掠夺,甚至引发世界大战,给世界和人类带来大破坏和大屠杀,但掠夺者最终必将受到应有的恶报。而普通人如果贪欲心盛,则会使个人或因贪欲难以满足而烦恼焦虑.或因铤而走险而导致自我毁灭。所以《四十二章经》中警戒世人说: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感悟】贪字头上一把刀,一旦入贪,就会被其毒害。因此,贪欲是一种毒酒,谁喝了都无药可救。一味地追求贪欲而迷忘本性,往往会让人沉湎物欲,一去而不知返。

【佛家典籍】

【《佛说四十二章经》】

《佛说四十二章经》,是从印度传到中国的第一部重要经典著作,是由天竺高僧迦叶摩腾与竺法兰共同翻译的。

当时夜梦金人的汉明帝,对这第一部新译出的《佛说四十二章经》,简直视如国宝,特别敕令珍藏于兰台石室第十四间(皇家图书馆),成为皇室的专利品,民间根本不知道有这一部法宝。因此,在晋朝道安法师所编的《综理众经目录》,尚找不到这一部经的名称,难怪有人误认它是伪造的了。

当初,佛成道以后,由许多外道发心出家的比丘,将他们对宇宙人生不明了的地方,以及有疑难的问题,纷纷提出来请佛解释,有些也是佛自动对比丘们恳切的开示,这些生活中金科玉律的语录,集合起来,共有四十二段,每段皆自成一章,因此就成为这一部《佛说四十二章经》。

羡慕别人得到的,也许就是羡慕别人的烦恼贫者忧无财,慕富人之为乐,而不知富人有富人之忧也。贱者忧无官,慕贵人之为乐,而不知贵人有贵人之忧也。贫者、贱者、富者、贵者各忧其所不足,慕王天下者以为穷世人之乐,而不知王天下者有王天下之忧也,而犹不知其忧之特甚也,而犹不知其反慕乎群臣百姓之为乐也。

【莲池大师《竹窗随笔》】

【佛语禅心】贫穷的人忧虑没有钱财,羡慕富人的享乐,却不知道富人有富人的烦恼。地位低下的人忧虑没有官职,羡慕当官的人享乐,却不知道当官的人有当官人的烦恼。贫穷的人,低下的人,有钱的人,当官的人,都忧虑他们自己没有的东西,羡慕称王于天下的人,享受尽了世间的快乐,却不知道做帝王的有做帝王的烦恼,更不知道他们的烦恼比普通人更厉害,也不知道做帝王的反而羡慕群臣百姓的快乐呢!

萨依特曾是埃及的一位政府高官,34岁就做了副市长,可谓前程一片灿烂。可惜,就在他飞黄腾达的时候,他主管的城市却发生了一场火灾,于是他被免职。那年他37岁。离官退位后,萨依特的朋友都为他惋惜,其中有富翁、高官、大财团的董事长大家都认为他会非常痛苦,最少也要来找他们帮忙。谁想,萨依特却回到乡村,过起了平民百姓的生活。

他在自家的小菜园里种菜,施肥,捉虫,过得平淡而有滋味。没事的时候,他就走村串巷,收集一些民间陶器作为收藏。生活中,他从不理会别人的富贵,更不去羡慕别人的日子,我行我素地过着自己的简朴岁月。

由于他的知识和才能,他很快就在收藏上有了很大造诣。七八年过去,他竟然收集到了几十件世界顶级的民间珍宝。前来买卖的人蜂拥而至,萨依特每卖出一件,都在上千万美元。

有人问萨依特,你怎么会在收藏上有这么大的成就。萨依特说,因为我过得十分简单,从不盲从地去羡慕别人,清静的生活让我可以一心一意地鉴别陶器。

不去羡慕别人的生活,这使萨依特不但摆脱了烦恼,也把收藏做到了罕见的顶端,成为世界级收藏大师。

生活中常常打扰我们,让我们感到不安的,往往并不是我们自己,而是别人的生活和别人的模式。

总是羡慕别人的生活,会给自己造成混乱和迷茫,甚至使自己不得安宁。羡慕别人的代价,常常就是失去自己。不去羡慕别人,你的日子就会变得悠然平静,从容不迫。不去羡慕别人,你才会找到自己的生活,完成你自己的事业,达到你自己的目标,过好你自己的日子。

其实,很多事情眼见未必为实,表面上意气风发、光鲜亮丽,但实际上却可能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也许金玉其外,败絮其内,也许高处不胜寒,英雄总是寂寞的。在那些令人称羡的条件背后,究竟有多少不为人所知的故事?根本就没有人关心。每个人的眼睛都只看到他们让人羡慕的地方而已,就像每个人永远只看到自己的不好,看不见自己让别人羡慕的地方,说不定一无是处的自己其实并不是真的那么一无是处,只是自己看不见罢了,那些向来轻忽、不以为意的小事,可能就是别人最羡慕自己的地方。

所以不用羡慕别人,羡慕别人得到的也许就是在羡慕别人的烦恼。

【感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都有自己的困难,都有自己的烦恼,无论是贫穷的人,还是富贵的人,都避免不了各自生活中的烦恼。所以我们用不着去羡慕别人,羡慕别人不仅会使自己更加烦恼,而且在羡慕别人得到的同时也许是在羡慕别人的烦恼。

【佛门名家】

【道生大师】

道生大师(372-434年),以《佛性论》称誉于世,后人尊之为涅圣。在《大般涅盘经》还没全部译出之前,道生大师已先依经义推论出一阐提皆得成佛之说,为朝廷所赞赏。当时不为人所接受,且被视为异端,因此而隐居于虎丘山龙光寺。

传说中,他在虎丘山对众岩石说阐提可以成佛时,岩石点头肯定他的说法,而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美传。

顿悟成佛说,是道生大师的另一重要洞见。悟是潜思于心,超越思虑的。顿悟成佛是以毗昙、般若为基础,而又巧妙地结合佛性观,成为中国最早树立真常唯心系统的开端。

珍惜你现在所拥有的,活着就是幸福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因为没有鞋子穿而哭泣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佛陀】

【佛语禅心】活着,就是一种幸福,就应该珍惜。当你因为没有鞋穿而哭泣的时候,你却发现有的人却连脚都没有。

一个人被情伤,决定远走天涯。他来到佛前诉说苦恼,痛哭流涕,而后告诉佛,即将远离。

佛说:离开前,请回答几个问题。

人说:既然要走,回答也无妨。

佛问:天涯在哪里?

人答:天涯很远,在天边。佛又问:天边在哪里?

这个人回答不出,说,请佛祖指点。

佛说:天涯在你心里。

人诧异:天涯怎会在我心里?

佛说:既然你已被情伤,走得再远,心仍然受伤,无所谓天涯;如果你觉得伤已平复,更无所谓天涯,天涯就在你心里。

人说:谢佛祖指点。那第二个问题又是什么?

佛问:你认为的幸福是什么?

人说:幸福就是爱啊。

佛说:错!幸福就是你还活着。

人更加诧异:仅仅活着就是幸福吗?

佛说:在这个世间,能活着已经是幸福的。很多人来不及享受生命就匆匆地走了,难道你不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吗?

人说:活着是一种幸福,可是也有痛苦。

佛说:那你认为的痛苦是什么?

人说:痛苦就是没有爱了。

佛说:错!痛苦也是你还活着。

人说:那我更加糊涂,活着是幸福,活着怎么又是痛苦呢?

佛说:生而为人,就是要幸福和痛苦一起,这样才叫做人生。你幸福是因为你还活着,你知道痛苦也是因为你还活着啊,不然你怎么会知道有痛苦呢!

人说:那我已知道幸福和痛苦的意义,下一个问题呢?

佛问:爱是什么?

人说:爱就是长相厮守,不离不弃,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佛说:错!你这只是两性之爱,没有父母、手足、友人,乃至更多的爱。一个人如果只是局限于两性之爱,未免太过自私,除了你爱的那个异性,还有亲情友情之爱,还有对生活的爱,对你所处的世界的爱,对你身边每一个人的爱,对自己工作的爱,对你所擅长的东西的爱,对需要怜悯者的爱,对各种人世间你所不排斥的人或者事或者物的爱,这种爱难道不比你现在所受伤的爱要博大、深邃很多吗?

人说:我懂了,可是这次真的伤得很深啊。

佛说:何谓受伤?

人说:我心已碎。我的付出没有回报,所以受伤。

佛问:何谓付出?何谓回报?

人说:佛问:你做人的要求是什么?

人说:佛说:没有相互的爱,你付出的每一份爱,都应是发自内心的,出于对自己做人的要求,根本与对方爱不爱你无关,爱有时不是出于相互的,不是你爱了别人之后的回报。你接受了每一份关爱,都应该惊喜,应该心存感激,根本与你是否爱过无关,根本不是相互的,这是因为你得到了一份本不该属于你的爱。没有相互的爱,你付出的时候,不应该想到回报;你得到的时候,也不应该想到这是回报。

人说:我明白了,我应该以感激的心,去面对生活,我所获得的美好、痛苦,都是生活赐予我的,所以我是幸运的。生活曾经赐予我的,她也有权利收回。感谢佛祖,我决定留下来,继续生活在这里,我会珍惜我所拥有的。

人大踏步走出佛祖殿堂,外面,阳光明媚,暖风习习。

原来活着就是幸福!

每天世上有那么多人悄然而去,而我们能好好活着,这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啊!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无端地浪费它呢?应该高效率、高质量地利用我们的生命,使之变得充实而有意义,要摆脱名缰利锁,看淡恩恩怨怨,用一颗平常之心善待他人、善待生命,从而追求内在心灵的一种真诚和真实。能够过自己喜欢过的生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是真正的幸福美满,并且真实自在。

活着,就是一种幸运。幸运的是你可以看到那和煦的阳光,幸运的是你可以呼吸着新鲜空气,幸运的是你可以自rh地行走于天地间。

【感悟】

活着,就是一种幸福。珍惜你现在拥有的,其实就是珍惜生命。当你可以活着、笑着、哭着、吃着、睡着,真真实实地感受到生命的流动时,你的存在就是一种幸福。虽然这个世界充满了变化多端,但是,我们依旧可以感受到人世间最深刻的幸福与感动,因为我们活着。

【佛禅小故事】

【糖饼与《唯识论》】

睦州禅师问弟子僧正:会讲《唯识论》么?

僧正说:不敢。只是幼年时读过。

睦州禅师便拿了一个糖饼,将其掰做两片,问僧正:这是什么?

僧正无语。

睦州禅师问僧正:唤做糖饼是?不唤做糖饼是?

僧正答道:不可唤做糖饼。

睦州禅师却叫过弟子沙弥,问之:来来,你唤做什么?

沙弥答道:糖饼。

睦州禅师说:你也讲得《唯识论》。

在需要的时候得到满足,就是最大的幸福欲望会导致痛苦,其主要原因乃是欲望永远无法完全满足。

【佛陀】

【佛语禅心】欲望会让人觉得痛苦,是因为欲望永远无法完全得到满足。

有一个人,他生前善良且热心助人,所以在他死后,升上天堂,做了天使。他当了天使后,仍时常到凡间帮助人,希望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一日,他遇见一个农夫,农夫的样子非常苦恼,他向天使诉说:我家的水牛刚死了,没它帮忙犁田,那我怎能下田作业呢?

于是天使赐他一只健壮的水牛,农夫很高兴,天使在他身上感受到了幸福的味道。

又一日,他遇见一个男人,男人非常沮丧,他向天使诉说:我的钱被骗光了,没盘缠回乡。

于是天使给他银两做路费,男人很高兴,天使在他身上感受到了幸福的味道。

又一日,他遇见一个诗人,诗人年青、英俊、有才华且富有,妻子貌美而温柔,但他却过得不快活。

天使问他:你不快乐吗?我能帮你吗?

诗人对天使说:我什么都有,只欠一样东西,你能够给我吗?

天使回答说:可以。你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

诗人直直地望着天使:我要的是幸福。

这下子把天使难倒了,天使想了想,说:我明白了。

然后把诗人所拥有的都拿走。

天使拿走诗人的才华,毁去他的容貌,夺去他的财产和他妻子的性命。

天使做完这些事后,便离去了。

一个月后,天使再回到诗人的身边,他那时饿得半死,衣衫褴褛地躺在地上挣扎。

于是,天使把他的一切还给他。

然后,又离去了。

半个月后,天使再去看看诗人。

这次,诗人搂着妻子,不住向天使道谢。

因为,他得到幸福了。

人为什么而痛苦?因为想要的太多,欲望无限地放大,又实现不了的时候就特别痛苦。欲望放大的时候,忘记了现在所拥有的幸福,不懂珍惜现在,而是追逐不可实现的东西,所以等到失去以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总有人抱怨自己过得不幸福,那什么是幸福?其实很简单,你口渴的时候有水喝,就是幸福;肚子饿坏的时候,有一碗热腾腾的拉面放在你眼前,就是幸福;累得半死的时候,扑上软软的床,也是幸福;哭得要命的时候,旁边温柔地递来一张纸巾,更是幸福。幸福本没有绝对的定义,平常一些小事往往就能撼动你的心灵,幸福与否,只在乎你的心怎么看待。

【感悟】

痛苦与幸福是共存的,欲望与失去是平衡的。欲望越大,失去的就越多,痛苦也就越多,幸福则越少。一个人痛苦的根源在于他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因此他也就感受不到幸福。欲望是无边的,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得到满足,其实就是最大的幸福。

⊙换个角度,豁然开朗

【佛语禅心小故事】从前有个人,家里很贫穷。他给国王当差,干了很多年,身体都累垮了。国王见他可怜,就赏给他一头死骆驼。

这个穷人得到死骆驼后,打算尽快给它剥皮。但嫌刀太钝,就想找个磨石把刀磨锋利。他在楼上找到了一个磨石,把刀磨得很锋利,然后便下楼去剥皮。

就这样一次次上来下去地往来磨刀,终于疲累难支,担心再没力气上去磨刀了。就将骆驼吊到楼上去,靠近磨石跟前以便于磨刀。他这样做,人们纷纷嘲笑他的愚笨。

【禅心】当一条路行不通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也许出口就在和你相反方向的不远处。

穷人一辈子都很穷的原因很有可能是他的性格所致,一条路走到黑的执著只会带来失败和痛苦。穷人只知道刀钝了要用磨石把它磨快,却对如何省力的方法显得一窍不通。假如它能够换个方向思考问题,明白把死骆驼吊上楼和把磨刀石拿下楼会收获一样的结果,那么他就不必再去费那九牛二虎之力去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了。

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积极去想怎么样解决是好事情,值得鼓励和提倡。可是,当一种方法行不通或者太过费时费力的时候,就要改变方向和策略,不同的解决方法也许会为你带来一片豁然开朗的天地。

换个角度去享受人生,人生也许会给你呈现出一番异样的风景。

⊙立即行动,切莫拖延

【佛语禅心小故事】从前有个人乘船渡海,不小心将一银钵盂失手掉进水里。随即他想:我今天先对着水面做个记号,暂时不去管它,等以后有时间再来捞取。行船经历了两个月后,到达了师子国。看见一处河水,他便跳到里面,去找他先前丢失的银钵。

大家问他:你要干什么?。

他回答:我先前丢个银钵盂,现在想找回来。大家问:在什么地方丢的?。

他回答:刚下海的时候丢的。大家又问:丢了多长时间了?。

他答:丢两个月了。大家问:丢两个月,为什么在这里找?。

他答:我丢钵盂的时候,曾对着水面在船上做了辨认的记号,这里与我画记号的水面完全一样,因此在这里找。大家又问:水面虽然一样,而你先前丢的时候,是在大海那里,如今在这里的河水里找,怎么能够找到呢?。

当时大家没有不嘲笑他的。

【禅心】从跌倒的地方重新爬起来,这才是一种伟大!刻舟求剑的人是一个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在他的眼里,世间万物永远是静止不动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对他来说只是疯言疯语的乱谈。所以,他才会在两个月之后,在一片看似一样的水面上去寻找,徒劳无功是必然的结果。只是恐怕这个人找不到他当初丢的东西,还在怪自己当初的记号刻错位置了呢!世间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如果我们用静止的眼光来看问题的话,只能是被事物本身所抛弃,时间越久,我们的认知就会越脱离这个时代。并且,貌似一样的水面只是一个假象。世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因此请睁大你的慧眼,欺骗者往往打着你熟悉的旗号才最容易得手。

遇到困难不要拖延,也不要寻求逃脱,因为出口往往就在不远处,你只要及时地去寻找,总会寻到那扇敞开的大门和属于自己的人生宝藏。

⊙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佛语禅心小故事】过去有一个人,议论国王的罪过。他说了这样的话:国王是一位凶残暴虐治国无道的昏君。国王听了这话,立即大怒,也不问明是谁说的坏话,只听信身边奸臣的谗言,就把一位贤臣抓了起来,命令人将他的脊背割开,取下100两肉。

后来有人证明这不是那位贤臣说的话。国王对自己莽撞的行为很后悔,就给了这位贤臣1000两肉作为脊背的补偿。

在夜里,贤臣因伤痛难受呻吟不止,国王听了问道:你为什么痛苦?我只是从你背上割了100两肉,但已经用10倍的数量给你,难道还不满意吗?。

旁边的人回答说:大王,如果砍了你的头,即使补偿你1000个,你也不免一死。虽然他得到了10倍的肉,可身上的痛苦还在呀!。

【禅心】亡羊补牢其实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措施,毕竟丢失的羊再也找不回来了,早知如此为什么不提前做好防御准备呢?国王确实是一位凶暴残虐的昏君,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听信小人的谗言,妄害了一名贤臣。不仅如此,国王却还依仗着自己的赏赐禁止贤臣喊疼,这样的国王和当初的商纣王有什么差别,国家由他做主迟早会等来灭亡的一天。

回转头来看看自身,我们有没有像国王一样妄下断言的时候?人都有一个情绪波动的周期,遇到不开心的事情都会发脾气,但你发出的无名之火很有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害。等事后再去想办法弥补自己所犯下的过错,就犹如亡羊补牢一样,纵然能够为自己挽回一些颜面,但对对方造成的伤害恐怕永久无法平复,如同割下的肉再怎么补偿也无济于事。

凡事多想想,也许你会发现一条更好的解决之道,不要一时冲动而被你内心的魔鬼所操控。永远为自己心灵的羊圈筑好壁垒,这样我们的羊就永远不会丢失,更不用去想亡羊补牢的弥补方法了。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拥抱今天,创造未来

【佛语禅心小故事】从前,有一位妇女,刚有一个儿子,还想要再生一个,她就问别的妇女:谁有方法能让我再生一个儿子?。

有一个老妇人对这个妇女说:我有一个法子能使你再生儿子,但你得先祭祀天神。她问老妇人:祭祀需要什么东西?。

老妇人说:杀了你的儿子,用他的血祭天,就能得到更多儿子。当时这个妇女便依照老妇人的话,准备杀掉自己的儿子。

旁边有个聪明人,讥笑斥责这位妇女:你怎么愚蠢到这种地步!儿子还没生下来,能不能得到尚不可知,怎么能把已经有的儿子杀掉呢?。

【禅心】很多人总是无止境地贪求不切实际的事物,可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人财两空。

自己现在的儿子才是真真实实存在着的,而为了祈求多子多孙竟要拿自己的儿子献祭,巫婆的话总是在蛊惑人心。试想,把自己的儿子献祭之后,若没有再生出儿子,那不等于白白送掉一条鲜活的生命吗?更何况在生命的天平上所有人都是等重的,怎么可以用自己的儿子去献祭?杀鸡取卵的行为本来就不对,再加上谋害人命,恐怕这个妇女的罪债这辈子是还不清了。

过去已经过去,未来还没有到来,那么你所拥有的永远都是鲜活的当下,是你正在呼吸的一分一秒。没有人不向往明天的美好,但美好是建立在当下的辛劳努力之上的,珍惜现在才能够为明天的彩虹做好充足的准备。

徒劳的幻想不会换来生活的绚丽多彩,你现在所拥有的和你所能够实现的才是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根本。今天的累积是在为明天的辉煌添砖加瓦。

春花的烂漫才有秋天的硕果累累。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们预留的,立足坚实的当下,用你锲而不舍的努力去拼搏,那么所有的梦想一定会等来开花的时候。值得相信,那一刻你才会明白脚踏实地的重量。

把握现在的你,才能更好展望明天的彩虹。

悟道佛家经典禅语


小编本次为大家带来精彩的句子。

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一起来欣赏悟道佛家经典禅语吧!


悟道佛家经典禅语


1、 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头落地,暗里摧君骨髓枯。


2、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


3、 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4、 学佛的人,心有所求最好劝人求佛菩萨,求「人」求不到,我们会生烦恼。求佛菩萨、相信佛菩萨,缘成熟的时候,佛菩萨自然会為我们安排一切。


5、 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



6、 人人爱此色身,谁信身为苦本;刻刻贪图快乐,不知乐是苦因。


7、 任凭你有多大的快乐,无常总是来到。


8、 学东西一定要有耐心,世出世法之成就,就在於功夫深;没有成就,就是没功夫。加拿大张老居士的书法,刚开始练习一个字,每天要写一百次。整整练习五十年,到现在七十六岁,仍然谦虚不已,不耻下问,处处请教人。这种好学不倦的精神,最值得我们效法记取。


9、 看到别人有过失,必须是真正的同参道友,才能够规劝,而且劝不要超过三次,以免结冤仇。与大眾相处,心地要保持清净、平等,道场是佛菩萨建的,谁不如法,佛菩萨自然会迁单。即使是离开道场的同修,我们还是平等看待,一切都交给佛菩萨安排。


10、 自尊太强,优越感太重的人,将不堪一击,少许逆境,足以使他彻夜难眠。


11、 有其因,必有其果。


12、 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13、 儒家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佛家讲「广结法缘」,都是提醒我们随时随地都要保持平等心,不要跟任何人好过头。


悟道佛家经典禅语


1、 宽尽春来金缕衣,憔悴有谁知。——魏夫人《武林春》


2、 君子能忍,必成大器。


3、 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着。于法无所住。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空寂。无作业者。无受报者。此世不移动。彼世不改变。此中何法。名为梵行。——《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4、 甩掉你的假面具,你就能享受到自然的喜悦。


5、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6、 妙笔难书一纸愁肠,苍白的誓言,终究抵不过岁月的遗忘。


7、 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


8、 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9、 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10、 我们真正发菩提心自行化他、弘法利生,一生都让佛菩萨安排。别人对我毁谤、讚誉不必放在心上,身心才会清净、自在。


11、 春有百花,秋有明月。夏有凉风,冬有飘雪。心中若无烦愁事,便是此生好时节!祝吾友开心!


12、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13、 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


14、 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错误的东西。


15、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16、 人,只要拥有微笑,就能够豁达乐观地活着;人,只要时刻保持微笑,就能够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拥有一张永久的通行证。


17、 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


悟道佛家经典禅语


1、 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2、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3、 常常原谅自己的人,往往得不到上苍的原谅。


4、 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5、 所有的欲望,只有小小的甜味,而即隐藏着相当多的苦恼。


6、 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7、 佛是众生界了事汉,众生是佛界不了事汉。


8、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


9、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10、 恨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


11、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12、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13、 当一个人品赏到孤独与恬静的美味时,便不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和犯罪的行为。


14、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15、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16、 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经典佛心禅语悟道


经典佛心禅语悟道

【经典佛心禅语一】

【出世思想与入世事业】

每个人都应先有出世的思想,再做人世的事业;先具备出世的般若,

再提起人世的精神。为什么要先有出世的思想,然后才能做人世的事业

呢?因为没有出世的思想,在人间无论从事何种事业,都会有贪嗔和执

著;有了出世思想再做人世事业,就等于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怕死,见到

金钱不动心,遇到生死无所惧。要具备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力量,就要

有出世的思想境界。一个人如果了解以下几点,就能体悟和达到出世的思

想境界:

(一)对人生要有无常的警觉

世间众生都有好生恶死的观念,其实人生数十寒暑,正所谓电光石火刹

那即过,沧海桑田恍如朝露,我们如果对世间兴起无常之感,对人生有苦短警

觉,就会有出世的思想。

(二)对物质要有远离的看法

世间众生,几乎都喜欢金钱财宝,所以辛苦经营、贪敛聚集,一旦撒手命终,黄土盖棺,无一为其所有;物质有穷、欲望无尽,金钱财宝本为人所用,够用就好,为人不能对物质有远离的看法,将终身为钱物所役,只是做了钱财物质的奴隶,有了出世的思想,则能超然钱物之外,就能生活得轻松自如。

(三)对情爱要有淡化的观念

情爱固然令人神迷心荡,但是爱情也常给人带来不少烦恼;因为爱,滋生多少是非和牵挂,甚至把人推进毁灭的深渊。爱念不去除一分,道念不能增加一分,佛教不是要人舍弃情爱,而是主张以智化情,以般若智慧化情爱,不为情爱所苦。

(四)对自己要存不满的要求

众生之我贪、我执、我嗔、我怨、我妒、我私等,都是缺陷,都是业障,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知过能改才会增进道德人格。

【生活与禅】

有位女施主,家境富裕,却一直郁郁寡欢,连个谈心的人也没有。她特地请教元德法师,如何才能具有魅力,赢得别人的喜欢。

元德法师告诉她:你能随时随地和各种人合作,有佛一样的慈悲胸怀,讲些禅话,听些禅音,做些禅事,用些禅心,就能成为有魅力的人。女施主听后,问道:禅话怎么讲呢?

元德法师道:禅话,就是说欢喜的话,说真实的话,说谦虚的话,说利人的话。

女施主又问道:禅音怎么听呢?

元德法师道:禅音就是化一切声音为微妙的声音,把辱骂的声音转为慈悲的声音,把毁谤的声音转为帮助的声音,那就是禅音了。

女施主再问道:禅事怎么做呢?

元德法师道:禅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务的事、合乎佛法的事。

女施主更进一步问道:禅心是什么心呢?

元德法师道:禅心就是你我一如的心、圣凡一致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利一切的心。

女施主听后,一改从前的骄气,不再夸耀自己的财富,不再自恃美丽,对人谦恭有礼,对下属尤能体恤关怀。不久,人们就称她为最有魅力的女人了。

一般得人好感、讨人喜欢的个性,大致包含如下内容:

适应性强,处世有弹性,为人温柔和善,待人接物不以自己为中心,能够为他人着想。乐观,能往好的方面着眼,悲观念头少,个性开朗少阴暗面。为人随和,能够乐于协助他人,且不妨碍他人自由,凡事容易心存感谢。

心求形,形推心。一个人若有良好的心,其外在举止行为必能改进,他的心灵也会随之光明。心与形的表里一体,可导引我们步入成功快乐的人生。

打算真实有效地爱我们自己,就需要学会爱他人。

【手中一捧沙】

一个即将出嫁的女孩问母亲一个问题:妈妈,婚后我该怎样把握爱人呢?

母亲听了女儿的问话,温情地笑了笑,然后从地上捧起一捧沙。

女孩发现那捧沙子在母亲的手里,圆圆满满的,没有一点流失,没有一点撒落。

接着,母亲用力将双手握紧,沙子立刻从母亲的指缝间泻落下来。待母亲再把手张开时,原来那捧沙子已所剩无几,其圆圆满满的形状也早已被压得扁扁的,毫无美感可言。

女孩望着母亲手中的沙子,领悟地点点头。

那位母亲是要告诉她的女儿:爱,无需刻意去把握,越是想抓牢自己的爱人,反而容易失去自我,失去原则,失去彼此之间应该保持的宽容和谅解,爱也会因此而变得毫无美感。

想要拥有爱吗?那么请先放松自己的爱人。

放松他,他才能宽松地面对你们的爱。给他一定的空间。让你们的心,包容整个情感的天空。一捧沙的情怀,是至真至爱的情怀。好好珍惜,学会把握,婚姻必定会圆圆满满。

【身体是寺字,两耳为菩提】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清晨,露珠尚在草间滚动,他照例采花去寺院供佛,碰巧遇见元德禅师从法堂出来,元德禅师非常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以香花供佛,依经典的记载,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笑着说道:这是应该的。我每次来寺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死了,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如何在烦嚣的尘世中保持一颗清静的心呢?

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如何才能保持花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在换小时把花梗剪去_截,因为这一截花已经腐烂,腐烂之后水分不易吸收,就易凋谢!

禅师说道: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的生活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调运我们的气质,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信徒听后,非常欢喜地说道:谢谢禅师的开启,希望以后有机会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元德禅师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寺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非等机会到寺院中生活呢?

热闹场中做道场,只要自心清静了,处处都可宁静。在修行过程中,最关键的便是心静。只有在心静的基础上进行修行才会有所造诣。

否则,自心不宁,即使是身处深山石寺当中,心中也会被尘世的喧嚣所扰,难以在修行中有所作为。

【以人为师勿好为人师】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因为每个人各有所长,智慧也各有不同,因此我们应在人群中寻找可以启发自己智慧的人,这样才能让自己不断有所长进。

在人际交往中,孔子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也就是说,以他人为师,除了可以促进自己成长之外,也可以满足对方的优越感及虚荣心。

不过,拜人为师者值得称道,而好为人师却不是一件可取之事。

这里的好为人师,不是指喜欢当老师,而是喜欢对他人指指点点、批评别人的人。

有一种人,喜欢在工作上指出别人的错误,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也喜欢在言语上指正别人的缺点,例如交友方式、衣服发型、教育子女的方法等。

这种人中有的纯粹是一片善心,觉得自己对旁人的错误无法袖手旁观;有的则是自以为是,认为别人的观念有问题,只有他的才是对的。

不管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也不管你的意见是对是错,是好是坏,一旦你主动提出来,你就侵犯了他人的自我!

你要知道,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建立一个坚固的自我保护壁垒,以掌握对自己心灵的自主权,并经由外在的行为来检验自我强固的程度。你若不了解这一点而去揭露他的错误,他会明显地感受到自己的自我堡垒受到了你的侵犯,不但有可能不接受你的好意,反而还会采取不友善的态度。尤其是在工作上,你的热心,根本就是在否定他的智慧,甚至他还会认为你是在抢夺功劳,总之,他是不太领情的。

所以,好为人师是人际关系的一种障碍。如果你非要为人之师不可,则必须建立在以下几个基础上才行:

第一,两人关系密切。你基于义而提出,他有可能会接受你的意见,但不接受的可能性相当高,这是人性,没有什么太多的道理可言。

第二,你在对方心目中要够分量。所谓人微言轻,如果他一向敬重你,那么他有可能接受你的意见,但表面听从,私下不理的可能性也很大。如果分量不够,那就别自讨没趣了。

第三,你是他的长辈或上司。基于伦理及利害关系,你的意见他有可能会接受,但也不尽然。

总而言之,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人都有排他性,也潜藏着某种虽然知道不对也要做下去的自我毁灭意识,这是他个人的选择,因此,与其好为人师招惹麻烦,不如去拜人为师求己成长。除非他自己来请教你,即便这时,你要说多少,还是要斟酌一下。

【心事不可随便说】

从身心健康的角度来看,人要是有心事,就应该诉说出来,一吐为快,这样才不会在心中淤积,以致闷出病来。

心理专家们的这种建议完全正确,但这里我们还得另外提出一条建议:要说可以,但不能随便乱说。

所谓随便乱说,是指不区分心事的内容,不区分说话的对象,见人就说,想说就说。

换句话说,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心事必须一吐为快,一定要想想:这件事能对人讲吗?

首先,之所以建议你如此谨慎地处理自己的心事,是因为倾吐心事会显露一个人的脆弱点,这种脆弱点会改变他人对你的印象,虽然有的人欣赏你人性的某些方面,但有的人却会因此下意识地看不起你。最糟糕的是,一旦你的脆弱点被别人把握,在他日与你争斗时,它们就成了你的致命伤。尽管这种情形不一定会发生,但你必须提防。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你是出于信赖才向对方道出心事,但对方有可能是一个小人,你不就陷入麻烦了吗!

其次,有些心事是具有危险性和机密性的,例如你在工作上承担的压力与牢骚、你对某人的不满与批评。你毫无顾忌倾吐的这些心事,有可能将来被人拿来当成攻击你的把柄。你是怎么遭人暗算的,恐怕连你自己都不知道!

你也许会说,我对自己的好朋友应该可以说说心事吧!不,也不可随便说出来!哪怕是最要好的朋友,你要说的心事还是要有所选择,因为作为终生之友是难上加难的,你今天的好朋友未必明天也是好朋友,这一点你必须了解!

那么,对于家人呢?难道也不能随便说出吗?

这里还是奉劝你不可随便说出来,除非你充分了解与依赖你的配偶与家人。但两个人属于不同个体,性情必然各异,智慧与经验总会有一些不同点,家人对你的心事的感受与反应有时并不是你所预期的,譬如说她(他)有可能因此对你产生误解,甚至把你的心事也说给别人听这样反而会给你带来一些麻烦。

然而,心扉紧闭,心事不漏也并不完全是件好事。如果太过谨慎,会让人感到你城府太深,太有心计,不可捉摸,为此你会失去很多值得交往的朋友。如果你本性如此,那还没有太大关系;如果不是,给人留下这种印象,岂不是太冤枉了。所以,最为有利的做法是,偶尔说说无关紧要的心事给你周围的人听,以减少他们对你的揣测与戒心。

【真诚道歉大事化小】

只要事先道个歉,很多冲突完全可以避免。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类似这样的场面:两个人在马路上争得面红耳赤,快要动手了,不明白之人一定认为他们之间似有深仇大恨,其实只是因为一个人踩了另一个人的脚罢了。

也许你会说,芝麻大的一点小事,至于如此吗?是的,事情确实很小,但问题在于双方没有正确对待这件小事,而使事情不断升级升温,而不是降温息事。其实,只要有一方先开口说声对不起,那就根本没事了。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旦发生冲突与抵触,道歉也是一种万用之术。你先开口道歉,这说明你已首先降低了自己的位势,而将对方视为上位,于情于理,对方当然不会对你变本加厉,气势更甚,他也会降下温来。而一旦双方冷静下来,事情就有解决的余地了。

道歉可出于一种真诚,也可能是一种伎俩,当然,没有诚意和实质行为的道歉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空洞的道歉一点价值也没有。道歉或许可以为错误的行为做出解释,却无法使行为造成的伤害复原。只有真诚的道歉才是有帮助的。让别人向我们道歉很容易,但真正重要的是要别人改正自己的行为。只有人们愿意改正自己的行为时,道歉才有助益。

【经典佛心禅语二】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大凡智慧与聪明之人都胸怀坦荡、胸襟豁达,明白事理,而小聪明者正好相反。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一些很有学问和修养的人,表面却显得愚钝,既不与人钩心斗角,也不用心算计。正由于这样,一些人反倒取笑他,并自以为聪明得计。

其实,大凡大智慧、大聪明之人,往往对身边琐事一目了然,当然用不着处处用心,或者甚至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与人斤斤计较。因此,他们心中总是很安逸,行为也总是很超脱。

而那些只有一点小聪明的人却正好相反。他们喜欢察言观色,见缝插针,无孔不入。这种人要是谈大道理,便气势汹汹,咄咄逼人;谈具体事,便絮絮叨叨,没完没了。

人生,终身劳苦奔波,却看不见有什么大的成功;一辈子疲惫困顿,却不知道自己的归宿,这还不是悲哀吗?形体逐渐衰弱老化,心也一样,人生便在其中。明白这一点,大智慧、大聪明之人犹如天生的愚钝,那小聪明、小智慧才真是一个永远照不亮的大黑洞。如此大智慧、大聪明不过是人们常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一见如故适度远之】

一见如故这是很多刚刚见面相识的人习惯使用的一句话,意思是,虽然是初次见面,可是彼此的感觉就好像已经认识了很久,都有相见恨晚之感。

现实生活中确有一见如故的情形发生,能碰到一见如故的人是人生中的一种幸运,因为彼此可以减少试探这个过程,而直接进入到交心的层次。可是根据现实生活的经验,一见如故固然是幸运,但有时却也是不幸的开始。

在生活中,人会呈现出其多面性,在不同的时空,善与恶会因不同的刺激而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也就是说,本性属恶的人在某些状况之下也会出现善的一面,本性属善的人也会因为某些状况的促发、催化而表现出恶的作为,而何时何地出现善与恶,甚至自己也无法预测及掌握。例如,一辈子循规蹈矩的正人君子就有可能因为一时缺钱而忽然浮现恶念,这是他过去所无法想象的事,连他自己都感到不解。

因此,当一个人和你初见面,并且热情地向你说和你一见如故时,你可以不必拒绝他的热情,但你一定要理性地看待这句话,思索这句话的真正意义,因为这可能纯粹是一句客套话,也有可能是一颗糖衣炮弹,他是想用温情来拉近和你的距离,好从你身上获得某些利益。

如果对方和你彼此都一见如故,你应该立刻向后退,以免引火自焚,或因太过接近而彼此伤害,葬送有可能好好发展的友情;如果一见如故只是对方一相情愿,话不投机半句多,就不必花心思在这上面。

不过,有些人不说一见如故,却直接用行动表示,这种人你也应该和他保持距离。

你最应该提防的是,一见如故中,有心者常会掺杂很多奉承、拍马的语言,这很容易扰乱一个人的判断,也最难抗拒。因此,当听到这类话语时,你就要提高警觉了。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世上最险恶的莫过于那些暗中害人的小人,尽管难防,但不可不防。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别人要害你不会事先告诉你。例如有人为了升迁,不惜设下圈套打击其他竞争者;有人为了生存,不惜在利害关头出卖朋友;有人走投无路,狗急跳墙一

在职业生活的漫长岁月中,免不了会遇到被出卖、敌意、中伤、陷阱等种种料想不到的事情。如果事先能预料到这些事的发生,并一一克服,便能使你的工作一帆风顺。

首先是让人摸不清你的底细,实际做法是不随便露出个人的弱点,不轻易显露你的欲望和企图,不露锋芒,不得罪人,勿太坦诚别人摸不清你的底细,自然不会随便利用你、陷害你,因为你不给他们机会。而两军对仗,虚实被窥破,就会给对方可乘之机,防人也是如此。

在竞争愈演愈烈的社会中,同事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或明或暗的竞争。表面上可能相处得很好,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有的人想让对方工作出错,自己可有机可乘。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系教授罗亚博士认为,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条件成为主管,平步青云,但必须要懂得一些待人处事的技巧,以下是教授的建议:

无论多么能干,具有自信,也应避免孤芳自赏,更不要让自己成为一座孤岛,在同事中,你需要找一两位知心朋友,平时大家有个商量,互通声气。

想成为众人之首,获得别人的敬重,你要小心保持自己的形象,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无须惊慌失措,凡事都有解决的办法,你要学会处事不惊,从容对付一切难题。

你发觉同事中有人总是跟你唱反调,势必为此而耿耿于怀,这可能是人微言轻的关系,对方以老资格自居,认为你年轻而工作经验不足,你应该想办法获得公司一些前辈的支持,让人对你不敢小视。

若要得到上司的赏识与信任,首先你自己要有信心,不要随便对自己说一个不字,尽管你缺乏工作经验,也无须感到沮丧,只要你下定决心把事情做好,必有出色的表现。

凡事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尤其是你身处的环境中,不少同事对你虎视眈眈,随时准备指出你的错误,你需要提高警觉,按部就班把工作完成,创意配合实际行动,是每一位成功主管必备的条件。

利用午饭时间与其他同事多沟通,增进感情,消除彼此之间的隔膜,有助你的事业发展。

【禅定能治病】

佛教说身内外四大不调能生404种病,修禅定得法者,可以祛除和治疗404种病。智凯《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卷宗四说:夫坐禅之法,若能善用心者,则四百四病自然瘥矣。

根据佛经中的说法,根据病因把疾病分为四大不调:一是劳累过度,二是饮食不节,三是坐禅不得法,四是鬼魔所侵。另外还有业病六类。因过度劳累和饮食不节所致病,以药物治疗为宜,并须注意保养身体,调节饮食。因坐禅不得法所生的禅病,用药物治疗效果多不佳,还须通过修禅定,以正确的方法对治才能痊愈。所谓鬼魔所致病,在症状上主要指癔病一类。业病是指因不善的行为所引生的必然果报,指的是医药无法治愈及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所致的病,这类病须内修观,外忏悔:内修观属禅定,外忏悔,实际上是一种解除精神负担的心理疗法,也须由佛医师或大法师给予特别治疗。

总的看来,佛学虽说禅定有治病之效,但主要还是倾向于用药物治疗。佛教认为病从根本上说是业报,是人生所难免的,甚至成佛也未必能完全无病。佛教史料说释迦牟尼也有背痛等病。许多定功高深的高僧乃至如藏传佛教认为是活佛的人有时也会有病,在佛教看来也是完全正常的。大乘佛经中说修学佛道,可以把今生后世应受的罪果报转变为现前的小病小灾,因此修禅者有病,完全可以被解释为修得好的表现。汉传佛教禅宗等,以痛苦为良药,作为磨炼道力的良机,一般不专门修禅定去治病。

【和平处事】

善于处事的人,随时随地都能心平气和,不会处事的人,好事也会弄得争执四起。和平的先决条件主要是讲求平等待人,不平等就没有和平,和平讲求互相尊重,只有互相尊重才有真正的和平。

怎样才能和平处事,提供如下几点建议:

(一)在嗔恨处播撒慈悲的种子

人与人常因嗔恨而反目成仇。其实应以慈悲宏观的胸怀,在嗔恨之处

播撒慈悲的种子,就可能化干戈为玉帛。千万不可火上加油,使得旧恨添

加新怨,应知冤冤相报何时了之深切的含义。所以我们应在嗔恨之处

播撒慈悲的种子。

(二)在仇恨处施予宽恕

得饶人处且饶人。凡事不要太计较、不要太执著,问题才能协调解

决;如果一直执著计较对方的仇恨,没有宽恕的心态、妥协的善意,问题

就不能解决;要能够布施宽恕与谅解,这也是一种至上功德。

(三)在怀疑处培养信心的力量

疑心生暗鬼。凡是对自己有怀疑时,要培养自我的信心;别人怀疑你

时,你要给别人足够的诚信之心,只有诚信之心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四)在黑暗处点亮般若的火花

严冬消逝才有春暖,黑夜过去才有黎明。当人际关系出现裂痕或误会时,或者自我情绪低落时,千万不可意气用事,冲动作为,这样一来只会使困境更加横逆。必须冷静思考,点燃般若智慧的火花,才能疏导圆满,化解问题。

(五)失意时要给予希望

如果有人灰心失意时,我们就要鼓励和安慰他,给他希望和动力。人生道路有逆境也有顺境,让他对未来充满希望,就是无上的布施功德。

(六)在忧伤时给予喜悦安慰

锦上添花固然好,雪中送炭更可贵。当别人心情忧伤苦闷时,最期盼得到别人的关怀,如果你能及时为他分忧解愁,化解他忧伤苦闷的心结,并且诚挚热忱地给予他喜悦和安慰,必能得到他的信任与友谊。

【命运可以改变】

人生的五大要素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名号,五读书。就是说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应该是命格好,运势好,风水环境好,名号好,而且还要有很好的文化修养。有些人认为人的一切祸福都是命运的安排;有些人甚至误认为佛教是主张认命与宿命的。佛教对于命运究竟有什么看法,特分四点说明:

(一)佛教认为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命运也是因缘生法,坏的命运也可以通过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从前有位沙弥短命之相,师父是得道高僧,在禅定中知晓爱徒只剩七天寿命,就叫他回家去探望父母,没想到七天之后,小沙弥安然回到寺庙,师父大为惊讶,小沙弥告诉师父,在回家途中,他救了一群蚂蚁。师父闻言再禅定观看徒弟的命运,发现这孩子不但因一念慈悲,除去了夭寿之相,而且增长了福寿。所以命运可以因行慈悲、勤忏悔而得以改变,人有好命不知善加维护,也会改变堕落。

(二)佛教重视未来的命运

佛教讲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重视过去的命运,更注重现在及未来的命运;因为过去的宿业已经如此,纵然懊悔也无法追悔;现在和未来的命运,却掌握在我们的手中,只要我们妥善地利用现在,前程仍然是光明的,所以,佛教不主张沉溺在过去命运的伤感之中,而鼓励人们积极追求未来充满无限希望的命运。

(三)佛教鼓励人开创命运

有些人遭遇困境,就误认为上天早已如此安排,任何努力都是枉然,于是消沉沮丧,甘心做宿命的奴隶。佛教认为命运靠自己创造,佛陀原是太子之命,他不甘于皇宫的生活,独自走上追求真理的道路,就是开创命运的典型例证。

(四)佛教希望人乐天知命

佛教除了主张顺应天命之外,更要进一步去洗心革面。佛陀慈爱众生,弘法利生,主张要革除心中的贪嗔痴,认为唯有勇于革新自己的人,才有光明的人生!

总而言之,人皆有其命运,我们要摆脱命运的控制,开创自己的人生,培养正确的观念,树立坚定的信仰,严持清净的戒律,广结良善的人缘。不但不会被命运所控制,还能够自由自在改善命运。

【功德与福报】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发愿做功德,必得好福报。

(一)以物质金钱做功德

佛教讲究供养,对于佛陀有香、花、灯、果、茶、食、宝、珠等供养,对于僧伽有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等供养,这些都属于敬田。另外更有悲田,悲田的施舍是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给予众生帮助与方便,当初佛教寺庙给人施茶、施粥、修桥铺路、教读文章等,皆是为了给予众生以方便。近年佛教信徒护持道场、办养老院、捐资助学、办义诊所,从事穷苦的救济、急难的扶助和残障的照顾,不但是最标准的社会公益,也是最实际的善行义举和直接的功德。

(二)以服务奉献做功德

倘若我们本身的金钱资源有限,你可以量力而为做布施,心诚则灵也是功德;更可以出力服务,做义工奉献,诸如响应环保,爱护社会,随手整洁环境;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士;只要默默奉献,常常助人,都有很大的功德。

(三)以语言赞美做功德

众多功德之中,爱语利行及称赞如来,都说明赞叹是很重要的。平常我们只要对花草赞美爱护、对小动物表示喜欢爱护,花草会长得茂盛、小动物也会更活泼可人,对人常予赞美和爱护,功德效益更显著。佛教以随口赞叹作为修行,只要你常以感恩惜缘的好心,随时随地真诚地赞美别人,使别人因你的赞美而欢喜,也是一大功德。

(四)以心意祝福做功德

所有的功德之中,以心意祝福的功德最大。因为其他的功德都是有形、有相、有为的,也就是有限有穷的;而心意祝福都是无形、无相、无为的,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婆娑世界多堪忍,互相祝福多欢乐。一切有情众生能够相互祝福,在心意相互祝福下的世间,才会成为美好幸福的人间净土。

【自增福禄寿】

慧缘上师说:福禄寿都是因果福报,要想求得福禄寿,就应该把以下内容牢记心中。

不杀生而能放生,你就能获得长寿。

不偷盗而能布施,你就能获得财富。

不妄语而能诚实,你就能获好名誉。

不邪淫而能好礼,你就能家庭和谐。

不饮酒也不吸毒,你就能身体健康。

这是佛教信徒的基本五戒,扩而大之就等于儒家所主张的仁、义、礼、智、信,也就是我们做人的规范。二十九、念佛与功德

念佛是修行的重要法门,所以应鼓励信众念佛,念佛的方法是:

(一)欢欢喜喜地念

用一种快乐的心情,将佛号与观想中的佛融为一体,并能全身放松,念得手舞足蹈,甚至摇头摆身,发出至真的微笑,如此心念纯净、热情洋溢的念佛,就是功德。

(二)悲悲切切地念

以如见到亲人投诉委屈的悲切感情来念佛,将我们内在真情实义的佛念出来,自然就是与阿弥陀佛相感应的功德。

(三)空空虚虚地念

心无挂碍的一心称念佛号,念得无身、无相、无世间,只有悠悠扬扬的一句佛号,从全身毛孔似有似无地出来,把人我是非都念得没有了,如同把杯中的水念空了,心中有佛将心空,念得心空及第归,就会得到忘却时空、脱落身心的快乐功德。

(四)实实在在地念

将每一句佛号念得清清楚楚.想得清清楚楚,诵念每一句佛号时,应将自己对佛的恭敬、礼认,实实在在地念出来,念佛看来只是诵一句佛号,但是实实在在地念佛,就会得到心灵上不可思议的功德。

佛法在恭敬中求心诚则灵,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念佛有时不一定要用念珠,眼前的每一个人、每一棵树、每一栋房子、每一根电线杆都可以视为念珠,你可以用心念佛,更可以化解一切烦恼,这一切都是功德。

【修行得富贵】

有个学生说:我觉得学佛也没有什么好的。

老师说:哦?为什么呢?

因为学了佛的人好像什么也不求了,显得特别消极,所以不好。

老师说:一学佛就什么都不做了,这是一个误区。没有必要的物质基础,人就会出现生存问题。在现代这样一个太平盛世的社会,也是由社会大众勤劳奋斗创造出来的;各地建修庙宇、塑金身、印经典都需要大量的物质财富为基础;真学佛的人,都是积极上进的,哪里会消极呢?

学生说:您能说得更详细一些吗?

老师说:人们的物质生活是建立在经济条件之上的。经济丰裕的人,当然在物质上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顾虑与困扰;经济贫困的人,显然是要遭受物质贫乏的苦痛与窘迫。如此一来,佛行佛法、追求心灵解脱就多了一层障碍。那么,就更应该积极努力解决经济问题,怎么能消极散漫,让障碍更大呢?

佛陀对于人们生活中的经济问题,曾在经典中明白地指示了其来源与运用的原则。目的正是为了建立人们正常的经济生活。

以正当的职业与技能,来换取我们所应得的报酬,资养我们自己和家庭的生活,正是佛陀所许可的。

学习禅,可以使我们获得智慧,这种智慧必然教我们努力随缘,创造劳动果实,我们也就可以自求多福,自利利他这就是福慧双增的圆满人生!

【读书生智慧】

在中国古代,禅宗下山的规矩是:修行的僧人想要下山,就必须得到禅师们的批准。

有一个僧人在乐普山的元安禅师那儿修行多年,自觉火候已到,该下山云游四海了,就到元安禅师那儿向他辞行。

元安禅师想考考他,就笑着对他说:山外还有山,四处都是山,你凭什么下山呢?

元安实际上是说你下山会遭遇重重困难,你有克服它们的信心和勇气吗?可惜僧人不能领悟师父话里的玄机,以为师父拒绝了他的请求,只好转身闷闷不乐地离去了。

他的一个师弟看他一脸苦瓜相,问他怎么回事,他就把师父的话一五一十告诉了他的师弟。

师弟听了呵呵一笑,说:师兄,师父是在考你呢。你应该这样回答啊: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怎阻白云飞。意思就是只要有决心和毅力,任何高山都无法阻挡我前进。

僧人听了大喜,马上回去对元安禅师说道: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怎阻白云飞。禅师听了大吃一惊,仔细追问之下,才得知事情的始末。

禅师生气地说:你师弟修行比你还高,都没提出下山。你还是待在山上

多学点吧。

僧人非常惭愧,从此专心修行再也不敢提下山的事了。

虽然该僧人是个半罐水、响叮当的人,但他能知错就改,并由此

悟到并奉行了现代人所提倡的终身学习的观念。

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学习应该伴随人的整个生活历

程并影响人一生的发展,学习不仅是普通人谋生的手段,更是管理者生存

的需要。

未来社会的竞争,必将会从今天的人才竞争转向学习能力的竞争。作

为管理国家和管理公司的人,应该转变一纸文凭定终身的旧观念,树立终

身学习的全新观念,并做到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真正实现自我

完善、自我超越,就会官运亨通,事业发达。

【善待包容他人】

你是什么人不重要,你表现出来的行为才重要。

有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她的三个孩子都已成年,而且都住在附近。不过她似乎仍不满意,她向孩子哭诉,说他们既不打电话回家.也不回家看她。孩子们不喜欢见到他们的妈妈,因为他们觉得妈妈老喜欢挑他们的毛病,甚至在他们长大了以后也是如此。每当他们打电话回家或回家看妈妈时,总免不了被她没头没脑地说一顿。渐渐地,孩子们越来越不能忍受她爱挑剔的毛病,最后终于离开了她。这位老人哭着说:我是生他们、养他们的妈妈,他们应该敬爱我这个做妈妈的啊!

这位老人和很多人一样,都相信无条件的爱。他们认为,即使自己做了不对的事情,他们的至亲好友也应该无条件地包容。这绝不是个正确的观念。只有父母和未成年的子女间才有所谓无条件的爱;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你的言行决定了一切。别人正是透过你的言行来评断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你的内在思想或做事动机,别人看不到,别人看到的只是你表现在外的言行。因此,别人究竟是喜爱你、想和你做朋友,还是怨恨你,甚至躲避你,都是由你的言行来决定的。也只有你才可以决定自己究竟要什么样的言行。

别人看到的,是你对他们做了什么事,而不是你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你必须对自己的行为作一次诚实而严格的彻底检视,问问自己是否对别人亲切又开朗,是否让人觉得容易相处,是否对别人体贴又热心,是否让人觉得充满爱心,是否关心别人,是否愿意听别人的倾诉等。

接下来,问问自己到底有没有善待别人,问问自己是否像这位老人一样,是否对别人老绷着个脸,而且小气、粗鲁又无礼,是否老爱挑别人的毛病、泼别人冷水,是否老是抱怨别人、说别人不是,而且又容易动怒,是否从来就没有注意到别人的存在,是否老是心不甘、情不愿地去对待别人。如果你从来就没有善待过自己亲近的人,那么,即使这些人敬爱你,他们也会像这位老人的孩子一样,渐渐地疏远你。

没有人能一直不断地以亲切体贴又开朗的态度对待别人。问题的重点在于:你是否常常自私而不在意别人的感受?请千万记住:你的行为会暴露出你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如果你觉得自己和所表现出来的样子实在不像,那么你就必须彻底改变自己的行为。例如,你自认为是个严谨的人,而吃饭时餐厅忘了给你账单,你就必须坚持要服务员补一张账单给你;如果你打从心里敬佩同事的工作成绩,那么就赞美他;同样地,如果你觉得准时很重要,就不要让别人等你。

【经典佛心禅语三】

修行就是修正你的想念、行为。若是你的想法不对、看法不对、行为做得不对,就要改正,这就是真修行。一耕云先生

人,只能自救。而自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修行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想念和行为。耕云先生

我们不要长着眼睛光看别人,不看自己。不要活在放纵、任性、自我宽恕当中,这样会形成恶性循环,使生命一天比一天萎缩。一一耕云先生

有一种人,早晨看经、念经、忏悔,晚间纵口业骂詈人,次日依前礼佛忏悔。卒岁率年,以为日课。殊不知,梵语忏摩,此云悔过,谓之断相续心,一断永不复续,一忏永不复造。《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读诵圣典虽然不多,可是遵照教法奉行,摒弃贪欲、憎恨和愚昧,具有正确的智慧,心里没有挂碍,不贪恋今生和来世,便是启发心智的实行者。《佛陀的格言》

什么是无为法呢?不守什么,也不执著坐相,只打牛不打车,只修心不执身;只保持内心一贯的安详,因为只有安详的心态才是定慧不二的现量与证量。耕云先生

佛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不可思议。不管你怎么去思维、探索,都得不到真实的结论与实证。可知最近的不二法门就是放下妄心,不起一念。耕云先生

吃苦了苦,苦尽甘来;享福了福,福尽悲来。证严法师

尘劳回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一《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时势造英雄,最高温的火炉才能制造出最纯的黄金,最狂暴的风雨才有最明亮的闪电。海涛法师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一六祖慧能

佛说制心一处,事无不办。如果我们把全部生命、理智和热情,投注到一个目标上,使它形成一个焦点,在那个焦点上,就会绽放出智慧的花朵。一耕云先生

无去无来本湛然,不居内外及中间。一颗水精(晶)绝瑕翳,光明透满出人间。拾得

天下所有伟大事业都是在统一的心灵下完成的。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心灵统一,那就不可能发挥出生命的潜在力量,不能发挥潜在的力量,就是自己埋没自己。一一耕云先生

凡事皆成于一,败于二三,精神分散,意志不集中,做什么事都不会成功。耕云先生

行善要及时,功德要持续。如烧开水一般,未烧开之前千万不要停熄火候,否则重来就太费事了。证严法师

学道如行路,途中未得休。直到长安日,方能见对游。一《舒州法华举和尚语要》

当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宗教箴言录》

文人、诗人、艺术家也是一样,兴之所至,锲而不舍,久之,一如十月怀胎期满的产妇,想不生都不行。耕云先生

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观照自己身心的实相,对自己一举一动念念分明,分分秒秒、在在处处提起正见、安住正念,观照当下,这便是生活禅。净慧

你若觉悟,就会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宣化上人

无论任何学问,任何法则,倘使脱离了人生,它就不再有任何意义。虽然安详是禅的生命、是法的现证,但它也是人生的最高生活艺术。耕云先生

每天都是我生命中的一张白纸,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一篇生动的文章。证严法师

有些人参禅,觉得禅很玄、很妙,他要做一个很玄、很妙的人,所以去参禅,像这样的人,因地便不正确。耕云先生

为了摆脱烦恼而参禅,这样不会成功。因为当他烦恼的时候,就想到了禅;当他快乐、不烦恼的时候,便把禅忘掉了。耕云先生

真正参禅的人,要发无上心,使生命有了寄托,使自己的真理智抬头,让自己的真情感扩张。耕云先生

自己解脱了,立下度脱广大有情众生的宏愿。如此发心,才是学禅的正因,有了正因,必定获得正果。耕云先生

禅是在醒觉自在的生活中流露出来的自然,而不是加给生活一些勉强的约束刻意作出来的。郑石岩

禅就是要一个人充分地醒觉过来,看清自己,接纳自己,不被物欲所牵,不被色相所迷,依照自己的根性因缘自由自在地生活,如如地绽放生活之体。郑石岩

矫谓在尘不染,随缘不变,缘就是生活环境与条件,吃饭时吃饭,做事时做事,而这颗菩提心,既不为外境所转,不为六尘所染,也不再因周边的事物而生心动念。耕云先生

禅者认为待人处事,要保持不被境界所牵动的态度,要保持不被贪欲蛊惑的定心,要保持不被冒犯所激怒的平静,这就叫禅定。郑石岩

学佛之前,生命像一张白纸,横写竖画,随心所欲尽可由他。学佛之后,生命像在纸上学写字,要端正规格才能给人看。证严法师

莲花生在被人遗忘的废物和污泥中,仍然放出悦人的芳香,宛如佛弟子在爱欲强烈的人群中,而能散发着智慧的光芒。《佛陀的格言》

让你的老年过得像童年一般天真烂漫,让你的童年过得像老年一般沉着稳重,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傲慢,也不要使你的谦卑缺乏智慧的成分。一《佛陀的格言》

绝思绝虑,任心自在,无忧无虑,坦坦荡荡,坐卧随缘,就是佛的妙用。道信禅师

大多数人经常不喜欢面对生活真相。他们宁可用甜言蜜语的美梦和想象,使自己栖息在错谬的安全感里。《法露缘》杂志

我向前溪照碧流,或向岩边坐盘石。心似孤云无所依,悠悠世事何须觅。寒山

生命的实现与生活的开展,需要宽广的心理生活空间,因此,放下和空是每个人所必需的生活艺术和智慧。郑石岩

真理只能发现,不能创造,人可以发现法则,创造机器,却不能创造真理。-耕云先生

学佛要学活的佛;打坐求禅,要学活禅。平日生活里,举止动作无不是在禅中,这才是真正的活禅。一证严法师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坛经般若第二》

禅修也决不能离开世间法,决不能离开生活。离了生活,离了世间法,禅修断证便成了无的放矢。净慧

东方佛,西方佛,彻底穷源无一物。东方土,西方土,草鞋踏破无寻处。人人尽随有往生,生即不生何不悟?守着不生亦太迷,禅人到此须自顾。《鼓山永觉禅师晚录》

修行如果不把自己的错误去掉,而想追求生命的解脱,那是缘木求鱼。元音老人

修行并不含神秘色彩,修行只是不断的修正想念、行为。耕云先生

我们必须知道错误是烦恼的原因,毁灭是罪恶的结果,若要免于毁灭,就必须远离罪恶;要想免于烦恼,就要摆脱错误。耕云先生

觉即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永嘉证道歌》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日日是好日,年年是好年。弗陀

青郁郁,碧湛湛,百草头上泄天机;花簇簇,锦簇簇,闹市堆边露真智。《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离离春草,分明漏泄天机。历历杜鹃,尽是普门境界。不如休征罢战好,况是风调雨顺,海晏河清。放却戈矛,归家稳坐。一《黄龙晦堂心和尚语录》

僧问:如何是道?师日:天共白云晓,水和明月流。一《景福日余禅师》

见一尘,十方世界、山河大地皆然;见一滴水,即见十方世界一切水。一《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这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对我们说法,这种说法常是无声的,有时却比声音更深刻。证严法师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君。苏东坡

山高水深是佛境界,日上月下、云腾鸟飞是佛境界,明色暗空、坏空成住、三涂六趣、九有四生、炉炭镬汤、诸恶苦趣是佛境界。《天目中峰和尚广录》

当知佛境界充遍,故众生境界亦复充遍。离佛境界外,别无众生境界;舍众生境界外,别无佛境界。《天目中峰和尚广录》

所谓佛境界者,极而言之。迷则佛境界俱是众生境界,悟则众生境界俱是佛境界。《天日中峰和尚广录》

道悟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日:不得不知。悟日:向上更有转处否?师日:心空不碍白云飞。一《石头希迁禅师》

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直与水相通。《宏智禅师》

读了“谁能悟道今生情缘的经典爱情说说”,有没有一两句让您喜欢的短句?希望您喜欢j458.com小编为您推荐的句子大全,更多好内容请阅读经典的伤感爱情句子,祝您开心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