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句子是我们语言运用的基础,我们经常需要用到一些经典的句子,虽然句子仅有几个单词组成,但作用可不小,在生活中你会分享什么样的句子?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佛家金言之做人与处世”,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佛家金言之做人与处世

为人处世

⊙.你孝我也孝,不绝孝门户。只见母怜儿,不见儿怜母。长大取得妻,却嫌父母丑。耶娘不睬聒,专心听妇话。生时不供养,死后祭泥土。如此倒见贼,打煞无人护。(王梵志《你孝我也孝》)

【译文】你是孝子我也是孝子,看起来到处是孝子的门户。可是只能看见母亲对儿子的怜爱,看不见儿子对母亲的怜惜。儿子长大了娶回了妻子,却嫌弃父母。嫌爹娘吵不听爹娘的话,专门听从妻子的话。父母在世时不供养,父母死后对着坟头祭拜泥土。这样见识颠倒的邪人,打他杀他都没有人护。

【感悟】传统的孝道在目前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此造成的后患已经表现出来。孝子贤孙不知在何时成了带有贬义色彩的名词,但这个词最遭受贬抑的时期无疑是文革时期,那时传统的孝道遭受了猛烈的攻击。文革后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已经拨乱反正,但如今我们是不是该给孝道的宣传再增加一些力度?

⊙.能善行礼节,常敬长老者,四福自然增:色、力、寿而安。(《法句经》)

【译文】如果行为能够很好地符合礼节,尊敬长辈和有德行的人,那么四个方面的福气自然而然会大增:气色充沛、体力强健、寿命长远、心情安宁。

【感悟】人的身与心是密切关联的有机统一体。人具有高尚的德性就能拥有健康的精神状态,从而有益于保持健康的身体。人们所期盼的福祉,往往是在不经意之间,由于德行高尚,善待他人,而悄然降临。

⊙.智者居家,恭俭节用。(《般涅槃经》)

【译文】聪明人平时居家过日子,知道俭省、节约家用。

【感悟】勤俭节约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每个人的小家到整个的国家,这个传统都不该丢失。可是有些年轻人在片面主张提前消费的观念的影响下,早已忘记甚至鄙视这个千年的古训,而以高消费和超前享受为时尚。这是值得我们给予关注,给予正确引导的。

⊙.可言不可行,不若勿言;可行不可言,不若勿行;发言必虑其所终,立行必稽其所蔽。(《禅林宝训》卷一)

【译文】如果只能说,不能做,不如不要说;如果只能做而不能说,不如不要做;说话要考虑到造成的后果,做事情要事先检查其产生的弊端。

【感悟】自己许诺的事情要做到,而且要做好;打算做的事情要考虑是不是正当合理,是否会产生不良后果。做决定要瞻前顾后,审慎周详,但是也不能太迂腐,总是举棋不定,驻足不前。现代快节奏社会,竞争激烈,快是取胜的关键。诸如注册专利权、商标权,抢第一时间新闻,项目竞标,求学谋职等,都需要抓住机遇,当机立断。敢于决策、敢做敢当尤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做事好商量。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刚刀口易伤。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世界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憨山《劝世文》)

【译文】不要让自己的良心受到蒙昧,不要把他人的过失到处宣扬。做人谨慎就没有懊恼,做事耐烦就好商量。历来是坚硬的弓箭弦先断,每每是钢刀的刀口易损伤。惹祸只是因为瞎议论,招来罪过多是因为心肠太狠。是是非非不必争个你赢我输,彼此之间何必议论飞短流长?世界本来就是多有缺陷,变化的身体岂能避免祸福无常?吃点亏本来也无所谓,退让三分又何妨?

【感悟】人生在世,应该活得坦然、安宁。但人有时候却因为在相互交往中争口舌之胜,逞一时之勇,好勇斗狠,结果招来了祸患,甚至丢掉了性命。所以我们在与人交往中要时时记住与人为善、待人以爱心的道理。我们以宽厚的态度来对待他人,换得大家的平安和幸福,不是很好吗?

⊙.占便宜的事让给别人,吃亏的事自己承当,乃上人之象征。(《宝鬓集》)

【译文】把有好处的事情让给别人,而自己去做吃亏的事情,这是上等人的表现。

【感悟】吃亏是福!为什么?因为你愿意吃亏,那么也许你真的能够碰见吃小亏而占了大便宜的事情。从大的方面看,许多成功人士就是不怕吃亏,而最终成就了自己的大事业。因为你不怕吃亏,就不会在利益上与人斤斤计较,你就会省去诸多的烦恼,就能够避开一些无谓的争斗所带来的伤害。因为你不怕吃亏,不想占便宜,你就不会被歹人欺骗。社会上有些人之所以被歹人欺骗,行骗者之所以得逞,并非是由于他的骗术高明。多数人被骗的重要原因恰恰是由于他们自己想占小便宜,以为天上会掉馅饼,骗子正是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而轻易得逞。所以,可以说占便宜和吃亏之间是没有绝对界限的,也许占便宜之中就隐藏着吃亏,而吃亏当中就孕育着得福呢。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坛经》)

【译文】有情义就会孝敬奉养父母,有道德就会上、下之间互相爱护,有谦让就会不分贵贱和睦相处,有忍耐就会让各种恶的声音不至于喧闹。

【感悟】人们善良品质,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当忍则忍,能让则让。谦让和容忍不是怯懦胆小,而是宽厚和体谅,付出和奉献,也是人生的一种智慧。当对方火气正旺的时候,自己纵有千般理由,也可以暂时忍让,不必争辩,暂避风头,待对方消气之后,再作解释。这种退让不是理屈示弱,而是寓刚于柔,避免感情失和,以此感动对方,人与人之间往往也就因此而相安无事了。

⊙.立身存笃信,景行胜将金。在处人携接,谙知无负心。(王梵志《立身存笃信》)

【译文】人活在世上要有极大的诚信,崇高德行的可贵胜过黄金。如果所到之处都能够得到别人的接纳和配合,就能够肯定地知道自己没有做过愧对别人的事情。

【感悟】诚信是人的立足之本,尽管诚实守信者并非在任何时候总是受益的,相反有时背信弃义者反而有利可图。那么,当不守信的行为有机可乘、有利可图时,我们应该拒绝利益的诱惑吗?我们应该对诚信发生怀疑吗?对前者,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对后者,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并且还在证明:弃信者最终是失败者。

⊙.实话第一戒,实话升天梯,实话小如大,妄语入地狱。(《智度论》)

【译文】说实话是第一戒律,说实话是升入天堂的梯子,再小的实话也有大的意义,说虚妄不实的话要下地狱。

【感悟】德国诗人海涅说:生命不可能从谎话中开出灿烂的鲜花。这里有耐人寻味的哲理。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的三老精神永远不会过时。然而,虽然说真话是人民群众的需要,是社会道德的需要,是文明社会的需要,但是现实却也在告诉人们:说真话难!难在有时说真话不如说假话、空话、大话容易,说真话不如说假话讨巧、讨好,甚至不如说假话那样可能得到某些利益。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人们面临着许多从没有遇见过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就更加需要一个讲真话的社会大环境。我们的政府官员尤其要做说真话的带头人,尤其要想听真话,善听真话,旗帜鲜明地反对说假话,打击说假话,决不让说假话之风盛行1

⊙.不当粗言,言当畏报,恶往祸来,刀杖归躯。(《法句经》)

【译文】人不可使用恶语,说话要考虑后果。恶言会招致祸端,甚至杀身之祸。

【感悟】一个人的语言是其思想的反映,是其文化层次、道德涵养、审美情趣等的最集中、最直观、也是最外在的表现。因此,我们应该遵守五讲四美的要求,追求语言美,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抛弃不良的语言习惯。可是,目前社会上说恶语的事情并不少见。有的恶语还公然见诸大众传播媒介。网上对骂往往是为了炒作一下知名度,既宣传了自己,还为别人免费抢眼球,增添了点击率。这些其实都是文明社会中的污点。

⊙.一语伤人,千刀搅腹。(《五灯会元崇梵余禅师》)

【译文】一句话对人的伤害,就如同千把刀在人的腹中搅动。

【感悟】人最容易使用的器官,就是嘴巴;或者说,人最容易做的事,就是说话。正因为这样,人不可滥用嘴巴,滥用语言,而应当谨言,尤其是不可出口伤人。倘若常用嘴巴欺人、凌人、伤人、害人,则必然会自食其果。

⊙.利刀剜肉疮犹合,恶语伤人恨不消。(《五灯会元》卷十六)

【译文】即使用利刀割掉一块肉,创口也能够愈合,但是恶毒言语伤人造成的怨恨,是不会轻易消失的。

【感悟】原因在于:利刀伤害的是人的肉体,恶语伤害的是人的心灵。而对于人来说,心灵是最深层的,也是最敏感的。

⊙.众生应护口业,莫相骂辱。(《法苑珠林》)

【译文】人人都应当保护自己在语言上的德行,不要相互辱骂。

【感悟】人与人之间应避免恶语相向。但有的人就是不修口德,总是以刻薄、恶毒的话语刺伤别人。嘴巴的功能,在这种人身上真是被滥用甚至恶用了。

⊙.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五灯会元寰中禅师》)

【译文】说的有一丈,不如做一尺;说的有一尺,不如做一寸。

【感悟】说得好不如做得好。这句话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就是工作要真抓实干。这是领导工作的基本环节。一个决策、一项工作能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落实,落实才是硬道理。可是有的领导干部多说少做,甚至只说不做。老百姓对他们很失望,于是有民谣日:讲话好比辘辘转,扯不开来挣不断。台上讲得满头汗,台下鼾声连成片。人说光阴千金贵,在此不值一文钱。讲套话、空话的时间太多了,怎么会有时间去落实呢?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五灯会元清景禅师》)

【译文】来向你议论是非的人,本人一定是个挑拨是非的人。

【感悟】看似简单,但其实不失为一种睿智的识人方法。

⊙.闻人谈论但且虚受悦服,慎勿锋起求胜。详究取舍在我而已。(《法藏碎金录》)

【译文】听别人议论问题,当时要谦虚、心悦诚服地倾听,不要口气尖锐地和别人争论并且定要求胜。对他所说的话,要周密地思索研究,如何听取则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

【感悟】要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做一个好的听众,但是不要随声附和、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主见。

⊙.夫谬之于空谈,不如证之于事实;闻之仿像,不如决之于耳目。故信不如学,言不如行。(《法苑珠林》)

【译文】与其荒谬地听信空谈,不如用事实去证明真理;与其听别人说得不明不白,不如自己亲自去看去听以后再做判断。所以,轻信不如学习,空谈不如行动。

【感悟】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行动比语言更重要。注重事实的验证,注重亲身的体会。这里提出的认识论观念,不仅与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相一致,而且与西方近代科学的实证精神也有相符合之处。

⊙.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高僧不厌贫,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五灯会元》卷十七)

【译文】富贵人家的公子哥儿争相夸耀自己的富有,而穿着百衲衣衫的高僧不以自己的贫穷生活为耻。可是近来世俗之人颠倒是非,他们只看重人的穿戴打扮,却不看重人本身。

【感悟】不以品德、才学、能力来评价一个人,而以衣着取人,就是俗话说的势利眼,其根源在于拜金主义思想盛行。这势必导致只重衣衫不重人,甚至导致笑贫不笑娼。

⊙.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五灯会元》卷十七)

【译文】劝君不用在石头上刻文字来旌(表扬)功,路上行人的歌颂就是旌功的石碑。

【感悟】民心不可欺,民心自有公论,这一类的说法表明,只要官员心中装着老百姓,一心一意为老百姓造福,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我们就完全用不着去宣扬政绩、树立形象,我们就自然能体会到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知为政者,弃一恶人,以成一家;弃一恶家,以成一方。(《孛经》)

【译文】通晓治理社会道理的人,宁可舍弃一个恶人来保护全家;宁可舍弃一个不好的家庭来实现对一个地方的治理。

【感悟】就连慈悲为怀的佛家,也赞成这样的原则:对于害群之马,决不迁就姑息。可见这应该是自古以来执政者的一条基本原则。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鄙夫染人,如近臭物,渐迷习非,不觉成恶。贤夫染人,如近香熏,进智习善,行成洁芳。(《法句经》)

【译文】卑鄙的人感染别人,使人如同靠近秽恶难闻的东西,逐渐迷惑并习惯于秽恶,不知不觉就变坏。有德行的人感染别人,使人如同靠近香薰的东西,能增进智慧并习惯于善良,养成高洁贤能的品性。

【感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说人的品性决定他的交往对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说人的交往对象影响着他的品性,这看起来是各说各的。但我们完全可以将二者统一起来,前提是我们自己努力做品行端正、高尚的人。这样,我们自然就会与品行端正、高尚的人为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交往之中大家相互影响和促进,又可以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品性(近朱者赤)。

⊙.求人不如求己。(《贵耳集》)

【译文】求别人帮助,还不如求自己。

【感悟】人与人之间,是应该而且可以互相帮助的。但是,如果凡事都求助于别人,那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的表现,也是缺乏独立性的表现。

j458.cOM更多句子大全小编推荐

佛家金言之因缘果报


佛家金言之因缘果报

因缘

⊙.诸法由因缘生(《五分律》)

【译文】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一切现象的发生都有原因和条件。

【感悟】寥寥六个字,高度概括地表达了缘起论的根本理念:万事万物都基于一定的原因和条件而产生。可以说,佛教的所有教义都源于这种缘起论l思想。这个根本理念,倒是和认为天地万物不处于造物主的掌控之中,而处于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的无神论思想有相吻合之处。

⊙.历观古今祸福之证,皆有由缘。(孙绰《喻道论》)

【译文】一一地考察、研究从古至今降祸降福的具体事例,可以看出,它们都毫无例外地具有一定的原因和条件。

【感悟】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依赖一定条件而产生、存在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祸,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福。人人都愿意趋福避祸,那么请记住一句民谚: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导致祸与福的外在客观因素不是由我们决定,但是至少在主观上,我们要善于把握住导致祸与福的由缘。

⊙.言因缘者,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大乘稻芊经》)

【译文】所谓因缘就是说,这个事物的存在能够导致那个事物的存在,这种现象的产生会引起那种现象的产生。

【感悟】这里强调的是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一定原因、没有一定条件的事物。缘起论者不仅否认存在着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而且认识到任何事物的产生都不是出于偶然,而是受因果规律支配的。这显然比有神论者的上帝创造世界的理论高明很多。

⊙.有为诸法从因缘而生,譬如由于击鼓而发声。()(《清净道论说见清净品》)

【译文】人的一切行为的发生,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和条件决定的,就好像是因为击了鼓,鼓才发出了声音。

【感悟】这不仅是一般性地说明原因和条件的重要作用,而且十分形象地说明了人行为的发生离不开一定外在因素的作用。因此我们观察、分析人的行为时,不可忽视外在因素(其中最重要、最深刻的是社会因素)对

⊙.譬如父子,父生故名为子,生子故名为父。(《大智度论》卷三十一)

【译文】事物之间的关系如同父子关系一样,儿子之所以是儿子,是因为有父亲生了他;而父亲之所以是父亲,是因为他生出了儿子。

【感悟】又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它说明了事物之间的相对性原理。从时间上看,当然是先有父而后有子;但是从相互关系看,无父固然无子,而倘若无子,则父也不成其父。他们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事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个事物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相对的,这可是辩证法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

⊙.诸法虽生,不住自性,是故无性。如婴儿定住自性者,终不作匍匐乃至老年。(《中论破行品》)

【译文】一切事物的产生虽然有确定的原因和条件,但是它们却不会凝住于自身现有的性质而长此终古,所以事物没有自己固定不变的性质。这好比婴儿出生的时候是婴儿,但不会始终在地上爬行至老年。

【感悟】比喻得太形象了!这个世界上,除了变化是永恒的,其他一切都不是永恒的。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得好: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流动的河水是无住的,万事万物是无住的,因此我们的思想也就应该是无住的要看到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而不能永远地定格在某一点上。

⊙.一切诸法,因缘故生,因缘故灭。(《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八)

【译文】一切事情,都随着原因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也会随着原因和条件的变化而消失。

【感悟】由于世界的复杂性,在特定的条件下,这样的因会产生这样的果;但是如果条件变化了,同是这个因就可能产生另外的果。所谓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等都是以这个道理为依据的,而教条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是注定了要处处碰壁的。

⊙.前后相生,因也;现相助成,缘也。诸法要因缘相假,然后成立。(《维摩诘经佛国品》)

【译文】所谓因,是指前一事物促成后一事物的产生,同时后一事物也使前一事物发生变化;所谓缘,是指此一事物辅助另一事物的产生,同时另一事物也使此一事物发生变化。万事万物都互为条件、互相作用、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然后才有了这个世界的存在。

【感悟】相生一词用得好,或者说这个相字用得好!前因固然可以导致后果,而后果一旦产生,也可以促使前因发生变化。前后相生,因缘相假,这个思想是精辟的,它的辩证色彩是强烈的。

佛性禅心的佛家金言


佛性禅心的佛家金言

​人生处世不浮躁,身临乱象不乱心,是一种精神境界。人之根本问题,是迷失本心,无所依托。

生命是缘起的,关键在于,我们以什么因缘去塑造它,培养它。若能奉行如法,清净的生活,就能给心灵创造良好的氛围。

佛法告诉我们,在认识上呈现的世界,是被我执处理过的,和客观世界并非一体。如果我们希望拥有清净,安定的世界,首先要净化我们的心灵,克服我们心中的谈,痴,嗔。

人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看清自己。所以,修行的首要任务是了解自己,知道究竟什么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无论念死无常还是念恶道苦,本身都不是为了增加我们的恐惧,而是以此引导我们生起皈依之心。在无边轮回中,我们稍有不慎就会堕落。即使现在暂时保有人身,也是极其脆弱的,随时都会失去。所以我们需要不断提醒自己,看清自己在轮回中的危险处境。唯有保持这种清醒,才不至被眼前名利所迷惑,被眼前安乐所陶醉。

色身有如住房,只供我们暂时住一住,我们无法永远拥有它,更无法让房子永远不会败坏。

生命有很多不解之谜。古往今来,人们不停地追问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些都是人类永恒的困惑,也是每个人无法逃避的终极问题。因为我们最在乎、最关注的就是这个我。我们的整个生活,基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而建立。但我们是否想过:究竟什么代表着我?仅仅是这个身体吗?仅仅是眼前这个会说会动、会哭会笑的五蕴身吗?

人们之所以害怕死亡,原因就是将这个身体当作是我,以为身体败坏就意味着我的毁灭。其实,色身只是生命延续过程中的一个朝不保夕的片断、一种不断改变的形式,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我。从哲学定义来说,我代表着生命的本质,是永恒且不可分割的。但身体只是由众多元素构成,刹那刹那处于新陈代谢中,处于发展变化中。而在今天这个医学发达的时代,身体的很多零件还可以更换组装,甚至可以使用人工替代品,其中哪有什么独存、不变的我呢?如果了解其中原理,我们对身体就不会那么在乎,对死亡就不会那么恐惧了。

身体而外,我的存在还体现于两方面:一是观念,一是心态。我们生活在共同的世界,但同时又活在自己的世界,活在自己的情绪中。很多时候,还会被这些喜怒哀乐左右着,无法自主。我们为什么会被其主宰?原因就是把这些情绪误以为是我我喜欢,我讨厌,于是就会在乎,就会执著,进而不断将心灵能量投射其中,不断强化这些情绪。最终将主权拱手相让,使某些情绪长时间地影响我们。生活中,有人一生追寻爱情,也有人一生被仇恨驱使。其实,很多情绪只是内心的恶性肿瘤,只是生命的不良发展。虽然生长在我们心中,却并不属于我的一部分。

倘能以智慧进行观照,认清这些情绪不过是内心漂浮的影像,就不会一头栽入其中,成为被操纵的傀儡。这就需要对自我进行审视,认清我执给生命带来的危害。事实上,一切烦恼皆因我执而起。任何一种东西,只要贴上自我的标签,对我们就会具有杀伤力,就会让人爱,让人恨,让入朝思暮想、寝食难安。一旦将自我的标签去除,它的变化就不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了。

在这个世间,每天要发生很多惊天动地的事,但真正使我们为之心动的未必有万千分之一。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随之感慨一下,就迅速抛在脑后。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将自己和那些事切实联系起来,没有对此产生我执。

我执还是世间一切是非纷争的根源,是我们和他人相互抵触、难以和谐的原因所在。生活中,一个人自我意识过强,处处以我为中心的人,必定不会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反之,那些淡化自我、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不仅深受大众欢迎,自己也能安乐自在。因为他们不必害怕我的利益受损,担心我的自尊受挫。远离这个处处作祟的我,也就远离了那些与我形影相随的烦恼。

从佛教角度来说,自我正是有情最大的误解,是我们因为不了解生命真相而产生的错误设定。无论身体还是情绪,都不具有永恒不变的内涵,都不能代表所谓的我。所以,佛教提出无我的思想。这也是佛陀对众生最大的贡献。或许不少人会觉得费解,甚至对此感到恐惧:如果无我,那现在这个会说会动的又是什么?又会消失何方?其实,无我所否定的,只是加诸于我的错觉,而非现象本身。

禅宗有个话头是:一念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我们每天都在不绝如缕的思绪中,在一念接一念的意识活动中。当这些念头尚未生起之前,生命是一种什么状态?再往前追朔:来到这个世界前,我又是以什么状态存在?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这也是禅宗另一个重要的话头。禅宗的修行,正是通过这样一种追寻,将遮蔽内心的妄执层层扫荡,将现有的错误设定逐步瓦解。

认识自己,这是佛法关注的根本问题,也是西方哲学的最高名言。唯有透彻生命真相,我们才能把握前进之舵,成为生命的真正主人。否则,只能是这个色身或情绪的奴隶,为他的衣食奔忙不休,为他的喜怒牦尽生命。更悲哀的是,很多人不仅劳而无功,还会由此造作恶业,使未来继续沉沦,继续受苦。

远离这个处处作祟的我,也就远离了那些与我形影相随的烦恼。

茫茫宇宙中,地球时刻都在不停运动,所谓坐地日行八万里。那么,居住在地球上的我们,来自何方,又去向何方?如果找不到答案,我们能活得踏实吗?当然,不少人未必会想这个问题,或者事情太多而没时间去想,再或者,用种种方法来转移这个无法解决的疑问。但不论我们想不想,这是每个人最终需要面对的现实。

在历史长河中,我们的一生是如此短暂;在浩淼太空中,我们的生命又是如此渺小。如果从唯物论的角度看待生命现象,我觉得,实在看不出生命的终极意义。不论有过多少辉煌,也不论付出多少努力,最终都是趋于毁灭,都是化为尘土。但我们不必因此悲观,佛法告诉我们:在有限的层面之外,生命还有其无限的层面。生命既是渺小的,也是无限的;既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生命既是脆弱的,也是强健的;既是短暂的,也是恒久的。倘能透彻心的本质,就会了解,每个有限的当下都是无限。认识这一层面,我们才能找到人生的终极意义。

探讨有情的生死,必然涉及生命的轮回。在一般人看来,生命就是从呱呱落地开始。而从轮回的眼光来看,今生只是生命长卷中的一个章节,只是其中一个相对的开始。在它之前,有着无穷的过去;在它之后,又有着无尽的未来。当然,现代人往往不易接受这一观点,但只要对生命现象全面观察,我们会发现,某些以科学难以解释的现象,若从轮回角度来看,就会豁然开朗。

比如,我们是否相信人和人之间存在缘分?在这个世间,我们会和很多人相识相遇。有些人,我们会一见如故;有些人,天天见面也会视同陌路;还有些人,我们却会毫无理由地心生厌恶。原因何在?很多人会说:这是缘分。但很少有人进一步思考:缘分又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缘分?如果相信轮回,对缘分就不会感到奇怪。

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非始于今生,还有许多前生带来的烙印。在过去生,有些曾是我们的亲朋故友,有些则是我们的冤家仇敌。当彼此在今生再度相遇,这种烙印就复苏了,并驱使我们将往昔的爱恨情仇继续演绎下去。再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赋,有自己学起来容易上手的专业。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学习中付出同样努力,未必会有同样成果,还可能相距甚远。是上天不公吗?是命运捉弄吗?都不是,只是因为生命起点不同。起点高的,稍加努力就能领先于人。而起点低的,唯以笨鸟先飞作为弥补。但天赋又是什么?通常以为是父母遗传,事实上,很多人具有的天赋和父母毫无关系。而从佛教角度来看,生命其实有两套系统,其中的物质系统由父母给予,而精神系统则来自过去生的积累,并将继续影响未来生命,成为下一轮的起跑点。

从这两个角度来说,可以帮助大家理解生命的轮回。但我们还要看到,轮回不仅体现为一种生命现象,其根源就在我们的心。佛教认为,众生在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道生生不息地流转。这六种生命形态,也代表了我们内心的不同状态。

比如饿鬼,是贪心发展的极致。一个贪得无厌的人,会表现出极度的渴求,永无满足之时,这种心理被无限张扬后,生命所呈现的就是饿鬼状态。畜牲,是愚痴无知的状态,其生命只是停留在本能的需求上,除饮食男女外别无所求,这种生活和那些为觅食、繁衍而忙碌的动物又有什么区别?阿修罗,是嗔恨狭隘的象征。他们所热衷的斗争,既是嗔心的体现,又是对嗔心的张扬,当这种心态被固定后,生命就会进入阿修罗的状态。

可见,生命状态也是某种心念的延伸,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发展而来。在社会上,不同行业者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仪,学者有学者的气质,商人有商人的风采。这些差别,正是由不同的心行外化而来,是心念由内而外的延伸。包括轮回,也是内心发展的一个结果,不是谁强加于我们的。同样,佛菩萨的生命品质亦非本然如是。他们所具有的无限智慧和慈悲,都是在生命发展过程中逐步造就,逐步开发的。

生命的未来在哪里?我们的归宿在哪里?答案就在我们当下的心行,就看我们现在做了什么,想了什么。现在生命的形态,来自过去生的积累。未来的生命发展,又来自今生的积累。所以佛教非常注重当下的努力,这是衔接过去和未来的关键,是我们改变命运的着力点。

如果不了解生从何来,生命是没有根的;如果不了解死往何去,生命是没有归宿感的。一个找不到根和归宿的人,自然会缺乏安全感,这也是现代人极为普遍的一种心理。如何获得安全感?很多人是通过积聚财富或购买保险来解决。

事实上,在灾难频仍、风云变幻的今天,这些保障又是多么脆弱,多么不堪一击呵。让向外寻求的心回到当下吧,因为真正的安全感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此刻的心行。我们能够把握当下,就能把握未来,把握生命的走向。当我们有能力把握这一切的时候,还有什么不安,还有什么可以恐慌的呢?

我们现在的人格,一刻不停地玩着各种花样。但在玩的过程中,是不是就安全了呢?是不是就能消除迷失本觉带来的不安呢?

我们知道,电脑需要不断地更新系统补丁,来弥补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其实,迷妄的生命系统一旦运行起来,会比电脑更频繁地出现漏洞。所以,只要生命系统还在运行,问题就会层出不穷。

因为在自我进行表演的同时,现实正在不断地戳穿这些把戏,不断展示无常的真相。我们希望身体永恒,但任何色身都会日渐衰老,都会奔向死亡,这是我们无法回避,无法视而不见的真相。

而从修行角度来说,这正是自我松绑的良机。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去阻止这种变化,不是去抵抗无常侵袭。恰恰相反,我们只须正视这一切。我们执著什么,就会被什么套住。而它发生变化时,自我就因失去依托基础而悬空了,脆弱了。如果用力准确,我们就能一击而中,瓦解自我。

但我们往往不懂得这一点,当这个东西抓不住时,就本能地去抓另一个作为替补,用来掩饰真相,用来安慰这个受到挫折和惊吓的自我。殊不知,我们能够抓住的,都不过是自我的替代品。我们放弃很多认识自己的机会,却把今生乃至生生世世的时间都用来加固一个破绽百出的假我,这是场多么奇怪的游戏啊!

虽然我们刻意地回避真相,但在内心深处,其实知道这些是无法永恒的,是怎么抓也抓不住的。我们看到很多人死亡,看到很多公司破产,看到很多官员下马,看到曾经年轻的人日渐衰老,看到曾经健康的人卧病不起。

即使这些尚未发生在自己身上,但由此而来的危机感,总会或多或少地对我们产生冲击,使我们内心蒙上阴影。

我们已经习惯依托外在世界来生存,习惯于家庭、亲人的陪伴。当这些外在不复存在,或者,当我们与这些外在产生疏离感时,孤独就扑面而来了。孤独像一个看不见的对手,时而在夜深人静时行动,时而在人声鼎沸处潜入。你曾被它击中过吗,曾被它折磨过吗?

有句话叫做清到深处人孤独。一切的爱恋,一切的目标,只有在我们埋头追求时,才显得格外真切。一旦停下脚步,却会发现,曾经那么确定的目标,终究是场梦幻;曾经那么坚实的倚靠,不过是个泡沫。在这样的时刻,我们会觉得,一切生命其实都有着原始的、难以排遣的孤独。

这种孤独感的根源,也在于我们找不到自己,不知道生命的本来面目。在我们的错觉中,我就是我,众生就是众生,世界就是世界。当这一切分离时,我们会感到,自己永远是在四顾茫然中踽踽独行。不管家人对你多好,不管事业做得多大,当你离开这个世界时,还是独自一人,两手空空。所以,生命始终伴随着恐惧感、失落感和匮乏感,担心我们抓住的东西会失去,更担心自我会因此受挫当所有这些渐行渐远,哪里又是我的安身立命之处呢?

我们从那些消失的生命中认识到人命无常了吗?我们从那些破损的大地上体会到国土危脆了吗?我们因为自己现前拥有的人身而心怀感恩了吗?思惟暇满、义大、难得,是对我们现有的身份进行评估。所谓暇满,即前面所说的离八无暇、具十圆满。这一人身究竟蕴含多少价值?一般人只是以此谋生,以此享乐,甚至成为这个身心的奴隶,一辈子都在为它的衣食忙碌,活着是为了生存,生存是为了活着。再或者,也不过是用来积聚财富,博得功名,但这些也是不长久的。一旦死亡到来,任何名利都无法带走,无法用来和死神交换条件。

从佛法来看,这个身份却是巨大的宝藏。因为一切众生都具有和佛菩萨相同的生命层面,只是这种潜在品质尚未产生作用而已。

正如《涅槃经》所说:一切众生所有佛性,为诸烦恼之所覆蔽,如彼贫人有真金藏不能得见。我们怀有宝藏而不自知,反而四处乞讨,流转六道。怎样才能开发这些潜在品质并最终成佛?基本的前提,就是具备人身,而且是有暇圆满的人身。从这个角度来说,成佛的价值有多大,人身的价值就有多大。

这个身份不仅价值巨大,而且难得易失。或许人们对人身易失还多少有些感觉,因为现实中确有太多致命的意外,太多飞来的横祸。但对人身难得却未必认同,现在世界有这么多人口,生个孩子也很容易,这一身份似乎并不难得,不值得视同拱璧。但从宏观来看,相对于无量无边的六道众生,生而为人的机会是微乎其微的。我们有幸感得人身,唯有珍惜它,善用它,才不辜负此生。

很多人不曾意识到,人的身份究竟有多重要。因为我们此生是以这一身份来到世间,似乎做人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殊不知,在无尽的生死轮回中,我们历经多少劫的沉沦漂浮才有机会生而为人。虽然世界上有几十亿人口,但从六道轮回的角度来看,和无穷无尽的空间中难以计数的生命总量相比,又是多么微不足道。(来源 )大干世界,芸芸众生,得以生而为人者几何?

正如佛陀告诫我们的那样: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茫茫宇宙间,我们有幸得到人身,是今生所能拥有的最大福报。除此而外,即使贵为帝王,其价值也无法与之比拟。当我们谈到价值时,往往只想到家中的房子、汽车价值多少,想到自己的孩子、事业有多重要。我们关注的,无非就是这些,每天的用心也无非纠缠于这些,似乎人生的所有价值就蕴涵其中。或以日进斗金为人生价值,或以身居高位为人生价值,或以生活奢华为人生价值。当然,也不能说这一切就毫无价值,只是对人生而言,其意义是短暂的而非永久的。可悲的是,这些眼前利益反而成了很多人终生不悔的追求。

我们学佛,应明确何为真正的价值。和财富、地位相比,拥有人的身份显然更有价值。当然,社会上也有很多要钱不要命的莽夫,为赚钱,一切都在所不惜。但深究起来,这些人往往是存有侥幸心理,若必须一对一地交换,一边是钱,一边是命,又有谁愿意达成这笔交易呢?当生命和金钱不可兼得时,再贪婪的人也会意识到生命之可贵:若是一命呜呼,再多的钱又有什么意义呢?无论财富、地位,还是事业、感情,在死亡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对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人而言,曾经孜孜以求的这一切,不再有任何意义。即使我们再执著、再留恋、再不舍,也只能两手空空地离开这个世界。

在那个时刻,财富不过是空洞的数字,事业不过是逝去的旧梦,家庭不过是难以割舍的牵挂。往往是,生前拥有得越多,离开时的遗憾也就越多。

当我们迷失觉悟本体之后,就会对自己产生一系列的错误设定。究竟什么是我?其存在基础是什么?作为我的存在,其实并没有固定不变的基础。因为没有基础,这个我就会像藤蔓一样向外攀附,寻找依托对象。

我们最容易产生的误解,是把身体当作是我,这是我们在世间最为熟悉也最为密切的部分。此外,我们还会把相貌当作是我,把角色当作是我,把地位当作是我,把财富当作是我问题是,这一切都是无常的,是处于变化中的。所以,无论我们抓住多少,还是无法感到安全,感到释然,因为抓住的依然是无常。

为了维护这份岌岌可危的安全感,我们就会制造一些看似可靠的支撑。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自我的重要感、优越感和主宰欲。

首先是自我的重要感。其特点在于,凡与我有关的都特别重要,这是自我存在的关键。因为这个自我是由我们设定的,是无中生有地搭建起来的,它需要支撑,需要巩固。所以,我们就会本能地强化它的重要性,以为这样就会使自我得到保护,不被无常所击垮。

其次是自我的优越感。自我的存在,还需要通过对比来找到坐标。有了我执之后,我们就和众生、世界分离了。为了在这样的对垒中站稳脚跟,使自我不至因为孤立而倒塌,我们会通过不断贬低别人来突显自身的优越性,来确认自我的存在。

第三是自我的主宰欲。这是通过对他人的占有和主宰来扩张自我的领域,就像打仗需要盟军支持一样,在自我发动的这场战争中,它也需要援助,需要有更多追随身后的附属,以此增强自信。所有这些,都是我执惯用的把戏,是它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

自然有它既定的运转程序,一年四季,播种有时,收获有时;世间万物,出生有时,消亡有时。与自然的存在相比,人类的历史是极其短暂的。但自我中心主义的盛行,却使人类妄想成为自然的操纵者。

我们随意地开发自然,试图将地球改造为一个巨大的施工现场,除了制造一个人为的机械世界,我们能制造出崇山峻岭,制造出江河湖海吗?我们可以种植草坪,但能够种植出草原吗?我们可以发电,但能够与太阳提供的能量相比吗?

我们还根据自我需求来决定动植物的命运,尽管现在已经有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但被保护的也只是珍稀的野生动物而已,与此同时,每天又在屠杀多少家禽?我们何尝考虑过动物的生存权利?在现代化的饲养场,家禽从生到死都被固定在牢笼似的方寸之地,吞吃含有激素的饲料,只是为了让它们尽快走上人类的餐桌,结果是让人类间接吞吃那些合成饲料。为了粮食丰收,我们大量制造并使用杀虫剂,且不说由此造下的杀业,我们最后又得到了什么?粮食似乎多了,但都是被农药污染过的慢性毒药,结果是我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每天服毒。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我们研制出越来越多的抗生素,但人类并没有在和细菌的对抗中远离疾病,事实上,新的耐药菌不断出现,无休止地与人类展开竞赛。

我们以为,有了科技的武装,就可以随意地改造自然,就可以创造出一整套崭新的发展规律。当我们陶醉于舒适的生活环境时,可曾想到,安乐只是暂时的,更大的灾难还在后面。如果我们不能尊重自然的规律,不能顺应自然的法则,最终只能将人类和自然共同推向不断毁灭的恶性循环之中。

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做人就贯穿了我们的一生。可以这么说,做人是我们终身的职业,这职业的特殊性还在于,我们无法请假,无法辞职,无法将属于自己的工作移交给别人。所以,如何将人生过得更好,过得更有意义,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在世间几十年的生存时间,看起来似乎很长,但如果和人类的历史相比,和宇宙的历史相比,我们每一阶段的生命实在非常短暂。

世间上有很多人,因为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过得百无聊赖,一天到晚想尽办法消磨日子,用各种各样的娱乐甚至毒品来打发时间。可见短暂的人生对他们来说,不是太短而是太长了。

其实我们一生所能拥有的这么几十年时间,除掉睡眠和吃饭,剩下的时间并不多。假如我们每天睡八个小时,就要睡掉人生的三分之一。假如我们能活九十年,就要整整睡掉三十年,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呵!

人生本来就已经很短暂了,而真正可利用的时间就更少,年少的时候懵懂无知,年老的时候又精力不济。佛法告诉我们人生难得,所以这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我们一定要珍惜。

一方面是要过得幸福,一方面是要过得有意义,这是我们人生的两大目标。很多人只是考虑前者,只是想怎么过得快乐,怎么过得开心,怎么过得幸福。其实,如果不了解人生的意义,不了解幸福的内涵,没有获得幸福的正确途径,我们为谋求幸福所做的努力,往往和真正的幸福是背道而驰的。

人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看不清自己。所以,修行的首要任务是了解自己知道究竟什么代表着你,什么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我们每天都在关注自己,处处以自我为中心。那么,我们现在认定的这些身份、相貌、想法等,究竟是不是我?事实上,这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也许现在与你有关,但并不是你的本来面目,不是生命的真实写照。可我们往往不了解这些,因为生命中除了觉悟潜质,还有另一种力量,那就是无明,就是不觉。

觉与不觉,是佛法修行的两个核心概念。禅宗为什么会成为汉传佛教最直接的修行法门?正是因为它的修行直接立足于觉悟本体,这就极大缩短了凡圣之间的距离。

通常,我们总觉得自己是薄地凡夫,业障深重,烦恼重重,而佛菩萨则高高在上,耀眼夺目。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敢想象自己是可以成佛的。但《六祖坛经》却直接告诉我们:前念迷即是众生,后念悟即是佛。换言之,佛与众生的差别只是在迷悟之间,在觉与不觉之间。你体认到觉悟本体,当下就是佛;你迷失了觉悟本体,当下还是众生。

什么是迷失觉悟本性?简单地说,就是把自己丢了。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时发现: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这一宝藏却在重重无明和烦恼的遮蔽之下,虽有若无,也就是佛陀接着所说的只因无明妄想,不能证得。这种无明,又使生命存在原始的匮乏感和失落感,使我们不断寻找外在支撑,好让这个我得到证明,得到肯定。问题是,我们寻找的这些支撑都是脆弱而无常的,每增加一个支撑,反而增加一份垮塌的危险,增加一份不安定因素。所以,这种匮乏绝不是增加什么就可以填补的,而是要向内找寻。一旦开启生命内在的宝藏,我们就不再需要外在支撑了。就像那些水边林下的禅者们,虽然生活中一无所有,但不会觉得缺少什么。原因就在于,他们已体认到圆满的觉悟本性。正如六祖悟道时感叹的那样:何其自性,本来清净;何其自性,本来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体认到这样的觉悟本性,就如宝藏在握,还会为瓦砾动心吗?还会为尘埃追逐吗?但我们迷失了本性,不了解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要四处找寻存在的感觉。《楞严经》谓之迷头认影忘了头就在肩上,却把影子来当作是我。我们把这种感觉投射到身体上,投射到身份上,投射到家庭上,投射到名誉上,投射到事业上,总以为抓住什么之后才会踏实。其实,我们抓住的只是一些虚幻而短暂的存在。更糟的是,当我们抓住这些之后,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依赖。

人究竟需要多少财物才能过日子?答案是没有一定的。因为所有需要都是逐步养成的,对感情的需要,对事业的需要,对地位的需要,对生活条件的需要一旦建立某种需求并执著于此,就会形成依赖。久而久之,依赖又会成为习惯,成为不可或缺的需求。其实,这种需求并非事实上的不可或缺,而是我们自己设定的不可或缺。

当某种需求被满足时,我们会有满足感;当某种需求不能实现时,我们会有挫败感。当我们和别人比较时,感觉自己的依赖更为优越,就会自大;感觉自己的依赖不如别人,则会自卑。一旦我们对依赖过分在乎,会导致焦虑;而当这些依赖受到冲击,则会引发嗔心所有这些情绪,都是我们自己一手缔造的。

我们制造了很多需求,同时也制造了随之而来的不安全感。因为世间每天都有生离死别,有企业倒闭,有频频发生的天灾人祸。只要用心观察,无常时时都在为我们揭示真相,告诉我们,永恒只是一桐情愿的幻想。这使我们的内心充满恐惧,担心失去这些就会失去自我。

那么,我们所认定的这些构成我的部分,究竟是不是真我?其实不是。因为无明,我们发展出很多心理,发展出很多情绪,这些心理和情绪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而这个自我并不是真实的存在,只是我们的错误设定.所以就会发展出种种烦恼,如瀑流般挟裹着我们,使我们沉沦其间,身不由己。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我们的一生,与其说使用身体来为我们的学习工作服务,不如说,我们在很多时候都做了身体最忠实的奴仆:忙于它的吃,忙于它的穿,忙于它的住,忙于它的享乐,忙于满足它的种种欲望甚至忙了几十年还嫌不够,希望能永远地忙下去。在古代忙于炼制丹药,到现代又忙于病体的冷冻,为了长生不老的幻想,忙出种种匪夷所思的花样,结果自然是徒劳。

因为世上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地球尚有毁灭的一日,何况我们脆弱的色身?

佛经告诉我们:有生无不死。若是我们把色身执为永恒不变的实体,就难以面对它的衰老,面对终将来临的死亡。

我们还对身体的色相执著不已。尤其是女孩子,对容貌的珍视更甚。不惜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身体的装修,涂脂抹粉、变换发型,搞得全身细胞不得安宁。其实,我们的身体远不如自己以为的那么干净,不必说腐烂的死尸,就是青春妙龄少女的体内又有些什么呢?

皮肉下不过是骷髅般的骨架,骨架包裹的不过是无法美化的五脏六腑,至于脏腑间的内容,就更是污秽不堪。每天,我们正是带着这些自己所不喜欢的内容四处走动,不但不嫌弃,还要将它们套上华丽的包装,百般珍爱。

虽然我们的身体九孔常流不净,但众生却认识不到这一点,反而执身为净、为常,才引起了许多无谓的烦恼。因而佛陀在经典中告诉我们,要观身不净、观身无常。

学佛,必须意识到人身的可贵。假如我们有一笔资金,而这笔资金又是今生唯一的,应该怎么投资呢?如果是精明的商人,一定会用在收益最大的地方,而不是东投一点、西用一点,最终一无所获得。

人身,就是我们今生拥有的唯一资金,而这笔资金又是有限的,我们是否作了正确的投资呢?算起来,我们一生可以使用的时间并不多。不思修法过二十,想修想修又二十,不行不行十余载,此乃空耗一生传。除去少年懵懂的日子,年老精力不济的岁月,还有吃饭、睡觉,剩下的时间又有多少?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我们要时时刻刻意识到人生短暂,才能发起精进勇猛之心,利用暇满人身修学佛法。学佛,并不是为了学而学,而是帮助我们利用有限时间来改善生命,为未来创造良好的契机。否则,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何日再能得到这样殊胜的人身呢?

有情被执著所缚,拥有什么,就会牵挂什么。若是拥有财富,就害怕别人惦记他的财富;拥有地位,就害怕别人嫉妒他的权位;拥有娇妻,就害怕被别人窥视他的家庭。即使只是穿上一件贵重新衣,也害怕弄脏了,小心翼翼地不敢乱动。总之,只要执著于自己拥有的,就会因为这种执著而害怕失去,终日处于恐怖中。

觉者透彻世间的是非、得失、荣辱,无牵无挂,不再有任何恐怖。即使世人最为恐惧的死亡,禅者同样能从容面对,视死如归。在佛教史上,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如唐朝的德普禅师,临终前将所有门徒召齐,询问大家:我死后你们准备如何行事?弟子们立刻表示:我们会以丰盛果物祭拜,以各种挽联追思。禅师说:可惜我死后看不到这些祭拜场面,不如趁现在提前举行这些仪式,让我开心而后死,岂不更好?弟子们听得面面相觑,却又不敢违抗师命,于是布置灵堂,撰写祭文,举行了隆重的祭拜仪式。禅师看得十分开心,对众弟子嘉奖一番,悠悠坐化。

性空禅师的离世方式也很奇特。禅师临终前留下一诗:坐脱立亡,不若水葬。一省柴火,二省开矿。撒手便行,不妨畅快。谁是知音?船子和尚。然后,令门人弟子为其造好木盆并扛到江边。在众弟子的欢送下,禅师坐上木盆,吹着横笛随波而去。这个木盆的特别之处,是盆底留有小洞。于是乎,禅师就伴随着悠悠笛声,渐渐沉入水中,了无痕迹。与性空禅师同样采取水葬的,还有船子和尚。所以禅师在诗中说:谁是知音,船子和尚。关于船子和尚,性空禅师还有诗言:船子当年返故乡,没踪迹处妙难量。真风遍寄知音者,铁笛横吹作散场。通常,每个人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身体。当我们为他人付出一些劳动,总会计较报酬、计较得失。可一生几十年的光阴,都在为我们的色身服务,忙他的衣食、忙他的成长,却无怨无悔。这样看来,色身似乎理所当然地代表着真正的我了。

可我们再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色身也不过是四大的假合。现在医学发达,人身上的每个器官都可以像机器零件一样随时更换,当你的手断了,可以换上一只别人的手;当你的心脏有了问题,可以换上合成材料制作的人工心脏;甚至换头也不再是神话,不久的将来,人就可能在自己的肩上摸到别人的头,那个头到底是不是你的呢?

而且,我们的色身每天都处在不断的新陈代谢之中。从婴儿到少年、成年,每一天都在成长的过程中,然后,又开始逐渐地衰老、败坏,我们的色身,又有哪一刻不在变化中?肉食的人,组成色身的原材料,是动物的肉;素食的人,组成色身的原材料,是蔬菜和瓜果。所以在动物界,肉食动物的性格都比较凶暴,而素食动物则相对温和许多。

色身有如住房,只供我们暂时住一住,我们无法永远拥有它,更无法让房子永远不会败坏。生命只在呼吸间,当我们还有一口气在的时候,可以很活泼、很灿烂;倘若哪天一口气不来,就该腐烂、发臭了。可见,色身也不能代表真正的我。

毕业留言之为人处世


1、即使不是大人物,我们也经常能用请教的态度与口吻与他们说话,因为人不可貌相,很多实用的良师益友往往来自不起眼的生活与工作中。

2、在吃饭的场合做主动做点菜者,不适合请主人与主宾点菜,因为那不是尊贵者通常做的事情,但是请注意询问他们的喜好,而不是只管点自己爱吃的东西。但是这需要平时研究菜单,积累点菜的经验。

3、经常找到朋友、伙伴与同事(甚至小孩子)值得肯定的方面,注意哦,即使老板也需要被你肯定,但是尽量在私下场合,而对于一般朋友与同时则应公开赞扬。

4、在受到别人对自己的相貌、事情、人品赞扬时,不要表现出理所当然的样子,也不要假意否认,合适的方式是表示感谢,尤其感谢朋友的肯定与支持。

5、学会使用便条,包括借条、领条、请假条、申请信,如果你很主动地使用这些便条会让其他人感到你很规范,而且如果你懂得请其他人这样做,你和未来更好与他们有凭有据地与他们打交道。会写便条会让别人刮目相看。

6、即使你不是服务人员,在朋友或者同事有客人开的时候主动倒水,会让朋友与同事很有面子,也会让客人觉得你的朋友与同事很有威望。这会让你的朋友与同事特别感谢你的姿态。

7、虽然你觉得你是新手或者地位比较低的人,但是你要勇于不耻下问,也要做到主动询问别人的需要,而不要等领导或者资深的同事对你表现出亲和,因为他们这样表现往往需要特别的努力。

8、记得在别人不在座位的时候很热情地帮助接听与记录电话、接受信件、传递信息,对团队的同事与同学,提醒他们一些你知道的重要日程。

9、在征询了别人意见之后才进入别人的房间,看别人的书架或者室内物品,在经别人同意的情况下才用别人的电脑,坐在别人的私人座位上,但通常不去翻动别人的笔记本。

10、出席别人需要有邀请,如果不能出席应提前通知,迟到的话要在适当的时间点上通知主人,到了以后要解释,带未经邀请的朋友要事前通知主人。

希望您能喜欢这些唯美的句子,优美的说说,在您的朋友圈能经常分享值得与他人分享的句子。励志的句子网j458.com向您推荐更多好内容,请阅读佛家因果轮回唯美句子,希望您有一个好心情!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j458.com/a/2077558.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佛家金言之为人处世之道
下一篇 : 佛教格言 弘一法师《晚晴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