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分享信息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每天刷微博的时候都会看见许多高品质的句子,很多短句让我们收获信心与力量。你还在担心找一些优质的句子嘛?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佛语的经典语录,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阅读小编整理的【佛语的经典语录】关于佛语的经典语录_精彩的佛语的经典语录,学习佛家的经典,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欢迎持续关注我们的后续更新。!

1、【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2、【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3、【但能无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4、【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

5、【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即是涅盘。】

6、【自性发时,业识来空。】

7、【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8、【次于自身善起防护,不应放逸,于刹那中有少动念,应当观察,以正智钩制令正住。】

9、【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10、【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11、【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12、【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13、【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14、【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15、【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16、【以精进力,身无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17、【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

18、【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19、【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20、【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1、【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22、【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强而弱。定功由暂而久,由脆而坚。】

23、【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

24、【但契本心,不用求法。】

25、【求趣无上菩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

26、【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27、【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28、【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9、【能常省察,则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纵将一大藏经用完也无用处。】

30、【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31、【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32、【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33、【道人非同善人,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

34、【信得心及,见得性彻于日用中无丝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35、【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

36、【佛法在日用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

37、【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劳更觅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会,则堕在骨董袋中。】

38、【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39、【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40、【一切皆为虚幻。】

41、【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

42、【佛法无多子,长远心难得,学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43、【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44、【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45、【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

46、【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47、【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48、【无量善事,菩提道业,因一事增,谓不放逸。】

49、【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

50、【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51、【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52、【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53、【妄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纯熟,自然妄念不起。】

54、【不可说。】

55、【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56、【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57、【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58、【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59、【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60、【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61、【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圣解,所谓行起解绝,不令知解才绕心中。】

62、【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故。】

63、【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

64、【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65、【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6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67、【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68、【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69、【佛祖奚以异于人,而所以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70、【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71、【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72、【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

73、【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74、【做工夫全仗精进之力,真正办道人,无剪爪之工。】

75、【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76、【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77、【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78、【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79、【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j458.cOM更多句子大全精选阅读

佛语经典语录人生_经典佛语


佛语经典语录人生_经典佛语_

1、 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楞伽经》卷一

2、 既知意矣,即思量义,思量义矣,即见真实。《胜天王般若经》卷一

3、 万缘放下,一念单提,如救头燃,如丧考妣,如鸡抱卵,如龙养珠,不期小效,不求速成。但只一心常恁么念,是名无上深妙禅门。此则根身器界,密随其心念念转变。《彻悟禅师语录》

4、 在寻找爱情的过程中,一旦遇到了命中注定的那个人,我们一定不要被犹豫和怯懦绊住脚步,不要害怕去爱,将爱大胆说出口,才能收获幸福的爱情。

5、 多么美丽的感伤,唯有你,可以完成禅意与诗意的无痕绾结,唯有你,可以把经卷当做情书来念。

6、 花草树木的枯荣与太阳的东升西落,如昼夜的交替、四季的转换一样,是自然界里极其平常的事情,而一旦与个人际遇相联系,人们便会生发出无限感慨。大多数人会因为美好事物的逝去而感伤慨叹,但实际上大可不必如此。

7、 古人说:思而得,虑而中,尽名鬼家活计。又谓:凡是透过思索,回答别人问话的,叫黑山鬼窟里作活计。耕云先生

8、 生活如此美好,睿智的人从来不会慨叹。我们随着快速流逝的生命朝前奔跑,从来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担心衰老。没有时间老,每一秒钟都可能创造一个奇迹,每一天都会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不必伤春悲秋,把握佳时间,就能把握住生命。

9、 第四种是卑劣慢,是出于对他人的嫉妒而产生的畸形的鄙视心理。

佛语禅心,心灵禅语【一】

10、 灵魂决不可放纵,肉体却可以放逐。欲望是火,这种火若将 灵魂燃成灰烬,那是万万要不得的邪火;若能够使灵魂涅槃,那它就 是熊熊烈焰。这是个度的问题,需用心把握。

11、 以智慧力知尘数,劫数兆载不可称,书疏数业意不乱,此名智度不应弃。诸法甚深论空理,难明难了不可观,将来后进怀狐疑,此菩萨德不应弃。《增一阿含经》卷一,序品

12、 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人,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唐)澄观《华严经大疏》卷二

13、 当我不小心被热水烫疼的时候,就会感到自己业障重,还会忆念起地狱的热苦。由于业障太重,就会受到热水的影响。业障清净会表现为不受地水火风的影响。祖师密勒日巴尊者,地不能埋,水不能淹,火不能烧,风不能摧,能超越和战胜一切!既然我们已经业障够重,还可以再伤害动物吗?难道真的不怕罪业加重吗7

14、 施劳于人,而欲望佑,殃咎归身,自遘广怨。《法句经》卷下,广衍品

15、 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楞严经》卷四

16、 别人对自己好或不好,不要求,不拒绝。别人的态度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强求别人对自己好,讨厌别人对自己不好,如同模样不好怪镜子。

17、 一切随缘随缘消旧业,随缘度众生,随缘了生死。

18、 世间所有力,游在天、人中,福力最为胜,由福成佛道。《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一,力品

19、 钵中遗余持与人者,其福难量,以清净之心着净水中,普生斯念:斯中有形之类蒙佑无量,何况人形。施畜生之类其福难量,况复人身乎?《增一阿含经》卷五十,大爱道般涅槃品

20、 醒觉并非刻意追求而能得到的,它和人的思维习惯、内心的清净程度相关。我们的心像是一个小小的宇宙,却并非如天地宇宙一样苍茫而无法填满。只要真正寻找到了与自己的人生价值相契合的点,就能够摆脱愚痴,于清醒之时寻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21、 对朋友,应不念旧恶;对自己,要不忘初心。(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22、 不出恶言,不骂恶人 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骂他, 你的心就被污染了。

23、 人见欢喜者,前生见人欢喜故;人见不欢喜者,前生见人不欢悦故。《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

24、 同道,是指同修间若有错误的行为,可彼此更正、相互惕厉之意。

25、 自求心安就有平安,关怀他人就有幸福。(当代)圣严《108自在语》

26、 做人当有温,就是做人要有温度,为人要有暖意。生活的实践告诉人们:世上万物,无温不生;人间万事,无温难和。正因为如此,人见人喜的温和、温顺也好,有口皆碑的温厚、温良也罢,都以温领先。可以说,世无温,难美;人无温,难惠。

27、 破除贪念,需要奉献精神。

28、 一切挫折,一切委屈,一切不幸,甚至灾难,都是因缘成就。该来的就来,该去的就去,这叫该来当来,该去当去。既无须等待,无须期盼,也无须逃避,无须畏惧,当然,更无须妄想多多了。千里长江几多曲?人生不可能没有曲折,不可能没有挫折,不可能没有意外的打击。早点遇到这些,可能是你的福气。它可以帮助你积累勇气,储备资粮,总结自己,学会上路,日后才能赢得成功。一觉真法师

29、 有一种缘分叫相遇,有一种奇迹叫相知,有一种快乐叫相 依。人生那么短,相遇已不易,相知更难得,相依太珍稀,缘分你没 有理由不珍惜,奇迹你没有理由去拒绝,快乐你没有理由不接受。缘 是快乐的种子,缘是奇迹的蓓蕾,人世间没有常开不败的花,却有常 在常新的缘。

30、 说话,谁都会,但是做到,就未必人人都能了。但是做事情,重要的偏 偏是做,而不是说。人们做不到很多事情,原因就是把太多的时间浪费在说 上,去空谈,去空想,却不舍得动一下手。世间的事情都是一样,做永远比 说强。

31、 心观六分尘,析为十方已,此明了法义,心净最无垢。过去未来心,如是无所得,无二无无二,虚空亦无住。如是观察已,一切众生空。是无垢瑜伽,想自心无体。《金刚庄严续》

32、 船子和尚一连几桨,棒打夹山省悟,悟什么?就是悟佛法真谛,教外别传,心心相印,不落文字。一旦江波钓尽,遇上可传之人,即金鲤鱼,船子和尚便死而无憾。从中可看出禅宗悟道的艰辛和悟道的风格。

33、 【禅语悟道】不杀害生命,不欺蒙众生,只愿利益有情。轮回中的一切芸芸众生,皆是往昔曾做过我们的大恩父母。

34、 来者不欢喜,去亦不忧戚,不染亦无忧,二心俱寂静。《杂阿含经》卷三十八

35、 祸患藏于隐微,发于人之所忽。(宋)大觉怀琏禅师《禅林宝训》卷一

36、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然而不到真正的大草原,很少有人能透彻地领悟到这诗画一般的境界,草原这幅天禅之画,竟然就这样被大自然地信手勾勒出来,让我如醉如痴。草原之美于婀娜,美于辽阔,是色彩,是自由,是奔放。

37、 【天天禅语】疼惜大地,要从人人的足下起步。

38、 宽恕由爱而起,是人间最动人的篇章。

39、 爱人自爱、自爱爱人,就是佛心、菩萨心。

40、 【花树人】一盆鲜花,很可爱,放在室内,满屋飘香;移到庭院,赏心悦目。然而她却不能长得高大长远,只要几天不照护她,不给她浇水,她就开始耍脾气、摆脸色;再不理她,她就要枯萎了。也真是难为她了,她不自在,只能这样。一棵树,远远没有花那样鲜艳好看,放出芳香,让人依恋。他朴素,默默无闻,静静地伫立在地角路边,永远不会贸然迈步跨入主人的卧室、客厅;但他却能长得高大长远,扎根大地,昂首蓝天,沐日月雨露,寿百年千年。尤其是他自立,一年四季不给他浇一次水,他也不会耍脾气,依然生机盎然。主人出门,他在背后轻轻挥手相送;主人回来,他迎面招枝相迎。而主人多数时候并没注意到他的存在,他也就这样在主人遗忘当中日日生长,年年生长,成了参天大树。一个健康而敏感的心灵,一定会追求佛法解脱,逃避无穷生死,证悟完美涅槃。

41、 【佛心禅语】 痛苦和忍耐是人生不可或缺的调剂品,是通往幸福的必由之路。一个 人如果不畏苦难,一定能走出困境,赢得更大的成功。强者正是凭借着 永不失望,更不绝望,还有希望的生存意志取得了人生的成功。

42、 对愤怒的人,以愤怒还击是愚蠢的,那样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愤怒。而且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所谓逢强智取,如果保持冷静,态度更平和些,让对方心平气和地接受,对双方都有益。

43、 如果你是为今天的事而烦恼,那你不够明智,因为那只会自乱方寸,与事无补,更没有好处,只有乐观应对才是上上策。如果你是为明天的事而烦恼,那你大可不必,因为未来的事本无定数,町望而不可即,与其望洋兴叹,不如早为舟楫!

44、 身体有病,要靠医生来诊疗;心灵有病,要靠自己来医治。(当代)星云《佛光菜根谭》

45、 证严法师说:天堂和地狱是用心和行为造作的。不要怕天堂和地狱, 要怕的是心的偏向。洪应明说:立百福之基,只在一念慈祥;开万善之 门,无如寸心挹损。做人一旦严重偏离道义标准,就会遭到现实的惩罚。

46、 禅者曾说:人人都不想吃苦,但却自找苦吃;人人都向往幸福快乐,但与自我为敌,破坏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其实,都是慈悲心不够造成的。当然了,慈悲也要有智慧。慈悲不是一时的恻隐之心,而是透过如法的感动助人;慈悲不是热闹的随众起舞,而是心存正念的服务济人;慈悲也不是私心的利益亲友,更不是有所求的惠施于人,慈悲的最高境界是怨亲平等、是无我无私。

47、 十二、慈悲喜舍愿一切有情皆得具足乐及乐因,愿一切有情皆得远离苦及苦因,愿一切有情皆得不离无苦之乐,愿一切有情皆得住离亲疏爱憎之平等舍。《密答喇百法主尊像》

48、 一切诸世间,生者皆归死;寿命虽无量,要必当有尽。夫盛必有衰,合会有别离。壮年不久停,盛色病所侵。命为死所吞,无有法常者。诸王得自在,势力等无双,一切皆迁动,寿命亦如是。众苦轮无际,流转无休息;三界皆无常,诸有无有乐。此身苦所集,一切皆不净,扼缚痈疮等,根本无义利。上至诸天身,皆亦复如是。《大般涅槃经》卷二,寿命品

49、 能令亲去恶为善,奉持五戒,执三自归,朝奉而暮终者,恩重于亲乳哺之养,无量之惠。若不能以三尊之道化其亲者,虽为孝养,犹为不孝。《佛说孝子经》卷一

50、 【用智慧和赞美的眼看世界】 不要用贪婪、嗔怒、愚痴的眼光看这个世界,别忘了你还有美丽、智 慧、悲悯、宽恕的另一双眼。

51、 个时身心广大如法界,究竟等虚空,的的分晓便知道,金枝敲玉户,韵出碧霄。《宏智禅师广录》

52、 【佛心慧语】1逆来顺受,顺来忍受。2执着近于迷惑。3大贫亦是大富,一无所有、了无牵挂,宁静谈泊、恬然自得。4什么是空?难舍能舍,看得破,放得下即是空,空是自在安详义。5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6若心有定,说你好,说你坏,都一样。7举世尽从忙里过,谁人肯向死前休。

53、 淡泊名利,而只有超越了功名利禄之心,才有成就人生的最高境界,这便是庄子人生世界里的逍遥游。

54、 问:色身败坏,如何是坚固法身?师日: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大龙智洪祥禅师》

55、 痴痴恋恋的角落里,落叶成泥,清香尤存,那些灵魂的叶子即使飞得再远,上面依然有你的名子,习惯用沉默执守一份潜藏在心里的对白,习惯用感观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习惯守候在心有灵犀的墨点,浅浅的问候,淡淡的思,不必问,也不须懂;是否此刻你也陷入沉默,缘在无话可说,化云水禅心,入人间烟火,一切有为,缘法自然。

56、 生命犹如一株花,我们时刻精心地对它照料:翻土、施肥、浇水、阳光、给氧无论怎样,最终它仍然将会鲜花调落,茎叶干枯。人的一生更是如此,身体衰老、精神糊涂,最终面临死亡、离开人世。谁都逃脱不了死亡的大关,也改变不了无常的事实。

57、 不在乎一朵花,怎能祈求满地花开?不在意一棵树,怎能奢望一片森林?任何伟大,都源自平凡。做平凡人,理平凡事,将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到极致,才有可能不平凡。

58、 见他受苦心战动,处在地狱不觉痛。为诸众生受大苦,是故无胜无有量。《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二,狮子吼菩萨品

59、 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华严经》卷七十八,入法界品

60、 事物的变化需要一种能量来推动,生命也不例外,需要灵性能量来推动,这种灵性能量用中国智慧的老祖宗的语言叫德,即阴德、功德。

61、 在这个世界上,成就的机会最高的是人类,堕落的可能性最大的也是人类;对社会奉献最大的是人类,对社会破坏最强的也是人类;对众生利益最大的是人类,对众生伤害最惨的也是人类。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心善人便善,心恶人便恶;心正人便正,心邪人便邪。人类既伟大,又可怕。

62、 在人的成长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今天的优势,明天有可能就成为劣势,所以,你必须能够跟上时代,让优势更优。

佛语禅心,心灵禅语【二】

63、 人的一生,很难保证永远相安无事。尽管先人们创造了祈祷、祝福一类的吉祥词,但灾难和痛苦还是免不了降临人间。天灾从生命诞生初始便如影随形,人祸则与每个人的一生紧紧相伴,不可分离。

64、 佛说: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应当互相尊敬爱护,不可彼此憎恨忌妒;互相帮助,互通有无,不要贪婪吝啬;言语态度要常常保持宽厚温和,不要互相违逆伤害。

65、 善多的人,以他人为中心,时时想着关怀帮助别人,将好话、好东西慷慨地送给他喜欢的人或需要帮助的人,并以此为乐。一时没有好话和好东西,可以暂时不送,并不欠着别人什么,心里没有压力;有好话、好东西,想送就送,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心情也可以由自己左右。即使是穷人,拿不出好东西,好话总是说不尽,让别人高兴的同时自己也开心,所以,善多的人欢乐也多。

66、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靡不曾作父母亲属,易生鸟兽,如何忍食!夫食肉者,历劫之中生于鸟兽,食他血肉,展转偿命。《佛说师子素驮娑王断肉经》

67、 如果能够静心抬头,为自己开一扇窗,便看得见广阔晴朗的天,心中的烦恼也好似天边浮云,转瞬便会消逝。生活有了繁杂才显真实,不烦恼,不疾不徐地对待纷扰才能身心舒坦。

68、 的确,何必为了那些钱财而绞尽脑汁,你争我抢呢?懂得布施,懂得 舍弃,也许你会得到更多。

69、 一个人如果拥有财富、健康,却独独缺少快乐,生命便失去了意义。如果希望自己快乐,就要调整观念,将繁杂的心念转移到放松

70、 佛家对僧人的培养与管理方法,颇有可借鉴之处,用于俗家的教育与管理,也无不宜,例如,父母管孩子,老师管学生,领导管员工,都只能根据对象的接受程度,提出对象能达到的要求,一步步加以引导,而不能求全责备,一下子就要求对象达到自己期望的水准,否则,便无异于揠苗助长,结果必定会让自己大失所望。

71、 内不见有我,则我无能;外不见有人,则人无过。一味痴呆,深自惭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五

72、 咸淡都是滋味,如果不用世俗的观点加以分别,都是自然的滋味,吃到嘴里,都能找到亲近自然的感觉,那么,吃什么东西都是一种享受。相反,有的人强调好吃,总想吃好吃的东西,到头来,尝过百味后,已经找不到好味了,吃什么都没滋没味,接下来还能享受到吃饭的乐趣吗?

73、 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只隔其迷悟耳。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平等法中,不见凡夫异于圣人。《少室六门》

74、 问:如何是双峰境?师日:夜听水流庵后竹,昼看云起面前山。《双峰意钦禅师》

75、 有一个人常常觉得生活没有任何意义,除了悲伤就是烦恼,所以,他越来微笑如水般柔婉,带给他人的心灵安慰和享受。微笑是一种力量,是幸福快乐生活的必需。微笑能够使烦恼得到解脱,使疲劳得到安适,使颓唐得到鼓励,使悲伤得到安慰。

76、 人的心量非常广大,如同虚空一样,没有边际,没有方圆,没有大小,也没颜色,没有上下长短,没有怒喜,没有善恶是非,也没头尾。像这样超越对立,融化矛盾,不执著、不贪爱,就是般若与禅定。

77、 【天天禅语】到德是本分事,礼仪是做人的规则。

78、 想到几十年后就要去成佛,人生几十年无论如何都是一场戏,何必当真,不过演好自己的角色而已。

79、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许多事你必须去做;不管你愿意不愿, 许多话你必须去说;不管你为不为难,许多人你必须去交。这是生活 的常态,人生的必经,以什么样的心境去对待,你得到的就是什么样 的心境。我选择乐观地面对,你呢?

80、 芸芸众生处在这个婆娑世界上,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得很幸福、很快乐,但是事实上不如意的事经常会发生;唯有多行善事、多结善缘、多讲好话、多撒播欢喜的种子,才能少计较、少烦恼、少发脾气,才会得到幸福和快乐。

81、 这就好比同样多的事情,有人为世事所烦扰,忙得焦头烂额,有人却能泰然自若地悉数处理完毕。生活的智者总是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之外存一颗闲静淡泊之心。生活中的智者虽因忙碌而身体劳累,却因为时时有着一颗清静、洒脱而无求的心,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快乐。

82、 光明,希望和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不缺,也最稀缺的元素,缺或不缺, 全看你是否良善。

83、 【天天禅语】爱是致富的妙方。

84、 生命总是欲得必失,有失有得,了却尘缘方能一心向佛。

85、 什么事是重要的呢?什么事都不重要,只要你想得开。不能在小事上纠 缠,该过去的就要让它过去,尤其是不愉快的事情。

86、 慈悲,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份至死不渝的信念,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气概,举手投足的潇洒来源于日久天长的积淀,杀伐决断的果敢来源于冷静细致的分析,真正的慈悲来自于内心深处、理智约束下的镇定和智慧。

87、 【天天禅语】家庭是永久的学校,父母是终生的老师。

88、 【心有烦恼不得乐】 无法去除内心的烦恼,纵然遍游世界,也得不到快乐。

89、 诸佛众生,本来平等。一《宏智禅师广录》

90、 立身行己之道,志欲刚,气欲柔。志不刚不足成千古品格,气不柔不足陶多生习气。(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一

91、 春节即将结束,大家欢聚的情形仿佛昨夜一梦,转瞬即逝。开心被留在回忆里,美食只能成为回味,五彩烟花也只曾是天空的一瞬而已。除了业力,没有什么能跟随我们到永远。孝敬父母,关爱生命,怀有善念地度过春节,还是烦恼多多,大鱼大肉,自私自利地享受假日,都将会产生不同的善恶果报。

92、 淡泊以清心,日日是好日 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 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93、 【面对现实】 面对现实,逆境也会变为顺境,总有机会转机。逃避现实,虽暂时偷 安,但没有翻身余地。

94、 爱心一启发,行善有信心。

95、 【天天禅语】随分随力,涓滴爱心可累积成就大业。

96、 唯我独尊,不是狂妄,而是注重体验、过程的一种心态。

97、 想得明白的,不一定说得明白;说得明白的不一定做得明 白。所谓知易行难,动嘴不如动腿,由此可见一斑。

98、 真学以解行双到为宗趣,非开解无以趋道,非力行无以证道。(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二,示真学

99、 我们学佛修行的目的是为普度众生而证得佛果。佛果源于菩萨的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福德资粮依靠众生而积累,智慧资粮依靠诸佛菩萨而圆满。对于追求解脱、成就佛果的人而言,众生给我们带来的恩德是与诸佛菩萨同等的。我们应当对众生怀着感恩之心去传递佛法的真理,并使大家从轮回的沉迷中共同早日觉醒。

100、 当于一切有情住平等心,当于一切有情起恭敬心,不应起侨慢心;当于一切有情起质直心,不应起谄诈心;当于一切有情起调柔心,不应起刚强心;当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心,当于一切有情起安乐心。《大般若经》卷三二四,真如品

101、 我们应该珍惜时光,活在当下,而不要因一些小事扰乱了内心的宁静,以至于心浮气躁,郁气满腔;所以,我们不妨学点佛学智慧,学点不生气的智慧。

102、 人,只能自救。而自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修行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想念和行为。耕云先生

103、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持炬火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犹在。学道见谛,愚痴都灭,得无不见。《四十二章经》

104、 人生烦恼时,切记忍耐。处事纷扰处,切记心静。人生失意处,切记看淡。聪明人时时动用心机,智慧人日日月月随缘。聪明人对命运怨天尤人,智慧人对命运守心问心。

105、 信念能够产生巨大的力量。在生活中,想想积极的事,有助于心态的改变。凡事若不从好的方面去想,很可能还没有做某件事,就失去了信心,结果就很有可能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所以,做什么事,都要有积极的信念,都要从好的方面去想。从好的方面想,才会有好的结果,当你想象自己会成功时,信心就会增强,你就会想方设法地获得成功。有成功的信念,瞄准方向努力前行,成功就离我们不远了。

106、 为大乘人,不应一向说厌离法,不应一向说于速证涅槃之法,应当为说慈喜相应甚深微妙无染之法、远离忧悔无系着法、无障无碍性空之法。菩萨闻已,于生死中而无厌倦,决定圆满无上菩提。《大宝积经》卷九十,优波离会

107、 其实,心安处便能找到意义。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人生最大的富有。发财,是一般人共同的愿望。大家都希望发财,但是假如钱财多了,是不是真的就很幸福、快乐呢?不尽然也!有很多人钱财越多,烦恼越多,是非越多。其实财富不要完全从金钱上去看,人生应该追求的,除了金钱以外,还有更多的财富,更究竟的财富。什么是究竟的财富呢?一、身体的健康。二、生活的如意。三、前程的美好。四、眷属的平安。五、合法的钱财。六、内心的能源。

108、 若无世间爱念者,则无忧苦尘劳患。一切忧苦消灭尽,犹如荷莲不着水。《杂阿含经》卷三十二,第913经

109、 【管策与商策】 做官之人应知进退之策,不知则官危;大富之人应知施舍善举之策, 不知则命危。

110、 佛教的本质是慈悲。慈悲无敌无敌人,无敌对,没有任何事物会挑战慈悲。无敌,因为无害;无害,因为无我。有我,必定有害;有害,必定有敌。慈悲必然要求无我。

111、 做人修行,做一件善事或做一天善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行善。在佛家看来,前者是布施积福,后者才是真正的觉悟。大爱无私,至善无痕,一个人倘若拥有这样的品质,便与圣人无异了。

112、 做生活的智者,获取知识的甘霖,需要心系一处,达摩静坐参禅石壁为之感化。它是人生的一种定力,没有坚强的韧性、持续的耐力,很难达到;它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任何艰难或者困苦,在它面前都会变得微不足道。能够心系一处,这才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这种智慧不是一意孤行的固执,而是繁华过后的觉醒;不是缺乏思想的单纯,而是一种去繁就简的境界。在人的一生中,只有那些真正智慧的人,才能够站在人生的最高处。

113、 虽然一切显现都来自于自己的内心,但这绝不等同于唯心主义。根据佛教的观点,心的本性是空性,心的自性是光明。唯心主义既不提倡心的本性是空性,也不主张心的自性是光明。我们绝不能将大乘佛法的观点与唯心主义混为一谈。《金刚经》里说得很清楚,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082。

114、 家庭的幸福,从孝开始。

115、 佛说:众生为了不断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已经迷失了本性,母亲与儿子相争,儿子与母亲相争,父子、兄弟、姊妹、亲族彼此相争,国王与国王、梵志与梵志、居士与居士、百姓与百姓、国家与国家之间也是如此,这都是现世的苦难。

116、 风过叶蔬,云逝难找,世事如是纷沓往复,许多物情也便于这无息年岁里,漫然地被撕裂得支离破碎,不堪回首。但众生万相,各有其貌,就如这人间百态,当中总携带着许多不可言说难以参透的玄机。然,也许正是这些禅索,才让人们更为灵动而又热爱着生命地探找下去。

117、 烟雨织纱,瑶柳轻袅花照影的静水湄岸,隐约见着,着素衣的尘外女人,不宠不媚,孤芳冷艳,不问莲梦谁为同,倚琴翠寰一路瑶歌,寄心清风明月,自淡然的穿行在那朵花开的从容里,聆听红尘深处静了的禅因。

118、 人道为罪福、圣凡户枢。(民国)太虚《优婆塞戒经讲录》

119、 为什么日食和月食出现时行善功德大呢?按藏传佛教的说法,人身上有业气和智慧气两种。一般情况下,人每天呼吸两万多次,其中多数都是业气,智慧气几乎没有。日食和月食出现时,大部分呼吸是智慧气,由于智慧气的正面力量的牵引,修法、行善的功德及加持力不可思议。因此藏传佛教很重视日食和月食等殊胜日!

佛语禅心,心灵禅语【三】

120、 生活就是如此,有的时候,痛苦和烦恼不是由于得到的太少,而是因为拥有的太多。拥有太多,就会感到沉重、拥挤、膨胀,就会患得患失。

121、 就算每天只吃一碗白饭,喝一杯水,住在简陋的小地方,也不会失去乐观的心态,心境依然恬淡而不受物质环境的影响,始终保持顶天立地的气概与内心的快乐,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确实震撼人心。

122、 佛祖慧命,只有八个字包括无余: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明)憨山《梦游集》卷四,示周锡孺

123、 若多少有闻,自大以侨人,是如盲执炬,照彼不自明。《法句经》卷上,多闻品少学或心高,易满如牛迹,如鼠手持物,自谓己能多。智海广难量,不测反增谤。四十华严卷十二

124、 刘直斋云:存心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得纯熟。

125、 恒愚法师禅语人生顺其自然,是一种心灵的洒脱;人生是一场旅行,我们不能总是生活在自己的想象之中,幻想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更重要的是把思想转化为行动,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到达理想的彼岸。

126、 所谓天堂、净土其实就在我们自己的心中,参禅修行的目的就是把我们 与生俱来的善良本性显现出来,就是常说的明心见性。《六祖坛经》中的 无相颂最后一句说: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就在目前。说的就是这个 道理。

127、 你不能嘲笑别人,但可以自嘲;你不能损别人,但可以自损。

128、 凡事顺其自然,不必刻意强求。

129、 真正的法喜,是做了之后的欢喜。

130、 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佛遗教经》

131、 王欲理人,先自理身。四十华严卷十

132、 有缺乏的人,才能显出知足者的人格;有需求的人,才能显出无所求者的伟大。所以,应该时时感恩那些接受我们布施的人。

133、 人们喜欢向外追求幸福,这样得到的只能是幸福的幻象,稍纵即逝,因为外在的东西是变化无常的。

134、 慢慢地你会发现,原来人的欲望总是无止境的,有了好的,我们会想要更好的,却始终不懂珍惜和放下的意义。假若你再次沦为身无分文的乞丐时,你还会想着去拉斯维加斯豪赌一番吗?不会,你此时只会想着怎么填饱你的肚子,此时生存才是首要的条件。而当你从乞丐变成富翁,又从富翁沦为乞丐时,你会发现人生原来转了一个欲望的圈,最后又回到了原点。而我们辛辛苦苦,蝇营狗苟,追求了一辈子的东西,不过是受着欲望的驱使,不断地前行产生的一种虚妄而已,我们真正感受到的幸福却是微乎其微。

135、 什么是共业和不共业?共业是大家共同造作的善业或恶业,不共业是独自造作的善业或恶业。打个比方,大家为了奔小康,不注意保护环境,结果空气质量变坏了,河流污染了,全球变暖了,资源枯竭了,森林减少了,这是共业。乱丢垃圾,随地大小便,这纯属个人修养,属于不共业。由于共业的存在,使报应变得更加微妙。打个比方,因竞争激烈,失业人口增多,必然导致犯罪率上升,小偷、强盗随时会冒出来。对这种结果,每一个参与竞争的人都该分一点责任,但报应却不是均匀分配,到时候落到谁头上,没有一定。好比天上下冰雹,应该砸在谁的头上,应该砸出几个包,谁说得清呢?无论是谁,假设遇到犯罪分子的侵害,都是共业所感,不需要想:我没干过坏事,为什么遭这报应?一般而言,自我保护意识强的人较少受伤害,不谨慎的人更容易为共业承担责任。

136、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我们的快乐源于我们一直都祈望他人得到快乐,我们的痛苦源于我们一直只祈望自己得到快乐。

137、 普贤法身遍一切,能为世间自在主,无始无终无生灭,性相常住等虚空。《金刚顶经》

138、 【禅语感悟】 盲人提灯笼是多此一举吗?在别人看来,盲人提灯笼确实是瞎子点灯 白费蜡,可对迎面而来的人来说却很有用。正是盲人的灯笼带来了光亮, 才使人们在黑暗中不至于摔跤,同时,盲人自己也不至于挨碰。

139、 有些奇迹会不期而遇地发生在你身上,你或许感到意外,甚 至觉得悴不及防。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倘若世上真有奇迹,奇迹就注 定要发生,发生在你身上也是一种注定。造化早已安排的事情,不会 事先告诉你,要不然,奇迹就变得稀松平常了。

140、 心安才能身安,安贫就是一个人在不利条件下,也能够保持心灵的安宁。

141、 谁拒绝承担组织和团队中所应负的责任和义务,谁就会被淘汰出局。而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就能全心全意,全力以赴,与团队共同成长。

142、 所以我们觉得这个世界开始变了,变得物欲横陈而杂乱无绪。人人为财,心哪得片刻清净?心已蒙尘,谈何身康体健。

143、 健康的人,要照顾不健康的人;平安的人,要照顾有灾难的人。

144、 世界好像在进步,世界却又在飞速地倒退。我们对自身开始有越来越多的疑惑和迷惘,我们甚至不知道生存之于我们还有什么价值。但是我们在发问的同时却忘了检讨自己:人类的贪婪,几时才能休止?那些作恶的人几时才能意识到,他们是在害人害己?

145、 【天天禅语】通过一生的努力,我们或许能得到名车豪宅等令人羡慕的世间利益。我们曾以为拥有这些,就会拥有幸福快乐的生活。可是真正拥有钱财之后,才发现因此而付出的代价过于沉重。更令人沮丧的是,现在拥有的幸福未必比以前多,而健康的身体却一去不返,纯净的思想已被染污,快乐幸福已消失不见。

146、 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147、 说好不熬夜,又过十二点。说好的或许做不好,多少人因此纠结?

148、 【佛学大师经典语录】将一份善意珍藏于心,为身边的人送上祝福怎样让内心充满阳光?佛日: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妻子集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著。《大方广佛华严经》

149、 一切众生皆有念心、慧心、发心、勤精进心、信心、定心。如是等法虽念念生灭,犹故相似相续不断,故名修道。《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九,狮子吼菩萨品

150、 快乐与幸福来自真理。真理并不在于外境,而在于自己的内心。然而,内在的真理,并非人人都能靠自己得到体认,而是要依止有缘的善知识,才能体认到内在心的本来面目。我们具备追求真理的条件,若不追求真理的话,失去了生为人类的高级思维的价值,岂不是非常可惜的事?这跟其他的动物有什么两样呢?

151、 疼惜大地,要从人人的足下起步。

152、 忏悔。忏悔则清净,清净则能去除烦恼。

153、 清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当中说,有一位侍奉他的小妾, 讲她祖母很会骂人,后来祖母没有任何疾病,忽然舌头烂到喉咙处, 不能饮食、说话,痛得翻来覆去,几天之后便死去。这位祖母唯独舌 头会烂,可见她恶语业很重,她骂人的时候,能以势压人,别人都怕 她,但是这个女强人最后坏在自己的舌头上。舌根和语业关系很大, 譬如口不妄语,说诚实话语,舌可以覆面;如果说恶语,说妄语,舌 会萎缩、糜烂。

154、 为什么会累?心念妄动。不知随顺因缘,没有倚靠弥陀,心不甘情不愿,放不下,要面子,对人不放心。

155、 一个有觉悟了的人,他今天做功德今天就得到,今天持戒或禅修,今天就得到结果,通通都不须等到死后。

156、 空是突破、超越、发展、转变的意思,而不是空无的空:不是消灭一个东西,而是不断地超越。

157、 禅是清凉自在的享受,是超越一切对立的圆满,是脱离生死的大自在,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究竟自由。

158、 一切因缘法,随根欲所行,如其所有愿,得如是果报。《大宝积经》卷五十九,文殊师利授记会于众生田中,下佛种子,是故能令佛种不断。《华严经》卷十八,明法品

159、 佛门有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戒是 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五戒之一的妄语就是说 假话、欺骗人,所谓见说不见,不见说见;闻说不闻,不闻说闻;不懂 说懂,懂说不懂;知说不知,不知说知,这就是妄语。出家人不打诳语, 修行的人不说谎话,这就是守戒。

160、 两个聪明人商量,就会想出更好的主张,姜黄和硼砂配在一起,就会变出另一种色彩。(宋末元初)贡噶坚赞《萨迦格言》

161、 一个人,你看他好、说他好,他就好,不好也会慢慢变好;看他坏、说他坏,他就坏,好的也会变坏。心念、语言,是神妙的工具,可以雕塑人。

162、 恩重父母如丘山,应当孝敬恒在心,知恩报恩是圣道。《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报恩品下

163、 【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我们以八心来孝敬父母,回报恩德。八心是:一,经常问候,给父母舒心;二,少说多做,给父母省心;三,诚实守信,给父母放心;四,勤奋上进,给父母开心;五,虚心好学,给父母称心;六,宽容豁达,给父母顺心;七,诚实坦荡,给父母真心;八,持之以恒,给父母安心。

164、 苦不言是一种智慧,人生在世,往往会因这样或那样的伤害而心痛不已。累累伤痕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礼物。与其喋喋抱怨,不如静下深思,流年似水,青春的灼痛终将沉淀为一种经历,成为蕴藏在灵魂深处的暗夜精灵。与其苦形于色,不如苦过之后,轻轻拭去眼角的残泪,用灿烂的笑脸遮掩忧伤,将暗涌深藏。正是这些刻骨铭心的痛让我们懂得了,珍惜生活,珍惜身边的人!

165、 问:夜半正明,天晓不露。如何是不露的事?师日:满船空载月,渔父宿芦花。《芙蓉道楷禅师》

166、 回归当下就是与生命相接触。生命只能从当下发现,因为过去事已灭,未来尚未到。佛性、解脱、觉悟、安宁、快乐和幸福只能在当下发现。我们与生命的约会就在当下。我们约会的地点就在此地,能够停止追逐未来,给了我们时间和空间,使我们能够认识到,我们所追寻的所有这些美好的事物,就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存在于当下。生命不是一个地址,不是一处我们要到的地方,不是一个目的地,生命是一条路。一一行禅师

167、 婚姻是爱情的归宿,同时也是一生相守的承诺。结婚时要认清爱情和婚姻中存在种种的不完美。男人在结婚的时候需要想清楚,自己爱的是对方的模样还是品行;女人在结婚的时候也要想清楚,追求的是一时激情,还是永恒的厮守。如果只是一晌贪欢,不如趁早放手。如果爱的是彼此之间的举手投足的默契,怜惜对方每个不完美的瞬间,那么,婚姻便是一种理性而清醒的选择。

168、 一个人在世间做了多少事,就等于寿命有多长。因此,必须与时日竞争,切莫使时日空过。一生要为善竞争,分秒必争。

169、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们无须为了注定的悲剧,选择感伤。但也不能为了将来的圆满,停止修行在无尘的净水中彻悟禅意。让我们不为表象迷惑,早日抵达清静的彼岸。

170、 不必强求完美,要豁达地对待人生。我们什么时候能看清和正确对待自己不如人的地方,那就是对生命有真正信心的时候。

171、 如秋满月,处空显露,清净无翳,人皆睹见,如来之言亦复如是,开发显露,清净无翳。《大般涅槃经》卷五,如来性品

172、 是故诸佛子,宜发大勇猛,于诸佛净戒,护持如明珠。《梵网经》卷上

173、 【平常心】以平常心观不平常事,则事事平常。

174、 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 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只有换一种心态 去面对这世界,你才会感到其美好。

175、 身体原是一具皮囊,坐禅也不过是一种修禅的方式。打坐无法成佛,就像磨砖不能成镜一样。

176、 世间上什么力量最大?忍辱的力量最大。佛说:修道的人不能忍受毁谤、恶骂、讥讽如饮甘露者,不名为有力大人。世间上的拳头刀枪,使人畏惧,不能服人,唯有忍辱才能感化顽强。一切都会过去的,这是非常智慧的话。人生如流水,无论好事、坏事,令人高兴的事还是让人感到不愉快的事,都会如流水一般静静地过去。真正的布施,是把烦恼、忧虑、分别、执着、通通放下。

177、 心集无边业,庄严诸世间。《华严经》卷七十一,入法界品

178、 人应该为了什么而行善,做善事并不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富足。

179、 【天天禅语】微笑是最祥与的语言。

180、 【天天禅语】用心凝聚爱的力量,创造爱的循环。

181、 恭敬、赞美、包容,是待人处世的三部曲。(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182、 无著贤菩萨生病,示现圆寂的征兆。弟子询问f:师会投生到什么净土?大师开示:过去也有噶当派的大师发愿投生地狱。因此若是能够利益他人,投生地狱我也高兴。若是不能利益他人,我也不想投生到净土。无论如何,我虽然没有自主的能力,但我发愿投生为一个能够利益他人的生命。

183、 忍不可忍者,万福之源。《六度集经》卷五

184、 没有我,就没有偏见,就没有了物欲,就没有心机,就能淡泊名利。这时所看、所听、所闻、所品味的样样都是真实无妄,那就是真心的自在。《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185、 不必回头看咒骂你的人是谁 根本不必回头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 也要趴下去反咬它一口吗?

186、 一切所有及其果,尽施于人舍心生。说名布施波罗蜜,是故彼唯心体性。(古印度)月称《入菩萨行论》

187、 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和调心都可以帮助人入定。

188、 【慧心禅语】开口不说他人非,闭目心中生莲花。能吃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忍一时风平浪静。口争得无常烦恼,让三分心平气与。知足之人心常乐,能忍气者身自安。

189、 岁月有情,历史因岁月有了厚度;人生因岁月有了高度;生 命因岁月有了硬度,爱情因岁月有了温度。朋友,请珍惜,珍惜每一 缕念想,珍惜每一份真实,珍惜每一种感觉。在珍惜中放纵勇气,在 珍惜中笑傲心灵,在珍惜中绽放人生。

190、 谓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如是四双八士,是名世尊弟子僧,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供养、恭敬、尊重之处,堪为世间无上福田。《杂阿含经》卷二十,第554经

191、 人们常常为名誉、钱财等身外之物奔波劳碌,殊不知,身外的堆积越多,离生活最本真的清静就越远。心浮气躁、患得患失之间,人很难得到沉静的安宁。与其让浮躁影响我们正常的思维,不如放开胸怀,静下心来,默享生活的原味。

192、 夫妇相敬如宾,视妻室为相济继祖之恩人,不敢当作彼此行乐之欲具。《印光法师文钞复高劭麟书》

193、 补血养颜四物汤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各15克。在所有药材里先加入适量的酒,再加水煎煮即可,早晚空腹饮用。注意:药材煮过之后最好不要放置隔夜再煮。功效:补血调血,不仅能改善面色苍白、肌肤粗糙,还能使发质变得润泽。(by:禅一)此方需辨证使用,非所有体质适合。

194、 我宁愿过着艰苦朴素的日子,也不愿意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195、 人生亦应如此,在生活强迫我们付出惨痛的代价以前,主动放弃局部利益而保全整体利益是最明智的选择。智者日: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196、 人起一念善,造一分福,可以汇聚为福气,消弭灾殃。

197、 【禅,最高境界】缘于放下。放下类同于得与失的智慧。失即是得,是一种痛苦,也是幸福。因为只有失去,空下的双手,才能拾起新的幸福。放不下自己是没有智慧,放不下别人是没有慈悲,每一个人都要懂得放自己一马,也要放别人一马,不要把生命浪费在钻牛角尖上。生命的路很长很宽敞,放下才能如诗如画。

198、 要做到提放自如,首先,要把去恶行善的心提起,把争名逐利的心放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去恶行善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行善是分内事,止恶也是该主动承担的责任。真正的智者应该子然一身,不受虚名牵绊,也不为富贵诱惑。其次,要把成己成人的心提起,把成败得失的心放下。成就自己的目的是为了成就别人,只有充实自己,才有足够的能力去帮助别人。在充实自己的过程中,失败是难免的,要能够在失败中汲取教训,在成功中积累经验,而不只是沉浸在收获的快乐或者失败的痛苦中不能自拔。最后,要把淡定的心提起,把浮躁的心放下。无论进退,都不躁进冲动,都不喜不忧,不沉醉不迷失,专注于自身,如此方能收获心灵的平和与充足。

199、 人脱去了身上的伪装和雕饰,以一颗最简单的初心面对世界,面对自我。人在世俗社会中熏染得越久,就会越来越世故,这种天性流露的片刻也会变得越来越稀少,心灵的泉水也会接近干涸。因此,那些能够保持自己自然天性的人往往会拥有别人想象不到的幸福。

200、 有这样一个微博,每篇博文都唯美纯粹,仿佛叶尖的晨露晶 莹欲滴。博主是一位商务人士,每天奔波于都市的红尘。该博主的博 文大多完成于工作中的小憩,宁静的深夜,甚至红绿灯前的等候。博 主说自己是诗意控,行者凝思: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诗意控是个多么 陌生又何等令人神往的境界!

佛语经典语录


佛说阿弥陀经中讲:阿弥陀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土,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阿弥陀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阿弥陀佛又名无量寿佛,唯一圆照清净觉相。

佛语经典语录

一、若有人有法,则是邪魔外道见解也。

二、傅大士偈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坐起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三、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

四、当下无心,便是本法。

五、禅非语文可阐扬,祛除妄心能品尝,人人心中皆有禅,心外觅禅空自忙。

六、不着能行所行之相,是即我法双空,并空亦空。

七、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八、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

九、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十、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天天惬意。

十一、觉悟生死如梦,一切求心自息。

十二、信得心及,见得性彻于日用中无丝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十三、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十四、知念之本身,当下即空,便不致执虚为实。

十五、空心静坐,百无所思,以为究竟,即着空相,断灭诸法。

十六、证此(本性)之时,万象俱绝,恒沙妄念,一时顿尽,无边功德应时俱备。

十七、然迷悟更依真妄相持。若求真去妄,如避影以劳形,若体妄即真,似处阴而影灭。若无心妄照,则万累都捐,若任运寂知,则众圆起。

十八、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十九、至道之要唯在息心,心即息,则万缘休罢廓同太虚了然无寄。

二十、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二十一、譬如蜂采花,不坏色与香,但取其味去,比丘入聚然,不违戾他事,不观作不作,但自观身心,若正若不正。

二十二、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二十三、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二十四、此灵觉性,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盘性。

二十五、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意谓一切法无体,体惟净性,即是一切法体惟净性,所以诸法一如,称为一真法界。

二十六、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二十七、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

二十八、但知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也;得无念时,自然解脱。

二十九、声闻住空修空被空缚,修定住定被定缚,修静住静被静缚,修寂住寂被寂缚。

三十、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三十一、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三十二、即色即空,名为等觉;二性空故,名为妙觉。

三十三、情不附物,物岂碍人。

三十四、不得一法,名为传心。

三十五、能常省察,则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纵将一大藏经用完也无用处。

三十六、迷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廓彻。

三十七、无所住,不染不着,如人有目及日光明,见种种法。

三十八、三界之中,以心为主。真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三十九、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

四十、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四十一、菩提无是处,佛不得,众生亦不失菩提,但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四十二、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罗嗦。

四十三、万缘俱绝者,一切法性空,一切处无心。

四十四、心中自有菩提意,窗外秋山始入帘。

四十五、大道无门,千差有路,透得此关,乾坤独步。

四十六、佛以大圆觉,充满河沙界,我以颠倒想,出没生死中,云何以一念,得往生净土,我造无始业,本从一念生,既从一念生,还从一念灭,生灭灭尽处,则我与佛同。

四十七、心如明鉴,万象历然。佛与众生,其犹影像。涅盘生死,俱是强名。

四十八、赵州:「佛之一字,我不喜闻,自性无名,心佛众生,皆是假名。」

四十九、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滴灰泥,无一点彩色,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五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五十一、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

五十二、佛说: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五十三、能悟自性无字真经,即一切经论皆成注脚矣。

五十四、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五十五、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五十六、解一即千从,迷一即万惑,若人守一,万事毕。是悟道之妙也。

五十七、但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知。

五十八、入得世间,出世无余。

五十九、深深拔,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

六十、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六十一、不悟本性,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万心尽在自心应从自心中顿见真如。

六十二、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六十三、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六十四、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六十五、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

六十六、无心者,无一切心。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寒不碍,无能所,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

六十七、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

六十八、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是处。

六十九、万法本闲唯人自闹。

七十、佛说能观无念者,即为向佛性。

七十一、佛者,心清净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

七十二、人生是一场苦旅,总会有很多心酸不能说。沉默,是一个人最大的哭声,微笑,是一个人最好的伪装,从现在看过去,会看见无知,从检讨看内心,会看见成长,从随缘看事物,会看见自在,从善念看他人,会看见慈悲,从知足看人生,会看见珍惜...众生皆苦...

七十三、参问之要在专一,不强作为,只守本分,须根脚有透脱处,明见本来面目。

七十四、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盘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

七十五、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复灭,虚空本不动。

七十六、做工夫全仗精进之力,真正办道人,无剪爪之工。

七十七、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七十八、道由悟达,立志为先自博地具缚凡夫,便欲跋涉超证直入圣域,其小因缘哉。故宜操铁石心,截生死流。

七十九、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

八十、语默不失玄微,动静岂离法界。

八十一、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

八十二、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纵有能人,不历执事,何以陶錬德器,博综智能。

八十三、平常心是道,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八十四、沩山禅师云:「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

八十五、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

八十六、观心得悟,一切俱了。

八十七、益究无上妙道,穷则益坚,老当益壮。

八十八、绿水无忧,因风皱面;青山不老,为雪白头。

八十九、透水月华,虚而可见;无心镜像,照而常空。

九十、诸佛真语,以心为宗。众生信道,以宗为鉴。

九十一、深潭月影,任意撮摩。清谈对面,非佛而谁。

九十二、执医之一方者误色身,执经之一义者误慧命。

九十三、悟寂无寂,真知无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融之中道。无住无着,莫摄莫收,是非两忘,能所双绝,斯绝亦绝,般若现前。

九十四、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九十五、.如来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静,菩提影现中。

九十六、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九十七、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

九十八、诸法如梦,亦如幻化。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诸法皆空之处,灵知不昧,即此空寂灵知之心,是汝本来面目。

九十九、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名自在人。

一百、真心是菩萨净土。

一百〇一、心无所住,随处解脱,内外根尘,悉皆销殒,若一切无心,即无所住也。

一百〇二、不睹恶生嫌,不观善劝措,不舍智就愚,不抛迷就悟。

一百〇三、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一百〇四、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

一百〇五、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即不起,真心任遍知。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

一百〇六、佛说: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无尽虚空。

一百〇七、.奋起一念如倚天长剑,使烦恼魔军逃窜无地。亦如红炉猛火,使情识霜雪,销烁无余。

一百〇八、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已显现。

一百〇九、如如者m.说说,无心之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但能无心,便是究竟。

一百一十、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

一百一十一、死生之变亦大矣,衲僧家坐断报化佛头,不立纤毫知见,直下透脱。

一百一十二、为心无染,妄念不生,我人心灭,毕竟清净。以清静故,能生无量知见。

一百一十三、莫贪短利将心昧,轮回之人皆因此;快刀斩断迷魂梦,直取正心超俗尘。

一百一十四、知心不坏是实相法身,知心含万像是功德法身,知心无心是法性法身,随根应说是应化法身,知心无形不可得是虚空法身。

一百一十五、至道本乎一心,心法本乎无住。

一百一十六、真性空寂,本自不生,今则不灭。

一百一十七、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毕竟不生,名为无相行。

一百一十八、盖心虽无法,而法从心生。故十法界之性,不离乎惟一真心。

一百一十九、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一百二十、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现前,步步极乐家乡,何必远企十万亿土。

一百二十一、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

一百二十二、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一百二十三、有生有灭,即落于有,不生不灭,又落于无。真如本心,生而不生,灭而不灭,即是真如不变,不变真如。

一百二十四、能不起念,一切相不离自离。

一百二十五、夫众生处处执着,一言执着,便有能所。就能执一面言,无非妄念。就所执一面言,便是诸法。

一百二十六、脱虚妄缠缚,破生死巢窟,第一要根器猛利轩豁,次办长久不退之心。

一百二十七、天地原为一逆旅,江湖何处是吾家。

一百二十八、森罗即万象,一法之所印。

一百二十九、是非生灭,一由自心,若能无心,于法即无碍无缚无解,自体无缚名为解脱。

一百三十、欲遣我执,最妙观空。

一百三十一、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一百三十二、佛祖妙道,唯在各人根本上,实不出本净妙明,无为无事心矣。

一百三十三、无明不过是本性中缘起之幻相。

一百三十四、佛说:恶人害贤人,犹如仰天吐唾沫,唾沫到不了天,却落回自己身上。犹如逆风扬起尘沙,尘沙吹不到对方,却吹回自己身上。贤德不会被毁坏,但祸害却必然毁灭自己。

一百三十五、参禅人须下大疑情,心中有不决了处,须力争不可少存情面。

一百三十六、直了上无佛果可求,求无众生可化,是名为至佛地。

一百三十七、妄身临境照影焉,妄身不殊,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虚;身本与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真理相疏,更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烦恼因心故有,无心烦恼何居,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

一百三十八、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

一百三十九、法性本无青黄,众生谩造文章。

一百四十、菩提心转胜坚固,成无上道,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悟。

一百四十一、心之与性,迷即别,悟即不别。

一百四十二、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一百四十三、摄心一处,便是功德业林,散虑片刻,即名烦恼罗刹。

一百四十四、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一百四十五、众生界即诸佛界。

一百四十六、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一百四十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一百四十八、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节虚心是我师。

一百四十九、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

一百五十、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一百五十一、寂静不生,放旷纵横,所作无滞,去住皆平。

一百五十二、念是业识,而性体中并无是事。

一百五十三、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为第一。

一百五十四、以精进力,身无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一百五十五、由心净故得身净,非身净故得心净。

一百五十六、我佛原为度世而来,故所说法,无不世出世间一切摄尽,惟须融会贯通如是真实之义,则事事皆可奉持,时时皆是修行,在在皆得受用,而处处皆是佛法矣。

一百五十七、红尘堆里学山居,寂灭身心道有余,但得胸中憎爱尽,不学参禅亦工夫。

一百五十八、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

一百五十九、佛所说法,须于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时契入。

一百六十、一切如来本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一百六十一、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一百六十二、是身如电,年年不住。

一百六十三、色欲二字生死之根。

一百六十四、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一百六十五、真心无相,不来不去,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

一百六十六、高峰禅:「修行人如一人与万人敌,又如逆水行舟。」

一百六十七、摩诃般若,非取非舍,若人不会,风寒雪下。

一百六十八、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一百六十九、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

一百七十、不即不离,不住不着,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一百七十一、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即是涅盘。

一百七十二、心外见法即是外,若悟自心,即离生死,即是涅盘。

一百七十三、布施何物?布施却二性。所谓善恶性,有无性,爱憎性,空不空性,定不定性,净不净性,一切悉皆施却。

一百七十四、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一百七十五、.寻牛需访迹,学道访无心。迹在牛还在,无心道亦寻。

一百七十六、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一百七十七、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

一百七十八、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直心真实,菩提道场。

一百七十九、竹春生笋,不离于春,即与母齐,等无有异,何以故?为心空故。修顿悟者,亦复如是。为顿除妄念,永绝我人,毕竟空寂,即与佛齐,等无有异。

一百八十、源乎源乎,千山势到(山狱,按:山*在上,狱*在下)边止,万派声归海上消。

一百八十一、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

一百八十二、知心无住,即是修行,无住而知,即为法昧。

一百八十三、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一百八十四、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一百八十五、百丈禅师:「夫读经看教,皆须宛转归自己,但是一切言教,只明如今鉴觉自性。

一百八十六、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

一百八十七、证性须要无念。念者分别心也。有分别心,即落于对待;落于对待,即时时刻刻去分别,而为意识所笼罩,必观至无念方可。

一百八十八、佛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世修得共枕眠。芸芸众生里,总有人为你倾心一见,总有人为你迷失,却心甘情愿。曾经邂逅的那些缘,错过了,也许难以江湖再见。那些深深浅浅的脚印里,风,也有;雨,也有。如一个个标点,把汲汲奔波的人生释诠!

一百八十九、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一百九十、凡安心之法,一切不安,名真安心,顿止诸缘,妄想永息。

一百九十一、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圣解,所谓行起解绝,不令知解才绕心中。

一百九十二、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

一百九十三、心不驰求,不妄想,不缘诸境,即此火宅尘劳便是解脱。

一百九十四、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不住法者,谓照见身心法相空也。

一百九十五、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一百九十六、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一百九十七、勇猛心不已必得果证。

一百九十八、当令心如虚空,超然尘表。虚如空者,不住相是也。

一百九十九、佛性本来是真如,不须再求真。

二百、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摄一月,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二百〇一、佛法在日用处,行住坐卧处,吃(喝)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所作所为处。

二百〇二、马祖云:「悟自本性,一悟永悟,不复更迷,如日出时,不合于暗,智慧日出,不与烦恼暗俱,一心境界,妄想即除即是无生。法性本有,有不假修,禅不属坐,坐即有着,若见此理,真正合道,随缘度日,坐起相随,戒行增薰,积于善业,但能如是,何处不通。」

二百〇三、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二百〇四、平常心是道,然才起念待要平常,早乖差了也,此最为微细难凑处。

二百〇五、道元圆成,不用修证。道非声色,微妙难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说也。唯有如来能知。

二百〇六、忘机是佛道,分别是魔境。

二百〇七、诸佛法身,湛然不动犹如虚空,如虚空故,所以遍满一切,以便满故,所以空即无量,无量即空。

二百〇八、树干粗时,不怕没果实。

二百〇九、念佛无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寻。眼前林树并池沼,昼夜还能演法音。人人自己天真佛,昼夜六时常放光,别起眉毛观见得,何劳特地礼西方。

二百一十、佛性不可思量测度见到,当下便见,拟思则差。

二百一十一、无心似镜,与物无竞。无念似空,无物不容。

二百一十二、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二百一十三、离相为离念之方便,离念为离相之究竟。

二百一十四、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

二百一十五、实相是无相之相,真心是无心之心,真得是无得之得,真用是无用之用。

二百一十六、诸法不相到,当处解脱。

二百一十七、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

二百一十八、作在心,秧在身,不须怨诉更尤人,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

二百一十九、佛祖妙道径截,唯直指人心,务见性成佛尔,但此心源,本来虚静明妙。

二百二十、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念善念恶名为邪念,不念善恶名为正念。

二百二十一、虽业识纷动,而性净自若,犹之虚空中万相森罗,而虚空仍自若也。

二百二十二、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盘。

二百二十三、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

二百二十四、见性门中,唯在一念生信。

二百二十五、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二百二十六、佛是众生药,病生病除,药亦无用。病(病字头里面一个差)药除佛魔俱扫。始于此大事因缘有少分相应。

二百二十七、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二百二十八、莫撃念念,成生死河。轮回六趣海,无见出长波,念想由来幻,自性无始终,若得此中意,长波自当止,余本性虚无缘妄生人我;如何息妄情,还归空虚坐?虚无是实体,人我何所存,妄情不须息,即泛般若船。

二百二十九、般若体毕竟清净,无有一物可得,是名无法可说;即于般若空寂体中,具恒沙之用,即无事不知,是名说法。

二百三十、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

二百三十一、自性本来不生也,本来不生即是本来不动。生灭即指无明,意谓自性中本无无明,说有无明,由于妄见耳。

二百三十二、佛说:众生的根器现在需要神。

二百三十三、诸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但学无求无着。

二百三十四、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

二百三十五、修行必到行起解绝,方有实益。

二百三十六、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非外道,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

二百三十七、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二百三十八、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劳更觅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会,则堕在骨董袋中。

二百三十九、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二百四十、认得心性,可说不思议。

二百四十一、道不远人,人自远之。

二百四十二、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所得,得时不说知。

二百四十三、烦恼即是菩提。

二百四十四、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名万缘放下。

二百四十五、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二百四十六、觅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二百四十七、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二百四十八、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

二百四十九、心不迷,不堕生死。业不繁,不忧形质。爱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业累。

二百五十、直了自心,无性无念,则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六根门头,无障无碍,六尘堆里,无染无杂。谓之无念行。

二百五十一、直心直行,直取无上菩提,可谓真大丈夫之所为。

二百五十二、随处不失正念,自然脱体现成。

二百五十三、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二百五十四、月圆则缺,日中则移,花绚则糜,水满则溢。世上没有一事一物可以永保无虞。是故佛说:这是娑婆世界,娑婆即遗憾,娑婆即痛苦。遗失让人宽容,缺憾教人知足;伤痛敲人警醒,苦楚催人觉悟。笑忘苦痛,虚怀载物,心安当下,无忧无怖。

二百五十五、生计恰为一野鹤,粗疏饮啄总随缘。

二百五十六、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二百五十七、妄生取舍者,这个病根拔尽。生死海里浮沉,真是无出头时。

二百五十八、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二百五十九、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二百六十、虽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于有地;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于空门。

二百六十一、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二百六十二、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二百六十三、自初下手至成佛为止,皆是不住于相。

二百六十四、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二百六十五、施不住相,福如虚空。

二百六十六、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名曰悟。

二百六十七、心遇缘而不动,是则一切法无性。

二百六十八、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山。

二百六十九、菩提无是处,佛亦不得菩提,众生亦不失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二百七十、如来藏本自空寂,并不停留一法。

二百七十一、古德云:「将山河大地转归自己,能如此,便有独立自由份,生死轮回,皆不相干。」

二百七十二、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二百七十三、佛法在日用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

二百七十四、若以静处为是闹处为非,则是坏世间相而求佛相。离生灭而求寂灭。

二百七十五、不识本心,求无上佛道,无异煮沙成饭。

二百七十六、逆我意者,只消一个忍字。

二百七十七、但求一席安心地,谁与龙蛇论是非。

二百七十八、不行一切行,即名佛行。

二百七十九、何谓圆照?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正恁么时,一心湛寂,了了明明,是之谓照。圆者,非着力,非不着力,不沉不浮恍如朗月孤圆是也。此寂一念未起,清净无比,遍体清凉,便是本来面目。

二百八十、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

二百八十一、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二百八十二、.无心者,非如土木瓦石顽然无知,所触境遇缘,心定不动,不取着诸法,一切处荡然。无障无碍,无所污染,亦不住在无污染处,观身观心,如梦如幻。亦不住在梦幻虚无之境。到得如此境界,方始谓之真无心。

二百八十三、法性本无生灭去来。

二百八十四、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尘无憎爱无胜负,但除却如许多种妄想,性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

二百八十五、不起罪业,不起福业,不起无动业,是名供养佛。

二百八十六、契证佛祖妙道,最宜上智利根,忘怀体究,不坠机境,直下拔萃超群。

二百八十七、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二百八十八、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

二百八十九、未生前本来面目,死了烧了什么处相见。

二百九十、欲见本性,必应离名绝相,破其我见。

二百九十一、不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

二百九十二、已生无有生,未生亦无生,离已生未生,生时即无生。

二百九十三、但性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二百九十四、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

二百九十五、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强而弱。定功由暂而久,由脆而坚。

二百九十六、不分彼此随处随时,皆是现量,这就是平等独立,大无畏,本来的面目。

二百九十七、着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二百九十八、受得一分委屈,消得一分业障,开得一分智慧。任人取我头去,截我饭碗,更不能顾。

二百九十九、真如妙体,于空无相体中,具足恒沙之用,无事不应。

三百、物自有去来,见性无来去也。

三百〇一、下手时,须至苦至毒,方始不虚付授也。

三百〇二、真正佛法的人生观,他是真能见着万法皆空,便立于这个空上。他又真能见着万法不空,便立于这个不空上。因为他立于这个空上,他便熄灭贪嗔痴三毒,灭除人我众生寿者四相。因为他立于这个不可空上,他便上求佛法,下化众生。

三百〇三、俗眼既认一切对待者为实事,分别计较遂致牢不可破,此所以有贪嗔也。

三百〇四、一切法相本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

三百〇五、以一切觉故,当知菩萨,不重久习,不轻初学。

三百〇六、菩提无所得,你今但发无所得心,决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

三百〇七、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三百〇八、无得无证者,即是证佛法身;若有得有证者,即邪见增上慢人,名为外道。

三百〇九、勇猛众生成佛在一念,懈怠众生亘涅盘三祗。

三百一十、种种形貌,喻如屋舍。舍驴屋入人屋,舍人身至天身,乃至声闻缘觉菩萨佛屋,皆是汝取舍处,所以有别。本源之性,无取无舍,何得有别。

三百一十一、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

三百一十二、因迷而为众生。诸佛心是众生心,因悟而成诸佛。

三百一十三、不见垢法可厌,不见净法可求,不见众生可度,不见盘可证,不作度众生心,不作不度众生心,是名最上乘。

三百一十四、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三百一十五、言穷虑绝,何果何因;体本寂寥,孰同孰异。唯忘怀虚朗,消息冲融。

三百一十六、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三百一十七、清净心中,本无一物,更无一念,凡起心动念,即乖法体。

三百一十八、佛说成佛,终不自以为有少法可得。

三百一十九、佛祖奚以异于人,而所以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三百二十、对境心常不起,举足皆是道场。

三百二十一、尔勿崇饮,狂药非佳味,能使谨厚性,化作凶顽童。

三百二十二、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是佛极至说。

三百二十三、自性本来清静,烦恼菩提,生死涅盘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

三百二十四、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三百二十五、心无去来,即入涅盘。是知涅盘,即是空心。

三百二十六、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三百二十七、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三百二十八、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

三百二十九、心本无作,道常无念。

三百三十、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若达大道体宽,廓然同太虚空。

三百三十一、学道深宜退步体究,但以生死为念,世谛无常,是身非坚久,一息不来,便是异世。

三百三十二、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

三百三十三、无心之心如恒河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

三百三十四、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

三百三十五、闭目不见色,内心动虑多,幻识假成用,起名终不过,知色不关心,心亦不关人,随行有相转,鸟去空中真。

三百三十六、过去事,莫思量;未来事,莫愿莫求;现在事,与一切事但知无着。

三百三十七、无住心似何物?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

三百三十八、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三百三十九、古德云:不识佛道,徇世名字,如狗逐块。

三百四十、惑见纷驰,穷之则唯一寂,灵源不状,见之则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存,理量双销,佛眼之功圆着。

三百四十一、圣人妄念忽起,即同凡夫;一念回机还同本得,凡夫即圣。

三百四十二、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三百四十三、但契本心,不用求法。

三百四十四、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三百四十五、无量善事,菩提道业,因一事增,谓不放逸。

三百四十六、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三百四十七、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故。

三百四十八、体寂湛然,无有去来,不离世流,世流不能流,坦然自在。

三百四十九、法性本来空寂,不为生死所绊。

三百五十、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念自性定,心地无我自性慧。

三百五十一、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三百五十二、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三百五十三、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三百五十四、天地无物也,我无物也,虽无物,未尝无物也。圣人如影,百姓如梦,孰为生死哉?

三百五十五、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无生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三百五十六、于一法中,而生种种见,如此功业,由行为本;若不降心,依文取证,无有是处。

三百五十七、人情世态纷纭往复,安危苦乐随遇而安。

三百五十八、你今闻发菩提心,将谓一个心学取佛法,唯拟做佛。任你三祗劫修,亦只得个报化佛,与你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

三百五十九、于一切处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三百六十、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三百六十一、一心有滞,诸法不同。

三百六十二、自性发时,业识来空。

三百六十三、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

三百六十四、言下便自认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心却成有,默契已。

三百六十五、四大如坏幻,六尘如空华。自心为佛心,本性即法性。

三百六十六、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三百六十七、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灵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

三百六十八、与一切境,无依无住,无有分别,明见法界,广大安立,了诸世间及一切法,平等无二。

三百六十九、次于自身善起防护,不应放逸,于刹那中有少动念,应当观察,以正智钩制令正住。

三百七十、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三百七十一、重昏巨散,翳动定明,不可随,不可畏,随之将人向恶,畏之妨修正法。

三百七十二、无相行者,即是安乐行。

三百七十三、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此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

三百七十四、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

三百七十五、佛与众生不二,众生自作分张。

三百七十六、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三百七十七、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三百七十八、内心不起,外境不生,但凡有相,不是本真。

三百七十九、佛法处处不离观照,必时时刻刻去思惟方可。

三百八十、真心空寂,无所不遍。

三百八十一、转凡夫观念,至绝对境界,即是证性。

三百八十二、悟门了当,澈见圣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盘不二,有情无情不二。

三百八十三、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三百八十四、《楞严经》上佛说: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我们和佛就如此不同。《楞严》一经,由阿难发起,做我们的模范。全经着重说淫字,由这淫字说出很多文章来。最初由阿难示现,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消灭,提挈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佛应阿难之请,就说出一部《楞严经》来。阿难遇摩登伽女,并非做不得主,这是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圆觉经》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所以说: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还爱为基。

三百八十五、道人非同善人,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

三百八十六、正念者,唯念菩提;菩提无所念,一切处无心。

三百八十七、一切法本空,心即不无,不无即妙有。有亦不有,不有即有,即真空妙有。

三百八十八、过去事或善或恶,不复思量,思量则障道矣,未来事不须计较,计较则狂乱矣,现在事在面前,或顺或逆,亦不须着意,着意则扰方寸矣。但一切临时,随缘酬酢,自然合道这个道理。

三百八十九、过去诸如来,只是明心底人。现在诸圣贤,亦是修心底人,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

三百九十、无觉无无觉,名为妙觉。

三百九十一、只个无念,是名真念。

三百九十二、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

三百九十三、内视不己见,返听不我闻,乃知一切诸法灭,非智缘灭。

三百九十四、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

三百九十五、本性体若太虚,无内无外,非来非去。

三百九十六、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三百九十七、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该摄内外,能广能深,非有非空,不生不灭,求之不得,弃之不离。

三百九十八、若无禅定,念想喧动,坏其菩提。

三百九十九、一切恶莫作,当奉行诸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

四百、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而你我的相遇要经过多少次的凝望呢?抑或我们本就有三生石的约定?也许吧,也许你早已不堪前世的回眸,注定今生要我痛彻心扉,那么来生我又怎敢与你后会有期?分手后,我们不可以做朋友,因为彼此伤害过;不可以做敌人,因为彼此深爱过!更何况,今生的爱,前世的债,我已如数还清,我的爱已倾尽所有,剩下的只有的一身疲惫。再会,还不是生一场,殇一场我若离去,便是放弃了一生的守候。我若离去,后会无期。

四百〇一、根深则叶茂,性明则道成。

四百〇二、罪从心生,还从心灭。善恶一切,皆由自心。

四百〇三、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四百〇四、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屏绝见闻知觉。

四百〇五、佛心岂有他,正觉觉众生。

四百〇六、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四百〇七、道本无言,法本无生,以无言言,显不生法,更无第二头。

四百〇八、二性空是体,知二性空是解脱,更不生疑,即名为用。

四百〇九、心住无住处;心不住一切处;心不住善恶有无内外中间,不住空不住不空,不住定不住不定;如是名无住心也。

四百一十、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四百一十一、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也。

四百一十二、修道重在修心,若能一心情境,不着不然,便是无上菩提大道。

四百一十三、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四百一十四、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四百一十五、欲求大道。先正其心。

四百一十六、无阴皆空即是平等法身,彻知缘起,便明法由心生。

四百一十七、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四百一十八、断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随分世缘无挂碍,涅盘生死等空华。

四百一十九、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

四百二十、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恐害,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

四百二十一、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

四百二十二、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

四百二十三、当以观观昏,即昏而朗以止止散,即散而寂。

四百二十四、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

四百二十五、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

四百二十六、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四百二十七、于外相求,无有是处。于外相求,虽经劫数,终不能成;于内觉观,如一念倾,即证菩提。

四百二十八、事理即融,断灭亦空,佛自现前,如日之中。

四百二十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四百三十、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永寂如空,毕竟清净,自然解脱。

四百三十一、.譬如寒月,水结为冰。及至暖时,冰释为水。众生迷时,结性成心,众生悟时,释心成性。

四百三十二、欲得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四百三十三、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四百三十四、但能无心句子,便是究竟。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四百三十五、诸法缘生者,谓一切法本来无生,但由因缘聚会,假现生相耳。(来源:经典语录优语录网)

四百三十六、但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

四百三十七、欲得作佛去,不舍众生心,但莫污自性,即是解脱义。

四百三十八、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四百三十九、一念不生,虚灵寂照。

四百四十、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四百四十一、性乃本具,万古恒常,非由因缘聚会而生者也。

四百四十二、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四百四十三、十二时中,遇物应缘处,不得令恶念相续或照顾不起。

四百四十四、欲得一如,但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

四百四十五、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识心性非形象,湛然不动自真如。

四百四十六、知谨言慎行,便不错因果而无挂碍。

四百四十七、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四百四十八、大道不在言也,非言无以显道,佛法不在学也,非学无以明法。

四百四十九、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也。

四百五十、通身放下,如同死人,自然根尘识心消落,贪嗔痴爱泯灭。

四百五十一、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四百五十二、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

四百五十三、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四百五十四、嗔心暴烈,不发则已,发则虽尽反以前所为,亦不暇顾及。

四百五十五、法界无界,唯是一心,一心现六凡,一心现四圣。

四百五十六、好恶是非,一时都放,则心无住处。心无住处,则无有心,即无有心,亦无无心,有无总无,身心具尽。身心尽故,泯齐万境。万境无相,合本一冥。冥然默照,照无不寂。以寂为体,体无不虚,虚寂无穷,通同法界。法界缘起,无不自然,来无所从,去无所至。

四百五十七、本无一切法,离即是法,知离者是佛。

四百五十八、法身自在无方,触目无非正觉。

四百五十九、须知对待之见未忘,尚未能出世间。

四百六十、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四百六十一、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四百六十二、佛不见身知是佛,若是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四百六十三、学道别无用心,直须见穷自己本源。

四百六十四、坛经者,人人皆知出于曹溪,而不知曹溪出于人人自性。人人皆知经为文字,而不知文字直指人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四百六十五、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

四百六十六、凡圣情尽,体露真常。

四百六十七、不求名利不求荣,只么随缘度此生,一个幻躯能几日,为他闲事长无明。

四百六十八、即心是佛,身心俱无,是名大道。

四百六十九、此事如青天白日,皎然清净,不变不动,无减无增,各各当人日用应缘处。头头上明,物物上显,取之不得,舍之常存,荡荡无碍,了了空虚。

四百七十、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四百七十一、以不着相故,虽事来即应,而天君泰然不为所动;以相非断灭故,虽心不着相,而条理秩然毫无废事。

四百七十二、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四百七十三、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亦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四百七十四、不住六尘生心。

四百七十五、心不妄取过去法,亦不贪着未来事,不于现在有所住,了达三世悉空寂。

四百七十六、妄息心空,真知自现。

四百七十七、要得临命终时,不颠错,要从如今做事处莫教颠错,如今做事处颠错,欲临命终时不颠错,无有是处。

四百七十八、古德云:一心是万法之性,万法是一心之相。

四百七十九、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四百八十、于无分别体中,具有恒沙之用,而能分别一切,无事不知。

四百八十一、以生死事在念,则心术已正。心术既正,则日用应缘时,不着用力排遣。既不着排遣,则无邪非。无邪非,则正念独脱。正念独脱,则理随事变。理随事变,则事得理融。事得理融,则省力,才觉省力时,便是学此道得力处也。得力处省无限力,省力处得无限力。

四百八十二、竞利奔名何足跨,清闲独许野僧家,心田不长无明草,觉苑常开智慧花。

四百八十三、妄本无体性,如人作梦,梦时非无,醒来了不可得。

四百八十四、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

四百八十五、尽无尽。为二性空故,见闻无生是尽,尽者诸漏尽。无尽者,于无生体中,具恒沙妙用,随事应现,悉皆具足,与本体中亦无损减,是名无尽。

四百八十六、若能观心,知心无起,即得随顺入真如门。

四百八十七、佛法以心为本,以身口为末。

四百八十八、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四百八十九、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四百九十、于逆顺境界中无起灭相,始离得增上慢名字。

四百九十一、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

四百九十二、若得心中无事,佛至犹是冤家。

四百九十三、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四百九十四、离妄想颠倒无真如佛性。离贪嗔邪见,无菩提涅盘。

四百九十五、吾人事事依照佛说去行,心中却一无其事,方是不住法相;心中虽无其事,依旧精进去行,方是不住非法相。

四百九十六、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嗔,无憎爱,无胜负。

四百九十七、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四百九十八、善恶莫思量,当处便出三界。

四百九十九、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五百、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认真,无一尘而非佛国。

五百〇一、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五百〇二、世人多以有所得心,求无所得法。何谓有所得心,聪明伶俐,思量计较者是。何谓无所得法,思量不行,计较不到,聪明伶俐无处安着者是。

五百〇三、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

五百〇四、住着于法,斯为动念,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五百〇五、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五百〇六、菩萨于诸见而不动。

五百〇七、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

五百〇八、境无自性,由见而有,不见即无。见无自性,由心有动,不动即无。动无自性,独由不觉,觉则不动。

五百〇九、道,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未识得破时千难万难,识得破后,有什么难易。

五百一十、如风无形,动则即知,心亦无形,缘物即知,摄心无缘,即名为定。

五百一十一、身心以自性为见。自性本来清净,湛然空寂,与空寂体中,能生此见,心无所染,妄心不生,我所心灭,自然清净,以清净故,能生此见。如明鉴中虽无像能见一切像,明鉴无心故。

五百一十二、修行须依经中所明之理,返照自性。

五百一十三、看读佛经,当须见月忘指,不可依语生解。

五百一十四、海之所以能大,在于其处低,而能汇众流。

五百一十五、若能于经教,及古德入道因缘中,不起第二念,直下知归,则于自境界,他境界,无不如意,无不自在者。

五百一十六、清净心智,如世万金,般若法藏,并在身心。

五百一十七、求趣无上菩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

五百一十八、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五百一十九、境来便扫,扫即放过,善恶之心,随心转变。

五百二十、须知观照虽亦是念,乃顺体起用之念,便可顺此用以入体。

五百二十一、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

五百二十二、无念之念,生无生相,住无住相,异无异相,灭无灭相,非思虑计度所知,惟洞彻法源者,颇测齐彷佛,未易与缠情缚识者语也。

五百二十三、清净无染是戒;知心不动,对境寂然是定;知心不动时,不生不动想,知心清净时不生清净想,乃至善恶皆能分别,于中无染得自在者,是名为慧。

五百二十四、万物一如,不起分别,犹如一月当空,千波现影,影有现灭,月实自如。

五百二十五、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

五百二十六、我见不除,便生分别心,而起念即着相矣。

五百二十七、无法,无本心,始解心心法,法即非法,非法即法,无法无非法,故是心心法。

五百二十八、一切众生心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五百二十九、是人知得世间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否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

五百三十、要得直截,不疑佛祖,不疑生死,但常放教方寸虚豁豁地。事来则随时拔置,如水之定,如鉴之明,好恶妍丑到来,逃一毫不得,信知无心自然境界,不可思议。

五百三十一、佛法无多子,长远心难得,学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五百三十二、心莫作放逸,圣法当勤学,如是无忧愁,心定入涅盘。

五百三十三、若顿悟此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五百三十四、天地在乎,万化由心。

五百三十五、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

五百三十六、佛称医王,又称空王,即谓能医众生执实之病耳。

五百三十七、出世法必须离开分别心,在绝对上作观。

五百三十八、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沉沦。

五百三十九、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五百四十、只愁不作佛,莫愁佛不解语是也。

五百四十一、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

五百四十二、顿悟法门,以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

五百四十三、迷则人随于法,法法万差,而人不同;悟则法随于人,人人一致,而融万境。

五百四十四、不识自心是真佛,不识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远推诸圣,欲求佛而不观己心。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坚执此情,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修种种苦行,如蒸沙作饭,只益劳尔

五百四十五、古德云: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五百四十六、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五百四十七、不可见,了了见;无有知者,无不知者。

五百四十八、见性是佛,性在作用,在胎曰身,处世曰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

五百四十九、道本无言,因言显道,若真体道之人,通之于心,明之于本。

五百五十、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

五百五十一、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五百五十二、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五百五十三、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华果。

五百五十四、.欲知佛境界,不假庄严修证而得。当净意根下,无始时来客尘烦恼之染,如虚空之宽旷,远离意识中诸取虚伪不实妄想,亦如虚空,则此无功用妙心,所向自然无滞碍矣。

五百五十五、终日拈花择火,不知身是道场。

五百五十六、真如佛性,绝思惟分别。

五百五十七、舍一切烦恼是布施,与诸法无所起是持戒,与诸法无所念是忍辱,与诸法离相是精进,与诸法无所住是禅定,与诸法无戏论是智慧。

五百五十八、司空本净禅师:「佛是虚名,道亦假名,二俱不实,总是假名。」

五百五十九、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五百六十、无名即是一切诸法得道之处。

五百六十一、所谓同体慈悲,便是如实的了知,一切众生和己身无二无别。

五百六十二、世间万事莫非对待,于此中,看破其莫非彼此相形而有,既皆相形之事,则是一切虚幻不实,有即非有矣;然而不无幻显现,非有而有也。顾既超乎其表,是为不着,不如是不能证绝对之性体,此大智也;随顺其中是为不坏,不如是不能救轮回之众生,此大悲也。

五百六十三、一切万法,皆与自己无违无背,直下透脱成一片。

五百六十四、心不厌细,功不厌繁,事不厌周,法不厌备。

五百六十五、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无始以来,无着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以来,无次第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五百六十六、心体即定即圣,即真即正。非业非忄与(烦恼),非邪非恶,即断三障,即成三学。

五百六十七、如来五眼:见色清净名为肉眼;见体清净名为天眼;与诸色境乃至善恶,悉能微细分别,无所染着,于中自在,名为慧眼;见无所见名为法眼;无见无无见名为佛眼。

五百六十八、佛是众生界了事汉,众生是佛界不了事汉。

五百六十九、解在行处,行在解处。

五百七十、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只合自性自度。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

五百七十一、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

五百七十二、但有诸见,即是无边身。若有见处,即名外道。

五百七十三、妄念无生,乃名真心不动。

五百七十四、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五百七十五、非有之有为妙有,非空之空为真空。

五百七十六、此心本净,无可取舍。

五百七十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五百七十八、心不可传,以契为传。心不可见,以无为见,契亦无契,无亦无无。

五百七十九、向外驰求即是「迷」,回光返照就是「密」。

五百八十、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五百八十一、莫把庭花类此身,庭花落后尤逢春,此身一失知何处,三界茫茫愁煞人。

五百八十二、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五百八十三、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五百八十四、真心应物,不生分别。

五百八十五、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来具足。

五百八十六、佛是无心道人。

五百八十七、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五百八十八、先悟妙心,行无修之修,证无证之证,不用向外驰求,只自回光便了。

五百八十九、不执着我,不分别法,便能调伏其心,若能调伏其心,便能彻明诸法缘起,洞悉缘起法性空无。

五百九十、佛与众生,唯止一心,更无差别。此心无始以来无形无相,不曾生,不曾灭,当下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

五百九十一、大道本来平等,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心性不异,即性即心,心不异性,名之为祖。

五百九十二、离俗家与出家相应,去业障与道人相应,去习气与工夫相应,去烦恼与清净相应,此数相应,虽然觉得,不如不相应好。

五百九十三、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五百九十四、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五百九十五、汝若歇得念念驰求心,与释迦老子不别。

五百九十六、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五百九十七、佛说:众生本该洒脱而淡然的接受这一切阴晴圆缺

五百九十八、凡夫志量狭妄,说有难易。离相如虚空,尽契诸佛智。戒相亦如空,迷人自作持。病根不肯拔,只自弄花枝,要识病么?不是别物,只是个执难执易。

五百九十九、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六百、心性虚空,动静之源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

六百〇一、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六百〇二、念乃随起随灭,并无实物,一犹之空花,幻有实无也。

六百〇三、取相之病若除,则内而五蕴,外而山河等一切法,便如楞严经所说咸是妙净明心净明体。

六百〇四、妄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纯熟,自然妄念不起。

六百〇五、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六百〇六、由凡夫至究竟觉,其功行唯一离相而已。

读了“佛语的经典语录”,您get到快乐和感悟了吗?这些短句很有收藏的价值,值得您发发朋友圈。j458.com小编推荐您阅读心寒的经典语录,希望您喜欢。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j458.com/a/2128083.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佛语经典语录对于苦难
下一篇 : 佛教正能量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