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由于我们工作的严谨,我会运用到各种各样的范文,不同的文章可以用在不同的场合,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范文吧!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读边城有感读后感1000字"这样的内容,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读边城有感读后感(篇1)

《边城》成书于1931年,是沈从文先生(1902—1988)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品。作品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城淳朴的世道民风和天然的生活状态。语言古朴清新,寄托着先生关于“美”与“爱”的美学理想,彰显了人性的至真、至善与至美。

沈从文凭一颗诚心,一支笔,用最干净的文字塑造了纯美的湘西世界。他的作品,满是自然的美丽和人性的纯粹。在充满焦虑甚至苦难的现实中,他笔下的世界,给我们的心灵开辟了一方净土。

《边城》是一部小说,更像一篇篇优美的散文诗。描绘的景致特别美,人特别的纯。

山朗水清:

“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谁有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常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午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时的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

心诚情真:

“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翠翠父亲服毒自杀,母亲剩下翠翠后吃了许多冷水死去”

“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

“那时他(顺顺)还只有五十岁,为人既明事明理,正直平和,又不爱财,故无人对他年龄怀疑。”

“那一个马兵便幽幽的说道:不要哭了!不要哭了!你爷爷也难过咧。眼睛哭胀喉咙哭嘶有什么好处。听我说,爷爷的心事我全都知道,一切有我。我会把一切安排的好好的,对得起你爷爷。我会安排,什么事都会。我要一个爷爷喜欢你也欢喜的人来接收这只渡船!……”

“到了半夜,事情办完了,放过爆竹,蜡烛也快熄灭了,翠翠眼泪婆娑的,赶忙又到灶边去烧火,为帮忙的人办宵夜。”

也正是因着文中的这些美丽的文字,边城成为湖南湘西的代表。湘西美丽的风景,湘西淳朴的人都跃然纸上。作品中处处渗透着作者对故乡的记忆和深情,每段话、每个字都显现着作者对于那里的人的欢喜,无论是美丽的还是粗鄙的,先生都怀着亲切的感情,娓娓道来,细细展开。先生的文字冲淡平和,清丽儒雅。让我们读来,对湘西心驰神往。

湘西在先生的笔下是美好的,同时也是虚无的,那是先生心中的故乡,更是梦里的“桃花源”,这样纯真美好的地方现实中是否真的存在呢,我想每一个有人生阅历的人都十分清楚。我们也可以从沈先生其他作品里看出,真实的世界是怎样的。边城就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桃花源记,就是如此,那是一个到不了的梦,因为是梦,所以才特别的美好。

“我亲自看到总共五千人被杀”,就是一个这样的沈先生,在经历过社会的动荡、人生的漂泊时,还能写下这样的文字,这才是让我觉得非常敬佩的地方,有些作家的文字慷慨激昂,适应了时代的需求;当时代变化了,还仍然有生命力的文字更加的珍贵、更加展现了文学、文字的魅力。这也是他的文字存留那么久,虽然经历了时代的更迭却愈久弥新之魅力所在吧!

蒋勋说“我想鲁迅和沈从文一样,他们用了不同的方法呈现出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这个国家的问题。我觉得沈从文的方法更强烈,他是轻描淡写地写这个世界,他并没有为这些老百姓讲不平的话,但是,当你读完以后心里非常地痛苦,这些善良的农民怎么会接受命运这样的安排!”

读边城也是如此,在如此美丽的茶峒,一个那么纯真的翠翠,可她的身世、她的爱情,都那么的伤心。无论是翠翠父母的殉情自杀,爷孙的相依为命,天保、傩送兄弟二人对翠翠的感情与命运,读来都在美丽景色的衬托下,感觉更悲伤、更是一种无以言表的痛。

读边城有感读后感(篇2)

沈从文是孤独的,而《边城》也是孤独的。

在他的一篇随记中,沈从文提到这本书不是为多数人而写的,也多次提到这本书是为少数人写的。可见这本书,沈从文并没有打算让它变得多么有名多么受人追捧。他只是单纯地想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他知道他心中那个纯净的世界已不复存在,也没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这个世界,所以,他不奢望很多人能喜欢这本书,他只是希望自己真切的吐露能在这个烦躁的世界中得到一点点,一点点微弱的回应。所以我说他是孤独的,孤独地在时光中历经万般磨砺,最终沉淀成一本或厚或薄的书。然而,又有多少读者能真正读懂它们,所以我说边城也是孤独的。但这只是其本身孤独的一面,还有一面的孤独,便是这本书的内容了吧。

初读此书才寥寥数页,我便发出惊叹,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我更坚定了这个想法。文中的社会,是单纯而美好的,不带任何利益的掺合,不沾任何世俗的尘埃。那里面的人,无论熟人或是陌生人,都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他们不求利益,不求权势,只求能互相帮助,给他人一丝温暖,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在那儿,连爱情都是如此纯净,兄弟之间甚至可以相让自己喜欢的女孩……这个世界太美好单纯,让人舍不得走出来。而身处这么一个喧嚣复杂浮躁的世界中,又何其渴望这么一个悠远空旷孤独的社会!而沈从文的高明之处,也许就在于他不需华丽的文笔词藻,只需平实的语言,便可以勾勒出一个很原始很质朴的"边城".这个地方和他的文笔一样,朴素而真实,却永远触摸不到。

读完这本书,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这种美好与纯粹在如今时光里已无法再看到,在当今的时代中,人们应该追求些什么,除了金钱和利益之外,是否有更多已被我们遗失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寻……难道时代的进步,就一定要伴随着人心纯真的泯灭吗?

又联想到刚刚发生的法国恐怖袭击,令人无比心痛也心寒。沈从文写这本书的目的,我想也是想提醒当今的人们勿忘初心吧。只是我觉得,向后看,向后看最初人性的美好不是一种退步,而是一种进步,是一种美好的,是一种返璞归真。尽管,要回去已是不可能的。那么,让我们进步到可能吧!

读边城有感读后感(篇3)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先生将这么一个善良的童话描画的这么悲伤,先生出生在19世纪初,在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刚在西方列强虎视眈眈下结束了长达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统治,又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最黑暗的时期,一方面受长达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举入侵,让本来就饱经战火的中华民族雪上加霜。

在那动乱的年代里,中华大地烽火连天,人民群众陷入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在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后,先生毅然选择了湘西这片纯朴美丽的土地,这些温良率直的人们,用诗一般的语言一片一片的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召唤我们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正是因为爱得深沉才孕育了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

我总在想,取名边城,在先生心里就这么“遥远”吗,还是在先生心灵深处正守护着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不都有一座“边城”?也许先生那座悲天悯人的城以随历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寻我的边城,寻心灵的那份宁静,我想我是会有一座边城的。

读边城有感读后感(篇4)

琉璃般透明纯粹,美得让人神往,脆弱得令人心疼……——题记

纯美的湘西世界,洁净美好的茶峒小镇,给我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涓涓溪水,绕山阻流,环绕在这座小镇旁边。溪流如弓背,清澈见底,一眼看去,鱼儿好似在空中畅游;水中小小的白石子,还有些带花纹的马淄石子,在明媚的阳光下闪闪发亮,别有一番意境。常年作深翠颜色的细竹,迫人眼目,与那青山绿水构成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令人回味无穷。

在半山腰上有一座白塔,塔下住着翠翠和她的爷爷。他们在一起管理渡船,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然而,直到一个端午节,翠翠和二佬第一次相遇,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就这样开始了。这个柔美纯朴的少女,对二佬一见钟情。不过她把心中的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藏着,不对任何人说。日子就这样静静地流淌着,后来二佬的哥哥大佬也爱上了翠翠,并请人做媒。尽管翠翠始终不表明自己的心愿,但,她早已有了自己内心的选择。

不久之后,大佬溺死在揣急的漩涡之中,二佬随之毅然离家闯天下,那回响在小溪边悠扬的歌声也消失了……最终,爷爷去世了,翠翠也总算明白了始末。她痛哭起来,为她失去的亲人,失去那份还没来得及开花的爱情。可能,在某年某月某日,二佬回来把翠翠接走;可能翠翠的遗憾就像白塔一样,永远耸立在她的心中。

边城,是翠翠心灵的归宿,而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也有一座边城。它既是我们的枷锁,也是我们的归宿。在我认为,如果翠翠能够表明自己的意愿,或许遗憾也不会产生。毕竟,无论什么事情,机会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极的等待很难迎来童话般的结局。所以,我们应该在自己的边城里不断寻找、发现、探索,而不是等待。

这本书,没有过对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朴实无华的文笔;没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自然的美丽和人性的纯粹;没有震撼人心的言语,有的只是最干净的语句和淡淡的乡村故事。

合上书,闭上眼,半山腰,一户人家,一个女孩,一个老人,和一只黄狗。天亮了,他们便来到桥旁边,渡船嬉戏,笑声回荡在山间;夕阳西下时,小船收渡,他们便一同走着小路回家,一路说说笑笑。如山间的溪水清流婉转,如天上的白云轻飘悠然,但却是生活的真谛。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壮丽的诗篇,也没有宏大的场景,但美得动人。

读边城有感读后感(篇5)

我无法深刻理解它的象征,只感受到了沈先生的作品中所弥漫出的沁人心脾的泥土味道;所营造出的清静舒畅的生活空间;所散发出的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

“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乖巧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的女孩儿翠翠;“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的爷爷,祖孙俩生活拮据,可爷爷却为人如此的“不爱钱”,似乎与钱有仇般,处处与钱为难。当事情与钱发生关链时,爷爷的处理方式一定是互相推诿,仿佛钱是人人都不要的东西。——与屠夫的争执,还有一个定要留钱的摆渡客;更让人称奇的是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通人性……这里是一片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

但是文中也表现了重利轻义的外来文化。例如那间碾坊的主人,就是金钱相伴,夫人十分自然地从身上摸出一铜子儿,塞到翠翠手中,就走了。这与边城风情,就有本质的不同。

然而,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白塔坍塌,为什么将这么一个善良的童话描画的如此悲伤?翻看历史——在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最黑暗的时期,一方面受长达千年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举入侵,让本来就饱经战火的中华民族雪上加霜。沈先生选择了湘西这片纯朴美丽的土地,这些温良率直的人们用诗一般的语言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屈辱,召唤我们炎黄子孙的本性良知。我有时候觉得,翠翠就是边城文化的象征。边城式的乡土气息,在外来文化的侵蚀之中到底该何去何从——于是,便留下了等待。

但只有沈先生描绘的朴实的人的美,是必然留存下去的。

……

读边城有感读后感(篇6)

初读《边城》,不由得感叹茶峒的淳朴民风,老船夫坚持不要过渡的钱,还为渡客准备香烟和烟草,这里的人如这里的风景,纯净美好,质朴真诚。

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细细地淌着,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但就是这样的文风,却能够深深地探入人物的内心深处,衬托出一座纯净的边城。

在这座古城居住的苗族茶峒,自古有通过媒人上门求亲的方式,是所谓的“走车路”。也有男子站在溪边、山崖上唱苗歌给女子听,一人独唱或二人对唱,在唱歌了解认识对方,直到分手或结亲,这就是所谓的“走马路”。这后一种方式,表现了湘西民众在婚姻问题上的宽容和自由,也反映了这块地方人们善歌的才能。

《边城》不仅仅是一部描写民俗风物的小说,它更是一部堪称绝美的爱情悲剧。翠翠,一个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仙女,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对傩送的爱带着少女的羞涩和幻想,或者说这种爱似乎一直是以梦幻的形式出现的。

在梦里,她听到一种悦耳的歌声,柔软而又缠绵,于是她像跟了这声音到处飞,飞到溪边悬崖半山腰……她只有在梦中才能品尝到甜美的爱情。可现实却似乎远离了她。于是,她只能痴痴地坐在溪边,凄凉地守候,孤独地等待。

从翠翠身上,可以看到苗族少女那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因为她的淳朴,她无法拒绝天保,也无法向傩送表白,但傩送驾船远走后,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心上人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惋惜和悠长的牵挂期盼,但不管未来会怎样,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未来还是要自己去争取,翠翠等到的不是无言的悲哀,也不是追悔莫及的泪水,而是应属于她的那份幸福。

人世间的美好与凄凉都在这里呈现,翠翠与爷爷的至深亲情,天保、傩送两兄弟的手足之情,祖孙二人与村里人的和谐融洽,质朴的邻里关系,人与自然的统一,淳厚的民俗与民风……我总在想,为何这个小说叫“边城”,在人心里它就这么遥远吗?还是沈先生心灵深处在守护着什么?在怀念着什么?

读边城有感读后感(篇7)

沈从文先生的一本《湘行散记》将我们带入了那陌生而又神秘的湘西,而他的《边城》让我们认识了生活在那片热土上的人民。

在我初读《边城》一书时,书的内容似乎只是一个发生在湘西苗族异地略带凄美的爱情故事,但当我再次细读两遍之后,其实沈从文还在全书中表达了些更深层的东西,除了爱情,更反映了当时湘西的一个社会。通过《边城》的深层文化隐喻,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对湘西文化的'眷恋和他对苗汉、中西文化冲突的思考与隐忧。正如这位“对于农民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的沈从文先生所说,“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也正是在这“朴素的叙述”和《边城》中的几个普通角色中,我们所看到的却是漪澜万状,莫可方物。在全书中既有湘西温婉矫健的民俗风韵,更有着深入骨髓肌里的东方神韵,同时也不乏作者对于潜藏忧患的深层思考。

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麋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到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啾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这个形象可以说是“优美、健康、自然”,也正表现了沈从文先生发自心底的对于湘西苗族人民的热爱。不过这形象也含有深深的隐痛,“黄麋一样。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隐喻苗族先人在汉族的压力下,从中原地区向洞庭湖地区迁徙,并溯沅水退入湘西的深山里,深山是他们最后的庇护所和自由天地。翠翠这个无所归依的孤雏无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征。

首先翠翠的身世就是个悲剧。翠翠的父亲是个绿营屯戊军人,严格地说,对苗族文化而言是一种异质。翠翠本身是汉文化和苗文化融合的产物。从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里,我们可以看到汉文化同苗文化的不平等关系,以及这种权利关系在苗、汉文化关系上的历史冲突和历史悲剧。而其后,大老天保、二老傩送同时爱上只与那象征着苗族古老历史的爷爷相依为命的翠翠,更是沈从文先生对于湘西苗族文化应有的未来进行的第一次更深层的审视。很显然,大老代表的是依旧固我的传统苗族文化,而二老则代表着超越传统,逐渐发展的文化。他们同时爱上翠翠,这是两种文化观念为争夺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的归属权而发生的历史冲突。沈从文先生深刻地认识到了当时世界的处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湘西文化也同样面临是保持现状或是发展进步的问题。但翠翠仍徘徊在大老与二老之间,自始至终未作出抉择。最终,爷爷死了,大老死了,这不正意味着湘西苗族文化不能再固坚自守?而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二老最终会回来吗?这也许也是沈从文先生想知道答案的问题吧!

读边城有感读后感(篇8)

家里有一本《边城》,是爸妈在凤凰古城买回的。那时年纪还小,这样一本白底黑字没有多余色彩的书、一本充满了乡间农田照片和线条粗糙图画的书,实在不能引起我的兴致,那时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同样来自凤凰城的姜糖,醇厚甜美,不像我们本地的姜糖辣得呛人。

后来长大了,知道了沈从文,明白封面上那三个大字的重量,就把《边城》从众多书中挑出来,放进最看重的小书柜里,但是还不看——嗨,有“一把辛酸泪”书成的《红楼梦》、有催人心智引人思考的《乡土中国》、有神秘又不失亲切的《苏菲的世界》……为什么要读一本淡似粗茶的《边城》呢?

寒假终于读了《边城》,才知原来这是一个那么小的故事,简单到不过一条溪、一座山城,便孕育了这个故事。可这个故事却也不轻快,少女蜜一样稠的心事、少年火一样的热情和骨气、老船夫古树年轮一样密的思绪,拌着这片土地上传承一代又一代的规矩、行事、道德,发酵出这个草绿色的歌谣般的故事。

沈从文说,《边城》不是为文学评论家、批评家和大多数读者而写,他写《边城》是为记录在他的混乱年代,作为“世界一小角隅”的农村曾经的“朴质、勤俭、和平、正直”。因此,我看这本书便不能太马虎怠慢了,也不能只满足于了解一个两家人间的故事——其中有隐话要说的,好好读读吧!

那个女孩是这样的惹人怜爱:“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作者的笔都为她软下来,仿佛生怕戳伤了翠翠细嫩的皮肤。

两个青年是这样的意气风发:“都结实如小公牛”“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不倚势凌人”,大的“豪放豁达”“不拒常套小节”,小的“眼眉秀拔出群,一望即知其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这些作者想要叙述的青年人的优良品格,都集中于这二人身上,将郁郁葱葱的边城最旺盛的生气都赋予他们。

老船夫是这样的淳朴重义:“骨头硬硬的”“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路上遇见老友一定要与他喝场痛快酒、渡客给多了钱像别人对少给钱的人那样绝不退让一毫。然而岁月磨砺了他宽厚的品性,也必然留下了生活的伤痛和谨慎细密的心思。

老船夫为一件事苦恼: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更知道翠翠无言的嘴后牵动着怎样一颗被朦胧情感笼罩的心。他为翠翠的婚事烦扰,却不敢轻易开口。每每要试探外孙女的心思,总是要解释一番“我给你说个笑话你听听”“这不过是笑话不必气恼”。在传达对翠翠婚事态度时,甚至也要作“马路”“车路”的隐喻。但是也不能全怪老船夫扭扭捏捏,一方面他纵然难开口,可他更明白翠翠的脾气,意会她的羞涩,了解她低头掐葱、举头望月时不能张口的怦然心动。

翠翠中意二老,但从她自察这份中意就再不敢轻举妄动了,她不愿去有二老的吊脚楼里、不愿上有二老的船、不愿望见有二老的方向……可她的心又深深地渴望着、痴盼着,见到他,以无人能知晓的方式。她不是这样退避的人,不认识二老的翠翠,误会二老轻慢她,一句轻轻又脆脆的“你个悖时砍脑壳的!”、一句气鼓鼓的“狗,你叫也看人叫!”莫不把俏皮的姑娘模样发挥到巧妙境地。

或许这是茶峒人的特色之处,是“朴质、勤俭、和平、正直”的人在处理个人情感时的极致,对他人的心愿总是尽力了解和满足,可一旦要表现自己的感情,绝不敢声张。正如老船夫被翠翠看出喜欢上河街劝人喝酒会害羞到乱嚷起来,心里的愿望,是这些人的秘密,猜测但不点破这些秘密,亦是生活在这片青山绿水间人们的情趣之一。

读到大老乘船而下,一种不安的隐情渐渐浮上书页来,千条万条线索被这种极致的害羞和委婉像利针一样,穿了起来。二老离开、老船夫四处打听二老的情况、翠翠更沉静地等待下去。那些过往时光里问不出的话,老船夫最终也问不出口,但他的心急已经让顺顺一家会意,却因一个人的死亡黯淡了热情。“老船夫说着,二老不置可否不动感情地听下去”,那种夜半起来歌唱的欢畅和兴趣已经失去,一场多人编织的暗流中养成的感情,在一方的淡漠中,又如暗流般远去。

再后来,老船夫也死了,留下翠翠一人,怀着她盼望的、等待的心愿。

这或许不算是一个悲剧,翠翠自有她要承担的责任和经历的苦难,老船夫早就无奈地看透这一点。谁说二老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呢!而没有二老又如何,翠翠依然是这样,傍水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的茶会越熬越浓……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620377.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晚上下雨的走心文案摘抄
下一篇 : 送给闺蜜结婚的句子63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