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范文类型,范文往往会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好的范文是怎么样的?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空谷幽兰读后感(系列5篇)"这样的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空谷幽兰读后感【篇1】

读了两遍,对我来说书确实是一本好书。

自知没有慧根,对悟道修行也没有太大的兴趣,但最吸引我的是书中这些故事。这里仅谈谈读完后我对这本书、隐、传统文化的一些看法。

1.这是一本很安静的书,跟随作者的文字,置身于仙气缭绕的终南深处,也是一次愉悦的体验。原版英文名《RoadToHeaven,EncounterswithChineseHermits》,中文版意译为“空谷幽兰”,幽静的兰花在空旷的山谷中独自散发着芬芳,境界确实提升一截,但很遗憾本书并非是对隐士文化的追根溯源,对道的兴起、修行等的深度剖析,相比之下更像一本游记,记录了两个美国人在中国的寻隐之旅,作者的毅力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都让我感到惊叹,除大量引经据典外,书中还记录了很多山中隐士的起居、修行状态、以及与修行者问答式的对话。自序中我总是被孤独吸引,当我还是个小男孩时,我就很喜欢独处。我想作者骨子里也是在追求隐逸之美,这应该也是他千里迢迢追寻隐士的初衷。

2.我理解的古代隐士,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隐士是指那些隐居不仕的人,他们往往是当时士人阶层的精英,纵观众多的隐士,会发现大多是先隐后仕,或先仕后隐,隐和仕貌似是两个对立面,而终南山成了庇护所一般被人们所推崇,甚至有了唐朝“终南捷径”的笑话,但作者所探寻到的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隐士,更准确得来说是那些在山里修行的僧人和道士,当然他们也是隐士,我理解为这是传统隐士精神的延续,目的可能不同,但原因是一致的,为了躲避世俗的嘈杂而退隐山林,通过修行追求一种无为的境界。白居易在他的诗《中隐》中写到:“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山里太冷落了,朝市又太喧闹了,领着固定俸禄,不求其位,索性现在这样就挺好,这是他心目中的隐。真正的隐应该是心灵的隐,我肯定没有时间和毅力去做这样的深山修行,在山林也好,在仕朝也罢,如果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对身边事物有清晰的见解,从中吸取精神的能量,生活本身也是一场修行。

3.波特是在1989年左右来的中国,至今已经20多年,文中的很多高龄的道士、僧人可能都已经不复存在了,感谢他通过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他(她)们。说来很惭愧文中的很多典故、地名、遗迹等我都是第一次知道,更是从一个外国人的书中。文中在拜访草堂寺时,作者说”我不能放过向这位祖师爷表达敬意的机会,因为我自己也是个行者。”鸠摩罗什,这位一千六百年的佛经汉译泰斗,作者表达了对他百分之一百的敬意。这里我想起了我去爬华山的经历,在玉泉院为了尽快找到院内集合的小伙伴,我稍大声音喊了一下他的名字,寂静的寺院一下被我打破了,事后我一直为我这个愚蠢的行为懊悔不已,在路过毛女洞、穿过长空栈道到达思过崖的整个旅途中,我可能更多的是领略华山险峻的风光,反而没有心思关注这些地方背后的历史故事,我并不是一个“行者”,我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观光客,再者像寒山、拾得、庄子、道、禅、《山海经》、《道德经》、《诗经》

书中提的这些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可能只是停留在听过,了解的阶段,反观邻国日本,例如汉服、庙宇、茶道、禅宗、园林.这些本来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却在日本被发扬光大,这些也是我认为值得思我们去思考总结的东西。

空谷幽兰读后感【篇2】

这是难得的一本揭示隐士文化的书。难得的是作者是一个外国人,更难得的是他的中文(包括古文)非常好,比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还要懂中国文化。隐士是我国古代一帮特殊群体,他们内心坚定,意志强大,目标明确;他们中既有高级知识分子,也有没什么文化的山里人,他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但他们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全部都幽居在崇山峻岭之中,特意的隔绝一切人际交往,独立出人类社会。本书作者不辞辛苦,亲身游历这些人迹罕至之处寻访此类隐士,并记录下他们的生活状态和一部分思想状态。这些都是以平叙的写法记叙,没有作者的评论和思考,也许作者目的也仅仅是为了告诉世界有这么一类人吧。看完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对隐士文化产生更深入的了解。我所知道的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清高范儿为特征的隐士人群依然和我认为的一样——要么假清高要么蠢清高,最后一种真的高....而第二种隐士——宗教隐士,则依然是不懂。他们的目的,他们的世界观,是什么让他们具有如此虔诚的信仰,统统依旧是迷。所以读完这书基本就是跟着作者去了趟名山大川,却可惜并没有和隐士们有深入的交流。当然我这辈子都是不会去寻找隐士的,因为太苦了。

所以正如隐士们说的那样:无法持戒就无法静心,不能静心就不能修行,不能修行自然也不可能开悟或者飞升了。但我若都不知道修行的目的,我又怎么会选择走这条路呢?特别是这条路如此的艰苦并且还可能会走不通。

空谷幽兰读后感【篇3】

空谷幽兰,洞人心性,这是一本关于中国隐士的书。隐之于显,终归是一种形式。无论禅隐抑或道隐,都寄托在环境中获取某种心境。

隐士文化向来不是中国文化的主流,“终南捷径”所道出的更是“隐”的微妙意味。至于寻佛问道之隐,又是另说。禅意与道意均指向一种终极意义,佛教的涅槃与道家的飞升,所强调的都是对自我的超脱,而其所用的方法都聚焦内心。这种近乎极致的自我挖掘,似乎很自然的同形式上的与世隔绝相结合,以环境滋养心境。如此看来,所谓隐士,既有内心之隐,又指涉一种生活方式。修佛与修道虽是修心,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心之历练,最艰难之处在于排除环境的干扰。藏之名山的修行之道对于断除杂念,与天地共鸣,无疑有着绝妙的功效。问题在于,这种隔绝的小世界,虽然很容易的导向空与无的参悟本性,但也很自然的束缚了人的视野,一不留神走向一种偏执,以致于更像是一种迷信。

所以,古来入世后隐的人们,所寻求的多在于一种隐士环境,以此来平和心境。而对于那些修行者,远处看起来仙风道骨,实则是另一个独立世界,当然,有时也是我们烦扰世俗生活的一种寄托。

空谷幽兰读后感【篇4】

空谷幽兰,于红尘浪涛外,归于清净。

一个隐秘而辽阔的世界次第展开,吃松针,饮山泉,遵循内心笃定的信仰和恩惠,与自然相持,生于无,回归于无。

陡峭峻险的山峰,深幽黑暗的岩洞,一些泥土,几把茅草,在云中,在松下,在尘廛外,依照内心的指向,探寻佛道精髓,心若素水。

他们,被称作隐士,来于凡尘,高于凡尘。

身处这样的年代,早已忘记还有隐士这一说。寺庙里的尼姑和尚饮酒作乐,欢畅间已不知静心修性为何物。终日打杂闲物,嬉笑怒骂,顶着高人的帽子,日日浑噩。各式各样的庙宇兴建在城市边缘,古老的或新建的,萧索的或气派的,要么香火旺盛,要么门可罗雀,真正精心顿悟的道士佛家,能有几个是被这样的喧哗滋养的?只枉这一派浅薄之徒,将修德逆为迷信,沦若枯槁,终是迷惑。

中国博大的佛道文化中,还有隐士的存在吗?

这是近乎执拗的探寻,冒着生命危险,两个外国人在终南山险峻的山形中萦回。他们遇见几十年未曾下山的老者,静心坐禅,种植庄稼、果树,用铁链串成小道,居住在难以涉足的悬崖边,一个人默默享受形体之外的清净。他们都很清贫,但无一例外有着幸福、知足、明朗的笑容。衣着简单陈旧,却有着干净凝练的质感,透着岁月沉淀后的安详,渗透尘世繁杂。虽不似想象中那般各个神若仙逸,却别有一番谨慎和从容。

是经历过心灵艰险的人,在滚滚红尘中无所归顺,然后发现这片奇妙的山林。他们的心,比常人更多地经历了晦暗、惊悚、孤苦、破裂,在虚与无间逐渐学会净化自己的心,终成空谷幽兰般的高雅宁静,身处的环境宁谧到诡异,若是没有心灵的清醒和坚韧的自持,根本无法进入者令人惊恐的岑寂。

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迷惘与清醒同时降临,只有独自栖息在灵魂深处,才能感到周遭万物与我们同在。内心沉着的人,不会只专注于一个有限而封闭的世界,用心过滤周围的世界,淘汰喧哗留下的痕迹。

大多数人无法成为隐士,不能将自己的心搁置在无垠的空间里。我们所能做的,只有被迫接受这个世界的一切,它不具备高山流水的清明豁达,更像是一块巨大的嚼过的口香糖,乏味而黏稠。活在精确界定的时空中,与广袤的人群产生关系,与少数的思想建立联系,时不时为自己的生活增加几个人物、性质以及事件,以此弥补缺失的经验。

这全然不同于隐士的生活方式,又自有它的相通之处。浮躁都市中,不坐禅,不念经,但依旧养其德,修其身,框定自己在生活中的运用范围,不逾矩的同时,又比常人更深入地挖掘它。

这便是一种清净的气度。无论外界如何变化莫测,始终为心留下一片洁净。理性地认识到自己活在怎样的真实世界里,选择抗争或者屈服,判断自我的真理观是否取决于整体。对周围的事物和情景怀有揣测的意识,用感性相信先前的故事,用理性等待未来的故事。顺应漫长的生命过程,时而停下来审视过去的得失和未知的走向,从容且清净。

对身处浮世的人而言,便可以称得上是难得了。

空谷幽兰读后感【篇5】

本书写了作者为解决一个疑问“现在中国还有没有真正的隐士?”亲自来中国探访,其间他遇见了许多道士和和尚,踏过了许多名山。即使在现在经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作者发现还是有真正的隐士的。他们喜欢安静,住在没有人的大山深处。作者赞扬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

相对于佛系生活,隐士的生活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佛系青年身处大城市中,没有很强的欲望,一切随之自然。但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隐士有一个集中的目标,那就是追寻生于斯,回归于斯的那个无——道。而城市中的人们不如说是一种迷惘,并没有什么确定的目标——即使是隐士那种飘渺的目标。

大城市中的人的迷茫正是由于没有明确集中的目标,生活随波逐流。而隐士之所以不会空虚寂寞,只因为他们将全部精力都用在了修行上,即使有些人不理解,即使他们吃不多穿不多,但他们才是内心强大的人。

所以现在处在城市中的我们,即使没能去大山深处修行。也愿能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有明确而执着的追求,而不是去虚度这一生。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824703.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悼念朋友父亲的句子35句
下一篇 : 体育实习自我总结十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