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随着我们的知识面不断扩大,范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范文包含各种各样的文章,好的范文是怎么样的?小编特别编辑了“2023家庭读后感”,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家庭读后感(篇1)

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儿童家庭教育的书,这本书深深地打动了我。孩子的教育,学校很重要,但家庭和父母的教育也很重要。孩子在家中采用什么方式教育,如何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应该是每个家长需要在教育孩子方面上好的第一课。

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对家长来说就是一门学问和本领,掌握一些这方面知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无疑是必不可少的。看了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孩子的家庭教育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虽然对孩子的教育并没有固定模式可遵循,但从教育的普遍性而言,还是有一定规律的,所以针对未来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也有了一些小小的想法。

一是用好的家庭环境来影响孩子。孩子在家里,让他吃饱穿暖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家庭成员的关系是否融洽、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是否一致、孩子在家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如何等,都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重要的影响。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集众多宠爱于一身,往往会表现出任性、脾气倔、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以及一些不良生活习惯。

作为家长,就需要耐心理智地对待,不能一味地纵容骄惯溺爱孩子,也不能本着“不打不成器”的思想,孩子一犯错就打骂,要懂得如何去爱孩子,既不苛求也不放任,和孩子做朋友,循序渐进,养成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要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融洽、温暖、幸福的家庭教育氛围。

二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要从小给孩子灌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思想,不能让孩子养成事事依赖父母的习惯,以后一遇到困难和问题,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而是第一反应就找爸爸妈妈帮忙,如果事事帮孩子包办,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缺乏独立性和思考能力,就没有自我发挥的个性空间,面对挫折和困难就会缺少信心和勇气,所以在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上,家长要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在正确的方向上加以引导和鼓励。

三是经常与孩子做一些亲子游戏。在孩子小的时候,可以经常和孩子一起做做游戏,比如:和孩子玩一些抛接游戏,锻炼孩子的手眼协商能力;可以和孩子来个唱歌、背诗词比赛等,一人一首,提高孩子阅读、艺术等方面的兴趣,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记住很多儿歌、唐诗;还可以通过讲故事锻炼孩子的想象力,大人讲完了,再让孩子重讲一遍,不要求完全一样,让孩子自由发挥,充分发挥其想象力。

四是家长要与老师保持沟通。孩子的教育,包括学校、社会、家庭,孩子上学后,家长要经常和老师沟通孩子在家的真实情况和表现,充分了解孩子,制订最合适的教育方法。要经常性的关心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与其它小朋友的相处情况等,每天要有与孩子沟通的时间,听听孩子在学校都学到了什么,玩了什么游戏,和谁交了好朋友等等,让孩子对学校集体生活有兴趣,也可以对孩子在学校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疏导解决。

五是家长要给孩子做好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不是以教学为基础,而是以个人教学为基础。家庭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往往会不自觉地影响孩子。父母的行为习惯、是非标准、对人和事的态度、道德观念等诸多方面总是影响着孩子。

因此,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行举止。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所以家长应该在很多方面做好榜样。

家庭读后感(篇2)

读《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之所思

姓名:陆雅倩

学员号:0702

学号:***

班级:2014级专硕一班

国家是一个历史产物,“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道国家和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在生产力足够发展之前,人类生活在一个被现代人称为“原始共产主义”的社会中,那里没有私有制,没有压迫,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人们集体生活,共同生产。但与之相对应的确实生产力的极度低下和人们寿命的短暂。

社会发展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只要有国家的存在,就有阶级的斗争。即使在社会主义国家,它仍然是一个阶级国家,本质上也是一种**。

但与过去不同的是,它在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多数票对少数票。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管理经济政治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管理人民自己的事情。它的政治统治功能逐渐萎缩,社会管理功能日益增强,为未来的无阶级社会做准备。

正如恩格斯所言,“阶级不可避免地要消失,正如它们从前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一样。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必然会消失。”国家消失之时,正是共产主义实现之日。

当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离共产主义还很远,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自发的过程。我们要更加努力地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处,走科学发展道路,等待国家自身灭亡,实现人类自由发展。

《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所研究的是以前未被人们科学地**过的新课题。它不是用已经得出的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来说明一个具体的社会形态,而是研究人类古代史上各社会形态的演变,从而为已经提出的唯物史观的必然性和普遍性提供一个史实例证,因而这种研究用具体到抽象的分析方法更为适当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作指导,有分析有鉴别地利用前人提供的史实与研究的成果,史论结合,从大量的史实出发,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并且恰当地采用了具体到抽象的分析方法,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一种方法。

恩格斯的伟大贡献,在于他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第一个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系统地分析了原始社会的关系,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科学地揭示了从氏族制度到国家的社会转变的客观规律。在对国家起源的理论研究上,西方政治学者并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可以说,恩格斯关于国家起源的基本结论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

家庭读后感(篇3)

《约翰·洛克的家庭教育》是约翰洛克的一部教育著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称作为现代社会青少年智慧和品德教育的标杆。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作者从教育目的到教育方法,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的教育思想。

本书共分十一章,对我们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家庭教育。例如,在谈到滥用体罚时,笔者提到,如果体罚暂时起到一定的效果,那不是因为受害者的羞耻,而是因为他害怕疼痛。体罚会加强人性趋乐避苦的倾向;而享受快乐并竭力逃避痛苦的自然趋向,是一切**和罪过的根源。

后面又举例说明了这一观点。看起来结构严谨、论证有力。我的疑问是今日学堂对学生的处罚如违犯三条校训军训一天算不算是体罚;会不会加强孩子们本性中趋乐避苦的倾向。

行为教育比口头说教效果好是不言而喻的。至于是否会加强学生的快乐和逃避痛苦的倾向。我看未必。

不可否认,军训比听课、做作业累得多,但对学生的体力有好处。通过军训,学生的体力和精力都比较好,学习神的状态比较好,对学习神更感兴趣。看起来是惩罚学生,其实是帮助其更好的成长。

学堂的学生并不是为了避免军训之苦而勉强自己认真学习、认真完成作业。这在听课过程中可以体会得到,真心热爱学习、积极主动学***意逢迎、消极被动学***明显的不同。前者精力充沛、充满活力,笑容可掬,会让听课者受感染而精神振奋;后者神情呆滞、两眼无神,显得没有活力,在应试学校中比比皆是。

且军训并不只是惩罚手段,也是奖励手段。

洛克在书中也提到奖惩手段有正误之分,正确的奖惩原则是使儿童知道羞耻和光荣,懂得爱惜名誉、惧怕羞辱。学堂的做法与该原则相吻合。任何奖惩手段都是外在的形式,旨在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如果激活了学生自我成长和自我超越的内在动力,奖惩就不重要了。

洛克主张让孩子顺其自然地成长。很多人口头上都会说顺其自然、随缘等话。但却不知如何落到实处,特别是在教育上。

其实关键在于了解自然规律并遵照自然规律办事。比如,12岁以前,大脑的语言区比较活跃,记忆力也比较强,适合学习。据此,学校提前开设了英语课(5岁半的孩子在学校开始学英语)。

在英语教学中,它是按照听、说、读、写的语言学进行的。结果很好。学生们学习英语很轻松愉快。然而,应试学校违反了自然规律。许多学校只在初中开设英语课。在教学中,他们强调语法而不把听力放在第一位。结果,学生们很努力,学了很多年的英语,都说不出话来。自然比人好得多。人以为自己是对的,就逆天而行。他真的在乞求帮助。

成功的家庭教育不是要你做一个尽责的家长,帮孩子准备好一切那么简单。做一个更好的家长,你要学***则为中心的生活,成为一个很好的计划者、追梦者,能看到将来,能承受长时间的努力和接受一时的不如意。然后,激发孩子发现生活的热情,帮助孩子找到生活的理想和目标。

因为,按照我们一贯的教育方法,孩子可能有很多知识、经验和技能,但他缺乏激情,不知道生活的方向,所以很容易随波逐流,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家庭读后感(篇4)

13法李东亚暑假在家时期期间的闲暇时光,我翻阅了早已被老师提及多次的伟大思想家恩格斯的这本巨著,全书无一字不闪烁着理性睿智的光辉,在伟人的引领下,我仿佛以处在一个冷静的位置,亲身体验了人类的各个阶段。恩格斯分九章讲述了家庭发展史、宗族制度、私有制和国家起源。通过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的研究,不仅强调原始社会,而且强调奴隶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指出了美好的未来。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恩格斯关于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的论述。

恩格斯在他的书中把国家的形成归纳为三种主要形式:雅典国家是在氏族内部发展起来的,“既然氏族制度对于被剥削的人民不能有任何帮助,于是就只有期望正在产生的国家”了。罗马的国家是在外来的平民人数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形成的。

他们被剥夺了公民权利,被迫服兵役和接受军事训练,事实上形成了一支新的部队。这种新的平民力量对贵族的胜利摧毁了旧的氏族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罗马国家。德意志国家是在征服外国领土的基础上直接产生的。

日尔曼人入侵罗马后,为了统治罗马,他们迅速将管理机构转变为国家机关,使军长成为国家元首,进而形成德国国家。

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国家和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不可避免地发生阶级分化时,国家就因这种分化而成为必要。国家的出现就是承认社会已经陷入无法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成不可调和的对立,无法摆脱它们。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高中政治课本上的一句话可以很好地概括这一段:国家是阶级矛盾无法调和的产物。

在政治精神和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正以迅猛的步伐走向这样一个生产和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阶级的存在不仅是不必要的,而且是生产的真正障碍。阶级不可避免地要消灭,正如它们从前不可避免地产生一样。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的消失。

在生产者自由平等联合的基础上,以新的方式组织生产性社会,实行管理民主、社会友爱、权利平等、普及教育,将开启社会的下一个更高阶段,经验、理性、科学不断向这个阶段努力。这将是古代氏族自由、平等和友爱的复活,但形式更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世界的不断进步,我们在短暂的生存中,也推动着历史车轮的不断滚动和运转。一种社会形态的形成,伴随着其相应的生产力、生产方式、适宜的社会组织形式也将形成,世界将逐步走向更高的形态。最终实现马克思思想中的理想共产主义,阶级矛盾弱化甚至消失,人类社会将处于更加和谐的境地。

在阅读的过程中,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我最想的是这种国家消失后会出现什么样的社会组织体系?阶级能否消失?人类将从文明时代进入什么样的时代?

有人提到,将有欧盟等国家的联合体,政治经济一体化,货币独立发行,既有民族特色,又优于国家。世界会不会朝着那样的方向发展呢?

事实上,这于氏族制度被国家取代的过程是相似的:氏族部落通过联盟形成一个新的群体,导致氏族制度的崩溃,然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慢慢地出现。如过这个联盟的目标是全世界,包括全世界的国家和组织,那可能是国家可以通过这种一体化而消失。

但目前看来这似乎无可行性,即便是剩下几个联盟,联盟之间处在差距,那么矛盾、竞争就会存在,这无疑就是将国家数目做一番缩减而已。因此,我认为像“欧盟”这样的国家联盟不会是取代国家的新组织制度。目前,人类社会的现状还不足以导致新制度的出现,如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要求:

物质资料大量丰富,阶级消失,人人自由而平等。可以说,我们还处于后备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只要我们坚持发展,有时间积累,量变必然导致质变,我们一定会进入一个更高、更进步的社会状态。

最后说一说整体阅读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后的感受,阅读过程中总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仿佛自己脱离了人类这一整体, 不再是他们其中一员,而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看着人类社会一步步发展至今天的文明时代。读毕,心情就像阅读一部未完待续的小说那般,总忍不住去猜想后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期待,憧憬,想象着人类社会将何去何从。

这部出版100多年的巨著,依然闪耀着耀眼的光辉。总之,我读了一本好书。

参考资料:《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

新浪博客《读后感》

李东亚2014年8月20号

家庭读后感(篇5)

老师与家长的关系

《基础学校———一个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里提到家长是合作伙伴,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现在在中国,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上投入的时间越来越多。但是,如果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过于密切,不能把一切都报告给家长。

根据《基础学校———一个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所列出的调查显示:将近40%的家长高度赞赏能和学生的“家庭和父母”保持联系的老师,而只有9%的学生是这样认为的。从这点可以看出:

学生其实并不希望家长与学生联系的过于密切。当然,这并不代表老师与家长不能联系,家长无疑是老师最好的合作伙伴,只是老师在与家长的交流中要运用一些技巧,老师与家长的合作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而不是不断地将学生的“缺点”揭露给家长。我见过这样的老师,他不停地在学生面前讲学生的缺点。家长们觉得不能面对学生,当场打他们。结果,我们成了一群旁观者。

年轻无知,我们甚至经常拿学生开玩笑。结果,那个学生并没有像老师预期的那样“改邪归正”,他犯的错误越来越多,甚至面临被学校退学的威胁。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老师也只是“恨铁不成钢”,想让家长好好管管学生,只是她用错了方式,最后学生对他失去了信任感,家长也未必多感谢他。

因此,如何正确对待父母作为合作者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家长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也许我们会觉得家长和学生一直在接触,甚至非常亲密。但事实上,除了一些留守儿童外,即使父母一直不辞辛劳地陪伴着孩子,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也未必很亲密。在许多情况下,家长和学生很难就他们的学习态度达成共识。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能会步步紧逼,毫不松懈。学生对自己的学业当然也是要求尽善尽美,但是人无完人,有人的地方便有弱者。这种时候,学生可能很害怕家长的“沟通”。

我记得小时候,我害怕我考试不及格时父母会知道我的分数,但当我拿到满分时,我迫不及待地告诉父母。但是父母从来都是差的狠批,好的却永远是继续努力。所以,何为家长与学生的联系?

这不是过分****是否符合他们的标准,而是一种情感交流。我的很多同学都觉得和父母没有话题,这本质上是缺乏情感交流。因此,家长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更加注重参与和鼓励。

不是只问结果的参与,不是只有“再接再厉”的鼓励。抽出一点时间,陪自己的孩子好好看看他们的世界,即使孩子失败也不要过分苛求,与他们一起寻找失败的原因,鼓励他们克服重重困难,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一定会有父母有着许多的共同话题。

学生与学生的关系

说实话,在我十多年的学习生涯中,认识的学生不是同学就是同学的亲戚,当然,我也不排斥那些偶尔因为考试认识的人。《基础学校———一个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里面所提及的孩子便不会如此。他们除了传统的分班模式外,还有混合年龄组合,几种组合,按个体组合,全班组合的方式。

这种方式的最大好处便是:我们认识的绝不仅仅是同班同学。例如,在混合年龄组中,四年级学生和学龄前儿童可以参加同一个科学项目,而五年级学生可以帮助一年级学生阅读或做算术。

遗憾的是,在中国有时候“窜班”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同年级的交流除了成绩榜上的攀比,似乎找不到其他,更不用说与不同年龄孩子之间的交流。事实上,有时学生更能帮助学生学习。我上小学的时候,经常让姐姐给我解释我不明白的问题。课堂上很难的事情一下子就很简单了。这并不是说老师讲得不好,但有时学生之间更容易沟通。

而且,人的素质参差不齐,有些人的接受能力可能需要逐步开导,而目前的教学条件只能考虑大多数人的接受能力。因此,学生需要在许多方面寻求帮助。毫无疑问,学生是好助手。学生与学生之间这种无压力的交流学习不仅可以在学业上共同进步,还能增强彼此之间的感情,明白合作的重要性。

总之,良好的学校联系是绝对必要的。因为联系才有了思想交流,因为联系才会纪律严明,因为联系才会互相关心,因为联系才会有同一个目标······然而,联系并没有那么简单,过度联系会让人有种不适感,就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超过了最佳距离便会给人压力感。所以,我并不是很赞同《基础学校-------一个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里的某些做法。

如:将学生的成绩单寄给家长。在我看来,成绩是否告知家长是学生的一个权力,大部分的孩子都相当害怕父母的失望,那比考了班级倒数第一还让人坐立难安。

这点,中国的做法更让我赞同。中国只有在家长会的时候才会将成绩单给家长,而且只是自己孩子的成绩,家长可以从中了解孩子的弱势,孩子也不会觉得被逼得太死。相反,这样的家长会也会给孩子们敲响警钟。

但是,如果每天都感觉在开“家长会”,生活难免有些“可怕”,家长有学生之间的联系恐怕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当然,除了联接这个家庭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外,课程、环境和性格的连续性也至关重要。这些在《基础学校———个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中这本书都有体现,其中不乏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而将这些理论用于实践还将是一条漫长的路。

家庭读后感(篇6)

读《家庭德育实用读本》有感

我心中不再是白马王子和灰姑娘的时代。现在老熟人遇到的热点话题已经变成了自己的孩子。谈得最多的不是某某家的孩子多么厉害,就是感叹孩子如何的脾气大,难以对付!这群父母们脸上显出来的多是疲惫和焦虑。

天下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的,可是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教育方式,它的教育效果也是完全不同的。怎么样的“爱”才是孩子需要的、怎样的“爱”才是社会需要的、怎样的“爱”才能——爱得其所?

读了王晓春老师的书,我更感兴趣了--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家长的教育意识大大增强了,可是目前中国的家庭教育在观念上大多守旧偏激、目标上重智轻德、过度保护轻忽自立、重物质轻精神、低龄学高龄内容,而这些偏差的教育行为足以影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有的家长过于溺爱孩子。爱的方式方法却极度不对,正所谓“要什么给什么,顶在头上怕摔了、捧在手上怕冻了、含在口里怕化了”。现代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多数更是“421”家庭,家长把孩子放在翅膀底下,陪读、陪送、陪练的现象普遍存在,孩子要什么有什么,崇尚拜金、享乐主义,缺乏精神鼓励。

导致孩子们缺少自立自强、耐受挫折、艰苦奋斗的精神。但当这些问题变得明显时,不良性格特征已经形成。此时家长们才来指责却没有了作用,有时反而更加恶化了与子女的关系!

对此不少家长很是困惑。

伟大的思想家培根曾讲过这样一句话:“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题目已经被遗忘,但几句话却让我震惊,我永远不会忘记:哪个国家是世界上最累的父母?回答是——中国!

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投资最多,但恰恰相反,他们的成就和尊重与他们的投资并不成正比。

曾几何时,我们为人父母后,生活的全部中心就是孩子了。为了他们我们可以牺牲很多很多,对他们更是百依百顺,着重于孩子智力培养和身体健康,却轻忽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大都希望孩子成为什么‘家’,而轻视工人、农民等职业。

并且,不少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过于偏激,对于孩子的问题以及家庭教育中的困惑往往是和同事、亲朋好友念叨,而不主动自查不主动与孩子交流,不关心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但只注意配合学校抓好孩子的作业和学习。当孩子忽然发现父母更热爱考试分数,而不是自己时也越来越没有礼貌,于是顶嘴、软磨硬泡、阳奉阴违、撒娇耍赖。

家长们也开始发现孩子的不满,于是开始利用父母的权利唠叨、训斥、打骂、惩罚等。于是监视与反监视、限制与反限制的“亲子之战”开始了,这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斗”。结果,家长们感叹,身心疲惫,而孩子们却感到痛苦,不理解--

家长们首先要端正思想,爱子女就要先教他做人、再教独立生存的诸多能力,不要让他在父母这把大伞下长成温室的花朵后再把他们推出风雨交加的竞争社会中,这是非常残酷的,这时你已无能为力,孩子却更加迷惘不能适应。

父母应懂得对子女要——爱得其所,不仅要给鱼吃,更重要的是教给钓鱼的方法!该热情澎湃时就热情澎湃,不该时就把爱深深地藏在心中,注意防止溺爱和滥爱。如果爱得不当,反而害了自己的子女。

这类例子在现实中我们见的还少吗?有人担心爱得其所会引起子女误解。其实,现在的独生子女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一代,他们能分辨出父母对自己的爱有多深,对错有多大。

即便一时理解不了,有朝一日认识到了父母这片良苦用心,就会加倍地爱你们。否则的话,倒有可能落个埋怨。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伟人的后面必定有一位伟大的母亲”。这明显的强调了一个事实,一个孩子将来能否成功,能否出人头地,成为非凡的人物,其最主要的关键还在于父母如何加以教养和培育,那么王老师这本《家庭德育实用读本》就不可不读了,他结合了当前我国儿童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不但指出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而且还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给家长教育子女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因此为了自己下一代的前途,并为社会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希望天下每一位父母都能重视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

特别是孩子的德育教育!

为了孩子、为了自己、为了社会——

“爱”就要爱得其所!!!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837046.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副职的述职报告(范本11篇)
下一篇 : 两个人相处的句子3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