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在“教育与人生读后感”这篇文章经过筛选之后,栏目小编认为它是一篇精品之作。读完作者的作品后,内心不禁涌起许多感动。通过写作,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包含哪些角度呢?请相信,您会在这篇文章中找到满足您要求的信息!

教育与人生读后感(篇1)

《教育与人生:梁漱溟教育文集》读后感600字:

上一次我写了一篇《哲学与人生》,写完之后很想再一下《教育与人生》。为什么这样想呢?因为哲学是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思考。如何更好的思考人生?如何更好的走好人生路?只有借助教育这个工具。

今天读了叶圣陶老先生写的《教育与人生》,叶老说:“教育是人类获得生存资料和经营生活的一种工具。教育本身并非目的,而是工具。这种工具,大而言之可以挽救国家社会,小而言之可以指导个人,改造个人的错误,实现个人的本能,它的作用是很大的。”

叶老还指出教育与人生的三种关系:以教育认识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

关于教育对人生的作用,我还是比较认同卢俊提出的:教育即生长。我觉得人生就像一粒种子,教育就像是阳光雨露。教育就是用来促进人的全面生长的。读后感.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如果要是按照孙瑞雪的说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胚胎”。教育的作用就是帮助这个“精神胚胎”完整的成长,长成一个完整的自我。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认为:教育是“风格之培养”。风格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思想及行为有了一定的要求。一个人受过教育之后,最大的特色是:对于许多事情不是不能做,也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于做。通俗的讲就是一个人接受了教育后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更加严格自律了,更加有原则了。

总之,我觉得教育能促进人的全面生长,能让一个人形成自己的风格。这就是教育对人生的作用。

教育与人生读后感(篇2)

雷小波当《教育与人生》放到我的手里时,我就认定它是我长久的手边书。书中叶圣陶先生的话就像是一股力量,能够推动我走进真正的教育中,这股力量将我以前对教育的简单想法一一击破,同时细腻地指点着。这本书将让我受益无穷!

在《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中,叶圣陶先生说道: “小学教育是为着小学生的,小学教师是栽培小学生的。原来人之所以可贵,并不在他既已为人,乃在他将进而为更高尚的人。

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能参与到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学会做人,是最根本的。在学校中,学习知识固然是一种培养学生的途径,但无法将所学的融入到生活中,学生得到的仅仅是知识,而不是智慧和人生。

第一次面对41个孩子时,我比他们更紧张。很多慌乱的时刻会出现在自己身上,我曾用严厉的语气责怪过他们,但第二天再见面,他们依然真诚地对着我笑,我便开始想该怎么做才是真的对他们负责。

面对这群天真的孩子,没有人会喜欢将他们埋进无边的题海里,当他们在奔跑的时候,我能被他们努力的表情所感动。而成为一个教师后的我,对自己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就是为了让孩子不会对我感到失望,更不会让他们自己在困难中失去前进的信心。

不知不觉中,已经一个多月了,同学们已经开始和睦相处了。孩子们就像魔术师。他们每天都在变化。我每天都能感觉到。他们会帮助别人,积极主动地伸出援手,不仅能借钱而且懂得与人分享;有些人看到地上有垃圾,就拿起扫帚扫。其他人迫不及待地加入进来,即使拿扫帚的手不够灵活。

看到老师会微笑着打招呼,记得放学后跟老师道别。

其实我喜欢摸摸他们的头,或是拉拉他们的小手,可同时我也明白与学生太亲近,会有反效果,于是我常常板住脸。回想起来,脸上的表情一定是太难看了,孩子们无法接受,都离我很远。“如果有一面镜子在前面,也许自己看了也会嫌得可厌。

”先生的这句话就是对我说的,现在的我正在改变,我有更多的耐心走近孩子们,仔细地帮助他们改正作业直到真的弄懂为止,心平气和地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让他们也学会和身边的人相互友爱。

以前我真的不知道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接受他们的情绪,如何处理他们的想法。直到现在才知道,原来用轻声细语更容易贴近学生,用温柔更容易说服孩子的小脾气,用一点细微的关心可以把他们的“不听话”赶走!教师的态度引导着学生的态度。教师的脾气改变学生的脾气,教师的行为影响学生的行为。

这些点点滴滴也许只是我看到的一小部分,而每个人所拥有的时间就是用来“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的,时间越长,积累得越多。我的学生让我知道更多,我也希望我的努力能让他们真正得到收获。我想看到他们在快乐与悲伤中,或在成功与失败中,能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教育与人生读后感(篇3)

一:叶圣陶与人生

当《与人生》放到我的手里时,我就认定它是我长久的手边书。书中叶圣陶先生的话就像是一股力量,能够推动我走进真正的教育中,这股力量将我以前对教育的简单想法一一击破,同时细腻地指点着。这本书将让我受益无穷!

在《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中,叶圣陶先生说道:“小学教育是为着小学生的,小学教师是栽培小学生的。原来人之所以可贵,并不在他既已为人,乃在他将进而为更高尚的人。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如果能参加正人人类的进化历程,便算是个有价值的人。”学会做人,是最根本的。在学校中,知识固然是一种培养学生的途径,但无法将所学的融入到中,学生得到的仅仅是知识,而不是智慧和人生。

在我第一次直面41个孩子的时候,我比他们更紧张。很多慌乱的时刻会出现在身上,我曾用严厉的语气责怪过他们,但第二天再见面,他们依然真诚地对着我笑,我便开始想该怎么做才是真的对他们负责。

这群天真的孩子,没有人会喜欢将他们埋进无边的题海里,当他们在奔跑的时候,我能被他们努力的表情所感动。而成为一个教师后的我,对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就是为了让孩子不会对我感到失望,更不会让他们自己在中失去前进的信心。

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一个多月,和学生的相处也开始熟悉。孩子就像魔术师,他们每天都在变,我每天都能感受得到。他们会别人,积极地伸出手,不仅仅是借与还,还了与他人的;有人看到地上有,拿起扫把就扫,其他的人便会迫不及待地加入进去,即使握着扫把的手还不够灵活。见到会微笑着问好,放学时记得向告别。

其实我喜欢摸摸他们的头,或是拉拉他们的小手,可同时我也明白与学生太亲近,会有反效果,于是我常常板住脸。回想一下,板着脸的表情一定太难看了,孩子们接受不了,都离我远远的。“如果有一面镜子在前面,也许自己看了也会嫌得可厌。”先生的这句话就是对我说的,现在的我正在改变,我有更多的耐心走近孩子们,仔细地他们改正直到真的弄懂为止,心平气和地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让他们也学会和身边的人相互友爱。

以前的我并没真正如何与儿童相处,如果接受他们的情绪,如果处理他们的想法。直到现在才知道,原来用轻声细语更容易贴近学生,用温柔更容易说服孩子的小脾气,用一点细微的关心可以把他们的“不听话”赶走!而正是老师的态度引导了学生的态度,老师的脾气改变了学生的脾气,老师的为人影响了学生的为人。

这些点点滴滴也许只是我看到的一小部分,而每个人所拥有的时间就是用来“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的,时间越长,得越多。我的学生让我懂得了更多,我也我的付出能让他们真的得到收获。我想看到他们不论在与难过中,还是在与失败中,都能不停地,不停地长大!

二:《教育与人生》800字

捧着叶圣陶先生的《教育与人生》,细细读来,我对“改变人生的方法——圣贤教育”这一点感触颇深。

在《教育与人生》中,叶圣陶先生具体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提到了以教育认识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这三个教育与主体的人和客观的构成的人生关系。三大观点不仅体现着深刻的教育改革思想的痕迹,更是想告诉我们,在将来的教育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自身“人”的特性和客体,理解精神境界的真正意义,明确心灵深处的真正诉求,而不仅仅局限于表层的物质等功利性追求。

《教育与人生》中所体现的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观点让我想到了肖川教授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提到的一段话“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而一个拥有希望、力量和自信的人,最有可能成为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当时读完这句话并未深入思考,如今,再看叶圣陶先生的《教育与人生》,才发现叶先生的书,便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我也从书中体会到了教师的“教”的真正内涵。“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中,“教”是前提、手段,“不教”是目的。叶老说得很明白:“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率至于教育与人生读后感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也就是说,所谓“教”,重点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启发、引导,培养能力。所谓“不教”,是在教师的引导训练下,学生拥有自己学习的能力了,能独立探索实践、解决问题。这也就达到了“教”的目的。

读到这里我才深刻明白《教育与人生》这本书真正的启示意义,真正意识到教育者要以深入认识其自身为前提,在认识自我和的基础上去革新自己,革新掉不正确、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习惯和观念,建立起新观点。接着,学会用教育的成果来丰富成就自己的人生,发挥自身优势,将有意义的人生境界变为现实,实现人生价值。我想这样才是我们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因为其解答了人的生存意义问题。

范文三:《教育与人生》的读书心得

“教育与人生”,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教育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影响作用,也可以看出教育是伴随我们一生的。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都在学习,可能你没有坐在课堂上,可能你不是学生,可能你正在学习一项新的技术,可能你正在浏览网页,哪怕可能你正在看路牌,摸索前进,又哪怕是小孩在学习走路,这些都是学习。教育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而不只是指读书。用叶老一句简单的话来讲,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其实就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当孩子具备了良好的习惯,也就意味着他们具备了学习的能力,当他们能自主学习的时候,那教育的目的也就实现了。

看着《教育与人生》,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究竟应该怎样才能把书中的思想转变成自己的思想,怎样把书中的思想运用到幼儿园的活动中。因为这本书基本上是针对小学教育来写的,很多方面在幼儿园里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一直思考着……

后来,我想到我们幼儿园的课程实施过程中,主要是以幼儿为主体,教师是作为幼儿掌握知识的媒介,起主导作用,在幼儿园的活动中,幼儿能充分行使主动权,为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而努力。所以,我觉得在幼儿园最主要的就是养成教育,也就是叶老的那句话“养成良好的习惯”。

跟着这一条原则,我不断地摸索,希望能找到一条通往的路。由于幼儿园的孩子有向师性,他们把老师对他们的看法比对他们的看法看得更重。他们特别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赞扬。而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每一个孩子都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他们各方面的发展肯定也是参差不齐的,像我们班,查小语言、行为、习惯等各方面都很优秀,不需要老师阿姨多费心,还能帮助老师做一些小事情。我们班还有一个小年龄的小,每次的时候,她都能参加,但每次上课的时候,就不肯举手。为了锻炼她的胆量和大胆举手的习惯,在一次语言课上,我特别注意她,在请幼儿表演儿歌的时候,又没看到她举手,于是,我试探性地问:“XXX,你愿意表演给小朋友看吗?”她点点头。可当其他几个小朋友都上来的时候,她却没有动,我地说:“XXX,很的,老师相信你的。”于是,我把她请了上来。明显可以看到她脸上的笑容,但第一遍表演的时候,她只是跟着我做动作,嘴里没有念儿歌。于是,我又引导说:“XXX,刚才一遍你做得很好,愿意跟着老师,跟着小朋友一起把儿歌念出来。”她很干脆地说“愿意。”于是,我蹲下来,跟她面,用眼神、动作感染她、引导她,终于,她地念起了儿歌,终于在课上开了第一次口。其实这只是初步的引导,相信在不断的正面诱导之下,XXX会逐渐主动举起小手的。

而习惯也不是一时三刻就能形成的,就像教育不是今天教了就可以了,它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对孩子的细微的进步进行表扬,对孩子的错误的行为进行纠正,一起探讨正确的途径。

不,教育还不止这些,其实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充满了教育的契机,教育也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生活。

范文四:叶圣陶教育与人生读书笔记

读完一代教育名家叶圣陶先生的名著《教育与人生》后,心灵受到的震撼很大,他的的确确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教育”二字,令人钦佩!

《教育与人生》中用了比较小的一篇幅说道“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看似一句连“外人”都知道的可我却思考了很久——因为它“实在,朴实”!但是我不知道自己离这一句话的要求还有多远?

第一点——通常说教育工作分“言教”和“身教”,以“身教”为贵。个人认为,老师其实是“语言器官”比较发达的高级动物,“言教”可谓是时刻都在进行的,经常嘴巴一张就会停不下来,反正我是这样的人,所以讲的话多了,难免重复的也多,但是又并不是每句话都是重点,学生很多时候就搞不清楚我的要求了。拿最近的课本剧排练来说,学生甲饰演后羿,其中有一段情景是后羿登上昆仑山顶拉弓射下九个,排练时我是用我的嘴巴把情景描绘了不知道多少遍,我让学生自己先理解后羿这一人物,依照人物特点想像他登山的步伐该怎样?拉弓时的表情又该怎样等等。可是任凭我描述学生的表演还是不尽人意,结果我实在不满意,一着急自己上去演了,学生也紧接着模仿了起来,效果好极了,其实当时我是“愣”了,进步太快了,后来我反思后,明白了其中收效快的原因了,那就是“身教”!

第二点——知识学问无止境,品德修养无止境,这是古今中外凡是有见识的人一致的认识。作为一名老师,谁也不应该故步自封,说是足够了,可以教一辈子了。现在的教育事业对我们新一代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肩上的担子巨大,我们不应该让“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呼失去光泽。就我自己而言,以前我教古筝只把辅导学生考级当做首要目的,要求自己是熟练掌握“考级”曲目,这样以便自己上课的时候讲解自如,示范的也漂亮!可现在想像,自己实在是对自己的要求太低了,时间久了,学生将会远远地超过我,自己也会觉得无聊起来,怎么可以一直不学习新曲子呢?所以现在我必须要“进修”起来!

《教育与人生》一书我还需要时间仔细揣摩,叶老的超凡智慧和伟大的教育思想不是我短短一个月看完他的一本书就可以学习好的,我还需要不断的充电,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各方面,也让我将来的“教育人生”盛开出一朵美丽灿烂的小花,嘿嘿!

教育与人生读后感(篇4)

曾经读过一句话:改变人生的根本途径——圣贤教育。当时对这句话怀着几分怀疑的态度,近日,拜读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与人生》,对这句话倒是有了颇为深切的体会,明白了何谓“圣贤的教育”。

叶圣陶在《教育与人生》中具体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书中提到三个教育与主体的人和客观的世界构成的人生关系,即以教育认识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他的具有创新性和远瞻性的三大观点不仅体现着深刻的教育改革思想的痕迹,更是想告诉我们,在将来的教育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自身“人”的特性和客体环境,理解精神境界的真正意义,明确心灵深处的真正诉求,而不仅仅局限于表层的物质等功利性追求。

叶圣陶先生将其毕生的精力都倾注于文化教育事业上,70多个春秋的积淀,几乎亲历了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各个时代和教育改革的整个过程。他的教育思想也显示出整个时代的烙印。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的1919年,他就发表了《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敬告创办义务学校诸君》、《小学教育的改造》等文章,表达了他对于教育的精神、理想、价值、目的,对于儿童、学习、知识、课程、教师等教育基本问题的观念和见解,而以此为源头,随着教育改革实践中问题的不断涌现,他的思想也逐步深入、升华。

而《教育与人生》在阐述以教育认识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的三大具有时代前瞻性的观点的同时,更多的是对其先前的教育思想的总结、继承和发展。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有一个重要的观点,这也是叶老先生教育观点的精华部分,就是“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在本书中阐释清楚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在书中选取了《教育杂谈》、《眼窗随笔》、《如果我当教师》和《读书和受教育》等几篇文章,清晰透彻的给我们呈现了这一教育理念是怎样由最初的“帮助学生为学”、“引导学生自学”然后到“教是为了不教”,最后再到它的终极“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书中我们看到了叶圣陶先生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的发展演变脉络,也体会到了其教育理念在不同时态的不同意义和新时代的新的内涵。

《教育与人生》中所体现的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观点让我想到了肖川教授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提到的一段话“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属于自己的人,一个站在天地之间不可替代的人。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而一个有希望、有力量、有自信的人,最有可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当时读完这句话并未深入思考,如今,再看叶圣陶先生的《教育与人生》,才发现叶先生的书,便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我也从书中体会到了教师的“教”的真正内涵。

“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中,“教"是前提、手段,“不教”是目的。叶老说得很明白:“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

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率至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也就是说,所谓“教”,重点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启发、引导,培养能力。所谓“不教”,是在教师的引导训练下,学生拥有自己学习的能力了,能独立探索实践、解决问题。

这也就达到了“教”的目的。

由此可见,叶老先生书中总结的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具体教育观点的内容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仍具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教育与人生》与当今的教育形式紧密结合,体现着叶圣陶关于教育的最具真理性的,对当今尤有重要价值的教育理论观点。

长期以来,教育的目的改变了它的初衷。即使教育形式千变万化,也只是服务于教育的最终目的。在高考的指挥和制约下,教育成为改变命运、服务谋生的工具。小学是提高重点初中入学率的学校;初中是提高重点高中的招生率;高中更是与升学率上线率密不可分。

老师学生们千辛万苦就为了一纸通知书,教育的目的俨然已经脱离了人生,德育美育虽然也在被慢慢重视者,但教育的主流依旧是单一的重视智育。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探索教育的目的。如果我们看叶老的教育作品,就会有一种受益的感觉。

原来,一切都是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前辈已经总结过的,真理已经存在,而现在只是真理在实践中的一点曲折。

当前,有许多不良的教育现象在历史上有类似的表现。 叶老就这些现象和表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现在的中学教育基本上是为升学服务,教师和学生的追求并不在学习本身,而是更多的重视写在纸上的成绩,然而如果这唯一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会使得内心与人生统统失衡。那些成功跨过高等教育门槛,利用知识含量高的技术危害社会的人,正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为什么?

教育给受教育者带来了什么?教育应该有什么功能?教育对人生应该起什么作用?

难道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现在才出现的吗?显而易见不是。读过《教育与人生》,就会豁然开朗,叶老在1934年就已阐释过教育与人生的关系:

“以教育认识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并非老生常谈,仍有其积极的时代价值。读到这里我才深刻明白《教育与人生》这本书真正的启示意义,真正意识到教育者要以深入认识其自身为前提,在认识自我和环境的基础上去革新自己,革新掉不正确、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习惯和观念,建立起新观点。

然后,学会用教育的成果丰富自己的生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把有意义的生活变成现实,实现人生的价值。我认为这是我们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因为它回答了人类生存意义的问题。

再来看目前正轰轰烈烈地进行着的课改,几十年的填鸭式教学,在新形势下实在难以为继,不得不重新思考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客位置,其实,这也不是近几年才新提出的议题。在1954年,把学生当瓶子,上课就是拼命装瓶子的教法一出现,叶老就写了《“瓶子”观点》这篇文章,文中敏锐地指出:“瓶子是装东西的,东西装在瓶子里,东西自东西,瓶子自瓶子。

不起什么混合作用或化合作用。两种作用都不起,还有什么旁的作用呢?”

今天,叶老提出的许多教育思想仍然很受欢迎。如“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应试教育”问题,是目前教育届尴尬的死角,人们对其深恶痛绝,而事实上,叶圣陶对于这一现象所导致的危机早就说明过了,他在《当前教育工作中的几个问题》、《学晴窗随笔》、《我呼吁》等文章中尖锐指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后果。诸如此类的真理性的观点,不仅在当时有重大意义,在现在也依旧如此。

这些文章与论著的集合,是值得人们欣喜、骄傲与回味的!《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中的真知灼见是值得大家细细研究与**的。

如果说“真”是这本书的灵魂,那么“简”就应该算是这本书那美丽动人的皮囊。这里所说的“简”,指的是读者读起来简单便捷,这个“简”主要体现在它的编排形式。

现如今文艺理论作品铺天盖地,如果能让读者在有限的阅读时间和阅读内容中尽可能简便的掌握某种思想或理论丰厚的内涵,那是一件极其不易的事情。而《教育与人生》娴熟的编排技巧和相较成熟的编排形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这本书主要由七个部分组成即《导言》、《教育总论》、《德育论》、《教学论》、《教师论》、《语文教育论》、《教育诗》,让读者一目了然快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部分,在每一辑中又按时间顺序选辑若干叶老原著篇章,这样组成逻辑与历史、结构与过程统一的活的教育学系统。除此而外,在每辑开头写有《阅读提示》,对该辑的内容进行综述与介绍,在全书最后附了《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参考文献目录》,使该书具有更加鲜明的导读性和指向性,如此简洁便利的编排形式大大提高了读者的阅读效益,这也算是该书值得肯定与赞誉的一大特色。

无论是从所选文章的代表性还是从所选文章的编排形式亦或是从所选文章所能表现的观点与想法等方面来看,这本书都能很好地完成引导读者、教育读者、帮助读者的任务,使得读者能够更进一步地学习与掌握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如此一本便民利民的好书难道不值得我们细细品读与回味吗?

教育与人生读后感(篇5)

“教育与人生”,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教育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影响作用,也可以看出教育是伴随我们一生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都在学习,可能你没有坐在课堂上,可能你不是学生,可能你正在学***新的技术,可能你正在浏览网页,哪怕可能你正在看路牌,摸索前进,又哪怕是小孩在学***,这些都是学习。教育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而不只是指读书。

用叶老一句简单的话来讲,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实就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当孩子们有了好习惯,就意味着他们有了学习的能力。当他们能够独立学习时,教育的目标就会实现。

看着《教育与人生》,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究竟应该怎样才能把书中的思想转变成自己的思想,怎样把书中的思想运用到幼儿园的活动中。因为这本书基本上是为小学教育而写的,很多方面在幼儿园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一直思考着……

后来,我想到我们幼儿园的课程实施过程中,主要是以幼儿为主体,教师是作为幼儿掌握知识的媒介,起主导作用,在幼儿园的活动中,幼儿能充分行使主动权,为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而努力。所以,我觉得在幼儿园最主要的就是养成教育,也就是叶老的那句话“养成良好的习惯”。

遵循这一原则,我不断探索,希望找到一条成功之路。由于幼儿园的孩子有向师性,他们把老师对他们的看法比父母对他们的看法看得更重。他们特别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赞扬。

而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每一个孩子都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他们各方面的发展肯定也是参差不齐的,像我们班,查小朋友语言、行为、***各方面都很优秀,不需要老师阿姨多费心,还能帮助老师做一些小事情。我们班还有一个小年龄的小朋友,每次游戏的时候,她都能开心参加,但每次上课的时候,就不肯举手。为了锻炼她的勇气和大胆的举手习惯,我在语言课上特别关注她。当我请孩子们唱儿歌时,我没看到她再举手。所以我试探性地问:

“***,你愿意表演给小朋友看吗?”她点点头。但是当其他孩子上来的时候,她没有动。我鼓励她说:

“***,很勇敢的,老师相信你的。”于是,我把她请了上来。显然我能看到她脸上的笑容,但当她第一次表演时,她只是跟着我,嘴里没有念儿歌。

于是,我又引导说:“***,刚才一遍你做得很好,愿意跟着老师,跟着小朋友一起把儿歌念出来。”她很干脆地说“愿意。

”于是,我蹲下来,跟她面对面,用眼神、动作感染她、引导她,终于,她开心地念起了儿歌,终于在课上开了第一次口。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指导。相信在不断的积极引导下,***会逐渐主动举起自己的小手。

而***不是一时三刻就能形成的,就像教育不是今天教了就可以了,它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对孩子的细微的进步进行表扬,对孩子的错误的行为进行纠正,一起**正确的途径。

不,教育不止于此。事实上,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生活的每一点都充满了教育的机会,教育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生活。

教育与人生读后感(篇6)

叶圣陶老先生是一代教育名家,他的教育思想,在他《教育与人生》这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对我们教师的教育工作有极大的指导作用。《教育与人生》这本书精选了四十八篇叶老的教育论着,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值得一读。

有幸捧读这本教育专着,真可谓受益匪浅,下面就教师怎样来教学生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针对教师怎样来教学生的问题,叶老先生提到最关键的就是要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我国教育者的优良传统。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提出教者必以正,重视以身作则的原则。西汉教育家董仲舒说:善为人师,既美其道,又慎其行。意思是说,要当一名好老师,既要有渊博的知识,正确的教育方法,又要有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行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道德的特征,是人民教师必备的德行。

叶老在他的论着中将教师的讲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开门见山,一种是先引起动机再讲,以后者为最有效,在学生接触后想知道的时候才讲,更会使学生豁然开朗,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要注意引导学生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求创新、善创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一点在教育学生环节中体现更为明显,教给学生行为规范和道德的标准,不仅要用语言讲明,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以身作则,因为教师本身的行为就是标准和规范,也是一种有效的不言之教。关于这一点叶老讲:教育的道理多端,教育的方法各式各样,而身教为先总归是最重要的一条。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努力做好;凡是不允许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教师能否做到以身作则,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学生是有思想的人,他们对教师不但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教师只有以身作则,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爱戴。反之,如果教师只是说得好听,而在行动上却是另外一种样子,学生就会不听教师的话,有的学生还可能口是心非,言行不一,成为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当然,我们教师在这一方面要注意和学生沟通,真正地了解学生,应该和他们成为朋友,这样才会更顺利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读完《教育与人生》,我深深地感受到叶老对新一代教育工作者所寄予的深切厚望。在当今社会,说白了其实就是人才竞争的社会,是教育竞争的社会。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稳固的专业思想和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要有某一学科专业的科学知识和教育理论素养,要有一定的人文科学与艺术修养,而且还必须具备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掌握科学的、发展的融技术与感情为一体的教师职业技能。我们要不断地充电,只有以为人师表的姿态展示人生的道路,以高尚的情操鼓舞学生,用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才能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健康地成长,使自己不愧对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

教育与人生读后感(篇7)

当《教育与人生》放到我的手里时,我就认定它是我长久的手边书。书中叶圣陶先生的话就像是一股力量,能够推动我走进真正的教育中,这股力量将我以前对教育的简单想法一一击破,同时细腻地指点着。这本书将让我受益无穷!

在《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中,叶圣陶先生说道: 小学教育是为着小学生的,小学教师是栽培小学生的。原来人之所以可贵,并不在他既已为人,乃在他将进而为更高尚的人。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如果能参加正人人类的进化历程,便算是个有价值的人。学会做人,是最根本的。在学校中,学习知识固然是一种培养学生的途径,但无法将所学的融入到生活中,学生得到的仅仅是知识,而不是智慧和人生。

在我第一次直面41个孩子的时候,我比他们更紧张。很多慌乱的时刻会出现在自己身上,我曾用严厉的语气责怪过他们,但第二天再见面,他们依然真诚地对着我笑,我便开始想该怎么做才是真的对他们负责。

面对这群天真的孩子,没有人会喜欢将他们埋进无边的题海里,当他们在奔跑的时候,我能被他们努力的表情所感动。而成为一个教师后的我,对自己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就是为了让孩子不会对我感到失望,更不会让他们自己在困难中失去前进的信心。

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一个多月,和学生的相处也开始熟悉。孩子就像魔术师,他们每天都在变,我每天都能感受得到。他们会帮助别人,积极地伸出手,不仅仅是借与还,还懂得了与他人的分享;有人看到地上有垃圾,拿起扫把就扫,其他的人便会迫不及待地加入进去,即使握着扫把的手还不够灵活。见到老师会微笑着问好,放学时记得向老师告别。

其实我喜欢摸摸他们的头,或是拉拉他们的小手,可同时我也明白与学生太亲近,会有反效果,于是我常常板住脸。回想一下,板着脸的表情一定太难看了,孩子们接受不了,都离我远远的。如果有一面镜子在前面,也许自己看了也会嫌得可厌。先生的这句话就是对我说的,现在的我正在改变,我有更多的耐心走近孩子们,仔细地帮助他们改正作业直到真的弄懂为止,心平气和地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让他们也学会和身边的人相互友爱。

以前的我并没真正懂得如何与儿童相处,如果接受他们的情绪,如果处理他们的想法。直到现在才知道,原来用轻声细语更容易贴近学生,用温柔更容易说服孩子的小脾气,用一点细微的关心可以把他们的不听话赶走!而正是老师的态度引导了学生的态度,老师的脾气改变了学生的脾气,老师的为人影响了学生的为人。

这些点点滴滴也许只是我看到的一小部分,而每个人所拥有的时间就是用来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的,时间越长,积累得越多。我的学生让我懂得了更多,我也希望我的付出能让他们真的得到收获。我想看到他们不论在快乐与难过中,还是在成功与失败中,都能不停地学习,不停地长大!

教育与人生读后感(篇8)

叶圣陶老先生是一代教育名家,他的教育思想,在他《教育与人生》这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对我们教师的教育工作有极大的指导作用。《教育与人生》这本书精选了四十八篇叶老的教育论着,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值得一读。有幸捧读这本教育专着,真可谓受益匪浅。下面就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热爱学生。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也应该像斯大林所说:要小心翼翼地培养人,就要像园丁栽培心爱的花木一样。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上进的动力。曾经有一位学生,因父母工作均在外地,无暇照顾他,他便自我放纵,学习不认真,作业不做,和同学打架。当了解到这情况后,我立即向他伸出关爱之手,找机会与他谈心,时常抚摸着他的小脑袋问寒问暖,鼓励他学习。慢慢的,他对学习不再马马虎虎了,一天天进步起来。

以教育成就自己。由认识自己而革新自己,由革新自己而成就自己,是一种自然的步骤。如何才能达到成就自己的目的呢?叶老认为,应当按照自己的所长和所好去成就自己。譬如爱好理科的,就可以在理科方面努力;爱好文学或者政治经济的,就可以在文学或政治经济方面努力。这样,是很容易成功的。要使人们都能够成就自己,非借助于教育不可。可见,教育对于人生所负的责任,真是不小。

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一点在教育学生环节中体现更为明显,教给学生行为规范和道德的标准,不仅要用语言讲明,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以身作则,因为教师本身的行为就是标准和规范,也是一种有效的不言之教。关于这一点叶老讲:教育的道理多端,教育的方法各式各样,而身教为先总归是最重要的一条。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努力做好;凡是不允许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教师能否做到以身作则,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学生是有思想的人,他们对教师不但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教师只有以身作则,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爱戴。反之,如果教师只是说得好听,而在行动上却是另外一种样子,学生就会不听教师的话,有的学生还可能口是心非,言行不一,成为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当然,我们教师在这一方面要注意和学生沟通,真正地了解学生,应该和他们成为朋友,这样才会更顺利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书上我们能知道更多故事,更多知识。我们要多读好书,用知识来塑造你自己,不断进步!书是一盏明灯,它照亮了我们的人生道路,让我们在前进的路上有了明确的目标。所以我以后还要读书,读好书,同时倡导并支持我的学生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个称职的教师。

教育与人生读后感(篇9)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一个词就是养成好习惯。在道德教育方面,要养成待人、工作的良好习惯;在智力教育方面,要养成求知、熟悉的良好习惯;在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

***有强大的力量。有调查表明,人们日常活动的90%源自***惯性,大多数的日常活动都只是***已。从什么时候起床,怎么洗澡,刷牙,穿衣服,看报纸,吃早饭,开车上班,想怎么处理问题等等,一天有上百种习惯。

然而,***不仅仅是日常生活。它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不加以控制,***会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人说:“性格其实就是***总和,就是你***的表现。”关于***就性格的说法并不是最近才提出来的。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50年便宣称:“正是一些长期的好***上临时的行动才构成了美德。”古印度谚语也说: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可见***影响之大。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思维由两个独立的部分组成: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是感知和思考,它负责思考、推理、计算、计划或设定目标。

潜意识是各种事物的仓库,过去的经验和经验都储存在那里。记忆、情感、信仰、价值观和习惯都构成了潜意识。有意识的活动只有在人们警觉的时候才起作用,并且在人们清醒和警惕的时候才能打败潜意识。

显意识就像是一位值勤的哨兵,夜深时哨兵开始打盹儿了,潜意识就当政了。因为潜意识从不睡觉,它总是静静地存在,等待有意识的哨兵离开。***为什么权力如此强大,如此难以改变?

就因为它们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潜意识当中。这便是人们仅用显意识几乎无法改变***本质原因。

***际上不仅仅影响人们的个人生活,许多心理学家都一致认为,实际上正是***导着整个社会结构的心理机制的改变。所有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基于良好的日常行为。所有领域的杰出人士——成功的运动员、律师、政治家、医生、企业家、**家庭、教育工作者、销售人员以及其他专业领域的领导者,都有一个共同点:良好的习惯。

正是这些好习惯帮助他们开发了更多的先天潜能。正因为***力量是如此之大,所以我们要养成良好的***有助于成功。

所以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根有言:“***人生的主宰。” ***命运, 成功从培养***始。

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人的失败往往由于自己的某种缺陷所致。那么,好的是成功的关键,坏的是通向失败的大门。

健康生活的基础是良好行为的培养。无论是好的道德还是强的学识,一切都是建立在良好行为的培养之上的。

教育与人生读后感(篇10)

读书与人生

——续《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

读了李希贵《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除了为他在教学、管理中的真知卓见所叹服外,更令我感动的是他的读书精神,孜孜不倦的读书精神伴随着李希贵从童年到青年,从教师到校长,从校长到局长,以至成为全国知名教育家的传奇人生,。在努力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坚持读书,坚持学习,才能适应工作与时代的需要。

在这本书里作者多次谈到了自己的读书经历,谈到了作为管理者是如何开展读书活动的,谈到了自己从教与管理的经历,没有自诩和矫情的夸夸其谈,没有文过饰非的不实之辞,没有哗众取宠的惊人之语;有的只是平实的叙述,客观的评判和真诚的自勉自励,从而使任何一个翻阅此书的人,都会有一种恬淡幽远的儒雅之风扑面而来的感觉。掩卷沉思之后,又都会被书中从平实的字里行间涌动出的一股股挚爱事业的真诚、改革创新的勇气、遇挫弥坚的恒心和憧憬未来的豪情所深深打动和激荡。从而生发出只争朝夕、献身事业、开拓创新、发奋读书的冲动和欲望。

这也许是这本书真正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高尔基先生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有一句俗语叫“读书改变命运”。李希贵的人生历程可以证明这些话。

在大学期间,李希贵读了很多书,为他未来的辉煌生活奠定了基础。他在文中说:“像多数文学爱好者一样,我搜寻着所有可以找到的文学名著,急切地、贪婪地阅读,我恍若置身另一个世界,时而忧郁,时而彷徨,时而深思,时而昂扬……这种高度痴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阅读,为我的精神世界,储蓄了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笔财富不断地生息、增值、,实实在在的滋养着我的心灵,影响着我的价值取向,为我的生命打上了浓厚的底色。

毫无疑问,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将幸福地享用这笔财富的“利息”。他还说:“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

”“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培养,国民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建设,都离不开书本。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不读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身无法弥补的缺陷。

”这些话语发人深省,令人震憾。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李希贵之所以能从老师到校长,到局长,到教育家,一路走过去,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当他来到**时,他把阅读的种子撒到**。

他以自身经历和一个专家、大师成长的经历,谆谆地告诫我们: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今天我们倡导老师多读书,其实更多地是要求我们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当今这个正在发生巨大的,深刻的变化的时代,新科学、新知识迎面而来。现在一年的知识积累量,相当于以上历史5000年的数量,所以我们只有学习,才能丰富自己,才能不落后,才不会被时代淘汰。如今,新的教育环境、紧迫的教育改革和紧迫的教育形势,使我们没有时间去重复、去等待、去观察。

生活是一条汹涌的河流。只有通过阅读,我们才能有源头活水来滋养求知者的心灵;只有通过阅读,我们才能到达成功的另一面;只有读书才能滋养浩然正气,成为博学多才的人;只有读书,才能使我们走出井底,飞向蓝天,知道世界之广阔,宇宙之浩瀚,知道人生中有更多的精彩吸引我们永不停息地向前。

读书丰富人生,读书改变命运。

教育与人生读后感(篇11)

叶圣陶老先生是一代教育名家,他的教育思想,在他《教育与人生》这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对我们教师的教育工作有极大的指导作用。《教育与人生》这本书精选了四十八篇叶老的教育论着,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值得一读。

有幸捧读这本教育专着,真可谓受益匪浅,下面就教师怎样来“教”学生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针对教师怎样来“教”学生的问题,叶老先生提到最关键的就是要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我国教育者的优良传统。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提出“教者必以正”,重视“以身作则”的原则。

西汉教育家董仲舒说:“善为人师,既美其道,又慎其行。”意思是说,要当一名好老师,既要有渊博的知识,正确的教育方法,又要有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行动。

以身作则、为师是师德的特征,是人民教师必备的美德。

叶老在他的论着中将教师的“讲”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开门见山,一种是先“引起动机”再讲,以后者为最有效,在学生接触后想知道的时候才讲,更会使学生豁然开朗,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要注意引导学生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善于创新,以身作则,以身作则。

这一点在教育学生环节中体现更为明显,教给学生行为规范和道德的标准,不仅要用语言讲明,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以身作则,因为教师本身的行为就是标准和规范,也是一种有效的“不言之教”。关于这一点叶老讲:“教育的道理多端,教育的方法各式各样,而‘身教为先总归是最重要的一条。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努力做好;凡是不允许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教师能否以身作则,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学生是有思想的人。他们不仅听老师的话,而且观察老师。教师只有以身作则,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

反之,如果教师只是说得好听,而在行动上却是另外一种样子,学生就会不听教师的话,有的学生还可能口是心非,言行不一,成为“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当然,我们的老师在这方面要注意与学生的沟通,真正了解学生,与学生成为朋友,这样才能更顺利、更有效地进行教学。

读完《教育与人生》,我深深地感受到叶老对新一代教育工作者所寄予的深切厚望。在当今社会,它实际上是一个人才竞争的社会,一个教育竞争的社会。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稳固的专业思想和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要有某一学科专业的科学知识和教育理论素养,要有一定的人文科学与艺术修养,而且还必须具备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掌握科学的、发展的融技术与感情为一体的教师职业技能。

我们要不断地充电,只有以为人师表的姿态展示人生的道路,以高尚的情操鼓舞学生,用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才能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健康地成长,使自己不愧对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

教育与人生读后感(二)

叶圣陶老先生是一代教育名家,他的教育思想,在他《教育与人生》这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对我们教师的教育工作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值得我们去阅读、研究。它就像黑暗中的一盏灯,指引着老师的方向;它就像一本字典,可以让人们发现自己不懂得问题;它更像一个长者,告诉你经验和方法。其语言简洁易懂,能激发读者的思维。

寒假里我拜读了叶老的《教育与人生》一书,叶老的教育理念中渗透的”人性化教育“思想给了我很深的触动。叶老强调:教育的根本价值和目的是”育人“,是培养”自觉的,自动的,发展的,创造的,社会的“人,是”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

“人性化教育要以人为本,具体说要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以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发展为本,以学生的人格和谐发展为本。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对象。他们是教育的主体。他们是整体和发展的。他们有很大的潜力和主动性。在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实施人性化教育的好时机。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强调学生死读书,高强度地训练,课业负担过重,引起学生恐学、厌学甚至逃学、辍学,学生产生普遍的逆反心理。课堂上采用单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通过接受教师所提示的信息进行学习,作为教学受与者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其主动性和能动性不能得到充分的调动,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并且,由于教学质量的好坏通常是用学生的成绩来评估,因而造成了过分看重分数,只注意少数成绩拔尖学生的教育而伤害了大多数学生的自尊心,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形成明显的教育不平等,也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这些做法违背了教育发展规律,导致学生心理扭曲。叶圣陶在谈到中国教育改革时提出:”教育本质的改革尤其紧要。

教育要为全社会而设计,要为训练成对社会作点事的人而设计;教育决不能为挑选少数选手而设计,结果使这些选手光荣显耀,站在众人的头顶上,伸出手来,收授众人的供养。“

作为当代教师,我们应该摆脱传统的落后思想,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针对教师怎样来”教“学生的问题,书中提到最关键的就是要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叶老在他的论着中将教师的”讲“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开门见山,一种是先”引起动机“再讲,以后者为最有效,在学生接触后想知道的时候才讲,更会使学生豁然开朗,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要注意引导学生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善于创新,以身作则,以身作则。这一点在教育学生环节中体现更为明显,教给学生行为规范和道德的标准,不仅要用语言讲明,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以身作则,因为教师本身的行为就是标准和规范,也是一种有效的”不言之教“。关于这一点叶老讲:

”教育的道理多端,教育的方法各式各样,而‘身教为先总归是最重要的一条。“当然,教师在这一方面要注意和学生沟通,真正的了解学生,应该和他们成为朋友,这样才会更顺利更有效的教书育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积极、活泼、激动、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自己的参与、合作、体验和创造空间。

教师的任务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的学***从外部转向内部,变被动学***动学习,真正做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换,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的角色是指导和监督,他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就像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在演讲中总是强调: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动手。

要让学生的学成为一种自主行为,把课堂建设成为一个学生乐于展现自己,乐于发展自己的舞台。全方位地营造一个学生的身心可以健康合理发展的空间。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敬业精神和渊博的知识,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的人,使他们了解自己的价值,愿意在社会发展中体现出来。

在《教育与人生》一文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叶老对新一代教育工作者所寄予的深切厚望。品味叶老的教育思想精髓,我也充分感受到了”活到老,学到老“这句古训的分量,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把最新鲜的知识灌输给自己的学生,有义务教会他们走出学校后如何适应环境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有义务将做人的道理传授给他们,这要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高尚的道德操。不仅如此,时代飞速前进的步伐也已经不容许我们留给自己停滞的理由,所以我们必须要不间断地学习,在学***展完善自己。

教育与人生读后感(三)

叶圣陶老先生是一代教育名家,他的教育思想,在他《教育与人生》这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对我们教师的教育工作有极大的指导作用。《教育与人生》这本书精选了四十八篇叶老的教育论着,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值得一读。有幸捧读这本教育专着,真可谓受益匪浅。

下面就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热爱学生。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也应该像斯大林所说:

”要小心翼翼地培养人,就要像园丁栽培心爱的花木一样。“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上进的动力。

曾几何时,一个学生,因为父母在外地打工,没时间照顾他,所以他放纵自己,学习真理,不做作业,和同学打架。得知这一情况后,我立即向他伸出爱手,找机会与他交谈,并经常抚摸他的小脑袋寻求帮助,鼓励他学习。慢慢地,他不注意学习,一天天进步。

以教育成就自己。由认识自己而革新自己,由革新自己而成就自己,是一种自然的步骤。如何才能达到成就自己的目的呢?

叶老认为,应当按照自己的所长和所好去成就自己。譬如爱好理科的,就可以在理科方面努力;爱好文学或者政治经济的,就可以在文学或政治经济方面努力。这样,是很容易成功的。

要使人们都能够成就自己,非借助于教育不可。显然,教育对生命的责任不小。

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一点在教育学生环节中体现更为明显,教给学生行为规范和道德的标准,不仅要用语言讲明,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以身作则,因为教师本身的行为就是标准和规范,也是一种有效的”不言之教“。关于这一点叶老讲:

”教育的道理多端,教育的方法各式各样,而‘身教为先总归是最重要的一条。“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努力做好;凡是不允许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教师能否以身作则,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

学生是有思想的人。他们不仅听老师的话,而且观察老师。教师只有以身作则,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反之,如果教师只是说得好听,而在行动上却是另外一种样子,学生就会不听教师的话,有的学生还可能口是心非,言行不一,成为”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当然,我们的老师在这方面要注意与学生的沟通,真正了解学生,与学生成为朋友,这样才能更顺利、更有效地进行教学。

书是一盏明灯,它照亮了我们的人生道路,让我们在前进的路上有了明确的目标。所以我以后会读好书。同时,我会倡导和支持我的学生读书、读书、行万里路,做一名称职的教师。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847619.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描写秋天的优美句子汇集
下一篇 : 生物老师年度工作计划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