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真正的读后感源于自我思考和领悟,将文章内容按照自身的逻辑整合,实现更系统化的思考。我们应该耐心地品读各种作品,这会让我们有更深的感受。怎样才能撰写出好的读后感呢?在众多阅读经历中,栏目小编精心挑选了极具价值的“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篇1

作为一名旅游管理专业的大一学生,我学***曼昆的《西方经济学》,说实话我真的觉的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学***有点吃力,但是我还是以我自身学***验和心得以及我至今学到和掌握到的西方经济学的程度来说说学***经济学的学习。西方经济学是一门推理性很强的科学。在学习时,不仅要牢记其基本原理,还要掌握其推理和证明方法,使我了解其本质和原因。

经典的经济学入门书籍有很多,如斯密的《国富论》,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等,但我读的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一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曾创造了两次吉尼斯世界记录:一是书还未完稿时,出版商就出价140万美元买下版权,从而创下经济学著作卖价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二是书一出版便很快风行美国,出版仅3个月就被300多所大学采用作为教材,其英文版发行量在1998年出版当年就高达20万册,成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经济学教材,其畅销速度与畅销数量又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本书没有复杂而深刻的现代数学知识,也没有模糊的抽象概念。这是一部适合老百姓阅读的作品。另一方面,其内容是博大精深,返璞归真,用平易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现代经济学的根基,原理清晰,分析透彻,在当今众多的经济学著作中璀璨而夺目。

在这本书的第一章中,有十个原则:前七个原则解释了人们如何做出选择,以及人们如何选择彼此。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的研究称为微观经济学。

接下来的三个原则描述了整个经济运行的概要。

原则8: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其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能力

曼昆在第18章和第24章中多次提到生产力的概念。曼昆将其定义为:工人每小时工作时间生产的商品和服务总量。曼昆引用了著名**《鲁滨逊漂流记》的例子,如果克鲁索捕到更多的鱼,那他的生活水平就会提高。

像克鲁索一样,一个国家只有生产出大量的商品和劳动力,才能享有更高的生活水平。

为什么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差距如此之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我们看到美国在2015年的gdp是109855亿美元,而中国在2015年的gdp是117252亿人民币,显然中国的gdp是低于美国的,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是低于美国人的。因此,必须提高生产力,认真研究决定生产力的因素,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知识。

原则9:当**发行过多货币时,****;

货币供给变动会严重的影响经济,所以中国人民银行在作出货币政策时一定要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在第二十七章《货币制度》中曼昆很详细的谈到了“银行与货币供给”。

高通胀必然伴随着货币量的高速增长。假设经济在货币量增加之前是平衡的,当货币量增加时,在当前水平上,货币**量超过需求量。因而人们会以各种方式花掉这些超额货币供给,由于经济中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并没有变,这种更大的物品和劳务需求就引起物品和劳务的**上升。 水平上升又增加了货币需求量。

货币量增加的唯一后果是上升。

但无论是美联储还是中国人民银行都无法完全提供货币,因为家庭存款和商业银行无法控制它们选择的贷款数额。因此,在部分储备银行体系中,经济中的货币数量部分取决于储户和银行的行为,部分取决于美联储或中国人民银行等银行。

原则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

经济总水平的持续上升叫做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危害是不言而遇的。但是低通货膨胀是否就一定好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第三十三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中很详细地谈到了两者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就很好的说明了两者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但很多经济学家对这一观点提出异议。

曼昆支持菲利普斯曲线,但没有持久的取舍。事实上,这很容易理解。从长远来看,通货膨胀率很高,自然失业率仍然存在。我认同这种观点。

在这些个原理里,就有内容、体系结构到表述、体例都体现了“经济学学生的入门教科书”的定位。

刚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很好奇这是一本什么书。可是网上的评价让我匪夷所思,在我觉得一本写理论的书,是乏味的,但是我却看到了这本书的影响力不是一般的大,让我很有兴趣去看他。这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在每一次阐述之后,都尽可能回到与经济原则相关的应用和政策上来。

现在曼昆把“案例研究”的教学方法运用于《经济学原理》这本书中,来说明如何应用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原理》一书的绝大多数章节都有相关的案例研究。除此之外,这本书的大多数章节还设有“新闻信箱”,引用报纸上的新闻来说明如何运用经济学思想来阐述当前的社会问题。

最后,这本书的结构不同于流行的经济学基础课程。它不是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或“经济学研究什么”开始,而是在开篇第一章集中概述了经济学的十个基本原理,这使初学者一开始就能抓住经济学的精髓。这本书没有严格遵循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传统二分法,而是试图模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界限。

令我受益匪浅。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篇2

(读后感)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问题

事实上,经济无处不在。缺少的只是发现的眼睛和思考的灵感。不管问题有多复杂,它只是一个选择的范畴。世界不仅是我们所关注的物质层面的框架,也是一个多维的精神领域。

我们一直都在选择,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亦如此。举个简单的例子,熟悉的烹饪也是选择的结果。既然我们选择去食堂,我们也必须放弃另一个选择:

超市,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我们选择这两种行为带来的利益,其结果必然是倾向于降低成本、优化效益的选择。

据报道,中国小型客车绝大多数存在超载,超速现象,尤其在一些人口比较集中的城市。监管部门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效果并不好。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个质量问题,但如果我们从更深层次来看,这是一个选择的结果。

首先,小客车以其便利性和效益吸引了相当数量的乘客,但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如何实现效益最大化显然是其最为关注的问题。较低的票价限制了其利润空间,而具体的成本消耗使得增价限金流成为关键。其次,对于监管者来说,他们面临两种选择:

一是选择遵守,但利润低;二是选择违背,但利润高。虽然第二选择权需要支付违约成本,但在现有制度下,违约概率较低,即机会成本较低,因此第二选择权的成本较低。但可能又会有人提出异议,如果加大监管力度,是不是可以把这个机会成本提高到大于第一种选择的程度。

然而,到了这里,他们便又面临着两种选择,他们可以通过对监管部门的行贿,降低违约的成本或者是被确定为违约的可能性,另一种则是靠运气,可以节约一笔相当可观的业务外支出,但同时又提高了不确定性。因为不确定性也是一种成本,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利润(时间也是一个重要的成本),超载和超速行贿成为相关部门相对较好的选择。毕竟,人是理性的,他的任何行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如果仅仅从道德层面加以约束,就显得那么无力。

第三,我们应该学会从**的角度看世界,然后推断人们的选择行为。这就要求我们知道如何区分成本。成本不仅包括**因素,还包括不确定风险**和信息交换成本。例如,常见的小吃街现象就是一种选择行为。

由于餐饮业的严格控制和自身的局限性,很难传递信息,即寻租成本高。结果,资本闲置,造成巨大浪费。但是,如果我们收集了相同级别的存储,我们就可以交换信息并降低发送**信号的成本。不

管理是对消费者和经营者的一种最大化。

第三,关注经济,更加关注异常现象,从中发现规律。在浩瀚的世界里,没有惊喜。我们不仅要从日常生活中提取规律,还要密切关注异常现象,从一常中发现事物运行规律和新思想。异常现象有时只是一种必然,一种优化的选择。

例如,香港某公司的租赁**低于市场**,引起了各方的关注。我不禁要问自己,公司真的向他所说的那样是为了大众吗?然而,从经济的角度看的话,由于其低廉的**吸引了大量的需求者,使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从而可以对住户进行选择,选择有较好信用记录的消费者,便降低了监督的成本,让市场来选择交易。

这样,表面上看,公司面临亏损,但由于不确定成本的降低,利润率大大提高,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篇3

曼昆在写这本书时依据的原则是:“写作最重要的是简单明了,而不是事无巨细包罗万象,读者的时间是稀缺资源。”简明性在书中也体现得十分明显。

在编写这本教科书的过程中,曼昆一直在努力使自己处于经济学初学者的地位。他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在本书的第一章就提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全书内容以此为中心逐步展开,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为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帮助读者轻松地理解和运用经济学知识,书中还穿插有大量的“新闻摘录”、“案例研究”和“参考资料”。因此,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初学者的角度最简明地告诉读者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逐步引导读者以经济思维的方式思考世界。

他的目的是强调读者应该而且将会对学习经济学感兴趣。经济学的十大原则贯穿始终,令人印象深刻,反映了该书清晰的思想和严谨的逻辑。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发达的美国还是发展中的中国,她们最关注的都是经济。任何一家通讯社都在关注经济。

可以说,世界的运行是从经济中心辐射出来的。正是从这个角度,曼昆通过清醒的思考和检验,提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则。每一个原则都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比如: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第一个原则告诉我们经济研究的对象:稀缺资源。正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我们在生活中一次又一次地面临着选择。

曼昆在第十八章(生产要素市场)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我完全赞同这句话。

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如果你把时间花在抱怨上,你就放弃了学习改变现状的奋斗和追求。愿每个人都好好利用个人有限的时间资源。

当个人组成社会时,这时将会面对更多的权衡取舍。《孟子·告子上》中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就充分说明了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抉择,因为资源是有限的,而欲望却是无穷的。

如何抉择,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维模式了。**也必须在“公平”与“效率”间作出合理的选择,所以就有了我们经常见到的我国**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际上就是选择了“效率”,当然**会在必要的时候会采取一些措施来缩小差距,但不管怎样,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势力是绝对超过中西部地区的。

这种选择是非常科学的。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研,对于一个没接触过经济学的人来说,他认为的成本是:“学费+住宿费+生活费+考试费用”,时间是一个不会计入成本的因素。曼昆却认为:

住宿费和生活费是收益,而非成本。想想看,因为这些费用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地方会更贵。这样说来,那不如接着读博好了,反正是在收益嘛。

正是我们所忽略了“机会成本”。如果六年的时间用来工作,我们能赚多少?你想过吗?

最重要的是6年宝贵的工作经验,提前建立起幸福的家庭生活等等。这些是我们学习的费用。当然,对于更多继续读书深造的人以后所创造的收益会大于所有付出的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和。最重要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

“自我实现”。引用这样一个例子是为了更好说明“机会成本”。经常用这种想法你会合理安排每一天的生活。

在第18章中,曼昆谈到工作是休闲的机会成本。正因为如此,经济条件不足的人愿意加班,甚至有人会选择做副业。曼昆还认为,休闲是工作的机会成本,是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例如,小李和小张是好情人(他们开始考虑结婚)。他们都是刚大学毕业的工人。如果他们分开居住,久的付两次房租。但如果两个人一起租房,他们会减少租金(假设小张搬到这里)。此时,对于小李来说,小张的生活边际成本为零。两人的同居行为是符合理性人思维的。

而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经过长时间的紧张学习,这几天的边际收入会下降,这时,学校往往会作出放假的决定。这也是有道理的。以上只是单方面考虑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

曼昆在这本书中的第十四章《竞争市场上的企业》提到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主要是将这一思想运用到竞争企业中,并从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两方面分析,得出长期中利润最大化的一个一般性规律:在利润最大化水平时,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正好相等。所以我们很容易理解,规模不是经济的,为什么有些民营企业不愿意发展。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刚读书时好好学习是为了争当“三好学生”,读到中学挑灯夜战是为了“中考”“高考”,在大学博览众书是为了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到了工作岗位上还得为了职称拼死拼活……也许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奋斗,从一个顶点向另一个顶点攀登,不知疲惫。所有这些都符合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则: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的上下册都提到了这个原理,上册第六章《供给、需求与**政策》中关于租金控制的一个案例,就是**实行最高限价,长期中会导致住房的很多缺口,因为此时**限制了潜在房东的激励,谁也不愿做不赚钱的生意,此时房子的质量环境都会大打折扣。下册的第二十六章《失业与自然失业率》中的失业保障谈到有些人因为能获得失业的保障而不愿就业,造成**沉重的负担。曼昆从宏观的角度解释了这一原则,这也说明中国共产党的任何政策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决策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激励机制的引入,我们暴露触太多提高效率的例子。为什么国企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我认为一个因素是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不高。

无论经济理论的证明过程有多先进,都可以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来描述。对于初涉经济学的人而言,这样的经济学教育意味着他们可以很轻松地进入经济学殿堂,而不被刻意布置的那些没有必要的钟鼎器皿和幔帐弄得不知所措,也不会被那种神秘主义的表述方法所蒙蔽。这是一本绝对值得去细细品读的书!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篇4

曼昆《经济学原理》心得体会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环境工程专业09级2班张海光(20091819)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平民顶上的瑰宝,全书没有复杂深奥的近代数学知识,也没有晦涩难懂的抽象概念,这是一本适合平民大众阅读的作品,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另一方面,其内容是博大精深,返璞归真,用平易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现代经济学的根基,原理清晰,分析透彻,在当今众多的经济学著作中璀璨而夺目。曼昆在前言中就述到,这是一本给下一代阅读的书籍,作为留给下一代的另一种贡献。

这本经济学原理的开篇就提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其后的章节都是围绕着这十大原理对各种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的分析论述。前面七大原理阐述了人们如何做出选择,以及人们之间如何相互贸易。像这样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的领域叫微观经济学。而接下来的三大原理描述了整个经济运行的轮廓,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原理九: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在这是个原理里,就有内容、体系结构到表述、体例都体现了“经济学学生的入门教科书”的定位。给读者很大的吸引,对一些不是学本专业的学生和看者来说,是个很好的入门教材。让人懂得生活中学经济,这本书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我不需要把他全部看完。书是要慢慢的琢磨,不是把他读完就可以了,而是读出他的精华,那样只是一点,你也受益匪浅。然而这十大原理,让我明白经济学的博大精深。在各个领域中,经济运行特点,对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带来的影响。小到我们家庭琐事,大到国家经济实力。从简单的例子到复杂的,在此期间,你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辨别经济力度。这本书的内容侧重于应用和政策,而不是象同类教科书那样侧重于正式的经济理论。作者试图使读者通过这本书的学习,在将来读书看报、经商或从政时都能够应用经济学知识。但是这不意味着这本书没有提供系统的经济学基本理论,事实上这本书包含了经济学初级教程所有的中心论题和基本原理。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在考虑任何政策如何影响生活水平时,关键问题是这项政策如何影响我们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决策者需要通过让工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拥有生产物品与劳务需要的工具,以及得到获取最好技术的机会。

为什么分散的市场经济运行得这么好?这是因为可以指望人们相互友爱而仁慈地相互对待吗?完全不是。在这本书中,亚当〃斯密给我们描述了市场经济中人们如何相互作用:

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绝对不行的。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人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其他人,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的多了。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或面包师傅的恩惠,而是由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每一个人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种场合下,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不是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经济参与者受利己所驱动,而市场中“看不见的手”指引这种利己去促进社会福利。当市场经济的局限性表现的比较突出时,政府就应该发挥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政府调节经济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地行政手段。

然而由政府来调节经济也不是任何时候都回凑效的。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就会上升而导致通货膨胀。那么是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呢?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总是相同的—货币量的增长。当一个政府创造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下降了。书中的那幅表现物价上涨的插图让我感触颇深。虽然画面似乎有些夸张,但它确实反映了通货膨胀问题的严重性。

人们经常要求经济学家解释一些经济事件的原因。例如,为什么年轻人的失业率高于年龄大一些的人?有时也要求经济学家提出改善经济结果的政策建议。例如,政府应该为改善年轻人的经济福利做些什么?当经济学家努力去解释世界时,他们是科学家。当经济学家试着帮助改善世界时,他们是政策顾问。一般来说,关于世界的表述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实证的。实证表述是描述性的。它们做出关于世界是什么的表述。第二种类型的表述是规范的。规范表述是命令性的。它们做出关于世界应该是什么的表述。而实证表述和规范表述之间的关键差别是我们如何判断它们的正确性。经济学家可能对世界如何运行的不同实证理论的正确性看法不一致,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对政策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会有不同的规范观点。

读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不仅是我学到了许多新的经济方面的知识,也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我相信,对我今后走上社会会有很大的帮助。曼昆用简单的语言描绘出了现代经济学,纵观现代经济发展,这本书却并不简单,它确实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篇5

再次,关注经济,更要注意反常现象,从中发现规律。在浩瀚的世界里,没有惊喜。我们不仅要从日常生活中提取规律,还要密切关注异常现象,从一常中发现事物运行规律和新思想。反常现象有时正是一种必然,一种选择的最优化。

例如,香港某公司的租赁价格低于市场价格,引起了各方的关注。我不禁要问自己,公司真的向他所说的那样是为了大众吗?但从经济角度看,由于其低廉的价格吸引了大量的需求者,使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因此可以选择家庭,选择信用记录较好的消费者,从而降低了监管成本,让市场选择交易。

这样,表面上看,公司面临亏损,但由于不确定成本的降低,利润率大大提高,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然而,要想真正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经济意识,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做一个有心人。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三版第一,二章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篇6

这本书的编排基本上能满足各级读者的需求。更深层次的内容在附录或特别标注的章节中单独安排。第一部分是基本概念。主要介绍学习经济学的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第二编是微观经济学:

第三部分是要素市场:劳动力、土地和资本。以上两章也是我们在任何一本微观经济学书籍中都能看到的主题。第四部分主要从微观角度论述了国际**、**和环境,第五至第七部分全面阐述了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读此书没有特别明显的吃力而泛味地看普通教科书的感觉,简单的文字,甚至有时略带幽默的语言,仿佛是在阅读剧情引人入胜的**一样让人有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下去的冲动,对理论的讲述间或会结合实际加入些许评价,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纵观全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在让我领略了大师风采的同时更让我通过对经济学的学习以及和实际相联系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我想这也是老人家坚持不懈所想达到的目的吧。好好读书,读好书,读好书,学习知识,我们应该有一颗温暖的心去造福社会。

当我开始看到供求曲线这章时,脑中不再充斥各种斜率不同的线条以及一成不变的坐标图,我所想到的是各种经济关系受供求关系这一亘古不变的原理影响的现实生活中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鲜艳画面。雪灾时湖南江西个别停水停电的**部门管制不严厉的小城市里,纯净水、蔬菜、蜡烛、大米短时间内涨价数十倍,春运时的火车及高速公路的汽车上一包方便面售价五十元,虽说有些夸张,但这些现象都不难理解,物价短时间内**了一些这也都是正常的,只要此后物价恢复正常就行了,实际上必定也会回到原来的价位。适度调控,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是明智的

我们都知道,cpi在不断变化,而长期**是无法改变的。供求关系造成的短期**也是如此。

在我看到有关效用论及产品市场的篇章时,我没有想要把关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的各个公式、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图、mc曲线与ac曲线之间关系的数学推导过程、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垄断竞争市场的定义、规模报酬递增的定义等全部记下来的愿望,取而代之的是在书本中举出的大量实例让我对他们的现实意义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这本书的第四部分,我讨论了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的知识,以及公平与效率这个永恒的话题。大量的数据和图表让我直观地了解了世界各国国民收入分配的现状。收入分配问题的严峻性在这些年来我国大刀阔斧摧枯拉朽式的经济发展中渐渐浮出了水面,收入分配是否和谐是整个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构成。

在宏观经济学中,萨缪尔森的新古典综合学派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混合体。赛义法的核心思想是“供给创造需求”。它包含三个要点:

①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②由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而只能在国民经济的个别部门出现供求失衡的现象,而且即使这也是暂时的;③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根据赛伊定律,在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所以社会总需求总是等于总供给。

萨缪尔森的在“宏观经济学”中,对经济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轨迹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了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四个重要的因素,即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他指出,如何积累资本,实现持续高速发展,是经济落后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因为这些国家的产出少,可能刚刚能解决生存的问题,无法进行积累以求得未来的发展;而有的国家也许产出较高,但也存在将产出中的多少用于当期的消费,又有多少用于投资的问题。

这些国家应尽最大努力减少目前的消费,继续投入尽可能多的产出,使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进入良性循环。

凯恩斯曾说,“从长期来看,我们都要死去。”萨缪尔森虽逝,但其非凡的成就以及那本不朽的著作必将永久地教导一代一代学人,并继续影响着这个世界。

以上就是我对这本《经济学》的心得,颇为不易。有些词甚至在书中选了几个词,但他们第一次有了自己深刻的见解。伟大的经济学家可以称为伟大的数学家和理论家。他们的作品还需要我不断的思考和追求。

王虹燕11国贸一班***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篇7

会计1116班***孙湘瑞

马歇尔是近代英国十分著名的经济学家,也是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其著作《经济学原理》是19世纪之前经济学理论之集大成,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经济学原理》是对均衡价格论的论证和引申,正如马歇尔书中写到“市场价格取决于供给和需求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的两翼,同时起作用”。

《经济学原理》中的各个理论因素,基本来源于传统的经济学原理。它以边际效用论来说明需求,而以生产费用论来说明供给。但是本书对传统的经济学原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它不再把边际效用论或生产费用论当作是决定价格的独立因素,而是通过供求理论,把这两种原来互不相容的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本书的理论核心——均衡价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他的分配论,应该说,《经济学原理》的基本结构为当代微观经济学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框架。

对于《经济学原理》的内容我主要有三点认识。

1.均衡价格理论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的并以大量篇幅阐明的“均衡价格论”是资产阶级种种传统价值论的综合产物,是把供求论和各派的边际效用论、生产费用论融合成一体的调和价值论。自马歇尔以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讨论价值和价格问题时,继承了马歇尔只谈价格而不谈价值、以价格代替价值、以均衡价格衡量商品价值的传统。马歇尔认为,商品供求平衡时形成的价格是均衡价格,由需求曲线和供求关系直接决定,其交叉点的价格是均衡价格。

但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并不仅仅局限于供求决定论。马歇尔认为,价格和供求是相互作用的连锁反映。价格会影响供求,供求也会影响价格。《经济学原理》强调的是均衡价格的形成,马歇尔用坐标轴的方式表现了均衡价格,即某种商品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相交之点就是该商品的均衡价格(纵坐标表示)与均衡产销量(横坐标表示),这个产量点表示均衡价格下生产者愿意供应的数量恰好等于消费者愿意买进的数量。

2.分配理论

国民收入是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是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马歇尔认为,“国民收入”指一个国家的劳动者把劳动和资本作用于它的自然资源后,扣除必要的生产资料的消耗,每年生产一定的纯商品总量。

分配理论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社会个阶层、个阶层和各成员的经济利益。马歇尔在均衡价格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分配理论,这是均衡价格理论在分配领域的具体应用。分配理论是研究国民收入在不同阶级、阶级或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问题。

马歇尔在书中说道:“分配问题比以前经济学家所想象的要难得多。”他阐明了国民收入的含义、内容和作用。

分配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工资理论、利息理论、地租理论和利润理论。

工资是国民收入中属于工人的那一部分。马歇尔从劳动与工资的密切关系出发,阐述了工资的含义、类型、计算方法和作用。他认为,工资是劳动报酬,是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

“工资是工作的物质报酬”。他把工资分为六类:计时工资、计件工资、效率工资,又称效率工资、实际工资、名义工资和实物工资。

利益理论一直是一个激烈争论的领域。针对不同的认识,马歇尔从资本与利率的密切关系出发,阐述了利率的含义、类型和功能以及对利率变化的认识。利息是资本的报酬,是资本这个生产要素的价格。在借贷关系中,交易双方都将货币的使用价值视为一定时期内交易的商品。利息是商品的价格。马歇尔指出,当资本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平衡时,利率就是价格。

利率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经济变量之一。马歇尔阐述了购买力变化与利率的关系。

地租问题对西方经济学家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马歇尔从土地与地租的密切关系入手,阐述了地租的含义、价值和地租制度。他把“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原则”运用于对地租概念的解释上。还把供求均衡的长期和短期的分析方法运用在分配理论上,提出了“准地租”的概念,这是马歇尔分配理论的一个特点。

所谓“准地租”指在短期内,土地本身以及土地以外的各种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或企业组织管理能力,所得到的超过平均水平的收入,不论其形式是工资、利息还是利润。由于这些收入在性质上与地租类似,所以称为“准地租”。

3. 外部经济与内部经济

马歇尔在萨伊的生产三要素即劳动、资本与土地的理论之上,增加了第四要素——工业组织,从而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发展史上,首次提出了产业组织的概念。马歇尔之所以把“组织”作为生产的第四要是,是因为他触及了“规模经济”的问题。马歇尔认为,规模经济是与工业组织直接相关的。

马歇尔在探讨规模经济发生的原因时,提出了著名的“马歇尔冲突”。迄今为止,如何与自由竞争和规模经济相适应,已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4.经济学对象

经济科学的研究内容乃至它的命名,是在《经济学原理》问世后有所改变的。马歇尔认为,经济学不仅是对财富的研究,也是对人的研究。它主要研究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最有利、最坚定的动机和阻力。马歇尔改变了传统思路,不再像古典经济学家那样,仅仅重视对生产的研究,而是把研究的重心转向消费、需求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上,并且认为商品的价值不是取决于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而是取决于人们对商品效用的主观评价啊。

这一转变是经济学研究从研究如何在全国范围内致富到研究个人消费行为、个人制造商行为和行为两个方面对价值价格的决定机制的转变。“经济学”一词正式取代“政治经济学”,而被广大西方经济学者所接受。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所运用的分析方法也是对各经济学派的综合。在此,我作一个简要总论。

第一、 以心理分析为基础。和主观学派一样,马歇尔认为经济学应该研究人类行为的动机。他认为,人的心理机会会强烈影响人的选择行为,从而支配人的经济活动。

人类的行为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追求满足感,它可以刺激人们的经济活动。二是避免牺牲,这可以成为制约经济活动的阻力。

这两种动机的平衡是大多数经济范畴和法律的基础。

第二、 强调“边际增量”分析。这是受到数理经济学派的启发而产生的。马歇尔认为“在精神和物质世界中,我们对自然的观察,与总数量的关系没有与增加量的关系那样大”。

因此,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广泛运用了边际增量的分析方法。例如,作为需求理论的基础的边际效用就是效用“增量”与消费“增量”的比值,而需求弹性则是需求量变动比率和价格变动的比率之间的比率;同样,供给理论和供给弹性也是这样,只不过他们是以报酬递减率和“边际”生产费用原理为基础的。

第三、 强调“局部均衡”分析。马歇尔运用物理学中平衡作用和反应的思想来解释经济力量的平衡。马歇尔强调的均衡不是一般均衡而是局部均衡。

在部分均衡条件下,马歇尔研究了个体生产者或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没有考虑生产者和消费者。这种方法已成为当代微观分析的基础。

第四、 强调“静态”分析。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总是将自己研究的现象置于经济关系和相关因素不变的环境中,认为静态下,生产和消费、分配、交换的一般条件多是不变的。由于马歇尔一方面继承大卫李嘉图和约翰穆勒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另一方面引入边际分析、均衡分析等方法,使古典经济学理论获得发展,所以他的〈经济学原理〉一书可看做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作。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篇8

怎么学经济学呢?与其看些“经济学通俗演义”、“生活中的经济学”之类的,不如直接去读教科书。经济学充其量是一门相对成熟的社会科学。教科书当然不是很差吧?

与一个原因相对应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是不可改变的,因此也是可以预见的。然而,一个活生生的一方对另一方采取的主动不是原因,而是挑战;结果不是结果,而是回应。

到这里为止,都挺象原理的样子。不过鲁迅可能会认为曼昆犯了“十景病”,

因为他的最后两条是:

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如此技术性的两条和前面如此具有普遍性的八条放在一起,真令人为曼

昆汗颜!不过我们暂且不必“为古人担忧”,先专心来研究他的第三条:

理性人考虑边际变量。

经济学认为,在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下,经济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变量。因此,边际量是理性人正确决策的重要参考。

例如,我们知道一块土地上农作物的产量主要受我们施到土地上的化肥量的影响,也就是说,产量是施肥量的函数。起初,由于地广肥稀,或许第1份肥料所能增加的产量不大,后来的肥料会较大地增加产量,但到了一定的拐点以后,再继续施肥,总产量仍然会递增,增加的速度却会变慢了,即它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再施下去,它们的边际产量越来越小,直到一定的界限,边际产量就是零了,若要再超越这个界限,肥料会侵蚀庄稼本身,使总产量反而减少,它的边际产量也就为负数了。

上面的故事告诉我们的是边际效用(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它所运用的就是“边际量”的概念。一般来说,任何商品(或生产要素)带来的边际效用(边际产出)总是在下降。当然,也有一些边际量是递增的,或者是多变的。

“边际量”概念的引入,是经济学历史上的一场重要的革命——边际革命。事实上,边际革命将高等数学的数学分析方法引入了经济学领域。在以往的经济学研究中,人们只做了四个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把每一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看做同一事物,无法区分不同数量的不同含义,但实际上它们是不同的。

边际量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理性的正确的决策。作为消费者,我们不应该用所有的钱去买同样的商品,因为它的边际效用正在下降。当你拥有第1双皮鞋的时候,你可以足下生辉,当你已经拥有若干双皮鞋的时候,你再买一双皮鞋的钱还不如去买你还没有的其它消费品,因为从它那里你可以得到更大的边际效用。

作为生产者,我们不应该把所有的资源都用来生产同样的产品,因为它给我们带来的边际收入正在减少。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太多了就不值钱。正是因为所有厂商都知道这个道理,才不断开发新产品,使我们的物质世界日新月异,日新月异。

作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我们一定要尽量让自己成为那样一种人,即你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者来说是边际产量较大、从而你自己所能得到的报酬是较高的,这就需要你去学习掌握某种技能,而能掌握这种技能的人却是不多的。

无论如何,理性人的思维方式中必须建立起边际量的概念。

再来研究他的第四条: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例如,当苹果价格上涨,其它条件不变时,人们会吃更少的苹果和更多的梨,苹果园的主人会雇佣更多的工人,生产更多的苹果。在市场经济中,最常见的激励就是这种价格信号。政府也可以通过税收、立法等手段提供激励,以改变人们的行为。

例如,欧洲的汽油税比美国高,因此欧洲的节能汽车和公共汽车比美国多。

一个“非平庸”的例子是汽车安全带的故事。1960年代美国立法要求新汽都必须配置安全带。作为直接的影响,发生车祸时司机存活的机会提高了。然而

立法者没想到的是,还出现了间接的影响:由于开快车的危险降低了,司机们趋

向于更快、更放肆地开车。结果是车祸的次数增加,司机死亡人数变动很小。更

不幸的是,驾车谨慎程度的下降对行人不利,因此行人死亡人数有所增加。

这种悲哀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分析任何一项政策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其直接影响,还要考虑通过激励产生的间接影响。可想而知,间接影响可能是负反馈,也可能是正反馈。

从这一原理可以看出,经济学是一门高度可操作性的科学,经济学家很乐意提出

有各种各样的政策(或批评其他经济学家的政策)来激励人们满怀希望地行动。

当激励是人对人的“挑战”时,这条原理就暗合汤因比之意。从这条原理的

从精神上讲,政治家们应该有强烈的反对绥靖政策的倾向,因为绥靖是诱使侵略者前进的一种动力。对此最经典的论述还那得数我们孔老夫子(《论语》宪问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要是没有这正确的挑战应战机制,象那些文明边缘的民族一样,“打不过他就加入他”,那么早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

《经济学原理》这本书,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用经济的角度去分析实际问题。让我们更理性的解决问题。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篇9

一.经济学十大原理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权衡:考虑哪一个多个决策最有利,或者哪一个更有利。

多个决定中或有可互补、参考的价值。(可以作为权衡的决策都不会是有弊无利!)

2.成本。

最大成本:时间。(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时间;用最少的时间做最多的事)

机会成本:要得到一件东西,你必须放弃另一件。(所以必须权衡,将利益最大化。)

3.边际量。

边际变动:决策出现微小变动(任何决策之外,影响决策本身的事),产生边际量。

边际量:当边际量出现时,计算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并考虑如何做出最佳选择。

边际成本:在边际变化的情况下创造有利条件的成本。

边际效益:当边际变化时,创造有利局面的效益。

4.激励的反应。

当一个决定改变了某个人的成本或利益时,人们就会改变他们的行为。

思考决策改变时人们的行为,权衡利与弊。

5.交易。

交易会出现竞争,结果胜负都将获得利益。(不同的是利益的大小和定义)

6.市场。

市场引导经济活动。市场反应了商品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成本。(清楚知道这一点有利于投资生意。)

7.**。

**决策会改变社会价值和社会成本,从而影响市场。

考虑**决策的影响,做出最佳决策。

有时当市场外部性发生时,**也会做出决策,调整市场经济。

外部性指市场失灵与市场势力。

市场失灵:市场本身无法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市场力量:市场没有受到适当的影响,无法维持公平交易。

8.生产率和劳务量。

生产率和劳务量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

生产率:更好的生产工具能增加生产效率。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劳务量提高。

劳动量:劳动量取决于生产率。当劳动量增加时,需要更好的劳动工具来减少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劳务时间减少,或能提高生产率。)

9.物价上升,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货币发行过多,货币价值下降,商品价值上升;通货膨胀发生。

10通货膨胀与失业。

货币发行过多时,引发通货膨胀。但短期内失业率下降。

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曲线叫做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是第一位研究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关系的经济学家)

2、 *参与土地交易导致腐败猖獗,必须将自己排除在市场之外

三、中国应打造一个自由的土地市场

4、 在中国,教育和税收制度都增加了不平等

5、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显然是错误的,我们需要反思

六、“边缘革命”将私人企业家和市场的力量带回中国

7、 中国经济学家应该从黑板经济学回归现实世界

八、中国必须让其政治权力服从于法治

9、 中国经济正面临一个严重的缺陷:缺乏意识形态市场

十、中国的奋斗就是全人类的奋斗!

d-s模型的核心内容体现在消费和生产两个方面

(1) 通过构造包含产品类别的d-s效用函数,推导出需求函数的具体形式:张伯伦dd曲线和dd曲线;

(2)他们假定每种产品的生产都具有不变的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这意味着成本函数具有平均成本递减和边际成本不变的性质,从而呈现出内部规模经济的特征),然后结合需求函数和新厂商自由进入的条件,求得每个厂商的均衡产量、均衡**和产品种类数量。

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dixit-stiglitz model,简称d-s模型)

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概述

新**理论和新增长理论是当前经济理论中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它们的产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则得益于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的启发,该模型是由迪克西特(a.k. dixit)和斯蒂格利茨在1977年所发表的《垄断竞争和最优产品的多样性》**中提出来的。

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

不论是在国际**理论还是在经济增长理论方面,人们日益发现“规模经济”是问题的核心。虽然人们可以在完全竞争的框架下研究外部规模经济,但内部规模经济与竞争性市场结构是不相容的。在d-s模型提出以前,由于内部规模经济模型的求解极为复杂、且一般不能求出均衡解(从而更无法进行福利分析和比较),人们不得不借助于外部性、溢出效应和边干边学等似是而非的概念,将研究局限于外部规模经济的分析。

无论是经济理论本身,还是对经济现实的解释,都需要一个能够严格分析内部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的理论框架。d-s模型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简单而基本的方法。

dixit和stiglitz在**中指出,经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一个市场解决方案能否导致社会上产品的最佳数量和类型?分配不公、外部效应和规模经济都是导致市场结构不完全、市场均衡偏离社会最优解的原因。

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内部)规模经济。他们首先构造了著名的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效用函数(d-s效用函数,后被引申为d-s生产函数),然后依次在效用函数是不变弹性、可变弹性和非对称性的情形下求出其市场均衡解,并分别在每种情形下对市场均衡解和社会最优解进行了比较。

d-s模型的核心内容体现在消费和生产两个方面

(1) 通过构造包含产品类别的d-s效用函数,推导出需求函数的具体形式:张伯伦dd曲线和dd曲线;

(2)他们假定每种产品的生产都具有不变的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这意味着成本函数具有平均成本递减和边际成本不变的性质,从而呈现出内部规模经济的特征),然后结合需求函数和新厂商自由进入的条件,求得每个厂商的均衡产量、均衡**和产品种类数量。

为了**产品数量与产品类别之间的关系,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首先将整个经济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产业(集团或部门),另一部分是产业外部。假设行业内的各种产品具有很好的可替代性,但与行业内其它产品的可替代性很差。

如果将行业之外的所有产品用x0表示,行业内的各种产品用表示,则代表性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可以表示为,其中1 / (1ρ)是行业内部各种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这里假定效用函数对行业内的每种产品是对称的)。此外,为了保证效用函数的凸性,假定0

为了在的预算约束下,求出实现上述效用函数最大化的每种产品的最优消费数量,他们构造了关于产品数量和**水平的两个指数:和 , 其中β = (1ρ) / ρ 大于零(因为0

xi = y(q / pi)1 / (1ρ),这也就是产品xi的需求函数。

在n较大的情况下,各产品的**pi对**指数q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此时,需求函数显示为张伯伦dd曲线,需求弹性**为。但是,如果**的每一个产品在行业内发生变化,这些个别的效应响将成为不可忽视的大影响。考虑pi对q的影响后的需求曲线是张伯伦的dd曲线。一般来说,dd曲线和dd曲线是向下倾斜的,但dd曲线的需求弹性较大。

为了解决市场均衡中的均衡**、均衡产出和均衡产品类别,必须考察制造商的生产条件。假定每个厂商的成本函数都采取如下形式:c(xi) = a + cxi,其中a为固定成本,c为不变的边际成本。

为了求出市场均衡解,他们采用了利润最大化的两个条件:第一,每个厂商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第二,新厂商自由进入,直至净利润恰好为零(即对第n个厂商有(pnc)xn = a)。由于效用函数和成本函数是对称的,每个企业都有相同的均衡产出,在市场均衡中面临相同的均衡**。

因此,根据需求函数和上述两个生产条件,可以求得均衡**pe = c(1 + β) = c / ρ、均衡产量xe = a / βc和产品种类n。

以上内容是d-s模型的核心,也是新古典**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予以借鉴和应用的主要方面(该模型还包括在各种情形下对市场均衡和社会最优的比较)。概括地讲,该模型的核心假定,一是构造了体现产品种类的d-s效用函数,二是假定厂商具有不变的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求解该模型一般均衡的主要方法,是根据效用函数求出行业内各种产品的需求函数,然后结合利润最大化(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和自由进入(边际厂商的净收益为零)条件求得均衡产量、均衡**和产品种类。

d-s模型的主要贡献是为考虑产品类型的垄断竞争模型提供了一个简明的分析框架。正如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在**引言部分所指出的,尽管兰开斯特的产品特性法、霍特林的空间模型法、以及均方差资产选择模型也对产品种类进行了模型化,但这些间接的方法较为复杂,难以进行一般均衡分析和进一步应用。我们可以看到,在新**理论以及保罗·罗默(1987,1990)和格罗斯曼与赫尔普曼等人的新增长理论中,d-s模型构成了基本的逻辑起点。

[编辑]

d-s模型与新**理论

新**理论的出现有现实和理论两方面的原因:从国际**的现实方面看,战后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日益构成国际**的主要方面,而传统的比较利益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不能对这一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因为在不存在任何比较利益和要素禀赋的情况下,也可以产生大量的国际**);从经济理论方面看,d-s模型使得对存在内部规模经济情形下的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进行一般均衡分析变得简单易行。因此在该模型提出仅仅两年之后,就兴起了以克鲁格曼、埃塞尔和赫尔普曼等人为代表的新**理论。

其中,克鲁格曼(1979)是对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最直接、最简洁的应用(只有劳动一种投入);埃塞尔(1982)则在两种投入(劳动和资本)、两个部门(小麦和制造品)的模型中,将d-s效用函数引申为制造业部门的生产函数;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1985,1989)则对新**理论和政策做出了比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克鲁格曼(1979)是新**理论的经典**,几乎完全是d-s模型在国际**理论的直接应用。与d-s模型一样,克鲁格曼假定所有消费者具有相同的、对称的效用函数,生产者的成本函数(只有劳动一种投入)是li = a + βxi,其中和分别为劳动投入量和产量。克鲁格曼假定:

(1)产量等于消费量,即xi = lci;

(2)经济实现充分就业,即。结合效用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和自由进入的条件,可以求出相对**p/w、均衡产量x和产品种类n等三个变量(对称性假设保证了每个厂商在市场均衡中具有相同的**和产量,故可以省略下标)。其中,均衡的相对**为 p / w = β + a / x = β + / lc(后一个等号是因为在市场均衡中产量等于消费量),均衡产量为x = a / (p / wβ) ,产品种类为n = l / (a + βx) = l / (a + βlc)(充分就业假设和对称性假设)。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篇10

《经济学原理》是英国“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的主要著作,现代经济学之父。

马歇尔理论的核心是均衡价格理论。市场价格是由供需双方的力量平衡决定的,就像剪刀的两翼同时工作一样。静态经济学为所有微观经济学流派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理论框架,概括了经济自由之路。

处于所学专业的考虑,我重点学的是,工业组织,分工、机械的影响,专业工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大规模生产,企业管理5章。

工业组织

经济学家和生物学家共同研究发现,社会组织和高等动物组织之间有许多微妙的相似之处。一旦组织的一部分出现问题,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组织的其他部分。最发达的有机体是在生存竞争中生存最多的有机体。生存竞争增加了最适合从环境中获益的生物体的数量,增强了组织的力量。

我们把任何一种产品生产规模扩大所产生的经济分为两类:一类是依靠该产业的总体发展的经济,称之为外部经济,只能在产业集中区获得;另一种是依赖于从事这一行业的单个企业的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的经济,称为内部经济。

专业工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

地方工业的起源多种多样:工业的地域分布有多种原因,但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如气候和土壤的性质,附近的矿山和采石场,或水陆交通便利。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宫廷的扶持。

如果民族性和社会政治制度有利于发展高技能的精细工业,那么在旧世界就没有一个地方不存在很久以前多种繁荣昌盛的工业。无论用什么方法来促进商业的便利,它都是发展高尚生活艺术形式的最高形式。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总能带来先进的技能。

工业的集中:地方性工业的利益。祖传的技能。辅助行业的发展。高度专业机械的使用。专业技能在本地有市场。

一种工业当它已这样选择了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时就会长久地留在那里。因此,在需要相同技能的行业中,人们可以从彼此的接近中获益。这个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成了秘密,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很多。

优秀的工作是正确的。一旦机械、制造方法和企业一般组织的发明和改进取得成功,它们将得到迅速的研究。不久,在附近建立了辅助工业,为上述工业提供工具、原材料和组织运输,在许多方面有助于节约原材料。

其次,在同类产品产量较大的地区,即使这个行业的个人资金使用不多,*机械有时也能达到较高的经济使用程度。因为,虽然这种机械的原价也许很高,折旧率也许很大,但辅助工业从事于生产过程重的一个小的环节,为许多邻近的工业进行生产,这些辅助工业就能不断地使用高度专业的机械,所以也能够本。

再次,工业集中,雇主们往往到他们会找到他们所需要的有专业技能的优良工人的地方去;同时,寻找工作的人,自然到有许多雇主需要像他们这样技能的地方去,因而在那里技能就会有良好的市场,一个孤立的工厂的厂主,即使他能得到一般劳动的大量供给,也往往因缺少某种专业技能的劳动而束手无策;而熟练的工人被解雇,也不容易找到别的工作。在这里,社会力量和经济力量相互配合。雇主和雇员之间经常有深厚的友谊。但是,如果他们之间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双方都不愿意再发生摩擦。如果他们的关系变得僵化,双方都愿意轻易打破关系。

另一方面,如果地方性产业主要只有一种工作,比如只有强壮的男人才能做的工作,那就有不利的一面。在没有雇佣妇女和童工的工厂或其他炼铁工业的地区,工资高,雇主的劳动力成本高,每个家庭的平均货币收入低。但是,只有在附近地方建立起具有补充性质的工业就可以显而易见地补救这种弊端。

因此,纺织业通常集中在采矿和机械工业附近,在某些情况下,它在那里不知不觉地被吸引。

现在工厂集中在大城市的郊区和附近的工业区,而不是大城市。为了**的目的,一个大城市中心的所有土地的价值使他拥有比厂址价值高得多的地租。在某些工业城市,职业多样化的利益与地方性工业的利益兼而有之。

主要依靠一种工业的地区,如果对这种工业产品的需求减少,或者他所用原材料的供应减少,那么他就容易遭遇极度的萧条。大城市或工业区有几个不同的产业和高度发达的产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种危害。

每当交通工具价格**,每当相距甚远的两地之间的思想自由交流有新的便利条件时,就会决定工业分布的种种因素的作用随之发生变化。通常,随着运费和关税的降低,个地都会从远处购买更多需要的东西,这将使特殊行业集中在特殊的地方。另一方面,凡是增加人们从一处迁往别处获得便利的时候,都会使熟练的技术工人向购买他们产品的消费者靠近,以便发挥他们的技能。

大规模生产

制造业是大规模生产的典型例子。制造业的主要优势是技术经济、机械经济和原材料经济。原材料经济越来越不重要的原因是技术的进步使的原材料很少浪费。目前,最重要的是技械的经济性。也这是这个原因说明了制造业是大规模生产的典型。

大型工厂的优势是:专业机械的使用和改进、购销、专业机术和企业管理产业的进一步分工。尤其是大型企业会利用大量的广告来增加消费者对他们的信心。

小企业的管理优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管理的两重性理论,认为企业管理的中心就是生产管理和经济核算。管理最重要的是指导和监督劳动。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由于人员较少,在管理上有自己的优势。

新的精营者要想在这样的行业中谋求发展,就必须用自己的精力和适应能力,用自己的勤奋和对小问题的关心,来应对资本较大、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机械和劳动,以及与比有商业协会的精争对手范围更广的精争。的确,当他的商业规模扩大时,如果他的才能与它以前适应较小的范围一样适应较大的范围,如果他接连许多年保持他的创造性、多才多艺和原创力、毅力、机智和好运气,那么他也许把在他的地区的这个行业的全部生产量集中到他的手中,达到一种有限的垄断。但是,在远远没有达到这个目的之前,他的进步就会因为他对努力工作的爱好有所衰退,即使不是因为才能的衰退而停止。

企业若得到持续的发展有两个难得的条件:在许多行业中,个别生产者能够靠生产量的大幅增加来获得很大的“内部”经济性;而在其他行业中,个别生产者能够容易地销售那种产品。

在工业上,大企业胜过小企业的各种优势是明显的,大企业具有把许多工作集中在小范围之内的特殊方便条件。但是,在其他许多行业中,也有大企业排挤小企业的强烈倾向,特别是在零售业,小企业日渐失势。

理想的工业家所需要的才能

企业家作为商人必须充分地了解市场,**生产和消费的趋势,作出正确的判断。这就要求企业家需要具备多种才能,其中劳动的监督只是管理工作的一个方面。企业家作为雇主不仅要具备判断力,还必须是一个天生的领导者,要具有选拔人才的能力和管理的能力。

既有判断力又天生是领导者的雇主是很少见的,不同的雇主具备不同的能力。

经营才能的供给价格,商人获得的利润与他的能力成正比,也就是资本适应善于运营资本所需要的才能。运用资本的经营才能有明确的供给价格,包括资本的供给价格、经营才能和精力的供给价格、把经营才能和资本结合在一起的组织供给价格。商人获得的利润用货币来表示,货币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财富的代表,使得人们对货币充满了热烈的追逐之心。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篇11

接触《经济学原理》是郑璋鑫老师的推荐,因为大学的经济学和以前学的所谓的经济根本大相径庭,所以要使我这个比较缺乏经济头脑的:不会赚钱、不会投资、也不会花钱的人来说确实很难理解。而且,我小时候,周围没有真正懂经济学的人,所以我没有受到这方面的影响。

因而对我来说,就不是单纯看看投资一类的书就可以学会赚钱的了,需要从头开始,而且者本书相对而言比较易懂,所以便去书店买了一本带回家准备寒假看看。

读完这本书,果然收获不小。很多以前不是太明白的一些现象,现在都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大到国家的经济,比如,中美之间的贸易对谁有利,对谁有弊;英国当年为啥要搞圈地运动;小到个人经济,比如我在大学打工的工资是如何被制定的等等。

以后我会慢慢把这些想法都整理记录下来。

1经济学的对象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不取决于劳动量和原材料,而取决于消费者对商品的认可程度。他还认为,商品的价值就是交换价值。在一个时间和一个地点的关系中,任何一种商品都是用货币交换自己的商品甚至劳动价值的。他在书中说精神和道德可以产生人的思想,但是物质的东西就不可以,人们通过劳动(脑力劳动,体力劳动)来满足自己对任何物品的欲望,但是人的欲望从来不会满足的,所以人们就会更加努力工作来通过货币流通的方满足自己更高的欲望需求。

2均衡价格

他认为价格的产生最重要的因素是供给商和消费者之间约定成俗的值,这个值是有市场经济自身来调节的,所以均衡价格实质上就是供求关系的理论,价格和供求是相互连锁的关系,当商品供大于求的时候,价格就会降低;当商品求大于供的时候,价格就会上升。为什么消费者那么注重价格呢?由于大量的劳动力带来得疲劳,人们开始与商家讨价还价,或联合降价达到廉价石灰的境界,同时也耽误了消费,从而提高了资本节约的效率,缩短了节约的时间目标。

3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

他认为有四种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劳动力和社会组织,它们是生产的必要要素。

(1) 内部经济是内部规模经济,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工具(机械):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新的工具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促进了劳动的简化、效率的提高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因此,制造商应该改进工具,降低成本。

购销经济:生产企业应大量订购原材料,以节约成本,促进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

技术:好的技术对于生产来说是更加关键的,技术是从生产中来得,有人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见技术的关键性,技术是从大量劳动实践后得出的结果,可以更加明显的突出分工合作和专业化发展,高幅度的提高效率和质量。

企业规划:可以明确现在到底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最科学,最简便。

外部经济就是指对外的销售,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生产上要达到两者统一,这样才能达到规模化生产,我认为外部经济是内部经济的表现形式,可以直接表达出内部经济生产的质量,价格等等,只要内部经济作好了,很大一部分就成功了。

收入分配:将市场配置资源划分为地租资本利益组织利润形式

(1) 资本:普通的人容易满足于现状,利息是很少的,不过也是没有风险的,资本家要想从利息来赚钱那是不可能的。

(2) 劳动力:劳动力一般是指劳动者。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生产工资来挤压劳动力价值。显然,资本家是这样扩张资本的。

(3) 土地:我认为关键是土地。没有土地,生产者就没有发挥灵魂的空间。地租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土地供过于求,价格就会下降;土地供过于求,价格就会上涨。

所以地主们可清享福了。

(4) 组织:我认为组织很大一部分取决与内部经济的好与坏,有组织有管理有技术的组织是无敌的,生产者们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来运作,获得的利润是除掉人员工资,就是生产者的利润,当利润和投资持平和低于投资额的时候,就可以说这桩生意赔了。

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的前言里列举了以下三个原因:

学习经济学的第一个原因是它帮助你了解你生活的世界。有许多经济问题会激起你的好奇心。为什么在纽约市找公寓如此困难?

如果旅客周六过夜,为什么航空公司对往返机票的收费要低?为什么许多非洲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此低下?为什么有些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很高,而另一些国家的物价却很稳定?

为什么在一些年份找工作容易,而在另一些年份困难?这些只是经济学课程能帮助你回答的众多问题中的一小部分。

学习经济学的第二个原因是它能使你更聪明地参与经济活动。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要做出许多经济决策。当你是学生时,你要决定在学校学习多少年。

一旦你在工作,你就要决定你的收入要花多少,储蓄多少,以及如何投资你的储蓄。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在经营一家小企业或大公司,你必须决定你的产品的价格。经济学将为你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让你更好地做出这些决定。

学习经济学本身不会让你发财,但它会提供一些帮助你发财的工具。

学习经济学的第三个原因是它能让你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和局限性。作为选民,你需要帮助选择指导社会资源分配的政策。在决定支持哪项政策时,你会发现自己会问各种经济问题:

各种不同形式税收带来的负担是多大?与其他国家自由贸易的后果是什么?保护环境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政府的预算赤字如何影响经济?这些和类似的问题以直在纽约市、州长办公室和白宫的决策者们的脑海中。

因此,经济原则可以适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以后你阅读报纸、管理企业还是坐在白宫椭圆形的办公室中,你都将会为学习过经济学而感到欣慰。

然而,大多数经济工作充满了抽象的概念、僵硬的图表、难懂的数学公式和模型,这常常让人感到枯燥乏味。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巧妙地将枯燥的经济学变得有趣,“让更多的想了解经济知识的人看了本书后不再恐惧经济学”,而是感到“学经济学原来也是一种享受”。

曼昆认为,每个学习经济学的人都应该掌握经济学提供的基本思想,而读者的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因此,曼昆写《经济学原理》时依据的原则是:“写作最重要的是简单明了,而不是事无巨细、包罗万象。

”在编写这本教材的过程中,曼昆一直尽力地把自己放在经济学初学者的位置上。他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在本书的第一章就提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全书内容以此为中心逐步展开,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为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帮助读者轻松地理解和运用经济学知识,书中还穿插有大量的“新闻摘录”、“案例研究”和“参考资料”。因此,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用最为简洁的方式,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读者,引发读者的兴趣,然后逐步引导读者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思考世界。

他的目的是强调读者应该而且将会对学习经济学感兴趣。

因此,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经济学的认识、理解与应用。正因为如此,这本书取得了如下成绩也就不会让人感觉意外了:尚未完稿出版商就以140万美元买下版权,从而创下经济学著作卖价的世界纪录,被西方世界公认为“最令人鼓舞的经济学教科书”;一出版便风行美国,仅三个月就被300所大学采用为教材,英文原版发行量在1998年出版当年就高达20万册,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经济学教材!

自面世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经济学入门教材,也是经济学课堂上最常用的教材!并被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评为全国优秀畅销书!

作为一名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经济搞好了一切才能运转正常,学好经济学原理对于我们尤为重要,这本书确实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强烈推荐大家一看。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862718.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感恩旅行句子(推荐200句)
下一篇 : 结婚晚到祝福语(合集18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