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看完电影后我们领悟到了许多人生的智慧。观后感不仅是观众内心和情感的真实反映,也对影视作品产生了影响,写作品名的观后感时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在动笔写作品名的观后感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呢?我们向您推荐“海洋纪录片观后感”,相信您一定不会失望。如果我的建议给您带来了一些灵感,请别忘了收藏哦!

海洋纪录片观后感 篇1

《走向海洋》读后感

有一本科普书叫《走向海洋》,读过之后,我才知道,我们中国不仅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面积,还有3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洋领土。

在陆地上,我们可以种植树木和庄稼,建造工厂和建筑。海水太咸了,你不能喝。这么大的面积有什么用?不看这本书,我还真不清楚。

原来海洋比我想象的还要大,占整个地球的70,80%,深度为3729米,总体积为13,75亿立方千米,水量大约占地球水圈中总水量的97,2%。难怪宇航员杨利伟会说,地球是一个湛蓝色、晶莹剔透的“水球”。

虽然海水又咸又苦,人们喝不下去,但世界上有80%的生物存在,海洋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以及沉船上的珠宝,价值约6000亿美元。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神秘的海洋充满了好奇。一代又一代的探险家冒着生命危险,驶向茫茫大海。意大利人哥伦布四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的新大陆。明朝的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向西行驶,在中国航行史上创造了奇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达,人们对海洋已不在陌生,科学家从海水中提取铀,制造原子弹,提取镁,制造飞机、快艇和闪光灯等。可燃冰被科学家誉为“未来能满足人类使用1000年的新能源。”

世界海洋是相互联系的,我相信在未来,海洋将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

海洋纪录片观后感 篇2

:《走向海洋》读后感

以前对于海洋,因为生活在内陆,所以没有什么感觉,只是从电视上和爸爸妈妈的描述中知道它很辽阔,心里才会有向往的感觉。读完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

我一直认为陆地是最大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海洋就占了3。61亿平方千米,比例达70。

8%,占地球总水量的97%。2%,从太空人杨利伟叔叔发回的**上可以看到,地球是个蔚蓝的星球,就像大海的颜色,所以我觉得应该称它为水球比较贴切吧。

以前妈妈给我讲我们都是大海的孩子,我还不太懂什么意思,看了书后才知道:原来一切生物最开始都是从海洋中孕育和漫长的进化演变来的,最终诞生了原始的生命。自然界演化进入到今天好多生物还保存着海洋的某些胎迹。

所以一首歌的歌词说:海,海,就像妈妈。唱的真是很贴切呀!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才刚刚开始。如果你想知道更多的海洋秘密,你应该依靠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不断探索和研究。

海洋纪录片观后感 篇3

篇一“这就是大海?大海是什么?”

纪录片《海洋》由一个第一次见到大海的小男孩提问而展开,继而镜头投向那广袤无垠的大海。那是一个孕育着无数生命的神秘之境。

我认为海洋应该是美丽的,因为那里生活着许多美丽的海洋生物;我认为海洋应该是伟大的,因为生命起源于海洋。可是大海岂止于此?

《海洋》这部影片仅有一百多分钟,导演雅克?贝汉将镜头聚集于覆盖着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的“蓝色领土”,深入探索这个幽深而富饶的神秘世界,完整地呈现海洋的壮美辽阔……没有过多的语言评论,只让镜头说话,通过镜头将海洋这个美丽得像童话般的世界向我们娓娓道来。正如巨大的沙丁鱼群,在鲨鱼的追赶下,疏密有致的排列组合,迅速地变幻出各种状态的美;又如那成千上万的海鸟,如箭雨般扎进海水中捕食的健硕之美。

这一切的一切都如此震撼,文字是难以言尽的。除非亲眼所见,否则难以想象。

影片的后一部分中,那条被斩去所有鳍翼然后抛回大海苟延残喘的鲨鱼,还有奋力咬着网绳期盼能抓住一线生机的海龟,以及在网中安然游弋而不觉危险已经近在咫尺的海豚,都让人触目惊心!影片中的杀人情节虽然不长,但足以让人感动进而引起反思:我们都是地球上的幸存者,怎么能剥夺其他生物的生存权?

在影片结尾,有人提出一个问题:真的自然风光有一天会消失吗?

这个问题无疑是一声警钟警示着世人,是否要等到那片象征着美好的蓝色大海被血水染红,等到人类的双手沾满鲜红的血,等到那一切美好的生命和自然风光都消失殆尽人类才肯罢休呢?

《海洋》的镜头语言是柔和且美丽的,它的重点不在于揭露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肆虐,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去展示海洋之美与生命之美,而这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值得人类去珍惜和爱护的!我想这应该是雅克?贝汉导演的初衷,也是《海洋》这部影片的价值所在吧。

篇二纪录片《海洋》是由一个小男孩提出的问题而展开的——“到底什么是大海?”

什么是大海呢?我想这是用言语与文字难以言尽的,必须亲眼看到、亲身体验才能感受其中的力量。

海洋纪录片观后感 篇4

在《海洋》的后半部分中,导演镜头一转,唯美和谐的海洋生态不复存在。随着人类的入侵,海洋垃圾屡屡将海里的居民赶走。不仅如此,狩猎、杀戮、尸检、解体似乎只有当深蓝的海水被染成鲜红时,人类才能停止他们血淋淋的双手。

这将是怎样一种悲哀?导演在影片前段部分缔造的如梦如幻的奇妙世界,在人类狠心地将猎捕的鲨鱼去鳍切尾,然后扔回海底苟延残喘的那一瞬间,支离破碎了。那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啊,人类怎能对它如此残忍!

在这强烈的反差中,导演唤醒了人心的良知,是的,它让我们难忘。除了心灵的震撼之外,我想更多的,应该是反思。

在影片的结尾,有人提出了疑个问题:真正的自然风光有一天会消失吗?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围绕我们身边的将是代替活生生的动物们的标本,被保存在动物园或巨大水槽中的人工的世界,而那样的世界,仅仅是永远失去的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缩影而已。

雅克·贝汉说:“我拍摄的这些自然纪录片,本质上和政治片其实没什么不同,它没有说教,也没有对白,只是通过展现自然之美,让观众自己感受到教育。”当然,我们不用仅靠几部纪录片就来完成教育,就像人不能靠不吃饭、不生产来保持低碳一样。

我们不能让那些杀死海洋生物的人消失。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用这些令人震惊的照片来教育和影响他们。

海洋是人类之母。她生了我们和其他海洋生物。如果人类还在如此绝望地破坏海洋生态,在海洋母亲的眼里,这就像看着孩子们互相残杀,多么残忍。人类应该反思的是,不要让这样的杀戮悲剧继续在海洋中上演,这也应该是电影人和观众的共同愿望。

是的,地球不仅仅属于人类。它是所有生物共存的地方。

海洋纪录片观后感 篇5

《走向海洋》揭示了新中国海洋事业起步、发展与进步的种种轶闻秘事,展示了人民海军虽举步维艰却步步雄健的历史步伐,如海风浩荡展开壮丽画卷,使人不能不为领袖们的智慧胆识而击掌叫绝,不能不为先驱者的献身勇气而感怀动容。《走向海洋》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各国争夺海上权益,强国维护海上霸权的现世状况,看得让人惊心动魄;用数据调查反映国人麻木的状况,让人扼腕沉痛;《走向海洋》重点分析了国家迅速发展对海洋资源越来越高的依存度及窘迫状态,把海上安全严峻的问题尖锐地挑了出来,带着人们登临“经略海洋”的战略高地,临海凭风、长线思考、催人觉醒,这实际才是主创者的真正用意!因为“在历史的汪洋中,没有哪一种文明,能够永远保持一帆风顺”,这种警策在当下娱乐成风的中国荧屏上实在难得!

主创者以“一名驻守南沙的战士惊奇地发现”来结尾,让在全片中一直内敛的激情迸发出来,说“中国的疆域不是一只雄鸡,更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是奔腾不息的火焰,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是火炬的托盘和手柄。”其实,这不是结尾!这是对我们走向海洋热情的激发!就作品本身而言,《走向海洋》还只是从历史角度、时代高度,以视听理论的形式,对我们意识缺失的一种唤醒,这还是第一步,还没有真正深入海洋,还没有从人本角度对海洋更加细微地关怀与体察,还存在着因为刻意讲求技术严谨而洒脱不足的缺憾。当然,能在影视大片刻意追求富丽堂皇的流风所及中求得鹤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够有《走向海洋》的勇气已经值得称道了。海洋,这个国际纪录片创作的永动主题,曾经催生了《飘网渔船》《蓝色星球》《海豚湾》,和雅克.贝汉的《海洋》,它们是西方人关注海洋生存权益在纪录片上的反映。而我们有关海洋的作品却太少,曾经有过的也只能是沿着海岸线梭巡的小玩艺,眼界甚至没有越过自己的大陆架。说到底,这不是纪录片本身的事,这是整体性海洋意识薄弱的一个映照。现在,有了《走向海洋》的开头,有了一个专门从事海洋拍摄的群体,有了一群热衷于海洋的纪录片人,用纪录片的国际语汇把中国海洋的美丽与深邃推介给全世界的观众,产生中国人自己的海洋大片还远吗?

海洋纪录片观后感 篇6

海是人类生命的摇篮,见过海洋的人都会被海的美所折服。无论是风平浪静时,海的柔情,抑或是惊涛骇浪时,海的激昂。甚至在夜晚,黑暗也无法掩盖海洋的美丽,而更显出一番深邃的意境。每一种姿态的美都如此震撼,文字是难以言尽的。除非亲眼所见,否则难以想象。

其实海洋的美丽远不止于此,人们很难全方位观赏到海洋之美。而在《海洋》播放的一百分钟里,我却被轻而易举地带进了海洋的世界,海的唯美、海的灵动、海的柔软、海的深沉。各种姿态,穿过屏幕,透过眼球,传达至我的脑海,竟迟迟难以忘怀。然而《海洋》带给我的,除了超美的视觉震撼,这就是大海?大海是什么?我想,如果是我,我也无法回答。海洋的浩淼无穷,确实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甚至当你以不一样的心情去观赏时,海洋所表现的姿态,也是截然不同的。

《海洋》的前半部分,以展示海洋生命的多彩绚丽为主,譬如那巨大的沙丁鱼群,在鲨鱼的追赶下,疏密有致的排列组合,迅速地变幻出各种状态的美;又如那成千上万的海鸟,如箭雨般扎进海水中捕食的健硕之美;再如那成群结队的海狮,被鲨鱼追赶捕食而后为同伴的阵亡而闭目哀歌的悲凉之美……这一切,看在我们的眼中,不过是一个个震撼的画面,而对于海洋生命来说,它们是有着喜怒哀乐的。它们也处在这样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动物们的捕食虽然残忍,但这是它们的生物链,自然之规则不可逆转。我们且悲且叹之,但它们的世界,我们是无权干扰的。正如小海龟与***的故事一样,游客不忍***吞食打探敌情的小海龟而出手相助,最后导致一大群小海龟接收到错误的信息而惨遭鹰群吞食。动物们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人类若任性伸出援助之手,终将违背初衷。即便如此,好心做错事犹可饶恕,而有些人类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对海洋生物痛下杀手。

在《海洋》的后半部分中,导演镜头一转,唯美和谐的海洋生态不复存在。随着人类的入侵,海洋垃圾一再的驱赶着海水中的居民。不仅如此,围猎、杀戮、剖尸、解体……似乎要等那深蓝的海水被染得鲜红,人类才能停下那充满血腥的双手。这将是怎样一种悲哀?导演在影片前段部分缔造的如梦如幻的奇妙世界,在人类狠心地将猎捕的鲨鱼去鳍切尾,然后扔回海底苟延残喘的那一瞬间,支离破碎了。那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啊,人类怎能对它如此残忍!在这强烈的对比下,导演唤醒了人类心底的良知,是的,这让我们刻骨铭心。除了心灵的震撼之外,我想难道有一天,真正的自然风光会消失么?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围绕我们身边的将是代替活生生的动物们的标本,被保存在动物园或巨大水槽中的人工的世界,而那样的世界,仅仅是永远失去的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缩影而已。

雅克·贝汉说:“我拍摄的这些自然纪录片,本质上和政治片其实没什么不同,它没有说教,也没有对白,只是通过展现自然之美,让观众自己感受到教育。”当然,我们不用仅靠几部纪录片就来完成教育,就像人不能靠不吃饭、不生产来保持低碳一样。同样也不能让那些杀害海洋生命的人消失,人类能做的,只是用这些震撼人心的画面来教育他们,感化他们。

海洋是人类的母亲,她孕育了我们,也孕育了其他的海洋生物。假如人类还是如此不顾一切的破坏海洋生态,在海洋母亲的眼中,这无异于看着孩子们在互相残杀啊,这是多么地残忍。人类应该反思的,就是不让这样的杀戮悲剧继续在海洋中上演,这应该也是拍摄者和观影者共同的心愿吧。是的,地球不仅仅属于人类,那是所有生物共存的地方。

海洋纪录片观后感 篇7

我站在地面,看海;

海在时间的尽头,望着我。

不是说,天空是另一个世界的海洋吗?抬头看,绵延的蓝白交织,远不如脚边波涛翻滚的世界深邃。那无穷无尽伸展向时间尽头的海,是鲲腾飞的地方,是我们的起点。

鱼在更庞大,更沉重的载体里,展开它灵动而古老的巨翼,每一根骨,每一滴流动着的血液,都从远古伸展而来,承载着千百年来这个星球的奥秘,在水中翻滚,时而跃出水面,让人们瞥见这浩瀚无垠的宝库一角,瞥见闪烁,瞥见祖先的白骨,来自远古的埋在流动的血里的记忆,如海潮般涌上,溅起一朵浪。

如果我是一条鱼,我会笑人的无知吗?如果我是一条鱼,我是这忙忙碌碌的陆地生物里,哪一条的灵魂?抑或是遨游在蓝色的梦,或梦般的蓝色里,我什么也不想,给另一个世界的天空,投下我逍遥的影。

这里是海洋,你的故乡,我的故乡,但却是一步迈出了再也回不来的地方。

看到大鱼掠过,影中,亮色斑驳;看到小鱼涌动,缝隙里闪动生命的颜色。听到沉船的呼喊,那是亚特兰蒂斯的神秘的晨曦透往远方,那是未知哼唱的曲子,引诱你,回到摇篮里去,吮一口久违的乳汁,再轻抚,摇篮的绵软,再倾听,海底火山的咆哮,可曾是伴我入眠的乐曲。只一眼,看到骨血里亿万年沉睡的记忆;只一眼,看到有鸟从水面腾起升天,有种子飘过落地成林,有鱼伴着海底的轻唱永不离去,沉睡入光不及处纯粹的沙,有我,双腿直立,一眼望不尽这悠长,一眼望不穿这历史。海水如血水般的咸,流入心底。心底,却远不及海底深邃,那比天空还深邃的海。

我站在地面,看海;海在时间的尽头,望着我。

不可寻的角落,有一声轻轻的呼喊。

海洋纪录片观后感 篇8

面对浩瀚的海洋,人类像玉米一样渺小。我们应该敬畏和珍惜海洋。然而,人类肆无际惮地给海洋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观《塑料海洋》有感

当导演克雷格森拍摄一部关于鲸鱼的纪录片时,他发现印度洋海面和水下一米处漂浮着一块乳化油脂和塑料碎片,这让他意识到海洋塑料污染的程度令人震惊。据统计,每年约有800万吨塑料垃圾流入海洋,大量海洋生物因误食塑料而死亡,但人类并没有停止塑料生产的步伐,地球上也没有一个海洋生态系统没有受到塑料的污染。

这部电影记录了蓝鲸死亡的最后一刻。由于误食6平方米的塑料袋,蓝鲸的消化道被阻塞,痛苦地死去。这个画面令人揪心不已,海洋生物不知道塑料不能吃,它们也不会吐出来,更不会站出来责问人类为什么丢塑料给它们吃。

我们都知道塑料不能吃,这是个常识,但我们却一次又一次把不能吃的塑料扔给海洋生物吃,人类真的就这么自私自利吗?更何况,被海洋生物吃掉的塑料最终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类身体里,所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也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如今,人类已经行动起来了。德国法案强制规定塑料厂商有责任**或处理售出的包装材料,慕尼黑任何一家超市都有**塑料瓶的机器,甚至建立了“塑料银行”……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减少使用或不用塑料产品。

或许就像克雷格利森所说:“了解伴随着关心,关心伴随着改变。”只要我们从一点点开始做起,日积月累,海洋生态环境将得到很好的改善。

海洋纪录片观后感 篇9

《走向海洋》坚持以精确的文献、专家的发言作为叙事基础,展示了中华民族历史风帆在指南针引航下曾经独占鳌头的历史篇章,说到北宋海外贸易已经“被赋予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并产生了中国第一个航海贸易法规“广州市舶条”;“巨大的中国商船,往来于广阔的海洋之上,由此而来的巨额收入,源源不断地流入南宋国库”;“在元朝,隋唐以来利用大运河运送漕粮的方式,改由海运完成”等等,真让人眼前不断发亮。而像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写道:“他们在潮汐理论方面一直比欧洲人先进”;像“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有幸目睹了帝国强盛的海上事业”;像“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发现“仅广州一地,旅居于此的阿拉伯商人就超过了12万”等等,以多视角调度观察和展示近代化进程的基本样貌时,就不能不让人心头发热了。

《走向海洋》在画面风格上强调与历史相吻合的厚重品质,在远去历史情景的复原中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努力使叙事接近典籍的记载又不刻板。譬如说“公元14,三宝太监郑和命令船队在距离卡里卡特5海哩的洋面上抛锚”时,动画用了一个空中俯瞰的角度,来表现“这个截止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最大舰队”的气势,“依靠旗语和钟鼓,抛锚的命令被迅速地传递到317条大船上。868名文官,442名将校,35名通事、180名医生以及1万多士卒、水手、工匠……有条不紊地做着登陆前的准备”,文献数据在这里变得生动起来。而当说到当地国王“小心翼翼地询问使节来访的目的”时,动画则采用了只见身形而不见容貌的手法,把人物神态“活化”的很入情理。

《走向海洋》用一组观战者拍摄的历史照片反映“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的覆灭,令人触目惊心。作品通过类比手法,表现中日两国面对海权时代到来所不同的表现令人深思,日方是特别命令,将《海权论》包括魏源的《海国图志》“译本分发给陆、海军、政治领袖和学校”,“要求每位舰长都随身携带”;而在另一方的中国,却被束之高阁。在这样落后的海洋观念、腐败的政治体制下,即使“师得夷之长技”又能何如?因为此,苦心经营了的北洋舰队,在慈禧太后的喧天寿庆声中走向失败,主创者特别引用日本联合舰队司令给丁汝昌的劝降书,观众的感受已经不是苦涩所能包含得了的了。

《走向海洋》揭示了新中国海洋事业起步、发展与进步的种种轶闻秘事,展示了人民海军虽举步维艰却步步雄健的历史步伐,如海风浩荡展开壮丽画卷,使人不能不为领袖们的智慧胆识而击掌叫绝,不能不为先驱者的献身勇气而感怀动容。《走向海洋》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各国争夺海上权益,强国维护海上霸权的现世状况,看得让人惊心动魄;用数据调查反映国人麻木的状况,让人扼腕沉痛。《走向海洋》重点分析了国家迅速发展对海洋资源越来越高的依存度及窘迫状态,把海上安全严峻的问题尖锐地挑了出来,带着人们登临“经略海洋”的战略高地,临海凭风、长线思考、催人觉醒,这实际才是主创者的真正用意!因为“在历史的汪洋中,没有哪一种文明,能够永远保持一帆风顺”,这种警策在当下娱乐成风的中国荧屏上实在难得!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875113.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服务工作口号114句
下一篇 : 感恩老师信语录(摘录20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