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教案课件是教师教学工作的第一步,也是高质量教学的先决条件,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精心设计自己的教案课件。通过不断更新和完善教案,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制作教案课件呢?下面是我们为您准备的“等式的性质课件”相关内容,希望能给您带来启示。非常欢迎您阅读我们网站上的内容!

等式的性质课件 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例3、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1第46题

教学目标:⑴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⑵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⑶学生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并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⑴口答:什么是方程?

⑵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8-X=320+30=505+X>9Y-16=54

教师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与等式和方程有关的知识。

二、新知教学

⒈教学例3

一起来看屏幕(课件出示课本例3第一行图片)

⑴观察图1:你能用一个等式表示图片意思吗?(板书20=20)

教师谈话:如果在一边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天平会怎样?

要使天平恢复平衡,可以怎么办?

⑵出示图2,观察,谁能用一个等式表示吗?(板书20+10=20+10)

⑶同时出示图1和图2,分析比较,用一句话来说说你的理解。

⑷出示图3和图4

学生观察,完成填空。并组织学生同桌讨论,用一句话说说理解。

教师相机引导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⑸出示第3组和第4组天平

学生开展小组学习,引导学生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结果仍然是天平。

⑹出示两个结论,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来说说,引出等式的性质。

学生阅读性质,找出关键字词,加深理解和印象。

⑺课堂练习

书本第4页练一练1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说说填写的依据

思考:为什么+25和―18?可以填其他吗?

⒉教学例4

出示图

⑴学生观察,列出方程(板书X+10=50)

怎样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交流方法。

学生反馈,突出可以根据等式的性质把方程两边都减去10,使左边只剩下X的方法。

教师示范解题过程,关注解和等于号书写要求。

指导检验:X=40是不是正确答案呢?如何检验?教师相机板书检验过程。

小结强调:

一是方法: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

二是检验: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⑵教师讲解:求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⑶课堂练习

出示:X―30=80

学生独立解答(1人板演)

反馈,关注书写过程并说说检验过程。

⑷完成书本第4页练一练2

学生选择两题(加法方程和减法方程各一个)独立完成,要求写出检验过程,反馈计算情况。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

三、学习回顾:

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个人课堂学习表现如何?

四、巩固拓展

书本第56页第46题

⑴第4题学生完成填空后同桌交流

⑵第6题先独立思考,学生回答,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⑶第5题学生在1号本上完成,选择1个加法方程和1个减法方程书写检验过程

习题超市:

一、我会填:

1、含有()的等式是方程。

2、等式两边同时()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3、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

二、根据等式性质,在○填运算符号,在□里填数

1、X+8=902、X+38=300

X+8-8=90○□X+38-38=300○□

3、27+X=394、X-64=23

27+X-X=39○□X-64○□=23○□

三、检验下面每小题中X的值,找出方程的解。

①、X-16=20(X=18X=36)

②、5.2+X=11(X=16.2X=5.8)

③、X+8=30(X=38X=22)

④、6-X=42(X=10.2X=1.8)

板书设计及课后反思:

等式的性质(一)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X+10=50

解:X+10-10=50-10根据等式性质(1)写解

X=40化简等式(2)等号对齐

(3)检验

教材简析: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材里,学生是应用四则计算的各部分关系解方程。这样的思路只适宜解比较简单的方程,而且和中学教材不一致。《标准》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中小学教学的衔接出发,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也要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因此,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

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在直观情境中,按形象感受抽象概括的方式教学等式的性质。

教材仍然用天平的直观情境教学等式的性质。因为在两臂平衡的天平上,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发生相同的变化,天平的两臂仍然保持平衡。这种现象能形象地表示等式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的直观感受。

例3教学等式的一个性质。教材设计了四组天平图,每组左边的天平图表示变化前的等式,右边的天平图表示变化后的等式,从左边的等式到右边的等式,反映了等式的性质。上面的两组图揭示的是等式的两边都加上一个相同的数,仍然是等式;下面的两组图揭示的是等式的两边都减去相同的数,仍然是等式。四组图的内容综合起来就是等式的一个性质。教材精心设计每组天平上物体的质量,第一组图写出的是不含未知数的等式,在左边的天平表示20=20以后,右边天平的两边各加1个10克的砝码,看图填写20+()○20+()。学生在两个括号里都写10,在圆圈里写=,联系天平两边各加10克都变成30克,而天平仍然平衡的现象,体会填写的等式是合理的。这样就首次感知了等式的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第二组图写出的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x=50到x+20=50+20的变化和比较中,对等式两边都加上相同的数有进一步的感受。第三组图写出的等式两边都用字母a表示砝码的质量,圈出a克砝码并画上箭头,表示去掉它的意思。联系已有经验,这里的a代表许多个数,这组天平图与等式概括了众多等式两边减去相同数的情况。第四组图在方程x+20=70的两边都减去20,不但又一次表示了等式性质,而且与解方程的方法十分接近。

另外,这道例题的8个等式中,有7个让学生在圆圈里填写=组成等式,这是引导学生切实关注等式有没有变化。右边的四个等式分别让学生在括号里填出同时加上或减去的数,有利于发现等式的性质。

例4看图列出方程,学生先从图中能得到求x值的启示:

只要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各去掉10克的砝码。联系等式的性质与方程x+10=50的特点,理解方程两边都减去10的道理:

等式的两边都减去10,左边就剩下x,x的值只要通过右边的计算就能得到。另外,例4的编写还注意了三点:

一是示范了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强调等式变换时,各个等式的等号要上下对齐,教学时必须严格遵循;二是求得x=40后,通过是不是正确答案的质疑,引导学生根据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进行检验;三是在回顾反思求x值的过程基础上,讲了什么是解方程。这些都是以后解方程时反复使用的知识。

第4页练一练第1题,为了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方程的左边已经加上25(或减去18),右边应该怎样?这是刚开始教学解方程时的设计。通过在方框里填数,在圆圈里填运算符号,引导学生正确应用等式的性质,体会解方程的策略和思路,理出解方程的关键步骤。学生在方框里填数一般不会有问题,在圆圈里填运算符号可能会出现错误。要通过交流和评价,帮助他们正确掌握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同时减去相同的数。

等式的性质课件 篇2

一、学情分析:作为初一学生(132班和137班)在小学时已经对等量关系和等式的性质有所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目的是要使学生从天平的特点中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

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掌握等式的性质。在前面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初步应用后,需要解决的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本节内容借助于等式的性质这一工具来解一元一次方程。首先,通过天平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学会观察。尝试分析归纳等式的性质。然后,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通过解方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等式的性质,并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等式变形、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探索等式性质过程的挑战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建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性质进行等式变形、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利用等式的性质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变形为x=a(常数)的形式;正确理解等式性质2中除数不能为0。

(一)教学手段: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演示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读图讨论法。

4、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导,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高度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象信号法、问答法、教学课堂讨论法,使学生动口、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互动合作、归纳概括、形成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

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有效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实际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首先我出了一些可以看出方程解的题目,让学生回答,由易到难,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紧接着就引入等式的定义,从而使学生明白解方程先要研究等式,从而引入课题。

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分两个方面来教学:等式的性质1由老师课件演示,学生观察归纳概括。

我利用多媒体依次展示天平图的各个操作。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语言来描述发现,与同桌交流。这样由具体演示到抽象概括,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通过上面的观察,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算式表示实验结果?学生交流后,教师进行课件演示。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一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过程,体验变化是怎样产生的,怎样从打破平衡,又怎样达到新的平衡。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我接着提问:如果天平两边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教师课件演示。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怎样用等式描述?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并且由以上两条规律得出: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如果在天平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不同的质量,天平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的必须是同一个数,才能使等式成立。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实践认识,再到实践认识的过程。

教师再用课件展示天平图,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等式仍然成立。

等式基本性质2的推导在性质1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探究,运用知识的迁移得出,这样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若a=b,则ac=bc,

注意:

(1)等式两边都要参加运算,且是同一种运算。

(2)等式两边加或减,乘或除以的数一定是同一个数或同一个式子。

(3)等式两边不能都除以0,即0不能作除数或分母。

在这个环节中把等式的两个性质展示出来,我特别提到了三个注意:因为这是在等式性质解方程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就是希望同学们认真细心,正确利用性质解题。

我在练习中设计了三道题,从简单的填空到判断变形对错,到最后的解方程,方程的四道题也是有简单到复杂,总之练习题的设计,低起点,小台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是那些平时不举手的同学也积极参与,竟然问题也答得很好。从这些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灵活性,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作业设计:

PPT投影出课本第83页习题3.1第4题。

等式的性质课件 篇3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等式的性质。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其初步应用后,需要解决的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本节的内容是《你今年几岁了》第二课时,借助于等式的性质来解一元一次方程。为下几节的学习铺平道路.首先通过天平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学会观察、尝试分析、归纳等式的性质。然后,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通过解方程的学习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探索等式具有的性质并予以归纳。

(2)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b、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应用新知的能力。

c、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

3、重点: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4、难点:对等式的性质的理解及应用。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㈠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读图讨论法

4: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㈡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数学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数学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数学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数学,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使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1 、学生特点分析: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新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个部分。

(二):教学简要过程:

1:复习提问:

2:导入讲授新课:

3:课堂练习:

4:新课巩固:

5:作业布置;

等式的性质课件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今后学习解多步方程的基础,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其核心思想是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索,思考比较,发现规律,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并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为今后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较复杂的方程打下基础。

2、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讲解等式的性质,在掌握等式的性质后,利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再进行具体化练习,加深认识。本节分两课时完成,其中第一节课探索等式的性质,并对等式的构建和等式的性质进行具体化练习。

3、教学目标:教案对学习目标的分解是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进行的,更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目标的可操作性。学习目标首先被分解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解决了"学到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问题,尤其解决了"喜欢学"和"主动学"的问题。

二、说教学方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演示、实践操作、通过观察法、实验法、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遵循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探索交流中,感受、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

三、说学法

首先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从喜欢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让学生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下不知不觉中建立一些等式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再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等量的变化关系和等式的性质,并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全面总结出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挖掘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与口头表达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发认知冲突

以前学生解方程习惯用加减法、乘除法互为逆运算的方式解方程,这样的思路只适宜解比较简单的方程,例如:x+3=5、3x=-12等,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用估算的方法或逆运算的方式我们都可以求出方程的解;而象19+28x=33x-1这样比较复杂的方程我们用上述方法还能求出它的解吗?我利用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入新课。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为等式性质的构建做好铺垫。

2.实验探索,从特殊到一般

等式性质的呈现属于实验探究型课,目的是要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等量的变化关系和等式的性质。这里我分段逐步呈现等式的特性。首先出示平衡天平的图形,给学生一个天平平衡的印象,引导学生用字母构建一个等式,接着在上一个平衡天平的基础上,两侧同放一个三角形的符号表示物体的重量,让学生观察这时出现什么现象,同时提出问题:怎样做,两边才会保持平衡?通过学生实验得出使天平两边平衡的方法,并用字母式子表示实验的过程,再通过归纳,概括出对象的共同属性加以表述,接着通过几个练习加以巩固,然后借助上一个实验的经验和方法,进一步指导学生完成天平两边成倍变化的实验,最后根据实验情况观察归纳结论。同时注意在总结时先让学生根据实验,把自己所得到的结论叙述出来,然后教师再对学生的结论给予概括得到等式的性质。

上述讲授等式的性质用的是观察实验法,实验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的方法,它是根据客观事物和现象找出它具有的客观规律,有助于发现一些数学事实,抽象出对象的属性,再通过归纳,概括出对象的共同属性加以表述。同时也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认知规律。

3.强化概念,指导学生尝试

关于等式概念、等式与方程的联系的引出,教法上采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练习回顾、交流的方式。等式的性质的教学,采用师生共同观察实验,让学生通过对直观图形的观察、实验和猜想,自已发现结论,并用总结的形式表述结论。等式性质的理解和掌握关键在于应用,只有通过大量练习来巩固和提高,练习的速度越快正确越高,说明知识理解和掌握的越好。因此在教学中得到等式性质后,就用三组尝试练习加强巩固和提高,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一种学习方法,使新旧知识技能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五、小结与练习

本环节是对所学内容作全面的小结,并质疑问难,除小结所学的知识技能外,还对所用到的数学方法进行了概括,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同时也对使学生能进一步体会等式与方程联系、等式的性质。

布置作业主要是为了达到:

(1)巩固所学概念;

(2)发现和弥补教与学中的遗漏和不足;

(3)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等式的性质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在天平游戏中,让学生发现天平平衡的规律,从中悟出等式的性质并学会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游戏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运用意识。

1、同学们,什么叫方程?生回答,PPT出示,师标注重点词。

2、判断一下几道题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并说明理由。

3、今天我们学习有关方程的新知识――等式的性质。

(一)学习“等式的性质1”

1、出示天平实物,简介天平。

2、老师在天平右边放入一件物品,取名为x 。

老师在天平左边放入一件物品,取名为y。放了两个所以是2y。

让学生看清x、y,师板书x、2y。

现在天平左右两边保持平衡,说明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是什么样的?

生回答:现在天平左右两边保持平衡,说明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相等。

师:现在我在天平右边放入20g砝码,天平怎么样了?

要想使天平左右平衡,应该怎么办?哪位同学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生摆砝码)谁能有式子表示?师板书x+20=2y+20。

3、我在左边放入30g砝码,如何让天平平衡?

(生摆砝码),用式子怎么表示?x+50=2y+50。(注意50的由来。)

4、现在我请一位同学帮老师拿走左边或右边任意一个小砝码,天平又不平衡了,怎么办?谁来解决?(学生再来拿砝码),用式子怎样表示?同时板书。你们还可以怎样去掉砝码,而天平还可以保持平衡,(一个学生操作),谁能用式子来表示?(生板书)

5、让生观察黑板上的板书,你发现了什么?

PPT出示“等式的性质1”,自由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填空读。

(二)学习“等式的性质2”

1、我们学习过四则运算,知道有加法,减法,还有?(生说乘、除法)

2、老师想让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根据“加减法等式的性质”推理出“乘除法等式的性质”,请每组的组长拿出学具。

(师利用PPT,先让学生看一下如何摆放,通过让生观察,知道一个文具盒的重量等于两个墨水瓶的重量。)

3、现在请组内分工,两人分别摆一摆,注意要体现出“扩大”和“缩小”的概念,另外两人请根据所摆的过程列式,然后,全组合力试着写出“乘除法等式的性质”,哪组完成了就请以标准的坐姿示意我,现在开始。(师走到组内交流必要时师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学生,尤其是除法这部分)。

(1)哪组想跟大家交流?

(2)一组到黑板前,一个摆过程,一个解说,解说后一个列式,最后一个说性质。

(3)他们说的是乘法(除法)等式的性质,哪组有不同的摆法和想法?(过程同2)

5、刚才老师发现其他组也是类似的摆法及列式,谁能完整地说出“乘、除法等式的性质”,指名说,(要其他两组说,两名即可)

6、A如果学生说得很完美,就PPT出示:“等式的性质2”,感谢同学们帮助我解决了这个难题。

B如果落了“除数不能为0”,师简单引导“除数不能为0”。

同学们真厉害,让我们趁热打铁,利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几道题,有信心吗?

1、判断哪个式子是正确的,哪个式子又是错误的,指出错误并改正。

2、小考官:一位同学上黑板写出一个方程,并将等号左边在原来基础上加以变换,看哪位同学能将等式右边写出来,使等式仍成立。

3、小伙伴:已知2x=3y,找8位同学每人拿一张卡片,看哪两张卡片上的式子是相等的,那哪两个人就是好朋友。找到后要依次说为什么这两个式子相等。

四、总结

2、等式有什么性质?

3、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大家能正确使用“等式的性质”完美地解决相应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等式的性质课件 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等式的性质,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验和了解数学科学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2) 通过观察、 探究、归纳、应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能力,获取学习教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能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数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积极愉悦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意识和情感,敢于面对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解决问题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和运用等式的性质

难点: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变形为"x=a(常数)"的形式。正确认识除数不能为零。

教学时数:2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互动教学法

教学过程:引导发现法

三、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上课开始,给出思考(算一算,试一试)能否用估算法求出下列方程的解。(学生只能估算不能笔算)

(1) 4x=24

(2) x+1=3

(3) 46x=230

(4) 2500+560x=15000

方程 (1)、(2)的解可以观察到,但是反复观察求解,比较复杂的方程 (3)、(4) 就比较困难。因此,我们还要讨论怎么解方程。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为了讨论方程,我们先来看看等式有什么性质。

请问:什么是等式?

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3个式子是等式么?

(1) x-2=4

(2) 1+2=3

(3) m+n=n+m

像这样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在等式中,等式左(右)边的式子叫做这个等式的左(右)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等式的性质吧!

(1)让学生能找出等式,分清等式的左边和右边。

(2)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引入课题)

(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观察:

1、 使学生明确学生的内容和要求。

2、 结合图片天平的例子,让学生形象地初步感知等式的性质。

3、 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由学习,自由探索,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归纳总结,得出性质

1、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总结课本总结规律,得出性质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等式性质2:等式的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相等。

2、提出问题:()你能用式子的形式表示等式的性质吗?

教师板书:等式性质1 如果教案《等式的性质》 那么教案《等式的性质》 .

等式性质2如果教案《等式的性质》那么教案《等式的性质》 教案《等式的性质》 .

3、得出等式的性质后,为了加深理解,再用具体的例子验证,体现了从具体到形象,抽象到具体的认知规律。

(四)、解释说明,学以致用

1、掌握等式性质后,关键在于运用。因此,出示一组口答题,利用等式性质变形。

(1)从x=y能否得到x+5=y+5 ?为什么?

(2)从x=y能否得到x-2=y-2?为什么?

(3)从x=y能否得到2x=2y?为什么?

(4)从7x=7y能否得到x=y?为什么?

2、例1 例2的讲解,让学生会利用 性质解方程的过程与方法。

例1 利用等式性质解下列方程:

(1)教案《等式的性质》 (2)教案《等式的性质》

解:(1)两边减7,得教案《等式的性质》

于是 教案《等式的性质》

(2)两边同时加上6,得教案《等式的性质》

于是 教案《等式的性质》

练习(1)教案《等式的性质》 (2)教案《等式的性质》 (3)教案《等式的性质》

例2 利用等式性质解下列方程:

(1)教案《等式的性质》 (2)教案《等式的性质》

解:(1)两边同除以-5 ,得教案《等式的性质》

于是教案《等式的性质》

(2)两边同乘以3,得教案《等式的性质》

于是教案《等式的性质》

练习2 (巩固性质2)

(1)教案《等式的性质》

(2)教案《等式的性质》

(3)教案《等式的性质》

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1、等式的性质的探索过程。

2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为教案《等式的性质》 教案《等式的性质》 形式。

(六)、 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习题3.1 第4题

(七 )、后记

从情境创设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预使课堂气氛变得较活跃,鼓舞我的教学热情,树立信心。我会在实践中不断的调整、完善教学方法和形式,同时改正不足,使教学活动更加有序顺利的进行。

等式的性质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3.培养学生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话来阐述天平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进而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等式性质里除法的推导及理解。

1.昨天学了什么知识?什么叫方程?举例说明。

2.判断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

3.昨天我们借助什么研究方程?天平在什么条件下才会保持平衡?

4.看这幅图(出示图1),

(1)你知道了什么?请用一句话描述。

(2)告诉你这些物品的质量,列出式子。(200 =100 100)为什么用等号?(用等式表示平衡的状态)

5.天平不仅可以称一些较轻的物品的质量,还可以帮助我们研究相关的数学知识。今天继续利用这个小助手做游戏,探究和等式有关的知识。

二、探究等式两边用加法和乘法的性质。

(一)1.如果要在天平两边放上一些物品,天平仍然要保持平衡,可以放些什么?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1)师:随意的杯子吗?杯子有要求吗?对,要相同的杯子。看图,请用算式表示出来。(200 100=100 100 100)

(2)左右两边仍然相等吗?左边等于300,右边也等于300,所以这个等式成立。

(4)我可以放上2个同样的茶杯吗?那这个式子又该如何写?左右两边仍然相等吗?用字母表示是……

4.由此可得出什么结果?平衡的天平两边加上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再看看这些等式,你有什么话想说?(师评价:我听到他说了一个词,同一个数,说到关键了)

5.等式就像平衡的天平,等式两边加上 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板书,注意空格)

(二)1.刚才有同学说到,在天平左边加上一个茶壶,右边加上2个茶杯,这样也能平衡吗?为什么?能只放1个茶杯吗?不行,必须把2个茶杯看做一个整体,必须2个2个地放。

2.用式子表示出来。(板书:200 200=100 100 100 100)

3.如果天平左边加上2一个茶壶,右边要加上多少个茶杯?加上3个茶壶呢?用式子表示你觉得怎样?(太麻烦了)数学有时候可以偷懒的。想想有什么办法?

4.为什么用乘法?左边茶壶的数量多1个,我们也可以说扩大到原来的2倍,右边的茶杯的数量也要扩大到原来的2倍。写成算式是:200×2=(100 100)×2。为什么加小括号?刚才说过了,把2个茶杯看做一个整体,必须2个2个地放。

4.如果两边的数量分别扩大到原来的3倍、4倍、5倍,天平还保持平衡吗?

5.那在等式上又怎么表示?(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三、探究等式两边用减法和除法的性质。

1.学到这里,等式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或乘同一个数的情况研究完了,接着还想继续研究吗?研究什么?(减法和除法)那你猜猜,结论是什么?

2.你们猜对了吗?我们还是用事实来说话。看图(出示例题图二、图四),选择一幅图,研究等式两边用减法和除法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小组合作学习。

3.反馈。

4.平衡的天平两边减去同样的物品,天平也保持平衡。用式子说明则是: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板书:在加法后加上“或减去”)

5.除法:把两边的球都平均分成2份,也就是左右两边同时除以2,各去掉1份,天平仍然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为:(300 300)÷2=600÷2。

6.除以任何数都可以吗?应该是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板书:在乘法的后面加上“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

7.通过天平,我们又学习了等式的这些知识,这就是等式的性质。读一读。

提问:如果左边最后只留下X的话,等式两边该写什么?

3.练习十四第5题。

4. 天平左边放3个同样重的苹果,右边放9个同样重的梨,天平平衡。一个苹果和( )个梨同样重。

等式的性质课件 篇8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练习一的4~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出示图,学生根据图独立填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20xx+10=20+10

X=50X+20=50+20

50+a=50+a50+a-a=50+a-a

X+20=70X+20-20=70-20

提问: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

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4

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例4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

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

一是方法: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

二是检验: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小结: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

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一的第4、5、6题。

第4、6题做在书上,第5题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时等式的性质。

X+10=50

解:X+10-10=50-10

X=40

教后小记

等式的性质课件 篇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页的7~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含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重点:

使学生在学生与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动检验等习惯,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

难点: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动检验等习惯。

流程

教师、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基础

练习

一、基础练习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20+17=3712-Y=4a+12=35

21-b<14x=14+2316+a=27+b

2、解方程

X+125=370520+X=710X-4.9=6.4

120-X=257.8+X=2.5X+8.5=12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学生板演。

练习

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白:根据等式的性质是含有未知数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就能很快知道最后的结果。

引导学生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9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说:错在哪里,帮他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改正,我

们在做题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教师要特别关注前面解题还有错的学生,争取人人过关。

集体订正,分析错误原因。

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再通过交流弄清错误的原因。

第12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是有道理的,教师都要给于肯定。

引导学生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示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再启发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思考。

课堂

作业

第6页的第10、11题。

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环保意识。

等式的性质课件 篇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等式的性质》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小节的内容,本节是这一内容的第二课时。旨在为后继学习解方程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以后在代数几何中进行量与量之间的转换,代数式的恒等变形提供依据,更为以后学习不等式打下基础,同时也是对前一小节估算方法求方程的解一次推进,更是对小学学习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一次变革。实现由具体的数向抽象的字母过渡,从而让学生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基于教材的安排及初一学生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特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式的性质及运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难点:等式性质的导出过程。

二、目标分析:

新课标中要求,数学课堂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猜测的探索过程,考虑到初一学生对这一内容并不陌生,难在从实验中总结出一般性规律。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等式的性质,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综合、抽象能力,获取学习数学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群体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积极愉悦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意识和情感,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解决问题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三、教法分析: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实验观察,自主归纳法:

2、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法:

3、自主学习,与讲授相结合法;

四、过程分析:

本节课我主要围绕三个什么来教学,即为什么学习等式的性质?等式的性质是什么?怎么运用等式的性质?。

(一)关于为什么学习等式的性质?主要是在引入时以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墓志铭上的名题作为情境导入,当学生列出方程后,提出问题:你能用估算的方法求出方程的解吗?你要试验多少次才能找到方程的解?当学生感到用估算的方法难于求解时,引出学习等式的性质的必要性。 2、能力目标:通对观察、实验、探究、归纳、应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

这样设计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出发,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动机。

(二)关于等式的性质是什么?是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在多媒体上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讨论、交流归纳出等式中满足的规律,进而把规律用式子表示出来。

实验按以下过程进行:

1、实验前提出问题

等式像平衡的天平,能否通过加减天平两边的重量,使天平继续保持平 衡?

2、实验步骤如下:

实验一:

①出示天平,让学生第一次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②放上两个同重量但不同种类的物体,让学生第二次观察天平是否平衡?若平衡——这时说明左边物体为a千克,右边物体重量为bkg,那么,两边物质重量相等,可用什么式子表示? a=b

③在天平左边加一个3kg物体,让学生第三次观察天平是否平衡?如果不平衡,该怎么变化?

④在天平右边加一个物体,但与第三次重量不同,让学生第四次观察天平是否平衡?如果不平衡?怎么变化?

⑤在天平右边换上一个3kg的物体,让学生第5次观察天平是否平衡?如果平衡,从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天平两边同时加上同重量的物体,天平仍然平衡?把平衡的天平看成等式a=b,相当于在等式两边做什么变化?你能用式子表示吗?

实验二:

①出示天平,两边各放同重量不同种类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②拿走天平左边一个“△”,让学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若不平衡,怎么变化? ③拿走天平右边一个“□”让学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若不平衡,怎么变化? ④换回“□”、放上“△”让学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若不平衡,怎么变化? ⑤从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天平两边同时减去同重量物体时,天平仍然平衡?

把平衡的天平看成等式a=b.“△”形的重量为2kg,相当于等式两边做了什么变化?

⑥天平两边放上一物体xkg,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⑦天平两边放上一物体,(x+y)kg,观察天平是否平平衡?这里x、x+y都是些式子,说明等式还满足什么规律,你能把规律用式子表示吗?

实验三:

①出示天平

②天平的左边由○○→○○○○,天平不平衡,右边怎么变化?

③天平左边由○○→○○○○○○,天平不平衡,右边怎么变化?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说明天平左右两边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天平仍平衡,扩大多少倍,也可以看成什么运算?相当于在等式a=b的两边做了一个什么变化呢?

④天平左边○○○○○○→○○○,天平平衡吗?右边怎么变化?

⑤天平○○○○○○→○○,天平平衡吗?右边怎么变化?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天平左右两边重量同时缩小相同倍数时,天平仍平衡?缩小多少倍也可以看成什么运算?相当于在等式a=b的两边做了一个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说明等式性质2,并用式子表示?

这样设计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归纳、探索发现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经历产生知识的过程。

(三)关于怎么应用性质,对书中例题只点拨,不讲解。特别是例题中的(3)强调一题多解。并在后面安排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先简单应用,再逆用性质,最后解决数学家的岁数问题。

这样设计,一方面是巩固本节的重点知识和易错点;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关于小结:

主要是让学生辨析两个性质的相同和不同点。

五、几点思考:

1、演示实验能否达到效果。会不会有同学在已知结论的情况下,直接用结论,而不是通过实验发现结论。

2、等式是生活中的平衡状态,除了相等还有不相等,如果有学生问,就给学生作进一步的解释,为后面学习不等式的性质打下基础。

3、习题中有ax=-3x,推出a=-3,可能有学生忽视x不等于零。

4、实验后,学生可能无法用语言描述等式满足的规律。

5、求数学家的年龄时,可能有同学不会合并,这时降低要求,能做的更好,不能做的,放到下节课再解决。

等式的性质课件 篇11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五图,并看图填空。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7、板书出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1、出示例六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六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生独立计算,指名上黑板。全班核对。

6、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六填写完整。

7、小结:在刚才计算例六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⑴、出示x÷0、2=0、8。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⑴、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

⑴、请每位同学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一题应该怎样解,指名口答。(第三组)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

⑶、集体核对。

2、练习二第二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师巡视。

⑶、你在填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等式的性质课件 篇12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不等式的性质》是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9章第1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等式的基本性质,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在初中数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这节内容的学习直接关系到解不等式和不等式组,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不等式性质的过程,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经历不等式性质的得出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通过观察、实验、类比可以获得数学结论,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

(2)通过对不等式性质探索,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不等式的三个性质。通过探究规律,交流讨论突出重点。

难点:对不等式的性质3的认识。通过探索、交流、总结,练习突破难点

关键:经历探究不等式性质的过程,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二、教法分析(说教法)

1、教学手段及方法:

本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类比—实验—交流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教类比—实验—交流的教学方法。在学生探究,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学生特点分析:本班学生人数较少,部分学生对数学没有多大兴趣。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基础对等式掌握较差,学习成绩参差不齐,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指导观察

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记得等式的性质吗?

学生举手回答,交流联想。

投影显示:等式的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等式的性质,类比等式的性质,为探索不等式的性质做好铺垫,并且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出发,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梳理知识体系的习惯。

(二)知识探究

1、用“﹥”或“﹤”填空,并总结其中的规律:

(1)5>3,5+2()3+2,5-2()3-2;

(2)–1

学生活动:探究规律,交流讨论,解答上述问题,结果:

(1)>、>

(2)

根据发现的规律填空:

当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去同一个数(正数或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

师生共识:总结出不等式的性质:

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字母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精心设计的填空题,让学生观察有限个不等式的变化,发现并归纳不等式的性质1,进一步培养学生得抽象概括能力及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用语言概括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2、继续探究,接着又出示(3)、(4)题:

(3)6>2,6×52×5,6×(—5)2×(—5);

(4)—2

(方法同上)又得到:

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一个正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不等式的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字母表示为:如果a>b,c>0,那么ac>bc。

设计意图:类比等式的性质,探究不等式的性质,体会不等式性质与等式性质的异同,体会类比的学习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继续探究,接着又出示(5)、(6)题:

(5)6>2,6×(—5)____2×(—5),6÷(—5)____2÷(—5);

(6)–2

会发现: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或同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______;

不等式的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字母表示为:如果a>b,c<0,那么ac

设计意图:由学生发现不等式性质2和性质3,讨论得出结论,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性质2和性质3的区别,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三)想一想

1、不等式的性质2和不等式的性质3有什么区别?

2、不等式的性质和等式的性质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不等式于等式性质异同的过程,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知识更好的掌握。

(四)练习:若a>b,用“”填空。

(1)3a3b;(2)a—8()b—8;(3)—2a()—2b

(4)2a—5()2b—5;(5)—3·5a+1()—3·5b+1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的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性质,为下面利用不等式性质解不等式作准备。

(五)范例学习,应用所学

1、例1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下列不等式(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

(1)x—7>26

(2)3x

(3)2/3x﹥50

(4)—4x﹥3

2、逐题分析得出结果:

(1)x—7>26

分析:解未知数为x的不等式,就是要使不等式逐步化为x﹥a或

x﹤a的形式。

解:(1)为了使不等式x—7>26中不等号的一边变为x,根据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两边都加7,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得

x—7+7﹥26+7

x﹥33

(2)3x

为了使不等式3x

3x—2x﹤2x+1—2x

x﹤1

通过两小题得到:解不等式时也可以“移项”,即把不等式的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而不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3)2/3x﹥50

为了使不等式2/3x﹥50中不等号的一边变为x,根据不等式的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3/2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得

x﹥75

(4)—4x﹥3

为了使不等式—4x﹥3中的不等号的一边变为x,根据不等式的性质3,不等式两边都除以—4,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得

X

通过(3)(4)的求解过程,类似于解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未知数系数化为1),解不等式时要注意未知数系数的正负,以决定是否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给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空间,激发学生得积极性,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六)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课本P127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指明板演)

设计意图:及时了解学习效果,了解学生是否能正确应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七)课堂小结与作业: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惑?

作业:课本P128第6题

预习不等式的性质的第2课时(课本P126—127)

设计意图: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交流在探索不等式性质的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通过课后作业,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调整。

五、说教学后记: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类比—实验—交流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大多数学生掌握了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并能简单运用。但这节课,在探索新知上花的时间较多,以至于学生的练习时间太短了,以后我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注意教学时间的把握,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j458.com/a/5875234.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文明标语精选
下一篇 : 端午节发女生祝福语20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