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你有没有考虑过如何写一篇好的作品观后感呢?观后感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评价作品的内容和意义,也能让我们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编辑为大家整理的“智慧中国观后感”或许能给你带来新的启发,希望你能收藏这篇文章,并与朋友们分享!

智慧中国观后感(篇1)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易教授对于词语的解读方法。通常情况下,当一个人阐述对一个词语的理解时,他一般会费尽心思从正面角度罗列许多词汇去描绘个人心中的见解。但易中天却反其道而行之,从反面先说它不是什么,这样一来就让人们对于它是什么有了更清楚清晰的认识,这让我不得不佩服有时语言的巧妙运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中庸”一词在文中,易中天是这样评价的:第一,中庸是道德境界;第二,中庸是思想方法;第三,中庸是处世哲学;第四,中庸是做人艺术。

我想“中庸”是一种品德,可能不适用于所有人。当你有了很高艺术成就,物质财富积累,那时“中庸”很值得你去品味。但年轻人就应该有拼劲,当然不是要去否认“中庸”,而是将其放在较次要的位置,因为“中庸”这个奇妙的东西必须随着岁月积淀,人生阅历的增长才能慢慢显现出其自身的魅力。语言的畅谈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无论你对“中庸”一词的见地如何,或推崇或反对,但你都要尊重“中庸”,因为它是中国智慧。

其实“中庸”一词是适中之道,不高调同时不走极端,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想来,倘若每个人都摆出一副傲视他人的架子高调行事,走着极端,谁都不愿承认理亏而退让,这个社会没有了包容,遇到一点小事就针尖对麦芒,产生口角,找这种趋势发展,社会又谈何“大爱”,又谈何“和谐家园”。那些伟大的历史学家,他们从不愿意别人称自己是历史家,仿佛那是对“历史”这一字眼的大不敬。在浩大无垠的岁月长河中,他们更愿意成为为别人供给养料的的藻类。就如主持河南安阳殷墟考古发掘的李济,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使,将中国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但他却视名利为粪土,坚持着对考古学的固执。伟大的人通常甘做孺子牛,享受中庸,这也正体现出他们的卓越不凡。如果身边能有一个中庸的朋友就再好不过了,他不会因为你的地位身份高于自己,就谄媚奉承;他也不会因为你的地位身份低于自己,就轻视不屑。他总是不偏不倚、不卑不亢的对待身边的朋友,那是正直的表现,那是人文修养的表现,而这就是中庸的价值。

中庸游走于理想与现实之事,永不极端,那才是切实可行的。好人是什么?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你,也不是所有人都不喜欢你,而是好人都喜欢你,坏人都不喜欢你。中庸是什么?不是所有人都认可你,也不是所有人都不认可你,而是领悟中庸之人都认可你,不甘于中庸之人都不认可你。

另外,这本书还让我加深了对《周易》的理解。

众所周知《周易》的思想是中国两大学派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的核心——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促和谐。它在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非常高的地位。

智慧中国观后感(篇2)

《中国智慧》这本书中,易中天向读者们以最通俗的方法介绍了中国千年来所及的大家之智慧。正是这样一本启迪智慧的书,让我们从中国古代文化精华中汲取知识的养料,转化为自身的智慧。易先生的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他的书仿佛他就在你的面前讲述,娓娓道来,条理清晰且观点鲜明。这本《中国智慧》也不例外。本书分为六个部分,也是易先生六场讲座整理后的讲稿,分别是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没有功底去研究古老的周易,中庸,老子,那么,听易先生这样启发式的讲解便成了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最好的办法。不求融会贯通,只要有所启发就好。《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教会我们怎样看问题。

《中国智慧》是既讲究自然事物发展的科学书,又是蕴含着以不变应万变思想的`哲理书。《易经》告诉我们万物都有阴和阳的属性,而他本身是一个阴阳平衡的个体,正如男人属于阳而女人属于阴,但一个人只有达到阴阳平衡才是健康的。而易的思想还在于它认为事件的阴和阳都是等量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发展阴和阳会此消彼长,进而发展成一个周期,并且循环往复。我想这就是世界的道,正如诗中所说的一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好比是我们物理上学的能量守恒定律,化学中的质量守恒定理。用变的方法看世界,用变的方法找规律,这种智慧一直延续到几千年之后,我们一直用这样的方法探索未知。

《中国智慧》的辩证思想最多的是体现在道家学派之中,我很赞同老子提出的顺应天时,无为而治的观点:大智若愚的处事,讲求众生平等,注重修养身息,让人们能够多元化发展,我觉得这是一种与众不同却又十分高尚的治理方法,似是无为更是有所为。这给我们无奈在平时的生活中有很大的启示。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这是易中天先生书中的一句话。《周易》作为群经之首,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本典籍。众所周知《周易》的思想是中国两大学派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的核心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促和谐。它在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辉煌的荣誉,亦或是累累的财富,但是在追求的途中我们也可以知足常乐,获得乐趣,享受人生。并非什么也不干,而是去接受,去体会自己力所能达到的成就,便是一种逍遥,是人生的智慧。

知识是普存的,但能否变成智慧,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可以学习知识,但并一定会转化为个人智慧,只有经过思索,提炼升华,真正与个人的思想融合的知识,它才会成为智慧。这是一个学习过程,而这个过程的转折点,是领悟。如何领悟,可能我们需要他人的点拨,或者说是启迪

智慧中国观后感(篇3)

这次我读的是易中天先生的《中国智慧》。

本书共分为六个章节: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和禅宗的境界。正如易中天先生在后记中提及的一样,这六章分别是他对自己在福州、重庆、绵阳、咸宁、南京和黄石做的六场演讲的记录稿进行大幅度修改才公开出版的著作,总标题为《中国智慧》。然而《周易》、先秦诸子、魏晋玄学和禅宗是中华智慧中的精华,这样走马观花般地浅尝辄止自然难入方家法眼,但他仍旧希望我们这些只是想“观其大略”的读者能够有所收获。

其实古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用意也与中庸有几分相似之处,他来告诫我们为人不要太苛刻、处事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

最后,我们再来谈谈怎么来践行今日之中庸之道?书中提到一个办法——权益。“权益”首先要抓大放小,“大事经,小事权”;其次是得意忘形,“方向经,方式权”;再次是各行其是,“下级经,领导权”;最后是讨价还价,“不能最好,就退而求其次”。其中经就是不变的,权就是要变的,有经有权,才是中庸。

总之,今日之中庸之道,它是一种道德境界、一种思想方法、一种处事原则、更是一种做人一书。虽然中庸是中国智慧,但它也并非是唯一的智慧,在先秦诸子中,法家和道家就不主张。但至少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学会用理性的思维去理解今日之中庸,辩证地思维去容纳中国古今各个派别的智慧。或许您会觉得易中天先生所谈的《中国智慧》只是他的一家之言,但我仍然坚信,即便是这“一家之言”,也足够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巨大的贡献了,至少你我都从中收获了我们想得到的“中国智慧”。

智慧中国观后感(篇4)

逸夫小学李静

我们今天的生活,往往使人疲惫不堪。有这样一个寓言,有兄弟俩人出去郊游,高高兴兴地到了凌晨以后才回到家,这时想起来,今天电梯维修,零点以后停止运行。他们一家住在80楼的公寓里。我们怎么办?我们得回家了。兄弟俩想在年轻的时候爬上去。

前20层意气风发、说说笑笑就上去了。但是走到20楼太累了。我想只有四分之一。我该怎么办?俩人商量后就把背包存在20楼的电梯口,想着等电梯开始运行了,再来取。

放下背包,人轻松多了,又往上走了20层。再走20层,那可太累了,到了40层,往上往下都一样,这个时候他们很绝望。这种绝望和怨恨,让两兄弟开始互相埋怨。他们又提出了20层指责和抱怨。

到了60层,累得连指责的力气都没有了,速度也降下来了,他们最后终于走完了80层。到了家门口,兄弟俩面面相觑,觉得好像忘了点什么。一想,钥匙!

忘在了20层的背包里。

这是一个寓言,其实也就是我们的人生。少年之时我们在学校里意气风发,谁的成长不是把满怀的希望和梦想扔进行囊,直到20来岁要进入社会时,生命、生存、生活的命题第一次摆在了自己面前。要独立面对的时候才发现身上的行囊挺沉,觉得背着个负担往前走挺慢的,只能放下。

但是真的放下不要吗?没有人愿意割舍?只能先埋头苦干几年等到有条件时再来实现自己青春的梦想。

可再走20年你就会发现,人到中年了,以前孔子说“四十而不惑”,在从前小农经济条件下是可以不惑了,而现在的人,不到40岁,连迷惑的资格都没有。到了40岁,各种矛盾、冲突、困惑等接踵而至。在充满指责和抱怨的生活中,60岁是人生中最紧张的时期。到了60岁,临近退休了,看看生活好像也就这样了,打打太极、做做保健、喝点养生汤,日子过得不错,但是没什么感觉了,晃晃耽耽人就到了80岁。

到80岁“回顾所来径,苍苍横翠薇”。有一天你会突然意识到,20岁时的那一把钥匙,这一生从来没有跟随过,它还在出校门时的那个门口。现在,我不能回去了。这条单行道回不去了。

所以今天我想说你的行李太重了。里面的吉他、民谣、朦胧诗都可以暂时放下,但别忘了钥匙。你可以向社会妥协,可以去完成自己的一些比拼,但是那把钥匙千万别忘了。记住,你的信任不会破坏一切。失去钥匙的人在生活中会感到孤独和困惑。

这种困惑是你会陷入忙碌,忘记出发的初衷。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有一句话说得好“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今天,当我们迷失在平庸的生活中,你知道我们为什么出发吗?生命本来的模样应该如此吗?

最初人之所以学习、之所以相爱、之所以来到这个世界上奋进,你是想要这样的生活吗?我们今天太多的疲惫不堪,其实是因为在学校里读书的时候,我们把太多的时光用在了学习技巧上,而忽略了对于一生的那把钥匙,一个人当他面对苍茫世事时,向内无限深刻地发现心灵,向外无比辽阔地发现世界,我们手中所能把握的就是建立自我,也就是要知道自己是谁,并且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再去行走于世。

智慧中国观后感(篇5)

——易中天《中国智慧》读后感(原创)

今年是我第二次参加“我读我悦”读书活动了,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这次我读的是易中天先生的《中国智慧》。说起易中天先生,想必大家对他在百家讲坛中《品三国》这个节目略有耳闻,当年我也是因此而对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产生兴趣的。

今天有幸阅读到《中国智慧》一书,在书中还是能感觉到他一贯的风格,所以读下来并不觉得吃力,你会觉得是一个大师在跟你对话,用最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话语跟你讲述他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的理解。

全书共分为六章:《周易》的启蒙思想、中庸原则、战略家思想、老子方法、魏晋风范和禅宗境界。正如易中天先生在后记中提及的一样,这六章分别是他对自己在福州、重庆、绵阳、咸宁、南京和黄石做的六场演讲的记录稿进行大幅度修改才公开出版的著作,总标题为《中国智慧》。

然而《周易》、先秦诸子、魏晋玄学和禅宗是中华智慧中的精华,这样走马观花般地浅尝辄止自然难入方家法眼,但他仍旧希望我们这些只是想“观其大略”的读者能够有所收获。

对我来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章是中庸原则。在讲中庸是什么之前,得先讲它不是什么。中庸不是好老头,不是好人,不是没有原则的人。

这也就是说,实际上,中庸的“中”就是不走极端,而“庸”就是不唱高调。然而,在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被神圣化,中庸被妖魔化,更因为这种对中庸的唱高调走极端的误解,在*****当中,中庸的名声很不好,什么骑墙啊、和稀泥啊、好好先生啊、没有原则啊、各打五十大板等等,成为了当时很多人对中庸之道的理解。所以今日,我们应该恢复中庸的本来意义!

把孔子从神坛上拉下来,中庸才能“去妖魔化”,才能恢复“常人之道”。

其实古人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用意也与中庸有几分相似之处,他来告诫我们为人不要太苛刻、处事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中庸一定是适中之道,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而中庸就是最适合,也就是“无过无不及”。

智慧中国观后感(篇6)

范传华瑞昌市第三小学

对于易中天先生的书,我向来敬爱有加。他的作品语言风趣幽默。叙事平民化、通俗易懂、通俗易懂。读到会心处,合卷细品,真是其乐融融。最近,我读了他的《中国智慧》一书。

《中国智慧》里面讲述了六个方面内容,具体包括: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可谓精妙解析了中国原典的精髓,值得广大传统文化研究者及其爱好者阅读。

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研究古代的《周易》、《中庸》和《laozi》是没有根据的。于是,听易先生的启发性解释就成了学习古代文化的最佳途径。不求融会贯通,只要有所启发就好。

第一部分是《周易》。《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对大多数人来说,《周易》似乎是超自然的。

其实我就很怀疑它的科学性。不过,现在很多人对它推崇有加,还有不少大学开设了《风水》专业课程。现在,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意义是提供一种世界观和一种民主党派,也就是教我们如何看待问题。

第二部分是《中庸的原则》。一说"中庸"二字,首先给人印象一是儒家思想,二是没有原则。是儒家思想固然没错,但是说它没有原则就不对了。

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不就是原则吗?其实,中庸不仅是原则,更是最高原则。

最感兴趣的第五部分是《魏晋的风度》。好玩?好奇?

我不知道该用什么合适词来形容我对《魏晋的风度》的感觉。所谓“魏晋风度”是什么风度?怪异的风度。

例如,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就去世了。当时,曹丕这位副总理的**甚至要求大家在追悼会上学习驴叫。原因是王在他的生活中可以喜欢驴子。结果追悼会上就一片驴叫声。你说一个重要人物到场,你不至悼词也就罢了,竟然叫大家学驴叫?

——这成何体统?还有那个刘伶喜欢裸身在家喝酒。另一件事,晋元帝司马睿生儿子,大宴群臣,给予封赏。

有个叫殷羡的**说,陛下生下龙种,臣等高兴是高兴,只是无功受禄,很惭愧啊!晋元帝说,你惭愧什么!朕生儿子的事,还能有你什么功劳?

你说好玩不好玩?也许你会说,这是编的吧?如果编的,那也是刘义庆编的。

这类故事在《世说新语》里比比皆是。这很有趣,但我认为这些看似荒谬或离奇的故事其实体现了一种价值,一种崇拜和追求,即:真性情,高智商。

还有魏晋玄学也很有意思,单就那个"清谈"就让我感到"好玩"魏。

易先生的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他的书仿佛他就在你的面前讲述,娓娓道来,条理清晰且观点鲜明。读他的书让人如沐春风,不忍掩卷。

智慧中国观后感(篇7)

中国古代的军事学家主要有孙武、吴起和孙膑,他们分别写了《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和《孙武兵法》。孙子不是“和平主义者”,而是“战争经济学家”。孙子主张一定要以“全胜全得”的原则,去争霸于天下。

这有这样,才成本最低,效益最高。

易中天先生说:印度人最不耐烦,中国人最不耐烦。中国人从来就认为,一件事差不多就行了。

所以,佛教要中国化,就必须简易化。人类佛教解决理论问题,简单佛教解决操作问题。佛,就是觉悟者,佛教,就是“觉悟的宗教”。

觉悟,是成佛的关键。成佛的关键是在觉悟,觉悟的关键在自我。禅宗不仅是人类的佛教、朴素的佛教、自我的佛教,也是智慧的佛教。

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接受,智慧只能激励。但智慧的获得,却只能靠每个人自己。

通过《中国智慧》一书,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把这些思想融与自己的思想想融合,逐渐形成智慧,提高学***、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效率,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智慧中国观后感(篇8)

《中国智慧》读后感800字

范传华  瑞昌市第三小学

对于易中天先生的书,我向来敬爱有加。他作品语言风趣幽默,娓娓道来,叙述问题平民化,易于理解,易于接受。读到会心处,合卷细品,真是其乐融融。最近,我读了他的《中国智慧》一书。

《中国智慧》里面讲述了六个方面内容,具体包括: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可谓精妙解析了中国原典的精髓,值得广大传统文化研究者及其爱好者阅读。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是没有功底去研究古老的周易,中庸,老子的,那么,听易先生这样启发式的讲解便成了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最好的`办法。不求融会贯通,只要有所启发就好。

第一部分是《周易》。《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周易"似乎是很神乎其神的。其实我就很怀疑它的科学性。不过,现在很多人对它推崇有加,还有不少大学开设了《风水》专业课程。现在,在我看来,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教会我们怎样看问题。

第二部分是《中庸的原则》。一说"中庸"二字,首先给人印象一是儒家思想,二是没有原则。是儒家思想固然没错,但是说它没有原则就不对了。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不就是原则吗?其实,中庸不但是讲原则,而且中庸本身就是原则,是最高的原则。

最感兴趣的第五部分是《魏晋的风度》。好玩?好奇?我不知道该用什么合适词来形容我对《魏晋的风度》的感觉。所谓"魏晋风度",是一种什么样的风度呢?怪异的风度。比如说,"建安七子"之一王粲死了,当时官至"副总理"的曹丕竟然在追悼会上让大家学驴叫,原因是王粲生前喜欢驴。结果追悼会上就一片驴叫声。你说一个重要人物到场,你不至悼词也就罢了,竟然叫大家学驴叫?——这成何体统?还有那个刘伶喜欢裸身在家喝酒。另一件事,晋元帝司马睿生儿子,大宴群臣,给予封赏。有个叫殷羡的官员说,陛下生下龙种,臣等高兴是高兴,只是无功受禄,很惭愧啊!晋元帝说,你惭愧什么!朕生儿子的事,还能有你什么功劳?你说好玩不好玩?也许你会说,这是编的吧?如果编的,那也是刘义庆编的。这类故事在《世说新语》里比比皆是。好玩归好玩,不过我认为这些看似荒诞或者匪夷所思的故事,其实体现了一种价值,一种崇尚和追求,那就是:真性情,高智商。还有魏晋玄学也很有意思,单就那个"清谈"就让我感到"好玩"魏。

易先生的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他的书仿佛他就在你的面前讲述,娓娓道来,条理清晰且观点鲜明。读他的书让人如沐春风,不忍掩卷。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912239.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劳动最光荣的句子集合114句
下一篇 : 名著中的优美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