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教案课件是教师需要认真准备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亲自制作教案和课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可以通过教案和课件来评估,所以我们应该考虑从哪些方面来编写教案课件呢?励志的句子为大家准备了“0-3岁教案”,需要的人可以来看一看!

0-3岁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尝试进行文学创作,初步了解文学鉴赏的一般方法,学会做摘录式读书笔记。

2.组建自己的文学兴趣小组,搭建进行文学交流的平台,尝试进行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培养学生组织策划的能力。

3.通过查找、阅读、交流、编写、合作等形式,培养自主阅读、主动探求的习惯和互助合作精神,激发学生文学阅读与创作的兴趣。

4.搜集整理学习成果,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利用文学角、校园网络和刊物展示成果,交流分享文学带给我们的诗意与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搭建进行文学交流的平台,建设一个发布成果的园地,尝试进行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

教学难点:

拟定自己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自主阅读、主动探索,互助合作,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交流分享。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式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活动目标由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自主设计,活动过程由学生组织策划。

2.自主阅读、搜集资料中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过程中进行师生、生生和自我评价。

3.任务驱动激发学生文学阅读和创作兴趣,引导鼓励合作探究,交流分享,丰富人生体验,提高审美品位。

四、教学过程

(一)成立文学兴趣小组

1.教师明确本次活动的学习任务:向学生介绍本次综合性学习中需阅读、理解和搜集的资料,活动的目的,学习的程序。

(1)师生共同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包括前言、后记,查找有关作者资料以及本部作品的相关评价。老师要关注同主题、同作家和同时期的相关作品,以及与教材内容的关联。

(2)通过活动,能够结合选材、构思、人物、主题或语言等方面,初步了解文学鉴赏的一般方法,学会做摘录式读书笔记,并且尝试进行剧本、诗歌、对联、评论、仿写、续写等多种样式的文学创作。

(3)学习中由个体自主阅读到分组创作交流,丰富阅读体验,拓展阅读思维。

设计意图明确阅读任务,指导学生围绕语文素养提升制定具体活动目标和计划。

2.有效合理地分组。

分组前,老师可根据所读作品的特点确定相应的组别,也可根据对学生阅读兴趣及问题点的调查了解来确定组别。例如,通过问卷、讨论、聊天及读书摘记情况来确定组别,使分组更加合理,以便交流活动有效地开展。

(1)组别: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每组4~6人。

(2)小组成员的构成:由师生共同参与决定。学生自愿加入感兴趣的小组,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配。

(3)任务分配:让小组中的每个组员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通过承担互补或互联的任务,使小组成员间形成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

学生在组长的策划、组织下,分工完成内容梳理、小报或PPT制作及讲解词、歌曲选择及歌词改编、剧本创作编演、总结陈词等系列任务。

3.讨论确定活动主题。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为文学部落的搭建做好准备,以便活动开展中的分工合作、个性展现。

(二)读书写作交流会(示例)

1.活动主题:苦难的微笑──《青铜葵花》读书写作交流会。

2.活动准备:学生用一周时间课外自由阅读曹文轩的《青铜葵花》,自主进行摘记。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由阅读,通览全书,了解基本内容和人物,初步感知主题。

3.任务分工:小说组、诗歌组、戏剧组结合初读感受,分别确定小组任务,教师参与过程,提出建议,确定各组的任务单。学生确定本次活动的个人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感受梳理,师生共同讨论,学生完成活动目标的自主设计,确定小组活动任务。

4.分组活动。

小说组──带领大家按照主题中苦难大美至爱三大方面,分别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内容,并制作导图小报(可结合某个学科的图示特点展示)。结合小报解说,评析人物的某方面特点并提炼主题感悟的一句话观点。如:人生就如弹钢琴,在黑白键间,每一处都能发出最强音。人生并不是完美的,运用加减乘除,大美和至爱从苦难中孕育而出。

诗歌组──摘抄了小说中的歌谣;将优美写景片段改写成诗歌;挑选某首自己喜欢的歌曲,结合主题表现,改编歌词。展示演唱后,并解说歌曲选择的意图和改编点。诗歌组至少展示两首歌曲,小说组和戏剧组可配合演唱并感受评价。如:《天天向上》《我的未来不是梦》。

戏剧组──改编小说中的场景片段,并进行小场景剧目排演。小说组就其改编演出进行评价,从情节改编、人物刻画、语言表现等方面提出建议。诗歌组可配合编写主题歌及选择背景音乐。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分组开展相应的阅读写作表演活动,明晰任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完成,以个性展示,兴致盎然。

5.展示交流:召开读书交流会,按组进行汇报展示。

在展示中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制定本次活动的评价要点。

七年级综合性学习显性能力目标参照表

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

(1)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

(2)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3)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4)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5)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

(6)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在设计评价表的同时,明确标准,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6.教师小结。

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度。

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创新精神的培养(有无创新措施)。

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形成长期、相对固定的阅读写作机制。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表现进行总结,强化过程,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

7.整理学习成果:摘录笔记、创作的作品、聆听讲座的记录、自己的发言提纲、活动计划、评价表、自己创作的诗歌、剧本、人物评论及制作的小报等。

设计意图通过整理,建立活动档案,记录活动情况,逐步提升。另外,在此基础上,班级可创办主题班刊,延续交流活动。

0-3岁教案 篇2

《小伙伴》教学设计

徐允煕李成真

学习目标

1.会读“餐、丢”等13个生字,会写“问、间”等6个字。

2.联系生活,朗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不同心情。

3.懂得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应该真诚地去帮助他。

4.有乐于帮助他人的愿望。

a案

课前准备

课文朗读录音磁带,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谈话引入

在你的身边,有许多小伙伴,你们常在一起学习玩耍。有位叫玛莎的小朋友,她也有几个小伙伴,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课文《小伙伴》。(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初识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余学生仔细听:是不是读准了字音?

3.检查自学生字。

a.出示生字卡,检查读音。(重点读准“餐”“糟”“粗”等平舌音;“概”念gài,不念kǎi)

b.同桌互相抽读生字。

c.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d.分组练习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4.播放朗读录音,听完后说一说。

a.玛莎有几个小伙伴?他们都是谁?(勾画出维加、安娜、安东的名字)

b.玛莎在春游那天遇到了什么麻烦?(引入课文)

朗读课文,明白小伙伴之间应当怎样互相帮助

1.玛莎装面包和矿泉水的背包丢了,她的心情会怎么样?读玛莎的话,体会她难过的心情。

2.玛莎的三个小伙伴都来关心她。学生自己读一读第2~8自然段,然后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a.你觉得维加、安娜、安东三个人谁做得最好?为什么?

b.安东这样做的时候,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c.如果你是玛莎,你希望得到他们三个人中谁的帮助?为什么?

3.随着学生发表的意见,相机指导朗读和理解。

读其他小伙伴说的话应该怎么读?读安东的做法时应该怎么读?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人物,边读边配上动作。

分组活动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演一演。通过想象,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演。如:安东把自己的面包分了一大半给玛莎,玛莎会对安东说些什么?表演时加进自己想象的内容。

质疑

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师引导解答)

第二课时

复习

1.朗读课文。

2.交流: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3.如果你身边的小伙伴有了困难,你会怎么做?

字词训练

1.学生用生字卡片互相抽读生字。

2.练习口头生字组词。

3.读“我会读”的词语,进行字词训练。

a.你能用哪一个词练习说话呢?(学生自由选词练习说话)

b.与“粗心”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

c.这几个词中,有两个词意思相反,你找得到吗?(“忘记”和“记得”)

d.在课文中找出“共同”“保护”的反义词。

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学生分组交流:我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个生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生字,肯定学生富有创造力的想法)

2.学生互相提示哪些字容易记错,大家要注意。

3.比较“问—间”“伙—火”“选—先”“吗—马—妈”的区别。

指导书写

1.学生重点观察:

a.“问”“间”门字框的位置;

b.“伙”“伴”“汽”左窄右宽的结构的写法;

c.“共”的笔画位置;

d.“没”字右上部分的写法。

2.指名在黑板上书写,师生共同评价修改。

3.学生练习书写,看谁写得又快又工整。

b案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件(或挂图)。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春天到了,玛莎和她的几个小伙伴维加、安娜和安东一起去春游。到了中午,小伙伴们都在吃午餐,只有玛莎站在一旁。这是怎么回事呢?想知道吗?

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整体感知,读准字音

1.自由大声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师出示生字卡片和词语卡片,生读。师根据情况,了解学生的识记方法,加以肯定鼓励。并请其当小老师,教同学读有关的字词。

识字读文,读中促记

1.学生自读课文,把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或句子勾画出来,自己再读读。

2.学生同桌互读互听互纠正。

3.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如字谜,儿歌,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

4.汇报识记方法。

指导书写

1.学生练写。

2.展示作业,交流评议。

第二课时

复习生字词

齐读,开火车读。

图文结合,想想说说

1.看图,结合课文看看这些小朋友是谁?说说理由。(图上显示姓名)

2.面对玛莎,小伙伴们是什么态度呢?自己读课文,找出它们各自说了些什么。

3.分4人小组朗读。

自己选一个角色练习读他说的话,边读边想象他说话时的神态和心情,还可以加上动作练习朗读。(老师巡视做个别指导)

4.和你其他三个小伙伴一起来读读第2~8自然段。四个小伙伴可以互相帮助,看哪一组小伙伴配合得最好,读得最有感情。

畅谈体会,谈中悟情

1.请一组同学朗读。(配上表情动作更好)

2.老师扮演记者进行采访。

a.采访朗读表演的四位同学:你在扮演这个角色的时候为什么是这样的表情?

师可结合他们的具体表现来问,如:

维加:奇怪,关心小伙伴,但是只顾自己,没想到应去帮助小伙伴解决困难。

安娜:批评和提醒中表现出关心小伙伴,但没想到玛莎当时的心情,而只顾责备她,没想到要去帮助她。

玛莎:背包丢了,心里着急,肚子饿了,又被伙伴责备,心里更加难过。

安东:了解玛莎这时的心情,把自己的食物分给玛莎,真正帮助小伙伴解决了难题。

b.采访小观众,你认为谁演得好,为什么?如果你来扮演某个角色,你会怎么演?

分角色朗读

老师顺承表演练习形成的语境气氛,让全体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自己选择角色)

拓展活动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请你对其中的一个小朋友说一句你最想说的话。

《小伙伴》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言引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要求会认的生字,作上记号,重点拼读这些生字。读一至两遍课文后,同桌相互指读生字。

2.找几位同学试着读一读课文,大家评价。

3.出示生字卡片,指名拼读。重点指导或提示:①“餐”、“糟”、“粗”都是平舌音;②“餐”、“糟”、“糕”、“概”四个字笔画多,字形结构复杂,要引导学生多读读,多记记。

4.给生字组词。

5.教师出示含有本课生字的常用词语,学生认读,巩固识字并积累语言。如:

早餐铜矿糟糕蛋糕粗细丢三落四

大概共同汽油日记保安管理夹竹桃

6.写字。指导写“问、间、伙、伴”四个字。“问”和“间”,“伙”和“伴”,结构两两相同,可各指导写一个,另一个由学生独立练习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出示生字卡片和词语卡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二)指导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听教师范读或录音朗读课文。

2.学生模仿教师或录音,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教师进行朗读指导。①要读出小伙伴的询问、责怪、教育和关心玛莎的不同语气来;②玛莎同学丢了东西,没吃的了,心里一定很难过,因此读她的话声音要小一些。

4.小组合作学习。①分角色朗读四个小伙伴的对话,朗读熟练以后,可以边读边配上动作表演;②议一议:三个小伙伴是怎么关心玛莎的,谁做得最好?为什么?

5.各组汇报交流学习情况。①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角色读得最好;②汇报小组讨论的问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或挂图、投影),并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三个小伙伴的不同表现(维加:问,说;安娜:说,说;安东:掰,放,说),让学生体会到安东才是给玛莎具体帮助的。

6.设问导思:安东看到玛莎丢了吃的,又听了小伙伴们的话之后,他决定把自己的面包分一半给玛莎吃,当时他心里会是怎样想的呢?

(三)读课后词语

1.学生自己读,指名读,齐读。

2.学生试着在这些词语中找出“忘记”的反义词,在课文中找出“共同”的近义词,并说说“粗心”的反义词(细心、仔细)。

(四)指导学生练写“共、汽”两个生字

《小伙伴》教学设计

武汉市育才小学高婷

教学目标

1.认识“餐、丢”等13个生字,会写“问、间”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进入角色朗读。

3.使学生从故事中受到启发,有乐于帮助他人的愿望和行动。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

主体合作参与互动设想

本课关键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感悟三个小伙伴虽然都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对玛莎的关心,但只有安东的关心是最具体和有效的。因此,在引导学生读准生字的音,认清生字的形之后引导学生读课文感悟。先粗略地读,把文章读通,再对比三个小伙伴不同的做法、说法,再读中感悟。最后指导书写。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揭题导入

1.课间你最爱和谁一起玩耍?遇到困难你常向谁倾诉?(板书课题)

2.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呢?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遇到难读的字,就多读几遍。

2.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引导学习。

午餐丢了矿泉水糟糕

粗心大概公共汽车

忘记保护管理夹心

(1)同位之间练读。

(2)指名一个小老师领读所有的词语。

3.去掉拼音。没有了拼音朋友的帮忙,你还能读好那就厉害了。

(1)自由练读,教师遮住拼音。

(2)开火车检查读。(两列)

4.只留下生字引导认读。

(1)自由练读生字。(2)男女生比赛读。(3)老师抽卡片读。(4)猜字游戏:

如:大官戴个竹帽子——管;二人睁两眼——夹;

三、指导书写。

1.出示卡片,“问、间”,明确书写的内容。

2.介绍两个字的共同特点:这两个字都有一个门字框,写的时候,先写外边的门字框,再写里面的部分。

3.教师示范写。

4.学生描摹、练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小姐过渡:安东真是个好孩子,他把自己的面包掰开,把大的一半给了玛莎!另两个伙伴呢?维加和安娜又是怎么关心玛莎的呢?

二、朗读感悟维加、安娜和玛莎的对话。

1.自由朗读第二~七自然段。

2.指名说维加、安娜都是怎么关心玛莎的。

3.出示维加说的两句话指导朗读。

你怎么不吃呀?真糟糕!离回到家还有好长时间呢!

第一句强调“?”;第二句注意“!”。

4.评选最佳“安娜”。

(1)自由练读安娜的两句话。

(2)指名读、挑战读、齐读。

(3)读完这两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5.指名读玛莎的话,读出心情好沉重语气。

三、朗读感悟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听教师示范读或者录音朗读课文。

2.学生模仿教师或录音,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

四、全文朗读指导

1.讲解要点:

(1)读出小伙伴的询问、责怪、教育和关心玛莎的不同语气来。

(2)玛莎同学丢了东西,没吃的了,心里一定很难过,因此读他的话声音要小一些。

2.小组合作学习。

(1)分角色朗读四个小伙伴的对话,朗读熟练以后,可以边读边配上动作表演。

(2)议一议:三个小伙伴是怎么关心玛莎的,谁做的最好?说说你的理由。

(3)指名回答,说明理由。

(4)四人小组,发挥想象力,把课文表演出来。评选最佳“表演奖。”

0-3岁教案 篇3

1.重点: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采薇》中主人公表现了强烈的思乡之情,这种乡愁并不仅仅萦绕在出征在外的战士心中,它也也久久萦绕在了每个游子的心底,凝结成了一个永恒的思乡情结,从古时吟唱到了今日,就连远在异国他乡的韩少功也在心底里深切地呼唤着——我心归去。(板书题目)

1、同学们把这篇文章都预习了,我们来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2、文章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一句话,一个字,还是一段情?为什么打动你?

问:既然是想家,是否因为在国外不好?作者怎样来描写他在法国的情形?

“一幢雅静的别墅”“大”“环境优美”

“家”——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

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是非常优越的。

2、分析文章第2、3、4段:

问:读2、3、4段,从中找出印象深刻语句进行鉴赏,须注意朗读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感情。

体会重点句子含义:

“这里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周围与你有关的声音有哪些?学生自叙。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声响的包围中,每个种声音都为你而来,比如:早上厨房里妈妈“磁拉”煎鸡蛋的声音,是在为你准备早餐;晚上你房门钥匙的转动声,是爸爸来看看是否弄掉了被子;学校的铃声是在督促你学习;街上的汽笛声是在提醒你注意行车安全……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中心,所有的声音都为你而起。而在这里,在法国,韩少功异常孤独,因为他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群,熟悉的文化,甚至熟悉的母语,一种巨大的孤独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周围的一切与你没有关系,你无法交流,这种孤独寂寞是可以让人发疯的。“法语法语法语,……无处逃遁”

“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无聊至极的举动,六次已经让人倍感无聊了,何况是六十次。真的可以让人发疯了。

朗读第二三段,体会作者情感。

(过渡)练习:就连现在流行的出国热在作者的眼里也不屑一提:“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请把这个句子改成陈述句,可以添加一两个副词来强调

0-3岁教案 篇4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 ,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 ,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主题。

3、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学习的难点。

0-3岁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借景抒感,谕示读者以人生哲理。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教师选四位同学回答,分四组。

2、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①掌握下列实词。

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蹇,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煮、喝茶、端着杯、骑着驴之意。

作则飞沙走砾 飞,使沙飞;走,使砾走。

②一词多义。

③难句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3、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这是一篇写景小品,文章以清新的笔调写出北京近郊早春时节的秀美景色。第一段写城中“余寒景象”,写了欲游不能的苦恼。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先交待出游日期、天气、同行人物及出游路线;接着写满井春色,先总写满井全景轮廓,后分写山、水、柳条、麦田、游人、鸟、鱼,并点明文章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第三段交待出游缘由及作记时间,结束全文。

(四)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探究文章优美的意境。

(1)学生默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2)选同学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河面浮冰刚刚融化,波光粼粼,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镜;山峦积雪刚刚消融,座座青山秀丽,好像晨妆少女;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鸟儿晒太阳;鱼儿戏水戏浪。这些富于早春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游人相偕出游,作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热闹非凡。自然风光与人物活动相映成趣。

一幅满井春光图,显示了早春的蓬勃生机,物我交融,情致盎然。既表达了一种轻快喜悦的心情,又流露了对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2、深入研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大家一致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师稍作点拨:请同学们思考文中的关键语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也”和“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内涵。

文章开篇写城内的枯燥局促,与城外春色春意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得出结论“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暗含着“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式的人生哲理。

结尾“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表明自己和庸俗之人的区别。“不能以游堕事”是对那些热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有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他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给他以慰藉,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所以,这篇山水游记,与其说描绘满井一带的二月春色,还不如说作者借游春在抒写性灵,反映了他对官场和对大自然、人生的态度。

白描是一种怎样的描写方法?能从以往学过的课文中找几例吗?

白描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如《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如《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高度抽象概括地写出了西湖雪景。

本文哪些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

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笔法极为简练,却又鲜明如画。

提问:文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请画出来,品味其表达效果。

学生明确: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从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如倩女之nf156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返青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这些比喻,新奇、形象、生动,读来妙趣横生。

提问:文中运用拟人辞格的句子有哪些?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生自由选例,品评。

如写鱼鸟,说它们悠然自得,洋溢着喜气,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学生背诵文中运用白描、比喻、拟人的文句,增加语言积累。

5、至于章法上的欲扬先抑(第一段写城中余寒,为下文写田郊春光作铺垫)、生动的场面描写(游人欢乐、喜庆的场面)等,可提示学生自行品味,此处不再赘言。

(六)比较阅读,感受袁宏道游记散文的独特魅力,总结全文。

1、教师提示:这个单元有四篇文章均为山水游记,试将本文与前三篇课文比较,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前三篇课文,如柳宗元《小石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重寄托重理念。袁宏道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

教师可指导学生就创作动机、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作一些比较,然后集体交流,达成共识。

2、请两位同学对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其余同学补充评议。

1、完成书后练习三。

0-3岁教案 篇6

一、导入。

1.播放轻音乐《月光》,师有感情地导入: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是我们人类好心情的家园。我们非常地幸运,生活在一个群山环抱的小镇里。这里有蓝蓝的天;高高的山;清清的水;还有淳朴的人。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李汉荣,到大山深处去拜访好朋友。

2.你从《山中访友》这个标题中读到了哪些信息?(2分钟)

地点、事件、作者对朋友的感情情感:“访”(喜爱、赞美、敬佩)

3.通过我们对文章标题的理解,你们认为应怎样来朗读?

轻松、愉悦的

4.大家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

5.可作者到底去山中拜访了怎样的朋友?请同学们放松,深呼吸,让我们一起快乐出发,走进山林……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2.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

3.展开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体悟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丰富的想象,让自然与人说话,人与自然对话,最终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三.生字词

幽径逝川青翠唱和湛蓝赞助玄奥清澈禅心

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灭返老还童津津乐道

四.生速读

在这些景致“朋友”的名称下做上记号。

五.整体感知

1.作者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去拜访朋友的(用书本的话完整的表达)

心里的感觉好清爽(说明作者的心情是非常的轻松、愉悦的,从文题的“访”字可知,他对朋友的感情是喜爱的、赞美的、敬佩的)

2.作者去拜访他的好朋友,有没有带上礼物呢?或者说有没有捎上什么东西送给他的朋友呢?

没有,作者在文中提到,他只身一人,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任何的礼物,有的只是满怀的好心情。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这种君子之交是心与心的交流,是一种与天地共存的默契,所以作者省去了那些繁文缛节。

3.作者到底去山中拜访了哪些美的朋友?作者是如何称呼这些朋友的。

古桥——老朋友树——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石块落叶小花雷阵雨

老柏树蚂蚁——弟弟

4.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对作者要拜访的朋友做了种种的猜测,那么我们现在才知道,他要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自然界的景物。说白了,就是在林中观景而已。可作者为什么说成是“山中访友”?而不是“林中观景”?

学法指导:从修辞手法、文章所写内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几方面去思考。

“山中访友”,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比“林中观景”形象生动。他把景物当成是朋友,也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同时,作者还需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就是我们在《童趣》这篇文章里面,常提到的:童心看世界,万物皆奇妙。

5.那么作者是怎样和这些朋友交流的?是用语言吗?

不是,是用心去交流,作者已经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是用心在冥想,用心在与大自然的朋友们交谈。

六、合作探究

1.在作者会晤山中的众朋友中,你最喜欢哪位朋友,为什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⑴古桥——老朋友——得高望重,因为他在水上站了几百年,把许多人马渡过彼岸,而自己却坚持着,从不改变自己的姿态,让我看到的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于这样的一位朋友应该怎样对待?尊重和敬佩。

带着尊重、敬佩的语气读一下这段优美的文字

⑵树林(有着怎样的高贵品德)

作者很神往它,后来甚至把自己想象成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来给树冠输送养分。写出了树的什么品质:默默无闻的奉献的精神,从树的身上,读到了奉献之美。

作者具体写到了那一种树:老柏树,老柏树做了些什么?因为它很慈祥,待朋友很热情,朋友一来立即撑起大伞,让朋友避雨。多么热情好客的老柏树呀!但雷阵雨时去树下避雨的做法科学吗?看来我们同学的科学知识挺丰富的,以后大家走进大自然时可要注意安全。

⑶山泉——姐姐,像明镜照出人的浑浊,照出自己的缺点。

⑷溪流——妹妹,可爱,有什么特点(溪流妹妹在做什么),吟着一首小诗,说明它很有才气。

⑸白云——好女儿,好护士,有什么特点。护士的职业是照顾病人,白云大嫂的职责是让憔悴的天空,露出湛蓝的笑容。嫂嫂——细心,无微不至的关心。

⑥瀑布——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说明它很有天赋啊,成为一位艺术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体现出它不求名,不求利,只献身艺术,淡薄名利。

⑦悬崖——爷爷,悬崖爷爷虽然没有白云大嫂美丽,没有溪流妹妹清澈,但他那种无杂念的心境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他那么的高大,充满着智慧,从他身上我明白了做人要如悬崖一样,永远保持平和的心态。

⑧云雀——弟弟,它美在不搬弄是非,很正直。正直之美,令人称道。

⑨还有石头、花、草,这些都有各自品质和精神,为作为而折服。

2.在我们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请同学们静下心来想一想,你有没有什么心声要向好朋友倾诉呢?

要求: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人称的变化。

古桥爷爷,虽然岁月在无情地流逝着,但是你那永不改变的姿态,让我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你使天堑变成通途;你给大自然增添了曲线的美;你让人们领略了什么叫坚韧。你真了不起!

白云大嫂,我的好嫂子!你像是一段绝细绝细的白纱巾,装扮着天空,只想着让天空更加湛蓝、美丽,而从不想着自己,我要向你学习。

花儿,我的挚友。我来到你的身边,只要我一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花:我的身体成了花的干,我的手变成了花的叶子,我的笑脸成了盛开的花朵,呼吸成为花的芳香。

雪花妹妹,你是那么的轻盈,那么的洁白无瑕,你是美丽的化身,冬季的天使,你从高空轻轻地飘落下来,跳着美丽的舞蹈,让我感受到了冬的浪漫,我喜欢你。

七.小结

当你怀着一个好心情看这个世界时,你会发现世界原来如此妙不可言,大自然原来如此神奇,令人陶醉。李汉荣先生把自然景物当作自己的朋友,感觉那么美好,那么亲切。孔子曰:“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我们说:“有朋自山中来,不亦乐乎?有朋自大自然中来,不亦乐乎?”同学们,让我们敞开心扉,走进大自然,去拥抱大自然,广交大自然中的朋友吧!

0-3岁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的创作构思:借前朝“治世”时的殃民故事,加以浪漫主义的幻想、虚构,来揭露“康熙盛世”的黑暗现实。

2、掌握本文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起伏,跌宕有姿的特点。

3、学习本文人物心理描写细腻传神,不但切合人物的处境符合情节发展逻辑,而且用语极有分寸的写法。

4、掌握本课的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学习文言句子的正确意译。

2、掌握本文的情节特点。

3、理解故事喜剧结尾的意义。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理清文章结构。

画鬼画狐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二、作者与作品: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自幼聪慧好学,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却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几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5(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

他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然坎坷的遭遇和长期艰辛的生活,使他加深了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社会弊端的认识和了解,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聊斋志异》创作大约始于作者二十一岁时,四十岁左右成书,后又经不断修订,增补前后达三十年之久。为了写好这部书,作者广集素材,精心整理,反复加工,毕其一生精力完成了《聊斋志异》的创作,共8卷、491篇,约40余万字。正式刊行于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距作者去世已五十多年。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聊斋志异》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涉及政治统治的,如《促织》、《梦狼》、《窦氏》;有反映科举制度的,如《司文郎》、《考弊司》、《于去恶》、《王子安》;有表现男女情爱的,如《连城》、《阿宝》、《青梅》;有概括生活经验,带有寓言性质的,如《画皮》、《峻山道士》、《狼》;有反映司法弊端的,如《席方平》、《胭脂》等。作者将笔触涉入杳冥荒诞之域,借神狐鬼怪直抒胸臆,把现实中的矛盾移到幻想领域里,从而酣畅淋漓,游刃有余。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聊斋志异》内容丰富多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新奇,结构巧妙,千姿百态。作者将古代小说中“志怪”“传奇”和“人情”的精华特色揉为一体,艺术造诣在历代文言小说之上,是17世纪后半期,话本、拟话本小说已过花红时节结出的硕果,也是我国微型小说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的分水岭。(板书: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活动设计1】初读课文(初读要求: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活动设计2】解释疑难词语句子。

第一段:

①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表时间,有每年的意思。省略了介词“于”和动词宾语“之”--“岁征(之于)民间”。

④试使斗而才:承前省略“使的”宾语“之--促织”和“才”的主语“其--促织”。

⑤因责常供:“因”,连词,于是。与现代汉语“因为”意义不同。

⑥令以责之里正:蒙后省略介词宾语“之--促织”,“令以(之)责之里正”

⑦笼养之:“笼”,名词作状语,表示凭借的工具,可译为“用笼子养”。

⑧辄倾数家之产:“辄”副词,“就”,表承接。“倾”,“使……用尽”,使动用法。

第二段:

①邑有成名者:“邑”,古代称国为邑;京城也称邑;泛指一般城市;旧时县的别称。

②累尽,课文注释“受累而赔尽”。按:累,音(lèi),这里作亏损讲,就是“赔”的意思,“累尽”应作“赔光”讲。

⑤冀有万一之得:“冀”,希望。“也许还有万一找到的希望”。

⑥成然之:“然”,是;然之,“以之为然”的省略;成名(认为)对。

⑦败堵:“败”,倒塌,破旧;“堵”,墙壁;倒塌、破旧的墙壁。

⑧探古发穴,靡计不施:“发”,这里是“挖”的意思;“靡”, 无、没有。

⑨迄无济:“迄”,毕竟,终究;“济”,成功。意译为“一直没有找到”。

第三段:

①成妻具资诣问:“具”, 备办,这里是“准备”的意思;“诣”,前往,去到。

③再拜:“再”,第二次,这里是“拜了又拜”的意思。

⑦展玩不可晓:“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翻来覆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

第四段:

①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耶”,固定句式,表推测,可译为“莫非……吗?“所”,名词,处所。

②乃强起扶杖:“乃”,连词,“于是”;“强”,勉强;“杖”,名词,“拐杖”,前面“杖至百”的“杖”,“杖责”的意思。

④俨然类画:“俨然”,宛然,好像真的一样;;真象画中的一样。

⑦冥搜未已:“未”,表示否定,不,没有;“已”,停止;他正用心探索着。

(  )遽扑之,(  )入(  )石穴中。(  )掭以尖草,(  )不出;(  )以筒水灌之,(  )始出,(  )极俊健。(  )逐(  )而得之”。

【参考答案】(成)遽扑之,(促织)入(于)石穴中。(成)掭以尖草,(促织)不出;(成)以筒水灌之,(促织)始出,(促织)极俊健。(成)逐(促织)而得之”。(这一语段有主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于”省略等现象。)

【活动设计1】继续解释疑难词语句子。

③径出:“径”,直,直截了当。意译为“一下子跳出来”。

⑤而翁归:“而”,同“尔”,第二人称,“你”;“翁”父亲。

③所往:“所”,助词,与动词构成名词性词语,可译为“去的地方”。

⑤因而化怒为悲:“因”,连词,“于是、就”;“而”,表承接,“就”。

⑥不复聊赖:“聊赖”,指生活或情感上的凭借。不再有一点生趣。

⑨奄奄思睡:“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气息微弱,只想睡觉。

⑩成顾蟋蟀笼虚:“顾”,回头看;成名回头看到蟋蟀笼空着。与“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中的“顾”--“只是”意思不同(见P171注释⑤)。

⒂顿非前物:“顿”,顿时;立刻觉得它不象先前那只。下文“顿足失色”的“顿”是“跺脚”的意思。

⒄惟�厢逭肮耍骸拔�”,副词,表示范围,“只”。

⒅惴惴恐不当意:“当”,(dàng)合适,适宜。但是心里惶恐,怕不合县官的心意。

第七段:

①欲居之以为利:“居”,积蓄、囤积,这里可译为“留着”;“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想留着它来牟取暴利。

②而高其直:“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直”,通“价值”。

③不敢与较:省略介词宾语,“不敢与之较”;“较”,较量。

④俄见小虫跃起:“俄”,副词,表时间的短促,可译为“不久”“一会儿”“很快”“突然”等。

⑤方共瞻玩:“方”,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可译为“正”“正在”等。

⑥鸡健进,逐逼之:“健”,强壮有力;“逐逼之”,“逐(之)逼之” 的省略;“逼”,“接近”“迫近”。鸡大步上前,追逐它,接近它。

⑦成仓猝莫知所救“所救”,所字结构,相当一个名词性结构,救助的办法。

⑧旋见鸡伸颈摆扑:“旋”,副词,常用在动词前,表示前后行为在时间上的紧相连接,可译为“很快”“随即”“立即”“不久”等;随即见鸡伸长脖子扭摆着头。

⑩掇置笼中:“掇置笼中”省略句,“掇(之)置(之于)笼中”。

③虫尽靡:“靡”,音(mǐ),倒下;这里是“失败”的意思。

⑤以金笼进上:“以金笼(之)进上”的省略;用金笼装着它献给皇帝。

⑧无出其右者:“右”古代尊崇右,故以右为较尊贵的地位,这里是“高于”“超于”的意思。

⑨则应节而舞:“则”,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应”,应和,这里是“依照”“按照”的意思。

⑩益奇之:“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越发觉得出奇。

⑿上大嘉悦:“大”,副词,非常,很;“嘉”,赞美、嘉奖。

⒂成子精神复旧:“复旧”,恢复原来的;今义为“恢复旧有的制度、风俗、观念、样式等”。

⒃抚军亦厚赉成:“赉”音(lài),赏赐;巡抚也重赏了成名。

第九段:

①未必不过此已忘:“未必”,不一定,双重否定;未必不是用过它就忘记了。

②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即为”,就把它当作;“定例”,沿用下来的常规。

③加以官贪吏虐:“加以”,连词,承接前一分句,提出进一层的原因或条件。

⑤一跬步:“跬”, 古代的半步,古代以跨出一脚的距离为跬,两跬为一步;这里指“一举一动”。

⑦以蠹(dù)贫:蠹,蠹虫。课文用来比胥吏的侵害;由于胥吏的敲诈而贫困。

⑧裘马扬扬:“裘”“马”,名词作动词,穿裘衣,骑马;“扬扬”,得意的样子;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得意扬扬。

⑩岂意其至此哉:“岂”,副词,表反诘,可译为“难道”“怎么”;“意”,“意料;“至此”到这种地步,是两个词,今义为”到了这个时间、地点或状态;“哉”语气助词,“啊”。

⑾天将以酬长厚者:“天将以(之)酬长厚者”,老天要用这酬报那些老实忠厚的人。

【活动设计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复述故事情节。

【活动设计3】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的?紧扣线索,简要归纳段意。

2、结尾“异史氏曰”是否为多余笔墨?

教学要点:理清文章结构,认识情节与主旨的关系,了解主要的写作特点。

〖问题1〗贯串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以“促织”为线索,本文可分几部分?

【点拨】《促织》一文以“促织”为线索组织材料,叙述清晰,又曲折动人。它的情节可以概括如下: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其中“征虫(①)”为故事的序幕,“觅虫(②)”可以看成是故事的开端,“求虫(③)--得虫(④)”是故事的发展,“失虫(⑤)--化虫(⑥)--斗虫(⑦)”是故事的高潮,“献虫(⑧)”是故事的结局,最后是作者的评语。这样,全文情节结构完整,一目了然。

【活动设计1】比较阅读,探讨情节与创作意图的关系。

【投影】“宣宗酷爱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妇,伤其妻,亦自经(上吊)焉。”(《梅村诗集笺注》转引吕毖《明朝小史》)

〖讨论〗比较《促织》与材料的异同。

【点拨】《野史》是一大悲剧,蒲松龄改写的《促织》却是“喜剧”,两文比较,还有几处不同:①《野史》为骏马来换蟋蟀;②妻失促织,惧而自缢;③鸡啄食促织;④夫亦自杀。

【投影】“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四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宗皇帝要。’此语至今犹存。”(沈德符《万历野获篇》)

〖讨论〗这两则史料在《促织》里是否都用上了?第一则史料和成名一家的遭遇很相似,并已具备一个完整故事的轮廓,为什么不按照这个故事的轮廓来展开情节,而要另外虚构一些离奇、虚幻的情节?

【点拨】这两个材料《促织》里都运用了,只是进行了改造。这就说明作者借讲前明宣德年间事来揭露现实黑暗,不是毫无根据的,而是有历史真实作依据。《明朝小史》中那条记载,虽然事情典型,情节轮廓完备,但仅仅按它的轮廓去写,蒲松龄的高超之处在于想象丰富,构思灵巧,能将简单的原始材料演化出复杂曲折、扣人心弦的情节,在写作技法上值得我们借鉴。

现在我们来逐个分析作者所虚构的的离奇、虚幻的情节:

成名夫妻由求神问卜而得佳品--这个情节提炼了旧时人们陷入绝境,往往寄希望于求神问卜的生活现象,但神图那么灵验却是虚幻的。作者虚构这个虚幻情节,正曲折地反映了成名夫妇实际上已无生路,读者读了,自会想到这点。

成名九岁的儿子魂化蟋蟀而且轻捷善斗--这个情节也有现实因素,在旧时代,孩子惹祸自杀,是常有的事。魂化蟋蟀则不可能。但这个虚幻情节却有着强烈震撼人心的揭露、批判力量。试想,一个九岁孩子,经历着多么大的肉体和精神折磨,这比成名夫妻的身陷绝境,更使读者感到心情沉重。

结尾的的喜剧结局--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摆脱厄运,裘马扬扬也就纯属幻想。但这个情节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性,读者读了,自会联系当时官场的黑暗现象。

由上可见,作者虚构这些虚幻情节,不是仅仅为了引人入胜,也不是为离奇而离奇,而是要通过这样的曲折离奇、波澜迭起的情节,来强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朽,从而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活动设计2】讨论P172练习一1,了解作品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特点。

【点拨】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故事不止一个转折,先是“山穷水尽疑无路”,为促织,成名先是“薄产累尽”,继而“无所赔偿,忧闷欲死”,而后费尽心力,捉不到一头合适的,以致被打得“两股间脓血流离”,但求一死了之。

下面的故事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一次转折。成名终于捉到一头好的,“状极俊健”,“巨身修尾,青项金翅”。从此可以不用瑟瑟发抖地向脸色铁青的官老爷苦求哀饶了吧?从此可以不挨无情的毛竹板了吧?从此可以过人的正常生活了吧──至少可以喘口气了吧?“举家庆贺”。妻子、孩子和他的脸上都浮起了一丝笑意。而转机非常神奇,是一个“能以神卜”的“驼背巫”,用一张画指点的。成名按图索“虫”,虽然很费了一番工夫,可是果真发现了,果真是价值连城的宝贝。占卜的情景写得神秘莫测,弥漫着神奇色彩。香烟缭绕,密室垂帘,巫婆并非装神弄鬼,竟是“无毫发爽”,非常之灵,可谓神了。这便是“志怪”了。事实上决不可能,而情节的离奇,却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

谁知一转身,天地马上变色,天大的灾祸又降临了!妻子吓得“面色灰死”,孩子吓得放声大哭,逃出门外,跳了井。夫妇“抢呼欲绝”,“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这一切全起因于孩子不小心把蟋蟀弄死了。这一转折,转得又完全自然,这样稀奇的促织让孩子好奇,是自然的,这样俊健的促织“跃掷径出”,也是自然的。一头促织,竟使儿子吓得寻死。作者通过小小的蟋蟀,脉络分明地把作为最高封建统治者的层层官员和处在社会底层、身受好几层压迫的老百姓,自上而下地都串联起来了。蟋蟀对于深宫中的.万岁爷,只是给他无聊的生活解闷的一种玩意儿,对于封建朝廷的大官小吏,是借机逢迎献媚的一种手段。对于主人公成名一家,蟋蟀却成了一场从天而降、躲不掉逃不了的灾祸。封建统治阶级对于普通老百姓的压迫与剥削,通过小小一只蟋蟀充分加以揭露。

下面又出现第三转,这一转折,笔法又有变化,不像第二转那样陡起陡落,而是慢慢转折过来,而且转折的原因秘而不宣,到最后才说明白,竟是成子身化促织。作者把这头促织写得处处出人意外:一是就在门外鸣叫;二是你捉它,捉不住,你不要它,它偏“跃落襟袖间”;三是粗看太小,不行,细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四是大智若愚,大勇似怯。其实,这头促织乃成子所化,天下促织当然不在话下,公鸡也不在话下。可是作者并不把它写成“巨身修尾”“状极俊健”,反而把它写成又小又蠢,同时暗暗透露它乃神物。这样就在巨大的反差中生发出种种怪异有趣的情节。

成名捕捉的过程一波三折,由“喜而捕之”到“劣之”,为什么“以其小,劣之”?因为上品蟋蟀,形体上必须“头项肥,脚腿长,身背阔大”,色彩上则是“白逊黑,黑逊赤,赤逊黄,黄逊青”。为什么后来又觉得“意似良”?因为它“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而按明刘侗《促织志》,这些正是一等上品的标志,所以“喜而收之”。但到底有缺陷,所以“将献公堂”,又“惴惴恐不当意”。

与“蟹壳青”比试,也是一个跌宕的场面。“虫暴怒”前后,全然两个局面。起先,一大一小,一动一静,而促织的主人,一个是一笑再笑,一个是惭怍不已。待到“虫暴怒”,则天翻地覆,小虫竟“轻捷善斗”,“直敌领”,大笑者大骇了,惭怍者大喜了。作者趁势推进一步,设计虫鸡相斗的场面,写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鸡取进攻态势,“径进以啄”“健进,逐逼之”,而虫由防御而至跳上鸡冠,力叮不释,出奇制胜。又用成名的心情作烘托,由“骇立愕呼”,到“顿足失色”,到“益惊喜”,这个场面多么跌宕起伏,曲折动人。

喜剧的结局,虫,是逐级献上去,奖,是逐级赏下来,似乎从上到下皆大欢喜。点出成子“自言身化促织”,真是挥洒出一把辛酸的眼泪。而逐级的赏赐乃至政绩的考核,竟然都是因为献虫有功,而不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政绩,朝廷的荒唐无道就显得可悲可叹。

【小结】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情节发展有三次大的转折:

第一次:成名不能按时上缴一只合格的促织,结果接连遭到官府毒打,生不如死。忽然得到神巫的指点,捉到了一只“状极俊健”的促织。(板书:征促织而不得--喜得佳品)

第二次:成名的儿子不小心使促织死掉,畏惧之下,他自己也跳井身亡。(板书:得而复失)

第三次:成名的儿子化身为一只小促织,极为勇猛善斗。成名把它献上去。小促织逐层进献,到了皇帝那里,皇帝非常喜欢它。于是逐层赏赐下去,成名很快富贵起来。(板书:失而又得,因促织富。)

曲折多变的情节发展既引人入胜,又能更充分、深刻地表现统治集团的荒谬、苛酷给普通百姓造成的巨大灾难。

【提示】情节的跌宕起伏,体现了人物的悲与喜。“征促织而不得”,作者集中笔墨写了成名的痛苦心情:郁闷欲死,惟思自尽;“问卜得图--按图得虫”,绝处逢生,成名由悲而喜;儿子“扑死小虫”,畏惧自杀,成名再次陷入困境,由喜而悲;成名的儿子化身为一只小促织,极为勇猛善斗,成名把它献上去,因此而富有,由悲而喜。三次转折,表现了成名的悲喜起伏变化,让读者看到成名整个生命的意义都集中在一点:蟋蟀,一只跟他毫不相干的小东西,得之则生,失之则死,促织决定了成名一生的命运,对读者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深刻地表现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活动设计3】讨论:你认为哪些情节写得详?哪些情节写得略?这样写得作用是什么?

【点拨】情节的描写并非都很细致,而是有详有略,用详反跌略。详写成名一家觅求蟋蟀的忽得忽失,忽忧忽喜过程,略写皇上喜悦、抚宰“蒙荫”的结局,前者的“详”,就反跌出后者已荒唐、腐朽到了怎样的程度。不但全文,每个细节的描写也常用详来反跌略,如村中少年找成名斗蟋蟀,详写少年三次嘲笑的情状,略写虫斗过程,前面的详就有充分的反跌作用。

这种反跌作用,不但反映在详略安排上,还反映在同类性质细节描写的处理上。如成名三次捕捉蟋蟀,二、三两次都详写,但前者详在“执图冥搜”,后者详在迷离恍惚,前者突出视若珍宝,后者突出“惴惴恐不当意”,而实际上后一次获得的蟋蟀更有异能。这就不但互相反跌,而且跌宕多姿。

随着情节变幻和内容性质的不同,作者运笔也有变化。写故事的发展和高潮,用工笔描绘;写故事的开端和结局,用粗笔勾勒。同样是粗笔勾勒,文笔的感情色调又有区别。前者饱含对成名一家的深切同情,后者饱含对皇上、抚、宰的辛辣嘲讽。这种工笔与粗笔的交替使用和感情色彩的变化,就使作者的文笔,也同详略处理一样,显得跌宕多姿。

【活动设计4】探讨写作特点二--描写细腻生动,情态毕现。

1、心理描写的真实细腻。其成功之处:①在心理上的细微曲折的变化,符合人之常情;②在虚幻情景与心理描写结合,逼似生活真实。如成名看到神示画图,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好像出现了希望;“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希望又近了一步;“执图诣寺”后,看到“俨然类画”,希望更近了一步。这事本来荒诞不经,但人物的心理活动合情合理,加以“蹑迹披求”,发现“虫伏草根”后的“扑”“掭”“灌”“逐”的描写逼似实际生活情景,就使人只觉情状“如在目前”,而忘了它的荒诞。

又如成名捕捉九岁儿子魂魄所化的蟋蟀,为什么听到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觉得原先那条虫“宛然尚在”?这是他一夜僵卧长愁、神思昏乱的错觉。“见虫伏壁上”,“审谛之”,为什么“以其小,劣之”?因为上品蟋蟀,形体上必须“头项肥,脚腿长,身背阔大”,色彩上则是“白逊黑,黑逊赤,赤逊黄,黄逊青”。为什么后来又觉得“意似良”?因为它“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而按明刘侗《促织志》,这些正是一等上品的标志。但到底有缺陷,所以“将献公堂”,又“惴惴恐不当意”。事虽神秘,但结合蟋蟀的鉴别,写出了人物心理细微的曲折变化,就仍使读者感到真实。

2、对促织的描写细腻、逼真,绘形绘声绘神。

作者写促织的外形,大佛阁的一头,是“状极俊健”,“巨身修尾,青项金翅”,“蟹壳青”则“庞然修伟”,写小虫,则“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可见状物的传神与精细。动态描写,则绘声绘影,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特别是写小虫与“蟹壳青”斗:

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

小虫貌不惊人,一“斗”惊人。两个“不动”,形若痴呆畏葸,不料这正是一种大将风度。一个“暴”字,动静陡转。“遂相腾击”四字,能表现一个连续的激烈的厮斗过程,能调动你的想像。“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敌领”,那奋勇搏击之状如在眼前。小虫的鸣声,一说“振奋有声”,似听得见叫声,看得见英姿,似在宣告初战告捷,似在自我鼓舞斗志,准备着最后的一搏。而最后的鸣声,是“翘然矜鸣”,叫声、形状、神气都栩栩如生,“矜”字尤其形神毕现。

蒲松龄不但对现实生活有精细的观察,而且想像力特别丰富,特别奇妙。波德莱尔说,想像乃“真实的皇后”。真实加想像,这样的志怪小说对现实是悲愤的谴责,思想性有深度,这样的志怪小说其情节有如万花筒,特别奇妙有趣,值得欣赏。

教学要点:继续分析写作特点,探讨文章的主旨及“人异化为蟋蟀”的意义,评价作者的局限性。

【活动设计1】试分析作品如何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

【点拨】写作特点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整个故事情节有三大转折,中间一个是现实的,前后两个是虚幻的。前后两个转折,求神问卜而得佳虫和儿子身化促织而轻捷善斗,这两个神鬼怪异的情节,将人间悲剧幻化成喜剧的形式,不但没有削弱对封建统治者的谴责力量,相反蕴含着更为深沉的悲哀,这里寄托了作者对成名的同情,对腐朽的封建统治者的谴责。成名的入邑庠,发大财,官员的得奖赏,获升迁,完全取决于皇帝的偶一欢喜。皇帝正经事不干,一味玩小虫,这是何等荒诞。对此,作者谴责和讽刺的意味非常辛辣。

【活动设计2】结合课文讨论问题。

〖问题1〗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给故事安排一个喜剧的结局?要从课文中找出佐证的句子说明所以。

【点拨】①这个结局是虚幻的,当时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其一,从全文看,作者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读者:成名因无法纳贡而“忧闷欲死”,继又“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甚至“转侧床头,唯思自尽”;接着成名子因死一蟋蟀而吓得投井自尽,成名夫妇“抢呼欲绝”,“茅舍无烟,相对默然”,这正是统治者为一小虫而逼得成名家破人亡。其二,成子化蟋蟀,大家都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作者写此虚幻的事实,其意图在于证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虫去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笞皇帝视民命如玩小虫。这个“结局”非但没有削弱本文的批判力量,而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强化了批判力量。

②退一步讲,成名“因祸得福”即使是真,也是偶然的。结尾明明指出“独是”以促织富,“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这有力地说明,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之于区区小虫,封建统治的腐败已到何种程度!

③“喜剧”的结局,实际上是嘲讽了一出丑剧,请看“成名裘马扬扬”,连“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思泽”,这岂不荒唐可笑!

〖问题3〗结尾“异史氏曰”是否为多余笔墨?

【点拨】这种写法是受史传文学的影响。我国著名纪传体历史巨著《史记》的传记之后加上“太史公曰”的评论,以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其后的史传散文多用这种评论形式,通过评论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段评论说明主要有三点:一是从贪官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乎民命,不可忽也”,寄讽谏之意;二是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以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有善报”的宿命论思想;三是针对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证实“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生动的表明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老百姓的苦难之上的,含有对封建官僚的讥讽,抒发了愤懑不平之感。

【活动设计3】如何看待人的异化--人变蟋蟀。

人原是万物之灵,蟋蟀本是捕捉来给人当小玩意的,现在却似乎发生了莫明其妙的变化,倒转过来了──人成了一头无可奈何的可怜虫,而蟋蟀倒像在玩弄着人的命运。对于成名这一家,难道情形不正是这样吗?蟋蟀,成了主宰他们一家的生和死、凶和吉、祸和福的凶神恶煞!

这种人与物之间不正常的异化关系、人的“异化”,正是《促织》的深刻内涵。

从像虫子一般可怜的人的眼里看去,蟋蟀仿佛具有神的意志和神的巨力,威严极了,可怕极了;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活下去,为了逃避灭亡的命运,只得献出“人”的庄严身份,心甘情愿去做那样一只小小的蟋蟀。悲剧的顶点还不是人之投井自尽,而在于人的自我否定;不仅否定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连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也一起否定了。人变成了蟋蟀,人的异化,这第二次自我否定比第一次自我否定更为可悲。

民间文学中有殉情夫妻双双变为比翼鸟的传说,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翼鸟象征着封建社会中最可贵、最难得到的爱情。而《促织》中的“人变蟋蟀”的深刻意蕴,与它们都有所不同,作者正是通过“人变蟋蟀”揭示了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人的“异化”的悲剧。

当然,蒲松龄并不可能充分意识到他的出色的现实主义写作方法,已经把他的作品带进了“异化”的境界,因此,《促织》中的“人变蟋蟀”只能是一种不充分的“异化”现象。我们看到的不是一只痛苦的、愤怒的、带着精神创伤的蟋蟀;而是一只机灵、驯服、善于讨好的蟋蟀,它在皇帝面前“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也许它以为它的任务就是扮演一个大救星的角色吧,以为它的出现在这个凄凄切切的故事里,就是为了带来一个圆满的、喜剧性的结局。

反映在《促织》中,没有充分觉醒的人,对于人的异化,就只能是一种朦胧的认识,异化的感觉还只能是一种无意识的观念。

【活动设计4】讨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主要在下述两点上点拨:一是有因果报应的迷信观念;二是揭露黑暗现实,虽尖锐,目的仍只是为了讽劝天子,并没有否定整个封建制度,这仅是一种民主思想的萌芽。

学生如果指出成名一家“不数岁”就“田百顷,楼阁万椽,牛马蹄�N各千计”,“裘马过世家”的结局,是作者的庸俗幻想,不应否定这种看法。但要指出,因献异虫或善于斗鸡走马而贵显的现象,在封建时代是屡见不鲜的,这正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

1、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表现了成名乍闻“噩耗”时全身心遭到巨大打击时的惊怖之情。“如被冰雪”用语非常形象。

2、表现了成名忧惧交加、一筹莫展的绝望心情。“目不交睫”“僵卧”刻画了他绝望到近于失去知觉的情形。

3、表现了处于极度绝望中的成名,忽然听到促织的叫声、看到促织时惊喜莫名、恍惚如在梦中的情形。“宛然”一词用得非常形象、贴切,它包含有多方面的意味:一则成名因为一夜没合眼而眼睛发花,看不真切,一则因为他不敢相信促织又活了过来,一则这只促织本身就是“虚”的,其任务只是引起成名的兴趣而已。

练习一2小说如果先交代勇猛善斗的小促织是成名的儿子所化,就有可能减少原文所具有的奇幻色彩,“两虫相斗”“虫鸡相斗”的场面也会没有了悬念,失去扣人心弦的效果。

三、教后记:

0-3岁教案 篇8

1、鉴赏小说风格独具的艺术魅力,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细腻的心理描写。

2、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

3、归纳文言现象,把握文言词句的学习规律。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实际,本篇的教学重点可放在对作品的情节发展,思想内涵及人物心理刻画的分析品评上。

关于蒲松龄作《聊斋志异》,古书有载:“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大磁罂,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故笔法超绝。”《聊斋志异》全书十二卷,四百八十八篇,通过花妖鬼怪故事,人神鬼相杂、幽明相间的艺术画面,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罪恶,讽刺科举制的腐朽和弊端,歌颂男女青年的'纯真爱情,批判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作品继承和发扬了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小说的艺术传统,既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又给人以现实主义的真实感。构思奇特,幻异曲折,跌宕多变,刻画细腻,文笔洗练。其思想和艺术成就,标志着我国文言短篇小说创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地位。

高中语文课本所选的《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优秀篇章,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均达到很高的水平,可谓是文学精品。本文拟从情节、语言、人物三方面赏析其艺术魅力。

我国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因此形成的艺术传统是,非常注重故事的情节,善于营造跌宕起伏的曲折性和起承转合的完整性。

《促织》一文以“促织”为线索,叙述清晰,又曲折动人。它的情节可以概括如下: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其中“征虫—觅虫”可看成是故事的开端,“求虫—得虫”是故事的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献虫”是故事的结局。这样,全文的情节特征已经一目了然。但本文的曲折性还体现在每一个发展过程:成名初次觅虫不得,转侧床头,唯思自尽,走到了山穷水尽,是为一波;而巫婆的适时出现,让成名能按图索骥,于村东大佛阁后得虫,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为一波;刚刚得虫,举家庆贺,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成子好奇,“窃发盆”,虫得而复失,再起一波;成名归,“怒索儿”,却不料儿子也已跳井自尽,人物两空,祸不单行,是为推波助澜;其后,成子竟然“半夜复苏”,又身化促织,虽令人匪夷所思,但文章也就从此得以急转直下,豁然开朗;此后,小说极力地以其貌不扬,来反衬促织的轻捷善斗,突出其奇异功能,斗虫,斗鸡,无不胜,又能“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也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最后以大团圆结局,让人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淡然一笑后,不由得要掩卷三思……

故事情节曲折,却构思严谨。纵观全文,起承转合,前呼后应,结构完整。关于起承转合,上面已经叙述过了。至于前呼后应,至少有两处照应非常好,一是故事起因于“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以“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为终,应了“解铃还需系铃人”的古话;二是成名始“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且家中“薄产累尽”,而终能“入邑庠”,且“田万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跷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可谓善有善报。

《聊斋志异》一书历数十年乃成,且不断修改增补,其语言来自民间,又经艺术加工,自然十分的精炼、生动。用词精炼主要表现在对动词的运用,十分恰当,而且经济。如第三段:“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二十余字,就清楚地记叙了成妻求虫的全过程。又如第四段:“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这是一段细节描写,作者去芜存杂,突出动作性,通过“逐”、“蹑

”、“扑”、“掭”、“灌”、“视”等词,把成名捕虫的全过程描绘得纤细毕现,如在眼前。再如第七段:“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纥敌领。”这一段文字也通过“怒”、“奔”、“跃”、“张”、“伸”、“纥”等词,把斗虫过程当中促织的神态和动作写得细腻逼真。

文章在精炼处惜字如金,但在形象处却又泼墨如水,细致入微,生动感人。如第六段:“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作者非常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进行勾勒,描绘出人物亦怒亦悲亦愁的神态;又巧妙地借用景物衬托,以“茅舍无烟”(正衬)、“东曦既驾”(反衬)来表现成名夫妇“不复聊赖”的精神状态。

前面我已经讲过,我国古代小说十分注重情节性,甚至到了刻意的地步,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略显不足。但《促织》不但主人公形象刻画得很成功,就连次要人物也塑造得栩栩如生,确属独树一帜。本文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神态描写。

关于对成名的神态描写,前面已经提及,不再累述。让我们来看看对“游侠儿”的描绘吧。第七段:“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弟子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中。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纥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这一段中,少年共有三笑:第一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短小,黑赤色”,“形若土狗”,不由地“掩口胡卢而笑”,这一笑很形象地刻画出少年一副轻狂傲少的神态;第二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蠢若木鸡”,禁不住“又大笑”;第三次是他用猪鬣来挑逗促织,但“仍不动”,于是“又笑”,

0-3岁教案 篇9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使学生受到热爱和平、热爱自然、保护地球的教育;

2、掌握一定的背景知识,理解一些比较难懂的诗句。

2、是啊!我们都幸福地生活在地球妈妈的怀抱里。孩子们想去看看地球妈妈吗?

3、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我们地球妈妈的迷人风采吧!请孩子们做好准备,飞船马上就要起飞。五、四、三、二、一(播放课件)

孩子们,这就是浩瀚无边的宇宙,那披着水蓝色纱衣的就是我们的地球妈妈。

4、(录像定格地球)孩子们,地球妈妈怎么样?(太美了、太漂亮了)大家知道,地球妈妈给予了我们什么?(大气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

5、老师此刻最想高呼“地球万岁”,你呢?好,让我们共同高呼“地球万岁”吧!(出示课题)

1、这是我们今天要阅读的课文——《地球万岁》,它是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是著名诗人薛卫民献给地球妈妈的赞歌,在这首诗歌里蕴涵着诗人伯伯对地球妈妈的无尽眷恋和赞美,更包蕴着他对地球妈妈美好未来的期盼。孩子们,想读吗?

2、读是学习语文最基本最重要的重要方法。通过读,掌握字音,理顺诗句,了解意思,品出味道。(课件出示阅读方法)

3、孩子们想怎么读(大声读、小声读……)这是你们的自由,现在请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这首诗歌。我们读不懂的、读不通的怎么办?(问别人、查资料……)

4、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现在有这么多孩子想读,就一个人读一段吧! 我想问问听的孩子们,你们应该怎么听?(认真听,注意看书)对,这是注意倾听的好习惯。我们一定要注意听他们读准字音了吗,读通诗句了吗。(学生们轮流读)

5、(学生评议)他们读得怎么样?我们来评一评,我们评价别人读书的时候既要评出别人的优点,也要委婉地指出别人的不足。现在我们来学着评一评。

(一)、细读诗歌1——6节,体会地球的无私。

1、老师想听听女孩子读诗歌的1——6节,男孩子们边听边想,从她们的朗读中能想象到什么。

2、孩子们,你们听懂了些什么?

3、老师想读第四节,可以吗?谢谢大家给我机会。我如果读得好请给我一些掌声,怎样判断老师读得好不好呢?主要是看我是否读出了诗歌的节奏、韵味,语速、语调是否合适,停顿、抑扬如何等。你可以在老师读的时候做一些符号,以便一会儿评价有依据。(范读,学生评价)

4、老师读得不错吧,你想读第几节,读给我们听听,让我们饱饱耳福。(指导读诗歌的1、2、3、5、6节)

5、课前我们搜集了有关地球无私奉献的资料,现在可以在组内交流交流。(学生交流)

1、尽管地球妈妈这样无私的为她的儿女们奉献着一切,可是她不懂事的儿女却做了很多对不起妈妈的事,我们都做了哪些对不起妈妈的事情呢?请男孩子读读课文第七节,女孩子要认真听。男孩子读的时候声音要小点,读出自责的感情。(男生读)

2、我们都做了哪些对不起地球妈妈的事呢?(乱扔、乱倒、乱砍、乱伐、乱捕、乱杀,制造战争……)

3、是啊!地球妈妈这么爱我们,我们却让妈妈伤心难过了,这些都是我们的破坏行为。(播放人类破坏地球的录象)

4、因为我们的不懂事,让妈妈无法忍受,所以,在地球上发生了这么多的灾难。(播放录象)

5、让我们向地球妈妈检讨检讨我们的行为吧!请带着改过之意朗读课文第七节。(学生小声朗读)

1、我们已经诚恳地告诉地球妈妈,我们知错了,我们会全心全意保护她,她一定会拥有美好的未来。现在请我们班的朗读高手读读课文最后三节,看看地球妈妈拥有怎样的美好未来。(抽生读)

2、“这美好的一切”到底是指哪些?(和谐的人文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融洽的社会环境……)

4、怎样才能拥有这美好的一切呢?(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到底该怎么做,请联系实际谈谈。

5、是啊!保护地球妈妈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齐心协力,团结合作,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地球妈妈就不会再受到伤害,她不会计较过去儿女们的不懂事。让我们共同祝福:地球——万岁,万岁——地球!

1、孩子们真能干,能通过自己朗读读出对地球妈妈的赞美,读出对地球妈妈美好未来的期盼,同时还很懂事,知道如何保护地球妈妈。

2、读到这儿,还想给自己留点什么作业吗?(背诵自己喜欢的诗歌段落、搜集地球有关的资料、模仿写诗歌、探究地球的起源……)

3、老师会充分尊重你的权利的。

0-3岁教案 篇10

《促织》作为一篇传统老篇目,老树能发新芽。要理解蒲翁的一片苦心,这对现代的中学生来说是有隔膜的,我们只看故事表面,却忽视了故事背后的荒诞,及人在荒诞社会中的异化。本实录试图解决表象和内在这样一组关系。

师:文科生有个特点。就是容易动感情。比如像红楼梦中的优秀文科生林黛玉同学一到秋天就看着海棠花,吐血写诗。真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夏天到了,学校里能引发你的思绪的事物有吗?

生(1):比如学校池塘中的荷花我喜欢。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3):樟树上的猫头鹰 (生笑)晚上听起来特恐怖。

师:猫头鹰是国家保护动物,绝对不是恐怖组织(生笑)保护保护再保护。我送给大家一首诗,出自古老的《诗经》: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猜一猜,是哪一种动物?

师:看来我只能写出第四句: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生大笑)我们的古人对蟋蟀的活动规律是了如指掌。蟋蟀还有个小名叫……

师:恭喜你,答对了。(生笑)古人特别敏感。认为蟋蟀的叫声和织布声相仿,又届深秋,一听到促织叫声促女纺织,妇女就准备冬衣,怀念征人,宋代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假如有人一听到蟋蟀声,就为我打毛衣,那是本人感动得热泪盈眶。(生笑)促织在诗歌中充满温馨浪漫的,但在蒲松龄的小说《促织》中,一只小小的东西却引起了轩然大波,家庭的兴衰,悲喜交替。令人感慨万千。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 生笑)

师:那文中出现了几只不同寻常的促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吗?

生(6):第二只是高大威猛的促织。是村中少年好事者所养。

师:那这小东西是怎样影响的成名一家的?先说一说成名家中的成员,无非是三人……

师:对,所以文中用了一个词语“久不售”,就是屡试不中,屡败屡战。科举只是块敲门砖。用过了就可扔掉。后来他的身份变了吗?

师:这里老师有点纳闷,怎么天上掉下馅饼,好事砸到成名头上了,当官了。但我要告诉同学们,这里正类似于现在的村中的治安主任,是个苦差。比如某户人家吵架了,要他去调停。再则,有些催粮催租的事,要他解决。他有这个能力吗?

生(9):没有,文中说不敢敛户口,可能一方面他性格迂讷,另一方面能力有限。

师:这样一个有书呆子倾向的成名,“会征促织”,征促织可是一项政治任务,艰巨而光荣(生笑)他的心态是起了变化吧?找一找有关心态的词语。

生(10):得到促织后,大喜,蟋蟀死后如被冰雪,还有益惊喜。

师:这些词语形象的刻画了成名在促织的挑动下心理变化的活动轨迹。有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是说书生只会理论,不会实践,只说不做。成名去实践了吗?也就是说,他会去捉促织吗?

生(11):去捉了,但是经过妻子和神巫的指点,不是主动的,是被动去捉。

师:我们来读一读读书人成名捉蟋蟀的场面吧,体会其中作者的情感。(生读早出暮归……中于款)

师:这是第一次描写,还有吗?(生读“成反复子念,……逐而得之”)这两段描绘你印象特别深的句子有吗?比如在生活的压力下的苦难的困境的描绘。

生(12):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看出成名当时疑惑和将信将疑的心理。

生(13):乃强起扶杖,我觉得很可怜。两腿被打的伤痕累累,为了家庭,只能尽力而为。

生(14):我认为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读来尤其伤心。侧听估计人贴地而行,眼睛睁得大大的,生活的重压下他已直不起自己的腰板,没有做人的尊严了。

生(15):成名由于考不中,他一定发奋学习,视力一定很差,是个高度近视眼,(生笑)像寻针线这样寻,真的很可怜。我也是近视眼,深有同感。成名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生活。

师:是尽最大的眼力,捉蟋蟀毕竟不是他的专业。(生笑)这几句看似寻常的话语,寄予了蒲松龄深沉的孤愤,他也是读书人,也是屡试不中的老童生,他是满怀着同情怜悯写同类人,将一腔同病相怜之情倾泻于成名。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生接口相逢何必曾相识)还有你认为最反常的行动吗 ?

生(16):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有生点头)成名当时行动极为不便艰难,遽是迅速的意思,一个受重伤的人既然能扑上去,但一扑可能要有生命危险,为了小小的蟋蟀,他连命也不要了。

生(17):我想到了葛朗台的扑,葛朗台一见金子,76岁,命也不顾了,也用了个扑字,那是扑出老家伙的贪婪。而成名的扑,却扑出了一个重压下小人物的无奈和伤感。有种悲壮的色彩。

生(18):我想这个扑字很受前面癞蛤蟆的影响。(生笑)前面有只蛤蟆猝然跃去,成名由于扑虫心切,就把自己当场了蛤蟆,也开始扑了。

师:当然这不同于欧阳峰的蛤蟆功,(生笑)这一扑,的确写出了人类的异化,成名为了促织,可以不把自己当人看,完全丧失了读书人的斯文,真是斯文扫地。不管前面有棘根,他还是为了生活扑上去,这是一次悲壮的扑救,这一扑怀着对生活的渴望,哪怕只是渺茫的一丝。成名知道只有扑才能救自己,救家庭。你看,捉到后,这样一户贫困人家,居然用蟹白栗黄来喂养。备极护爱,这些都是反常的行为,把小虫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小虫和人的生命比较究竟哪个更重要?下文中有描述吗?

生(19):有,促织被儿子弄死之后,文中这样写,儿神气痴木,奄奄欲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看,居然不把儿子的生死放在心上。

师:对,为了一只蟋蟀居然连父子血肉之情也抛之脑后,这是一件极为可悲可叹之事,再加上前文中成名的异化,他已经不自觉的把自己当作兽类,想像成扑虫的蛤蟆,真是辛酸之极。真可谓为虫所逼,悲喜交替。有人说知夫莫如妻,成名的妻子了解丈夫吗?

师:我们读一读成妻的话,(生读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你认为成妻是怎样一个人?

生(20):善解人意,可能丈夫比较迂讷,妻子就能独当一面,处事冷静,有头脑,有主见。是个贤妻。

师:哦,你对成妻的评价很高嘛。那她是个良母吗?

生(20);是良母,当孩子涕告母,母闻之,大惊: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女复算耳,写出了对儿子的担心,自己不惩罚儿子,慈母心态,爱莫能助,担心和恐惧。

生(22):只有受尽生活折磨的人心灰意冷的人才会求神,当时老百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师:在无道与苛政之下,百姓苦难无边,回头无岸啊。除非神仙济世,否则不能脱离苦海。成妻具资,就是东借西凑,到处赔笑脸,低三下四看别人的脸色。作为妻子,这位可怜的女性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全部心血都扑在蟋蟀上面。更有意思的是,悲愤填膺的作者在精心设置魂化促织的情节时,他们的宝贝儿子在蟋蟀事件中遭遇又如何呢?

生(23):九岁的小孩由于好奇把促织弄死了,自己变成了蟋蟀。

师:成子魂化的促织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战斗才成为真正的王者,一开始与蟹克青决斗,这是闯荡江湖的第一站,(生笑)闪亮登场。再则第二关,与公鸡斗,又赢了。最后一路打到中央,可说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为何把小东西写得如此神奇?

生(25):有作者的主观愿望在里面。在现实生活中,弱势的低层百姓根本无法与强者抗衡,作者希望能够在虚幻的世界中能够战胜恶势力,体现作者良好的愿望。

师:你分析得很有道理。这三种人中,最能震撼人心的是谁?

生(26):小孩是祖国的未来(生笑)玩是小孩子的专利,一个小孩子因为玩蟋蟀差点付出生命为代价。这个社会连小孩子都不放过。可见是个无耻的社会,尤其有震撼力。

生(27):一个活泼的孩子付出了代价,在那样的社会中,人的生命就不如蟋蟀,我在想一个问题,假如没有付出生命和精灵的小孩以蟋蟀的面目出现,事情会怎样结束?

师:对,你的设想一针见血,刺中要害。儿子的性命居然不如一只小虫子重要。小孩即使投井了这事也不能完结,他还必须要让自己的魂魄变成一只促织,代替那只促织,再次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格斗。而且他必须要赢得那些格斗,才可以保他的父母无虞,才可以弥补他的所谓的“过失”。在这里, 我们 看不到人的尊严,人的地位,人的价值,我们只看到人已沦落为一种玩物,只有把自己不当人看,只有为权贵服务,成为别人手中的玩物,你,小人物才可以解救家庭的苦难,得到所谓的幸福和功名利禄。这是一个荒谬的故事,小说的高明之处使荒谬具备了真实性。我们不禁要问,罪恶的根源在哪里呢?我们读一读结尾,会找到答案?(生朗读最后自然段)

生(28):根源在于皇帝的荒唐,皇帝不应玩蟋蟀,玩物丧志。

生(29):根源是官贪吏虐,当权者作威作福,不管百姓死活,只管自己官位上升。

师:的确如此,上有好焉,下必趋焉,古代社会官本位现象十分严重,文章一开始就写道:“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其实用不着征,早有人会乖乖的送上来,如果如果领导喜欢斗鸡,明天我就送你一车鸡,如果你喜欢斗牛,立马一车皮牛就送到。杨贵妃喜吃荔枝,我来一骑红尘妃子笑,宋徽宗喜踢球,高俅就发达了。天子偶用一物,就使百姓家破人亡,万一是常用之物,不知有几家遭殃,几家荡产。正如黄宗羲所说封建君主“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促织让我们看到专制时代中,小东西是怎样披者皇权的丑恶的外衣吃人的,小人物的命运是怎样被吃的,实质就是吃人和被吃的沉重的话题,如此可悲可叹。结尾似乎皆大欢喜。这个故事似乎成喜剧了。但喜剧往根源里挖我们挖出更加深沉的悲哀。真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联系实际,讲兵马踊发现者杨志发的辛酸荒唐的故事)

[《促织》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0-3岁教案 篇11

1、指导学生积累词语并掌握一些积累词语的方法。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及口语交际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1、学生自读词语。

2、借助工具书,大体弄清每个词语的意思。

3、想一想,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关于人们对待学习、工作态度方面的成语。)

1、指名读短文后面的思考题,明确阅读要求。

2、自读短文,一边读一边思考短文后面的思考题。

3、指名朗读短文。

4、学生再次读文,回答课后第一题。

第一题:他先用绳子把水桶系在扁担的两头,再把两个水桶轻轻地放到小桥两边的河水里,然后两只手抓着扁担的中间,推着它,慢慢地走过了桥,鞋子一点儿也没有湿。

5、组织交流、讨论第二题。

提醒学生要认真观察图画,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精心组织语言。

6、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深思熟虑,多动脑筋方能做好;盲目冲动只会事倍功半。

1、想一想自己遇到过哪些难题,在班级讨论会上提出来。

2、在同学们所说的难题中挑选一两个进行讨论,提出解决的办法。

3、讨论时,可以有不同的见解,最好是一个难题能想出多种解决的方法。

1、从这些难题中选取你最感兴趣的内容,开动脑筋,大胆想象,把想出的办法说给同学听。(注意说清楚遇到的难题是什么,解决的办法是什么,也可说说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办法。)

2、把你的想法说给学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其他同学注意帮他提意见。

请小组派代表上台说说,其他同学评论。

(1)评语言,要准确、规范。(2)评思路,说话的内容要清楚、通顺、完整。

(3)评仪态,声音要响亮,态度要大方,表情要自然,注意文明礼貌。

六、请你说一说,谁的办法好,并讲出为什么。

七、课堂小结。

生活中,我们会时常碰到这样那样的难题,在这些难题面前,我希望大家都能像今天这样,开动脑筋,发散思维,想出办法,解决难题。

[积累运用 七 教案教学设计]

0-3岁教案 篇12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中提高教学学习效率,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同时应该注重平时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样才能推动语文课程的发展。在对孩子们素质教育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知识技能,关注他们的情感需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智能优势,不断提高他们的基础技能和学习能力,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语文课堂充满亲和力和生命力----“语文味”更浓。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状物的文章,讲述了“我”养仙人掌的经过,赞颂了仙人掌的坚强,表达了对仙人掌的敬佩和喜爱之情。虽然文章写的是金色花,但也运用了一大部分文字描写了仙人掌,使仙人掌的丑陋和金色花的美丽有了鲜明的对比,从而使文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突显出来,让文章更加生动自然。

2、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已经六年级了,对教材的把握有一定的能力,尤其是对仙人掌的坚强性格和喜爱之情,他们都能体会到,也能联系到自己,但理解的深度稍有欠佳。

(2)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分析能力,但对这种写作手法的理解上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特点利用多媒体、朗读等多种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

三、教学目标:

1.对文中易错音基本上能够读正确,对文中易错字基本上能够书写正确。

2.对文中的褒义词和贬义词有一定的认识。

3.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4.了解“我”的思想感情转变的原因,感受金色花的美丽、仙人掌的坚强,体会作者对仙人掌的敬佩好喜爱之情。

四、教学重点:了解“我”的思想感情转变的原因,感受金色花的美丽、仙人掌的坚强,体会作者对仙人掌的敬佩好喜爱之情。

五、教学难点:对“欲扬先抑”写作手法的理解。

六、教具准备:幻灯片课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字词导入夯实基础。(10)

1.刘老师想让你们热热身,我想考考你们对今天咱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词语的读音和书写掌握的如何,不过希望你们能把题目看清楚后,再用手中遥控器作答。(按按按1)。

①下面词语中,错误最少的一组是()

a.倔(juè)强始终不渝(yù)浅薄(báo)庸俗

b.刀戟(jǐ)瞥(piě)见干涸龟(guī)裂

c.辉皇灿烂不干泯灭振撼人心

d赏心阅目肃然启敬不可崔毁

(设计目的:强调认真审题,并对本文中爱错的音和字进行巩固、强调,给学生打好字词基础,以便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2.出示正确的词语读音:

倔(jué)强始终不渝(yú)浅薄(bó)庸俗

刀戟(jǐ)瞥(piē)见干涸龟(jūn)裂

3.出示正确的词语:

赏心悦目不甘泯灭震撼人心

辉煌灿烂肃然起敬不可摧毁

①孩子们,你们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吗?(形容好的事物……)

②我们把这些形容好的事物之类的词语成为------褒义词。

出示幻灯片:谁给大家读读褒义词的含义。

褒义词是情感词语的一种,俗名“好字眼儿”,凡含有赞赏、嘉许、褒扬、喜爱、尊崇、美好、吉祥等感情色彩意义上的词。

贬义词是指词义带有否定、憎恨、轻蔑、不赞成或坏的意思的感情色彩的词。

(设计目的:不仅对易错字再巩固,同时也让孩子们积累词语的基础上对词性有了一个很好的辨别,以便很好的运用到平时的学习中。)

4.其实这些词语也正是在形容文中的这朵(齐读)--------金色花

二、图片感知初步渗透。

1.这朵金色花是谁开出的?(仙人掌)---板书

2.出示幻灯片:(图片)看,这就是仙人掌开出的那朵金色花,给你什么感觉?

幻灯出示:这是一朵()的金色花(板书:美丽迷人……)

(设计目的:让孩子们对金色花有一个初始的印象,整体感知,为下文具体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文字揣摩深入领悟

1.作者又是怎样用文字把这朵金色花描绘得具体、生动呢?赶紧找找描写金色花的是哪个段落?(10自然段)

2.请你自读这个段落,把你感受深的语句画一画,作简单地批注。

3.小组交流:提示①写法上②语言上

汇报:幻灯片出示:10自然段。

语言上:比喻修辞手法-,好词的积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分多种形式读中体会

写法上:总分结构-----使文章结构更清晰-----师生读句体会

(设计目的:不仅让孩子们学会自学,提高他们的独立分析能力,同时让他们对段落的结构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和学习,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四、品味情感再次领悟

过度:接着刚才的读: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花,这是一朵震撼人心的金色花,这是一朵是人赏心悦目的金色花,它更是一朵让人肃然起敬的金色花!

1.看,作者一直都在赞美这朵美丽的金色花,那作者对仙人掌的态度又是怎样变化的呢?赶紧从课文的第一部分找找,小组归纳一下。

不欢欣-----不关心----笑它-----丑陋(板书)

(设计目的:从“我”的情感变化中,去感受仙人掌的变化,从而对课文理解有一定的帮助。)

2.作者对仙人掌为什么持有这样的态度?(因为作者觉得仙人掌太丑,也没想到它会是这样的一种植物……)

3.师引导:丑成什么样了?请你用------画出描写仙人掌丑陋的词句?

4.找生回答-----电脑出示:生自读----你发现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吗?(aabb式abac式比喻句贬义词)

刀戟般凛凛叉开歪歪斜斜怪模怪样皱皱巴巴细纹密布像老人的脸

(设计目的:既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一个很好的归拢,又对语句的积累由一个很好的积累。)

5.师串读1:是呀,仙人掌既不美,也不雅

生:它刀戟般凛凛叉开,歪歪斜斜、怪模怪样、皱皱巴巴、细纹密布,像一张老人的脸。

师:平时我很少给它浇水、伺候它,然而它却开出了花

生:是的,是一朵花,并且是一朵异常漂亮的花。金黄色,12个绸缎般富有光泽的花瓣;敏感地轻颤着柔软的花穗,细密地遍布着雪乳般滋润的花粉。它凝然静立,却闪烁着宫殿般辉煌灿烂的光芒。

师串读2:是呀,我一点也不喜欢它,还嘲笑它,因为它长得太丑了,我甚至把它当成一种可怕的东西

生:它刀戟般凛凛叉开,歪歪斜斜、怪模怪样、皱皱巴巴、细纹密布,像一张老人的脸。

师:……可它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却开出了美丽的金色花

生:是的,是一朵花,并且是一朵异常漂亮的花。金黄色,12个绸缎般富有光泽的花瓣;敏感地轻颤着柔软的花穗,细密地遍布着雪乳般滋润的花粉。它凝然静立,却闪烁着宫殿般辉煌灿烂的光芒。)

(设计目的: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运用,从而有一个很好的借鉴学习,同时也为理解文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做了铺垫)

6.这么丑陋的仙人掌竟然开出了美丽的金色花,孩子们,现在你又觉得这是一朵()的金色花?(按按按3)

①美丽②顽强③不甘泯灭

④赏心悦目⑤肃然起敬⑥其他

最核心的答案:他不仅美丽,而且顽强。

7.你和作者想到一块去了:(出示幻灯:课文最后一句)师生齐读-----板书:顽强不可摧毁

(设计目的:发散孩子的思维,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一个归纳和提升)

五、揭示方法学习感悟2

1、文章的题目是金色花,作者用了大量的文字也在赞美金色花,但文章的前半部分却一直在写作者对仙人掌的厌恶?为什么这样设计,有必要吗?

2.对着板书总结:作者先说仙人掌丑陋,再夸金色花的美丽,先写我对仙人掌的厌恶,又写我对金色花的赞扬,这样的写法就叫作欲扬先抑。(板书)

3.什么是欲扬先抑?

幻灯片出示:“欲扬先抑”是一种描写手法(也可以说是表现手法),意思是“要想夸奖一个人或事物,先用故意贬低他的手法去描写(表现)他,就是先贬低再夸奖。

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

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4.再出示:自己体会着这种写作手法自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

仙人掌丑极了,它刀戟般凛凛叉开,歪歪斜斜、怪模怪样、皱皱巴巴、细纹密布,像一张老人的脸。

是的,是一朵花,并且是一朵异常漂亮的花。金黄色,12个绸缎般富有光泽的花瓣;敏感地轻颤着柔软的花穗,细密地遍布着雪乳般滋润的花粉。它凝然静立,却闪烁着宫殿般辉煌灿烂的光芒。

(设计目的:对文章写作方法的一个总结强调,对孩子们写作有一个借鉴。读中悟,悟中读。)

六、总结情感提升领悟。

1.孩子们,我们应该感谢本文的作者蓝兮,她让我们欣赏了金色花的美丽,更让我们领略了仙人掌丑陋外表后金子般的顽强品质,在《金色花》中寻章摘句我改写了一首小诗:

师:无论阴晴雨雪,

无论干旱枯涸,

你总是挺拔着绿色,

把阳光和空气食啄。

你像一张老人的脸,

皱皱巴巴,密布细纹,

安详的眼神,

隐藏着智者的光辉。

你凭着自己的顽强

默默地开花了,

闪现着金色的妩媚,

生1:你是一朵(不甘泯灭)的金色花

生2:你是一朵(辉煌灿烂)的金色花

生3:你是一朵(赏心悦目)的金色花

生4:你是一朵(肃然起敬)的金色花

生5:你是一朵(不可摧毁)的金色花

生6:你是一朵(震撼人心)的金色花

生齐:你是一朵(美丽)(顽强)的金色花

师:永不枯萎……

(设计目的:既是对文章内容的一个归纳,同时也是对文章中心思想的一个提升,对课堂气氛是一个很好的点缀)

2.总结:其实植物有时和我们人类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希望你们也能像金色花不仅有美丽的外表,更具有顽强的性格。

七.学习反馈

学完课文后你有几点收获?(写出来)----机动题,有时间出示,没时间不做了。

(设计目的:既是对文章学完后的一个自我反馈,同时又锻炼了孩子总结概括能力,更是给自己的教案一个时间的搭配)

板书设计:仙人掌丑陋厌恶欲

顽强扬

金色花美丽赞扬先

八、效果测评与评价

1、本节课将多媒体贯穿于教学始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一堂课学生们的注意力不但集中,积极性也较高。

2.本节课还特别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既让孩子们掌握了一些学习基本技能(字音、书写等),又让孩子们对仙人掌的坚强性格有了更深的理解。

3、在设计时注重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教学中运用多种形式教给孩子们一些学习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写作有了一个潜移默化的先知和提高。

0-3岁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在情境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会复韵母ɑoouiu及其四声,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地书写。

2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练读声母与复韵母组成的音节及音节词。

3认识汉字“手、套、入、口”;学写汉字“手、口”。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意识,教给学生评价方法,使他们学会倾听,相互合作。

教学准备

图片、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咱们上节课学了哪3个复韵母?(ɑi、ei、ui)

(及时巩固学过的知识,不仅易于学生进一步掌握,还能加深对“复韵母”这一概念的印象。)

2咱们还学了一首好听的儿歌,叫——(《小燕子》)会不会背?咱们一起来背一下。

(教师在讲台前“摇头晃脑”,拍着双手带领学生尽情背诵,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复韵母标调歌会不会背?(会)一齐来背一下。

(为本节课ɑo、ou、iu的标调做好铺垫。)

4喜欢学儿歌吗?那咱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新的儿歌。

二、趣味生成,学习新知

(一)读儿歌引出新学的韵母。

1多种形式读儿歌。(老师大点声,你们小点声;老师小点声,你们大点声;老师不帮忙,你们自己读读。)

2细心的小朋友可能发现了,在儿歌中,有一些带有蓝色字母的音节。请你在书上快把带有蓝色字母的音节画出来吧。

3小朋友快看看,有3个音节跑到了黑板上,(贴卡片chǎozǒuliū)声母是我们学过的,声母后面的字母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3个新朋友。(板书:ɑoouiu)

4.大家想一想,这样由两个单韵母组成的韵母,叫什么韵母?

(运用儿歌引出音节,发现复韵母,恰当引导,温故而知新,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二)学习ɑo。

1这个复韵母(教师指着ɑo)想问问小朋友知道20xx年的奥运会在哪里召开吗?(是啊,20xx年的奥运会就在北京召开,作为中国人我们是多么骄傲和自豪啊!)小朋友,这个韵母的四声就发“奥运会”的“奥”这个音。它的一声怎么发,小朋友自己试着发一下这个音。

2跟老师读,认真看,仔细听。

3谁想当小老师教大家读?(开火车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会读的孩子充分展示自己,享受成功的愉悦。让学生在互动中悟到合作学习的方法,合作学习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4我们要给ɑo标上声调了,可该标在谁的头上呢?想想龙龙和文文教给我们的标调小窍门,就知道该把声调标在谁的头上了。(回忆标调儿歌,标调。)

5现在ɑo戴上声调的小帽子了,我想知道,你们会读吗?先读给离自己最近的小伙伴听听。

6给标上声调的ɑo来点点名!先正着,再倒着,看老师指哪个,就请你读出那个的名字。

7你能用ɑo四个声调中的一个音说句话吗?

(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把学习拼音和发展语言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学习ou。

1小朋友,拼音乐园的主人现在邀请我们参观那里的荷花园。(出示美丽的荷花图片)现在主人又给我们做了最好吃的莲藕片请我们品尝。同学们,“莲藕”的“藕”的第一声就是这个复韵母的读音。(教师指着ou)谁能读好这个音?

2谁想当小老师教大家读?(男女生赛读,多种形式练读。)

(学习的力量来自学生的主动性。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最能吸引学生,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活动中掌握读音。)

3ou既是复韵母,也是一个音节,如果给它加上声调,你们会吗?想想文文龙龙告诉我们的标调小窍门。谁知道该把声调标在谁的头上?

(充分利用标调儿歌,继续巩固复韵音节标调的方法。)

4现在ou戴上声调,谁能读好它?

5ou娃娃特别高兴,让妈妈发了很多名片给你们,现在他想知道他的朋友在哪里,我问,小朋友来回答,先读出他的音,再高高地举起来。

(发给学生带有声调的ou的卡片)

(通过多种形式的四声练读,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三)学习iu。

1小朋友学得真认真,为了鼓励大家,现在拼音乐园中小导游要带我们到奥运会场的游泳馆去参观,想去吗?

2刚才我们去“游泳馆”的“游”,它读第一声就是这个韵母(教师指着黑板上的iu)。

同桌两个人互相读一读。多种形式练读。

3这个iu和我们学过的一个复韵母长得特别像,是哪一个复韵母?(ui)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把它们区分开?老师教给大家用儿歌记忆的方法:“小u前面走,小i紧跟随,两人在一起,发音uiuiui。”牢牢地记住了一个,就不会混淆了。另外还可以从读音上区分它们的形。

4现在请你来标调,你会吗?你想把声调标在谁的头上?

5看着标的声调,同学们打着手势读一读。多种形式练读。

(根据每个韵母的不同读音特点,设计恰当的游戏,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身心始终处在高度兴奋的状态。)

三、观察探究,生成新知

1.现在文文和龙龙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会拼”。大家试着用声母和复韵母相拼,你们会吗?(看书,试着用学过的方法,自己拼读或直呼。)

2.把这些音节加上声调该怎么读?

3.试着用你喜欢的音节组词或说一句话,说给同桌听。

四、回归语言,总结延伸

小朋友学得这么好,还记得小鸟给小朋友带来的儿歌中说的是什么事吗?是啊,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中遇到困难就要互相帮忙。

在我们的语言环境中,含有ɑoouiu的音节还真不少,只要你用心找一找,就会有很多收获的。

(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寻找含有ɑoouiu的音,有效地把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

第2课时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拼音与识字12》(板书课题),上节课我们已认识了3个韵母ɑoouiu,这节课我们还要写一写它们,练一练带有ɑoouiu的音节。

二、学写字母

1请你观察书上的ɑoouiu,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2请你先在书上描1个,再在本子上各写3个。(教师巡视,检查纠正学生的执笔、坐姿)

(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动笔书写,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能力,独立完成书写任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请把这3个复韵母带上声调符号,再各写两个。

三、练习拼读

ɑoouiu能与好多声母交上朋友,组成音节,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它们吧!

1请你把儿歌中带ɑoouiu的音节读一读。

2请你练一练。

d—ɑoch—oul—iu。(先拼读,再练四声。)

3看看这样的三拼音节,你还能很快地读出来吗?

出示:ji—ɑoxi—ɑoqi—ɑo。

(先练读,再读四声)

4小黑板出示音节词语,学生自由练读,学习直呼。

gāolóulǎoniúxiǎoshǒudàkǒu

zǎocāolǚyóuniúròupíjiǔ

jiāyóubàochóuchuíliǔtáozǒu

shǒutàoshuǐdàodiēdǎopíǎo

5请你再读读书上的音节词和音节句子。(读句子时,指导读出问的语气。)

(用大量的音节词语拼读练习丰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这些平时生活中耳熟能详的词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呼习惯。)

四、学习生字

1看看这一课中,认字小老虎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字?(出示:“手套、入口”两个词。)

2请你借助拼音读一读。

3你能从这两个词中选一个说一句话吗?(学生想好后,指名说)

4这4个字现在跑到卡片上了,你还认识吗?(随意出示卡片,学生认读)

5学写汉字。

在这4个生字中,有两个想到你们的本子上来做客。(出示:“手、口”。)

(1)学写“手”。

a请你数一数“手”有几笔,最后一笔你认识吗?老师告诉你们它叫“弯钩”。(学生一起跟老师说两遍。)

b看一看,写“手”要注意什么?(教师强调第一笔是平撇,第3笔长横写在横中线上,弯钩是写在竖中线上,稍有些弯,不是笔直的。)

c师范写后,生在书上描1个,在本上写3个。

(2)学写“口”。

a请你数一数“口”有几笔?第2笔叫什么你知道吗?它叫横折。(学生跟老师说两遍,教师可用一根铁丝或线演示横折,加深记忆。)

b请你看一看,写“口”要注意什么?(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强调“口”的竖与横折的折画都要稍向里收,“口”写在四线格居中处,不可写太大,也不能写太小。)

c师范写后,学生描1个,写3个。

6巩固汉字。

(1)分别用“手、口”组词。

(2)再读读这4个汉字。

五、总结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932867.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留恋的作文十四篇
下一篇 : 护理考核个人工作总结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