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本文的主题是“平方根的课件”的应用和实践,希望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启发。请您仔细阅读下文,以了解更多细节。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当老师在编写教案课件时,不能草率对待。教师应该在教案课件中尽量展示清晰明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平方根的课件 篇1

1.理解一个数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意义;

2.理解根号的意义,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

3.通过本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通过学习乘方和开方运算是互为逆运算,体验各事物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

1.已知一正方形面积为50平方米,那么它的边长应为多少?

2.已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000,那么这个数是多少?

3.一只容积为0.125立方米的正方体容器,它的棱长应为多少?

这些问题的共同特点是:已知乘方的结果,求底数的`值,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就是本节内容所要学习的.下面作一个小练习:填空

1.( )2=9; 2.( )2 =0.25;

3.

5.( )2=0.0081.

学生在完成此练习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丢掉负数解,在教学时应注意纠正.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二次方根).

平方根的课件 篇2

±0.09是0.0081的平方根.

由此我们看到+3与-3均为9的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下面看这样一道题,填空:

学生思考后,得到结论此题无答案.反问学生为什么?因为正数、0、负数的平方为非负数.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负数是没有平方根的.下面总结一下平方根的性质(可由学生总结,教师整理).

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2.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

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的运算.

由练习我们看到+3与-3的平方是9,9的平方根是+3和-3,可见平方运算与开平方运算互为逆运算.根据这种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平方运算来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其他运算法则不同之处在于只能对非负数进行运算,而且正数的运算结果是两个。

一个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用符号“ ”表示,a叫做被开方数,2叫做根指数,正数a的负的平方根用符号“- ”表示,a的平方根合起来记作 ,其中 读作“二次根号”, 读作“二次根号下a”.根指数为2时,通常将这个2省略不写,所以正数a的平方根也可记作“ ”读作“正、负根号a”.

平方根的课件 篇3

一、 教学目标:

1.运动多种识字方法,会认“雾、霜、朝、霞、夕、蝶、蜂、碧、紫、千、李、杨、秀”13个生字。会写“秀、和”2个字,区分“秀、和”偏旁的写法。

2.正确、流利地读好对子歌,激发学生对对子和收集对子的兴趣。

3.体会大自然的美妙,享受大自然的神奇,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来说一个游戏怎么样?

我说长,我对短,  我说胖,我对瘦,  我说粗,我对细,

我说天,我对地, 我说天上,我对地下。

2.师:同学们玩得高兴吗,我们玩得游戏叫对对子,这可是我们祖国的传统    文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对子歌。

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

同学们,大自然有着美丽的景色,你想不想读?在读之前老师有个问题想问大家,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借助拼音,问同学或者老师)

下面,就请同学们端起课本,放开声音自己试着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奥!(预设:齐读,说:“同学们读得很整齐,能自己读吗?”)

下面我们来接读课文,课文有3个小节,我呢就请3个小朋友来读,其它小朋友认真听,大家都是小评委。

3.学生评价。

4.生字变红,齐读。

这三个同学读得很流利(声音很响亮),其他同学读得怎么样呢?放下课本,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评价:同学们的声音真响亮)

读完后你发现了什么?这些红色的字就是我们这节课的生字。

生字宝宝很想和大家成为朋友,他们忍不住跳出来和大家打招呼了,大家还认识它们吗?

谁能像老师这样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

四、随文识记生字。

过渡:大家知道吗?生字宝宝可热情了,他们邀请我们到美丽的大自然去欣赏一番呢。

2.出示第一句。同学们都见过云和雪,那你见过雾吗?雾一般都是早晨出现的,所以我们又叫晨雾,板书晨雾。同法教学秋霜。

3、出示图片,你知道这个图片中隐藏的对子吗?出示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

1.我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来看下一句。出示花对草,蝶对蜂。分男女读,边看图片边认识蝶、蜂。

2.出示第二句。依据图片认识蓝天、碧野,积累万紫千红一词。

(三)学习第三小结,识记生字。

1、出示第三小节第一句,认识四种树木。

3、出示第二句,学生读一读。

4、读得真好听,老师来考考大家,像这幅图画我们可以用哪个四字词语来形容呢?是(蓝天碧野)。

①看图想一想,碧是什么意思?

小结:碧是绿色,在这指碧绿的田野。看!借助图画,还可以理解字的意思呢!

②生活中你还见过碧绿的什么?

4.蓝天碧野,有蓝色、绿色,你知道大自然中还有哪些漂亮的颜色吗?

小结:这么多的色彩在一起,太漂亮了,这就是(万紫千红)。

5.这美丽的风景我们又可以用哪个词语形容呢?真聪明,齐读山清水秀,秀就是好看的意思。

6.我们德兴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有……(三清山、大茅山、凤凰湖等)

三、巩固识字。

过渡:同学们课文读得不错,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吧!

2.认读生字。

看那!生字宝宝又来看大家了,我们开小火车读一读,好吗?

3、生字归类。出示课件学习。

3、认读词语:黑板上的词语大家一起再读一读,分男女生读。     朝阳 、晚霞、晨雾、秋霜、

火车开得快起来了,小朋友还能读准吗?

小结:大家真棒,生字朋友感谢大家,我们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四、指导观察,学写生字。

过渡:同学们,识字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同样,把字写好也能给人带来美好的享受!

1.读贴。

①出示“和”“秀”,指导观察:秀是上下结构,和是左右结构,它们都有一个“禾苗”的“禾”字,看这个禾字在这两个字中有什么不同?(形状上有什么变化呢?)

明确一个在上,一个在左,一个扁,一个瘦,和的一捺变成点。

“秀”是上下节构,禾在上半格应该写得扁一些;上撇是平撇,不能写成斜撇;竖要写短,给下面的“乃”留下空隙;一撇一捺要尽量伸展。

③写字的时候,坐姿是非常重要的,请大家坐端正,写一个“秀”字。

④观察自己的字和例字,看看有什么不足?再写第二个秀字,改进第一个字的不足。

3.范写“和”

①“和”是左右结构,当禾做偏旁的时候,不仅会变窄,还会将捺变成一点,这就是汉字中的避让,这样写出来的字才更紧凑、漂亮。

②边说口诀边范写:禾字做旁真谦让,身体变瘦腾地方,一捺变点懂礼让。

[《识字3》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平方根的课件 篇4

1.理解一个数和算术的意义;

2.理解根号的意义,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和算术;

3.通过本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通过学习乘方和开方运算是互为逆运算,体验各事物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

1.已知一正方形面积为50平方米,那么它的边长应为多少?

2.已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000,那么这个数是多少?

3.一只容积为0.125立方米的正方体容器,它的棱长应为多少?

这些问题的共同特点是:已知乘方的结果,求底数的值,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就是本节内容所要学习的.下面作一个小练习:填空

1.( )2=9; 2.( )2 =0.25;

3.

5.( )2=0.0081.

学生在完成此练习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丢掉负数解,在教学时应注意纠正.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二次方根).

±0.5是0.25的;

0的是0;

±0.09是0.0081的.

由此我们看到+3与-3均为9的,0的是0,下面看这样一道题,填空:

学生思考后,得到结论此题无答案.反问学生为什么?因为正数、0、负数的平方为非负数.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负数是没有的.下面总结一下的性质(可由学生总结,教师整理).

1.一个正数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

2.0有一个,它是0本身.

求一个数a的的运算,叫做开平方的运算.

由练习我们看到+3与-3的平方是9,9的是+3和-3,可见平方运算与开平方运算互为逆运算.根据这种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平方运算来求一个数的.与其他运算法则不同之处在于只能对非负数进行运算,而且正数的运算结果是两个。

一个正数a的正的,用符号“ ”表示,a叫做被开方数,2叫做根指数,正数a的负的用符号“- ”表示,a的合起来记作 ,其中 读作“二次根号”, 读作“二次根号下a”.根指数为2时,通常将这个2省略不写,所以正数a的也可记作“ ”读作“正、负根号a”.

相关推荐

公顷平方千米课件八篇


由于我们工作的严谨,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范文可以运用到不同的场合,你可能正在找一些相关内容的范文,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公顷平方千米课件八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公顷平方千米课件【篇1】

教学内容:

P81—85,例1、例2和练习十四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通过观察、计算、推理和想象等活动,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发现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

⒉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结合平面图形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估计或计算相关的土地面积。

⒊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⒈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⒉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及计算相关的土地面积

教学课时:2课时

(1)公顷的认识

教学内容:

p.81、82的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积极参与观察、推算、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提高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在学习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公顷有多大的空间观念,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面积单位:

1、板书“面积”,问:面积指的是什么?

(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图形的大小。)

面积与周长有什么不同?(面积是指的“面”的大小,周长指的是边的长短。)

分别举例:书封面的面积和黑板面的面积。

2、指出:面积有大有小,所以需要不同的面积单位。已学过的面积单位(从大到小):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问:1平方米是多大?(要求学生分别从两方面考虑: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米;教室地面上的大方块约是1平方米)

继续同法复习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

复习进率:100

3、估一估:教室地面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一坨一坨地量,估得长约8米,宽约6米

算一算:8×6≈50平方米

(提醒:结果要合乎实际,还要方便计算。)

二、认识公顷:

1、通过预习,大家已经知道今天要学新的面积单位:公顷

说说你知道1公顷有多大?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10000平方米)

根据第一句话算一算:100×100=10000平方米

提醒:以前学习的三个面积单位进率是100,现在新学的公顷和平方米的进率是10000;公顷可以用字母“ha”表示

2、猜一猜:我们的操场面积有1公顷么?为什么?

(操场的长100米多一点,宽大约只有50米,100×50=5000平方米,大约是半公顷。)

板书调查的操场面积:4575平方米

4575平方米=( )公顷

你是怎么想的?(小数点向左移动4位)

继续猜:整个学校的占地满1公顷么?你是怎么想的.?

(只要学生说出的想法合理就行。)

满2公顷么?为什么?

板书调查好的数据:13970平方米

问:13970平方米=( )公顷

你是怎么想的?

3、说说你对公顷的认识。(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

我们学校的面积只有1公顷多一点,如果用平方米做单位,很精确,但数较大,不方便。所以在描述一些地方的时候可以用公顷为单位,这样更清楚。

4、读例1的4张图。

也可请知道有关情况的同学坐一些简单的介绍。

5、读书: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

你有什么发现?(以前的面积没专指“土地”,为什么这里要强调“土地”呢?)说明公顷是个大单位,除了土地之外,没有什么东西的面积可以用它作单位。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读题后学生列式计算。指导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

2、练一练,(1)算出足球场的面积,指导乘11的简便算法;指导规范的答题格式。

(2)用刚才算的“50平方米”,算一算,大约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地面的面积是1公顷。注意“0”的个数。

3、练习十四。(1)读题后了解这两个信息,并换算。指出:在整数范围里,平方米换算成公顷就是去掉末尾的4个0,公顷换算成平方米的时候只要在末尾加上4个0;注意进率是10000。

(2)学生独立填写,指名交流。

(3)作业:第3、4题

强调几个面积公式: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

4、讲评预习作业。

(2)平方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p.82、83的例2,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第5~7题

教学目标:

1、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通过猜想和推算,知道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在学习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1平方千米;发现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说已经学过的几个面积单位,注意从大到小地说。老师板书成:

公顷(红笔写)、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问:公顷很特别,说说它有哪些特别之处?

(其它的面积单位都有“平方”两字,它没有;公顷是其中最大的面积单位,用于土地面积;其它的面积单位进率都是100,而它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0……)

说说1公顷指的是多大的面积?(要学生熟练地说出: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

二、学习新知:

1、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板书:平方千米

知道1平方千米是多大么?

(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

回忆“1千米”的长度:选两个熟悉的相距1千米的地方,体会相距1千米是较远的距离。

算一算:1000×1000=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联系实际想一想它的实际大小:

约200个操场的面积大小……

体会:平方千米是一个最大的面积单位,它一般用于一个城市、省、国家等很大的面积。

2、学习例2:

读书上的例2,了解“平方千米”所用的地方。

3、补充:

中国的国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这个面积包括了领土、内海、领海等。

我们太仓的面积:800.906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538.466平方千米,我们城厢镇面积:185.01平方千米

指出:我们太仓是一个县级市,面积大约有近千平方千米。

4、完整的面积单位进率:

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只有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0,其他的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注意书写格式、进率换算。

2、练一练:

(1)算一算,注意末尾0的个数。再换算。

(2)单位换算,指名说说换算的方法,比较圆明园的面积大小。

(3)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换算方法。

3、练习十四的部分练习:

(1)以江苏省地图为参照,估一估其他各省的面积。如可以先从山西省地图中描画出和江苏省差不多大的部分,再估计剩余部分的面积。估计完后,老师报出确切的数据,检验学生的估算能力。

山西省15.63万平方千米,湖南省21.18万平方千米,云南省39.4万平方千米,海南省3.4万平方千米

(2)边说边比画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1公顷、1平方千米

说进率:100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米

10000平方米=1公顷,100公顷=1平方千米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计算机屏幕:问“为什么不是780平方分米?”

计算机房:一般房间的面积用“平方米”

香港面积:太仓的面积有800多平方千米,香港比太仓大,应该也是“平方千米”;一个城市、甚至更大的地方面积都要用“平方千米”。

机场跑道:20公顷

4、你知道吗?

学生读一读,了解基本情况。

估一估哪个洲面积最大?然后老师从大到小依次报出各面积,学生记录。

四、布置作业

公顷平方千米课件【篇2】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教学常用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

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例1,认识公顷,探索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例2.认识平方千米,探索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进率。

练习十四第1~4题配合例1的教学,第5~7题配合例2的教学。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要准确把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不同教学要求。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认知水平,教材对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分别安排了不同的学习活动,体现了不同的教学要求。对于公顷,教材不仅让学生认识其含义,而且还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推理和想像等活动,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对于平方千米,则重点让学生认识其含义,并探索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的进率,学会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时,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如,通过观察一个面积接近1公顷的操场或足球场的大小,直接感知1公顷的大小;通过观察100平方米正方形的大小,并通过推算和想像间接感知1公顷的大小;通过在具体情境中选择合适的土地面积单位,进一步丰富感知,并逐步明晰1公顷实际大小的表象。至于平方千米,只要通过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和例子让学生体会到平方千米是测量和计算大面积土地的常用单位就可以了。

2.要把认识概念和探索相关单位之间的进率结合起来。

教学例1时,可以先让学生欣赏教材中的四幅图片,读一读图中的文字说明,发现这里使用的面积单位都是公顷,从而认识到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常用公顷作单位。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引导学生思考: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

教学例2时,也可以先让学生欣赏教材中的四幅图片,读一读图中的文字说明,发现这里使用的面积单位都是平方千米,从而认识到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根据对已经学过的面积单位的认识,猜一猜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接着揭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由此,引导学生推算平方千米和平方米、公顷之间的进率。在交流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公顷时,可以启发学生进行如下的简单推理:因为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而10000平方米=1公顷,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

3.要具体指导看图估计面积的方法,以增强学生对面积大小的实际判断能力。

练习十四的第5题可以引导学生先把题中山西、湖南、云南等三个省的地图适当分一分,再通过与江苏省地图的比较作出估计。估计海南省的面积时,则可以先把江苏省的地图分一分,看其大约有多少个海南省那么大,再作出估计。

练习十四最后的你知道吗,可以先让学生结合阅读文字说明自主估计图中每个大洲和每个大洋的大小,并组织相应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呈现各大洲和各大洋面积的数据,让学生对照数据,检验自己的估计,并说说估计的体会。

4.帮助学生适时回忆并整理学过的面积单位。

练习十四的第6题,可以先让学生比划或描述学过的各个面积单位的大小,再要求他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这些面积单位排列起来。在此基础上,说说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突出:除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0之外,其余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

练习十四的第7题,要让学生联系第6题的活动过程,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先想像这些物体表面或占地面积的大小,再根据给出的数据选择合适的单位名称,以进一步强化对有关面积单位的整体认识。

公顷平方千米课件【篇3】

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设计一

教学内容:

课本第84页(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用手势表示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二、新课

1、引入

同学们都到过我们美丽的文庙广场吗?你们估计一下,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同学们会朝很大的数量去猜想)

告诉学生:它的面积约是79606平方米,这个数量很大。所以在测量土地面积时,常常要用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

2、体验

(1)阅读课本知识,同桌交流自己的收获。

汇报强调: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干米。

(2)实际感受

到操场量出边长时10米的正方形土地,让同学们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

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100个1公顷就是1平方千米。

3、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四人小组先了解课本中的生活中的数学,再互相说说你在那见过1公顷、1平方千米。

4、换算(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5平方千米=()公顷800公顷=()平方米

三、练习

1、课本85页第2题

2、课本第86页第4题

四、小结。

五、作业

1、课外知识

有条件的学生收集有关计算土地面积的资料。

2、课本第85页第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公顷平方千米课件【篇4】

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一般用于计量大面积的土地。在三年级(下册)教学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这些单位比较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平面图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如果用于计量面积很大的土地,则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顷和平方千米。

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初步形成1公顷、1平方千米的观念,联系实际体会它们大致是多大,在头脑里留下比较清楚的印象;结合土地面积计算,应用平方米与公顷、平方米与平方千米间的进率,感受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能方便地表达土地的大小,从而体会土地的面积;整理先后教学的全部面积单位,组织新的认知结构,合理地应用面积单位。

你知道吗介绍地球的表面积以及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使学生更清楚地体会计量大面积的土地要用平方千米为单位。

教材中先教学公顷,再教学平方千米。因为平方千米是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建立平方千米的观念需要公顷支持。两个内容各编排一道例题、一道试一试和一个练一练。例题着重教学公顷与平方千米的基础知识,试一试用公顷或平方千米为单位计算土地的面积,练一练里继续感受公顷与平方千米。练习十四配合两个面积单位的教学,并安排知识的整理和综合应用。

教材的编写特点集中体现在设计的教学活动上,把体验公顷和平方千米作为教学重点和活动目的。活动的形式多样,数学内容突出,有利于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初步观念。

1.在有吸引力的情境中首次呈现公顷和平方千米。

例1以四张照片为背景,分别呈现明孝陵、中华世纪坛的占地面积,日月潭的面积和2004年我国的森林面积,这些面积都以公顷为单位。例2也以四张照片为背景,分别呈现九寨沟、西湖、三峡水库和2004年我国的造林面积,这些面积都用平方千米为单位。

教材安排照片和文字说明的意图,要激发学习热情、引起学习心向、营造学习氛围。首先是这些旅游景点、著名建筑都是学生比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的,学生的兴趣由此产生。其次是例1的素材都以公顷为单位,例2的素材都以平方千米为单位,什么是1公顷1平方千米是多大为什么用公顷和平方千米作单位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这些问题,并有解决这些疑问的迫切愿望。这时,兴趣从对景物的喜爱转移到数学内容上,注意力集中到对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上,例题的教学就有了良好的开端。

2.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

形成1公顷、1平方千米的观念,要知道它们有多大。知道可以在听和看中接受,也可以在操作实践中体会。教材为学生选择了多种渠道,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在头脑中留下1公顷、1平方千米的印象。教材理解学生形成面积单位观念的困难,给他们反复感受的机会,使印象逐渐清晰、逐步深刻。

(1)告诉学生1公顷、1平方千米是多大。

在知道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面积单位后,例1直接揭示,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例2直接揭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这些都是告诉学生1公顷、1平方千米是多大。学生对100米、1000米的长度是比较熟悉的,知道它们是多长,因而会进一步想像边长100米、1000米的正方形。这是他们对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第一感知。因此,教学时不仅要告诉学生什么是1公顷和1平方千米,还要让他们想一想相应的正方形,获得对1公顷、1平方千米的初步体会。

(2)算一算1公顷、1平方千米分别是多少平方米。

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很容易算出边长100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000平方米、1000000平方米,这是公顷与平方米、平方千米与平方米的进率。教材让学生算进率有三个目的:第一,算式100100、10001000是根据1公顷、1平方千米的概念列的,通过计算进率能巩固概念;第二,体会1公顷和1平方千米确实是比较大的面积单位,用它们计量大面积的土地比用平方米简便;第三,教给学生记忆进率的方法,一旦遗忘,可以根据概念列式算得。

(3)在游戏中体会1公顷。

28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是一个简单的游戏,也是学生愿意做的游戏。教材告诉学生,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如果让学生这样围一围,看着围成的正方形,想像100个这样的正方形有多大,他们又一次体会了1公顷。1公顷的观念清晰了,有利于形成1平方千米的观念,因为100公顷是1平方千米。

(4)联系熟悉的场地体会1公顷。

足球场是学生熟悉的,通过计算1个足球场的面积,知道它比1公顷小一些。教室是学生更熟悉的,教室地面的面积一般50平方米左右,大约200个教室的地面才有1公顷。从熟悉的场地推想1公顷,能加深对1公顷的印象。学生只要在众多事例中记住最喜欢的一件,1公顷有多大将印象深刻。

3.计算土地面积时使用公顷和平方千米作单位。

两次试一试都是计算土地的面积,练习十四里还有几道与面积计算有关的习题。先用平方米为单位求出土地的面积,再换算成公顷或平方千米,能再次感受到,计量大面积土地如果用平方米为单位,读、写都比较麻烦。如果用公顷和平方千米作单位,便于表达和交流。教学这些题的时候,要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根据土地的有关长度,想像土地的实际样子,从而感受公顷与平方千米。如第82页试一试,想一想底250米、高160米的平行四边形地,对4公顷就有了体会。又如第84页第4题,算出苗圃的高以后,想一想底80米、高125米的平行四边形,又经历了一次对1公顷的感受。经常这样想,对形成公顷与平方米的观念,以及培养估计能力与习惯都是有益的。

4.整理学过的面积单位。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单位是三年级教学的,公顷、平方千米是本单元教学的,两次教学时间相隔比较长。相邻的单位间的进率有些是100,个别是10000。所以,有必要把教学的全部面积单位进行一次整理,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面积单位。第85页第6题就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

整理的时候,要着重回忆各个面积单位的意义,说出分别是多大的正方形的面积,然后把所有单位按大小次序排一排。抓住意义进行整理,能再现单位的概念,组织起单位系统,使进率的记忆不是机械的,而是有意义的。如果把整理的内容类似下面的形式展示出来,效果会更好。

公顷平方千米课件【篇5】

教学目标:

了解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场的图片,你们有什么感想?

(体育场太大了)

那还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出示课题)

二、新授

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它们到底有多大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2、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或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

3、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顷。

打个比方,我们的教师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顷。

10000平方米=1公顷

3、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相当于100公顷。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足球场的面积是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个足球场。

1平方千米=100公顷

三、练习

练习二十2

四、小结

公顷平方千米课件【篇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182页的例题,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认识1公顷

教学难点:感受1公顷的实际大小以及与平方米间的进率。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公顷

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常用的的面积单位。你知道教室的地面有多大吗?洋面积单位计量比较合适?学校的占地面积有多大?用什么面积单位计量比较合适?

引导:先请同学们欣赏下面一些图片。(呈现南京明孝陵、中华世纪坛、台湾日月潭和我国大片森林的画面,并出示相应的文字说明)自己读一读图片中的文字,这些文字中都使用什么面积单位?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公顷这一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二、自主探究,认识公顷

1.认识1公顷的含义。

谈话:100米有多长,你能结合实际说一说吗?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指出:像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公顷。

引导: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呢?先独立算一算,再与同桌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得出:1公顷=10000平方米。

2.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1公顷,下面我们再实际感受一下。(把学生带到操场)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要求估计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再要求推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

把学生带到篮球场(或其他已经面积的地方),让学生观察并推算大约多少个篮球场面积是1公顷。(1个篮球场面积通常是420平方米,大约24个篮球场的面积是1公顷)

3.尝试单位换算。

(出示试一试)提问:你能计算这块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吗?请同学们自己用计算器算一算。完成后,要求学生把解答过程和单位换算的方法与同学进行交流。

简要小结:把以平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来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4.巩固练习。

(1)完成第82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讨论这个足球的面积是不是有1公顷。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分组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并计算出面积,统一数据后再用计算器算一算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地面面积是1公顷。

三、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什么内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十四第1、2题。

(1)第1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醒学生进行单位换算时,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

(2)第2题在学生完成后,要及时组织反馈,帮助计算错误的学生分析原因,指导他们订正。

小结:进行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清楚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如果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要乘进率,如果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

2.完成练习十四第3、4题。

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计算的结果和思考的过程。

第4题可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将已知的面积1公顷和底80米写在相应的字母下面。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并适当提醒先要把1公顷换算成10000平方米。

公顷平方千米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重点难点】

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面积单位?(让学生比划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现在请你看一看,想一想,下面填写什么单位合适呢?

计算机键盘上的小按键,面积大约1()

数学书的封面,面积大约4()

教室的面积大约50()

一个篮球场的面积大约是200()

提问:在我们班同学中,有人去过苏州工业园区的金鸡湖吗?大不大?你知道金鸡湖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吗?(学生估计面积,之后课件呈现:金鸡湖的总面积为740公顷)

2、揭题: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时,通常用公顷作单位。(板书:公顷字母符号是:ha)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新的面积单位——公顷。1公顷有多大?它跟平方米的进率是多少?生活中哪里能找到1公顷?

二、自主探究,认识公顷

1、认识1公顷的含义。

谈话:我们以前学过的面积单位都是根据边长一定的正方形面积来确定的。例如:1平方厘米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

1平方分米是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

1平方米是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

1公顷: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

100米有多长呢?你能结合实际说一说吗?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

指出:这样大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公顷。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呢?先让我们独立算一算,再与同桌交流。得出:1公顷=10000平方米。

2、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1公顷,下面我们实际感受一下,好吗?

(1)(来到操场)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要求估计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再要求推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

(2)让我们来算算看,我们班级前面的这个广场面积大约有多少?

操场一边长大约100米,相邻的一边长大约30米。计算:

100×30=3000平方米10000÷1900≈3(个)(用计算器计算)

大约我们学校这样的操场3个才能有1公顷。想像一下,有多大?

提问:我们知道我们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两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00平方米,要有多少个教室的面积才是1公顷呢?你能想象得出吗?

在生活中,你还能哪里找到1公顷呢?

3、进行单位换算。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你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吗?出示“试一试”中的题目,请学生用计算器算一算。(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底是250米,高是160米。这块菜地有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顷?)

完成后,要求学生把解答过程和单位换算的方法与同学进行交流。

简要小结:把以平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来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4、巩固练习

P93“练一练”第3—5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讨论这个足球场的面积是不是有1公顷。

三、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公顷“信息发布会”

素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总面积达3500000平方米,合()公顷;敦煌莫高窟被誉为“艺术瑰宝”,石窟里的壁画为世人所惊叹,其总面积约5公顷,合约()平方米。但都已遭受帝国主义的毁坏。

读了这两题,你有什么感想?

2、开发商的广告

某市刚刚新建了一个小区。聪聪跟爸爸一起去看房子,走到小区门口看见一则广告牌:

小区简介

本小区环境优雅、景色宜人,是×市绿化示范小区。占地面积12公顷,其中公馆、儿童游乐场、老人健身房、网球场、道路等公共设施占地1。5公顷,绿化面积为达5公顷。……

聪聪在小区里走了一圈,发现该小区共新建了住宅楼75幢。聪聪估计了一下每幢楼的长约80米,宽约10米。请你跟聪聪一起算一算,房屋开发商的广告是否真实?

四、课堂小结: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公顷平方千米课件【篇8】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学会测量土地面积,知道1公顷有多大。

2、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

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平方公里)。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有多大的实际认识,以及掌握土地面积单位的进率和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谈话:周末了,小明去郊游。他先来到一片很大的草地,又来到一处茂密的树林。景色美极了,小明高兴得上窜下跳。玩着玩着,小明突然有了一个问题:这片草地、这处树林的面积到底有多大?正在这个时候,土地老爷爷出现了,他告诉小明:草地的面积是2公顷,树林的面积是3公顷。得到这个答案后,小明对草地和树林到底有多大还不是很清楚。

(结合课件展示。)

设疑:你得到这个答案后,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汇报。

根据学生回答引出公顷、平方千米,指出它们都是面积单位。

提问: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

指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

让学生理解这些单位不够大,在丈量土地面积时,我们就要用到公顷和平方千米。

板书课题: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

二、新授

1、认识公顷。

让学生回忆平方米是怎么定义的。

引入1公顷的定义: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它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也是1公顷。(课件展示)

算一算:1公顷合多少平方米?

学生计算并汇报,要求说出计算过程。

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提问:

(1)2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

(2)3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

(3)50000平方米等于多少公顷?

课件展示例题: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学生独立完成。简单讲评。

2、建立1公顷有多大的实际认识(课件展示)。

(1)贺龙体育场图片

贺龙体育场运动场的占地面积是10900平方米,合(1)公顷(900)平方米。

(2)火星小学塑胶运动场效果图

火星小学塑胶运动场的面积是5000平方米,()个这样的运动场的面积才是1公顷。

(3)火星小学多媒体教室图片

火星小学多媒体教室的面积是330平方米,1公顷土地最多能建()间这样的教室。

(4)天安门广场图片

北京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是40公顷,合()平方米。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

(5)故宫博物院图片

故宫博物院的面积是720000平方米,合()公顷。

提问:你在生活中还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听说过公顷?

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3、认识平方千米

让学生根据1公顷的定义联想1平方千米应该怎样定义。

课件展示:边长是1000米(1千米)的正方形土地,它的面积是1000000平方米,也是1平方千米。

算一算:1平方千米合多少平方米?

学生计算并汇报。

板书: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思考:1平方千米的土地有多少公顷?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要求讲出思维过程。

1平方千米=1000米1000米=1000000平方米=10000平方米100=100公顷)

4、平方千米的进一步认识(课件展示)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我国陆地面积是()平方千米。

(2)湖南省地图

湖南省的面积是21万()。

5、简单介绍亩这个土地面积单位。

学生自学课本P137你知道吗?,同桌间互相交流。

提问:你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了解步测是大致测量土地面积的常用方法。

6、课堂练习

2公顷=()平方米50000平方米=()公顷

2平方千米=()公顷4000公顷=()平方千米

三、活动

谈话:火星小区正在创建文明小区,准备建设一个面积为一公顷的花坛。向同学们征集设计稿。

要求:

(1)面积为1公顷。

(2)美观,体现火星小区的特色。

学生自行设计,展示优秀设计稿。

四、作业

1、一个飞机场新建一条跑道,长2500米,宽80米。占地多少公顷?

2、农民给水稻施化肥。每公顷施225千克。在一片长200米,宽150米的长方形稻田里,应施化肥多少千克?

板书设计:

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优课课件4篇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案课件是必不可少的任务,因此在撰写时不可草率应付。编写教案需要遵循科学和实践原则,可能你现在正为此而烦恼吧。不用担心,励志的句子的编辑为大家准备了一篇“优课课件”的文章,建议大家收藏此页,以便随时查阅!

优课课件(篇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找规律》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的第一课时

2. 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在学生认识了20以内数及20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找规律的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尝试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找规律的方法。同时,教材内容是学生经常看到的一些现象,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探索活动,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识,增强对数学的认识,提高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内容是发现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其中有颜色、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图形的排列规律。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操作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根据找出的规律往下摆、往后涂,加深对图形排列规律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运用简单的规律解释现实中的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够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能够观察出事物的规律是《找规律》这个知识点最基本的基本。

2)、教学难点: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

一年级的小孩子很活泼,思维很灵活,这就需要串联一个情景,引起他们的兴趣。找规律这个知识点相对来说很简单,关键就看老师怎么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怎么引导学生跳一跳再够到新的桃子。另外,一年级的小孩子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很短,这就对我提出了挑战。我怎样设计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怎样抓住学生集中精力的这段时间把我要突出的重点讲出。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再过渡到数字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三、说教法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节日里各种美丽的彩灯和彩旗都是有规律的排列,很多物品上装饰的图案也是有规律的排列,这些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素材。所以在教学时,特别要注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另外,还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以上理念,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并构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1. 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引导探索,进一步认识规律

3.联系生活,发现规律

4. 动手操作,摆出规律,巩固发展

5.教学总结

四、说学法

本节课要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其中有颜色、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有数字、算式及图形的排列规律。学生在学的时候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观察比较法;2、讨论交流法;3、练习法;4、动手操作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

师:小朋友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喜欢)今天老师来变个魔术,猜猜老师今天会变什么?学生说(……)说完后,教师先从口袋里变出一朵红花,又问:猜猜老师还会变出会什么?(生猜……)接着教师从口袋里变出一朵紫花,接着让学生猜猜老师下面一朵是什么花?学生说,老师出示,并说说自己的理由。继续让学生猜下一朵是什么,接着把花全部拉出来,让学生说一说这些花是怎么排的(一朵红花、一朵紫花、一朵红花、一朵紫花……)

师:看来规律能告诉我们接下来的花的颜色。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这部分设计是根据儿童爱猜的心理,首先让学生猜没有规律的东西,学生猜不准,接着让学生猜有顺序的花朵(即有规律),学生一片高兴,这样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让学生对比猜测中意会,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样的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规律存在的同时,初步感知了规律的价值。)

(二)新授

师:过几天是什么节日呀?(六一儿童节)六一儿童节是我们小朋友的节日,有一个一年级小朋友正在布置教室,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布置得漂亮吗?

出示课件:

师:谁能说一说天花板上有什么?是怎么排列的?

1、出示主题图,引导观察:小花是怎样放的?灯笼是怎样放的?小旗是怎样放的?同学们站得有什么规律?(学生回答)

师: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来研究它的规律呢?

生1:红旗按红黄、红黄这样排列的。花是按绿紫、绿紫排列的

师:他是从

生:颜色上观察的。

生2:他们都是一种一个的。

师:哦,你是从数量上来观察的,也就是XXX对吗?

(教师边说边板书:XXX)

2、小结:小朋友真厉害,发现了这组图形不仅在形状、颜色上有规律,而且在数量上也是有规律的。

3、讲解例1,课件出示例1,后面一个应是什么?

师:小朋友们,你能猜猜后面一个应该是什么吗?请在你的书上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4、师小结:像这样一个红一个黄,一个红一个黄……这样的称为一组,像这样一组组重复三次以上我们就把它称为有规律。

让学生练习说“红旗是一面红一面黄重复排列,花是一朵绿一朵紫重复排列……”

5、闯关游戏

(小朋友们真聪明)

师:你能应用你刚才学到的知道完成下面的闯关游戏吗?看看谁闯关又快又好,老师就送给他一个红苹果。

(1)第一关,摆一摆

课件出示例2,先让学生说说哪些图形为一组,它是按什么规律重复排列的?

小组讨论后汇报。

(2)第二关:涂一涂

课件出示例3,同桌交流,并说一说它是按什么规律重复排列的,应该怎样来涂?

(3)第三关,猜一猜

课件出示做一做,

把题目改成,猜一猜是什么颜色的?

先让学生猜,再独立完成。

6、生活中的数学

(1)先小组讨论再说一说,我们身边有哪些东西是有规律的。比如说:我们的桌椅排列,衣服上的图案。

(2)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有规律的摆放的,请看(播放动画)

7、小结

师:小朋友们,能说说你今天学到了什么吗?

8、拓展练习

师:小朋友,你们说得可真好,那你能用学到的知识来设计你的作品吗?

用准备好的圆片按一定的规律摆一摆,可以摆成条形的,也可以摆成正方形的。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边展示边说:我设计的是xxx的图案按一个x一个x依次重复排列。

板书设计:

找规律

一组组重复三次以上称为有规律

优课课件(篇2)

我准备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的《找规律》,这一内容是学生在四年级教材中学习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规律,以及对几种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且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学生也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所以,学生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初步具备了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

综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对教材的分析,力求达到的教学目标有这样的三点:

1、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让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体验。

其中的教学重点是确定周期问题中,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这一探索过程。而用计算的方法确定周期问题中,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的算理的理解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上述三维目标,创设了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并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鼓励他们互相合作。分享思维成果,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创设逼真的生活情境,提供多样的学习素材,化解教学难点。

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体验出发。我分如下七个主要环节完成本课教学: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二)自主探索,交流策略。

(三)初步运用,优化策略。

(四)提高练习,加深理解。

(五)生活万像,再现规律。

(六)生活问题,挑战智慧。

(七)引导反思,全课总结。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课一开始,我用课件出示教材例1的场景图。说明:“国庆节公园、街道到处张灯结彩,彩旗招展。更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这是其中的一个美丽场景,并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能看到什么?盆花是按什么规律摆放的?彩灯和彩旗是按什么规律摆放的?”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提炼,如:盆花2盆为一组,每组都是一蓝一红,情况完全相同。让学生对周期问题有本质上的把握。

(这一环节,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教师适当指导,深化学生认识,为下一环节的探索作好准备。)

第二部分:自主探索,交流策略。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

让学生独立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在图中,我们看到8盆花,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给他们充足的时间。

等大多数学生解决出问题后,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这时,我注意每个小组的情况,发现学生不同的策略,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小组交流后,组织全班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画图策略,用不同的符号表示蓝花和红花,一直画到第15盆花,是蓝花。

2、列举的策略,左起,第1、3、5……(也就是序号是奇数的)盆花都是蓝花,第2、4、6……(也就是序号是偶数的)盆花都是红花。所以第15盆是蓝花。

3、计算策略。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列式: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

这里,方法3较抽象,不易理解,又是有广泛适用性的方法所以要重点分析。我让学生说说算式里每一个数的意思,通过不断追问,让学生明白:因为每两盆花为一组,每组花情况完全相同,15盆花可以分为这样的7组,还余下1盆,是第8组的第一盆,和每组的第一盆一样,是蓝色的。配以课件,显示15盆花的分组情况,便于学生理解算理。

最后,让学生比较这三种方法,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果学生没有意识到方法3有更广泛的适用性,不要急于灌输给学生。

(以上环节,学生探索解决生活情境中的问题。相信学生的潜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有利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互相交流、学习,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化解难点。)

第三部分:初步运用,优化策略。

先出示“试一试”第一题。让学生尝试解答。评价时,展示学生的不同方法。重点理解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说说算式每一部分的含义。特别是18÷3=6,通过问题:没有余数,说明什么?第18盏灯是什么颜色的?得出:每3盏灯为一组,正好6组,第18盏灯正好是第6组的最后一盏,所以应该与每组的第三盏灯颜色一样是绿色的。

如果学生不赞成计算方法简便,可以通过问题:第38盏灯是什么颜色的?第100盏呢?让学生体会,计算确实是简便的方法。

然后,让学生练习“试一试”的第二题。评讲时,让学生说说算式的含义和判断的结果。

(这个环节,让学生逐步认识到计算方法的简便,实现策略的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用事实说话,让学生自己选择,实现自主建构。通过几次练习,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基本掌握这一方法。)

第四部分:提高练习,加深理解。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的3,练习后,让学生说说这几小题中图形排列规律有什么不同,是怎样确定每组中第32个图形的?

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带的围棋,同桌一组,有规律地摆一摆,说说第30粒是什么颜色的。集体交流时,请几组拿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说说是怎样判断的。还可以对照实物,任报一个序号,让学生口答。

(这个环节,随着学生对算理的深入理解,技能逐渐熟练。可以让学生把计算的过程记在心里,直接根据余数判断,逐渐提高要求。本环节的第二题,是开放性问题,学生自己参与提出问题,边活动边思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五部分:生活万像,再现规律。

“大自然中有许多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现象。”多媒体播放日升日落、四季更替、月圆月缺等现象。“我们对规律的认识、发现也在悄悄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媒体播放霓虹灯、花布、地砖等图片。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有这样规律的现象。

(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规律在生活中大量存在,感受数学之美,规律之美,秩序之美。)

第六部分:生活问题,挑战智慧。

从上一环节自然过度到对十二生肖现象的探讨。多媒体出示如书上练习十,第一题的十二生肖图,简单介绍相关知识,然后让学生解答这道题,还可以补充一些问题,如:“小明是小学生,他和爸爸都属牛的,他和爸爸可能各是多少岁呢?”等问题。

(提供给学生更富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也更凸显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七部分:引导反思,全课总结。

与学生一起总结:通过学习,有怎样的收获?

优课课件(篇3)

各位评委好!

我是来自新站镇中心校的王小雨。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第五册第七课《溶解》。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水是什么样的物体之后,指导学生认识水有溶解其他物体的性质;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的系列。课文分三部分:

一、通过观察食盐、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搅拌后的变化过程,与沙子放入水中搅拌后的现象做比较,加深学生对溶解的印象,在这基础上,讲解什么是溶解。

二、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判断几种常见的物体,哪些在水中溶解了,哪些没有溶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什么是溶解。

三、指导学生认识溶解的应用。

四年级的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显著事物和现象,但对一些常见的现象往往关注不够。另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且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根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科学课程教学建议,我对原教材的教学思路做了一些调整,注重给学生活动的空间,体现探究的过程。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为:

教学目标:

1、知道溶解现象;会判断某种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了解溶解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会用自己的语言呈现观察的结果;会交流、合作、评价。

3、通过对身边生活现象的观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愿意关注生活现象、乐于生活。

教学重点:知道溶解现象;会鉴别在水中溶解和没有溶解的物体。教学难点:知道溶解现象的共同特征及溶解的过程;了解过滤方法。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依据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采取“引导-探索-发现”的教学模式,观察比较、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多元化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优化教学。为此,我准备了食盐、沙子、高锰酸钾、白糖、面粉、清水,过滤装置,评价卡等;学生准备配置好的食盐水溶液。

下面说一说教学流程的设计。

一、谈话激趣,引出“溶解”

课初,我从生活实际(喝汤)入手,引导学生说一说汤味道好的原因。学生会很容易地想到葱、味精、盐等调料。此时,我提出问题:葱我们可以看见,但味精和盐跑到哪里去了?从而引出“溶解”这一新科学名词,随后板书课题。

二、探究“溶解”的秘密

为了更好地诠释“溶解”,我在本环节设计了四个活动。

活动一:实验认识

首先出示食盐和沙子,学生辨认后,将它们分别倒入装有清水的两个烧杯中,请学生观察并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然后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充分混合。稍过片刻,请学生再说一说所见所感。教师相机出示对溶解的第一点共识:像盐那样放入水中化成肉眼看不到的微粒,就说它溶解了。

对于盐和沙是否溶解,学生很容易通过观察知道。盐化在水里不见了就是溶解,沙沉在水底就是不溶解,而学生对漂浮在水中的物体是否溶解,很容易产生是溶解的错误判断。因此,第二个活动是实验辨别。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我在出示面粉后,先引导学生猜测:如果把面粉和水混合会怎样?然后鼓励学生用实验证明。学生操作实验时,教师做好指导工作。实验活动中,学生会发现面粉漂浮在水中,这时,再鼓励学生用过滤的方法把混在水中的面粉过滤出来。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介绍过滤装置后,让学生说一说过滤方法及注意事项,而后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再组织汇报。

当面粉从水中过滤出来后,让学生把盐水也过滤一次,然后比较两个过滤实验。从而得出第二点共识:漂浮在水中的物体不一定是溶解了。

这个环节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测假设-论证-进一步论证-得出结论等探究过程,使学生对溶解的认识进一步加强。

活动三:实验观察

虽说学生对溶解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溶解是怎样的过程可能还不是很清楚。针对这一问题,我分别在两杯清水中加入大颗粒的高锰酸钾和糖。学生一定会对高锰酸钾投入水中所产生的现象感兴趣,此时,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随后通过搅拌混合物,使学生明白:溶解是一个慢慢向四周扩散,由不均匀到均匀的过程。接下来引导学生复述糖溶解的过程。最后出示第三点共识:像高锰酸钾、糖一样放入水中能向四周扩散,我们就说它溶解了。

活动四:整理知识

首先引导学生根据三个共识归纳出溶解的定义,然后通过填写表格的形式将探究到的知识加以巩固,这对学生的进一步研究起着奠基和促进的作用。

三、应用生活,课后延伸

《课标》指出:“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因此,在学生畅谈“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后,我鼓励学生说一说课后的打算,做到知识的延伸。

由于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上,同学们一定会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获得乐学、爱学、会学的情感体验,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以上就是我对教学本节课的一些想法,可能还存在着问题,还请各位评委给予指正。

优课课件(篇4)

一、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笔者认为教学中成功的关健在于: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

1、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激发探索知识的愿望,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处于同一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着差异。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长于计算,有的人擅长逻辑思维,这就是学生的实际。教学要越贴近学生的实际,就越需要学生自己来探索知识,包括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既明于心又说于口。

2、遇到课堂中学生分析问题或解决问题出现错误,特别是一些受思维定势影响的"规律性错误"比如学生在处理商的小数点时受到小数加减法的影响。教师针对这种情况,是批评、简单否定还是鼓励大胆发言、各抒己见,然后让学生发现错误,验证错误?当然应该是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想法。学生对自己的方法等于进行了一次自我否定。这样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就比较深刻,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分析或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自我否定,有利于学生促进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

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数学语言分析它,用数学方法解决它,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教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因此,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教学思路

一个数除以小数"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的重点知识之一。本节教材的重点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小数点的移位法则。其关键是根据"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1、调查分析

在教学小数除法前一个星期,笔者对曾对班内十五位同学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调查,(调查结果见附表)笔者认为学生存在很大的教学潜能,这些潜在的"能源"就是教学的依据,教学的资源。从上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学生对小数除法的基础掌握的比较巩固。

(2)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潜力。

(3)优秀学生与学习困难生对算理的理解在思维水平上有较大差异。但对竖式书写都不规范。

笔者认为小数除法如果按照教材按部就班教学是很不合理的,不仅浪费教学时间,而且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小数除法,不利于知识的系统性的形成,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因此,笔者选择了重组教材。(把例6例7与例8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利用迁移,明确转化原理

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的算理是"商不变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就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为了促进迁移,明确转化移位的原理,可设计如下环节:

(1)小数点移动规律的复习

(2)商不变规律的复习

(3)移位练习

3、试做例题,掌握转化方法

明确转化原理后,让学生试算例题。在试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抽象出转化时小数点的移位方法,最后概括总结出移位的法则。具体做法如下:

①学生试做例题6例题7,并讲出每个例题小数点移位的方法。

②学生试做例8

③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转化时移位的方法,同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在得出计算法则后,还要注意强调:

(1)小数点向右移动的位数取决于除数的小数位数,而不由被除数的小数位数确定。

(2)整数除法中,两个数相除的商不会大于被除数,而在小数除法中,当除数小于1时,商反而比被除数大。

(3)要注意小数除法里余数的数值问题。对这一问题可举例说明。如:57、4÷24,要使学生懂得余数是2、2,而不是22。

4、专项训练,提高"转化"技能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被除数可能出现以下情况:被除数仍是小数;被除数恰好也成整数;被除数末尾还要补"0"。针对上述情况可作专项训练:

①竖式移位练习。练习在竖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要求学生把划去的小数点和移动后的小数点写清楚,新点上的小数点要点清楚,做到先划、再移、后点。这种练习小数点移位形象具体,学生所得到的印象深刻。

②、横式移位练习。练习在横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由于"划、移、点"只反映在头脑里,这就需要学生把转化前后的算式建立起等式,使人一目了然。

(1)判断下面的等式是否成立,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要使下列各小数变成整数,必须分别把它们扩大多少倍?小数点怎样移动?

1、2 0、67 0、725 0、003

2、把下面的数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是多少?

1、342,15,0、5,2、07。

3、填写下表。

根据上表,说说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填空,并说明理由。

(1)5628÷28=201; (2)56280÷280=( );

(3)562800÷( )=201; (4)562、8÷2、8=( )。

(重点强调(4)的理由。(4)式与(1)式比较,被除数、除数都缩小了10倍,所以商不变,还是201,即562、8÷2、8=5628÷28=201)

(该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的讲与练,理解其转化原理是:当除数由小数变成整数时,除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被除数也应扩大同样的倍数。)

(二)探究算理归纳法则

1、学习例6:

一根钢筋长3、6米,如果把它截成0、4米长的小段。可以截几段?

(1)学生审题列式:3、6÷0、4。

(2)揭示课题:

这个算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同?(除数由整数变成了小数。)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数除以小数"。(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

(3)探究算理。

①思考: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现在除数是小数该怎样计算呢?

(把除数转化成整数。)

怎样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呢?

②学生试做:

板演学生做的结果,并由学生讲解:

解法1:把单位名称"米"转换成厘米来计算。

3、6米÷0、4米=36厘米÷4厘米=9(段)。

解法2:

答:可以截成9段。

讲算理:(为什么把被除数、除数分别扩大10倍?)

把除数0、4转化成整数4,扩大了10倍。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要使商不变,被除数3、6也应扩大10倍是36。

小结:这道题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

(①改写单位名称;②利用商不变的性质。)

(3)练习:完成例7

思考:你用哪种方法转化?为什么?

同桌互相说说转化的方法及道理。独立计算后,订正。例7里的余数15表示多少?

强调: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多少倍,由哪个数的小数位数决定?

(由除数的小数位数决定。因为我们只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就成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如0、756÷0、18=75、6÷18。)

(设计意图:在试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转化时小数点的移位方法,为自主概括法则作铺垫)

2、学习例8:买0、75千克油用3、3元。每千克油的价格是多少元?

学生列式:3、3÷0、75。

(1)要把除数0、75变成整数,怎样转化?(把除数0、75扩大100倍转化成75。要使商不变,被除数也应扩大100倍。)

(2)被除数3、3扩大100、倍是多少?(3、3扩大100、倍是330,小数部分位数不够在末尾补"0"。)

(3)学生试做:

(3)比较例6、7与例8有什么不同?(被除数在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在末尾用"0"补足。)

(4)练习:课本P49练一练第三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归纳小结。

(设计意图:对被除数小数点移位后补"0"的方法,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学生试做后先不急于讲评,让他们对照教材中的两个例题,启发学生观察、比较两道例题的不同点与计算时的注意点。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逐步抽象出移位的方法。让学生在充分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归纳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会收到水道渠成的效果)

(三)展开练习深化认识

1、 (1)不计算,把下面各式改写成除数是整数的算式。

(2)下面各式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

2、根据10、44÷0、725=14、4,填空:

(1)104、4÷7、25=( );(2)1044÷( )=14、4;

(3)( )÷0、0725=14、4;(4)10、44÷7、25=( );

(5)1、044÷0、725=( );(6)1、044÷7、25=( )。

3、 (3)选出与各组中商相等的算式。

A、4、83÷0、7 B、0、225÷0、15

483÷7 0、483÷7 48、3÷7

225÷15 2、25÷15 22、5÷15

4、口算:

1、2÷0、3= 0、24÷0、08= 0、15÷0、01= 2、8÷4=

2、6÷0、2= 4、6÷4、6= 3、8÷0、19= 2、5÷0、05=

(设计意图:旨在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法则,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四)回顾总结

思考: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应怎样计算?讨论得出(填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 )的小数点,使它变成( );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 )移动( )(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 )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 )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看书P46——49,划出重点词语。

2023方山子课件(通用4篇)


为了满足您的需求我整理了以下信息:“方山子课件”。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教案是提高师生互动质量的有效手段。感恩光临愿您从中获取所需!

方山子课件 篇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心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本单元为我们展现的是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展现了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因此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味优美的语言,揣摩作者深厚的感情,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的眼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加关注自然和环境,是本单元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重点。

【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们长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 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板书:题目、作者)

二、整体感知

1、正音: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小黑板显示)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 唱和(hè) 湛蓝(zhàn) 栀子(zhī) 玄奥(xuán) 清澈(chè) 禅心(chán) 犬吠(fèi) 憔悴(qiáo cuì) 树冠(guān) 凝静(níng)

2、教师范读:初步感知课文,激发学生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1、我在山中主要拜访了哪些朋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

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2、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3、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讨论后明确:

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5、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k11-018.jpg;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四、体验与反思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探究后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方山子课件 篇2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山清水秀。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哪些风景区呢?

(泰山、安徽黄山、杭州西湖)

2、挂图1,边看边问: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黄山风景区风光秀丽、景色神奇。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写了黄山一大奇观─黄山奇石,现在我们一起去游览观光。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从课文中了解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2、请大家自己把课文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顺。

3、小小组互相读,互相检查,纠正读错的地方。

4、用生字卡片检查识字情况:

齐读──按行读──开火车读──齐读。

5、检查读课文情况。指名读,纠正错误。

三、把课文读流利

自己把课文读流利,给5分钟争取读两遍,看谁不丢字添字,不重复不破句。

四、学习课文

1、现在你最想先学哪一段呢?为什么?

(指名回答,以多数学生意见为主。)

例如先读懂第三段:

⑴ 出示挂图猴子观海,指名学生读第三段,大家看图边听边欣赏。

⑵ 你最喜欢图中的什么,为什么?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重点理解翻滚的云海,猴子的哪些特点特别有趣。)

⑶ 自己练习读出猴子观海奇石的特点。

⑷ 指名读,评议指导,范读,齐读。

⑸ 读了这段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这块奇石的名字叫猴子观海以及它的特点。)

板书:

猴子观海 抱 坐 望

2、学习第四段:

⑴ 自己练习读出仙人指路奇石的特点。

⑵ 指名读,结合指导,齐读。

⑶ 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

仙人指路站 伸 指

⑷ 想想看仙人指出的是通向哪儿的路,那儿的风景会怎样呢?

3、学习第五段:

⑴ 小组配合练习读好第五段,体会金鸡叫天都的特点。

⑵ 指名读,师生评议,指名读,范读,齐读。

⑶ 说说金鸡叫天都的哪些特点让你感到非常有趣或喜欢。

⑷ 说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

金鸡叫天都 昂 啼

4、学习第二段:

⑴ 自己练习读第二段,提出要求:

① 读出仙桃石的特点。

② 说说你喜欢仙桃石的哪些特点?

③ 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⑵ 集体讨论检测自学情况。

五、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黄山的许多奇石,哪些奇石是你特别喜欢的?你特别喜欢哪些句子呢?为什么?

六、拓展练习说说、写写、画画

课文中描写出来的奇石是那么奇特而有趣,同学们喜欢吗?你想不想亲自把它们说给大家听听;或把它们画出来给大家看看;或展开想象写一写再读给大家听听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做好准备,等一会儿老师要请些同学来当小老师给大家说说,或把画给大家看看。

1、出示要求:

选一块你喜欢的奇石,把它介绍给大家听听,把它画给大家看,或写一写读给大家听听。

2、小组配合或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检查。

3、指名反馈作业完成情况。

(选择有代表性的练习作业。)

七、作业

1、想想黄山还有哪些形状的奇石,可以给它们起什么名字?

2、用自己的话的把黄山的奇石介绍给家人或朋友听。

方山子课件 篇3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哪些风景区游玩?有些什么感受?

2、在我国安徽省南部,有一处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叫黄山。那里的岩石真让人叫绝,同学们想不想去看看?板书课题。

[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抓住学生心理,由课外引入课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概读

1、学生自读26自然段,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有名的奇石,划上记号。

2、学生说出奇石的名称,教师板书。

3、质疑:

①作者写这些石头有何不同?

②省略号在这里省略了什么?

[这一环节的安排,达到了三个目的:一是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二是指导了学生读书的方法。三是提出了问题,让学生边读边疑边思,为后文展开想象打下了伏笔。]

三、导读

根据学生兴趣,从写得详细的四种奇石里选一段导读。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它是什么样子的?

2、(出示学生点出的奇石图象),指名对图回答,教师板书重点动作词。

3、小结:这一段先告诉奇石的名称(样子),后告诉我们奇石的样子(名称)。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遵循主体教育的思想,首先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选择;其次抓住奇石的样子让学生理解具体内容,落实基础知识;最后让学生于读中进一步领悟情感。整个环节既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与传统语文教育理论的融合,又注重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和谐统一。]

四、仿读

1、总结学习方法。基本程序为自读思考图文对照说样子小结写法感情朗读。

2、同法学习详写的余下三段。

3、比较写法。

作者写这四种奇石,有的先告诉名字,后写样子,如仙桃石、仙人指路,有的先写样子,后写名字,如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这样写富有变化。

[通过前文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在后文的学习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自主学习,真正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实现了学法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四段的构段方式放在一起比较,引起学生注意其中的变化,这是通过变式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写作方法的领悟。]

五、品读

1、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两段练习感情朗读。可分小组展开读、评。

2、推举23名代表进行朗读比赛,师生共同指导、评议。

3、教师小结学生的朗读效果、技巧及方法等。

[这里突出读的训练,由学生自主选择读的内容,再次强化学生的选择能力、情感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感悟前面所学知识,在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在读中品味黄山之美、奇石之趣。]

六、创造性读

1、齐读最后一段。

2、想象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些岩石的样子,同座互相说一说(出示怪石的图象,让学生观察)。提示学生可以先说名字,后说样子,也可以先说样子,后说石头的名字。

3、指23名学生边演边说,师生共同评议。

4、启发学生从省略号中展开想象,给叫不出名字奇形怪状的岩石取名字。[乘着品读所调动的学生高涨的兴致以及对语言的感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试着仿说一段,这既是一次听、思、说的综合训练,培养了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实践能力,又通过发散思维训练,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同时省略号意义的再次理解,又使得教学前后呼应,整体感强。]

七、总结

1、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想?

2、师述:我们伟大祖国还有许多名山大川,还有许多秀丽神奇的自然风景区,在我们的周围就有许多美丽的景区,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依照《黄山奇石》的方法,仔细看一看、说一说、写一写。

[让学生来总结,畅抒心中之情的同时,又培养了说话能力。教师顺势而结,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同时课内与课外结合,教材与生活结合,体现了语文综合课的趋势。]

方山子课件 篇4

课前准备

录有雨声以及轻柔舒缓音乐的磁带或光碟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①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访问了“山里的朋友”,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下面这篇课文,一起去体味那山雨的无穷韵味吧!

②揭示课题《山雨》,带着各自不同的感受读题。

↘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①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放声地读读课文,将好词佳句用横线划下来,多读几遍,并将课文读通读顺。

②交流同学们自主发现的好词,集体品读。

③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谁来简单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教师板书:雨起、雨中、雨后)

↘学习“雨起”,感知“悄悄”

①看,山雨来了。请有感情地读读第一自然段,山雨初来乍到时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②练习说话,朗读品评。

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1)自由读这句话,感受雨来时带来了怎样的感觉?(悄悄然的、有节奏的……)

(2)就带着这种静悄悄的韵味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雨中”,感悟神奇

①雨就这样悄悄地起来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播放磁带或光碟),竖耳听,你似乎听到了什么或看见了什么?

②那课文中的山雨又是怎样的一番韵味呢?拿起书,轻声地读,体会山林中飘飘洒洒的`山雨带给你的感觉。

③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又了山雨的神奇、韵味?细读课文,找到那些令你深有感触的话语,将它们划下来。

④有侧重地交流、品析、朗读。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1)体会“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的意味:这里连用两个“由远而近”,后面还用了省略号,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带着体会朗读。

(2)在自由读的基础上指名读,并点拔,然后集体有感情地朗读。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1)读一读这话,感受感受:山雨神奇在什么地方?

(2)雨丝是飘飘洒洒的,还会是怎样的?请换一个叠词来说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用心灵去感受。

教师配乐范读。。

(3)带着遐想朗读。

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

(1)自由读,感受雨中的绿。

(2)讨论:如何理解”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句话。

↘学习“雨后”,感受韵律

①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同桌交流感受。

②汇报交流,自主朗读。教师适时点拨。

↘通读全文,积累背诵

①分小组轮读整篇课文,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②自由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完全平方公式课件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范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范文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完全平方公式课件,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完全平方公式课件【篇1】

完全平方公式是初中数学中非常基础的一个概念,是数学基础中的一类题型。在学习中,我们简单易懂地通过课件、视频等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生动的例子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完全平方公式的概念、应用、求解等方面的知识。以下是针对完全平方公式课件的详细探讨。

完全平方公式的定义和特点

完全平方公式是解决平方差公式运算的一种简化方法,其公式为a²+2ab+b² = (a + b)²。这个公式的主要特点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求解一些平方数的差,同时也可以更快地进行一些复杂的计算。

示例应用

在初中数学中,完全平方公式有许多应用,如求两数和的平方、求两个物品的平均数等。下面我们以求两数和的平方为例进行具体展示。

假设我们需要求解(a + b)²,那么我们可以先拆开原式,将其变成a² + 2ab + b²的形式,再将其化简,得出答案a² + 2ab + b²。这样我们就能够快速准确地求出(a + b)²。

图形示例

除了通过例子进行直观的讲解外,我们还可以用图形的方式来展示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例如,我们可以在坐标系上画出一个正方形,将其分为两半,并在其中一半中画出一个小正方形,然后再将这些图形一一对应,从而形成两个矩形。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就可以更形象地展示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过程。

课件互动

当然,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时,课件的互动功能也是不可或缺的。例如,我们可以出题,让学生通过计算来掌握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方法。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电子版的课件来进行互动答题,并即时了解他们的掌握情况和错误之处,进一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完全平方公式的相关知识。

总结

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完全平方公式是初中数学中一个非常基础但十分重要的概念,它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实用性。通过课件、图形展示和互动学习等形式,我们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方法,帮助他们在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完全平方公式课件【篇2】

教学目标: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解释;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条理性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过程、结构特点、几何解释,灵活应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学生自学

问题:根据乘方的定义,我们知道:a2=aa,那么(a+b)2应该写成什么样的`形式呢?(a+b)2的运算结果有什么规律?计算下列各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p+1)2=(p+1)(p+1)=_______;(m+2)2=_______;

(2)(p1)2=(p1)(p1)=_______;(m2)2=_______;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得出结果:

(1)(p+1)2=(p+1)(p+1)=p2+2p+1

(m+2)2=(m+2)(m+2)=m2+4m+4

(2)(p1)2=(p1)(p1)=p22p+1

(m2)2=(m2)(m2)=m24m+4

分析推广:结果中有两个数的平方和,而2p=2p1,4m=2m2,恰好是两个数乘积的二倍(1)(2)之间只差一个符号.

推广:计算(a+b)2=__________;(ab)2=__________.

得到公式,分析公式

结论:(a+b)2=a2+2ab+b2(ab)2=a22ab+b2

即: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或减)它们的积的2倍.

二、几何分析:

你能根据图(1)和图(2)的面积说明完全平方公式吗?

图(1)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b),面积就是(a+b)2,同时,大正方形可以分成图中①②③④四个部分,它们分别的面积为a2、ab、ab、b2,因此,整个面积为a2+ab+ab+b2=a2+2ab+b2,即说明(a+b)2=a2+2ab+b2. 请点击下载Word版完整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完全平方公式》教案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完全平方公式》教案》,来自网!

完全平方公式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背景. 教学重点:

1.弄清完全平方公式的来源及其结构特点,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公式及其特点;

2.会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会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运算 教学过程:

一、探索练习:

一块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实验田,因需要将其边长增加b米,形成四块实验田,以种植不同的新品种.(图略)

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实验田的总面积,并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观察得到的式子,想一想:

(1)(a+b)2等于什么?你能不能用多项式乘法法则说明理由呢?

(2)(a-b)2等于什么?小颖写出了如下的算式:

(a-b)2=[a+(b)]2.

她是怎么想的?你能继续做下去吗?

由此归纳出完全平方公式:

(a+b)2=a2+2ab+b2

(a-b)2=a22ab+b2

教师在此时应该引导观察完全平方公式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言语表达出来.

例:(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2x-3)2

解:(2x-3)2

=(2x)2-2(2x)3+32

=4x12x+9

二、巩固练习:

1.下列各式中哪些可以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_______________

(1) ;(2) ;

(3) ;(4) .

2.计算下列各式:

(1) ;(2) ;(3) ;

(4) ;(5) ;

(6) .

4.填空:

(1) _____________;(2) ;

(3) ; 三、提高练习:

1.求 的值,其中

2.若

小结:熟记完全平方公式,会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运算. 作业:课本P36习题1.13:1、2. 教学后记:学生基本上能套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运算,但是也有出现以下错误: (1)(a+b)2=a2+b2 (2)(+a)(2-a)=6-a2

对公式的真正理解有待加强.

完全平方公式课件【篇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主要研究的是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在整式乘法中的应用。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代数式的概念、整式的加减法、幂的运算和整式的乘法后进行学习的,其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整式是初中代数研究范围内的一块重要内容,整式的运算又是整式中一大主干,乘法公式则是在学习了单项式乘法、多项式乘法之后来进行学习的;一方面是对多项式乘法中出现的较为特殊的算式的一种归纳、总结;另一方面,乘法公式的推导是初中代数中运用推理方法进行代数式恒等变形的开端,通过乘法公式的学习对简化某些整式的运算、培养学生的求简意识有较大好处。

(2)乘法公式是后续学习的必备基础,不仅对学生提高运算速度、准确率有较大作用,更是以后学习因式分解、分式运算的重要基础,同时也具有培养学生逐渐养成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的功能。

(3)公式的发现与验证给学生体验规律发现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提供了很好模式。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素质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的能力培养为重,尤其是创新、创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等。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同时参照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会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力目标:

渗透建模、化归、换元、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求简意识、应用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观察,大胆创新的思维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一样是主要的乘法公式,其本质是多项式乘法,是学生今后用于计算的一种重要依据,因此,本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如下:

本节的重点是体会公式的发现和推导过程,理解公式的本质,并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本节的难点是从广泛意义上理解公式中的字母含义,判明要计算的代数式是哪两数的和(差)的平方。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

针对初一学生的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注意力不能持久等年龄特点,及本节课实际,采用自主探索,启发引导,合作交流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和交流。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方式、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边启发,边探索边归纳,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和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努力为学生的探索性学习创造知识环境和氛围,遵循知识产生过程,从特殊→一般→特殊,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中。

采用小组讨论,大组竞赛等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手段:

利用投影仪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变成生动、形象、直观,提高教学效率。

(三)学法指导:

在学法上,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自己归纳出运算法则,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材处理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将以“边长为(a+b)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这个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关于两数和的平方公式通过实例、推导、验证几个步骤完成。关于两数差的平方公式,我将为学生提供三种不同的思路,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理解,然后再归纳的方法进行,再通过分层次练习,加以巩固。

四、教学程序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如图,有一个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广场,则这个广场的面积是多少?

a

若在这个广场的相邻两边铺一条宽为10米的道路,则面积是多少?

a 10

引导学生利用图形分割求面积。

另一方面:正方形

10 10a 102 面积为(a+10)2, 所以:

(a+10)2=a2+20a+102

a a2 10a

a 10

b ab b2 把10替换为b,

(a+b)2=a2+2ab+b2

a a2 ab 提出课题

a b

通过较为简单的几何图形面积计算和较熟悉的整式乖法计算。引入本节学习内容(a+b)·(a+b)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特点,采用图形变化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是知识、能力的生长点,通过富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能激活学生原有认知,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和思考。

对公式(a+b)2=a2+2ab+b2的形式进行初步认识,接触

二、交流对话,探求新知

1、推导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

计算(a+b)2

解:(a+b)2=(a+b)(a+b)=a2+ab+ab+b2=a2+2ab+b2

2、理解公式特征

①算式:两数和的平方

②积: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这两个数积的2倍

3、语言叙述

(a+b)2=a2+2ab+b2用语言如何叙述

4、公式(a-b)2=a2-2ab+b2教学

①利用多项式乘法 (a-b)2=(a-b)(a-b)

②利用换元思想 (a-b)2=[a+(-b)]2

③利用图形

b

a

(a-b) b

a

5、学生总结、归纳:

(a+b)2=a2+2ab+b2

(a-b)2=a2-2ab+b2

这两个公式叫做完全平方公式,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数积的2倍。

6、公式中的字母含义的理解。(学生回答)

(x+2y)2是哪两个数的和的平方?

(x+2y)2=( )2+2( )( )+( )2

(2x-5y)2是哪两个数的差的平方?

(2x+5y)2=( )2+2( )( )+( )2

变式 (2x-5y)2可以看成是哪两个数的和的平方?

利用多项式乘法推导公式,使学生了解公式的来源以及理解乘法公式的本质。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使学生明确公式特征,加深对公式表象的理解。

由学生对公式

(a+b)2=a2+2ab+b2进行口头语言叙述。

(1)说明:教师提供三种模式,由学生选择一种去解决。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阔学生的思路。(2)同时对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换元思想,也是分散、分步突破本节的难点的第一个层次;(3)体会辩证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4)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时知识的正迁移。

使学生学会对公式的正确表述,有利于学生正确用于计算之中,此时也可以让学生对两个公式特点进行讨论归纳,适当总结一定的口诀:“头平方,尾平方,两倍的乘积中间放。”

加深学生对公式中的字母含义的理解,明确字母意义的广泛性

三、整理新知形成结构

1、完全平方公式并分析公式左右的特征。

2、换元的基本想法

四、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1、例1教学: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a+3)2 (2)(y-)2 (3)(-2x+t)2 (4)(-3x-4y)2

学生直接运用公式计算,教师板演,讲评时边口述理由,针对第(4)题(-3x-4y)2可以看成是-3x与4y差的平方,也可以看成-3x与-4y和的平方

提出以下问题:

(1)可否看成两数和的平方,运用两数和的平方公式来计算?

(2)可否看成两数差的平方,运用两数差的平方公式来计算?

(3)能不能进行符号转化?如(-3x-4y)2=(3x+4y)2

2、公式巩固

(1)同桌同学互相编一道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题目,然后解答。

(2)下列各式的计算,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

①(a+b)2=a2+b2 ②(a-b)2=a2-b2

③(a-2b)2=a2+2ab+2b2

3、练习: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学生板演)

①(a+5)2 ②(3+x)2 ③(y-2)2 ④(7-y)2

⑤(2x+3y)2⑥(-2x-3y)2 ⑦(3- )2 ⑧(- - )2

4、例2,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1)1012 (2)982

5、练习: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912 (2)7982 (3)(10 )2

6、讨论:(1-2x)(-1-2x), (x-2y)(-2y+1)如何计算

五、公式拓展,鼓励探究

1、a2+b2=(a+b)2-______ a2+b2+ _______=(a+b)2

a2+b2+ ________ =(a-b)2

2、(a+b)2-(a-b)2=______ 3、(a+b+c)2=________

4、提出思考题:(a+b)3=? (a+b)4=?

5、已知 求 的值。

6、已知: ,求 , 的值。

6. 已知 ,求x和y的值。

(1)遵循及时巩固原则。(2)针对初一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的特点。(3)形成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式的运用

(1)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2)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换元法。(3)进行符号转化的变换,加深学生对公式理解的深度,也为进一步学习其它知识打好基础。

对这几个式子的辨析目的在于防止学生对以前学过的如(ab)2=a2b2的公式的负迁移作用

讲练结合

(1)合作学习,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逐步引导到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学生讲自己解题的想法和步骤,培养语言表达能力。(2)体会公式实际运用作用,增加学习兴趣

进一步辨析完全平方公式与平方差公式的区别

公式变形利于各种计算

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用学习研究完全平方公式的方法去研究公式的拓展变形问题。如:三项式的平方,两项式的立方、四次方等,培养学生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钻研精神。

六、小结提高,知识升华

1、两个公式 (a+b)2=a2+2ab+b2

(a-b)2=a2-2ab+b2

2、两种推导方法:多项式乘法导出;图形面积导出

3、换元法与转化

七、作业布置,分层落实

1、阅读教材 6.17内容

2、见省编作业本 6.17

3、对(a+b)2,(a+b)3 ……的展开式从项数、系数方面进行研究

由学生自己小结本节所学知识、方法等。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作出补充。

(1)作业1主要以培养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的。(2)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原则。作业2要求全体学都能完成。作业3为选做题,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选做。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注重人本思想,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重。 也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

附:板书设计与时间大致安排

屏 幕

课题

公式……例题

学生板演

本课时的时间大致安排:

引入课题3分钟左右,探求新知15分钟左右,整理新知2分钟左右,应用新知15分钟左右,公式拓展5分钟左右,小结作业布置约5分钟。

设 计 说 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为本的思想。遵循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和认知规律(从特殊到一般)。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已较熟练掌握多项式乘法,并且本节之前也已经学习了平方差公式)进行本课设计的。下面就设计作几点简单说明:

1、完全平方公式的本质是多项式乘法,它的推导方法与平方差公式推导方法是一样的,根据乘方的意义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就可以推导出完全平方公式。因此在两数和的平方公式推导中,采取先由学生自己计算(a+b)2,然后教师点题的方式,再加上引课时已经由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得出的结论(a+b)2=a2+2ab+b2,学生是容易接受的。在两数差的平方公式推导中,更进一步,由学生自主选择一种模式解决、验证,增加了数学课堂的开放性。

2、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从引入时图形变换的教师启发引导,到公式验证、推导时的学生自主探索,再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学习,都突出了学生是探索性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公式拓展中还提出了思考题(a+b)3=?(a+b)4=?……(a+b+c)2=?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钻研探索的精神。同时让学生明确本节课不仅要学会完全平方公式,更加要学会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方法,即授学生以渔,让学生学会学习。

3、在练习设计与作业布置中都体现了分层次教学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的参与并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也遵循了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4、充分挖掘本课时教材中的隐含的各种数学思想,在教学中渗透如建模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换元思想、化归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求简意识、应用意识、创新能力等各方面能力。

5、公式(a-b)2=a2-2ab+b2可以作为(a+b)2=a2+2ab+b2的一个应用,这样两个公式便统一为一个公式,这样做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但作为应用,实践表明还是把它们分开来用的好。因此,教学中在公式(a-b)2=a2-2ab+b2的推导过程就有意识的安排与(a+b)2=a2-2ab+b2统一,但又它与(a+b)2=a2+2ab+b2同等的对待。最后在小结时,对于两者的联系再加以说明,让学生领会到数学中的辩证统一思想。

完全平方公式课件【篇5】

学习目标:

1、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用几何图形解释公式;

2、利用公式进行熟练地计算;

3、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过程,发展符号感,体会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规律。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索

1、计算:(1)(a+b)2 (2)(a-b)2

2、你能用文字叙述以上的结论吗?

(二)合作交流:

你能利用下图的面积关系解释公式(a+b)2=a2+2ab+b2吗?与同学交流。

(三)试一试,我能行。

1、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x+6)2 (2)(a+2b)2 (3)(3s-t)2[来源:中.考.资.源.网]

(四)巩固练习

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A组:

(1)( x+ y)2 (2)(-2m+5n)2

(3)(2a+5b)2 (4)(4p-2q)2

B组:

(1)( x- y2) 2 (2)(1.2m-3n)2

(3)(- a+5b)2 (4)(- x- y)2

C组:

(1)1012 (2)542 (3)9972

(五)小结与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六)达标检测

1、(a-b)2=a2+b2+ .

2、(a+2b)2= .

3、如果(x+4)2=x2+kx+16,那么k= .

4、计算:

(1)(3m- )2 (2)(x2-1)2

(2)(-a-b)2 (4)( s+ t)2

完全平方公式课件【篇6】

一、学习目标

1.会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一些数的简便运算

二、学习重点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一些数的简便运算

三、学习难点

灵活运用平方差和完全平方公式进行整式的简便运算

四、学习设计

(一)预习准备

(1)预习书p26-27

(2)思考:如何更简单迅捷地进行各种乘法公式的运算?[

(3)预习作业:1.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2) (3)(4)

2.计算:

(1) (2)

(二)学习过程

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的逆运用

由 反之

反之

1、填空:

(1)(2)(3)

(4)(5)

(6)

(7)若,则k=

(8)若是完全平方式,则k=

例1计算:1. 2.

现在我们从几何角度去解释完全平方公式:

从图(1)中可以看出大正方形的边长是a+b,

它是由两个小正方形和两个矩形组成,所以

大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这四个图形的面积之和.

则S= =

即:

如图(2)中,大正方形的边长是a,它的面积是 ;矩形DCGE与矩形BCHF是全等图形,长都是 ,宽都是 ,所以它们的面积都是 ;正方形HCGM的边长是b,其面积就是 ;正方形AFME的边长是 ,所以它的面积是 .从图中可以看出正方形AEMF的面积等于正方形ABCD的面积减去两个矩形DCGE和BCHF的面积再加上正方形HCGM的面积.也就是:(a-b)2= .这也正好符合完全平方公式.

例2.计算:

(1) (2)

变式训练:

(1) (2)

(3) (4)(x+5)2–(x-2)(x-3)

(5)(x-2)(x+2)-(x+1)(x-3) (6)(2x-y)2-4(x-y)(x+2y)

拓展:1、(1)已知,则=

(2)已知,求________,________

(3)不论为任意有理数,的值总是()

A.负数B.零C.正数D.不小于2

2、(1)已知,求和的值。

(2)已知,求的值。

(3).已知,求的值

回顾小结

1.完全平方公式的使用:在做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符号问题和正确认识a、b表示的意义,它们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单项式,还可以是多项式,所以要记得添括号。

2.解题技巧:在解题之前应注意观察思考,选择不同的方法会有不同的效果,要学会优化选择。

天平课件14篇


我们需要认真准备教案课件,这是老师上课前必须完成的重要工作。只有静下心来认真撰写教案课件,才能确保课堂中的关键内容不被遗漏。那么如何撰写一篇出色的教案呢?如果您想深入了解“天平课件”的相关知识,不妨仔细阅读本文,如有需要可以随时收藏本页。

天平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规律:

出示天平图:

今天我们要在天平上做游戏,通过游戏我们将发现一些规律。现在我在天平的左边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正中央,说明什么?

如果在天平的左侧加上2克砝码,右侧也加上2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用算式表示?

如果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相同质量的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用算式表示你的发现。

二、提出假设,验证规律:

同学们推想一下如果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怎样?你设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讨论与实验。

你发现什么数学规律?在小组内商量一下。

我们利用同学们发现的这个数学规律,就是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x是多少。同学们试一试,如何求出x+8=10中的未知数x。在小组内商量一下。

学生汇报求未知数x的方法。

三、巩固训练。书本91页。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天平课件【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天平的状态判断哪个物品轻,哪个物品重。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感受物品轻重的过程,知道可以用天平比较物品的轻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身边的事物有好奇心,能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判断。

教学准备:

天平

教学方案: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大家都吃过西瓜吗?谁能说一说,一个西瓜和一个气球,哪个轻,哪个重?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比较轻重的方法。

二、自主探索

1.教学做一做

(1)在课前准备一个面包和一瓶饮料,先让学生说一说哪个轻,哪个重,再让学生掂一掂,感受一下,并说一说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提出蓝灵鼠的问题。可以先让学生猜一猜,天平会有什么现象。

(3)结合上面的活动,使学生了解用天平可以比较物品的轻重。

2.用天平比较

(1)可以让学生掂一掂自己准备好的苹果和梨,判断一下哪个轻,哪个重?再分别用天平比较。

把学生带来的苹果和梨放在一起,观察哪个梨可能与哪个苹果的质量相等。

三、课堂练习

第一题学生判断后,交流一下各自做的结果。

第二题要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天平图作出判断。

第三题是一道推理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新知识?

五、课堂作业:

补充信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并解答。

天平课件【篇3】

教学内容

千克和克(教材78页--79页)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会用若干玻璃球表示某个物品的质量。

教学难点

会用若干玻璃球表示某个物品的质量。

教具准备

天平、梨、玻璃弹球、文具等。

一、创设情境

师:上节课,我们用天平比较了两个物品的轻重,这节课我们继续利用天平学习。

二、自主学习

1.教师出示梨和玻璃弹球,请学生掂一掂梨和弹球。

2.教师演示

(1)一边放梨一边放玻璃球,学生观察用语言表述。(梨比1个玻璃球重,梨比2个玻璃球重等。)

(2)直到天平平衡,学生观察汇报并用语言表述。(1个梨和个玻璃球同样重。)

3.小组活动,用一个玻璃球重作单位,试着测量语文和铅笔盒等文具各有多重。

(1)学生拿出文具自己掂一掂,猜测有几个玻璃球的重。

(2)小组活动测量。(教师深入小组内部和学生一起活动。)

(3)每组选一样文具,板前测量汇报。(注重语言的表述。)

三、课堂小结

四、综合练习

1.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做,全班交流。

2.实践活动,练一练第2题。

(1)学生先估测。

(2)实际测量。

(3)交流测量结果。

一、创设情境

二、自主学习

三、课堂小结

四、综合练习

天平课件【篇4】

我上的天平游戏是北师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91页的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探索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

2、利用探索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方程。

3、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方程。

4、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天平游戏,探索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教学难点:利用等式的.性质和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简单的方程。

下面将我本节课的设计程序进行说明:

第一个环节:我利用天平这一直观教具,让学生观察天平两边都加上相同质量,天平仍然平衡,引导学生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接着让学生推测如果在天平两边同时去掉相同质量,天平会怎样?学生推测以后,然后通过天平去验证学生的推测,由此得出结论,“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第二个环节:利用等式的性质和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解方程(本节课只用到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解方程并且只要求解简单的方程,但解复杂的方程时用等式性质进行解方程就比较麻烦。我们组在备课时考虑到为以后学习解方程做铺垫。本节课把运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解方程也要讲到。学生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解方程不做要求,但一定要让学生掌握等式的性质。还有在解方程时要强调解方程的格式。但在讲课时发现学生书写习惯还是有点不熟悉,可能是刚接触到解方程,也有可能是强调的不够。

第三个环节:通过一组练习题讲解检验方程的方法、方程解和解方程。可能大家在这里有点疑惑为什么要把检验方程放到练习题当中,刚开始我也是把检验方程设计到解方程这一环节,但后来吴老师建议我把这部分放在后面,因为这样使重点就分散了,这样学生也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最后,加了一道提高题。这样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拓展,也使整节课有层次。但我在最后一题讲解的不够透彻。

本节课上下来看还是存在很多不足,比如说在讲解方程X+8=10利用等式性质解的时候,两边都减去8,没讲为什么要减8,能不能在两边都减2或其他数,没讲到。备课时考虑学生不够。再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使自己更快成长起来。

天平课件【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会读产品说明书,能参照说明书正确调节使用天平。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托盘天平时,经历参照说明书学习调试和使用规则的过程。

2、体验使用天平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读用产品说明书的习惯。

2、养成在操作过程中遵守操作规则爱护仪器的习惯、养成细心、耐心、认真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会正确调节和使用天平。

教学难点会用天平测质量。

教学用具天平烧杯?粉笔

导入新课

托盘天平是实验室中常用来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它的主要结构。老师现在给你一个小石块,你能告诉我它的质量是多少吗?

要想知道小石块的质量,就让我们一起踏上“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的旅程。

(学生回忆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

自主探究

1、天平和正确使用规则是什么?

2、使用托盘天平测质量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3、你知道托盘天平上”最大量程””感量”的含义吗?

(结合目标,学生阅读课本“托盘天平使用说明书”及“学习使用量筒或量杯”部分。发现疑难,小组讨论,小组代表汇报)

合作探究展示提高

知识点:学会使用天平

问题一:请同学们阅读天平的使用说明书,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对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1、使用顺序

⑴”放”。应怎样放置天平?

⑵”调”。游码应放在什么位置?怎样调节天平?天平在什么情况下平衡?

⑶”称”。物体与砝码分别放在哪个盘里?

⑷”记”。天平平衡时,怎样计算物体的质量?

⑸”收”。测量完毕,怎样收回砝码?

2、保养

⑴所测物体的质量与天平的量程有什么关系?

⑵怎样加减砝码?

⑶怎样保存天平和砝码?

⑷使用完毕游码与砝码应怎样?

⑸天平与砝码发生氧化腐蚀或其它问题,应怎样处理?

小结:明确托盘天平的调节与使用,同时强调:”调”应先调节游码再调节平衡螺母;”称”必须是左物右码,养成读用产品说明书的习惯。

问题二: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下列测量活动,首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统一正确合理的实验步骤及注意问题,然后进实验收集证据(师巡视并收集解决出现的问题)

⑴用天平测出一支粉笔的质量。

⑵用天平测出50ml水的质量。

分析与论证:每一小组的读数是否都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教师强调:实验完毕要整理器材。天平是较精密的仪器,使用它一方面要严格执行操作规则,另一方面要有细心和耐心。

问题三:一个小曲别针的、质量很小,你有办法利用托盘天平测出它的质量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最佳方案。利用”积累”法可测出质量过小的物体的质量。

(学生阅读、自学“托盘天平使用说明书”部分,小组讨论老师提出问题,小组代表发言汇报)。

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展示其方案。

学生利用天平测粉笔和水的质量。

学生对比分析,讨论交流,明确测杯中水的质量的合理实验步骤。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代表发言。

同时介绍托盘天平“感量”的含义。

学生阅读课本,分析讨论,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小组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问题四:要测量一个曲别针的质量,下列测量方法你认为正确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引导分析讨论:

A、把一个曲别针直接放在天平盘里测量。

B、测量一个曲别针和一块铁的质量然后再减去铁块的质量。

C、测量100个曲别针的质量,然后除以100。

D、以上三种方法都可行。学生分析讨论测量方法,小组代表展示方案。

学生进行测量

反思完善依据板书提炼主要知识,回扣目标。

解答疑难总结方法,谈收获,提出新问题。

达标测评指导学生过关训练,对反馈问题进行补偿学生独立做题,互纠、互评,师抽批?

天平课件【篇6】

教学内容:探索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及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目标:1、通过天平游戏活动,让学生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让学生能利用发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具准备:几张天平图画、实物道具、自制天平

教学过程:

一、以情激趣

1、谈话: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玩过撬撬板吗?谁在玩中有所收获?

生1:玩过(兴致很高)上次我和在鹰潭公园里玩过,太重,把我撬得老高。

生2:坐撬撬板两边最好要平衡才好玩。不能一边太重或太轻。

师:平衡?能解释一下吗?

生2:也就是两边重量要差不多或相等。

师板书=(等号)

师:看来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今天,咱们要在类似于撬撬板的天平上做游戏,游戏中可隐藏着不少规律呢!

揭示课题:天平游戏(一)

[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悟数学源于生活]

二、探索新知

(一)1、出示天平(贴天平图画)

师:猜一猜,在天平左右盘里放入物品会出现几种情况。(贴图画)

生:

生:中间的天平左右平衡,说明放入了相等的物品。

师:没错,说明放入了相等质量[可理解为重量]的物品,瞧,老师在天平左右放入20克的橡皮擦,谁能用算式描述?

生:20=20

2、现在天平左右同时放入35克的米尺,你们有何发现?[老师自制简易天平演示]怎样用算式表示。(20+35=20+35)

3、如果天平左边放入x克铅笔和右边的橡皮擦正好相等,则说明(x=20)

4、演示天平左右同时加上一本本子30克。

多数学生能脱口而出x+30=20+30(师板书)

5、通过上面的游戏你有何发现?(生七嘴八舌)

[师引导学生将具体抽象成数学语言,既天平左右平衡时,可看成等式]

小结: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二)谁能再推想一下,为使天平左右平衡,还可进行怎样操作?

生:两边再加上相同重量的东西。

生:可以在两边同时拿掉一样重的物品。

一生操作:将上一演示时天平左右两边的本子拿掉。

学生领悟:在等式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反思:由于教学设备有限,无法每个小组提供一台天平,所以教师通过自画图及自制简易天平演示,由于学生都有坐撬撬板的生活经验,再通过演示学生很容易总结出规律。]

三、解释运用

师:我们利用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来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是多少。在小组试一试求未知数:x+30=20+30

生1:我想20+30=50所以x应该等于20。

生2:我认为直接将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减去30,等式还成立。

所以x=20

生3:用右边的50减去30得到20。

师:你们同意他们的这种方法吗?比较这几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再试一试:x-8=16,x+6=33

师解释方程的解并板书

[反思:大多数学生能学以致用]

四、巩固练习(略)

[我采取了讲练结合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既重视知识的教学,又重视能力的培养。]

五、全课总结(略)

板书设计: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等式20=2020+35=20+35

等式方程x=20x+30=20+30

解方程:x-8=16x-8=16x-8=16

解:x-8+8=16+8解:x=16+8解:x=24

x=24x=24

教学反思:

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在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等求方程中的未知数。而现行北师大版教材是借用天平游戏使学生开始解方程,用到了初中的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方法。

教学中我尝试先按教材设计的思路走,观察孩子们的学习效果。如果效果不理想就采取过去的方法重新来过。在教学过程中,受题型()+30=50的引导,几个学生马上想到求未知数可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的方法。但大多数学生喜欢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的方法,而且反应灵敏的学生一步计算完成。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学生们活动得有滋有味,从活动中悟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加上我适时地点拨和归纳很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第二课时天平游戏(二)新授后,课间休息的时候,我给学生们概述了过去解方程的方法: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被除数=商除数。通过对比有百分之七十的学生觉得现在的方法浅显易懂、用起来方便。数学方法可以多样化,但学生自己通过比较、择优的方法会更易于掌握。

天平课件【篇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手段日新月异,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手段已成为各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各学校和公司为满足此需求,现已制作了大量的课件,但有的人在制作课件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在探索过程中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下面,我就结合本人多年的制作经验说一说其科学的规划、设计和制作技巧,希望能给你一丝启发。

一个课件的制作和一个软件产品的创作相似,为了提高效率,避免不别要的重复劳动,应以软件工程的观念去开发和管理。因此一个课件从无到有应该包含以下过程:1、问题的定义;2、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3、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4、编码和测试;5、维护。下面我就对每一过程所涉及到的思路和技巧作一介绍。

一、问题的定义。

在软件工程中有明确的定义,但相当复杂。把它引到制作课件时其含义可通俗理解为做什么?,即我们制作课件的主题。比如,《天平》就是课件的主题。有些刚搞课件的老师不知做什么,而等别人做出时第一感觉就是好!,我怎么想不到?,实际上,他(她)不是想不到,而是没有去想,或者说没有一个正确思路去指导想。结合本人多年的经验,思路主要有两点:

1、按课本章节逐一思考,寻找主题。这样制作的课件由于是按章节做的,很适用于课堂教学,易于提高课堂效率。目前,象这样的物理课件已经比较齐全,但其它学科还不齐全,其它学科的老师可以就此多做一些文章。另外,新教材不断的推出,也可以让我们老师多抓住一些主题。再者,我们也可以从不同角度、深度、方法上制作别人作过的主题。《天平》就是初中物理第七章第二节内容,在我制作此之前,也看过别人做的,但我换了一个角度(模拟测量过程)又重做它,这不,这次参加省级比赛获得三等奖。

2、综合几章几节内容,寻找一个专题式的主题。这样制作的课件很适用于复习课或学生的自学,便于学生知识面的加深与拓展。我曾经看过这样的课件《大陆板块漂移说》,它就是从历史、地理、生物各角度加以说明,这样的课件显然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各学科的联系,适应素质教育大潮。

二、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

把它引到制作课件时其含义可通俗理解为如果做了,有没有意义?能不能发挥计算机的优势?我曾遇到这样的一件事情,一位老师制作了这样的一个课件,仅有几行文字和两幅图片(由以前的挂图扫描得到的),评委看后认为:这个不需要制作课件,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完全可达到同样的教学目的。从本例不难看出,要想参加课件评比,我们选择的主题,制作的课件一定要能发挥计算机的优势。计算机的优势主要有显示微小的事物、慢放快速的过程、化抽象为形象、增强趣味性等等,这里就不一一例举,各位可以参看其它书籍。但我认为制作课件本身不是为了评比,而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素质。刚才那位评委的评价无可厚非,但各位也可设想一下:一批是一直有传统手段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批是经常接触那些简单的又能代替传统教学手段的课件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他们以后接触计算机时,前一批的学生可能就会感慨地说计算机是什么东西?我还没有见过呢?。而且,那种简单的课件制作又不会花费你太多的时间,到此,作为一名负责的教师,你将采用哪种手段教书育人呢?我想你的答案和我一样:后一种。

总之,要想参加课件评比,我们选择的主题就要能够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素质,只要计算机能发挥一点优势,我们就可以选择此主题。当然,我们也要主意计算机不能完全代替实验,不能完全代替教师。这就要求我们选择主题和设计课件内容时考虑这一点。

我选择〈〈天平〉〉为主题,制作模拟测量过程的课件,因为两点好处:1、虽然天平的使用是要做分组实验的,但教师肯定要对天平的构造、使用技巧、使用主意点作一些讲解,而往往实验室又很大,天平相对就很小,用实物说明时,后面的学生是看不清的,如果能够很好的结合本课件,把它和实验有机组合起来,教学效果可以提高很多。2、为了适应未来的网上教学,学生可在网上用虚拟天平模拟测量过程,学会天平的使用。

三、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

前面我们决定了做什么,这步就是让我们为达到其目标精心设计。

在总体设计上,我主张用功能模块分析法,即思考本课件要完成哪几个功能,而且每一功能又要完成哪几个功能,这样一层一层的细分下去。例如:

在一个功能模块不太好分成几个独立模块时,我们在总体分析上就可以到此为止,下面就用详细分析方法设计这一模块。

在详细设计上,我主张用流程图的方法。由于课件与其它一些软件不一样,它肯定是要以展示画面为主的,因此我们在画流程图之前,先要仔细想一想展示效果,以及如何配合人机交互。

例如:在模拟测量模块中,我们要尽量模拟真实达到这样的效果:1、一架天平,砝码(如上图所示),2、随时点击左盘的物体能改变物体质量,3、随时点击右边木板上的任一砝码,此砝码要出现在右盘上,原位置砝码消失,4、随时点击右盘上的任一砝码,此砝码要出现在右边木板上,原位置砝码消失,5、随时拖动游码(只能沿横梁),游码被拖到哪里,它就定位在那个坐标位置上。6、做以上任一交互操作,天平随即要根据其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大小做出不同的摆动。

由于篇幅原因,只能附上简易流程图。

四、编码和测试。

前面我们已经设计好整个课件,这一步就要把我们的设想转化为现实,即把它制作出来。这一步一般又要分四小步:1、收集和制作素材,2、选择一个多媒体编辑工具,来有机组合文字、图片、动画和交互,3、进行测试,看一看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4、装潢,即修饰每幅画面,使它给人一种美感。

现在多媒体编辑工具很多,如果功能复杂,可采用Dephi语言、VisualBasic语言或其它面向对象设计的语言,但目前我们常用Authorware多媒体编辑工具。下面针对此工具谈一谈一些常用的小技巧。

1、如何在动画上显示文字。分两步:①打开动画图标的属性对话框,关掉直接显示到屏幕这一条;②打开含有显示文字的展示图标的属性对话框,在层次一栏中输入一个比动画层次大的数据,一般输入2以上的数据(缺省是0)。

2、如何在调试过程中及时看到变量的值。分两步:①建立一个新的展示图标,打开图标,用文字工具输入一变量名,同时在输入变量名之前和之后分别加左右大括号,如要显示变量Time时,可用文字工具输入{Time}②打开此图标的属性对话框,在层次一栏输入一个较大的数据,免得被后面图标遮挡;另外打开自动更新变量这一条。

3、如何正确读出游码的读数。首先,要使游码能沿一直线拖动,可以用两种方法实现:①采用运动图标,并按刻度轨迹运动方式。②采用图标属性框中按轨迹移动。这两种方法是等效的,非常相似。其次,定义轨迹的初末位置坐标,比如本课件中游码的初坐标为0克,末坐标为5克。这样游码在移动时,其相对坐标值就在0克和5克之间。最后,通过系统变量pathposition读取游码所在位置坐标的数值,该值也就大致对应游码的读数,但要注意,其数值可能和实际读数有误差,因此一定要对每一数值测试,不准的要用IF语句加以纠正。

五、维护。

即课件的修正和升级。在后期的使用中发现制作中的Bug,要加以修正;由于某些原因,如教材的更新,这就要求对课件升级与完善。为了便于以后的维护,图标和变量的名称不能太简单,要能反映它所代表的意义。这一点,人们贪图省事,经常忽略。

以上是我多年的一点体验,提供给大家以作参考,由于水平有限,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愿和大家共同切磋。

天平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探索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2、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一说: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还成立吗?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二、学生尝试解方程:

4x=380

三、巩固训练。书本92-93页。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猜数游戏

教学目标:1、通过猜数游戏等活动,会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2、学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重点: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方程

通过淘气和笑笑做猜数游戏,引出用方程来解决的实际问题。

二、探索方法。

1、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做猜数游戏,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鼓励学生探索游戏的奥秘,列方程解决。对于解设和答题,只要能说清楚即可。

2、如果淘气想的数为x,那么2x+20=80,x=30

也可以这样写:

解:设这个数是x

2x+20=80

2x=60

X=30

三、解决问题。书上95页。

四、质疑与总结。

天平课件【篇9】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探索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二、教材分析

教材利用天平这一直观教具,让学生观察天平两侧都加上或减去相同质量,天平仍然平衡,引导学生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教材中上面四幅图,左面的两幅图是具体的数,通过天平使学生能清楚地感知两边加上2克砝码后天平仍是平衡的,也就是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2,等式仍然成立;右面的两幅图是含有字母的等式,通过天平使学生能清楚地看到两边加上5克砝码后天平仍然平衡的,也就是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5,等式仍然成立。在此基础上,初步得出结论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下面四幅图的设计与上面四幅图的设计类似,也是通过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平衡,得出结论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样处理教材就与初中的有关知识连接了起来,体现了知识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经济特区--深圳,学生大多来自知识分子家庭,家庭经济条件良好,学生的知识面宽,生活中已经初步接触并了解天平的一些基本知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方程的意义,但还不知道解方程的方法。

四、课堂实录

(一)利用天平发现规律

1.师;今天我们要利用天平来做游戏,通过游戏同学们将会发现一些规律。

演示一:

现在我们在天平的左侧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正中央,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两边相等,5=5。

师:现在左侧加上2克砝码,右侧也加上2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天平仍然平衡,算式表示为5+2=5+2.

师:分别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相同质量的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请用算式表示你的发现。

(同学们分别做试验,列算式)

演示二:

师:现在左侧放的砝码质量是x克,右侧放10克砝码,天平出于什么状态?请同学们用算式表示这时天平的状态状况。

生:天平两边平衡,算式x=10表示天平处于平衡状态。

师:现在左侧加上5克砝码,右侧也加上5克,你们发现了什么,用一个方程把天平的状态情况表示出来。

生:天平两边仍然平衡,x+5=10+5.

演示三:

师:如果两边都加上10克呢?会出现什么情况?怎样用方程表示?如果都加上12克呢?

生1:我认为两边都加上10克,天平仍然会平衡,用方程表示为x=10=10+10。

生2:我认为两边都加上12克,天平仍然会平衡,用方程表示为x+12=10+12。

师: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同伴互相交流交流。

生:天平的两侧都加上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平衡。

师:同学们推想一下如果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怎么样?请你设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请同桌两位同学合作)

生1:我们推想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平衡。我们用的是刚才第一次的试验,5+2=5+2,现在两侧都去掉2克,天平仍然平衡,5+2-2=5+2-2。

生2:我们认为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平衡。我们用的是刚才第二次的试验,x+5=15,先在两边都去掉5克,天平仍然平衡。X+5-5=15-5。

通过刚才的两组游戏,如果我们把天平作为一个等式(当天平平衡时)的话,你发现什么数学规律?小组内可以相互的说一说。

生: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师:我们利用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可以解方程,就是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是多少。同学们试一试,如何求出x+18=10中的未知数x。

(二)尝试解答

求出方程x+8=10中的未知数。

生:我们组想利用刚才发现的规律,方程两边都减去8,方程还成立。即x+8-8=10-8,x=2。

师:请同学们检查一下x=2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求未知数x

x-19=2x+12=20x-12.3=2.8

(四)小结

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以下体会:

1.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符合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的.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是这节课的一大特色和成功之处.

3.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调动和发挥,课堂上迸发的是学生思维的火花.当然这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能围绕关键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有的问题要当机立断.不过教师的转变也是需要过程的,他将随着新课改的开展而不断提高,和新课程共同成长.

此外,在解简易方程时,学生面对出现的错误有三种反应:一是把错题扔在一边,重新再做;二是重新计算最后一步的计算结果;三是从头查起,找到错误原因再改,但所用的时间较长。三种反应代表了三种学习品质。第一种学生显然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面对问题采取回避的方式,怀着侥幸的心理去碰运气,如果做对了,就过去了,做不对,重新再来。这种学生往往不停地重复着同一个错误,而不思改悔。这种学生用这样消极、被动的心态面对学习,因而学习成绩不佳,问题多多。第二种学生虽然比第一种学生有进步,能够查找自己的问题,但不求甚解,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说明学习态度存在偏差,因而导致学习效果差。第三种学生比较善于反思,能够从根本上注意解决问题,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但在方法上还需要教师给予指导。面对这三种学习状况,身为教师应把握住契机,纠正错误的学习态度,教给正确的反思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并将这种品质延伸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各个层面。

六、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设计有以下特点

1.采用天平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根据试验发现的规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活动中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

2.教学过程的安排上注意由具体到抽象,通过天平的操作使学生理解算理,。在思维过程上,有展开,有压缩,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

3.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规律有学生猜测,再加以验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

虽然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但整个思路是由学生形成的,使新方法在学生头脑中越来越清晰,直到真正认识并掌握它,这样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由学会型向会学型转化,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点评人:陈清容(深圳市南山区教研室)

天平课件【篇10】

八年级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导学案

课题: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课型:新授主编人:XXX审核人:初二备课组

班级:姓名:学号

【教学目标】

1.道德目标:

2.情智目标:

①感情目标:体验学习物理的乐趣。

②认识目标:通过实验,学会使用天平,掌握测量固体和液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时间】(1学时)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节

(二)互阅作业

(三)自学与互帮

1.内容一:探究影响物体质量大小的因素

自学方法:1.称橡皮泥的质量

①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观察;天平的最大测量值为,标尺上的分度值为;

②把游码移到标尺的“0”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③用天平称量一块橡皮泥的质量,然后把橡皮泥捏成其他形状后再称一称,它的质量是否改变了?

结论: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无关)

生活经验:当一块冰熔化成水后,他们的质量是否改变?

结论:物体的质量与物质的状态(有关/无关)

科学研究还发现:物体的质量不随地理位置的变化而改变,例如。

综上所述:物体的质量不随、、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

3.自学内容二:6.2测量一个金属回形针的质量

实验序号回形针数量/个总质量/g一个回形针质量/g

①1

②20

③40

方法:当测量物体的质量较小时,可以先测量多个物体的总质量,然后算出一个物体的质量。这种“测多算少”的方法能使测量的结果更精确。按照下表要求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填入空格内。

4.自学内容三:6.3测量烧杯中水的质量

(1)、排出正确的实验步骤:

A、计算烧杯中水的质量

B、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

C、测量烧杯的质量

(2)将测量步骤和测量数据填入表格。

天平课件【篇11】

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案示例之三

(作者:曹广键)

 

教学目的

1.知道量杯和量筒的用途.会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和固体的体积.

2.会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注意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读量筒的刻度值.

教具

教师用:投影仪、量筒、量杯.

学生用:量筒、盛有盐水的烧杯、盛有清水的烧杯、细长石块、细线一根、托盘天平、法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重要特性.书中84页给出了20多种常见的不同状态物质的密度值,它是前人用实验的方法测定出来的.在学习了密度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测定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方法.

板书课题:四、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提问:1.什么叫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

2.要测出某一种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出物质的哪些量?(结合测定石块密度和盐水的密度加以说明)

设疑:用什么仪器来测定盐水的体积和形状不规则的石块的体积呢?

解疑:教师出示量筒和量杯,指出它们都是测液体体积的仪器.

板书:1.量筒和量杯

用途:测液体的体积.

教师利用投影片,介绍量筒和量杯刻度线的区别.量筒的内径粗细均匀,简身上刻度线间的距离是均匀的.量杯的内径粗细不均匀,且上粗下细,所以,杯身上刻度线越靠近杯口间距越小.

学生分组利用实验桌上的量筒进行观察:

(l)量筒上刻度的单位;量筒的最大刻度是多少?它的每一小格代表多少?(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说明ml是毫升,1毫升=1厘米3)

(2)向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清水(不超过最大刻度),观察水面是凹形的.还是凸形的.(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明确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

板书:使用:(1)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以凹形底部为准.

(2)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相平.

教师利用投影片,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读三四个值即可)

板书: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学生看书P83的图7—7.要让学生说出图中Vl,V2,V各是谁的体积.

板书:2.学生实验,测石块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

实验前,教师应强调三点:

(1)实验要按书中设计的步骤进行.

(2)使用天平前应先对天平进行调节.

(3)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1和表2中.

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巡视、检查并指导学生实验、重点检查以下几方面;

(1)能否正确地,规范地使用托盘天平.

(2)能否正确地使用量筒.注意纠正读值时的错误.

(3)能否正确地选择数据表中的数值,计算出石块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

学生实验完毕,请实验做得较好的两个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数据填入黑板上事先画好的表播内.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1)两个实验小组,在实验时测出的石块的质量、体积虽然不同,但算出的密度值基本相同,这恰好能说明什么问题?

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是相同的.

(2)某位同学想出了测盐水密度的另一种方法:先用量筒测出一定体积的盐水、再将盐水倒入烧杯中称出其质量,最后就可以算出盐水的密度.请你从实验时所用器材的多少及实验误差大小这两个方面,将这位同学的做法与我们实验的做法进行对比,看看我们的做法有何优点?(可少用一个烧杯,误差小)

(3)讨论书中P83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课学小结:

(二)布置作业

自制一个量筒,制作方法见书P88.

 

【评析】

在这个实验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水弄到桌面上,这个习惯的养成对今后做有关液体方面的实验和化学实验是有益的.

 

注:文中涉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相关资源 加到收藏夹 添加相关资源

天平课件【篇1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2、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规律:

1、出示95页的天平图:

今天我们要在天平上做游戏,通过游戏我们将发现一些规律。现在我在天平的左边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正中央,说明什么?

如果在天平的左侧加上2克砝码,右侧也加上2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用算式表示?

如果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相同质量的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用算式表示你的发现。

(同学们分组做实验,列算式)

推选一个同学汇报。

现在左侧放的砝码的质量用x表示,右侧放10克砝码,天平两边平衡。用算式表示天平两边平衡的状况。(每人在纸上写一写)

一个同学汇报。

现在天平的左侧加上5克砝码,右侧也加上5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用一个方程来表示?(在纸上写一下)

一个同学汇报。

如果两边都加上10克呢?会出现什么情况?怎样用方程表示?如果都加上12克呢?

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两人互相研究一下)

二、提出假设,验证规律:

同学们推想一下如果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怎样?你设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同桌两人互相研究和实验。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两组游戏,如果我们把天平(当天平平衡时)的话,你发现什么数学规律?在小组内商量一下。

我们利用同学们发现的这个数学规律,就是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x是多少。同学们试一试,如何求出x+8=10中的未知数x。在小组内商量一下。

学生汇报求未知数x的方法。

三、拓展提高:

1、第96页第1题:

解方程:

你是怎么想的?

2、看图说一说: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还成立吗?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3、学生尝试解方程:

4x=400

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学生能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天平课件【篇13】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物理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学目的

1、较熟练地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

2、学会用量筒(或量杯)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会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教具

教师演示用具:量筒、量杯、小黑板(抄有课本上的实验表格)。

学生实验用具: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和砝码、量筒、石块、玻璃杯、水、盐水、细线。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物质的密度?

(2)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

(3)要求出物质的密度需要知道哪些量?

教师出示:小石块和1杯盐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称出石块与盐水的质量,但用刻度尺却无法测出它的体积。本实验我们学习用量筒测它们的体积。

(板书:四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进行新课

1、引导学生看课本实验的.“目的”,对照实验的“器材”将桌上用具对照检查。

2、讲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教师出示:量筒和量杯实物,介绍量筒和量杯。

让学生观察桌上量筒的刻度。教师说明,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

提问:

(1)你所用的量筒的最大刻度(即量程)多大?

(2)它每小格(即最小刻度值)为多少厘米3?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7—6、图7—7。说出量筒和量杯使用时怎样放?怎样读出液体的体积?怎样测固体的体积?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1)测量时量筒或量杯应放平稳;

(2)读数时,视线要与筒内或杯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凸面相平。)

(3)测固体体积的方法:

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

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

③用V2—V1,得到待测固体的体积。

3、学生分组实验:测石块的密度

提问: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

教师强调: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

学生实际操作,将实验数据填在课前已画在作业本上的表中。教师请一学生将他的测量结果填在小黑板的表1中。

师生共同分析小黑板表1中的数据是否合理,纠正发生的错误。

4、学生分组实验:测盐水的密度

提问:测盐水的密度步骤是什么?

教师指出:

(1)该实验测盐水质量的方法与本章第二节测液体质量的方法不一样,采用该实验方法测液体的质量,在测体积时没有残留的液体在杯内,能减小测量的误差。

(2)为了计算方便,盐水的体积尽量取整数。

学生实际操作,将结果填在作业本上的实验表格中。教师请一学生将测量结果填入小黑板表2内。

师生共同分析小黑板表2的数据是否合理,及时纠正错误。

实验结束后,整理器材。

5、讨论课本“想想议议”

三、布置作业:课本上的小实验:“自制量筒”

天平课件【篇14】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了解方程的含义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景中的等量关系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每组一架天平、砝码、标有重量和没标重量的实物若干

2每组准备4个透明盒子、一盒火柴

3练习纸、表格每位同学各一份

盒子数量

火柴数量

方程

每盒火柴数

备注()

4电脑课件

三、活动过程

(一)认识方程

1活动一:认识等式

①(课件展示)活动要求:每组同学桌上有许多实物和一架天平,请用标有重量的实物若干放入天平左右两边托盘里,使天平两边保持平衡,并写出算式。

②组汇报结果

③引导等式,并加深理解

提问: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特征?根据回答(板书:等式)

2活动二:认识方程

①(课件展示)活动要求每组同学把标有重量的一个实物换成没有标重量的实物,天平发生什么变化?再用砝码去使天平平衡,并写出算式。不知道重量的实物一般用什么来表示?

②组汇报结果

③组讨论:两次所写的等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汇报结果:第一次写的等式中等号两边的数都是已知的。第二次写的等式等号两边的数有的是未知数(板书未知数)

引导得出方程:这些等式的共同特征是什么?(指第二次写的等式)根据回答指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板书:方程)

3活动三:加深理解方程的意义

①(课件展示)活动要求:随意地把其中一已知重量的实物换成另一已知重量的实物,看天平的变化情况,并写出算式。

②组汇报结果

③理解什么是方程

(二)认识方程的解

1游戏:猜一猜

①游戏规则:每组同学用4个透明容器,其中一个同学将若干根火柴放入若干个盒子中,放好后写出一个方程,再让其他同学猜一猜ⅹ的意义和ⅹ等于几?

②教师示例,边讲边操作,边填表。

(我们用6根火柴平均放在两个盒子里,方程是2ⅹ=6,ⅹ是每盒3根。

盒子数

火柴数

方程

每盒火柴数

备注

2

6

2ⅹ=6

3

③组活动,汇报结果

④实物投影填表

三、练习与反思

1判断题。(是方程的画)

8-2ⅹ=6()6+ⅹ13()

143ⅹ=286()40ⅹ=2()

30-20=10()ⅹ+y=15()

2看图列出方程

3用方程表示

⑴我的岁数加上12是22岁,我有多少岁?

⑵我的岁数的4倍是44,我有多少岁?

四、引导学生小结和质疑

引导: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习新知识后有什么新想法?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天平的课件10篇


开学前,老师要准备好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认真设计教案课件。创新的教学课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精心制作了这份“天平的课件”,希望能给您带来全新的体验。欢迎阅读,希望您会喜欢!

天平的课件【篇1】

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案示例之三

(作者:曹广键)

 

教学目的

1.知道量杯和量筒的用途.会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和固体的体积.

2.会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注意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读量筒的刻度值.

教具

教师用:投影仪、量筒、量杯.

学生用:量筒、盛有盐水的烧杯、盛有清水的烧杯、细长石块、细线一根、托盘天平、法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重要特性.书中84页给出了20多种常见的不同状态物质的密度值,它是前人用实验的方法测定出来的.在学习了密度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测定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方法.

板书课题:四、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提问:1.什么叫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

2.要测出某一种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出物质的哪些量?(结合测定石块密度和盐水的密度加以说明)

设疑:用什么仪器来测定盐水的体积和形状不规则的石块的体积呢?

解疑:教师出示量筒和量杯,指出它们都是测液体体积的仪器.

板书:1.量筒和量杯

用途:测液体的体积.

教师利用投影片,介绍量筒和量杯刻度线的区别.量筒的内径粗细均匀,简身上刻度线间的距离是均匀的.量杯的内径粗细不均匀,且上粗下细,所以,杯身上刻度线越靠近杯口间距越小.

学生分组利用实验桌上的量筒进行观察:

(l)量筒上刻度的单位;量筒的最大刻度是多少?它的每一小格代表多少?(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说明ml是毫升,1毫升=1厘米3)

(2)向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清水(不超过最大刻度),观察水面是凹形的.还是凸形的.(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明确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

板书:使用:(1)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以凹形底部为准.

(2)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相平.

教师利用投影片,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读三四个值即可)

板书: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学生看书P83的图7—7.要让学生说出图中Vl,V2,V各是谁的体积.

板书:2.学生实验,测石块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

实验前,教师应强调三点:

(1)实验要按书中设计的步骤进行.

(2)使用天平前应先对天平进行调节.

(3)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1和表2中.

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巡视、检查并指导学生实验、重点检查以下几方面;

(1)能否正确地,规范地使用托盘天平.

(2)能否正确地使用量筒.注意纠正读值时的错误.

(3)能否正确地选择数据表中的数值,计算出石块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

学生实验完毕,请实验做得较好的两个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数据填入黑板上事先画好的表播内.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1)两个实验小组,在实验时测出的石块的质量、体积虽然不同,但算出的密度值基本相同,这恰好能说明什么问题?

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是相同的.

(2)某位同学想出了测盐水密度的另一种方法:先用量筒测出一定体积的盐水、再将盐水倒入烧杯中称出其质量,最后就可以算出盐水的密度.请你从实验时所用器材的多少及实验误差大小这两个方面,将这位同学的做法与我们实验的做法进行对比,看看我们的做法有何优点?(可少用一个烧杯,误差小)

(3)讨论书中P83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课学小结:

(二)布置作业

自制一个量筒,制作方法见书P88.

 

【评析】

在这个实验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水弄到桌面上,这个习惯的养成对今后做有关液体方面的实验和化学实验是有益的.

 

注:文中涉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相关资源 加到收藏夹 添加相关资源

天平的课件【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天平的状态判断哪个物品轻,哪个物品重。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感受物品轻重的过程,知道可以用天平比较物品的轻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身边的事物有好奇心,能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判断。

教学准备:

天平

教学方案: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大家都吃过西瓜吗?谁能说一说,一个西瓜和一个气球,哪个轻,哪个重?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比较轻重的方法。

二、自主探索

1.教学做一做

(1)在课前准备一个面包和一瓶饮料,先让学生说一说哪个轻,哪个重,再让学生掂一掂,感受一下,并说一说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提出蓝灵鼠的问题。可以先让学生猜一猜,天平会有什么现象。

(3)结合上面的活动,使学生了解用天平可以比较物品的轻重。

2.用天平比较

(1)可以让学生掂一掂自己准备好的苹果和梨,判断一下哪个轻,哪个重?再分别用天平比较。

把学生带来的苹果和梨放在一起,观察哪个梨可能与哪个苹果的质量相等。

三、课堂练习

第一题学生判断后,交流一下各自做的结果。

第二题要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天平图作出判断。

第三题是一道推理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新知识?

五、课堂作业:

补充信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并解答。

天平的课件【篇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手段日新月异,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手段已成为各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各学校和公司为满足此需求,现已制作了大量的课件,但有的人在制作课件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在探索过程中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下面,我就结合本人多年的制作经验说一说其科学的规划、设计和制作技巧,希望能给你一丝启发。

一个课件的制作和一个软件产品的创作相似,为了提高效率,避免不别要的重复劳动,应以软件工程的观念去开发和管理。因此一个课件从无到有应该包含以下过程:1、问题的定义;2、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3、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4、编码和测试;5、维护。下面我就对每一过程所涉及到的思路和技巧作一介绍。

一、问题的定义。

在软件工程中有明确的定义,但相当复杂。把它引到制作课件时其含义可通俗理解为做什么?,即我们制作课件的主题。比如,《天平》就是课件的主题。有些刚搞课件的老师不知做什么,而等别人做出时第一感觉就是好!,我怎么想不到?,实际上,他(她)不是想不到,而是没有去想,或者说没有一个正确思路去指导想。结合本人多年的经验,思路主要有两点:

1、按课本章节逐一思考,寻找主题。这样制作的课件由于是按章节做的,很适用于课堂教学,易于提高课堂效率。目前,象这样的物理课件已经比较齐全,但其它学科还不齐全,其它学科的老师可以就此多做一些文章。另外,新教材不断的推出,也可以让我们老师多抓住一些主题。再者,我们也可以从不同角度、深度、方法上制作别人作过的主题。《天平》就是初中物理第七章第二节内容,在我制作此之前,也看过别人做的,但我换了一个角度(模拟测量过程)又重做它,这不,这次参加省级比赛获得三等奖。

2、综合几章几节内容,寻找一个专题式的主题。这样制作的课件很适用于复习课或学生的自学,便于学生知识面的加深与拓展。我曾经看过这样的课件《大陆板块漂移说》,它就是从历史、地理、生物各角度加以说明,这样的课件显然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各学科的联系,适应素质教育大潮。

二、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

把它引到制作课件时其含义可通俗理解为如果做了,有没有意义?能不能发挥计算机的优势?我曾遇到这样的一件事情,一位老师制作了这样的一个课件,仅有几行文字和两幅图片(由以前的挂图扫描得到的),评委看后认为:这个不需要制作课件,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完全可达到同样的教学目的。从本例不难看出,要想参加课件评比,我们选择的主题,制作的课件一定要能发挥计算机的优势。计算机的优势主要有显示微小的事物、慢放快速的过程、化抽象为形象、增强趣味性等等,这里就不一一例举,各位可以参看其它书籍。但我认为制作课件本身不是为了评比,而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素质。刚才那位评委的评价无可厚非,但各位也可设想一下:一批是一直有传统手段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批是经常接触那些简单的又能代替传统教学手段的课件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他们以后接触计算机时,前一批的学生可能就会感慨地说计算机是什么东西?我还没有见过呢?。而且,那种简单的课件制作又不会花费你太多的时间,到此,作为一名负责的教师,你将采用哪种手段教书育人呢?我想你的答案和我一样:后一种。

总之,要想参加课件评比,我们选择的主题就要能够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素质,只要计算机能发挥一点优势,我们就可以选择此主题。当然,我们也要主意计算机不能完全代替实验,不能完全代替教师。这就要求我们选择主题和设计课件内容时考虑这一点。

我选择〈〈天平〉〉为主题,制作模拟测量过程的课件,因为两点好处:1、虽然天平的使用是要做分组实验的,但教师肯定要对天平的构造、使用技巧、使用主意点作一些讲解,而往往实验室又很大,天平相对就很小,用实物说明时,后面的学生是看不清的,如果能够很好的结合本课件,把它和实验有机组合起来,教学效果可以提高很多。2、为了适应未来的网上教学,学生可在网上用虚拟天平模拟测量过程,学会天平的使用。

三、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

前面我们决定了做什么,这步就是让我们为达到其目标精心设计。

在总体设计上,我主张用功能模块分析法,即思考本课件要完成哪几个功能,而且每一功能又要完成哪几个功能,这样一层一层的细分下去。例如:

在一个功能模块不太好分成几个独立模块时,我们在总体分析上就可以到此为止,下面就用详细分析方法设计这一模块。

在详细设计上,我主张用流程图的方法。由于课件与其它一些软件不一样,它肯定是要以展示画面为主的,因此我们在画流程图之前,先要仔细想一想展示效果,以及如何配合人机交互。

例如:在模拟测量模块中,我们要尽量模拟真实达到这样的效果:1、一架天平,砝码(如上图所示),2、随时点击左盘的物体能改变物体质量,3、随时点击右边木板上的任一砝码,此砝码要出现在右盘上,原位置砝码消失,4、随时点击右盘上的任一砝码,此砝码要出现在右边木板上,原位置砝码消失,5、随时拖动游码(只能沿横梁),游码被拖到哪里,它就定位在那个坐标位置上。6、做以上任一交互操作,天平随即要根据其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大小做出不同的摆动。

由于篇幅原因,只能附上简易流程图。

四、编码和测试。

前面我们已经设计好整个课件,这一步就要把我们的设想转化为现实,即把它制作出来。这一步一般又要分四小步:1、收集和制作素材,2、选择一个多媒体编辑工具,来有机组合文字、图片、动画和交互,3、进行测试,看一看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4、装潢,即修饰每幅画面,使它给人一种美感。

现在多媒体编辑工具很多,如果功能复杂,可采用Dephi语言、VisualBasic语言或其它面向对象设计的语言,但目前我们常用Authorware多媒体编辑工具。下面针对此工具谈一谈一些常用的小技巧。

1、如何在动画上显示文字。分两步:①打开动画图标的属性对话框,关掉直接显示到屏幕这一条;②打开含有显示文字的展示图标的属性对话框,在层次一栏中输入一个比动画层次大的数据,一般输入2以上的数据(缺省是0)。

2、如何在调试过程中及时看到变量的值。分两步:①建立一个新的展示图标,打开图标,用文字工具输入一变量名,同时在输入变量名之前和之后分别加左右大括号,如要显示变量Time时,可用文字工具输入{Time}②打开此图标的属性对话框,在层次一栏输入一个较大的数据,免得被后面图标遮挡;另外打开自动更新变量这一条。

3、如何正确读出游码的读数。首先,要使游码能沿一直线拖动,可以用两种方法实现:①采用运动图标,并按刻度轨迹运动方式。②采用图标属性框中按轨迹移动。这两种方法是等效的,非常相似。其次,定义轨迹的初末位置坐标,比如本课件中游码的初坐标为0克,末坐标为5克。这样游码在移动时,其相对坐标值就在0克和5克之间。最后,通过系统变量pathposition读取游码所在位置坐标的数值,该值也就大致对应游码的读数,但要注意,其数值可能和实际读数有误差,因此一定要对每一数值测试,不准的要用IF语句加以纠正。

五、维护。

即课件的修正和升级。在后期的使用中发现制作中的Bug,要加以修正;由于某些原因,如教材的更新,这就要求对课件升级与完善。为了便于以后的维护,图标和变量的名称不能太简单,要能反映它所代表的意义。这一点,人们贪图省事,经常忽略。

以上是我多年的一点体验,提供给大家以作参考,由于水平有限,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愿和大家共同切磋。

天平的课件【篇4】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了解方程的含义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景中的等量关系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每组一架天平、砝码、标有重量和没标重量的实物若干

2每组准备4个透明盒子、一盒火柴

3练习纸、表格每位同学各一份

盒子数量

火柴数量

方程

每盒火柴数

备注()

4电脑课件

三、活动过程

(一)认识方程

1活动一:认识等式

①(课件展示)活动要求:每组同学桌上有许多实物和一架天平,请用标有重量的实物若干放入天平左右两边托盘里,使天平两边保持平衡,并写出算式。

②组汇报结果

③引导等式,并加深理解

提问: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特征?根据回答(板书:等式)

2活动二:认识方程

①(课件展示)活动要求每组同学把标有重量的一个实物换成没有标重量的实物,天平发生什么变化?再用砝码去使天平平衡,并写出算式。不知道重量的实物一般用什么来表示?

②组汇报结果

③组讨论:两次所写的等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汇报结果:第一次写的等式中等号两边的数都是已知的。第二次写的等式等号两边的数有的是未知数(板书未知数)

引导得出方程:这些等式的共同特征是什么?(指第二次写的等式)根据回答指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板书:方程)

3活动三:加深理解方程的意义

①(课件展示)活动要求:随意地把其中一已知重量的实物换成另一已知重量的实物,看天平的变化情况,并写出算式。

②组汇报结果

③理解什么是方程

(二)认识方程的解

1游戏:猜一猜

①游戏规则:每组同学用4个透明容器,其中一个同学将若干根火柴放入若干个盒子中,放好后写出一个方程,再让其他同学猜一猜ⅹ的意义和ⅹ等于几?

②教师示例,边讲边操作,边填表。

(我们用6根火柴平均放在两个盒子里,方程是2ⅹ=6,ⅹ是每盒3根。

盒子数

火柴数

方程

每盒火柴数

备注

2

6

2ⅹ=6

3

③组活动,汇报结果

④实物投影填表

三、练习与反思

1判断题。(是方程的画)

8-2ⅹ=6()6+ⅹ13()

143ⅹ=286()40ⅹ=2()

30-20=10()ⅹ+y=15()

2看图列出方程

3用方程表示

⑴我的岁数加上12是22岁,我有多少岁?

⑵我的岁数的4倍是44,我有多少岁?

四、引导学生小结和质疑

引导: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习新知识后有什么新想法?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天平的课件【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会读产品说明书,能参照说明书正确调节使用天平。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托盘天平时,经历参照说明书学习调试和使用规则的过程。

2、体验使用天平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读用产品说明书的习惯。

2、养成在操作过程中遵守操作规则爱护仪器的习惯、养成细心、耐心、认真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会正确调节和使用天平。

教学难点会用天平测质量。

教学用具天平烧杯?粉笔

导入新课

托盘天平是实验室中常用来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它的主要结构。老师现在给你一个小石块,你能告诉我它的质量是多少吗?

要想知道小石块的质量,就让我们一起踏上“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的旅程。

(学生回忆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

自主探究

1、天平和正确使用规则是什么?

2、使用托盘天平测质量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3、你知道托盘天平上”最大量程””感量”的含义吗?

(结合目标,学生阅读课本“托盘天平使用说明书”及“学习使用量筒或量杯”部分。发现疑难,小组讨论,小组代表汇报)

合作探究展示提高

知识点:学会使用天平

问题一:请同学们阅读天平的使用说明书,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对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1、使用顺序

⑴”放”。应怎样放置天平?

⑵”调”。游码应放在什么位置?怎样调节天平?天平在什么情况下平衡?

⑶”称”。物体与砝码分别放在哪个盘里?

⑷”记”。天平平衡时,怎样计算物体的质量?

⑸”收”。测量完毕,怎样收回砝码?

2、保养

⑴所测物体的质量与天平的量程有什么关系?

⑵怎样加减砝码?

⑶怎样保存天平和砝码?

⑷使用完毕游码与砝码应怎样?

⑸天平与砝码发生氧化腐蚀或其它问题,应怎样处理?

小结:明确托盘天平的调节与使用,同时强调:”调”应先调节游码再调节平衡螺母;”称”必须是左物右码,养成读用产品说明书的习惯。

问题二: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下列测量活动,首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统一正确合理的实验步骤及注意问题,然后进实验收集证据(师巡视并收集解决出现的问题)

⑴用天平测出一支粉笔的质量。

⑵用天平测出50ml水的质量。

分析与论证:每一小组的读数是否都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教师强调:实验完毕要整理器材。天平是较精密的仪器,使用它一方面要严格执行操作规则,另一方面要有细心和耐心。

问题三:一个小曲别针的、质量很小,你有办法利用托盘天平测出它的质量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最佳方案。利用”积累”法可测出质量过小的物体的质量。

(学生阅读、自学“托盘天平使用说明书”部分,小组讨论老师提出问题,小组代表发言汇报)。

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展示其方案。

学生利用天平测粉笔和水的质量。

学生对比分析,讨论交流,明确测杯中水的质量的合理实验步骤。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代表发言。

同时介绍托盘天平“感量”的含义。

学生阅读课本,分析讨论,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小组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问题四:要测量一个曲别针的质量,下列测量方法你认为正确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引导分析讨论:

A、把一个曲别针直接放在天平盘里测量。

B、测量一个曲别针和一块铁的质量然后再减去铁块的质量。

C、测量100个曲别针的质量,然后除以100。

D、以上三种方法都可行。学生分析讨论测量方法,小组代表展示方案。

学生进行测量

反思完善依据板书提炼主要知识,回扣目标。

解答疑难总结方法,谈收获,提出新问题。

达标测评指导学生过关训练,对反馈问题进行补偿学生独立做题,互纠、互评,师抽批?

天平的课件【篇6】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探索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二、教材分析

教材利用天平这一直观教具,让学生观察天平两侧都加上或减去相同质量,天平仍然平衡,引导学生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教材中上面四幅图,左面的两幅图是具体的数,通过天平使学生能清楚地感知两边加上2克砝码后天平仍是平衡的,也就是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2,等式仍然成立;右面的两幅图是含有字母的等式,通过天平使学生能清楚地看到两边加上5克砝码后天平仍然平衡的,也就是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5,等式仍然成立。在此基础上,初步得出结论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下面四幅图的设计与上面四幅图的设计类似,也是通过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平衡,得出结论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样处理教材就与初中的有关知识连接了起来,体现了知识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经济特区--深圳,学生大多来自知识分子家庭,家庭经济条件良好,学生的知识面宽,生活中已经初步接触并了解天平的一些基本知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方程的意义,但还不知道解方程的方法。

四、课堂实录

(一)利用天平发现规律

1.师;今天我们要利用天平来做游戏,通过游戏同学们将会发现一些规律。

演示一:

现在我们在天平的左侧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正中央,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两边相等,5=5。

师:现在左侧加上2克砝码,右侧也加上2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天平仍然平衡,算式表示为5+2=5+2.

师:分别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相同质量的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请用算式表示你的发现。

(同学们分别做试验,列算式)

演示二:

师:现在左侧放的砝码质量是x克,右侧放10克砝码,天平出于什么状态?请同学们用算式表示这时天平的状态状况。

生:天平两边平衡,算式x=10表示天平处于平衡状态。

师:现在左侧加上5克砝码,右侧也加上5克,你们发现了什么,用一个方程把天平的状态情况表示出来。

生:天平两边仍然平衡,x+5=10+5.

演示三:

师:如果两边都加上10克呢?会出现什么情况?怎样用方程表示?如果都加上12克呢?

生1:我认为两边都加上10克,天平仍然会平衡,用方程表示为x=10=10+10。

生2:我认为两边都加上12克,天平仍然会平衡,用方程表示为x+12=10+12。

师: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同伴互相交流交流。

生:天平的两侧都加上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平衡。

师:同学们推想一下如果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怎么样?请你设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请同桌两位同学合作)

生1:我们推想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平衡。我们用的是刚才第一次的试验,5+2=5+2,现在两侧都去掉2克,天平仍然平衡,5+2-2=5+2-2。

生2:我们认为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平衡。我们用的是刚才第二次的试验,x+5=15,先在两边都去掉5克,天平仍然平衡。X+5-5=15-5。

通过刚才的两组游戏,如果我们把天平作为一个等式(当天平平衡时)的话,你发现什么数学规律?小组内可以相互的说一说。

生: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师:我们利用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可以解方程,就是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是多少。同学们试一试,如何求出x+18=10中的未知数x。

(二)尝试解答

求出方程x+8=10中的未知数。

生:我们组想利用刚才发现的规律,方程两边都减去8,方程还成立。即x+8-8=10-8,x=2。

师:请同学们检查一下x=2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求未知数x

x-19=2x+12=20x-12.3=2.8

(四)小结

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以下体会:

1.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符合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的.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是这节课的一大特色和成功之处.

3.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调动和发挥,课堂上迸发的是学生思维的火花.当然这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能围绕关键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有的问题要当机立断.不过教师的转变也是需要过程的,他将随着新课改的开展而不断提高,和新课程共同成长.

此外,在解简易方程时,学生面对出现的错误有三种反应:一是把错题扔在一边,重新再做;二是重新计算最后一步的计算结果;三是从头查起,找到错误原因再改,但所用的时间较长。三种反应代表了三种学习品质。第一种学生显然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面对问题采取回避的方式,怀着侥幸的心理去碰运气,如果做对了,就过去了,做不对,重新再来。这种学生往往不停地重复着同一个错误,而不思改悔。这种学生用这样消极、被动的心态面对学习,因而学习成绩不佳,问题多多。第二种学生虽然比第一种学生有进步,能够查找自己的问题,但不求甚解,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说明学习态度存在偏差,因而导致学习效果差。第三种学生比较善于反思,能够从根本上注意解决问题,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但在方法上还需要教师给予指导。面对这三种学习状况,身为教师应把握住契机,纠正错误的学习态度,教给正确的反思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并将这种品质延伸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各个层面。

六、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设计有以下特点

1.采用天平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根据试验发现的规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活动中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

2.教学过程的安排上注意由具体到抽象,通过天平的操作使学生理解算理,。在思维过程上,有展开,有压缩,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

3.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规律有学生猜测,再加以验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

虽然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但整个思路是由学生形成的,使新方法在学生头脑中越来越清晰,直到真正认识并掌握它,这样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由学会型向会学型转化,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点评人:陈清容(深圳市南山区教研室)

天平的课件【篇7】

教学内容:探索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及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目标:1、通过天平游戏活动,让学生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让学生能利用发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具准备:几张天平图画、实物道具、自制天平

教学过程:

一、以情激趣

1、谈话: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玩过撬撬板吗?谁在玩中有所收获?

生1:玩过(兴致很高)上次我和在鹰潭公园里玩过,太重,把我撬得老高。

生2:坐撬撬板两边最好要平衡才好玩。不能一边太重或太轻。

师:平衡?能解释一下吗?

生2:也就是两边重量要差不多或相等。

师板书=(等号)

师:看来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今天,咱们要在类似于撬撬板的天平上做游戏,游戏中可隐藏着不少规律呢!

揭示课题:天平游戏(一)

[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悟数学源于生活]

二、探索新知

(一)1、出示天平(贴天平图画)

师:猜一猜,在天平左右盘里放入物品会出现几种情况。(贴图画)

生:

生:中间的天平左右平衡,说明放入了相等的物品。

师:没错,说明放入了相等质量[可理解为重量]的物品,瞧,老师在天平左右放入20克的橡皮擦,谁能用算式描述?

生:20=20

2、现在天平左右同时放入35克的米尺,你们有何发现?[老师自制简易天平演示]怎样用算式表示。(20+35=20+35)

3、如果天平左边放入x克铅笔和右边的橡皮擦正好相等,则说明(x=20)

4、演示天平左右同时加上一本本子30克。

多数学生能脱口而出x+30=20+30(师板书)

5、通过上面的游戏你有何发现?(生七嘴八舌)

[师引导学生将具体抽象成数学语言,既天平左右平衡时,可看成等式]

小结: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二)谁能再推想一下,为使天平左右平衡,还可进行怎样操作?

生:两边再加上相同重量的东西。

生:可以在两边同时拿掉一样重的物品。

一生操作:将上一演示时天平左右两边的本子拿掉。

学生领悟:在等式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反思:由于教学设备有限,无法每个小组提供一台天平,所以教师通过自画图及自制简易天平演示,由于学生都有坐撬撬板的生活经验,再通过演示学生很容易总结出规律。]

三、解释运用

师:我们利用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来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是多少。在小组试一试求未知数:x+30=20+30

生1:我想20+30=50所以x应该等于20。

生2:我认为直接将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减去30,等式还成立。

所以x=20

生3:用右边的50减去30得到20。

师:你们同意他们的这种方法吗?比较这几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再试一试:x-8=16,x+6=33

师解释方程的解并板书

[反思:大多数学生能学以致用]

四、巩固练习(略)

[我采取了讲练结合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既重视知识的教学,又重视能力的培养。]

五、全课总结(略)

板书设计: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等式20=2020+35=20+35

等式方程x=20x+30=20+30

解方程:x-8=16x-8=16x-8=16

解:x-8+8=16+8解:x=16+8解:x=24

x=24x=24

教学反思:

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在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等求方程中的未知数。而现行北师大版教材是借用天平游戏使学生开始解方程,用到了初中的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方法。

教学中我尝试先按教材设计的思路走,观察孩子们的学习效果。如果效果不理想就采取过去的方法重新来过。在教学过程中,受题型()+30=50的引导,几个学生马上想到求未知数可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的方法。但大多数学生喜欢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的方法,而且反应灵敏的学生一步计算完成。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学生们活动得有滋有味,从活动中悟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加上我适时地点拨和归纳很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第二课时天平游戏(二)新授后,课间休息的时候,我给学生们概述了过去解方程的方法: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被除数=商除数。通过对比有百分之七十的学生觉得现在的方法浅显易懂、用起来方便。数学方法可以多样化,但学生自己通过比较、择优的方法会更易于掌握。

天平的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规律:

出示天平图:

今天我们要在天平上做游戏,通过游戏我们将发现一些规律。现在我在天平的左边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正中央,说明什么?

如果在天平的左侧加上2克砝码,右侧也加上2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用算式表示?

如果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相同质量的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用算式表示你的发现。

二、提出假设,验证规律:

同学们推想一下如果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怎样?你设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讨论与实验。

你发现什么数学规律?在小组内商量一下。

我们利用同学们发现的这个数学规律,就是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x是多少。同学们试一试,如何求出x+8=10中的未知数x。在小组内商量一下。

学生汇报求未知数x的方法。

三、巩固训练。书本91页。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天平的课件【篇9】

八年级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导学案

课题: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课型:新授主编人:XXX审核人:初二备课组

班级:姓名:学号

【教学目标】

1.道德目标:

2.情智目标:

①感情目标:体验学习物理的乐趣。

②认识目标:通过实验,学会使用天平,掌握测量固体和液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时间】(1学时)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节

(二)互阅作业

(三)自学与互帮

1.内容一:探究影响物体质量大小的因素

自学方法:1.称橡皮泥的质量

①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观察;天平的最大测量值为,标尺上的分度值为;

②把游码移到标尺的“0”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③用天平称量一块橡皮泥的质量,然后把橡皮泥捏成其他形状后再称一称,它的质量是否改变了?

结论: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无关)

生活经验:当一块冰熔化成水后,他们的质量是否改变?

结论:物体的质量与物质的状态(有关/无关)

科学研究还发现:物体的质量不随地理位置的变化而改变,例如。

综上所述:物体的质量不随、、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

3.自学内容二:6.2测量一个金属回形针的质量

实验序号回形针数量/个总质量/g一个回形针质量/g

①1

②20

③40

方法:当测量物体的质量较小时,可以先测量多个物体的总质量,然后算出一个物体的质量。这种“测多算少”的方法能使测量的结果更精确。按照下表要求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填入空格内。

4.自学内容三:6.3测量烧杯中水的质量

(1)、排出正确的实验步骤:

A、计算烧杯中水的质量

B、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

C、测量烧杯的质量

(2)将测量步骤和测量数据填入表格。

天平的课件【篇10】

我上的天平游戏是北师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91页的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探索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

2、利用探索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方程。

3、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方程。

4、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天平游戏,探索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教学难点:利用等式的.性质和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简单的方程。

下面将我本节课的设计程序进行说明:

第一个环节:我利用天平这一直观教具,让学生观察天平两边都加上相同质量,天平仍然平衡,引导学生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接着让学生推测如果在天平两边同时去掉相同质量,天平会怎样?学生推测以后,然后通过天平去验证学生的推测,由此得出结论,“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第二个环节:利用等式的性质和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解方程(本节课只用到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解方程并且只要求解简单的方程,但解复杂的方程时用等式性质进行解方程就比较麻烦。我们组在备课时考虑到为以后学习解方程做铺垫。本节课把运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解方程也要讲到。学生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解方程不做要求,但一定要让学生掌握等式的性质。还有在解方程时要强调解方程的格式。但在讲课时发现学生书写习惯还是有点不熟悉,可能是刚接触到解方程,也有可能是强调的不够。

第三个环节:通过一组练习题讲解检验方程的方法、方程解和解方程。可能大家在这里有点疑惑为什么要把检验方程放到练习题当中,刚开始我也是把检验方程设计到解方程这一环节,但后来吴老师建议我把这部分放在后面,因为这样使重点就分散了,这样学生也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最后,加了一道提高题。这样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拓展,也使整节课有层次。但我在最后一题讲解的不够透彻。

本节课上下来看还是存在很多不足,比如说在讲解方程X+8=10利用等式性质解的时候,两边都减去8,没讲为什么要减8,能不能在两边都减2或其他数,没讲到。备课时考虑学生不够。再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使自己更快成长起来。

国庆课件4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 学生反应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节奏,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编辑带来一篇关于“国庆课件”的深度阐述文章,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国庆课件【篇1】

一、主题由来:

国庆节到了,为了使幼儿知道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美丽富饶的国家,我们首先从幼儿身边了解的事做起,带他们走出幼儿园,到广场、商场、街道等地进行参观,去感受国庆节的欢乐气氛,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所以我们开展了“国庆节到了”的主题。

二、主题目标

1、知道十月一日是国庆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知道尊敬国旗,在升旗时立正,行注目礼。

2、能用唱歌、舞蹈、绘画等多种方式表达对祖国妈妈生日的祝贺和欢快的情绪。

3、能在活动中,感受快乐的活动气氛,初步知道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美丽富饶的国家,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内容安排:

第一周

语言:散文诗《祖国妈妈,你好》欣赏《我们爱国旗》

社会:《我去过的城市》

数学:《切蛋糕》

艺术(音乐):打击乐《国旗多美丽》

(美术):手工《我爱国旗》泥工《大红灯笼高高挂》

科学:自然科学《高高的水杉》

健康:体育《插红旗》身心《节日饮食大调查》

第二周

语言:散文诗《十月里的第一天》看图讲述《会唱歌的生日蛋糕》

数学:《给数字口袋送礼物》

社会:《热闹的街景》

艺术(音乐):歌唱《国旗多美丽》

(美术):手工《彩挂》欣赏《无锡阿福》

科学:《祖国的生日》

健康:体育《谁先到北京》身心《我没得到五角星》

第三周

语言:散文诗《天安门》儿歌《我们的祖国真大》

社会:《家乡新面貌》

数学:《给实物印点子和数字》

艺术(音乐):《小乌鸦爱妈妈》

(美术):绘画《家乡的桥》泥工《陶俑》

科学:《我们的国宝——熊猫》

健康:体育《小小侦察兵》身心《家乡的美食》

四、指导要点:

1、为了使主题活动开展得更加活跃,在主题进行之前,教师可以对本班的幼儿进行摸底,了解他们去过哪些地方,对这些地方了解多少,还想去哪些地方。

2、在主题中,可以渗透一些节日期间的安全教育,如,让幼儿知道,上街要跟着家长走,以免走失。

五、环境与资源:

1、用幼儿收集的特产在教室里布置祖国特产的展览。活动室的墙面上贴上中国地图,在整个主题进行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在地图上贴上城市、特产、风景等标记。

2、国庆前后,广场、商店、街道,到处都呈现出节日的欢乐气氛,教师可有目的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去感受国庆节日的气氛,在教室悬挂气球、灯笼,增添节日气氛。

六、家园联系:

1、请家长收集与本主题有关的资料,如,介绍各地特产和风光的明信片、珍稀动物的图片、幼儿在各地拍摄的照片,介绍各地风光的录像和风土人情的录像等。

2、可以建议家长带孩子去逛逛节日的公园,看看节日的夜景。

国庆课件【篇2】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XX周年,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在校园内营造热烈的节日气氛。特举行本次国庆庆祝活动,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庆国庆

二、活动时光:9月28日---10月10日

三、活动对象:全校师生

四、活动资料:

1、“热爱祖国,放飞理想”主题班会

时光:10月8日上午第一节课

2、庆国庆主题墙报评比

时光:9月25日---10月12日

资料:学生透过查找资料,准备活动,更了解国庆节,认识到祖国是指全国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是我们共同的母亲,透过墙报宣传的方式为祖国庆祝生日,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评比时光:10月16日下午

3、“庆国庆,迎奥运,树新风”健康文体活动

时光:9月30日下午第一节

以“庆国庆、迎奥运,树新风”为主题的大型文体活动,各班级进行体育健身活动,进一步活跃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健康、用心、向上的生活情趣,弘扬“拼搏、团结、奋进、健身、礼貌、进步”的精神,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氛围,激励学生团结一心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

具体安排:

各班负责人:正副班主任

活动场地的安排:一年级(中厅);二①二②(跑道);二③(大厅);三年级(校门口走道);四年级(校道);五六年级(操场)。

注意事项:提醒学生带简单的体育用具(羽毛球、毽子、跳绳、呼拉圈、棋子等)回校活动,当天学生第一节课后就直接放学,放学前做好假前安全教育,请正副班主任组织好学生放学。

4、手抄报制作

学生利用书籍、网络等方式查一查,找一找,收集祖国之最,祖国的世界之最以及祖国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军事强大、文化繁荣等文字、图片、实物资料等,制作精美的手抄报。透过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国情,增长学生的综合知识,培养学生生活的热情与学习的激情、爱国的情感。

注意事项:学生利用国庆假期制作手抄报,10月8日交给班主任,10月9日班主任选出5份交到大队部。大队部再展示在校园内(一年级能够不参加)。

五、活动要求:

1、期望各班级能认真组织,用心开展本次活动。让学生度过一个快乐、健康、有益的国庆假期。

2、活动结束后,各班级需认真总结。做好本班教室的清洁卫生与安全检查后,学生方可离校。

3、在活动中,各班主任要做好活动安全教育,保证活动安全进行。另外,三年级在校门口走道活动,必须要在老师指定的位置活动,不许随意走动,负责老师要管理好班级。

国庆课件【篇3】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教育理论依据:《幼儿园工作指导纲要》中提出:对幼儿进行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为幼儿提供宽松自然的环境,鼓励幼儿大胆表达。"爱国之情"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有一些初步的感受,如:每周升旗活动。但是还是有一些抽象。利用国庆节的活动,运用亲身经历感受祖国的美丽富强,增强爱国热情。大班幼儿对教师及同伴的言谈话语持有兴趣,带有亲近感并参与谈话。是很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活动。

设计思路:

大班幼儿初步具有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结合国庆节的节日教育活动,开展《国庆见闻》这一谈话活动,激发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加强爱国情感。鼓励幼儿搜集照片,资料。发现和大家一起谈话的快乐,学会与别人谈论的方法及规则,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能围绕话题,较连贯、流畅地谈论自己在假期最有趣的事情。

2、倾听他人的'谈话,了解别人的谈话内容,养成不打断别人讲话的好习惯。

3、初步尝试图书制作。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5、感知故事中象声词运用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

幼儿能积极大胆表示自己看法。

教学难点:

幼儿在表达过程中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尝试捕捉有效的语言信息,使用基本的轮流交谈规则。

教学准备:

物质准备:

幼儿人手一份图画纸、彩色笔,订书器。

录音机、小话筒。

幼儿国庆节旅游外出活动的照片,家长帮助记录的口述日记。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用幼儿带回的照片,图片、口述日记布置照片墙。

经验准备:

放假前和家长沟通,做好假期的外出准备,帮助幼儿拍照,做好口述日记。

活动过程:

一、创设谈话情境,引出谈话话题;师生一起欣赏照片墙,引出谈话话题:"你们看,国庆节大家都去各地游玩,你们觉得我们的祖国怎样?你们遇到什么有趣的事情,讲给大家听一听"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感,帮助幼儿回忆假期里有趣的事情。

二、幼儿围绕中心主题自由交谈;

1、幼儿自由结伴,边欣赏照片两人一组谈谈自己的所见所闻。

2、请个别幼儿到集体面前说趣事,引导幼儿感受祖国的美丽风景,风土人情。

教师轮流参与幼儿的交谈,提醒幼儿不打断别人的谈话,不插嘴养成轮流说话习惯。

三、教师引导幼儿逐步拓展谈话范围,提升孩子谈话经验。

1、教师运用比较照片的方法引导幼儿谈论风景的美丽。

教师分别请幼儿讲给大家听,自己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最美?看大家是否听懂。如果听不懂,为什么。引导幼儿按从上到下,从远到近顺序、条理清楚,才能让大家听明白。

2、【游戏】:我是讲解员。教师引导幼儿运用时间的顺序,把一件事情讲给大家听。

教师帮助提示幼儿按照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心情怎样来谈论自己的所见所闻。教师随时记录幼儿的谈话内容。

3、【游戏】:我是小记者。鼓励幼儿用现场采访的形式谈话交流,增强兴趣。老师随时把幼儿的谈话录音,引发幼儿大胆表达。

4、【游戏】:我是小作家:教师引导幼儿把自己谈论的事情画在图画纸上,教师帮助记录简单的文字。全体幼儿的绘画装订成一本图书《国庆见闻》投放到阅读区供大家欣赏。

国庆课件【篇4】

设计意图:

祖国就跟我们人一样也有自己的生日,我们的生日有家人朋友给我们庆祝,但祖国的生日呢?谁来给它庆祝?小班的幼儿年龄过小,自身的已有知识极度缺乏,所以只知道“过节了,可以放假去玩了”。为了让孩子们对“国庆节”进一步的认识,我设置了本次的“十月一国庆节”为主题活动,让幼儿通过看、听等方式帮助幼儿了解祖国的生日及其庆祝方式,认识国旗、国徽,并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感受节日的气氛。

活动目标:

1、能辨别国旗和国徽,知道升国旗时应肃立,行注目礼。

2、知道每年的十月一日是国庆节,是祖国妈妈的生日。

3、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国旗,国徽,国旗和国徽的图片,升旗仪式的录像。

2、提前对幼儿进行节日礼仪教育,幼儿已参与过升旗仪式。

3、生日蛋糕(祖国妈妈,生日快乐字样)

活动过程:

一、 热身活动:全体唱跳礼仪主题歌。

二、 导入活动:情景导入《十月一国庆节》。

1、老师出示生日蛋糕为祖国庆祝生日,并为祖国妈妈唱生日歌。

2、告知幼儿每年的十月一国庆节,是祖国妈妈的生日,庆祝祖国生日有多种形式。

三、 观看各种庆祝录像及升旗仪式录像。

1. 提问:在第一段录像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庆祝活动)

2. 在第二段录像中,你们有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做什么?(十月一的早晨,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

3. 出示国旗、国徽。

“小朋友,看一看,这两面旗哪一面是国旗?哪一面是国徽?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四、深入了解:

1. 让幼儿观察国旗、国徽,讲明国旗和国徽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要尊重它爱护它。

2. 请幼儿说一说我们幼儿园升国旗的时候你们是怎么做的。

3. 让幼儿了解升国旗时人们行礼的方式:“升国旗时,人们应脱帽、站姿端庄、行注目礼并唱国歌。”

4. 请小朋友想一想如何爱护国旗和国徽?

(1)不能将国旗国徽仍在地上,弄脏它们;

(2)不能用印有国旗、国徽的纸折东西;

(3)让幼儿知道升国旗时不要乱走,应在原地站好,眼睛注视着国旗。

五、 活动延伸:

请家长找机会带幼儿观看升旗仪式,和孩子一起收集国旗、国徽图片,并让孩子了解国旗、国徽所代表的涵义。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937508.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狐狸的故事读后感(锦集15篇)
下一篇 : 一对一帮扶工作计划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