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今天编辑给大家推荐的是一篇关于“三国演义观后感”的好文章,如何让作品的观后感更加真实呢?值得我们将这些感悟记录在观后感中,有条理地写下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锻炼思维能力,相信这对你会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观后感(篇1)

想必大家一定看过《三国演义》吧!这本书令我们眼花缭乱!被故事的情节吸引住了,令我受益匪浅!

三国中的吴国,蜀国,魏国,君主分别是孙权,刘备,曹操。当然最令我感兴趣的是蜀国了,蜀国中有许多名将,有五虎上将,魏延,姜维……我最佩服的就是诸葛亮了,空城计,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十分厉害,我最喜欢的是空城计。街亭失守后,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诸葛亮并不慌张反而弹起琴来,司马懿一看立马退军。

可以看出诸葛亮十分聪明,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司马懿的性格本性多疑想出来了。我们也要变得聪明,当然聪明并不是天生的,而是要一点一点的积累的,我们可以学习诸葛亮,诸葛亮的弟弟十分厉害,但是诸葛亮比他牛,为什么呢?熟能生巧!诸葛亮一开始并不会带兵打仗,但是后来呢?成为了蜀国的军师,我们也行,只要我们每一天都坚持,相信我们一定能成功,就像现在我在投稿一样,不管得不得到,只要我坚持,我相信我一定能得奖的!

三国演义观后感(篇2)

篇一:读《三国演义》有感

读了《三国演义》,我感触很深。

三国时期有很多英雄。但不是战斗就是早死。周瑜是一位成功的军事家,但他在32岁时去世。

张飞,关羽这两个战神,曾闯下那么多令人赞叹的战绩,但最后还是惨死在敌军手下……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无奈,因为就算是文武双全的奇才,最后还是难逃一死。所有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欲望。如果没有欲望,就不会有战争,那么多与战争无关的人也不会死在血腥的战场上。

如果没有欲望,我们就不会互相残杀,在同胞中谋求权力和篡夺。

现在,各国一如既往地发动战争。如果没有战争,也许世界人民将生活在和平与繁荣之中。

欲望使人堕落,欲望使人产生**的思想并被火所控制。所以最完美的人就是没有欲望。

惋惜,因为如果他们出生在一个太平盛世里,也许身上就不会有伤痕,也不用离开夫人和孩子,走上战场,拿性命当赌注,去**,去拼命,当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凡人,生在这里,死在这里。可惜他们都出生在乱世里,一出生就注定要去上战场。

当时是强者杀弱者的时代,这本书充分体现了这点,如“他二话不说,一把亮闪闪的大刀在空中挥了一下,将敌首砍下。”“张飞怒火中烧,拿起**,张良人头落地。砍罢,提着人头走了。”

人们的欲望就像滚落在山上的石头,永不停歇。那些英雄豪杰正是因为停不下的欲望而惨死的。正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到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书看完了,所领悟的道理是永存的,我觉得,如果人是纯洁的,善良的,那就不会有任何欲望,邪念,但是,这世上这样的人会有几个呢?

篇二:读 《三国演义》有感

前几天,我在书店里买了一本青少版的《三国演义》。这是大作家罗贯中的著名作品。听说很好看,我便利用学习之余,没早没晚地看。看完之后感觉收获不小。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诸葛亮草船借箭》这一章节。文章讲的是心胸狭窄的周瑜,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比自己高出一筹,便心怀嫉妒,甚至一心想将诸葛亮置于死地而后快。他以军队缺箭为名,计划让诸葛亮在十天内造10万支箭。

可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就够了。原来,诸葛亮早就料到,三天之内的一个晚上,河面上会有大雾。这样,他只需要准备十二艘船,装满稻草人。

第三天,诸葛亮带着满船的草人,率领大军来到曹家,命令曹军击鼓呐喊。而曹军听到了挑战的鼓声却因为江上雾大而看不清对方的情况便很害怕中埋伏,只好命弓箭手向对方放箭,一时间,万箭齐发,全都射在了草人上。当雾消散时,草人身上有足够的箭。

于是,他们便把箭运回去了。我意识到周瑜不仅忌妒,而且非常阴险狡猾。诸葛亮不仅足智多谋,而且善于观察天气。他提前7天成功完成了任务,这完全辜负了周瑜的阴谋。

我真佩服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我还敬佩他,为了天下黎民,放弃了平静的田园生活,陷入了打打杀杀的生活。我还敬佩他大公无私,为汉室江山鞠躬尽瘁的精神品质。

我觉得做人就应该这样,不能为自己的一丝利益而不顾他人,不顾大局,不能因为自己的一些琐碎杂事而背信弃义。

做一个像诸葛亮一样聪明伶俐的人,从小就要孜孜不倦、勤奋好学。我们要像诸葛亮那样专心钻研,仔细思考,刻苦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像他那样虚心,宽宏大量,心胸宽阔,用自己的智慧证实自己的成绩,而不要像周瑜那样心胸狭窄,高傲自大,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早日成材,将来为祖国作出贡献。

三国演义观后感(篇3)

我们要向习爷爷学习,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成为新时代的优秀玩家!在寒假中,我读了一本习爷爷读过的书——《三国演义》。

这本书讲述了刘、关、张三兄弟在桃园结婚的故事。他们一路征兵马匹,过关斩将,不断扩大兵力,恢复汉朝。最终,三兄弟相继去世,未能实现他们最初的理想。但这三兄弟的伟大功绩一直为世人所铭记。

是啊!三兄弟的伟大,怎能不被世人铭记?然而,书中有一点我不明白,那就是为什么三兄弟坚持战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永不放弃战斗至死?

我又反反复复读原来:三兄弟在桃园结义时定下了这恢复汉室的远大志向,他们自从定下目标起,不论严寒酷暑,一直在努力奋斗着,因为他们有一颗不忘初心的心,是这样一颗心鼓舞着他们,给予他们力量使他们坚持不懈、永不放弃!

我们不需要这样一颗心来实现我们的梦想吗?在学习中这样一颗心可以协助你完成许多事情,比如:老师将自己调为班级委员,并且叫自己要勤奋学习,给大家做一个好榜样。

在那时,这样不忘初心的心就起作用了,这颗心可以使你牢牢地记住自己的目标,不论风吹雨打都不会动摇这目标,在学习上就可以比别人更要专注。这样,我们可以为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但是你没有这么一颗心的话,目标非常容易动摇,使得你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在学习上就会不专注,导致成绩下滑,同学们就没法把你当榜样了,这样一来,你再怎么喊口号都是白费力气。

让我们一起学习三兄弟的光荣品质,有这样一颗心,在不忘本心的情况下,做一名新时代的好球员!

中国有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其中,我最爱不释手的是《三国演义》。因为,《三国演义》不但写得生动有趣,也让我了解了一些道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团结与合作。

当初赤壁之战时,曹操率大军二十万,对外号称八十万,一路南下,扬言要灭了东吴。东吴国君孙权忧心忡忡。大将周瑜自信地说:

“主公只要和刘备联合起来,我只需三万精兵,便可破操。“孙权觉得这是一条良计,便派使者劝说刘备与其合作。刘备犹豫之后,诸葛亮耐心地说:

”主公,虽然我们和东吴实力薄弱,但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互相支援。曹军并非坚不可摧。“于是刘备派赵云、关羽等大将领军二万,支援东吴。

在刘备、孙权的密切配合下,他以五万兵力四次击败曹军二十万人。这就是团结合作的力量!

团结体现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篮球比赛。有一次,我们在篮球训练中打了一场练习赛。我们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突然,我的队友抢到了球,他的突破能力非常好,用球一个灵活的转身甩掉了第一个防守队员。但第二名防守队员立即上前防守,第一名防守队员立即转身防守。这时,我已经跑到篮筐前鼓掌了。

可他一意孤行,接着强攻。但毕竟,一个人很难突破两个人,所以他没有成功,也没有保护球。球被抢了。轮到对手进攻了。他们一起进攻,互相配合,挑战拣斗,传球和假球,所有能耗尽我们力量的把戏都被使用过。

我们突然感到力量不足。 他们趁机突破了我们的防守并上篮得分。就这样,对方赢得了比赛。

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团结会使你在社会上获得成功并有一席之地。

三国演义观后感(篇4)

五年级一班肖凯

大闹天宫、保护师傅西天取经,侠肝义胆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大闹东海、不畏**的哪吒;行侠仗义,为民除害的武松,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人物,他们都是出自我国的古代名著,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七星坛上卧龙登,一夜东风江水腾,不是孔明施妙计,周郎安得逞才能”这些优美的诗句无不代表了三国的英雄气概,也是我对《三国演义》情有独钟的理由。

《三国演义》主要记录了三国鼎立时期以刘备、曹操、孙权为主的三国的纷争。

“一身报国至,非马震千池”这句话出自性情豪爽的张飞在桃园的誓言;“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运筹帷幄的诸葛亮;长坂坡以一敌万的赵子龙;黄盖的忍辱负重;所以有了现在的“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其中的故事情节也非常精彩:《关云长刮骨疗毒》,《诸葛亮七擒孟获》,我知道了曹植《七步诗》的由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由《草船借箭》我知道了连风流倜傥的周瑜也是一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人…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火烧赤壁》,就如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无不引我们去那个英雄金戈铁马的世界,让我留恋往返,不能自拔,仿佛我就是甘宁,我就是周瑜,我就是诸葛亮…

读好书是我们最大的帮助。让我们在书海中旅行吧!

三国演义观后感(篇5)

相信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只要一说到“三国”,头脑里都会蹦出那几个英雄豪杰如:阴险狡诈的曹操,敦实淳朴的刘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沉着冷静的关羽,脾气暴燥的张飞……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偶像,而我的偶像则被大多数人认为的阴险狡诈、诡计多端的曹操。

当我第一次阅读完《三国演义》时,我与大多数人一样把曹操视为十恶不赦的“大坏蛋”,他自始自终演绎的是一个反派的角色。而当我又一次翻开那本《三国演议》细细品味其中的一笔一墨时,我得到新的感受。曹操是一代“奸雄”,但他却有时也奸的“可爱”。

刘备虽然是一代明君,但是他的江山却是“哭”出来的,或者说是别人替他打出来的,若没有“五虎大将”的勇,“凤雏”、“卧龙”的智,刘备何来如此江山;而曹操呢?不仅自己带兵打仗,而且自己还充当谋士,出谋划策。敢于拿刀刺杀董卓,还善于笼络八方人才。

这两个方面都远远比刘备强。

其中曹操误杀死亲戚,就足于体现出曹操的“奸”。事情发生在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他离开办公室逃到亲戚家。亲戚们想善待曹操,就让家人杀猪买酒。但曹操说:

“时候差不多去杀它了。”的“它”以为是说自己,于是他便杀光了亲戚家里的所有人。当他得知“它”指的是猪时,懊恼极了。

虽说“宁我负天下,不愿天下人负我。”不过他也为错杀人而后悔,可他这样做无非是要自保。从中我们的确看到曹操是“奸”的。

曹操虽然智勇而全,可“奸雄”这个词更适合用在他的身上。

曹操虽奸,却有时也奸得可爱,史上著名的典故“望梅止渴”就讲叙了曹操带兵打仗时一个有趣的故事。那是曹操带兵打仗时,在行军中战士们感到口渴极了,仿佛脚也生了根。而曹操则是为了鼓舞士兵的士气。

就对战士们说:“看前面就是一片杨梅林了。”果真士气大振,行军速度也加快了很多。

看来曹操的智慧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林俊杰的《曹操》中唱得好:“尔虞我诈分三国,说不清对与错……”三国就这样,你欺我诈,曹操只是其中的一员,却豪杰中的“奸雄”。曹操作为一国之君颇有霸王风范。

问三国谁是代表,我会大叫曹操,因为三国中他的“骗术”最高明,更是因为他奸的可爱。

有话说:“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也有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曹操有多么壮举,树大自然招风,不谨慎点怎么行?正所谓做大事要不拘小节。

三国演义观后感(篇6)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明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情景交融,气势雄浑。通过描写眼前之景,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中国的抱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更是表现了作者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这才是真正的乱世英雄!

读《三国演义》,不得不提一个人,便是诸葛亮。他巧施空城计,骂死王朗,四战江东群儒……他号卧龙,隐居隆中,静观天下事变。幸得皇叔三顾茅庐,请的出山。

初出茅庐,便火烧博望坡,令曹军损失惨重。而后又前往江东,舌战群儒,令江东第一谋臣张昭都无言以对,终于吴蜀联合抗曹。也正是这“神人”借来东风,加之周瑜火攻,令曹军烧死溺死者无数。

正是这赤壁之战,令三国鼎立之势颇具雏形。就是这样的伟人,却只不过“羽扇纶巾,身披鹤氅”足见其简朴谦逊。

《出师表》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被视为表中代表。文天祥在《正气歌》中赞叹“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陆游在《书愤》中亦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局势,反复劝勉后主要继承先主刘备遗志,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伐的决心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诸葛亮为国献身。本文着重论述了诸葛亮爱国的历程和准备远征的计划。但他却称自己身世卑微,见识短浅,对于先帝蒙爱感激涕零,从文中叙述充分表露出勤劳国事的一片忠贞,以创业之艰难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奋发图强,不忘白帝托孤一事。

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作为自己的责任,他的话是真诚的,更是含泪的。

曹操的坚强大度,诸葛亮的“以天下事为己任”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忠义之士,而现在《三国》梦仍在上演。

三国演义观后感(篇7)

在五年级的寒假,我带着怀念的心情把《三国演义》又看了一遍,使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袁绍曹操战官渡、诸葛亮三气周瑜等故事都非常有名。但使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那赤壁大战。

大家知道有一个歇后语,叫“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讲的就是发生在赤壁大战当中的故事。周瑜和黄盖都是东吴的大将,且对孙权忠心耿耿,可周瑜为什么要打他呢?原来这是诸葛亮布下的一个诈降计。曹操大军人数众多,但都是北方人,并不擅长水战,急需像黄盖这样的水军将领。周瑜利用了他的老同学——曹操派来劝降的蒋干,把棒打黄盖的信息传到曹操阵营,这样曹操打消了对黄盖的疑虑,准备迎接黄盖。半夜时分,刮起了东南大风,黄盖率领装有易燃物的船只冲向曹营,大火一把,把连在一起的曹操船只烧得一片火海,曹操的军队全军覆没。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现实中我们遇到了共同的困难,也应该向周瑜与诸葛亮一样团结在一起,利用自己的长处,战胜最后的困难,取得最后的成功!

三国演义观后感(篇8)

《三国演义》,它不仅创造了许许多多的英雄豪杰,还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无暇的艺术形式。三英战吕布、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顾茅庐等诸多故事都可谓是人人皆知。一个有意义的故事,一幅美妙的图画,我掉进了那个时代。

这里面智者的代表应该是诸葛亮了,他有勇有谋,忠心护主,空城计中的着冷静,草船借箭中的精彩表现,各大战役中的谋略计策,巧布八阵图,智退司马懿,七擒孟获,无不使人拍手叫绝,真的是无人能及,神鬼莫测。

再来说说关羽。关羽,一位绝对善于作战,武功精湛到绝的英雄灵魂人物之一,单刀赴会足以体现出他的英勇与威猛,也足以看出他那藐视困难的精神,之后狭持鲁肃保全自己更能充分的看出关羽的胆与谋。过五关斩六将中的拼死护主之家眷,说明关羽的忠心。

义释曹操,又体现出了他的仁义之气。是一位有勇有忠有仁的英雄。

张飞和关羽一样,也是一代虎将。他对刘备忠心耿耿,临危不惧。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就如同探囊取物,令人刮目相看。具有万夫不当之勇。

曹操和刘备形成鲜明对比。曹操狡猾、傲慢,说他和刘备是世界英雄。虽然他是为了试探刘备,看刘玄德是否有二心,但试探背后也足以看出他的自大与狂妄。

而刘备与他恰恰相反 ,刘备是位仁德之君,以“仁”字治天下,刘备三顾茅庐,无一声怨言,可见他的明智,刘备珍惜不但人才,而且爱民如子,挟百姓集体过江,典型的事例,一一说明了他的仁,义,明,智。

三国演义,不但讲述了吴,蜀,魏三国以文武争天下的故事,还让我们了解了许许多多战术兵法,并告诉我们不能像曹操一样阴险,残忍,也不能像刘禅一样昏庸,“乐不思蜀”,也不能像蒋干那样愚不可及。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里的每个人都让我读得不厌其烦。我好像已经掉进了三国的世界,正在看一部精彩的电影。

联系到现在,像诸葛亮那样聪智的人才几乎已无,像刘备那样仁德兼备的也少之甚少,张飞,关羽,赵云……那样忠心为主的的也少多了。即使是最基本的完整性也几乎被埋葬。金钱、地位和身份有什么好处?最基本的诚信是做不到的。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想法和人绞尽脑汁要钱?钱真的那么好吗?

虽然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但是那也是建立在诚信与良心的基础上啊,这是一个什么社会?我迷惑了!

三国演义,英雄云集,我真的很佩服那些英雄的精神和心灵,现在人们不能这样做了吗?

三国演义,真的使我大开眼界!

三国演义观后感(篇9)

长江东流去,浪冲英雄。这脍炙人口的名句,谁没听过呢?三国里的英雄,的确就像后浪推前浪,数也数不尽。

不过,真正的大英雄是谁呢?人们常说几个著名的名字:诸葛亮、赵云、吕布、马超。但我不这么认为。我喜欢他们

刘备、关羽、张飞。

遥想桃园结义之时,誓同生同死,多么豪情!后来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打得吕布大败而回。

关云长过五布吕关斩六将,张翼德大闹长板桥,无不一立功。

可怜的关云长,因自大被吕蒙斩首;可怜;刘玄德因听说云而被斩首,最终死于白帝;可怜,张翼德因打骂军士,被军士所害,多么惨烈。

从中,我学到了很多道理:做人不应该傲慢,而应该更加理性。像张翼德那样生气,打不倒一帮人。我们不能像刘玄德那样,听到关云长病死了。我们应该理清事实,重新制定计划。

《三国演义》能让你明白很多道理,让我们一起看三国吧!漫游在三国之中!

合作路小学六年级:暴秋实

三国演义观后感(篇10)

【导语】读三国,品味三国演义中的风情与豪迈,走近他,品味他,定会让你手不释卷,深深地陶醉在他荡气回肠的故事里。正如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对《三国演义》的理解和看法都不一样。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记叙了从黄巾之乱到建立汉朝这一漫长历史时期所发生的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少有的历史为题材的**佳作。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句话说的正是曹操。在文学,曹操是大诗人,做出了重大贡献,故有“三曹”之说,其诗也至今传诵,流芳千古。而在军事、政治上,曹操却是失败者,故后人称之为“奸雄”。

除了官渡战役,他们都以失败告终。曹操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心胸狭窄,疑鬼成性,任性行为。

“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中曹操疑伸疑鬼、贪身怕死,使一代神医华佗冤死在狱中,《青囊书》也从此失传。

曹操自大,心胸狭窄,容不下别人。杀死杨修和游衡就是一个例子。杨修聪明过人,口才又好,但他骄傲自大,看不起别人,对于曹操也毫无顾忌。因而曹操十分讨厌杨修,心生杀念,把杨修赶尽杀绝。

然而,游衡学识渊博,记忆力惊人,思维敏捷,为人正直,见识勇敢,充满仇恨。在曹操面前毫不客气地数落曹操手下的虾兵蟹将,令曹操恼怒不已,祢衡面不改色,尖嘴薄舌地说曹操不分贤愚,是眼睛脏;诗书不读,是嘴脏;不听劝告,是耳朵脏;不懂历史,是身体脏;不容诸侯,是独自脏;想篡权,是心脏!“奸雄”曹操也容不下祢衡,挟走了祢衡。

曹操的品质、野心和肮脏都暴露在公众面前!

一读到“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曹操的文学贡献也被历史尘埃所淹没,这尘埃好比是人们对历史中曹操的评价,“奸雄”也成了曹操。千古留下的骂名也不由得令人摇头叹息,感到悲哀!

三国演义观后感(篇11)

扣人心弦的战争。形象鲜明的人物。驾轻就熟的计策……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曹操,孙权,周瑜等等……苦肉计,空城计,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刮骨疗毒,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英战吕布,官渡之战等等…… 《三国演义》里独具特色的英雄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一个又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让我欲罢不能。

《三国演义》是我看过最投入的一本书了,那惊心动魄的场面,赢的路上的情节,那时候牵动着我的心,但刘备三顾茅庐终于打动诸葛亮时,我被刘备求览若渴的诚心所折服,也为他的到知己而高兴。

而我最喜欢《三国演义》里面的曹操不要看曹操是汉贼,但是曹操说的每一句话我都特别的有道理。

我觉得《三国演义》里最可惜的人是周瑜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说由周瑜是《三国演义》里最可惜的人。因为他的智慧不下于诸葛亮和司马懿,但是因为他目中无人嫉妒别人。自己把自己给气死了。

我看着书仿佛来到了三国的战场上。看见了那些将士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仿佛也看见了那些文官正在议论事情。

《三国演义》这本书书。是我看的最头一本书,我希望大家一起来看着本书一起来搞问这本书里面的道理。

三国演义观后感(篇12)

13通信1班张扬雪

《三国演义》中,周瑜可谓是一个塑造很成功的人物,他的小肚鸡肠、嫉贤妒能给无数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历史上的周瑜是不是也如此呢?换句话说,《三国演义》是不是历史呢?

作为一本历史**,经过毛泽东“四大名著”的评判,《三国演义》确实是名声在外,它在人物个性的塑造上也有可取之处,但窃不可当作正史来看,否则“误人子弟”四个字就是专门为罗贯中设计的了。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

在中低年级,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

再读原著《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我们对其中的人物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例如,我最敬佩的诸葛亮,在焚烧新野,责骂王朗,空城计划和对魏延锦缎的切割中表现出非凡的才智。

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

而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恰恰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侮辱置之不理,乐观向上,这使得诸葛亮这一代最有才华的人才之一,无计可使,最终以自己的死而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随着我的成长,每次研读《三国演义》都有不同感受,《三国演义》真是伴我成长的一本好书。

学生签名

提交时间:2013年10月

三国演义观后感(篇13)

曹阿瞒纵横天下三四十年,“普天之下,上至天子,下至庶人,无不畏惧”。凭着他的雄才大略,纵横捭阖,使天下“群雄皆灭,止有江东孙权,西蜀刘备,未曾剿除”,在他六十六岁之时因脑疾而寿终正寝,因而抱恨归天。

曹操之死是令人惋惜的。之所以惋惜,皆因他如此雄才大略,而未能实现他一统华夏之夙愿。这也许是史家和**家的一大遗憾。

事实上,曹操的病本可以免于死亡。然而他毕竟死了。他的死不是外在的,而是他自己的。

他的死在于他的多疑、猜忌,死在他对往日征战杀伐之中而血洒疆场的已方和敌方将士兵卒冤魂的恐惧,死在他对曾被冤死丧命的无数灵魂的惊惶。

按照当时医家的诊断,曹操的脑疾,本来不是无法挽救的不治之症,只是“小可之疾”,动下手术,辅以药疗,完全可以**,并无大碍。然而,曹阿瞒多疑、猜忌的本性,使他不但不听医生的医嘱,讳疾忌医,而且惟恐医家借手术之机谋取他的性命,并下令将医家关进大牢,等待处置,结果错过了医治的良机,白白丢了自己的性命。当然,如果曹操仅仅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普通人物,丢了性命那也无关大局,偏偏他是怀抱一统华夏大业的一代枭雄,他的死对东汉末年身处国家**,多灾多难,遭受连年战乱的平民百姓而言,实属一大不幸。

不仅为此,由于他的猜忌、多疑,不但枉送了自己的性命,而且还拉上一个无辜的陪葬者,白白牺牲了一位医学巨匠。可怜一代神医华陀成了他疑心、猜忌的冤魂,连同华陀集毕生心血所著述的医学巨著《青囊经》也被无知地当作废纸付之一炬。这实实在在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一代神医华陀本是一位不带政治倾向,只知专心钻研医术,专事治病救人的知识分子。他治过东吴的周泰,也治过蜀将关羽,所治之病,无不药到病除。对关羽的毒箭之伤所采用的刮骨疗毒的绝妙手术,至今在我国民间仍被传为佳话。

然而,曹操的**给他带来了牢狱之灾,他死在曹营的监狱里。这难道不让人叹惜么

由此看来,曹阿瞒因为生性多疑和猜忌,不但误了他自己,也害了他人。这是不是《三国演义》给我们的一点启示呢我想是的。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生存,不能不对周围生存环境中出现的各种险象,各种疑难、困惑,各种人物,具备一点警惕性,具有一定的戒备,否则会吃大亏,甚至蒙受巨大的灾难。这本是生活的常识。但是,警惕性同无端的多疑和猜忌本不是一个概念,根本不是一回事。

俗话说,疑心生暗鬼。世界上本来是没有鬼的,疑心重了,猜忌多了,“鬼”也就跟着来了。这个“鬼”一出现,总觉得在自己生活的周围仿佛到处都是陷阱,人人都跟自己过不去,随时都会招来灭顶之灾,不但同事、朋友的善意他会当作恶意,而且只要有一点不遂其意,便要想方设法予以报复,为此然然。

这种心理发展下去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不利,对别人也是十分危险的。特别是这种心态的人一旦掌握了一定的权力,他不但成天生活在诚惶诚恐、疑神疑鬼的精神状态中,而且必定会有不少善良的人遭受其害。

看来,不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还是生活得豁达、坦荡些好。对生活的警惕性不可以没有,但多疑、猜忌之心一定不可以长!

再来说说司马懿气度。

《三国演义》第一百回、一百三回专门写了诸葛亮先后两次羞辱司马懿的故事。我想可能是诸葛亮想在心理上打败司马懿,然后一举攻打魏,带着中原去实现托孤的夙愿。

头一次在出祁山后遭遇魏都督曹真。曹真战败后,司马懿急忙大败蜀军,并在渭滨驻军,伺机而动。此时诸葛亮只想速战速决,乘势击败魏军,然而见司马懿按兵不动,有点焦急,遂写信辱骂曹真,以激其应战,结果曹真“恨气填胸”,“死于军中”。

魏王知道曹真死了,就下诏劝司马懿去打仗。其实司马懿为避蜀军锋锐,并不急于求战,然而魏主下诏就由不得司马懿了。不得已,司马懿下战书出战。

这一战从斗阵始,到魏军破阵失败,被俘无数而结束。诚然,这场战役对魏军来说并不是什么大损失,但诸葛亮却傲慢自大。于是遣返战俘回魏营并捎带口信给司马懿,“教他再读兵书,重观战策,那时来决雌雄。

”这些本无可厚非,那也算了。可是,诸葛亮此时却用了一个损招,将魏军战俘一个个脱光了衣服,涂黑了脸面,回营见司马懿,以此羞辱司马懿,激怒司马懿。愚以为,诸葛亮这种做法,缺少光明正大;而侮辱战俘人格的伎俩,实在有点过分。

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愤怒之余,一来诏旨在身,二来要维护魏军尊严,不得不同诸葛亮又打了一仗,结果“损伤兵力十之六七。”至此,司马懿“退在渭滨南岸下寨,坚守不出”。我想这可能是司马懿考虑休养、等待增援、等待工作。

第二次是在五丈原。 两军陷入僵局。 诸葛亮太累了,他拼死拼搏。 司马yi就是无法坚持。当时的诸葛亮健康状况已出现了严重问题,自感来日不多,只希望在有生之年尽早完成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的托孤大业,因此只求速战速决,一举大破魏军,长驱直下,直捣洛阳。此时见司马懿坚守并不应战,心中之急可想而知。

诸葛亮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又使用了一条并不磊落的下作之计,以激怒司马懿出战:“乃取巾帼妇人缟素之服,盛于大盒之内,修书一封,遣人送至魏寨”,对司马懿极尽羞辱之能事。然而司马懿虽“心中大怒,乃佯笑曰:

‘孔明视我为妇人耶’!,即受之,令重待来”,“并不嗔怒”。从这里可以看出作为全军统帅的司马懿,着眼战争全局的大局,不为小辱而乱谋的大气大度。

最终,诸葛亮命丧五丈原,司马懿则获得了全局的胜利。

试想一下,如果司马懿是个小肚鸡肠的统帅,受此大辱,必定会暴跳如雷,一味蛮干,那又会是个什么样的结果那正中了诸葛亮之计,可能兵败如山倒,或逃回洛阳,抑或葬身于祁山脚下,令蜀军长驱而进,破长安,直捣洛阳。

其实,在《三国演义》中,论智慧,论才干,论谋略,论兵法,以及统兵之道,司马懿并不在诸葛孔明之下。从封建正统观点看,司马懿是为曹魏政权服务的,而曹魏政权是纂汉得来的,司马是助纣为虐;诸葛亮则是为复兴汉室而讨伐中原,当是忠臣良相。因此,人们总是赞美诸葛,贬低司马。

这实在有点不公。正是司马懿具有这种为大将、统帅者之气度和才干,为曹魏政权最终吞并东吴,扫灭西蜀,司马氏家族最终完成三分天下归一统,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群雄割据,国家四分五裂的纷乱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气度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为了实现既定的理想、目标,完成某项任务,做成某件大事,不但要运用学识、智慧、勇气和战胜各种困难的必胜信念,有时往往也需要具备宽宏的气度,该忍则忍,小不忍则乱大谋。古代韩信,承受胯下之辱,终于祭坛拜将,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伟大的马克思在遭到人身攻击时,只要不涉及理论原则问题,总是把这种攻击当作蛛丝轻轻用手从身上抹去,从不计较。

一个人如果小肚鸡肠,或逞匹夫之勇,承受不了一点委屈,一点怨气,不论利害,不讲大局,动辄对着干,被对手一激就怒一怒就以牙还牙,大打出手,这些看似痛快,实质是一种不但于事无补,相反会事与愿违,对人对已却没有一点益处的愚蠢行为。

由此看来,不论大事小事,也不论是大人物还小物,凡事要讲一点气度,要有一点气度为好。

三国演义观后感(篇14)

谁是好人——读《三国演义》有感

小时候我看过《三国演义》全套的***,今年暑假,又读了《三国演义》一边看一边想,常常问好朋友,问爸爸,问妈妈,问自己,“三国”里谁是好人?

我爸爸说:“刘备讲义气,是好人。”我说见不得。

吕布武艺高强,号称天下无敌,当时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俗话。他曾经救过刘备,当时刘备非常感激。后来吕布被曹操捉住了,曹操很爱惜他的才能,不想杀他,回头问刘备怎么办,吕布听了,心中暗喜,以为刘备一定会为自己说情的。

可刘备在一旁冷冷地说:“别忘了董卓是怎么死的!”当初,董卓很欣赏吕布,却被吕布刺杀了。

曹操一听,抱着自己脑袋连声大叫:“快推出去斩了!”你们看刘备够坏的吧!

那曹操是好人吗?妈妈说他有雄才大略,善于打仗,以弱胜强,打败了袁绍,平定了北方。哥哥常把他那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挂在嘴边,说他是个大诗人。

可我觉得他不想是个好人。曹操诡计多端,不讲义气。一次,曹操到朋友家去避难,忽然听到门外传来“嚓嚓嚓”的磨刀声,他以为人家要杀他,便一头把门撞开,二话不说,把朋友全家十几口人全杀了。

杀人后,我回头一看,发现门下有一捆猪,这让我明白磨刀的目的是杀猪娱乐他。曹操常说:“宁叫天下人负我,不叫我负天下人”。

你们说曹操坏不坏?

周瑜心胸狭窄,多次攻击诸葛亮。孙权今天和刘备要好,明天又联合曹操打刘备,“桃园三结义”三兄弟都死在他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塑造了这么多活生生的人物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出卖朋友,杀害无辜,如果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也许都算不上好人,《三国演义》中的好人还真不多呢!

三国演义观后感(篇15)

孙文静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经久不衰、百读不厌、通俗易懂、寓意深刻,社会各阶层的人都喜欢读,但是他们都出的感觉和体会是不一样的。我认为《三国演义》最精彩之处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人物塑造;二是天下兴亡、历史变迁、改朝换代之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个方面也是“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伤悲”的主要原因。

《三国演义》家喻户晓,讲的就是魏蜀吴三个国家争夺天下的故事,但如果细细品读,你还能体会到书中有着丰富的诸子百家思想,儒、释、道、法、兵等思想在书中都有明显的体现。另外《三国演义》中出现的成语、熟语也是数不胜数,如:望梅止渴、草船借箭、过河拆桥、乐不思蜀、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这些成语和习语为广大妇女儿童所熟知,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另外关羽、张飞的“义”也给后**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国演义》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为**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认为书中塑造的人物也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具体说明如下:

曹操,提起他,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奸诈。曹操作为一代枭雄,其性格具有多面性,曹操是书中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他是集许多优点与缺点于一身的并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曹操读书多,见闻多,著书多,培养了曹丕、曹植两位诗人和政治家;刺杀董卓时,他无畏无惧,即使刺杀失败,他也临危不惧,读到此处,一位有勇有谋、不畏生死的英雄形象已悄然越于纸上;他爱惜人才,主张唯才是举,我们都知道魏、蜀、吴三国中人才最多的就是魏国,这为他曾称霸一时提供了可能;为了买关羽,他送钱马。当关羽得知刘备已经离开了他,他仍然选择释放关羽;另外他劝事农桑、体恤百姓、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等也都是曹操身上的亮点。

另外曹操身上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挟天子而令诸侯体现出他的奸诈;第二,偏执。为了防止自己被别人刺杀,他在梦中不断地伪造杀人的假象;他错杀了华佗是一个历史遗憾,他五杀吕伯奢一家则充分体现出他的心狠手辣。

刘备,做为汉代的后裔,他一心想着要“光复汉室”,刘备聪明机智、能屈能伸,有着“宁教天下人负我,勿我负天下人”的坚定信仰,他心系百姓,关心民间疾苦。《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机智与正义的化身;我认为刘备的形象过于简单、平面化,在某种程度上,他的仁义道德可以看作是假仁假义,因此他的正人君子的形象不免时见虚伪。

诸葛亮聪明、善良、勇敢。他对三十六个计划了如指掌。到目前为止,他因向船只和空城借箭而受到人们的赞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对诸葛亮的称赞,诸葛亮为辅佐刘备父子兴复汉室里下了汗马功劳。这是一个理想性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对他的塑造已超过了“人”这个限度,使他过于神灵化、超越化。

关羽则是正义与英勇的化身“义”是对关羽一生的最好概括,自从他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后,他便誓死追随刘备,并决定与刘、张二人“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桃园三结义永垂不朽,关羽的义使之成为后代参拜的对象。

另外,《三国演义》所传达出的就是天下兴亡之历史发展得必然趋势。刘备,做为汉代的后裔只想着回复汉朝的兴盛局面,他没有意识到改朝换代是正常的、必然的,他忽视了汉朝的建立后也是在推翻了秦朝的基础上。而在他、曹操、孙权的努力之下,最终皇权却落入了司马氏手中,我认为这也是《三国演义》所表达的一个主旨。

“替古人伤悲”还有一个原因便是书中所塑造的人物本身就具有悲剧性。文武双全的周瑜气量太小,在临终前竟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刘备勇往直前,足智多谋,但不幸早逝。他的儿子刘阿斗过着平庸的生活;诸葛亮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却未能实现愿望;曹操亦是文武全才,他打败袁绍以少胜多,并铲除了多股势力,但是在他临死之前,仍未实现统一天下的愿望;“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中的吕布的命运也是悲惨的……《三国演义》的许多人物都是非常优秀的,然而他们并没有完全实现生命的价值,因为他们都生逢乱世,身不由己。时事造人才,但是时事也毁人才,当我们都到一个个英雄好汉都因种种愿意与你不幸去世时,我们顿时觉得遗憾、痛苦,因此看三国,不仅掉眼泪。

因此,读《三国演义》要从人物塑造和历史内容两方面把握。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938902.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退学申请书(系列7篇)
下一篇 : 消防安全管理方案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