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每天,教师都需要为自己的课程编写教案课件。为了制定精细的教案,教师需要把握教学重点。那么,一个好的教案课件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呢?如果您想深入了解“认识千克与克教案”,请耐心阅读本篇文章,并参考以下提供的信息。

认识千克与克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又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在设计本课时,重点让学生动手做数学,亲身体验感知,形成质量观念,并将猜一猜、估一估的活动贯彻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应用意识。为了让学生了解克与千克这些眼睛看不见的每一个单位质量实际有多重,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掂量1个、5个、10个、20个2分硬币,通过肌肉感觉来逐步感知1克、5克、10克、20克有多重。通过左手放2分硬币,右手放小物品,感觉左右平衡后来估计小物品有多重。通过掂一袋1千克重的洗衣粉,感受1千克有多重,然后让学生掂1千克的铁块,1千克的锯末,1千克的苹果等,体积不同,但质量都是1千克的物品来估计它们有多重。通过以上动手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1克、几克、几十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

算一算、称一称和评一评,建立克和千克的进率关系,形成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

学生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在教学本节课之前,我作了如下的调查:

①你在超市购物是看过物品包装袋上的质量标识了吗?

②你知道有哪些质量单位?

③你估计1枚2分硬币(或者新出版的1角硬币)有多重?

④你会认秤吗?你都知道有哪些秤?

通过对一个班的60人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是:

①有55人从没有看过包装袋上的质量标识。

②学生大多知道的是克和千克,还有斤、公斤和两。

③有35人听家长说大约是1-10克左右,还有12人说很轻,有3人说不知道。

④60人都会认超市中的电子秤,其中有35人会认盘秤。通过调查分析,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克和千克是模糊的,对1克和1千克的认识更是模糊的,也没有实际测量的经验。看来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的质量观念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的估测意识还需加强。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估量物体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了解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师:昨天,同学们到超市收集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学生交流课前的收集)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物品的质量,请大家一起看一看,(大屏幕展示)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引出质量单位克与千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一组组的物品对比中,发现质量较轻的是用克作单位,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并认识物品的质量标识的习惯。此环节大约需要5分钟。)

二、感知、认识克

1.感知1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2分硬币,请同学们拿1枚放在手上,掂一掂,说说你有什么感觉?师:这种轻轻的,象没有感觉的一个2分硬币大约重1克。你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吗?(学生举例)

生4:一颗豆子师:有没有同学提出异议?

生5:我不认为,因为一颗豆子比一枚2分硬币轻一些。

师:那你认为是几颗呢?

生5:我估计是4颗

师:是4颗黄豆?还是4颗绿豆?

同学们纷纷说:应该是4颗绿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充分的掂量、感知,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些事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1克很轻很轻的质量意识,通过学生充分比较、衡量到底有几个绿豆重1克?从而让1克的质量概念逐渐清晰、深刻。此环节大约需要3分钟。)

2.感知并建立10克、15克、20克的质量观念。

师:同学们举例说出了这么多重约1克的物体。大家再来掂一掂硬币。请在手上放10枚2分硬币,闭着眼睛掂一掂,感受10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15枚,大约重15克,再闭着眼睛感受15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20枚,大约重20克,再闭着眼睛感受20克有多重。(学生掂量并感受)

师:每个小组的桌面上有一袋护肤霜(用胶布把质量标识贴住),请大家左手放2分的硬币,右手放护肤霜。当你认为两边一样重时,看一看硬币多少枚,再估一估这袋护肤大约重多少克?

师:请各小组汇报,然后揭开胶布,看质量标识(误差在2克内),算估对。(耶!教室内一片欢呼雀跃!当然也有唉声叹气的。)

师:我们桌子上还有一些物品(小包装标识为10~100克左右的袋装或盒装物品),你们从中任选一样,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有多重?然后再看标识是多重。(同学们纷纷掂量、猜测,然后又迫不及待地揭开胶布,很自信的给自己的小组插上了一面红旗。)

(设计意图:通过趣味性的掂量、猜测活动,巩固学生对较轻质量的认识,为学生估计生活中的物品的质量做了知识的储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学的主动,积极性很高,充满喜悦之情。此环节大约需要8分钟。)

三、感知、认识千克

师:现在桌面上有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大家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生1:不轻也不重

生2:有点重

师:请你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学生举例)

师:老师这有几袋物品(1千克的铁块,1千克的锯末,1千克的苹果,),请你们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

(分小组活动)

师:请大家汇报各小组估计的结果。(有大约2千克重的,1千克500克重的,3千克重的,1千克重的)

师:实际上发给大家的物品都重1千克。(教室内传出了耶!然后,老师拿出1袋锯末,1袋铁块)从这两袋重1千克的物品中,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说:锯末看起来多一些,铁块看起来少一些。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也就是他们体积不同,但是他们都重1千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掂量亲身体验1千克重的洗衣粉的质量,先形成1千克的质量表象,又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举例1千克重的物体,然后,再来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质量相同,但体积不同的物体的质量,充分的体验、感悟形成了1千克的质量观念。此环节大约需要5分钟。)

四、认识克与千克的关系1.建立1000克=1千克的等量关系

师:老师这里有两袋盐,每袋重500克,两袋一共有多重?

生:1000克。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计算的:500克+500克=1000克

生答后,板书:1000克

生:我们把两袋盐放在电子秤上称,屏幕上显示的是1kg.

师:1kg就表示1千克,板书:1千克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1000克与1千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因为它们都表示的是这两袋盐的质量,所以1000克和1千克是相等的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1000克=1千克2.形成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

师:现在樱桃与菠萝正在争吵,请同学们来评评理。(多媒体播放课件:一个樱桃重1克,一个菠萝重1千克,樱桃与菠萝争吵:1000个樱桃冲着菠萝说:我们个多,我们比你重;1千克的菠萝冲着樱桃说:我个大,我比你们重。)

师:你们说一说1000个樱桃和一个菠萝到底谁重?

同学们七嘴八舌,有的说是菠萝重,有的说是樱桃重,还有的说是一样重。

师:我们来称一称,继续播放课件:1000个樱桃上到天平的左盘,1个菠萝跳到天平的右盘,来回几次摇晃后到达平衡。你发现了什么?

生:1000个樱桃和一个菠萝一样重。(1000个1克和1千克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和称量两袋食盐的质量,同学们很容易得出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1千克=1000克;又通过评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对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认识更加深刻,清晰而又牢固地建立了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此环节大约需要7分钟。)

五、认识各种秤并会用秤称(此环节大约需要10分钟。)

1.认识一些常用的秤

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你见过哪几种秤?说给大家听一听。(大屏幕出示各种秤)

2.学会用秤称物品(练习读取盘秤上的数值)

请你称一称你从家里带来的物品,看有多重?出示盘秤。(介绍用法)。请各小组互相合作。)

3.培养估测意识

(1)先称1千克的苹果数一数有几个,再估出3千克的苹果,称一称,看估得准不准。

(2)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称一称,看谁估得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秤,并学会读取盘秤上的数,正确检验学生的估计结果,培养学生的估测和应用意识。)

六、全课总结。(此环节大约需要2分钟。)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认识千克与克教案 篇2

1、通过亲切的谈话让学生重温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即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具体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比一比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适合学生学习、思维特点的。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了解1千克大约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与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联系,形成表象,从而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特别是“找一找”这个环节,不仅通过“对比着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而且在各小组交流找到的1千克物品时,让学生资源共享,形成更丰富的表象,加强质量观念。

3、在学生把质量单位与生活表象建立了对应关系之后,并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意义,从而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认识千克与克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103页和练习二十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

难点:估测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电子课本、天平、2分硬币、食盐等。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引导观察主题图,交流观察所得。2.揭示课题,随之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教师介绍: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

(2)学生独立掂一掂一枚2分的硬币,静静感知1克。

(3)集体交流:互相说一说感觉,并找一找、掂一掂生活中约重1克的物品。

2.教学例2。

(1)教师介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用字母“kg”表示。

(2)理解“净含量”,明确克与千克的关系。

(3)学生轮流掂一掂两袋食盐,静静感知1千克。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会认读各种秤。

认识千克与克教案 篇4

一、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教科书第四册第六单元《克与千克的认识》及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的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和会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及互相合作学习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三、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四、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较准确地估计物体质量,表示物体的轻重。

五、解决方法: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感受、体验的机会。

六、设计理念: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人人参与、主动发展。

七、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盘称,2分硬币,一块肥皂,2袋500克的糖,1千克的称砣一个。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组织学生进行负重跑步比赛。

师问:我听说我们班有两名同学跑得很快,他们是谁呀?今天我们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不过今天的比赛难度增加了,他们每人要背一个同学比赛,你们想看看吗?

学生活动。

师问:让我们来采访一下冠军,你为什么不选王仕聿(重的那位同学)呢?

那么,王仕聿,你有多重?除了“斤”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2、师说:“斤”“两”是我国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从1990年12月21日开始,我国就规定不使用这两个计量单位了。现在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和国际接轨,而“克”“千克”是全世界各国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

(二)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请学生汇报去超市调查情况。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去超市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谁来说说你调查了些什么?

学生汇报。

师问:同学们说了那么多,这些物品有的用“克”作单位,有的用“千克”作单位?请你仔细想一想,什么时候用“克”,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呢?(比较轻的东西用“克”做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

认识千克与克教案 篇5

一、说教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实际情况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认识常见的秤,知道用秤称物品的方法,能进行简单换算。

学习重点:

1、 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 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学习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二、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些目标,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猜一猜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环节

本节课设计了三大教学环节:一是激趣定标,激发探究欲;二是主动参与,探究新知;三是应用新知,升华体验。

1、游戏发现,激发探究欲

在这个环节中,创设了“掂一掂”这个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轻和重,然后揭示课题,目的在于利用熟悉的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并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新知打下坚实基础。

2、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3步来实施: 第一步:认识克。克相对学生而言,没有那么直观,感觉也不会那么清晰。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猜一猜1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再说说生活中大约1克的物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感觉上建立克这个质量单位的概念。

第二步:认识千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找一找,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还设计了让学生想办法找几千克的物品,然后轮流感受,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仅一次次强化了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更是对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培养,是对学生自主探究程度、学生体验态度的一种信息反馈和检验。

第三步: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设计了两袋糖的质量是多少,从中引出1千克=1000克,接着进行“克和千克”的换算公式。

3、应用新知,升华体验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为了使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创设了两个问题情境:课本上的练习题;课外的练习题。

认识千克与克教案 篇6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2、  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1.  第38页主题图校园一角,引导学生观察三角板、大剪刀、球门的框、球场的角等。

4.  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

学生说出所看到的.图形名称,并指出各有几个角。

生观察。

生在教室里找角,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用手中的纸折一个角、用两只铅笔搭一个角……等。

(2)出示不同的角,你们能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吗?

1.练习第1题判断。要求学生出2和4为什么不是角的原因。

2.练习第2题,数角。

3.练习第3题,比角的大小。

六、拓展、游戏:

1.  用三根小棒可以摆几个角?有几种摆法?

2.  有一个长方形,用剪刀剪一刀,剪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1.生探索画角的过程。自学。

2.生说画角过程。

3.观看多媒体画角过程。

4.生再次画角。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学生动手做一做,小组合作,说一说。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965429.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教师节感恩教师祝福语精选
下一篇 : 2024勤工俭学心得(热门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