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范文大全# #古诗两首课件11篇#】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我们可能会需要一些学习资料等范文,写好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各种参考,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古诗两首课件11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古诗两首课件(篇1)

《14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

一、导入

同学们,生活中有一种情,悠远而又绵长,那是思乡情;生活中有一种爱,平凡而又伟大,那是慈母爱。古往今来,不知多少诗人为此写下了感人肺腑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两首,请齐读课题(师指板书:《14 古诗两首》)

二、检查预习

1、第一首《泊船瓜洲》,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师板书:《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那《游子吟》呢?(师板书《游子吟》)——唐朝的孟郊。(师板书:唐 孟郊)

2、这两首诗我们都已经预习了,谁来读一读?你来吧(指一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的读音是否正确。

3、(生读完第一首,读得很流利)

师:读得真不错,这首诗共28个字,其中有6个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特别是这个 “间” 字,(师板书:间),在这里是指——间隔

师:对,滚滚长江水把京口和瓜洲间隔开来,所以这里读“京口瓜洲一水间”,咱们再来读一遍——

4、谁来读《游子吟》?(指一名)师:读得很流利,吐字很清晰。

5、通过课前预习,你对这两首诗有了哪些了解? 生:我知道《泊船瓜洲》写了作者非常思念家乡。师:你读懂了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生:我知道了《游子吟》歌颂了母爱。师:你读懂了诗人的心。

师:还有吗?你还了解到什么?(学生继续汇报,师相机评价)师:还有吗?(生不举手,师点拨以下方面)字词读懂了哪些?对诗意有了哪些了解?通过读诗,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读搜集到的王安石或孟郊的资料)师:真会学习,知道多方面获取学习资源。(了解诗人的背景,可以加深我们对诗的理解。)(如果介绍得较多)以后再介绍的时候,可以把这些资料稍加整理,简单介绍给大家。

6、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学不但了解了诗意,还感受到了出门在外的游子思乡思亲的深厚情感。现在我们就踏上王安石的那条小船,去品味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情。(师板书:思乡情)

三、学习《泊船瓜洲》

(一)品读“绿”

1、(点课件:全诗)请同学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多读几遍,想一想从哪句诗中,最能感受到诗人的思乡之情,读吧——

2、谁体会到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是啊,这句诗最能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体会着读一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那“春风又绿江南岸”(点课件:“春„„岸”变蓝)让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点课件:放《姑苏行》合成音乐)

5、你的眼前浮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来说——

生:我仿佛看到江南一片嫩绿,小草露出了可爱的小脑袋,柳枝抽出了嫩芽。小河的冰融化了,河水哗哗地流淌着,小鱼儿在水中吐着泡泡。我还听到了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春天到了,春天到了。”

师:好一幅江南春景图啊,你看到了什么?

生:春风吹过,江南一片新绿。有红的花、绿的草,还有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嫩绿的柳枝随风摆动,粉红的桃花也绽开了笑脸,鸟儿们在枝头欢快的歌唱,鱼儿们在水中嬉戏,处处充满生机。伴着小溪潺潺的流水声,小朋友们在草地上尽情地玩耍,有放风筝的,有摘野花的,别提多高兴了。

师:是啊,春风一至,处处充满生机。你还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也可以用自己积累的诗句啊、成语啊,把你看到的画面描绘出来。

生:阳春三月、鸟语花香、生机盎然、桃红柳绿、草长莺飞、姹紫嫣红„„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这是多美的一幅画啊!有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把你看到的画面读成一句诗,那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指屏幕)

师:这么美的画面读成诗中的一个字——绿(点课件:“绿”字变成绿色)

6、说到这个“绿”字,让我想起了一个脍炙人口的炼字故事,想听吗?——据传,诗人王安石在作《泊船瓜洲》时,先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后来他觉得“到”字不好,就改为“过”,接着又改为“入”、“满”等字,经过十多次修改,最后才确定改用“绿”字。

7、那你觉得这个“绿”字妙在哪里?(指几个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8、一个“绿”字就让我们品出了这么多的滋味,自己体会着读一读这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指屏幕)

9、谁来读——(生读得不太好)

10、我感受到了丝丝绿意,谁能让春意更浓郁一些?你试一试——(生读得很好)

11、浓浓春意,扑面而来,我们一起读——“春风又绿江南岸”

12、然而这一个“绿”字仅仅是在写江南明媚的春色吗?透过这一个“绿”字,我们还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诗人热爱家乡、赞美家乡、思念家乡、依恋家乡之情。

13、那诗人的家乡在哪儿?他又身在何处呢?读读诗句想一想(指屏幕)

(二)理解“一水间”“只”

1、诗人身在何处——瓜洲

2、这蓝色是烟波浩渺的长江,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点课件:出现“瓜洲”)那京口呢?——在长江南岸,和瓜洲隔江相对。(点课件:出现“京口”)

师:那诗人的家乡在哪儿?——

师:钟山和京口之间相隔着数重山。(点课件:出现“钟山”)

3、(指屏幕)同学们,现在你就是诗人王安石,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点课件)——京口瓜洲“一水间”,想到(引读)——钟山“只”隔数重山

4、再读读这两句诗,看看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诗人很想念自己的家乡。师:怎么感受到的,具体谈一谈好吗?

生:滚滚长江是那么浩荡,可在诗人眼里,却觉得只有“一水间”的距离。而数重高山那么远的距离,作者却用了一个“只”,说明诗人感觉家乡离自己很近。所以看出诗人很想念家乡,才会觉得家乡离自己这么近。

师:你读懂了诗人的心,是思念让天涯变成了咫尺,谁再来谈一谈。生:诗人离家乡虽然已经很远,但是他心里一直想着家乡,所以感觉家乡离自己很近。

师:(你也感受到了)是啊,(指屏幕)从钟山到瓜洲,这一道长江水,数重高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然而,正是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和依恋,才让诗人感觉家乡仿佛就在眼前,我们体会着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5、其实,诗人不仅在这首诗中表现了这种情感,在这次赴京途中的其他诗中也有所流露。(点课件:“青松十里钟出路,只隔西南一片云。”)自己读一读,看看能否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6、谁体会到了?(你体会到了,你来谈一谈)

生:离开钟山都十里路了,诗人却感觉离家只有一片云的距离,说明诗人思念、依恋家乡,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家乡。

7、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好吗?——

8、是啊,诗人虽然身在途中,却心系家乡,他仿佛永远走不出自己的家乡,所以才会感觉——“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三)品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1、同学们,家乡风景如画,家乡如此让人眷恋!那诗人为何又要离开呢?为此,我查阅了相关资料,(点课件:出示王安石资料)自己读一读——

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江西临川人。青少年时代随父亲在钟山(今南京江宁)居住,视钟山(江宁)为第二故乡。

1042年王安石入朝为官,在做地方官时,曾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北宋神宗皇帝非常赏识他,1069年调王安石任参知政事,第二年升任宰相。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后来,变法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所以遭到朝廷内外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他们千方百计地排斥他,打击他。皇帝也逐渐对王安石失去了信任。王安石万般无奈,辞去了宰相的职务,回到江宁任知府,从此寄情于山水。

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而未获批准。这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钟山出发,上京赴任。他知道这一去是凶多吉少,因为只要他坚持变法,就会受到保守派的打击、排斥,而皇帝又反复无常,所以他忧心忡忡,更加思念家乡。这一天晚上,王安石夜宿瓜洲江边,感时伤景,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

2、你体会到诗人此时的心情了吗?(点课件:《长相思》配插图)同学们,五十五岁的王安石,正站在瓜洲江边,皓月当空,微风拂面,面对遥远的家乡,面对迷茫的仕途,诗人不禁思绪万千。此时此刻,他的心情如何,他又会想些什么呢?请把它写在诗的旁边。

3、同学们坐好了,有些同学虽然还没有写完,但在写的过程中,你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深处,你可以把你感受到的直接说出来。

师:天色渐暗,晚风徐徐,诗人慢慢走出船舱,举目远眺,此时他在想—— 生:离开家乡已有几日了,看到江南两岸已是春色盎然,想必家乡也是满目新绿吧。这正是和家人一起踏青赏春的时节啊,可是我现在却只能孤独的站在长江岸边,遥望家乡,满腹的愁怅无人倾诉。唉!也不知变法能不能继续下去。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陪伴着我回到家乡和亲人团聚呢?

师:是啊,这一去,仕途险恶,吉凶难测,这怎能不令人担忧,这怎能不令诗人发出这样的感慨——(点课件:“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变蓝)

师: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升,诗人在想——

生:亲人啊,这一路,你们的音容笑貌,时刻浮现在我的眼前。想到和你们依依惜别的情景,我不禁泪眼朦胧。我何尝想跟你们分离呢,只是皇命难违,我不得不离开啊!又是一个月圆之夜,而我却不能陪着你们在树下赏月,只能借明月寄去我对你们的无限思念。明月啊,你可知我内心的迷茫、悲苦和无奈?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我深爱的家乡和亲人身边呢?

师:是啊,明月自古就有团圆之意,诗人睹月思亲,归心似箭,可是皇命难违,只能望月兴叹——(指屏幕: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明月清辉之下,这位两鬓斑白、年过半百的老人在想—— 生:春天又到了,家乡现在也应是风景最美的时候,我多么希望永远地留在家乡,永远陪在亲人身边啊!可是我身负重任,为了国家的发展,为了人民的安康,不得不离开家乡和亲人,孤独的远赴他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我这一走,吉凶难测,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也不知还能不能回到家乡,见到让我朝思暮想的亲人啊!

师:是啊,我这一走,何时是归期?还有没有归期啊!想到这里,诗人不禁喟然长叹——(指屏幕: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这是诗人发自肺腑的一声沉重叹息——(指一名学生读)师:这是诗人内心忧愁的真实写照——(指一名学生读)

4、站在瓜洲古渡的诗人,此时千种滋味,万般愁绪,涌上心头,化作江水边、明月下的两句感叹——(指屏幕: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九百年前,瓜洲古渡口,站着一位诗人,他的身后是深深依恋的家乡,他的前方仕途茫茫,谁来读这首诗——(指一名)(若生读得不好)

6、老师能读一下吗?(师配乐《渔舟唱晚》范读)

7、谁再来读?——(指一名)

8、我们一起读——(齐读全诗)

四、学习《游子吟》

(一)自学交流,理解“密密缝”。

1、刚才,我们通过想象画面,走进了诗人王安石的内心深处,感受到了诗人那份绵绵的思乡情。下面,我们就走进另一位游子,去感受他的情怀。(点课件:出示《游子吟》全诗)

2、自己读一读《游子吟》,边读边想象画面,在感受比较深的地方作上批注(写写体会),一会儿我们交流。

3、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的阅读收获,谁先谈——(1)密密缝

生:我从“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中体会到母亲很疼爱儿子。师:具体谈一谈好吗?(母亲怕儿子出门在外迟迟不能归来,衣服破了没有人给缝补,没有替换的衣服,再受冻,所以缝得特别密实。)

师:这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谁再来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体会——(学生回答和上一个差不多)

师:你也感受到了母亲的担忧。

师:其实,唐朝有这么一个风俗,子女远行前,母亲都要为其缝制衣服。据说针脚越小,归期就越近;针脚越大,归期就越远。你再读一读这句诗,看看有没有新的体会。——

师:谁又有了新的体会,你来说——

生:母亲把针脚缝得那么密实,是盼望儿子早日归来。

师:你体会到了母亲的心意,那此时母亲缝进衣服的还仅仅是那一根又一根长长的丝线吗?——那是什么?

生:是母爱„„(多指几名学生说)

师:是啊!(是深深的母爱)是叮嘱、是牵挂、是担忧、是惦念,是那颗永远给儿子温暖、幸福的慈母心。(师板书:慈母爱)师:这是一个怎样的缝啊,容纳了千言万语,浸透着殷殷的母爱,读出你的感受——(指屏幕: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还有哪些诗句让你感受深刻——(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生: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儿子无法回报。师:你体会得这么好,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二)走进画面,升华情感。

1、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爱的真挚与伟大,让我们再次走进画面,走进游子的心。

2、(点课件:播放《长相思》)夜深人静,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已酣然入睡,惟独我家的油灯还在闪烁,只见——慈母手中线„„报得三春晖。)

3、看到眼前这感人的一幕,想到明天就要和母亲分别,我不禁泪眼朦胧,泪花莹莹。此时,我真想对母亲说——

生:母亲,看到您一夜未眠为我缝制衣服的情景,回想起我们相依为命的日子,点点滴滴,涌上心头,我真想永远陪在您的身边,以尽孝道啊!

师:我真想对母亲说——

生:母亲,我一定会苦读诗书,考取功名,不辜负您的期望,早日接你同住的!在我离去的日子里,您一定要保重身体,照顾好自己啊!

师:我还想对母亲说——

生:母亲,您歇歇吧,儿子已经长大,能照顾自己了,您千万别再为儿担心,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啊。儿子此去,不知何时才是归期,但您放心,虽然相隔千里,但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每当想您的时候,我会轻轻抚摸您为我缝制的衣服,捧着衣服,就是捧着娘的一颗心啊!

4、可是,我这颗漂泊不定的游子心,又怎能报答得了母亲那无边的厚爱呢?我只能将千言万语溶于一句诗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5、此情此景,永远印在了诗人心中,时时拨动着游子思亲的心弦,齐读——(全诗)

五、拓展阅读

1、刚才我们和两位诗人共弹了一曲余韵绵绵的思乡怀亲曲,现在我想把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乡愁》推荐给大家,喜欢读的可以和我一起读——(点课件:配《思乡曲》朗诵)

乡 愁

台湾.余光中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2、同学们,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亲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和亲人,去追寻心中的梦想。到那时,你们会觉得,故乡和亲人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魂牵梦绕的。

古诗两首课件(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

1、学生初读

1、回顾上一首诗的学习过程,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2、交流展示:

⑴展示朗读或背诵。

⑵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⑶背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指名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默写《望天门山》。

2、配乐情境朗诵。

二、想象画面

1、选择最喜欢的一句诗,想象它所描述的画面,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想象。

可用简笔画画出来,也可用几句话描述。

3、交流各人想象的画面。

三、拓展活动

1、交流搜集的描写祖国山河壮美的诗句。

2、召开“祖国山河美”古诗朗诵会。

古诗两首课件(篇3)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学习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1.诵诗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习劳动成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2.看图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题)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古诗两首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行行朗读,字字思考,推敲诗文的意思;启发学生处处想象,揣摩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受。

2.指导朗读,要求在朗读中传达出对诗意的理解,对诗境的感悟。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1.出示课题。启发学生从课题确定这首诗所写的时间、地点和事情,并推想人物。教师随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月亮、星星、山峦、寺庙;此时,只简画一座寺庙,没有楼;为了显示高度,在山腰上端横一笔云。同时出示“宿”“寺”卡片,正音、释义。

2.让学生观察板画,再观赏插图,然后要求他们用一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感觉。教师在学生提出的词中选取“高”,并板书。告诉学生: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写自己夜宿山寺的亲身感受;全诗四行诗句,都是围绕着“高”来写的。

(1)反复朗读全诗每行诗句(行行朗读);

(2)认真想想每个字的意思(字字思考);

(3)然后根据诗句的内容,想象出一幅图画(处处想象)。

1.教师:让我们逐行研究,看诗句中哪些字表达“高”,哪些景象说明“高”。先看第一行。

学生找出“高”和“百尺”。教师指出“百尺”表示很高,但不是实数。

教师:(出示“危楼”卡片)危楼是什么样的楼?“危”字怎么解释?

学生查《新华字典》,危:①险;②损害;③高。从三个义项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解释。

教师:诗人站在高山上寺庙里的高楼中(教师给黑板画的庙加层楼),眺望窗外,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提高嗓音朗读。

教师:一味提高嗓音,只能听见声音,不能听出意思。只要把“高”字读得高些响些。教师示范,再试一试。

2.教师:(出示“星辰”卡片)“辰”字典里说是“日、月、星的总群”,这里指什么?

生:指星,因为夜里无“日”,而“月”不适用“摘”。

学生据诗意抬手摘星。

教师:想象一下,摘星辰时手臂的动作,身体的姿态应该是怎样的?

教师:这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但是它却能形象地表现出高,大家朗读这句诗,想象诗人此时离天多近?

学生朗读。

教师:摘星辰本是难事,但诗人此时觉得很容易,从诗句中的哪一个字体现出来?

学生朗读强调“可”字。

教师:这样可以表达出轻而易举地伸手就能摘到星,更加说明楼的“高”。

3.指导第三、四行诗句。

教师:这两行诗句联系紧密。现在你感到天上人和诗人之间距离多远?

教师:这也是诗人的幻想,但生动地表现了“高”;由此也可见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一齐来读好这两行诗句。体会一下该怎样朗读。

教师:你也读出了“高”的气势。再尝试用低沉的语气,(出示“恐”字卡片)要把“恐怕惊动他人”的心情读出来。

学生尝试用低沉的语气朗读。进一步体会诗句表达的含义。

教师:好,读得有感情,读出了诗人的心情。现在同学们用上述两种读法各自练习朗读,要读出两种不同的语气,然后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读法,为什么。

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朗读。

4.在表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全诗。

5.教师:行行朗读、字字思考、处处想象是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要在今后学习古诗时继续使用,进一步掌握这种方法。

古诗两首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请几名同学背。

2.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

学生补充介绍有关作者资料。

2.解诗题。

渔者打鱼的人。

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渔鱼。

(2)君字第二笔右边要出头。

3.齐读《江上渔者》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意。

一、二句: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三、四句: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6)把四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学生边听边想象,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2.课堂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他们有什么不同?

(2)从哪儿看出打鱼人的艰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到诗中讲了两种人:吃鱼人和打鱼人。吃鱼人只爱鲈鱼的味道鲜美;打鱼人捕鱼十分艰险。

打鱼人为了捕鱼,每天要驾驶着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自身无安全保障。他们的劳动成果是来之不易的。

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吃鱼人不知打鱼人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练习朗读。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4.汇报、评读。

5.自己试着背诵,同桌互背。

6.作业:

背默古诗《江上渔者》;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找有关诗人资料。

古诗两首课件(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及特点,并动手画一画。

2、过程与方法:

在读、画、背中初步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三、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及特点,并动手画一画。

四、课前准备

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望天门山》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②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 楚 孤 帆 亦 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③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四、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yàn 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 相宜xiāngyí

③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板书设计:

碧水:开、回

1、望天门山青山:中断、出

孤帆:日边来

2、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山色

淡妆

比西子总相宜

浓抹

古诗两首课件(篇7)

学习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课前准备

投影片、生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以及知道的诗人。

2、引入今天学习的古诗。

二、学生字

1、检查预习情况:

试读课文。

2、自主识字:

自己拼读生字,边读边想怎样记住字音、字形。

3、认读9个生字,介绍识记生字音、形的方法。

4、学生用卡片猜读生字。

5、认字游戏:

听老师读字音,在自己的生字卡片中找出来,比一比谁找得又对又快。

三、学习

1、出示投影片,看图激趣:

图上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

2、初读感知,了解诗歌大意:

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轮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3、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组织讨论自学中的疑难处,结合图画理解诗意,教师相机点拨;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4、简述诗意,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教师简述诗意,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5、读一读,想一想:

诗中写的牧童捉到蝉了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诵

二、学习

1、读题:

了解题目意思。

2、自读课文:

练习读通顺。

3、合作学习:

读诗句,看图说话,感知诗意。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会意诗的意境。

⑴教师范读。

⑵学生练读。

⑶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出泉水,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这样的景象,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

⑷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

⑸朗读反馈。

5、自主选择方式背诵古诗

三、写字

共同研究并写好“黄、闭、立”3个字。教师重点示范书写“黄”字。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收获并朗读或背诵自己搜集到的写夏天的古诗。

古诗两首课件(篇8)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时划分: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培养爱惜粮食的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

2.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两首诗,就是反映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米来之不易的古诗。

二、学习古诗《锄禾》

1.出示古诗图文。

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

禾:禾苗。

“锄禾”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1)自读。

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

“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

(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四、指导写字

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午”:独体字,与“干”、“牛”相比较。

“粒”:左窄右宽。

“辛”、“苦”:这两个字都有一长横,要写得稳而长。

2.师范写“禾、粒、辛、苦”。

3.生描红、临写。

古诗两首课件(篇9)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由多姿多彩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会向你倾诉古老的历史,它会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幅画。

2、学生观察图画,用自已的话说说自已看到的图,看谁说得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小诗

二、朗读感悟并识字。

程序基本同上节课。(略为改动:先让学生感悟读,不要看图,通过读诗想象图画,然后再看课本上的图进行品评。)

三、指导书写。

古诗两首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遗力:不遗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遗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两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听录音。

(2)自己练读。

(3)指名读评价再读。

(4)齐读。

(5)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

2、背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1)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准确理解一些词语

鉴:镜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

渠:指方塘。

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质疑--------解疑

2、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3)指名读。

(4)练习背诵。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2、正确书写: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3、练习书写。

四、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1、分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诗。

提示:先读读古诗,说说作者是谁。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诗句和意思,最后和大家读一读。

2、请二、三名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作业设计:

课内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

2、先解释带点的词语,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纸上得来终决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填空

(1)、《冬夜读书识字聿》是诗人的作品,他用冬夜读书产生的感想来的。告诉人们。

(2)、《观书有感》是诗人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的景象,告诉人们。

(3)、写一些关于读书的古代名句:

课外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课文。

3、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古诗两首课件(篇1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你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

2、简介作者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明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与抗清英雄张苍水、抗金英雄岳飞并称西湖三杰。明成祖永乐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的提议,坚决请求固守。代宗即位后,他又整顿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l)之军。也先挟英宗逼和不成,被迫释放英宗。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格刚直,颇遭众人嫉妒。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以谋逆罪被杀。成化二年(1466年),宪宗皇帝特诏追认复官。将其故宅改为忠节祠。万历十八年1590年)时改谥忠肃,并在祠中立于谦塑像。

王冕(1287--1359),字元章,一字元肃,元代诗人、画家。元末会稽诸暨(今浙江诸暨)人。

王冕经常以梅花自比,早年曾经借梅花自喻不接受官职,晚年还以梅花显示自己的清白本色,说:野梅开花尚古色。(《归来》)

他的别号很多,有煮石山农、会稽山农、梅花屋主、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竹冠草人、梅叟、梅翁等。又因他的书斋叫竹斋,时人又称他为王竹斋或竹斋先生。他既是诗坛名家,又是丹青高手。他所画的《墨梅图》,神韵秀逸,令后人叹赏不已。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

①指名读,指导节奏。

石灰吟墨梅

于谦王冕

千锤/万击//出深山,吾家/洗砚//池头树,

烈火/焚烧//若等闲。朵朵/花开//淡墨痕。

粉骨/碎身//全不怕,不要/人夸//颜色好,

要留/清白//在人间。只要/清气//满乾坤。

②正音:焚,墨,乾。

三、精读课文《石灰吟》

1、指导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逐字逐句理解。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①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吟诵。

②锤:敲打。击:撞击。

③若:好像。等闲:平常事。

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大意是:石头是经过多次的敲打撞击,才从大山上采下来。烈火焚烧自己,却也只把它当作平常事。即使身体粉碎变成了石灰,也不畏惧,还是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4、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这里诗人以石灰自喻,表示宁为玉碎,不断瓦全的志气。

5、指导朗读。

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坚贞、高洁的志向,应用赞美、高亢的语调朗读。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①理解字词。②说说诗意。③看图想像。④朗读体会。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讨论。

①理解字词:

吾:我。洗砚池:书画家洗毛笔砚台的水池。

池头:池边。树:这里指梅树。

夸:夸赞。清气:清香之气。乾坤:天地。

②指名说说诗意。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现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让人来夸赞梅花的颜色好看,只要让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③看图想像:作者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他在梅花身上寄寓了怎样的情操?

④朗读体会。

有自豪、高亢的语调反映出诗人的坚贞、纯洁。

教师范读,自由练读,集体朗读。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3、总结课文,了解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读《古诗两首》。

2、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意。

二、背诵课文

1、看图朗读,体会诗歌意境。

2、自由练读,练背诵。

三、总结课文

1、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A: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B:寄寓了作者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2、这两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呢?

(都是咏物诗,托物明志,借物为喻,寄托作者高洁、坚贞的情怀)

四、学习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五、作业:完成练习册Lesson3。

板书

石灰吟: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若等闲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坚强不屈)

墨梅:池边树、朵朵、淡墨痕(写实)

不要只留(明志)

(寄寓贞洁自守的情操)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994738.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公司维修合同格式(范文十一篇)
下一篇 : 2024最新熬时间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