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如何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名观后感呢?通过阅读和写作我们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如果坚持写观后感,我们的思维能力会获得显著提升,励志的句子的编辑为大家推荐一篇优秀的“感动中国屠呦呦观后感”文章,希望这些技巧能够让您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此外,您还可以浏览作文栏目的天冷了作文

感动中国屠呦呦观后感 篇1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这是迄今为止中医界最高的奖项,也是中医药成就最高的奖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感动中国xx观后感屠呦呦,欢迎浏览借鉴,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一年一期的《感动中国》如约而来,在每年春天开始的时候,一批各行各业感动国人的故事跃然屏幕,给予我们感动和力量,积淀了一年的泪水为他们而流,这泪水正是他们人生的闪光点。他们——一个个十三亿分之一,用自己一生的执着坚持,用为事业的默默付出,用危急时刻冒死拼搏……在十三亿国人面前做出了表率。

一个伟大的国家有养育可爱人民的土壤。他们是时代的脊梁,继承了一个民族永无止境的精神,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作出了贡献。当网络炒作中国人素质低下、精神遗产匮乏时,每年感动的人们都是响亮的回答。他们是时代的开拓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实践者。

人们的生活总是需要一些力量。以力量支撑的灵魂是充实和丰富的,它是出于低级趣味。我们不一定要去感动别人,但我们需要拥有一种力量,去匡正自己的志向,去支撑自己坚定自信地去实现自己的梦,这正是《感动中国》能够带给我们的启示和力量。

国家和人民将永远选择那些选择国家和人民的人。感谢这些可爱的人们,感谢你们的相见,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给了我们力量,让我们延续好几代人。

今天,我**了“xx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动。

在这一年感人的汉字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屠呦呦。

xx年12月10日,屠呦呦从中草药中突破性地分离出青蒿素并将其应用于疟疾,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医药研究所开始了抗疟中药的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项目负责人。

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经过190次失败,项目组最终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提取出青蒿素,经过后续的反复试验,青蒿素对疟疾的抑制率达到100%。在没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带队攻坚克难,最终在失败面前圆满完成了科研任务。

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今后,屠呦呦希望在更多的地方使用青蒿素,通过研究给更多的人带来好消息。

翻开屠呦呦的履历,里面的“中国精神”如一缕缕春风扑面而来。在屠呦呦教授出版和发表的众多著作和**中,早在1986年她就在《中西医结合杂志》第6期上发表了“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为国争光”一文。从文章的标题可以看出,屠呦呦在作品中表达了她的爱国情怀。

就像其他有着伟大成就的科学家一样,如果他们对国家、民族、人民、人类文明进步没有自己的感情,对国家和人民没有自己的爱,就没有科学创新的动力。此时,屠呦呦不仅默默无闻地做研究,而且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她的爱国情怀。这样的科学家更值得称赞。

屠呦呦身上凸显的“中国精神”也体现在她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上。从表面上看,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医药的成就,但从本质上看,更多体现在中医药与现代实验医学的巧妙有机结合上。这种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接受了现代科学的考验。事后证明,这种结合非常成功,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规律,也是现代医学的精髓之一。

因此,屠呦呦的改革创新精神,不仅使中国精神焕发出光彩,也使中国精神焕发出全球光芒。

这次在中国最让我感动的年度人物是她!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在青蒿素和疟疾发现方面的杰出研究,大大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为促进人类健康、减轻患者痛苦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诺贝尔奖不仅是对这一成就的赞扬,也是对科学家智慧和辛勤工作的奖励。

而实验室里千回百转后柳暗花明那一刻的惊喜和满足,或许也会比不曾奢求的荣誉更恒久。

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真正了结了多年以来国人的“诺奖情结”。回头再看,这一情结的熨平,还有更多值得咀嚼的地方。

杜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并选择药剂学系作为第一志愿。可以说,她是中国地方科研系统培养的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她的获奖无疑将增强我们这个时代科学家的自信心。40多年前,科研人员与外面的世界交流不多,可供查找的文献很少,在相对简陋的条件下,还能作出如此重要的原创突破;40多年来,中国科研人才的积累厚度、科研条件的优越程度、全球合作的深度广度,不断水涨船高,许多领域已经赶上甚至领先国际水平,有理由相信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屠呦呦”。

屠呦呦也让人看到,无论是诺贝尔奖还是sci**,或是《科学》《自然》等国际刊物,都只是一种评价手段。最重要的,还是做好自己。坚持学术方向、坚定学术追求、坚守学术信仰,没必要妄自菲薄,更没必要被牵着鼻子走。

有些人还在怀疑“诺贝尔奖有没有照顾中国人”,这种缺乏信心的表现已经不合时宜——科学大奖不会照顾任何人,只要有了足够的资格,自然就会被关注到。

另一方面,屠呦呦代表中国大陆科学家“破冰”诺贝尔奖,也是对那些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速成论者的提醒。科学有自己的规律,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它不能严格地用投入来**产出,也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来创造新事物,很难一步步达到预期的目标。

科学的通途有很多走法,无论头衔和身份,无论领域和方法,“科学家”才是唯一的、纯粹的标签。有人描述得很形象,真正钟情于科学的人出发点并非想去拿奖,也许一辈子不会有惊艳的成果,有人可能用毕生精力,也只是在科学的某个关口书写了四个大字:“此路不通”。

对于这些科学家来说,一个更加灵活的元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在日本,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自非**组织或企业;在美国,像微软这样的大公司聚集了一批有才华的科学家从事基础研究。我国对于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认识,也在不断创新。

最近出台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就明确,“研究制定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价办法,……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评价重点从研究成果数量转向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类似导向和举措,无疑能让有志于献身科学的整个世界都在感谢青蒿素和科学。中国科学家也要感谢屠呦呦,有没有能力、是不是拿到诺贝尔奖,已不再是一个心结,正可迈开步子、自信前行。

感动中国屠呦呦观后感 篇2

在现实的生活中,有一种“人”让人感动,在岁月的沧桑中,这种感动让人为之震撼,就像风的力量,这种力量足以让整个民族为之动容。

我情不自禁的一次次落泪,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被他们的人格魅力所征服,被他们的行为所激励,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静静的观看感动人物的事迹,我认为有一个特质是相通的,那就是“责任”二字。扛起一份责任,献出一份爱心去诠释和谐诠释人类的理性。

他们也都是普通人,和我们大多人一样。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很普通的工作,是他们份内的事情,甚至自己也能做到。但是在我们中不少人往往有始无终,中途因自身或外在的一些原因而不得不中断,坚持不下去,因此,很多人往往难以达到类似感动人物的事迹或境界。

一曲道德礼赞,一篇精神史诗,一年一度的心灵收成。在这个简单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现出这么多感人的事迹和值得感动的人。这些感动,不是因为脆弱,不是因为悲伤,而是“感动”激发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他们崇高的人格,为国为民的伟大理想,让人泪不能止的事迹,让我感到我如此渺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些人物衬托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放飞追逐着我们的中国梦。感动中国,感动我们的心灵。中国梦,凝聚中华儿女的百年期盼,让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烘托我们美好的中国梦,支撑我们美好的中国梦。

“做一辈子的好人不难,只要每天检查检查自己”,我要向他们看齐,用实际行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感动就在我们身边,感动一直都在传递着和发扬着,相信和期待更多的爱和梦想被点亮。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一起高举正义之旗,让这种“正能量”洒遍整个神州大地。

感动中国屠呦呦观后感 篇3

今天,我**了“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动。

在这一年感人的汉字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屠呦呦。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突破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并将其应用于疟疾,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医药研究所开始了抗疟中药的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项目负责人。

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经过190次失败,项目组最终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提取出青蒿素,经过后续的反复试验,青蒿素对疟疾的抑制率达到100%。在没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带队攻坚克难,最终在失败面前圆满完成了科研任务。

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将青蒿素应用到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典礼上

有一种温暖可以不言而传,叫做感动;有一种力量不求让世界感动,但足以让人震惊,叫做感动。

——题记

在2015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感动我的有10个人,包括从诺奖得主屠呦呦,到中国航天高级技师徐立平;从刚刚离世的艺术大师阎肃,到带领中国女排重回巅峰的郎平;从磨刀捐款老人吴锦泉,到救援“东方之星”的战士官东等。

其中王宽很让我感动,他是郑州戏曲圈的一位老艺术家,74岁,台上兢兢业业唱好戏,台下尽心尽力做善事,戏迷们夸他是德艺双馨的好人。1998年退休后,王宽夫妇先后从老家收养了6名孤儿。为了让这些孩子吃、穿、学、学艺术,王宽决定放下国家一级演员的身段,到茶馆去唱歌,也就是7年。

感动中国给他的颁奖词是:重返舞台,放不下人间悲欢,再当爷娘,学的是前代圣贤,为救孤,你古稀高龄去卖唱,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作了榜样。

感动中国屠呦呦观后感 篇4

《感动中国屠呦呦观后感》

屠呦呦,这个陌生而又亲切的名字,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因为她的杰出成就,她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誉。她的发现改变了数百万人的命运,因此她被誉为人类的福音。她的名字,她的成就让我感动万分。

有幸在电视节目中观看到她的事迹,我的心中充满了敬意和感慨。作为一名普通人,屠呦呦在40年的科学研究中,她独立研制出了青蒿素。青蒿素在抗疟疾方面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能够有效地控制疟疾病情并减少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

她在研究中,一次次的失败和挫折,没有让她放弃,反而是鼓励着她继续向前。她的坚持与毅力,让整个世界都为之感动。在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她克服前人难以企及的科学技术难题,最后,青蒿素成功地问世了。

屠呦呦她不但是一个出色的科学家,更是一个充满慈爱与担当的女性。在观看电视节目的时候,我被她曾经的话语所打动:“我是老师,好多年轻人都跟着我学,我觉得这很好,这是精神文明。”她倡导着学术精神,传承着科技发展的理念和希望。她将她的理想和责任不断传递给后人,希望能够培养更多的新科技人才。

这一刻,我明白了,屠呦呦之所以成为了全人类的英雄,不仅仅是因为她独立发明了青蒿素,还因为她传递了科技精神和人文思想。她的生命充满意义,她的成就堪比任何荣誉,她的人格魅力更是让人钦佩。

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故事,这是一个被无尽荣誉笼罩的女英雄。她的成就早已经超越了国界和种族,她的名字已经铭刻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她的故事永远都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并且,在未来的时间里,科技的进步将跟随着她的思路继续发展。

我深深地被屠呦呦的经历所打动和感悟。在这个崇尚科技的时代,我们也更应该像屠呦呦一样,充满爱心和勇气,不断追求更高、更好的科技成就,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让人类始终处于科技发展的前沿,推动全人类都能更好地发展和进步。最后,我在心中默默地向屠呦呦女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赞美。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6081766.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部队年工作总结
下一篇 : 2024考试诚信文案(精品192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