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3】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3】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残害女婴天理不容】

姜太公说,养太多的女儿简直就是一种耗费。

陈蕃说:一个家庭中如果有五个女儿,即便是盗贼也不愿意光顾。

可见,女儿对父母的拖累有多么的深重。

但天生众民,又是先辈传下的骨肉,你能对她怎么样呢?在这世上,不愿意抚养女儿的人数不胜数,甚至残害自己的亲生骨肉,这种事情都做得出来,难道你还期望老天赐福吗?我有一个远房的亲戚,他有很多姬妾,有谁产期将到时,就派人去监守。

一旦产妇分娩,僮仆就透过门窗窥视,如果生下的是一个女儿,就立即把孩子抱走。

产妇紧接着就嚎啕大哭,真让人不忍心听下去。

颜氏家训【宠婿虐媳怨生谗行】

以女人的秉性来说,大多数都喜欢宠爱女婿,虐待儿媳。

宠爱女婿,那么自己的儿子就会感到不满;虐待儿媳,那么女儿的谗言就随之而至。

所以,不论是嫁女还是娶媳,都要得罪家人,这都是由母亲一个人造成的。

以至有谚语这样说:阿姑吃饭好冷清。

这正是对婆婆进行的报复啊!这些都是家庭中容易出现的弊端,不能不警戒啊!

颜氏家训【婚姻嫁娶莫贪荣利】

先祖靖侯曾经立下这样的规矩:婚配要选择贫寒的人家。

如今嫁女娶媳,竟然有为了钱财而出卖女儿的,运用财礼买进儿媳妇的。

他们在为子女选配偶时,比量算计对方的家势,计较财礼的多少,都想要求的多,给与的少,这和做生意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以致有的招来一个猥琐的女婿,有的娶来一个凶悍掌权的媳妇。

这都是因为他们贪荣求利,所以才会招来羞耻,对这种事怎么能不慎重啊!

颜氏家训【爱护书籍潜心研读】

但凡向别人借来的书籍,我们都应当爱护,如果原来有缺失损坏的地方,就要帮别人修补好,这也是士大夫百种善行之一啊!济阳的江禄,每次读书读到一半时,即便有非常紧急的事情,也一定要把书卷束整齐,然后才起身。

所以他看过的书都是完好无损的,而他来借书别人也不会反感。

相反,有一些人总是把书胡乱堆在桌上,那些分散的书卷,不是被孩童、婢女、侍妾弄脏,就是被风雨侵蚀或虫鼠蛀咬,实在有损道德。

我每次读圣人所写的书,都以严肃恭敬的态度对待它。

从不敢把那些有《五经》的文义以及贤达人的姓名的古书用在污秽的地方。

颜氏家训【祷请鬼神妖妄之事】

我家从不提请巫婆神汉求鬼神消灾赐福的事,也不祈求道士用符书章弄法,这些都是你们亲眼看到的。

切记不要把钱花在这些妖异虚妄的事情上。

颜氏家训【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我看到《礼经》上面有这样一些关于圣人的教诲:应该怎样使用撮箕扫帚为长辈清扫秽物,应该怎样选择汤匙、筷子进餐,应该以怎样一种姿态面对父亲公婆,应该在宴会上遵守哪些规矩,又该如何服侍长辈洗手,都有一定的礼节规范,这些也都讲得十分周详了。

但这本书已经残缺,不再是完整的一本了;有些礼仪规范,书上也没有记载,有些则需要根据世事的变化适当的进行调整,博学通达的君子,自己去衡量,递相承受而推行之,所以人们就用士大夫风操来为这些礼仪命名。

然而不同的家庭,对礼仪规范的看法也不同,但它们的大致路径还是非常清楚的。

对于这些礼仪规范,之前我还在江南的时候,就已经耳濡目染,就像蓬蒿生长在芝麻之中,不用管它也会长得很直,不需要绳墨规矩。

由于你们生长在战乱年代,既看不到也听不到这些礼仪规范,所以我把它们记录下来,以此传给子孙后代们阅读。

颜氏家训【避讳不当贻笑大方】

《礼记》中这样写道:看见相似的容貌就会目瞪口呆,听到相同的名字就会心跳不安。

这是因为触景生悲。

若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生这类事,自然要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但如果遇到实在无法回避的,也应该学会忍耐。

就比如自己的叔伯兄弟和先人的容貌极其相似,难道你能因为看到他们就伤心,从而断绝与他们的往来吗?《礼记》中还写道:无论是写文章、在宗庙祭祀还是在国君面前,都不用避讳。

这更加让我们明白了,往后在听到先人的名字时,应该先斟酌一下自己的态度,不一定要立马逃避。

梁朝的谢举,声誉很好,但每次听到别人提起先人的名字时他就要哭,引得世人讥笑。

还有臧严的儿子臧逢世,他非常爱好学习,论品行和修养,都不失书宦人家的门风。

梁元帝任江州刺史的时候,派他到建昌监督和察办公事,老百姓都抢着给他写信,所有的信件集中到一起,把案桌堆得满满的。

臧逢世只要看见信函中出现严寒一类的字样,就一定会流泪,于是就不再察看回复,很多公事都因此而耽误了。

人们对此充满抱怨,他最终因影响办事被召回。

以上这些都是不懂得适当避讳的例子。

最近在扬州城,有一位读书人忌讳审字,他有一位交情深厚的朋友姓沈,这位朋友给他写信,落名时只写名而不写姓,这种避讳就有点不近人情了。

现在对于一些需要避讳的字,人们都得用它的同义词来替换:齐桓公名叫小白,所以就用五皓来代替五白这种博戏;淮南厉王名长,所以就用人性各有修短来代替人性各有长短。

但至今还没有听说过用布皓代替布帛,用肾修代替肾肠的。

梁武帝的小名叫阿练,所以他的子孙都用绢来代替练,但把销炼物称为销绢物,那么恐怕就有悖于这个词的真正含义了。

还有那些忌讳云字的人,把纷纭称为纷烟;那些忌讳桐字的人,则把梧桐树称为白铁树,这就像是在开玩笑了。

颜氏家训【名响字亮不俗不媚】

周公给他儿子起的名字叫做禽,孔子给他儿子起的名字叫做鲤,但这只局限于他们本身,完全没有必要管它。

至于像卫侯、魏公子、楚太子都叫虮虱;司马长卿叫犬子,王修叫狗子,这就是他们的父母于理不通了。

古人这样做事,到今天就成了笑柄。

在北方地区,很多父母都给儿子取名叫做驴驹、猪仔,如果换做是他自己叫这个名字,或者让他兄弟这样称呼他,又怎么忍受得了呢?前汉有尹翁归,后汉有郑翁归,梁家有孔翁归,又有顾翁宠;晋代有许思妣、孟少狐,类似这样的名字,最好避免。

现在人的忌讳比古人更加严格。

那些为儿子取名字的人,应当为他们的孙子留点余地。

我的亲属朋友中有讳襄、友、同、清、和、禹字的。

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关系不太亲密的人由于一时疏忽,所说的话经常容易冒犯众人,听这话的人就会感到伤心,让人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从前司马长卿因为对蔺相如非常仰慕,所以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相如,顾元叹因为对蔡邕充满敬佩,所以就为自己取名为雍,而后汉有朱伥字孙卿、许暹字颜回,梁朝有庚晏婴、祖孙登的,他们竟把古人的姓名作为自己的名字,这样做也太浅薄了。

颜氏家训【玩笑至极令人生厌】

从前,刘文饶都不忍心骂自家的仆人为畜牲,可是现在那些愚蠢的人们,却拿畜生这样的字眼相互开玩笑,甚至有的人还指名道姓称别人为猪儿或牛犊,但凡有点见识的旁观者,都恨不得立马将耳朵捂住,更何况是那当事人呢?最近我在议曹参加商讨百官的俸禄标准问题,有一位显贵,是当今赫赫有名的大臣,他认为大家商议的俸禄标准过于优厚了。

于是,有两位原齐朝士族的文学侍从便对他说:现在天下已经统一了,我们应该为后代树立典范,怎么能再翻老皇历呢?明公如此吝啬,一定是陶朱公的大儿子吧!他们彼此之间你欢我笑,竟一点都不感到厌恶。

颜氏家训【入乡随俗称谓得体】

从前,侯霸的子孙用家公来称呼他们祖父;曹植用家父来称呼自己的父亲,用家母来称呼自己的母亲;潘尼称他的祖父为家祖。

在古代,人们就是这么称呼的,但在今天看来却是笑话。

现在南北各地的风俗,无论是称呼祖父母,还是双亲,都没有冠之以家的;只有那些山村野夫才会这样称呼。

在与别人谈话的时候,如果提到自己的伯父,就按父辈排行的次序称呼。

不冠以家字的原因,是因为伯父尊于父亲,所以不敢称家字。

凡是说到自己已嫁的姑表姊妹,就以对方丈夫的姓氏来称呼她;还没有出嫁的姑表姊妹,就按兄妹的排行次序来称呼她。

因为女子嫁到婆家以后,不能称家。

而子孙不可称家的原因是为了表示对他们的轻略。

在蔡邕所著的书集中,用家姑、家姊来称呼他的姑姑和姊妹;在班固所著的书集中,也说到家孙。

但现在都不这样称呼了。

但凡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提到对方的祖父母、伯父母、父母及长姑,都要在称呼前面加个尊字;从叔父母以下,则在称呼前面加个贤字,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表示尊卑差别。

王羲之所写的信中,称呼别人和称呼自己母亲的口吻都一样,前面不加尊字,现在的人认为不应该这样做。

颜氏家训【迎来送往以礼相待】

对于南方人来说,冬至或岁首这两个节日到来的时候,都不到办丧事的人家里去;如果不写信致哀,就等过完节以后再穿戴整齐亲往吊唁,以示慰问。

北方人在这两个节日中,则非常重视吊唁活动,但这在礼仪上并没有明确的文章记载,所以我是不赞同的。

南方人不兴迎接客人,见面时只是拱手而不弯腰,送客人的时候也只是离开座席而已;而北方人都要到门口亲自迎送客人,见面时弯腰问候,这些都是古人流传下来的美德,对他们这种待客之礼,我非常赞许。

颜氏家训【自称其名方便得体】

从前,王公诸侯都用孤、寡、不谷来称呼自己,从那以后,即便是像孔子那样的圣人,在与门人谈话的时候也都自称名字。

后来虽然有人以臣、仆来称呼自己,但这样做的人寥寥无几。

在江南地区,任何人不论地位高低,都各有称号,这些在《书议》等著作中都有记载。

北方人通常都直接说自己的名字,这是古代遗留下来的风气,我也非常赞许他们这种做法。

颜氏家训【敬重祖辈勿谈家世】

在提到先人的名字时,理所应当产生哀念之情,这对于古人来说是非常容易的事情,而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却比较困难。

在江南地区,人们与别人谈及家世的时候,都是以书信的方式来进行交流,几乎没有当面说的,除非是迫不得已。

北方人只是单纯地想找人聊天的时候,就会到别人家去拜访,在聊天的过程中,不可与别人当面谈及类似对方家世这样的事情。

如果别人把这样的事施加于你,你就应该设法回避。

名声和地位不同的人,如果是被权贵所逼迫而必须言及家世,你们可以暂时隐忍敷衍一下,并且以最短的时间结束谈话;不要来回重复,以免有辱自己家的祖辈父辈。

如果提到自己已经去世的长辈时,就要表情严肃,端正坐姿,口称大门中;如果提到自己已经去世的伯父、叔父,口称从兄弟门中;如果提到自己已经过世的兄弟则称兄弟的儿子某某门中,除此之外,还要各自依照他们的尊卑轻重来掌握自己的脸部表情,要与平时的表情有所区别。

如果与自己谈话的对象是国君,虽然也要改变表情,但还是可以说亡祖、亡伯、亡叔等称谓的。

我看见一些名人志士在与国君谈话时,称他的亡兄为兄之子某某门中,称他的亡弟为弟之子某某门中,这是不恰当的。

与江南比起来,北方的风俗完全相反。

泰山的羊侃在梁朝初年来到南方。

我最近到邺城的时候,他侄儿羊肃来拜访我。

聊天时,我问到羊侃的具体情况,就说:您的从门中在梁朝时,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羊肃说:他是我的亲第七亡叔,不是堂叔。

当时祖孝徵也在场,他对江南的风俗早已有所了解,于是就对羊肃说:意思就是指贤从弟门中,您怎么就不明白呢?

j458.cOM更多名言名句精选阅读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7】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7】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兀帝少学不避病痛】

梁元帝曾经对我说:从前,我在会稽郡的时候,从12岁开始就已经喜欢学习了。

当时我患有疥病,手都没有办法握拳,膝盖几乎不能弯曲。

我关上书房,挂上葛布制成的帐子,避开苍蝇,一人独坐,用瓯瓶装着山阴甜酒,时而喝上几口,以此减轻疼痛。

专注地读一些史书,一天读20卷,因为没有老师传授,时常会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句子,这就需要自己反复揣摩,因为自己喜欢读书,不知道厌倦。

处于帝王之子这样尊贵的地位,又处于无忧无虑的孩童时代,尚且能够如此用功,何况是那些希望通过学习飞黄腾达的平民百姓呢?

颜氏家训【勤学不辍必成大器】

古代勤奋好学的人很多,苏秦读书的时候用锥子刺大腿以防止瞌睡;文党把斧子投于高树,毅然前往长安求学;孙康在夜晚的时候凭借雪地的反光读书;车胤用袋子收聚萤火虫用来照明读书;倪宽和常林在耕种时也要带上经书;路温舒在放羊时就摘蒲草截成小简用来写字。

他们都是勤奋好学的人。

梁朝彭城的刘绮,是交州刺史刘勃的孙子,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买不起蜡烛,夜读的时候,就买来获草,将它折成尺把长并点燃用来照明。

梁孝元帝刚离开会稽时,精心选拔官吏,刘绮因为才华出众,所以被任命为太子府中的国常侍兼记室,很受器重,最后当上了金紫光禄大夫。

义阳的朱詹,祖祖辈辈住在江陵,后来迁到了扬都。

他勤奋好学,因为家里没有钱,连续几天都没有米用来做饭,就经常靠吃纸来充饥。

天冷的时候,没有被子可以盖,他就抱着狗取暖而睡。

小狗也非常饥饿,就跑到外面去偷东西吃,朱詹大声呼唤也不见它回家,那哀伤的叫声惊动了周围的邻居。

即使这样,他依旧没有荒废学业,最后成为了一名学士,官位升至镇南录事参军,受到梁孝元帝的礼遇。

这些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这也是一个勤学的典型。

东莞人藏逢世,二十多岁时,想读班固的《汉书》,但苦于不能长期借读,就向他的姐夫刘缓要来名片、书札的边幅纸头,亲手抄了一本。

军府中的人都佩服他的志气,后来他因为研究《汉书》而闻名于世。

颜氏家训【勤学好问以学成忠】

齐朝有个叫田鹏鸾的宦者,原本是少数民族人。

刚刚入宫的时候才十四五岁,那个时候就非常好学,书本随身携带,早晚诵读,由于他所处的地位十分低下,所以劳役非常辛苦,但仍能利用闲暇时间,四处向人请教。

每次到文林馆,都气喘吁吁,汗流浃背,除了请教书中不懂的问题外,没有空闲谈其他的事情。

每当在书中看到古人守节操、重义气的事,他就感叹不已,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非常喜欢他,极力开导鼓励他。

后来他得到皇帝的赏识,被赐名为敬宣,官位升到了侍中开府。

齐后主逃往青州的时候,派他到西边探路,结果被周军俘获。

周军问他后主的去向,田鹏鸾欺骗他们说,已经逃走了,估计已出了国境。

周军不信他的话,就对他严加拷打,企图使他屈服;他的胳膊和腿每被打断一条,神色就变得越是严厉,后来四肢竟然全被打断了,就这样被打死了。

一位少数民族的少年,尚且能够通过学习变得忠心耿耿,北齐的将相们,远远不如敬宣这样的奴仆。

颜氏家训【为人父母以学为教】

邺城被北周军队平定之后,我们被迫迁到关内。

思鲁曾经对我说:朝廷没有了俸禄,家里也没有积累的钱财,我只好靠出卖体力来赚钱,以尽供养之责。

你总是督促我读书,致力于经史之事,为此我受尽了劳苦,你难道明白现在怎么安心读书吗?

我教训他说:当儿子的固然应当把供养之责放在心上,当父亲的却应当把子女的教育作为根本大事。

如果让你放弃学业去赚取钱财,我即使是丰衣足食,又怎么会感到吃得香甜,穿得暖和呢?如果你致力于先王之道,继承我们家祖辈的事业,那么,我即使吃粗茶淡饭,穿麻布衣衫,也感到心安理得。

颜氏家训【独学无友孤陋寡闻】

士,自许史学,名价甚高,乃云:王莽非直鸱目虎吻,亦紫色蛙声。

又《礼乐志》云:给太官搁马酒。

李奇注:以马乳为酒也,捶搁乃成。

二字并从手。

捶掴,此谓撞捣挺之,今为酪洒亦然。

向学士又以为种桐时,太官酿马酒乃熟。

其孤陋遂至于此。

太山羊肃,亦称学问,读潘岳赋:周文弱枝之枣,为杖策之杖;《世本》:容成造历。

以历为碓磨这磨。

《书经》上说:喜欢提问就能丰富知识。

《礼经》上说:自己一个人学习而没有朋友可以一起来商讨,就会变得孤陋寡闻。

这说明学习必须共同切磋、互相启发。

我见过很多闭门读书的人,他们往往自以为是,在大庭广众下,常常出错误。

《谷梁传》叙述公子友与莒两人相斗,旁边的人呼叫孟劳。

孟劳是鲁国宝刀的名称,这个解释在《广雅》这本书上也曾经出现过。

最近我在齐国,有位叫姜仲岳的人对我说:孟劳是公子友身边那位姓孟名劳的大力士,被鲁国人当做国宝。

他极力和我争辩。

当时清河郡守邢峙也在场,他是当代的大学者,他帮我证实了这个问题,姜仲岳才红着脸认输了。

此外,《三辅决录》上说,汉灵帝在宫殿柱子上题字:堂堂乎张,京兆田郎。

这是引用《论语》中的话,我认为堂堂乎张形容京兆的田凤长得相貌堂堂。

有一位才士,却解释成:当时张京兆及田凤二人都长得相貌堂堂。

他听了我的解释后,开始非常惊骇,后来很快就明白过来,又对此感到懊悔。

江南有一位权贵,读了误本《蜀都赋》的注解,本中将蹲鸱,芋也。

误写作蹲鸱,羊也。

有人馈赠他羊肉,他就回信说,谢谢您送给我的蹲鸱。

满朝官员都感到惊诧,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经过很长时间查到出典,才知道事情的原委。

元魏时期,有一位有博学而身居要职的大臣,他刚刚得到一本《史记音》,而其中注音的错误有很多,给颛顼注音也是错的,顼字应当注音为许录反,却错注为许缘反,这位大臣就对朝中官员们说:以前我们把颛顼错误地读成专旭,实际上应该读专翱。

这位大臣名气很大,大家都很信服,遵从他的说法。

直到一年后,又有大学者对这个词的发音苦苦地研讨,才知道那位大臣读错了。

《汉书王莽赞》说:紫色蛙声,余分闰位。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王莽以假乱真。

以前,我曾经和别人谈书籍,其中谈到王莽的长相,有一位聪明能干、名望很高的人,自称精通史学,他却说:王莽不但长着和老鹰一样的眼睛,老虎一样的嘴唇,而且皮肤发紫,声音像蛙鸣。

此外,《礼乐志》上说:给太官搁马酒。

李奇的注解是以马乳为酒也,捶桐乃成。

揰、搁的偏旁都从手。

捶桐这里指把马奶上下捣击、搅拌的意思,现在做奶酒也是用这种方法。

那位聪明人又认为李奇注解的意思是:要等种桐树之时,太官造的马酒才熟。

他孤陋寡闻竟然到了这种程度。

太山的羊肃,也称得上有学问的人,他读潘岳赋中周文弱枝之枣一句,把枝字读作杖策的杖字;他读《世本》中容成造成历一句,把历字认作碓磨的磨字。

颜氏家训【单信耳受施安失所】

在说话写文章,援引古今的例证时,必须是自己从书中亲眼看到的,而不要相信耳朵所听到的。

江南乡里间,有些士大夫不勤奋好学,又羞于被视为没有学识,就把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拿来修饰自己的语言。

比如:把征、质呼为周、郑,把霍乱称之为博陆,上荆州一定要说成上陕西,下扬都说成是去海郡,把吃饭称为糊口,把钱说成孔方,把迁徙说成楚丘,把婚姻说成晏尔,讲到姓王的人一致称为仲宣,谈起姓刘的人都呼作公干。

像这样的一类事情有一二百件,士大夫们前后相承,互相沿袭。

如果向他们问起这样说的理由,他们几乎没有一个能答出来,用于言谈文章,常常是驴唇不对马嘴。

庄子有乘时鹊起的说法,所以谢胱就写出鹊起登吴台的诗句。

我的一位表亲则作了一首《七夕》,其中一句诗是这样的:今夜吴台鹊,亦共往填河。

《罗浮山记》上说:望平地树如荠。

所以戴暠就写出长安树如荠的诗句。

而邺下又有一个人写了一首《咏树》诗,其中有遥望长安荠的句子。

我还曾经见过有人将狂妄自大解释为夸毗,将年老称作富有春秋,这些都是相信道听途说的过错。

颜氏家训【说文解字学之根本】

文字是书籍的根本。

世上求学的人,大多数都不精通文字:通读《五经》的人,肯定徐邈而批评许慎;学习赋诵的人,信服诸全而忽视吕忱;学习《史记》的人,只对徐野民、邹诞生的书感兴趣,却忽略了对字义的研究;学习《汉书》的人,喜欢应邵、苏林的注解而忽略了《仓颉篇》、《尔雅》。

他们不知道语音对于文字来说只是枝叶,理解词义才是根本。

以至有人看到服虔和张揖有关音义的书就十分重视,而对于他们写的《通俗文》和《广雅》却不屑一顾。

对同个人的取舍标准尚且有那么大的差异,何况对不同时代不同人的著作呢?求学的人都注重广学博闻。

他们对于郡国、山川、官位、姓族、衣服、饮食、器皿、制度等问题,都喜欢刨根问底,找出源头;但对于文字,却疏忽大意,连自己的姓氏也会经常写错,即使不出错误的,也不知它的由来。

近代有些人给孩子起名:兄弟的名字都用山作偏旁,有取名为峙的;兄弟的名字都用手作偏旁,有取名为机的;兄弟的名字都用水作偏旁,有取名为凝的。

在那些知名的大学者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如果他们明白这与乐工听不出钟音不协调是一回事的话,是多么的可笑。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5】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5】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人有忧疾便呼父母】

人一旦遇到有忧愁疾病,就开始呼喊天地,呼喊父母,自古以来都是这样。

现在的人讲究避讳,处处比古人来得严格。

而江东的士族庶族,悲痛时就叫祢。

祢是已故父亲的庙号,父亲在世的时候都不可以这么叫,那么父亲死后又怎么能随便呼叫呢?

《仓颉篇》中有倄字,《训诂》中是这样描述的:倄是痛苦时发出的声音,读作羽罪反。

现在北方人伤痛的时候就叫倄。

《声类》里面将这个字的音读作耒反,现在南方人在悲痛的时候也会这样喊。

这两个音随人们的乡俗而定,两者都是可以的。

颜氏家训【一人受劾举家伸冤】

在梁朝,那些被拘囚弹劾的官员,他的子孙、兄弟、侄儿,都要连续三天光着脚到朝廷请罪,如果子孙当中有做官的,就要主动请求解除官职。

他的儿子们则要穿上草鞋和粗布衣服,蓬头垢面惶恐不安地守候在街道上,见到办案的官员,就不停地叩头,以至于满地都是血,他们要为自己的父亲申诉冤屈。

如果他们的父亲被发配去服苦役,他们就一起在官署门口搭个草棚居住,不敢在家中安居,直到十几天后,官府的人来驱赶,他们才肯离开。

江南地区各位宪司拥有弹劾官吏权力的,案情虽然并不严重,但如果官吏是因为违背教义而遭到宪司的污辱,或者因此被拘囚而身死狱中,两家就会结下怨仇,双方的子孙三代都不相往来。

到洽是御史中丞,他有弹劾刘孝绰的打算,到洽的哥哥到溉与刘孝绰关系友善,到溉苦苦规劝他不要弹劾刘孝绰,但最终未能如愿,到溉只好流泪向刘孝绰分手道别。

颜氏家训【父危子拘母病儿泣】

兵器属于凶器,战争存在危险,两者都不安全。

古时候,天子穿上丧服去统领军队,将军率军出征之前要凿一扇凶门并从此门出去。

某人的父祖伯叔如果在军队里,他就应该自我约束,不应该参加奏乐、宴会以及婚礼冠礼等吉庆活动。

如果长辈被围困在城邑之中,晚辈就应该是面容憔悴,除掉饰物器玩,常常流露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神情。

如果父母病重,所要请的医生虽然年纪轻、地位低,但他也应该流着泪向医生下拜,以此求得对方的怜悯。

梁孝元帝在江洲的时候,曾经身染重病,太子方等就亲自拜见过中兵参军李猷。

颜氏家训【结拜兄弟志均义敌】

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能够结拜为兄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必须是志同道合,对朋友始终如一的人,才能结拜。

然后,就要让自己的孩子向结义兄弟伏地下拜,并称呼对方为丈人,这样做是为了表达孩子对父亲朋友的敬意。

同时,自己对结义兄弟的父母亲,也应该以礼相待。

我发现北方人对待此事非常轻率,即便是两个陌路相逢的人,也可以结为兄弟,只问问对方的年龄,看看对方的外表,也不斟酌一下是否妥当,甚至还有与自己父辈的人结拜为兄弟,或者把子侄辈当成弟弟的。

颜氏家训【门不停宾以礼相待】

从前,周公为了随时接待来访的贫寒之士,三次将正在洗的头发挽起来,三次将正在吃的食物吐出来,一天之内曾经接见了七十多人。

而晋文公则以正在沐浴为借口拒绝接见下人竖头须,以致遭来图反的嘲笑。

对于古人来说,及时会见家中的宾客,是为人的可贵之处。

那些缺乏良好教养的家庭,看门人也没有礼貌,客人来访的时候,他们就以主人正在睡觉、吃饭或生气为借口,拒绝为客人通报,这种事情对于江南人来说是一种耻辱。

黄门侍郎裴之礼,被称作士大夫的楷模,如果他发现家中的。

仆人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宾客,他会当着客人的面用棍子抽打仆人一顿。

他家中的门子和仆人在接待客人的时候,礼仪进退,表隋言辞,严肃恭敬,与主人对待宾客的态度没什么两样。

颜氏家训【君子慎交利于言行】

古人说:一千年出一个圣人,也就像从早到晚那么快了;五百年出一个贤士,也就像一个紧接一个那么多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圣贤非常难得,竟稀少到这种地步。

如果遇到了人世罕见的明达君子,怎么能不去亲近仰慕他呢?我出生在乱世年代,在兵荒马乱中长大,一生都在四处漂泊,见闻识广,但凡遇到有名望的贤人,都会心醉神迷、向往钦慕对方。

人在年轻的时候,思想和性情都还没有定型,与那情投意合的朋友朝夕相伴,就会受到他们的熏陶濡染,即使没有专门去效仿别人,但在潜移默化中,自己的言行举止自然就跟朋友相似了。

何况操守德行和本领技能,是明显容易学到的东西呢!因此,与品行良好的人住在一起,就像进人满是芝草兰花的屋子中一样,时间久了,自己也变得芬芳起来;与品行恶劣的人住在一起,就像进人满是鲍鱼的店铺中一样,时间久了,自己也会染上一身臭味。

墨子悲叹人们将丝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君子在结交朋友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

孔子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像颜回、闵损那样的贤人,一辈子也难得遇上一位!所以,只要比我强的人,就值得我敬重他了。

颜氏家训【贵耳贱目世人之弊】

世人有很多弊病,看重谣言传闻那样的东西,却轻视自己亲眼看到的东西,看重远处的事物,却轻视身边的事物。

从小和自己一起长大的人,如果其中有贤能聪明的,人们就怠慢侮弄他,而不以礼相待;而对于那些身处他乡异地的人,稍微有一点名声,大家就会马上伸长脖子、踮起脚跟,如饥似渴地盼望。

他们评说人家的优劣,谈论人家的得失,或许远处的还不如身边的人呢!所以,鲁国的人称孔子为东家丘。

从前,虞国的宫之奇比国君略大几岁,国君与他相熟,不肯采纳他的意见,最终导致国家灭亡,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我们不可不牢记于心。

颜氏家训【窃人之美古人所耻】

采用了一个人的意见,却不能够厚待这个人,古人认为种行为是非常可耻的。

凡从别人那里采纳一个建议或者在另0人的帮助下完成一件事情,都应该赞扬对方,不应该把从别人那里窃取的成果占为己有;即使是地位低下、身份卑贱的人,也一定要肯定对方的功劳。

窃取别人的钱财会遭到刑罚的处置;窃取别人的成果则会遭到鬼神的惩罚。

颜氏家训【伯乐相马唯才是举】

以前,梁孝元帝在荆州的时候,那里有一个叫丁觇的人,洪亭人氏,他非常擅长写文章,草书和隶书更是不在话下;梁孝元帝将公文全部交给他来抄写。

军府中的人都认为丁觇的地位低下,个个都看不起他,他们认为让自己的子弟去临习丁觇的书法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当时流行这样一句话:丁君写满十张纸也抵不上王褒写上几个字。

我非常喜爱他的书法,常常把它们珍藏起来。

梁孝元帝曾经派典签惠编送文章给祭酒萧子云看,萧子云就问惠编:君王最近赐送给我的书信和诗歌,书法非常漂亮,那书写的人真是一位高手,他叫什么名字?怎么都没有一点名声呢?

惠编把实情都告诉他。

萧子云感叹道:这个人真是后生难比啊,竟然不被世人所称道,也算是奇事一桩。

从此,听说这件事的人才渐渐地对丁觇刮目相看。

后来,丁觇渐渐升任到尚书仪曹郎的位置,最后任晋安王侍读,跟随晋安王东行。

等到江陵陷落的时候,文书信札大量失散流失。

不久之后,丁觇便在扬州去世了。

而那些过去轻视他的人,再想得到他的一纸墨迹也不可能了。

颜氏家训【贤才所系国之存亡】

侯景刚攻入建业城的时候,虽然台门紧紧关闭,但所有的官吏百姓都惊恐不安,人人自身难保。

太子左卫率羊侃坐镇东掖门,分兵部署,策划抵抗事宜,仅仅用了一个晚上就全都安排妥当了,于是才争取到一百多天的时间来抵抗凶恶的叛军。

当时,台城内一共有四万多人,其中王公大臣不少于一百人,他们都是依靠羊侃一个人来安定局面的,他们之间的差距是如此之大。

古人说:巢父、许由把天下都推辞掉了;市侩庸人则为了一点小钱而争夺不休。

两者之间的差距也悬殊太大了。

齐朝文宣帝即位几年后,便整天沉湎于酒色,放纵恣雎根本不把法纪放在眼里。

庆幸的是,他能将政事授权于尚书令杨遵彦处理,朝野相安无事,各种事务都被安排得十分妥当,任何人都没有意见,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天保之朝结束。

杨遵彦后来被齐孝昭帝杀害,国家的刑律政令从此就丧失了效力。

斛律明月是齐朝的重臣,无罪被杀,军队将士因此而人心涣散,周国才萌生了吞并齐国的念头。

在关中一带,百姓至今还对斛律明月称赞不已。

这个人用兵,哪里只是众望所归而已啊!他的生死决定了国家的存亡。

张延隽任晋州行台左丞时,统率众多将士,镇守安抚疆界,储藏聚集物资,爱护救助百姓,他的声望威严足以与一个国家相匹敌。

那些卑鄙小人不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就联合起来排挤他。

他被人取代以后,国家上下一片混乱,周国军队一起进兵齐国,晋州首先被平定。

齐国灭亡的迹象,就从这里开始了。

颜氏家训【不学无术一生愧辱】

自古以来,那些贤明的君主,还必须勤奋学习,更何况是平凡的人呢?经书史书中关于这类事情的记载数不胜数,我也不能一一举例,姑且举一些近世的主要事例来启发点悟你们。

现在士大夫的子弟,几岁以后,都要接受教育,其中,学得多的已学到了《礼经》、《左传》。

学得少的,也已经把《诗经》、《论语》都学完了。

等他们到了结婚的年龄时,体质性情逐渐成型,趁这个时候,就要对他们加倍进行训导诱诲。

有志气的人,就能经受磨练,成就事业,而那些没有志向的,从此懈怠起来,就成了平庸的人。

人生在世,应该从事一定的工作:农民算计耕作,商贩谈论买卖,工匠精心制作各种器物,艺人研习各种技艺,武士练习骑马射箭,文人讲解儒家经书。

我常常见到一些士大夫,他们不屑于务农和经商,又缺乏手工艺方面的本事。

射箭连一层铠甲也射不穿,动笔只会写自己的名字,整天酒足饭饱,无所事事,以此消磨时光,虚度一生。

还有的人凭借祖上流传下来的功业,得到一官半职,便自我满足,完全忘记了学习;碰上有吉凶大事,议论起得失来,就张口结舌,茫然不知所措,就好像坠人云雾中一样。

在各种公私宴会的场合,别人谈古论今,赋诗言志,他却低着头不说话,只是打呵欠、伸懒腰。

有见识的旁观者,都替他害臊,恨不能钻到地下去,这些人为什么不花几年工夫刻苦学习,而要一生遭受别人的羞辱呢!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9】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9】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文涉地理必须恰当】

文章中有关地理的内容,必须要准确恰当。

梁简文帝写的《雁门太守行》却说:鹅军攻日遂,燕骑荡康居,大宛归善马,小月送降书。

把匈奴日逐王与康居、大宛、小月氏这些互不相干的事都扯到雁门郡来了。

萧子晖的《陇头水》说,天寒陇水急,散漫俱分泻,北注徂黄龙,东流会白马。

黄龙在漠北,白马在河南,与陇水毫不相干。

这也算是明珠中的毛病,美玉中的瑕疵,应该慎重对待了。

颜氏家训【评价诗文见仁见智】

王籍《人若耶溪》诗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江南文人认为这两句诗无与伦比,没有任何人对此持有异议。

晋简文帝吟咏这两句诗后,久久不能忘怀;梁孝元帝诵读玩味之后,认为再也没有人可以写得出这样的佳作,以致在《怀旧志》中把它收入《王籍传》。

范阳的卢询祖是邺下才俊之士。

他说:这两句诗不像样子,根本看不出作者有什么才能。

魏收也赞成他的意见。

《诗经》说: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毛诗诂训传》说:意思是安静而不嘈杂。

我时常赞叹这个见解,觉得他解释得很有情致,王籍的诗句就是由此产生的。

兰陵萧悫是梁朝上黄侯的儿子,擅长写诗。

他曾经写了一首《秋诗》,其中有这样两句: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当时的人都不欣赏这首诗。

我却喜欢这两句诗的空远闲散,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宛然在眼前。

颍川荀仲举、琅琊诸葛汉也认为如此。

而卢思道之类的人却并不欣赏这两句诗。

何逊的诗歌确实可以称得上清新奇妙,颇多生动形象的语句,邺下那些论诗者,却不满他的诗用心太苦,多了些衰冷萧瑟之气,没有刘孝绰的诗歌那样雍容华贵。

即使这样,刘孝绰还是很嫉妒他,平时诵读何逊的诗,常常讥讽说:蘧居响北阙,姬姬不道车。

他又撰写了《诗苑》一书,只选取了何逊的两篇,当时人都讽刺他不够大度。

刘孝绰当时已经很有名望了,没有什么谦让可言,他只佩服谢胱,常常把谢脁的诗放在桌子上,起居之时,常常朗诵玩味。

简文帝喜欢陶渊明的诗文,也和刘孝绰的做法一样。

江南俗语说:梁朝有三何,子朗写的诗最好。

三何,指何逊、何思澄及何子郎。

何子朗的诗歌确实是清新奇巧。

何思澄游览庐山时,常常有佳作产生,在当时也是超群绝伦的。

颜氏家训【名之与实如影随形】

名声与实际,就好像形体与影子的关系一样。

德才兼备的人,名声必然美好;容貌秀丽的人,则影子也必然美丽。

现在某些人不注重身心修养,却企求名声传扬,就好比容貌丑陋却要求镜子中出现漂亮的影子一样。

德行高的人不在乎名声,一般人努力树立名声,没有德行的人竭力窃取名声。

将名声遗忘的人,能够认识事物的规律,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因而享受鬼神的赐福、保佑,这并不是靠追求而得到的;想要树立名声的人,努力提高品德修养,谨慎行事,担心自己的荣誉不能显扬,所以对名声是不会谦让的;窃取名声的人,貌似忠厚,而实际上比较奸诈,谋求浮华之人虚假的赞誉,因此是不会得到真正的好名声的。

颜氏家训【言过其实弄巧成拙】

人脚所踩的地方,只要有几寸就已经足够了,然而在咫尺宽的山路上行走,经常会在山崖上失足跌落,从很小的独木桥上掉人河中被淹没,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因为没有可活动的余地。

人要在社会上立足也是这个道理。

最真诚的话,别人不一定会相信;最纯洁的行为,别人往往会产生怀疑,都是因为这类言论、行动,没留余地。

我每次遭到别人的诋毁,都常常这么责备自己。

如果能开辟平坦的大道,加宽渡河的浮桥,就能像子路那样,说话真实可信,胜似诸侯登坛结盟的誓约;像赵熹那样招降对方的城池,便胜过冲锋陷阵的猛将。

颜氏家训【一伪既出百诚尽丧】

我看世上有些人,在名声树立之后,就聚敛钱财,在信誉显露之后,就不再信守诺言,不知道自己说的话自相矛盾。

虑子贱说:内心的诚意,总会从外表显露出来。

人的虚实真伪虽然藏在内心,但都会从他的形迹中显露出来,只是没有仔细观察罢了。

一旦通过考察来鉴别,那么,再巧妙的伪装,也会被人识破,他蒙受的羞辱就大了。

伯石曾经三次推却卿的册封,王莽也曾一再辞谢大司马的任命,当时,他们都自以为伪装得很巧妙周密。

后人把他俩的言行记载下来,世代流传,让人读后为之毛骨悚然。

最近有位大官,因为孝顺而闻名,他前后两次服丧,由于过度悲伤而伤了身体,他的孝心可以说是超乎常人了。

但在守丧期间,他曾经把巴豆涂在脸上,使脸上长出了疮疤,以此来证明他哭泣得十分悲伤。

他身边的童仆,却没有为他保守这个秘密,使人们对他诸方面所表露的孝心,都产生了怀疑。

因为一件事情作假而使得一百件诚实的事情也失去别人信任,这是由于贪求名声不知满足而造成的啊!

颜氏家训【贪图虚名终露其情】

有一位士族子弟,只读了二三百卷的书,天生迟钝笨拙,但家世殷实富有,很有些骄矜自负,经常以美酒、牛肉及珍玩来结交名流雅士,得到他好处的人,就争相吹捧他。

朝廷以为他真的很有才学,曾经派他出国访问。

东莱王韩晋明,非常喜欢文学,他怀疑这位土族的诗文并不是他自己写的,就设宴与他交谈,想当面考考他。

宴会那天,气氛欢乐和谐,文人们聚集一堂,大家连缀音韵,提笔写诗。

这位世族拿起笔很快赋诗一首。

但那诗歌却失去了以往的风格韵味。

众宾客尚在各自沉吟思考,始终没有人看得懂其中的意思。

韩晋明退席后感叹道:果然如我猜想的那样!韩又曾经问他说玉珽的上部像终葵,那应该是什么样子?

他却回答说:玉珽的头部弯曲圆转,那形状就像葵叶一样。

韩晋明是有学问的人,忍着笑把这件事告诉了我。

通过帮助自己的子弟修改润饰文章,以此抬高他们的名声和身价,这是最糟糕的事,一方面是因为你不可能持续下去,终究有露出真情的时候;另一方面是因为初学者一旦有了依靠,就越发不去努力钻研了。

颜氏家训【沽名钓誉难以为继】

邺下有一位年轻人,出任襄国县令,他十分勤勉踏实,对待公事尽心尽力,常常安抚救济百姓,以此博得好名声。

凡是有人被派去服行兵役,他都要去亲自握手送别,并且赠送他们梨子、枣子、糕饼等食品,与每个人发表临别赠言说:这是上司的命令,有劳各位了,我实在不忍心。

担心你们路上饥渴,所以拿这点薄礼略表思念之情。

百姓们因此称颂他,对他赞不绝口。

等到他升任泗州别驾的时候,这类费用越来越多,不可能做得面面俱到,一旦表现出虚情假意,就难以继续下去,结果原有的名声也损坏了。

颜氏家训【修善立名筑室树果】

有人这样问我:一个人的灵魂和形体消失之后,遗留在世上的名声,也就像蝉蜕下的壳,蛇蜕掉的皮,鸟兽留下的足迹一样,这与死者已经毫不相干了,而圣人为什么还要把它们作为典范来教育人呢?

我回答说:那是为了勉励大家啊,勉励一个人去树立好的名声,就可以得到好结果。

况且我们勉励大家效仿伯夷,成千上万的人就可以树立起清廉的风气;勉励大家效仿季札,成千上万的人就可以树立起仁爱的风气;勉励大家效仿柳下惠,成千上万的人就可以树立起坚贞的风气;勉励大家效仿史鱼,成千上万的人就可以树立起刚直的风气。

所以圣人希望世上芸芸众生,不论其天资禀赋的差异,都纷纷效仿他们,使这种风气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这难道不是一件大事吗?世间芸芸众生都是爱慕名声的,应该根据他们的这种感情而引导其走上正道。

或许还可以这样说,祖父辈的美好名声和荣誉,也好比是子孙们的冠冕服饰和高楼大厦,从古到今,得到它的庇荫的人也够多了。

那些广修善事以树立名声的人,就好比是建筑房屋栽种果树一样,不仅生前能够得到好处,而且死后还能造福后代。

那些急功近利的人,就不明白这个道理,如果他们死后的名声能够与那些魂魄一起升华,与松柏一样长青不衰的贤人相比话,那就是怪事了!

颜氏家训【恪尽职守造福于民】

君子为人处世,贵在对社会能够有所贡献,不能只是高谈空论,弹琴练字,以此耗费君主的俸禄官位。

国家在选择人才的时候,大体上不外乎以下六种:第一种是朝廷的官吏,他们能通晓政治法度,规划处理国家大事,学问渊博,品德高尚;第二种负责文书记事的官吏,他们能撰述典章,阐释彰明前人治乱兴革之由,使现在的人吸取古人的经验教训;第三种是军队中的官吏,他们多谋善断,精明强干,熟悉战阵之事;第四种是负责治安保卫的官吏,他们能通晓当地民风民俗,清政爱民;第五种是担任使命的官员,他们能洞察情况变化,择善而从,不辜负国君交付的使命;第六种是负责土木建筑的官吏,他们能计量功效,节约费用,开创筹划很有办法。

以上这些,都是勤于学习、有操守德行的人所能办到的。

人的资质各有高下,哪能要求一个人全部具备以上六种才能呢?只不过人人都应该明白自己的志向,能够在某个职位上尽好自己的责任,也就问心无愧了。

颜氏家训【勤涉世务士之根本】

我看世上那些武文舞墨的书生,品评古今,像指点掌中的物事一般,但要他们去做实事,却大都胜任不了。

他们生活在太平盛世,不知道会有丧国乱民的灾祸;在朝中做官,不懂得战争攻伐的急迫;有可靠的俸禄收入,不了解耕田种地的辛苦;地位处在吏民之上,不明白劳役的艰辛,所以他们难以适应社会,不会处理公务。

晋朝南渡后,朝廷优待士族,所以有才干的土族,都担任尚书令、尚书仆射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的官职,掌管机要大事,而其他那些只会舞文弄墨的士人,大都迂阔傲慢,华而不实,不接触实际事务;纵然有一些小小过失,也不忍心用鞭挞捶打来处罚他们,所以只能给他们名声清高的职位,就是庇护他们的短处。

至于尚书省的令史、主书、监帅,诸王身边的典签、省事,担任这类职务的都是熟悉官吏事务,能够履行职责的人,纵有不良表现,都可以鞭挞捶打,严加监督,所以这些人多被任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发挥他们的长处。

人往往不自量,世人都埋怨梁武帝父子亲近小人而疏远士大夫,这也就好像自己的眼珠子看不见自己的眼睫毛一样看不到自身的缺点。

颜氏家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梁朝的士大夫都爱好宽袍大带,戴大帽子,穿高跟木屐,外出就以车代步,回家就靠僮仆服侍,在城郊以内,都看不到有人骑马。

宣城王非常喜欢周弘正,于是送给他一匹果下马,他经常骑着这匹马外出,满朝官员都认为他过于放纵。

如果像尚书郎这样的官员骑马,就会被人检举弹劾。

到侯景之乱的时候,这些士大夫肌肤脆弱,筋骨柔嫩,不能承受步行的辛苦;体质虚弱、气血不足,又不能耐受寒冷或酷热,在仓猝变乱中暴病而死的,往往是这些人。

建康令王复,性隋温文尔雅,从未骑过马,看到马嘶叫腾跃,就感到震惊害怕,于是他就对别人说:这是老虎,为什么要把它叫作马呢?

当时的风气竟颓废到这种程度。

古人想了解农事的艰难,这大约体现了重视粮食、以农为本的思想。

民以食为天,老百姓没有粮食就不能生存,三天不吃饭,恐怕父子之间也没有多余的力气互相救助了。

种一茬庄稼,要经过耕地、播种、锄草、松土、收割、运载、脱粒、簸扬等多道工序,然后才能把粮食放人仓库,怎能轻视农业而重视商业呢?江南朝廷的士大夫们,是随着晋朝的复兴,渡江南来,最后客居异乡,到现在已经历了八九代了,还从来没有人从事农业生产,而是完全依靠俸禄生活。

即使有土地,也都是交给僮仆们耕种,自己从未亲眼看见翻一尺土,插一株苗;不知道什么时候该播种,什么时候该收割,哪能懂得世上的其它事务呢?所以他们做官就不识时务,理家不会经营,这都是生活悠闲带来的危害!

颜氏家训【多为少善不如执一】

古代有一尊铜人,背上刻着几个字,说:不要多说话,话说得越多,灾难也就越多;不要多管闲事,管的闲事越多,所面临的祸患也就越多。

这则训诫说得太好了。

善于奔跑的动物就不让它长出翅膀,善于飞行的动物就不让它长出前肢,头上长角的动物就不让它长出上齿,后肢发达的动物就让它前肢退化,大概大自然的法则就是不让它们同时具备所有的特长吧。

古人说:想要做很多事情,但是每一件都不能够做好,那就不如专心干好一件事;老鼠有五种本领,但都很难派上用场。

近代有两个人,都是聪明的人,兴趣广泛,结果没有在任何领域中成名,经学经不起别人的提问;史学经不起与人讨论;文章达不到编成文集流传于世的水准;书法没有达到让人保存鉴赏地水平;为人占卜算卦,算了六次只有三次是对的;替人看病,看了十个只有五个痊愈了;音乐水准在数十人之下,射箭本领在千百人之中,天文、绘画、棋艺、鲜卑话、胡人文字、煎胡桃油、炼锡成银,像这一类的技艺,也略微了解一个大概,却都不精通熟悉。

真是可惜啊,以他们这样的聪明才智,如果能专心做好一件事情,那一定会达到精妙的地步。

颜氏家训【上书陈事君子不为】

向君主上书陈述意见,起源于战国时代,到了西汉、东汉的时候,这种风气更加盛行。

推究它的体度:指责国君长短是属于谏诤一类;揭露群臣得失是属于讼诉一类;陈述国家利害是属于对策一类;利用私情来打动对方属于游说一类。

总括这四类类型,都是靠贩卖忠心来求取地位,靠出售言论来谋取利禄。

他们陈述的意见可能没有一点好处,反而有意想不到的困扰,即使有幸能感悟国君,陈述的意见符合时宜而被采纳,开始或许能够得到丰厚的奖赏,但最终还是会遭到无法预测的诛罚,就像严助、朱买臣、吾丘寿王、主父偃这类人,是非常多的。

优秀的史官所记载的,只是选取了其中那些狂狷耿介、敢于评论时政得失的人罢了,但这些都不是谨守清规戒律的世家君子所能做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那些德才兼备的人都耻于做这种事。

那些守候在宫门外向国君献书言计的,大多是空疏浅薄,自吹自擂之人,其中没有治理国家的纲领,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十条意见里面,没有一条值得采纳的,即使个别建议切合实际情况,也已经是帝王早已明白的道理,并不是大家不知道,只是忧虑知道了而不能去实行。

有时上书的人在建议里藏有私心而被人揭发,当面与人应答对证,事情的发展反复变化,当事人此时反而是时时担惊受怕,纵然国君出于对外维持朝廷声誉教化的考虑,或许能原谅他们,他们也只能算是侥幸获免的人,是不值得与他们为伍的。

颜氏家训【就养有方思不出位】

直言进谏的人,在于纠正国君过失,一定要站在该进谏的地方,然后才尽其规劝辅佐国君的责任,不容许苟且偷安,不过问政事。

至于侍奉国君主要的方法,应各司其职,所考虑的问题不要超出自己的职务范围,如果超越自己的职位去冒犯国君,那就会成为朝廷的罪人。

所以《礼记表记》上说:侍奉国君,如果因和君主的关系疏远而去进谏,那就形同谄媚了;如果因和君主的关系密切却不去进谏,那就是无功受禄。

《论语子张》上说;没有取得国君的信任就去进谏,国君就会以为你在诽谤他。

颜氏家训【守道崇德蓄价待时】

君子应该谨守正道、尊崇道德,蓄养声望,等待时机。

一个人如果一辈子得不到官职,就只能听天由命。

有人自己去索求奔走,不顾廉耻,与别人比较才能;居功傲物,声色俱厉,怨这怨那,甚至有人抓住宰相的把柄相要挟,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酬谢;有人大声吵嚷,扰乱人们的视听,以这种方式求得被任用。

靠这些手段得到官职,就自以为很有才能,这与通过偷盗食物来填饱肚皮,通过窃取衣服来求得温暖有什么区别呢!世人看见那些急于与人比高低争权势的人获得官位,就说;不去索取,怎么能够获得官职呢?

他们不明白时运到来之时,即便你不去求取也会来的;他们看见那些恬静谦让却没有得到赏识的人,就说:不去争取怎么能成功呢?

他们不明白如果机遇还没来到,徒然追求是没有好处的。

世上那些不去索求却获得了,以及索求了却没有获得的人,哪能计算得清呢!

颜氏家训【买官显贵取贵一时】

北齐末年,那些想当官的人,大多用财物攀附外戚,通过受宠的妃嫔去求得官职。

被任命为地方官的人,官印绶带,光艳华丽;高车大马,辉煌显赫,荣耀九族,显赫一时。

一旦遭到执政者的怨恨,就会立即对他们进行侦探调查,那些因利得来的,必会也因利而遭到祸败,只要他们沾染一点世俗的不良风气,就背离了为官应有的严肃公正,掉人很深的陷阱里面,创伤难以愈合,纵然能免一死,家庭也难以摆脱破产的命运,那时再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我从南到北,没有对别人谈过一句有关自己身份地位的话,即使不能富贵显达,也不因此而怨天尤人。

颜氏家训【腹不可热肠不可冷】

王子晋兑:帮助别人做菜,能够品尝到美味;帮助别人争斗,难免要受到伤害。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看见别人做好事就可以参加,看见别人做坏事就要避开,不要拉帮结伙去做不义之事。

凡是对人有害的事,都不应该参与,但是一只走投无路的小鸟投入怀抱,仁慈的人总会怜悯它;何况遭受迫害的勇士来投靠,难道我应当抛弃他吗?伍子胥托渔夫摆渡相救,季布被人藏在广柳车中,孔融掩救张俭,孙嵩藏匿赵歧,这些事例都是前代所推崇的,也是我所奉行的。

就算因此得罪权贵,也心甘情愿,至于像郭解那样代替别人报仇,像灌夫那样为朋友怒骂并无理勒索窦婴的田产,那是游侠之徒做的事,不是君子应该干的,如果有大逆不道,犯上作乱的行为,因此而得罪君王与父母,就更不值得同情了。

亲友被危难所迫,不应当吝啬家里的财产;如果有人不怀好意,提出一些无理的请求,那就不是我们应该支持的了。

墨子的门徒,大家都说他们太热心,杨朱的同道,大家都说他们太薄情。

心肠不能冷漠,对人也不能太热情。

应当用仁义来节制自己的言行。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1】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1】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整齐门风提撕子孙】

古代圣贤们通过写书作文章来教诲人们要忠诚孝顺、说话小心谨慎、行为端正检点、建功立业出人头地等道理,所有这些都已经讲得面面俱到了。

而从魏、晋以来,在各学术流派的代表著作中,这样的道理更是不断重复,内容大同小异,大家都互相模仿,这就好像在屋子下面又建一个屋子,在床上面又放一张床一样,多此一举。

我现在之所以要把这些内容再重复一遍,并非要把它作为规范世人行为的准则,而是用来整顿自家的门风,以此来教训我的子孙后代。

同样的一句话,因为说这话的是自己所亲近的人,大家就更加容易相信;同样的一个命令,因为它是自己所敬服的人吩咐的,所以大家就会一一照办。

要禁止小孩子嬉闹、淘气,与其让师友对其进行劝诫,倒不如交给婢女进行诱导;要阻止兄弟之间的吵闹,那尧、舜的教导,还不如他们妻子的规劝。

我希望《颜氏家训》能被你们信服,只是希望它能胜过婢女对孩子和妻子对丈夫所起的作用。

颜氏家训【仁爱威严导示深切】

无论是门风,还是家教,我家一直都是非常缜密的。

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受到大人们的谆谆的教诲;跟随我的两位兄长,早晚孝顺和侍奉我的双亲,冬天暖被,夏日扇席,言行举止有规有矩,神色安详,话语平和,恭敬谦和地行走,就好像拜见父母一样。

长辈们经常用赞美的话语鼓励我,关心我的个人爱好,并且教导我要多多发扬自己的优点,尽量规避自己的缺点,每一次都恳切深厚。

在我刚满九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从此以后,家道衰落,人口萧条。

抚养我的担子落在了慈爱的兄长身上,他极其辛苦;兄长给予我更多的仁爱和引导,但是却丝毫不严厉。

《周礼》、《左传》虽然我都读过,文笔也很不错,但由于受平庸之人的影响,我那时放纵自己的私欲,信口开河,也不注重个人仪表。

直到十八九岁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应该多加磨砺,但习惯成自然,以前养成的一些不良习惯已经很难彻底改掉。

二十岁以后,我就很少犯大的过错了;但经常口是心非,理智与感隋互相矛盾,夜晚审察清晨的错误,今天悔恨昨天的过失,正是由于自己从小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走到这种地步,为此我感到非常惋惜。

回想起平生所立的志向,刻骨铭心,不只是把古书上的告诫听遍看一遍就够了。

所以,我写下这20篇文章,以此作为你们的后车之鉴。

颜氏家训【教儿婴孩一以贯之】

智商高的孩子不用教育也可以成材,智商低的孩子即便教育也没什么大用,智商中等的孩子不接受教育就不明白事理。

古时候,圣王有胎教的方法:怀孕三个月,就要住到专门准备好的房间里,不随便乱看和乱听,音乐和美食,都要按照礼义加以节制。

以上这些,都要一字一句写在玉版上,并且藏在金柜里。

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就有固定的老师对他进行孝、仁、礼、义的教育。

这些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虽然不太可能,但至少应该在孩子懂得识人脸色和知人喜怒时,就开始对他进行教诲,让他做他才能做,不让他做他就不做。

等他再长大几岁的时候,就可以免去一些鞭打惩罚等皮肉之苦了。

身为父母,既要威严,又要慈爱,这样,子女自然就会敬畏谨慎,懂得孝顺父母。

我经常看到一些父母过分溺爱孩子,而不懂得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他们对这些不以为然。

吃喝玩乐任由孩子放纵,不加以管制,该训诫的时候却夸奖,该严厉批评的时候却对他们微笑,直到孩子懂事时,他们就会认为这些道理原本就是这样。

等到孩子已经养成骄傲的习惯时,才去加以制止,纵使你鞭打得再狠毒也树立不起威信,愤怒得再厉害也只会增加孩子对你的怨恨,等到他们长大后,就会成为一个道德败坏的人。

孔子说从小养成的就像天性,习惯了的也就成为自然。

是有一定道理的。

俗话又说:教媳妇要在她刚进门的时候,教儿女要在他是孩子的时候。

这话不是没有道理啊!

颜氏家训【功随严出祸从溺来】

有些人不对自己的子女进行教育,并不是想让子女去做犯罪的事情,他们只是不愿看到子女被责骂后神情沮丧、满脸不高兴的样子,更不忍心看到子女受一丁点皮肉之苦。

对此,我们应当用治病来打比方,子女生病了,父母怎么能不用汤药针艾去为他们治病呢?我们也应该为那些勤于督促训导子女的父母想一想,难道他们愿意虐侍自己的亲生骨肉吗?他们也是没有办法啊。

魏老夫人是大司马王僧辩的母亲,她品性严谨而又方正;王僧辩在湓城的时候,统领三千士卒,已经年满四十了,但他稍微犯一点错,老夫人就会用棍棒来教训他。

因此,王僧辩才能有今天的成就。

梁元帝的时候,有一位学士,不仅聪明,而且很有才气,父亲非常宠爱他,所以对他疏于管教;如果他有一句话说得好,他父亲就巴不得过往的行人都知道,并且一年到头都把这件事挂在嘴边;如果他有一件事失误,他父亲就为他百般掩饰,希望他能够自己悄悄改掉。

这位学士成年以后,凶暴傲慢的脾气日日渐长,最终由于他说话不检点,而被周逖所杀,抽出他的肠子,拿他的血去涂抹战鼓。

颜氏家训【不亲不昵易子而教】

父子之间要严肃,就不应该过分亲呢;骨肉之间要相爱,就不应该不拘礼节。

不拘礼节就根本谈不上慈爱孝敬;太过亲昵就容易产生怠慢之心。

从那些有身份的读书人往上数,他们父子之间都是分开居住的,只有这样才不会过分亲昵;晚辈替长辈抓搔挠痒,收拾被子和枕头,这都是应该讲究的礼节。

有人也许会问:陈亢听到君子与自己的孩子保持距离就会很高兴,这到底是为什么?

我要说:的确有此事。

也许君子是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诗》中写有讽刺人的诗句,《礼》中有一些可疑的告诫,《书》中有记载悖礼作乱的事情,《春秋》中对淫乱行为有所指责,《易》中有备物致用的卦象,这些都不是作为一个父亲可以直接向孩子讲述的,所以君子一般都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孩子。

颜氏家训【纵而不教必成后患】

琅琊王既是齐武成帝的三儿子,也是太子的同母弟弟,他天生就很聪明,有智慧,深受齐武成帝和明皇后喜欢,无论吃穿,琅琊王都与太子享受一样的待遇。

齐武成帝经常这样当面称赞他:这是个非常机灵的孩子,他以后一定会有所成就的。

太子即位以后,琅琊王就被迁到北官去住了。

太后给予他优厚的待遇,与其他兄弟们都不一样。

即便如此,太后还是会说给予他的待遇不够,她总是这样跟皇帝说。

琅琊王大约十岁的时候,就变得骄横恣意,没有任何节制,除了吃穿,就连围住也都要与当皇帝的哥哥攀比。

有一次,琅琊王去南殿朝拜,正巧看到典御官和钩盾令向皇上进献刚从地窖里取出的冰块及早熟的李子,就马上派人去索取,但是最后并没有拿到这两样东西。

于是他就一边大发脾气,一边不停地骂道:皇上都有的东西,凭什么我就没有?

他就是如此没有分寸。

一些有识之士都指责他和古代的共叔段、州吁是同种类型的人。

后来,琅琊王因为对宰相十分讨厌,于是就假传圣旨将他杀了。

到宰相被处死的时候,他又担心会有人来相救,竟命令手下军士把守皇帝的宫殿大门。

其实他本来是没有谋反之意的,受安抚后就将兵撤了,但后来终究因为这事被皇帝下令秘密处死。

颜氏家训【不偏不倚一视同仁】

人们都喜欢、爱护自己的子女,但却很难做到一视同仁。

从古到今,这样的弊端太多了。

聪慧漂亮的孩子固然值得赏识和喜爱,但那些愚蠢迟钝的孩子也应该得到大人的怜惜。

被父母偏宠的孩子,虽然本意想优待他,反而却害了他。

共叔段的死,实际是因为他母亲的缘故;赵王如意被杀,实际是因为他父亲的缘故。

无论是刘表的宗族倾覆,还是袁绍的兵败地失,这些都像灵龟和明镜一样值得大家去借鉴啊!

颜氏家训【正确引导不事权贵】

齐朝的时候,有一位士大夫曾经这样对我说:我有个孩子,已经年满十七岁,通晓公文的书写。

我教他讲鲜卑语以及如何弹奏琵琶,他逐渐都掌握了。

用这些所学的特长去为王公们效劳,没有一个不宠爱他的,这也是非常关键的啊!我当时只是低着头,没有说任何话。

这位士大夫教育孩子的方法,让人感到诧异。

假如因做这些事情,就可以轻松当上宰相,那我宁愿你们不要去做。

颜氏家训【兄弟一家情同手足】

人类诞生以后,才有了夫妇,然后才会有父子,紧接着便有了兄弟:一个家庭中的亲人就这三者而已。

由此不断类推,直到产生出九族,也都是来源于这三亲,所以三亲是人伦关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作为兄弟,都是一个母亲所生,虽然长相有所不同,但气息却是彼此相通的人。

他们小的时候,父母左右手各牵一个,前襟和后摆也各拉一个,吃饭的时候大家用的是同一个案盘,哥哥的衣服穿小了留给弟弟穿,哥哥用过的课本留着给弟弟学习,游玩也都是在同一个地方,虽然有悖礼胡来的人,但兄弟间却不会不互相爱护。

等到他们长大成人,各自娶了妻子、有了孩子以后,即便有忠诚厚道的人,兄弟之间的感情也随之越来越淡了。

而妯娌之间与兄弟相比起来,就更加疏远淡薄了。

如今让关系疏远淡薄的人来决定关系亲密的人之间的关系,这就好比把圆形的盖子配在方形的底座上,两者必然是不合的。

只有那些相亲相爱、感情至深,并且不会受旁人影响的兄弟,才可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颜氏家训【防微杜渐一往情深】

父母去世后,兄弟之间互相照顾,彼此之间的关系就应当像身体与影子,音响与回声一样亲密。

爱护先辈所给予的躯体,珍惜父母所给予的血气,如果不是兄弟,谁会这样互相爱怜呢?兄弟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别人,相互期望过高就容易产生不满,而关系亲密,这种不满就很容易消除。

比如一间房子,出现了一个洞就立刻将它堵上,出现了一条缝隙就马上对它进行涂盖,这样自然就不会有房屋倒塌的顾虑了。

如果不把麻雀、老鼠的危害放在心上,不加以提防风雨的侵蚀,墙壁很快就会倒塌,楹柱摧折,到时候就没法补救了。

与麻雀、老鼠和风雨相比起来,仆妾与妻子所产生的危害更大。

颜氏家训【兄弟和睦子侄友爱】

如果兄弟之间不和睦,侄子之间也就不会互相爱护;如果侄子之间不互相爱护,家族中子弟辈们的关系就会淡漠疏远;子弟辈们关系疏远,那仆人之间就会成为敌人。

这样,过往路人都可以随意欺辱他们,又有谁能够伸出援助之手呢?有的人能够结交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相互之间都关爱有加,而对自己的哥哥却并不尊重,对多数人可以做到的,为什么对少数人却不行呢!有人统领着几万人的军队,能使部属以死效力,而对自己的弟弟却缺乏关怀,对与自己关系疏远的人都能做到的,为什么对关系亲密的人却不行呢!

颜氏家训【妯娌相处恕己而行】

妯娌之间经常容易产生矛盾,即使是换做亲生姊妹,如果让她们成为妯娌而居住在一起,也不如让她们嫁到不同的地方,这样,当霜露降临,她们就会互相思念,仰观日月的运行而盼望着见面那一天。

更何况妯娌原本就像路上的行人一样陌生,又偏偏处在容易引发纠纷的环境中,相互之间能够不产生矛盾的,几乎很少有。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她们总是以个人私情面对家庭中的集体事务,肩负重大的家庭责任却心怀个人恩怨。

如果她们做任何事情都能够本着仁爱之心,对待别人的孩子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那么这种弊端也就不会产生了。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8】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8】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不知所由博求古今】

我曾经跟从齐王一起到并州,从井陉关进入上艾县,到了上艾县再往东几十里,有一个猎闾村。

后来,百官又在晋阳以东百余里的亢仇城旁接受马粮。

大家都不知道猎闾村和亢仇城两个地方在哪里,广泛查阅古今书籍,都没有结果。

直到我翻阅《字林》、《韵集》之后,才知道猎闾过去称作?余聚,亢仇城过去称为??

,它们都属于上艾县。

当时太原的王邵想撰写县志,我就把这两个名称说给他听,他非常高兴。

世上的书信中常写一词勿勿,这种写法一直沿袭下来,但没有一个人知道它的缘由,有人妄下结论说勿勿是忽忽的残缺字。

考证《说文解字勿部》解释说:勿,是乡里所树立的旗帜,这个字像旗杆和旗帜末端的旗穗,是用来催促民众服役的。

所以就把勿忙急迫称为勿勿。

颜氏家训【校定书籍不可偏信,标新立异莫忘操守】

文章起源于《五经》:诏、命、策、檄,是从《尚书》中产生的;叙述和议论,是从《易经》中产生的;歌、咏、赋、颂之类的文章,是从《诗经》中产生的;祭、祀、哀、诔,是从《礼记》中产生的;书、奏、箴、铭,是从《春秋》中产生的。

朝廷的重要制度,军队里的号令誓词,在弘扬仁义道德,阐发彰明功德,统治人民,建设国家等方面,用途是非常多的。

至于陶冶情操,婉言劝谏,进入那种特别的审美感受,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在奉行忠孝仁义尚有过剩精力的情况下,也可以学学这类文章。

但是自古以来,文人大多陷于轻浮放荡:屈原爱显露才华,表现自己,暴露国君的过错;宋玉体貌艳丽,被人看作戏子;东方朔言行滑稽,不够庄重;司马相如攫取王孙的钱财,没有操守;王褒私人寡妇之门,还将此事公然写进《僮约》;扬雄作《剧秦美新》向王莽邀宠,他的品德因此遭到损害;李陵向外族俯首投降;刘歆在王莽执政时反复无常;傅毅依附结党投靠权贵;班固剽窃他父亲的《史记后传》;赵壹为人过分倨傲;冯衍因华而不实屡遭排挤;马融谄媚权贵致遭讥讽;蔡邕依附董卓被杀;吴质横行霸道而触怒乡里;曹植傲慢不驯,触犯刑法;杜笃向人索借,不知道满足;路粹心胸狭隘;陈琳粗疏狂放;繁钦不知检点约束;刘桢性情倔强,被罚做苦工;王粲轻率浮躁而遭人厌恶;孔融、祢衡狂放傲慢,招致杀身之祸;杨修、丁虞蛊惑生事而自取灭亡;阮籍不守礼节,伤风败俗;嵇康盛气凌人,不得善终;傅玄负气争斗,被免掉官职;孙楚傲慢自负,冒犯上司;陆机违反正道,走上险恶的道路;潘岳非法侵吞官府资产,以致遭到危险;颜延年意气用事,遭到废黜;谢灵运空放粗略,违背法纪;王元长凶恶残忍,招致叛逆的罪责;谢胱对人轻忽傲慢,因而遭到陷害。

所有这些人,都是文人中出类拔萃之辈,不能全都记载下来,大致如此吧!至于帝王中有文采的人,有时也难幸免。

过去身为天子而有才华的,只有汉武帝、魏太祖、魏文帝、魏明帝、宋孝武帝等,他们都遭到世人的非议,并不是具有美德的君主。

至于像子游、子夏,苟况、孟轲、枚乘、贾谊、苏武、张衡、左思这类人,享有盛名而能免除过失的人,有时也听说过,但他们中间遭受祸患的还是占多数。

我常常思考这个问题,推究这种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文章的本质就是揭示兴味,抒发性情,容易使人盲目自负,忽视操守,胆大妄为。

现代的文人,这个毛病更加深切,他们若是一个典故用得快意妥当,一句诗文写得清新奇巧,就神采飞扬直达九霄,孤芳自赏,趾高气扬,自我陶醉,旁若无人。

更加上言辞所造成的伤害,比矛、戟等武器更加残酷,讽刺别人招来的祸患比风雷来得更快,你们应该特别加以防备,以保全自己。

颜氏家训【文章巧拙自知者明】

做学问有敏捷与迟钝之别,写文章有精巧与拙劣之别。

迟钝的人研究学问,只要不断努力,也能达到精深熟练的水平;笨拙的人写文章,尽管反复钻研思考,还是粗野鄙陋。

一个人只要能成为有学之士,也足以在世上为人了。

确实缺乏天分,就不要勉强地提笔撰文。

我看世上有些人,没有一点才气,却自以为文笔清丽华美,拿着那些丑陋拙劣的文章四处宣传,这种人也太多了,江南称这种人为羚痴符。

最近我在并州,见到一位士人,他喜欢写一些自以为诙谐的诗赋,与刑邵、魏收诸位开玩笑,大家都在暗地里嘲笑他,假意称赞他的诗赋,这位士族信以为真,就杀牛筛酒,宴请大家,想赢得更多地赞誉。

他的妻子是一位明白事理的人,哭着劝他别这样做。

这位士人叹息说:连妻子都不欣赏我的才华,何况路人呢?

至死也没有觉悟。

人贵有自知之明,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啊。

颜氏家训【学写文章先谋亲友】

学习写文章,应先请教亲朋好友,经过他们的鉴别,知道可以在社会上传播了,然后才拿出来;千万不能由着性子自作主张,以免被别人耻笑。

自古以来执笔写文章的人数不胜数,但能够达到宏丽精美这种水平的,不过几十篇而已。

只要使文章不脱离它应有的结构规范,内容值得一看,就可称为才士。

如果一定要出惊天动地的文章,只怕要等到黄河的水变清那一天吧!

颜氏家训【文人大患不得自专】

不屈服于另一个王朝,这是伯夷、叔齐的节操;对任何君主都可侍奉,这是伊尹、箕子的品德。

自从春秋以来,国破家亡是经常发生的事,君臣之间本来就没有固定的名分了;然而君子之间交往虽然断绝,却绝不互相辱骂,一旦屈膝侍奉别的君王了,怎么能因故国的存亡而改变对原君主的态度呢?陈孔璋在袁绍手下撰文,就称曹操为豺狼;在魏国那儿写檄文,则视袁绍为蛇蝎。

这是因为受当时君主之命,身不由己,但这也算是名人的大毛病了,应当冷静巧妙的回避它。

颜氏家训【善于辞令锦上添花】

齐朝有一个叫席毗的人,清廉能干,做官一直到行台尚书。

他瞧不起文学,嘲讽刘逖说:你们的辞藻就像那开放的花朵,只能供片刻观赏,不是栋梁之才,哪能比得上我们这样经常遭遇风霜而不凋零的千丈松树呢?

刘逖回答说:既是栋梁之材,又能开放春花,怎么样呢?

席毗笑着说:那当然可以啦!

颜氏家训【文犹骐骥衔勤制之】

凡是写文章,就像人骑着骏马,即使颇有俊逸之气,也应该勒紧缰绳来约束它,不要让它肆意放纵,导致坠人沟中。

颜氏家训【文章之道理致为心】

文章应该把义理情致作为心肾,把气韵才调作为筋骨,把事理情义作为皮肤,把华丽词句作为服饰。

现在的人相互承袭,弃本求末,所写文章大都过于轻浮。

文辞与义理相比,文辞优美而义理薄弱;内容与才华相比,内容繁杂而才华受损。

肆意飘逸的文章,流利酣畅却忘了文章的主题,穿凿拘泥的文章,材料堆砌却文采不足。

现在的风气就是这样,你们哪能独自违背呢?只要做到所写文章不太离谱就可以了。

如果能有才华出众、声誉极高的人来改革文章的体裁实在是我所希望的。

颜氏家训【文辞结构不可偏废】

古人的文章,才华横溢,气势洒脱,其体裁与风格,与现在差别很大。

只是它在遣词造句等方面不够严密细致。

现在的文章音律和谐缠绵,词句工整,避讳精确详尽,技巧方面比过去强多了。

应该以古代人文章的体制格调为根本,以现代人文章的词句音调为补充,两者应该同时存在,不可偏废。

颜氏家训【文应典正不从流俗】

我先人所作的文章,非常典雅纯正,不盲从流俗。

梁孝元帝在湘东王府的时候,编成《西府新文》,先人的文章竟然一篇也没有被收录,这是因为他的文章不合世俗的口味,没有靡丽词句的缘故。

先人一共留下了20卷文集,包括诗、赋、铭、诔、书、表、启、疏等,当时,我们兄弟正在服丧期间,这些文章都还没有来得及编排整理,后来就遇到火灾被烧光了,最终未能让它流传于世。

我怀此惨痛遗恨,这是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先父的操行在《梁史文士传》和孝元帝的《怀旧志》中都有记载。

颜氏家训【文从三易自然亲切】

沈隐侯说:文章应当遵从三易的原则:首先应该容易了解典故;其次应该容易认识文字;再次应该容易朗诵阅读。

刑子才常说:沈约的文章,用典让人难以察觉,就像说自己的心里话。

我因此很佩服他。

祖孝徵也曾经对我说:沈约的诗中写道崖倾护石髓,这难道像是引用了关于石髓的典故吗?

颜氏家训【和而不同群而不党】

邢子才和魏收都很有名望,一般人习惯于把他们视为楷模,当作宗师。

邢子才欣赏沈约而轻视任防,魏收爱慕任昉而诋毁沈约,他们在一起谈天喝酒时,经常为了这件事情争得面红耳赤。

邺下的人对此也众说纷纭,两人各有自己的朋党。

祖孝徵曾经对我说:任昉、沈约的是与非,只要看一看邢子才、魏收的优势就知道了。

颜氏家训【用词规范用典妥帖】

《吴均集》中有一篇《破境赋》的文章。

从前,有座城邑的名字叫做朝歌,颜渊因为这名称就不在那里停留;有个乡邑的名字叫做胜母,曾子经过这里的时候赶紧修饰仪容,以示恭敬:他们大概是怕这些不好的名称损伤了事物的实质吧!破镜是一种凶恶的野兽,《汉书》中有明确的记载,希望你们写文章时避开这个名字。

近代,我经常见到有人奉和别人的诗歌,在和诗的题目中写上敬同二字,《孝经》上说: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可见敬同这个词是不能随便用的。

梁朝费旭的诗中这样写道:不知道是不是父亲。

殷法的诗中这样写道:飘摇云母之舟。

简文帝讥讽他俩说:费旭居然连他自己的父亲都不认识,殷法竟然让他的母亲四处飘摇。

这些事情虽然都发生在古代,但现在的人也不可以随便引用。

有的人写文章时引用《诗经》中伐鼓渊渊的诗句,《宋书》中曾讥讽这类人,以此类推,希望你们也一定要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有人尚在侍奉母亲,与舅舅分别时却吟唱《渭阳》这种思念亡母的诗歌;有人父亲尚健在,送别兄长时却引用桓山之鸟这种鸣唱父死送儿的悲哀,这些都是大的过失。

仅仅举以上这几个例子,你们就应该知道要触举旁通,处处慎重了。

颜氏家训【他人文章必无轻议】

江南人写好文章以后,希望别人批评指正,发现自己存在的毛病,并且立即改正,曹植就在听取了丁廙的建议以后重新修改了自己的文章。

按照山东的风俗,这种做法并不通行。

我刚到邺城的时候,就曾经因为批评别人的文章而触犯他人,至今还为这件事情感到后悔;你们一定不要随便议论别人的文章。

颜氏家训【刺谏美颂莫要混杂】

但凡诗人所创作的作品,无论是指责规谏,还是赞美歌颂,都各有渊源,从来没有将善与恶混杂在同一篇中。

陆机所作的《齐讴篇》,前面叙述山川物产、风俗教化的兴盛,后面突然轻视山川之情,这使诗丧失了完整的体制。

他写《吴趋行》,为什么又不写陈子光、夫差的事呢?他写《京洛行》,为什么又不写周郝王、汉灵帝的事呢?

颜氏家训【用事有误引以为戒】

自古以来,那些才华横溢博学多识的人,在引用典故的时候也会经常出错;诸子百家的各种学说,有时也不一样,如果书籍已经失传,后人就无法看到原来的著作,所以我也不敢随便谈论。

现在我列举几个确实出现错误的事例,让你们引以为戒。

《诗经》中有有鷕雉鸣雉鸣求其牡的诗句。

《毛诗传》中说雌雉的呜叫声就是鷕。

又说:雄雉早呜叫,是寻求雌性配偶。

郑玄注解的《月令》也说:鷕,是雄雉的呜叫。

潘岳的赋却说:鷕,是雄雉发出的呜叫声。

这就混淆了雌雄二者的区别。

《诗经》上说:孔怀兄弟。

孔的意思是非常,怀的意思是思念,孔怀就是十分想念的意思。

陆机在《与长沙顾母书》中,记述了曾祖的弟弟陆士璜之死,却说:痛心拔脑,有如孔怀。

心里既然感到伤痛,就表示十分思念,为什么还要加上有如呢?看他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误将孔怀理解为亲兄弟的意思了。

《诗经》说:父母孔迩,如果按照上面的用法把父母亲叫孔迩,意思上说得通吗?《异物志》上说:拥剑的形状就像蟹一样,只是有一只聱极其的大。

何逊在诗中这样说:跃鱼如拥剑。

这是没有把鱼和螃蟹区分开来。

《汉书》上说:御史府中排列着一行柏树,经常可以看到数千只野鸟栖息在上面,清晨飞走,傍晚飞来,因而称它为朝夕鸟。

而文人们往往识作乌鸢来使用。

《抱朴子》说项曼都诈称遇见了仙人,自己说:仙人以流霞一杯与我饮之,辄不饥渴。

而梁简文帝的诗说:霞流抱朴碗。

就好像郭象把惠施辩说的话当成庄周的话了。

《后汉书》说:用锒铛将司徒崔烈锁起来。

锒铛,指铁锁链,世上的人大多把它误写作金银的银字。

武烈太子也是饱读数千卷书的学者了,他曾经作诗说:银锁三公脚,刀撞仆射头。

这就是受世俗的影响而出错了。

名句作为警示自己的句子,希望以上《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3】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想获取更多名句内容可以点击名言名句专题。

" 名言名句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