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小编现在向你推荐明·温以介《温氏母训》_名言名句,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明·温以介《温氏母训》_名言名句_

明温以介《温氏母训》。

1.世人眼赤赤,只见黄铜白铁。

世上人把眼睛睁得红红的,只看得见铜臭的金钱,受了他人一斗米一串钱的恩惠,就口口声声地大呼大恩大德。
至于一乡或一族中出了能够中流砥柱的重要官员,或者有博学雄才、能开人智慧的学者,或者有心怀诚信、言行合道的年尊长辈,后生如果能学习他们的孝悌之心和长厚之风,就会终身受益。
有这样大的帮助人的益处,人们却埋没从不提及。
这些不被人们感念的人,才是真正积了阴德。

温母早年丧夫,含辛茹苦把儿子抚养成人,并最终把他教育成材。
在寡母孤儿的残破家境中,居然能够超越黄铜白铁和斗米串钱的沉重压力,教育儿子要看重德政官声、博学雄才和效仿先贤前辈,已经达到极高的境界;而且,把济世育人视为阴德殊勋,其境界自然又是更上一层楼。
温母不愧是一位见识高远的母亲。

2.巴得歇得,便是好汉子。

中年丧偶,是人生中一大不幸。
失去原配事小,却为续配伤透脑筋。
前面原配留下的儿女先把古代许多晚娘做出的恶行,装填在心中;后妻又被娘家父母及其婢女教唆,要她出头自立。
两边闲杂人员总是察言观色、搬弄是非。
外面没有干系的人,听得一两句,只肯相信坏话,不肯相信好话。
真是清官难断家务事。
不幸的痛苦全在这里。
那么,怎么办呢?做家主的一要用心周到,二要自身挺立端正。
平生要经得盼望和规划.太阳盼望回归夜晚,月亮盼望团圆,农夫盼望和规划一年有好收成,科举考试要准备三年成功,当官要准备六年或九年才会提升。
父亲巴望儿子成材,儿子巴望孙子成材。
能巴望也能停得住,就是好男儿。

第二次婚姻,往往是把两个习性不同的家庭及其亲缘关系拼接在一起,复杂的家庭关系及背景会使家事更加混乱如麻。
当此之际,家长首先要用心周到,全面妥帖地处理好各种复杂关系;其次要自身端正、明辨是非,不要因偏心失察,而给复杂的家庭关系增添混乱;再次,要带领全家人具备奋斗激情并确立发展目标,能够创造成功也能够平静地对待失败。

3.使一人富厚,九族饥寒,便是极缺处。

穷人不要说大话,妇人不要说男子话,愚笨的人不要说乖巧话,享福的人不要说过头话,手艺人不要说闲话。
穷人没有发迹,先要追求自立。
且看有几个人坐在一起,偶尔有人丢失了东西,必定一致咬定是穷人所盗;几个人坐在一起,大家一起捉弄人,必定拿穷人作为话柄。
如果不能自立,这种情景,你受得了也得忍受,受不了也得忍受。
我平生不受人恩惠,手头很紧,但柴米不缺,其他的东西有也挨过,无也挨过。
远离邪佞小人,是富贵人家教子第一要义;远离耻辱,是贫寒人家教子第一要义。
至于凭文章出色考中科举,到底是孩子自己的本事。
人们常说日月相望,所以称望,其实是月亮单方向往太阳,所以月亮就不能把圆满保持长久。
你只看世上有穷人仰望富人的,有小人仰望贵人的,只好暂时照顾一下,如同十五、十六日的月亮。
难道说会让你永久地残缺吗?待到月亮全部消失,那时太阳又来光照一些,这是天上日月的榜样。
在贫贱中求人,总希望他人永远关照,能不三思吗?辛劳到我这样,也没有怯弱,证明世间没有困于怯弱的人;苦到我这样,也没有忧伤,证明世上没有被忧伤所击倒的人。
但愿人人都丰衣足食,宁肯我一个人清贫自守。
如果仅让一个人富足,其他家人全部饥寒,就是最大的缺德。

穷人不能说大话,因为说大话是一种不甘心不服输的情绪的提前外泄,穷人更应该把这种情绪内化为符合现状的埋头苦干的创业行动。
愚人不能说乖话,也就是警告人不要说超出自己素质和能力的话,否则就会显得不伦不类,无异于自我丑化。
如果自己缺乏必要的创业条件和组织能力,就得心甘情愿老老实实地辅助他人来发展自己,如果也妄图自立门户当老板,最终会弄巧成拙,一事无成。
向别人伸手求助,只能当成偶尔和暂时行动,不能把他人帮助视为长久,他人再善良也不过是偶尔才圆满一次的月亮。

温母能做到平生不受人恩惠、有也挨过,无也挨过,面对残酷的生活,是何等的自持与坚韧;敢于宣布劳如我,不成怯,证世无病怯者;苦如我,不成郁,证世无病郁者,足见其历尽风霜之后,对生活的态度是如此英勇与镇定;甚至说出但愿人人丰足,宁我只贫自守。
使一人富厚,九族饥寒,便是极缺处,更让我们看到:一个在逆境中独立不倒的寡母的内心装载着何其丰富的大善大爱!
4.不徒取益之方,亦是全交之法。

你与朋友相交,只能学习和看重他们的长处,不要计较他们的短处。
如果遇到任性、固执的朋友,要忍耐他的执拗的心性;遇到才智超群的朋友,要忍受他的狂妄之气;遇到忠厚质朴的人,要忍受他的钝滞之气;遇到轻浮、放达的人,要忍耐他的浮气。
这不仅是用他人长处补益自己的方法,也是广泛而全面地交接各种朋友的方法。

人们常因看到他人可取的长处而交为好友,又因发现他人讨厌的缺陷而断然绝交;敬佩友人的过人之长,却不用来弥补自己的缺陷,不是正确的交友之道;忍受不了朋友身上的小小缺点而断然绝交,违背了保全友情的根本之道。
温母的告诫,足以提醒我们在面对朋友时,要提前做好容忍和谅解的心理准备。

5.世间何者最乐。

问:世间什么最快乐?母亲说:不放债也不负债的人家;不是大丰收、也不是大歉收的年成;不崇尚奢华也没有盗贼的居住之地。
这些都是最难得的。
摆脱了饥寒的贫穷的读书人,学习孝悌的秀才,通晓文章大义的商人,懂得种田的富家公子,一直保持原来本色的官员,这些都是更加难能可贵的。

不放债也不负债的人家,能够心无牵挂、平平和和地安享生活;不大丰也不大歉的年时,不会给人带来大喜大惊的震荡,能把人带进安心、踏实的境界。
无盗贼,居处安全;不竞比奢华,使人能量入为出、生活稳定;这是一种最理想的人居环境,也是最理想的家庭环境。
读书人不受饥寒之累,就能安心尽享读书的志趣;知识分子能懂得孝悌,知识就会把他人品熏陶得更加可敬;商人能通文义,于己于人都将功德无量;贵族公子能懂得种田,就是能够从事目前不重要将来未必不重要的农活;官员不改变本色,就是在掌握大权之后还能保持原来的生活标准,还能认识当年旧友。
这都是人间难得或人性难及的一种理想境界。

6.受谤之事,有必要辩者.有必不可辩者。

对受人诽谤的事情,有一定要当场分辨清楚的,也有不必要当场分辩清楚的。
如果是田产、钱财方面的纠纷,拖迟了就分辩不清,就有必要当场论辩清楚。
如果是对闺门内事情的诽谤,安静下来,诽谤会自动消失,这是不必要当场论辩的事。
如果是口舌是非,时间久了就会真相大白,这也是没有必要当场论辩清楚的。

被人误解,遭人诽谤,是生活中的常事。
有些人心胸狭窄,不能受一点委屈,常常因为一些流言飞语与人恶言相争,大打出手,最终弄得两败俱伤甚至家破人亡。
其实对于他人的诽谤有可辩与不可辩之分。
对于那些证据容易消失的事件必须当机立断,据理力争;对于那些一时拿不出证据的事情,不妨少费口舌,让事实去说话;对于那些短时间内看不出对错的事,不妨放心交给时间去澄清。
这同样能收到以静制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功效。

7.世间富贵不如文章.文章不知道德。

世上人即使再富贵,也不如文章写得好,文章写得好又不知道德高尚;但是还有两个东西压在这一切之上。
一个是名分,贤明的子弟不可能随意轻蔑他的父母长辈,贤明的官员很难傲慢地侮辱他的上司。
另一个东西是气运,占尽富贵,一旦交着衰败运;占尽文章之才,一旦遭着厄运;有着完美的道德,一旦遭着末世之运;即使是圣贤卿相也不能帮你做主。

换言之,富贵不如有才,有才不如有德;这是中国古代社会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尺和刻度,这是一种把培养人的素质看得比物质利益更加重要的道德标准。
在物欲横流、唯利是图的社会中,确立这种道德标准比颠覆这种道德标准无疑要艰难和重要得多,但是,中国古人却把这种道德风尚建造得如此深入人心,并形成了漫长的道德习俗。
即便是这样具有深厚积淀和善良而必要的道德规范,也被破空而来的西化思潮扫荡成一片封建落后的文化废墟,这也是时代或气运使然。
在古代,文章和道德杰出的人如屈原,一旦遭逢末世,也不得不陷进报国无门的英雄末路。
温母提及这番话的目的,旨在提醒儿子,为迎对未来的变化,要有足够的精神准备。

J458.com更多名言名句扩展阅读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1】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1】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整齐门风提撕子孙】

古代圣贤们通过写书作文章来教诲人们要忠诚孝顺、说话小心谨慎、行为端正检点、建功立业出人头地等道理,所有这些都已经讲得面面俱到了。

而从魏、晋以来,在各学术流派的代表著作中,这样的道理更是不断重复,内容大同小异,大家都互相模仿,这就好像在屋子下面又建一个屋子,在床上面又放一张床一样,多此一举。

我现在之所以要把这些内容再重复一遍,并非要把它作为规范世人行为的准则,而是用来整顿自家的门风,以此来教训我的子孙后代。

同样的一句话,因为说这话的是自己所亲近的人,大家就更加容易相信;同样的一个命令,因为它是自己所敬服的人吩咐的,所以大家就会一一照办。

要禁止小孩子嬉闹、淘气,与其让师友对其进行劝诫,倒不如交给婢女进行诱导;要阻止兄弟之间的吵闹,那尧、舜的教导,还不如他们妻子的规劝。

我希望《颜氏家训》能被你们信服,只是希望它能胜过婢女对孩子和妻子对丈夫所起的作用。

颜氏家训【仁爱威严导示深切】

无论是门风,还是家教,我家一直都是非常缜密的。

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受到大人们的谆谆的教诲;跟随我的两位兄长,早晚孝顺和侍奉我的双亲,冬天暖被,夏日扇席,言行举止有规有矩,神色安详,话语平和,恭敬谦和地行走,就好像拜见父母一样。

长辈们经常用赞美的话语鼓励我,关心我的个人爱好,并且教导我要多多发扬自己的优点,尽量规避自己的缺点,每一次都恳切深厚。

在我刚满九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从此以后,家道衰落,人口萧条。

抚养我的担子落在了慈爱的兄长身上,他极其辛苦;兄长给予我更多的仁爱和引导,但是却丝毫不严厉。

《周礼》、《左传》虽然我都读过,文笔也很不错,但由于受平庸之人的影响,我那时放纵自己的私欲,信口开河,也不注重个人仪表。

直到十八九岁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应该多加磨砺,但习惯成自然,以前养成的一些不良习惯已经很难彻底改掉。

二十岁以后,我就很少犯大的过错了;但经常口是心非,理智与感隋互相矛盾,夜晚审察清晨的错误,今天悔恨昨天的过失,正是由于自己从小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走到这种地步,为此我感到非常惋惜。

回想起平生所立的志向,刻骨铭心,不只是把古书上的告诫听遍看一遍就够了。

所以,我写下这20篇文章,以此作为你们的后车之鉴。

颜氏家训【教儿婴孩一以贯之】

智商高的孩子不用教育也可以成材,智商低的孩子即便教育也没什么大用,智商中等的孩子不接受教育就不明白事理。

古时候,圣王有胎教的方法:怀孕三个月,就要住到专门准备好的房间里,不随便乱看和乱听,音乐和美食,都要按照礼义加以节制。

以上这些,都要一字一句写在玉版上,并且藏在金柜里。

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就有固定的老师对他进行孝、仁、礼、义的教育。

这些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虽然不太可能,但至少应该在孩子懂得识人脸色和知人喜怒时,就开始对他进行教诲,让他做他才能做,不让他做他就不做。

等他再长大几岁的时候,就可以免去一些鞭打惩罚等皮肉之苦了。

身为父母,既要威严,又要慈爱,这样,子女自然就会敬畏谨慎,懂得孝顺父母。

我经常看到一些父母过分溺爱孩子,而不懂得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他们对这些不以为然。

吃喝玩乐任由孩子放纵,不加以管制,该训诫的时候却夸奖,该严厉批评的时候却对他们微笑,直到孩子懂事时,他们就会认为这些道理原本就是这样。

等到孩子已经养成骄傲的习惯时,才去加以制止,纵使你鞭打得再狠毒也树立不起威信,愤怒得再厉害也只会增加孩子对你的怨恨,等到他们长大后,就会成为一个道德败坏的人。

孔子说从小养成的就像天性,习惯了的也就成为自然。

是有一定道理的。

俗话又说:教媳妇要在她刚进门的时候,教儿女要在他是孩子的时候。

这话不是没有道理啊!

颜氏家训【功随严出祸从溺来】

有些人不对自己的子女进行教育,并不是想让子女去做犯罪的事情,他们只是不愿看到子女被责骂后神情沮丧、满脸不高兴的样子,更不忍心看到子女受一丁点皮肉之苦。

对此,我们应当用治病来打比方,子女生病了,父母怎么能不用汤药针艾去为他们治病呢?我们也应该为那些勤于督促训导子女的父母想一想,难道他们愿意虐侍自己的亲生骨肉吗?他们也是没有办法啊。

魏老夫人是大司马王僧辩的母亲,她品性严谨而又方正;王僧辩在湓城的时候,统领三千士卒,已经年满四十了,但他稍微犯一点错,老夫人就会用棍棒来教训他。

因此,王僧辩才能有今天的成就。

梁元帝的时候,有一位学士,不仅聪明,而且很有才气,父亲非常宠爱他,所以对他疏于管教;如果他有一句话说得好,他父亲就巴不得过往的行人都知道,并且一年到头都把这件事挂在嘴边;如果他有一件事失误,他父亲就为他百般掩饰,希望他能够自己悄悄改掉。

这位学士成年以后,凶暴傲慢的脾气日日渐长,最终由于他说话不检点,而被周逖所杀,抽出他的肠子,拿他的血去涂抹战鼓。

颜氏家训【不亲不昵易子而教】

父子之间要严肃,就不应该过分亲呢;骨肉之间要相爱,就不应该不拘礼节。

不拘礼节就根本谈不上慈爱孝敬;太过亲昵就容易产生怠慢之心。

从那些有身份的读书人往上数,他们父子之间都是分开居住的,只有这样才不会过分亲昵;晚辈替长辈抓搔挠痒,收拾被子和枕头,这都是应该讲究的礼节。

有人也许会问:陈亢听到君子与自己的孩子保持距离就会很高兴,这到底是为什么?

我要说:的确有此事。

也许君子是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诗》中写有讽刺人的诗句,《礼》中有一些可疑的告诫,《书》中有记载悖礼作乱的事情,《春秋》中对淫乱行为有所指责,《易》中有备物致用的卦象,这些都不是作为一个父亲可以直接向孩子讲述的,所以君子一般都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孩子。

颜氏家训【纵而不教必成后患】

琅琊王既是齐武成帝的三儿子,也是太子的同母弟弟,他天生就很聪明,有智慧,深受齐武成帝和明皇后喜欢,无论吃穿,琅琊王都与太子享受一样的待遇。

齐武成帝经常这样当面称赞他:这是个非常机灵的孩子,他以后一定会有所成就的。

太子即位以后,琅琊王就被迁到北官去住了。

太后给予他优厚的待遇,与其他兄弟们都不一样。

即便如此,太后还是会说给予他的待遇不够,她总是这样跟皇帝说。

琅琊王大约十岁的时候,就变得骄横恣意,没有任何节制,除了吃穿,就连围住也都要与当皇帝的哥哥攀比。

有一次,琅琊王去南殿朝拜,正巧看到典御官和钩盾令向皇上进献刚从地窖里取出的冰块及早熟的李子,就马上派人去索取,但是最后并没有拿到这两样东西。

于是他就一边大发脾气,一边不停地骂道:皇上都有的东西,凭什么我就没有?

他就是如此没有分寸。

一些有识之士都指责他和古代的共叔段、州吁是同种类型的人。

后来,琅琊王因为对宰相十分讨厌,于是就假传圣旨将他杀了。

到宰相被处死的时候,他又担心会有人来相救,竟命令手下军士把守皇帝的宫殿大门。

其实他本来是没有谋反之意的,受安抚后就将兵撤了,但后来终究因为这事被皇帝下令秘密处死。

颜氏家训【不偏不倚一视同仁】

人们都喜欢、爱护自己的子女,但却很难做到一视同仁。

从古到今,这样的弊端太多了。

聪慧漂亮的孩子固然值得赏识和喜爱,但那些愚蠢迟钝的孩子也应该得到大人的怜惜。

被父母偏宠的孩子,虽然本意想优待他,反而却害了他。

共叔段的死,实际是因为他母亲的缘故;赵王如意被杀,实际是因为他父亲的缘故。

无论是刘表的宗族倾覆,还是袁绍的兵败地失,这些都像灵龟和明镜一样值得大家去借鉴啊!

颜氏家训【正确引导不事权贵】

齐朝的时候,有一位士大夫曾经这样对我说:我有个孩子,已经年满十七岁,通晓公文的书写。

我教他讲鲜卑语以及如何弹奏琵琶,他逐渐都掌握了。

用这些所学的特长去为王公们效劳,没有一个不宠爱他的,这也是非常关键的啊!我当时只是低着头,没有说任何话。

这位士大夫教育孩子的方法,让人感到诧异。

假如因做这些事情,就可以轻松当上宰相,那我宁愿你们不要去做。

颜氏家训【兄弟一家情同手足】

人类诞生以后,才有了夫妇,然后才会有父子,紧接着便有了兄弟:一个家庭中的亲人就这三者而已。

由此不断类推,直到产生出九族,也都是来源于这三亲,所以三亲是人伦关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作为兄弟,都是一个母亲所生,虽然长相有所不同,但气息却是彼此相通的人。

他们小的时候,父母左右手各牵一个,前襟和后摆也各拉一个,吃饭的时候大家用的是同一个案盘,哥哥的衣服穿小了留给弟弟穿,哥哥用过的课本留着给弟弟学习,游玩也都是在同一个地方,虽然有悖礼胡来的人,但兄弟间却不会不互相爱护。

等到他们长大成人,各自娶了妻子、有了孩子以后,即便有忠诚厚道的人,兄弟之间的感情也随之越来越淡了。

而妯娌之间与兄弟相比起来,就更加疏远淡薄了。

如今让关系疏远淡薄的人来决定关系亲密的人之间的关系,这就好比把圆形的盖子配在方形的底座上,两者必然是不合的。

只有那些相亲相爱、感情至深,并且不会受旁人影响的兄弟,才可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颜氏家训【防微杜渐一往情深】

父母去世后,兄弟之间互相照顾,彼此之间的关系就应当像身体与影子,音响与回声一样亲密。

爱护先辈所给予的躯体,珍惜父母所给予的血气,如果不是兄弟,谁会这样互相爱怜呢?兄弟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别人,相互期望过高就容易产生不满,而关系亲密,这种不满就很容易消除。

比如一间房子,出现了一个洞就立刻将它堵上,出现了一条缝隙就马上对它进行涂盖,这样自然就不会有房屋倒塌的顾虑了。

如果不把麻雀、老鼠的危害放在心上,不加以提防风雨的侵蚀,墙壁很快就会倒塌,楹柱摧折,到时候就没法补救了。

与麻雀、老鼠和风雨相比起来,仆妾与妻子所产生的危害更大。

颜氏家训【兄弟和睦子侄友爱】

如果兄弟之间不和睦,侄子之间也就不会互相爱护;如果侄子之间不互相爱护,家族中子弟辈们的关系就会淡漠疏远;子弟辈们关系疏远,那仆人之间就会成为敌人。

这样,过往路人都可以随意欺辱他们,又有谁能够伸出援助之手呢?有的人能够结交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相互之间都关爱有加,而对自己的哥哥却并不尊重,对多数人可以做到的,为什么对少数人却不行呢!有人统领着几万人的军队,能使部属以死效力,而对自己的弟弟却缺乏关怀,对与自己关系疏远的人都能做到的,为什么对关系亲密的人却不行呢!

颜氏家训【妯娌相处恕己而行】

妯娌之间经常容易产生矛盾,即使是换做亲生姊妹,如果让她们成为妯娌而居住在一起,也不如让她们嫁到不同的地方,这样,当霜露降临,她们就会互相思念,仰观日月的运行而盼望着见面那一天。

更何况妯娌原本就像路上的行人一样陌生,又偏偏处在容易引发纠纷的环境中,相互之间能够不产生矛盾的,几乎很少有。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她们总是以个人私情面对家庭中的集体事务,肩负重大的家庭责任却心怀个人恩怨。

如果她们做任何事情都能够本着仁爱之心,对待别人的孩子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那么这种弊端也就不会产生了。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10】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10】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以浅裁深怨诮滋生】

从前我在修文令曹时,有山东学士与关中太史争论历法,一共有十几个人,众说纷纭,各持己见,一直争了好几年,内史将公文交付给议官来评定是非。

我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各位学士所争论的,大概可分为四分历和减分历两家。

观测推算天体运行的要领,可以用日晷仪的影子来测量。

现在以此来检验两种历法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以及日食月食等现象,可以看出四分历比较疏略而减分历比较细密。

疏略者就声称政令有宽大与严厉之别,日月运行不断变化,所定的历法也难免有差误,这并不是历法计算的失误。

细密者则说日月的运行虽然有快有慢,要准确地预测出来,可以预先知道它们运行的度次,并不存在什么灾祥之说。

如果采用疏略的四分历,就可能隐藏奸邪而失去真实,如果采用细密的减分历,就可能顺应天数而违背经义。

况且议官对历法的了解,不可能精于争论的双方,以学识浅薄的人去评定学问深厚的人,怎么能让人信服呢?既然这事不属于法律条令所掌管,就希望不要让他们来判决此事吧。

整个议曹的人,都同意我的观点。

有一位礼官,却对我的观点不以为然,苦苦不肯放手,想方设法对两种历法进行考核。

因为他才疏学浅,无法实地进行测量,就反复去访问争论的双方,想借此看出其中的优劣,他们从早到晚争议不休,暑往寒来,不胜烦劳,从春天一直到冬天,也没有得出一个结论,抱怨责难之声四起,这位礼官才红着脸告退,最后被内史责问。

这就是好虚名所招来的羞辱啊!

颜氏家训【天性无穷少欲知足】

《礼记》上说: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满足。

宇宙如此之大,也可到达它的极限,而人的欲望却是无穷无尽的,只能在使自己欲望减少,懂得满足的基础上加以限制。

先祖靖侯曾告诫子侄们说:咱们家是书生门户,世世代代没有富贵过;从现在起,你们为官,不可担任俸禄超过二千石的官职;你们的婚姻不可攀附权势显赫的家族。

这些话,我终身牢记在心,把它当作座右铭。

颜氏家训【不知纪极必致败累】

大自然的法则,都厌恶骄傲自满。

谦虚淡泊,可以免除祸患。

人在世上生存,只要有衣服可以用来御寒,有食物可以用来充饥,也就是够了。

身体本身,尚且不应该奢侈浪费,身体以外,还要穷奢极欲吗?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他们都拥有天下的财富,贵为天子,不知道满足,尚且会遭到败损,何况一般的人呢?我经常认为,在二十口的家庭中,奴婢最多不可超过二十人,良田不超过十顷,房屋只要能够遮挡风雨就可以了,车马只要可以代替步行就是够了,钱财只要积蓄数万可以用来应急就行了,超过这个数量,就该拿出来行善救济别人;达不到这个数量,也不可用不正当的手法去索求。

颜氏家训【仕宦称泰不过中品】

做官稳泰的最高位置,不要超过中等品级,向前看有五十人,向后看有五十人,这就是以避免耻辱了,而且还没有什么风险。

高于这个级别的官职就应该婉言谢绝,回家过安乐的日子。

我近来担任黄门侍郎的官职,本来已经可以告退了,只是客居异乡,怕遭人攻击诽谤,虽然我有这个打算,只是一直找不到适当的时机。

自从丧乱发生以来,我看见那些乘时而起,侥幸获取富贵的人,白天还在执掌大权,晚上就尸填坑谷,月初还像卓氏、郑氏一样作为富豪在欢乐,月底就像颜回、原恩一样成为贫士而悲泣,像这种人,并不止五个或十个。

千万要小心啊!千万要小心啊!

颜氏家训【儒雅为业好兵致祸】

颜氏的先辈,本来是邹国、鲁国人,也有迁居到齐国的,世世代代都从事儒雅的事业,大多数都担任掌管文书记录的官员。

孔子的门徒,学问精深的七十二人中,颜氏家族就占了八个。

从秦、汉、魏、晋,一直到齐、梁,没有一个是靠带兵打仗而取得显位的。

春秋时期,有颜高、颜鸣、颜息、颜羽等人,他们都是一些武夫。

齐国有颜涿聚,赵国有颜冣,汉朝末年有颜良,宋朝有颜延之,这些人都担任将军的职务,却因此而遭到悲惨的命运。

汉朝的郎官颜驷,自称喜好武功,却没有看到过他有什么功绩。

颜忠因结党依附楚王而被杀,颜俊因割据武威而被杀,到现在为止,颜氏家族中还没有节操不清白的,只有这两个人,但他们都遭到了灾祸败亡。

近世以来,天下大乱,士大夫们虽然没有武艺,但也有的聚集众人,放弃了清高儒雅的事业,想要侥幸获得战功。

我的身体既如此单薄,又敬慕祖先所从事的儒雅事业,所以把心思放在读书上,希望子孙后代都记住这一点。

孔子的力气可以推开沉重的城门,却并没有因为武力而闻名于世,这是圣人为我们树立的榜样。

我看见当今的士大夫们,血气方刚,就以此自恃,又不能披戴铠甲手执兵器去保卫国家;只知道穿上剑客的衣服,行踪诡秘,到处逞弄拳术,重则丧命,轻则受辱,最终没有一个人能够逃得过。

颜氏家训【图谋不轨陷身灭族】

国家的兴亡,战争的胜败,如果你们已经具有渊博的学问,也可以对这些问题加以讨论。

进入军队之中,在朝廷的殿堂上参与国政,却不能为君主尽谋划之责以求得国家的安定富足,这是君子的耻辱。

但我常常看见一些文士,读得几本兵书,兵法也只是略知概要。

如果生活在太平盛世,他们会热心于窥视后宫动静,幸灾乐祸,领头犯上作乱,以致牵连善良的人;如果处在兵荒马乱的时代,他们会到处挑拨煽动,四处游说,看不清存亡的趋向,却竭力扶持拥戴别人称王。

这些行为都是招致丧身灭族的祸根,要引以为戒啊!要引以为戒!

颜氏家训【养生有方调养有度】

关于修道成仙的事,并不一定全是假的;只是人的寿命长短都由上天决定,遭逢好运或厄运都很难说。

人活在世上,随时都要受到牵绊:年幼的时候,就会有供养父母的辛劳,成年以后,又增加了妻子和儿女的拖累。

再加上要解决温饱的费用,又要为公事私事而操劳奔波,而希望隐居于山林之中,超脱于尘世之外的人,千万人中也很难找到一个。

加上成仙之术需要耗费黄金宝玉以及炉鼎器具,更不是一般穷人所能够做到的。

所以历来学道求仙的人像牛毛一样多,而成功的人却像麟角一样少。

华山的脚下,白骨多得就像野草一样,哪有顺心如愿的道理?通过考察佛教典籍得知,即使能够成仙,最终还是会死去的,无法摆脱人世间的羁绊,因此,我不希望你们把精力集中在这件事情上面。

如果你们追求的是爱惜保养精神,调节护养气息,作息有一定的规律,适应寒暖变化,饮食有所节制,服用补药以养身,能达到上天赋予人的自然年限,不致在年纪轻轻的时候丧失性命,那我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学习各种补药的使用方法,并不会因此而耽误了大事。

瘐肩吾经常服用槐实,他七十多岁时,眼睛还能看清细小的文字,头发胡须仍然是黑的。

邺中的朝廷官员,有很多人专门服用杏仁、枸杞、黄精、白术、车前而获得好的效果.在这里我不能够一一列举。

我曾经患有牙疼病,牙齿几乎快要松动得掉落了,吃冷的或热的食物都会引起疼痛。

后来看见《抱朴子》中关于坚固牙齿的方法,说早上起床以后叩齿三百次就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我坚持了几天,牙病就好了,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这种治病的小技巧,对我们做事并没有任何妨害,也是可以学习一下的。

你们如果想服用补药,那么陶隐居的《太清方》一书中收录的药方十分完备,但要必须要精心挑选,不可轻率。

最近有一个名叫王爱州的人在邺城学服松脂,因为没有节制,导致肠子堵塞而死,被药物所害的人是很多的。

颜氏家训【欲求长生先须虑祸】

养生的人首先必须考虑避免祸患,保全身家性命,获得了生命,然后才能去保养它,不要白白地保养那不存在的生命。

单豹非常重视养身,却因外部发生的灾祸而送命;张毅很重视防备外来的伤害,却因为体内发病而丧失了生命,这都是古人留下的教训。

嵇康著有《养生》一书,但是因为他为人傲慢,最后被杀;石崇希望通过服药延年益寿,却因贪得无厌而招致杀身之祸,这些都是古人不明事理的例子。

颜氏家训【舍生取义君子无怨】

不可以不珍惜生命,也不可以苟且偷生。

走上危险可怕的道路,做下招灾蒙难的事情,追求欲望的满足而损伤身体,遭受谗言而枉送性命,这是君子所惋惜的;如果是奉行忠孝而被杀害,施行仁义而获罪责,为了保全家而丧失生命,为了拯救国家而捐躯,这些都是君子不会反对的。

自从梁朝乱离以来,我看见那些有名望的官吏和贤能的文士,面对危难苟且偷生,最终无法获救,白白地自找羞辱,真是令人愤懑。

候景之乱时,王公将相,很多人都受到污辱,或者遭到刑罚,妃嫔、公主、姬妾,几乎无法保全。

只有吴郡太守张嵊,兴师讨贼没有取得成功,被叛贼杀害,但他面对死亡的时候,面不改色,丝毫没有屈服的表现;还有鄱阳王世子萧嗣的妻子谢夫人,登上房屋怒骂群贼,被乱箭射死。

谢夫人是谢遵的女儿。

为什么要那些官吏文士做到操守德行贤良明智就那么困难呢?为什么侍婢、小妾舍生取义竟如此容易?真是可悲啊!

颜氏家训【儒释两教本为一体】

佛家所说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事情,是可靠而有根据的,我们家世代皈依佛教,不可轻忽怠慢。

佛教中的精妙内容,都记载在佛经中,我就不用再转述赞美了;只是怕你们记得还不牢固,所以再稍加劝勉诱导一下。

具备了四尘和五荫,即色、香、味、触四种感觉能力和色、受、想、行、识五种认识能力就可以剖析世间万物的奥秘,借助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六舟和三驾声闻、缘觉、菩萨,就可以去普度众生:让众生通过种种戒行,归依于虚空的境界;通过种种法门,进入美好的彼岸。

其中的辩才和智慧,难道只能与儒家的七经及诸子百家的广博相提并论吗?佛教的最高境界,显然是尧、舜、周公、孔子等人都无法企及的。

作为内教的佛学和作为外教的儒学,本来同为一体,经过逐渐演变,两者教义有别,深浅程度不同。

佛教经典的初学阶段,设有五种禁戒,而儒家经典所讲的仁、义、礼、智、信,都与它们相符合。

仁就是不杀生的禁戒,义就是不偷盗的禁戒,礼就是不邪恶的禁戒,智就是不酗酒的禁戒,信就是不虚妄的禁戒。

至于像狩猎、征战、饮宴、刑罚等行为,根据老百姓的天性,不能一下子都根除掉,只能让它们有节制的存在,不至泛滥成灾。

归依周公、孔子却违背放弃佛教,是多么糊涂啊!

颜氏家训【遥大之物不可度量】

我这样解释第一种指责:极远极大的东西,难道可以测量吗?现在人们所知道的,没有比对天地更熟悉的了。

天是由各种云气积聚而成,地是土块堆积而成,太阳是阳刚之气的精华,月亮是阴柔之气的精华,星星是宇宙万物的精华,这是儒家所信服的说法。

星星有时会坠落下来,就变成了石头。

但是,这万物的精华如果是石头,就不应该有光亮,而且又很沉重,靠什么把它们悬挂在天上呢?一颗星星的直径,大的有一百里,星宿之间相隔数万里,直径一百里的物体,相隔万里连成一片,它们纵横交错,竟然都保持一定的形态而没有盈缩的变化。

再说,星星与太阳、月亮相比,它们的形状、色泽都相同,只是大小不同而已,既然如此,那么太阳、月亮也应当是石头吗?石头既然是那样坚固,那太阳中的三足乌和蟾蜍、玉兔又如何存身呢?难道石头在大气中能够自行运转吗?如果太阳、月亮和星星都是气体,那么气体很轻浮,它们就应当与天空合而为一,围绕大地来回环绕转动,就不可能互相交错,这运行中间的速度按理应该是一样的,但为什么太阳、月亮、五星、二十八宿,它们运行时各有各的度数,移动的速度并不一致呢?难道气体坠落的时候,就突然变成石头了吗?大地既然是浊气下降凝集成的物质,按道理来说应该是沉重的,但如果往地下挖土,却能够挖出泉水来,说明大地是浮在水上的;那么,积水的下面又有什么东西呢?长江、黄河及众多的山泉都是从哪里发源的?它们向东流人大海,那海水为什么不溢出来?据说海水是通过归塘、尾闾摊泄出去的,那它们最终又到何处去了呢?如果说海水是被东海沃焦山的石头烧掉的,那沃焦山的石头又是由什么点燃的呢?潮汐的涨落,是靠谁来控制呢?银河悬挂在天空,为什么不会散落下来?水是往低处流的,为什么又会上升到天空中去?天地刚刚开辟的时候,就有了星宿,那时九州和各国都还能没有划分,开始区别疆域划分原野时以什么作为轨迹呢?封邦建国以来,又是谁在进行分割呢?诸侯国有增有减,天上星宿的位置却没见什么改变,这中间人世的吉凶祸福,照样不断发生。

天地这么大,星宿这么多,为什么以天上星宿的位置,来划分地上州郡的区域只限于中原呢?与匈奴的疆域对应的星星叫做旄头,那么,像西胡、东越、雕题、交趾这些地区,就被上天所抛弃了吗?对上述种种问题进行探求,至今没有人能弄明白,怎么能要求人间的寻常事情,一定要合乎宇宙之外的事理?

颜氏家训【凡人之信唯耳与目】

一般人只相信自己耳闻目睹的事物,眼见与耳闻之外的事物一概加以怀疑。

儒家对天的看法就有好几种:有的人认为天包着地;有的人认为天盖着地;有的人则认为日月众星自然飘浮于虚空之中;有的认为天际与海水相接,地就在海水之中;此外,认为北斗七星绕着北极星转动,是靠那斗枢作为转动轴。

以上种种事情,如果能让人们亲眼所见,就不应该有这么多的看法;如果是凭推测度量,那怎么能以此作为依据呢?为什么偏偏相信凡人的臆测之说而怀疑佛门学说的精妙教义呢?为什么就认定世上绝不可能有像恒河中的沙粒那么多的世界,像灰尘那样多的劫波呢?邹衍也认为除了中国之外,世上还有其它九州的说法。

山里的人是不相信世上有像树木那样大的鱼,海上的人不相信世上有像鱼那样大的树木;汉武帝不相信续弦胶可以粘合断裂的弓弦和刀剑;魏文帝不相信世上有耐火的石棉布。

胡人看见锦缎,不相信这是蚕吃了桑叶后所吐的丝做成的;从前我在江南的时候,不相信世上有能够容纳一千人的毡帐,等到了河北,才发现这里有人不相信世上有能装载二万斛货物的大船:而这些都得到了事实的验证。

颜氏家训【人力神奇神力通天】

世上的巫师及懂得各种法术的人能够穿行火焰,在刀刃上行走,种下一粒瓜籽立刻就能丰收,水井可以到处随意挪动,一瞬间就千变万化。

人的力量,尚且能达到如此地步,何况神佛施展他们的本领,当然更是不可思议:那高达千里的幢旗,广达数千里的莲座,变化出极乐世界,涌现出神奇的宝塔等等。

颜氏家训【善恶之行祸福所归】

我这样解释第二种指责:我相信因果报应之说的种种证据,就好像身体和影子,声音与回声一样可以验证。

我亲耳听到和亲眼看到类似的事情已经非常多了。

有时报应之所以未发生,或许是当事者诚心不足,或许是因与果还没发生感应,如果因为这样报应推迟了,则早晚终会得到应验的。

一个人善与恶的行为,将分别决定他福与祸的报应。

中国的九流和诸子百家,都持有与此相同的观点,怎么能单单认为佛经所说虚妄的呢?像项橐、颜回的短命而死,伯夷、原宪的挨饿受冻;盗跖、庄蹻获得长寿;齐景公、桓魅的富足强大,如果我们把这看成是他们的前辈的善业或恶业的报应寄托在后代身上,道理就说得通了。

如果因为有人行善而偶然遭祸,做坏事的人意外得福,你便产生怨恨之心,认为因果报应之说只是一种欺诈蒙骗,那就好比是说尧、舜的事迹是虚假的,周公、孔子的话也不可靠,那你又能相信什么?又凭什么去立身处世呢?

颜氏家训【其于戒行何责精洁】

我这样解释第三种指责:自开天辟地以来,不善良的人多而善良的人少,怎么能够要求每一位僧人都是清白高尚的呢?有些人明明看见了那些名僧们的高尚德行,却抛在一边不予称扬;但若是看到那些平庸的僧人的粗俗行为,就竭力指责诋毁。

况且,学习的人不用功,难道是教育者的过错吗?那些平庸的僧人学习佛经、戒律,与世人学习《诗经》、《礼记》有什么两样?如果用《诗经》、《礼记》中的要求来衡量朝廷中的官员,恐怕没有几个是符合标准的;同样的,用佛经、戒律中的禁条,来衡量这些出家人,怎么能够只要求他们不违反戒律呢?而且,那些缺乏道德的官员们,仍然能够获取高官厚禄;那些犯戒的僧侣们,又何必对自己接受供养感到惭愧呢?他们对于佛教的戒行,自然难免有违犯的时候。

但他们一旦披上法衣,就算进入了僧侣的行业,一年到头吃斋念佛、讲经修行,比起世俗之人来说,其高低的程度远胜过高山与深海的差距。

颜氏家训【儒家君子不尚杀生】

儒家的君子,都远离厨房,因为他们不忍心看见活的禽兽被杀死,他们若是听到禽兽的惨叫声,就不忍吃它们的肉。

像高柴、折像这两个人,虽然他们并不了解佛教的教义,但都能做到不杀生,这就是仁慈的人天生的善心。

凡是有生命的东西,没有不爱惜自己生命的,一定要努力做到不杀生。

喜好杀生的人,临死会受到报应,子孙也跟着遭殃,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不能全部记录下来,本文末尾简单举几个例子。

梁朝有一个人,常常拿鸡蛋清和在水里洗头发,说这样可使头发富有光泽,每洗一次就要用去二三十枚蛋。

他临死时,只听见头发中传出几千只雏鸡的啾啾叫声。

江陵有个姓刘的人,以卖鳝鱼羹为生。

后来生了一小孩,长了个鳝鱼头,从颈部以下,才是人形。

王克在永嘉任太守的时候,有人送了一只羊给他,他就邀集宾客来举办宴会。

那羊突然挣脱绳子,奔到位客人面前,先跪下拜了两拜,便钻到客人怀里去。

这位客人竟然毫不理会,坚持不为这只羊求情。

会儿,那只羊就被拉去宰杀后做成羊肉汤,先送到那位客人面前。

他刚夹起一块肉送人口中,像是直接进入皮肉,在全身运行,这位客人痛苦号叫,说出刚才羊向他求救的事,然后发出几声羊叫便死去。

梁孝元帝在江州的时候,有位望蔡县的县令,当时遇到了刘敬躬的叛乱,县署被烧毁,他就到寺庙去寄住。

百姓将一头牛、几缸酒作为礼物送给他。

县令叫人把牛绑在柱子上,搬掉佛像,准备坐席,在佛堂上接待宾客。

就在人们准备杀牛的时候,那牛就挣脱绳子,径直跑到台阶前向县令跪拜求情,县令大笑,让旁边的侍从把牛拉下去宰了。

饱餐了一顿牛肉美酒后,那县令就在屋檐下睡觉,会儿睡醒后他觉得身上发痒,就到处抓痒,后来这皮肤病发展成恶疮,十多年后县令便因病而死了。

杨思达任西阳郡太守的时候,正值侯景之乱,又遇到旱灾,饥民们便到田里来偷麦子。

杨思达就派了位部属去看守麦田.凡抓到偷麦子的人,就砍掉他们的手,一共砍了十几个人的手。

后来那个部属生了个男孩,天生就没有手。

齐朝有位担任奉朝的人,家中非常豪华奢侈。

不是他亲手宰杀的牛,他就觉得吃起来不够美味。

这位奉朝刚到三十几岁时得了重病,看见许多牛朝他奔来,他觉得全身就像刀割般疼痛,最后号叫着死去。

江陵的高伟,随我一同到齐国,几年以来,他都到幽州的湖泊中捕鱼。

后来生了病,常常看见成群结队的鱼来咬他,最后也死去了。

颜氏家训【不识仁义不可为邻】

世间有一种无知的人,不懂得仁义,也不知道富贵都由天命。

为儿子娶媳妇,恨媳妇的嫁妆太少,仗着自己当公婆的尊贵身份,怀着毒蛇般的心态,对媳妇恶意辱骂,不懂得忌讳,甚至谩骂侮辱媳妇的父母,这反而是教媳妇不用孝顺自己,也不顾她的怨恨。

只知道疼爱自己的子女,不知道爱护自己的儿媳。

像这种人,阴曹会把它的罪过记载下来,鬼神也会减掉他的注定寿命。

千万不可与这种人做邻居,更何况与这种人交朋友呢?还是躲他远点吧!

颜氏家训【不识荇菜可笑之至】

《诗经》上有诗句说:参差荇菜。

《尔雅》解释说:荇菜,就是接余。

荇字有时也写作莕,前代学者们的解释都说:荇菜就是一种水草,圆叶细茎,其高低随水的深浅而定,现在凡是有水的地方都有荇菜,它那黄色的花就像莼菜,江南民间也称它为猪莼或荇菜。

刘芳对此都有详细的注解。

而北方地区的一般人大都不认识这种植物,博士们都把《诗经》中所说的参差荇菜认作苋菜,把人苋叫作人荇,也太可笑了。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7】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7】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兀帝少学不避病痛】

梁元帝曾经对我说:从前,我在会稽郡的时候,从12岁开始就已经喜欢学习了。

当时我患有疥病,手都没有办法握拳,膝盖几乎不能弯曲。

我关上书房,挂上葛布制成的帐子,避开苍蝇,一人独坐,用瓯瓶装着山阴甜酒,时而喝上几口,以此减轻疼痛。

专注地读一些史书,一天读20卷,因为没有老师传授,时常会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句子,这就需要自己反复揣摩,因为自己喜欢读书,不知道厌倦。

处于帝王之子这样尊贵的地位,又处于无忧无虑的孩童时代,尚且能够如此用功,何况是那些希望通过学习飞黄腾达的平民百姓呢?

颜氏家训【勤学不辍必成大器】

古代勤奋好学的人很多,苏秦读书的时候用锥子刺大腿以防止瞌睡;文党把斧子投于高树,毅然前往长安求学;孙康在夜晚的时候凭借雪地的反光读书;车胤用袋子收聚萤火虫用来照明读书;倪宽和常林在耕种时也要带上经书;路温舒在放羊时就摘蒲草截成小简用来写字。

他们都是勤奋好学的人。

梁朝彭城的刘绮,是交州刺史刘勃的孙子,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买不起蜡烛,夜读的时候,就买来获草,将它折成尺把长并点燃用来照明。

梁孝元帝刚离开会稽时,精心选拔官吏,刘绮因为才华出众,所以被任命为太子府中的国常侍兼记室,很受器重,最后当上了金紫光禄大夫。

义阳的朱詹,祖祖辈辈住在江陵,后来迁到了扬都。

他勤奋好学,因为家里没有钱,连续几天都没有米用来做饭,就经常靠吃纸来充饥。

天冷的时候,没有被子可以盖,他就抱着狗取暖而睡。

小狗也非常饥饿,就跑到外面去偷东西吃,朱詹大声呼唤也不见它回家,那哀伤的叫声惊动了周围的邻居。

即使这样,他依旧没有荒废学业,最后成为了一名学士,官位升至镇南录事参军,受到梁孝元帝的礼遇。

这些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这也是一个勤学的典型。

东莞人藏逢世,二十多岁时,想读班固的《汉书》,但苦于不能长期借读,就向他的姐夫刘缓要来名片、书札的边幅纸头,亲手抄了一本。

军府中的人都佩服他的志气,后来他因为研究《汉书》而闻名于世。

颜氏家训【勤学好问以学成忠】

齐朝有个叫田鹏鸾的宦者,原本是少数民族人。

刚刚入宫的时候才十四五岁,那个时候就非常好学,书本随身携带,早晚诵读,由于他所处的地位十分低下,所以劳役非常辛苦,但仍能利用闲暇时间,四处向人请教。

每次到文林馆,都气喘吁吁,汗流浃背,除了请教书中不懂的问题外,没有空闲谈其他的事情。

每当在书中看到古人守节操、重义气的事,他就感叹不已,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非常喜欢他,极力开导鼓励他。

后来他得到皇帝的赏识,被赐名为敬宣,官位升到了侍中开府。

齐后主逃往青州的时候,派他到西边探路,结果被周军俘获。

周军问他后主的去向,田鹏鸾欺骗他们说,已经逃走了,估计已出了国境。

周军不信他的话,就对他严加拷打,企图使他屈服;他的胳膊和腿每被打断一条,神色就变得越是严厉,后来四肢竟然全被打断了,就这样被打死了。

一位少数民族的少年,尚且能够通过学习变得忠心耿耿,北齐的将相们,远远不如敬宣这样的奴仆。

颜氏家训【为人父母以学为教】

邺城被北周军队平定之后,我们被迫迁到关内。

思鲁曾经对我说:朝廷没有了俸禄,家里也没有积累的钱财,我只好靠出卖体力来赚钱,以尽供养之责。

你总是督促我读书,致力于经史之事,为此我受尽了劳苦,你难道明白现在怎么安心读书吗?

我教训他说:当儿子的固然应当把供养之责放在心上,当父亲的却应当把子女的教育作为根本大事。

如果让你放弃学业去赚取钱财,我即使是丰衣足食,又怎么会感到吃得香甜,穿得暖和呢?如果你致力于先王之道,继承我们家祖辈的事业,那么,我即使吃粗茶淡饭,穿麻布衣衫,也感到心安理得。

颜氏家训【独学无友孤陋寡闻】

士,自许史学,名价甚高,乃云:王莽非直鸱目虎吻,亦紫色蛙声。

又《礼乐志》云:给太官搁马酒。

李奇注:以马乳为酒也,捶搁乃成。

二字并从手。

捶掴,此谓撞捣挺之,今为酪洒亦然。

向学士又以为种桐时,太官酿马酒乃熟。

其孤陋遂至于此。

太山羊肃,亦称学问,读潘岳赋:周文弱枝之枣,为杖策之杖;《世本》:容成造历。

以历为碓磨这磨。

《书经》上说:喜欢提问就能丰富知识。

《礼经》上说:自己一个人学习而没有朋友可以一起来商讨,就会变得孤陋寡闻。

这说明学习必须共同切磋、互相启发。

我见过很多闭门读书的人,他们往往自以为是,在大庭广众下,常常出错误。

《谷梁传》叙述公子友与莒两人相斗,旁边的人呼叫孟劳。

孟劳是鲁国宝刀的名称,这个解释在《广雅》这本书上也曾经出现过。

最近我在齐国,有位叫姜仲岳的人对我说:孟劳是公子友身边那位姓孟名劳的大力士,被鲁国人当做国宝。

他极力和我争辩。

当时清河郡守邢峙也在场,他是当代的大学者,他帮我证实了这个问题,姜仲岳才红着脸认输了。

此外,《三辅决录》上说,汉灵帝在宫殿柱子上题字:堂堂乎张,京兆田郎。

这是引用《论语》中的话,我认为堂堂乎张形容京兆的田凤长得相貌堂堂。

有一位才士,却解释成:当时张京兆及田凤二人都长得相貌堂堂。

他听了我的解释后,开始非常惊骇,后来很快就明白过来,又对此感到懊悔。

江南有一位权贵,读了误本《蜀都赋》的注解,本中将蹲鸱,芋也。

误写作蹲鸱,羊也。

有人馈赠他羊肉,他就回信说,谢谢您送给我的蹲鸱。

满朝官员都感到惊诧,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经过很长时间查到出典,才知道事情的原委。

元魏时期,有一位有博学而身居要职的大臣,他刚刚得到一本《史记音》,而其中注音的错误有很多,给颛顼注音也是错的,顼字应当注音为许录反,却错注为许缘反,这位大臣就对朝中官员们说:以前我们把颛顼错误地读成专旭,实际上应该读专翱。

这位大臣名气很大,大家都很信服,遵从他的说法。

直到一年后,又有大学者对这个词的发音苦苦地研讨,才知道那位大臣读错了。

《汉书王莽赞》说:紫色蛙声,余分闰位。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王莽以假乱真。

以前,我曾经和别人谈书籍,其中谈到王莽的长相,有一位聪明能干、名望很高的人,自称精通史学,他却说:王莽不但长着和老鹰一样的眼睛,老虎一样的嘴唇,而且皮肤发紫,声音像蛙鸣。

此外,《礼乐志》上说:给太官搁马酒。

李奇的注解是以马乳为酒也,捶桐乃成。

揰、搁的偏旁都从手。

捶桐这里指把马奶上下捣击、搅拌的意思,现在做奶酒也是用这种方法。

那位聪明人又认为李奇注解的意思是:要等种桐树之时,太官造的马酒才熟。

他孤陋寡闻竟然到了这种程度。

太山的羊肃,也称得上有学问的人,他读潘岳赋中周文弱枝之枣一句,把枝字读作杖策的杖字;他读《世本》中容成造成历一句,把历字认作碓磨的磨字。

颜氏家训【单信耳受施安失所】

在说话写文章,援引古今的例证时,必须是自己从书中亲眼看到的,而不要相信耳朵所听到的。

江南乡里间,有些士大夫不勤奋好学,又羞于被视为没有学识,就把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拿来修饰自己的语言。

比如:把征、质呼为周、郑,把霍乱称之为博陆,上荆州一定要说成上陕西,下扬都说成是去海郡,把吃饭称为糊口,把钱说成孔方,把迁徙说成楚丘,把婚姻说成晏尔,讲到姓王的人一致称为仲宣,谈起姓刘的人都呼作公干。

像这样的一类事情有一二百件,士大夫们前后相承,互相沿袭。

如果向他们问起这样说的理由,他们几乎没有一个能答出来,用于言谈文章,常常是驴唇不对马嘴。

庄子有乘时鹊起的说法,所以谢胱就写出鹊起登吴台的诗句。

我的一位表亲则作了一首《七夕》,其中一句诗是这样的:今夜吴台鹊,亦共往填河。

《罗浮山记》上说:望平地树如荠。

所以戴暠就写出长安树如荠的诗句。

而邺下又有一个人写了一首《咏树》诗,其中有遥望长安荠的句子。

我还曾经见过有人将狂妄自大解释为夸毗,将年老称作富有春秋,这些都是相信道听途说的过错。

颜氏家训【说文解字学之根本】

文字是书籍的根本。

世上求学的人,大多数都不精通文字:通读《五经》的人,肯定徐邈而批评许慎;学习赋诵的人,信服诸全而忽视吕忱;学习《史记》的人,只对徐野民、邹诞生的书感兴趣,却忽略了对字义的研究;学习《汉书》的人,喜欢应邵、苏林的注解而忽略了《仓颉篇》、《尔雅》。

他们不知道语音对于文字来说只是枝叶,理解词义才是根本。

以至有人看到服虔和张揖有关音义的书就十分重视,而对于他们写的《通俗文》和《广雅》却不屑一顾。

对同个人的取舍标准尚且有那么大的差异,何况对不同时代不同人的著作呢?求学的人都注重广学博闻。

他们对于郡国、山川、官位、姓族、衣服、饮食、器皿、制度等问题,都喜欢刨根问底,找出源头;但对于文字,却疏忽大意,连自己的姓氏也会经常写错,即使不出错误的,也不知它的由来。

近代有些人给孩子起名:兄弟的名字都用山作偏旁,有取名为峙的;兄弟的名字都用手作偏旁,有取名为机的;兄弟的名字都用水作偏旁,有取名为凝的。

在那些知名的大学者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如果他们明白这与乐工听不出钟音不协调是一回事的话,是多么的可笑。

名句作为警示自己的句子,希望以上《明·温以介《温氏母训》_名言名句》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想获取更多名句内容可以点击名言名句专题。

" 名言名句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