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网络改变了以往的交往方式,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喜欢与周边人分享些好句子,可以表达我们内心深处的感受,有哪些句子打动了你的心?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老年人修身养性:信任是一种能力”,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老年人修身养性:信任是一种能力

【信任是一种能力】

20xx年初,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新闻节目中曾出现过这样一组镜头:一个小伙子在街上扶起一位摔倒在地的老太太,这位老太太不仅不表示感谢,而且反诬小伙子骑自行车将她撞倒,致使其双腿动不得。后经多名目击者证实,警察又回放了路口探头的录像,完全可以证明小伙子是清白的,老太太是诬陷、讹诈。当记者问小伙子: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你还敢伸出援手救人吗?小伙子爽快地回答:我肯定还会施救,因为这是良知的驱使。啊,这是多好的回答!

由此可见,信任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选择,更是一种能力。

从根本上说,一个人对外界的人和事的信任,就是对自己信任的一种延伸。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值得信任的人和事,只要你信任,就伴随着一定程度的风险。但不能因为有风险就放弃了信任。一个心理健康、有良知的人,往往会模糊处理问题,只要能把握大势,符合常情,就会选择信任,勇敢地去做那些应该做的事情。而心理不健康、多有猜忌的人,则会过分看重那些没有把握的极小一部分的可能性,患得患失,迟疑不决。

人之初,性本善。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信任,因为每个人的自然倾向都是愿意被社会主流所接纳、愿意与人为善的。

换言之,就是说每个人都不会心甘情愿地去做那些反道德、没良心的事情。至于那些极少数性本恶的人的极端行为,并不意味着人性的没落,也不能成为对每个人都要严加提防的理由。

社会健康的标准之一是信任,人的心理健康也离不开信任。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更不能一人被蛇咬,人人怕草绳。所以,还是要信任社会,信任大多数,从信任中获得人格上的滋养和提升,从信任中体悟生活的快乐。

【天上不会掉馅饼】

凡是经常钓鱼的人都知道:鱼儿刚刚咬钩时,不要立即挑竿起线,因为鱼儿从咬钩到将整个鱼钩吞下去、扎结实要有个过程。通常鱼儿被鱼钩刺痛之后,它会拼命地挣扎;越挣扎鱼钩就扎得越深、越紧,这样,它就再也无法挣脱掉了。人们莫以为只有鱼儿如此愚蠢,其实有些人也犯同样的错误,甚至比那些上了钩的鱼儿更傻,其下场也好不哪里去。

只要是一个活着、有需求的人,不管年龄大小、经验多少,或多或少总会有趋利的思想和行为,总爱占便宜,总希望天上能够掉下馅饼来。岂不知,这种趋利的思想和行为,就如同人生中的鱼,也正是那些大搞坑蒙拐骗之类的人寻找的目标。你的趋利思想和行为一旦被他们发现了,并一不小心上了他们的钩,不仅会侵害到你的利益,而且会伤害到你的心灵。之后,你就会不断地负痛挣扎,其结果就是痛苦叠加,最后直至毁掉美好的人生。

人的贪欲,过多的非分之想,佛家称之为业障,属于心理障碍。医治心病只能从养心育怡着手,把心放得大一些,多往心里充实一些积极而又健康的生活内容;要懂得天上不会掉馅饼的道理,远离诱惑,不要贪图便宜,用正面的力量把那些沉积在心底的不良私念和欲望挤出去,使心胸坦荡些、阳光些,方可避免误吞鱼钩的错误。

【时间的辩证】

时间是什么?商人说时间是金钱,官员说时间是升迁,常人说时间是生命由此可见,人们对时间的认识并不是统一的,时间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有人把时间比作长河,有人把时间称之为隧道,其实这些说法都不确切。因为时间是空的,是无限的。你无法留住它,也不能与之赛跑。对于人,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明智之举就是珍惜时间、善待时间,充分利用好属于自己的那段时间。

【杨柳与松柏】

杨柳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看似充满无限的生机,在寒风和冰雪面前,它们却胆小得很,怯懦得很,未经几个回合,其翠绿的戎装便凋零殆尽,显出一派苍白和灰暗。

松与柏多生长在贫瘠的山丘,不管遇到的是和风细雨还是凛冽的冰霜,它都是那么从容,那么安详:不管身处酷暑还是严冬,它总是那样挺拔无畏,桀骜不屈。

杨柳的叶片在春天萌发得很早,长势很旺;但一到秋天就变得枯黄,风一吹就随处飘零,显得十分凄凉。苍翠的松柏之所以常青,并不是因为它永不凋落,而是因为它不张扬,在老叶未落之前另有新的叶芽慢慢生成。所以不论在什么时候,松柏总是衰老得很慢,而且活得刚劲有力老年人应当像松柏一样,活得坚强些,再坚强些!

【基督与孔子片语之比较】

西方基督教的教义中有这样一条:己所欲,施于人。其意思是,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就要给予别人。而我国孔子在《论语》中则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的意思是说,自己不需要、不喜欢的东西,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晃眼一看,二者似乎是相同的,或者说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你仔细琢磨,二者的内涵相去甚远。

基督的主张是,自己所需要的就给予别人。那么试问,你所需要的东西,别人就一定需要吗?假若你要施于人家,人家不需要,怎么办?如果一方非要给予不可,另一方就是不要,弄不好就得吵起来、打起来。而孔子的主张可就高明得多了。

你自己不需要、不喜欢的东西,就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如果我喜欢你也喜欢,你自己可去索取;倘若你自己索取不到,需要别人的给予和帮助,那是另一回事。

作为一个老者,对于自己的晚辈或他人,如果想进行施教或帮助时,一定要考虑对方的需要和接受能力,切不可以关怀的名义教训别人、以爱的名义施加压力。因为那样做的结果,往往会落个有好心无好报、出力不讨好的结局。

【爱好小议】

佛教净土宗的莲池大师在谈到人的爱好时曾说:为人处世各有所好,亦各随所好度日而终老,但清浊不同耳。在他看来,人的爱好有清浊之分、好坏之别,并依次将其分成了五个等级:最坏的爱好是好财好色;稍好一点的爱好是古玩和琴棋书画等;进而是读书学习;更高层次的爱好是读内典;最高境界是净心。在我等俗人看来,佛家的要求标准不一定完全适合我们,他的划分也不一定正确,但其精神是可以借鉴的。

好财好色的确不好,这是尽人皆知的;读内典、净心,我们一般人做不到,也不必刻意去做。但有许多好的和比较好的爱好是适合老年人的。再就是,对于爱好无须划等级、分高下,只要自己感兴趣,有益于增进身心健康,而又无碍于他人,就是好的爱好,就应当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亲和效应可为用】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老年人喜欢找老年人。年龄不相上下的老同学、老同事、老战友、老街坊,哪怕是天南海北、素不相识,只要相遇,就很容易扎到一起,聊得十分开心。这种现象非常普遍,颇具心理学家所说的亲和效应的特征。

老年人之间为什么会有这种亲和效应?理由很简单,因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相近或相似之处。他们一经接触,便感到投机、投缘,倍感亲切,好像有说不完的话题。所谓亲切,可以是人缘、地缘、学缘、事缘,也可以是兴趣爱好、志向境遇等。只要在某些方面或某一点上能说到一起,就有可能成为不断交往的纽带,结成朋友,从而便扩大了坐活范围,增加了新的生活内容。

这一现象提示我们,凡有条件的老人,都应当走出家门,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充分利用老年人的亲和效应,寻找与人们的共同点,缩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自己的生活内容更加充实。

【今不如昔者可休矣】

我时常听到有些老人抱怨:现如今的菜没有过去的菜味了,肉也不如过去的香了,连吃的粮食也不行了还说:过去的老人在家里是一家之主,说啥是啥,现在谁还听你的?

过去讲义气,讲交情,可现在呢?总之,谈起过去就津津乐道,似乎什么都是好的;说起现在,便不是撇嘴就是摇头。其实这仅仅讲了问题的一面,而且是非主流的一面。

在我国几千年的传统中,沉淀下了不少的好东西,过去有些东西确实是很不错的。但别忘了,千万别犯了九斤老太的错误!对传统、对过去,必须做具体的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果蔬、肉类或其他食品,也许过去的味道好一些;但那时的产量有这么高、这么多吗?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是历史糟粕,现在还能让它盛行吗?传统的东西并非什么都是好的,该舍弃的就得舍弃,而且必须舍弃。这才是社会的进步,这才叫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

老年人喜欢忆旧,我不敢说忆旧不对,但我总觉得不如畅谈当下的美好更开心、更愉快。有人说,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尽管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它依然是历史上最好的时代。我热爱这前无古人的新时代!

【文化辨】

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其定义据说不下二百多个。而平常人们所说的某某人有文化,某某人没有文化,这里的文化所指的仅是一个非常狭小的层面,大抵只是认字和掌握知识多少而已。最近读报,看到有人对文化做了如下诠释,他说:一个人具备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和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方能称之为有文化。否则,就不配有文化之称号。

由此看来,有文化是一个很高、很全面的评价,一般人难以担当。只是识文解字,读过一些书,有一定的知识,并不等于有文化。换句话说就是,识字不多、知识不甚丰富的人,不一定没有文化;而识字多、知识丰富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文化与知识不是一回事,而与道德修养则是密切相关的。

所以,数学家苏步青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说过: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有知识没文化,这个问题应引起教育界的重视。

所谓道德,是指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它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重要因素,它具有通过社会舆论给人以教育和约束的作用。

有些没有上过学或上学比较少的老年人,常说自己没有文化,但他们的道德水准并不低,有着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为人善良,对社会、对集体有着强烈的责任感,这怎么能说没有文化呢?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是有文化。尤其那些长期生活在传统文化氛围中的老年人,他们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在生活中却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不仅懂得做人的道理,而且终生践行,你能说他们没有文化吗?不仅有,而且底蕴不浅。

总之,看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不能光看表面的、浅层的东西,而应全面而又深入地看其本质。

【小杂感】

1.人老了,活动范围越来越小,需要的东西也越来越少;所以,越老的日子越好过。但前提条件是,必须有一个宽大的胸怀能享受一切,也能忍受一切。

2.年纪大了不服老是一种反常现象,并非是一种好心态。

装扮年轻,强迫自己变年轻,其实就是造假,其窘态难以达到美的目的。

3.快乐幸福的决定因素不是金钱和物质,而在于精神,在于心灵。大其心,能容天下之事,不为鸡毛蒜皮所累;虚其心,可纳天下之善,不会自以为是;平其心,待人接物能去.

私,自能赢得别人的善待;安其心,适应世事变换而不惧,随缘度日可怡然。

4.心地狭小,不仅所有的事都会变大,而且不敢担当;心胸宽阔,不仅所有的事都会变小,而且容易解决。斤斤计较,极易产生心病;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就会坦荡无恙。

5.精神可以战胜物质,其事例比比皆是。快乐的享受大都来自精神,只要心灵纯净,心智健康,即使是忍受,也可以变成享受。反之,即使权倾朝野,富可敌国,而仍然怀有更大的贪欲,快乐也不会与你为伍。

6.-个不想攀高的人,那就用不着怕跌;一个无求于人的人,那就用不着曲意逢迎;一个死都不怕的人,那就可以无所畏惧。

7.不论处境如何不顺,都应当勇敢面对,不能逃避,更不能抱怨,逃避和抱怨将会受到更大的惩罚。

8.在你最困难的时候,生活本身也许不乏乐趣,关键就看你的胸怀是否宽广。在穷人蜗居的窗子上,照样有阳光投进来;粗茶淡饭的日子,照样精彩快乐。

9.爱管闲事不是好习惯,但它却是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个病病怏怏、躺在床上死去活来的人,无论如何他是不会理会你的扮相如何或穿戴是否人时的。

10.撒手人寰,顾名思义,就是说人在离开人世的时候,手都是撒开的。什么票子、房子、车子等等,都是握不住、带不走的。

j458.cOM更多句子大全小编推荐

老年人修身养性:幸福是相对的


老年人修身养性:幸福是相对的

【幸福何在】

在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的前提下,人的幸福感并不是由金钱和物质的多寡决定的,关键在精神层面,这一点早已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同。但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能给人以幸福感呢?不妨看看不丹人的幸福模式,也许能从中找到某种答案。

大家知道,不丹是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一个小国。国土面积不足4万平方公里,人口70多万,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国。那里科技不发达,物质不丰富,共有4千多个村落,平均每个村庄不到160人,而且非常封闭。但据说那里的人们普遍都感到自己是幸福的,生活得十分快乐。这是为什么?因为那里大多数的人信奉佛教,小部分的人信奉印度教。所以他们在宗教力量的作用下,对生老病死等种种不幸,都能获得支撑,心理上有足够的确定性和安全感,排除了恐惧、忧虑和不安,自然他们就是幸福的。

再就是,他们国家主宰者的治国策略也很独到。早在20世纪的1972年,前国王辛格旺楚克就提出了国民幸福总值的概念。他们以此作为衡量国家是否成功的标准,而不是用国民生产总值(GDp)等经济指标。这一手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一下子就洗去了现代化国家与生俱来的铜臭味,披上了宁静善良的袈裟。难怪当时就获得了世界银行主管南亚地区的副总裁、日本的西水美惠子的盛赞。随后,许多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日本等也都卷入到了幸福政治学的洪流之中,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对幸福指数的研究。

我无意宣传宗教的作用,更不赞成东施效颦,但精神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也是值得借鉴的。

【幸福是相对的】

美国有个探险者,独自一人深入到非洲撒哈拉大沙漠腹地,迷失了方向,陷入了困境。可怜的是,他所带的食物和水早已告罄。数日后,当他艰难地走出大沙漠,喝下一瓶矿泉小时,便不由得仰天长叹:啊,太幸福啦!

其实,他家有豪宅名车,生活十分阔绰,可他从来未感到过幸福,更不知道幸福是什么滋味。一瓶矿泉水倒使他激动不已,似乎第一次尝到了幸福的滋味,这是为什么?因为人只有在最最需要的时候,获得最为直接的满足,并能以直观的方式面对世界,世界才可能将幸福感直接地回报给你。也就是说,幸福不是来自多余的身外之物,而是来自直接需求,来自对现实的满足和知足。这满足、知足大多是简单的、直观的,如一次美丽的田园徜徉,一曲动听的乐章,一樽香醇的美酒,一簇绚丽的鲜花这种幸福感,是外界给予的,但更多是来自心灵深处美感的觉醒,来自对生命的品味。

幸福不是由财富多寡、地位高低和外在环境决定的,而完全在于人的心灵与生活的对应。贫困者有贫困者的幸福,富有者有富有者的幸福,位尊权重者有他们的幸福,身份卑微者也有自己的幸福。人生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幸福都是相对的,从来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守住自己的幸福是智者,馋羡他人的幸福、窥视他人的幸福,无异于扒着眼照镜子自找难看。

【老而可喜】

读小学的孙子给我出了一道脑筋急转弯的题:什么人不老?这真把我难住了。我是个直脑筋,怎么也转不了弯,冥思苦想了半天,还是没想出答案,最后只好认输。小孙子拿出书,翻到最后一页的谜底,我眼前一亮,恍然大悟。噢,原来是:年轻就死了的人。是啊,年轻时就死掉了,自然他就不老了,可这是多大的悲哀呀!

因此,我说:老来可喜。不管怎么样,我已经活过来了。我能坐八望九,就值得自豪和骄傲。《快乐老人话老年》这本书就是莫大的收获,就是一种资本。你已经占有这种收获和资本,何不为之高兴呢!

【老年人生哲学】

年轻人血气方刚,喜欢竞争拼搏,当然也应该投身于竞争拼搏;年轻人还喜欢追时髦、赶潮流,因为这是他们的天性。

老年人体弱气衰,体力精力均已匮乏,自然喜欢悠闲清净,让他们去竞争、去追逐新潮,那无异于自我折腾糟践。所以,老年人还是老实点、本分点好。尤其你那颗年迈的心,千万不可过于浮躁和激昂。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但一定要因人制宜,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于挪动的。年轻人体力强、精力旺,富有想象力和进取精神,挪一挪是没有问题的;弄得好,还能成长得快,发展得好,成为人群中的一棵参天大树。但老年人不行,年纪大,适应能力差,扎根于一个熟悉的地方不挪动还好,挪动往往会挪出毛病来,甚至会因此要了命。

【三】

有人说老来苦,老来难,老来慢,人老了一无是处,窃以为不然。少年可爱,青年可喜,中年可嘉,难道老年人真的就没有值得褒扬的地方了吗?我看是有的,那就是可贺!一个人能活到古稀之年、耄耋之年,寿登期颐,这本身就是一个大胜利,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不容易,都会遇到许多沟沟坎坎,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难处。所有的这一切你都闯了过来,难道还不是赢家吗?年纪轻轻的就病歪歪,年纪不大就死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哀呢!

【四】

古人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早春二月,叶芽未发,枝头的花儿特显著,的确够得上领异标新,但这象征的是年轻人的活力;老年人则不应老黄瓜涂青漆再装嫩了。晚秋的树木,经过风吹霜打,浓密的细枝嫩叶虽然全部脱落殆尽,没有了春天的柔嫩、夏天的繁茂,但它同时也没有了负担、没有了累赘,显得干净利落。老年人颇像删繁就简的三秋树,岁月洗去了昔日的铅华,虽不如二月花来得耀眼夺目,但却拥有了可贵的从容和自由自在。

【五】

老人处世有以下几种境界:一是顺其自然,不动心机,全凭一片天籁;其次是心中有数,大事清醒,小事糊涂;再次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将就凑合着过日子;最糟糕的是心思如丝,锱铢必较,唠唠叨叨,没完没了。弄得自己又苦又累,别入又厌又烦。

【六】

老人也有梦。总的是好好地活,慢慢地老,快快地死。就不同年龄而言,大致是:六十几岁尚有余热,在家可以料理家务,照顾晚辈,在外可以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七十几岁,尚能买买做做,投身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按时做合适的健身活动。

八十几岁尚能生活自理,读书看报,衣食住行基本不用别人。

九十几岁尚能自己吃饭、喝水、穿衣服,还算利落佛学三学学什么佛学可以看作是哲学的一部分。其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三学,即戒学、定学和慧学。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并且是一种典型的递进关系。

戒学是整个佛学的入门,教人戒除一些恶性和不良的习惯。佛家所说的戒,我们俗家人不必条条遵从,但有些是应当借鉴的,如戒贪、戒赌、戒狂等。尤其是作为一个老者,有些不良行为应当自觉地戒除,以免对身心健康造成不应有的伤害。

定学,又叫禅定。当你做到该戒的戒掉了,正确的理念树立起来了,进入清静禅定的境界也就不难了。所谓定,简单讲就是避免轻浮、烦躁,不随波逐流,不想人非非,做到内心灵魂的镇静和安顿。

慧学讲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须能大彻大悟。慧,其内涵包括灵魂的悟性、升华和超然。这当是真正出家高僧的追求,我们常人可以不去理会,但其精神可以领悟,并为我所用。

老年人修身养性:学会精神享受


老年人修身养性:学会精神享受

【学会精神享受】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句至理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强调的就是高洁精神的可贵。不追名逐利,把金钱物质看得淡一些,头脑清醒了,自然就能领略人生的真谛。能够守住心中的宁静,让心境平静如水,自然就能有豁达的胸襟,也不会被眼前的区区小利遮蔽了视野。倘能修炼到明志致远了,大抵就算升华到了物我两忘的空灵境界了。当然,这绝非常人所能做到的。

退一步,再看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他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虽然失去了荣华富贵,过着箪瓢屡空的清贫日子,但他的心再也不用被束缚在那错综复杂的人事纠葛之中,回归到了平静与自由中。能在山野放歌,在园林小憩,在茅舍中独斟,在悠闲中寻乐,这是何等的精神享受,何等清纯的人生啊!

精神享受无须多高的代价和成本,只要愿意宁静,守住宁静,让自己的心灵洁净一些,就可以获得长久而又真正的快乐。

或许有人说,时代不同了,我们生活的环境早已变成了一个物欲横流、充满诱惑的商品社会。人们聚在一起,不是谈论钱多钱少,就是议论房子、车子,心灵怎么能得到宁静呢,哪里还谈得上精神享受呢!诚然如此,但那毕竟是年轻人的事。对七老八十的人来说,还有什么能诱惑得了呢!

即使达不到诸葛亮、陶渊明所说的那种境界,抽点时间读读书,与睿智之人静静地交流一番,用他们的思想光芒照耀一下心田,同样可以获得极大的精神享受。到远处名胜去旅游,到近处山林散散步,将自己融人大自然之中,不同样是很好的精神享受吗?

春有百花夏有雨,秋有明月冬有雪。精神盛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在于能不能自己解放自己,让自己的心纯净明彻起来。

【放的智慧】

国家致力于改革开放,领导号召人们解放思想,教练让运动员放下包袱放,这个放字的确很重要。有些放对老年人似乎关系不大了,但有些放恰恰就是老年人的事。

一、放开胸怀。人老了,社会的事、单位的事乃至家庭的事,都无须自己事必躬亲,既不必要为名利而争吵,也不用为日常琐事而絮叨,如果还不能放开胸怀,更待何时?

放开胸怀,就是不要对一些小事牵肠挂肚,不要过分操心费力,不要总以为离开自己就不行了。你放开了、放下了,太阳照样是从东边出来西边落。

、放下架子。某些大大小小的领导者,本来似乎是在人生的制高点上,待人接物居高临下习惯了,退休后感到自己变矮了、失落了,觉得很不适应。

你真懂得也好,假懂得也好,反正登山不能老在山的峰顶上,人生不可能永远如日中天;退休了,无职无权了,世态炎的高潮已过去,凉的一面显现出来了,这是正常现象,是规律。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在台上能叱咤风云,下台后能欣赏春花秋月,拿得起放得下,才是应有的人生。

三、放弃名利。人生天地间,往往不是为名所累,就是为利所牵,大都如此,能外之者少之又少。郑板桥在一首《竹枝词》中说:名利竟如何?岁月蹉跎,几番风雨几晴和,愁水愁风愁不尽,总是南柯。

人老了,完全可以放弃那些牵累,放弃那些愁。再说,即使执念,不想放弃,又竟如何?大概也只能是一场南柯。

四、放开手脚。人到晚年,想吃点什么,玩点什么,只要条件允许,就不必优柔寡断,就不要刻意难为自己。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该出手时就出手,悔之晚矣多可惜!

放开手脚的另一层含义是,务实做事,加强运动。多动手,多走走,适当锻炼,健身怡情,于人于己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

在老年人生活中,还有许多需要放的东西,如放松情绪,放宽视野,放飞思想,放下顾虑放松了就能心情愉悦,放宽了就能处事豁达,放飞了就能心旷神怡,放下了就能使生活潇洒起来。

【需求小议】

凡是活着的人,无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需求。需求的内容和层次自然是不一样的。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本主义理论学创始人马斯洛,对人的需求有一套完备的理论和阐述。他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一是生理需求;二是安全需求;三是爱与归属的需求;四是尊重需求;五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就我国的一些老年人来说,当下最基本、最迫切的需求是前两条。当然,并不是说其他的需求就是多余的。

生理需求是指食物、住房、空气、阳光、水等须臾不可少的东西。在这方面,除极个别的人以外,大部分老人是能够得到满足的。安全需求包括人身安全、生活稳定、免遭威胁和疾病的折磨等。这一条,大部分内容可以得到保障,只是在求医问药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少。说白了,就是钱太少,缺乏经济支撑。

基本需求获得满足后,就会有另外的需求冒出来。如友谊、爱情以及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和尊重等,这就是更高层次上的需求了。

人的需求是无止境的。对一个普通老人来说,只要能满足基本需求,就应当知足。俗话说得好,吃饭穿衣量家当,不顾客观条件,不着边际的非分之想,必须加以力避和克服。如果苛求、抱怨,那就是自寻烦恼。

【强不可恃】

在我们单位的二百多名退休人员中,有名的两个壮汉,年龄刚过六十花甲,体健力大,无与伦比。遗憾的是,二人退休不几年就相继去世,真是令人唏嘘不已!正如韩愈在《祭十二朗文》中所言: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确实是人生的一大悲哀,令人倍感惋惜!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曾论述道:先天之强者不可恃,恃则并失其强矣;先天之弱者当知慎,慎则人能胜天矣。所谓慎者,慎情志可以保心神,慎寒暑可以保肺气,慎酒色可以保肝肾,慎劳倦饮食可以保脾胃。这就是说,一个人先天的优势,素有的强壮,不一定完全靠得住;光靠吃老本而不加以保养和锻炼,原有的强健是会丧失的。原来身体孱弱不要紧,只要处处慎重,注意保养和锻炼,就能弥补固有的不足,使自己的身体健康起来,这就叫人能胜天。

要慎重什么呢?从精神到物质,张介宾都一一做了全面的提示,即要慎情志、慎寒暑、慎酒色、慎劳倦和饮食等。

强者不可恃,弱者不可惧。对于人的身体是如此,在对待其他事情上,这句话同样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样,这也可以是对待人生的一种态度。

老年人修身养性:善意善行是双向的


老年人修身养性:善意善行是双向的

【善意善行是双向的】

庄子主张与人为善,与物为春。他的意思是人与人相处应当互相释放善意,要有善行善举;对万事万物尤其对动植物,要有暖意,能呵护的就呵护,能扶持的就扶持,决不可漠然置之。与人为善,与物为春不是单一的付出,而是双向的。在你为善为春的过程中,即使当时没有什么收获,日后你也会有所收益,起码在精神上会得到一定的慰藉。

老年人由于活动范围和能力的局限,为善为春自然受到限制,在与人和物的施善上也许没有大的作为了。但不要紧,只要你能量力而行就好,只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就够了。

只要你的心里是温暖的,你的气息就是感人的,就会起到消融人与人之间冰霜与隔膜的作用。

人老了,也许自身就是他人为善的接受者。家人向你施善,亲朋好友以及社会也会向你施善。但别忘了,你同时也应当向别人施善。因为善意善行是双向的,受善是高兴的,施善是快乐的,互动起来的生活更是美好的。

【世上没有局外人】

我不止一次听到有的老人叹息:唉,我不行了,已经土埋半截了。还有的说:我们早已被边缘化了,现在是过来的人,很快就成为过去的人了。这个世界跟我们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了。其实,这是错觉,未免过于悲观。由此我想起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陈之藩的一段话,他说:在人生的大戏中,所有的人不仅是观众,也均是演员。同时他还说:他人折烂污,你也会遭瘟;他人放火,你也会烧死。他的意思是说,世界上没有局外人,也没有旁观者。在人生这个舞台上,大家都是演员,也都是观众,只是扮演的角色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的确,只要活着,你就是社会的一员,家庭的一员。你的言行、举手投足,哪怕是日常饮食起居,无不关系到他人,自然也关系到自身的存在。所以,怎能说被边缘化、这个世界与自己关系不大了呢?

不管年龄几许,也不论身体状况如何,均应重视自己的存在,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关爱和对你的接纳。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条件,在一个悲观主义者看来,似乎到处都是墙;而在乐观主义者看来,却到处都是门。悲观者总是沉浸在压抑之中,在生活中难以找到乐趣;乐观者则总是轻松的、昂扬的,其生活必定是幸福的、快乐的。

【迁就可贵】

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听到一些有关老年夫妻不和的话题。

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结为夫妻是莫大的缘分,相濡以沫走到老更是不容易。年轻时尚能共渡难关,风雨同舟,年纪大了怎么就失和了呢?的确不应该。

失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感情上的,有经济上的,有性格脾气的因素,也有的是因为对某些事情彼此意见相左引起的不管原因是什么,也不论分歧有多大,最好的处置方法就是迁就。

在韩国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年近花甲的老年夫妇,丈夫因职场失意,情绪异常,并屡屡殴打妻子。有一次妻子被打得头破血流,满脸是血,用一个大披肩裹了一下就去了医院。医生见状吓了一跳,问道:老太太这是怎么啦?遇到暴徒了吗?老太太原原本本地说明了事情的缘由。医生听后说:噢,我明白了。在他醉酒后回到家里,你是不是数落他,说了些令他不高兴的话?老太太点了点头。医生接着说:正巧,我这里有一种药水,对治疗你丈夫的酗酒打人可谓特效,不妨你拿回去试试。说完,医生将两瓶药水递到了老太太手里,并嘱咐道:你丈夫一进门,你就立即用这种药水漱口,而且要尽量多含一会儿。

过了些日子老太太又来医院,简直像换了个人,满面春风,十分开心。医生问她药水的效果如何,老太太说:从那以后他再没有打过我,醉酒后睡一觉就好了。医生会意地笑了。

丈夫酗酒发酒风怎么办?你得迁就。最好的迁就方法就是沉默。

两个人能成为终身伴侣的秘诀,就必须有一方始终如一地能为另一方多付出些、迁就些,甚至要做出牺牲。而这个人在为对方做这一切的时候,必须心甘情愿,不能有吃亏的感觉和表现。当然,迁就、付出是互相的,不能强求对等和平衡。只要强求,日子大概就不会平静了。

【与时俱进】

在当今改革的大潮中,与时俱进已成为人们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短语。不仅党和国家提出要与时俱进,各行各业也都在与时俱进;不仅年轻人要与时俱进,老年人也应与时俱进。谁不与时俱进,谁就会被边缘化,将游离于社会之外。

与时俱进是时代的要求,是形势的要求。只要你生活在社会这艘巨船上,你进也得进,不进也得进。因为适合过去的那些东西,包括吃的、穿的、用的、看的、听的等等,都已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且一去不复返。如有人说过去的食品比现在的味道好,过去的土坯房冬暖夏凉,过去到处是青山绿水,过去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在回忆这些昔日之黄花时,你可千万别忘了,现在人们的生活比从前不知提升了多少个台阶,增加了多少科技含量,有多少个前所未有,有多少个连想都不敢想所有这一切,无不都是与时俱进带来的,而且还在继续与时俱进着。

在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今天,有些老年人因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银行卡,不会玩手机,而深深陷入了迷茫和困惑。怎么办?赶快走出昔日的封闭,抛弃过去的陈旧观念,多听听,多看看,多学些新鲜的东西,逐步使自己适应社会。这就是老年人的与时俱进。

【不相信强迫症】

老年人是上当受骗最多、最严重的一族,这话大概不过分。卖假药的,推销保健品的,帮你理财赚大钱的,为你祈福消灾的还有那些形形色色鼓吹能助你洪福齐天、延年益寿的江湖骗子。他们天花乱坠地胡编乱造,说得你神魂颠倒,飘飘然如羽化,悠悠哉似登仙。结果你不仅上了当,受了骗,丧失了钱财,同时也患上了一种严重的心病不相信强迫症。

一个人,当上当受骗次数多了,或看到的听到的多了,对改变这一不良现象又毫无信心、不抱希望,于是乎,心里沉淀下来的大概就只有不相信了。从此以后,便会走向另一个极端,由原来的什么都相信,走向什么都不信人们口传的不相信,媒体上宣传的不相信,官方讲的不相信,亲朋说的也不相信难道这还不是不相信强迫症吗?

毋庸讳言,当今社会染上这种心病的人并非个别,也不独有老人。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社会现象。说它可怕,并不是认定它是不治之症,只要顶层设计者制定出完善的制度,各级部门加以笃行,加大惩治措施;再加上公众素质不断提高,正义和爱心得以弘扬,使不相信强迫症这种毒菌无法生存,社会环境一天天好起来,这种病终会得到根治。

【回应不是多余的】

有这样一位老人:出门总是背着手,低着头,踽踽而行,两眼不看人与物,双耳不闻车马声。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多年前邻居刚认识他时,听说他是一个颇有学问的人。见面后,孩子们大声地喊他爷爷,成年人或叫他大爷,或称他为先生。面对大家的问候,他总是不屑一顾,不理不睬,有时毫无表情地哼一声,有时连哼也不哼。久而久之,人们便渐渐地疏远了他,背后称他为怪老头。

人活着,离不开社会环境,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人际关系。不管你身处荒野,还是走在路上,人们向你打招呼,发出问候,这就是把你当成一个人物,而不是一个东西,就是对你的尊重,对你的善意。在这种情况下,你应当做出回应,必须做出回应。这种回应不是多余的,而是生存的需要,人与人共处的需要。否则,就等于你拒绝了他人的尊重,放弃了自己的尊严。

哲学上有个互为存在的命题。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包括人,其存在都不是孤立的。人与人之间的问与答、招呼与回应,是一种沟通的方式,也是礼尚往来。人家问候你,主动地向你打招呼,是对你的尊重,是投向你的一种善意。你不回应,就是失礼,就是蔑视人家的善意,给人的感觉是高傲、冷漠,不懂人情。

回应既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同时也有是否得体和质量高低的问题。恰当而准确的回应首先应该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能起到共情共振和互相理解的作用。另外,高质量的回应还应是含笑的、温暖的,能给人以亲切感。因此,不仅要懂得回应,还要学会回应。在当今倡导尊老助老的氛围中,老年人更应当注意礼仪的作用。

【爱管闲事赞】

最近央视新闻频道播放了一则新闻,说的是成都市一位82岁的老太太,志愿充当公交车站秩序的维护者。因为她所在的这个停车点附近有所小学,每逢放学时乘车的人又多又乱,高大强壮者捷足先登,弱小者尤其是那些小女孩,经常被挤得哭哭咧咧,有的还造成伤害。这位82岁的老太太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于是她便天天来车站维持秩序,让乘客们按先后排成队,车到站后大家有条不紊地上车。就这样,她风雨无阻,一千就是十多年,深受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好评。但也有吹冷风的,说她是爱管闲事。

以上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孰是孰非不难判断,关键是老太太的如此善举为什么还招来非议。我以为,看一个人是否乐于奉献,是否善良,是否高尚,着眼点就是看他是否出于真诚的爱心,是否出于自觉。大家应当看到,这里说的闲事是于他人、于社会有益的事,毫无功利目的。可以设想,那些心理阴暗、极端自私甚至见死不救的人,别说是八十多岁,就算年轻力壮,他能管这样的闲事吗?

一个老人能自觉地、主动地向他人伸出温暖的援手,向社会做力所能及的奉献,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崇高的,无愧是老年人的楷模和骄傲。

【说话的艺术】

古人云: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这大概指的是真龙天子或执掌国权的大人物。就我们普通百姓而言,即使是说一千道一万,恐怕与邦国的兴衰也不会有多大关系。尽管如此,但说话还是应当讲究的,不可过于随便、信口开河。尤其是老年人,更应慎重,要注意说话的对象、场合和分寸。

老人闲着没事,但大脑的运转和思维却是停不住的,想的多了,难免就想说说,于是乎,便产生了爱唠叨的毛病。同一件事,同一个意思,说过来道过去,没完没了,令人不胜其烦。有的老人喜欢串门、扎堆,凑在一起说些张家长、李家短,同时又爱捎话、传话,无意中做了小广播,必然会招惹麻烦和不快。还有的老人说话不看对象,不分场合,不管见了谁,就是说他想的那些事。总之,说话欠斟酌,太随便,同时也缺乏必要的艺术性,极易导致交流不当甚至产生不良影响。

《说苑》有言: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话、不在多,而在恰当、准确且能切中要害。孟子指出: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话说得浅显亲切,而用意深远,耐人寻味,这样的话就是善言。

是不是善言,还要看有没有针对性,是否既实在又悦耳,能否打动人心。如对灰心丧气的人,说一句宽解的话、鼓励的话,会让对方觉得增信心、添力量。对有难无助的人,说一句支持的话、同情的话,会使对方感到不孤立、有希望。帮助别人不是只靠金钱、物质,佳言善语同样可以帮助别人。对于疑惑的人,给他提个醒儿,给他以开导;对徘徊在十字路口、犹豫不决的人,帮他辨明方向,破解迷津。荀子说: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话如果说到点子上,的确有着重大的作用。

读了“老年人修身养性:信任是一种能力”,有没有一两句让您喜欢的短句?希望您喜欢j458.com小编为您推荐的句子大全,更多好内容请阅读老年人正能量的句子,祝您开心愉快!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j458.com/a/2078780.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老年人修身养性:贵在自然,大道至简
下一篇 : 老年人修身养性:自己与自己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