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如何防止自己的作品读后感枯燥无味呢?我已经把作品这本书读烂了,特别后悔没有早点知道它。当自己想写文章确没有灵感的时候,就看书然后写读后感,以下是励志的句子的编辑为大家收集的“教育学个人读后感”。

教育学个人读后感 篇1

回首.曾经那本尘封在记忆中只为考试而用的《教育学》,早已从记忆中淡出、飘远,然后相隔两忘化无影。今.再次拿起这样一本深邃且颇具教育使命厚重感的书时,我从目录中找寻着自己最感兴趣的两大块领域——学生和教师篇章。反复读着念着,脑海里万般思绪齐涌现,无端生发一种已然“不堪回首,十年往事”的惆怅!十年,多少辛酸,多少欢笑!相关琐事或深或浅刻进时间深处,驻足回眸,还是无怨无尤,留在心里头。

《教育学》的主要思想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个支柱成了该书的最核心的、也是最有价值的思想,它为人类构建21世纪的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学会认知,即获得理解的手段,其途径是将掌握足够广泛的普通知识与深入研究少数学科结合起来。这也就是说要学会学习,以便从终身教育提供的种种机会中受益。学会做事,即要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以便不仅获得专业资格,而且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获得能够应付许多情况和集体工作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实际的动手能力,而且包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主观能动性、交际能力、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而成的能力。学会共同生活,即要学会与他人一道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进行合作。其途径是本着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及和平等价值观的精神,在开展共同项目和学习管理冲突的过程中,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学会生存,即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

多年来的教学经历使我产生了很多困惑,这些在现实中纠葛我的问题,终于让我找到了清晰的答案。以下是我摘录的几点:

1、“中小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人际交往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进入社会后所采取的人际交往模式,可以这样说,在学校中缺乏与他人民主、平等相处经历和经验的人,在社会上将很难与他人民主、平等地相处。”

2、“需要注意的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管理上可以采用放任主义的态度,放弃指导、引导的责任,听任学生自发发展。”

3、“不仅使学生具有现代文化科学知识,而且有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成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摘录,读书至少让我明白了我们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活动中,渗透着人的品质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展现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道德风范、生活态度、行为习惯等,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同时教师也在通过批评和暗示等方式矫正学生的错误。教师对学生的人的品质教育有显形的,也有隐性的,有言传的,也有身教的。教师在学生面前展示的人的品质本身就是教育资源,教师就是学生的人的品质榜样。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教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人的品质无法做出确切的回答。甚至对人的品质是什么也无从谈起。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对学生的人的品质进行比较全面的描述,也即不能做到全面地了解学生。

教师是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1.强烈的示范性;2.独特的创造性3.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教师具有专业情操,即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理想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教育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专业情谊发展成熟的标志。教师的专业情操包括;理想的情操,即由于对教育功能和作用的深刻认识而产生的光荣感与自豪感;道德的情操,即由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性的认同的体现;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对自我从事教育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将显著的影响到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工作效果。教师的职业理想即教师对所从事教育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它是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它具体表现为对教育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认同,情感和行动,师爱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灵魂。

作为教育工作者,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工作的再创造性。因此,教师需要发展、需要提升,更需要自我超越。一个善于反思、善于研究的老师总能让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一些新的工作思路和思想方法。但是局限于实践范围的再创造很难高屋建瓴,教师的研究工作需要规划指引,需要理论培训习得,需要高层次的专家点拨。所以勇于抓住时机,善于创造机会,敢于冲破困难,努力让自己走向“教育者”与“研究者”的双重共赢身份,需要足够的勇气、坚定的意志,需要无怨无悔的付出,更需要默默忍受独自行走在深造之路上的孤独。对于自己,尚未在这方面迈出足够有力的一步,只希望略略能有些且行且思与且得,这就是我目前所拥有的平衡点。

在教师扮演的角色丛中,由于生活的不确定性,我们还会碰到许许多多的角色冲突。在角色冲突中,努力找到一个平衡点,就会拥有一个幸福的支点。其次,教师要善于从诸多角色中挣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重新合理分配,尽可能把它用到那些对自身更有价值的角色上。

班主任写进书本里的形象是高尚品行的榜样,有着坚定的教育信念,有着不愠不悱的柔肠刚胆,有着较强的组织能力,有着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有着善于待人接物的独揽一面,班主任还应严于律己,不断提高自己素质等等。如此云云,纲举目张,以为无比正确。但现实不太需要这些,对教育起直接启发作用的,我以为还是对个案的分析和研究,尤其是对个别教育(包括问题学生)工作的开展。

教育学个人读后感 篇2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是“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教书育人,师德为先。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师德高尚的人。所以从我们跨入教师队伍的第一天起,就应在不断完善自己师德的征途上启程。

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板书笔迹等。而师爱则是师德的灵魂。

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转载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就更困难了。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

师德的影响是巨大的,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我们奉献教育,就要努力实践师德,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师德修养,做一名拥有爱心的德才兼备的好老师,用爱心为孩子撑起一片广阔的天空。

教育学个人读后感 篇3

周六早晨,我观看了山东公共卫视的《中小学生春季安全教育第一课》节目。这档节目主要讲了中小学生安全法则,以及在面临自然灾害时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怎样自我保护,。

如果在家中发生了地震,一定不要慌。要找一个比较坚固的地方钻进去藏好,或者躲到卫生间等面积较小的地方。用双手保护头部,闭上眼睛,以防止眼部受到伤害。如果在教室里遇到地震,先钻到桌子底下,抓住桌腿减震。等到地震减轻后,在按照老师的指示,排好顺序,迅速跑到空旷的地方。如果被坍塌的物品压住,要找一些坚固的东西支撑住即将要倒塌的地方,受伤了可以用衣物简单包扎一下。不要大喊大叫,要用石头等物敲打地面,找食品或水补充能量,等待救援。

遇到火灾也不要着急,先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然后再从安全入口逃离,一定不要坐电梯。如果被大火困住了,可以用鲜艳的衣物在窗户边挥舞,向外大喊,以此释放求救信号。如果大火已经蔓延到了门口,门被烧得很热,就用湿被子把自己裹起来,然后找凉水泼到门上,以防大火蔓延进来。

在马路上散步时要靠右侧行走,横穿马路,要看清红绿灯,走人行道。不要跟汽车赛跑,不能在马路上打闹。一定不要去不知情况的水域游泳,要选择有安全保障的游泳池。未成年人要在父母的带领下才能去游泳,游泳时不要在水底玩耍打闹,以防呛水身亡。

看了《中小学生春季安全教育第一课》这档节目,我受益匪浅。以后,我一定严格遵守中小学生安全法则,不让自己受到任何伤害,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育学个人读后感 篇4

孔子是个大教育家,可是这套书的二十个篇章中并没有单纯的教育思想篇章,更多的是在告诉我们该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要说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哪些教育思想,我想应该就是某些小篇章某些对话中所透露出来的吧!首先,它告诉了我们学问的目的,不是文学、不是知识,是做人做事。这让我想起了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说的一句话--你们来学校,学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还有比学知识更重要的,那就是学习做人。我一直都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这句话不知是什么时候自己总结出来的,反正从总结出来之后我就经常给学生说这句话,今天我终于给自己的这句话找到了依据。是呀,如果我们的学生知识都掌握的不错,可是却没有什么能力,更没有善良、爱心等这些重要的东西,那他的知识不如没有,一个有知识高智商的人,犯起罪来会更可怕,所以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教学生做人,在本学期的教育中我更加注意了这一点,因为现在的孩子看得多,听得多,懂得多,这可不是在夸他们啊,真正有用的他们没有去看,去听,去懂,相反却在不该操心的地方学得快,学得多,早熟得很,而这个班上有个孩子在这方面表现得更突出,而且还带出了一拨好事者,尽管这个孩子脑子挺聪明,但是在我这里却几乎得不到表扬,因为她做人太失败,还自我感觉良好,带坏了班里一些脑子比较够用的孩子,像这样的孩子即便在脾气很好的,很注重启发学生的孔子面前,我想得到的打击也会不少,因为实在是太不讨人喜欢了。

说到启发学生了,这里就要引用孔子的为数不多的教育之句了,那就是"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孔子告诉我们教育学校要启发,启发之前要让他发愤,而后再启发,然后还要引起他的怀疑,才能会去研究,才能取得成绩。而这一方面正是我平时做得不好的地方,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多去研究如何使学生发愤,如何更好的启发学生,并引起他们的怀疑,而不是让他们信服我所说的一切。

本书中还有一处讲教育方法的句子,就是"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意思是说:诸位,你们以为我讲学问,还会保留秘密,不传给你们?我绝对没有丝毫隐瞒,所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你们做学问,为什么都不懂呢?孔子的意思是说,我不会像有些老是那样留一手,我的学问很简单,本身就是教材,表现在平时做人、处世、言行间。这一部分读完后,我可真有些后怕,其实这个道理我也懂,只是有时会忽略掉,看到那句"表现在平时做人、处世、言行间",我不由自主就想到了自己经常在学生面前大发雷霆,这种行为不正是给了学生一个反面影响,让他们慢慢地变成容易发脾气的人嘛?好可怕,有时发脾气是难免的,也是应该的,可是经常这样粗暴地处理一些事情不但效果不好,而且还起到了反面教材的作用,这可是今后要加以改正的地方呀!

关于《论语别裁》还有不少收获,还有下册没有来得及看,以后再交流吧!

教育学个人读后感 篇5

近年来,我国许多教育学人执着于理论研究,借鉴西方先进教育思想,挖掘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深入思考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力图建构起科学合理的教育学理论体系,教育理论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杨兆山教授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教育学》,就是杏坛中初绽的一朵小花。

“教育是什么?”这是作为教育学科通论的教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作者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培养人的学问”。作者从社会与人的关系入手来诠释培养人这一社会活动。培养人就是使个体从生物意义上的人,成长为社会意义上的人,并进而去改造社会、促进社会发展。教育为社会培养人,人接受教育才能适应并改造社会。由此,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便成为教育学发展的两条主线。社会与人,是教育学的永恒主题,教育学正是在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之间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地向前发展。

以往的许多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一个特点是:各部分自成系统,但各章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学生在学习时常常难以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学的学科脉络,无法形成明晰的学科意识。因此,作者紧紧围绕“培养人”这一主题展开教育学学科体系,从“社会、教育、人”这一教育学基本问题出发,以“培养人”为原点,以“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为主线,系统阐述了“培养人”这一教育学基本问题,并在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这两个维度上展开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建构。教育与社会的维度包括“为谁培养人”(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培养什么人”(教育的目标);教育与人的维度包括“怎样培养人”(教育的方式手段)与“谁来培养人”(教育的主体)。本书将传统教育学所涉及的重要领域进行梳理,整合于“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谁来培养人”五部分内容中。由此,“一个原点、两个维度、四个领域”构建了一个语义简明、逻辑严谨的教育学理论体系。将“培养人”这一条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暗线”变为“明线”,既凸显出教育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又将各自独立的篇章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育学学科建构的核心是教育观。教育观即是对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它引领着教育实践。作者执着于教育观的探讨,强调学习教育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形成科学的教育观。认为只有形成科学的教育观,才可能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树立正确的师生观,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缺乏正确教育观的引领,教师的教育教学只能在盲目中摸索,难以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强调教育学不是一种工具、一种技术,而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教育观是统摄教育学的灵魂。

本书能够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坚持培养人的社会主义方向,并且不回避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提出了比较有见地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作者以“培养人”为原点,构建了一个简明、严谨的教育学体系。在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地阐述理论的同时,加入了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增加了该书的可读性、趣味性。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书中还有一些理论观点尚需商榷,一些提法仍待推敲,但就其教育理论研究的勇气、毅力与耐心,是值得鼓励的。

——摘抄于书评

教育学个人读后感 篇6

现在,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希望能够得到一些实用的,具体的帮助教学。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处理教材的难度以及如何设计创意教学计划?我们想到了。她的教学评论公正,教学计划新颖,教学精湛。

在忙碌的时候看着游戏的内容,总是收取你自己的教学费用。对于我们的老师来说,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我知道的太少了。有人说要教学生股份公司少女的水,老师应该有一桶水。这当然是正确的,但如果不再添加一桶水,它将是有用的。愚蠢的是,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还要有“自来水”,“长流水”。“渠道清晰,它是生活用水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这本书是一个没有文字的老师。阅读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成功路径的方法。今天老师的学习不是要记住很多知识,而是要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什么?我在哪里可以学习?怎么学?如果教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授优秀的作业,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

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作为一个人的老师,你应该寻找自己的生活坐标,找到自己的价值空间。虽然教学的生活很差,但一本好书会让我爱上它。一首好诗会让我发疯,一篇精美的文章会让我读到。我深知,只有乐于学习的老师才能成为音乐教育的老师。只有当教师学会学习才能成为教师和教师,学者才能学会能够生活在快乐和幸福中。学习,这是我终身教学的最大追求。

比定位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坚持不懈。 “利用东南风和西北风,咬青山不放松。”有一天爱很容易阅读,生活不容易阅读。任何人都可以将梦想变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相信自己能够实现梦想。信仰有自己的坚持不懈和坚持不懈的成功。一位教育工作者说,老师的法律,就是说,一旦你今天停止成长,你明天就会停止教学。作为一名教师,你必须成为一名学习者。“做一辈子的老师”必须“学会成为一辈子的老师”。只有当教师再次成为学生时,他们才能与时俱进,不断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的新视角。让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育工作。

经常阅读使我理解了许多新的真理:教学不再是灌输和移植的简单知识过程。

教育学个人读后感 篇7

《教育学》是师范里必修的一门课程,工作了几年以后,重新拿起《教育学》这本书,感觉熟悉而又陌生。

我们整天把教育挂在嘴上,那什么是教育呢,书中做了明确的回答。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整本书我最感兴趣的是美育这一章节。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美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明确的教育范畴,一般认为是由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来的。美育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

所谓狭义美育,极端的定义是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其一般的定义是认为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

所谓广义美育,有人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美育定义由狭义而广义的过程中夹杂的另一个维度的变化就是:由形式美育走向了实质美育。所谓“形式美育”指的是以培养对象的审美素养(如审美观、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而“实质美育”则以上述目标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实质: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梁启超先生说:“我确信‘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重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丧掉,生活便成了无意义。”人生趣味与境界的追求与会听曲子、会作诗或会一套美学理论、拥有自己的审美观等显然都不是一回事。称之为实质教育的原因就在这里。

强调美育对诗意人生的促进功能已成为现代美育的核心。这样,美育概念就应在从狭义走向广义的同时,也实现由形式向实质的革命。

定义的变化意味着美育概念本质的拓展,从而也意味着美育功能认识的拓展。

美育的直接功能可用两个字表示即“育美”。我国学者认为:“美育的任务可以概括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直接功能(审美观以及审美、创作能力的培养等)与美育概念的狭义或形式美育相关。

美育的间接功能是一种附带功能,或者说是一种潜在功能,是为其他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前提条件的作用,具体讲,就是美育的育德、促智、健体功能等。蔡元培先生在20世纪初就说过:“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美育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三)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艺术美是一种以现实美为基础,但是又经过艺术加工,因而高于现实美的美的形态。艺术美育则是指以艺术美为内容的美育活动。艺术美来自现实美,但是由于有了艺术家的集中、概括、提炼,因而比现实美“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因此艺术美育应当成为学校美育的核心内容。

艺术美育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在艺术美育中,应当努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理解美的本质、内容和境界,从而在实质意义上得到美的陶冶。二是艺术美育还应当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不同艺术形式及表现方式,不同艺术体裁和风格的特点,从而提高艺术的鉴赏能力。三是让学生通过必要的训练,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或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方面的修养。

艺术美育在学校教育中主要是靠艺术类课程去实施的。由于艺术形式品种繁多,学校艺术美育课程应当选择那些基础性强,受学生喜爱,同时又适合各学校实际的艺术形式开展艺术美育。

自然美是指自然物本身所呈现出来的美的形态。大自然是学生审美情感体验的最丰富的源泉。与艺术作品所不同的是,它是现实的,生动、丰富和多变的。比如自然景致就具有天然质朴、色彩丰富的特点,而且随季节、昼夜和天气变化而经常变换。自然美育因此具有非常大的生动性和随机性。

自然美育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通过自然美的鉴赏,使学生了解自然美的特征,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和理解能力;通过自然美的欣赏开阔视野,增加知识,陶冶性情;通过自然美的欣赏,尤其是一些人化的自然美的欣赏,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

所谓教育美育是说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努力做到审美化。我们知道,衡量人类活动的标准主要有真、善、美三个最主要的尺度。但是教育学过去在教育活动的评价尺度上主要关注的是真、善两个尺度,而严重忽视了审美尺度的建立。教育活动最讲言传身教,如果教育本身忽视审美和创造美的追求而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有真正的美的追求,那么其教育的效率肯定是会大打折扣的。

教育美育要求教育者充分创造教育活动的形式美,同时努力发掘教育活动中所有美的要素作为美育的资源。这表现在:(1)教师努力塑造美的讲台形象和人格形象,努力将自身的师表之美作为教育手段。(2)教育活动努力寻找自身的审美活动形式。创造合乎美的规律的教育活动中介形式。比如有张有弛的授课节奏,课程内容呈现的审美追求,一直到教学语言、板书的美化,等等。(3)努力发现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对象美,并且努力促进学生以自己和自己的活动为审美对象,让学生的成长作为他们自身成长的动力。(4)科学美也是教育过程中广泛存在的美的形式之一。不同的学科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美的成分。科学美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人类的智慧之美及其表现的伟大的人类主体的本质力量。发掘并展示科学美不仅是美育的需要,而且对各科教学本身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教育学个人读后感 篇8

作者的被压迫者教育学理论是基于其在巴西长期的扫盲教育和职业教育实践为经验基础的。对于长期受压迫无人权的被压迫者来说,能接受教育并认清现实是多么荣耀的事情啊。我父亲和母亲都是文盲,我爸爸一生最为骄傲的就是五年的志愿兵生涯,并在此期间参加了一个多月的强化识字训练,学会了基本的阅读。而我妈妈在经过广告标语牌的时候,经常会向我指认她所认识的文字。她所识文字极少,但总为认得这几个字而骄傲自豪,说她年轻的时候曾经上过夜校(扫盲识字教育)。可见,受教育权,对于他们来说是何其值得珍视啊。但遗憾的是,我爸爸妈妈所接受的教育仅限于此,与作者被压迫者教育学理念中的对话、反思、人性化,似乎还相差甚远。可能更多地只满足了他们对有文化人的向往而已,终究没有摆脱被压迫者的思维局限。

基于成人教育实践经验的被压迫者教育学理论,对于我们未成年人教育实践有何指导意义呢?把教师和学生对标于压迫者与被压迫者,肯定是错误的。但不当的师生观和教学观,肯定也会置师生于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之中,如视学生为无知的容器而一味灌输式的教育。重视师生间的相互主体地位,倡导平等对话交流和教学相长,应该是任何形式教育的真理。

看着字面之词,经常让人想起“被压迫者”的自嘲。生活有太多的不如意,可能如怀才不遇的感慨、可能如人情倾轧的悲凉、可能如人在江湖身不由已的无奈…都可能让人心生出“我就是被压迫者”的悲哀。时势变迁,如当初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固化阶层,肯定是不复存在的了。但在现实的人情交往中,思想的残余肯定还是有的,而且随着所处情境的变化,压迫与被压迫的角色也就在切换之中,此时的被压迫者(如没有人文关怀之下的被领导)也可能是彼时的压迫者(如苛求别人或向人灌输自己的思想)。所以,被压迫者教育学追求人性的解放,其倡导的平等对话,对于我们现实也是有借鉴意义的,这可能是极高的情商。

21天的挑战又告一段落。关于此书,模糊朦胧仍还是最主要的体验。或许,除了阅读,还需要实践去增进理解。正如本书的观点:教育、解放都不是目标,而是过程,阅读也该如此,永远在路上。

教育学个人读后感 篇9

《跳出数学教数学》读书笔记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即钻研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开展教研与科研的能力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包括教学中涉及的如何处理教材等问题,教学时如何了解学生从而更好地因材施教,课堂上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个人成长及读书学习等。

关于了解学生

《礼记学记》中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是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其大意是:学生有四种过失,当教师的一定要知道。学生学习时,有的错在贪多,有的错在求少,有的错在不专注,有的错在不思进取。这四种过失产生的原因和心理状态都不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纠正他们的过失。教学时可以发扬学生的长处,纠正学生的过失。

(一)或失则多

或失则多意即学生为了学习更多知识而不顾自身的接受能力,往往贪多务得,具体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就是学生学习知识时,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加区分辨别。同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后,并不进行实践,没能发挥知识的作用。

此外,“失则多”也有教师的原因,有时教师为了赶进度,会将大量的数学内容放在一起讲,结果造成学生消化不良。教师惯用成人的思维对待学生,重视结果,忽视过程,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导致不会变通,认为数学难。

因此,教学不能只考虑量的积累,更应该关注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二)或失则寡

有的学生所学过少,孤陋寡闻,对此,笔者给出以下教学建议。

1.从实践中学习。低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匮乏,不易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学时,应用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其经历从生活语言过渡到数学语言、从生活问题过渡到数学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可以多设计一些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更多的知识。

2.教学内容要更具有选择性。学生已会的知识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知识不讲,即使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内容也不讲。

3.突出重点。教学中,对于那些重点、难点、易混淆遗漏点要重点讲。

4.坚持“三不留”。不留偏题、难题、怪题。

5.坚持“三留”:可以分层次给不同学生留不同的问题,具体分为基础性的问题、变通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

(三)或失则易

有很多学生学习时不够专注,此时就需要教师用自己的教学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说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的感染作用。陶行知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运用儿童的语言进行提问,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把多元问题单一化。比如,笔者在讲“体积与容积”一课时,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循环小数”时,用三个和尚挑水喝的故事作为新课导入。课堂上,应充分利用四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学会听课、听懂课。知识讲解要由浅入深,让学生积极去思考,让学生保持活跃的思维。当学生精神不集中时,教师要用巧妙的语言、生动的故事以及设疑问难等方式,把学生拉回到课堂上。讲授时,教师应该做到知识与知识之间推理严密、环环相套、由浅入深。

(四)或失则止

面对学习困难,学生往往知难而退。而教学的主要原则之一即不让每个孩子掉队。

1.课堂上应设计适合学生的问题。

2.多给学生板演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症结,自己解决问题。

3.课堂提问时,多关注后进生,给后进生一定的空间自己解决问题。

4.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正确的辅导方法。

5.营造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氛围,鼓励学生共同协作解决问题。

6.课堂上布置作业时要有针对性,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布置相应的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7.疑难问题尽量在课堂上解决。

8.尽量少布置家庭作业,只要能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即可,剩下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多读书。

9.对于家庭作业的反馈信息要及时处理,不积累问题。期末可以进行总结,设计一份易错题集,针对每个错题让学生板演,加深印象。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573047.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情怀的句子汇集
下一篇 : 有关新学期新起点新征程演讲稿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