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大家每周总是离不开要写作文吧,写作文要多看范文,一篇好的作文是如何诞生的呢?你也许需要"民俗作文"这样的内容,希望本页内容能帮助到您!

民俗作文【篇1】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习俗,晒笋干就是家乡绍兴春季特有的习俗之一。

每年清明节前后,挑个天朗气清的日子,爸爸和爷爷总会背着锄头,拿着麻袋,去自家山上挖笋。挖来的笋种类多样有雷笋、毛笋、淡笋、笔头笋这些都是可以晒成笋干,而且口味也不同。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全家人忙得不可开交。我和爷爷负责剥笋;奶奶把笋里的泥和笋根部红色的根须用菜刀削除干净并清洗;爸爸的力气,切笋的任务就是他的,把笋切成四五厘米的笋片或笋条,把它们摞列到竹篮内,装满后拎进厨房。妈妈已经在柴灶里生旺了火,把它们倒入大锅,烧到七分熟,妈妈便会把干菜放进去,煮大概40分钟,放上一些盐,焖上一小会,待水分焖干一锅又香又嫩的笋就出炉了,竹笋透亮微红,清香四溢,每当竹笋出锅时,我便会偷偷吃上几片,啊!味道好极了,鲜嫩可口。咬一口,里面的汁水就会溢出来。像这样忙活一个上午,十来锅的竹笋便煮好了。

接下来,就要开始摊晒了。我和爷爷先在门口的水泥地上铺开一张张大竹匾,把一篮篮的笋拎出来,均匀地铺在网上,只需等猛太阳晒上几天,笋就晒干了。

爸爸用干净的袋子把笋干袋袋包好,送给亲朋好友。笋干用来做汤或者烧肉煮排骨,那味道真是没得说,保管你吃了还想吃!

民俗作文【篇2】

不知道大家对苗族了解多少,我对少数民族了解也不是很多,但是最近在书上了解了苗族的风俗,其中我觉得苗族的花山节很有趣。

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屏边、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

每到这个时候,来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几个苗村寨之间的开阔坡地上。“花杆”是踩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扎以鲜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称花杆头)是大家公认的“好心肠的人”。这人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趁太阳出山以前把花杆竖好。

“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参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随后宣布“踩花山”节开始。这时,花山场内外锣鼓齐鸣,鞭炮声,铜炮枪声此起彼伏,鲜花、朋旗迎风招展,各种欢庆活动先后开始进行。青年男女有的对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脚舞,有的跳狮子舞,还有的斗牛,整个花山场上一片欢腾。

滇东北和滇南一带苗族,每年农历六月六日过“踩花山节”。传说古时苗族战败流落异乡,想起祖先东逃西散的苦,伤心落泪。一年六月初六,祖先显灵,劝他们不要太难过,应该到高山顶上吹芦笙、唱歌跳舞给我们看。说完天上落下一朵花,挂在一棵树上。大家围着这棵树歌舞,吹芦笙,这年的庄稼长得特别好。从此后,每年六月六,苗家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树,举行跳芦笙舞、斗牛、跳狮子舞、爬花杆等活动。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杆,谁爬得高,就把一个猪头和好酒奖给谁。

这就是苗族的花山节,是不是很热闹啊?

民俗作文【篇3】

薄如羽翼的竹蔑经过一双巧手的编织,摇身一变为夏日里给予清爽的凉帽。淡绿、米白在竹条中交织,戴在头上,是美的化身。

客家人戴凉帽的习俗,从北宋年间就有苏东坡的苏公笠记载。至今近一千年,甘坑凉帽的制作也有两百年的悠久历史。时间的沉淀在它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那年夏日,顶着烈日回乡有望奶奶。当那顶凉帽躺在我头顶上阻挠热意的侵袭时,我才明白凉帽出现的意义。

回到乡下,沿街走向奶奶家。坑坑洼洼的黄土小路在脚步的摩擦下扬起阵阵士灰,路旁的许多人家门口都摆上木制板凳,手拿摇扇,头戴凉帽,悠然自得地坐着享受夏日里的一丝清凉。在老屋的屋檐下,听六月,感受热风的掠过。

一路走去,行行色色的人无一不都有一个相同点,那便是戴着惊帽。特别是妇女,头顶上的凉帽花纹图案多变,似乎成为了村里的一件时尚单品。

我的从众心理开始涌动,到奶奶家时便迫不及待地询问奶奶:奶奶,我们家有凉帽吗?我也想戴一顶。奶奶和蔼的脸上浮现出笑容,从房间里拿出一顶放在了我的头上。

不一会儿,我的身影便出现在了镜子前。镜中的我头顶凉帽。有种无法言喻的韵味,原本以为古板普通的凉帽,没想到也有自已独特的美感。

我们小滢在臭美呢,奶奶年轻时可喜欢戴凉帽了,还会给凉帽织花纹。随着奶奶的述说,我好似回到几百年前,走在夏日的黄土小路上,沿着河边,忆当时的古色古香。从奶奶的口中得知,起初凉帽是客家移民发明出来的,因其夏日里带来的凉爽和独一无二的美,使用得愈来愈广泛,久而久之,戴凉帽便成为客家人的可俗。

凉帽的出现也打破妇女不抛头露面的古中原遗风。凉帽戴在女性头上,体现出女性美感和韵味,是对封建枷锁的冲击,也是古代女性力量的体现。她们不拘泥于封建的禁锢中,敢于用自己的巧手去编织美,更将这种美代代传承,编织出悠久历史。

在蝉鸣声中,我看见大片大片的绿意肆意张扬地在夕阳的渲染下铺满整片山野,延伸到火红的天边,看见奶奶微拱的身影在门外静谧地出现。奶奶坐在家门口,手里撕着竹蔑,均匀、轻巧的竹蔑条堆成小山,在晚风的抚摸下微微卷起。将织好的雏形凉帽扫上桐油,在夕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奶奶在门前的背影在晚风里变得模糊,而手中的凉帽却是那么清晰。古代女性对美的追求,对技艺的传承在老屋里变得清晰深刻;古代女性手握解开封建禁锢的钥匙,在朴素中诉说凉帽的故事。我坐在奶奶旁,将古老技艺带往更远的地方。

民俗作文【篇4】

按照广西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就开始了。这天,就是传统的小年,就是灶神爷升天的日子。人们杀鸡宰鹅祭拜灶神爷,企盼在新的一年里衣食无忧。

腊月二十五左右,人们必须选出一天来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此外,人们还要买菜,割肉和准备年货。

除夕,就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鞭炮声日夜不绝,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街上飘着一股烟火和酒肉的香味。人们在门口贴上新的对联,屋子里贴满了各色的年画。人们到了晚上还要吃团圆饭,在外边做事的人,必须要赶回来。此外,大人们就是要看《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孩子们燃放烟花,真的是快乐的时光。

正月初一,春节有一个高潮到了。大街上的店铺不但不关门,还有许多小贩在大街两旁摆了摊,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在大街上逛街,下棋,聊天。小孩们牵着大人的手,购买玩具。

正月初二,人们开始互相拜年,互相道贺。这天,就是不可以说不吉利的话的。

元宵上市,春节最后一个高潮到了,这一天,大街上就像是在办喜事,张灯结彩。有条件的人家,还会在门口挂上两个大红灯笼。还有猜谜踏歌的活动。大街上也许会有舞龙的节目,大家要燃放完剩下的烟花爆竹。这天,人们就是要吃元宵的。

过了元宵,春节差不多也就结束了。天气回转,农民开始春耕,学生准备上学,人们有回到忙碌的生活去了。

民俗作文【篇5】

摘 要:民俗旅游不仅是当前旅游发展的新热点,也催生出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旅游社区。在以特色文化为主的民俗旅游中,社区既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也是重要的利益相关方。社区的参与不仅可以带动社区自身的建设,也能够促进并保证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俗旅游;旅游社区;社区参与

一、相关概念

民俗旅游,实际上就是“民俗文化旅游”,是指人们暂时离开自己惯常居住的社会文化环境,到异地陌生的社会文化环境里,以观察、感受、参与、体验异文化为主要内容而进行的旅游活动,包括寻根访祖游、异国风情游、民族风情游、乡村风情游、古村古镇游、胡同老街游等以民俗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旅游活动。游客参加民俗旅游是为了体验不同的文化。文化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不断发展的结晶,它体现了一种异国、异地的文化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往往是唯一的。这种文化不可转移,只会呈现在它所缘起的特定区域,这个特定区域就是“旅游社区”。

旅游社区是指在民俗旅游景区这个较大的地理空间范围之内的人群活动区域相对独立、社会组织结构相对完整、拥有世代相传的民俗文化传统的一个人口聚落群体[1]。它可能是一个古镇、一个村寨,也可能是一条老街、几座院落。旅游社区具有社区的基本要素:人口、地域、文化和生活。与旅游景点最大的不同是——这些社区里仍然有居民居住,仍然有居民在此生产生活,而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正是“民俗”的生动体现,游客希望看到的也正是他们独具文化特色的生产和生活。近年来我国蓬勃兴起的民俗旅游催生出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旅游社区,这些社区也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不但自身获得发展的机会,还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发展。

所谓社区参与,既是政府及非政府组织介入社区发展的过程,也是社区居民参加社区发展计划、项目等各类公共事务与公益活动的行为及其过程,体现了居民对社区发展之责任的分担和对社区发展之成果的分享[2]。

本文所指的社区参与民俗旅游发展是指在民俗旅游的决策、开发、规划、管理、监督等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的意见和需要,并将其作为主要的开发和参与主体,以在促进社区全面发展的前提下保证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3]。

二、社区参与民俗旅游的必要性

(一)社区参与是实现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1997年在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与地球理事会联合发布的《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提出了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社区参与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做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保证旅游发展与当地环境、文化、社区协调发展,特别是要让社区参与到民俗旅游的全过程,要让社区居民认识到发展当地民俗旅游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相关,同时,当社区居民看到游客对他们的民俗有很大兴趣时,会产生一种文化自豪感,对民俗旅游发展也会更加支持。对于切身利益的关注,使得社区参与到民俗旅游发展时会提出更可取的建议,着眼于环境、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实现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

(二)社区参与民俗旅游发展可以带动经济发展。

旅游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服务业,相比于其他产业可以容纳更多的劳动力,且对劳动力的要求不高,因此发展旅游也成为了一种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旅游社区以自身的文化特色为资源加入到民俗旅游发展中,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虽然经济相对落后,但是这些地区往往保存着富有吸引力的、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吸引众多游客。这些社区不仅可以用独特的民俗吸引游客,还可以通过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交通、娱乐等相关服务,比如开办社区旅馆、传统手工艺品商店等,既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活动内容和服务内容,改善旅游环境,也可以解决社区内成员的就业,带动整个社区经济增长。

(三)社区参与能够为民俗旅游提供更加浓郁的民俗氛围。

与传统旅游相比,民俗旅游更加注重对于社会文化的体验,而不是普通的观光和娱乐。对于一个民俗旅游社区来说,当地的居民就是当地传统民俗的创作人和继承者,他们通过自己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和节庆活动,将独特的民俗文化再现给游客,比如云南摩梭人的生活习俗“走婚”,新疆哈萨克族的娱乐活动“姑娘追”等等。这些文化习俗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引人入胜的文化感染力。由社区居民再现的民俗活动,向游客展示当地的文化习俗,让游客能够真实地体验当地民俗文化,将会超越传统的导游讲解或者图文描述,形成更加浓郁的文化氛围,提高民俗旅游的质量,推进民俗旅游的发展。

三、社区参与民俗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成员参与意识薄弱,缺少主人翁意识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人只懂得逆来顺受,而不会去表达真实想法。社区在参与民俗旅游也是一样,一些社区成员会认为旅游开发建设只是政府和企业的事情,与自身无关,而不去关注社区民俗文化的发展。社区成员作为民俗的创作者,不仅不理解民俗旅游的真正内涵以及自己在民俗旅游中的地位,也没有参与民俗旅游的开发和建设,将会从本源上影响民俗旅游发展。

(二)缺少保障与激励机制

目前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还是一个新现象,发展不够全面,没有目前的法规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做出详细的说明。但是,在社区旅游中,只有完善的机制,才能保证社区真正能够参与到旅游的发展建设中,有了激励机制,也能调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

(三)文化冲击,阻碍民俗旅游发展

一些俄偏远的农村社区,居民长期不与外界沟通,保存着浓厚的传统习俗,对于外界文化不能理解。外界人的进入,会对他们的传统文化造成干扰,影响他们中一些人的情绪,产生不满或敌视看法。进而也会出现不愿意外人进入的现象,阻碍民俗旅游发展。

四、有效提高社区参与民俗旅游的途径

(一)政府起主导作用,鼓励社区参与民俗旅游发展

目前我国旅游市场机制还不是很完善,仍然需要政府的适当干预,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保障机制和激励体制来鼓励社区参与旅游的发展。例如,对提出合理发展建议的社区居民予以奖励,对特殊民俗文化的继承者给予补助,或者优先为社区居民提供旅游就业岗位,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鼓励社区居民加入到民俗旅游

发展建设中。

(二)将社区纳入民俗旅游规划和开发的决策方

传统旅游的开发更多的是由政府、投资商做决定,很少会考虑社区居民的意见。社区在旅游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无法表述自己的意见。而民俗旅游不同于传统旅游,民俗是由社区居民共同创造的,所以,如何才能将特有民俗更好地呈现给游客以及更好的传承下去,就必须要考虑民俗的创造者、继承者——社区居民的意见。只有他们才找到他们特有的民俗中的精髓是什么,如何将其更好地展现。尊重他们的`意见能够提高了当地人对旅游开发规划的支持率。所以,在开发民俗旅游时,社区居民的意见至关重要,他们理应被视为决策方。

(三)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制度

社区旅游的相关利益者较多,主要有投资者、政府相关部门、游客、旅行社以及社区居民。长期以来,社区居民由于其处于弱势地位,在旅游收入分配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状态。在旅游开发及发展过程中,社区居民让渡了他们对资源的所有权,比如土地、水源、交通等,旅游的发展对社区资源的占用普遍存在,理应在利益分配时考虑社区应该享有的权力。特别是民俗旅游,本来就是社区成员共同创造的,倘若不考虑其应有的利益,将会引起社区的不满情绪,从而影响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加强社区建设

虽然社区参与并不是旅游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是对于民俗旅游来说,它的人文性就使得社区参与变得非常重要。要使社区能充分地参与民俗旅游中,要注重社区自身的建设。对社区成员要进行相关旅游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对其宣传民俗旅游的意义,提高其民族自豪感。社区要定期向旅游部门反映意见,关注民俗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社区民俗旅游的发展,也能促进社区的建设。

五、小 结

民俗文化的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发展中逐渐沉淀下来的艺术瑰宝,应该受到保护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不同的民俗文化,让不同的民俗文化碰撞出火花。而社区是民俗旅游目的地民俗文化的重要主体和载体,也是实现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在民俗旅游发展中,不仅要注重政府、旅游开发商、游客的参与,也要重视社区的参与,通过不同方式使社区成员参与到当地民俗旅游中,实现社区和社区旅游一体化共同发展,最终实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福兴.民俗旅游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徐永祥.社区发展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孙九霞.旅游人类学的社区旅游与社区参与.商务印书馆,2009.

[4]陈丽华,董恒年.乡村旅游发展中社区参与的必要性与主要障碍及解决方案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6).

[5]唐小双.浅谈村镇民俗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的受益:途径与模式.农村经济.

民俗作文【篇6】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582012.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赶作业搞笑说说摘抄26条
下一篇 : 五一劳动节给老师祝福语集合20条
" 民俗作文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