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我们如何下手写高质量的作品的读后感?在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相信一些故事细节会引起很多人的感触。 我们可以将所思所感记录下来,为了方便查阅栏目小编整理了“湘行散记读后感”类的资源。

湘行散记读后感(篇1)

再读《湘行散记》,又一次感受到了从文先生那如水一般的文字带着湘西的秀丽山水,带着浓浓的湘西风情,带着对生命,对历史的感悟静静流淌而过。文字虽如水,过而无痕,却沉淀下了太多的叹息。

《湘行散记》收录了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湘行书简》《湘西》及《烛虚》等作品,可以说贯穿了从文先生20、30、40年代三个时期的代表作,他的散文创作在纵向发展上,因表现形式的的差别体现出三个阶段的不同风貌,展示出从文先生对生命意义始终如一的探究。

《湘行书简》作于从文先生回家探母途中,是他与夫人张兆和的一组信札,以散文般的文字描写了先生归途中的所见所闻,后来的《湘行散记》即是根据这些诗意的信札写成。仅仅是六篇散文,那条纵贯湖南西部的河流以及两岸的风光民俗人情,就被用清新优美的文字展现在世人面前。

湘行散记读后感(篇2)

沈从文一生坎坷,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第一任妻子的追求。校园爱情的单纯,如果说他对湘西的追求是干净纯粹的。但是,这样一个无欲无求的人,一生经历坎坷,确实是上天的不公。

沈从文先生在谈到自己的时候说,我从来不走君子的道德之路,只有艺术家探索的勇气。施蛰存老师说,沈有“苗汉混血青年某些潜在意识的偶然大胆”。这一刻让我想起了一个来自中亚的胡风男人,那个仰天大笑走出去的不羁男人,那个在钱柜里的孤独男人,举起我的杯子,我问明月,沈从文的老师仿佛就是这样的融合,诠释着绝对的自我和细腻的水。

在我的理解中,这样一个对政治因素极度不敏感的学者应该被边缘化。山河中人与人和谐的场景,他所追求的“边城”,他作品中的人性与生命之美,这些原型故事大多发生在山河厚重的湘西深处,这无疑给故事本身披上了一层朦胧之美的面纱。从故事本身到作者的创作意图,除了对家乡的深爱,对超脱生活的向往,无疑会给人一种逃避世界的猜想。寄情于山川,不知名利,不知政事,历代文人都重复过这种选择。但这已经超出了现代主流价值观的承受范围,这种享乐主义显然与追求经济快速发展和促进自我奉献格格不入。换句话说当代人,逃避世界就是不进步。在追求幸福而不追求幸福越来越严肃的今天,我觉得沈从文应该是一个热爱家乡却落魄的高士形象。其实不是。他不仅过着肆意欢笑的生活,还赢得了读者的尊重和青睐。似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中间。

湘行散记读后感(篇3)

这些文字,如清纯之花,让人难以放下;如坚硬磐石,在我心中挥之不去。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名著。书里写的是水手与妓女生活穷苦,但不会没有生活的希望。沈从文曾参过军,后离开队伍,改行作家。经他之手的作品,无不含有淡淡的忧伤。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就是作者对生活的期望,是水手和妓女对生活的希望。

在那时,生活就是辗转,在战争中平静地死去,不为人知;在穷苦中妻离子别,无人知晓。在逃离中苟且与他人同生活,十几年后再相见,却不认得了。仔细品味,竟含着痛苦。

然而,书中写的远不止这些。水手们干着以生命做赌注的活儿,收入却少之又少。妓女每天“多则二三十,少则一块八毛”却依旧快乐,毫不抱怨,水手上滩,必须互骂野话,妓女服务,必须令人满意;遇上激流,水手奋不顾身地下河顶船,碰上老板,妓女便让人随意摆布……在如此之困境中,他们依旧快乐,以至于随意。这难道不是对生活的希望吗?

读《湘行散记》会不由自地陶醉于沈从文的文字间。“牛保”还在热被中美梦,船上人就叫开船了。牛保也无可耐何,但心情依旧那么快地转好,与大家有说有笑,将前方看得一片光明。这对生活的希望,宛如纯真的花儿,千年百年都是一个样儿。

面对那不顺的现实,也许我们并不需唉声叹气,不需哭天喊地。只要放宽心,一切都会好。

我们能选择生活,改变生活。记起往日的好,未来的希望,将要使我们永远放宽心,心存不会灭的希望之火!

湘行散记读后感(篇4)

看完这本书,是一个阴雨连绵的下午,手边有云,刚开始浇的热水已经凉了,但我仿佛做了一个黄高粱的梦。

老教师沈从文先生,据说是个清纯的人。事实如此。看完这《湘行散记》,我追随了沈先生的脚步,细细体味了他的故乡。摆渡人的歌声依旧回荡在湘西的雾水上,吊脚楼上传来少女清脆的笑声。太阳没了,燃烧的一天有一半是晕的。我走过山和水,窥视着一个梦。

有意思的是,曾经是景区土匪的沈从文,在这本书里,把自己所有的温柔都献给了湘西的山水。他拉开了与新婚夫妇的距离,一般把眼前岱山的清水视为张兆和的清眉杏眼,于是山水成了他的情书,也许是给小妻子的,也许是给养育他的美丽湘西的。一个身心兼爱的男人,一切都蕴含着温柔和童心。

他写_,_,船夫,没有贬低,没有陌生人。所有好的故事都来源于生活,每个人都是活着的,真实的,活泼的。比如阿姨,叔叔,姐妹,兄弟。翻完卷子,还能看到他们轻快地跟你打招呼。隔壁妹子要下河洗衣服,前院小哥哥要随船扬帆。

世事艰难,歌声从未停息。从《湘行散记》,我看到了中国人最真实的形象,一边前进一边轻快地生活。而我一直相信,能从这样一个温柔的人文角度去写人的人,内心一定是有同情心的。他看到了湘西的粗暴和野蛮,但他并不轻视。他以景区特有的明亮天真的温柔来尊重这些东西的存在,尊重每一个严肃的生活。他下了船,去了土堆,和湘西妹子唱着民谣,和少年追踪者唱着粗犷的曲子,或者去找豹子一样的女人。哦,多开心啊!

一条河,一艘船,一个学者。他走在湘西的山川里,路过别人的故事,开始给爱人写信。古人说诗超群玲珑,无迹可寻。沈从文的文字随性而有灵气,其余的对家乡的山水充满柔情。他写文章的时候,好像是在画画,所有的遗憾都是轻描淡写地画着怜悯和遗憾。他透明清澈,但也单纯温柔。人走在这个广阔的世界上,总是有无数的招摇,无数的奇形怪状,安静中的热闹,这也是老师们清心寡欲的原因。

《湘行散记》中国文人的人文关怀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在浆声的阴影里,他听着摆渡人煎鱼的声音,构筑了一个我们自唐朝以来就乐此不疲的桃花源。

史铁生曾经说过,写作是为了不让生命的重量被轻轻抹去。沈先生笔下的浅湘西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但文章是永恒的。也许有一天,你会因为心里的大雨而无处可逃。可以去看看沈先生走过的风景,听听小屋下汩汩的水声,也可以像我一样偷看一场梦。

湘行散记读后感(篇5)

《湘行散记》中的《云南看云》让我着迷。沈文从先生在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把云南的云写得变化多端,把云的美丽迷人,出神入化地描写了出来。

沈先生通过对云南美丽的云的欣赏,发出了对当时社会风气深深忧虑的感叹。“大部分优秀的脑子全都被法币弄得昏昏的,失去了应有的灵敏与弹性。”国难当头却“熙熙攘攘,皆为利往,挤挤挨挨,皆为利来”。他们计较着毫厘之间的金钱利益,而不曾抬头看一眼多彩的云朵。

而今,人们早已脱离了战火和贫穷,社会安定,生活富足。然而,每日挑灯夜战的学子;傍晚走出地铁站的疲惫的人群;午夜还在打工的年轻人以及花天酒地应酬中的人们,和沈先生文中描写的形形色色只追求“法币”的人事状态多少有些相似。

云南的云“完全是水墨画,笔调超脱而大胆”,“天上一角有时黑得如一片漆,它的颜色虽然异样黑,给人感觉竟十分轻”。这些语言生动、真实地写出了云南的云的特点,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奇异的风景画。

沈先生通过云南的云启示我们要有“崇高的情感,去追求美丽而伟大的目标,不要甘心堕落,在国家危难时,更要挺直腰板,抗战到底。”

我们不止要为了生活而奔忙,还要心怀“诗和远方”。停下脚步,去听一场讲座,去书店转上一天寻一本好书,安安静静坐下来看一场演出……“去追求一个美丽而伟大的道德原则”,去想想我们肩负的责任,能为社会做点什么。

湘行散记读后感(篇6)

在图书馆闲逛着,目光无意间瞄到了一本《湘行散记》,呵呵,久仰沈老先生的大名,却从未读过他的作品。好吧,就从这本开始吧。翻开书本,一股古香古色的气息立即涌了过来,细腻的笔触,精简的图画,吸引着我继续前进。

书中描写的背景是湘西。在这里有流淌着的清澈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纯朴却沦为妓女的妇女;在这里你还能见到古老的西兰卡普织锦;品尝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烧酒和糯米粑;听到粗犷纯朴的情歌和号子声;能赶上哭嫁的媳妇背亲的队伍;见到热闹非凡的赛龙船。到底是古镇,一些古老的土家族习俗还没有被现代文明迅速地淹没到无处寻觅踪迹的地步。镇上人家有在沿河居住的,也有像星星一样散居在沿河山上的,河岸两边的吊脚楼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沈老先生真是擅长用极为精简的笔墨勾勒出湘西的山水人物。在他的笔下,人是鲜活的,景是生动的,物是立体的。

哇哇,如此美景,如此纯朴的风俗,怎不令我向往呢?想找个机会去湘西,亲自去体验这样如天堂般的地方。读沈老先生的文章,使我了解湘西,挚爱湘西。

字里行间,我能够感觉到沈老先生那份热爱生活的情感。沈先生年少即投身行伍,随军队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然而他对生活还是如此热爱。而我们呢,天天在工作学习中忙忙碌碌,只知道叫苦叫累,我们或许忘记了去发现身边一切美好的东西,所以,我们失去了太多。因此我们得端正生活态度,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敞开自己的心灵,虽然我们对于漫长的历史只是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们可以选择热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活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追逐理想。

湘行散记读后感(篇7)

1934年初,身在北平的沈从文,突然从老家接到母亲生病的消息,立即冒着严寒踏上了回老家看望母亲的旅程。1月12日,他乘车到达湖南桃源,在那里租了一条船,然后迎着风雪,溯沅水而上。经过十天的航行,他于1月22日回到了家乡——湘西凤凰。之后,他根据自己在船上度过的十天时间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及对少年时代的回忆,写了十二篇随笔,汇集成一本书,名为《湘行散记》。从此,贯穿湖南西部的河流和两岸的风景、民俗、情怀,以清新优美的文字展现在世人面前。

沅水发源于贵州省都匀县吴韵鸡冠岭,全长1033公里。它从西南到东北,在湖南省西部的雾灵山和雪峰山之间,在常德市的德山与洞庭湖相连。沈从文乘船经过桃源与麻阳之间,属于沅水中下游。河两岸的风景很美。但是由于山峦重叠,交通极其不便,所以自古以来就在闺房里长大的人都无法理解,充满了神秘感。沈从文的故乡凤凰,在他长大的沅水河畔。从16岁起,他就和当地土著部队一起迁移到湘、川、黔边境和沅水流域。这里的山河早已印在他的脑海里。所以,他一提起笔,那美丽壮观的景象就跃然眼前:山峰被河流环绕,虽然是冬天,却依然翠绿;河水随着地形的变化而下落,形成一条又一条,易下难上。水花四溅,声声轰鸣,蔚为壮观;经过陡峭的沙滩后,水变得平缓,往往有安静的深潭;有些地方,“整条河都是大石头,但是水很平,深不可测。《石头记》里全是细草,绿如玉,覆雪”,船“绕着石头记在河里走”,真让人觉得奇妙;偶尔岸边出现由吊脚楼和石板街组成的乡镇,高高耸立在河两岸,让他在湘西长大,惊叹不已,叹为奇迹。沈从文文笔比丹青好,画的沅水两岸都很美。他的文笔朴实无华,没有刻意夸张。人们经常用几句话来听。比风景更动人的是对家乡山川的热爱,藏在心底,掺杂着热血。

但如果说沈从文只描绘了沅水两岸的自然风光,那么他和那些纵情山林的文人没有太大区别。沈从文写风景不是为了描写风景。他的风景常常作为“人事”的背景出现在沅水河畔。他的笔墨更多的落在了以河为生,生活在河两岸的人们身上。在沈从文的笔下,那些喝着酒航行如飞的淳朴船夫,那些住在吊脚楼里敢爱敢恨爱的女人,那些看着赛龙舟欢呼雀跃的孩子,那些在煤矿里挖煤的“黑脸黑手”男人,那些勇敢可亲的士兵,甚至还有那些粗鲁豪爽的`土匪,构成了沅水两岸独特的乡村文化场景,他们的喜怒哀乐、疾病、死亡的故事是那么的平常,却又是那么的惊心动魄。沈从文对这几代人生活在高山峡谷中的人们有着深切的同情。他为他们的“悲惨生活”感到不安,担心“当地经济”每况愈下。然而,读《湘行散记》,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沈从文对这些人发自内心的深情:“他们是那么庄严,对生活忠贞不渝,却自然而然地承担起自己的那份命运,为自己和孩子而活”,他们被自己“无论如何生活,为了生活,他们从来没有逃避过自己应该付出的一切努力”所感动,被自己“在自己的习惯生活和命运中,也是如此”所感动从他们身上,沈从文意识到“平时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对于生活,对于爱恨情仇,似乎与他人完全不同”。他有什么感受?沈从文没有具体说明。但从他平淡而激昂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他的声音:历史是一条河流,是一代代人像居住在沅水两岸的“低贱”山民一样形成的;也许他们一生默默无闻,没有机会奢华辉煌,但他们简单的生存生活也是庄严美好的。

壮丽的景色和朴素的人事交织反映,贯穿了《湘行散记》的全书。从那些话里,我清晰地感觉到,虽然他已经离开了遥远的家乡,虽然他不再是一个生活在河边的顽童,不再是一个四处流动的土著部队的士兵,他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但他似乎仍然经常生活在过去的沅水流域的梦里。他用文字把湘西的沅水流域建成了想象中的王国。《湘行散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部简短而生动的沅水流域史。因为他的文字,湘西沅水流域某个时代的面貌、声音、恐惧、希望,被永远保存下来,回荡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中。而水原,一条穿越湘西群山的普通河流,与沈从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在谈论沈从文的时候,自然会谈到他关于湘西的文字,以及恢弘的沅水。说到水原,人们不禁会想起《湘行散记》中的美言和它的作者沈从文。

我常常想,沅水河,作为一条河流,不仅带给沈从文经验、灵感和智慧,也带给他直面人生的勇气。1949年后,沈从文因为政治环境而放下了写作的笔。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他并没有像很多文学大师那样成为一名政治公务员。相反,他默默地转向了文物研究,在这个新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条河和河两岸的人事经历,我觉得,让他能够面对磨难,持之以恒。水原,一条普通的河,不是沈从文的河吗?

湘行散记读后感(篇8)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代表理的散文作品集,这本书好似一个世界,便是向往的那个世界,我在此中也看见了作者笔下的湘西世界,文字是优美的,又是天然的。沈从文从小便投身以伍,随军碾转,川黔湘边境。他从小就开始吃苦,着遍了社会的黑暗,在队伍的救助后,就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这本书便是记录他所见所感,并暗中反映了当时中国底层生活社会的真实场景。

在这本书中,有几个片段让我印象很深刻其中一个是“一个多情水手和一个多情妇人”,水手们每天冒着生命危险在河中进行工作。如果沿不幸遇险,那么他们还得跳进那冰冷刺骨的可水中将船脱离险境。这是水手们受生活所迫不得不去工作,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卑微。那景,似乎与崔颢的《花干行》似曾相识呢?

《箱子岩》中,在那呼啸的寒风中颈缩手修补渔网的几个渔婆,那跛脚年轻人,历历如画。文中那如日落时的画面写出了对于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想法。

在遨游湘西中,体会着人心的质朴,“我还愿意再活十七年,重来着看我能看到这难以象的一切。”

湘行散记读后感(篇9)

十年前到湘西凤凰旅游的时候,突然被眼前一座不起眼的老宅门匾所吸引:沈从文故居。原来这里竟然是沈先生的故乡啊!青山、秀水、吊脚楼、苗家女子……难怪能写出《边城》这样秀美的作品。这是一个四合院式的建筑,里里外外共十间房屋,重檐黛瓦、雕花门窗,见证着数代沈家人的悲欢离合。这里是沈先生小时候居住的地方。想到百年前沈先生在此玩耍,而今斯人已逝,不禁心生无尽感慨。

沈先生的一生颇为传奇。15岁时即参军入伍,奔走于湘川贵的崇山峻岭之间。后来写《湘行散记》里的诸多军人而得心应手,或许与他早年的经历颇有关系吧!20岁时,成为中国最早的北漂。无大学录取,于是到北京大学旁听。虽到底没有获得一张北大的文凭,但弃武从文的沈先生居然文学才华如岩浆般喷薄而出,终成一代文学大师。

我最初听到沈先生大名是因为他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于是很好奇,与沈先生同时代的作家成百上千,有名者也很多,为什么唯沈先生会被提名,而且还是两次?于是,翻开《边城》。这是一部挺浪漫的小说。没有鲁迅先生小说的压抑,没有巴金小说的对封建家庭束缚的抗击与挣扎,有的,只是灵秀的少女,慈爱的爷爷,帅气的小伙子……结局虽略带伤感,但读者相信,翠翠终会等回心爱的傩送的。

后来读《湘行散记》的时候觉得很奇怪,怎么一部散文集里一大堆书信?百度了一下才知道原来这其实是一本家书集。新婚燕尔的沈从文听说母亲病危,于是急急地赶回凤凰。答应夫人每天写一封信。后来,沈先生把这些信结集出版,也就成了今天的《湘行散记》了。这其实是一本不太好读的书,不知吴越美女张兆和女士是否读得懂。因为动不动来点儿湖南方言。虽然我也去过湖南几次,但有些方言也实在是读不明白。而且,也不知沈先生当时怎么想的,文中乡野山人的各种粗言俗语也一一记录下来,看着颇有点别扭。

于是,这样一本广为大众称道的作品断断续续读了几次才读完。最近为指导学生写作,又把其中几篇翻开看,才慢慢品出点味儿来。看似风流不羁的水手其实有着人间最宝贵的真情,巴巴地把作者送他的几个苹果送给情人。看似水性扬花的女孩子其实有着说不尽的辛酸与悲凉,看似玩世不恭的少年军官有着凛然的正气……突然才明白沈先生写作背后隐藏着对故乡人无尽的爱,对世间真情的渴慕与赞美。这,不也正是我们所缺乏的吗?世事变迁,几十年倏忽而逝,但人间社会依旧冷漠,依旧凉薄,或许这就是今天沈先生的作品仍会让我们推崇倍至的原因吧?

可惜沈先生后来没有继续从事文学创作,转而从事文物研究,对于读者,颇有点遗憾。晚年用尽后半生心血出版一本《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享誉海内外,真应该借来读读了。

湘行散记读后感(篇10)

读过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后,我对湘西有更多的解。虽然我从未去过湘西,但却在书中体验到不一样的湘西。

生在南方的我,对湘西的解甚微。在我眼中,湘西是一个充斥着原始神秘的地方,那里有神奇的巫术、蛊毒、赶尸术等,神秘莫测,奇幻怪诞。在地理书上接触到的湘西是;地理位置偏远,土地贫瘠,矿产丰富。有人说千百年前的陶渊明写下的《桃花源记》,描述的“桃花源”便在此地,那时候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之地,而如今,湘西的交通条件大为改善,但在现代的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条件下,湘西的生产,建设,教育,文化还是远远落后的。

在《湘行散记》中,沈从文记录着他在船上的所见所闻,他由武陵过桃源时,遇见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这位朋友是一个渔夫,但是却戴着一顶价值昂贵的帽子,这是能引起妇女们的注一件稀罕物。我对这个人物的印象较为深刻,他是一个粗俗中又带着些优雅的渔夫,很有特色。这个戴着水獭皮帽子的男人对一切满不在乎,是个爱玩字画也爱说野话的人,但他却是真性情,懂得的道理也多。虽然这个“水獭皮帽子”仅三十五,但是却有着自己的追求和思想,这是让我觉得值得关注的。

在《湘西散记》中,引起我的关注的还有那些水手和妓`女。水手们不畏惧生死的精神对我有很大的触动,常年漂泊在外的经历让人不禁黯然,离开家人,在江河上与水共生。他们常年在外头漂泊,缺乏情感寄托,便对吊脚楼上的妓`女产生深深的情意。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618101.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考试失败后的励志经典句子精选
下一篇 : 秘书自我鉴定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