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励志的句子经过细致的筛选,为大家挑选出了“曾国藩读书心得”这篇文章。如果你需要的话,可以立即将本页面收藏起来。经过不断地实践与理论学习,我们都会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而将这些想法记录下来,可以不断地增强我们的个人写作技巧和能力。

曾国藩读书心得【篇1】

初读《曾国藩家书》,是在20xx年,我正读大二,虽然专业是历史,但本科所学毕竟有限,对历史人物的研究也实在肤浅。有一次到旧书店淘书,不经意发现书架上放着一本岳麓出版社的《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是曾国藩去世后,李鸿章、李鸿藻兄弟二人编辑而成,收录曾国藩家书435封,比较全面。书的品相九成新,书页有点泛黄,但仍能嗅到出厂时的淡淡墨香。那时捧读《家书》,只觉得曾国藩是个异常心细又贫困交加的人,从北京运往湖南的几两白菜种子,都要在信里反复询问收到了没有?关于兄弟子侄的教诲,也常常苦口婆心,甚至有点喋喋不休。在京城已是朝廷二品官,居然有不少书信是向家人借钱,真有点啃老族的感觉。那时候,身在象牙塔,年少无知、阅历较少,虽然通读《家书》,但不求甚解、感触不深。

再读《曾国藩家书》,已是毕业之后的第五年。有了家,有了孩子,有了压力责任,有了对工作生活浅显的思考和感悟。静夜之时,便常常将《曾国藩家书》置于床头,圈圈点点、细细品味。读书的过程,让我渐渐了解到,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毁誉参半:他是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多延续了60多年,但他处理天津教案受到荣禄欺骗,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致使晚节不保,成为时人眼中的卖国贼;他地位显赫、修养精湛,但他也镇压农民起义、手段老辣,被民众冠以曾剃头的恶名

当然,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历史人物,史家自有公论。但无论关于他的争议多大,我们都无法否认他的《家书》平淡中蕴含着真知良言,那些关于修身齐家、为学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带兵的感悟,是他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思想精华。

因此,品读《曾国藩家书》,就像与一位历尽沧桑、充满智慧的老者晤谈,字里行间书写着他对世事变迁的独到见解、对人生浮沉的深邃思考、对学养修为的孜孜不倦。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比如,关于治学,他力求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他说,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让我想到自己读书时常半途而废,貌似博览群书,实际未通一本、未精一门;更让我联想到,读书治学如此,为人做事又何尝不是如此?作为年轻人,我们往往在做事上常立志而做不到立长志,往往在业务上囫囵吞枣而做不到如琢如磨,这些浮皮潦草的不良习惯,想来怎能不让人觉得惭愧?

关于做人,他力求谦虚谨慎、谨言慎行。他说,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让我常常反思作为年轻人,我们就像打磨未精的玉石,初有形状但燥性未除,往往在生活上贪图安逸自在而不愿经受艰难困苦,往往在处事上喜欢大自我小天下而做不好谦虚谨慎、虚怀若谷,这些浮躁不堪的不良习惯,想来怎能不让人汗颜?

关于为官,他力求清清白白、廉洁自守。他说,予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让我常常想到,从政做官不仅是组织赋予的一种权力,更是肩头扛着的一份责任,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既不能把官位大小作为荣辱的标志,更不能心存做官发财、谋取私利的念想。

关于胸怀,他力求心态平和、不悲不喜。他说,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让我常常想到,我们阅历尚浅,看待功劳苦劳,有没有做到心态平和、随遇而安?如果没有,我们的境界和胸怀就还需要千锤百炼!

关于忠诚,他力求表里如一、至诚至真。他说,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让我常常想到坦诚、真诚、忠诚不仅是一个人应有的重要品行,更是为人做事、赢得认可的重要前提。只有坦诚待人,真诚做事,忠诚事业,我们才能在历史长河里做出踏石留印的事功、开拓波澜壮阔的明天,赢得大众的点赞!

关于精神,他力求坚持不懈、昂扬上进。他说,精神越用越多,阳气越提越盛。每天做的事情越多,晚上睡眠就越轻松,要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让我常常想到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要活出精彩,必须时刻保持饱满向上的精气神,不虚度、不耗费每一寸干事的光阴。这样,当我们回首人生的时候,才不会觉得经历单薄、记忆苍白,才会欣慰的感到一路走来、收获满满!

关于家风,他力求克勤克俭、杜绝浪费。他说,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让我常常想到家庭生活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年轻人,贫困时要学会安贫乐道,富足时要常思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必须时刻保持刻苦勤勉、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

关于交往,他力求择善而交、净化朋友圈。他说,道不同不交,谀人者不交,恩怨颠倒者不交,不孝不悌者不交,落井下石者不交,德薄者不交.让我常常想到,社会即是江湖,往来形形色色,与人交往还需慎之又慎,时时刻刻都要守住底线。

关于言谈,他力求老成执重、不信口开河。他说,道听途说,聪明的人嘲笑你,无知的人为之惊骇。惊骇之人最终会弄明白你在骗他;嘲笑你的人看不起你,你再发誓他们也会怀疑.让我常常想到,当今时代通讯便捷,手机在握,人人都是电台,面对网络流言、官场传说,必须嘴上挂起一把锁,学会辨别真假良莠。

《曾国藩家书》洋洋洒洒数十万言,品读《家书》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虽然两次读它,感触大不相同,但我理解的依旧比较肤浅。但我相信,随着年龄增长、阅历渐丰,等我再次品读它的时候,一定还会有更多更新的感受。这些感受会更深刻、更透彻,可以帮助和指导我们的人生。

曾国藩读书心得【篇2】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残喘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可谓字字良言,句句妙语。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的“三不朽”之说。曾国藩虽出身低微,却从小发愤图强,立志“澄清天下”。立志之后持之以恒,对人对己坦坦荡荡,每日自修、自省、自律,实现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理学名儒”,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孔子曾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名经历了几千年岁月打磨依然闪烁着金子般光芒的警世名言,不知激励了多少有志之士。人贵有志。但“志”对于人来,不能仅仅作为一个符号和标记,一旦树立了远大理想,就要对它负责。一部《曾国藩家书》让我仰望到曾国藩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灵世界,感悟到一个家庭崛起自有其自身的密码,更触摸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

曾国藩认为读书要“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己矣。”讲究“志、识、恒”;鼓励其弟“不能不趁30以前立志猛进也。”、“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讲求立志需严,求强当在自修处着力,内心修养、素质的提高,经过日积月累,形成高山景行的道德品格,做到真强;教育家人“做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以“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为处世为人之本,悉心体会“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勤劳、谦逊、戒骄、宽容、节俭、坚忍、自强,在其家书中屡屡可见,言之切切。

人们常说,子孙有用,留钱没有用;子孙无用,留钱也没有用。令人感慨的是,曾国藩身为朝廷重臣,手中实权在握,竟然入不敷出,“亦将欠债”,“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再三叮嘱家人要力行节俭以不致亏空,这在一般人看来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然而,这却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廉”字,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曾国藩是做到了,与今天那些利用职权大捞钱财、中饱私囊的的“蛀虫“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尽管书中不可避免地留下了那个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但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又怎能以点代面、求全责备。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经济跳跃式地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雄心壮志,也引发了浮躁之气。各个领域追求短期效应、表面效应之风盛行,许多人不是在基础工作上下功夫,而是沉浸于“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比比皆是。这部家书值得每位有志之士一读,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塑造自己,特别是当今人民的公仆们更应好好读读曾国藩的“八本堂”,谨记“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每日审视自己的心灵,是否做到了“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读书心得【篇3】

刚读完第一章,最大的感受是曾国藩在自我反思前后的变化,反思前曾作为读书人出生,是一个典型的清高直率眼中容不得一丝苟且的读书人形象,愤世嫉俗,刚正不阿,对咸丰皇帝,对同僚,对亲朋好友,都是如此。

正是因为如此,虽然组建湘军抗击太平天国,却并未得到相匹配的嘉奖,而在这之中更是得罪了湖南江西几乎所有同僚和京城天子。所幸在居家戴孝的几年里,反思自己为人处世中的性格缺陷。重出剿灭太平天国军队过程中与皇帝示弱,与同僚交好,以入世随俗的态度对待所有人,表面老奸巨猾老练圆融,内心仍是质朴刚正初心不改,竟在复杂的清末环境中如鱼得水建功立业。

联想到自己平日里也有那种出自读书人本身的自以为的清高孤傲和极端自信自负,遇事盛气凌人,也开始调整自己待人接物方式。另一点是想到成电学子仿佛都有这类似臭毛病,从技术角度来看没有任何问题,但成电学子总是难以成为一家公司的管理核心,与此种氛围不无关系,他们大多埋头苦干,执着于技术而缺少处事的圆滑,不屑于技术以外任何事。

曾国藩读书心得【篇4】

有人说他是刽子手,叛国贼,汉奸,却也有人说他是道德文章冠冕一代,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千秋功过任评说,但无可置疑,这本令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研读一生的国学经典,会让每一个人都从中获得精神力量。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真不真耳!曾文正对其四弟如是说。我们热爱学习,我们渴望发奋自励,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会因身边的环境受到干扰。我们总是抱怨环境怎样怎样,殊不知: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人苟能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若是志向足够坚定,又怎会因为时间地点不适宜而去放弃呢?毛泽东则是最好的例子,心中有志,且并不是短志,于闹市中读书,怀着鸿鹄之志创建了新中国。虽然最后我们不一定成为圣贤豪杰,但我们也会一步步向目标靠近,成为最棒的自己!

在《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的诚信思想尤为令人记忆深刻。曾国藩并不聪颖,却官至直隶总督, 原因很简单,一个诚字取胜。他不仅要自己做到诚信,以之立本,也处处以诚要求自己的下属,湘军之所以上下精诚团结,与诚不无关系。诚更是作为精神支柱,信赖的源泉,所以他的部下对他忠心耿耿,无一人背叛他。他教育自己的子女要诚信做人,凡与人交际,当求其诚信之素孚。,子女们将诚信奉为圭臬,而曾氏子孙也英才辈出。诚信,只要有人际交往的地方就需要它的存在。而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诚信不仅是做人之本,也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所要具备的良好品德。天之所助顺也,人之所助信也。只有做到人人诚信,才能还我们健康安全的食品,才能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让国家走向文明富强之路!

曾国藩,虽身居高位,却自奉节俭,无异于寒素之家。他留下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的家风。于起居,曾国藩每餐只吃一样菜,时人称其为一品宰相。于子女,他见到京城子弟挥霍无度,便让夫人、子女一直住在乡下,大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以廉率属,以俭持家,暂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改革开放后,许多人纷纷踏上小康之路 ,生活开始好起来,越来越多人追求物质享受,浪费铺张,而忽略了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曾国藩家书》让我明白,人不管身居何位,不管贫穷还是富有,都没有理由去浪费。于国家,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多少王朝的兴衰交替都是因为统治者的铺张浪费。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讲话中说道: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的现象,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是的,只有勤俭节约才能解决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才能让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才能让社会的根基更加稳固。

末了,慢慢合上《曾国藩家书》,无关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无关其他,只能默默赞叹: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虽然曾本人维护的是封建统治,但他的治政、治家、治学之道,对提高个人修养是不无益处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不无益处的

曾国藩读书心得【篇5】

最近,我在网上读了《曾国藩传》。

这篇文章令我感动的是:曾国藩的一生好学和他的忠诚。曾国藩一生忠诚勤俭为根本,灵活多变的处世态度。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他并不是一个天资聪明的小孩,但他讲究学习方法。他要求自己遵守克己之道,不断地自新和反省自己。最后成为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倡导洋务运动,创立湘军。在治家,治军,治国,教育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树。

我们在生活上要学习他的勤俭作风。在学习上要学习他的善于积累经验和教训,日日不断地反省自己。正如他所说:“人要无一日不读书。正是他的一生好学,忠诚的品德,造就了他成为中国近代史赫赫有名的人物之一。

成语赫赫有名:赫赫:显着盛大的样子。声名非常显赫。如:《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又如:况且他罗家也是著名的盐商,不过近年稍为疲了点罢了,在外面还是赫赫有名的,怕没人知道么?——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曾国藩读书心得【篇6】

一年前我在百度中搜索曾国藩关键字时出现一个推送:曾国藩到底有多可怕。其中谈到了曾国藩的自律程度,令人感叹。自此,我开始阅读曾国藩的相关书籍,《曾国藩家书》是写给父母兄弟,更是写给我辈读书济世之人,字里行间尽是一位沧桑老人的人生感悟,一位古圣先贤的谆谆教诲。

如今社会的发展迫使我们告别了书信,同时告别的还有纸张独具的温情。读《曾国藩家书》感觉特别亲切,它让我们看到曾国藩的另外一面,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每一句话都感受得到作为父亲,兄长浓浓的亲情。曾国藩在困苦之境也不忘关心弟妹,是最好的哥哥;繁忙之境也不忘教诲子女,是仁慈的父亲;窘迫之境也不忘接济族人,是最好的亲友。

曾国藩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等方面,都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兄弟的学习状况,从中可以看出曾公对学习的重视。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物质极度发展的今天,文化的匮乏带来很多社会问题,这也是我们急需解决的,中国强则少年强,少年强则中国更强。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才是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素质的关键。

曾公在一封信中有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为兄弟们设立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诗到经,从读书到修身,详细至极。在曾国藩的家书中真正体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在330多封家属中,他讲求人生道理,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我们的教育似乎太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若想成才,必要加强道德修养。我们定当思考一味的追求技能,而不懂何为“孝”,何是“任”,如此何以“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曾国藩读书心得【篇7】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咸丰年间19世纪中叶)。《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而《曾国藩家书》也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家书一部,修身、齐家、治国,用心良苦!戎马卅年,立功、立德、立言,光耀后世!在当今社会,教子成材一直是困扰天下父母的最大难题,很多孩子因为成绩不好就会被贴上“笨小孩”的标签。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小时候也被看作是不会读书的“笨小孩”。

公元1825年的一个夜晚,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正在点灯苦读。此时这户人家的房梁上趴着一个贼,他就打算等这户人家的灯都熄了,趁着黑灯瞎火他好下来偷东西。这主意是没错,这想法也没错,可问题是底下读书这孩子他特别的笨。他在底下背《岳阳楼记》,磕磕巴巴就是背不下来。倒腾来倒腾去,十几遍下来小偷都基本上会背了。这个小偷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噌”的从房梁上跳下去了,劈手把他手里的书夺过来,往那个桌上一扔:“瞧你个笨样,你说这文章有什么难背的?”小偷一张口,就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说完了袖子一甩满脸激愤地扬长而去,东西也不偷了。很遗憾,我们不知道这个聪明的贼叫什么名字,但是有幸的是,我们知道这个笨小孩他叫什么名字,他当时名字叫曾子城,这个名字大概我们都不熟,但他后来改了个我们都特熟的名字,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的家书》内容简介

《曾国藩家书解读》讲述了:正如人生成长的阶段不可超越一样,生活的历练与世事的洞明是获取生活智慧和人生体悟的炼狱,更是走向人一生通达化境的必要旅程。跟随曾氏的朝圣之旅,感受一个生命的人生轨迹,参透一种人性的生命智慧,热爱生活的人都能从中找到你我正在寻觅的思想捷径。

曾国藩读书心得【篇8】

记得上初中时,从历史课本上知道了曾国藩这个名字。他是镇压太平天国出现在历史书中的一个反面人物,忘记了是书中介绍,还是老师讲的,曾国藩又叫曾剃头,从此以后,曾国藩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胖胖的身材,臃肿的脸上长着双三角眼,一副贪官、坏蛋的模样。

后来,先生看《曾国藩》小说,我不解地问他为什么喜欢看可恶的人,他说曾国藩很了不起,被称为历史上的千古完人;还说毛泽东非常佩服曾国藩。我对先生的话将信将疑,所以也没兴趣看曾国藩这部小说。

再后来,办公室同事从图书室借了《曾国藩》,无聊时,我拿了其中一本翻阅。结果我迷上了这部小说,一看不可收拾。三本厚厚的书,我用一个月时间看完。小说中的曾国藩比较完美,做事很周到,我以为这是作者用艺术加工的方法在褒奖曾国藩,把他在历史上的过给缩小了。我并完全相信小说中描写的曾国藩竟然有这么高尚的品德。

前几天从图书室借来《曾国藩家书》,被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生追求所深深吸引,被他高尚的人格所折服。相信《曾国藩家书》的内容应该是比较客观、真实。

《曾国藩家书》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

提倡勤俭。他说大概凡是带兵的人,大都渐渐地填满了自己的腰包,我禁止不了别人随便索取,只求我自己不随便索取。他从自身做起,以身示范,勤俭节约,给官兵们做了榜样。他不仅自己在军营中以身作则提倡勤俭,几乎在每一封家书中,他都提醒家人一定做到勤俭,并告诉家人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由勤俭想到了时下兴起的穷养男富养女这个话题。我对富养女这一观点不认同,应该无论男女从小都应该穷养。父母担心女孩子长大后产生的虚荣心,生怕别人一个汉堡就骗走,所以提出富养。其实一味地满足着女孩子,会适得其反,让她的虚荣心更加膨胀,试想有多少钱能满足一个爱慕虚荣、贪图享受的女孩子的欲望?相反,从小教育她勤俭节约,她会懂得父母劳动的艰辛,理解生活道路上的艰难困苦,养成勤劳节俭的好习惯,这样的女孩子长大后品德更高尚,人格更健全。如曾国藩所说家败离不开奢字,个人败离不开逸字,叫人厌恶离不开骄字。

做事持之以恒。他告诫儿子大凡人做事,就必须对此事全神贯注,始终不懈,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曾国藩在军营中,每天都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他还对曾纪泽说:读书记性平常,这不值得忧虑。所忧虑的第一怕不持之以恒,第二怕随笔带过,并没看懂。这告诉我们,事业有成得人,不一定记忆力好,先天素质好,而可能在于他具备了优秀的品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记得卡尔。威特把坚持不懈看做是孩子应该必备的良好习惯之一。他时常教育卡尔,认准一件事后就要尽全力去努力,只要有恒心,只要能够坚持,那么,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今天,在教育孩子上,不仅要求孩子养成做事持之以恒的好习惯,当父母的也应该身体力行,影响子女,为孩子做出吃苦耐劳、做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好榜样。因为人生只有持之以恒才是首要的美德。

时常反省自己的所做作为。内省是儒家提倡的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从《曾国藩家书》中看出,他一生都在不断地反思和反省、自责。他说回忆往事,没有一件不后悔,没有意见不狭隘。无论在品德修养上、还是治家上,还是教育子女上,很多信件中,都能感受到曾国藩时时处处都在反省中,把有用的告诉家人,让他们坚持去做,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足和缺点告诉家人,让他们以此为鉴,防止在他们身上发生。我生平三大羞耻:各类学问都大致涉猎到,其边际唯独天文历法毫无所知,这是第一耻;没做一件事情,进行一项事业,往往有始无终,这是第二耻;小时候鞋子,不能临摹一家字体,造成多次变换致使书法没有成就,迟钝而不适用,这是第三耻。他把自己过去的不足和缺憾,告诉儿子,并希望他引以为戒,不要犯他曾经犯过的错误,争取做的完美。曾国藩之所以有着这样高的声望,被称为千古完人,应该与他一生的内省有着很大关系。这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孔子说吾日三省乎吾身,如果我们也经常反思和反省自己的行为,有点和优势继续发扬,对缺点和不足敢于面对和改正,在教学和生活中一定也会大有进步。

做人要谦虚、谨慎反对骄傲。曾国藩说自己贫穷无知,竟然官到一品,身居高位,还时常反省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可见他是多么谦虚的人。他不仅自己做到谦虚、谨慎,还通过书信经常提醒家人时刻不要表现出傲字,他说古今中外有才干的人,都因一个傲字招致失败。记得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里,成为了这个所里学历最高的一个人。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听说他俩也就是本科生学历,有啥好聊的呢?这么想着,他看到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似地跑到对面上厕所去了。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飘回来了。怎么回事?博士生刚才没去打招呼,现在又不好意思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哪!过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了几步,也迈步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了。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过了一会,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于是也起身往水里跨,心想:我就不信这本科生学历的人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只听扑咚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两位所长赶紧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反问道: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而就掉水里了呢?两位所长相视一笑,其中一位说: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桩子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不了解情况,怎么也不问一声呢?可见骄傲自满,只会让自己表现出肤浅和无知。谦受益,满招损。谦虚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我们要经常审视自己,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会使自己进步。正如毛主席所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畅想在别处:假设曾国藩把一部分精力、能力用到研究自然科学上,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形?说不定他会成为那个年代的着名科学家,他会用自己的科学研究造福于人民,甚至为世界做出卓越的贡献。然而,那都是假设,历来我们的民族崇尚文学,缺少对自然科学的正确引导和教育。《曾国藩家书》的字里行间,绝大多数是教导家人如何为人处世,如何读书,书籍也是限于历代经史,只有一处提到让曾纪泽学习天文历法。联想到今天我们经常说的国际之间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些片面。自古以来人们都重视读书、教育,而教育的内容是什么?多数是向学生灌输死的知识而已。如果教育的内容少一些空洞的说教,多一些动手实践内容;少一些子乎者也的死记硬背,多一些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少一些整齐划一的空间限制,多一些自由想象的空间;少一些圆滑的出事规则,多一些简单、坦率的诚信教育,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兴趣、爱好会是怎样的情形?

曾国藩读书心得【篇9】

上学的时候教科书上讲他是个镇压革命的刽子手,高中时候很奇怪书店里摆的那么多国贼的书,真的好多呀,还灰糊糊的封皮,宛如历史垃圾的颜色,隐隐还知道和厚黑学搅和在一起,对于国贼和厚黑本人都很不感冒,出于反感一直没有想过要读。

后来渐渐明白所谓的太平天国运动不过是一场残暴的杀人运动,洪秀全荒淫无耻,他建立的暴政只怕比满清贵族更加可怕。渐渐改变了看法,也许曾国藩是个值得了解的人物,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这本马东玉教授所着的《曾国藩本传》。

原来他的本行是个大学士,出身寒微,生性淳朴,自幼苦读,才思聪颖,中举后中进士,勤学不辍,有人称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理学大师,而且由于在京颇着清望,得到朝野的一致认可,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如果没有京官以后的对抗太平军,他或者成就一代大儒。

之后白手起家,在八旗兵、绿营兵之外筹建地方武装,初战大败,投水自尽被救起,之后的战事胜多负少,在八旗兵、绿营兵一触即溃的危机关头扭转了形势,步步为营,逐步压缩了太平军的空间。

但是,因为湘军是团练武装,打出湖南以后更加无依无靠,曾虽为中央二品大员,但并无地方实权,粮饷兵源到处有求于人,官场腐败、彼此扯皮,皇帝又担心他权力过大处处掣肘,几年下来受尽了气,难以尽述。愤而借父丧委军家居一年半,开始的时候整日漫骂,书中说:自入仕途,以孔孟入世救世,对自身的修养严厉酷冷,一丝不苟;对社会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坚定胸怀。持身严谨,奋发向上,关心国事,留心民情,因而赢得君王信任和同僚的尊崇,十年京官春风得意。正是抱有这种信念,以一文官而白手建军、治军,5年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出生入死。但是,为什么皇上反而不信任?为什么上至枢垣,下至府县,都那么忌恨自己?心中苦闷抑郁。

后通过阅读道家的着作,大有感悟,发现:同样为人处事,孔孟主张直率、诚实,而申韩(申不害、韩非)等法家却主张以强碰强,硬对硬,老庄则主张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弱反而能强,柔则是至刚。把老子的言论对比自己过去的行事,他发觉自己处处直截了当,用的是儒家的至诚和法家的强权,表面上痛快干脆,似乎是强者,结果处处碰壁,实质上是失败,是弱者。到头来弄得上上下下处处是敌人,前前后后处处是障碍。过去也知道大方无隅、大象无形、大巧若拙,但一直没有真懂,所以自己的行事恰好是有隅之方,有形之象,似巧实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是无形无象、鬼斧神凿的。大柔非柔,至刚无刚,太妙了!读到过里、想到这里,曾国藩如同从黑夜里一下子走上了光明世界,

发现了作人处世的真正秘诀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曾国藩读书心得【篇10】

偷得浮生半日闲,随手捧上一本张宏杰先生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品读了这位重要历史人物的一生。张宏杰先生此书别于大街小巷中的曾国藩“成功学”,一般写曾国藩的书,读来气势恢宏,多数详述了曾国藩如何取得成功,几乎全是励志之言,给读者的感觉更像是“神一般”的`存在。

然而,张宏杰先生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从点滴细节入手,更是通过对曾国藩进行普通人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一个普通人“不普通”的一生,整本书读下来,给了读者更多的代入感,让我们感觉,这仿佛正是在写我们自己。Www.j458.cOm

书中的曾国藩,是一个同你我一样的人,既有“正面”,也有“侧面”。书中描述道:曾国藩也有一些“小毛病”,他老人家很少洗澡,经常几个月才洗一次脚;他也面临日常生活的窘迫:在做穷京官时,成天为钱发愁,为了在即将到来的祖父生日宴会时多收一点“份子”,他未雨绸缪地加大了社交力度。在打仗时候,他经常自己算卦,中年之后的曾国藩常常将“天命”挂在嘴边。正如张宏杰先生所言:“细节中的曾国藩远比那个‘永远正确’的圣人可爱”。

我甚是喜欢此书之处在于书中的曾国藩如此真实,可以看到曾国藩同你我一样,在遇到困难时,也彷徨,甚至“听天由命”。但是,更多看到的是不屈的意志,能够顺应时代的变化,能够将“书生气”转化为处世之道,在纷纷扰扰的世界中,又能坚持自己的原则。透过书中的曾国藩,看到现在的我们,我们在工作中,不时遇到难题、挫折,一切都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但是,要看到梦想、努力和希望,通过自我努力去争取、追逐、奋斗。走到生命的哪一个阶段,都该喜欢那一段时光,完成那一段该完成的职责,顺生而行,不沉迷过去,不狂热地期待着未来,生命这样就好。

常怀自省之心。未经历练的曾国藩初入官场时吃尽了苦头,因为他只看得见别人的错误,却看不见自己的不足。初入职场的我们,何尝不是眼高手低,常常忘了要做好自己的“日课”。古语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曾国藩为镜,我们也能照出自身的不足,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应当常怀自省之心,常思克己之道。

近来,常读传记作品,通过文字去了解一个个“人生”,没有一个人是另一个人的“复制品”,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态度,处于不同的环境,他们都练就了自己的处世之道,或坚持己见,或顺生而行。然而,于不同之处可窥见相同点,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度过一生,我想,这大概就是最完满的人生。

-作者-

简介:郭怀亮,就职于贵州分行营业部办公室,每一次拿起书本,都是一次说走就走的灵魂旅行,打开一本书,进入一个新世界,体验一段不一样的经历,每个人都是一本书,读懂别人的书,写好自己的书。

曾国藩读书心得【篇11】

一、多读书

曾国藩出身于农民世家,天资并不聪颖,如何能够成为一代鸿儒呢?读书是一个重要因素。

曾国藩总结出的读书方法主要有三条,要读经典;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这三条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借鉴。

在讲到怎样读书时,他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二、常自省

曾国藩一生不仅“无一日不读书”,他修身养性的功夫更是值得后人称道。32岁的曾国藩,写下了有名的《日课十二条》: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日知其所亡;月无忘所能;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

最难能可贵的是,自写下的那夜起一直到生命的最后历程,他几乎是非常完美的做到了。

曾国藩在致九弟的信中引经据典,历数从古至今一些强势人物的悲惨结局,告诫诸弟加强自身修养而不是与人争强斗狠。

三、诚交友

俗话说:“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好走路”,曾国藩十分注重交友待人的原则,尤其是他的“八交九不交”值得我们学习。

八交是指与以下八种人交朋友:胜己者;盛德者;去围着;肯吃亏者;直言者;志趣广大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

九不交是指避免与以下九种人交友:志不同者;谀人者;恩怨颠倒者,全无性情者;愚人;落井下石者;德薄者;好占便宜者。

我们学习曾国藩,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习他身上那种持之以恒读书、勤勉、谦恭、恒心、坚韧反省、以诚交友的可贵精神。

曾国藩读书心得【篇12】

曾国藩这个人的名字都不陌生,关于他的书也是多的数不胜数,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身上有哪些人性的魅力值得我们学习?他的为官之道,教育之道为什么一直被世人津津乐道?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进了这本书。

了解曾国藩的生平,这个人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足以我们毕生修炼。可以说他是一个天生愚笨的人,他的成功就是勤奋,坚持。

一个人可以活成什么样?能活成什么样?透过曾国藩的传奇人生,有力的证明了,只有你多努力,够勤奋,肯坚持。我们也可以拥有我们自己的完美人生。

下面,带着对曾国藩的敬仰,我整理了对我触动很大的五点:

一曾国藩考了7次才考中进士,还是以倒数第二的成绩。很多书说他是个有点愚笨的人,有一定的道理,但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韧性,很多人估计两三次考不中就放弃了,但他没有,反而由越挫越勇。所以他后面扶摇直上。也说明他有非常扎实的功底。

二这个人超乎常人的执拗和不服输,不懂的就学到懂,不会的就学到会,认定的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去。做人如此,打仗如此。他要求他下面的士兵,每天早起一起吃早餐,读书学习,其中做不到的,他坚持让整个队伍的人一起等,只有在全员到齐的情况下,才肯用餐。在他以身作则的带领下,全队都严格执行,当时,他手下的队伍是唯一能上战场杀敌的。其他官员的领导的团练,都是做做样子。他坚持要做就做最好。

在打仗的过程中,他表现出了超常的耐心。挖深深的壕沟,没有很高深的战略,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耗死敌人。他一直强调,我们眼光要看的长远,不要贪图眼前的小利。

三及时总结反思,他真正做到了每日三省,每天都对自己当天的所作所为进行总结,发现做的不对的地方,马上改正。前期他因为性格上的弱点,树敌无数,很多想法都很难执行。当他40岁后,他马上意识到必须改正自己的为人处世,提醒自己谦逊,低调做人。当他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后,很快在官场就游刃有余。

初入官场的时候,看到皇帝、官员不作为,他态度就很激烈。语言慷慨激扬,不留余地。得罪了很多人,很多次都差点小命不保。在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没有意识到自身的问题。一意孤行,后面,经过了一系列的打击后,他深刻反思。很快就做出了调整。

四无论在什么时候他都保持自己的原则,恪守底线。当他的官做的很大的时候,很多达官贵人想拉拢他,他都一律不见,自觉跟他们划清界限。不给其他人抓自己小辫子的机会。

五一辈子都在学习,即使在死前,依然在读书。他已经把读书学习当做人生的乐趣,他会及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书信的方式寄给自己的家人,在军营里,他要求士兵每天都要读书学习。大胆提拔文人做官。

曾国藩读书心得【篇13】

今天终于看完了度阴山写的《曾国藩传》,初次了解曾国藩这个人,是无意间看了罗振宇的《罗辑思维》里的一期节目,提到了他,当时说了曾国藩儿时背书,小偷入门偷盗的故事,这么笨的人后来成为了半个圣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勾起了我对他的兴趣。

于是开始关注他,但迟迟没有行动。在团委实习时,借了一本讲他传记的书,但是你看几页因为要去团省委实习就还了。再后来去支教,在初二的历史教科书上“太平天国”、“洋务运动”都提到了他,我觉得他真的很厉害,历史对他的评价是:对清朝有再造之恩。刚好那段时间超爱看书。所以后来下定决心花了100多大洋买了《曾国藩全集》,看了几页又停下来了…因为全是半古文看起太烧脑了…再到后来买了kindle,下载了度阴山写的《又笨又慢平天下—曾国藩》。不记得从哪天开始看的,反正到今天终于看完了,也算是系统的了解了曾国藩这个人的一生了。其实,当你开始关注一个人的时候,你就觉得生活里到处都是他…

看完全书,他并没有我想的那么完美,他有他的缺点,但是很真实。曾国藩天资笨拙,但是为人正直、信念坚定,运气也不错。正是因为这一点,我对他非常感兴趣。因为我觉得和他很像,但是他遇到的挫折比我要多。他考试考了八、九次才考上,甚至连秀才都算不上,但是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穆彰阿。是曾国藩从政生涯的起点。曾国藩在京城做官时并不招人喜欢,因为为人处世过于刻板。

他人生的第二次转折应该是他的父亲过世,应清政府的邀请,再次重新出山,组建了湘军,后来成为灭掉太平天国的中坚力量。他这次出山之后,大改自己以前的脾气,坚定了“不为圣人,便为禽兽”的信念,严格的要求自己,后来还提拔了左宗棠、李鸿章。经过长达14年的斗争,终于灭掉太平天国。但当时的清政府已经千疮百孔,慈禧也担心他会造反,然而此时曾国藩却信用了苏轼和王安石的一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这样淡泊的话进行回应以及表示他作为儒家学派的忠心,随后弃武从文,解散湘军。

曾国藩一生的辉煌就是组建了湘军,最大的遗憾就是解散湘军。当时曾国藩为了自保,解散湘军,谁料到之后还有捻军、天津教案…他的晚年并不完美,甚至可以说他是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的…但是他的一生将诚字贯彻到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是做到了的。“不信书,只信命”,也许是他晚年的哀叹吧…

有人说,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读完全书,我觉得曾国藩官场成功有四点:一是贵人相助、二是义无反顾的坚持、三是识大局懂得功成身退、四是会带人无论是家人还是士兵。“树大招风”,是我从他和慈禧、咸丰的相处中看到的,权利和利益的冲突…

这本书值得学习的很多,我们不曾身居高位,也没有涉及权贵。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向曾国藩一样,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件事,坚持坚持再坚持,养成好的习惯、修身、克己、齐家......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j458.com/a/5693348.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合作方案(锦集6篇)
下一篇 : 充电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