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您认为对于一本书的读后感,应该怎么写才不算太糟糕呢?一本好的书籍往往能够带给我们新的领悟和收获。我们可以通过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来记录自己读后的感触。这篇文章,“无尽的追问读后感”,是栏目小编精心整理的,如果您想了解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无尽的追问读后感【篇1】

《无尽的追问》写的是核物理学家王淦昌老先生,讲述自己从事核物理学研究的经历和故事。

王淦昌老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武器之父”、“中国原子弹之父”。

读了《无尽的追问》这本书,王淦昌老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他热爱祖国、奋力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一是王淦昌老先生热爱祖国。他“从小就想做一个像岳飞那样的人”,精忠报国,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当时有人劝他:“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中国很落后,没有你需要的科学研究的条件,何必回去呢?”但他说:“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现在我的祖国正在遭受苦难,我要回到祖国去,为她服务。”1934年4月,他毅然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将他一生的才智献给了祖国的核物理学研究事业。

二是王淦昌老先生在科学领域潜心钻研,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在王淦昌老先生70年科研生涯中,他不畏艰辛、刻苦钻研、奋力攀登,取得了多项令世界瞩目的科学成就。如:1941年,他独具卓见地提出了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并为实验所证实。1959年,他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领导一个研究小组,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成功,引起世界的震惊。在1981年建成了强流脉冲电子加速器,使我国的闪光机进入了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1984年,他又领导开辟了氟化氪准分子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的新领域等等。

平日里,我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马虎,写完后不认真检查,简单的题经常做错,错别字很多;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总喜欢把玩放在第一位,每次都是在妈妈的再三再四催促下才把作业完成。今后,我要向王淦昌老先生那样,严格要求自己,不随便乱花零钱,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三是王淦昌老先生谦虚好学的高尚品德。我应该向王淦昌老先生那样,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和困难,要积极向别人请教,不论他是老师还是同学,都要抱着向人家学习的态度。因为一个人懂的知识太少,只有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才能够不断学到新的东西。

无尽的追问读后感【篇2】

作为一个读书人,我们总是会遇到那些角落里的文字,它们不炫目,不张扬,却又深藏玄机。阅读之后,我们总会沉浸在得失交织的情感中,于是,“无尽的追问读后感”便是我们这些文字爱好者的心声。

在我看来,阅读就是一种与作者对话的过程。而这场对话并不是单向的,它需要我们有耐心去追问、去思考。这种思考并不是空洞无物的推敲,而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和深切的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会文字所传达的信息,从中汲取到对生命的提升和启发。

每一本书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体悟。例如,随笔类小说《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中,作者用简洁明了的文字道出了欧洲历史的点滴。阅读之后,我感到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思考我们人生的意义。书中的文字朴实无华,但每一个词语都足以引起我的共鸣。我不仅仅是在认真读书,更是在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而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文学作品,则是更能让我们在阅读中产生深刻的情感交流。在这部长篇巨著中,读者不仅仅是在认识巨人物,更是在体验人生的奇妙和曲折。阅读完《红楼梦》,我曾被悲伤、感动、愤怒等一系列情感所左右,但最终,我对作者所阐述的生命哲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沉淀,这部文学巨著依然能够引起无数人的共鸣,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当然,在阅读中追问是必要的,但同样必要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填补空缺或者消磨时间,而是应该成为一种生命的态度和信仰。无论是怎样的文字,都需要我们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欣赏,只有这样才会在文字的深度和广度中找到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无尽的追问读后感”是我们在阅读中的一种体验和感受。阅读是一种心灵的交流,追问是一种心灵的呼唤。只有在这种呼唤和交流中,我们才能领略真正的阅读之美。 在我们追问的过程中,相信蒙田的那句话并不陌生:每一部书都是自己的镜子。是的,每一本书都承载着我们自己的人生、思想和理念。这本书在你眼中的意义,在别人眼中或许大不相同,但这不影响它在你心中的位置。正如那句话所说,追问源于读者内心的渴望和呼唤,每一次阅读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样一种内心的需求。在阅读中,我们的内心更加静谧,对生命更加深思。本身阅读就是一种思索的过程,它让我们在寻找答案的同时更好地探索问题。因此,追问和思考,才是我们读书人最为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无尽的追问读后感【篇3】

《无尽的追问》是中国大科学家王淦昌写给我们少儿看的书。

王爷爷未满四岁就失去了父亲,小学五年级时母亲逝世,但他自觉努力,从来不吃零食,坚持晨练,成绩一直优秀,18岁就考进了清华,23岁留学德国,29岁担任浙大教授,48岁当选院士,一直在科研战线上奋斗到死。

如果不是他从小打下全面发展的好基础,他不可能取得那么多的成绩,他也不可能活到了90岁的高龄,他也不可能有工作到老的精力。

可我现在学习总要爷爷催促,玩起电子游戏控制不了自己,每日3元的零用还赚不够,回家路上喜欢游游荡荡,跑起步来懒洋洋,这样下去,怎能成才呢!

在德国,有人劝王爷爷:“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中国很落后,没有你需要的研究条件,何必回国呢?”可是王爷爷说科学家是有祖国的,祖国困难,我更要回国服务。

正当王爷爷取得了一个个的科研成果,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中国也能造出原子弹、氢弹来,他隐姓化名,默默地在内地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工作了17年。

我记得小时候爷爷问我:你长大了当解放军吗?我说当解放军有危险、苦,我不当。爷爷说我没有爱国心,那时想不通,现在书看多了,才明白:从小就要爱国家,爱人民,长大才能无条件地服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因为我们是祖国的孩子!

我爸爸是生产节能灯的,50多年前王爷爷就提出了用磷光来照明的想法,而且做了实验,如果哪一天我能够创造出磷光灯的话,我爸爸的节能灯厂可要发展了。

能源危机将关系到人类的存亡,80多岁的王爷爷还提出激光引发氘核的思想,用海水里取之不尽的氘和氢为燃料,想得多深,想得多远啊!

我喜欢读名人传记,更喜欢读本人的传记,因为他更真实感人!

无尽的追问读后感【篇4】

《无尽的追问》是一部哲学性很强的小说,它主要描述了一个背叛祖国的人在如何解释自己的行为。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原本爱国的少年,但是在经历了一系列外界的影响后,他开始怀疑起了自己的信仰,并最终背叛了国家。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借助主人公不断的追问来探讨了一些哲学问题,诸如信仰,理解,人性等。主人公所接受的宗教思想、民族思想和个人思想,是与社会关系紧密相关的三个层面。这些思想对于一个人的行为、性格和内心感受都有着深刻影响。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思想与行动的关系。事实上,我们之所以做出某种决定或者行为,往往是因为我们的思想已经确认了它,或者说我们的行动正是为了验证我们的思想。因此,我们在时刻需要审视自己的思想,以确保不会误导我们的行动。

同时,《无尽的追问》也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在本书的背景下,主人公的思想变化彰显了人性的脆弱性和复杂性;而在读者看来,读完整部小说后的感触则是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和认识。人性的复杂性不仅反映在我们的行为上,也彰显在我们与他人的交流、思想信仰的形成上,或者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上。这些交织的因素,把每个人都变得非常不同且复杂。

最后,我认为这部小说的意义不只是研究人性和思想这么简单,更是对于我们社会现实的呈现和探讨。我们应该通过审视我们的思想和信仰,来改善我们内部世界,从而更好地适应世界和共同进步。只有每个人在不断夯实自己的思想基础、认知世界真相的道路上迈出一步,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走出一个美好的未来。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703807.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早安心语唯美短句说说心情(汇集25条)
下一篇 : 告白文案摘录20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