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如何让作品名称的观后感写起来更加真实呢?观后感能够真实地保留住此刻最真实的心情和感受,经过小编的搜寻终于发现了一篇让人眼前一亮的“考古观后感”。如果您能从本文中收获一些东西,我将非常开心!

考古观后感(篇1)

只听题目就知道是关于古代文物的,不过这千古文化是全世界的,不光是中国的。读完这本《文物考古之旅》之后,你会感觉到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呀!当你翻开这本书时,就会发现你翻开的是大自然的一页页,是人类征服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段段艰难而又辉煌的历程。你可以在这里尽情的遨游,得到知识的营养和生活的力量。1981年4月中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宣布,在我国新疆罗布泊地区所发现的楼兰少女古尸,死亡时距今2000年左右。

你们会问,发现古尸有什么稀奇的,但是这跟其他的古尸不一样。众所周知虱子是一种“趋温性”的寄生虫,它在人体保持着一定的温度时才能寄生于人体。而楼兰少女古尸的金发内藏着干的虱子,而且在身上还遗有瘪的臭虫。听到这有何感想,至于我,一身不舒服,浑身起鸡皮疙瘩。下面再看另一个“神奇的水晶人头”。在英国伦敦博物馆内,陈列着一件稀世珍宝~~一颗透明的水晶人头。它由大块水晶制成,重5公斤,完全仿人制作。令人吃惊的是,每当夜暮降临,人头则会发出耀眼的白光变成了一个面目狰狞,龇牙咧嘴的“恶魔”。

水晶人头是1929年英国人米希尔海德吉兹在英属洪都拉斯考察卢巴安吐姆古城废墟时,在断墙碎砖下发现的。这样的例子,我可以举出很多很多,这里就包括了人类征服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等许多现象。在自然漫长的生命中,人类文明不过是转瞬即逝的,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不断地改变。让我们为了这个认识而壮大吧!人类加油!

考古观后感(篇2)

任何一种学问的入门,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方向搞错,南辕北辙;路径、方法不对,事倍功半。考古学尤其如此。新近出版的严文明先生的《考古学初阶》,就是一本深入浅出的考古学入门指南。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严文明先生在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长期讲授“田野考古学”“考古学导论”“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等课程的讲义,其中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两部分更是1976年为周原考古工地学员现场授课的讲义,讲稿曾多次打印分发。此外还有为一些重要论著所写的序言,体现了先生对诸多考古学分支学科的独到见解。很多中国考古学者,无论是否是北大考古专业的学生,都受到过严先生这些思想的影响。我就曾经数次在课堂上聆听先生讲授相关课程,从本科生听到博士生,每一个阶段都有不一样的收获。

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虽然源自西方,但中国考古学家立足于极为丰富的本土考古资料,理论联系实际,对考古学理论和方法有诸多发展。严文明先生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之一。这个文集里收录的严先生有关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论述,基本都是他数十年以来从事考古学研究和教育的经验总结,绝非简单照搬和空发议论。对希望真正从事考古学研究的人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先生才在“前言”里说,“本书虽说是考古学初步或入门的性质,但也体现了我对考古学的若干深层思考,并提出过的一些重要的见解。”

“什么是考古学”这样的基本问题,其实并不容易回答。该书的第一篇《考古学与历史学》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考古学就其研究人类历史的目的来说,也具有人文学科的性质;但就其研究方法来说,则基本上属于自然科学”(第14页)。考古学总体上作为人文学科尤其是历史学科的组成部分之一,当然也需要不少与人文学科相关的研究方法,但作为考古学研究基础的田野考古学,“基本上是运用科学方法和相关技术以获取可信的考古资料”(第14页),而且这些田野获取的资料还需在实验室进行各种科学分析。所以这里严先生强调了考古学的自然科学属性。今天中国的科技考古兴旺发达,与严文明等老一辈考古学家的理解和支持有密切关系。当然,考古学并非自然科学本身,考古学最终还需回到人文,还得整合信息、深层思考,回答人文历史方面的问题,以达到鉴古知今、启迪未来的目的。

现在已经进入21世纪快20年了,回过头来再读严先生20多年以前写的《走向21世纪的中国考古学》一文,感觉一点也不过时。先生谈到年轻人对五花八门的国外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困惑,赞成张光直先生提出的“理论多元化、方法系统化和技术国际化”的主张,但特别强调“我们提倡把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各种考古学理论的哲学基础”(第23页)。还提出判断考古学理论方法“好坏”的标准,就是能否有效地处理实物遗存资料,获取更多信息,能否有效研究古代人类社会历史及其规律。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国外的很多考古学思潮,过程主义、后过程主义等,虽然异彩纷呈,各有所长,但大多比较偏颇,往往矫枉过正。只有以辩证唯物主义对其进行辨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先生还谈到中国考古学走向世界,首先要加强对于中国相邻地区的研究,其次是对世界古老文明和中国古代文明的比较研究,第三是和一些考古学比较发达的国家的交流(第24~25页),这都是十分中肯的建议,这20多年的中国考古也正是沿着这个思路在走向世界。

田野考古发掘的理念、方法和技术近些年有了不少进步,但读40多年前严先生的《考古遗址发掘中的地层学研究》一文,仍然给我们很多启迪。比如考古发掘理念方面,严先生建议“选择最能代表遗址性质的关键地段首先动土”(第30页),这是宝贵的经验总结。1976年严文明和俞伟超先生带领北大学生在周原考古,就是因为当年发现了凤雏和召陈的宫殿建筑,遗址的重要地位一下子就清楚了,遗址得以有效保护。“否则挖了许多,还不能对整个遗址的性质和学术价值做出确切的估计”,下一步的发掘计划难以制定,遗址保护也缺乏依据,就会很被动。再比如对房屋的发掘,先生提出“以每一层而不是以整个房屋作为一个共存单位”(第47页),这样的“每一层共存单位”,其实就是国家文物局2009年发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里面特别新加的“堆积单位”,也就是“考古发掘的最小作业单位”。

这些论文里面最值得细读的,我以为就是《考古资料整理中的标型学研究》。文中严先生阐述了考古类型学的基本原理,从共存器物同时性的角度对地层单位进行分级:墓葬的同时性最好,灰坑、窖穴、水井其次,一般的地层堆积同时性最差;还从器物形态变化敏感程度对器物本身分级:非耐用品、普通用品、明器、形态复杂的器物,比耐用品、珍贵品、实用器和形态简单的器物,变化要相对敏感。做考古类型学研究,就是要尽量选择出土器物最丰富的墓葬、窖穴,确定“典型单位”,尽量选择变化敏感的器物或纹饰,确定“典型器物”或“标准形制”,这也就是严先生为什么称类型学为“标型学”的原因。有很多人不明白对地层单位和器物分级的道理,眉毛胡子一把抓,怎么可能做好类型学研究?甚至有人忘了“型”“式”都是对某一类具有共同特征的遗存的抽象,把发掘出来的每件器物都分出不同的“型”“式”,这就真是不明就里、繁琐无用的形式主义了。

严先生对于考古学文化研究的论述,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对考古学文化“层次结构”的揭示。严先生认为,如果将“文化”作为第一个层次,那么这个层次下面可以分“类型”等越来越小的层次,上面可以有“文化群”“文化区”等越来越大的层次。这些考古学文化的不同层次,到底和各个级别的人们共同体是什么样的关系,当然“还需要从实践和理论上来加以论证”(第89页),但总会有某种关系。另外,文化的“层次结构”本身是有客观性的,是值得考古学家去认真梳理的,但把某个层次命名为一个“考古学文化”,则要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考古学传统,约定俗成,考虑全局,以免越改越乱,令人无所适从。

严文明先生对中国聚落考古学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他一直在积极提倡和指导我国的史前聚落考古工作。先生从1978年起,就带领北大师生大面积揭露山东长岛北庄史前聚落遗址;1981年发表论文,深入分析了姜寨环壕聚落的房屋、墓葬的布局组合及其与社会组织的对应关系,成为中国史前聚落考古研究的经典。他在该书《聚落考古与史前社会研究》一文中,认为中国史前聚落考古学的开端是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并特别指出这是学习苏联的结果。考古学发展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无论是欧美,还是中苏,都开始了考古学观念方面的重要变革。为研究古代社会而采取聚落考古的方法,成了各地的共同选择。虽然美国学者威利等在秘鲁的聚落考古工作在欧美影响巨大,但中国早期的聚落考古学实践与其没有关系,这是基本事实。

严文明先生对考古年代学有辩证中肯的认识。他在《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年代学》中,认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的确定都有其优点,又都有其局限性。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就能发挥各自的优点而避免某些局限性”(第98页)。他给他们讲课时常提到“相对年代有绝对性,而绝对年代有相对性”。这些意见现在仍然对我们很有启发。有些人试图用绝对年代代替相对年代,其实是行不通的,反过来也是一样。严文明先生还对稻作农业起源有深入研究,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长江中下游都是稻作农业起源地的观点,提出稻作起源的“边缘理论”。他在《农业考古与现代考古学》一文中,提出农业考古研究应该重点关注农作物遗存、农具、耕作制度、家畜家禽等方面(第152~153页)。

严文明先生还在环境考古、定量考古、草原考古、海洋考古、美术考古、国外考古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还对考古发掘报告的编写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这些都在该书中有相应篇章阐述。最后一篇访谈,视野宏阔,娓娓道来,读来最是亲切。

考古观后感(篇3)

本书作者微笑的猫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塑造了一批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向我们展示了考古人的理想与追求。

书中写到文化似乎走的是一条消亡之路,古来之道被时间与历史所泯灭,就像沙漠中的一条河,流着流着,便渐渐消失,或隐入地下、或化为水汽。它从哪里来?流经何处?沿途有哪些风景?不得而知。所以要去找,沿着古老的布满沙砂的河床一步一步往回走,于是看见传统,看见人文,看见思想,见证每一次的辉煌与没落。文物只是一个物而已,它身上所承载着的过去才是目的。

的确,咱们平常人看考古看的是猎奇,又挖出了什么宝贝?这宝贝值多少钱呢?而考古人看的是宝贝背后的历史。所以一罐古酒可能比一桌子玉器都值钱,一具尸体可能比一屋子瓷器都珍贵。宝贝、古董都是有价的,而历史的真相是无价的,一个盘子绝不可能影响中国三百年,但一件事却可以,而古董器物往往与当时精神文化相关。

拿1970年出土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来说,这是由于它与历史记载之间的印证,我们才能窥见历史真容的一角,那段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也通过它的存在,变得真实可辨。正如齐东方先生在介绍香囊时所说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器物和一个时代联系在一起,和一个人群联系在一起,和一个社会联系在一起,今天,我们以这样一种方式(电视节目国家宝藏),这样一个故事,把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传递给亿万群众,让更多的人关注它,认识它,作为一个考古人,我感到非常欣慰。所以,我认为在考古研究的道路上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郑振香先生她说历史传奇常常帝王将相风云际会多,巾帼英姿刚柔并济者太少。三代考古人才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妇好墓,而1976年出土的妇好鸮尊让妇好这位杰出的女性从殷商甲骨文的文字世界走向今人的视野,成为第一位有史可稽的古代女英雄。妇好鸮尊与同期出土的青铜礼器群与武器群是商代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体现,是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的物质载体,是中国青铜时代发展到一个新高峰的物质文明。

同时郑振香先生也强调说考古不是挖宝,我们关注的不仅是文物宝藏,而是宝藏背后的历史信息,拨开迷雾见真相,还原历史原貌,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

考古之路往往伴随着危险,无论是遭遇盗墓贼,还是面临种种机关毒虫,都可谓险象环生,步步惊心,不过考古之路有了无数艰难险阻也奈何不了的考古人也会变得可爱起来。向着太阳出发吧!

考古观后感(篇4)

从现在延续到几千年甚至几万年前去寻找人类的踪迹,考古学家们费尽心思,先后找到了各个独立王朝中十大谜一般的历史痕迹。《世界十大考古发现》这本书,给我们介绍了最鲜为人知的史前文明,并且配发了许多全彩图片,针对这十个谜团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每个古迹由许多小标题组成,每个小标题娓娓地诉说了一个个离奇的故事,一段段神秘的历史……

人们只习惯了解有哪些古迹,并不大去详细地了解有关他们的细节问题。所以这本书对此作了详尽的描述。比如,有突然毁灭却又鼎盛一时的玛雅文明、曾是“人间天堂”的摩亨佐、达罗却不知何故消逝变成了群葬数千人的墓地、藏有食人怪物却一夜之间被地震和洪水推毁的克诺索斯迷宫、埃及的图坦卡蒙陵墓、因绝世美女海伦而沦为废墟的特洛群城、曾有数百尊臣石像的复活节岛、被火山灰掩埋的庞贝古城、密林中的吴高窟、失落的印加古城马丘比丘、血腥斩首之王的陵墓西潘王陵。以上十大古迹充满迷人的吸引力,把你带进远古的呼唤,具有神奇的魅力,不信,你随我走进玛雅文明看看……

古玛雅从发现至今,有许多遗迹充满疑团。公元前2500年,玛雅人竟能建造宏伟的金字塔、先进的天文台和神庙宫殿。他们不仅在手工业、农业上有很大的成就,在科学领域也有很高的地位。他们的数学观念和计算方法比欧洲人早800多年,其中有一个金字塔的台阶基数恰好是365级。还有,在一棵大橡树下挖掘出来的一个水晶头骨无任何加工痕迹,而且当光线照在头骨的任何部位上,都能从眼窝处发射出去。他们的太阳历算作18个月,每月20天,再加上5天禁日,全年正好是365天。他们将一年的金星历定位584天,而现在定位583、92天。更令人奇怪的是玛雅这座古老的城市中的居民却似乎在一夜之间全部消失了,无人知晓其中奥秘。

这本书里写了很多此类震惊世人的谜团,阅读它,你可以踏上考古的征程,感受远古的呼唤。

这些文明古迹,是历史长河中的绝唱,即使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的残酷洗礼,即使被遗忘了上千年,当再度被发现时,他们仍然是那么璀璨,仍然令人们为之惊叹称奇。

考古观后感(篇5)

《中外考古之谜》读后感

“谁打扰了法老的安眠,死神就会降临到他头上。”那镌刻着的警告,是人毛骨悚然。

世界之谜,难以穷尽,深奥无比,全新的视角对诸多世界之谜进行全面剖析,深入开掘掩藏于神秘表象背后的历史于文化的玄机。

正入现代文明,即使是拥有发达的新科技,也不及远古时代那精密的外科手术,精确地建筑物。“胡夫金字塔”就是一个对比:鲍比佛西安“金字塔能”,于是携带一起进内调查,结果什么仪器都失灵,而科学家也不能解释这种复杂的物理现象,限于人类目前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测试手段,还不能完美地解释这一其一的“能量”;4000年前一具女性古尸,曾被经过精密的外科手术安进一人造心脏,死时约35~40岁,即使是今天,做这种手术也不太容易实施,人类第一例心脏移植在1962年,病人在手术后18天死于肺炎,正式把人工心脏移入人体是1983年12月,这人也只活了111天17小时58分,莫非是聪明的埃及人,在5000年前就创造了这个人间奇迹?连现在的科技都不能媲美32世纪左右的古埃及人?所以现代的科学家正研发新仪器,探究远古时代的踪迹,而致祖国一步又一步迈向美好的明天,而致缘故的物件又得以保留……

好奇心与探索性是一种推动力。

考古观后感(篇6)

“我是一名考古工作者,自1995年供职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至今不曾跳槽,更无缘改行”,这是《考古者说》作者郑嘉励的原话。“参观的人,摇头叹气,纷纷散去。有人愤愤不平,说这个清朝的穷光蛋,也不埋点东西,这么热的天,既浪费我们的时间,也辜负了博物馆的工作。”这是《考古者说》一书作者郑嘉励20xx年7月在浙江金华挖掘一个清代女性墓葬时遇到的一幕。如果你可以从这里读出一种深深的苍凉和自豪,那么,随着我一起读一读这本书吧,学者的真实和奉献,比你看的盗墓小说要丰厚得多,他们的生命是一条深邃的河流,只是水流清浅,然而细腻绵长。

关于考古,我想很多人会把他跟“盗墓”联系在一起,我想在,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名词,二者之间除了都是与“坟墓”打交道,几乎没有任何的交集。考古,是学者的研究,他们不是从墓碑里挖掘出财富,而是从坟墓里开发出宝藏,以供世人永久瞻仰,知道我们从何而来,又要归往何处。这是一种值得人崇敬的职业。而“盗墓”,那是“勇者”和“愚者”的游戏,他们追逐的是现世的财富,或许有大师出现,懂得留存上让后人得以观望的遗址,但是粗鄙和浅陋还是让许多遗存的故址遭受到了无法挽回的毁灭。我想,为考古正名,这本《考古者书》值得阅读。

从考古者的素养来说,他必须通晓历史,而且必须是“通晓”,而不是“知晓”或者“理解”,以历史而言,史前历史是在探索人类文字诞生前的人类社会,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那些久远得已经让人难以肯定是否真切存在的历史,都在确切的考究中展现。从后来的历史时期考古经验来看,那些几乎我们让我们了解的历史,比如夏、商、周几乎与神话完全联结的时代,就是依靠考古者代代的研究,才解开了谜题。从后世的记载和内容来说,年代越是晚近,史料记载就越是丰富,考古工作对于历史的重建作用就越发重要。但也正是如此,因为文献的丰富和历史记载的高度发达,只会发掘,以挖土来答题研究,很明显,考古者是不可能如此的。

说起来,考古工作以“包罗万象”来形容一点都不会过分,天文地理、诸子百家这些文献资料的留存还是显眼的记载,但是那些没有记录的人生历史轨迹、生活活动痕迹、真实历史心理轨迹,这些都是无处可寻的,甚至从挖掘的内容来说,古墓葬也是必须涉及的内容,比如地理建筑、机关、八卦玄机、阴阳爻象……这些东西,考古者都必须知晓,所以,不妨随我看看目录哦。

考古者说》不是冒险小说,也不是学术性的专业著作,本质是严谨的工作手记,基本上分成四大类,古代墓葬,手工业遗存,古代遗址,作文古代建筑,所以全书的结构也分得很明确,第一编是“寻墓”,记录的是古代墓葬题材的写作,是作者对墓葬真实考究的新的,对于古墓,其实这个地方除了各种诡异传说之外,更多的是一个连接,比如生死,时空,有无,现代的观念世界就在过去的消逝世界里逐步联系,真正给的是一部历史的的大书。如果你对那些盗墓小说有兴趣的话,我建议你真的不妨读读这个章节,我们从这里看到的不是那些神奇或者传说或者诡异的,但是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多少年前揭开内幕之后我们应该要展现的东西究竟是怎样的。真正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去看那些让你曾经觉得可以随着冒险的墓葬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然后后面几章分别记录了摩岩石刻,古代建筑,还是从城市的考古,逐步把历史的各种原来的画面以个人的真实感受来表述,比较真切。最后一章是格物致知,是将生活与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都进行分析,然后写作所闻所感的汇聚,属于作者真是感受。

从文字写作上看吧,有些内容其实很难说真的如此,但是在故事情节上还是很值得看看,尤其是随着时间推移,作者的学识进展和观念变化也随着改变,与日常生活和生命体验有关的考古工作的经历也逐渐丰富,那些文字都是有一个集中的主题,与我们的感情和生活乐趣相关,追究文物的来源,也就是追寻我们人类的起源,这大概是最大的感悟了吧。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780039.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护士工作的介绍信
下一篇 : 晚安心语简短一句话(集合133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