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想要写好作品名观后感一般有什么要求呢?我们有时可能低估了观影对自己的影响,每当影片结束时,心里总是充满着不一样的情绪。所谓观后感,就是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进行记录,经过筛选汇总励志的句子编辑为你整理了“刺客聂隐娘观后感”的相关文章,请阅读本文内容相信会对您有所帮助!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 篇1

刺客生涯原始梦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及人物分析

私下认为是《刺客聂隐娘》极好的电影,虽说电影被一减再减,候导更是惜字如金。所以,当整部电影下来的时候,普通观众自然只记得那长长的空镜头和美丽的风景。有的留在中间,有的睡着了,有的骂人。

观影后,听至一妹子说言,'还不如在厕所听一个多小时的**。'这的确是需要无比的善意去领悟,去观摩的好片。它改变了武侠服饰电影的常态,讲述了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往事。

事实上,它并不是在>故事,**饰演女主的窈七(聂隐娘)总共所说的话不超过20句,它并非是对白就能参透的电影。取而代之的各种的留白,各种长镜头、空镜头,婆娑斑斓的树影、空明静谧的夜空、山雾缭绕的朦胧、华灯初上的美好,所有场景都没得那么不可方物,似在梦中,抑或仙境。但如果你只记得那些美妙的风景,那么你不仅忽视了导演的诚意,也不了解电影的精髓。

该片并非豫让、专诸、聂政似的'士为知己者死',不同于惯性思维的打打杀杀的江湖儿女,也异与徐克的快意恩仇,区别于张艺谋空洞的大场景片,差异于陈凯歌的大篇似说理的说教片。候导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讲述了那个时代的故事。

从一开场,就明白此片的评价一定会是两个极端,懂它的人自然心领神会,不懂它的人理所嗤之以鼻。似乎在秉灯夜读古籍时,字里行间的难字,有一张生动的面孔。于是乎越读越上瘾,越读越能参透。

而候导像是另外一个'王维',并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是'景中有言,情中有言',惜字如金中却是字字珠玑,如若不动脑,欲破其中奥秘自然是无可能的。

言归正传,回到片中。影片中有一个重要的对象贯穿始终,揭示了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没错,就是玉玦。

所谓玉玦,较之于完玉,是有缺口的玉。所谓'玦'字,似有分别。而整部电影,也大致有决心、有分工、有离开的意愿。

剧中人命运也非自我可以掌控,无一不是活在那个时代的一种无可奈何,心里各番矛盾,命运如此多舛,不得不和过去告别、决绝。这玉玦不仅是画龙点睛,更是情节发展的暗示。下面进行人物分析:

势力一:

唐势力 :

角色分析一:嘉诚公主

来理理主线,故事发生在晚唐,也是那个盛世大唐在经历安史之乱后,外强中干,**权力削弱,藩镇崛起,其中最强的藩镇当属张震饰演的田季安,所在魏博。唐为了缓解与魏博的关系,运用千古以来'和亲'制度,外嫁嘉诚公主于魏博,平一时之乱,获一方太平,解朝廷危机。然而,公主自然是不愿意的。

从影片中,**她妈(嘉诚公主的录事官),在给隐娘讲公主之死时,讲出公主初期不愿意去,唐王就将轿子换成金轿子,公主不得已去了魏博,不得以与之前唐王朝的生活了断,留下两对玉玦作为信物,一块赠与隐娘,一块赠与田季安,意为两人永结其好。并遣散带来的随从和奴仆,还其自由。由此可见,公主的意志是相当坚定的,用一个人的身体,为国家的和平。

在这里,不得不提下'青鸾舞镜'的典故,青鸾三年不鸣,悬镜照之,青鸾见影悲鸣,终宵舞镜,亡。公主不是青鸾。她一个人来魏博。她很孤独,没有像她这样的人。她孤立无援。她唯能尽一己之力,安国之太平。

但对于魏博,她又是矛盾的,在此后,其胞姐嘉信公主(道姑,**她师傅)决定刺杀魏博主公,嘉诚拦下。当然这段影片中,未能体现。

角色分析二:聂隐娘(小名:我七,*)

自小与张震所饰的田季安,魏博主公青梅竹马,有婚约,但于田季安之母,处于政治利益考虑,棒打鸳鸯,悔其婚约,致使田季安娶洛州刺史元谊之女(田元氏,魏博主母)。隐娘失常,被送之道姑嘉信公主处,方才保命,成为刺客。**所饰的隐娘并非豫让、专诸版的'士为知己者死,'而是,基于局势,舍一人之命,保大唐基业。

为此,道士交给她任务,要她杀死表妹、老情人田季安,魏博一片狼藉。

作为刺客,精准的剑术理当是首位。在片头以黑白两色的形式,呈现出隐娘往日刺杀场景,一刀毙命。

事实上,隐娘看似外表冷酷不清,不苟言笑却是一个多情之人。在刺杀大僚时,'见小儿可爱,未忍下手。'可以看出隐娘还是有情,有恻隐之心,也注定之后会刺杀田季安失败,注定和师傅决绝。

在道姑布置完刺杀田季安任务之后,隐娘返家。母亲说到嘉诚公主的死时,蒙面而哭。作为一个刺客,她不应该有任何感情。对于田季安和公主,她仍然爱着她。

三次到魏博那里考验田季安,每次都要成功,弃而不杀,甚至后来救田季安心爱的妃子——瑚姬。她是善的,还是那个曾经在田季安病危之际,立于角落,寸步不离的窈七。为此,她没有完成师傅的任务,后来与道士分手。

导演巧妙地用一黑一白两种穿着,师傅各有一方的画面暗示了一切。

隐娘的最后成绩还不错。她放下了所谓杀人救世的责任,护送磨工们到新罗。(由于,电影版本删除太多,不再分析磨镜少年)由出世到归隐,完美体现'刺客生涯原是梦'.

角色分析三:嘉信公主

对于这个角色,我本不想分析。但鉴于与嘉诚公主的对比,笔者在此提出结论和嘉诚公主的分析。嘉信和嘉诚公主就势力而已,都是属于唐朝势力。

但他们性格不同,面对同样的背景,他们有两个极端的选择。嘉诚如之前所言,选择舍一人而成全万人。而嘉信则是认为杀一人可以安天下。

于是,派出隐娘刺杀田季安。结果是嘉诚公主用一人之力,维系着唐王朝和魏博的稳定。嘉信把隐娘当做杀人工具,但以失败告终。

剧中仅'先断其爱,然后杀之'明显就能看出嘉信的心狠。

势力二:

魏博势力:

角色分析一:田季安(张震饰)

最大藩镇魏博节度使,刚愎懦弱,看似愚蠢无救,却不失奸诈狡猾。因为庶出,为了稳定自我地位,当上魏博主公,抛弃儿时伴侣,迎娶洛州刺史之女为正妻。其实,田季安的处境可以说的算是四面楚歌,危机四伏。

一方面,唐王朝这边,大权旁落,对于藩镇魏博,欲除之。但势力衰微,则拉拢魏博,派公主和亲,安插势力党羽可见一斑。另一方面,年轻的藩镇势力中,爱恨交加、虎视眈眈。

此外,在魏博势力中,田季安的正妻更不是省油的灯。当年,元氏投靠田氏家族,是有政治野心的,时刻想取田氏,而代之。(这点,田元氏处有分析)在如此危险的处境中,田季安自然不会好过,虽说没有任何政治远见和主公气度,但田季安也不是蠢主,能够准确的识别出田兴装病,将其贬官发配。

以三年之前的活埋事件为由,派隐娘他爹护送。半夜跑去田元氏处,言之三年活埋旧事不能重演,巧妙的暗示了田兴在路上,让田元氏(精精儿)与隐娘互相搏杀,以取渔翁之利。

角色分析二:瑚姬

瑚姬,田季安之妾,能歌善舞,为田季安所宠爱。一度觉得瑚姬并没有看起来的单纯,面对一个刚愎自用的男人,一步不慎便可惹怒他,失去宠爱。而瑚姬偏偏处理的相当到位,面对隐娘来还玉玦时,田季安说出和隐娘的种种过往。

瑚姬只是慢慢靠在田季安的肩上,淡淡一句'为窈七不平',明明是高情商的表现。换成普通女人,心爱之人说与往日恋人之事,并对此还有念想,大多数女人定会变得面目可憎,哭天告地,高呼'你不爱我'之类的经典桥段。然而瑚姬并没有,巧妙藏下自己的小心思,站在男方的立场,更让自己变成楚楚可怜。

难怪,田季安会宠信于她。在此之后,有身孕的瑚姬用鸡血伪冒月事,试图瞒天过海,躲过田元氏一族的**。这一点点上看来,瑚姬也懂内廷中田元氏势力巨大,选择明哲保身。

事后被田元氏的'纸人事件'所伤,险些致命,也多亏隐娘救下。只奈后面无人可靠,无枝可依,只能靠无能的田季安,下场定会很惨。

势力三:

魏博势力:

外来势力,姻亲势力

角色分析:田元氏

田元氏,一个识大体,懂全局的野心家,并且是一个顶尖高手(精精儿)从最初的嫁到魏博家田氏家中,就一直在暗中积累力量,欲取而代之田氏。女人得不到不夫君的宠爱,选择谋权,也并非易事。虽说,田元氏的手段和策略并不高明,但对付一个田季安、瑚姬什么的绰绰有余。

田元氏深知田季安不爱自己,所以每次田季安来,都会叫上孩子们一块,与夫君共享天伦,试图用孩子牵制住夫君,也达到成效。当得之瑚姬怀孕,欲用侍鬼之术——纸人杀人。东窗事发,田季安前来问罪时,随有子护,母以子贵,仍面不改色。

田季安无奈不能为瑚姬报仇,唯有拿剑乱砍一通,气愤而归。田元氏只是淡定坐下,叫奴仆打扫残局。其实,她早就知道,这个男人奈何不了她,自己儿子已经成为世子和夫君临朝听政。

更何况田季安那种懦弱的性格,事情也不了了之。也只能逮捕用纸人做法的空空儿,背后元凶逍遥法外。从对纸人事件的调查中,可以发现魏博前主公,为空空儿的纸人所杀,如此看来,该女真可谓处心积虑,不断靠近权力中心,真正接手魏博指日可待。

事实上无论是哪种势力都不逃脱不了大背景,人的命运往往是不能完全自主选择的。只能说在现有的位置上,权衡利弊,做到最优选择,无愧于心。对于隐娘,归隐无疑是最佳之选,情不知所往,就留在此处。

回首相望时,此番皆梦而已。由于,写作仓促,不当之处还望海涵。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 篇2

一、环境音动人心弦,但是少了鸡犬声,尤其是公鸡的啼声。

二、景物逼真,但是一棵花树竟无落英

三、**版的聂窈娘形象

四、行为理据追求严密的利弊

电影《刺客聂隐娘》,看过已经一周了,总觉得仅看一次是不够的,因为对导演的用心之处尚不能品遍和消化。这种**、诗情画意的电影,让人沉浸在审美时代,需要看三遍才能满足。然而我没有真的看三遍,就让自己带着些许缺失来惦记来琢磨《刺客聂隐娘》。

观影之前读了唐传奇的聂隐娘传原文,也等于重温了一遍少年时的侠客梦;看了关于导演与影片的许多文字,记住了台湾导演侯孝贤。

观影之后,又读了多篇评论,大致理清了人物和情节。这部影片的美,时贤之述备矣,不赘述了,只说一些自己不说不快的零碎观感。

一、环境音动人心弦,但是少了鸡犬声,尤其是公鸡的啼声。

影片的环境音质很好,自然逼真,放大了,让观众的耳朵都能听到。声音采集人员一定很努力才得到这么好的声音效果。

甫一开映,一群乌鸦的叫声就让我走神,虽然知道是用于作凄厉肃杀的暗示,反衬山野的空旷,这是我几十年没有听到过的乌鸦叫声,音质这么真实,恍然回到了与乌鸦共在的时空,很遥远的。后面还有不同的乌鸦,归巢,自由闲散,听起来像久违的邻居一样亲切。

看下去,继续有各种声音让人走神,都是嘈杂喧闹的城市里听不到的,或者日常充耳不闻的声音。虫鸣声,鸟鸣声,风吹拂草木的声音,风动帷幕似有似无的声音,丝绸衣裙的悉索声,走路时脚踩在草根上的嚓嚓声,我都爱听,好久没有这么清晰地听到过。在长长的岩洞里的足音,也令人难忘。

烘托乡村氛围的有羊咩声,混合的动物声。偏偏没有鸡犬声。《老子》里就有“鸡犬之声相闻”的句子,唐代温庭筠诗《商山早行》有名句“鸡声茅店月”,鸡鸣既有生活气息,又能衬托宁静。

魏博那个地方的乡村可以没有牛没有猪(猪的形象**),怎么能没有鸡鸣狗吠呢?即使狗吠声很差,公鸡的歌声也有利于衬托寂静或增强乡村的印象。电影从头到尾,没有啼叫,没有猫狗。我真的很想听听侯的想法。

二、景物优美、逼真,但是一棵花树竟无落英

远景、中景和近景,如何深邃,如何精致,如何密集,各种的赏心悦目,这里不赘言了。

百密一疏——春风凛冽的山景,草木随风摇曳。近看,一棵小树上长满了树和花。它在风中弯曲,但很干净。没有花瓣落下。乍一看,这是一棵种植在大自然中的假树。满树繁花,在风中更应该是落英缤纷的,这才是自然的美。

1棵假的树,在别的导演的影片里不足为奇,在侯导七年磨一剑的这部影片里可是个明显的瑕疵。

三、**版的聂窈娘形象

《唐传奇》中的聂隐娘是一个典型的剑客:残忍、冷酷、隐秘、诡异。行踪神秘,举止异常,与神秘世界有联系,**是世外高人,武艺高超,飞檐走壁,行侠仗义,漠视名利,最后实现了身心的完全自由,貌似成仙了。

**聂窈娘的这出戏,基本符合我对聂隐娘的想像。**的表演没有辜负侯导。

侯导让聂窈娘比聂隐娘多了一些人情暖意和政治考量,难得的是聂窈娘没有通常的美女俗套,不屑显露妩媚。

一张聂妈妈在大树上的镜态**,让人期待她轻盈灵活。不幸的是,这棵大树上的场景太少了。

四、行为理据追求严密的利弊

唐传奇原著里,一些角色的行为看起来缺少理据,例如:一个尼姑应该念经修行、慈悲为怀才是,她是怎么学到了一身杀人绝技的?为什么要培养一批女杀手来除掉坏官?

她为什么就看中了聂隐娘?为什么聂隐娘愿意找一个像她丈夫一样磨镜子的平庸青年?她最后为什么一个人独自出没在蜀道?

为了回答现代观众的理性问题,侯耀文对原著进行了重大修改。

一是把聂窈娘的**改成道姑,一来尼姑光头不好看,二来道姑会剑术,于史有根据。这还不够。道士的人生经历被设计成嘉信公主的孪生姐妹,她自然以国家为己任。

二是把聂隐娘要杀的对象设计为田季安,嘉诚公主是魏博藩镇节度使田季安的已故嫡母,田季安是聂隐娘的表哥兼青梅竹马的恋人,这样一来,指使者----执行者-----刺杀的对象三个人的关系密切,使得有感情戏可期待,让聂窈娘表现出对负心郎的宽容大爱,提升聂窈娘的精神境界。人物关系像一张网,整个综合体像一个局,设计痕迹太重。

三是把磨镜少年改成日本人。这么做的用意是点出当时唐朝开放的时代特点,日本频繁派遣唐使来,才有遣唐使里因灾失散而流落民间的日本磨镜师傅被聂窈娘遇到。为了聂的自由和独身,结局告诉聂隐娘护送磨镜诗回日本与妻儿团聚。

本来期望看到一个至少像《天下无贼》里的傻根那样的淳朴青年,结果影片里的磨镜师傅太不起眼了,叫人纠结的是,他二人有没有恋爱?聂隐娘唯一的一次灿烂笑容可是在磨镜师傅迎她回“家”时绽放的!

还有一个添改有漏洞。田季安的夫人田元氏秘密供养一个一百多岁的胡僧,凭借胡僧的巫术除掉眼中钉。胡僧能隔空害胡姬,却不能预料自己被发现,以致束手待毙。

胡僧和胡绩都是为了展示唐代的开放性。胡森有副胡脸,但胡姬看不出她是少数民族妇女。

唐传奇《聂隐娘传》,理据不足,作品如璞未磨,聂隐娘是冷酷剑侠,人物仍有冷绝而神秘的文学魅力。

电影《刺客聂隐娘》,理据求严密,仍有经不得追问之处。聂窈娘离凡人近了,离有志之“士”近了。下次翻拍就让她来一场死去活来的恋爱吧。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 篇3

三刷《刺客聂隐娘》完毕,贡献一点浅薄的观后感,或能有助于人。

这部电影的画面、细节和神韵是显而易见的。我不多说了,就说几点有助于理解故事情节的线索。以下按一暗一明两条线索,重新讲述情节,这是一次彻底的剧透,尝试将冰山水面下的部分解读出来。

暗线:田元氏

解开这部电影诸多伏笔的最重大线索,来自片尾的演员名单:“田元氏/精精儿周韵”

当我看到它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田季安的主要房间是戴着面具的女刺客。田季安的娘家姓元。于是几条线索一下子连了起来,剧情豁然开朗,潜伏的层次由此浮现。

黑衣女子(聂隐娘)第一次出现在园中之后,田元氏向田季安陈述,“是礼儿鞠蹴时候撞见的,幸好没什么恶意。”,田季安愤愤然坐下。接下来,镜头切到蒙面杀手精儿持刀四处游荡的场景。

得知她是田元氏后,故事情节十分清晰:田元氏以杀手身份出面,在儿子受到惊吓后,探寻并确认这位黑衣神秘女子的力量。

田元氏的元姓,在电影中的唯一一次提及,是田季安拿到玉玦向瑚姬(隐射胡姬?)讲窈娘当时的故事。说他本来和窈娘定亲,但来了一个洛州刺史,于是要和人家结亲,然后说窈娘那时候整天呆在树上,像凤凰,还跑到元家里面,被人家打伤,还差点死了,为了救命被道姑公主带走。

知道田元氏的娘家就是元家后,此处也豁然开朗了:

原来田家悔婚,是和元家(应该就是那个洛州刺史)定亲,而当时年幼的隐娘(当时叫窈娘)潜入了抢走自己青梅竹马的元家(去干嘛没说),为此身负重伤,最终被道姑公主带走,成为一个杀手。

回过头来,再看隐娘妈妈和她说起公主娘娘的时候,说到娘娘去世前,最后悔的事是屈叛了窈娘。屈,委屈,叛,背弃。为什么用这么重的字眼?

当时镜头里**捂住自己的脸哀恸不能自已。我们不能懂她为什么这么伤心?明了以上这些潜伏的线索之后,**的大恸,不能更合理,少女心里潜藏的大委屈,被妈妈一语道破,而当年给自己讲过故事,弹琴给自己听的,给自己许了亲家,又屈叛了自己的娘娘已经死了,怎么能不哭。

从元家这条伏线,还可以解读出许多事。

田季安贬谪了田兴后,来见田元氏,坐下来后,有一个探头看见潜藏的蒋奴,把他叫出来的细节(他不接受被偷听,他是来面对面的说话)。然后才跟田元氏讲话,讲了自己贬谪田兴,让他去临清,派了聂虞候护送,最后居然说“之前活埋某某事,不可再有”。就此走了。

这个话听起来就很奇怪,为什么要跟自己的老婆说此事不可再有。当然现在我们懂了。

因为田季安知道以前的工作是田元氏或元家势力干的。是元氏夺取权力的一部分。他其实是来警告的。

而田元氏说到黑衣女子又来了的事,他也只说“你耳目灵通”,这分明表达着他对元氏势力大张的不满。蒋奴白须的空地应该是元家的一部分

田元氏在田季安离开后,有一个长镜头。她一言不发,继续照镜子。这并不是在炫耀美工道具、历史考证。回到田元氏的角度

她不期待他来,但她对镜梳妆,他来了,告诉她“此事不可再有”,就走了。她继续认真的给自己戴上耳坠,再戴另一只,扶正自己的珠钗,揽镜自照。没有多余的线路。在田元氏的无声装扮中,蕴藏着巨大的愤怒和力量。

她所面临的,正是所谓:“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丈夫不再把她当妻子只拿她当元家的代言人,而她每次都把儿女叫过来提醒他这一点,并没有用。她依然漂亮,并没有用。

她必须梳妆,戴上标志自己身份的整套华丽首饰。在周韵的无声穿衣中,都有田元角色的悲剧。

然后初看时候觉得奇怪的不明不白的追杀,也很清晰了,其实是元家的势力在捕杀失势落单的田家人。元家这条伏线,影片中只明确提及一次,线索的线头:居然被侯孝贤放在了片尾字幕,而没有在片中用台词明示,实在是走向了“隐”的极致。

明线:隐娘

在隐娘被道士带走之前,她是我娘,我妈是阿姨,田季安是我七。只有观众、导演和字幕君知道她的另一个名字:隐娘。知道这个名字,也知道她的命运:躲开。

在窈娘回家,坐入那个古趣盎然的“浴缸”时,插了一段嘉诚公主弹琴讲述青鸾舞镜故事的镜头(背景里有大片的白牡丹),然后镜头在白牡丹上特写了一会,拉回来,窈娘沐浴结束穿上全新的华服。很明显,她刚在沐浴时回忆嘉诚公主。在记忆中,公主微笑着为她弹钢琴,讲述了青鸾的舞镜故事。

这是她对自己窈娘这个身份的回忆。但窈娘的回忆里包含的痛苦让**沐浴后穿上华丽服饰时脸上有无法形容的悲伤,那一次她是阿窈,之后她去妈妈卧室请安,听妈妈讲当年公主娘娘的故事的时候,就已经换回了代表隐娘身份的一身黑衣。自此直到片尾她和磨镜少年伴着悠扬的鼓声走向远方彻底隐去,她一直是作为黑衣女子的隐娘,她再也不是那个阿窈了。

我妈妈给了她玉玦,说玦是公主的决心。然后讲公主后悔屈叛了她。隐娘大恸。而且,她还要去杀田季安。

许多人称赞侯孝贤拍下那些丝绸上翻动的光影,和录下真实环境里的自然虫鸣和风吹树叶声,但只夸耀这些,等于把这部电影贬低为一部炫耀技术的作品。事实上,这些光影和虫鸣,是电影在让你体验一个刺客才有的灵敏耳目,让你看隐娘所看,听隐娘所听。实是上,我们是从隐娘的角度去了天安门的魏博宫,

隐娘的观察顺序也很特别。首先,当田季安走上法庭时,隐娘在大殿的一个角落里静静地看着。然后是躲在不知何处,看着田的贴身护卫上楼巡查,无果下楼,再次上楼来查,找不到人再下楼,整个过程隐娘在一边静静地看。隐娘又去看田季安了。隐娘见自己有了孩子,正在和孩子摔交,便默默地看着,看了半天。

记住,每一个镜头对田季安生活细节的凝视,都是隐娘的凝视。当你看到田季安,你应该知道隐娘在看他。

隐娘决定去还玉玦,慢慢现身放下玉玦,凝视,引出田季安,交手遁走,然后回来继续听田季安回忆当年的窈七的故事,听到瑚姬说“为窈七不平”(这可能是隐娘后来救下瑚姬的一个动机)。听田季安判断窈七要杀了他,看着田季安和瑚姬依偎在一起(这可能是救瑚姬的另一个动机),而隐娘则慢慢从飘逸的丝绸中消失。这是一面充满感情的美丽长镜子,镜子后面是一个悲伤的刺客。

隐娘一路潜踪直入,甚至进了空空儿的房间,虽然此处没有明白拍出潜伏的隐娘,但镜头奇怪的侧后方视角,暗示着她的藏身之处。隐娘就此知道了元氏针对自己父亲的追杀计划。她把马赶出森林去救她父亲(和磨镜工)的一场战斗

开头黑白段落交代隐娘是刺客,取军列中大僚首级,”如刺飞鸟般容易“。换了别的导演,武打场面,动作特效,必然是要浓墨重彩搞的重头戏,但这部电影处理得和诗歌的节奏一致。如刺飞鸟般容易,真的就只是飞起的一刺。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这是李白写一个剑客杀人之速,隐娘在林中群战,也是兔起鹘落,须臾结束,并不多话。隐娘最终与追来的精精儿一战,也是讲究一个动静分明,“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两人交手,错开,精精儿的面具裂开,从隐娘面前走过,走远。隐娘忍住背后伤口疼痛,也慢慢走远。

这一幕,完全就是唐人传奇的风格。文字写下来,是三言两语,侯导的镜头,也是三言两语,并不额外啰嗦。其中凶险,尤有过之

她把自己的父亲送回魏博,然后去和**告解。告诉她自己不想杀田季安。理由是冠冕的,嗣子年幼,杀田季安则魏博必乱。**老辣,一语道破,汝剑术已成,唯不能斩绝人伦之情

在唐传奇里,隐娘是一个法术高强的剑侠,侯孝贤把她还原成一个沉默的,极少说话,经常在暗处凝视的刺客,心里有翻天倒海的难受,只在抿着嘴动手的时候散发光彩。她最终决绝地离开了父亲,魏博和**。和自己偶遇的磨镜少年,隐入了苍茫的远山。

风格的线,唐诗:

不是隐娘视角的时候,电影的镜头远而高,不似在人间,全景里有时有人,有时就是一片纯美的风景。这是一种属于唐诗的抒情的高远视角,“半江瑟瑟半江红”,“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荡胸生层云,决眥入归鸟。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看过电影的人一定可以想起那些镜头来。

而且唐诗风格,超越了具体的画面,影响了电影的视觉语言,人物台词极少,主要以动作推动,可以理解为唐诗缺乏对话体的传统,镜头语言总是先景后人,人在景中,以景收尾,完全是对唐诗借景起兴标准风格的模仿。

从这个角度说,或许看这部电影真正需要的前提(事先准备)是熟读唐诗。侯孝贤空灵的镜头里神奇容下了许多人共同的唐朝想象。这是梦回唐朝的一次穿越,同时也是隐娘的传奇。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 篇4

半夜睡不着,想了想还是把《聂隐娘》的一点思绪整理一下给观影团们比如@流裳照影做个参考。再次鸣谢@阿寺-iadamlambert 陪我一起作大死。有一个扰流器,请仔细考虑并阅读。如果你被宠坏了,请不要打我。叔叔,我们不预约。

在我去看**之前,我做了一些功课,比如提前了解青鸾舞镜的含义,聂隐娘的言讲语气,那根本不是武侠片,而是文艺片。事实证明,两者都是有益的(当然,前者也将在电影中解释)。聂隐娘几乎不能称之为武侠片。没有徐克和胡金栓的游侠。

相反,是个很严肃,连打斗都毫无花哨的古装片,女主的身手确实如同李白所言“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但你能感受到这种气氛的时刻,大概加起来不超过10分钟?也许5分钟?

故事的剧情其实并不算复杂,男女主角青梅竹马有信物为证立下婚约,谁知男主为权另娶正妻。少女自此离去学艺遂成刺客。多年后剑术已成但人伦未断,遂归,意图杀男主以断尘缘。

我理解的故事,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中间夹杂着各种各样的副线比如男主正妻,又比如男主母亲,再比如磨镜少年(对不起一说磨镜我就——哔——)。如果你看电影时不了解剧情,一方面是因为看不到秘密(其实是演员名单),另一方面是看不清角色之间的关系。

因为夹杂在这些剧情之间的,都是侯导漫长的貌、美、长、镜、头!

比如清晨雾起的湖面,夕阳西下后的江上野鸭,比如侍女像倒调料一样倒洗澡香料……这些如我这等俗人完全不明白的长镜头穿插在剧情中间不仅容易让人忘记之前有所进展的人物关系,而且总是让我在看的时候抓耳挠腮的想导演是想表达什么?不可能删掉这么多情节,放上毫无意义的**,对吧?然而思考了也没有什么结果。

不过说实话,这种伴随着蝉鸣蛙声风景秀丽美妙的长镜头最重要的功效大概是催眠吧……

我是真的差点睡着了。如果不是张震男神击鼓起舞让我秒醒的话我大概后面都会睡过去。所以我不明白这么长的风景照的意义,但我绝对不相信导演把它放在这里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一直在自我纠结:到底是导演太隐晦,还是我太蠢[生病]

相对平常看的其他电影来说,聂隐娘的风格趋于隐晦。如果你能接受这种风格,你可能只会想我一样陷入无限的自我纠结。情节的琐碎确实对于观众的梳理能力要求偏高(比起往常的院线片来说),很多情景的台词常常感觉到突兀。

一方面,网上流传的情节被剪得太多(比如,张震为什么说**像凤凰),另一方面,可能与演员的措辞有关。道姑公主铺一出场,台词拿捏断句让我一下子差点跳到ym[拜拜],但是整体咬字都是同一风格,大概是导演的取舍喜好。但是相对的,对我来说,青鸾舞镜那一段台词念白,入情入境算是最佳。

张震也不错,只是腔调少有变扭。另外**音效处理与一般电影不同。背景音和台词收录以及剪辑处理都有很明显的差别。

这个我不了解,但确实有很大不同。有点类似收音不全杂音过多的感觉(因为背景音的收录也是自然居多bgm较少),但是与全片的风格氛围高度一致。有时甚至噪音也很明显,但很和谐。

一般来说,如果静静地看一眼侯孝贤是件好事,聂隐娘还是可以想一想的(虽然我也觉得累了,不爱)。毕竟这部**最大的噱头就是“在大银幕上看侯孝贤”嘛[笑cry]

给聂隐娘打分是件比较难的事情。据我的电影观察家说,这些琐碎的叙述和大量的长镜头足以让这部电影下地狱。毕竟我也是妇联2给了不及格的人[笑cry]***电影分分秒秒的信息量狂轰乱炸,对于聂隐娘这种隐晦到我很难看懂的电影来说,我能收到的信息量…确实不多。

但是影片整体的风格高度一致。看的时候会有些索然无趣,但清理深思却又有可想之处。死趣的母亲和田元氏是我最感兴趣的两个角色。回首往事,张震的大儿子也觉得很有趣。

所以我又很难接受自己去说这是个烂片。因为对我来说,什么样的是大导演烂片呢?最鲜明的例子是太平轮:

上。很明显的导演浪漫过头收不回来剪辑琐碎节奏失衡再加上演员挑选不当(我说的就是教主)效果大打折扣,整部影片都脱离了导演的控制,像匹脱缰的野马朝着注定要沉的大船飞奔而去。

果然也沉了。当真是可怜了吴宇森。

但聂隐娘不是这样的。你可以看出导演对这部电影有很好的把握。每一分钟每一秒都来自导演的意图。尽管你没看懂,但是你知道导演要表现的,觉得自己需要表现,并且有自信有人能看懂的,都在这些里面了。

所以说为什么是个艰难的评判。大约是3星/6分。取平均值。

最后是提问:

我看的时候一直没理清的时间关系。聂隐娘归家洗漱,随后其母与其谈心并将玉珏交予。期间提及聂隐娘应与男主一起保卫魏博与朝廷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岌岌可危。

聂隐娘的二叔因此被贬到临清。

问题来了:女主二舅田兴被贬去临清是因为说话触怒了张震,当晚回去便中了风。女主母亲当夜骑马赶来探望。

第二天女主她爹虞侯说田兴“当日回去便中风”,张震说是假的,要贬其去临清,命虞侯相随。为二人送行时,女主也未出现。在去临清的路上,田元氏派人将他们活埋杀戮,被来这里的女子救了下来。

所以女主人在去临清的路上回家了?这一段原来是倒序吗?还是我自己看的时候顺序记差了?

所以说插那么多长镜头搞得每段剧情之间感觉都是分割的是为神马啊!!!即是我想打开心扉,我还是不知道那些长镜头是用来干什么的!要是对我这段话有想法的亲请一定来告诉我啊!!!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806249.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结婚二十年的经典句子
下一篇 : 对离世人的悼念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