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为了确保您的观后感不成为简单的叙述,我们对“牡丹观后感”进行了编辑。要避免这种情况,我们要求观后感必须真实客观,评价必须合理。通过写下自己的分析和看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请注意,这只是供参考的阅读素材!

牡丹观后感 篇1

《牡丹亭》,乍看名字觉得应该是美好的爱情剧,看完才知道,其实想想也是,那是一个什么样压抑而不自由的中国,封建体制对人的残酷压制下,自由的爱情是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只让人觉得,丽娘的回生美满,不属于她的时代,也不属于这个时代。

当时的封建社会让当时在闺房里的丽娘多么伤心。她的悲伤来自于她发现了一个自由、美丽和自然的世界。她的心永远不会回到道德的沉默。这人间不会真正泯灭的是真情,是自由的渴望,是爱,是热烈的追求,是可以生可以死而死可以复生的追求,当发觉了真的自由,不自由的现实还有什么不能摒弃的呢?

史载汤显祖每每写到动情之处便在后花园痛哭,世间为此自由献身的人有几何,世间懂得此般自由的知音在何处?汤显祖得意生只是一个梦,他一生的四个梦只有牡丹。他的知音是他所心造的丽娘,而剧中的丽娘或只有一个春香算得上理解同情,那个柳梦梅,美好得让丽娘觉得他的不存在,存在的柳梦梅是在梦里,我们的丽娘多么渴求,唯有奋不顾身地为梦而死了。

丽娘觉得值得去死。不自由毋宁死。这句话有多么贴切。

丽娘绚烂的春天游园惊梦,在凄凉的中秋黯然魂消,死前万般惆怅地悲吟:

轮时盼节想中秋,

人到中秋不自由。

奴命不中孤月照,

残生今夜雨中休。

痛哉痛哉!在弥留的最后一刻,丽娘深深向母亲涕零拜别,以谢养育之恩,这个细节,却有万般滋味,情与理难言的感动,丽娘不会是以为自由的现实先知者,丽娘不作激烈的抗争痛诉,丽娘不哀怨任何人,这般花花草草有人恋,生生死死随人缘,酸酸楚楚无人怨,丽娘不哀怨任何人。她热切的梦想和对自由的渴望只属于她自己。

在深深拜别的刹那,让人潸然泪下。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不独伤心是小青。”这是名为冯小青的女子临终的绝笔。

你死前的最后一句话,“但愿那月落重生灯再红”,几复悲吟,那个时代少有人懂得你的心。你的重生不在你的时代,你的重生只属于未来的一个自由的春天。到了那一天,古中国真正自由的美好时刻,满园春光,群芳争艳,芳草如茵,梅花已经凋谢,而牡丹花开正好,我会告慰你,愿你安息……

牡丹观后感 篇2

看到三分之一,看不下去了,最近颇不宁静。看了经典的游园惊梦,想起小时候。我有一个伯父,跟我爸爸是一个爷爷的。伯父是个中医,记得小时候他家客厅左右两面墙贴的就是牡丹亭的图片。那种二十年前流行的,就好比十几年前农村特别流行的扁一样吧,二十年前的是纸质版的画。记得老妇人,春香,小姐,柳梦梅。那时候我还小,字都认不全,也就记得这几个人名,不过那图片是挺好看的,那人物形象都是带着戏服和实景的,现在看来也是挺精美的,就好像带插图的故事书,每一幅图下面有一段简单的文字,大概就是介绍图片上的内容吧。

每次我去他家时候我不喜欢看电视,就爱看墙上的画,和画里的人,字就不认识多少,只记得妈妈说是一出戏,牡丹亭。一个官家小姐和一个翩翩书生的爱情。好像爱情戏里总有个聪明伶俐的小丫鬟,有个古板的老夫人,老夫人阻止,贴心丫鬟鸿雁传书。妈妈说。现在看戏文,大概明白了当年画的是什么了,只是这一出戏并没有万般阻挠的老夫人,也没有让贴心丫鬟聪明伶俐的鸿雁传书。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只是爱情可让生者死,死者生,总归是有艺术的处理。

十多年前,我的梦里曾经出现了一个温暖的人,总在我需要的时候出现,给我温暖,给我力量,给我特别安心的拥抱。好像每次都在我人生重要的时候或者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出现在我梦里。我梦到他很多次,却从来记不起来他的脸,也没有问过他的名字,唯一清楚的就是我站在他身边的感觉,还有那温暖的怀抱。不高不低,我站着刚好到他胸前,大概第二个扣子的位置,不胖,也不瘦,稍微壮壮的感觉。我一直在找他,后来,上大学之后很少梦到了,我想也许是快要遇到了。直到后来,我遇到了一个人,站在他身边时候,就好像回到梦里一样,欣喜的以为终于找到了。竟忍不住想靠近,想关心他,想他不被任何邪恶试探,永远阳光明媚。

后来,我又梦到了那个久违的梦中人,这一次不是我的挫折,是两个人一起开心的生活,看清楚了他的样子,就是现实里遇到的人。当我第一次站在曾经的天家庙宇里,面对神佛时候,我想好的心愿突然烟消云散,脑子里慢慢的浮现出三个清晰的字,是他的名字。我知道自己怕是躲不过了。从认识开始我就没有一点点套路,最终也没有。只可惜现实里的人终究不是那个人吧,所以我才能和他在梦里渡过了开心和不开心的,加起来是一个完整的一生。也许我就不该记着那些梦,也不应该执着的寻找一个梦里的人吧。

牡丹观后感 篇3

前不久,网上流行了这样一句话:“这个年纪爱你,不因为你有车有房,只是那天阳光很好,你穿了一件我爱的衬衣。”初读,便觉得这才是美好的爱情。

但现在的社会是物欲横流的,我们成长过程中所期待的纯洁无暇的爱情很难找到。

所学的元曲里有很多爱情故事,但是汤显祖在《牡丹亭》的题词中说“如丽娘者,乃可谓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一句话就成全了内心所对爱情的全部希冀。也许在他看来,人性中最美的东西是世界上最有爱心的人。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但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我觉得在当下也是很有社会意义的。“有车有房,无爹无娘”这个准佳婿的标准一经网友说出,立刻受到了热议,然而现实中那些因为男女经济条件或工作背景而被现实分开的真心相爱的人们更就数不胜数了。

或许爱情不是万能的,就像《裸婚时代》中那个残酷的结局一样,应了那句“贫贱夫妻百事哀”,纵使有一颗“爱你到老的心”,仍然拯救不了爱情。但如果没有爱,生活将太现实和无聊。或者有一天,我们可以期待张爱玲所描述的爱情:

“于千万人之中你遇见了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以说,惟有轻轻的叹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

柳梦梅和杜丽娘在梦中遇见了。这便是真的传奇。“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

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从《游园》开始,杜丽娘就明白,她的青春,她的美貌,终有一天也会雨打风吹去,付与那断井颓垣。她唱道: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咏叹着,生怕自己稍一草率便辜负了这绝美韶华。但柳梦梅出现了。虽然她有一个梦想,但她决心等待,即使她死了。“宁愿相信我们前世有约/今生的爱情故事不会再改变/愿用这一生等你发现/我一直在你身旁从未走远。

”杜丽娘葬在了花园的梅树下,等着柳梦梅的发现,一等就是三年,而活在现实中的我们,再真挚热烈的感情也不一定能战胜距离和等待。当岁月把爱烧成一道伤口时,我们将各自挥舞。

在想,现代生活中,假设如果有谁为情而死如丽娘者,必然遭到众人惋惜之余的批判,因为现代人们更爱的,是自己的生命。虽然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异性恋者,但很难搬家。在当今人类发展的时代,我们可能会悲哀地发现,我们的爱的方式并没有改善,但爱的能力似乎正在退化。

爱情,和杜丽娘一样,不仅是一部虚构的文学作品,而且更加遥远。在“为情而死,感情而生”这几个字面前,我们很快就会止步于前四个字,或者还有人为自己找借口说:“既然明知死而不能复生,为何要为情而死?

”是啊,痴情如商小玲者,香魂一去再无返。纵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更架不住人生苦短,珍爱生命才是真理。所以,我们终究不能成为别人羡慕的情人,因为纯洁无暇的爱情现在只能在书中找到。

2010级文学院汉语言二班

吴奕昕校园卡号:320100930120

牡丹观后感 篇4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牡丹亭》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在《北京爱情故事》里,沈冰的妈妈说的。年轻时,沈冰的妈妈为了沈冰的爸爸留在一个村子里教书育人。在沈冰小时候,爸爸为了救落水的沈冰淹死了,她妈妈受不了刺激,结果痴情成疯。

这是一句很美的古语!因为爱情,活着的人可以怀念成疾;因为爱情,所以我们可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因为爱情,我们即便平庸,也要超越生死轮回;第二次听到这句话,是在汤显祖与牡丹亭的课上教师说的。教师的语言其实不富丽,不过,很好听。

那时,语言也不能表达这一句话里面所饱含的至情至性,或许只有用一生的勇气去尝试一次后,才会领会里面的坚定与不灭的希望。

我们一生都在寻找真情。也许每个人都有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从不放过别人的一个小小举动所带来的善意。突然之间,我们会愤怒地谴责对方偶尔的冷漠。面对现实,我们一次又一次的置疑和等待。当幸福来敲门时,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推开它,然后去寻找所谓的美丽和向往。

在宁静的夜晚,我常常想,如果每个人都能真诚地对待对方,用感情来交换感情,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不快乐和不公平。如果是这样的话,我的好朋友就不会给无数人关心和爱,我也不会对他很重要。过去我知道真情是美妙的,但是在看了《牡丹亭》后我更意识到,真情是可遇不可求的。

真情不能强求,真情不能冒名顶替,真情更不能在我们都心浮气躁的时候降临于斯人。生命过于短暂,人生又过于冗长。我能做的,就是安静的静守在心灵的原地,简略的做人,用心的做事,简略的日子里面自由有我最真实最纯真的高兴。

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传成佳话。但是,每个成功暗地里否会有那么一段绝望荒唐的往事,尤其是爱情。事实上,我不相信在21世纪,会有像杜丽娘一样热情迷恋的女人,也不会有像柳生一样没有结果、深深爱着鬼魂的男人。

这种爱情太不平庸,以致于荒唐。但是,它给了我,不,我的同学相信爱情。对于那些已经恋爱或不敢尝试恋爱的人来说,杜柳的生死爱情故事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再过两年,我可能就得独自生活在一个城市里机械的做着***x一件事,又或者会去爱一个不怎么对的人,久了,就会有一种想要逃离的冲动或者自轻自贱。那我希望我能回忆起,回忆起现在那份感动和执着。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如果能爱,请深爱!

一个旅行者问佛陀:为什么我难过的时候总是下雪?佛说:

冬天就要过去,留点记忆。我问佛祖:为什么每晚都下雪我都不在乎?

佛陀说:不经意间人们会错过很多真正的美。我问佛,为什么别处下雪而我这里不下?

佛说:不要羡慕别处的风景,你身边的才是最美的……呐,《牡丹亭》里有它的至情至爱,刻骨铭心。但小我,平庸的我,也能活出自己的本色。

与其像杜丽娘小娃一样的伤春悲秋,我倒是希望自己可以像,舒婷的《致橡树》所写,作为一株木棉,对爱情或者其他的感情保持一种相敬相依的姿态。在如果生活太过平庸,那就不要刻意的追求不平庸;如果生活波涛汹涌,舟再小也会有自己的帆。在生活中,你和我可以走得很远,保持真实,不要误入歧途。

记得有个好友发表过一条心情所:“生活,每天都是一场浩劫“。那个时候,我有挺深触动。

现在再看,却多了些颓丧伤感之意。只能说是以前我一直自认为觉得自己过得不好,所以就喜爱寄托感情在这些伤怀之词里面罢了。其实生活,其实就是一碗水,没有那么多汹涌。

我们每个人都在通过它看世界。如果角度正确,彩虹就会出现。杜丽娘在伤春写真之事,也算属于少年时期的多愁善感,现在看起来她也应该再乐观点儿的不要因为相思而死,不过,为了汤显祖的剧情,为了杜柳生死爱情的佳话,丽娘还是必须得伤感下的。这样的说法也没有批评杜丽娘的意思,调侃一下,活泼氛围。

不过,我必须承认,并大声的说,至情至性之人,无人能及丽娘梦梅二人也。

在这里一一细数《牡丹亭》给我哪些领会了。至情我想自己其实不能全懂,只要略懂就好了。因为至情至性太沉重,所以我明白有这种东西就好。

不是每个人都能深情,所以爱会让人快乐,她只会有意味深长的美丽。我在平庸生活中能领会到至情,就是像我们每个人的爸爸妈妈,为了爱情,敢用一辈子来承诺对方,就算生活不再似青春那会儿激情四射。至情,人生之重!

面包会有的,这份情也会有的。现在,我想做一个微笑的女孩,一个敢于爱恨的女孩,简单而温暖。我希望得到高兴并让让高兴感染身边的人。

偶尔反复无常,但不尖锐;偶尔敏感,但不神经质。乐意和大家分享所有开心和不开心的事情。快乐,就笑,让大家都知道。

哀痛,就哭,然后当做什么也没发生。

牡丹观后感 篇5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是晚明戏曲家汤显祖的四大剧作之一,也是他最脍炙人口且成就最高的作品。

故事讲的是南安太监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她突破了限制,私下出去参观花园。她爱上了风景,累了之后在梦中与见了书生柳梦梅。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杜宝被提拔离任,在女儿的墓地里建了梅花寺。

柳生进京赴试,借宿观中。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认出是此女子便是那个曾在梦境中与他在牡丹亭畔幽会的女子。夜里杜丽娘向柳生说出原委,并求柳生三天之间挖坟开棺。

柳生依暗示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成夫妇,同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作良看到了墓地的情况,柳生不辞而别,就到临安向杜宝举报了柳生到墓的犯罪事实。柳生在临安应试后,恰逢金兵南侵,延迟放榜。

安抚使杜宝在淮安被围。柳生受杜丽娘嘱

托,送家信传报还魂的喜讯,反被囚禁。金兵退却后,柳生高中状元。杜宝升任同平章军职。他拒绝承认这桩婚姻,强迫女儿离婚。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和解。

杜丽娘是南安县长杜宝的独生女。她从小就被灌输了在封建伦理中理解书本和原则的思想。然而,残酷的封建礼教却无法约束她在青春期。一首《诗经·关雎》便惹动了丽娘的情思,她并不认为这是宣传什么儒家礼教的作品。

并认为这是一首情诗,是一首激起无数少女心的诗。而久困闺房的丽娘更是在家里后花园那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动了访春之情。这说明了呆板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住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欲,从而更加揭露了当时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

尽管杜丽娘的行为与当时的社会有许多不一致之处,但这并不影响作品的情节发展。作者也便是通过“大家闺秀”的她做出不是大家闺秀的行为而来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青春版《牡丹亭》在色彩运用上,是非常有特点的。

大花神曾经在《惊梦》《离魂》《回生》三个厂景中出现过。在这三部戏里,大花神拿着旗子出来了。在这里,绿色的柳枝象征着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在《离魂》一出中,用大红色表现杜丽娘重生后的喜悦。

青春版《牡丹亭》巧妙的运用色彩变化来表现剧情和气愤的变换。

看完这些作品,我不得不为杜丽娘的勇敢、坚持和真情所感动。一首“墙内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是他们最初的邂逅。

而后花园一梦之后,丽娘便相思成病,一病不起乃至天逝。但现实中,杜丽娘和柳梦梅根本没见过面,更谈不上真爱。那是什么导致了丽娘的死,真的是那个梦吗?

不,不是的。梦或多或少加速了悲剧的发生,但梦是悲剧的一个支柱,不是主要原因。想象一下,在21世纪,谁会因为一个虚幻的春梦而死于相思病?

如今一见钟情的几率都小的可以忽略,更别谈什么为梦怀春而死了。在杜丽娘时代,当真情被压抑,人性被束缚的时候,这也许只是一件普通的事情。

在古代,女子必须三从四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经常就躲在自己的闺房中绣花练琴作画。在出嫁之前见到的男人估计也就他父亲,兄弟,再有也就是家丁了。

那么偶然间突然见到一个与她没有血缘关系的而后风度翩翩的男子,有几个能不一见倾心的。而严厉的教条根本不允许这种私生活的事情发生。但往往物极必发,越加以束缚,就越能激发人性去挑战。

今天男女平等,有更多的机会遇见异性,社会也开明了。很多人可以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在寻找中过着幸福的生活。又怎会有那么多抛弃家庭而私奔的悲剧呢。

所以归根结底,封建伦理无情地压抑了人性,制造了无数悲剧。

再有的感触就是杜丽娘的真情了。虽然仅仅是一梦之缘。但也无法浇灭心中那被烈火燃烧的情思。

死后,她突破重重困难,终于见到了柳梦梅。而冲破这些困难那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与多么坚定的毅力。都说爱情是有期限的。

而丽娘当了三年的鬼魂,却仍然对梦梅念念不忘,历经千辛万苦才得以圆梦。而现在有多少异地情侣选择分手,是因为无法忍受时空的距离,而成为陌生人。我想说的是,在今天勇敢追求爱情和幸福的时候,请不要轻易放手,爱情永远需要坚持一个勇敢的人。

老实说,我对戏曲知之甚少,对昆曲更是了解的不多。歌剧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我们这样的90后中似乎正在失去它的影响力。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在老师**有关《牡丹亭》的**时,我发现有许多同学都没有认真地**。一开始,我也没有认真看,但之后我发现我被它吸引了。我想这正是戏曲的魅力吧!

《牡丹亭》说的是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

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到北京参加考试,住在梅花寺。她拿起太湖石下杜丽娘的**,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遇到的美人。

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死而复生。他们结婚去了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作良看到杜丽娘的墓已经被挖掘出来,就斥责柳梦梅盗墓。

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塑造了许多生动鲜活的人物,我很喜欢杜丽娘这一形象。她是《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在她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情绪,这不仅表现在她为寻求美满爱情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方面,也表现在她对封建礼教给妇女安排的生活道路的反抗方面。

而柳梦梅是一个富有才华的青年,但又存在着较浓厚的功名富贵的庸俗思想。可贵的是他在爱情上确是始终如一的。杜宝是封建家长制度的代表,是坚决的正统主义者,他用严格的封建教育来教养女儿,为了使女儿他日嫁到人家“知书识礼,父母光辉”。

春香是一位活泼可爱的丫鬟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春香正是杜丽娘性格中调皮、直率层面的外化。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

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杜丽娘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

《牡丹亭》以文词典丽著称,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明吕天成称之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有言:

“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阅读《牡丹亭》,享受文字的飨宴,穿越时空的生死之恋,不必借助现代科技,缠绵秾丽,至情弘贯苍茫人世,逶迤而来。

《牡丹亭》是古代爱情戏中继《西厢记》以来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杰作。而汤显祖则是封建时代中勇于冲破黑暗,打破牢笼,向往烂漫春光的先行者。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欣赏昆曲表演。没想到第一次就可以看到李鸿良等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参与演出的昆曲经典剧目——《牡丹亭》。走进剧院,亲身观感后我为《牡丹亭》的美而震惊。

无论从**的节奏,乐曲的基调,还是曲词的整饬,人物的举止,程式化的动作都透露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息,好似一个大家闺秀在娓娓道来一段欲说还羞的往事。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明清时期的文人雅士为何独独对昆曲情有独钟的原因了,昆曲实在是一个从外到内都极其唯美的艺术。汤显祖曾说:

“一生四梦, 得意处惟在牡丹。”毫无疑问,《牡丹亭》代表了汤显祖戏剧的最高成就。

故事美——它讲述了一个在明媚的春天里开始的故事:南安太守杜宝家的后花园是一片姹紫嫣红,但是他的独生女儿杜丽娘被牢牢地关在闺房里。姹紫嫣红的后花园作为《牡丹亭》的基本背景,主人公杜丽娘在百花争艳、春心荡漾的季节里接受一个六十多岁、咳嗽多病的老学究陈最良关于《诗经》的讲议, 灌注贤达、风化的教义。

不妨说,在《牡丹亭》的开头作者扳开了封建礼教的重闸, 放进一丝新鲜的气流, 然而让我们可怜的女主角倾刻间迷醉和眩晕了。哪个少女不善怀春? 她竟然吃惊地发现《诗经》中还有坦率表达男女恋情的诗句, 她竟然在每日囚禁着自己的闺房后面看到了袒露得不加任何掩饰的春光!

因此,丽娘虽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却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我国明代就有如此浪漫爱情故事,可见当时的文明程度。汉民族的含蓄和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放到现在都堪称典范!

当我们现代人还在讨论清朝留下的封建礼教的时候,从元代的年轻人张生和莺莺到明代青年柳梦梅和杜丽娘已经实践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了!

唱词、唱腔、台词美——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梅对丽娘的呼唤,好像喊出的是我们曾经的呼唤!“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满园春色,丽娘作为一个大家闺秀所具有的内敛、含蓄、腼腆的特性没有遗漏的展示在了我们眼前,而她作为一名养在深闺的少女所拥有的伤春的神态更是迷乱了我们的双眼。

“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如此凄美的唱词道出了柳梦梅与杜丽娘之间的苦恋。

阴阳相隔,柳、杜二人无可奈何,丽娘便许下了“梅根相见”的诺言。配上婉转、柔美的唱腔,二人凄美却又神圣的爱情被展示的淋漓尽致。

舞台、服装美——整个舞台布景、灯光非常简洁,十分古典,背后的水墨山水、淡雅的牡丹,写意传情、含蓄悠远。服装设计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风格,服装随着剧情时而靓丽夺目,时而淡雅飘逸,还是一个字“美”!

主题美——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主人公杜丽娘不同于比她早几百年的刘兰芝和崔莺莺,也不同于比她晚一百多年的林黛玉。她并不像崔莺莺那样,不满包办婚姻,要求郎才女貌的结合;不像林黛玉那样,要求男女双方思想、道德、感情一致的婚姻;也不像刘兰芝那样以死而殉情。

她对爱情的理解很简单,就是要求女人应当得到自己的权力,即对男性的需要,换言之,就是认为女人天生要有爱的权力。杜丽娘告诉我们,情爱决不仅仅是要一个称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爱柳梦梅,是因为两个人对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

《牡丹亭》所写的爱情,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围,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

《牡丹亭》中瑰丽的爱情传奇,以典雅唯美的昆曲来演绎,真是相得益彰,剧情曲折,架构恢宏。

牡丹观后感 篇6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500字读《上下五千年》有感林汉达等人编著的《上下五千年》是一套优秀的历史读物,讲述了从炎帝、黄帝到辛亥革命之间的历史,它普及了我们的中国历史知识,让我们了解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同时里面的许多事件也让我们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汉朝时,汉武帝去逝,汉昭帝即位,臣子上官桀想谋害霍光,写了封信给汉昭帝诬告霍光,年仅十四岁的汉昭帝细看信件,辩认真伪,面对文武百官他丝毫不畏惧,有条不紊地分析,挽救了一位忠臣。汉昭帝能救下霍光就是源于他勤于思考,善于动脑,这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不懂装懂,要像汉昭帝一样认真思考,仔细分析,把问题弄懂弄透,这样才能有长进有作为。而另两个君主李后主和宋徽宗,他们虽贵为一国之君,却不理朝政,直到成了亡国奴之后才后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事已至此再怎么悔恨也于事无补,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我们现在是学生,正是学习知识,掌握本领的好时候,我们就要认真地学习,不能虚度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我们长大了谋工作到处碰壁时才明白就为时已。读史使人明智,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用知识来武装自已,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牡丹观后感 篇7

昆曲历史悠久,一直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在2001年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后来,中国又发展出了许多不同的剧种,但是有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昆曲有了 “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而《牡丹亭》作为“昆剧之母”,是每位昆曲迷的必看之作,它也使中国戏剧得以在世界扬名。然而,是什么原因使得《牡丹亭》竟然能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外国人也如此的痴迷,让它轰动全世界呢?《牡丹亭》的魔力究竟在哪里?

在观看《牡丹亭》前我一直有这个有这个疑惑,为什么它有如此大的魅力,但当我观看完《牡丹亭》后,我才了解了其中的原因。

《牡丹亭》主要讲的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跟他说他俩之间有姻缘之分,从此之后柳梦梅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又一女名丽娘,才貌出众,知书达理,喜欢读书。她读了《诗经·关雎》后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睡梦中见到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

杜丽娘从此相思成疾,一病不起。她在死前要求她的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并嘱咐丫环春香将她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

三年后,柳梦梅到北京参加考试,住在梅花寺。她拿起太湖石下杜丽娘的照片,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遇到的美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后来,柳梦梅挖了墓,打开棺材。杜丽娘死而复生。两人结婚去了临安。

杜丽娘的老师陈作良看到杜丽娘的墓已经被挖掘出来,就斥责柳梦梅盗墓。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上榜后,柳梦梅从囚徒变为冠军,但杜宝拒绝承认女儿的婚姻,强迫她离婚,争执在皇帝面前爆发。杜丽娘和柳梦梅最终结婚了。

《牡丹亭》全篇的魅力,就在于一个字“情”,又因情之奇,奇于梦。

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相识相爱是在梦中,这也是《牡丹亭》的独特之处,自古以来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的爱情故事:崔莺莺与张生在佛殿“惊艳”;王瑞兰与蒋世隆“踏伞”相爱;李千金先于“墙头马上”相识裴可俊;霍小玉因紫钗而与李益结亲……但是他们都是在现实中相见相爱的,唯独杜丽娘、柳梦梅是在生前从未蒙面的,甚至根本不知是否有对方的存在。但就是在梦中才使得杜丽娘摆脱一切礼教的束缚追求自己的真爱,她的爱真可谓轰轰烈烈,激情洋溢,直到爱到了死,让我想到了一首歌《死了都要爱》,杜丽娘直到死后还是爱的如此缠绵,如此真切。

杜丽娘不同于比她早几百年的刘兰芝和崔莺莺,也不同于比她晚100多年的林黛玉。她并不像崔莺莺那样,不满包办婚姻,要求郎才女貌的结合;不像林黛玉那样,要求男女双方思想、道德、感情一致的婚姻;也不像刘兰芝那样以死而殉情。她对爱情的理解很简单,就是要求女人获得自己的权力,也就是需要男人,总之,女人天生就有选举权。

因此,她是现代启蒙史孕前阶段追求人的解放的艺术形象。

无疑,杜丽娘是作者的光辉创造,而《牡丹亭》主题的基本倾向也就从中体现出来。杜丽娘的形象告诉我们,爱不仅仅是一个令人满意的丈夫。她之所以爱柳梦梅,并不像崔莺莺爱张君瑞那样,仅仅因为他“年少多情”、“一品人才”,而是因为两个人对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

杜的父母反对他们的爱,只是因为他们要求自然的发展。也就是说,在她父母眼里,作为一个女孩,如果她想成为一个男人,并有一个爱的要求,她已经违犯了天规。莺莺的妈妈没有这个想法,只是觉的女婿应该是对的。

所以,杜丽娘追求的是人的自然要求,“天然之情”,也就是“欲”:性欲、情欲,而不仅仅是男欢女爱的美满婚姻。她父母恰恰不允许她有这种“欲”,不准她有人性、人的权利。

双方发生冲突,杜丽娘于是要反抗,甚至以生命来抗争。这一冲突,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直指压制人性的封建意识,所以,《牡丹亭》所写的爱情,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围,它公然倡导人性的复苏与回归,表现出追求人性,要求个性解放的倾向,即:灭天理,颂人欲,大声疾呼冲破理学禁锢的枷锁,以求得对活生生的自然的人的体认与尊重。

w应该说,这才是《牡丹亭》主题的真实含义。

杜丽娘令人感动,不但因为她吐露了内心的情怀与对幸福的憧憬,还敢于起而行,走入梦的世界,去追求梦中情人,去实现她对幸福与快乐的向往。梦醒之后,她并不甘心放弃理想,还要去“寻梦”,还把自己的生命投入理想爱情的追索,为“情”而死,而且“虽九死而未悔”,在冥界也不曾忘情,终能因情痴而冲破生死界限,还魂复生,实现了理想的幸福,与梦中情人结合。杜丽娘的执着和不屈不挠的信念,跨越千年,跨越地域,引起了所有等待爱情的人的共鸣。

即使社会环境不适应,道德不允许,但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幸福的想象也能翱翔,体验汤显祖作品中杜丽娘那样的美好景象。“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就算此生无法得到,或许,还有来生吧?

但在现代生活中,像杜丽娘这样开放的社会是罕见的。可能是现代生活的**太多太多了,爱的真正意义理解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人们追求的爱已不再那么的“纯洁”和“奔放”,我们这种年纪的人可能对爱还不是很了解,但是如果有机会,我还是想像杜丽娘那样轰轰烈烈的爱一回!

牡丹观后感 篇8

红牡丹是出自林语堂的一本**,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牡丹的女子在封建式婚姻下丧夫后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作为一个生于封建时代的女性,牡丹不配名副其实。她真是个与众不同的女人。开头,牡丹与她那个毫无感情的丈夫阴阳相隔后,牡丹并没有表现出像是遵守妇道的女子一样哭泣哀涕。

即使在葬礼上哭过之后,也哭不出自己,后悔自己的青春。不难想象,这样性格的女子必定不是遵循安稳,后面的故事讲述的绝非离开她骨子里的一股不受时代所束缚的自由之恋。她既欢喜又担忧,欢喜的是与她的青梅竹马金竹可以相见相爱,不再饱受远距离相思煎熬之苦;担忧的是自己不甘沦为情人角色,又比较着金竹与自己所付出的爱是否对等。

读到这里,我不禁怜悯女人的脆弱。无论是**里的牡丹还是现在的女人,渴望被爱的脆弱性都是相似的。牡丹想着可以不顾一切的投身爱情,却无法让被爱着的那个人变得与自己那样同样勇敢,同样不顾世俗,抛弃一切。

这也许是女性天生的脆弱敏感,但也许又是社会上赋予男女不同角色的原因,男人需要担起家庭的责任,也需要保卫他的野心,责任太大,顾虑太多,不顾一切谈何容易。 牡丹虽然担忧,但还是想见金竹,在她寻找金竹的过程中,她遇到了儿时崇拜的对象,她生命的第三个男人,梁孟嘉。他们扑灭了爱情的火,让我感叹命运的聪明。

当牡丹犹豫的时候,碰巧有个男人弥补了她的空白。他选择不和金竹在一起,这对她来说也许是一种解脱。解脱她陷在做金竹的长期情人这样尴尬境地的泥潭里,何尝不是个好选择,好未?但是与梁孟嘉在一起,也不是高枕无忧,烦忧事一了百了。

与梁孟嘉一起,我们将面临同姓婚姻的问题。但在金州和梁孟嘉,牡丹总是选择梁孟嘉。换作绝大部分女性,我想也多数会选择梁孟嘉,毕竟将自己的未托付在一个不确定的人的身上,这样承受的风险,不是每个人都甘之如饴。

梁孟嘉之后的牡丹起初是稳定的,但性格总是会跟随一个人并影响他的生活。牡丹终究是耐不住寂寞的女子,她与傅南涛私恋了,好似昨日同堂兄梁孟嘉的盟海誓都随风消逝一般。傅南涛也是一名家属。因此,傅南涛因杀害妻子被判入狱。正因为如此,牡丹和傅南涛没有及时相守。

之后,牡丹得知金竹病重。 她去探望他,并与船上的一名大学生谈论爱情和睡眠。读到此时,改变了我对牡丹的看法,主人公带着新时代女性的味道。她有勇气,有美丽,有自信,但她没有集中精神和耐力。

我甚至认为她只不过是为了给她寂寞的时间填满激情,她的寂寞在生理和心理都强烈的散发着,她多情的影子里隐藏着什么,到底什么才是她真正想要的,我找不到答案。 再后牡丹遇到叫安德年的诗人,觉得他颇似君相如,又开展一场热恋,此刻,我看到了她这次的相爱与前面的热烈有所相同,又有所不似。同的是她依旧热烈,不同的是她的心多出了安稳。

她的情路似乎注定坎坷,想要安稳厮守时,安德年遭遇丧子,其妻悲痛万分,牡丹不忍心看到其妻陷入绝境,而后斩断情丝分手隐居。牡丹的再次退却,让我反思,其实她并不是真的绝望,她至少考虑到了别人的悲痛。又或许,经历了前面这些男人,让她多了些顾虑,少了份冲动,她的爱情也不再是单纯的只为自己,而是受着他人情感的左右。

隐逸镇牡丹扫尽风头,回归自然,执教为业。不料遭盐商绑架,(fsir)梁孟嘉与安德年两旧情人随船赶救,牡丹最终逃离匪窝。此时的牡丹已然看淡世间,不求热烈只求安稳。

后来,傅南涛刑满出狱,同意结婚。 牡丹终究回归安稳。我认为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决定爱的是非,因为爱不分是非。

牡丹追求对自己的爱,没有错。从客观上说,与她两情相悦的男子没有一个可以在相爱之时给她名分给她安稳,时间禁不起等待,人禁不起时间的流逝,牡丹追寻着一个能让她安定的人,这又何错之有?但同时,正是她无法忍受孤独和等待,才是她成为别人眼中的亲情女儿。

时间让她爱上了错误的人,但爱错了人的人不会偷走她的时间?说到牡丹的爱情,我不得不为她没能和梁孟嘉在一起感到遗憾。梁孟嘉对牡丹始终带着情分,但在相爱的时间里,两人想法却有所偏离,需要的东西也不尽相同。

梁孟嘉想要细水长流的平淡,牡丹却要着轰轰烈烈的情爱,这或许是年龄的原因,也许是性格使然。看到梁孟嘉前去营救牡丹之刻,再读到梁孟嘉与牡丹的妹妹素馨相爱相守投身于平淡生活之时,我的惋惜就在于此。若在梁孟嘉想趋安稳之时牡丹也跟随相守,也许结局可能就变得不一样了吧,这也许也是错误的时间遇见对的人的一种阐释吧。

《红牡丹》最后的结局也带给我很多想法。人最终还是离不开安稳。有的人经历风雨一生,在他入土归安的那刻,他也终究走向安稳,有的人一直平淡一生,他是较早选择安稳。

爱情的轰轰烈烈最终也是敌不过细水长流,一时的热烈可能给我们带了欢喜,但一时的欢喜迎后无限的落寞。年轻的爱情环抱轰烈,承载欢喜,才显得那么刻骨铭心,但更多时候,我们想要一份结果,想要维持这种欢喜,不是仅凭一时冲动,而是要有经得起等待的心。最后,可以承载爱的水是一条稳定的河流。

牡丹观后感 篇9

《牡丹亭》一部中国经典古代小说,出生在昆曲发源地的我,也曾有幸看过由这部小说改编而成的戏曲。但由于年龄过小,一直未曾领略其精髓。如今我已是一名中专学生,再次拜读这本小说,有了不一样的感触。

翻开已开始泛黄的书页,想来是有些年数了。《牡丹亭》这本由汤显祖创作的小说,语言细腻,文辞华丽。由于阅读了大量的现在言情小说,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爱恋,多数是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 ,而这部小说颠覆了我的看法,柏拉图式的爱情可以存在。杜丽娘一个有着聪慧之姿,落雁之貌的女子。一日在丫头春香的怂恿下决定去游园,游园前还打扮了一番。打扮本是为人看,但她说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又怕被人看见。这确实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 状态。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带着无限的伤怀杜丽娘回到了自己的闺房,不一会就觉得乏了,伏于案几上,昏昏沉沉的睡去了。正因为这一睡,改变了她的命运,在梦中他梦见了一英俊潇洒的少年郎,两人情意绵绵,私下定了终身。在那之后丽娘因情而病,因病而死,真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丽娘死后葬于梅花树下,虽在冥界仍不忘寻觅梦中情郎,历经千般苦难,终得大团圆。

文明礼貌月又开始了,哪些是文明行为,哪些又不是的报贴随处可见,最显眼的一条便是文明恋爱。虽说进了中专校,谈谈恋爱是很正常的,但要论起文明来,恐怕就差远啦。时下流行的一句话:中学里恋爱的开始,便意味着分手的结局。我看就是最好的说明。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926464.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父亲节快闪文案(推荐119句)
下一篇 : 月嫂协议书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