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这个网络上的好文“苏东坡传读后感”看似简单却非常实用,在阅读作者的作品后,我受到了许多启发。每个人的读后感都是独特的,没有完全相同的,那么如何写出好的读后感呢?感谢您选择阅读,希望这篇文章能给您带来更多成功经验!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1】

吃货苏东坡

读《苏东坡传》有感

“吃货”是个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时髦现代词,说的是那些好吃会吃能吃以吃为爱好的人。寒假期间,我读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不由自主的冒出这么一个唐突的想法。如果这“吃货”个词早诞生几百年,那么苏轼苏东坡一定会在文豪、词人、画家等诸多称号上加上这么一个吃货的称号。

不相信吗?苏东坡可以自己留下很多证据: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短短一首七言绝句,并有四种食材,鸭子、蒌蒿、芦芽还有名贵的河豚,如果不是资深吃货,看到春天的江景,如何能想到如此美食?

还有:《猪肉赋》

苏轼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看看,连食谱都能做成诗词,这般吃货的意境,真能算得上是资深级别的。平日里好吃也就算了,就连生病了也想着吃好吃的。医生嘱咐他要忌口,他还生气:

余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脍,余欲听之,而口不可.曰:“我与子为口,彼与子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废我食,不可.”

当然,一个高级的美食家不会粘肉,还会想到各种零食,比如

浣溪沙·麻叶层层檾叶光

宋代:苏轼

麻叶一层又一层的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麦子大豆也能勾起我们这位大文豪的食欲来,实在让人捧腹。

诸如此类的文章诗篇,在苏轼的作品中确实占有不小的一部分,我们仿佛能从字里行间看出一个随性阔达,不拘小节的老顽童来。特别是,很多诸如此类,带着浓重生活气息和洋溢着生活热情的文字,居然是在苏轼被贬黜的生活中所写,这更是难能可贵了。

作为一名年轻就考取功名的少年英才,想来是满怀的抱负。不过苏轼想来直言不讳,遇到自己有不同看法的事情不会闪烁其词,只会据理力争,而且他交友广泛,待人诚恳,就连官场上的死对头王安石,他也不吝惜称赞,而偏偏就是他如此豁达,执着,三次被贬黜,在官场上举步维艰。虽然命运对他如此残酷,但是苏轼依然笑对人生,每到一个被贬黜的地方,都尽力造福百姓,从基础建设到教育教学,从民生工程到医疗保健,他都全心全意为百姓谋福利。

同时,也苦中作乐,享受生活。这一份恬淡,也是让人敬佩。苏轼不仅是一个豁达的食客,他用自己的人生历程为我们演绎了人生在困境中的绽放。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2】

一曲往东,二曲流传千年,一种情怀,绝无自杀。苏东坡,一代传奇才子,文化巨擘,而《苏东坡传》正记叙了苏东坡颠沛流离的生活和坎坷的仕途,而读懂《苏东坡传》方读懂了苏东坡随遇而安。

初读此书确实晦涩难懂,毕竟为著《苏东坡传》,林语堂倾注了太多的心血,苏东坡的书简札记百万余言,需一一细品,方可著成这部震撼的作品。正因如此,我也曾几度有过抛下此生的念头,然而静下心来,静静咀嚼、唏嘘,唏嘘过后,方知苏子人生之坎坷,身世浮沉,久而久之,方可领略到其中的乐趣。

苏轼的一生大多是在贬谪与诗文中度过的,;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南迁了大半辈子,感叹世事无常之时,也难免为一腔壮志难酬而愤懑,一路受贬,又咋一个;愁;字了得?看着百姓在“青苗法”的压迫下苦不堪言却无能为力,又何尝没有受到心灵的拷打!流放在外面的心悲伤,却只留下;竹竿鞋轻过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词句聊以**罢了。

然而,妻子病故,老父病逝,朋党之争任,途不顺,种种困苦都未能压倒他,原因为何?唯有苏轼的人格支撑着他啊!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妹、子瞻者,比回子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世间诸人,有的以道德立世,有的与才华闻名,而苏子即可化雄鹰搏击文坛而夺取桂冠,亦可翻越高墙以人格力世!贬谪坳不过他的人格,身处异乡,他从未放弃过上书朝廷,去反抗那些祸害苍生的新法——尽管石沉大海,纵使神宗一味支持变法,但也不曾阿谀奉承过,不曾溜须拍马过,以人格而立世,又怎么催眉折腰事权贵,使其不得开心颜?

其人格如此,顶天立地,世人又怎会被他折服?

荣格曾经说过:所有的文化最终都会在集体人格中落脚;。人格是文化的本质,人格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象征!

谈及人格,不禁想起了台湾作家林清玄30岁即名扬四海,却一反当红作家风格,摒弃名利,潜心问佛,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不正是佛家文化沉淀而成的人格吗?

正如林清玄一般,古今中外,我们都不缺乏有人格的人在。陶渊明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度;杜工部可以不因强虏所迫而所居;哥白尼能坚守真理,被火焚烧;梵高可以不因非议而贱卖其画。正所谓“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因穷困而改节”苏轼宁在《念奴娇》中怀古自怀,还也不愿向他人示好,可见其人格对一个人有多大分量。

一个人的生活就像一出戏,只有结局才能判断出戏的质量。一个人是否能以人格出名,仍有待后人评判。人格的建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也是一个锐变的过程,正因为锐变我们的人生才有辉煌,然而当今世上先人的优良传统正在消失,为了利益人们可以舍弃人格,是亦不可以己乎,我们确有改变现实的责任了!

因为历史向我们证明:栖守道德者,寂寞之时;衣阿权势者,凄凉万苦!

读《苏东坡传》,如品一盏清茶,品的久了那馥郁的清香方能沁人心脾,那崇高的人文情怀方能烙印心头。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上的星,地上的河”。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那一刹那显现出的星月,而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读了《苏东坡传》我更加了解他,我也就更加喜欢他。从此我愿怀揣这颗初心,同他一起继续向前。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3】

若秉局外者观,遑论人,事物言语都不可道断。

苏子仙逝,赤壁下,扣舷歌中的空明流光是寻不见了,连虾侣鹿友也同北宋漫土投到时间长河中,涤出几个字给后人照鉴。巧合得是,目前,我们正在眼究欧丽娟对《红楼梦》的解读。有人说,我们常常把自己的价值观投射到《红楼梦》的哲学和价值观上,而忽略了作者的初衷。自然,我们可以得到与当下紧密契合、追求自由爱情的宝黛形象。哪知滴尽辛酸泪的册页中,只是伤心事,未咏两人情。

倘如窥史料手稿便可云云,当真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苏东坡了。

《苏东坡传》不是苏东坡的生平,而是史学家的研磨和坊间高墙之外的民众话余?也不是,而是文学家的赞美拌着史料浇筑的墓志?也不是,而是躺在书页中的点横撇捺?

也不是,它仅仅是林语堂写的象罢了。一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完美象。

那么我读《苏东坡传》在读些什么?

我读出的是他旷达的笑容,他的刚正与悲天悯人,他神采奕奕挥手,他两臂生风,他孑然而去。那是照见本心。说千道万,此刻,我也仅仅在写我心中苏子的象。

《苏东坡传》大体是顺着苏轼人生轨迹来铺墨的,拿这篇短短的感言去捋一篇,怕是不够也没有意思。我们只需知道那个年少成名的苏轼和中年发迹的苏洵,还有苏辙三人带着家眷去往了京都再去往天下。(此处沿用原书的用词,京都指京城)。

这样说似乎对于子由来说不太公平,似有此人无关要紧之意。可苏轼一生的波澜中,子由都不止是个岸边路人,他也时常投石入水、荡起涟漪,说苏子不可不说苏辙。他们之间的兄弟友爱与以后顺逆荣枯过程中的手足之情,是苏子一生歌詠的素材。

但此处先按下不表,首要,说苏子绝不可不说的,是才华。

填一首《南歌子》来看。

箭舟穿巴蜀,天人下东江。水浮星斗入文章,年少白衣黑发、好儿郎。

沽酒京南铺,直言殿上皇。满袖潇洒语轻狂,梳揽碧湖梅寺、在苏杭。

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我批:东坡可占十中之七。雏凤清于老风声,子由也在兄长墓志铭上道:

“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中国传统的文人艺术中,似乎是融为一体的存在。

善诗词歌赋者多通音律绘事,善绘事者多通书法。这是极为具有包容力和多发展方向的中国文化孕育出的奇特。苏子,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几乎和山神云一样是文人。

他的天分和他的潇洒,那是能腾空而起的天气,名气在外,自然是官场敌对势力的目标。自请离京,远走他乡,他乡却是第二乡,才成就了如今的杭州。

说苏子不可不说的是豁达。他的一生纵然十分精彩,却也是浮浮沉沉。他一方面可以陪玉皇大帝,另一方面可以陪乞丐。在他眼里,没有人不是好人。

被贬海南,海角天涯处,屋漏雨飘,流金酷暑之热,折胶严冬之寒,冰蚕火鼠可以生,一呼之温,一吸之凉。他说此间还剩得一幸,无甚瘴也。若我在此,不以头抢地尔是好的。

他就这样如此地来以自身来说服天下人苦难算不得什么。再说苏子不可不说的是为人,是为了人。心心念念的是黎民的存亡与痛楚,问其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提及为民奔走,杭州颍州扬州。他是百姓之友,即是奸臣之敌,他感性的疾呼天下苍生,奈何!奈何......

现在回到那里,说苏子不可不说的,是苏辙苏子由。“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有风雨对床之思,兄弟团聚之乐。

如果我们去评判一份人性的伟大。首先不看他对待父母兄弟,又该看什么呢?他们共度中秋,寄信对诗不断,可以彻夜详谈,把酒言欢。

在这本书里,兄弟竟无半分芥蒂产生,可谓两心摇照,情比金坚。不知是真是假,还是林语堂的笔墨未到,那就权当做是真。他们家计相互扶持,沉默寡言的子由的儿女,都是兄长帮忙婚配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苏东坡写的,但后人认为是苏东坡写的。敢问何谓浩然之气?东坡满身尽是。

林语堂一本书也不足以描绘出苏轼,更何况我这短短匆促抓耳挠腮的千余字。只当是七拼八凑,胡言乱语,神骨难肖。

填《临江仙》以自醒作尾:

茅屋碎窗飘泼雨,北风卷得细残。浮华平生踌躇漫,梦中同苏子,相见倚雕栏。

难言多为蚍蜉事,何不换了笑谈。径前飞花马蹄欢,青山满目是,此去不须还。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4】

除了林语堂对王安石执政后苏轼被排斥的描述和评价外,苏东坡不适合担任过高的职务,不适因为他没有能力。在杭州,他已经证明了自己是一个思想和行动统一的优秀官员,但苏轼不知道如何处理官场上的人际关系。身居地方,他为一方之职兼具文学首辅的威名,自然意气风发左右逢源,况且有主政的太后支持,杭州在他制任期间,按照我们现在的说法,属于经济文化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改善。然而身居侍郎高位之时,他在政治上的幼稚便体现了出来,不懂得利用皇帝,而仅仅寄希望于呼吁,这是万万不行的。

太后去世后,精明的小人们马上打击了他。

幸好我们的大文豪是为开朗乐观的人,否则我们可能也体会不到那么多优美的诗词和散文了。

摘录一《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逐步至天承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明空,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

表意,中国文学,绘画以及书法的最高境界。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5】

苏东坡是一位朝气蓬勃的诗人。他那样的人物,世间是独一无二的。

在一千年来,为什么中国历代的人都是那么喜欢这位大诗人,我一直不解,直到读了《苏东坡传》,才能稍微理解一些,不是那么透彻,也不是那么清晰明了。但就是这么一些,冷我有了深深的感触。

苏东坡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百姓们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月下的漫者,是诗人......这些还是永不足一勾画出苏东坡的全貌,也许到现在也没没有人能够完全了解他的人品品性。

苏东坡,他是个多才多艺的天才。政治上的钩心斗角与厉害谋算,与苏东坡格格不入,他反而好像是和弗兰西斯. 培根相反的人。

他的诗歌和文章,或一时兴起,或随之兴起。但都是真性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正如他所说的“陈春鸟秋虫之声”。虽然他一直卷在政治的旋涡当中,但他却觉月吟诗作赋,独处于政治之上。

但他很体贴,为人民做了好事。在书中,樟写道,苏东坡对自己的衣着很满意。他今日之使我们感到亲切自然之处,是那一片仁爱心。

当年在他所住的地方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最使他痛心,所以他立刻提笔给本地太守写了一封信,请朋友带信亲身去见太守。由此可见,苏东坡是一个善良体贴的人。随后,苏东坡还成立了救助协会,帮助农村贫困孕妇。

苏东坡说,如果我们一年能救100个孩子,那将是一大乐事。而且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缗钱。他行的才是最上等的佛义。

这本书记录了诗人、画家和老百姓的密友的事迹。他的感觉敏锐,思维透彻,写作优美,行动勇敢。 他将永远不会为自己的利益动摇,也不会因为共识而改变。

所以,苏东坡的幸福,无所畏惧,像一阵风一样度过了他的一生,不无道理。

丰潭中学初三(5)班王裕鸣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6】

“众说纷纭皆无惧,好自为之独自清。”这大概可以概括苏家老大的一生吧。轻轻合上书,一句话突然从脑中闪过,挥之不去——东坡之后没有东坡。

也许吧,看过这些古代文学家的传记,可能是因我读得不精,但真的只有他的诗词、事件在我脑海中余音绕梁、经久不散。

苏东坡很有才华,尤其是在写诗方面。往大里讲,突破了词为“艳科”,拿不上大雅之堂的传统格局;往小里说,既可抒发“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婉约,还可以爆发“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

也许你不知道,苏东坡还是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作品有“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贴》;又是一名坚持己见的政客、一位发明了东坡肘子的“苏大厨”、一位瑜伽修炼者、一位好丈夫……

在经历了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心中抑郁悲愤,但当他注视格外皎洁的玉盘良久后,积攒已久的不满与无奈竟烟消云散,转变为一种骄傲,将夜景临摹得那样惟妙惟肖,到底是一汪清泉还是寺庙庭院,也令人分不明了。另外也不在意他人的讽刺,“莫听穿林打叶声”,那其实就是对身边纷扰话语的一种暗喻;写给他人的信中也到处透露着豁达,他曾对弟**由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可见,即使不能再利用,为乐观生活点燃的火焰也从未熄灭,光芒无处不在。

由此,我读到了一个真诚、豁达、乐观的苏东坡。

苏东坡不藏着掖着,不矫揉造作。他的大部分诗文,无论是否即兴创作,都是自然流露,顺应自然,从不刻意追求。他即使会因事而怒,但不太会因事恨人,就算是对某个人的讽刺也是句句在实,少有污蔑和欺骗。

他的诗句“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未尝不可体现。然而,正因为这种直率,他被困在政治的黑暗和无底漩涡中,多次被降职。

他呢,却自然而然地,在流放期间研其欲思之方,行其欲做之事,发其欲言之语,将那些营营苟苟的政治勾当远远撇开,自顾自地过上那身着竹杖芒鞋,“江海寄余生”的逍遥自在生活。

有些时候正直与真诚是挂钩的。他颇具对事不对人的处事原则。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宋哲人命寿司代为起草诏书。

按说,被政敌打压数年之久,**的时刻终于来之不易地出现,本该拼尽全力偿还这几年的苦痛,令他也感受体味……但苏轼是苏轼,丝毫不以政见不同或是坑害过他公报私仇,反倒客观地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位宿敌,说他本意是好的,所提出的政策在理论上行得通,本可以惠及民生,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少了些在现实中的实践。

苏东坡在天赋、真诚、乐观方面已然成为了代名词,但在慨叹“东坡之后再无东坡”的同时,我又不禁在想,是否某个时刻,会突然冒出来个“张东坡”、“王东坡”,将其代替?当然,这个想法只是一瞬间,然后我摇摇头否认。

因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前面有苏东坡,后面怎么会有另一个人!(李孟谭)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7】

一蓑烟雨任平生

有人这样评价一位历史名人:他开辟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人生境界,其中有苦难,叹息,笑噱,但更多的是一种佛陀拈花似的微笑,一种由高贵品性和苦难人生历程锻铸的宁静和澄明,一种凡人难以步趋的潇洒和从容,一种在苦难中体证生命价值的深沉,一种饱经忧患仍对人生与社会保持热情的豪迈与豁达。他就是苏东坡。

我早就渴望进入这样一个文学巨人的行列。

相对悠闲的寒假开始了。我喜欢假期,因为我可以随意读一本我喜欢的书。

阳台上,阳光洒满周围,捧着《苏东坡传》,随着文字回到了那个古老的年代,一个身影缓缓向我走来……

多情造就了他的豪迈,豪迈造就了他的豁达,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的一生。

我从《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读出了钟情山水的苏轼,

我从《题西林壁》中读出了善悟的苏轼,

我从《水调歌头》中读出了旷达的苏轼,

我从《记承天寺夜游》中读出了豁达的苏轼,

我从《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中读出了亲民的苏轼,

我从《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中读出了乐观的苏轼,

我从《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读出了一个豪迈的苏轼,

我从《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读出了一个重情的苏轼等。

苏轼温柔多情。“点点是离人泪。”他毫不掩饰内心的伤感,甚至有时还会有“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经历。天人永隔的离别,刻骨铭心的思念,肝肠寸断的痛苦,宛若小溪般静静地流淌,一直流到天尽头。一位至情文人,不在乎“男儿流血不流泪”的名言,不理会“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劝谏,他诉说着他灵魂深处浅浅的相思,淡淡的哀愁。

他大笔一挥,在纸上留下了自己的相思苦。

苏轼奔腾豪迈。他曾在波涛汹涌的赤壁下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正合他意。他不拘泥于细节,只喜欢风景如画的江山。他有博大的胸怀,冲天的豪气,造就磅礴的诗篇,气势好似一落千丈的瀑布,慷慨激昂。

真是“人如其词,词如其人。”滔滔江水流不尽的是他的豪情壮志……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乌台诗案,不禁令人感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然而,无论他身在何处,他的名字都在那里的人们心中留下烙印。世道扭曲如何?

孤独一生又如何?“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淡淡的一笑,接受住所有的打击。“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他把豁达铺洒,让它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似酒般爽快。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把乐观宣扬,将被贬的痛苦转化为理性的思索,不让自己在名利场中迷失了方向……

我何其有幸,能在千年之后细吟你的诗词,留下满口余香;可以悲观寂寞,崇拜你的豁达,寻找一个清泉在你心中;能在失意落魄时与你对话,寻找一份面对挫折与困难的坦然和从容。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8】

苏轼从小对我来说就是一个熟悉的名字。从前,我对他的印象是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然而在读完《苏东坡传》后,我对苏东坡有了更立体的认识,让我觉得他不仅仅只是刻在书本上的一个名字,而是一位活生生存在的有血有肉的人。

书中,林语堂将苏东坡的一生娓娓道来,让我走进了这位诗人,认识他,了解他,领略他的“才”,“情”。

苏东坡的才华毋庸置疑。早在年少,他便锋芒初现,深得欧阳修的赏识,欧阳修甚至对他的儿子说过“三十年后,无人再议论老夫”。他的一生写过太多的作品,长的,短的,诗词,小品,多为惊人之作,当代后世的人都大为诵读,传唱,广为流传。

他的才华始于笔端之下,却像藤曼蜿蜒到各个领域。他是新派的画家,在国画上随了他自己的性子,恣意昂扬,充满创造性,开创了文人画的先河,他是伟大的书法家,他的字放纵洒脱,自成一派,他甚至是一位工程师,大兴水利,修盐道,修缮排水系统,建医院学校,利国利民。你能想到他还是一位瑜伽的修炼者,他自己参悟学习,还研究出适合中国人的一套瑜伽动作。

他也是美食家。 他热爱美食,擅长烹饪。 他开发了东坡肉,至今仍令人垂涎。不仅如此,他还是位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满含于他的作品之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每都引人深思。如此才情,岂不令人折服。

纵然他多才多艺,我最为倾佩他的是他的情怀,也许正是他的情寄托在他的作品中,才让他的作品那么的贴近人心,无论是在那个年代,哪种的语言,哪类读者,都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归属,和共鸣。他豪情万丈,在赤壁赋中高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壮志凌云,寄情于词,却又不失铁骨柔情,在先夫人故去十年之际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此等悲凉语句,他和弟**由手足情深,也被几番传为历史佳话,他在中秋佳节之际写下思念弟弟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被后人大为传唱。他的作品都满满的富有饱含感情,或喜或悲,耐人寻味。

谪中人注定会让人脸红,所以苏东坡的生活很坎坷,他多次被降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降职中度过的。苏轼第一次被贬是在王安石变法时,他连上三书希望皇帝回心转意却被贬出京城,被贬不到三月,又以“文字毁谤军相”的罪名,**下狱,幸得好友相助,不久便被放出。英宗皇后很欣赏她返回京城,但在无数的流言中,她选择了离开京城。

几经辗转,颠沛流离,最终在南归的路上永远离我们而去。就算是这般艰难与不顺,在他的诗词文章中也鲜有灰心丧气的词句,依旧是以一颗平常心,乐观处事,旷达随性,他品美酒美食,他歌咏美景,他善待百姓。生活给他与他不顺,他却如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活的快乐,恣意,洒脱。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一身的浩然正气,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师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811136.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最新《青山处处埋忠骨》读后感(热门5篇)
下一篇 : 风作文(通用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