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图书是智者真知灼见的积累,人们都在讨论阅读作者作品的过程中,使读者受益匪浅。读完某本书后,相信每个人都会有所领悟。如果你想要更深入地了解“美的历程读后感”,不妨继续阅读下文,本文或许能够帮助您摆脱困境,重新理清思路!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1】

美与崇高

在人类自觉地进行文化活动之前,一种美的元素的积累就悄然展开了。远古高亢的声音与优美的**相得益彰。

在原始混乱的时代,美不是美,而是崇高。何谓崇高?18世纪英国著名思想家埃德蒙·伯克曾说过:

"崇高是我们心中所产生而感受到最强烈的情感,因为痛苦的观念比快乐来得还要强有力,而这种强有力作用时,那情感就是惊愕,惊愕是一种灵魂的状态,处在其中时所有的精神活动都会停止,并带有某种程度上的恐惧。“崇高会让人的内心充满紧张。原始部落的远古图腾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在原始部落的远古图腾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每个部落有其奉为神明的神兽,在人力还不足以抵抗自然的时代,在自然淘汰法则下,生物对比其强势的另一种生物有其恐惧和自然而然的敬畏。图腾是人类意识的象征和标志。

在部落对抗吞并甚至融合的时候,这种符号和形式,通过人潜意识中的生理反应,对其主观和客观的感性和理性造成了刺激,形成一种类似崇高的情感,这种情感便被记忆在感官里,形成对美的原始积淀。

在原始社会,人们对美的诠释是对周围环境的本能表达。巫术礼仪的舞蹈、歌唱、礼仪"如火如荼,如醉如狂,虔诚而蛮野,热烈而谨严".这是另一种高贵的崇高——原始歌舞。

随着奴隶社会的建立,一种绝对的权威统治,在这个时代出现了崇高而凶猛的美。"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暴力是文明社会的产婆"、"当时社会必须通过种种血与火的**、野蛮、恐怖、威力来开辟自己的态度向前跨进",这种恐惧下的符号化,掺杂着宗教的神秘,崇高而荡漾一种不可复现的童年派的美。你难以说,这种现象和想象究竟为后世中国人的审美观念留下多浓墨厚彩的一笔,但你无法否认,这是潜藏在所有中国人血液里最神秘的基因密码。

这样,崇高与美开始相互交织,形成了中国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乃至你无法辩驳,几百年后的楚地南蛮,延展一种超越了公认的崇高与美的属性——浪漫。楚文化被理性观念所污染,但在原始的歌舞巫术礼仪中却愈演愈烈。它又并非一般的崇高,因楚国文化夹杂着由神人化向人间化、理性化的这个过程。

它把神话故事化为君臣父子间的世间秩序,神力乱神固然存在,却不再占主导地位。这种崇高,又类似一种崇拜。它的美又和原始社会的美的模糊概念不一样,它有了想象纷繁因而变得炽热深沉,更带有个体人格和情操,美就在这个过程中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感知。

这种崇高与美的结合“为中国抒情诗创造了一个真正辉煌的起点和无与伦比的典范”

再看魏晋南北朝。这是哲学重新解放的时代。思辨哲学的纯洁性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它感叹的是生命的短促和人生无常的悲哀。

极高和极深都能引起崇高感,不过极深引起崇高感夹杂着颤栗惊惧,而极高引起的崇高感则是伴随着欣赏赞叹。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在闸阀制度下的政治清洗尤为严重。贵族并不用担心所谓的家道中落,需要担心的只有改朝换代,而恰恰,这一改朝换代在魏晋南北朝,就跟吃饭一样常见。

因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贵族有足够的知识和相对稳定的物质条件,既执着又害怕探索人生。这便是潇洒又飘逸自得的魏晋风度的由来。动荡带来恐惧,高尚的人格带来认知的赞誉。

一种崇高又油然而生。在魏晋风格的影响下,文艺作品都具特色,具有文学意识和道学高度。中国文脉的又一主线,中国文艺最为发达和具有民族特征,同是中国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一种高度集中化、纯粹化的艺术——书法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表现出魏晋人对美和崇高的认识进入了自觉阶段。

佛教传入中国刚好在魏晋,社会最动荡而人的追求无所托的时候。那种反理性的宗教迷狂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佛像及其壁画上。"……仍可以感觉到那种带有刺激性的热烈迷狂的气氛和情调:

山村的野生环境,人与动物的活跃形象,肆无忌惮的线条与旋律,以及运动的身姿。"他们的佛像又是这样的"某种病态的瘦削身体,不可言说的深意微笑,洞悉哲理的智慧神情,摆脱世俗时的潇洒风度。这是魏晋以来这个阶层追求的最高审美标准。

"人匍匐在佛像下,追求的只是一刹那的安定和喘息。那时候的魏晋"白骨蔽野,百无一存",所有可以寄托的便只有往世和来生,以及手上的那件袈裟。黑格尔在论证欧洲中世纪宗教艺术中曾经讲过"这是把苦痛和对于苦痛的意识和感觉当作真正的目的,在苦痛中愈意识到所舍弃的东西的价值和自己对他的喜爱,愈长久不息地**自己的这种舍弃,便愈发感觉到把这种体验强加给自己身上的心灵的丰富。

“这是崇高的价值,是美的体现。

再观中唐以后,世俗化和理性化愈加明显地体现到人们身上,崇高也就变成了人们道德上的崇高,真善美的一种体现。这种崇高便和前者不一样了。艺术的感染力虽然也强,但却没有了立体思考后具有宇宙意识的大震撼和大气象。

然而,人格的崇高仍然与美交织在一起,书写了中国语境的新篇章,并赋予了美新的意识和形式。

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激荡前行,即使历史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一切人类的进化繁衍的契机都来自于偶然。事故的结果通常是既破又立。除了先秦之外,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唐中期和明末也促进了中国生命线的发展。

魏晋的思辨带来的人类追求,与先秦理性精神影响了中国人信仰与俗世的融合,中唐的世俗化和宋明理学的同化影响中国人的个性特征,明末的资本主义思想萌芽批判大中华的弊病,这多元的思想推动中国滞后的身躯。这些,在萌芽或形成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化特色和审美意识。其中,自然意识下的崇高和美交错谱写了一条线索,无论是破或立,分还是合,一种感染人类心灵的属性无所不在。

供稿:第五届乐知者邱诗凡

毕妍秋初读《美的历程》还是我刚刚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政治老师推荐给我们的一本书,当时的体会是这本书写的很有意思,并不像我以前读过的枯燥的美学书。而且让我汲取了一些中国艺术的历史知识,当我再去博物馆时也不会对那些历史积淀物一无所知了,也会被他们的伟大而感染。

在这本书中,中国美的艺术史与中国社会的结合紧密相连,并引用了许多典型的例子来说明他们的观点。作者的语言优美流畅,蕴含着生动而强烈的情感。读着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在家读余秋雨《山居笔记》的情景。

作者不仅对那个时代产生的艺术品感到惊讶,而且也为那个时代的人们感到惊讶。被历史积淀下来的美。它一直激励着我们这些正在感染我们并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

也许从某种艺术中,你可以看到古代文明的整个过程和灵魂。

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很少有专门的艺术博物馆。也许中国的艺术和政治社会是紧密相连的。十月份,我很幸运地去了中国国家博物馆。

当我看到美术书历史书上的真迹的时候,心灵产生的震撼是很奇妙的一件事。那些不计其数的古董和艺术品,也是凝聚和积淀的时代精神的火花。它们传播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和情感,使人们叹为观止。

《美的历程》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最能代表那个时代美的艺术品和创造它们的作者们。然而,读了一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原始社会先民创造的朴素美丽的图案。

原始社会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发展过程。它经历了或跨越了不同的阶段,其中又不同的相对和平时期和激烈的战争时期。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社会相对和平稳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形符号也相对稳定。

从一些彩陶纹样就可以看出。那些鱼纹、蛙纹、水波纹饰都和生活生殖息息相关。这些陶器上的纹样都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

它也是美作为一种“有意义的形式”最初形成的过程。书上说的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这些旋转和重复陶器的美丽图案也为青铜时代的凶猛美丽奠定了基础。

当时在国家博物馆看到的那些青铜饕餮,所有人看到都被它们的繁文复杂以及当时技艺的精湛所折服,器型之大,装饰之华丽。不能不让我赞叹古人的智慧。

之后,我又读了历代关于美的代表作,有些我还是不懂。还要我以后慢慢体会。同时我也发现,中国的艺术文化成就与政治社会并不平衡。

在民生凋敝、社会苦难之际,反而可以出现文艺的高峰时期。例如,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一大批艺术家。如此久远、早已陈迹的古典文艺,为什么仍然能感染着、激动着今天和后世呢。

然而,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新作品。即是莎士比亚也无法取代今天的作品。正是这样,艺术才能成为一条多姿多彩的河流。

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2】

中国美之巡礼

——读《美的历程》有感

也许我看不懂过陶土骨器上从横纹路的意味,说不清青铜鼎上规整符画的神秘,辨不明诸子百家思想的深邃,猜不透秦时明月汉魏风度的变幻,经不起唐宋风云的辗转,还解不了明清世俗红尘中烟火的朦胧,但我知道,也因《美的历程》坚定了我的信念:这些历史车轮碾过的痕迹有这样一个共性——美,美得自然,美得动人,是中国独有的美,是中国人最熟悉的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数以万计的人物,恐怕难有人把他们全放进心里,但对于美的共识,却是人人都有的。

李泽厚先生,从那遥远的记不清岁月的时代开始,从那片东方的黄土地扎根开始,带着我俯瞰千年中美的历程,品味永恒的“有意味的形式”。

之所以中国美有其历程,中国人对自己的美有着长远的执念,我想是因为这一方黄土地千年来一直绵延不绝,人与人血脉相传,在同一块土地上从蒙昧到觉醒,文化从萌芽到喷薄。当我仅从这二百余页书中匆匆巡礼中国美的历程时,我似乎看见了这美的表面下磅礴得令人心惊的历史变革。千万年的时光啊,数不清的沧海桑田啊,一代接替一代的风云人物啊,在翻动的书页中如宇宙之星辰般稍纵即逝,还好留下了美的印记,足以我们回望。

若说中国的图腾,恐怕没人会反驳“红”与“龙”这两个意象,却不知早在八千年前,“红”与“龙”就已是神圣的存在了。原始时代带来了粗放的生产、野蛮的人际交往和直率的表达。人因渺小而对自然、对生命有着蒙昧的崇拜,于是巫术礼仪盛行,代表着最原始的意识形态活动。

而红色只能引起人类的生理反应,已经演变成一种特定的巫术符号,上升到审美信仰的意识层面。以龙为代表的图腾图案表现了人们对一种强大生命力的向往,代表了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审美开始萌芽。然后这些形式逐渐走向模式化、规范化、规范化,脱离了本能的模仿和现式逐义,开始形成特征并趋于固定。

那时农业器具兴盛,生产力快速进步,人们对土地的征服力愈加强大,也逐渐开始扩展地盘,征服同类。青铜时代的到来是一场大规模吞并战争的结果,体现在审美方面。它是较为凶猛严肃的青铜器,象征着权力和宗法制度。

当人们的意识开始觉醒时,对神的崇拜就会减弱,他们的后代就会开始重视精神的力量,发展思维能力。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脱离成了两个相互依存却相互分离的部分,于是文字愈加重要,“线的艺术”也不再限于纹饰,加入了书法的美。文字的迅速发展,意味着人们学会了用这种工具独立表达个人情感,从巫术宗教中解放思想,逐步形成对个人、生活、国家和社会的理性思考。

从诗经“赋比兴”原则体现的朦胧中的情感表达,到百家争鸣时诸子对于人身修养、社会政治的直接规划,到楚汉“赋”中对于神灵的再度诠释,到魏晋时期“人”的主题的巅峰,到唐宋时期“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齐头并进,再到明清时期世俗文化的垄断,文学领域的发展一气呵成,在中国国土上成王败寇的风云变幻中、在政治经济的变革前进中、在世界形势的影响冲击中不断改变美的意味。审美变化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信仰、价值观等精神因素,引导着人们的行为方式,社会形态也会随之推进。

中国的美中少不了宗教的成分。除了先秦时期原始的神灵崇拜外,佛教的影响更为深远。魏晋时期,国家内忧外患。内门政治压迫百姓,外门战争频发,造成生命损失。

无处宣泄的人们只好通过佛陀来给予今生不能达到的极乐世界,转而去修炼来世的皈依。统治者把佛教视为控制人民的精神鸦片,使人民在成佛的路上敢于忍受肉体的折磨,狂热地服从虚幻的神。然而,朝不保夕的时代和生命如草的时代总会过去,佛陀的意义也会随着社会的轮回而改变。

在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朝代,佛陀不再是一个精神枷锁,而是一种思维媒介和世俗的需要。人们在佛祖变得安详恬静的面容中,参禅悟性,祈求平安喜乐,久而久之,佛这一宗教产物在社会变幻的洗礼中,逐渐成为审美境界之一,陶冶着人们的心灵世界,作用于一代又一代美的意味上。

如果我们谈论中国文化之美的巅峰,我认为唐宋明清时期首当其冲。唐代诗词重情,而宋则诗重理、词重情;到明清则无论怎样的文化载体,都愈趋世俗、白话、易懂。同为盛世王朝,唐宋与明清却相隔两岸,各有特色。

几百年的光阴足以把仍然是世界焦点的中国,变成夕阳余晖。唐代由于疆域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外交的和谐、政治制度的完善和科举制度的创立,人们获得了一个自由、开放、相对幸福的生存空间。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会有更广阔的视野去品味山水之美,去思考人生的意义,把个人的情感、理想和抱负放在人生的首位,从而形成抒情美的爆发。

而到了明清,严格闭塞的经济制度下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上层的政治制度已经顽固腐朽到骨子里,反抗的精神甚嚣尘上,于是人们开始突破制式,挣脱封建统治的束缚,追求世俗中最简单、自然、人性化的情感与事物。然而,市民阶级的崛起并不能抵御千年君主制的压迫。这种矛盾之美,可能是明清时期唯一的积极因素。

中国美之旅停止了,但美的历程仍在继续。李泽厚先生提到,当时艺术与政治、经济密切相关,但并不平衡。社会的萧条可能是艺术的高峰,艺术的衰落也可能是社会的繁荣时期。无论艺术和社会如何兴衰,中国的美确是离不开这片土地和这群人,这让我们再回忆几千年后的美的历程时,仍能感受到血液深处的美的共鸣。

但这并不够,美的历程指向未来,“有意味的形式”需要传承。当我们沉浸在过去的美中时,我们也需要明白,维系国家的美需要永恒,我们需要思考和继续。

个人主要看法和观点:

一。从某种意义上说,美的过程就是人类意识的觉醒过程。人的主题越来越明显,人的情感思维成为艺术的主导力量;

2、艺术虽然根植于政治与经济,但艺术有其相对独立性,往往体现出与当时代相反的特征;

3、美的延续需要我们对美的历程加以回顾、反思与归纳,才能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新的当代的美。

读后主要困惑与问题:

一。美的历程告诉我中国历史上每个时代的美,但什么是当代美?

2、当多元的文化入侵时,我们还有属于自己国家的“有意味的形式”吗?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3】

犹恐相逢是梦中

——读《美的历程》有感

【摘要】《美的历程》涵盖了从原始社会到明清时期的美学特征。于一般的美学论文不同,本书具有很强的文学风格,作者以其在各个时代的代表性内容来阐述,每一章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作者将自己的美学思想融入其中,渗透到自己的独到见解中。

这本书所体现的当代思想是中国美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对现代读者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美学;时代性;文学性

“如果你对那些史实并不十分熟悉,那么,作一次美的巡礼又如何呢?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盎然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们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画象,它们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么?”——《美的历程》如是将我带入一个包罗万象的美学世界。

初中偶然读到了李泽厚先生的作品。这是寒假第二次再读。在浏览了学校发布的书目后,我隐约想起了那本搁置了四五年的书。翻开《美的历程》,映入眼帘的是同样通俗的文字,同样活泼的语气,同样四个繁体带些风骨的汉字;只不过书已从纸质变成了电子版,只不过读者已不复当年明快的心境了。

学校安排写论文。阅读是任务型的,所以我打算慢慢读,比如一天读一页,一天读两页。然而,读了李泽厚先生的序后,我直接读了一遍,再也停不下来,鼠标滑轮不停地往下滑。渐渐地,一种久谓的感觉又回来了。我觉得我好像接触了一个完全部同的世界。所谓大人的冷静和孩子气都回来了。

就像第一次读《三国》,时有热泪盈眶;又像独诵《赤壁赋》,读过飘飘欲仙;又像背《声律启蒙》,朗朗上口;或像弹琴时,抚琴而叹;或像画水彩时,肆意描摹。

我再一次被书中的审美世界所吸引,就像初中时第一次接触它一样。不同于那些艰涩难懂的学术论文,《美的历程》文字通俗,语气活泼,可以一鼓作气地读下去。不但如此,它拥有浓厚的文学气,“你看那些著名的商鼎和纣初鼎,你看那是兽(人?

)面大钺,你看那满身布满了的雷纹,你看那些与饕餮纠缠在一起的夔龙夔凤,你看那各种变异了的、并不存在于现实世界的各种动物形象,例如那神秘的夜的使者---鸱枭,你看那可怖的人面鼎,”典型的“你看”、“那”排比句,在原本枯燥乏味的学术沙丘上突然排山倒海地将姹紫嫣红展示给你,目不暇接,亲切无比,栩栩如生。

进一步的,作者甚至使历史中的文人骚客栩栩如生。毋须小说那样的苦心经营,虚拟构造,但看那些史实、那些文字足矣。像写屈原,开头“你看,那是多么既鲜艳又深沉的想象和情感的缤纷世界啊。

”叠加的形容词,概括性很强;紧接着“美人香草,百亩芝兰,芰荷芙蓉,芳泽衣裳,望舒飞廉,巫咸夕降,流沙毒水,八龙婉婉”连续的四字词,古色古香,简直是文采飞扬,一泻万里,平时何曾有这样美的享受,何曾见过这样的论文,贴切之极,舒畅之极,美丽之极也;尔后引原文佐证“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悠长的韵调自然而然地将之前四字词带来的节奏感放缓,如我辈平时何曾静得心下去读楚辞,现在却缓缓地读下去,感受下去;有了前面文字的反复铺陈,屈原的形象即显现出来“在充满了神话想象的自然环境里,主人公却是这样一位执着、顽强、忧伤、怨艾、愤世嫉俗、不容于时的真理的追求者。”仅仅一段,作者却如同那些小说巨匠,金笔银勾,将屈原的形象画了出来。

还有陶阮和李苏,在书中随处可见。

更重要的一点是,作者在书中还体现了文人气。这也是该书文学性强的原因,也是该书无穷魅力的基调。比如,他把李白和苏轼写了一整段,不仅因为他们的审美表现,更因为作者对文人特质的赞誉。

如写李白那一节的标题《青春、李白》,不仅简洁概括,又是何等的潇洒活泼。“因为这里不只是一般的青春、边塞、江山、美景,而是笑傲王侯,蔑视世俗,不满现实,指斥人生,饮酒赋诗,纵情欢乐。”,“他们要求突破各种传统约束羁勒,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猎取功名富贵,进入社会上层……”,作者对这些文人加以极大的赞许,他们的风流倜傥,他们的桀骜不驯都令人侧目。

我们知道李白在政治上很幼稚,但为什么不呢?之后再引李白的诗文,“孔圣犹闻伤凤麟,黄龙更是何鸡狗!”,“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作者形容道“痛快淋漓,天才极致”,而我们几曾在教科书上看到过这样荡气回肠甚至极为叛逆的诗文呢?

不仅唐代的艺术在这里发挥了最强的基调,整本书也在这里发挥了最强的基调。

纵观全书,作者特别强调了美学的时代性。夏商周三青铜器风格的变化,魏晋隋唐雕塑形象的变化,唐宋诗画所反映的朝代特征,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世俗化倾向涵盖了整个中国社会和历史。

一直读到那一句“俱往矣。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我才从书中回过神来,宛若隔世。

这时,读书的记忆突然变得清晰起来,眼前的美景突然变得鲜活起来。我未曾了解书中所谈及的各种文艺理论,我未曾回顾书中所拓展的美学范围,我未曾深研书中所引的论文条目,我仅仅飞鸿踏雪般地读完这本书,从远古图腾一直到清代文学,毋须长篇大论,亦毋须剥蛹抽丝。美的巡礼如同在天空中划过,尽管短暂,但余味无穷。

这足以让作者用他华丽的文学才华为我勾勒出一个耀眼的世界,给我一个美丽的历程。

写完论文的时候,书中洋洋洒洒的文字依旧充斥心头。今天第二次读的时候我已是欣喜万分,遥想第三次读的时候,那种感觉,可能真的是“犹恐相逢是梦中”了,想到书中所述的事物皆已被雨打风吹去,不禁又是一阵怅然。而这本书在纷纷扰扰的今天,我还有机会再读吗?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美的历程》,第一版,北京,文物出版社。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4】

美的历程读后感虽然是对中国历史上对美的感觉的匆匆巡礼,但是我的脑子里现在满是饕餮青铜、烂漫楚辞、魏晋风雅、佛陀悲悯、唐诗宋词、有我无我境界的微妙还有小说的世俗世界。它们已经可以成为一张多姿多彩的历史胶卷,作者梳理出了一条令人感动和自豪的美学线索:青铜饕餮--青铜美学风格变化的政治因素--僧侣贵族--青铜表现的意识和美感--原始暴力--超人的历史力量,甲骨文--"有意味的形式"--铭文金文--小篆先秦的理性精神--孔学对艺术的导向--与西方"认识模拟"的区别--道家中的审美规律--诗经中的美--赋比兴原则--散文的美感,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平凡生活化--严格对称的结构--园林美楚汉浪漫主义--屈原的浪漫主义与神话--楚汉南方艺术--汉壁画画像石工艺品--汉赋--气势和古拙魏晋风度--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上的反映--哲学美感--阶级审美理想和趣味--美学原则"以形写神""气韵生动""言不尽意",为艺术而艺术文的自觉--文学绘画书法讲究研讨和自身创作规律和审美形式--"真实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佛陀世容--北魏宗教的救赎--隋唐雕塑--宋代走向世俗盛唐之音--青春李白--书法舞蹈中的音乐美--杜诗韩文颜字韵外之致--文艺多样化--孤独伤感忧郁--"出世""入世"之间的矛盾--心境和意境--苏轼代表的人格和对社会秩序的潜在破坏宋元山水的意境--现实促使审美理念的变化--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细节重视和追求诗意明清文艺思潮--浪漫主义思潮(感伤主义)--市民文艺--绘画与工艺最让我敬佩的是作者对语言的运用,这是建立在遣词造句和对美发乎真心的融入结合的基础上酝酿出的文字,可以让门外汉窥得一些美学的形成奥秘。

原来美是这样让人感受到的,原来美是这样表达的,这是我在阅读这本书自始至终的氛围。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他说商周青铜器的凶猛之美,是由于“奇形怪状的线条、深邃凸出的铸造装饰”和“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观念的结合,使青铜器艺术散发出一种严肃的命运氛围”。以及在评论山水画发展到无我之境时的表达"人生的意义和目标是什么?

一切都是没有答案的飘渺,也不可能找到答案。于是最后归结于隐逸渔樵,寄托于山水花鸟"。就是这么寥寥几笔好像信手拈来却展现了精华。

我在想,作者是在体会美感时把自己完全融入了青铜器和山水画时,结合历史与人生的感悟所获得的美感。美应该从来都不单纯只是审美意义上的吧。作者按照历史的先后顺序,表达了不同时代人们对美的品味和需求。

而且会介绍审美变化的社会背景。这就让我感觉到美与现实与社会的关系。作者其实也讨论了这种美的艺术规律,试图去追寻一种普遍性的文艺发展的总体描述。

和这种描述与社会条件之间的关系。作者总结过:"秦汉时期的艺术,表现的是人对世界的铺陈和征服;魏晋六朝的艺术突出的是人的风神和思辨;盛唐是人的意气和功业;之后则表现为人的心境和思绪。

“这些变化确实可以从现实中找到线索,甚至是显而易见的线索。作者的解释也令人信服。在社会政治的黑暗中,艺术家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美丽的理论世界上,从而在艺术和哲学的思辨上有所突破;在繁荣的世代面前,许多艺术作品也可以得到长足的发展等等。

在读了朱光潜先生关于美的论述后,我认为美的载体或表达美的事物应该与现实有一段距离,美是在现实中产生的。这也从这本书中得到更多的印证。以壁画为例。汉代壁画比较古老、拙劣,这原本是由于时代的限制,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它。

辽阔的现实图景,邈远的神话加之以强有力的线条,不那么准确的描绘,让汉代艺术呈现出了人对物质世界征服的主题和一往无前的美学风格。()北魏壁画前期的不食人间烟火和后期的高超飘逸以及隋唐时期人们对欢乐和幸福的幻想。然而,中唐以后,壁画开始走向世俗和现实,美感开始丧失。

宋代敦煌的壁画,尽管壁画石窟很大,但精神全无。但是同时我也感受到了,美的另一个角度。来自于不同于时代的勇气的反叛。

这个的最佳代表我觉得是苏轼。以前看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只觉得这是个完美的人。本书的作者虽然对他没有过多溢美之词,却肯定了苏轼带来的一种美感渊源。

实是上,苏轼是文人**出现与入世矛盾的最典型代表。他一直是在入仕的渴望和最求解脱的豁达当中,有意无意地显示了对社会秩序潜在的破坏性,诗词的超脱好像要否定封建社会一样。虽然在当时并不明显,“但他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对元代至明中叶的浪漫主义思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开拓作用”。

作者在讲述过程中也多次有过值得咀嚼的语言:暴力是文明社会的产婆;只有对世间生活怀有热情和肯定,并希望这种生活继续延续和保存,才可能使得艺术对现实的一切怀有极大兴趣去描绘,去欣赏,去表现,使他们一漏无疑地全面地丰满地展现出来。等等。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5】

3、 关于历史,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进。

4、 关于青铜饕餮,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着一股深沉的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正只是与这种无可阻挡的巨大历史力量相结合,才成为美---崇高的人在这里确乎毫无地位和力量,有地位的是这种神秘化的动物变形,它威吓,吞食,压制,践踏着人的身心,但当时社会必须通过这种种血与火的**野蛮、恐怖、威力来开辟自己的道路而向前跨进。用感伤态度便无法理解青铜时代的艺术。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观念的结合,也使青铜艺术散发出一种严肃的命运氛围,加剧了其神秘凶猛的风格。

5、 关于汉字,如同中的结绳记事一样,从一开始象形字就已包括有超越被模拟对象的符号意义。一个词不仅代表一个对象或一个对象,而且还代表一种事实或过程,包括主观意义、要求和期望。这即是说,“象形”中也已蕴涵“指事”、“会意”的内容,正是这个方面使汉字的象形在本质上有别于绘画,具有符号所特有的抽象意义,价值和功能。

6、 关于汉代艺术,也正是因为是靠行动,动作、情节而不是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声音笑容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轮阔的写实,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细部的忠实描绘,便构成汉代艺术的“古拙”外貌。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6】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

笔者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变化,不是由艺术本身决定的,归根结底还是由现实生活决定的。因此,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首先要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本书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着这一思想构架而展开。 这里以第六章《佛陀世容》为例说明。

本章论述佛教石窟艺术。作者把它分为(甲)魏、(乙)唐前期和(丙)唐后期、五代及宋三个时期和类型。从这三个时期的发展演变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艺术是如何由社会条件决定的。

东汉末年至唐朝建立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时期。朝代更迭,战争频繁,阶级和民族的压迫和剥削残酷野蛮,经常发生暴力杀戮和无尽痛苦。现实世界没有正义合理性,佛教进入人们的内心,人们在宗教中得到安慰,逃离现实世界。

于是,相应的体现在石窟艺术上,如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等悲惨的佛经故事成为壁画的主要题材,这无疑是悲惨现实的艺术写照;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征却是宁静、高超、飘逸的,正是这与人世间的强烈反差,使得人们把绝望中的希望、美好的理想都寄托在它身上。当时,北魏雕塑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理想美的巅峰。这是第一时期。

第二时期是唐前期,此时社会和平稳定,于是对佛国的想望和宗教的要求便有变化,在石窟中,则佛像有了更多人情味和亲切感,而壁画中先前那些残酷悲惨的场景图画也消失了,代之以各种幻想出来的“极乐世界!’的佛国景象。这一时期的石窟艺术,被作者称为“幸福存梦想,以引人入胜的虚幻颂歌”。

第三个时期始于中唐,当时经济相对发达,科举制度在政治上确立,世俗地主势力大增,中上阶层普遍追求奢侈。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它的后期。这一历史变化到北宋完成。

这些都反映在敦煌壁画中:现实生活在壁画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世界生活战胜了天人信仰,艺术形象超越了宗教教义。而到了宋代,雕塑同样迅异于魏、唐。

它不是思辨的神(魏)或占统治地位的神(唐),而是世俗的神,即人的形象。这时的石窟艺术,其宗教意义已微乎其微了。三个时期石窟艺术的演变表明,艺术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再如第七章《盛唐之音》。提起唐代的艺术,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最先想到唐诗。唐诗不仅是盛唐艺术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诗歌艺术的典峰。

那么,它何以出现在这一时代呢?作者的分析给出了答案。唐代是中国古代最为辉煌的时代,帝国初始,在政治、财政、军事上都非常强盛,对外开疆拓土,军威四震,国内则是相对的安定和统一。

一方面,南北文化交流与融合,另一方面,发达的中外贸易和交通也带来了异域文化。这是空前的古今中外的大交流大融合。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

在政治上,官阶爵禄日益代替阀阅身份,成为唐代社会视为最高荣誉所在。先前的门阀士族被压制,世俗地主阶级的势力在上升与扩大,科举制度的确立,使得知识分子可由考试而做官,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突破了先前门阀世胄的垄断,一条充满希望前景的新道路在向他们开放。等待着他们去开拓。

个人、民族、阶级、国家都处于欣欣向荣的上升阶段。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它孕育了唐代的艺术和诗歌。它蕴含着对有血有肉的人们现实的肯定和感受,幢憬和执着,渗透着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即使是享乐、颓丧、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灼着青春、自由和欢乐。

初始,卢照邻骆宾王使诗歌由宫廷走向生活,刘希夷张若虚又使之变而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王勃等初唐四杰继而把《春江花月夜》式的少年空灵的感伤,化而为壮志满怀求建功立业的具体歌唱;终于,陈子昂喊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盛唐之音自此而始。从那以后,边塞诗和田园诗赢得了比赛。前者勇往直前,勇往直前;后者美丽、安静、明亮、健康。而李白,以他狂放的精神,上帝的天才,奏响了唐人艺术的最强音。

惟其有盛唐,才能有唐诗,有李白。

在这本书中,作者讨论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不同时期的兴起和演变。并在充分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以高度简洁的语言指出每一代重要人物的艺术精神:

汉代的文艺反映了作品和行动,魏晋的风采和北朝的雕塑表现了精神和思辨,唐宋的诗歌和宋元的山水表现了心境,而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学艺术则描绘了事俗的人情。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7】

在第二章中,从充满凶恶美的青铜时代到艺术从巫术宗教中解放出来的青铜时代,美丽的汉字也开启了书法的艺术地位。读完“饕餮青铜”这一章节,我忽然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去品味和把玩。

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远远不能代表历史的全貌。艺术的发展也是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具有深远的意义,因为后者体现了更多人的审美意志。

第三章从儒道互补、诗意原则、建筑艺术三个方面论述了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是中国两千多年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一条基本线索。

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论述了那种充满神秘图腾神话的楚文化,屈原----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是它的的代表。“汉承秦制”的汉朝在文学艺术领域似乎脱离了先秦的理性,而保持了南楚文化的那种弥漫着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浪漫主义,呈现出“气势与古拙”基本美学风貌。在我看来,所谓的罗曼蒂克在楚汉时期实不同的。以屈原为代表的屈骚传统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相对地下的结果,而以汉赋、石刻、壁画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则是生产力相对发达的结果。

李泽厚先生虽然论述了汉代艺术所体现的浪漫主义情怀与古代图腾的区别,但并没有清楚地解释不同的社会现实环境和意识形态所造成的不同的浪漫主义情怀。所以我认为从这个角度出发,对浪漫主义的阐述可以把古代图腾的歌舞与楚屈骚的传统相比较,把汉代的石雕、壁画,汉赋艺术以唐诗和明清浪漫主义洪流两种不同的内线和精神实质来探索浪漫主义风格。如在《美的历程》中李泽厚先生在“佛陀世容”部分中以“悲惨世界”、“虚幻颂歌”、“走向世俗”对魏晋,初、盛唐,晚唐、宋以及延伸至明的宗教文化的论述。

第五章论述了中国正式进入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魏晋时期。人们突破了旧的传统和价值体系,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生命、意义和命运被重新审视和追寻。文学也进入了自觉阶段。文学独立于广阔的学术领域。它仔细区分了各种类型和风格的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对审美特征的自觉追求。阮籍与陶潜是这一个时期非常有个性的人物。

第六章分三小节论述了“佛陀世容”,佛教艺术从南北朝的“悲惨世界”到隋唐大统一时期的“虚幻颂歌”,再到趋近消亡的走向世俗。在对“佛陀世容”的三个部分的探讨中,李泽厚先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以历史眼光观察艺术现象的视角。在这部分阅读中,李泽厚先生也引发了我对艺术家自杀命运的思考,我坚信这也应该是美学研究的一部分。

为什么会由此联想到这样的问题上来,主要是因为在李泽厚先生在对宗教艺术的探讨中,将三个时代人们对于宗教的不同认识而导致的不同总宗教文化中,我觉得在历史进程中,我们无法摆脱宗教文化的影响,虽然进入现代社会甚至是所谓的“后工业化时代”,宗教被解构,但是我认为,这是根本无法可以解构和回避的问题。在现代社会,根深蒂固的宗教文化意识,不管你承认与否,即使你觉得自己已经摆脱了宗教,但宗教意识已经转化为一个始终困扰艺术家的问题,即在思想层面上对生存信仰的探索。正是这种无法摆脱的宗教思想,导致了中外历史上许多艺术家(尤其是诗人)的自杀。

第七章的“盛唐之音”由青春李白、音乐性的美和杜诗颜字韩文组成。李白的诗歌奏出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这位具有天才美的酒中仙,蔑视权贵和世俗,饮酒赋诗纵情人生,秀口一吐就吐出了半个盛唐,让充满青春活力的盛唐艺术金碧辉煌。他的诗歌体现了唐朝鼎盛时期知识分子的豪放心态,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交响诗的巅峰。

第八章是“韵外之致”,论述了规范化、格律化、百花齐放、充满忧伤的中唐文艺和审美内容与形式的内在矛盾以及苏轼的意义。

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部分中,李泽厚先生探讨了五代和北宋的“无我之境”和元代到明清的“有我之境”。所谓“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自觉认识到”;而“突出强调笔墨”的“有我之境”侧重于“如何通过或借助某些自然景物、形象以笔墨趣味来传达艺术家主观的心绪观念”。不管是“无我之境”还是“有我之境”,其实都是艺术家们的内在信仰信念在作品上的具体表现和现实延伸。

第十章“明清文艺思潮”,论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清时期市民文艺、浪漫洪流、从感伤文学到《红楼梦》和绘画与工艺四个方面的问题。以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描述的是那些社会矛盾和悲欢离合的世俗人情,而上层的传统文艺却笼罩着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文学又幻化成像《桃花扇》和《长生殿》那样的感伤文学。虽然这种对鸟瞰的宏观把握并不能使每一个问题都得到详细的描述,但它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模糊的印象。

在每个时代,历史发展的特点都会体现在那个时代的艺术特色上。中国古代艺术史的确真实地符合这个理论。李泽厚先生的这部美学著作,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我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我在其启发和指导下进入了美学的探索和学习。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8】

李泽厚《美的历程》读后感篇一:

今天,我刚在网上看了一本这样的书,名字叫《美的历程》。书名让人想知道下面的内容是什么,很吸引人。

带着人们的思想、感情、观点、想法,往往让人唱出三声叹息,挥之不去。

我们必须在这里匆匆度过一个美丽的过程。那么,从**起头呢?

书的一开头就用:美是关乎心灵的事情,不可复制,几近于偶尔雪上留痕,一线佛里梵音。所以,记录美的过**是吃力不讨好。除了美本身,还要看后人的心理敏锐度。

这样一段话为开头,同时也让我看到美的心灵是会怎样面对生活。

前不久,我通读了李泽厚先生的著作《美的历程》。美学和哲学是我今年感兴趣的两门学科。虽然它们不一定与我的专业有关,但它们仍然吸引着我。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

于是,相对应的体现在石窟艺术上,如割肉喂鸽、舍身饲虎等悲惨的佛经故事成为壁画的主要题材,这无疑是悲惨现实的艺术写照;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征却是宁静、高超、飘逸的,正是这与人世间的强烈反差,使得人们把绝望中的希望、美好的理想都寄托在它身上。此时,北魏时期的雕塑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理想美的顶峰。

一开始,卢照将诗歌从宫廷走向生活。刘希夷、张若曦把它变成了年轻人的清新唱法;王勃等初唐四杰继而把《春江花月夜》式的少年空灵的感伤,化而为壮志满怀求建功立业的具体歌唱;终于,陈子昂喊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盛唐之音自此而始。此后,边塞诗和田园诗都善于在这一领域取胜。前者勇往直前,勇往直前;后者美丽、安静、光明、健康。而李白,更以其狂放恣肆的气魄,天纵神授的奇才,奏出了盛唐艺术的音。

盛唐才有唐诗和李白。

它们的出现离不开人的觉醒这个主题,是这个“人的主题”的具体审美表现。

这是真实的、平凡的、难以企及的美。看来是如此客观地描绘自然,却只有通过高度自觉的人的主观品格才可能达到。

在这本书中,作者**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不同时期的兴起和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

即使我们后来在知识的世界各自有一段自己的探险历程,但李泽厚先生的存有是永远的,正如对于我们,青春的回忆是永远的一样.......

李泽厚《美的历程》读后感篇二:

借用书背的一段话来说明这本书,本书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体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

记得**电视台《读书》栏目,有一期介绍的就是此书,当时请到的嘉宾有两位,其中一位就是李泽厚先生的**,看样子也已是年过半百了,在说到此书的时候,主持人、另一位嘉宾不管说到书里的哪段内容,此人都能大段背出,真是令人惊叹,从此处可看出此书对此人的影响有多大。

此书名为《美的历程》讲的是从美学的角度对中国,从远古至清末的各个时期,各种艺术门类的分析。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关于美学的书籍,算是帮我扫了关于美学的盲了,好像打开了一扇从未打开过的窗,看见了一个以前从未看见过的五彩缤纷、美丽丰富的一个花园,历史中的每一件艺术品,都是这个花园里面的一朵花、一树木。作者就像守园人,当我们打开书籍,走进花园之时,这个守园人,会为我们做一个认真的向导,一一给我们介绍花园里的花鸟虫兽,如数家珍。

仅仅里面的东西太多、太丰富了,而且我这次走的也太快、太匆忙了,没有细细品味里面的美丽,但是当我走过这个花园之后,身旁却依然留着我从花园里面带出来的一点点花香,沁人心脾,久久不能忘怀。接下来我就采出几朵以诸君一起分享。

1、作者分析,为什么作为中国民族象征的“龙”的形象是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这可能意味着以蛇图腾为主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持续战胜、融合其他氏族部落,即蛇图腾持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而为“龙”。

2、关于美,作者这样说,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感官愉悦,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点、想象的成分在内。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自然形体)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自然形体)也不成其为美。

3、关于历史,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进。

4、关于青铜饕餮,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着一股深沉的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正仅仅与这种无可阻挡的巨大历史力量相结合,才成为美---崇高的人在这里确乎毫无地位和力量,有地位的是这种神秘化的动物变形,它威吓,吞食,压制,践踏着人的身心,但当时社会必须通过这种种血与火的**野蛮、恐怖、威力来开辟自己的道路而向前跨进。用感伤态度便无法理解青铜时代的艺术。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观点的结合,也使青铜艺术散发着一种严重的命运气氛,加重了它的神秘狞厉风格。

5.至于汉字,象汉字的结节一样,象形文字从一开始就已经包含了超出模拟对象的象征意义。一个字表现的不但仅一个或一种对象,而且也经常是一类事实或过程,也包括主观的意味、要求和期望。这即是说,“象形”中也已蕴涵“指事”、“会意”的内容,正是这个方面使汉字的象形在本质上有别于绘画,具有符号所特有的抽象意义,价值和功能。

6、关于汉代艺术,也正是因为是靠行动,动作、情节而不是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声音笑容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轮阔的写实,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细部的忠实描绘,便构成汉代艺术的“古拙”外貌。

李泽厚《美的历程》读后感篇三:

美始于生命,走向生命,融化生命——题词

以前以为,自己明白了美的真谛;在过去,美只是一种纯粹的客观存在;我曾经以为美丽是冷酷而遥远的。以前以为,美便仅仅那秋日梧桐静静散落的身影。镜子里的花,水里的月亮,需要享受寂寞

繁华的城市,斑驳的光影,昏暗的灯光,如日夜,喧嚣的人群。眼前的一切让我困惑、困惑和矛盾。美在**?

杯子里是柳永的柳岸还是太白的酒?是像水静静的月光,还是午夜梦回,故乡依然悠闲?于是,走进《美的历程》,走进美的记忆,感受美给予心灵的寸寸温暖,完成了心灵一次矛盾挣扎而充实圆融的洗礼……

鸟瞰着美伴随着时间流淌千年的痕迹,逐步发现,美是有生命的,她打开了每个时代的灵魂,她给予人们感性自觉与理性思考。渐渐发现,她有着深厚的生命厚度和长度,她散发着智慧的光芒,让人性在人间闪耀。逐步发现,美是庄周梦蝶那刹那的微笑,是孔子忧天下那沉重的脚步,是那高山流水的绝唱,是敦煌的飞天,是魏晋的风度,是盛唐的青莲,是梦断红楼后的苍凉与寂寞。

真正的美是让人的灵魂颤动的。她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短暂的幸福和幸福,还有记忆中的芬芳。

陡然发现自己对美的理解的浅薄,只看到了美的表面,却忽略了美的本质,忽略了美带给人心灵的如生命扎根般的永恒感动。美丽总是在我们身边。她来自生活,但它高于生活。温暖而惬意的美,需要知己般的聆听与理解,需要生命的空间去容纳,需要用整个时代的生命厚度去衡量,需要用真诚透明的灵魂去感知。

生活给予美以生命,美给予生活以感动。

《美的历程》终于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与自然的交流与相互和解,是需要从生活的点滴中去仔细品味的,真正的美是要在如镜的心中才能看见,同时看见自己的内心感动。从《美的历程》中,我读懂了生活,读懂了美那澎湃无限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生活,而这种生命力需要我们用对生命的热情去感知,只有这样,美才能在眼前升华,真正富有一种动态的美感与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静止虚无、沉默寂寥。

浮躁的世界,看着人们对美的理解在世俗的海洋里一点点堕落与沉沦,那欢笑过后的苍凉,幻灭,空虚,虚妄,在黑夜里,在月光下一点点发酵,破碎。美丽在这个世界上似乎是混乱和混乱的,有着阴影般的烦恼,面对着夕阳下升起的喧嚣

千百万年智慧与生命的积淀在眼前的城市里流浪,没有归宿与认同的依靠。不过美的生命总是有规则地出发与回归,无论世事沧桑却依然生生不息,绵延不止,她沉睡于每一个人最初清澈的记忆,一梦斑斓,梦醒之后依旧浪漫,感动,绚烂,美的尊严傲然于天地之间。“生活永远都不会抛弃如此深刻的感动,从古至今。

”《美的历程》低语着。

从先秦百家对自我精神来去的溯源到魏晋名士对于人的价值、文的觉醒的求索到南宋有无之境的深刻**,先人对内化本我的美的追求作为外在物质追求的另一面,承载了太多沉重而伟大的思考与记忆。从自然走向人类本身,从对未知力量的崇拜到对自我意识的发掘,神秘的图腾,古拙的汉塑,灵动的书法,哀婉的红楼,虚实相间的山水人情,都是历史在寻找美的最初的载体。《美的历程》引领我从感性的思考,从亲历式的阅读体验中去触摸生命之美的温度,追寻美的足迹,获得美的感悟与启迪。

我觉得自己仿佛触动了这个文明古国的灵魂历史,仿佛经历了一千年的心灵感动。在美的启发下,生活变得光明而豁达,平静而深刻。

美作为人类感性认识所引发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火花,始终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当外在的美使生命与感动合拍的那瞬间,我们需要做的,是聆听生命之大美,是让自己的心灵与美水**融,并成为内在美的自觉载体。

一如庄子的生命有七重境界: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生不死。他毫不犹豫地抛弃了一切生命元素,甚至在第三境界中把身体的生命从意识中剥离出来。最后还剩下什么?

它是永恒的、静止的生命之美的延续,是面对自我世界的伟大思考和设想。生命变成了美,在意识的瞬间凝固了世界,只有美在流动。庄子把这种抽象的内在美以生命的形式表现出来。生命价值的提升和意识的超越是美的终极意义和价值。

这样的洒脱与超然,这样的大彻大悟是怎样的一种美的境界?她如扶风而来的笛声,直抵我们的心灵深处。

一刹那的感动,在千年风霜间永恒……我浮躁的心终于安静下来,窗外露台的一角有紫藤萝在柔风中轻歌曼舞,那随风飘摇的律动如生命的呼吸与吐纳于这林立的楼宇间,澄澈,绚烂,沉静,惊奇,原来美能够在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时间的流里潜滋暗长,只因爱美的心,生命的力,温暖的情。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9】

《美的历程》的读后感5提要:所以说《美的历程》这部书是用美学的标准去评价中国的考古、文学、艺术……,与单纯的文学审美有着本质的不同:它需要历史知识、美术知识《美的历程》的读后感5>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部美学著作,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今天再一次重翻这本书,似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似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外。纵观《美的历程》全书,从青铜饕餮到汉代陶塑,无不让人感受到稚拙的魅力。书中说,青铜饕餮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风味,而在于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了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须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

这种种**残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从而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反而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因此李泽厚说,这些饕餮尽管极力夸张狰狞可怖,但其中仍然存留着某种稚气甚至妩媚的东西,有一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近年来,战国时期中山王墓中大量青铜器非常规范,尤其精美。玉逐渐失去了古代的象征意义,而成为更多的鉴赏对象,或赋予伦理意义。

那祭祀礼器,尽管也有龙有凤,却不能令人起任何崇高之感……所以,在青铜饕餮的最后一个段落,李泽厚说:“当青铜艺术只能作为表现高度工艺水平的艺术作品时,实际便已到达它的终结之处。战国的青铜巧则巧矣,确乎可以眩人心目,但如果与前述那种狞厉之美的殷周器物一相比较,则力量之薄厚、气魄之大小,内容之深浅,审美价值之高下,就判然有别。

十分清楚,人们更愿意欣赏那狞厉神秘的青铜饕餮的崇高美,它们毕竟是那个‘如火烈烈’的社会时代青神的美的体现。它们才是青铜艺术的真正典范。”反复阅读着这一章节,我沉思良久,感慨万千:

创造美是需要真情实感的参与的。这种创作就像我们的写作。最感人的不是用了多少华丽的辞语,说了多少真话,而是这些话是否出自作者的内心。一句朴素朴素的话,只要字句发自内心,自然就会有可读性。

至于后世的狞厉作品之所以缺乏美感,据我分析,是因为青铜时期所有人都非常信奉巫师的话——包括国王和巫师自己,所以他们所创造的饕餮,饱含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而后期那些造型,制作者里许多人也许本身就是无神论者,或怀疑论者,他们的作品即使非常夸张、恐惧,也缺少了因真情而带来的美。因此,远不是任何狰狞神秘都能成为美。恰好相反,后世那些张牙舞爪的各类人、神造型或动物形象,尽管如何夸耀威吓恐惧,却依然只显其空虚可笑而已。

它们没有青铜艺术,这是历史必然的命运力量,也是人类幼年的气质。所以说《美的历程》这部书是用美学的标准去评价中国的考古、文学、艺术……,与单纯的文学审美有着本质的不同:它需要历史知识、美术知识、文学知识等等,很全面。

它的四个特点:1.跨度很大,点到为止。

从原始社会到明清,它影响了各个朝代的方方面面,构建了古代美学发展的脉络图。这也决定了它只能是笼统的,而每一个朝代只能选择几个点来阐述,高度概括每一个领域的面貌和意义,总的来说,引导你按着它的路线图去进一步探索。2.

词汇量很丰富。从它的词汇中,我们可以看到学者的力量。这是一本能让你记很多笔记的书。许多话是第一次听到。许多句子都闪耀着哲学的光芒。而且,它截取了许多优美的古诗,这是一个享受的过程。

3.看法中肯。它有很多的看法,做了很多总结,而这些总结细细品位,确实如它所说,看这本书的过程你自己的看法会不自觉被它所覆盖和推翻,按照它的思想进行了一场“美的历程”。

4.知识丰富。看这本书,需要很多的积累,对古代的文学、雕塑、**、建筑、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就无法领略这本书的精妙所在,但是即使所知不多,只要读完这本书,却是一个知识储备大大丰富的过程。

如果你想长进点古代文化知识,如果你喜欢文学,喜欢雕塑,喜欢建筑,喜欢**, 却又彷徨如何将他们联系在一起,那么请你一定要看《美的历程》。我相信你会有一番惊喜的收获。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840799.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心情瞬间不好的短句34句
下一篇 : 根话题作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