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好的阅读材料往往能触动我们的内心深处。通过文字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如果你希望了解“童年与解放读后感”,以下是一些可供你参阅的资讯,这些信息可为你的工作和学习提供参考。如若需要专业的操作方案,请向专业机构寻求建议!

童年与解放读后感 篇1

我们人类是多么矛盾呀!几乎每个人小时候都是热爱动物的,比方我就有很多毛绒玩具:小象啦,小海龟啦,小牛啦,小米老鼠啦,各种各样,非常可爱。但是对于大自然中真正的动物们,当人们长大以后是怎样对待的呢?通过《动物解放》这本书,我了解到:人们掠夺象牙,龟甲做装饰品;而老鼠则被用于各种危险的试验。更不用说那些人工饲养的鸡鸭猪牛等动物在“工厂化农场的悲惨世界”里度过的那短暂而悲剧的一生了。

人类一直认为自己优于其他动物,因而以其他动物为食。其实其他动物也是有感情有痛苦的,我们人类总是残忍而自私地忽略它们的痛苦。《动物解放》这本书告诉我们,应该提倡一切物种皆平等的观念。让动物们也有那有尊严的一生,让它们可以放心地繁衍生息下去。

我希望人类不要再自大了,记住,我们也是由猴子进化而来的,我们也是动物。我们和这些动物一样都是平等的生命。不要再侮辱这些小动物了,它们也是有感情的,它们也知道酸甜苦辣,它们也是小生命。我们要去爱护、尊重这些小生命,就像对待我们自己。

其实我们不是一生下来就必须吃肉,只是我们被爸爸妈妈喂养才形成了吃肉的习惯。我们没有机会选择。《动物解放》这本书提醒我们,也许我们长大了,我们可以自己通过思考来决定:我们是吃素还是以动物为食。

童年与解放读后感 篇2

读《童年与解放》有感

新洲区三店街宋寨小学陈顺发

儿童的发展比普通人想象的要慢,但他们通过经验逐渐积累起来得东西会更深刻,不会轻易改变。所以,家长、老师的角色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和儿童接触的最多,他们的行为会给儿童留下深刻的印象。记得我们在心理课上曾经讨论过,能够从儿童第一次摔碎时的状态判断他的安全感的强弱,如果他并不是那么害怕,反应较为淡定,说明该儿童的自我安全感建立的很好,如果他大哭,表现得很恐惧,说明该儿童的自我感全感建立的较弱。

儿童第一次摔碎碗的反应直接反应了他的儿童安全感的建立,而处在儿童时期安全感的建立与他在家庭中的体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家庭中的体验深刻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孩子其实非常敏感智慧,他能够从大人的一举一动中来发现谁更可靠,他能够从真实的体验中去总结。所以,我们在教育儿童的时候,需要重视自己的行为,言传身教十分重要。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是啊,教育的,魅力不就在于此吗?

“摇动、推动、唤醒”儿童的成长,在这之中,我们自己也在成长,我们和儿童之间是相互唤醒的。儿童的成长就像小树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他们在经历中成长。这个过程需要时间。那么,我们应该更有耐心,更有爱心,为孩子的成长做出自己的贡献。

童年与解放读后感 篇3

其实,生命这个话题是凝重而严肃的,我不是太喜欢。但是,发展、充实、完成生命这简单的六个字却让我想到,生命是有厚度的!

作为教师这个特殊的以人为对象的职业来说,我们如何让我们面对的鲜活的生命能更好的发展?能让被我们路过的每一个生命都能充实?

正如有时我自己也是很矛盾,想选择一条很舒适的道路轻松地走下去,还是在别人休息聊天时,捧着一本本难啃的书咽下去?或者,还是如别人一样天天开心网购,而非这样枯燥地写着内心深处的话!但,我知道我是愿这样较为痛苦的生活的!因为,我愿我的生命是充实的,我愿回望我的成长之路时是有绚丽风景的!

喜欢文字的我,常会带领我的学生们一起走进书的海洋。我引着他们准备一个美文本,摘录美丽的文字,感受课堂外的真正的语文。去年新接的这个四年级,在上学期,我们一起共读了《爱的教育》、《昆虫记》,开展了读书交流会,孩子们很喜欢。这学期,每节语文课前,我们共读金波的诗集《我们去看海》。随便叫一个孩子起来领读,都是那样的深情款款,平时那难听的唱读在这一刻全不见!金波老人笔下那些孩子们常见的事物、常玩的游戏、甚至常犯的错误都变成了一首首极富童心和童趣清新小诗,那极富节奏感、音乐感、画面感深深打动了这些小小的心灵。

当我们开始进行光明夜话时,我不禁想到,其实,我班里也可以这样尝试。于是,我发动班里学有余力的十个孩子,学着光明夜话的形式,建立了一个QQ,就借着这本诗集的名字,取为周末,我们去看海。孩子们将自己看的读后感,一些随笔就发在群里,不为别的,只为读只为写,只为感受书香浸润的童年!接下来,我们还将开展前段时间共读的《夏洛的网》的读书交流会。而就在刚才,我给孩子们在当当网上又订下共读的另一本书曹文轩的《青铜葵花》。看着那一双双闪亮的眼睛,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我知道,真正能触动心灵的教育就是和他们一起来充实这有限的生命,一起让我们的生命走得更精彩。

其实,我不知道我今天这样小小的举动能带给这帮孩子什么,但这就是发我内心深处的自我生命本身的内在信念精品的阅读定能让他们走得更远更稳!这也要我和我的学生们一起自我锤炼,一起基于我们的自由意志我得和他们一起看一起写啊,他们也得做很多其他孩子不做的功课!但是,我们都是如此欢喜而期待!

是的,生命是有厚度的!

童年与解放读后感 篇4

童年与解放读后感范文一

翻开《童年与解放》后,首先吸引我的是作者为其小孩所珍藏的一张张充满童真童趣的画,而真正触动我的却是能如此珍藏孩子童年的极细心的父亲——只因,这些画也是如今的我最熟悉的,我那五岁的女儿也和当年的阿询一样大,五岁左右;也如当年的询一样爱涂涂画画,几乎每天都有一两幅这样的“大作”。不禁翻看着被我收起来的几张,夸张鲜艳的色彩,看似凌乱的线条,实则充满了女儿心中的所有的故事。相比二十几年前,现在的条件好多了,有各种可以随手拍摄记录的机器,而我却很少如作者一样为孩子留下痕迹。顿时领悟,成长是需要用心的。

突然又想起班里那个叫子龙的孩子,这是一个爱画连环画的小男孩。于是,我第一时间叫他来我身边,询问有没有把平时画的画整理收藏。孩子睁得大大的眼睛满是不解,我明白他是不懂。于是我马上用A4纸给他现订了一本“画册”,让他把自己想画的东西全画在这上面,画好了可以拿给老师为他拍照留存。我不知道这孩子能做到怎样,能画些什么,但我觉得身为师者,能做的也就是如此啦!

好几天我都无法静下心去看后面的文字,只是一遍又一遍地看着询的画,艳丽的色彩,抽象画般的意境,让我陷入了思考。还记多年前,一个很简单的说明中国教育现象的故事,故事很简单,讲了中外的孩子对“0”的诠释,中国的孩子大多只会说这就是零,而国外的孩子会说这是太阳,是月亮,任何类似形状物体都可以是答案。反观自己,明明深知这个道理却又是如何去珍爱那颗如荷叶般上晶莹剔透的童心的'呢!

我的女儿,在三岁时,话语里全是自我的想法,然而,当她的做法和我们成人的世界里有着明显的不相符时,我真的曾粗鲁地狠狠地教育过她!如今,马上五岁的她,一口的成年人的话语时,我的心才惊觉,究竟是什么时候,女儿的童年就这样远逝了?

还好,我遇到了《童年与解放》;还好,女儿还五岁!所以,我没敢轻易翻看后面的文字,因为害怕每次细品时的灵感来不及记下,我只愿这样一路漫步,用心领略沿途的美景!

《童年与解放》读后感范文二

其实,生命这个话题是凝重而严肃的,我不是太喜欢。但是,发展、充实、完成生命这简单的六个字却让我想到,生命是有厚度的!

作为教师这个特殊的以人为对象的职业来说,我们如何让我们面对的鲜活的生命能更好的发展?能让被我们路过的每一个生命都能充实?

正如有时我自己也是很矛盾,想选择一条很舒适的道路轻松地走下去,还是在别人休息聊天时,捧着一本本难啃的书咽下去?或者,还是如别人一样天天开心网购,而非这样枯燥地写着内心深处的话!但,我知道我是愿这样较为痛苦的生活的!因为,我愿我的生命是充实的,我愿回望我的成长之路时是有绚丽风景的!

喜欢文字的我,常会带领我的学生们一起走进书的海洋。我引着他们准备一个美文本,摘录美丽的文字,感受课堂外的真正的语文。去年新接的这个四年级,在上学期,我们一起共读了《爱的教育》、《昆虫记》,开展了读书交流会,孩子们很喜欢。这学期,每节语文课前,我们共读金波的诗集《我们去看海》。随便叫一个孩子起来领读,都是那样的深情款款,平时那难听的唱读在这一刻全不见!金波老人笔下那些孩子们常见的事物、常玩的游戏、甚至常犯的错误都变成了一首首极富童心和童趣清新小诗,那极富节奏感、音乐感、画面感深深打动了这些小小的心灵。

当我们开始进行光明夜话时,我不禁想到,其实,我班里也可以这样尝试。于是,我发动班里学有余力的十个孩子,学着光明夜话的形式,建立了一个QQ,就借着这本诗集的名字,取为周末,我们去看海。孩子们将自己看的读后感,一些随笔就发在群里,不为别的,只为读只为写,只为感受书香浸润的童年!接下来,我们还将开展前段时间共读的《夏洛的网》的读书交流会。而就在刚才,我给孩子们在当当网上又订下共读的另一本书曹文轩的《青铜葵花》。看着那一双双闪亮的眼睛,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我知道,真正能触动心灵的教育就是和他们一起来充实这有限的生命,一起让我们的生命走得更精彩。

其实,我不知道我今天这样小小的举动能带给这帮孩子什么,但这就是发我内心深处的自我生命本身的内在信念精品的阅读定能让他们走得更远更稳!这也要我和我的学生们一起自我锤炼,一起基于我们的自由意志我得和他们一起看一起写啊,他们也得做很多其他孩子不做的功课!但是,我们都是如此欢喜而期待!

是的,生命是有厚度的!

童年与解放读后感 篇5

翻开《童年与解放》后,首先吸引我的是作者为其小孩所珍藏的一张张充满童真童趣的画,而真正触动我的却是能如此珍藏孩子童年的极细心的父亲只因,这些画也是如今的我最熟悉的,我那五岁的女儿也和当年的阿询一样大,五岁左右;也如当年的询一样爱涂涂画画,几乎每天都有一两幅这样的大作。不禁翻看着被我收起来的几张,夸张鲜艳的色彩,看似凌乱的线条,实则充满了女儿心中的所有的故事。相比二十几年前,现在的条件好多了,有各种可以随手拍摄记录的机器,而我却很少如作者一样为孩子留下痕迹。顿时领悟,成长是需要用心的。

突然又想起班里那个叫子龙的孩子,这是一个爱画连环画的小男孩。于是,我第一时间叫他来我身边,询问有没有把平时画的画整理收藏。孩子睁得大大的眼睛满是不解,我明白他是不懂。于是我马上用A4纸给他现订了一本画册,让他把自己想画的东西全画在这上面,画好了可以拿给老师为他拍照留存。我不知道这孩子能做到怎样,能画些什么,但我觉得身为师者,能做的也就是如此啦!

好几天我都无法静下心去看后面的文字,只是一遍又一遍地看着询的画,艳丽的色彩,抽象画般的意境,让我陷入了思考。还记多年前,一个很简单的说明中国教育现象的故事,故事很简单,讲了中外的孩子对0的诠释,中国的孩子大多只会说这就是零,而国外的孩子会说这是太阳,是月亮,任何类似形状物体都可以是答案。反观自己,明明深知这个道理却又是如何去珍爱那颗如荷叶般上晶莹剔透的童心的呢!

我的女儿,在三岁时,话语里全是自我的想法,然而,当她的做法和我们成人的世界里有着明显的不相符时,我真的曾粗鲁地狠狠地教育过她!如今,马上五岁的她,一口的成年人的话语时,我的心才惊觉,究竟是什么时候,女儿的童年就这样远逝了?

还好,我遇到了《童年与解放》;还好,女儿还五岁!所以,我没敢轻易翻看后面的文字,因为害怕每次细品时的灵感来不及记下,我只愿这样一路漫步,用心领略沿途的美景!

童年与解放读后感 篇6

在《解放儿童》这本书中,作者南师大的刘晓东老师认为:“教育应当以人的天性为前提,顺应儿童的天性,应当采择符合儿童天性的内容并以适当方式传递给儿童,但成人社会有时做出相反的抉择,这是教育压抑儿童天性的主要原因,在人与教育的互动中,应当改变的'不是人的天性,而是教育自身。教育应当不断改变和调适自身,以使自身适合人的天性之表达和成长的需要。”

是的,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对于调皮儿童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采用责骂,凭借自己的“威严”管理孩子。其实,调皮的孩子也有他本身的优点,如聪明、精力充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等等。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教育调皮儿童,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教育效果呢?

我们经常抱怨:“我们班那个'调皮鬼',天天都挨批评,可他就是改不了,

”有关研究表明,一直持续一种相同的刺激在心理上很容易产生一种“不敏感”,到后来也就感觉不出那是一种刺激了。调皮儿童本身就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如果教师每次批评的话都一成不变,他们就会当作耳旁风;如果教师批评的话换成另一种说法,或许能给他们一点新鲜的刺激,从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彤彤小朋友喜欢抢同伴的玩具,教师常用“彤彤太不讲礼貌,经常抢别人的玩具”来批评他,还不如说:“慧慧真不错,从不抢小朋友的玩具,还把自己的玩具结同伴玩,我们相信彤彤也能和慧慧一样。”刚刚听到这些话后,感到教师还是信任自己的,他就会自觉地克制抢同伴玩具的这种行为。

调皮儿童的逆反心理特别强,当他做错事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训斥和责骂,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这就如做母亲的对着大哭的孩子歇斯底里地吼叫,只会让孩子越哭越大声一样。本来孩子要是做错了事,便知道会被教师责骂,这个时候,如果和他的“预期” 结果相反,

童年与解放读后感 篇7

其实,每当走过一座城市,我都有这样的想法世界各地原有的服饰、饮食、用具与建筑都迅速在消失,城镇的街道与住屋慢慢都变成同一种格式,而几乎每一个城市乡镇的人。然而,当从《童年与解放》中看到这变成铅字的想法时,觉得有话想说了。

都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最近也听到几位不同地方的同仁对我说,怎么一届不如一届。今天突然想到,这世界化的同一性是不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呢?试想当一个人的生活、品味、价值、创造力与志趣,甚至意识本身,都逐渐在同质化。同样化时,这样的生活是多么的无趣啊!所有的人都在等待天亮,天亮后又有别人准备好的各种大餐给你端到面前,只要你动动手指,你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久而久之,动脑成了奢侈,成了多余,成了不必要的程序。

看周围写点儿东西时,都一个声音百度吧!我不是偏激的人,不是说百度不好,但是,天长日久,这定是让大多数人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创造力与思考力。成人尚且如此,哪我们的孩子们呢?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责怪他们!

所以,我们很幸运,我们意识到这一点了,并付诸行动!一定要让孩子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独立的人!

上个周开始,我和我的学生们又开始了下一趟阅读之旅曹文轩的《青铜葵花》。我自己就一口气读了几十页,边读边写批注,简单的感受。然后,让他们也这样,远离电子产品,走进书香世界。我想,坚持下去,孩子们定能收获很多我无法预料的精彩。

童年与解放读后感 篇8

古往今来,人类对动物的滥捕滥杀,已经给大自然的动物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与灾难。最近,我读了美国作家彼得・辛格的著作《动物解放》,我的内心早就已经被深深的震撼了。

《动物解放》,写了人类是怎样给动物制造痛苦的,人类应当怎样对待动物。书中揭露了当今人类为了自己的需要,残酷地剥夺动物的生存权的暴行,其中工业化养殖和动物实验是大量动物痛苦的主要方式。

读完这本书我掩卷沉思:动物和人一样拥有自由生存的权利,可是人类对动物实在是太残忍了。这样的场景着实让人惨不忍睹,这样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比如我经常在一些饭店的菜单上面看见这个菜名“美人腿”,当我知道“美人腿”就是青蛙腿的时候,心田不得一惊,青蛙是庄稼的守护神,一盘“美人腿”不知道,要伤害多少只守护神啊!庄稼没了青蛙的守护就会被害虫侵害,粮食产量自然会下降,人们终会自食其果的。

生命不分贵贱,关爱动物人人有责,解放动物就是解放人类自己,我衷心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关爱动物的爱心大使

童年与解放读后感 篇9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认为,“在于免除恐惧”。《童年与解放》一书的作者黄武雄教授显然是极为赞同这一观点的。“教育要授予的是整体性的知识,整体性的知识使人了解真实的世界,了解真实的自己,人将因此不再恐惧”;“真实的知识是整体的,是人对真实及对自己的整体性的理解。整体性的理解,使人把知识提升为智慧,使人的知性与人格趋于成熟,使人免于恐惧,在生命存在的时刻泰然自若。相反地,如果把知识切割成碎片,让每一个人抱持着一块碎片,那么人将看不到世界的真实面目,看不到自己的全貌”。

反观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碎片”随处可见。不仅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被断然割裂,各自为政、各说各话,就算是在一门学科内部,知识也被割裂成一个个知识点,进而又被窄化为一个个考点。久而久之,在很多教师眼中,知识=知识点=考点。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高考、中考试卷只能考查这些“点”。比如化学,高考强调“宽基础、重能力”,“宽基础”的真实含义应是“考点覆盖全面”,但现实是:一个选择的四个选项都可以毫无联系,只为增加考查点;“重能力”的真实含义则应是“重视应试能力的考查”,但试题那么多、文字量那么大,平时不多多操练达到“手熟”,怎么能应对?至于化学整体观念、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查,也完全可以没有建立“微粒观”而会书写离子方程式,甚至可以没有进过一次实验室而会做那些实验题,可以从未真正探究过任何问题而知道“假设、验证、结论”这一套探究流程。因为考查的只有“点”,即“知识的碎片”,它们完全可以通过“踩点式”的习题训练而达到目的。

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是有机会让学生去学习整体性的知识的。首先,是课堂上的学生活动(如化学课堂上的做实验、搭模型等),重要的是这些活动还得是任务式的,不能有太具体的操作步骤,否则又变成“碎片”了。学生拿到任务后,得自己主动地理解任务、分解任务、尝试完成任务,这个过程中也许还有同伴间的交流互动,这一切都是在整体性地学习。(教学论文 )其次,是课堂上的师生活动(其表现形式就是教师组织讨论),重要的是这些讨论必须具有一定的开放度,不是“诱敌深入”、“请君入瓮”式的,得让学生真能把想法说出来,真能动起脑筋来。从目前的课堂现状看,特别是公开课上,学生活动、师生讨论这些环节随处可见,可“真活动”、“真讨论”并不多,由此可见这不是教师常态的教学行为,“临阵磨的枪”难免显得生硬。学生活动和课堂讨论都是要花时间的,有时候教师会因为担心学生做得、说得“乱七八糟”而不愿“浪费”这个时间;真正的课堂活动当然会是开放的,有时候教师会因为担心超出预设、不好控制而不愿去放手让学生做开放的实验、开展开放的讨论。这些教学行为的背后还是教育观念――如果我们追求“分数的效率”,当然不愿花这个时间。再者,我们教给学生知识的时候,有没有注重知识的整体性呢?比如化学教学,有没有在能量转化的背景下认识原电池?有没有在化学反应的趋势中理解钠的性质、氯气的性质?有没有在守恒的氛围中认识几乎所有中学化学的定量关系?这些“背景”、“趋势”、“氛围”难以成为题目去考查,因此也难以进入教师的视线。十分可惜,我们可能本来抱住的也是“碎片”。

纸笔测试由于它的形式,由于它有标准答案,由于它要有便于操作的区分功能,必然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由于现实原因,它还得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存在,难以变动。可以说,现实已经给了纸笔测试不应得到的“崇高地位”了,如果教师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一味盲从,在教学行为中表现出对纸笔测试的过度“尊重”,便是愚昧学生的行为,其后果是很可怕的。因为,那样的学习活动消耗了学生宝贵的身心资源,却没有让他们收获任何人生智慧,反倒带给他们更多的恐惧。

人的认知如何发展?黄武雄教授强调了皮亚杰所指出的同化与顺应的辩证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不是存货的仓库,他须将外在世界输入的加以处理与改变,才能接纳于他的认知图式中,予以同化”,“所以人认识世界须把他内心的认知图式作不断的同化与顺应。人认知图式的发展就像酒坛里葡萄的发酵一样,每一分每一秒,坛里都在变化,外在世界的种种对小孩都是刺激,小孩需要自己去吸收,去组织,去加以同化。必要时还要改变自己原有的认知图式去顺应,这一切都要他自己来主导”。

其实这些论点早已不新鲜了,教育专家作报告、名特优教师写论文的时候都是言必称皮亚杰的,而黄武雄教授的可贵之处,在于联系到了现实做法。他说:“密集的、有一定进度的、统一而强迫性的检测(例如学校考试),会干扰人内在结构的同化与顺应的辩证发展,就如同时常拆封坛盖、掀开坛盖,要检定酿酒的进度,会使酒的酝酿停顿一样。一个学生长年接受密集考试,成绩表现优异的,并不表示他心智发展一定良好。相反地,很多情况下只说明了他的内心世界不过是一张未经同化便不断被迫去顺应,而剪贴起来的、七拼八凑的认知图式。”

综观我们的教学现状,考试已然有越来越频繁的趋势。省级以上考试,从以往的高考,到现在加上学业水平测试;校级考试,从以往的期中、期末,到现在加上期初、段考、月考;各学科自行安排的考试,从以往的.单元测验,到现在的随堂检测,甚至期中考试模拟考试一、模拟考试二等等。我作为一名初一学生的家长,几乎每隔两天就会收到学校“家校通”发来的短信,被告之孩子在××考试中成绩××,在班级排名第×,以及班上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等信息。我不禁纳闷,这么多时间用于考试,有多少时间用于教学?难怪总喊着课时不够用,要加班加点。这么快就要学生“顺应”,现实哪里来得及“同化”?频繁的考试至少反映出教育者的两项不足:一是教学手段的贫乏,不知道怎么教,也不想认真思考怎么教,便端出“统治者”的架子,以考代教,逼学生就范。二是自信心不足,默认学生肯定不会好好学的,只好频频以考试来鞭打学生,以掩盖自己的心虚。

在现实工作中,考得勤的教师其学生往往还考得好,这让那些“以考代教”的教师很有成就感,觉得这是一条通向“学生优质发展”的康庄大道。这种“劣币逐良币”的做法,严重扰乱了教学的生态环境,往往让想按教育规律办事的教师非常痛苦。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是能考出好分数,可发展前景呢?《童年与解放》中谈到:“这样的一张认知图式无能力再去同化新的事物、洞烛新的世界。换句话说,通过无数次长期而密集的筛检而成功的一个个号称精英的心智,竟是无法从事独立思考的一张张平版印刷”。及时消化、段段清往往是频繁考试的理由,甚至会拿出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来作为理论支撑。事实上,艾宾浩斯画的是遗忘曲线,它对应的是记忆的问题,只有机械地把学习等同于记忆,才会对学习者提出“短平快”的要求,才会不给学习者留时间、留余地去“同化”学习内容。这样做的教师,并不关注学生是否真正“同化”而发生了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关注的只是学生的“顺应”与否。其实,那只是学习者低级的“条件反射”,这与巴甫洛夫说的“流哈啦子”实在是没什么区别。

在课堂教学中,密集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也是干扰。有些公开课上,会看到教师与学生“短平快”的一问一答,似乎十分热闹,很具有“观赏性”,评课者也会因此而评价课堂“师生互动充分,气氛活跃”。可这真是一种“学习的气氛”吗?还是教师自己的才艺表演?前些日子,和组内一青年同事聊天,很有共识,都感觉到现在有个不上台面的评课标准,那就是:教师上得满头大汗的、口干舌燥的课,就不算是好课;如果教师上得脸红脖子粗、青筋直爆,那就更不“入流”了。这样的标准,值得我们反省。

*作者系化学教师。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867471.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减肥的励志文案
下一篇 : 部门工作总结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