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如果你想要掌握关于"文明的冲突读后感"的知识,那么这片文章就是你的绝佳助手,本篇的观点或许能激发你的思考,希望对你有所裨益。阅读能让我们置身于另一种人生氛围,体验别样的生活,在品读作者的文字间,我们经常被触动至深。而撰写读后感,则是一种深化理解和思考的有效手段。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篇1)

作者认为“具有文化亲缘关系的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相互合作”举例了欧盟国家“建立在具有文化共同性的国家基础之上的国际组织…远比那些试图超越文化的国际组织成功”。但他忽略了欧盟和北约东扩的真正原因。俄罗斯不是欧洲国家吗?冷战前,他们最近吸收的一些东欧国家也是同俄罗斯一个国家。

再看另一个例子就是中俄关系。如果苏联解体之前两国因为同样的社会制度算是沾上了一点“文化”亲缘关系,两国有那么一点合作的共同语言,那么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为什么仍然与中国保持着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呢?究其原因,是两国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形势使得两大巨头不得不并肩作战。

综上所述,当今世界政治冲突与合作的原因是:能源、意识形态、经济利益、地缘战略关系和生存空间,其次是文化。

概括起来讲就是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关系。显然,亨廷顿利用文明制造冲突和文化认同来解决争端的想法过于理想化。不过从这本书中,作者所谓的“非西方文化”国家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当今西方世界对于他们的看法,从而探寻更好的发展空间。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篇2)

有这样一个假设——力量的平衡有利于稳定。无论是中国的中庸思想,还是亚里士多德的“适度”原则,或多或少地都反映了这样的一种假定。那么与之相应的力量的不平衡,是否会导致冲突呢?塞缪尔·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描述了一个多文明冲突的世界,这种冲突是否也因为其力量的不平衡呢?

如果文明不具有多样性,如果真如福山所言“历史已经终结”,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在冷战结束后就以绝对的优势战胜了其他的思想,一统世界,在这样的事实之下,冲突还会发生么?而我们知道,现在的自由民主思想,一部分是建立在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之上的,这就意味着这套理论本身就是鼓励人追求利益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鼓励追求个体的利益,但是我们无法保证每个个个体的利益完全一致,如此一来因利益的冲突在所难免。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冲突称之为文明内的冲突,按照亨廷顿的理论,这样的冲突是不会无限扩大的,也就是很容易控制的,但是利益的冲突在所难免也成为一种事实,其根源在于自由民主思想下鼓励个性的解放,在这种个性的解放浪潮之后,每个个体的思维变得多样了,而这种多样就是造就利益冲突的原动力——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多样性与冲突之间有一种潜在的联系。同时也不能证明,文明的单一不利于维持稳定,只能说自由民主的思想体系本质,与其一统天下的野心,具有内在的张力,如果让其一统天下就不再是其自身,而是变成了另外一种思想,因此可以说自由民主这套理论注定无法完成“终结历史”的任务。

另一种没有文明多样的状态就是在世界联系成一个整体之前,各种文明各自为阵,之间几乎没有联系,没有联系就不可能有多样的前提。而在那个时代,相对而言也是相对和平的时代,虽然在中国朝代更替频繁,欧洲大陆也时有战事,但是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相比,完全是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提。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们可以把文明比作一种光源,所有的人都在不同的光芒之下生存,而人投下的影子就是文明作用于人的结果,在一种单一的光源之下,人的影子也是,无论如何,影子也是单一的,所有的人可以说是一致的,这个光照向那里,所有的人都指向那里,世界不会显得杂乱无章。

然而当这个光源不再是单一的时候,情况就复杂多了,如果是两个光源(力量相当),人只有站在两个光源的中心点上,两者的力量在此保持平衡(合力为零),可以获得稳定,也可以扩充一下就是居于两个力量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上,甚至是过垂直平分线的垂直面,虽然影子会指向两个不同的方向,但是其合力却都是一致的;在美苏两极争霸的时代,很多国家都是居于这样的一种夹缝中求得了生存与发展。如果光源达到了三个,我们可以依靠建立的几何模型的经验,找到其平衡点——三角形的外心,在这个点上就可以相对稳定(合力为零);当然,我们也可以进行扩展,就是把平面的几何模型变成三维立体的,力量的“平衡点”就在过这三个光源点构成的三角形的外心,并垂直于该平面的直线之上,其中所有的点的合力都是一致的。如果我们把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看作是三个光源,在美苏争霸结束后不久,能够得到稳定发展的国家也就是找到了这条直线,从而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发展。当这个光源达到四个或四个以上的时候,这样的平衡点就很难找到了,这个平衡点随着力量的变化和构成图形的变化而流离,甚至可能不是在一个平面中构成,而是在一个空间中构成立体模型。我们可以把这个模型简化为以下的表格: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篇3)

作者作为一个西方人,毫无疑问,作者必然会站在西方文明的角度上看待世界的变化,虽然以他对西方文明的理解和对非西方文明的观察,提出了一个很好解释世界当前发展的介绍和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但是,他的一些观点的形成是在意识形态差异所造成的心理上的偏见下产生的,对于亨廷顿先生屡屡提及的中华文明的崛起即将成为西方文明的主要挑战者,很多中国人都比较无法接受,因为中国倡行的是求同存异的原则,并在国际舞台上不出头、不表现。目前,我国正在探索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我们只会积极寻求和谐,而不是制造冲突。

总而言之,亨廷顿用文明制造冲突、用文化认同解决争端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有些理想化。学习其他著名的政治观点和理论,需要明确自己的立场,用不同的观点激发自己积极思考,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这也可能是作者写这本书的真正价值所在。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篇4)

有这样一个假设力量的平衡有利于稳定。无论是中国的中庸思想,还是亚里士多德的适度原则,或多或少地都反映了这样的一种假定。那么与之相应的力量的不平衡,是否会导致冲突呢?塞缪尔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描述了一个多文明冲突的世界,这种冲突是否也因为其力量的不平衡呢?

如果文明不具有多样性,如果真如福山所言历史已经终结,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在冷战结束后就以绝对的优势战胜了其他的思想,一统世界,在这样的事实之下,冲突还会发生么?而我们知道,现在的自由民主思想,一部分是建立在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之上的,这就意味着这套理论本身就是鼓励人追求利益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鼓励追求个体的利益,但是我们无法保证每个个个体的利益完全一致,如此一来因利益的冲突在所难免。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冲突称之为文明内的冲突,按照亨廷顿的理论,这样的冲突是不会无限扩大的,也就是很容易控制的,但是利益的冲突在所难免也成为一种事实,其根源在于自由民主思想下鼓励个性的解放,在这种个性的解放浪潮之后,每个个体的思维变得多样了,而这种多样就是造就利益冲突的原动力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多样性与冲突之间有一种潜在的联系。同时也不能证明,文明的单一不利于维持稳定,只能说自由民主的思想体系本质,与其一统天下的野心,具有内在的张力,如果让其一统天下就不再是其自身,而是变成了另外一种思想,因此可以说自由民主这套理论注定无法完成终结历史的任务。

另一种没有文明多样的状态就是在世界联系成一个整体之前,各种文明各自为阵,之间几乎没有联系,没有联系就不可能有多样的前提。而在那个时代,相对而言也是相对和平的时代,虽然在中国朝代更替频繁,欧洲大陆也时有战事,但是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相比,完全是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提。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们可以把文明比作一种光源,所有的人都在不同的光芒之下生存,而人投下的影子就是文明作用于人的结果,在一种单一的光源之下,人的影子也是,无论如何,影子也是单一的,所有的人可以说是一致的,这个光照向那里,所有的人都指向那里,世界不会显得杂乱无章。

以上的平衡点,都是人可以选择的位置点,在这样的点上,可以在不同的力量较量中获得比较稳定的环境。而我们也可以看出,当力量越多,供我们选择的位置也就越少,但是也不意味着一种单一的力量就比较好,因为在单一的力量模型中,人是完全没有自我的,是在一种力量的指引下行动的,完全没有自主性,跟随着力量的变动而变动,人也就是个行尸走肉。极度的光明和极度的黑暗是一样的,都让人看不到任何东西,找不到任何出路,在一种力量之下就如同在极度的黑暗之中,并不是理想的生活状态;而达到了四个或四个以上就需要很大的智慧对他们进行排列组合,自由排列好了才能寻找到平衡点,但是这个点是指向单向度(马尔库塞)的,在单向度的甬道中,生活也是找不到人自身的,就是极度的光明,纯粹的光明。而在二三个力量的主导下,可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人们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平衡点,并且在这种平衡的状态下获得比较好的发展这也于我门狭义的中庸之道不谋而合。

但是,这样的模型是被亨廷顿所描述的事实否定的,他说世界上有七八种文明相互作用,重建着新的世界秩序。这么多的文明实际上真是一个很让人头疼的事情,如何排列他们可以找到发展的平衡点?如何排列他们可以得到更加稳定和平的环境,为发展提供空间?任何一个排列不好,就会出现不可预测的后果。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可不可以把这七八种文明进行整合,形成更大的两三种文明?亨廷顿说不行,那是简单化,反映的不是事实情况。

既然这七八种文明,很难寻找到平衡点,那么其冲突是否就不可避免了呢?其实也不是绝对的,至少还有三种途径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其一就是生成一种更加强大的文明,对这些进行整合,所有的文明吸收为一体,行成一个共同的文明,从而在内部消解冲突,但是整体却保持着稳定。但是这样的设想是很难行得通的,现在没有人允许这样的力量出现。其二就是好好排列这几种文明,使之可以寻找到平衡点,从而在这些平衡点中获得和平的环境,促进发展。但是这也是一个极度困难的事业,谁拥有这样的排列权威?谁拥有这样的排列能力?最后一种,就是走向另一个极端让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分散这些文明,形成更小的文明甚至是以个体为单位的文明,就如同满天繁星,没有月亮,甚至没有突出的星星,这样的话也就没有什么平衡点可言了,也就是任何点都可以是平衡点,但是这里的平衡点完全是依靠个人的判断去寻找的,不是强制的力量,也不是盲目的追随。只要没有突出的力量出现,整体也可以保持平衡与稳定。那么如何可能做到这一点呢?只有所有文明都抛弃一统天下的野心,顺其自然发展,就有可能实现这样的局面。但是就目前而言,所有的道路基本都是行不通的。西方文明现在还野心勃勃,企图无限推广自己的文明,甚至不惜以武力为工具;中国文明,在被压抑几百年之后,也急于扬眉吐气,虽然其本身并不具备侵略性,但是也不允许无声无息的消失;还有其他的文明,也在以不同的方式寻求发展,如果说马上消解这些是几乎不可能的。

现代化文化多样性的事实,必然导致文明的多样性,而文明的多样性与世界秩序的稳定存在一种抛物的曲线,在文明的数量达到某个数量是其冲突的可能性达到极高,而随着文明数量的递减和递增,其冲突的可能性都会随之降低,当文明数达到1或者极高时,发生冲突的可能性都是非常小的。如果这种假设可以成立,则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种奇怪现象:人们在追求普世价值的过程中,逐渐把价值的多元化推上了普世价值的宝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只有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去对待我们看到的一切,尊重我们所看到的事实。而当不同的文明,都试图以自己的方式解构这个世界的时候,必然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那么承认多样性就成了一个最基本的共识,也是最容易达成的一个共识,那么这个共识是否可以成为一种普世的价值呢?

如此看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文明的多样性使得冲突变得不可避免,而最后文明的多样性也有可能成为解决冲突的很好选择,真是成也萧何败萧何。然而,世界究竟走向何方?我们还需观察,只有擦亮我们的眼睛,让将来告诉我们答案。

箫爻

风雨书桌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篇5)

文明决定论?no!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3月第一版

“世界太复杂,以致不能简单地在经济上把它划分为南方和北方,或在文化上把它划分为东方和西方。”反复品读成书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以下简称《文明》),发现作者提供了大量客观现实的论据,在逻辑思维不清的论证过程中,企图推广其所谓“文明决定论”这一似是而非的学术观点。该书有许多学术观点可供参考,但在基本结论上存在着重大的谬误和局限性。

事实上经过将近20年的实践检验,已经证实该著作的相关结论不甚正确甚至“南辕北辙”。现在,以我对当代世界秩序的理解,我想谈谈我对本书所讨论的学术观点和基本结论的主观感受。应该强调的是,这种读后的感觉并没有质疑作者的学术水平,否定了该书的学术价值。

该书可译成22种语言,畅销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引起非数学家的争论和讨论,充分说明了作者的学术研究能力和作品的学术研究水平。学术研究并非学术观点完全正确、根本结论符合事实才具有意义和价值,只要能够激发学术争鸣与探讨便拥有了学术“生命力”,便拥有了学术意义和价值,值得后辈学人尊敬和仰视。批评不是对海因茨的亵渎,它只是学术思想。

一、作者及著作简介

作者塞缪尔·亨廷顿是现代美国国际政治理论研究领域著名学者,曾为哈佛大学教授,曾任哈佛大学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长、约翰·奥林战略研究所主任、美国政治学学会会长等职,还曾供职于卡特政府时期****委员会。1927年8月18日出生,2008年12月24日逝世,享年81岁。在世期间,亨氏发表了大量学术著作,其中以学术论文《文明的冲突?

》和学术专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

学术论文《文明的冲突?》发表于《外交》季刊1993年夏季号上,随后在该学术论文的基础上出版了学术专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亨氏渴望通过该著作“提出一个对于学者有意义的和对于决策者有用的看待全球政治的框架或范式”。

人们普遍认为,世界秩序、战争和冲突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几乎每一场战争或冲突都会对世界秩序产生影响,特别是世界大战或冲突,是世界秩序重建的决定性因素。亨氏尝试论证当代世界文明成为诱发冲突、战争的主要因素,进而得出文明是决定世界秩序重建的根本因素这一学术观点。亨氏坚信:

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二、可供借鉴的学术观点

(一)否定了西方传统文明中的“普世主义”

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评价了1917年以来美国外交政策的普遍雄心和论点。他觉得一战时所谓建立“民主”的世界,二战时所谓建立“自由”的世界都是没希望的。西方人所信奉的西方文化普遍主义是虚假的、不道德的、极其危险的。

之所以说西方文化普世论是虚假的,是因为其它文明也有自己的理想和观念;之所以说它是不道德的,是因为“普世论的必然逻辑结果是帝国主义”;之所以说它是危险的,是因为它“可能导致文明之间的大战”。亨氏的观点和论述,承认当今世界是一个多文明的世界,否定西方传统文明的“普世主义”,是客观、公正的,是基于对现实的细致观察和冷静思考后的学术成果。

(二)提出维护多文明世界和平的“避免”、“共同调解”、“共同性”三个原则

塞缪尔·亨廷顿在论述西方存在“文明普世论”这“顽疾”后还开出了医治的“药单”,即“避免”、“共同调解”、“共同性”三个原则。亨氏建议,“在多文明的世界里,建设性的道路是绝弃普世主义,接受多样性和寻求共同性。”我不由地联想到我国一贯以来提倡和坚持的外交原则:

“求同存异”,二者虽然表述略有区别,但本质精神几乎完全相同。这或许是复杂而离奇的世界政治外交事件背后必须把握的规律。

三、值得商榷的学术观点

(一)立论缺乏理论基础,如“文明与文化混为一谈,甚至于文明包涵经济、军事、科技等所有领域的一切”

塞缪尔·亨廷顿把其所谓的“文明”定义为“文化的实体”,但对于何为“文化”,却缺少必要的界定和说明。在该书的行文过程中,亨氏一时用“文明”、一会用“文化”,某些章节中文明仅仅指精神层面的内容,某些章节中文明则包涵了人口、领土、经济、军事等因素,可以说亨氏的理论体系中存在巨大的纰漏——缺乏严谨的学术架构、没有缜密的论述过程。不可否认,海因茨在撰写这部专著的过程中,吸收了许多学术圣人的精华,搜集了大量的历史和现实资料,这些都是成为一名大师学者的必要条件。

但是作为学术研究最为核心的环节,即如何缜密地论述学术观点并通过严谨的学术架构清晰、准确地表现出来,亨氏的著作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和不足。有些学者可能会为海因茨辩护,认为西方学者的思维方式与中国学者完全不同,不能机械地用中国的学术标准来要求西方学者。

尽管逻辑思维方式有着天壤之别,但学者的使命即为通过细致、缜密地学术研究用准确的语言揭示纷杂事务隐藏的规律及规律性,为世人应对实际问题提供“范式”。可以说,亨廷顿堆砌了大量的“论据”,抛出了一系列似是而非的“论点”,当然不排除部分“论点”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却没有充分、翔实、有序的“论证”。

事实上,文明和文化只是影响世界秩序的因素之以。一个与经济、军事、科学和技术平行的因素,充其量也改善了文明/文化在信息时代的地位和作用。亨氏无限地拔高了“文明作为影响世界秩序的因素之一”的地位,鼓吹“文明决定世界秩序的重建”,时而还把经济、军事、科技等因素也纳入了文明的范畴,这就是亨氏及该著作所要建立的理论体系存在的核心谬误和本质纰漏。连亨氏自己也承认,“物质的成功带来文化的伸张;硬权力衍生出软权力。

”也就是说,经济等物质基础是独立于文化领域之外的事物,只有在经济、军事、科技等因素占据优势或异常强大的基础上,文化才会对外伸张、拓展。从这一点上说,亨氏在混淆视听,高估了文明在影响世界秩序重建过程中的作用。如果把“文明”的概念无限扩大化,包括了文化、经济、军事、科技、政治等所有因素在内的所谓“广义概念”,那么这一概念的创建又有何意义呢?

在文化、经济、军事、科技、政治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原有的世界秩序发生了变化。

(二)事实证明其预判未来的局限性,如“中国作为东亚和东南亚支配力量的出现,与历史已经证明的美国利益相悖”

本书正式出版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主要观点应当成形于90年代初期,作者根据其“文明决定冲突乃至世界格局”的理论,对21世纪的世界格局进行了大胆地预判,尤其对于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战争进行了假设。我们不能苛求任何理论能够对未来世界格局的变化发展作出精准地预见,亨氏做不到、其他学者也无法做到。但在理论揭示其规律性之后,可以用来指导、影响甚至控制历史进程。

我国伟大的战略理论家毛泽东及其《论持久战》一文便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走向,成为理论联系实践的典范。文中设想2010年朝韩已经统一,事实上朝鲜半岛时至今日依然还看不到统一的希望;文中设想2010年中国已经实现两岸和解,台湾有条件地成为中国的附属国,并取得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然而现实中台海两岸的合作关系却仍未突破20世纪90年代初签订的“九二共识”的水平;文中设想中国为雪耻而入侵越南,这个事件的本身就违反了其宣称的“文明的冲突”论调,中国与越南同属“中华文明”的范畴;文中还认为在中国的军事力量占据优势时日本将追随中国并对美开战,这更是天方夜谭的主观臆断和遐想,中国和日本所属的“中华文明”和“日本文明”尽管同源同宗,但两国之间存在着领土争端、民族仇恨等核心利益冲突,在21世纪是断然无法结成同盟的。

从上述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塞缪尔·亨廷顿一直鼓吹和强调的“文明的冲突”理论根本无法解释当今世界各国间冲突此起彼伏的现实,更不能从世界格局的现状中找到“文明的冲突”是“重构世界秩序”的决定性因素。试问: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是否存在“文明的冲突”呢?

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之间是否存在“文明的冲突”?朝鲜和韩国之间是否存在“文明的冲突”?非洲大陆上众多国家的武装冲突和内部战争是否存在“文明的冲突”?

难道说这些冲突不足以决定世界秩序么?至少朝鲜半岛的局势左右着整个东北亚的格局,进而影响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至少南亚次大陆的和平维系在印度与巴基斯坦两国之间;至少……连亨氏自身对于文明与其他因素的关系都混淆不清,“断层线冲突有时是为控制人民而进行的斗争,在更多情况下是为了控制领土”,其认为断层线冲突是文明冲突的外在表现形式,但又不得不承认冲突的根源还包括控制人民和控制领土。

四、学术随笔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篇6)

我眼中的南海危机

据亨廷顿书中所言:在冷战后的世界中,国家日益根据文明来确定自己的利益。它们与具有相似或共同文化的国家合作或结成联盟,经常与具有不同文化的国家发生冲突。

自苏联解体以来,美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随着自身实力的下降和众多潜在竞争对手实力的增长,美国的全球部署战略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近来美军撤出伊拉克以及“重返亚太”口号的提出,其策略实质是美国对1993年提出的东亚政策的三大支柱的再次强化,遏制中国发展。

不难发现,在冷战结束后,山姆大叔仔细考虑国际秩序时,为何更加关注亚太地区。从经济秩序而言,欧盟货币一体化虽已形成,但伴随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弱小的国家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诸如希腊等国家甚至一度走向了破产的边缘。作为欧元区的核心国家德法发挥的提振作用也十分有限。

一般来说,欧元是最有可能挑战美元世界货币地位的货币。遗憾的是,整个欧元区的协调机制和个国的小算盘严重影响了欧元与美元的竞争能力。俄罗斯是苏联解体后最大的财产继承国,但由于上世纪90年代经济改革的失误,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与前苏联相比已大大削弱。虽然普京任内国家实力有所恢复,但其严重依赖能源发展的经济模式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很大,整体经济实力仍然十分有限。

日本自上世纪80年代签署“广场协议”后,经济就没有什么大的起色,一直处于停滞状态。期间日本首相走马灯似的不停轮换,但日本经济似乎还在迷失当中持续。即使现在也有诸如:

印度、巴西、南非等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对美国的影响有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经济规模与美国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但这足以使山姆大叔芒刺在背,欲先除之而后快。

特别是作为儒家文化圈的核心国家,不仅在思想观念、社会制度等方面与西方国家有着巨大的差异,而且在文明和文化的起源上也有着显著的差异。据亨氏所言,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纵然不论其观点公允与否,文明的不同确实是引起国家间冲突的诱因之一,但个人认为决定国与国之间远近亲疏的关键因素最终都要归因于“利益”二字上来。

任何国家的角色都可以改变,只看付出的代价是否值得背叛。

从世界政治秩序来看,当前世界政治的核心是以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为核心,辅以德国、日本等地区大国构成世界政治权利的中心。而其中,美国的盟友又占去其中的大部。尽管西方文明内部存在着大小矛盾,但当发生影响西方世界的重大事件时,几个国家总能相互妥协,达成共识。

而从中国以往在世界政治舞台所扮演的角色来看,尚不足以对西方的政治格局施加大的影响。中国现今实力也决定了中国对外政策的走向是亦步亦趋的,不可能有大的动作。最近中国宣传了自己的六大“核心利益”其实质是基于对外部威胁的一种**情绪表达。

中国要获得更大的政治话语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尽管美国也面临着经济低迷、阿富汗等诸多棘手问题,但遏制中国的努力一刻也没有放松。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美国通过货币手段压制中国是不明智的。现在台海局势比较宽松,这张牌的效果有限。

而人权、**等问题在某一时间点或许能够对中国有着较为严重的冲击,但基于整个中美关系的时间段而言,这两张牌定然不是主流。因此,南海问题已成为美国用来遏制中国崛起的一张牌。

南海是中国大陆四大边缘海之一,位于中国南方。它被称为南中国海。众所周知,南中国海局势以前有过紧张的感觉。

由于中国渔政船切断越南石油勘探船电缆、越南扣押南海渔民、菲律宾从美国引进二手巡逻船等一系列事件,南海正面临危机。

上世纪70年代南海勘探出蕴藏量巨大的石油矿藏,因此南海也就拥有了“第二个波斯湾“的美誉。而后南海问题才渐渐暴露出来。先前各国对中国拥有的岛礁海域并没有过多的异议,但当此海域发现石油之后,众多东南亚国家不愿意放弃嘴边的肥肉,纷纷对南海提出了主权要求。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篇7)

以上的平衡点,都是人可以选择的位置点,在这样的点上,可以在不同的力量较量中获得比较稳定的环境。而我们也可以看出,当力量越多,供我们选择的位置也就越少,但是也不意味着一种单一的力量就比较好,因为在单一的力量模型中,人是完全没有自我的,是在一种力量的指引下行动的,完全没有自主性,跟随着力量的变动而变动,人也就是个行尸走肉。极度的光明和极度的黑暗是一样的,都让人看不到任何东西,找不到任何出路,在一种力量之下就如同在极度的黑暗之中,并不是理想的生活状态;而达到了四个或四个以上就需要很大的智慧对他们进行排列组合,自由排列好了才能寻找到平衡点,但是这个点是指向“单向度”(马尔库塞)的,在单向度的甬道中,生活也是找不到人自身的,就是极度的光明,纯粹的光明。而在二三个力量的主导下,可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人们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平衡点,并且在这种平衡的状态下获得比较好的发展——这也于我门狭义的“中庸”之道不谋而合。

但是,这样的模型是被亨廷顿所描述的事实否定的,他说世界上有七八种文明相互作用,重建着新的世界秩序。这么多的文明实际上真是一个很让人头疼的事情,如何排列他们可以找到发展的平衡点?如何排列他们可以得到更加稳定和平的环境,为发展提供空间?任何一个排列不好,就会出现不可预测的后果。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可不可以把这七八种文明进行整合,形成更大的两三种文明?亨廷顿说不行,那是简单化,反映的不是事实情况。

既然这七八种文明,很难寻找到平衡点,那么其冲突是否就不可避免了呢?其实也不是绝对的,至少还有三种途径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其一就是生成一种更加强大的文明,对这些进行整合,所有的文明吸收为一体,行成一个共同的文明,从而在内部消解冲突,但是整体却保持着稳定。但是这样的设想是很难行得通的,现在没有人允许这样的力量出现。其二就是好好排列这几种文明,使之可以寻找到平衡点,从而在这些平衡点中获得和平的环境,促进发展。但是这也是一个极度困难的事业,谁拥有这样的排列权威?谁拥有这样的排列能力?最后一种,就是走向另一个极端——让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分散这些文明,形成更小的文明甚至是以个体为单位的文明,就如同满天繁星,没有月亮,甚至没有突出的星星,这样的话也就没有什么平衡点可言了,也就是任何点都可以是平衡点,但是这里的平衡点完全是依靠个人的判断去寻找的,不是强制的力量,也不是盲目的追随。只要没有突出的力量出现,整体也可以保持平衡与稳定。那么如何可能做到这一点呢?只有所有文明都抛弃一统天下的野心,顺其自然发展,就有可能实现这样的局面。但是就目前而言,所有的道路基本都是行不通的。西方文明现在还野心勃勃,企图无限推广自己的文明,甚至不惜以武力为工具;中国文明,在被压抑几百年之后,也急于扬眉吐气,虽然其本身并不具备侵略性,但是也不允许无声无息的消失;还有其他的文明,也在以不同的方式寻求发展,如果说马上消解这些是几乎不可能的。

现代化文化多样性的事实,必然导致文明的多样性,而文明的多样性与世界秩序的稳定存在一种抛物的曲线,在文明的数量达到某个数量是其冲突的可能性达到极高,而随着文明数量的递减和递增,其冲突的可能性都会随之降低,当文明数达到“1”或者极高时,发生冲突的可能性都是非常小的。如果这种假设可以成立,则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种奇怪现象:人们在追求普世价值的过程中,逐渐把价值的多元化推上了普世价值的宝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只有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去对待我们看到的一切,尊重我们所看到的事实。而当不同的文明,都试图以自己的方式解构这个世界的时候,必然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那么承认多样性就成了一个最基本的共识,也是最容易达成的一个共识,那么这个共识是否可以成为一种“普世”的价值呢?

如此看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文明的多样性使得冲突变得不可避免,而最后文明的多样性也有可能成为解决冲突的很好选择,真是“成也萧何败萧何”。然而,世界究竟走向何方?我们还需观察,只有擦亮我们的眼睛,让将来告诉我们答案。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868843.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科技馆方案(范本五篇)
下一篇 : 青春少年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