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我们的周记怎么样才能写的更好?周记写作是一种记录自己当时想法的方式,在校园生活中大家应该都有过写周记的经历吧,周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学习进度和完成任务。下面的介绍将会帮助您全面认识“三万民情日记”,请浏览我们的网站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三万民情日记 篇1

3月10日工作组一行五人来到了景阳镇,镇里给我们配备了相应的镇干部一同与我们工作。当天下午我们就到了村,分别同四个村的村支两委交谈了解、安排了下段工作后,我感到四个村的自然状况还是五花寨村最差,虽说该村距新镇最近,有一定的地理区位优势,但其西北角邻近河沿,土地贫瘠,坡度较大,搬迁户较多,不通村组公路的户数也多,完全没有村级经费来源,村委会连个办公场所都没有,我们助资他们修建的村委会尚未完工,现在的办公场所还租在民房里,连续几年的租费都是我们代付的。于是我决定把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了五花寨村,拟对其全面调查,同时兼顾其它三个村的“三万”工作。

我带着小王走访的第一家是一个有三胞胎的家庭。三胞胎的家虽邻着“天二”公路的路边,却是同周边比较最差的房子:水泥结构的一层楼,内外都没有粉刷,三个大开间连大门都没有,料峭的穿堂春风从后吹到前。

村支书老向领着我和小王俩一走进场坝,年轻的女主人就从没有大门的堂屋里迎了出来。看得出来女主人既能干又热情,坐在她家的堂屋里我们便聊了起来。

言谈中她告诉我们:“还是党的政策好,六年前生下三胞胎一男两女,每个才两斤多,在县医院的保温箱里放了两个多月才领回来喂养,当时想都没有想还能喂活,在政府的关怀下,乡邻的帮助下总算度过了难关。而今三个孩子都上了镇里的幼儿园,幼儿园又免去了一个孩子的学费,三个孩子都生活得好好的。”

闲聊中我环顾了她们家,家中的陈设很简陋,除了一台25寸的电视机,几乎再无值钱东西,但储存的粮食和腊肉还是不少,不禁我思索着一个问题:农村、农民基本生话满足后,要整体致富奔小康还真是“十二五期间”的重大课题!

在农村一下子要抚养三个孩子真是不容易,仅吃穿用度的日常开支就让人够受的,她说“如今党的政策好,丈夫在外打工每月可挣个一二千元,村里给孩子们评了三类低保,我也当上了村里的计生专干,工作也安心尽职的,去年入了党,没有党的照顾我们也就只有讨米了,入党我是感党恩,好好的为大家做点事,把党的恩泽给更多的人。”她那朴实的话语无不透着一种纯朴的真情。

交谈中,三个孩子也放学回家了,看着这三个活蹦乱跳的小家伙,我不禁想到应该为这几个即将上学的幸运儿童做点什么好呢?于是我问他们最想要的是什么,他们齐声告诉我“我们要书包!”

多么单纯的要求!我拨通了对口支援的单位第一支部书记的电话,讲了这个情况,告知了孩子们的要求,对方满口应承下来。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带着一种单纯和纯朴入党的人也恐怕不多了,今天我又听到了真切的声音,“没有党的照顾我们也就只有讨米了,入党我是感党恩,好好的为大家做点事,把党的恩泽给更多的人。”久久的在我耳边回荡……。

三万民情日记 篇2

“三万”活动工作组深入村组--民情日记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中纪委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从今年3月份开始,集中3个月时间,在全省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简称“三万活动”)。

“一年之计在于春”,村民经过了一冬的修整后,又开始了春耕春播,为本的丰收奠定基础的时候到了。地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忙碌。春耕开始了。而全省开展的“三万活动’也展开了。

3月7日,湖北省机场集团恩施机场公司“三万活动”工作组杨玉斌、刘明国两位同志来到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柏杨坝镇并入住重点帮扶的雷家坪村了解民意。与村组干部群众一起,深入农户家中、田间地头,携手共建新“和谐新村”,共同打造城乡一体化“新村生态走廊”。湖北省机场集团恩施机场公司工作组冲分发挥其部门信息、技术优势,全面掌握民情民意,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真正成为农村政策的宣传队、社情民意的调查队和为群众办实事的工作队。为把这次活动开展好,湖北省机场集团恩施机场公司3月初启动“三万活动”筹备,安排部署干部进村入户的具体事项。并把“三万”活动与组派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城乡互联、结对共建”、创先争优等活动结合起来,要求湖北省机场集团恩施机场公司干部进村入户向村民宣传基本国策,深入农户,开展农村工作和民意大调查,准确掌握群众所思、所忧、所盼,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农民群众多办解民忧、谋民利、化民怨的实事好事,总结和推广农村工作中的经验和致富门道,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龙头企业、种植养殖专业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帮助村级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路子,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月22日,湖北省恩施州委办公室廖主任专程到恩施州利川市柏杨坝镇检查“三万活动”工作组的活动开展情况,检查了工作组及柏杨坝镇活动安排日程和工作组民情日志。了解工作组进村摸底调查情况,听取工作人员的摸底情况及开展工作的打算,并要求工作组成员认真按照省委、省政府“两个全覆盖、四个在一线、五个进农家、六不准”的统一要求,实实在在地掌握农民所思、所忧、所盼,帮助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同时,要求工作组干部虚心向当地农村干部群众学习,增进对农村的认识,思索农村环保如何抓,要有所收获。要求工作组对照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帮助驻点村树立科学发展思路,找准发展路子;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结构,发展当地特设种植和养殖(如雪莲、土豆、鱼腥草、山药、魔芋、野兔等),提高产品竞争力,引导村民开拓农产品市场;帮助农民学习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掌握化肥施用减量化和农药施用减量化,鼓励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创建工作,推广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A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每到一处,工作组队员都认真与与干部、村干部、党员、组长等村干部沟通交流,仔细询问驻点村环保情况和农民增收主要途径,详细记录他们反映的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环境保护意识普及程度不高等问题。最后强调:工作组队员每访一户,都要撰写“民情日记”。

“哪怕再偏远的山村,再分散的农户,我们也要一村不漏、一户不掉,不放过一次宣传政策的机会,要让每一位乡亲们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湖北省机场集团恩施机场公司“三万活动”工作组同志如是说。连日来,工作组的干部驻村入户,详细了解了雷家坪村的村情、民情和生态保护、环境治理情况等等。

走访过程中,湖北省机场集团恩施机场公司工作组经过实地查看新农村建设、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清洁种植和清水养殖、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等情况。发现了雷家坪村目前村民反映最多的一个问题是水源,雷家坪村有六个自然组,1085个村民,虽然村里有蓄水池两千多方,但因为水源没有保障,所以一到枯水季节就会存在缺水,甚至是无处挑水的局面。

工作组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表示本着“帮助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安全饮水等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一定会将此困难反映上去,力求通过研究解决雷家坪村人畜安全饮水问题。工作组还了解到,南坪烟草站正在从五谷村引进水源这一情况后,马上找到烟草站负责人,要求在引进水源时考虑将路线从雷家坪村穿过,以便解决雷家坪村水源缺乏问题。经过努力,烟草站在要求雷家坪村开挖管沟四千多米的前提下,答应了将水源引进路线经过雷家坪村。解决了一个雷家坪村多年以来严重缺水的实际问题,全村上下一片欢呼,村民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灿烂的笑容。

三万民情日记 篇3

三万活动民情日记

连续几天的朗晴,我的心也象这炎炎烈日一样心焦,想着荆江村一二三组村民的秧脚,在阳光曝晒之下,已成为白田。村民的谷种已破胸发芽,不过两天必须得播下,时间不等人,抽水整田已迫在眉睫。我们三万工作组在走访中获悉这一情况后,顾不上休息和劳累,一起来到荆江村书记刘在良家,协调解决此事。刘书记也不含糊,马上召开村干部会议,商讨解决方案,第一套方案是拉闸放水;第二套方案使用挖机开挖一道引水渠;第三道方案是用抽水机转水。通过各位代表的一致讨论,一直到晚上十二点,我们再一次到实地察看,最后形成决议:用抽水机转水。第二天,汩汩的河水流进地里,滋润了人们的心田。三月进村入户后,在荆江村的走访中,工作组多次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谈心,实地查看沟渠排站设施的运行情况,村民向我们反映,该村一二三组是低中之高,水渠年久失修,灌溉基本上中断,农产品种植基本上靠天吃饭,经过实地查看,我们向高黄工作组【水利局】领导反映,协同村干部一起,决定在此兴建一个排水泵,修造一条“u”形导灌渠。目前,导灌渠已基本完工,排水泵正在建设之中。我心里时刻关心工程的建设,期望马上竣工。

在六弓洲、万马、薛桥村走访,最突出的是路的问题,特别是六弓洲村,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台湾岛”,向南接薛桥村的是一条长达两三公里的坑坑洼洼的碎石路,雨后放晴两三天,路面坑里的积水依然能没过车轮,影响村里孩子上学,妨碍物质进出;向西通向万马的路,和向东通向大城池、雷刘村的路也好不了多少。总之是路难行,人怨恨。对于这几条路,我们是深有体会的,有几次下雨,骑车行走在路上,就差一点摔倒。我们三万工作组在沈队长的领导下,协同官薛中心小学夏校长、薛桥村薛书记、六弓洲杨书记、万马村杨书记等,写了关于这四村修路的请示报告,报请白螺镇、监利县人民政府和县三万办,通过努力,终于得到批复,今年下半年正式立项修路。当群众得到消息,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我想:虽说我们是教育单位,拿不出资金来修路,但我们努力为群众办事的心是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的,群众也一定会拥护我们。

三万民情日记 篇4

20xx年12月,新一轮“三万”活动开始了,此次活动重点是为每一个村民小组挖一口当家堰塘。12月份,农业局局长王德凤先后3次带领局党委、局三万工作组一行人到村宣传政策、征求群众意见,并亲临堰塘现场,实地研究堰塘整治方案。元月9日,天空有些阴沉,临近春节,也是各家各户开始准备年货的时候。这一次,我们又来到了当初陈三芹带我们去的那口堰塘。这口堰塘的故事还得从第一次“三万”活动说起。

20xx年3月,全省组织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如万户”活动。市农业局的联点村是位于聂家河镇的白家淌村,一个偏远的山区小村,从市区开车到村里要50分钟。市农业局发动全局干部职工走遍了白家淌村每一个村民小组,走进了每一家农户。3月28日,我来到了三组村民胡心兵的家里,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陈三芹热情的接待了我们,说到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缺水。旁边的农户张继兰与陈三芹是妯娌,听村干部说“三万”工作组来了,连忙向我们说起山区缺水的困难。我们在她们的带领下来到了她们饮水的堰塘。只见陡峭山壁下由于雨水常年冲刷而形成的4米 的大坑,塘底未见任何水的迹象。陈三芹告诉我们,这口堰塘为周围10几户提供饮水,近几年,这堰塘底子漏水,夏天还好,一有雨水来,村民就赶紧把水接到自家的水窖里。可是到了冬天就完全没水,养猪要水,人也要喝水,眼看着这漏水的堰塘,真是没一点办法。我们把群众的意见一一记在本子上,这样的困难又何止是陈三芹、张继兰几家的困难。面对这些缺水的群众,我们的心情沉重,自小见惯了水,用惯了自来水,从来不觉得水是如此稀缺的资源。我们开始意识到这样的状况在很多山区农村是普遍常见的,而这样的状况也已经困扰了很多先辈。

如今,第二次“三万”活动正在全省上下如火如荼的开展。在堰塘整治现场,10多个村民正在整治当家堰塘。这次,陈三芹两口子都加入到了挖堰塘的劳动中,男的平时跑运输,将整治堰塘所用的沙石、水泥运回来。跑完运输就和村民一起整堰塘。女的成天都在这里忙活着,一个女人家的,也不示弱,挑起石头来来稳稳扎扎。78岁的老太婆尤青秀更是不服输地抡起大锤朝大石块砸开来,同样78岁高龄的老大爷张光华在一旁捡起碎石头,一一堆到簸箕里。张大爷指向塘中间说,塘底多是上百斤的大石头,砸碎了才能挑出塘底。我们看到陈三芹与张继兰妯娌也在人群中,挑着装满石头的簸箕往塘外运。

在堤坝上,早有人在拿着挑上来的碎石头,摆放得整整齐齐。村民开玩笑说,别人的塘泥堆肥料,我们的“塘泥”砌堤坝;别人是在挖堰塘,而我们完全是用大锤敲。山里头有山里头的搞法。

这口堰塘年底前能全部完工,三组十几户村民可以过一个实实在在的年了,等来年开春雨水,这满满的一塘水就是三组村民满满的希望。陈三芹早就想好了,有了堰塘蓄积的水,她就能扩大养猪的规模了。看着她和村民们热情的劲头,我们也看到了来年收获的希望。

三万民情日记 篇5

一清早,在架机取水的工地醒来,睁眼仍见天边红彤彤的一片朝霞,看来老天爷仍然没有一点下雨的迹象。这样的日子,屈指数来已近一月之久。素有“鱼米之乡,旱涝保收”的三洲镇,今年也遭遇历史上罕见的百年不遇的旱情。其主要原因,是垸外长江的水位低于内垸老江河的水位,而不能有充裕的开闸引水进行贮满灌溉造成的。加之持续的晴热寡雨,致使三洲镇近十万亩农田干枯缺水,仅有的老江河贮水在近三周时间的猛排抽灌下,已显水紧鱼跳之势。鉴于这种情形,沿湖的泵站或者电排站只能采取二级取水的方式抽水灌溉了。

我们三洲镇财政所“三万”活动驻村工作组全体同志日夜坚守在抗旱的工地,到今天为止,伴着灯火通明、机声隆隆已经度过半个来月的不眠之夜。尤其是我们“三万”活动驻村工作组组长王家君同志(三洲镇财政所副所长),那布满血丝的双眼和早已溃不成声的嘶哑喉音给工作组驻点村的群众留下了感人的一幕。当所包驻点五弓村的医务室医生李如庆得知情况后,带来了几片润喉片和一瓶眼药水,才有点疗效后继续忘我的工作。记得今天一早他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都起来,赶快分头通知下沙村和五弓村的支部书记,迅速组织精干劳力来湾港泵站(三洲镇最大的电排灌泵站)扩挖引河,否则,随着河水的不断降低,就会出现机泵导汲不到河水而停机的严重事故。”

险情就是命令!在三洲镇这块有着无比光荣的“98抗洪精神”的地方,曾经涌现出无数个类似胡建成李向群的抗洪英雄和楷模!独特的自然环境也滋生了一群具有顽强拼搏意志的干部与群众,在恶劣的自然灾害面前愈显英勇之气威武之魄,紧紧的拧成一股坚不可摧的力量,直到彻底的战胜灾害为止。

我们工作组共有3个人,年龄最小的同志叫杨帆,刚调来不久,却在这次抗旱工作中表现尤为积极,组织劳力累计近千人、搜集抗旱器材大约五吨左右,另外还上传下达、互通信息、任劳任怨......通过这次抗旱工作确实锻炼他的基层工作经验和协调能力,可谓受益匪浅。最值得一提还是我们三洲镇财政所所长熊国万同志,他对我们“三万”活动工作组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鼓励,经常对“三万”活动工作的进展和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询问和督促,尤其在这次抗旱保丰收的严峻形势下,为我们3位在工作组的同志充满信心、鼓舞斗志取了关键性作用。而且在资金方面给所驻村拨付了一定数量的抗旱专款资金,同时对驻点村的每个特困农户给予了200元的特困补助金。赢得当地群众的拍手称赞,真可谓雪中送炭解了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

粗略统计,此次抗旱的成功,直接受益耕地面积7万亩,挽回的损失大约一个亿,其中夏粮夏收作物2万亩;棉田1万亩;早、中稻4万亩。同时也解决了沿沟渠村民和畜牛的饮用水问题以及部分养殖农户的水源问题。最有成果的还是省委省政府此次宏观部署的“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 它让千万万群众真正感受到了党的惠农政策的温暖与关怀,同时也使很多国家干部和工作人员到基层去养成吃苦耐劳、落到实处的优良作风且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进一步密切拉近了干群关系,为建设富裕的新农村这块广阔的天地,齐心协力共创美好的未来,画了一幅美好的蓝图。

三万民情日记 篇6

在参加三万活动走访的8户农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一户四口残疾人家。户主叫王学兵,是一个聋子,老伴是个哑吧,生有一儿一女,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当我们在村干部的引导,登上数十级高低不平的山阶时,来到了王学兵的家。 这是一座面积不大破烂不堪的土坏房。一个清瘦的穿着破旧的衣服蹲在门边的老大妈,斜眼看着我们。村干部走上前去,与她比划了比划,大概是用这种方式告诉她家里来客人了。她笑咪咪地走过来,用眼神扫射着我们来的每一个人。因为无法交流,只能听村干部对家里的情况介绍。这是一个在南背村极其困难的家庭,家里种有二亩地,由于缺少棒劳力,勉强能保住口粮,家里也无任何其它现金收入。

我走进那破旧的土坏房,阴暗的房子里透出一股难闻的味道,房顶上几根梁柱看起来随时都要倒塌,墙壁四处都能看到蜘蛛网。我朝西边的房间看了一眼,里面仍着一床床肮脏的棉被,没有见面可以算床的床板,没有一样能够入眼的物品。

走出阴暗的小屋,我的内心十分沉重,与屋外明媚的阳光形成强烈的反差。在离我们生活城市不远的小山村,还有生活如此贫困的农民。能够吃好饭,穿暖衣、住间房大概就是他们的最高标准了。与我们同去的80后的记者也一直也我交流着他同样的感受,第一次与如此贫苦的农民近距离接触,心灵是一种震憾!

我们把慰问金交到了哑吧大妈的手中。她笑嘻嘻的打开信封,把漂亮的人民币拿出来看着,不停的笑,不停的笑,笑着看着我们每一个人。那笑容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也同她一起笑起来。当我们离开她的家时,她仍然笑着与我们招手,那眼神久久都不离开我们的身影。当我们走出十米开外的地方,我回头看了她一眼,她依然笑着与我道别,我感觉那是对我们再次造访的期盼,那是一份农民对党的关怀的期盼!

三万民情日记 篇7

2011年12月30日星期五天气:阴

12月30日,寒冷的冬天刮着刺骨的风,我们驻村工作组4人一大早就起来了,因为我们要去位于佛照山脚下的金岭水渠开展挖塘工作了。

吃过早饭,我们换上提前准备好的适于干农活的衣物,并穿上了雨鞋,在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开始步行登山。走在弯曲的泥泞小路上,我们碰见了不少已开始劳作的村民,有抱着衣物去洗的妇女,也有背着农作物的壮汉,他们都带着微笑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说实话,虽然耳边吹过寒冷的冬风,但他们的微笑让我感觉不到一丁点的寒冷。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攀爬,我们来到金岭水渠下的大水池旁,顺着水池往上望,能看到一条宽约1.5米的水沟,里面哗啦啦的流着水,最终汇进蓄水池。我们沿着水沟往上爬,爬到水沟和水渠的交接处,看到已等候在这的王家村村委书记和各社区理事长及几十个青壮劳动力,我从他们手中接过一把铁锹,按照昨天我们在现场指定的计划,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路段一直分散到整个水渠。

风呼呼地吹,但同志们热情不减,因为有了热情,再加上我们一直在劳动,身上热乎乎的。忙了好一阵,大家都累了,于是坐下来休息。大家谈到了党的政策好。政府现在给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有55元的补助,有粮食直补、养老保险、新型农村保险等,“我真没想到现在有这么好的政策。毛主席时代政策也好,那时候什么知青下乡、干部进村驻队,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和现在一样,但那时给老百姓没得补助和补贴,现在的政策比那时还要好,我真不想死,活100岁我都愿意。” 一位村民这样说道。

确实,近几年来惠农幅度不断加大,农民生活水平不

断提升。我站在山上,放眼望去,山葱葱郁郁,平房拔地而起,橘园飘香,果实挂满枝头。不远处的农家小院里,炊烟燎燎升起,小孩尽情嬉戏。从村民的衣着上,从他们的谈吐间,我感受到,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小憩一会,继续劳作,“嚯嗨、嚯嗨”声在山间回荡。而在此时听来,竟显得如此悦耳。

一天很快要过去了,我们收拾好工具,下山了。再过

两天就要过新年了,愿新的一年里,农村发展的更好,农民的生活更美满。

三万民情日记 篇8

4月19日,阳光灿烂,春风浮面。早上八点半,机关全体干部在办公楼下集合,集中乘车前往南漳县城关镇南背村农户家中进行走访。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目的地——南漳县城关镇南背村居委会,老远就看到村支书在大门口热情的迎接我们。经过分组,村干部的引导,我们开始了一天走访8户农家的工作。

距离村委会不远的地方,我们首先来到了第一户林贵翠的家。家中只见到两个人。林贵翠,一个满脸风霜不到50岁的妇女和她一岁三个月熟睡在摇篮里的小孙子。当村支书记介绍我们一行的来意后,她激动的不知道说什么好,面带农村妇女特有的腼腆,一个劲地说不会说,感谢大家了。

据村支书的介绍,她一家七口人,两个儿子在落户于南背村的华新水泥厂工作,一个媳妇在外打工,家里种有三亩地,由于都是冷浸田,一年只能种一季水稻,粮食基本是自给自足。当问及对国家种粮补贴的政策感觉如何时,她说国家的政策一年比一年好,三亩地去年补了400多元,钱都打在卡上了,很明白。当问及她最操心的事时,她说现在什么都好,就是家里的房子一直没把土地证办下来。我们仔细了解了情况,由于xx年涨水,泄洪搬迁时,在现居住地建了新房,当时由于住房规划没到位,久拖至今未把土地证办下来。当我们表示会积极帮助她反应问题,帮助办理土地证时,她哽咽了,激动地流下了泪水。她说,    我在这里没有亲人,没有朋友,你们就像我的亲人一样。

走出林贵翠的家,我的耳边还回荡着那个农村妇女的哽咽声。在我们眼里多么小的一件事,在农民的心中是多大的事情。她的哽咽声,是对我们走进农户的的情感认可,也是我们身上担负的责任。

在参加三万活动走访的8户农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一户四口残疾人家。户主叫王学兵,是一个聋子,老伴是个哑吧,生有一儿一女,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当我们在村干部的引导,登上数十级高低不平的山阶时,来到了王学兵的家。 这是一座面积不大破烂不堪的土坏房。一个清瘦的穿着破旧的衣服蹲在门边的老大妈,斜眼看着我们。村干部走上前去,与她比划了比划,大概是用这种方式告诉她家里来客人了。她笑咪咪地走过来,用眼神扫射着我们来的每一个人。因为无法交流,只能听村干部对家里的情况介绍。这是一个在南背村极其困难的家庭,家里种有二亩地,由于缺少棒劳力,勉强能保住口粮,家里也无任何其它现金收入。

我走进那破旧的土坏房,阴暗的房子里透出一股难闻的味道,房顶上几根梁柱看起来随时都要倒塌,墙壁四处都能看到蜘蛛网。我朝西边的房间看了一眼,里面仍着一床床肮脏的棉被,没有见面可以算床的床板,没有一样能够入眼的物品。

走出阴暗的小屋,我的内心十分沉重,与屋外明媚的阳光形成强烈的反差。在离我们生活城市不远的小山村,还有生活如此贫困的农民。能够吃好饭,穿暖衣、住间房大概就是他们的最高标准了。与我们同去的80后的记者也一直也我交流着他同样的感受,第一次与如此贫苦的农民近距离接触,心灵是一种震憾!

我们把慰问金交到了哑吧大妈的手中。她笑嘻嘻的打开信封,把漂亮的人民币拿出来看着,不停的笑,不停的笑,笑着看着我们每一个人。那笑容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也同她一起笑起来。当我们离开她的家时,她仍然笑着与我们招手,那眼神久久都不离开我们的身影。当我们走出十米开外的地方,我回头看了她一眼,她依然笑着与我道别,我感觉那是对我们再次造访的期盼,那是一份农民对党的关怀的期盼!

三万民情日记 篇9

民情日记

4月18日,阳光灿烂,春风浮面。早上八点,我办一行五人驱车前往夷陵区分乡镇天鹅池村农户家中进行走访。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目的地——分乡镇天鹅池村村委会,老远就看到村支书在大门口热情的迎接我们。天鹅池村共有7个组,此次共要走访507户,因为农户家与家之间间隔太远,我们共分成三天走访,10点钟我们在村支书和小组长的指导下开始了为期三天的走访工作。

4月正是耕种的时节,有很多农民已早早下田耕地,所以很多走访就是在田间地头完成的。在距离村委会不远的地方,是一大片油菜地,一位满脸风霜,不到50岁的妇女正在田前除草,当村支书记介绍我们一行的来意后,她激动的不知道说什么好,面带农村妇女特有的腼腆,一个劲地说不会说,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只是说现在生活比以前可好多了,也很感谢政府来看大家。

据随行的村支书的介绍,她叫李开梅,丈夫叫吴先军,一家五口人,两个女儿正在学校读大学,丈夫在宜昌市一建筑工地打工,一个月才回来一次,所以的农活都是她一个人做的,还有一个婆老妈70几岁了,一身的病,每个月还要花钱买药吃。她家里种有三亩地,由于都是不平整的田,现在主要种的就是菜子、水稻和玉米,田埂边上是种的桑树,每年还可以养一季蚕,收入在五千左右。粮食基本是自给自足。当问及对国家种粮补贴的政策感觉如何时,她说国家的政策一年比一年好,三亩地去年补了400多元,钱都打在卡上了,很明

白。当问及她最操心的事时,她说现在什么都好,就是每年的收入太低了,小孩上学,老人看病都要花钱,就想多挣些钱改善家里的生活状况,挣的钱也没有存下多少,到现在现居住的还是土房子。当我们表示会积极帮助她关于种养方面的问题,怎么提高产量,还会找种养植专家在村里组织讲座,教村民怎么把种植效益提高时,她连声说了几次,太好了,太好了。她说,现在的政策是越来越好了,我以后的负担也就越小了。小日子也会越过越红火。和李开梅告别后,我们继续前往下一家,还有很的农户的意见正在等成我们去听取,去解决!

三万民情日记 篇10

早上 8点30分,我们“三万”工作小组成员,在组长许支队的带领下前往活动驻点的老新镇棉条湾村,准备按计划对部分村户开展走访工作。

棉条湾村地处东荆河畔,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350户,总人口数1560人,现有党员31人,耕地面积1950亩,多以种植菜籽棉花为主。因部分村组地势较低,每逢雨季,特别是开春时节,由于地势原因致使田地形成盆状,雨水无法外排,内涝严重。常年导致农户种植的棉花等作物损失惨重,

我们沿着蜿蜒的村路行进着,也不知拐过了多少个弯道。辗转间,我们被眼前一片金黄色所吸引,满目都是油菜花的海洋。的确太美了,蝶飞蜂舞,我们在贪婪的呼吸着这清晰自然的空气时,也希望农户们有个好的收成。

刚到村口,迎面就碰上了副主任邹圣敏,他正领着镇兽医站的同志在给农户家的耕牛打预防针,突然一下来了这么多人,那些牛儿好像受了惊吓,都变得躁动起来,其中一头竟挣脱了缰绳撒蹄跑了,一村民边赶边说:哎呀,这牛也怕警察呀,你们一来它就跑。我附和道:可能是它没有办驾证,自己心虚吧。话音刚落,大家笑声一片。

村支书邹荣成在笑声中走了过来,一阵寒暄后工作开始按部就班。邹书记今年五十多岁了,但仍精神饱满,说话铿锵有力,工作责任心强,作风硬朗。按此次的工作安排我是和他去走访村里的困难户。在他的带领下来到了七组王刚的家,但大门紧闭,似乎尘封许久。“他家里没人,我只是想带你来看看”邹书记说道。后来我从邹书记口中得知,原来王刚是四川过来村里的上门女婿,妻子早年得了癌症,举债医治了十多万元后还是去世了,现在王刚在外打工,一个女儿现在潜江读高中,家里已经没有其他人了。尔后我们又先后走访了六组的李德善(妻子也是癌症过世,女儿们出嫁后现一人在外打工维持生计)、九组的邹圣国(常年多病,现老两口在家),我把这些情况都一一的用笔记本记录下来。

工作一天后,各组员将情况汇总统一整理,其中七、八组的村民反映最为强烈,都反复的提到排涝的问题,组员们说:大家放心,既然上级安排我们来走访,就是要把大家的心声带回去,大家所提的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的。“好,到那时候我们就放大鞭炮来感谢你们!”村民们异口同声的说。看看,多么淳朴的人们,虽然生活还不是很完美,但依然对党和政府充满了信心,让我内心不得不深深地体会到此次“三万”活动的重大意义。或许只有近距离的接触了他们,才会让我这个本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人更能切身的感受到他们的酸甜苦辣。

三万民情日记 篇11

今天是4月16日,星期六。这是省委开展“三万”活动以来,我第五次进村入户。与前四次相同的是不打招呼、不要陪同,走进农村、进入农户访民情;不同的是前四次都是坐小车进乡村,这次则是坐公共汽车先到红安县城,再转乘中巴车去七里坪镇郑必高村。兹将所见所闻所思记录如下。

我在长途汽车站买了今天下午2:30由黄州开往红安的车票,票价40元。我提前10分钟上车,找到座位后将行李放在旅行架上。司机韩师傅和售票员吴女士都是红安人,韩师傅是个热心肠的人,也是一个快言快语的人。在开车前的间隙,韩师傅一边吆喝去红安的旅客赶快上车,一边不时地打量着我,并对我说,好面熟,似乎在哪里见过我。我们的对话由此开始,有时我问他答,有时他问我答。售票员吴女士也不时插插话。

他没有直接告诉我,而是说:“小本生意,养家糊口。” “买一辆车要花25万元,要跑4年多才能回本,再跑三四年后,又要换新车,一辆车只能跑8年时间,到手的钱没捂热又要全投进去,手头紧、压力大。” 接着他又说:“现在跑长途客运有两难,客源很少难赚钱,油价上涨难赚钱。”

到了2:30,韩师傅准时发车。车出黄州城没有走高速公路,而是走老路。

他答道:“走高速要收费,成本太高,要赔本。在平时淡季里,有时一趟车只拉一两个人,就是走老路也根本顾不到成本;有时为了多拉一个客人,常常转到新洲城里去找旅客。”

我前边坐着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在我与韩师傅的对话中,她认出了我是市委书记。韩师傅一听说我是市委书记,便说:“难怪哟,我怎么觉得这么面熟,原来是在电视里经常见到你。”我和韩师傅的对话从油价谈到票价,从撤除公路收费站谈到为民谋利。虽然他知道我的真实身份,也不显拘谨。在我和韩师傅的对话中,不时穿插着我与年轻姑娘的对话。

她回答道:“还行。就是缺少音乐老师和运动场所。”她接着说:“我们学校初中还没有开音乐课,全校有1400多名学生,还没有学生活动的操场。希望刘书记多关心二程中学。”

交谈中得知,她也姓刘,和我是本家,是红安二程中学的英语老师,毕业于华科大武昌分院,充满着朝气。尽管学校当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她总是一脸的笑容,似乎擅长用笑声说话。我从她的笑声中,看到了80后的生机与活力,看到了黄冈老区的希望与未来。

车子一路前行,我在与他们的对话中沉思。这是我当上市级领导干部以后第一次坐公汽下乡,我似乎找到了年轻时代骑自行车、坐“狗跳”下乡的感觉。坐公汽的感觉真好!在欢笑中了解民情,在平等对话中掌握民意,直截了当,没有“向您汇报”、“向领导汇报”之类的粉饰与拘谨。如果不是有今天乘公汽下乡的经历,我怎么知道跑长途客运有“两难”?我又怎么知道像二程中学这样的学校还缺乏音乐老师和运动场所?这次公共汽车里的对话,使我深深地体会到,真话在老百姓的心中。一句“在电视里经常见到你”,让我反思。这说明我平日与老百姓面对面接触的时间少了,如果能把这句话变成“在田间地头、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经常见到你”,该多给力啊!我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经过三个半小时的行程后,下午6时许,我来到了重点贫困村郑必高村。

郑必高村位于红安县七里坪镇东部,全村1517人,331户,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60元,被列为全省贫困村整村推进的重点村。

进入郑必高村,落日的晚霞浸染着袅袅炊烟,村前的池塘倒映着农家院舍,给寂静的山村增添了几分动感美。

我沿着“回”字型池塘走进了村民袁桂满家中,她正在收拾桌子,等老伴回来吃饭,大儿媳在厨房忙着做饭。

“老乡,咱俩唠唠家常!”我拉着袁桂满的手,与她一起坐在一条长板凳上。

袁桂满老人今年62岁,满头的白发见证着岁月的沧桑。

袁桂满老人答道:“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长大成人了。大儿子和儿媳在东莞开了一家美容美发院,小儿子在县城打工,小儿媳在县城照顾孙子上学,女儿和女婿都在县城打工。”

袁桂满老人答道:“我的身体不好,患有多种病,得了糖尿病、冠心病和肾积水,经常头晕,做不了事。”接着她又说:“我的身体不好,我怕拖累孩子,就扛扛算了,不去住院。”“我不能给孩子们有什么帮助,但我不能拖累孩子呀,孩子们找一分钱都难啊!大儿子虽然好点,但那也是他们的辛苦钱。小儿子生活有点困难,女儿的生活就更加困难了,至今还没有自己的房子,是靠租屋结婚过日子。我又怎么忍心花他们的钱诊病呢。”

她说:“合作医疗报一部分,自己住院还要出一部分。我没有什么给子女的,就不忍心用他们的辛苦钱。用他们的辛苦钱,哪怕是用一分钱,都是割我的心头肉呀!这不,大儿媳听说我生病了,专门从东莞回来照顾我。我帮不了他们,反而拖累了他们,心不甘啦!”

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伟大的母爱!

我听后一阵酸楚,连忙从荷包里掏出500元钱送到袁桂满老人的手中,并告诉她为响应这次全省开展“三万”活动,市中心医院派来了最好的医生为村民义诊,免费检查,免费送药。袁桂满老人高兴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我在广播里听到了,明天就去看医生。”

袁桂满老人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水。我们村最缺水,吃水要到2里以外的河里去挑。现在孩子们都外出了,家里只剩下两个老人,到外挑水吃很困难。”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891351.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最新关于圣诞的文艺句子(精华200句)
下一篇 : 带着祝福文案朋友圈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