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下面是小编特别为您整理的“教海漫记读后感”。读书就如同一种良药,能够治愈我们内心的“顽疾”。特别是在阅读作者的作品时,您一定会感受到一些作者希望传递的精神。写读后感有助于展示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思考。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益,请不要吝啬与您的朋友们分享,让他们也能从中获取知识的传递。

教海漫记读后感 篇1

我读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著的《教海漫记》。在读这本书之前,于老师给我的印象是课上得好,书读得好,是一个教学很实在的名师。当我拿到这本书,翻开一读,竟爱不释手,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了。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真心的爱,是不含杂质的爱,宽容而不纵容、关心而不包办、严管而不强行干预的爱,绝不是溺爱。让学生和谐健康而充分全面得到发展是教育的本真,爱心教育不能偏离这个方向。

“爱心”的施予是有条件的,要以具体的学生而决定施予的方式与“度”。如果把爱以同样的方式、同样的内容施予不同的学生,自然得不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教育的真谛,就在于以仁爱之心点燃希望之火,以信任之剑斩断心灵枷锁,以唤醒之手开启知识大门。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将知识转化成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焕发出人性的光辉,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持久的效力;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彻底地走出无情偷梦者的行列,而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称号。

以心唤情是转化后进生的根本,宽容教育是转化学生的催化剂。当老师把自己与孩子平等起来后,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认真研读,理智反省。感慨颇深,如果我早10年或者20年看到这本书,那该多好啊!现将以下四点记下,时常提醒自己:

1.教师打破师生的所有界限,视学生如弟兄姊妹。教师“放纵”.结果是学生太随便,教师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

2.教师对学生学习过多、过细地关心,干扰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自由,导致学生产生超越生理承受能力的压力。产生逆反心理,反而嫌老师罗嗦。

3.教师打着关心的幌子,肆意地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如:另布置作业,课间抽查,强制课余补课??)

4.教师对学生家庭生活过多探问与谈论,导致一些自尊心强的学生产生自卑感虽然这些现象也包含爱心.但是这些“爱心”却不能让学生欣然接受.教师予以学生的关爱可能已经变味,不再是我们一路叫好的“爱心教育”了.而已经成了爱心教育的“泡沫”了。

“教育从‘心’开始,就是让教育充满爱心。当我们用饱含爱心的笔去书写‘教育’两个字的时候,教育的确很简单。

教海漫记读后感 篇2

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书中内容十分平实,像是一位朋友与你娓娓谈心,其中生动的实例,幽默的语言,总能让人会心一笑。掩卷沉思,觉得幽默风趣的行文中,除了一种历尽人生的沧桑的凝重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润与字里行间。

《教海漫记》这本书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和其他篇。作为班主任我对教育篇很有感触,作为语文老师看了教学篇受益良多,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看了修养篇更是对以后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我对教育篇中的《翘起大拇指》一文深有感触。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为小的时候成功了某一件事受到表扬而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也不乏其人。

我们小时候,为什么不真正希望老师表扬我们呢?梦想着老师能对着自己竖起大拇指呢?有的从事教育的同志认为:

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无疑有其科学依据,但我们应该有教师表扬和鼓励自己的经验。我们认为明天我必须比今天做得更好,赢得老师们更多的赞扬。

而受到表扬之后就会骄傲,就会在别人面前趾高气扬,那是极少发生的事。在我看来,似乎没有哪个老师用过太多的表扬,足以让我们的孩子们翘起小尾巴。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老师的拇指太小了。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为优等生竖起大拇指,而为需要努力的学生竖起大拇指的时候却少得可怜,或者说几乎没有;我们多数情况下是为学生的成功而竖起大拇指,在学生失败的时候竖大拇指的时候几乎没有;我们为讨老师喜欢的同学竖大拇指是司空见惯的事,而为比较有个性的学生竖大拇指的时候却非常少。

教育是一门艺术。竖竖大拇指应该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尽管学生离老师心目中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想,你竖起了大拇指就意味着他的进步老师已经心中有数,并及时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让他看到了希望,让他了解到他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会记在心中的,让他树立起自信心,时刻注入不断进步的动力。

这样的孩子,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应该再怀疑他是否能进步,因为他的进步只是时间问题。老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与“竖起大拇指”类似的鼓励,让学生时刻切身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呵护,让我们的学生不断地从成功走向成功,从而树立一种健康、积极、良好、平和的心态,以迎接未来更加激烈的挑战。

教海漫记读后感 篇3

翻开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我便迫不及待地读起来。虽然这本书有482页,但读起来并不累。于老师按“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的顺序编写,共计68篇文章,从他参加工作一直写到退休。

每一篇文章都那么朴实,没有理论的说教,有的只是用心对教育教学成败的总结,很多地方,于老师还勇敢地把自己的短处披露出来了,让我觉得他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没有特级教师“特殊”、“不易接近”、“不可学习”的感觉。他对教育和学生的热爱是建立在一些实际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的。他爱学生,爱自己的工作,他有机会离开教学工作,可他舍不得。

他善于发现,善于改进,善于总结。爱学生这是他成功的基础。他多才多艺,他牢记家乡名言:

“谁也说不准哪块云彩会下雨”。所以,只要他有时间,他就可以学京剧、拉京胡、作画、爬格子他的人格魅力不仅仅是因为他有着和成千上万名优秀教师一样的优秀师德。

于老师对学生朴实真诚的爱深深地激励了我。我不也爱我的学生吗?我在对学生教育时为什么就没有于老师那么细,方法上有时还不够恰当,用于老师的话说,我可能还是个“青年教师”。我在想,人怎能用“年轻、不够成熟、经验不够“来为自己的不实在学找理由呢?

所以,我真感到自己书读得太少。我们经常鼓励学生:“活到老学到老”,我也真希望自己从现在起,抓紧时间多读书,读好书。

于老师对语文教学的一些观点、做法值得我们学***鉴,特别是他在全国各地上公开课时那种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他的关怀,他在一节课上能让一个学生通过8次读书,最后读到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他在作文教学中善于写下水文。他善于在作文批评中写出鼓舞人心的语言评论,这使他的学生或多或少地受益于不再为写作而苦恼。他一直坚持教书育人、指导青年教师。

读了他的68篇文章,我佩服他良好的写作精神。文章中写的有的是六十年代刚工作时的事例,可读起来却那么亲切,他也一直说他记忆力不好,可他善于记日记。

读《教海漫记》,让我看到了一个特级教师许许多多平凡的地方。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但如何在平凡中创造非凡呢?这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境界。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成长的快些”,我真希望能抽出时间多读些类似《教海漫记》的优秀教育书籍,指导实践。早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教海漫记读后感 篇4

前段时间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甚有感触。其中对于《微笑教学》,我印象尤其深刻。

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可亲的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

读完于永正《微笑教学》一文,我真切地涌起了相形见绌之感,不由深思自己的教育状况,深思自己的内在品质……于老师提出在教学中要微笑,我想拓展一下,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妨也采用“微笑教育”。学生们还很小,在这个不谙世事的年龄段,学生们犯些小错误是避免不了的,我们要理解学生,我相信学生们也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其实小孩子是很容易受感化的,当老师以一种微笑的姿态对待他们的错误时,孩子们好像迅速地长大了一样,很诚恳地向老师承认错误。如果拿严厉的批评与这种批评方式作比较,效果就很明显了。严厉的批评之后,从表面上看,学生低下了头,也认了错,内心如何呢?这种批评的背后隐藏着很大的隐患,即学生会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对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失去兴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也就不再积极,成绩自然而然也就下降了,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而相反,老师总是微笑着面对学生,包括微笑着教学,这样学生就愿意学,愿意和你亲近。对你有感情,那么就会主动的去学了……也许,我不仅仅遇事缺乏耐心,还缺乏宽容心,无法容忍我的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无法容忍他们犯我观念中的“原则性错误”,也许,这正是我欠缺耐心与宽容心的表现啊!今后,我将调整自己的心态,用微笑面对学生,包括那些经常惹老师生气的孩子。

教海漫记读后感 篇5

赵莹说,教师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职业,但很多人并不知到教师的责任和背后的艰辛。读了《教海漫记》我感触颇深,才知道名师的背后都有着非同一般的付出和代价,这也正印证了另一位优秀教师的话:名师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培养出来的。

于老师是一个崇尚思考的人。他思考如何走进孩子的生活,如何教育孩子,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他的思考从未间断过,因此他一直在进步着,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于老师终于在思考中战胜了自己,战胜了他人,从一个无知的新老师,成为教育部在跨世纪名师工程中,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这就是思考所取得的成绩。

教学篇是我感触最深的。通过这部分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教学方法的知识。我就其中的一个方面**一下自己的感受。

微笑教学。诗人说:微笑是阳光。

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激活课堂气氛的润滑剂;当教师微笑着出现在课堂上时,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沟通的桥梁。有人说:

于永正之所以能在教学上取的成功,主要是因为他的笑容。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他们发脾气。

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着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时也是用微笑来做提示。这样,学生就不再把老师当成外人,而是当作一起学习的好朋友。当然,孩子们敢于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思考和创新,他们对语言和文学会有浓厚的兴趣。

如果你喜欢学习,如果你愿意学习,并开始主动学习,那么学习就会显著提高。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学习的。

于老师建议我们在教学中微笑。我想扩大它。我们教育学生的时候,不妨用微笑教育。学生们还很年轻。在这个年龄,学生难免犯一些小错误。我们需要了解学生。我相信学生也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其实小孩子是很容易受感化的,当老师以一种微笑的姿态对待他们的错误时,孩子们好像迅速地长大了一样,很诚恳地向老师承认错误。

如果把严厉的批评和这种批评相比较,效果会很明显。经过严厉的批评,表面上,学生们低头承认错误。但批评背后隐藏着一个很大的隐患,即学生会对老师产生叛逆心理,甚至对老师教的科目失去兴趣。

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就不再是积极的,成绩自然会下降,我们的教育教学就会失去应有的效果。相反,老师总是对学生微笑,包括他们的错误。学生会被老师的宽容所感动,由衷地感谢老师。我认为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当然,纸上谈兵是再容易不过的了,如果落到实处可就难了。我们应该知道,这种微笑不是逼出来的嘴角和皱纹,不是逼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教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态度和正确的教学思想为支柱。微笑是教师美德、知识和能力的结晶。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和艰辛。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我们年轻一代也应该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提高自己,微笑教育孩子,微笑帮助孩子成长。

于老师的《教海漫记》真的是饱含着他对教育的真知灼见。对我们年轻的老师来说,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在雪地里送炭。我一直困惑的问题已经在老师的书中提到了;我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在老师的书中有很多案例。

总之,于老师的书就是一本经验之学,一本成功之作。于老师是我们教学团队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我们相信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可一颗服任何困难,快速成长!

教海漫记读后感 篇6

教育学院读书报告

学号:z13080047p>

姓名:王慧燕p>

报告时间p>

报告地点p>

题目:教育,将快乐进行到底p>

——读于永正的《教海漫记》有感

指导教师签名p>

教育,将快乐进行到底

——读于永正的《教海漫记》有感

时间过得可真快,快得让人来不及收拾和整理逝去的年华。一年,两年,两分,一分,这与我的工作年限成反比,就是我工作之初的热情在逐渐降温。当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问题和是非摆在我面前时,我不禁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

教育真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吗?我从中得到了多少快乐?我的学生又从中收获了多少乐趣呢?

每当我为教育是更快乐还是更痛苦而操心的时时,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位快乐的老人和快乐的老师——于永正。我有幸目睹了他的主人风度,他在课堂上的快乐举止,以及学生们的快乐反应,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原来课堂是可以让人如此快乐的舞台。

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能像孩子一样爽朗地笑,是什么让他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快乐教学,将毕生的热情奉献于教育事业。

闲暇之余,我认真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这本书。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当真正走近于老师,感受其小学语文30多年从教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时,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也许很多人喜欢于敏洪,因为他的多才多艺,他的幽默,他的智慧,他的自信,所有这些都让他在教学的海洋中愉快地旅行。

但这与我无关。在现实生活中,耀眼的星星离平凡甚至平庸的我太远了。我只是抬头看,没有共鸣。但《教海漫记》中那个始终朴实无华,始终严谨踏实,始终微笑教学,始终宽容爱生的于永正却让我感觉如此的亲切,他让我渐渐读懂得了什么是“坚持”。“坚持”,这个词语对于像我这样越来越心浮气躁的年轻教师是多么的珍贵。

常常幻想外面的世界更精彩,现实生活中有太多无奈,有点不好就开始抱怨,总不能完全冷静下来教书。而于永正老师呢,他用毕生的努力实践着“坚持”一词的含义,告诉我们“教之道,贵以专”,实在令人敬佩。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于永正的微笑教学理念。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

”这一说法也得到了他本人的肯定。他说:“给予了学生宽容的微笑。

不时送给学生一个笑,很坦然,很真诚。笑,使学生、也使自己轻松了。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很难。

虽然,只需要几秒钟。”是的,于老师是这么说,亦是这么做的。他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

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着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时也是用微笑来做提示。当知道有学生偷吃别人的黄瓜时,他只是俯下身子,微笑着问他“黄瓜好吃吗?”于老师的“翘起大拇指”、“纸条的魔力”、“蹲下来看学生”等等,都将宽容的微笑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一直认为微笑教学应该是每个老师所需要的。

我自己也是一个爱笑的人,所以在教育学生时我也不断尝试着采用“微笑教育”。每天带着最灿烂的笑容走进教室,在课堂上向孩子们微笑,微笑着和他们聊天游戏,微笑着对待自己的错误。想象着一切都能如于老师所说的那般和谐美好。

但学生是三维复杂的,人总是感性的动物,教育远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简单。有一学期末的一次写话练习,是让学生说说学期结束有什么心里话要对老师或父母说的。其中一个小女生的一句话极大地触动了我。

她说:“我希望王老师喜欢我,能够笑眯眯地看着我。”我看得一头雾水。

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我非常喜欢她。她怎么会觉得我不喜欢她?我偷偷地找她了解情况,原来是她觉得上课的时候我总是笑眯眯地请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似乎总是看不到她。我讶然,微笑的魔力原来可以如此深入孩子的心底。

当我以为自己已经将灿烂的笑容给予每个孩子的时候,是不是应该问一问孩子们有没有感受到呢?当我不断地对那些聪明活泼的孩子微笑时,我是否忽视了其他孩子的感受?当我过多的将目光停留在“问题学生”身上时,脸上更多的是不是冷峻而非笑容呢?

年轻且粗心的我似乎没有好好地去留意这些,思考这些,而单纯且敏感的孩子却察觉了,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孩子的感受。忽视学生,受到惩罚的往往是教师自己。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教育也要从细节做起,关注最小的部分,小到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微笑。

微笑教育真是一种艺术,一门极深的学问。如何用微笑亲近学生又保持教师的权威形象,如何以微笑平衡宽容与纵容的利害冲突,如何用微笑实践快乐教学理念,我一直苦苦思索,而《教海漫记》中的于老师倾尽毕生的心血作出了回答。

正像于老师所说的那样:“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里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育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行、知识和能力的结晶。

”这种境界绝非是年轻的我所能达到的,但它却是年轻的我可以去追求的,也是值得我去一生追求的。

从来没有幻想过要成为像于永正那样教育领域的一代大师,但我却渴望成为像于永正那样的快乐教书人,用自己最灿烂的笑容去感染每一个孩子,直至每一个孩子的脸上挂起一片永不落的灿烂!

教海漫记读后感 篇7

老师,请翘起你的大拇指一、观点: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为小的时候成功了某一件事受到表扬而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也不乏其人。想一想我们小的时候,又何尝不是非常希望老师来表扬自己呢?梦想着老师能对着自己竖起大拇指呢?有的从事教育的同志认为: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讲,这无疑是有它的科学依据的,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体验:老师鼓励了自己,表扬了自己的优点,我们想的是明天我一定要做得比今天还要好,要赢得老师更多的表扬,而说到表扬之后就会骄傲,就会在别人面前趾高气扬,那是不会发生的事,除非你不想得到老师更多的表扬。依我看来,似乎还没有一个老师把表扬用到了过分的程度,用到了足以使我们的孩子翘起小尾巴的程度上,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情况是我们老师的大拇指还竖得太少了。说得更确切一些就是:我们为优等生竖起大拇指的机会太多了,而为需要努力的学生竖起大拇指的时候又少得可怜,或者说几乎没有;我们多数情况下是为学生的成功而竖起大拇指,在学生失败的时候竖大拇指的时候几乎没有;我们为讨老师喜欢的同学竖大拇指是司空见惯的事,而为比较有个性的学生竖大拇指的时候却非常少;甚至,我们为和自己相处地非常好的家长的孩子竖大拇指的机会比那些和自己相处地很淡然的家长的孩子总要多得多;我们应该问一问自己这是为什么?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很清楚教师也是人,人就有感情,分个彼此、亲远,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我们不必作过多的深究,但关键是我们的职业决定了我们不能和其他职业一样势利,关键是我们的工作与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联系在一起;关键是我们的职业可能关系于孩子的一生,他们将来的发展,而他们的发展又和祖国的未来紧密相连,与我们个人感情相比,轻重之分,不言自明,利害关系,人人皆知。如果有人认为,上面所言纯粹是大话,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吧,事实胜于雄辩。思考:有人说:教育是一门艺术。我想:竖竖大拇指应该是对这句话的最好的诠释。仅管他们离老师心目中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想:你竖起了大拇指意味着他的进步老师已经心中有数,并及时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让他看到了希望,让他明白他在老师心中是有一定位置的,让他了解他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会记在心中的,让他树立起自信心,让他时刻注入不断进步的动力,这样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再怀疑他能不能进步了,因为他的进步只是时间问题。我想以上两个事例都形象地说明了:老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与“竖起大拇指”类似的鼓励,让学生时刻切身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呵护,让我们的学生不断地从成功走向成功,从而树立一种健康的、积极的、良好的、平和的心态,以迎接未来更加激励的挑战。感受之五:忍耐与宽容一、观点:我认为:忍耐与宽容是老师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前提条件。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师这门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就是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读《教海漫记》,让我看到了一个特级教师许许多多平凡的地方。教师的工作本身就是平凡的,可怎么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呢?这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境界。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成长的快些”,我真希望能抽出时间多读些类似《教海漫记》的优秀教育书籍,指导实践。早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教海漫记读后感 篇8

“当我得知儿子因为学习成绩下降而遭到老师的冷眼和体罚时,我的心被震撼了。我甚至下意识地想,这位老师也应该有个笨孩子!不然,他体会不出受到老师歧视的所谓‘差生’的可怜。”于永正老师在他的《教海漫记》修养篇中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文中写道。读至此,我十分惊讶:于老师那么爱学生,没想到他自己的孩子却因成绩下降被老师冷落!于老师不禁感叹:“我对所谓的“差生”从未歧视过,但更加体恤、关照他们,是在我儿子被老师冷落之后。”有儿方知父母恩;有了“差”孩子,才知疼“差”生,真是“幼吾愚幼,以及人之愚幼”。

于老师为了让班里的“差生”祖庆涛挺起胸来,专门为他安排了一节作文课,借机让班里的同学了解祖庆涛的优点并亲近他;期中考试,张维维因为数学只考了五十多分,哭了,对于因为战败而哭泣的士兵,于老师没有指责,而是亲自帮她分析错题原因,并鼓励她和她的家长,使他们充满信心;刘书田有个把大拇指放进嘴里漱的坏习惯,于老师为了帮助他养成好习惯,一个多月来耳提面命,并在他又一次把拇指送进嘴里时,恨铁不成钢,于是一巴掌将其拇指从嘴里打了出来,刘书田的毛病这才得到矫治,而且事后依然围着于老师转,可见于老师对孩子的爱是发自内心的。

“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于老师做到了,他才是真正地爱“难看的孩子”。我的儿子去年上幼儿园时刚满三周岁,班里28个小朋友数他的生月最小,他在语言、运动、绘画、游戏等方面的发展都落后于其他人,我很是苦恼。所幸的是,班里的老师没有因此歧视我们,而是经常与我沟通,指导我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是啊,作为家长,我体会到了老师对我的“愚幼”的爱,那么,作为老师,我也应该把这份爱传递给其他人之“愚幼”。

我所带的班里有几个所谓的“差生”,他们总有一些与众不同的表现,经常让我头疼不已。

已经上课了,别的同学早已把上课所用文具摆放好,只有他,学生小a,桌子上仍然摆着上节课的工具书,乱糟糟的一大片。再看他,则背靠着椅子,脚蹬着桌子腿,低着头饶有兴趣地看课外书,全然不顾上课铃声,也不顾老师的到来,即使他听到了老师的声音。

学生小b是班里长得最高的一位男生,然而,只是长得高。班里有调皮的小个子男生总爱跟他闹着玩,一旦惹恼了他,他便发疯似地追打他们。作文甚至有一次,一位女生因为和他争桌椅位置而惹住了他,他便用脚踢了女同学的肚子。当我得知以后便指责他,一旁的同学也纷纷劝他快给女同学道歉,而他却是瞪着眼睛,撅着嘴巴,攥着拳头,丝毫不把我这个老师放在眼里。看样子,他似乎是觉得自己先受了委屈,打人也是应该的。类似的事件,我帮他处理过很多件,但他还是仍然那么桀骜不驯,那么顽固不化!

学生小c,白白胖胖的圆脸,浓浓的眉毛,好看的嘴型,加上又大又黑的眼睛,真可以称得上是小帅哥一枚!可是,这大眼睛却少见有灵活转动的时候,大多数时间,它们总是无精打采地呆望着某个方向,又或者低头专注于自己笔下的小人儿,不时发出痴痴的笑声。

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孩子都养成好习惯,说实话,优秀的孩子不会费老师多大的功夫,困难的是如何培养这些小a、小b和小c们。答案无他,那就是爱,对他们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帮助。必要的批评虽然必不可少,但不能经常批评,要适当表扬,让他们看到进步的希望!“小a同学,现在已经打了候课铃声了,你应该和大家一样,先把工具书准备好,做好上课准备,课外书到课下再看好吗?如果我能看到你端正的坐姿和明亮的眼睛,老师会为你点赞的!”“小b同学,和同学玩耍时,要适当大度一些,如果确实受了欺负,要先用语言解决问题,而不是动手打人。一旦你动手打了别人,错就由你来承担了!”“小c同学,我一直喜欢看你明亮的眼睛,当你转动脑子思考问题时,它们就变得特别明亮。你长得这么干净,你的书包和桌斗也想和你一样干净哦!你能帮它们整理一下吗?”

就像于老师说的,热爱所谓的差生吧!毕业之后见了老师老远打招呼的,多数是他们;老师有困难能伸出援助之手的,多数是他们;逢年过节给老师送祝福最多的,还是他们。

教海漫记读后感 篇9

有一本好书,值得我们这些当老师的反复阅读咀嚼,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读一遍有一遍的成长。这本书没有缤纷的色彩,豪华的包装,情趣却是清新雅致;没有曲折的情节、深奥的理念,内容却是丰富多彩,这就是《教海漫记》给我烙下的深刻印象。全书是于老师用一个个小故事,讲叙了他对教育,对人生的感悟,处处折射出理性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书中每篇文章不长,却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我是在一次省级阅读展示课上有幸获得这本书的,我一打开这本书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它不是纯粹地说教、空洞的理论,让人望而生畏以至于半途而废,而是讲述了一些喜闻乐见的小故事,让人百看不厌,同时又得到不少启示。

无论是露一手,还是对学生的忍耐宽容;无论是借他山石,还是要做到堵截和疏导;无论是翘起大拇指,还是纸条的魔力;无论是批评的艺术,还是尽在不言中;无论是蹲下来看学生,还是教育,有时候很简单……无不渗透着于老师的智慧、于老师的力量、于老师对学生的爱……读着这本书,我除了佩服于老师,还是佩服于老师,同时,也更加知道了应该怎样用平等的心去爱孩子,怎样爱才算是真正的爱。

仔细想想,面对不完成作业的学生,我们的严厉换来的是敬而远之,我们的苛刻换来的是冷漠敌视,我们的批评换来的可能是自暴自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的学生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希冀他们不犯一点错误,希冀他们完全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那永远只是一种理想。生命需要提醒,也需要呵护与尊重,正如于老师那样,当我们用一种宽容乃至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有失误的学生时,我们会发现每个学生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发现每个学生生命的亮点。

总之,再次拜读《教海漫记》,我再次被于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之情所感动,也被他对于问题处理方式的精妙所折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的教学道路还很长,我会一如既往地吸取于老师的教育教学精华,做一位时刻为学生着想、爱学生一切的教师。

这一严肃不打紧,一晃就是10年,直到于老师的这个微笑教学的观点让我幡然醒悟。老师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试想一个整天不苟言笑,喜怒哀乐都不善于表露的老师会对学生性格的形成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呢?笑是最好的软化剂,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于是,我也开始试着按照于老师说的去做,笑着面对学生,课堂上讲解知识时讲到情动时带着眉飞色舞的笑,学生犯错误时给予善解人意的笑,学生和自己达成默契时,报以会心的笑,学生遇到困难时,投去鼓励的笑……

教海漫记读后感 篇10

今年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感触颇深,才知道名师的背后都有着非同一般的付出和代价,这也正印证了另一位优秀教师的话:名师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培养出来的。

于老师是一个很崇拜思考的人,他思考如何走进孩子的生活,思考如何教育好孩子,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他的思考从未间断过,因此他一直在进步着,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于老师终于在思考中战胜了自己,战胜了他人,从一个"无知"的新老师,成为教育部在"跨世纪名师工程"中,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这就是思考所取得的成绩。

不愧为名师,他的思想真的很有见地的。在教育篇中,于老师告诉我们要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朋友,要"蹲下来看学生",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用心灵和孩子们沟通。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世界,要知道在孩子们眼中,什么都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的确,孩子们的内心充满着幻想,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帮助孩子给理想插上翱翔的翅膀,千万不要让孩子天真烂漫的联想和想像在我们的摇篮中夭折。当然这一点说来容易,做起来就有相当的难度了,需要教师用很长时间、很多精力去体会,寻找教育的最佳方法。

教学篇是我感触最深的。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我就其中的一个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微笑教学。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着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时也是用微笑来做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把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没有压抑感,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习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习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学习的。

于老师提出在教学中要微笑,我想拓展一下,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妨也采用"微笑教育".学生们还很小,在这个不谙世事的年龄段,学生们犯些小错误是避免不了的,我们要理解学生,我相信学生们也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其实小孩子是很容易受感化的,当老师以一种微笑的姿态对待他们的错误时,孩子们好像迅速地长大了一样,很诚恳地向老师承认错误。如果拿严厉的批评与这种批评方式作比较,效果就很明显了。严厉的批评之后,从表面上看,学生低下了头,也认了错,内心如何呢?这种批评的背后隐藏着很大的隐患,即学生会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对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失去兴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也就不再积极,成绩自然而然也就下降了,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而相反,老师总是微笑着面对学生,包括微笑着对待他们的错误,学生们一定会被老师的包容所感动,一定会从内心深处感激老师,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教育教学中的"良性循环".

当然,纸上谈兵是再容易不过的了,如果落到实处可就难了。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里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行,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成人成才,成就他们的未来。

在修养篇中,我体会到了于老师的人格力量。在"学会和家长相处"这一节中,我学会了如何与家长沟通,认识到与家长的谈话一定要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同时讲话也要讲究策略和方法,既要让家长了解到孩子的问题所在,又要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同时给孩子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我想老师的宽容一定会在孩子的心底留下深深的烙印,会使孩子对老师产生巨大的崇敬感,这样的好老师是任哪一个学生都会喜欢的。

"以人为镜"这一节是我最喜欢的,原因是于老师的见解与我的学习生涯有着很大的相通之处。在我上高中时,学习比较紧张,每天几乎除吃饭睡觉外,都在学习中度过,虽然是那样也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于是想办法挤时间。吃饭时脑中回忆刚学过的东西,走路时背诵课文,睡觉前也要默背所学的知识,每天往往都是在默背中入睡的。毛主席曾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于老师说他以同事为镜,以名师为镜,我很赞同,也很欣赏,也要效仿。但是有一点我还要提前做好,就是效仿自己。就学习状态来看,学生时代的我与现在的我简直就判若两人。可能是没有高考那样的压力,所以有些放松。但现在工作了,长大了,应该学会自主学习了,也应该意识到只有自己掌握更多的东西,才能教好学生的道理。这也正是教师责任感的体现。"活到老,学到老",我希望自己能以高中的自己为镜,以于老师为镜,时刻鞭策自己,警示自己,在工作的同时更加完善自己。

于老师的《教海漫记》真的是饱含着他对教育的真知灼见。对于我们来说,这本书的出现,无异于雪中送炭。我曾经困惑的问题,于老师的书中都有提及;我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于老师的书中也有许多案例。总之,于老师的书就是一本经验之学,一本成功之作。而于老师正是我们教师队伍中一颗璀璨的明星,更是我们学习的导航灯,相信在于老师的指引下,我们都能克服任何困难,迅速地成长,都能为我们亲爱的孩子们贡献更多的力量。

教海漫记读后感 篇11

看了于永正老师著的《教海漫记》使我深受感动。他谦虚、随和的待人之道,朴素、精彩的课堂教学,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和教育;他诙谐幽默的教学语言,给我们无尽的回味。他是我最崇拜的名师。

这本书分为“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四大部分。。在教师的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场景: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言语生动,书多。

在教学中,语言训练扎实到位,学生学习活泼,有时课堂上还会笑。在这种情况下,我惊奇地思考:为什么老师的课能达到这么高的水平?

我从如下三点谈自己的体会。

一、“了解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我记得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大声地说:要正视孩子的个性。事实上,学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他们五彩缤纷、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更是难以捉摸。

但从书中的内容来看,俞敏洪在教学中最深刻、最有特色、最有效的研究是对儿童的研究。他认为,在课堂中,教师应将百分之八十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要“目中有人”。在教师眼中,学生不仅具有共性,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就某一个学生而言,在教学活动中和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都是不尽相同的。有时会高兴,有时会焦虑,有时又会莫名地感到困惑,有时又会有所顿悟。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根据学生的情况,伺机诱导,巧妙点拨。

当学生思维堵塞时,耐心疏导他,当他心理有困惑时,春风化雨地开导他,当他精神倦怠时,用催人奋进的话语激励他。上课时,对学生或者注目,或者点头,或者微笑,或者抚摸学生的头,又或者给学生讲悄悄话……总之,言语的、非言语的、明示的、暗示的,都给学生注入“兴奋剂”。这一点,于老师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想想自己,虽然也能做到“目中有生”,但是却未能做到时时刻刻关注学生,更不能适时地给学生注入“兴奋剂”,原因就是自己对学生的心理了解得不够深入,还未能吃透每一个学生。虽然于敏洪说的不是一个深刻的理论,但它让我反省自己。在“了解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这一点上,与于老师相比,我真是差远了。

看来我还得多下点功夫,努力地“吃透学生”,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用好教材,举一反三

在“用教材教”和“教教材”这个篇章里,于老师用他的一个教学实例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什么是“教教材”,怎样才是“用教材教”。“它是以教材为凭借,在尊重教材和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学生教活,教聪明。”“以教材为凭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于老师做得最多的也是最有成效的,就是读写结合。

在他的课堂教学中,很多写作练习和教材都不规范。它们都是老师根据教材和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加上去的。于老师的这一做法大大地启发了我,让我彻底反思以往“教教材”的低效的课堂教学,也激发了我“学而致用”的冲动。这本教科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只有用好教材,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现在,我尝到了用好教材,让教学“增值”的甜头。

三、善于思考,勤于动脑

“业精于勤,荒于嬉。”读完这本书,回过头来细细想想于老师的成长历程,他之所以成为名师,与他善于思考不无关系。“我看见水壶开了,高兴得像孩子似的叫起来;马歇尔也看见壶开了,却悄悄地坐下来,造了一部蒸汽机。

”记得很早以前,我就在某一杂志上读过这句话,但没有引起我的思考。正是从这句话中,俞敏洪得到了灵感,爱上了思考。读了于敏洪一个个教育教学的故事后,我对这句话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的确,普通人和非凡人的区别在于,一个不善于思考,另一个善于思考。这说明思考是多么重要。古今中外,哪一个成功者不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可惜,自己很多时候都让时间淹没在仿佛很有价值的忙碌中,却没有用来思考,以至于思维水平、教学能力总是在一个水平上徘徊,成了那种忙而少思的勤奋者。因为从教学论的角度来看,教学是一个过程。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能理解、不能理解、不能相遇的认知过程。正常的教学应该展示这个过程,而不是结果。

而且,学生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也是语感形成的过程,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如果你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便当就是便当,但所有的能力训练都不存在。“不要再做忙而不思的勤奋者。

”我常对自己说。现在,每次课前课后,我都不忘思考。思考什么?

思考怎么上才能上得更好,思考成功,也思考失败。纵然是跌倒了,也要回过头来想想是怎么跌倒的,以免今后再重蹈覆辙。思,可以使失误也变成财富。

人,都是在思考中走向成熟的,教学也是在思考中日臻完善的。我想我不仅要学会思考,还要善于思考。像老师一样,我应该师一个善于思考的老师。

教海漫记读后感 篇12

翻开《教海漫记》的目录,可以看到本书分为四个篇章,首先是教育篇、其次教学篇,接下来是修养篇、最后是其他篇。

我迫不及待地想打开教育教学科开始学习。不知不觉中,我仿佛走进了老师的课堂:学生思维活跃,形象丰富,言语生动,书声不绝于耳,有时还会爆发出阵阵笑声。

此时此景,使人惊叹,发人深思:为什么于老师的语文课达到这样高的境界呢?我认为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有两点。一是教育理念,二是教育艺术。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呼唤语文本位的回归,语文本位提倡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发展。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掘学生的心里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使学生在掌握语文能力的过程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面临的课题。于永正先生三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印证了他的学生主体观、学生发展观和学生创造观。

过去我们常说教学要“吃透两头”。吃透教材虽然不容易,但只要悉心钻研,教材是可以驾驭的。惟有“吃透学生”,一直是教学中的大难题。

于老师认为,在教学中,教案应烂熟于心,应将百分之八十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要“目中有人”。在教师眼中,学生不仅具有共性,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对于某个学生来说,教学活动的各个阶段的心理特征是不同的,有时快乐,有时焦虑,有时迷茫,有时顿悟。

教师的任务是伺机诱导,巧于点拨,学生就思维堵塞时疏导之,心理困惑时开导之,精神倦怠时激励之。上课时,于老师或注目,或颔首,或微笑,或抚摸学生的头,或给学生讲悄悄话……总之,言语的,非言语的,明示的,暗示的,都是在准确地传达某种信息,给学生注入兴奋剂。

于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追求一种艺术境界。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科学要遵循规律,艺术要注重审美,让学生在形象感染、情感熏陶、精神愉悦中求学,发展语言,促进语言在文本中生存,学生的思维在生活,课堂氛围在生活。

于老师说:“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构思与设计,而是对细节的处理,是一句机敏的话,一个得体的动作。”学会“用眼睛说话,可以少费口舌,使课堂干净。

”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既有活泼的心灵飞跃,又有凝神寂照的内心体验。他认为,什么艺术都在一个“心”字上。教学作为一种艺术,对学生情感的催发,心弦的波动,教学节奏的调控以及对学生及时反馈的变通处理等等,全都“存乎一心”。

从于老师几十年的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来看,于老师的教育理念中渗透着对现代教育的深深热爱。于老师了解儿童,理解儿童,信任儿童。他常常换位思考:

假如我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他和孩子们同唱、同跳、同乐、同悲,有感情的交流,有心灵的沟通,有动作的默契。他能敏锐地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学生。

于老师懂得宽容。教师宽容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始一种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方式。于老师说:

“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很难,虽然只需要几秒种。”他还说:“花朵是色彩斑斓的,学生是五彩缤纷的。

”可见,学生不可能齐步走,教育不应搞“一刀切”。我们要倡导“偏爱差生”,这也是一种高尚的宽容。

读完《教海漫记》,才明白于老师的良苦用心。这是他几十年教育实践经验的纪锦,是他教学生涯的纪录,也是他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它蕴涵着理论生命力和人格魅力,值得我进一步研究。

因为,这些正是我教育教学的追求所在。(董明利)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954598.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进藏标语
下一篇 : 写家里的事作文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