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作文# #为何伤人读后感11篇#】你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在作者写的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写读后感能很好的记录在书中所得收获,在栏目小编看来“为何伤人读后感”是众多文章中值得一读的一篇。

为何伤人读后感 篇1

今年第一本向身边人推荐的书。

我一直觉得心理学是一门很神奇的学科。但我对心理学的了解,仅限于心理学课上和教综书上枯燥的定义和大段大段的解析文字。

虽然是为了应试而学习,但是当真的将那些位于心理学最表层的知识变成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还是对这一学科有了基本的概念和了解。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及其规律和科学。有人说,要在生活中寻找答案。可是有些行为和想法,自己根本就没有意识,也不知道它们是如何产生的。而心理学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合理的答案。

家是很多人的安全岛,可是为何家会伤人?作者用案例和通俗的语言,辅之心理学的理论,从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婆媳关系三个方面论述家庭伤害的心理根源,并提出有效的建议。学会倾听,学会感受,学会放手,学会陪伴。

我找到了一些答案,你也可以。

在看书的过程中,想明白了一个困扰我一个多月的问题。虽然跟这本书的内容没有太大关系,但也姑且算是它的功劳吧~

为何伤人读后感 篇2

最近刚读完《为何家会伤人》,给大家分享一下我读这本书的感受。

这本书主要是讲在家庭中的心理问题而导致的生活矛盾,有关于夫妻关系的,有关于夫妻和孩子关系的,有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的,还有关于婆媳矛盾的。通过了解这些案例,我们站在第三者的视角上,也许能够很容易地看出谁对谁错,再加上武志红老师的专业心理讲解,对于这个心理问题而引发的生活矛盾就会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看问题一定要看到本质问题,例如你觉得婆媳矛盾是婆婆和媳妇的矛盾,但是,解决这个困局的关键其实是丈夫,只有丈夫完全地站在媳妇这边,认清夫妻关系才是家庭的第一原则,婆媳关系的矛盾才有可能化解。婆媳矛盾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婆婆在抢儿子,媳妇在抢老公,但儿子和老公都是一个人,这个时候男人必须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不然家庭的关系很可能会出现问题。

看一个问题一定要看到始终,看到本质,如果仅仅看表面,仅仅看谁和谁发生了矛盾,仅仅看这个矛盾的事件本身,很可能根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甚至你解决的方向都是错的。例如孩子不好好学习,整天上网,父母就去督促孩子,给孩子压力,不让他上网,但是却没有了解这个问题的本质和始终,为什么孩子会去上网呢?或者说,父母为什么觉得上网不好呢?其实一步步思考下来,会发现,往往表面问题出在孩子身上,实则本质问题在父母身上,如果本质问题不能够解决,那么按照表面问题来解决,问题只会越来越糟。

这本书是心理学畅销图书,但是我更认为,这是一本极好的育儿书,现在太多的家长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我认为这是缘木求鱼的做法,孩子在小时候最需要的绝不是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而是心理问题的建设,当孩子的心理能够得到很好的成长,那么孩子在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中,势必一生受益。所以,与其给孩子报辅导班,不如家长自己去读这本书,因为一个好的家庭成长环境是最重要的,能够给孩子最根本教育的不是辅导班,不是老师,而是家长你。

愿你我的孩子,都有能够被照亮的生命。

为何伤人读后感 篇3

本学期女儿在学校拿回一本心理学书籍,叫《为何家会伤人》,此书通过诸多案例,分析人们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诸多影响孩子性格及行为的因素,是来自我们的家庭,和我们的家人。

本书的第一部分是说明夫妻关系是家庭的第一定律,即夫妻关系大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家庭关系的第一位。

读心理学书籍,我将第一次分析自己。也许每个人都有心理障碍,但有些人没有意识到,或者根本不承认这是他们自己的问题。所以他们的生活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很困惑,但是他们解决不了。读完这本书,似乎明白了,一帮正常的人,为啥有的人会偏执,有的人内心总是偏阴暗,有的人为啥喜欢找年长的人当恋爱对象,有的人为啥明明知道是个坑,却还非要往里跳,有的人为啥特别喜欢怀疑别人,有的人为啥喜怒无常,有的人为啥爱鸡蛋里挑骨头,有的人为啥不能与别人正常交往。

这些都源于我们家庭的人生体验,涉及到恋父情节和恋母情节,婴儿幼儿,儿童,少年时期的不良家庭体验,都会造成我们的痛苦,却又由于这天然的血缘关系,无法摆脱这种痛苦,无法反抗,不能逃脱,就把这种反抗映射到其他事情和其他人身上。

作为家长,我读了这本书,学到了很多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这本书一直放于我的床头,闲暇时间我就会读,在慢慢领会,在品味。与孩子一起成长是我今后的路。

父母,尤其是妈妈,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的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自己承受了双倍的压力。不能将你的自我,寄生在孩子身上。

为何伤人读后感 篇4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2000字:

《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是何老师推荐的,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资深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著。全书共四章,每一章节之下都包含了家庭关系中对这一主题的认知。

单从书名上看就感觉有很大的噱头,“家”是由每一个个体组成的共体,这就像把不同质量的液体倒在一个容器之中,有的能够相融合,而有的却怎么也融合不了。正如本书的扉页所写,“这是一本温柔的书,也是一本有用的书”。

作者编写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样一本温柔的书、有用的书,让阅读者感受到“家是港湾,爱是退路”。

全书共四章,第一章的主体是夫妻关系。武志红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他认为从恋爱到婚姻到生育再到婆媳关系,这些都是家庭中夫妻关系的折射。通过举例论证想要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系统,必须将夫妻关系置于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

这一点正如我之前所强调的那样,教孩子的时候,我们要告诉他爸爸爱妈妈,妈妈爱宝宝,宝宝爱全家。一个家庭之中,能把夫妻关系放在第一,想必家庭氛围不会差,孩子在模仿和影响之下也会如对待他日后的伴侣和孩子。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

第二章讲的是分离。他说,“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确实如此,孩子从妈妈子宫出来的那一刻就已经感受到了分离的痛楚,这是给它上的第一堂课。然后是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工作、婚姻......似乎人生的每一件大事都是伴随着分离而开始的。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分离,那么一定不能很好的成长。给我印象较深刻的是,某一个妈妈送孩子上学,每一次孩子都哭得像个泪人,她哭得比孩子还要凶。她说她从未跟孩子分开过,甚至幼儿园也没有。我想这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没有分离就没有独立,没有独立也就没有了成长。

我们惧怕的不是分离,而是过渡分离。

有些家长一直在跟孩子“分离”,他们的“分离”是不在乎孩子的感受的,他们总是给自己找各式各样的借口去远离孩子。他们赚了很多钱,很多名誉,但是却丢失了孩子想与他们靠近的心,想获得爱的一颗童心。

分离在夫妻关系中也是适用的,不然也就不会有“小别胜新婚”这样一说了,很多夫妻之间的问题的产生要不就是不懂得分离,要不就是不懂得亲密。如何把握好尺度,还需要自己去衡量。

第三章讲述的是亲子关系。与其说是亲子关系,倒不如说是夫妻对孩子的期望,其中讲述了网络问题、考试问题、教育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我总是记得一本爱情小说中女主人翁说的那句话“你越功利,世界对你越神秘”,是的。虽然我们一直在呼吁自由,呼吁减负,但是面对着“别人的孩子”,我们还能本着初心吗?还能继续保持自己的初心吗?“你越功利,世界对你越神秘”但是谁又说结果不重要呢?看!我们的人生多矛盾。

第四章讲述的是中国家庭中所出现的问题,比如婆媳关系,所思并非所行、愚孝等。

看完此书,武志红将夫妻关系放在家庭的核心位置,让每个人学会“分离”,注重孩子的感受,这些我非常的赞同,每一个案例和分析都非常出彩。但是,在某些部分上,我是持怀疑态度的。武志红在本书后面特别强调了母亲对育儿的作用,这点我不否认,但是缺少父亲在育儿中的角色。他说,“孩子越小就越需要妈妈的关注和爱,在婴儿一岁之前,怎么爱他都不过分”;他说“孩子至少要让妈妈带到九个月,才能保证真孩子有一个最低的心理健康基础”;他还说,“如孩子三岁前,妈妈与孩子有两星期以上的分离,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被抛弃创伤”。作者似乎放大了母亲的作用,而基本上看不到父亲对孩子的作用,难道孩子不需要父亲的关注和爱?不需要父亲带到九个月?不需要关注分离?这点我非常质疑!

一个不在乎父亲这个角色,将责任全归结于母亲的心理学作者。他要不就是关注市场的价值,要不就是自身的家庭也是需要帮助的!

正如知乎网友的评论:“对于从来没有心理学理论的普通老百姓来说,看了武志红的书,了解了一些心理学知识,发现了一些自己问题的原因,觉得就挺好,已经可以了,那对他们来说肯定是靠谱。毕竟武志红给他们启蒙了。对于心理学界来说,武志红就是一个很麻烦的存在了,因为他红,影响力大,但又不屑用科学的路子研究心理学理论,他的理论都是基于个人经验,没有实证,他也不想实证,属于弗洛伊德看了会流泪,温尼科特看了会沉默的那种。这就很麻烦了,一个影响力很大的通俗心理学作者,普及心理学知识时随心所欲,等于心理学的名誉就在他的笔头上,没有任何同行可以审查他,因为人家不跟科学界玩。他写得没问题也就算了,哪天胡写一通,数以百万计的人要被带沟里!从这点来说,不靠谱!”

相关:《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为何伤人读后感 篇5

中国人自古就讲究孝道,现在看来所谓的“孝道”就是个人存在感有赖于妈妈的认可和高兴,换而言之晚辈的存在感来自长辈的满意和认可。总之,个人的自我存在意识是建立在别人认可的基础上的。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有迹可循的,很多父母、老师在家庭、学校里充当着对孩子行为行使奖罚的“判官”。在家里父母要求孩子懂事、听话、让父母放心,如果孩子能达到父母的要求,父母会很高兴,就会奖励孩子。

在学校老师要求孩子好好学习,遵守纪律,如果各方面表现良好就会被老师表扬,被学校表扬。孩子一直被父母和老师设定的标准、要求牵着鼻子走,他们自己的内心需求和向往就无足轻重了。要求孩子懂事、听话,实际是父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了孩子,并让孩子执行罢了。

今年暑假妹妹决定要给儿子报一个英语补习班。儿子9岁了,上小学三年级,妹妹担心他英语学不好,想利用暑假赶紧补一补。但是孩子非常不情愿,他更想回老家和哥哥弟弟们一起玩。不过最终孩子还是补习英语去了。

孩子在家里执行父母的意志,在学校执行老师的意志,否则,就会受到惩罚。久而久之,孩子离自己的内心越来越远,离做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

为何伤人读后感 篇6

一直都有这样的感受。看一部电视或者是一本书,总是迫不及待的要看完。看的最初是因为内容的吸引,但在中间的过程中时,却是奔这结局或者完成去的。

看完之后就会有种“终于完成任务”的解脱,同时又有种“深深的”空虚和失落。此时,特别想找到一个和这个电视或者书相当的电视或者书来开始新的“征程”。可同时又会发现,要么找到的都不能满足这个“等同”的需求,要么就是根本看不进去。

今天同样的,在集中时间(虽然是几天,但对于时间零散的我来说已经是集中时间在看了)看完了《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之后。我在房间里做这做那,但我的感觉是我的心在漂浮。看书时候那种满满的感觉突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莫名的空虚和没落。

所以,如果我突然有了这个想法,我是不是想把看到的想法记录下来,形成文字,就像和自己交流一样,让我长期的失落感找到解决的办法?我不知道,但是,我现在是这么想的。所以,我就开始做了。

是的。现在,当我做某事的时候,我试着让自己倾听内心的想法,而不是让自己纠结。因为我知道,再怎么纠结都还是要回到原点,解决“做还是不做”的问题。三十几年的做事风格,让我感觉自己身上充满了满满的‘死能量’。

这样的能量,让我总是回到**岁、十四岁的时候,因为好像从那之后,自己就是行尸走肉的活着。身体成长到现在,而心里面住着的却是那个十四岁的小女孩。昨天在读《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到非常的悲伤。

那种悲伤像是一张无形的网将我罩住。我深深的陷在那种悲伤之中。我跟先生说,我好悲伤。

先生过来揽着我说:“那就哭吧”。我流泪了。

我特别想对那个十四岁的自己说“让我抱抱你”。我感觉得到那个小孩的无助和伤感。我也感受得到她的迷惘和怨恨。

曾经我无法接受这样一个自我的存在,虽然她总是是不时出现,但我对自己说,那不是我,我不是那样,我不应该那样。我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我应该是父母的乖乖女,应该是所有人眼里的老好人,是好的孩子、好的学生、好的员工、好的妻子、好的妈妈、好的老师。

但是我现在发现。我做不了这么多好事,因为这些都是别人的要求,但这不是我。

是的,这些都是人们眼中的我,我希望我,但不是真正的我。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对自己说。好好的爱自己。

这个成长的开始是因为很多痛的积压。还好,我有一个和我共同成长的先生。还好,他看得到我,虽然不是随时随刻。

因为此时此刻,我明白现在的成长需要自己来完成。我已经不是那个随时随刻都需要‘妈妈’回应的孩子了。还好,先生支持我的成长和进步。

同时他是一个乐观的人,用我的话是“盲目乐观”。但不管它是多么乐观,它感染了我。让我知道我可以再长大。

书里的很多话我都记不住了。我以前会因为这个而拒绝看书,因为感觉既然什么都记不住看书也是没用的。但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虽然我会忘记具体的内容,但我不会忘记读书的感觉,读书时的思考,以及书籍对我的触动。

所以,我会不停的继续看书。我也相信只要我继续努力,我会长大,再次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人。

本来是想收笔去做饭的了。但是提到了快乐。我发现,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快乐的。

我们对自己或者对别人的祝福也都是“希望你永远快乐”。但是生活中的情绪不全是快乐。这样的祝福和希望,实际上会让我们无形中形成一种忧虑。不快乐不好,悲伤不好。

真的是这样的吗?我现在觉得不是的。这些都是我们的情感,都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

否定这些,其实也是否定我们的感情,也是否定我们自己。所以我想对自己说。我也对宝贝说。

不管是什么样的情绪,不要试图抗拒他,试着接受他,把自己沉浸在其中,当他想退出时,完全接受,没关系。因为没有一种情绪是可以长期的持续的。

为何伤人读后感 篇7

《为何爱会伤人》是我完整地看完的武志红的第一本书,他的文字还算蛮有意思,简单易懂且功力深厚,有兴趣的伙伴可以读一读。

书名叫《为何爱会伤人》,今天有位伙伴直接就问我“既然爱会伤人,那这个世界还到底有没有爱?”

所以在分享之前,我们要区分一下关于“爱”的定义和概念。

武志红的这个爱,说的是我们大众理解的普通人之间的爱情,而我经常说的爱是灵性版本的无条件的爱,所以动不动朋友圈里就会浪一句“没有爱情只有爱”这样的动态,哈哈,希望你没有被我绕晕。

01请卸下爱情中的幻想之壳,与真实的对方相遇

每一个孩子出生后,都期待着被暖暖的爱呵护、包容和照顾着,如果这一期待没有被达成,或者不仅没被达成,更被爸妈冷漠疏远、粗鲁暴力对待的话,这时每个孩子的内心都会虚构出一个幻想的人物来爱我们,借此满足自己那些未被满足的所有期待,以得到精神上的自我慰籍。

比如很多孩子可能会有一个玩偶——无话不谈的玩偶,不离不弃的玩偶。最重要的是:你可以为这个娃娃做任何事。他倾听你,无条件地爱你,满足你心中所有的爱的需要、期望和幻想。

慢慢地,这种幻觉凝固成了你爱的标准公式,也就是说,你心中的爱的完美形式。从那时起,你带着这样一个模子开始你的爱情之旅-你带着你的壳去覆盖每个人。

无论是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都是因为某个瞬间你感受到对方与你壳100%契合了——这是你从小就期待的爱的样子,居然在现实中找到了这样的一个人,这简直是直击你的心灵,让你瞬间就爱得狂热痴迷!

但是亲爱的,现实却是,你只是误以为找到了跟你的幻想之壳100%契合的人而已,你看到的只是壳,然后硬生生地把对方往这个壳里塞,你根本没有看到对方这个人。

这样的爱情,不伤人才怪,因为这“错误”的开始就已经注定了是个悲剧。

是的,痴迷和狂热只会是短暂的烟火,时间长了之后,你就会发现对方跟自己的壳是不一样的,你就会非常失望痛苦,甚至责怪对方骗了你,然后就开始拿着刀子要改变这个人,对他削削减减,试图把他砍成你的壳的样子。

被削减,本身就会让对方痛苦万分,并且你永远无法满足,因为事实是无论你怎么削减,都不可能有一个人跟你的壳完美匹配的。

所以,痛,就这样无限地轮回下去了。根本原因是,在这种关系中,你只能看到自己的外壳,而看不到对方。

那么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爱了?因为每个人都会有痛苦,每个人都会有幻想的外壳。

不是,这个世界还是有爱情的,就在你卸下你虚构的壳,去遇见真实的对方的那一刻。

去看见眼前的这个人,去跟对方真实勇敢地承认和表达自己内心的伤痛和需求,去接受他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身上也有很多原生家庭的伤痕,去接纳对方也有很多需求,去包容也无法满足你所有需求,去为自己的感受负责

总之,拥有最真实的自我,遇见彼此真实的存在,真爱才会来临。

02我生命中的每一个人对我都很重要

有位案主曾跟我说过:在她跟老公关系低谷期,自己喜欢上了另外一个男人,并也跟那个男人倾吐了自己对他的情感,可是他却毫无反应。

“他居然对我没有任何感觉?!”案主百思不得其解。

“你想让他对你有什么感觉?”

“我喜欢他,他至少也要喜欢我一点点吧?”

“为什么你喜欢一个人,就一定要那个人也喜欢你?”

我能感受到案主听完我这句话后的那一瞬间的懵逼,很明显,在她内心里原来没有这个概念——我喜欢的人,不喜欢我。

她必须要接纳这一切,这无关于自己的好还是不好,只是单纯的“我喜欢吃橙子而你不是橙子”这样简单粗暴的客观事实。

也许这个男人的出现,对她来说,就是在生活中吸取这个教训。

还有一位办案人向我抱怨她女朋友的许多错误,直到她**了心理才意识到:果然,没有她,我就不会来上课学习!

是的,可以说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拿出来做为这个论点的论据,因为每个人的事物的出现和存在,对于我们的生活,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就是你能否找到它。

俗话说:感恩乞丐,因为他们供养了你的内在佛。

为何伤人读后感 篇8

《为何爱会伤人》读后感范文500字

看到老韩在微信群里发了这本书的名字时,我很好奇,于是毫不犹豫就要了一本,原来是心理学作家武志红写的心理学方面的书,有点小失望(我一向认为心理学书是很难懂的),还是带着“爱怎么可能会伤人?”的疑问开始读起来,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因为这不是纯理论方面的书,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把现实的生活呈现到我的面前,我不得不相信:爱是会伤人的。

《为何爱会伤人》讲述为何爱会伤人?因为我们常常看不清爱情的真相,总是与自己幻想出来的人相爱,而忽略对方的真实存在。我们所歌颂的美好爱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其实只是爱情的初级阶段而已。

为何爱会伤人?因为我们无法正视自己的内心,总是把幸福寄托在找到一个正确的人,而从不反思自己的真正需要。其实,大多数的爱情悲剧,都是两个人造成的。

为何爱会伤人?武志红从心理学的角度,给了我们答案:爱情是一个轮回,在爱情中,我们想重温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错误。我们在童年所经历的幸与不幸都将在爱情中找回来,童年时与异性父母的关系也决定了我们与爱人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不仅要关注与爱人的关系,也要关注与孩子的关系,因为我们如何对孩子,将决定孩子的爱情结果。

要想爱不伤人,我们就需走出幻想,正视对方真实的存在,夫妻同心协力,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能够用自己的尺子去量对方,要用自己的行动来慢慢地改变对方。如果说女人的温柔是男人疼出来的,女人的哀怨是男人冷出来的,女人的`快乐是男人暖出来的,女人的娇媚是男人惯出来的,女人的勤劳是男人夸出来的,一个正常理智的女人变成一个神经病似的泼妇也是男人逼出来的。那么我要说,好男人也是好女人造就出来的,孩子的幸福是好父母给与的。

事出有因,因必果。正视问题,直面问题,结出善果,让爱不在伤人。

为何伤人读后感 篇9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原创: 朵朵花开淡墨恒

《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是何老师推荐的,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资深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著。本书共分四章,每章都包含了对家庭关系这一主题的认识。

单从书名上看就感觉有很大的噱头,“家”是由每一个个体组成的共体,这就像把不同质量的液体倒在一个容器之中,有的能够相融合,而有的却怎么也融合不了。正如本书的扉页所写,“这是一本温柔的书,也是一本有用的书”。

作者编写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样一本温柔的书、有用的书,让阅读者感受到”家是港湾,爱是退路”。

全书共四章,第一章的主体是夫妻关系。武志红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他认为,从爱情到婚姻到生育再到婆媳关系,这些都是夫妻关系在家庭中的反映。

通过实例说明,要建立一个健康的家庭体系,夫妻关系必须放在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

这一点正如我之前所强调的那样,教孩子的时候,我们要告诉他爸爸爱妈妈,妈妈爱宝宝,宝宝爱全家。一个家庭之中,能把夫妻关系放在第一,想必家庭氛围不会差,孩子在模仿和影响之下也会如对待他日后的伴侣和孩子。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

第二章讲的是分离。他说,“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的确,孩子从母亲的子宫里出来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了分离的痛苦,这是给它的第一课。

然后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工作、结婚。。。似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是从分离开始的。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分开,我们就不能很好地成长。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母亲送孩子上学时,每次孩子哭得像个泪流满面的人,她哭得比孩子还凶。她说她从来没有和孩子们分开过,甚至在幼儿园也没有。我认为这对孩子们来说不是件好事。没有分离,就没有独立;没有独立,就没有成长。

我们惧怕的不是分离,而是过渡分离。

有些家长一直在跟孩子“分离”,他们的“分离”是不在乎孩子的感受的,他们总是给自己找各式各样的借口去远离孩子。他们赚了很多钱,成名很多,但是他们失去了孩子们想要亲近和爱的心。

分离在夫妻关系中也是适用的,不然也就不会有“小别胜新婚”这样一说了,很多夫妻之间的问题的产生要不就是不懂得分离,要不就是不懂得亲密。如何把握好尺度,还需要自己去衡量。

第三章讲述的是亲子关系。与其说是亲子关系,不如说是夫妻对孩子的期望。它是关于网络问题,考试问题,教育问题等,这些是目前最热门的话题。我总是记得一本爱情**中女主人翁说的那句话“你越功利,世界对你越神秘”,是的。

虽然我们一直在呼吁自由,呼吁减负,但是面对着“别人的孩子”,我们还能本着初心吗?还能继续保持自己的初心吗?“你越功利,世界对你越神秘”但是谁又说结果不重要呢?

看!我们的人生多矛盾。

第四章是关于中国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如婆媳关系、思想不作为、愚孝等。

看完此书,武志红将夫妻关系放在家庭的核心位置,让每个人学会“分离”,注重孩子的感受,这些我非常的赞同,每一个案例和分析都非常出彩。但是,在某些部分上,我是持怀疑态度的。武志红在本书后面强调了母亲在育儿中的作用。我不否认,但我缺乏父亲在养育子女方面的作用。

他说,“孩子越小就越需要妈妈的关注和爱,在婴儿一岁之前,怎么爱他都不过分”;他说“孩子至少要让妈妈带到九个月,才能保证真孩子有一个最低的心理健康基础”;他还说,“如孩子三岁前,妈妈与孩子有两星期以上的分离,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被抛弃创伤”。笔者似乎放大了母亲的角色,但基本看不到父亲对孩子的作用。孩子不需要父亲的关心和爱吗?不需要父亲带到九个月?

不需要关注分离?这点我非常质疑!

一个不关心父亲角色并把责任归于母亲的心理学作家。他要不就是关注市场的价值,要不就是自身的家庭也是需要帮助的!

正如知乎网友的评论:“对于从来没有心理学理论的普通老百姓来说,看了武志红的书,了解了一些心理学知识,发现了一些自己问题的原因,觉得就挺好,已经可以了,那对他们来说肯定是靠谱。毕竟武志红给他们启蒙了。

对于心理学界来说,武志红就是一个很麻烦的存在了,因为他红,影响力大,但又不屑用科学的路子研究心理学理论,他的理论都是基于个人经验,没有实证,他也不想实证,属于弗洛伊德看了会流泪,温尼科特看了会沉默的那种。这很麻烦。一位影响深远的通俗心理学作家,在普及心理学知识的通时,随心所欲,也就是说,心理学的声誉就在他的笔上。没有同行可以审查他,因为他们不与科学界合作。他写得没问题也就算了,哪天胡写一通,数以百万计的人要被带沟里!

从这点来说,不靠谱!”

阳光路上——《小屁孩日记》读后感

《小屁孩日记》中有一个孩子叫格莱格。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不幸的——有一个整天唠叨的老妈,一个不通人情的老爸,一个丑陋而笨到极点的朋友。在他眼中,他们都可有可无。

父母因为他用恶作剧弄走别人五美元和一块糖而卖了他,他在父母的时间表中发现了这个秘密。有一天,当他长大后,他重新审视了这个世界——他有一个爱他的母亲,一个诚实的父亲,一个善良的朋友——他的成长道路充满了阳光。

读这本书时,我正为自己“惨痛”的“遭遇”而叫苦不迭。我起码应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而繁重的学业让我无暇去自由安排自己的孩提时代;我起码应该有决定怎样做什么事的权力,而很多事情长辈们“包办”早已好了;我起码应该在无穷的想象中陶冶自我,而人们规定“弯弯的月亮只能象小船”。

而格莱格幡然醒悟的感人场景,似乎又让我感到了别样的东西。用一个一阴暗的眼光看周围,似乎人人都是魔鬼,于是他不幸;用一个觉悟后的阳光的眼神看世界,似乎人人都是太阳,于是他幸运。

我真的不幸吗?有些孩子的父母常年不在,我的父母却在;山区的孩子生活贫困,但我不愁吃穿;有些人患病,但我很健康

我不就是那个格莱格吗?我用一个阴暗的眼光看周围的人,似乎人人都在伤害我,于是我忧愁;我用觉悟后阳光的眼神看周围的人,似乎人人都友好,于是我快乐。

那就用一个阳光的眼神看这条青春之路吧。用阳光的眼神去看,寻找到的就是万物阳光的一面,象格莱格,那个曾经的小屁孩,在成长路上撒满太阳的光辉。也许,长大后,我们会明白许多事情,而到那时候,再回头去看自己的青春,就会欣喜地发现,原来自己一直行进在阳光路上。

评语:好极!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读后感

——徐映梅

由刘恩山主编的《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第二版是一本值得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细读的实践性强的就业指导书。

笔者从中学生物教师的任务和岗位要求出发,整理了这本书。本书分为十二章,分别是:中学生物学课程、科学的本质与生物素养、生物学教育有关的学***学理论、基本教学技能、教学策略、直观教学与直观教具、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中学生物学实验、生物学教师的备课、中学生物学教育评价、生物学研究性学***与教学中的安全、,中学生物学教师的教育研究及专业素养的发展。

包括中学生物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从”台前”到”幕后”,从准生物教师的适应到在职教师的持续发展,本书都一一进行阐述。

针对教育界片面强调向学生传授生物知识的现状,第二章介绍了自然科学的四个维度和科学课程的四个维度,需要适当的平衡理论。作者将理论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认为科学课程还应向学生传达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向学生展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在我看来,科学课应该是一门有趣的课程,但现实往往恰恰相反。

如果你在一项探索活动开始之前就被告知结果,你还会有探索的欲望吗?很多时候,我们获得了知识,也开始依赖现成的答案……这些跟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有撇不清的关系。

在本书第三章,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对于其中的”个人的学***做是新旧知识、经验交互作用的结果。学***的最佳情境不应是简单抽象的,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景中才能使学***更为有效。

”这段话,我深有体会。高中阶段学***体积公式时,我做过各种各样的相关题目,机械而麻木。而有一天,我尝到了学***趣和意义。

一队建筑工人不懂球的计算公式,用圆的面积公式代替。()我和侄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计算出那个近似球状石块的体积,避免了堂哥多花钱。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知识的实用性,感受到了可以运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乐趣。

我对球的体积公式有了全新理解。所以,我认为建构主义的学***值得推崇的。

本书的第九章涉及了生物学教师的备课。我十分认同作者”了解学生的前科学概念”以及”以学生的前科学概念为起点”的观点。了解学生的”知”与”不知”,了解学生的”知”的**和内容,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活动。

同时我觉得教师应该知道他的学生会在哪个学***有困难,在哪个知识点上会出现认知偏差。也就是说,教师应该从宏观和微观的水平了解学生的学***知水平,这样才能保证”教”与”学”的不脱节。

作者在第五章介绍了概念图策略和运用合作学***学策略。概念图间接地促进了学生把新的知识整合到先前的知识当中。这就意味着概念图能帮助学生联系前后的知识,从而进一步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

如果中学时代有人明确地指导我运用概念图去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或许我就不用学***么辛苦了,也不用在班级的中游辛苦折腾了,因为当时我一直都觉得我学到的知识是孤立的、零散的,无法联系在一起,也无法融汇在一起。

合作学***种能让学生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策略。作者介绍了合作学***则和方法,总的来说就是从目标、资源、利益、分工与责任等方面将每个成员紧紧**在一起。我觉得学生的分组和学***的跟踪指导是需要教师特别注意的事。

让一个合作学***顺利完成任务的基础是组内成员融洽相处,成员分工明确。教师要安排适当的人做组长,还要安排人选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方便自己了解情况。我们也进行了学***的尝试,我始终觉得学***的先学不够主动,分工不明确,成员责任感不强是导致学***活动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多元智能理论读后感邓小平理论读后感读《格林童话》有感

我利用暑期时间又看了一遍《格林童话》,却得到了与以前不同的感受。也许,有些人会认为童话很幼稚,纯属虚构,但我却觉得童话里面也富有哲理。以前我看这本书,只看故事情节,却忽略了它的寓意。

而现在再次看这本书,我有了深刻的体会:做人要善良。

善,这个字眼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是一种传统美德、是心灵美的体现、是来自灵魂深处的东西。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在公交车上,有人毫不犹豫地让座;在商店里,有人把多找的零钱义无返顾地还给营业员;在街头,有人会伸出援手,把兜里的钱或多或少投进乞丐求讨施舍的碗里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善的表现。

善良的人终究会有好的结果的,所谓“善有善报”就是这个道理。《格林童话》中《灰姑娘》这则故事中的主人公灰姑娘,尽管受尽了继母与姐姐们的欺负与侮辱,但心地依旧善良,最终获得了幸福。再比如说《小天使和鞋匠》中的鞋匠,他虽然不富裕,可心却很善,把挣到的钱救济穷人,结果小天使们为他创造了奇迹,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

我还听说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有个好心的农妇从败子手里买下了一只野鸭,并细心照料它。最终,野鸭为那个并不有钱的农妇创造了一笔不菲的财富。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恶毒的人总会遭到惩罚。《白雪公主》中的王后就是很好的例子。她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伤害白雪公主,末了却为了那颗妒忌心而活活气死。

妇孺皆知的大灰狼,不但没有得逞,吃掉小山羊,而且还白白搭上了性命,正是应验了那句“恶有恶报”。可以说一个人失去了善良,就等于失去了灵魂,失去了人性,就等于行尸走肉。那些犯罪的不法分子也该醒醒了!

他们利用了别人的善良,逍遥法外,为所欲为,真是可憎、可恶、可气、可恨!

为何伤人读后感 篇10

分离是人一生都要面对的课题,而父母才是这一课题的重要决策者。最近几天,艺诺一直都在纠结要不要把2岁半的女儿送去托儿所。

之所以有这个想法是一直照看女儿的阿姨家里有事回去了,而艺诺和爸爸都忙于工作,根本没时间去照顾她。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送去托儿所了,但是,艺诺又想出了一堆不能上托儿所的原因:女儿说话不是很清楚,担心不能和托儿所老师很好沟通;女儿还不能自己独立吃饭,担心会挨饿;女儿还不会自己脱裤子,担心会尿裤子等等。总之,把女儿送去托儿所是最合适又是最不合适的办法。

武志红说:分离和爱同等重要,它们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主题,它们一起作用,让一个人成长,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

艺诺也终于悟出了自己一直纠结的原因,原来是在纠结“分离”,纠结自己与女儿的分离。与其说是纠结,倒不如说是恐惧,恐惧分离给自己带来的心神不定。心理咨询师荣伟玲曾说:“拒绝分离,就等于拒绝成长”。

不管女儿是不是愿意去托儿所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艺诺已经提前为女儿设立了障碍,而所有的障碍、所有的担心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也许女儿的感受并不是如艺诺所设想的。最后想说: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父母不该为一己私欲,打破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则,阻碍孩子健康成长。该做的是坦然面对分离,帮助孩子获得成长。

有句话说得好:孩子与父母就是一个渐行渐远的过程。

虽然孩子从小到大留给父母的总是背影,但那代表孩子长大了,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了。父母辛苦养育儿女不都是盼着这个结果吗!

为何伤人读后感 篇11

文狗这本书的作者是武志红老师,他是中国很有名的心理咨询师,我从去年十一月份开始,读了三本他的书,分别是《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身体知道答案》、《为何家会伤人》,读完后,发现这三本书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武志红老师在心理咨询中的真实案例,换句话说,这都是我们普通人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通过阅读这些案例,就像是看一个个小故事一样,很易读,读完后通过武志红老师的专业讲解,我们能够发现案例中的心理问题,进而让自己在生活中避免这样的情况。

最近刚读完《为何家会伤人》,给大家分享一下我读这本书的感受。

这本书主要是讲在家庭中的心理问题而导致的生活矛盾,有关于夫妻关系的,有关于夫妻和孩子关系的,有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的,还有关于婆媳矛盾的。通过了解这些案例,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从第三方的角度看谁对谁错。有了武志红先生专业的心理解读,我们将对这一心理问题引发的生活冲突有更深的认识。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看问题一定要看到本质问题,例如你觉得婆媳矛盾是婆婆和媳妇的矛盾,但是,解决这个困局的关键其实是丈夫,只有丈夫完全地站在媳妇这边,认清夫妻关系才是家庭的第一原则,婆媳关系的矛盾才有可能化解。婆媳矛盾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婆婆在抢儿子,媳妇在抢丈夫,但儿子和丈夫都是孤独的。这时,男人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否则家庭关系可能会出现问题。

如果你看一个问题,你必须始终看到问题的本质。如果只看表面,只看谁和谁有冲突,只看矛盾事件本身,很可能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甚至解决的方向是错误的。例如孩子不好好学习,整天上网,父母就去督促孩子,给孩子压力,不让他上网,但是却没有了解这个问题的本质和始终,为什么孩子会去上网呢?或者说,父母为什么觉得上网不好呢?

事实上,当我们一步一步地思考时,我们会发现,表面上的问题往往存在于孩子身上,但实际上,本质上的问题却存在于父母身上。如果本质问题不能解决,只有按照表面问题来解决,问题才会越来越严重。

这本书是心理学畅销图书,但是我更认为,这是一本极好的育儿书,现在太多的家长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我认为这是缘木求鱼的做法,孩子在小时候最需要的绝不是技能的学***练,而是心理问题的建设,当孩子的心理能够得到很好的成长,那么孩子在未来的学***业发展中,势必一生受益。因此,与其报名参加儿童辅导班,家长应该自己读这本书,因为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才是最重要的。对孩子来说,最基础的教育不是辅导班,不是老师,而是家长。

愿你我的孩子,都有能够被照亮的生命。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981816.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财务部门个人工作计划4篇
下一篇 : 黑暗的日记范例十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