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范文大全# #小学加与减教案12篇#】小编为您提供了一份详细的“小学加与减教案”知识笔记。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都必须做的工作之一,每天都要从事写教案课件的工作。学生的反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您提供实用的帮助和建议,建议您将其保存收藏起来!

小学加与减教案【篇1】

相信自己做的,

无所谓成功与失败,

只在乎那过程的挥汗如雨,

每一次都是新的起点,

每一次都是努力的体验。

耳边想起震天的呐喊助威声,

那是对你拚搏的肯定,

每一声都充满热情,

每一声都充满激情。

任何时刻都不会放弃,

那属于自己的每一次机会,

因为你相信自己的实力,

一张张兴奋不已的面容,

一颗颗紧张而激动的心。

一阵阵震耳的掌声,

一声声助威的呐喊。

运动场上,

处处激荡着青春的旋律。

青春是那有力的一跳,

青春是摔倒后爬起,忍痛跑完的全程。

青春是领奖台上灿烂的笑容,

青春是失败后,站起再努力的勇气,

初升的朝阳给予我们新的希望,

在充满火样的热情中,

我们迎接一个新的挑战。

生命原是一幅未动笔的画卷,

但有志者却能描绘出绚丽多姿的动人画卷,

我们应当充满希望的迎接挑战,

成功的精彩毕竟需要自己的双手去获得,

加油吧!为了创造不平凡的精彩,

去傲视任何一个挑战,因为我们,

当运动员站到起点那一瞬间,

太阳的光辉顿时洒到他的身上,

一个伟大光辉的身影屹立在北方。

看着他那凝聚的眼神,

充满着胜利的信念,

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

一切静静地,只是,

小草,从冻土中冲出,

从岩石中冲出,

从石缝中冲出,

这是顽强旺盛的生命。

我们的青春也如此,

它是春天的绿叶,江海的浪花,

生机的色彩。

奋斗,拼搏就是我们这一代的青年!

小学加与减教案【篇2】

24.绿色的卫兵(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认识树林能挡狂风、阻黄沙、隔烟雾、挡噪声,给城市的人们带来整洁与安宁。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结合实际说一说、做一做,增强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1、老师:制作本课课件

2、学生:a、搜集环保方面的标语、口号。

b、制作空白书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大树是怎样保卫城市的呢?(看课文录像)

二、分层理解课文

绿色的卫兵可真了不起。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他很了不起。

1、小小组解决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 绿色的卫兵挽起手臂,筑成一道长城,高喊着:“狂风不能进!

黄沙不能进!”(课件出示)

1从这一句话能看出他了不起。齐读,指名读。 2(课件出示图片)理解“挽起手臂、长城”。 3挽起手臂,当一当卫兵。 4从风沙前后不同的表现也能看出绿色的卫兵了不起。(开始是来势汹汹,结果是城市美丽又干净。) 板书:美丽又干净

☆ 绿色的卫兵摇动满身的叶片,连成一道屏障:“烟雾不能进!噪声不能进!”(课件出示)

1.从这一句话能看出他了不起。齐读,指名读。

2(课件出示图片 ),理解绿色的卫兵会挡烟雾、噪声。

3齐读->男女赛读

4从烟雾、噪声前后不同的表现也能看出他很了不起。(开始是 又吵又脏,结果是城市明朗又宁静。)

板书: 明朗又宁静 ☆ “在美丽的原野上,站着一排排绿色的卫兵,给城市带来整洁,带来安宁。”(课件出示)

1从最终结果也能看出绿色的卫兵很了不起。

2. 哪两个词最能突出他的作用。(整洁、安宁)

3指名学生板书这两个词。其他认真写一写。

四创意深化课文

1说一说,为什么称树木为“绿色的卫兵”。 2出示“沙尘暴”,“涨洪水”图景,认识当今环境恶化的现状。 3我校是省“绿色学校”,你们有哪些实际行动?

△ 爱护花草树木,保持校园洁净。

△ 讲文明,有“绿色”的行为举止。

五.行动内化课文 做一个“环保小宣传员”,向身边的人宣传环保的知识及意义。

1续做书签,写上环保标语。

2赠送书签。(互赠或赠给老师,说出设计意图)

3书签展示,介绍设计意图。

板书: 24、绿色的卫兵 城市 美丽又干净 明朗又宁静 (整洁) (安宁)

[绿色的卫兵(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加与减教案【篇3】

教学设计

(参考模版)

教学设计模版仅供河北省全员项目参训教师提交实践作业时参考使用,教学设计内容应包括以下三部分: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

2、分米

2、米2,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53-55页的内容,是本单元“面积”中的教学重点。学好这一内容,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等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作用。本节课不仅与实际相结合,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学生分析

1.心理特征:三年级的学生好学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联系和模仿能力较强,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感受成功的快乐。 2.认知状况: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加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四)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体验面积公式行成过程,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渗透“猜想—实验—验证—概括”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运用所学过的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灵活的解决与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情感。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猜想、分析、验证概括得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五)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采用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法、类比法。

(一)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本课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想——验证——概括” 的过程来学习。

(二)类比法: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是由一个长方形渐变成正方形,求面积的过程中得来的。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预习课本,思考:1.提问: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2.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都可以用计算公式来求,那么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呢?

(二)新课导入部分

这一环节将用时4分钟。考考大家的眼力,请看大屏幕,这是牛大哥和熊小弟的两块地,俩人争论不休都说自己的地大,用同学们的火眼金睛辨别下哪个图形面积大?

(三)师生互动部分

这一环节是重点环节,将用时19分钟。有四个步骤:做一做、猜一猜、验一验、说一说。首先做一做,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例题1,在预习纸上写出自己的方法,再交流。例 1: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想办法测量出它的面积。小组成员可能三种方法:(1)画一画(画方格)(2)摆一摆(两种摆法:一是全摆上,二是只摆一行一列)(3)算一算(5×3=15(平方厘米))同学们合作交流后得到共识:用乘法计算最简便。接着猜一猜,我将提问学生有什么样的猜想?有人可能会说出:这个长方形面积 = 长×宽。

我会肯定这一猜想是对的,然后提问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

然后验一验,学生自己用若干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三个不同的长方形,摆一摆,之后再汇报结果。

通过总结这个猜想是对的,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最后说一说,找同学说出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不断的提问:长方形长5厘米,沿着长边一行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宽3厘米,沿着宽边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说可以摆几行?(同时配合课件的演示)继续提问:这个长方形每行摆5个正方形,摆了3行,一共摆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怎样列式计算?算式中

5、3、15是长方形的什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每行摆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长,摆的行数是宽,小正方形的个数(即长方形面积单位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面积。也就得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同时也体现课堂中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当中来。

利用迁移,探究知识 这一环节将用时9分钟。

首先引导学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把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渐变成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花坛的过程;让学生去猜想、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得出: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接着让学生交流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否正确?

最后让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就是两条相邻边长的积;只是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长和宽的长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积只需要一条边长的长度。明确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间异同。

(四)课堂总结部分

首先我将用时3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并引导回顾研究的过程。设计意图:一节课总结必不可少,能够加深学生对本节重点内容的掌握。

巩固本节学习内容、解决实际问题我设计以下习题,本过程用时10分钟:

活动一,计算图形的面积。(学生联系生活,练习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活动二,我会判断。(学生自主操作,独立完成,加深概念理解、掌握。)活动三,强化训练,提高难度。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外面长方形,里边正方形,剩余阴影部分

(五)课后作业部分:完成课后习题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点评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 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老师课堂中始终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整节课从动手探究→方法归纳→方法的应用上环环相扣,通过自己动手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来探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课堂上重视探究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老师利用几组由小方格拼成的图形面积,由少到多,“你怎么数的这么快?”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为学生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做好铺垫。接着给出一个长方形,你想用什么方法找到它的面积?学生有的用手估,有的量一量,有的用小方格摆,还有的要画小方格,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数方格的方法迁移到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正方形,用尺量长与宽的长度等等,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计算长5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引导学生观察:这是个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怎样计算的?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能否推导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过渡自然,学生讨论并交流: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建构,将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纳入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中,也只有经过学生主动建构概括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优化了学生思维过程,取得了认识上的平衡。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是充满了观察、操作、探索、抽象、概括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亲历操作——思考——交谈——抽象概括的过程,让学生通过交流与思考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中发展自我

小学加与减教案【篇4】

一、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

(一)提问: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讲了翠鸟外形几方面特点?

(二)回答:第1自然段共6句话,讲了翠鸟外形三方面特点。

第一句:讲翠鸟爱停在苇秆上,突出了翠鸟有“一双红色的小爪子”。

第二、三、四、五句:讲翠鸟身上的羽毛非常鲜艳。

第六句:讲翠鸟小巧玲珑,突出了翠鸟“透亮灵活的眼睛”及“又尖又长的嘴”。

(三)作者是怎样观察、介绍翠鸟身上羽毛的颜色的。

鲜艳:鲜,有光彩的;艳,色彩鲜明。

鲜艳:鲜明而美丽的意思。

2.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翠鸟身上羽毛的颜色的?

先总说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再一步步从上到下就头部、背部、腹部分别具体介绍羽毛如何鲜艳。

(1),画出描述翠鸟身上羽毛颜色的几个句子,把这几个句子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翠鸟羽毛的颜色给你什么感觉?

(翠鸟羽毛的颜色又鲜亮又美丽。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鲜艳”。)

(2)找出描述翠鸟羽毛的颜色时,课文用的几个比喻。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课文介绍翠鸟羽毛颜色时,用“头巾”、“头巾上的花纹”、“外衣”、“衬衫”来打比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二、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一)翠鸟活动时有什么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

(二),讲讲“清脆”一词的意思。

(三)先,再联系上下文理解“疾飞”一词的意思。(为了准确理解词语,常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结合使用。)

翠鸟活动的特点,先讲了翠鸟动作敏捷。通过“贴着水面疾飞”和“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对比表现的。另一个特点是翠鸟捉鱼时等待小鱼非常专心,“一动不动”。

清脆:声音清亮好听。

疾飞:疾,快。疾飞,飞得很快。

“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这句话表现了翠鸟行动迅速而敏捷的特点。翠鸟在“疾飞”中,眨眼间“轻轻地停在”细软的苇秆上。在“疾飞”与“轻停”的联系中,“敏捷”便显露出来。这里一是讲翠鸟飞得低而快,二是讲停得急而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一)提问:翠鸟是怎样捉鱼的?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发现、叼走”的顺序,说一说翠鸟捉鱼的过程。

2.先,再联系上下文说说“锐利”的意思。

锐利:尖锐,锋利的意思。课文先说小鱼非常“机灵”,再说“还是难以逃脱”,说明翠鸟的目光锐利极了。课文中的“锐利”指感觉灵敏。

3.先按课文内容填空,再读读句子,想一想括号里的词语的意思。

翠鸟()苇秆,()过去,()小鱼,()水面往远处()。

这句话活灵活现地再现了翠鸟捉鱼的经过。括号里的词语是翠鸟捉鱼时一连串的动作,“蹬开”、“像箭一样飞”、“叼起”、“贴着水面飞走了”,这些都是在一瞬间进行的,甚至连机灵的小鱼都没有反应过来。说明翠鸟捉鱼的动作熟练、连贯、毫不犹豫,而且从未落空。

4.说说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

(

(

(

要知道翠鸟的捉鱼本领不只是因为它身体某一部分的特点,而是由于它外形各部分特点对整体发挥作用的结果。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一)齐读第4自然段。

(二)这段讲了几层意思?

这段讲了三层意思。先讲了“我们”的想法:想捉一只翠鸟。再讲听了老渔翁的话,知道翠鸟住在陡峭的石壁上,打消了“我们”想捉翠鸟的想法。最后讲了我们的希望:多看看翠鸟。

(三)“我们”为什么希望翠鸟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

1.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2.希望多停一会儿,是为了多看几眼。“远远地看着”,是因为知道翠鸟机警,怕惊走它。这里反映了“我们”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四)通读全文,进一步体会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

(五)小结:通过看图、学生可以看出翠鸟的外形怎样?动作怎样?(外形美,动作快),这是我们这节课的第一个收获。同时我们还学习了用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板书设计

小学加与减教案【篇5】

《走进大自然》情境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案

《走进大自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展开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向往大自然的愿望、融入大自然的心境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入

1、先板书《走进大自然》,指名学生读。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了解。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自然中神奇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花草树木,调皮可爱的鸟兽虫鱼……给学生以整体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3、师:看过之后,你最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4、师: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多么令人神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吧!

二、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生字的情况

1、小组长检查并汇报组员预习情况

2、教师根据组长汇报情况和自己巡视情况为各组进行评价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做到不多字,不少字,正确流利。

2、以小组为单位朗读,其他小组给予评价。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逐段分析理解

(1)第一小节讲的是孩子们怎样走进大自然的?

抓住“追着……追着……追着……”进行品位,体会孩子们走进自然的急迫而热切心情。在此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读出孩子们走进自然的欢快、愉悦、急迫、热切的心情。

(2)第二小节讲的是孩子们投身于自然,他们在大自然中都进行了那些活动?

引导学生抓住“扣醒山石”、“访问花瓣”、“网住斑斓的秋天”等词语体会在孩子们眼中,山石、花瓣、秋天都是具有生命的,是他们的朋友,他们对这些大自然中的朋友充满了向往与追求。进行感情朗读。

小学加与减教案【篇6】

1、学生心目中大嘴怪是什么样的,欣赏各种大嘴怪的图片。

2、初步了解吹塑纸版画的制作方法。

3、通过版画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同时激起学习版画的兴趣。

构思、塑造与众不同的大嘴怪形象。

了解版画的绘画方法,初步能够运用。

铅笔、水粉颜料、滚筒或者水粉笔、吹塑版、卡纸、夹子、调色盘等。

课件。

图片导入,这幅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这也就是咱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大嘴怪》。

感知自然界中的动物张大嘴巴的`样子。

1、自然界中的动物张大嘴巴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1)河马。

(2)鲸鱼。

(3)鳄鱼。

(4)老虎。

(5)动物张大嘴捕食。

(6)小鸟待哺。

这些大嘴带给你什么感觉呢?

生:……。

2、这些大嘴除了恐怖还给你了什么感觉呢?(海底世界图片)生:……。

3、艺术作品欣赏生活中的大嘴怪。

生:活泼、夸张、生动。

师:是的,大嘴怪的形象不再让我们感到害怕和恐惧,它能给我们带来欢乐,也是生活中很多艺术家的创作题材。

4、小朋友作品欣赏。

小朋友们心中的大嘴怪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1)手工。

(2)报纸剪贴。

(3)绘画作品。

小朋友们眼中的大嘴怪形象真是生动又活泼,表现形式也是各种各样的。那么今天我们在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5、版画绘画。

这幅画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的绘画呢?

版画是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类似于古时候的活字印刷术,都是要经过制版、拓印,以使想要的内容可以长久的保存下来,而且所制的版可以重复使用。

欣赏两幅版画作品,给你的感觉是怎么样呢?

会画板画需要准备哪些工具呢?

如何使用这些工具呢?

看看同学们表现的大嘴怪吧,你能读懂他们表现的是什么吗?怎样是嘴巴显得更大呢?同桌讨论一下吧。

可以运用夸张的手法,也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嘴巴画大,其余的画小,增加装饰线条,以突出嘴巴的大。

绘画步骤:起稿、刻板、拓印。

1、提出作业要求:

同学们请你发挥想象力,创造一个拥有大嘴巴的艺术形象吧。注意版画绘画的方法。

2、学生创造实践,教师加以指导。

1、师:大家刚才创作的那么认真,我相信你们的作品一定很精彩,谁愿意来展示一下呢?

生:……。

本节课,大家都能够运用简单的版画知识进行绘画,也能够发挥想象力,是画面生动形象,希望同学们课下多多进行版画的绘画,使技法使用更熟练。

大嘴怪。

夸张。

起稿-刻板-拓印。

小学加与减教案【篇7】

一、展示交流,复习巩固

交流自己画的想象画。

2、课件出示课后读读记记中的词语:

绿树成阴 鲜花盛开 风景优美

来来往往 高楼大厦 名胜古迹

⑴ 自己读读这些词语。

⑵ 同桌互相读一读。

⑶ 全班齐读。

⑷ 开火车朗读。

3、拼词游戏。

4、自由选择词语练习说话。

二、我会写

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书写的字:

央 市 优 坛 国 交 旁 阴 城 图

1、读准这些字的音。

2、仔细观察这些生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同桌互相说一说。

3、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仔细观察,并书空练习。

4、描红仿写。

三、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背给小组长听

四、拓展活动

说说知道的北京新变化。

【教学后记】

学生对北京非常向往,课件展示了北京的名胜古迹、新风貌等风景,学生一看就激发了自豪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的读出课文。在布置作业时,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培养想象力,这种练习须继续加强训练。

小学加与减教案【篇8】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天高云淡,赛场上旌旗招展,彩旗飘扬。

运动场上有你们的飒爽英姿,

运动场上有你们的拼搏身影,面对漫漫的征程你没有畏惧和退缩。

任汗水打湿脊背,

任疲惫爬满全身,

依然奋力追赶。

只有一个目标。

只有以给信念。

快如离弦之箭;

疾似撒疆野马;

你们的速度让我们惊叹;

你们的精神让我们钦佩;

流汗千日,

只为今日一搏;

疾踏百步,

只为终点一触;

胜利再向你微笑;

成功在向你招手;

雷鼓阵阵旌旗展,宿将新英舞蹁跹,斩关夺隘夸佼子,捧冠膺奖誉人前。二次创业无言苦,赤心拳拳不畏难,他年若遂凌云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你是飞翔的鹰,你是射出的箭,你是飞扬的火焰呀,你是刹那的闪电!迎着飒爽的秋风你在与时间纷争就在这短短的几秒你留下了矫健的永恒

踏上跑道是一种选择奔出起点是一种勇气驰骋赛场是一种骄傲执著坚持是一种胜利……

绿场地,红跑道,旗儿飘飘。

绿树环绕,微风徐徐,好一个赛场。

看,运动服英姿飒爽,青春昂扬;

听,欢呼声迅雷及耳,虎虎生气。

感受运动的激情,激起锣鼓阵阵!

这是我们的校运会。

这,是我们展示才华的舞台!

小学加与减教案【篇9】

1、认识14生字,会写6个生字。

3、知道大家在生活中应该相互的关爱。

4、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1、猜谜语:

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翻花样。(打一家用电器)

2、谈话:

你喜欢看电视吗?你最喜欢看什么电视?能谈谈你的家的`成员都喜欢看什么节目吗?

3、在家里看电视时都是谁让着谁?

4、但是,明明家看电视真有些奇妙。奇妙在哪里呢?打开课文《看电视》。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标自然段序号,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地方做个记号。

2、小组内互相请教,解决疑难。

谁教会了自己什么。

1、借助拼音自由读。

2、自愿试读,纠正字音。

4、检查识字情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他家都有哪些人?

他们在做什么?

⑵ 随机学习全、奇、妙。

5、学习第2自然段:

⑴ 读第二自然段,想想奇妙在哪里?

说说爸爸在看电视时想到了什么?

⑵ 集体交流,随机学习却、精、赛、关、掉、完等生字。

全、家两字教学。

小学加与减教案【篇10】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只识不写,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春笋能冲破重重阻碍,不断向上生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重、难点:

1、能通过朗读来体会春笋顽强生长的品质。

2、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第二段),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3个生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看图认识“春笋”。

1、(播放多媒体课件)出现卡通式的春笋娃娃。

这就是春笋,看看它们是什么样的?

2、知道春笋的一些小知识吗?教师作适当些补充。

3、(播放竹子的图片)这是春笋的爸爸妈妈,春笋是它们的娃娃。春笋慢慢地就会一节一节地往上长,长成竹子。

(边讲边播放课件:春笋一齐争着向上长的情景。)。

4、喜欢春笋娃娃吗?打开书,去读一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上小节号。

(3)根据课后生字表画出生字词。

2、学生按要求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安卡片。

指名认读后提醒以下几个生字的读音。

“笋”:是读平舌音。

“再”:也是平舌音。注意“在”--“再”是同音字。

“迎”:是后鼻音。

“声”、“冲”:也是翘舌音。

“块”、“外”:注意声母之间的区别。

(2)出示词语。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1、把生字词带入课文中再读一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是否读得正确、流利。评议、正音。

3、指导读长句子。

(3)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

(4)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

4、用教师教给的方法再读读课文。

5、老师看同学们读得那么好也想读一读,可以吗?师范读课文。

6、师生比赛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巩固读音。

2、这些生安中哪些是上下结构的字:(声、笑、节)。

3、教学偏听偏旁。

声:上面是“士字头,士兵的声音真响亮,所以是“士字头”。

“电”:跟哪个字很相近?怎样区别它们?

4、看课后笔顺表,记忆这3个字的笔顺。

5、师查、反馈。

6、给这3个生字找朋友。

五、指导书写。

1、观察一下生字表中的这3个生字,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它们写正确、美观?

2、生自由说,师作适当补充。

声:上面的“士”字头约占田字格的1/3,下半部分要比上半部分略宽些。

笑、节:同样的,偏旁部首都是约占田字格的1/3,“节”下半部的“”要写在横中线上。

3、师范写生字,生描红。

4、生临写,师巡视指导。

5、展出写得好的学生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细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3、了解春笋那不断生长的顽强生命力。

4、学会剩余的生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开火车认读。

二、新授。

(一)教学第1自然段。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春笋的力量大不大?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3)“冒”的动作谁会做?为什么用“冒”,而不用“长”呢?

(4)“一个一个”说明了什么?

(多媒体课件出现)春笋破土而出的画面,师配解说词:瞧,春笋在雷爷爷的呼唤下醒来,冲破了覆盖在它们身上厚厚的泥土,掀翻了重重的石块,一个接一个往上长,冒出地面。

2、指导朗读。

(1)看到这里,你想说什么?

(2)能把春笋这强大的生命力读出来吗?自读,同座位互读。

(3)指名朗读,评议。师相机指导。

“一声春雷”要读得稍慢,清晰有力。

“唤醒”要重读,突出“冲破、掀翻、一个一个、冒”这几个描写春笋顽强生长的动作。

(4)指名朗读。(大多数学生)。

(5)全班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3、创设情境,拓展内容。

(1)现在,我们就是春笋娃娃,来,跟音乐做动作。

教师带领学生做春笋的动作。

(2)春天来了,可有的春笋娃娃还没睡醒,我们一起作春雷爷爷把它唤醒,好吗?

(4)呀,小春笋醒了,它冒出地面后,看到了什么?会说什么呢?

4、指导背诵。

(1)同学们想象力可真丰富,愿不愿意把这段背下来?

(2)老师会给你们一些帮助:

(出示)一声春雷,()了春笋。它们()泥土,()石块,()从地里()出来。

(3)自背,同座位互背。

(4)指名背,全班齐背。

(二)教学第2自然段。

1.轻声自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段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2.哪句话写了春笋的样子?

(1)齐读第一句话。

(2)看图理解“浅褐色”,动作常演示“裹”。

(3)指导朗读。

b.指名读,评仪。

d.师生赛读,全班齐读。

3、指导背诵。

(1)春笋是什么样儿的?

春笋是怎样生长的?

它们长成什么样儿了?师采用放多媒体课件的方法引导背诵,让学生边看边背。

(2)自由练背,同座互背、指名试背、全班背。

三、教学。

1、读一读生字卡片。

2、教学新偏旁。

冲:是两点水旁,注意与“氵”的区别。跟读两遍。

破:是石字部,跟读两遍。

外:是夕字部,跟读两遍。

3、看课后笔顺表,记忆生字的笔顺。

4、这些生字,你们是怎么记住的?

提醒学生“迎”里面部分没有一点。

5、你能为哪个生字交朋友?

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在”与“再”的不同用法。

四、指导写字。

1、“冲”、“破”、“块”左窄右宽。“块”的“土”写小点,并略微偏上一点,“一长横”变为提。

“迎”:“之”的捺要长一点,包住里面的部分。

“外”:左右等宽。

2、教师范写“迎”、“再”、“破”,学生描红。

3、学生描红,临写其余生字,师巡视指导。

小学加与减教案【篇11】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三篇

(*)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卡片学具、课件。

师生活动

一、情景引入。

师:看,今天水果园里正在进行“体重”大比拼呢?(播放课件)我们先来看看西瓜姐姐多重?(4千克)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说明: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一样重,所以西瓜姐姐重4千克。

1 / 11

师:接下来进场的是苹果妹妹,我们假设每个苹果同样重。(继续播放课件)看!天平又平衡了,这又说明什么?(引导学生说出:4个苹果重1千克。)

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二、教学新知。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方案。

师:这个问题提得真棒,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呢?(10个、12个、15个、16个……)

师:小朋友不要急着猜,好好动动脑筋。或者在小组内摆摆学具,通过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及操作学具的时间,老师巡视,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与指导。)

小组汇报:这时大部分的学生喊出:16个。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怎么想的?

生1:因为:一个西瓜

4千克

(等于4个砝码),1千克

(1个砝码)等于4个苹果,我们用替换的方法,把一个

1千克

(1个砝码)换成4个苹果。西瓜重

2 / 11

4千克

(4个砝码),总共要换4次,因此是16个。

(师依学生的回答,一边摆学具,利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生2:我们组认为:如果第二个图中天平的右边变成原来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原来的4倍,就是16个苹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生3: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而4个苹果和1千克

砝码同样重,所以4千克砝码就有4个4,4×4=16(个)。

生4:……

(二)进一步体会等量代换方法。

师:小朋友说得都对,(课件展示: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这时又来了波萝哥哥,1个波萝的“体重”等于2个苹果。一个西瓜与几个波萝一样重呢?(课件)为什么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汇报结果。

生1:32个。

(可能有些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老师要及时给予分析引导,再通过生生评析,帮助其改正。)

生2:8个。因为,2个苹果可以换1个波萝,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就可以换8个的波萝。

生3: 2个苹果换一个波萝,16个苹果里面有8个2,16÷2=8(个),所以1个西瓜和8个波萝一样重。

生4:把2个苹果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16个,等于1个西瓜的重量。把1个波萝也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8个,这样天平也平衡,所

3 / 11

以是8个。

师:(略小结。)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完成p109“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个别辅导。讲评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思考的,最后师生共同梳理解题思路:要求2头牛和多少头羊同样重,首先要知道2头牛和多少头猪同样重,再利用猪和羊的关系进行替换(计算),最后求出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四第3题。

引导学生读题、分析关系,并尝试抽象地推导(计算)一下。如果学生抽象地想象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先用学具摆一摆。

2、完成练习二十四第4题。

提示:直接比较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比较困难,可以转化为2只鸡和2只鸭,或4只鸡和4只鸭的比较。

3、完成练习二十四第5题。

第1小题,把第一个等式中的△用□+□+□替代,就变成了□+□+□+□=240,所以□=60,而△=□+□+□,所以等于180。

第2小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讨论,寻找方法。

建议:直接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解决比较困难,可以先把三个等式的左边相加,右边相加,可得到2×(○+△+□)=200,所以○

4 / 11

+△+□=100,然后再利用等量代换,依次求出○、△、□的值。

(*)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和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力目标: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难重点:

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准备:

口算题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师:谈话引入。同学们要想学好数学,除了联系实际,善于观察外,还要学习中善于合作交流,互相帮助。同学们对“乘法”这个单元的口算、估算和计算方法掌握地不错,可是有部分同学需要大家的帮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一下这部分内容。

5 / 11

二、引导学生总结自己乘法中的口算、估算和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回顾本单元的口算、估算和计算方法。

生:小组讨论交流。

师:组织全班交流。

1、交流乘法的口算方法。

生1:变换算式。

生2:把算式看作几个几相加。

生3:先用零前面的数相乘,再添零。

2、交流乘法估算方法。

生1:四舍五入。

生2:转变成已知乘法。

3、交流乘法计算方法。

生1:把未知的乘法计算转化成已知乘法或加法。

生2:用竖式计算。

师:通过回顾,同学们对乘法的口算、估算和计算方法都掌握的较好,现在我们就利用掌握的知识来解决练习一的问题。

三、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1、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师出示题卡,学生算课本33页1题。

让学生用估算方法:课本33页6、7题。

先用估算方法:课本34页10题。

用计算方法:课本35页12题。

6 / 11

师:用喜欢的方法计算。

(运用比赛的形式,提高积极性,做完后小组内交流)

2、先数填空:课本33页2题

师:让学生独立填空,小组交流填法。交流填法把题中各数的0暂时划掉,选数填空。

特殊化——以简驭繁的策略

3、利用知识解决实际性生活中的问题。

课本33页3——5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课本中提出的问题。

小组交流自己的解决方法。

(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

4、利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两步计算解答题。

课本35页11、13、14题。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小组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要想学好数学你以后应该怎么做?

板书设计

(1)几个几相加

口算(2)变换算式

(3)先剩零前数再添0

估算

7 / 11

乘法(1)四舍五入

计算

(2)转变成整十数

(1)转化成已知乘法或加法

(2)用竖式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全过程,真正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2、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使学生正确地应用面积单位,估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1、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2、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面积是1cm2小方格,课件、同图①②③一样大的硬纸片

教学过程:

8 / 11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大熊组织竞赛,让小兔、小马、小羊来抢答以下几个问题,你们会吗?

(1)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怎样知道图形的大小?(看它含有几个面积单位。)

2、点明课题:今天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二、探究新和。

1、出示P48(图①、图②、图③课件)①让学生估一估哪个长方形面积大?②要表示这三个图形的面积,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③怎样来表示这三个长方形的准确面积?

2、探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1)分组操作(一、二组用小方格摆图①、三四组摆图②、五六组摆图③、并将摆放小方格每行个数与行数的数据填在下边表中相应的格中。)集体交流。

(2)集体交流,让每小组汇报摆放的结果。

(3)得出结论。

你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方格总数等于每行个数与行数的乘积。)

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为什么长方形面积等于长×宽?(找出回答)新课标第一网

(4)应用练习

9 / 11

出示课件,求下面长方形的面积。

长cm

宽 cm

面积cm2

100cm2是哪个长方形的面积?

小组讨论,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求?它与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交流时板书: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小结:

(1)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计算面积时注意什么?(面积单位的使用)

三、思维训练、实践活动。

10 / 11

P49、1、2、3、4题

四、课堂小结。

1、生谈收获

2、师强调

今天这节课,我们用摆面积单位(方格)的方法得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又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出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边长,并能应用得出的面积公式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希望同学们牢记这两个公式,解决更多的问题。

网络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11 / 11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下册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左右教学设计

小学加与减教案【篇12】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轴对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82--83页例1--例2.【教学理念】

本课的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地整合丰富的生活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展开学习,在美的感受中积极探索,在动手操作中形成学习能力,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旨在让学历“做数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及情感意志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发展空间观念。教材的编排,首先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例如,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先让学生复习轴对称图形和画对称轴,再让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从而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其次,加强直观教学图形的特征,例如利用多媒体手段的优势,化静为动,让学生明确轴对称的含义。

【教材分析】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或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形,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通过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概括出轴对称的性质。 2、会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步骤:先画出几个关键点的对应点,再连线。

3、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PPT课件、学习作业纸、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引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先来欣赏一些美丽的图形和图案,边欣赏边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你们有发现了吗?

生: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这是一个什么?(老虎头)现在老师把它沿着中间的一条线把它对折。你们观察一下,两侧图形发生什么变化。

生:完全重合。

双手游戏

师:那你认为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呢?

学生回答,师板书(对折 完全重合)

师:对折后折痕所在的位置就是它的对称轴,师边演示画对称轴边说对称轴要用虚线表示,而且要画出头。对称轴你会画吗?

学生活动:老师把准备好的一些图形的图片,放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面让学生去摸,摸出什么图形就让学生找出它的对称轴。

展示反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师:完成得真不错,看来同学们对于轴对称图形已经掌握了不少知识,今天我们就继续来研究轴对称图形的特性。(板书课题:轴对称)

二、探究新知,轴对称图形对应点的特征。

1、出示书上例1图。(1)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例1主题图。

教师提出问题:这个松树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是怎么判断的?它的对称轴在哪?如果沿着对称轴对折,A点会与哪个点重合?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反馈时,教师重点说明:如果沿着对称轴对折,A与A'重合。我们就像这样对折后能重合的一组点叫做对应点。

让学生观察A、A'和B、B'两组对称点,找出不在对称轴上的对称点的特征。

(1)每一组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2)每组对称点的连线都与对称轴垂直

让学生观察C、C'这组对称点,找出在对称轴上的对称点的特征

对称轴上的点的对称点就是它本身

师:你还能在图形中找出其他的对应点吗?

学生完成后反馈。

(2)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以下问题

数一数,看看轴对称图形中每组对应点有什么特点。

画一画,连接每组对应点,看看每组对应点的连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后,全班反馈。

反馈小结:轴对称图形中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每组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例2主题图。

(1)猜一猜。课件出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看图猜一猜什么图形。

师: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图形吗?为什么这样想?

师生交流后明确:这个图形可能是五角星。再引导学生根据对称轴想象出图形的另一半。

(2)画一画。

你能画出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吗?

引导学生思考:

应该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每条线段应该画多长?

师生交流后明确:可以先找到一些关键点,然后根据对称轴画出它们的对应点,最后连接各对应点。

(3)说一说

组织交流: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据对称轴来确定一些关键点的位置。(找关键点)。

数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数出距离)

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到关键点的对应点。(标对应点)

根据这个图形的形状,连接各对应点。(顺次连线)

三、巩固拓展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3页“做一做”。

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又好又快地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

2、现固提高。

拿出方格纸,根据今天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

动手设计。

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并说一说你是如何设计的。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互动后总结:今天,我们更深入地学习了轴对称,知道了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还学会了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五、板书设计: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6007815.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漏作业检讨书怎么写
下一篇 : 祝福姐姐生日快乐的句子32条
" 小学教案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