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10】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10】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以浅裁深怨诮滋生】

从前我在修文令曹时,有山东学士与关中太史争论历法,一共有十几个人,众说纷纭,各持己见,一直争了好几年,内史将公文交付给议官来评定是非。

我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各位学士所争论的,大概可分为四分历和减分历两家。

观测推算天体运行的要领,可以用日晷仪的影子来测量。

现在以此来检验两种历法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以及日食月食等现象,可以看出四分历比较疏略而减分历比较细密。

疏略者就声称政令有宽大与严厉之别,日月运行不断变化,所定的历法也难免有差误,这并不是历法计算的失误。

细密者则说日月的运行虽然有快有慢,要准确地预测出来,可以预先知道它们运行的度次,并不存在什么灾祥之说。

如果采用疏略的四分历,就可能隐藏奸邪而失去真实,如果采用细密的减分历,就可能顺应天数而违背经义。

况且议官对历法的了解,不可能精于争论的双方,以学识浅薄的人去评定学问深厚的人,怎么能让人信服呢?既然这事不属于法律条令所掌管,就希望不要让他们来判决此事吧。

整个议曹的人,都同意我的观点。

有一位礼官,却对我的观点不以为然,苦苦不肯放手,想方设法对两种历法进行考核。

因为他才疏学浅,无法实地进行测量,就反复去访问争论的双方,想借此看出其中的优劣,他们从早到晚争议不休,暑往寒来,不胜烦劳,从春天一直到冬天,也没有得出一个结论,抱怨责难之声四起,这位礼官才红着脸告退,最后被内史责问。

这就是好虚名所招来的羞辱啊!

颜氏家训【天性无穷少欲知足】

《礼记》上说: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满足。

宇宙如此之大,也可到达它的极限,而人的欲望却是无穷无尽的,只能在使自己欲望减少,懂得满足的基础上加以限制。

先祖靖侯曾告诫子侄们说:咱们家是书生门户,世世代代没有富贵过;从现在起,你们为官,不可担任俸禄超过二千石的官职;你们的婚姻不可攀附权势显赫的家族。

这些话,我终身牢记在心,把它当作座右铭。

颜氏家训【不知纪极必致败累】

大自然的法则,都厌恶骄傲自满。

谦虚淡泊,可以免除祸患。

人在世上生存,只要有衣服可以用来御寒,有食物可以用来充饥,也就是够了。

身体本身,尚且不应该奢侈浪费,身体以外,还要穷奢极欲吗?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他们都拥有天下的财富,贵为天子,不知道满足,尚且会遭到败损,何况一般的人呢?我经常认为,在二十口的家庭中,奴婢最多不可超过二十人,良田不超过十顷,房屋只要能够遮挡风雨就可以了,车马只要可以代替步行就是够了,钱财只要积蓄数万可以用来应急就行了,超过这个数量,就该拿出来行善救济别人;达不到这个数量,也不可用不正当的手法去索求。

颜氏家训【仕宦称泰不过中品】

做官稳泰的最高位置,不要超过中等品级,向前看有五十人,向后看有五十人,这就是以避免耻辱了,而且还没有什么风险。

高于这个级别的官职就应该婉言谢绝,回家过安乐的日子。

我近来担任黄门侍郎的官职,本来已经可以告退了,只是客居异乡,怕遭人攻击诽谤,虽然我有这个打算,只是一直找不到适当的时机。

自从丧乱发生以来,我看见那些乘时而起,侥幸获取富贵的人,白天还在执掌大权,晚上就尸填坑谷,月初还像卓氏、郑氏一样作为富豪在欢乐,月底就像颜回、原恩一样成为贫士而悲泣,像这种人,并不止五个或十个。

千万要小心啊!千万要小心啊!

颜氏家训【儒雅为业好兵致祸】

颜氏的先辈,本来是邹国、鲁国人,也有迁居到齐国的,世世代代都从事儒雅的事业,大多数都担任掌管文书记录的官员。

孔子的门徒,学问精深的七十二人中,颜氏家族就占了八个。

从秦、汉、魏、晋,一直到齐、梁,没有一个是靠带兵打仗而取得显位的。

春秋时期,有颜高、颜鸣、颜息、颜羽等人,他们都是一些武夫。

齐国有颜涿聚,赵国有颜冣,汉朝末年有颜良,宋朝有颜延之,这些人都担任将军的职务,却因此而遭到悲惨的命运。

汉朝的郎官颜驷,自称喜好武功,却没有看到过他有什么功绩。

颜忠因结党依附楚王而被杀,颜俊因割据武威而被杀,到现在为止,颜氏家族中还没有节操不清白的,只有这两个人,但他们都遭到了灾祸败亡。

近世以来,天下大乱,士大夫们虽然没有武艺,但也有的聚集众人,放弃了清高儒雅的事业,想要侥幸获得战功。

我的身体既如此单薄,又敬慕祖先所从事的儒雅事业,所以把心思放在读书上,希望子孙后代都记住这一点。

孔子的力气可以推开沉重的城门,却并没有因为武力而闻名于世,这是圣人为我们树立的榜样。

我看见当今的士大夫们,血气方刚,就以此自恃,又不能披戴铠甲手执兵器去保卫国家;只知道穿上剑客的衣服,行踪诡秘,到处逞弄拳术,重则丧命,轻则受辱,最终没有一个人能够逃得过。

颜氏家训【图谋不轨陷身灭族】

国家的兴亡,战争的胜败,如果你们已经具有渊博的学问,也可以对这些问题加以讨论。

进入军队之中,在朝廷的殿堂上参与国政,却不能为君主尽谋划之责以求得国家的安定富足,这是君子的耻辱。

但我常常看见一些文士,读得几本兵书,兵法也只是略知概要。

如果生活在太平盛世,他们会热心于窥视后宫动静,幸灾乐祸,领头犯上作乱,以致牵连善良的人;如果处在兵荒马乱的时代,他们会到处挑拨煽动,四处游说,看不清存亡的趋向,却竭力扶持拥戴别人称王。

这些行为都是招致丧身灭族的祸根,要引以为戒啊!要引以为戒!

颜氏家训【养生有方调养有度】

关于修道成仙的事,并不一定全是假的;只是人的寿命长短都由上天决定,遭逢好运或厄运都很难说。

人活在世上,随时都要受到牵绊:年幼的时候,就会有供养父母的辛劳,成年以后,又增加了妻子和儿女的拖累。

再加上要解决温饱的费用,又要为公事私事而操劳奔波,而希望隐居于山林之中,超脱于尘世之外的人,千万人中也很难找到一个。

加上成仙之术需要耗费黄金宝玉以及炉鼎器具,更不是一般穷人所能够做到的。

所以历来学道求仙的人像牛毛一样多,而成功的人却像麟角一样少。

华山的脚下,白骨多得就像野草一样,哪有顺心如愿的道理?通过考察佛教典籍得知,即使能够成仙,最终还是会死去的,无法摆脱人世间的羁绊,因此,我不希望你们把精力集中在这件事情上面。

如果你们追求的是爱惜保养精神,调节护养气息,作息有一定的规律,适应寒暖变化,饮食有所节制,服用补药以养身,能达到上天赋予人的自然年限,不致在年纪轻轻的时候丧失性命,那我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学习各种补药的使用方法,并不会因此而耽误了大事。

瘐肩吾经常服用槐实,他七十多岁时,眼睛还能看清细小的文字,头发胡须仍然是黑的。

邺中的朝廷官员,有很多人专门服用杏仁、枸杞、黄精、白术、车前而获得好的效果.在这里我不能够一一列举。

我曾经患有牙疼病,牙齿几乎快要松动得掉落了,吃冷的或热的食物都会引起疼痛。

后来看见《抱朴子》中关于坚固牙齿的方法,说早上起床以后叩齿三百次就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我坚持了几天,牙病就好了,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这种治病的小技巧,对我们做事并没有任何妨害,也是可以学习一下的。

你们如果想服用补药,那么陶隐居的《太清方》一书中收录的药方十分完备,但要必须要精心挑选,不可轻率。

最近有一个名叫王爱州的人在邺城学服松脂,因为没有节制,导致肠子堵塞而死,被药物所害的人是很多的。

颜氏家训【欲求长生先须虑祸】

养生的人首先必须考虑避免祸患,保全身家性命,获得了生命,然后才能去保养它,不要白白地保养那不存在的生命。

单豹非常重视养身,却因外部发生的灾祸而送命;张毅很重视防备外来的伤害,却因为体内发病而丧失了生命,这都是古人留下的教训。

嵇康著有《养生》一书,但是因为他为人傲慢,最后被杀;石崇希望通过服药延年益寿,却因贪得无厌而招致杀身之祸,这些都是古人不明事理的例子。

颜氏家训【舍生取义君子无怨】

不可以不珍惜生命,也不可以苟且偷生。

走上危险可怕的道路,做下招灾蒙难的事情,追求欲望的满足而损伤身体,遭受谗言而枉送性命,这是君子所惋惜的;如果是奉行忠孝而被杀害,施行仁义而获罪责,为了保全家而丧失生命,为了拯救国家而捐躯,这些都是君子不会反对的。

自从梁朝乱离以来,我看见那些有名望的官吏和贤能的文士,面对危难苟且偷生,最终无法获救,白白地自找羞辱,真是令人愤懑。

候景之乱时,王公将相,很多人都受到污辱,或者遭到刑罚,妃嫔、公主、姬妾,几乎无法保全。

只有吴郡太守张嵊,兴师讨贼没有取得成功,被叛贼杀害,但他面对死亡的时候,面不改色,丝毫没有屈服的表现;还有鄱阳王世子萧嗣的妻子谢夫人,登上房屋怒骂群贼,被乱箭射死。

谢夫人是谢遵的女儿。

为什么要那些官吏文士做到操守德行贤良明智就那么困难呢?为什么侍婢、小妾舍生取义竟如此容易?真是可悲啊!

颜氏家训【儒释两教本为一体】

佛家所说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事情,是可靠而有根据的,我们家世代皈依佛教,不可轻忽怠慢。

佛教中的精妙内容,都记载在佛经中,我就不用再转述赞美了;只是怕你们记得还不牢固,所以再稍加劝勉诱导一下。

具备了四尘和五荫,即色、香、味、触四种感觉能力和色、受、想、行、识五种认识能力就可以剖析世间万物的奥秘,借助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六舟和三驾声闻、缘觉、菩萨,就可以去普度众生:让众生通过种种戒行,归依于虚空的境界;通过种种法门,进入美好的彼岸。

其中的辩才和智慧,难道只能与儒家的七经及诸子百家的广博相提并论吗?佛教的最高境界,显然是尧、舜、周公、孔子等人都无法企及的。

作为内教的佛学和作为外教的儒学,本来同为一体,经过逐渐演变,两者教义有别,深浅程度不同。

佛教经典的初学阶段,设有五种禁戒,而儒家经典所讲的仁、义、礼、智、信,都与它们相符合。

仁就是不杀生的禁戒,义就是不偷盗的禁戒,礼就是不邪恶的禁戒,智就是不酗酒的禁戒,信就是不虚妄的禁戒。

至于像狩猎、征战、饮宴、刑罚等行为,根据老百姓的天性,不能一下子都根除掉,只能让它们有节制的存在,不至泛滥成灾。

归依周公、孔子却违背放弃佛教,是多么糊涂啊!

颜氏家训【遥大之物不可度量】

我这样解释第一种指责:极远极大的东西,难道可以测量吗?现在人们所知道的,没有比对天地更熟悉的了。

天是由各种云气积聚而成,地是土块堆积而成,太阳是阳刚之气的精华,月亮是阴柔之气的精华,星星是宇宙万物的精华,这是儒家所信服的说法。

星星有时会坠落下来,就变成了石头。

但是,这万物的精华如果是石头,就不应该有光亮,而且又很沉重,靠什么把它们悬挂在天上呢?一颗星星的直径,大的有一百里,星宿之间相隔数万里,直径一百里的物体,相隔万里连成一片,它们纵横交错,竟然都保持一定的形态而没有盈缩的变化。

再说,星星与太阳、月亮相比,它们的形状、色泽都相同,只是大小不同而已,既然如此,那么太阳、月亮也应当是石头吗?石头既然是那样坚固,那太阳中的三足乌和蟾蜍、玉兔又如何存身呢?难道石头在大气中能够自行运转吗?如果太阳、月亮和星星都是气体,那么气体很轻浮,它们就应当与天空合而为一,围绕大地来回环绕转动,就不可能互相交错,这运行中间的速度按理应该是一样的,但为什么太阳、月亮、五星、二十八宿,它们运行时各有各的度数,移动的速度并不一致呢?难道气体坠落的时候,就突然变成石头了吗?大地既然是浊气下降凝集成的物质,按道理来说应该是沉重的,但如果往地下挖土,却能够挖出泉水来,说明大地是浮在水上的;那么,积水的下面又有什么东西呢?长江、黄河及众多的山泉都是从哪里发源的?它们向东流人大海,那海水为什么不溢出来?据说海水是通过归塘、尾闾摊泄出去的,那它们最终又到何处去了呢?如果说海水是被东海沃焦山的石头烧掉的,那沃焦山的石头又是由什么点燃的呢?潮汐的涨落,是靠谁来控制呢?银河悬挂在天空,为什么不会散落下来?水是往低处流的,为什么又会上升到天空中去?天地刚刚开辟的时候,就有了星宿,那时九州和各国都还能没有划分,开始区别疆域划分原野时以什么作为轨迹呢?封邦建国以来,又是谁在进行分割呢?诸侯国有增有减,天上星宿的位置却没见什么改变,这中间人世的吉凶祸福,照样不断发生。

天地这么大,星宿这么多,为什么以天上星宿的位置,来划分地上州郡的区域只限于中原呢?与匈奴的疆域对应的星星叫做旄头,那么,像西胡、东越、雕题、交趾这些地区,就被上天所抛弃了吗?对上述种种问题进行探求,至今没有人能弄明白,怎么能要求人间的寻常事情,一定要合乎宇宙之外的事理?

颜氏家训【凡人之信唯耳与目】

一般人只相信自己耳闻目睹的事物,眼见与耳闻之外的事物一概加以怀疑。

儒家对天的看法就有好几种:有的人认为天包着地;有的人认为天盖着地;有的人则认为日月众星自然飘浮于虚空之中;有的认为天际与海水相接,地就在海水之中;此外,认为北斗七星绕着北极星转动,是靠那斗枢作为转动轴。

以上种种事情,如果能让人们亲眼所见,就不应该有这么多的看法;如果是凭推测度量,那怎么能以此作为依据呢?为什么偏偏相信凡人的臆测之说而怀疑佛门学说的精妙教义呢?为什么就认定世上绝不可能有像恒河中的沙粒那么多的世界,像灰尘那样多的劫波呢?邹衍也认为除了中国之外,世上还有其它九州的说法。

山里的人是不相信世上有像树木那样大的鱼,海上的人不相信世上有像鱼那样大的树木;汉武帝不相信续弦胶可以粘合断裂的弓弦和刀剑;魏文帝不相信世上有耐火的石棉布。

胡人看见锦缎,不相信这是蚕吃了桑叶后所吐的丝做成的;从前我在江南的时候,不相信世上有能够容纳一千人的毡帐,等到了河北,才发现这里有人不相信世上有能装载二万斛货物的大船:而这些都得到了事实的验证。

颜氏家训【人力神奇神力通天】

世上的巫师及懂得各种法术的人能够穿行火焰,在刀刃上行走,种下一粒瓜籽立刻就能丰收,水井可以到处随意挪动,一瞬间就千变万化。

人的力量,尚且能达到如此地步,何况神佛施展他们的本领,当然更是不可思议:那高达千里的幢旗,广达数千里的莲座,变化出极乐世界,涌现出神奇的宝塔等等。

颜氏家训【善恶之行祸福所归】

我这样解释第二种指责:我相信因果报应之说的种种证据,就好像身体和影子,声音与回声一样可以验证。

我亲耳听到和亲眼看到类似的事情已经非常多了。

有时报应之所以未发生,或许是当事者诚心不足,或许是因与果还没发生感应,如果因为这样报应推迟了,则早晚终会得到应验的。

一个人善与恶的行为,将分别决定他福与祸的报应。

中国的九流和诸子百家,都持有与此相同的观点,怎么能单单认为佛经所说虚妄的呢?像项橐、颜回的短命而死,伯夷、原宪的挨饿受冻;盗跖、庄蹻获得长寿;齐景公、桓魅的富足强大,如果我们把这看成是他们的前辈的善业或恶业的报应寄托在后代身上,道理就说得通了。

如果因为有人行善而偶然遭祸,做坏事的人意外得福,你便产生怨恨之心,认为因果报应之说只是一种欺诈蒙骗,那就好比是说尧、舜的事迹是虚假的,周公、孔子的话也不可靠,那你又能相信什么?又凭什么去立身处世呢?

颜氏家训【其于戒行何责精洁】

我这样解释第三种指责:自开天辟地以来,不善良的人多而善良的人少,怎么能够要求每一位僧人都是清白高尚的呢?有些人明明看见了那些名僧们的高尚德行,却抛在一边不予称扬;但若是看到那些平庸的僧人的粗俗行为,就竭力指责诋毁。

况且,学习的人不用功,难道是教育者的过错吗?那些平庸的僧人学习佛经、戒律,与世人学习《诗经》、《礼记》有什么两样?如果用《诗经》、《礼记》中的要求来衡量朝廷中的官员,恐怕没有几个是符合标准的;同样的,用佛经、戒律中的禁条,来衡量这些出家人,怎么能够只要求他们不违反戒律呢?而且,那些缺乏道德的官员们,仍然能够获取高官厚禄;那些犯戒的僧侣们,又何必对自己接受供养感到惭愧呢?他们对于佛教的戒行,自然难免有违犯的时候。

但他们一旦披上法衣,就算进入了僧侣的行业,一年到头吃斋念佛、讲经修行,比起世俗之人来说,其高低的程度远胜过高山与深海的差距。

颜氏家训【儒家君子不尚杀生】

儒家的君子,都远离厨房,因为他们不忍心看见活的禽兽被杀死,他们若是听到禽兽的惨叫声,就不忍吃它们的肉。

像高柴、折像这两个人,虽然他们并不了解佛教的教义,但都能做到不杀生,这就是仁慈的人天生的善心。

凡是有生命的东西,没有不爱惜自己生命的,一定要努力做到不杀生。

喜好杀生的人,临死会受到报应,子孙也跟着遭殃,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不能全部记录下来,本文末尾简单举几个例子。

梁朝有一个人,常常拿鸡蛋清和在水里洗头发,说这样可使头发富有光泽,每洗一次就要用去二三十枚蛋。

他临死时,只听见头发中传出几千只雏鸡的啾啾叫声。

江陵有个姓刘的人,以卖鳝鱼羹为生。

后来生了一小孩,长了个鳝鱼头,从颈部以下,才是人形。

王克在永嘉任太守的时候,有人送了一只羊给他,他就邀集宾客来举办宴会。

那羊突然挣脱绳子,奔到位客人面前,先跪下拜了两拜,便钻到客人怀里去。

这位客人竟然毫不理会,坚持不为这只羊求情。

会儿,那只羊就被拉去宰杀后做成羊肉汤,先送到那位客人面前。

他刚夹起一块肉送人口中,像是直接进入皮肉,在全身运行,这位客人痛苦号叫,说出刚才羊向他求救的事,然后发出几声羊叫便死去。

梁孝元帝在江州的时候,有位望蔡县的县令,当时遇到了刘敬躬的叛乱,县署被烧毁,他就到寺庙去寄住。

百姓将一头牛、几缸酒作为礼物送给他。

县令叫人把牛绑在柱子上,搬掉佛像,准备坐席,在佛堂上接待宾客。

就在人们准备杀牛的时候,那牛就挣脱绳子,径直跑到台阶前向县令跪拜求情,县令大笑,让旁边的侍从把牛拉下去宰了。

饱餐了一顿牛肉美酒后,那县令就在屋檐下睡觉,会儿睡醒后他觉得身上发痒,就到处抓痒,后来这皮肤病发展成恶疮,十多年后县令便因病而死了。

杨思达任西阳郡太守的时候,正值侯景之乱,又遇到旱灾,饥民们便到田里来偷麦子。

杨思达就派了位部属去看守麦田.凡抓到偷麦子的人,就砍掉他们的手,一共砍了十几个人的手。

后来那个部属生了个男孩,天生就没有手。

齐朝有位担任奉朝的人,家中非常豪华奢侈。

不是他亲手宰杀的牛,他就觉得吃起来不够美味。

这位奉朝刚到三十几岁时得了重病,看见许多牛朝他奔来,他觉得全身就像刀割般疼痛,最后号叫着死去。

江陵的高伟,随我一同到齐国,几年以来,他都到幽州的湖泊中捕鱼。

后来生了病,常常看见成群结队的鱼来咬他,最后也死去了。

颜氏家训【不识仁义不可为邻】

世间有一种无知的人,不懂得仁义,也不知道富贵都由天命。

为儿子娶媳妇,恨媳妇的嫁妆太少,仗着自己当公婆的尊贵身份,怀着毒蛇般的心态,对媳妇恶意辱骂,不懂得忌讳,甚至谩骂侮辱媳妇的父母,这反而是教媳妇不用孝顺自己,也不顾她的怨恨。

只知道疼爱自己的子女,不知道爱护自己的儿媳。

像这种人,阴曹会把它的罪过记载下来,鬼神也会减掉他的注定寿命。

千万不可与这种人做邻居,更何况与这种人交朋友呢?还是躲他远点吧!

颜氏家训【不识荇菜可笑之至】

《诗经》上有诗句说:参差荇菜。

《尔雅》解释说:荇菜,就是接余。

荇字有时也写作莕,前代学者们的解释都说:荇菜就是一种水草,圆叶细茎,其高低随水的深浅而定,现在凡是有水的地方都有荇菜,它那黄色的花就像莼菜,江南民间也称它为猪莼或荇菜。

刘芳对此都有详细的注解。

而北方地区的一般人大都不认识这种植物,博士们都把《诗经》中所说的参差荇菜认作苋菜,把人苋叫作人荇,也太可笑了。

j458.cOM更多名言名句小编推荐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5】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5】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人有忧疾便呼父母】

人一旦遇到有忧愁疾病,就开始呼喊天地,呼喊父母,自古以来都是这样。

现在的人讲究避讳,处处比古人来得严格。

而江东的士族庶族,悲痛时就叫祢。

祢是已故父亲的庙号,父亲在世的时候都不可以这么叫,那么父亲死后又怎么能随便呼叫呢?

《仓颉篇》中有倄字,《训诂》中是这样描述的:倄是痛苦时发出的声音,读作羽罪反。

现在北方人伤痛的时候就叫倄。

《声类》里面将这个字的音读作耒反,现在南方人在悲痛的时候也会这样喊。

这两个音随人们的乡俗而定,两者都是可以的。

颜氏家训【一人受劾举家伸冤】

在梁朝,那些被拘囚弹劾的官员,他的子孙、兄弟、侄儿,都要连续三天光着脚到朝廷请罪,如果子孙当中有做官的,就要主动请求解除官职。

他的儿子们则要穿上草鞋和粗布衣服,蓬头垢面惶恐不安地守候在街道上,见到办案的官员,就不停地叩头,以至于满地都是血,他们要为自己的父亲申诉冤屈。

如果他们的父亲被发配去服苦役,他们就一起在官署门口搭个草棚居住,不敢在家中安居,直到十几天后,官府的人来驱赶,他们才肯离开。

江南地区各位宪司拥有弹劾官吏权力的,案情虽然并不严重,但如果官吏是因为违背教义而遭到宪司的污辱,或者因此被拘囚而身死狱中,两家就会结下怨仇,双方的子孙三代都不相往来。

到洽是御史中丞,他有弹劾刘孝绰的打算,到洽的哥哥到溉与刘孝绰关系友善,到溉苦苦规劝他不要弹劾刘孝绰,但最终未能如愿,到溉只好流泪向刘孝绰分手道别。

颜氏家训【父危子拘母病儿泣】

兵器属于凶器,战争存在危险,两者都不安全。

古时候,天子穿上丧服去统领军队,将军率军出征之前要凿一扇凶门并从此门出去。

某人的父祖伯叔如果在军队里,他就应该自我约束,不应该参加奏乐、宴会以及婚礼冠礼等吉庆活动。

如果长辈被围困在城邑之中,晚辈就应该是面容憔悴,除掉饰物器玩,常常流露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神情。

如果父母病重,所要请的医生虽然年纪轻、地位低,但他也应该流着泪向医生下拜,以此求得对方的怜悯。

梁孝元帝在江洲的时候,曾经身染重病,太子方等就亲自拜见过中兵参军李猷。

颜氏家训【结拜兄弟志均义敌】

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能够结拜为兄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必须是志同道合,对朋友始终如一的人,才能结拜。

然后,就要让自己的孩子向结义兄弟伏地下拜,并称呼对方为丈人,这样做是为了表达孩子对父亲朋友的敬意。

同时,自己对结义兄弟的父母亲,也应该以礼相待。

我发现北方人对待此事非常轻率,即便是两个陌路相逢的人,也可以结为兄弟,只问问对方的年龄,看看对方的外表,也不斟酌一下是否妥当,甚至还有与自己父辈的人结拜为兄弟,或者把子侄辈当成弟弟的。

颜氏家训【门不停宾以礼相待】

从前,周公为了随时接待来访的贫寒之士,三次将正在洗的头发挽起来,三次将正在吃的食物吐出来,一天之内曾经接见了七十多人。

而晋文公则以正在沐浴为借口拒绝接见下人竖头须,以致遭来图反的嘲笑。

对于古人来说,及时会见家中的宾客,是为人的可贵之处。

那些缺乏良好教养的家庭,看门人也没有礼貌,客人来访的时候,他们就以主人正在睡觉、吃饭或生气为借口,拒绝为客人通报,这种事情对于江南人来说是一种耻辱。

黄门侍郎裴之礼,被称作士大夫的楷模,如果他发现家中的。

仆人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宾客,他会当着客人的面用棍子抽打仆人一顿。

他家中的门子和仆人在接待客人的时候,礼仪进退,表隋言辞,严肃恭敬,与主人对待宾客的态度没什么两样。

颜氏家训【君子慎交利于言行】

古人说:一千年出一个圣人,也就像从早到晚那么快了;五百年出一个贤士,也就像一个紧接一个那么多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圣贤非常难得,竟稀少到这种地步。

如果遇到了人世罕见的明达君子,怎么能不去亲近仰慕他呢?我出生在乱世年代,在兵荒马乱中长大,一生都在四处漂泊,见闻识广,但凡遇到有名望的贤人,都会心醉神迷、向往钦慕对方。

人在年轻的时候,思想和性情都还没有定型,与那情投意合的朋友朝夕相伴,就会受到他们的熏陶濡染,即使没有专门去效仿别人,但在潜移默化中,自己的言行举止自然就跟朋友相似了。

何况操守德行和本领技能,是明显容易学到的东西呢!因此,与品行良好的人住在一起,就像进人满是芝草兰花的屋子中一样,时间久了,自己也变得芬芳起来;与品行恶劣的人住在一起,就像进人满是鲍鱼的店铺中一样,时间久了,自己也会染上一身臭味。

墨子悲叹人们将丝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君子在结交朋友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

孔子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像颜回、闵损那样的贤人,一辈子也难得遇上一位!所以,只要比我强的人,就值得我敬重他了。

颜氏家训【贵耳贱目世人之弊】

世人有很多弊病,看重谣言传闻那样的东西,却轻视自己亲眼看到的东西,看重远处的事物,却轻视身边的事物。

从小和自己一起长大的人,如果其中有贤能聪明的,人们就怠慢侮弄他,而不以礼相待;而对于那些身处他乡异地的人,稍微有一点名声,大家就会马上伸长脖子、踮起脚跟,如饥似渴地盼望。

他们评说人家的优劣,谈论人家的得失,或许远处的还不如身边的人呢!所以,鲁国的人称孔子为东家丘。

从前,虞国的宫之奇比国君略大几岁,国君与他相熟,不肯采纳他的意见,最终导致国家灭亡,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我们不可不牢记于心。

颜氏家训【窃人之美古人所耻】

采用了一个人的意见,却不能够厚待这个人,古人认为种行为是非常可耻的。

凡从别人那里采纳一个建议或者在另0人的帮助下完成一件事情,都应该赞扬对方,不应该把从别人那里窃取的成果占为己有;即使是地位低下、身份卑贱的人,也一定要肯定对方的功劳。

窃取别人的钱财会遭到刑罚的处置;窃取别人的成果则会遭到鬼神的惩罚。

颜氏家训【伯乐相马唯才是举】

以前,梁孝元帝在荆州的时候,那里有一个叫丁觇的人,洪亭人氏,他非常擅长写文章,草书和隶书更是不在话下;梁孝元帝将公文全部交给他来抄写。

军府中的人都认为丁觇的地位低下,个个都看不起他,他们认为让自己的子弟去临习丁觇的书法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当时流行这样一句话:丁君写满十张纸也抵不上王褒写上几个字。

我非常喜爱他的书法,常常把它们珍藏起来。

梁孝元帝曾经派典签惠编送文章给祭酒萧子云看,萧子云就问惠编:君王最近赐送给我的书信和诗歌,书法非常漂亮,那书写的人真是一位高手,他叫什么名字?怎么都没有一点名声呢?

惠编把实情都告诉他。

萧子云感叹道:这个人真是后生难比啊,竟然不被世人所称道,也算是奇事一桩。

从此,听说这件事的人才渐渐地对丁觇刮目相看。

后来,丁觇渐渐升任到尚书仪曹郎的位置,最后任晋安王侍读,跟随晋安王东行。

等到江陵陷落的时候,文书信札大量失散流失。

不久之后,丁觇便在扬州去世了。

而那些过去轻视他的人,再想得到他的一纸墨迹也不可能了。

颜氏家训【贤才所系国之存亡】

侯景刚攻入建业城的时候,虽然台门紧紧关闭,但所有的官吏百姓都惊恐不安,人人自身难保。

太子左卫率羊侃坐镇东掖门,分兵部署,策划抵抗事宜,仅仅用了一个晚上就全都安排妥当了,于是才争取到一百多天的时间来抵抗凶恶的叛军。

当时,台城内一共有四万多人,其中王公大臣不少于一百人,他们都是依靠羊侃一个人来安定局面的,他们之间的差距是如此之大。

古人说:巢父、许由把天下都推辞掉了;市侩庸人则为了一点小钱而争夺不休。

两者之间的差距也悬殊太大了。

齐朝文宣帝即位几年后,便整天沉湎于酒色,放纵恣雎根本不把法纪放在眼里。

庆幸的是,他能将政事授权于尚书令杨遵彦处理,朝野相安无事,各种事务都被安排得十分妥当,任何人都没有意见,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天保之朝结束。

杨遵彦后来被齐孝昭帝杀害,国家的刑律政令从此就丧失了效力。

斛律明月是齐朝的重臣,无罪被杀,军队将士因此而人心涣散,周国才萌生了吞并齐国的念头。

在关中一带,百姓至今还对斛律明月称赞不已。

这个人用兵,哪里只是众望所归而已啊!他的生死决定了国家的存亡。

张延隽任晋州行台左丞时,统率众多将士,镇守安抚疆界,储藏聚集物资,爱护救助百姓,他的声望威严足以与一个国家相匹敌。

那些卑鄙小人不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就联合起来排挤他。

他被人取代以后,国家上下一片混乱,周国军队一起进兵齐国,晋州首先被平定。

齐国灭亡的迹象,就从这里开始了。

颜氏家训【不学无术一生愧辱】

自古以来,那些贤明的君主,还必须勤奋学习,更何况是平凡的人呢?经书史书中关于这类事情的记载数不胜数,我也不能一一举例,姑且举一些近世的主要事例来启发点悟你们。

现在士大夫的子弟,几岁以后,都要接受教育,其中,学得多的已学到了《礼经》、《左传》。

学得少的,也已经把《诗经》、《论语》都学完了。

等他们到了结婚的年龄时,体质性情逐渐成型,趁这个时候,就要对他们加倍进行训导诱诲。

有志气的人,就能经受磨练,成就事业,而那些没有志向的,从此懈怠起来,就成了平庸的人。

人生在世,应该从事一定的工作:农民算计耕作,商贩谈论买卖,工匠精心制作各种器物,艺人研习各种技艺,武士练习骑马射箭,文人讲解儒家经书。

我常常见到一些士大夫,他们不屑于务农和经商,又缺乏手工艺方面的本事。

射箭连一层铠甲也射不穿,动笔只会写自己的名字,整天酒足饭饱,无所事事,以此消磨时光,虚度一生。

还有的人凭借祖上流传下来的功业,得到一官半职,便自我满足,完全忘记了学习;碰上有吉凶大事,议论起得失来,就张口结舌,茫然不知所措,就好像坠人云雾中一样。

在各种公私宴会的场合,别人谈古论今,赋诗言志,他却低着头不说话,只是打呵欠、伸懒腰。

有见识的旁观者,都替他害臊,恨不能钻到地下去,这些人为什么不花几年工夫刻苦学习,而要一生遭受别人的羞辱呢!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9】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9】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文涉地理必须恰当】

文章中有关地理的内容,必须要准确恰当。

梁简文帝写的《雁门太守行》却说:鹅军攻日遂,燕骑荡康居,大宛归善马,小月送降书。

把匈奴日逐王与康居、大宛、小月氏这些互不相干的事都扯到雁门郡来了。

萧子晖的《陇头水》说,天寒陇水急,散漫俱分泻,北注徂黄龙,东流会白马。

黄龙在漠北,白马在河南,与陇水毫不相干。

这也算是明珠中的毛病,美玉中的瑕疵,应该慎重对待了。

颜氏家训【评价诗文见仁见智】

王籍《人若耶溪》诗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江南文人认为这两句诗无与伦比,没有任何人对此持有异议。

晋简文帝吟咏这两句诗后,久久不能忘怀;梁孝元帝诵读玩味之后,认为再也没有人可以写得出这样的佳作,以致在《怀旧志》中把它收入《王籍传》。

范阳的卢询祖是邺下才俊之士。

他说:这两句诗不像样子,根本看不出作者有什么才能。

魏收也赞成他的意见。

《诗经》说: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毛诗诂训传》说:意思是安静而不嘈杂。

我时常赞叹这个见解,觉得他解释得很有情致,王籍的诗句就是由此产生的。

兰陵萧悫是梁朝上黄侯的儿子,擅长写诗。

他曾经写了一首《秋诗》,其中有这样两句: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当时的人都不欣赏这首诗。

我却喜欢这两句诗的空远闲散,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宛然在眼前。

颍川荀仲举、琅琊诸葛汉也认为如此。

而卢思道之类的人却并不欣赏这两句诗。

何逊的诗歌确实可以称得上清新奇妙,颇多生动形象的语句,邺下那些论诗者,却不满他的诗用心太苦,多了些衰冷萧瑟之气,没有刘孝绰的诗歌那样雍容华贵。

即使这样,刘孝绰还是很嫉妒他,平时诵读何逊的诗,常常讥讽说:蘧居响北阙,姬姬不道车。

他又撰写了《诗苑》一书,只选取了何逊的两篇,当时人都讽刺他不够大度。

刘孝绰当时已经很有名望了,没有什么谦让可言,他只佩服谢胱,常常把谢脁的诗放在桌子上,起居之时,常常朗诵玩味。

简文帝喜欢陶渊明的诗文,也和刘孝绰的做法一样。

江南俗语说:梁朝有三何,子朗写的诗最好。

三何,指何逊、何思澄及何子郎。

何子朗的诗歌确实是清新奇巧。

何思澄游览庐山时,常常有佳作产生,在当时也是超群绝伦的。

颜氏家训【名之与实如影随形】

名声与实际,就好像形体与影子的关系一样。

德才兼备的人,名声必然美好;容貌秀丽的人,则影子也必然美丽。

现在某些人不注重身心修养,却企求名声传扬,就好比容貌丑陋却要求镜子中出现漂亮的影子一样。

德行高的人不在乎名声,一般人努力树立名声,没有德行的人竭力窃取名声。

将名声遗忘的人,能够认识事物的规律,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因而享受鬼神的赐福、保佑,这并不是靠追求而得到的;想要树立名声的人,努力提高品德修养,谨慎行事,担心自己的荣誉不能显扬,所以对名声是不会谦让的;窃取名声的人,貌似忠厚,而实际上比较奸诈,谋求浮华之人虚假的赞誉,因此是不会得到真正的好名声的。

颜氏家训【言过其实弄巧成拙】

人脚所踩的地方,只要有几寸就已经足够了,然而在咫尺宽的山路上行走,经常会在山崖上失足跌落,从很小的独木桥上掉人河中被淹没,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因为没有可活动的余地。

人要在社会上立足也是这个道理。

最真诚的话,别人不一定会相信;最纯洁的行为,别人往往会产生怀疑,都是因为这类言论、行动,没留余地。

我每次遭到别人的诋毁,都常常这么责备自己。

如果能开辟平坦的大道,加宽渡河的浮桥,就能像子路那样,说话真实可信,胜似诸侯登坛结盟的誓约;像赵熹那样招降对方的城池,便胜过冲锋陷阵的猛将。

颜氏家训【一伪既出百诚尽丧】

我看世上有些人,在名声树立之后,就聚敛钱财,在信誉显露之后,就不再信守诺言,不知道自己说的话自相矛盾。

虑子贱说:内心的诚意,总会从外表显露出来。

人的虚实真伪虽然藏在内心,但都会从他的形迹中显露出来,只是没有仔细观察罢了。

一旦通过考察来鉴别,那么,再巧妙的伪装,也会被人识破,他蒙受的羞辱就大了。

伯石曾经三次推却卿的册封,王莽也曾一再辞谢大司马的任命,当时,他们都自以为伪装得很巧妙周密。

后人把他俩的言行记载下来,世代流传,让人读后为之毛骨悚然。

最近有位大官,因为孝顺而闻名,他前后两次服丧,由于过度悲伤而伤了身体,他的孝心可以说是超乎常人了。

但在守丧期间,他曾经把巴豆涂在脸上,使脸上长出了疮疤,以此来证明他哭泣得十分悲伤。

他身边的童仆,却没有为他保守这个秘密,使人们对他诸方面所表露的孝心,都产生了怀疑。

因为一件事情作假而使得一百件诚实的事情也失去别人信任,这是由于贪求名声不知满足而造成的啊!

颜氏家训【贪图虚名终露其情】

有一位士族子弟,只读了二三百卷的书,天生迟钝笨拙,但家世殷实富有,很有些骄矜自负,经常以美酒、牛肉及珍玩来结交名流雅士,得到他好处的人,就争相吹捧他。

朝廷以为他真的很有才学,曾经派他出国访问。

东莱王韩晋明,非常喜欢文学,他怀疑这位土族的诗文并不是他自己写的,就设宴与他交谈,想当面考考他。

宴会那天,气氛欢乐和谐,文人们聚集一堂,大家连缀音韵,提笔写诗。

这位世族拿起笔很快赋诗一首。

但那诗歌却失去了以往的风格韵味。

众宾客尚在各自沉吟思考,始终没有人看得懂其中的意思。

韩晋明退席后感叹道:果然如我猜想的那样!韩又曾经问他说玉珽的上部像终葵,那应该是什么样子?

他却回答说:玉珽的头部弯曲圆转,那形状就像葵叶一样。

韩晋明是有学问的人,忍着笑把这件事告诉了我。

通过帮助自己的子弟修改润饰文章,以此抬高他们的名声和身价,这是最糟糕的事,一方面是因为你不可能持续下去,终究有露出真情的时候;另一方面是因为初学者一旦有了依靠,就越发不去努力钻研了。

颜氏家训【沽名钓誉难以为继】

邺下有一位年轻人,出任襄国县令,他十分勤勉踏实,对待公事尽心尽力,常常安抚救济百姓,以此博得好名声。

凡是有人被派去服行兵役,他都要去亲自握手送别,并且赠送他们梨子、枣子、糕饼等食品,与每个人发表临别赠言说:这是上司的命令,有劳各位了,我实在不忍心。

担心你们路上饥渴,所以拿这点薄礼略表思念之情。

百姓们因此称颂他,对他赞不绝口。

等到他升任泗州别驾的时候,这类费用越来越多,不可能做得面面俱到,一旦表现出虚情假意,就难以继续下去,结果原有的名声也损坏了。

颜氏家训【修善立名筑室树果】

有人这样问我:一个人的灵魂和形体消失之后,遗留在世上的名声,也就像蝉蜕下的壳,蛇蜕掉的皮,鸟兽留下的足迹一样,这与死者已经毫不相干了,而圣人为什么还要把它们作为典范来教育人呢?

我回答说:那是为了勉励大家啊,勉励一个人去树立好的名声,就可以得到好结果。

况且我们勉励大家效仿伯夷,成千上万的人就可以树立起清廉的风气;勉励大家效仿季札,成千上万的人就可以树立起仁爱的风气;勉励大家效仿柳下惠,成千上万的人就可以树立起坚贞的风气;勉励大家效仿史鱼,成千上万的人就可以树立起刚直的风气。

所以圣人希望世上芸芸众生,不论其天资禀赋的差异,都纷纷效仿他们,使这种风气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这难道不是一件大事吗?世间芸芸众生都是爱慕名声的,应该根据他们的这种感情而引导其走上正道。

或许还可以这样说,祖父辈的美好名声和荣誉,也好比是子孙们的冠冕服饰和高楼大厦,从古到今,得到它的庇荫的人也够多了。

那些广修善事以树立名声的人,就好比是建筑房屋栽种果树一样,不仅生前能够得到好处,而且死后还能造福后代。

那些急功近利的人,就不明白这个道理,如果他们死后的名声能够与那些魂魄一起升华,与松柏一样长青不衰的贤人相比话,那就是怪事了!

颜氏家训【恪尽职守造福于民】

君子为人处世,贵在对社会能够有所贡献,不能只是高谈空论,弹琴练字,以此耗费君主的俸禄官位。

国家在选择人才的时候,大体上不外乎以下六种:第一种是朝廷的官吏,他们能通晓政治法度,规划处理国家大事,学问渊博,品德高尚;第二种负责文书记事的官吏,他们能撰述典章,阐释彰明前人治乱兴革之由,使现在的人吸取古人的经验教训;第三种是军队中的官吏,他们多谋善断,精明强干,熟悉战阵之事;第四种是负责治安保卫的官吏,他们能通晓当地民风民俗,清政爱民;第五种是担任使命的官员,他们能洞察情况变化,择善而从,不辜负国君交付的使命;第六种是负责土木建筑的官吏,他们能计量功效,节约费用,开创筹划很有办法。

以上这些,都是勤于学习、有操守德行的人所能办到的。

人的资质各有高下,哪能要求一个人全部具备以上六种才能呢?只不过人人都应该明白自己的志向,能够在某个职位上尽好自己的责任,也就问心无愧了。

颜氏家训【勤涉世务士之根本】

我看世上那些武文舞墨的书生,品评古今,像指点掌中的物事一般,但要他们去做实事,却大都胜任不了。

他们生活在太平盛世,不知道会有丧国乱民的灾祸;在朝中做官,不懂得战争攻伐的急迫;有可靠的俸禄收入,不了解耕田种地的辛苦;地位处在吏民之上,不明白劳役的艰辛,所以他们难以适应社会,不会处理公务。

晋朝南渡后,朝廷优待士族,所以有才干的土族,都担任尚书令、尚书仆射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的官职,掌管机要大事,而其他那些只会舞文弄墨的士人,大都迂阔傲慢,华而不实,不接触实际事务;纵然有一些小小过失,也不忍心用鞭挞捶打来处罚他们,所以只能给他们名声清高的职位,就是庇护他们的短处。

至于尚书省的令史、主书、监帅,诸王身边的典签、省事,担任这类职务的都是熟悉官吏事务,能够履行职责的人,纵有不良表现,都可以鞭挞捶打,严加监督,所以这些人多被任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发挥他们的长处。

人往往不自量,世人都埋怨梁武帝父子亲近小人而疏远士大夫,这也就好像自己的眼珠子看不见自己的眼睫毛一样看不到自身的缺点。

颜氏家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梁朝的士大夫都爱好宽袍大带,戴大帽子,穿高跟木屐,外出就以车代步,回家就靠僮仆服侍,在城郊以内,都看不到有人骑马。

宣城王非常喜欢周弘正,于是送给他一匹果下马,他经常骑着这匹马外出,满朝官员都认为他过于放纵。

如果像尚书郎这样的官员骑马,就会被人检举弹劾。

到侯景之乱的时候,这些士大夫肌肤脆弱,筋骨柔嫩,不能承受步行的辛苦;体质虚弱、气血不足,又不能耐受寒冷或酷热,在仓猝变乱中暴病而死的,往往是这些人。

建康令王复,性隋温文尔雅,从未骑过马,看到马嘶叫腾跃,就感到震惊害怕,于是他就对别人说:这是老虎,为什么要把它叫作马呢?

当时的风气竟颓废到这种程度。

古人想了解农事的艰难,这大约体现了重视粮食、以农为本的思想。

民以食为天,老百姓没有粮食就不能生存,三天不吃饭,恐怕父子之间也没有多余的力气互相救助了。

种一茬庄稼,要经过耕地、播种、锄草、松土、收割、运载、脱粒、簸扬等多道工序,然后才能把粮食放人仓库,怎能轻视农业而重视商业呢?江南朝廷的士大夫们,是随着晋朝的复兴,渡江南来,最后客居异乡,到现在已经历了八九代了,还从来没有人从事农业生产,而是完全依靠俸禄生活。

即使有土地,也都是交给僮仆们耕种,自己从未亲眼看见翻一尺土,插一株苗;不知道什么时候该播种,什么时候该收割,哪能懂得世上的其它事务呢?所以他们做官就不识时务,理家不会经营,这都是生活悠闲带来的危害!

颜氏家训【多为少善不如执一】

古代有一尊铜人,背上刻着几个字,说:不要多说话,话说得越多,灾难也就越多;不要多管闲事,管的闲事越多,所面临的祸患也就越多。

这则训诫说得太好了。

善于奔跑的动物就不让它长出翅膀,善于飞行的动物就不让它长出前肢,头上长角的动物就不让它长出上齿,后肢发达的动物就让它前肢退化,大概大自然的法则就是不让它们同时具备所有的特长吧。

古人说:想要做很多事情,但是每一件都不能够做好,那就不如专心干好一件事;老鼠有五种本领,但都很难派上用场。

近代有两个人,都是聪明的人,兴趣广泛,结果没有在任何领域中成名,经学经不起别人的提问;史学经不起与人讨论;文章达不到编成文集流传于世的水准;书法没有达到让人保存鉴赏地水平;为人占卜算卦,算了六次只有三次是对的;替人看病,看了十个只有五个痊愈了;音乐水准在数十人之下,射箭本领在千百人之中,天文、绘画、棋艺、鲜卑话、胡人文字、煎胡桃油、炼锡成银,像这一类的技艺,也略微了解一个大概,却都不精通熟悉。

真是可惜啊,以他们这样的聪明才智,如果能专心做好一件事情,那一定会达到精妙的地步。

颜氏家训【上书陈事君子不为】

向君主上书陈述意见,起源于战国时代,到了西汉、东汉的时候,这种风气更加盛行。

推究它的体度:指责国君长短是属于谏诤一类;揭露群臣得失是属于讼诉一类;陈述国家利害是属于对策一类;利用私情来打动对方属于游说一类。

总括这四类类型,都是靠贩卖忠心来求取地位,靠出售言论来谋取利禄。

他们陈述的意见可能没有一点好处,反而有意想不到的困扰,即使有幸能感悟国君,陈述的意见符合时宜而被采纳,开始或许能够得到丰厚的奖赏,但最终还是会遭到无法预测的诛罚,就像严助、朱买臣、吾丘寿王、主父偃这类人,是非常多的。

优秀的史官所记载的,只是选取了其中那些狂狷耿介、敢于评论时政得失的人罢了,但这些都不是谨守清规戒律的世家君子所能做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那些德才兼备的人都耻于做这种事。

那些守候在宫门外向国君献书言计的,大多是空疏浅薄,自吹自擂之人,其中没有治理国家的纲领,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十条意见里面,没有一条值得采纳的,即使个别建议切合实际情况,也已经是帝王早已明白的道理,并不是大家不知道,只是忧虑知道了而不能去实行。

有时上书的人在建议里藏有私心而被人揭发,当面与人应答对证,事情的发展反复变化,当事人此时反而是时时担惊受怕,纵然国君出于对外维持朝廷声誉教化的考虑,或许能原谅他们,他们也只能算是侥幸获免的人,是不值得与他们为伍的。

颜氏家训【就养有方思不出位】

直言进谏的人,在于纠正国君过失,一定要站在该进谏的地方,然后才尽其规劝辅佐国君的责任,不容许苟且偷安,不过问政事。

至于侍奉国君主要的方法,应各司其职,所考虑的问题不要超出自己的职务范围,如果超越自己的职位去冒犯国君,那就会成为朝廷的罪人。

所以《礼记表记》上说:侍奉国君,如果因和君主的关系疏远而去进谏,那就形同谄媚了;如果因和君主的关系密切却不去进谏,那就是无功受禄。

《论语子张》上说;没有取得国君的信任就去进谏,国君就会以为你在诽谤他。

颜氏家训【守道崇德蓄价待时】

君子应该谨守正道、尊崇道德,蓄养声望,等待时机。

一个人如果一辈子得不到官职,就只能听天由命。

有人自己去索求奔走,不顾廉耻,与别人比较才能;居功傲物,声色俱厉,怨这怨那,甚至有人抓住宰相的把柄相要挟,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酬谢;有人大声吵嚷,扰乱人们的视听,以这种方式求得被任用。

靠这些手段得到官职,就自以为很有才能,这与通过偷盗食物来填饱肚皮,通过窃取衣服来求得温暖有什么区别呢!世人看见那些急于与人比高低争权势的人获得官位,就说;不去索取,怎么能够获得官职呢?

他们不明白时运到来之时,即便你不去求取也会来的;他们看见那些恬静谦让却没有得到赏识的人,就说:不去争取怎么能成功呢?

他们不明白如果机遇还没来到,徒然追求是没有好处的。

世上那些不去索求却获得了,以及索求了却没有获得的人,哪能计算得清呢!

颜氏家训【买官显贵取贵一时】

北齐末年,那些想当官的人,大多用财物攀附外戚,通过受宠的妃嫔去求得官职。

被任命为地方官的人,官印绶带,光艳华丽;高车大马,辉煌显赫,荣耀九族,显赫一时。

一旦遭到执政者的怨恨,就会立即对他们进行侦探调查,那些因利得来的,必会也因利而遭到祸败,只要他们沾染一点世俗的不良风气,就背离了为官应有的严肃公正,掉人很深的陷阱里面,创伤难以愈合,纵然能免一死,家庭也难以摆脱破产的命运,那时再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我从南到北,没有对别人谈过一句有关自己身份地位的话,即使不能富贵显达,也不因此而怨天尤人。

颜氏家训【腹不可热肠不可冷】

王子晋兑:帮助别人做菜,能够品尝到美味;帮助别人争斗,难免要受到伤害。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看见别人做好事就可以参加,看见别人做坏事就要避开,不要拉帮结伙去做不义之事。

凡是对人有害的事,都不应该参与,但是一只走投无路的小鸟投入怀抱,仁慈的人总会怜悯它;何况遭受迫害的勇士来投靠,难道我应当抛弃他吗?伍子胥托渔夫摆渡相救,季布被人藏在广柳车中,孔融掩救张俭,孙嵩藏匿赵歧,这些事例都是前代所推崇的,也是我所奉行的。

就算因此得罪权贵,也心甘情愿,至于像郭解那样代替别人报仇,像灌夫那样为朋友怒骂并无理勒索窦婴的田产,那是游侠之徒做的事,不是君子应该干的,如果有大逆不道,犯上作乱的行为,因此而得罪君王与父母,就更不值得同情了。

亲友被危难所迫,不应当吝啬家里的财产;如果有人不怀好意,提出一些无理的请求,那就不是我们应该支持的了。

墨子的门徒,大家都说他们太热心,杨朱的同道,大家都说他们太薄情。

心肠不能冷漠,对人也不能太热情。

应当用仁义来节制自己的言行。

名句作为警示自己的句子,希望以上《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10】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想获取更多名句内容可以点击名言名句专题。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j458.com/a/2077094.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叹世万空歌顺口溜
下一篇 : 现代校园生活四字经幽默顺口溜
" 名言名句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