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在信息社会里,我们偶尔会收到朋友发来的或开心、或深度、或伤感的句子,句子虽短,表达的情感却十分饱满。你在寻找什么样的句子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老年人修身养性:老人莫争“控股权”》,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老年人修身养性:老人莫争“控股权”

【老人莫争控股权】

在中国人的传统家庭中,老人主宰一切:儿女婚姻,修房盖屋,重大家庭开支等,均由老人说了算,那时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现在已是商品社会,昔日的经济基础早已不复存在,家庭结构、经济支配权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已今非昔比。所以,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话语权等,自然也与从前大不一样。

农村的情况且不说,就城市而言,有退休金或掌握一定财产的老人,即使有钱,恐怕也不再是家庭的主宰者了。你的钱儿女可以要,你介绍的对象他们却可以不接受;你出钱给他们买房子、搞装修似乎是应该的,至于他们怎么住、干什么,你是不能干预的;车子你可以给他们买,但开到哪里去,你最好不要过问父母不再是家庭中天然的主人,出钱多、占家庭开支比例大,也别想掌握控股权。如若非要力争不可,其结果必然是不愉快、不和谐,弄不好还会出现更大的乱子。

有位明智的老人说得好:钱袋子要敞开,嘴巴要紧闭。

这一招甚是高明,如有信奉此理的老者,不妨试试看。

【能高兴起来就好】

有人看了儿童动画片《没头脑和不高兴》后受到启发,将人按有头脑和没头脑分为两类,按高兴和不高兴也分为两类。然后将其交叉组合,就形成了四种人,即:一是有头脑不高兴,二是没有头脑不高兴,三是有头脑高兴,四是没有头脑也高兴。如果要分好与坏的话,大家一看就明白,最好的人当属有头脑且高兴,这样的人不论遇什么样的困难、不幸和打击,都能积极应对,保持平静的心态、乐观的情绪。即使没有头脑的人,但活得轻松、愉快而又高兴也不错。最糟糕的是既没有头脑又不高兴的人,不高兴得十分糊涂。

我想说的是,有没有头脑不是自己说了算数的。如果前半辈子就没有头脑,到了后半辈子要想有头脑也很难。依我看,不管你有头脑也好,没有头脑也罢,人已经变老了,就别在这上面下功夫了。关键是要利用各种条件,采取各种方式,不管属于哪种高兴,只要能使自己高兴起来就好。

【数字化与人性化】

有人说,社会现在已进入大数据时代,也有的说是量化时代数码时代。对此,我一窍不通,深感困惑。我知道,因为我老了,离现代化的东西渐行渐远了。令我费解的是,即使再现代化,难道什么都能数字化、量化吗?数字化就等于进步了、变好了吗?如打电话查询什么事情,我就感到很烦琐、挺困难。电话拨通了,听到的不是真切的声音,而是录音,它只能机械地提示你查按l,查按2,查按3当你按了所需要的数字后,所得到的回答依然是机械的、预录的,整个通话的过程,似乎总是凉冰冰的,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情味和情趣。

再如去医院查体,从A房间到B房间,再到C房间,串来串去大半天,所接触到的多是仪器,少有医生问津。至于看一看、问一问,那更是少之又少。待最后拿到报告单,那就更是数字一篇篇、一串串,对一个不明就里的老人来说,真是如坠浓云重雾之中。

数字化也许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必然趋势和需要,作为一个落伍的、被边缘化的老者,只能怨自己跟不上形势,而不能对新生事物说三道四,更不能妄加指责。虽如此,但由于自己的接受能力有限,对数字化总感到不习惯、不适应。没有别的意思,我只有一个小小的要求,某些事关老年人的部门和机构,能否多为众多老人想想办法,多为他们提供一些方便;某些事关老人的事情,来点老人老办法,在数字化的同时,再增加一点人性化。

【里力而行诚可贵】

东晋医药学家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说:才不逮强思之,力不胜强举之,伤也甚矣。明明知道自己的才能达不到,还在不停地苦思冥想;面对体力已经难以承受的重载,却还在勉强地去做,这对人的伤害是十分严重的。

对于老年人来说,量力而行诚可贵。不管对何人何事,均应认真考量,慎重对待,掂量一下自己的体力和精力,量力而为之。不可自己已老不服老,勉强行事,难为自己。

大学问家钱锺书,直到去世前不久,一直笔耕不辍,但对于报刊和出版社的约稿,他却统统婉拒。他的答复是:人已老,不堪重托,唯恐接受了任务给人家耽误事。实际上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写作,作品也不断面世。很显然,他是要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写,不在任何压力下写。他的这种为自己留有余地、量力而行的做法,的确值得老年人效法。

【老来坦荡莫自责】

老人常有自责的现象:或责备自己无能,既没有升官发财,也未能创下什么业绩,一生碌碌无为;或自觉愧疚,对不起儿女,既没有为他们提供升迁的才能和机会,又没有为他们攒下钱财,到头来还要增加他们的负担;或后悔自己错过了某个时机;或悔恨自己性格上的某些缺陷自责得对不对无须探讨,其作用的好坏和后果却是值得研究的。

自责是自卑的一种表现,即自己看不起自己、贬低自己、否定自己,内心有愧疚感,甚至自惭形秽。很显然,这是一种非常消极的精神状态和情绪,对老年人心气的伤害十分严重。

如不加以克服,任其发展下去,就会由自责到自残,直至失去生活的信心,走向自杀的绝路。所以,凡有自责心理和行为的老年人一定要振作起来,坦坦荡荡地度日,向前看,向大处看,不要再去翻腾那些毫无意义的陈芝麻烂谷子,阳光和春风就会迎面扑来。

对一个老者来说,不管你过去从事的是何种职业,忙忙碌碌,辛辛苦苦了几十年,甚至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坎坎坷坷,做出了巨大付出,十分不容易。其实什么也不用说,你能活到如此高龄,你能看到如今的太平盛世,过上今天的好日子,这本身就是莫大的胜利,你就是赢家,你的人生就值得骄傲,何必再回过头去责备自己,折腾自己呢?同时应当懂得,自责不仅无用,而且危害极大。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扒着眼照镜子自找难看。别人尚且没有责备你,你自己何必硬往陷阱里跳呢?

【人间重晚晴】

老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要想顺利而愉快地走好这一段人生之路,幸福地安度晚年,就必须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和智慧。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刚刚步人老年的人会对生活感到不适应。其表现是:有的人时有焦躁不安状,像是迷失了方向,无所事事,不知所措;有的人对很多事情看不惯,遇事容易激动发火,故被称为愤老;有的人整天闷闷不乐,不是抽烟、喝酒,就是睡觉,不愿说话,不愿见人,老人变成了老闷;还有的人像是到了人生末日,看天是灰的,看地是暗的,即使观花赏月、看山看水,也都感到是乏味的、恼人的凡此种种,大抵都是心理在作祟,对人的日渐衰老、必然衰老这一自然规律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唐代诗人刘禹锡说得好: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年纪大了不一定没有作为,不一定奄奄待终。恰恰相反,自古人间重晚晴,只要你珍惜生活的每一天,寻找一个自己的情趣或兴趣,完全可以活出一派潇洒和美好。

【莫以年高为资本】

《圣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葡萄园的园主雇用工人干活,条件是每人每天给一枚银币。这一天,他先后雇用了五批工人,有早晨雇来的,有中午雇来的,也有傍晚才雇来的。

但在结算工资的时候,雇主发给每个人的工资都是一枚银币。

于是,早来的工人不干了,认为自己吃了亏,向雇主提出抗议。雇主的回答是:我们讲好的条件是每人每天的工资是一枚银币,我如数发放,并没有亏待你们。至于我给后来者也是这么多,这是我对他们的慷慨,我有权支配我的钱财。你们的抗议行为是嫉妒,与我无关。抗议者无言可对,只好悻悻地走开。

故事的寓意很明白:在天国里,信教不分早晚,上帝一视同仁。上帝对于那些因为早来而嫉妒后来者的人是蔑视的,持否定的态度,并断言:那些居后的,将要在先;那些在先的,将要居后。

在精神领域里,包括宗教信仰、思想探索,资格是不起作用的。倘若有人认为自己资格老,有资本,凡事就得优先,那只能说明他的精神境界是低下的,自己应当加以反省。现在社会上对老人注重礼让,医院挂号看病老人优先,乘车坐船有专门通道,在公交车上年轻人都为老人让座对此老人应当清醒:没有哪部法律规定必须如此,这是别人对你的尊重;而自己不能将他人的礼让当成应该,不能把年事已高当成资本。

人与人的尊重是互相的、双向的。人家对你尊重说明人家懂文明,讲礼貌,有修养;对于他人的文明、高尚不能漠然视之,而应当以文明的方式回应。这样,人与人的关系才能和谐。大家都这样,社会才能和谐。

j458.cOM更多句子大全小编推荐

老年人修身养性:老人佳话


老年人修身养性:老人佳话

【老人佳话】

人老了,经多见广。当他们聚在一起聊天时,常常不经意地就能道出一些颇有见地的人生哲理。我想,这大抵就是他们的财富,他们的价值所在,也就是他们的可贵可爱之处。现将我所采录的几个段子罗列如下,以供闲时玩赏品味:一、播什么种,出什么苗;心里埋下快乐的种子,就不会长出苦恼来;把快乐放大些,痛苦自然就会缩小些,直至消失。

、知足与常乐为伴,贪心与烦恼为伍。知足的人最富有,贪婪的人永远是贫穷的起码在精神上是这样的。

三、聪明的人想方设法过好今天的日子,糊涂的人把希望寄托于明天;聪明的人懂得分享奉献,糊涂的人只知道一味地索取和独享;聪明的人知道感恩,糊涂的人只会抱怨。

四、阳光乐观的人,能把平凡的日子过得丰富多彩,把沉重的生活变得轻松愉快;悲观厌世的人,则能把好好的日子过得阴暗凄凉,把饶有情趣的生活变得死气沉沉。

五、相对自己走过的路、做过的事、交往过的人,令人感到后悔的往往是那些能走而没有走的路,能做而没有做的事,可交往而未能与之交往的人。人人都会有遗憾,但不要长存悔恨。

六、私心太重,结果是众叛亲离;大方开朗,结果是人缘亲善。享乐太多,会使人的寿命缩短;勤劳清净,会使人健康长寿。

七、纷纭复杂的社会,丰富多样的人生,只能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认真明辨,方能看清它的真实面目,参透它的本质。

如果只听别人说,只从各种媒体上看,是永远不会认清这个世界的。

八、弃欲令人从容,随缘令人洒脱,感恩令人幸福,慈悲帮人积善,忍让让人轻松。所以,老人的生活应当弃欲、随缘、感恩、慈悲、忍让;是为别人,也是为自己。

【以信而立】

在我国儒家学说中,信诚信,可以说是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向来就有民无信不立的古训。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没有诚信,就站不住脚,就几乎没有为人处世的资格。

弘一法师也曾说:识不足则多虑,信不足则多虚。一个人如果见识不广,知识不足,遇事就容易顾虑重重,前怕狼,后怕虎,患得患失,犹豫不决。如果缺乏信用、诚信,他就是一个虚假的人、空虚的人;见人遇事他就会多言多语,说过来道过去,甚至说得天花乱坠,其实这是心虚的表现。所以,人应当以信而立,说话做事均应以信为本。

守信用、讲诚信没有年龄的限制,没有时空的区别。只要你是一个人,不分男女老幼,不论在何时何地,都应当严守信用和诚信。只有这样,为人处世方有和谐可言。

【心智与心量】

所谓心智,可以直解为心里的智慧,亦即将智慧、聪明藏在心里而不显露,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心有城府。有心智的人,其内心是坦荡的、明澈的。《菜根谭》里说得好: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意思是说:一个有修养的人,他的心如青天白日一样光明,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而他的才华和能力应该像珠玉一样深藏不露,从不轻易地炫耀于人。此可谓真聪明、大聪明,而不是易显摆、招摇过市的小聪明、伪聪明。

有些老者之所以经常沉浸在惆怅、抑郁、苦闷和烦恼之中,有的悲观厌世,甚至有活够了的想法,其原因大都在于自身,受困于自己的心智。如果心灵被禁锢,心里充满阴霾,不够阳光,自然就没法接收幸福的信号,无缘与快乐结伴同行。

缺乏心智的人,往往被内心潜藏的愿望和要求所支配,从而形成连自己都认识不到的固定观念:总以为别人该你的,别人对自己关照不够,自己的种种需求应当得到满足却无人提供。如此想来想去,便愤懑不已,怒火烧身,闹得伤人害己,问题还得不到解决。这种心胸狭隘的现象,说明不仅小智不够,而且心量也小得可怜。心智与心量是密不可分的。

人老了,心智相对应当高些,心量应当大些。这样,你的苦恼就会得到淡化,快乐就会油然而生。

佛家有个故事说,弟子问师父:我的苦恼实在太多了,您说这是何原因?师父让他取来一汤匙盐,放人一杯水之中,令弟子尝其味。弟子尝了尝之后,感到咸味太浓。师父又令其将一汤匙盐放人一盆水之中,弟子尝了尝之后,感到咸味大减。师父又令其将同样的一汤匙盐放人湖中,再令其品尝,咸味完全没有了。这是为什么?量不同使然,故有海斗量祸福之喻。人的心量放大了,对一切得与失统统都能容而纳之,那还有什么愤懑和苦恼呢!

【寻找自己的房间】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个人的房间》一文中说:若依书而论,每本书都会变成你自己的房间,给你一个庇护,让你安静下来。老年人很需要安静,很需要适当地读书,在有益的图书中寻找自己的房间。

读书时需要安静,读过书之后你会更安静。有些人无时无刻不在忙碌:忙应酬,忙家务,忙着出去参加各种活动这些也许是必要的、必需的,但当你拿出一定的时间,找本适合自己的书读一读,那种恬适安静的感觉就不一样了!读书是高尚的精神生活,是与智者的交谈,是心灵的升华。当你能在自己的房间里静下来的时候,那就不再是被琐事缠身、被烦恼困惑的你了。西方哲学家叔本华有句名言,大意是:有的人的灾难就在于回到家里依然安静不下来。只要你能安静下来,灾难自然就会像冰霜一样消融。

大家知道,陈寅恪是我国现代少有的史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和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早年留学日本、美国、德国、法国、瑞士等国,时间长达13年,精通22种语言文字。1922年回国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等学府。他不管走到哪里,什么都可以没有,但就是不能没有书。他几乎终生安静地生活在自己的房间里,成了我国学界的一位奇人。1942年他避难香港,全家无任何收入,生活陷入困顿之中。是年春节来临,驻港日本宪兵得知陈寅恪是世界闻名的大学者,就极力拉拢他。屡试未遂后,便想动用暴力,一群日本兵强行来到他家。当时这栋楼上住了很多人,就跑出来想为他说话,但语言不通。这时,陈先生突然站了出来,用一口流利的日语与日本人抗争,可在这之前,谁也不知道他会日语,就连他的家人也感到愕然。这就是涵养,这就是多年安静的集中体现。

我们常人虽然达不到陈寅恪的高度,但能不能安静下来却全在自己;只要能安静下来,就会找到自己的房间,在自己的房间里方能获得美好的精神享受。

【淡泊】

欲望、追求是人的天性。人们所受的教育,不管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也多是关于如何进取、拼搏、追求的内容和方法。所以,生活就是追求,追求几乎成了人的生活的全部。年轻时无时无刻不在追求,追求成了习惯。年老了,退休了,能力不行了,但欲望追求的惯性依然不减。当欲望和能力出现了巨大的反差,二者不相适应,对于追求的目标可望而不可即的时候,苦闷、烦恼和忧伤便油然而生。处于这种境况下的老者,最需要的往往不是金钱和物质,不是亲友的陪伴,而最最需要的是淡泊。所以,古人说得好:非淡泊无以明志。

淡泊不是说说就能做得到的,也不是强制而成的。因为它是心灵深处的气质,是精神层面的一种境界。何以才能做到淡泊呢?要淡泊,必须要有好心境、好灵魂,故养心至关重要。

何以养心?窃以为养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书、读好书。郑成功曾有言: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读书与交友一样,必须有选择,有取舍。读太激进的书容易上火,读太悲凉的书容易低沉,读太深奥的书容易劳神,读太浅显的书容易幼稚,最可读的书当是那些朴素而又富有哲理、文理通达而又给人以享受的诗文。莎士比亚说得好: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潜下心来读读书,生活里就会有阳光,智慧里就会有翅膀,心境自然也就淡泊了。

老年人修身养性:莫把面子当尊严


老年人修身养性:莫把面子当尊严

【莫把面子当尊严】

在一座小区里,绿化地上的草坪花木,是用低矮的木质栏杆围着的。不知从何时起,有人为了少走几步,将围栏踏倒,在翠绿的草坪上走出了一条苍白的小道。于是,管理者便在那里插了一块禁止通行的木牌。

有一天,一位头发苍白的老者依然从那小道上走。管理人员善意地告诉他说:大爷,您没看见那里写着禁止通行吗?这位老人本来可以说一声对不起便可了事,也可以什么都不说一走了事。但这位老人却大为光火,高声质问管理者:人家走出来的路,我为什么不能走?你这不是专门欺负老人吗?!幸亏管理者笑着走开了,不然,准是一场无谓的争吵。

很显然,这位老者很爱面子,他将别人的善意劝告,当成了是对他的侵犯和欺负,是找他的麻烦,自以为是伤害了他的尊严,使他下不来台。这是件无关紧要的小事,但其中也包含着一个小小的原则问题:什么是尊严?什么是面子?决不能把个人的面子当成尊严。

什么是尊严?简言之,就是权利和人格的被尊重。以此可衡量,践踏公共绿化地上的草坪,是你的权利吗?你的行为侵害了公共利益,别人阻止你,这算侵犯你的人格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由此可见,以上那位老者争的不是尊严,而是面子。尊严是高尚的、文明的,而面子是虚荣的、自私的,二者相去甚远,决不能混淆。

俄国作家、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为人粗鲁,意味着忘却了自己的尊严。我国当代作家王小波也曾有言:尊严就是不论你走在任何地方,都被当作一个人物而不是一个东西来对待。换言之,一个人要想捍卫自己的尊严,要想被人当作一个人物,就必须明确自己的权利范围和人格,遵纪守法,不逾规,不妄为。千万别维护错了,把维护面子当成了维护尊严。

【中间人】

孔子在《论语》中常常把人分为君子和小人两种: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说,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心胸是开阔宽容的;缺乏道德修养的人,心胸狭隘,常常焦躁不安。有道德有修养的人讲正义、讲义气,缺乏道德修养的人常常唯利是图。

依我看,现实社会中真正的君子,有,但不多;小人不少,但也不是社会的主流。大多数人既达不到君子的高度,也不属于小人。那这大多数人到底是一些怎样的人呢?经思索,我将其称为中间人。

有学问、有能力、有权有钱的人,不一定就是君子,有的甚至是小人。没有文化、没有本事,既无权又无钱的人,不一定就是小人,有的甚至是君子。因为划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是道德、涵养和节操,所以,不论在上层社会还是在草根基层,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大概都有君子和小人,但都不可能是多数。多数,甚至绝大多数,都属于中间人。

老年人群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一样,其中同样也是既有君子也有小人,但都不可能是主流;主流依然是中间人。

中间人是多数派,所以他们能左右社会,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决定着社会风化的清浊和走向。中间人如若向君子学习,向君子看齐,社会就会日趋昌明;中间人如若给小人以挤压,使之没有兜售的市场,社会龌龊的死角就会日益缩小,文明程度就会大大提升。中间人不错,倘若你还够不上君子的话,就做一个积极向上、堂堂正正的中间人吧!

【自知与自胜】

《道德经》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确如此,能正确认识别人是智慧,能给自己合理定位就是明白人;战胜别人需要能力,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自知自胜对任何人都是重要的,对老年人也不例外。

所谓自知,就是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是有德之人?有能之人?有益于人之人?还是一个无知、无能、无用之人?我已经八十岁了,理所当然地给自己定位为三无老人。这既非自卑,也不是自谦,而是不折不扣的事实。过去虽然受过多年教育,也有数十年的阅历,那全然是旧皇历,再也看不得了。过去提倡无私忘我,我也真的这么做过多年。那一套现在还行吗?至于自然知识、科技知识,同样今非昔比。当今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许多旧知识早已被淘汰,新知识层出不穷,不懂的东西太多太多,不论人文的还是科技的,我决不敢说自己是一个有知识的人。

战胜别人不容易,战胜自己更难。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中,如果不是有意地审视,不严加内省,就不能认识自己的真面目。既然连自知都做不到,不明确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战服自己更是无从谈起。所以,自知是前提,自知之明是战胜自我的必要条件。对一个明智的老人来说,自知和自胜都是不可或缺的。

【面子小议】

国人一向爱面子。此风绵延不断,至今仍然大行其道,以致左右着许多人的行为,甚至影响到社会风尚。对此,有的人加以赞赏,说人要脸,树要皮,爱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应当加以继承和发扬。有的人认为无所谓,可以听之任之,各行其便。还有的人则持否定的态度,认为爱面子就是虚伪,是陋习,应当加以匡正。窃以为讲人情,爱面子本身不是坏事,不必厚非。但不能过,不能偏,不能影响他人,不能有悖于道德和法律。

爱面子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讲道德、重人格,同时也要面子。这种人可谓是古人所推崇的君子。但够得上这一标准的很少,在现实社会很难做到。二是讲道德、重人格,不太讲究面子。这种人有棱角,个性强,不圆滑,不谙世故,往往被人斥为不会做人,在社会上没有市场,没有地位,吃不开。三是不讲道德、没有人格,不惜破坏社会规则,损人利己、不择手段地要面子、争面子,甚至花钱买面子或骗取面子。此种人善于奉承,会巴结,极尽巧言令色之能事,借以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处处赚便宜。这种人虽为大家所不齿,但往往能赢得上司的青睐,所以有的人虽然口头上不屑一顾这种人,但行动上却效法这种人,致使这一群体越来越壮大。这一状况不能不令人担忧。

老人爱讲老面子,要的是自信和自尊,但也是社会上最务实的一族。因为老年人毕竟不同于青壮年,已经退出了社会主流,无须再去拼搏竞争,面子的价值和作用已没有那么大了。老年人虽然不敢说什么都明白了,但对人生总是看得透一些,懂得面子不能当饭吃,不应死要面子活受罪。老年人应当树立老年人的面子观,不应再被世俗所拖累。

【常思己过与莫论人非】

我在济南南部山区一位老人的家里看到,其堂屋迎面的墙上挂了一副年久泛黄的对联:上联是静坐常思己过,下联是闲谈莫论人非。该老者已经八十多岁,我问他:这对联上写的你能做到吗?他郑重地回答说:这是我祖辈传下来的家训,我一直尽心尽力地做着。我想,不管做得怎么样,只要能尽心尽力地做着,这就十分可贵。

常思己过就是不断地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多想想自己的过失,从中接受教训,以利于及时做出调整,纠正错误,发扬正确的想法和做法,以便使自己生活得更好。

莫论人非,就是不要在背后谈论别人的不足,更不要说人家的坏话。背后议论别人既不利人,也不利己,弄不好还会招惹麻烦。所以,常思己过与莫论人非,这是有涵养、有道德的高尚行为,是君子之举,值得效法。

老年人修身养性:学会精神享受


老年人修身养性:学会精神享受

【学会精神享受】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句至理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强调的就是高洁精神的可贵。不追名逐利,把金钱物质看得淡一些,头脑清醒了,自然就能领略人生的真谛。能够守住心中的宁静,让心境平静如水,自然就能有豁达的胸襟,也不会被眼前的区区小利遮蔽了视野。倘能修炼到明志致远了,大抵就算升华到了物我两忘的空灵境界了。当然,这绝非常人所能做到的。

退一步,再看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他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虽然失去了荣华富贵,过着箪瓢屡空的清贫日子,但他的心再也不用被束缚在那错综复杂的人事纠葛之中,回归到了平静与自由中。能在山野放歌,在园林小憩,在茅舍中独斟,在悠闲中寻乐,这是何等的精神享受,何等清纯的人生啊!

精神享受无须多高的代价和成本,只要愿意宁静,守住宁静,让自己的心灵洁净一些,就可以获得长久而又真正的快乐。

或许有人说,时代不同了,我们生活的环境早已变成了一个物欲横流、充满诱惑的商品社会。人们聚在一起,不是谈论钱多钱少,就是议论房子、车子,心灵怎么能得到宁静呢,哪里还谈得上精神享受呢!诚然如此,但那毕竟是年轻人的事。对七老八十的人来说,还有什么能诱惑得了呢!

即使达不到诸葛亮、陶渊明所说的那种境界,抽点时间读读书,与睿智之人静静地交流一番,用他们的思想光芒照耀一下心田,同样可以获得极大的精神享受。到远处名胜去旅游,到近处山林散散步,将自己融人大自然之中,不同样是很好的精神享受吗?

春有百花夏有雨,秋有明月冬有雪。精神盛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在于能不能自己解放自己,让自己的心纯净明彻起来。

【放的智慧】

国家致力于改革开放,领导号召人们解放思想,教练让运动员放下包袱放,这个放字的确很重要。有些放对老年人似乎关系不大了,但有些放恰恰就是老年人的事。

一、放开胸怀。人老了,社会的事、单位的事乃至家庭的事,都无须自己事必躬亲,既不必要为名利而争吵,也不用为日常琐事而絮叨,如果还不能放开胸怀,更待何时?

放开胸怀,就是不要对一些小事牵肠挂肚,不要过分操心费力,不要总以为离开自己就不行了。你放开了、放下了,太阳照样是从东边出来西边落。

、放下架子。某些大大小小的领导者,本来似乎是在人生的制高点上,待人接物居高临下习惯了,退休后感到自己变矮了、失落了,觉得很不适应。

你真懂得也好,假懂得也好,反正登山不能老在山的峰顶上,人生不可能永远如日中天;退休了,无职无权了,世态炎的高潮已过去,凉的一面显现出来了,这是正常现象,是规律。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在台上能叱咤风云,下台后能欣赏春花秋月,拿得起放得下,才是应有的人生。

三、放弃名利。人生天地间,往往不是为名所累,就是为利所牵,大都如此,能外之者少之又少。郑板桥在一首《竹枝词》中说:名利竟如何?岁月蹉跎,几番风雨几晴和,愁水愁风愁不尽,总是南柯。

人老了,完全可以放弃那些牵累,放弃那些愁。再说,即使执念,不想放弃,又竟如何?大概也只能是一场南柯。

四、放开手脚。人到晚年,想吃点什么,玩点什么,只要条件允许,就不必优柔寡断,就不要刻意难为自己。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该出手时就出手,悔之晚矣多可惜!

放开手脚的另一层含义是,务实做事,加强运动。多动手,多走走,适当锻炼,健身怡情,于人于己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

在老年人生活中,还有许多需要放的东西,如放松情绪,放宽视野,放飞思想,放下顾虑放松了就能心情愉悦,放宽了就能处事豁达,放飞了就能心旷神怡,放下了就能使生活潇洒起来。

【需求小议】

凡是活着的人,无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需求。需求的内容和层次自然是不一样的。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本主义理论学创始人马斯洛,对人的需求有一套完备的理论和阐述。他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一是生理需求;二是安全需求;三是爱与归属的需求;四是尊重需求;五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就我国的一些老年人来说,当下最基本、最迫切的需求是前两条。当然,并不是说其他的需求就是多余的。

生理需求是指食物、住房、空气、阳光、水等须臾不可少的东西。在这方面,除极个别的人以外,大部分老人是能够得到满足的。安全需求包括人身安全、生活稳定、免遭威胁和疾病的折磨等。这一条,大部分内容可以得到保障,只是在求医问药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少。说白了,就是钱太少,缺乏经济支撑。

基本需求获得满足后,就会有另外的需求冒出来。如友谊、爱情以及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和尊重等,这就是更高层次上的需求了。

人的需求是无止境的。对一个普通老人来说,只要能满足基本需求,就应当知足。俗话说得好,吃饭穿衣量家当,不顾客观条件,不着边际的非分之想,必须加以力避和克服。如果苛求、抱怨,那就是自寻烦恼。

【强不可恃】

在我们单位的二百多名退休人员中,有名的两个壮汉,年龄刚过六十花甲,体健力大,无与伦比。遗憾的是,二人退休不几年就相继去世,真是令人唏嘘不已!正如韩愈在《祭十二朗文》中所言: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确实是人生的一大悲哀,令人倍感惋惜!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曾论述道:先天之强者不可恃,恃则并失其强矣;先天之弱者当知慎,慎则人能胜天矣。所谓慎者,慎情志可以保心神,慎寒暑可以保肺气,慎酒色可以保肝肾,慎劳倦饮食可以保脾胃。这就是说,一个人先天的优势,素有的强壮,不一定完全靠得住;光靠吃老本而不加以保养和锻炼,原有的强健是会丧失的。原来身体孱弱不要紧,只要处处慎重,注意保养和锻炼,就能弥补固有的不足,使自己的身体健康起来,这就叫人能胜天。

要慎重什么呢?从精神到物质,张介宾都一一做了全面的提示,即要慎情志、慎寒暑、慎酒色、慎劳倦和饮食等。

强者不可恃,弱者不可惧。对于人的身体是如此,在对待其他事情上,这句话同样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样,这也可以是对待人生的一种态度。

读了“老年人修身养性:老人莫争“控股权””,有没有一两句让您喜欢的短句?希望您喜欢j458.com小编为您推荐的句子大全,更多好内容请阅读老年人正能量的句子,祝您开心愉快!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j458.com/a/2078782.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老年人修身养性:信任是一种能力
下一篇 : 老年人修身养性:好高骛远不属于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