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你是否正在准备写一篇《初中观后感》的观后感?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经典的电影或电视剧,看完后脑海里会冒出许多有趣的个人想法。观后感是观众对作品真实的感受和评价,也代表了观众的文化水平。在这里,励志的句子编辑为大家带来最新的《初中观后感》动态,作为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观后感 篇1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明月光耀九州。干年来,同一个月亮被吟唱干回百遍。往昔的风流,只能从残旧破碎的书简中寻找。时间就是如此无情,在不知不觉间摧毁一切,建造一切。我们不能停止时间,却可以在时间的记忆中守望沧桑,守望梦里故乡。

可曾忆及那携长剑、走田夷的屈子。江边那一抔沙土,印着那两排忧郁的足迹。沧浪之水清兮,沧浪之水浊兮,那个神游天外的诗人早已随着时间沉入水底,他的《九章》、他的《离骚》却世世代代被传诵。

可曾记起那长啸动竹林,才名震天下的嵇中散。古琴的弦早已断裂,《广陵散》的遗韵依旧回荡。我不敢想象在刑台上拂琴是何等心情,但却知道三干太学生谏对后世来说,无疑可称做一部传奇。历史总是如此无情,时间的巨轮辗过,一切的一切全都在光明的尘埃里黯淡,隐去……

如今,我们只能在荒野中寻找遗迹,在破碎的唐砖汉瓦上,用手指触动历史的轮回。

唐代风流。如同一句模糊的呓语,常常在午夜梦回时吟诵。那是这片历经沧桑的土地上最绚烂的岁月,最浪漫的时光。纵使是只能从唐人随手写就的诗篇,宋人随口唱诵的小曲中去接近那段神话,也如醉如痴,似梦似醒。

那是个才华横溢的朝代。太白酒人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三分剑气,绣口一吐,便是一个盛唐。诗歌不属于青灯下那只秃笔,诗歌不是让人苦吟牵挂的东西。诗歌只属于一叶扁舟,两岸青山,黄沙碧海,落日残月。诗歌是天才们笔下的游戏。游戏人生,游戏风流。

还是那小桥依依的江南,长短句的缠绵就在吴侬细语中传唱千年。今宵洒醒,抱怨一句:“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便是杰作的诞生。不要忘了,长短句中的铁骨铮铮,角声漫卷红旗。文士们用丹青墨色点缀沧桑大地,黄土孤坟。

斗星移,世间匆匆过客几何?潮起潮落间,人世间已散落了千年的叹息。西风起,残阳落,看着千年依旧的月亮,我们在庭前翻动句句风流。

时间如江水,东去不归。我们如守望者般,守望千年的沧桑。

初中观后感 篇2

母亲一口气往家里添置了许多新书,我随意地翻了翻,看见了它——《小王子》。

前不久我和闺蜜一起去看了电影版的《小王子》,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触很深,它时刻教育着我,要像小王子一样,拥有一颗纯净的心灵。

剧情依然清晰地在脑海里闪现,可我还是忍不住拿起了它,想要再看一遍。

小王子住在一个小的只能容纳他一个人的星球,只有一朵娇艳的玫瑰花陪伴着他。但他并没有感到孤独,更多的却是满足。因为他有一朵玫瑰花啊!每天,他都会给他的玫瑰花浇水。后来,小王子离开了玫瑰花去旅行,见到了很多奇奇怪怪星球上的人,直到他来到地球,在沙漠中遇见了一个飞机坏了的飞行员。小王子和飞行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他还是万分想念他的玫瑰花。为了离开地球,小王子被毒蛇咬了一口,后来飞行员就再也没有见过他了。

重温了这本书,我更加理解所谓的“纯净”了。小王子深深地爱着他的玫瑰花,为了不让花儿被羊吃掉,他还请飞行员帮羊画了只口罩。对他来说,如果没有玫瑰花,就好像世界失去了颜色。这是多么真挚的感情啊!还有那只狐狸,即使小王子离开了他,也会永远记得那麦子一般的颜色。

书中的很多角色也告诉了我们许多道理。比如:那个什么手下也没有的国王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能自欺欺人,也不要自高自大;那个每天都不停数星星的商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浪费时间;而那个不停地点灯熄灯的灯夫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忠于职守,认真负责……

我很喜欢这本书。第二次看与第一次看的感觉有些不同。第一次是惊叹,而第二次便有些悲哀。如今社会,人们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有几个是真正不为利益而友善待人的呢?可也是在这样的社会,仍有人无私地去帮助有困难的人,保持一颗纯净的心。

而故事的结尾,小王子被毒蛇咬了一口,飞行员便再也没有见过他。他是死了吗?我认为不是。小王子是善良与美好的化身,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初中观后感 篇3

这是一个悠闲的寒假,没有走亲访友,也没有车水马龙。

这是一个忙碌的寒假,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全民抗疫,苦等春来。

宅家的时光仿佛袅袅炊烟只看到开头,看不到结果。客厅的绿植在冷风中无奈的摇曳,案头的书籍尘封着,迫不及待地想要给寂寞的时光以慰藉。吴先生《照亮校园的常识》便像是漆黑夜中的萤火虫,光亮照入眼帘。

手尖儿拂过书的扉页,先生深厚底蕴的文笔浮现在眼前。《简明的常识》教我在适当的时机做正确的事情;《照亮校园的常识》满足了我对“好老师”的所有幻想;《课堂的常识之光》让我明白授业解惑不仅在言语更在思维;《教师是守常识的学习者》沉淀了教育者的“心血”。

“醍醐灌顶”、“受益匪浅”这些陈腔俗语当然不足言表我的感慨。作为一个从事一线教学8年的“老”教育工作者,先生的高作让我如同遇到难题时突然打开了思路,恍然大悟。曾经的迷茫,各种培训和学习,不断地总结汇报,绞尽脑汁与学生“斗智斗勇”……殊不知,反而忽视了教育教学中简明的常识、校园的常识、课堂的常识和教师的坚守。我们所有的“无从下手”和“疲于奔命”,都源于我们脱离了最基本的常识。

人们总是喜欢标榜自己有“丰富的教学实践”,乐于标新立异,在出现问题和遭遇困难时,又病急乱投医,缺乏理性的反思,更没有回归简明的常识。对简明的常识少关注、少认识、更少尊重。而现实中,简明的常识却没有因为“冷遇”而被“雪藏”,反而能在不同情境中自我丰富。而这些丰富了的“简明的常识”必将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带来帮助和引领。

“要想不背离常识,只有让常识融入职业习惯,成为平常。”先生如是说。作为一名教育者,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的所有疑难杂症其实未必都复杂。我华夏几千年前就有“大成至圣先师”,我们所遇到的所有教学问题,前人早就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基本方法。虽然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变化,但是教育是“培养人”的宗旨不会改变,教育者要做的全部事情就是要在适当的时候正确引导孩子:维持他们的好奇心、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思维力、养成他们良好的习惯等等,这是常识,是教育最重要的原则,是所有教育的敲门砖,只有了解这些,才能人尽其用。

校园是教育的重要载体。优秀的教育者,应当要尽可能的利用一切积极因素来为校园增光填色,要让他们的学生在离开校园的若干年后再回忆起学校时,嘴角依然能够微微上扬,面带喜色。无论当年的老师对他们是严厉还是温柔,他们都能领悟这段经历的高贵与庄严,都能在他们内心深处成为一段充满感动的教育回忆。因为教育不仅是教孩子“怎样活着”,更重要是教孩子“怎样美好的生活”。

如果说校园是教育的分子,那么课堂就是教育的细胞。课堂教学更离不开常识。“如果教师比学生能想、敢想,学生的思想就能没有边界。”先生在《课堂的常识之光》这一章节引言的中如是说。“学方法”比“学知识”更重要,“试一试”比“看一看”更有效,所谓“打破常规”不过是“换位思考”,所有“另辟蹊径”不过是“思维转换”。课堂上多给学生一分钟思考、多了解一点学生所想,教师就不会执着于“学生怎么会弄不清‘兽医不是兽而是人’这样啼笑皆非的问题”;教师有智慧的启蒙学生的思维,就能够优雅地“教”,学生也能有趣地“学”,教学中的诸多矛盾也都迎刃而解。一个精彩的堂课,绝不是老师的“表演”如何完美无缺,而在于学生的“接收”是否天衣无缝,课堂的高效在于学生在课堂有多少“恍然大悟”和“原来如此”。

言有尽而意无穷。先生高作沁人心脾,百读不厌。轻轻的合上书,柔和的日光透过书窗温柔地洒向陈旧的封面,寒冷的冬日有了些许温暖。

疫情还在继续,也不知还要多久才能恢复无处不在的喧嚣。万籁俱静,沉浸在这寂寞的岁月里,不断地阅读,不断地充实,弥补教育稀缺的精神。再不久,当街道恢复往日的繁华,希望我们仍能够对繁花似锦充耳不闻,时常翻阅枕边书,保持思考,不断学习,点亮自己的教育生涯的灯塔,不断前行。

初中观后感 篇4

我的书柜里有许多书,其中有一本是我最喜爱和令我感受最深是书,它叫《时代广场的蟋蟀》。

让我来讲讲这本书的内容吧,故事是这样的:在纽约的一个乡下,生活着一只名叫柴斯特的蟋蟀,它天生就是个歌唱家。柴斯特从没想过要离开乡下,可它因为贪吃,一次在跳进了一个野餐篮后,坐是了地铁,被带到了纽约最繁华的地方——时代广场。在这人生地不熟的纽约,幸运的柴斯特遇到了聪明的老鼠塔克和憨厚的亨利猫,还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爱他的主人——男孩玛利欧。柴斯特用它那美妙的声音回报曾经帮助过他的朋友,同时了为玛利欧一家解决了困难,自己也成为了震惊纽约的音乐家。可是,功成名就的他,却不再快乐,他思念乡下的自由生活。于是,一群朋友们的帮助下,他最后回到了故乡。

在这个故事,我最喜欢的是柴斯特成名那时:柴斯特唱着歌,那歌声动人、美妙,很好听,仿佛我也是那纽约市民当中的`一个。

读完这本书后,我被柴斯特那颗真诚的心所打动,只要真诚的对待朋友,彼此帮助,才会拥真正的快乐!相信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记得那只叫柴斯特的蟋蟀。

初中观后感 篇5

“做正确的事”还是“正确的做事”,前者是指方向,后者是指方法。而日本作者山梨广一的《麦肯锡高效工作法》就是在讲“正确的努力”的方法。山梨广一以他在麦肯锡公司二十五年之久的从业经历为基础而写了这本书,期待能为个体和团队提供“正确的努力”的方法,从而让员工能尽显其能,让企业能创造出巨大价值。

要想做到“正确的努力”,一定要将“无意识”变为“有意识”。一般,我们都会告诉自己:只要付出了努力,一切都会好的。但是这往往容易使人陷入安于现状、自我感动的囚笼,难以凸显实际成效。因而,首要的就是你一定要有意识地去觉察和思考——你的努力是否正确?是否有效?是否高效?是否达到了你想要的以及工作需要的结果?

什么是“正确的努力”呢?这本书梳理了七个要素:

1、与“成果”相联系;2、目标明确;3、切实认识到“时间轴”的重要性;4、生产效率高;5、伴随着充实感;6、成功模式的启发;7、共同成长。

在我理解,这七个要素其实是判断-执行-控制-突破-感受-循环-应变的一种思维路径。具体包括:判断是否会有高性价比的成果-按照明确的目标去执行-有区别地控制工作时限和努力程度-不断突破提升生产效率-去体验充实投入专注的感受-将成功模式持续运用和循环积累-随环境而变化以求在时代的高度与巨人的肩膀上迅速成长。这种路径更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将时间和能力充分发挥到工作中去。

如何做到“正确的努力”呢?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75条重点方法。

书的结构共分为5章12模块75条,主要从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建立有效的问题解决机制、时间管理、细化处理长期目标、挖掘核心领导技能等5个章节来进行具体讲解。而每个章节又细分为不同模块,包括打破习惯的壁垒、打破环境的壁垒、行动变革的要点、目的与课题、洞察与假设、思考的真谛等,能让读者根据需要更迅速地找到对应方法。

每条方法基本控制在两三页就能说清楚的篇幅,用工作中常出现的误区引入,结合案例来给出正确高效的解决思路和办法,令人更易于理解并进行实践操作。

而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收获是学会了站在一定高度去对照和反思自己的工作行为。“吾日三省吾身”,工作行为同样也需要不断有意识地反省和优化。看书的这两周,我慢慢地养成了尽量每天写工作反思日志的习惯,想办法去参照和检验更好的方法,对我而言,这种意识的形成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的进步。

对于方法类书籍,仅仅看了其实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在今后的日子里,逐一去试验和实践。

期待能坚持着以产生质的改变。

初中观后感 篇6

桂树花开,是因为土地对它的守望;星石陨落,是因为夜空对它的召唤;雨后天依晴,是因为人们对晴空的守望;而那远处传来的悠扬动听的歌声,是那源自于内心深处的心灵对旋律的守望。

伴随着微妙的音乐,一棵树的种子种下。

春天的蒙雨开始淋漓下起,雨水不停的亲吻着土壤,种子仿佛听到了天空对它的呼唤,开始发芽。雨水浇掉了它身边的泥土,它已破土而出,扎下根基。不知哪里传来了歌声,让种子仿佛知道了它的目标:我要努力成为一颗参天大树。

春过夏来,经过春天的呵护,芽已成为了一颗小苗,但它又将面临着雷雨的洗礼。果不其然,夏天的雨说来就来,夹杂着震耳的雷声,刺眼的闪电,合奏着夏季交响曲。树苗不时被偌大的雨点拍打着,有时还会有身旁大树的泥土溅落在它身上。它感到无助,继而有些迷茫,想要放弃成为大树的梦想。然而这时从附近传来了歌声,一下子让它醒过神来:我还没有到达我的目标,我不能放弃。

春去秋来,领略了夏季雷雨的洗礼,小苗成为了一颗厚实的大树,它实现了它的目标,他有了新的梦想:周边的树都结有果实,我也要努力结出花果,让红叶渲染这片土地。树没有放弃,它一直在努力,在上进,只是一场秋雨,让它不觉有些困意。这时又一次响起那熟悉的歌声,轻轻叫醒了它:我还没有完成我的梦想,我要结出果实,穿上红装。

暑去寒来,经过秋季的努力,大树完成了它所有的梦想,它现在只想睡一会儿,一会儿。寒风夹杂着冬雪从它身边经过,树叶渐渐飘零,它睡着了。远处的天边传来那阵记忆中的歌声,伴随着优美的旋律,送它进入梦乡。

伴随着微妙的音乐,一棵树的灵魂扎根。

雨落种仍发,嫩芽立下目标,那是春天的守望;雨打苗仍长,树苗鉴定自己的梦想,那是夏的洗礼;雨下树仍红,大树努力完成所有梦想;叶散树依在,那远处传来的悠扬动听的歌声,是人心灵的寄托与梦想,是那源自于内心深处的心灵对旋律的守望。

初中观后感 篇7

在《光辉的旗帜中》中,我很喜欢雷锋叔叔。因为他热爱人民,热爱国家,热爱中国共产党。雷锋叔叔很节约,对于物质,即使浪费了一丁点儿都觉得心疼。他钉了一个木箱子,里面螺丝帽呀,铁丝条呀,牙刷皮呀,破手套呀,真是什么都有,他把这叫做聚宝箱。要是车上缺了个螺丝,坏了个零件,他都先到聚宝箱里找,能代用的就代用。要是擦车布实在烂得不能用了,他就从聚宝箱里找出破手套,洗干净了做擦车布。至于牙膏皮,铁丝条什么的,他积到一定的数量就卖给收破烂的,得了钱全部交给公家。他的生活也很简朴,从来不随便花一分钱。组织上每月给他的津贴,他留下一角钱交团费,两角买肥皂,再用些钱买书,好扩充他的小图书馆。其余的钱,全部存入银行。他穿的袜子,补了一层又一层,最后,完全改了样,还舍不得丢。他用的陶瓷脸盆,漱口杯,上面的颜色几乎掉光了,他也舍不得买新的。

雷锋叔叔曾在日记写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读完这个故事,我觉得我们因帮助身边的人,节约身边的一点一滴。就像故事中的雷锋叔叔一样。

初中观后感 篇8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叫《乌塔》。课文讲的是一位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我们要养成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太依赖大人,也不能让父母过于溺爱,更不能做家中的小皇帝。

这些过于溺爱孩子的家长太多了,比如我的父母。记得那一次,老师让我们买书,我跟妈妈说过后便准备独自去书店购买,但是妈妈坚决不同意。说:“不行,如果你自己骑自行车遇到危险怎么办?没事,我到时候去给你买。”有些孩子太依赖家长,什么事都让家长帮忙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们小学生很想像乌塔一样能够自己环游世界,但是家长只是督促学习,没有玩的时间,那里来环游世界的时间。我们中国的小孩就像一只圈在笼子里的鸟和一只蜗牛一样,总是缩在很小的壳窝里。在家长的呵护下成长起来,我们非常羡慕乌塔。

如果我们中国的孩子总是在家长的呵护下成长。孩子就被毁了,就会没有见识,没有见多识广的机会,长大了就不能独立自主,不能为国家做贡献,也就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在国外一些父母只把孩子养到18岁就不在管了,任其自生自灭。而我们中国,孩子都20几岁了,还样 溺爱着他。

让我们中国的小孩也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让我们也能有自由的路,让我们向着自己的理想去发展吧!

初中观后感 篇9

刚上三年级,我在爸爸的引导下读了两遍青少年版的《红楼梦》,人称“小红迷”,而且特别专注“研究”林黛玉姐姐。

在刚接触《红楼梦》一书时有点囫囵吞枣之味,认为林黛玉姐姐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弱女子,总是为了一丁点的小事而伤心流泪,一副总不见天日的忧愁面容。为了与青梅竹马、志趣相投的贾宝玉相恋,在封建社会里落到了一个悲哀的下场,我实在是为她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但与此同时,我觉得林黛玉姐姐太过软弱了,虽然爸爸说是当时封建社会下造成的,但我认为不管怎样,人就要活得像自己嘛,人家宝钗不也是坚强地活着呀。而且她的身体也太弱了,书上压根没有提到她积极锻炼身体,只是不断重复提到她孱弱的身躯。可悲!

第二次读《红楼梦》,我读得特别认真,而且把描写林黛玉姐姐言行举止的一些语句画下来或摘抄,猛然发现林黛玉是个诗、琴、书、画样样精通的女孩,而且还耐心地教香菱吟诗。特别是在“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章节中的“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在爸爸的讲解与在网上查找资料后,我弄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对黛玉姐姐多了份同情。她一人来到贾府,在这里孤苦伶仃,寄人篱下,什么事都要处处小心,处处观察别人,恐怕别人笑话她。丫鬟和仆人们都不怎么看重她,又没有人庇护她,面对落花又怎么不触境伤情?思念母亲又怎不落泪葬花呢?自幼体弱多病,小小的年纪竟在药中泡大。但她却聪明好学,才华横溢。可敬!

两遍读《红楼梦》,但对黛玉姐姐的感受却截然不同,相信我的第三遍、第四遍或有更大的收获。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648981.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傲慢偏见读书有感精选(6篇)
下一篇 : 拥抱幸福的小熊读后感(通用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