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励志的句子编辑为您准备的“道德经读后感”让您眼前一亮,我们将会为您带来更多实用有用的信息,请您持续关注我们的网站。没有比读书更好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当我们阅读完作品后,一起讨论时会变得更加自信。读后感可以有选择性地记录书中我们认为精彩部分,并摘抄下来进行赏析。

道德经读后感(篇1)

作者:张文兴

**:《读与写·上旬刊》2019年第08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22-0075-01

一直很神往中国的道家学说,今年寒假期间,在家读了老子的《道德经》,尽管晦涩难懂,但还是坚持着读了下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阐述了“道”是随时随地都在变化的(连名字都可以变化),所以它产生的天、地、人、万物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人要适应这种变化,即主观要符合客观,因此人就有了主观与客观的问题,人的行为也因此分为两种∶有为与无为。

修道是求“道”来塑造人的成功秉性的过程。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修道就是用“道”的能量来刻画自己的内心世界,用道性换掉人性,从而使人的思维和言行与客观世界相符合。

作为一个人民教师,面对著一个个鲜活的、纯洁的、朝气勃勃的学生,在工作中,如何去理解《道德经》,运用《道德经》呢?我认为:

1.甘愿付出,不求回报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水之所以善是有利万物生长并不争功,它处于众人都不愿去的地方,所以最接近大道。所以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最后还落到人人都不愿去、受轻视的地方,这种“甘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就是“道”的品质,我们总是强调人要无私奉献,人生要成功,那么我们就必须把“道”的特性(道性)变成自己内在的品质,永远想到自己所做的比自己想得到的要多得多,这样人永远就不会离成功太远。

2.用行动决定人生

“希言自然”,意思是,多做事少说话才是符合自然的,所以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行动,大量的行动!大量的行动虽然预示你可能遭遇的挫折或拒绝会比别人多,但同时也预示着你成功的机会也会比别人多。“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也就是说,胜过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人,而胜过自己的人是有力量的人。所以在劳资看来,并不是比别人强的人就是强者,而是自己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而自己战胜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行动,“处其实,不居其其华。

”意思是,把它放在实实在在的地位上,而不在于说些好听的话。所以“道”的行为就是以行动来说话的,那么人要想成功,也应牢记行动才是成功的保障。

道德经读后感(篇2)

说起《道德经》,不免要提下道德;提起道德,少不了****的话题。前段时间,彼此起伏的“暴力城管”、“**拆迁”问题、“雷政富”事件等热议话题,都将****推上了浪尖。这些****为什么会事呢?

在于他们的道德将成功定错义。

成功不是意味着挣更多的钱,身居高位和手握大权,《道德经》上说,这只是“胜人者有力”,它可能代表着为贪婪和冷漠所支配而带来的拥有,也可能是欲望的奴隶。人们共同认可的的成功是自胜者强,道法自然。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能够正确地管理自己的思想、金钱和时间时,那就是成功。

一个人的生活更自由,更快乐,更有意义。

秋风吹来,大雁飞过。同学说:快要拍毕业照了。

不久的将来,华软的师兄师妹们将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如果华软班的80分钟是痛苦的,那么我想说我是痛苦和快乐的人。

我华柔有这样一个老师的课,他让我明白了:上课不回答不是丢人的,连十几个人都不回答是正常的;学生最漫长的那段时间不是下课前那几分钟,而是我们的“智慧问答”!因为这是我们在学习《道德经》,讲的是老子,学得是大智慧!!!

这不是用常识来解释的!!!上课上到期末,你就会知道:为什么其实老师每次让大家读两遍课文的,却加多一句“再读一遍”,让我们一遍一遍来读两遍。。。

所以,当我每次见到这个老师,我都会说句:“老师好!”说这句话,我更多的是出于敬重,而不是礼貌。

道德经读后感(篇3)

在各种价值取向林立的今天,《道德经》中所强调的人生观不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吗?在我看来,如今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正好与老子的观点不谋而合。爱国、敬业就是奉献,诚信、友善就是修身。

爱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的精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激励多少中华儿女奋发图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指引多少英雄在国家危难关头慷慨就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鞭策着多少仁人志士舍身报国。敬业就是一种“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雷锋在他的日记中写到: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缕阳光,你会照亮黑暗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培育有用的生命?

如果你是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总是坚守你生命的岗位?”敬业的人会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具有献身精神,将自己的一生与其联系起来,在事业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立身须以诚为本,诚信是一种个人修养。

古语云:为官者诚信,则国泰民安;为民者诚信,则和谐发展;为商者诚信,则商机无限;为友者诚信,则高朋满座。诚实不仅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责任;它不仅是一种道德,而且是一种准则。

《道德经》里说“善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智。”意思是,比我们善良的人,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老师。

但面对坏人,他可以增加我们的智慧。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素养,它就像春风化雨,丝丝渗进人的心里,使弱者感到力量,使悲哀者感到振奋,使有缺点的人自觉向往着进步。谦和友善得人心,以谦和友善的态度待人处事,帮扶互助,才能收获真情,相交于心。

仔细品读《道德经》,可以感受到老子的思想穿越时空,直达心灵深处。我领悟到,《道德经》所主张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享尽清闲,而是个人私欲上的无所求,《道德经》所推崇的“柔弱”不是停滞不前退缩懦弱,而是奉献自身的高尚修为,这些正是我在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学习的。

道德经读后感(篇4)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系东周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在陕西写成,据《楼观先师传》和《楼观本记》载,周昭王二十五年,尹喜候西游入秦的老子至函谷关,在楼南高冈筑台(位于现陕西周至县终南山北麓楼观台),老子述《道德经》五千言以授之,故此处胜迹又称楼观台,在这里写出了这部凝结了华夏智慧的绝世之作。《道德经》上下篇五千余言八十一章。

记得初次知道《道德经》是在小学的时候,看到的电视里面的少年张三丰抄写《道德经》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可惜一直没有机会,到得大学时候,时间充裕,终于是将这本短小精湛的道教经典看完了,心里感触良多,写与同学老师共勉!

《道德经》是韵文哲理诗体,全文共八十一章,其中钱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道是体,德是用,构思严谨,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而文中阐述的观点和哲理也非常发人深思。汉末张陵长五斗米道,立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教典,创立道教,并做《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阐述了《道德经》,故成为道教经典。

当然,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文章仅是个人见解,如有不对之处,敬请老师海涵教导。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是反对仁义智慧,反对革命,主张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甘守懦弱、逆来顺受、保守倒退的观点。可是我通读全篇,却感觉其实不是老子的思想无为,而是人们误解了老子的“无为”的真正意思,“无为”二字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不违反自然规律而为。“无为”的这个含义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其他经典中也有表述。

比如:老子提出“无为”不是叫人不作为,也不是自己不作为。至于该做什么,老子主张做。

所以所谓的“无为”,我觉得应该是内心平和的去处理事情,顺势而为,而不是人们理解的无所为的意思。

在前三十七章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五章、第八章、第九章和第三十三章。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意思是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祭品一样平等;圣人也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祭品一样,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在天地之间,不就是一个大风箱吗?当它静止的时候,它只是一个空虚的世界。一旦它移动,它就会继续工作,永不干涸。政令多反而会行不通,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

老子在这段话里面,阐述的思想,是一切都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在社会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就像万物的枯荣,天地的运转,谁也没有办法将其破坏,最终还是要选择不加以干预的“无为”的态度。而时代的发展,又赋予了它更多的内涵,比如现在在网络**中,却是把这段话看作了激愤之语,而不再是老子的无为思想的延伸和解释。

当然,老子的思想是好的,劝说人在天地眼里,一切都一样,都有自己的使命和作用。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

水善于帮助一切事物而不与它们搏斗。它停留在人们不喜欢的地方,所以它离道很近。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

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老子认为好人应该像水一样。水利万物,养万物,但不争万物,这是最谦虚的美德。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当然,体现在现代里面的,可能就是太极最为人熟知了,太极里面讲究的就是以弱胜强,以柔克刚。

水的水滴石穿,教导我们的是我们要一往无前,坚持一个目标,去努力的做到。当一切东西我们都能做到善时,还有什么不能达成呢?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意思是当一旦得到的东西已经很丰富了,就不要贪得无厌,不如停下来,你所占有的金钱地位多了,别人就会眼红,终究是不能“长保” 的。人一旦发富发贵,往往会骄傲自大,这样反给自己栽下祸根。这是一个对自身能力的理智认识,超越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就会“盈”,这时,只有功成则身退,才是理智的选择。

与现代社会联系在一起,我们是一样的。只有认清自己的能力,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

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是真正的强者。知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不懈奋斗的人是雄心勃勃的。言行不离道之规律中的人能够活得长久。

躯体虽死而精神仍然存在于世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的。这句话是我在这篇文章中最喜欢的词之一。智慧就是自我之慧。明,是心灵之明。

“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胜人者,凭借的是自己的蛮力,自胜者,凭借的是坚强的意志,只有自胜者,才是真正的强者。

这一章是老子对有道者的高度赞扬。指出人生当自知、自胜、自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天地之志,与世界永远共存。

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更需要有这些精神,认识人,认识自己,满足,被迫!

在最后的四十四章中,我喜欢第42、64和81章。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与《易经》中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一生二,乃至生万物的一种内涵,也是将万物存在以及运行的规律,都是顺着道的规律而运行的。老子认为道就是事物的运行过程,所以在老子的眼里,才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的说法,当然,我们知道,在太极里的两仪,就是阴阳的意思。所以这里可以看出古人对阴阳衍生万物的看重。

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的意思是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高的平台,每堆土里都建有;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提醒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只有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伟大的时也。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句话的意思是听起来舒服的话不能相信,值得相信的话通常不那么顺耳。

“信言”就是信实可靠的引人入道之言,必以真为本。有道者言语质朴简约。它的文风既不像抒情的诗、歌、赋,也不像求名的八股文。

虚华美言,也能传世以扬名,邀宠以获利,但不能启人本性,救人真命。老子的文风质朴无华,绝无“美言”媚世之病。

文章里面还有很多的处世箴言,限于篇幅所限,这里就不一一提及了,很希望同学嗯都可以去看看这本书,的确是很有好处的,我们能够从中学习到很多对人生,对社会的处事态度。愿同学们、老师们,能够在《道德经》的陪伴下,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顺!

道德经读后感(篇5)

作为中华民族道德经典的最优秀的代表——《道德经》,是“道”的具体化,她从人与万物的本源——“道”上阐述了道德的规律,指出万物本源“道”的行为特点就是人类应效法的的道德法则。并且告诉人们,作为“道”之子的人,人的很多问题可以求“道”来解决,具体方法就是让人的思想顺“道”而行,用道性换掉人性,这个过程就叫修道。当人的思想符合了“道”时,人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获得成功,实现人生的完美。

读《道德经》后,我渐渐发现,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安静耐心地思考问题了,原来作业中潦草的字迹变得端正了许多。从诵读经典书籍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更应该有勇气战胜自己。

《道德经》让我受益匪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

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此文于文秘写作网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于文秘写作网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面对竞争,我们应该敢于迎接挑战,面对失败和不平等,我们应该用一种常识来应对,并用适当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是盲目地为死网而战。这样,它将有助于拯救自己,并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积累才能繁荣。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读后感(篇6)

本学期的课程,与其说是从《比较政治制度研究》开始的,不如说是从《道德经》开始的。——王金水教授在授课过程中多次援引道家经典《道德经》中的名句,从文化的深层渊源来解释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演进,并列举了诸葛亮、范蠡、韩信等历史名人的典故,与同学们**做人做事的学问,让吾辈受益良多。印象最深的,是王教授从《道德经》中提炼的四字精髓——藏锋露拙。

藏锋露拙与锋芒毕露,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处世方式。应该说,有才干本是好事,“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时时处处显露才华而不知避讳就容易得罪人,得罪人就容易导致事业的失败,这并不是智者所为。

所谓藏锋露拙,并不是要埋没自己的才能,而是要保护自己,不招致祸患,从而在必要的时候更好的展现自己,打开成功的大门。

老子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聪明的人要懂得在最恰当的时候示弱隐强,做出暂时的退让。

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和自我实现的方式。明代洪应明在其著名的《菜根谭》一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攫人噬人手段处。

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意思是:雄鹰和猛虎是最凶猛的两种动物,它们一旦出击捕食,几乎从不会空手而归。

有趣的是,在准备捕食前,雄鹰站在那儿就好象在打盹,猛虎走起路来则似乎生了病——这其实只是它们故意示弱的一种障眼法,既可避免因锋芒过露而遭到攻击,又可麻痹对手。因此,一个绅士只有善于隐藏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才能肩负起重任,实现自己的抱负。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成为魏王。曹丕、曹植为太子而战,进入决战阶段。曹子建“才高八斗”,深得曹操青睐。曹丕深知父亲对弟弟的喜爱远甚于自己,在这次夺位大战中,已经先输了弟弟一大截。

于是,他越发规正自己的行为,对父亲越发恭敬孝顺,对外谦虚谨慎,广交良友,赢得自己在曹操和众大臣心中的好感度。有一次,曹操率领部队参加战斗。曹植当场朗诵了一篇文章,祝曹操凯旋归来。曹丕出汗了一会儿。幸运的是,他的助手吴质提醒他假装哭。于是曹丕哭着向父王拜别,嘱咐曹操保重身体,曹操看曹丕如此孝心可嘉,感动得不行。

在场的大臣们都认为曹丕虽不如曹植文雅,但他那颗真诚的心却更加感人。

道德经读后感(篇7)

作为一部古典国学著作,尽管自小耳濡目染老子的思想,却没有认真的研读过这部传世经典之作,这段时间没有闲暇时间就拿出这本书读其中篇章。由于这本著作完成在较早的先秦时代,所以文章读起来稍显晦涩,初读比较吃力,需要不停的翻看注解,但是这依然不影响其中蕴藏的作者的哲学理念,处处体现着朴素的辩证法。

书的开篇先介绍了本部书所阐述的核心理念”道”,倒是玄妙的,不可捉摸的,又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事物都离不开的,所以大家都要遵循道,沿着这一思路,老子展开了对道的阐述,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强调无为而治,赞扬水的精神,“水利万物而不争”,“夫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多少的体现了到家的思想,我们总是喜欢跟周围的人攀比,总想超越别人,但是在老子的思想中“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强人者,力也。

自强者,志也”。说人生的高层次的境界是超越自我,只图跟人攀比,最终将走向极端,反而然自己“惑”,想想现如今社会,那些穷的只剩钱的人,亲情、爱情、友情都没有了,我们是该羡慕他们呢,还是应该同情他们呢,所以在追求一时的外物虚荣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更加注重自身的修养呢,让自己更加趋近于“道”。

道家的思想体系,就是主张我们要遵从道的规律,可是道又是无形的,所以老子通过各种道在现实中的客观存在,强调了事情的两面性, “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既是一种客观的描述,又是我们难以逃避的规律,所以读来让你豁然开朗,又不知所然。

最后,用本书的经典话作为结尾,以资勉励,“道可道者,非恒道也,名可名者,非恒名也”!

2011-8-25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812591.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最新思想分析报告
下一篇 : 大学生学医求职信集合十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