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范文包含各种各样的文章,让我们来参考一些范文吧!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2023金融危机读后感(通用12篇),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金融危机读后感 篇1

《金融危机后的中国经济》一书,由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了2010年1月“北大光华新年论坛”的精彩演讲与对话,并围绕其中众多主题补充了一些重要的延伸阅读。在书中多位经济学家、**高层和企业家从宏观大局,中国企业的创业、创新和持续发展,新能源与中国经济,中国汽车业发展展望,走向全球化的中国银行等方面分享了他们对于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的思考和见解。

张维迎主编,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该书不仅从宏观经济背景和中国的产业政策出发,阐述了金融动荡下的**经济战略,而且从微观经济角度全面分析了中国企业在世界金融危机中的生存之道。

上篇“宏观大局”以把握中国经济的大局为主题,分别从历史的高度看中国的发展,未来中国社会关注什么,经济结构调整才有商业机会,决定中国经济走向的大事,国企何以提高竞争力,中国经济的消费与储蓄,警惕下一次危机等多个方面探析了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的发展走向,以及关于金融危机的经济学反思。

下篇“微观动力”主要以中国企业的创业、创新和持续发展为主题,分别从中国是投资创业者的天堂,创业投资成功四要素,细分市场蕴含巨大商机,。

最后以对话交流的形式解答了大家的诸多疑问,并通过对本次金融危机的反思,展望未来的经济前景和产业趋势,为各界人士防范新的危机形成、顺应产业格局变化、寻找新的市场立足点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号召中国企业家在风暴中凝聚力量,与中国经济实现新一轮腾飞。

读后感:

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即使挑战更是机遇

中国作为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是以制造业为主的生产基地。因此,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分析金融危机的影响主要是欧美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主要威胁是,如果危机进一步蔓延,势必导致**保护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死灰复燃。目前,我们已经看到,在各国的反对声中,美国最新的救援计划仍然坚持救援资金必须用于购买美国商品的条款。印度、墨西哥、巴西、中东欧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对进口产品甚至中国产品提出了限制,并出于各种原因发起了**保护行动。

这些做法在短期内会造成很大的干扰。如果外交处理不当,整个世界很可能陷入一场**战争。可见,**保护主义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不可调和性。越是保护,经济越是难以成长。

另一方面,只要经济能够回到繁荣的轨道,*保护主义就不会自食其果。

另一方面,威胁是外资迅速撤出,外债突然增加,导致货币迅速贬值,从而引发外汇危机或经济风险。目前,我国最需要警惕的是,外资的快速撤离造成企业财务困难或资本市场动荡。要防止我国陷入经济困境,首先要保持外商投资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加大投资项目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为吸引和稳定外商投资创造更好的条件。

金融危机将使中国庞大的出口经济在短期内遭受巨大冲击,但不会带来肌肉损伤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个阶段不应该惊慌。国家和地方**必须为经济注入足够的资源和信心,帮助人们认识到这是外部环境突变造成的困难。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我们都要勇敢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当然,这一过程本身就充满挑战和困难。如果我们估计困难是八点,现在外部经济环境把困难增加到十点,我们也有勇气和信心克服困难。但克服它的很重要的一条,在于主动实现中国区域经济的升级。

对危机的不同理解将导致完全不同的政策。现在看来,这场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但世界和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远未解决。全球经济复苏和就业增长的基础非常薄弱,各国的**保护主义抬头,人民币汇率受到各方的批评和压力。

为应对全球变暖,各国围绕节能与经济发展空间展开了一场复杂的博弈。这将对中国未来的经济政策和产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问题仍然是加快结构调整和深化体制改革。这不仅是**和学者们的关注,也是业界和公众的关注。而本书中收录的几位演讲嘉宾对有关国有企业改革、民营企业发展、产业重组、国内市场开发等方面的论点,对我们认识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际金融危机中也有很多商机,我们要始终保持勤奋、拼搏的精神;机会不可错过,一旦错过,就很难再回来,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智慧。我们需要认识到,企业的竞争力**于企业的凝聚力,这离不开中国特色得企业文化产业。希望我们能抓住金融危机后的机遇,在风暴中凝聚力量,使我们的企业稳步发展,使我们的经济健康增长,使我们的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金融危机读后感 篇2

滨城区四中王传军

从次贷危机到金融风暴,是谁搞垮了华尔街?百年难遇的金融海啸,能否带来异常全球经济大衰退?“冬天”来了,个人、公司乃至国家将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又该如何应对?……

第一部全面揭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起因、真相及其深刻影响的书!一本教所有人如何留出“过冬粮食”的书!一本众多著名经济学家推荐并参与指导的书!

我看到的第一本观点鲜明、论述深入全面、资料详实可靠的分析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作品。目前,金融危机已经演变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我们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金融危机的发展轨迹和根本原因。不管冬天来不来,我们都应该为明天做好准备!

这次的危机从性质和深度来说,应该可以和“大萧条”相提并论。这是世界金融市场,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和全球金融体系应该认真反思的问题。

金融体系安全的重要性将在本世纪得到更广泛的体现。

从本书的话题来看,这是一本十分及时的书,从内容的深度和跨度来看,这是一本十分值得品读的书!无论有无金融专业知识,每个读者都能通过阅读本书,从而透过层层迷雾,看清真相,发现本质!

本书从华尔街的覆灭入手,深入分析了美国由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的根源,并按照救市步伐的深入,分析了全球的经济形势与亚洲的危机和契机,以及在整个大环境下中国的行动方向,最后把落脚点放在了整个世界的金融体系变化上,以史为鉴,为中国的金融发展提供了历史素材和方向性指导,无疑是值得每个现代人一读的好作品。

美国金融危机源于房地产信贷泡沫的破裂。这本书帮助我们找到了中国房地产和金融科学发展的道路。

曾经火爆的美国房地产,为什么会蜕变为一个华丽、虚幻的泡沫?是什么让曾经风光无限、叱咤世界的五大投行如此不堪一击?从次贷危机到金融风暴,到底是谁搞垮了华尔街?

谁扰乱了世界经济?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会不会带来全球经济衰退?实体经济也会充满悲哀吗?

“冬天”来了。如何才能留出你“过冬的粮食”?这场金融危机会对中国造成怎样的影响?

又将何去何从?

2008年,历史必然会记住,来自美国华尔街的次贷危机愈演愈烈,演变成一场持久的金融风暴,迅速席卷全球。随着形势的发展,实体经济的影响己逐渐显现,并且到目前为止还只是个开端,全球性经济衰退已在所难免,这场本世纪最大规模的金融飓风如今己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瞩目和关切的焦点,人们不得不思虑,世界经济将何去何从,旧有的世界金融体系是否会土崩瓦解。对于这场金融风暴,对于世界经济的趋势,也许所有的预测都太早了,也许所有的预测都可能发生

由美国华尔街引发的“金融风暴”,各国无法独善其身,中国也不例外。

金融衍生工具并非洪水猛兽,只是这次正如郎咸平教授所说的,华尔街的巨头们太贪婪,全然不顾及“信托责任”。就像建筑工程所需的炸药被一群疯子用于恐怖活动一样。

美国发达的金融业为美国人的消费或提前消费提供了保障。但此次的“金融风暴”,必将影响美国国民的消费欲望。

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出口和内需拉动。“金融风暴”也必将影响我国的出口业务。多年来,政府积极启动内需,但收效甚微,这与我国金融业发展滞后有关。

如果说,“金融风暴”对我国有何启示的话,对于启动内需我们是否应领悟到什么呢?过犹不及,美国的华尔街做过头了,而我国是否还不及呢?

2009年6月16日

金融危机读后感 篇3

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的读后感,来自新华文轩网上书店的网友:身处次贷危机,反思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是在总结教训还是在寻找原因?经常在《财经》杂志上读到沈先生的文章,写得短小精悍,感觉不过瘾。《十年轮回》让我真正领教到了专家的风范。这是一本关于亚洲和全球金融危机的专著,回顾、分析、研究、思考,从整体解析到个案剖析,从历史教训到现实对比,让人对亚洲危机的根源、危害、深远影响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对当前次贷危机的化解也能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亚洲金融危机始于泰国,波及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冲击中国香港和台湾,重创韩国,并引发多国出现政治危机,而根源在哪里?沈先生从日本和亚洲危机之间的渊源入手,用理性的分析,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根源作了深入的探讨。从历史的、外部的、宏观的层面来分析,日本、日元、日元汇率不稳定,日本作为亚洲最大的经济体,日本经济泡沫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当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如出一辙。从受害国自身来分析,“亚洲危机不止是货币危机,更是银行危机”。亚洲国家的金融系统是一般都是由银行主导,而危机正是从最薄弱的环节银行业打开缺口的。“泰国的银行系统已经被房地产挟制”,“韩国政府基本上是将金融当作工业的仆人”,“韩国的银行系统具有五个弱点:糟糕的利润导向和业绩,监管不足,过度的行业分割,信贷评估及管理技能不足,以及缺少产品和服务革新”,“在韩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中,指导性信贷或政策贷款居功至伟”,印度尼西亚存在经典的银行业问题“信贷增长是以信贷质量的下降为代价的”,“为什么香港没有像其他遭到危机打击的亚洲国家那样崩溃,答案就在于香港银行业的实力”,“中国领导人从亚洲危机中明白了银行业是金融动荡时最薄弱的环节”等等。“从网络的角度看,亚洲危机属于地区性的网络事件,是传统的银行业和货币危机”。十多年过去了,随着金融工程的广泛应用,银行系统从传统的零售银行模式转变为新的“发起—分散”这一批发银行模式,但危机的爆发却引起了全球……

金融危机读后感 篇4

[金融危机读后感]大约一个星期以后,同事将他购买的时先生的著作《中国怎么办?》带给我,希望我也看看,金融危机读后感。我当然求之不得,断断续续用了3周时间,终于将书看完。

由于年底工作较多,我没有及时记录下读书的感觉。现在,工作少了些许,就在此谈谈读书的体会。《中国怎么办?

》是一部金融知识的普及著作,文字浅显易懂,所以连我这种非金融专业的普通人读起来也并不费劲。本文的主线是围绕当前的金融危机,这是一本非常吸引人的书,对于那些更关注当前经济前景的人来说,也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在所有阐述有关金融危机方面的文章中,不乏阴谋论者, 时先生也是其中之一。

他认为,金融危机是美国**多年来策划的阴谋。他的逻辑大致是这样的: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需要很多钱,**不想也没有那么多钱来帮助解决,但这是**必须面对的另一个问题。

为此,布什鼓励居民购买低首付、低利率的房屋。在**的纵容下,银行通过复杂的金融工具将购房贷款变成了各种有价值的**,并销往世界各地。**这样一来,一方面满足了部分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刺激了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的繁荣,从而扩大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已从提供住房的任务中解脱出来,并将购买风险转移给其他世界金融机构。随着美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房地产的供求关系和财政政策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当国家提高利率降低资金投放量时,很多购房者会因为贷款利息的增加而无法偿还贷款,于是出现了次贷危机。以美国为首的各国银行等金融机构深陷其中,于是不得不纷纷引资援救。

虽然不少美国低收入者会因本轮金融危机而失去房屋,但房屋被美国银行机构大量**后,导致房价**,会使更多中低收入者真正拥有自己的房屋,读后感《金融危机读后感》。虽然次贷危机冲击倒闭的银行系统虽然亏损严重,但却远没有从根本上动摇美国的金融霸主地位,相反,却在恰当的时间点,给了正在冉冉升起的欧元一下重要的偷袭,使其遥遥欲坠。这就进一步巩固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

(我个人同一次贷危机是蓄意阴谋的观点,但我不认为金融海啸也是美国蓄意制造的。金融海啸是玩火烧身的结果。)透过金融危机, 时先生提出了建立亚元,中华货币,以及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将之打造成位国际货币的种种建议。

对此,我个人的看法是比较悲观的。展望金融危机后的世界,**和资源将成为世界财富的新趋势。货币无论是美元还是欧元,由于其使用价值和实际价值的客观因素,必然会大幅贬值。

金融危机过后,人们会发现,最富有的美国聪明地用金融危机的钱拯救了世界经济危机,为自己的人民建造了房屋。这恰恰表明,在金融危机中哭得最惨的人未必是受伤害最深的人,而似乎受伤害最小的国家却在为别人做衣服。写在这里,我突然想起唐吉国,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

昨天看了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的一篇演讲稿子,仍在力挺完全的市场经济学说,认为现在以及过去的金融危机的成因都是由于**不恰当的监管造成的,呼吁建立一个全球的无监管的纯粹的市场经济世界经济体系(我个人的理解)。他的观点可能实践立在学者的社会良知基础上的,可能预示着未来社会变革的新方向,但我个人认为,他的言论仍然是容易误导国家和人民的谬论,经不起实践的验证和逻辑的推敲。很难用恰当的语言来形容时寒冰先生。他用平凡的逻辑和朴素的知识,加上良知和社会责任感,挑战着身边五彩缤纷的迷雾。

无论这些迷雾多么浓重,他,或者他们,总有一些人,尽管很少,却能一直坚持着以自己的良知来呐喊。然而这个任务太过艰巨,他或者他们以一介书生之力,挑战黑暗利益集团的众多主流,以有限的清白对抗无限的抗黑暗,以有限的真诚对抗无限的虚伪,以有限的真理对抗无数的谬论,以有限的高尚情操对抗无限的卑鄙下流,以至于在我眼里,他就像是唐吉坷德一样,在进行着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敢于揭露黑暗、批判现实的人是有良知的人。

对于这样一个人,在这里,我希望上帝给他更多的智慧,愿他更加健康。

金融危机读后感 篇5

金融危机电影《商海通牒》观后感【篇一】

埃里克是华尔街一家大型投资银行的风险主管,他的老板为他报仇。在一次大规模裁员中,他先被解雇了。

但埃里克正在进行的风险研究尚未完成。作为风险控制的主要负责人,埃里克发现,在日常的风险监控中,基于一般模型定价的投行资产已经处于很大的风险之中。投行之间的竞争是残酷的,因此被解雇的员工应该立即受到监控,甚至用于通讯的手机也应该立即中断。

埃里克心中充满愤怒,但出于职业道德,他把未完成的工作留给了徒弟、风险经理沙利文。正是这一行为挽救了整个公司。

沙利文仔细研究了老师的成绩,填补了漏洞,发现原来的模式是错误的,风险预警机制失灵,公司面临巨大风险。听到这个消息,公司高层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次日开盘清理公司经营的所有抵押**mbs,最大限度收回资金,挽回损失。

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就这样被推倒了。

面对从天而降的馅饼,许多华尔街的投行精英竟丝毫没有怀疑,每个人都怀着捡了大便宜的喜悦心情,积极的投入到‘接盘侠’的行列之中。在这场金融海啸中,唯一获利的是最先嗅到危机的投行。

关于这部电影,网上有许多精彩的影评。专业影评人的文学功底非同一般,一部电影被他们描述的跌宕起伏,精彩生动,但是我想在这里讨论的是这些评价中带有的、针对金融从业者的一些偏见和误解,以及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为金融从业者正名。

‘毕竟金融危机发源于这个万恶的投行,最终苦果却要世人均摊。’

‘资本操纵者贪婪的本性、阴险的计谋、**的手段、冷漠的绝情’

‘公司的高层对这些即将到来的金融界的危险既无所畏惧,也不知羞耻’

看看网上的评价,这样的言论不绝于耳,盲从者也乐意看到有人为种种社会怪象找出了一个替罪羊,让他们在生活高压中层层积累下的压力和情绪有了一个肆意宣泄、喊打喊杀的地方。但如果你愿意学习金融学,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你会发现,这是真的吗?

金融危机发源于万恶的投行吗?

“我不是经济学家,对于金融危机这个词我没有办法做出专业的解释。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大体明确,金融危机爆发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挤泡沫’的过程。可是泡沫是**来的?

金融危机爆发的前提一定是市场先积累了大量的泡沫,然后才有了后面的‘挤泡沫’。以上证指数为例,如果**涨到5000、6000、10000肯定是有泡沫,但是**跌到2000、1800、1600的时候谁能站出来说市场有泡沫?只有当市场**严重高于实际价值中枢的时候,市场才会有严重的泡沫,才会有后面惨烈的‘挤泡沫’的过程。

谁先打破了泡沫?每个人都有吹泡泡的经验。气泡越大,破裂的可能性就越大。当泡沫大到极限时,它就会自己破裂。市场的泡沫也是同理。

不论市场怎么**,总之它不会涨到天上去;市场涨到它的极限,不用太大的力就可以被打下来。戳破他的人可以是‘万恶的投行’、‘万恶的地产商’、也可以是‘万恶的收藏家’,或者是‘万恶’的其他什么人,总之总会有先知先觉的1%们发现市场存在泡沫,他们认为市场泡沫膨胀一定会有个极限,之后就会有一个**回归价值的过程。

对,就是这些‘万恶’的1%们在市场泡沫即将破裂或者是刚刚破裂的时刻,果断的离开了这个市场。这不是因为他们做空了市场,而是因为市场上积累了大量的获利回吐,多头已经筋疲力尽。在这个时候,做空的余地很大,如果你不做空,别人也会做空。2015年**市场**,许多人归咎于股指**的做空才产生市场的**,那么,2008年倒是没有股指**,股市从6000一路狂泻到1600,那次**的黑锅又该由谁来背呢?

”金融危机电影《商海通牒》观后感【篇二】

2008年的金融海啸,美国著名的老投行雷曼兄弟破产的消息,震惊了世界。因为商界一直有too big to fall(太重要以至于不能倒下)的潜规则,所以当这个有着158年的超级投行的最终倒下,也说明了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之深。

对于这个国家来说不幸的是,这位诗人很幸运好莱坞很快就会投资拍摄相关电影。影迷已经手拿爆米花等在电影院里,不成想等来却是老态龙钟刚刚出狱的哥顿·盖科(《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和头戴棒球帽永远在挑战山姆大叔的胖子迈克·摩尔(《资本主义:

一个爱情故事》)。两部电影,前者使《资本论大鳄》有了血缘关系的概念,而后者则有了优秀的数据整理和编辑概念,却失去了艺术气息。

直到2011年圣丹斯电影节,狮门影业慧眼识珠,迅速拍下这部由名不见经传的导演初哥j·c·陈多尔、凯文·史派西、杰瑞米·艾恩斯、扎克·昆图等数名男星共同主演的影片的发行权。美国以及全球的观众,才得以欣赏到好莱坞第一部能够如此清晰的解析金融危机起源的精彩独立制作影片。

影片讲述的正是2008年金融风暴之前的24小时内,一个老牌投资银行内发生的所有事情。根据影片的阐述,投行在三年内经营了一款将不同信用评级整合在一起的抵押债券,在发行了大量该类债券后才最终清楚其风险性,但是为时已晚,由于杠杆效应,一旦出现**,公司需要赔付的价值甚至远远高于公司的总值。而就在此时,“补仓”的抉择出现在了众人的面前。

投行老板图尔德描述此情此景为“**停了,风暴来了”。

这部电影完全遵循了古典戏剧的三大规律。一天之内,一个故事和同一个场景只会改变人物的语言和状态,改变摩天大楼窗户的焦点外视图。影片的终极问题,也和经典戏剧一样——当面对矛盾时,人如何选择,或者,用另一句话来说,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对于影片中的角色来说,选择是卖掉不良资产,还是破产。

当交易部的头目山姆拒绝将不良资产转移给同行的时候,他认为:“我们正在把毫无价值的东西卖出给自己的交易伙伴,我们正在搞垮别人的事业,彻底的。以后,没有人会买我们的东西。

”这是一个从事了34年金融工作的行家里手心中的职业操守,同时也是一个金融从业人员的“盗亦有道”,毕竟自己手下的**经纪人们即将把手中大笔的不良债权和**卖给自己建立起程度相当深的买家、交易员和客户。如果成功,投行可能会幸免于难,但是金融业会受到巨大冲击,同时,自己也将从此上了同行的黑名单。

信奉曹操信条“宁肯我负天下人”的老板图尔德则认为,有必要“让公司走自己的路,哪怕让其他公司无路可走”。别忘了这位精神领袖对于自己员工——金融从业人员的教诲是:“更快、更狡猾或者干脆作弊”。

也许正是这种认识,使得他轻而易举的选择了将债券和**抛售的做法。

绝妙的是, 对于自己挑起的,即将到来的金融危机,图尔德认为:“1937年、1957年、1984年、1987年,1997年,2000年,都一样,周而复始,这种情况一直会发生,我们改变不了什么,我们只不过是控制不住自己罢了。我们只不过是采取措施,做对了我们赚一笔,做错了横尸街头。

”图尔德对于金融危机的宿命式总结,精准的令人无可辩驳。

最后风险评估员彼得问山姆,转嫁掉不良资产是否正确时,山姆反问“对谁来说”,彼得回答“我不知道”,山姆则替人们回答:“我也不知道。”事实也是这样,当一个组织或者团体的规模以及带来的影响过于强大的时候,个人的属性就被衰减的无比渺小。

在这种情况下,是非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一个错误的决定来自一个收藏品和一个个人。不过,毕竟金融危机发源于这个万恶的投行,最终苦果却要世人均摊。

即便资产缩水,拥有高薪的金融从业者也一定比工鞋阶层好过,这估计也是纽约“占领华尔街”运动兴起的原因。

有趣的是,影片在拍摄的时候,“占领华尔街”运动并未开始。不过《商海通牒》毫不遮掩的曝出了投行中各个级别的年薪数目,最初级的如彼得和赛斯,大约为25万美元,交易组头目威尔250万,大老板图尔德自然更是高的没边,9千万的分红和年薪,身价数十亿。单凭这不平等到极点的工资条,就足以被工薪阶层棒杀。

但是,话说回来,那些聚集在华尔街,举牌**的示威者,又是否真的无辜到可以随便向华尔街大鳄们扔出石头?一个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起源又是否只是投行的金融精英闯下的大祸?对此,导演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片中有一个场景,评估员塞斯问长官威尔,这次的危机会给平常人带来的影响,威尔这样反击塞斯的内疚:“这些普通人,他们想要的生活就是香车豪宅,但是他们根本负担不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这么重要,我们是他们豪华生活的根本原因。

我们用手指按压他们平衡的一端。我们把手指拿走。那么,这将是一个真正的公平社会,但他们不会立即这样做。他们想要我们给的,但他们喜欢假装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他们装伪君子比我强多了,去他们的吧。

”当听到来自不同阵容的致命攻击时,不知占领华尔街的将领们,会作何感想。向来热衷于超前消费观念的美国人民,在使用信用卡预支舒适生活,利用金融衍生品大赚金钱的时候,是否也曾在心中暗暗担心过这样的一天?

影片结尾,投资银行成功地将大部分债券和**分配给了更多同行,危机不可避免。山姆走到前妻家的草坪上,为死去的老狗挖了一个洞。面对已经是陌生人的前妻和死于肝癌的宠物,山姆抹了抹眼泪,试图铲倒在地。直到画面消失字幕升起,铁锹与地面的撞击声依然冲击着观众的神经,令人怀疑,死去的究竟是老狗,还是其他的什么?

金融危机读后感 篇6

读《华尔街》有感

2010年11月30日

《华尔街》一书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真实的华尔街,它不仅是一本关于华尔街历史的书,也是一本关于美国金融史和经济史的书。从美国诞生的第一天起,华尔街就注定是一个跌宕起伏的第方。当荷兰人从印第安人手里换取曼哈顿的土地所有权时,谁也没有想到当时的那一片荒芜之地能够发展成为现在寸土寸金的国际金融中心,曾经为了抵御印度安土著的进攻而修建的那堵墙——华尔街,现在早已发展成为了全世界最受瞩目的地方。

华尔街见证了美国资本市场200多年的发展历史,见证了美国从殖民地国家向世界超级大国发展的全过程。尤其是近一百多年以来,华尔街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经历了金融市场一次又一次的跌宕起伏,每一次的金融风暴总能带给人们惨痛的教训,当然这次近八十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也不例外。

此次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于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至2008年成为了席卷整个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之后又迅速蔓延,最终演变成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去年以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取代美国次贷危机,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在本质上,华尔街是一种复杂而有效的货币资本博弈机制,它是现代美国和世界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投资融资平台和经济权力中心。

它的基础是自利、公平、信用、效率以及规则制度保证,而眼下它让人看到的面目则更多是贪婪、失信、失效和失败。

2007年华尔街爆发次贷危机后,投资者开始对抵押贷款**的价值失去信心,并引发了流动性危机。即使跨国**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金融危机的爆发。到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导致许多相当大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接管。

3月16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以每股2美元的**收购,9月14日,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被美国银行以500亿美元收购;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申请破产;9月21日,美国最大的两家投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成为银行控股公司。至此,华尔街投行的神话已经彻底终结,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引发了更为广泛的经济危机。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等华尔街投资银行最终难逃此劫,其终极问题就在于投资银行所扮演的双重角色。一方面,他们是裁判,用他们的研究报告来控制全球热钱的流动;另一方面,他们又是球员,创造并且参与各式各样高风险高回报又极其复杂的金融产品买卖,这也使他们成了这次危机的直接制造者,成了众矢之的。

华尔街的失败不是其传统投行业务的失败,而是其过度产品创新的直接结果。长期以来,华尔街投行们致力于交易有价**以及向商业客户提供咨询服务,通过较大比例的杠杆交易获取超额利润。不过,繁华的背后危机暗藏,通过各种杠杆交易设计出的金融衍生品纷繁复杂,甚至有华尔街资深交易员也坦言,不知道自己交易的品种是什么,它的风险到底有多高。

华尔街的金融泡沫越来越大。其中最值得注异的是打包和交易更具异国情调的抵押贷款。在美国**主权信用的担保下,全世界投资者都进了美国通过金融创新设立的次级债券市场,分享次贷这种金融创新带来的利润,而积累的风险却没有引起相关监管机构的足够注意,房地产泡沫一破灭,所谓的金融创新遭遇当头棒喝。信贷资产**化原本是华尔街有益的创新,促进了风险的分散和资产流动,而基于不良资产的过度包装和反复衍生,则使得投资者甚至是金融机构本身无法准确识别和判断风险。

互惠互利,无损害的现象促使基本产品(次级贷款)的发行人放松,从而不断扩大风险。当金融创新只是单纯的为了追逐利润,那么导致的后果将是没有人去关注这些金融产品的真正价值,那就势必会推动短期投机的趋利化,酿成金融危机。

“对资本市场的过度依赖”与“杠杆式经营理念”相结合的经营模式是美国前五大独立投行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相继倒下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由于投资银行不经营储蓄业务,也就没有稳定的资金**,投资银行渐渐开始通过短**币市场进行融资,过度的短期融资使得投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不适当,当危机发生时,全球资本的流动性下降,大部分金融机构将原本在投行的外部资金收回,投行无法应对突如其来的资金需求,不堪重击而倒下。另一方面,由于投资银行用大量借贷的方法来维持业务运营的资金需求,借贷越多, 自有资本越少, 杠杆率就越大。

高杠杆要求较高的流动性与之相匹配, 在市场较为宽松时, 尚可通过货币市场融资来填补交易的资金缺口, 而一旦自身财务状况出现恶化风险, 公司持有大量的流动性很低的资产, 评级公司则降低其评级, 融资成本将不可避免的上升, 造成投资银行无法融资维持流动性,贝尔斯登便是因此遭挤兑而倒下。

金融危机日益严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缺乏监管。正如美国一位经济学家总结的:“我觉得根本的原因是金融系统缺乏良好的监管,这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失控和金融市场的危机。

”美国监管的放松和复杂衍生工具的过度使用,加剧了危机的程度和危害。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工具只能转移风险、掩盖风险,却不能消除风险,在高风险的投资中,伴随着自由化的条件,监管永远是落后于市场的。**监管的放松,使得金融机构的竞争过于激烈,使根本不具备能力的消费者获得了住房,杠杆率大幅提高,金融资产过度膨胀,信息披露不充分。

过于复杂的衍生工具,尤其是资产**化的发展,使得风险评估变得困难,过于依赖于评级机构,也使得风险承担者与控制者严重分离,不利于风险的有效控制。

尽管此次危机对中国的实体经济损害相对较小,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界尤其是与金融相关的领域在现在和将来已不可避免地、越来越深地融入全球金融和货币体系中去。全球金融危机的挑战、国内经济的不确定性、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都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标杆,美国大型投资银行纷纷倒闭,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宝贵的教训和有益的思考。

首先,要保持科学审慎的金融创新态度。纵观20世纪60年代至今,华尔街发明了数千种金融衍生产品,令人眼花缭乱的创新产品的确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银行业务,但同时金融创新也带来了接连不断的麻烦,特别是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以及随后的金融危机和波及整个世界的经济危机更是发人深省。虽然金融创新有助于分散风险, 提高资产的流动性, 但是并不能消除风险, 只是使风险发生转移或隐藏起来。

因此,美国金融危机提醒我们在重视金融创新的同时,要建立一套风险修正机制或危机处理机制。在推进创新业务时要坚持“谨慎经营”原则,提高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能力,确保对风险—收益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同时,合理降低金融衍生产品的复杂性,防范其高财务杠杆和放大效应导致的投资和交易风险。虽然美国金融危机源于金融创新过度,但我国不会因噎废食地停止金融创新,而是要抓住世界金融格局重新洗牌的机会,谨慎稳健地推进金融创新。

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创新将是**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活力和源泉。

其次,我国金融业应构建更加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是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之间的一套制衡机制,有利于提高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从此次金融危机来看,美国投行公司治理机构中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一般是由审计委员会、执行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公司各种管理委员会等组成,但是此次金融危机却显得力不足。

要有效地御风险,必须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特别是风险管理机构。必须重视合规部门的作用,建立完整的、覆盖整个业务与管理线条的风险控制体系和风险控制机制,能够在有风险时及时处理, 而不是等到危机出现时再解决。

最后,中国**必须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金融监管要随着市场的发展不断调整和优化。金融衍生品可以带来巨大的收益,但也会带来巨大的风险。面对日益频繁的市场创新和日益复杂的创新产品,仅仅依靠信息披露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是远远不够的。

由于过度发展的金融衍生品,使得风险不断的分散转移,以至于最后使得最终投资者不能明晰自己到底承担了多大的风险。因此,监管部门仅仅保证信息的真实披露或依靠透明度的监管是不够的。这给我国的启示应当是:

我国的监管体系应当从过去强调针对机构进行监管的模式向功能监管模式过渡,即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同类型的业务进行统一监管和统一标准的监管,以减少监管的盲区,提高监管的效率。同时在事前的监管中,应当对创新产品有更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效的产品风险评估,尤其是对可能引起系统风险性的产品,应当将其相应的监管环节前移,深入分析和评估金融产品可能给监管体系带来的隐患。

华尔街在经历了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之后似乎已经没有了往日的风采,虽然在世界范围内实体经济要恢复到危机前的状态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在**的众多措施下,金融和经济环境有所改善。华尔街曾经的五大投行由于追逐短期利益,过度投机,采用极高的财务杠杆率,无节制的高风险投资等原因相继严重受损,投资银行这个概念从此成为历史。这些教训也将在今后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产生许多启示,金融机构应针对自身的发展状况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选择多元化的投资结构和经营业务,关注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加强对金融工具使用的监管,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创造一个稳健的环境。

对我国来说,危机过后,我国金融市场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借鉴美欧投资银行的教训和经验,我国金融**行业也将在规范中发展壮大,在世界金融重新洗牌的格局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金融危机读后感 篇7

中信出版社出版的《90年代金融危机的真相》。最近看的很多中信出版社的书都很不错。以下是我书上作的读后笔记:

这是本好书。对于任何关注经济的人士都值得认真阅读。在书中,作者对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几次金融危机(1994-1995年墨西哥比索危机、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主要是一般性的分析。

例如,处于危机中的国家或地区都在采取固定汇率制度,持有大量国际债务,经常账户出现大量赤字等。本书的一个观点很值得欣赏:作者认为所有这些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并非来自于国际投机者的操纵,而是发生国自身的金融体制不健全,**不恰当的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及其它内部问题。

这个观点我是认同的。当然,所有这些危机都应该为我们提供经验,在未来的决策中发挥警示作用。

笔者发现,金融危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所有这些危机要么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要么在完全固定汇率制度下,或者至少在管制汇率制度下。我想,这问题就在于,采取固定的汇率制度一定会产生币种价值和金融体制的扭曲,当这个扭曲累计到一定的程度,由某一个诱因引发,就可能使这种扭曲在短时间内释放,而这种释放很有可能不单单将币值释放到正常位置,由于恐慌、投机和惯性的作用,币值可能在短期会走到另一个极端。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种瞬间质变对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

对于那些采用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来说,质的变化可以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完成。尽管存在投机这操纵汇率的风险,但波动性肯定不会像金融危机那样严重。当然,在决定一个国家应该采用哪种汇率制度时,还需要考虑许多其他因素。

金融危机读后感 篇8

最近央视热播的纪录片《金融危机秘史》客观采用了大量当事人的采访、**、**以及文件,让我们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起因和影响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并最终席卷全球,具有广泛的影响和极大的破坏性。它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国际政治和经济,使世界陷入经济停滞和恐慌之中。八年来,我们一直在反思和总结经济危机是如何产生的,有没有办法预防。

借助这部纪录片,我们试图梳理出大家非常关注的金融危机问题:2008年次贷危机的源头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美国**救助贝尔斯登,却放弃雷曼兄弟,却后来救助aig?

美国**是如何在恐慌中应对危机的,付出了多少?金融危机到底结束了没有?我们从本次危机中学到什么?

1、 2008年次贷危机的源头是如何形成的?

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华尔街银行家为了追求巨额利润而开发高风险的创新产品,却没有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一。银行创新业务的交易模式金融衍生品已经违背了金融的本质,成为一种赌博、一种赚钱的游戏。

银行是依法设立的从事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其交易的实质是为客户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其中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20世纪90年代以前,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模式仍然是主流。美国银行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直接的业务。当时,银行家、律师和医生的工资几乎相同。

20世纪90年代,大萧条过后,银行业务迅猛扩张,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在各层利益群体影响下,克林顿宣布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将投资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严格地划分开,保证商业银行避免**业的风险,禁止银行包销和经营公司**,只能购买由美联储批准的债券)废除,传统商业银行向**导向性投资银行合并,**和银行利润迅速增加。银行业用其他行业三四倍的工资招聘人才。这些高级人才进入银行业主要是为了自我交易,为自己服务,而不是为客户服务。

伴随着它,各种银行业务创新层出不穷。银行的交易不是为了客户,而是为了自身的短期利益。银行家们考虑自己的优惠待遇和丰厚的资金。交易开始成为赚钱的游戏,也就是说,交易动机开始出现问题。它只考虑是否赚钱,不关心交易的风险是否可控,也不关心将来是否会失败。 从1994年摩根大通第一个设计出金融衍生工具--信用违约掉期并用于埃克森公司以来,华尔街的银行家好像找到了一种“完美”的产品设计。

在这之前,对于银行来说,每发放一笔贷款都会存在风险敞口,都会存在客户违约的风险,所以它在发放每一笔贷款,都要按规定预留出一定比例的资本金来进行一个储备的工作,以防客户的贷款不能100%的偿付。这样,固定资本虽然有杠杆作用,但只能做一定的业务。华尔街的银行家觉得这样还是限制了业务扩张,它想找其他的人来承担风险,把冻结的资金释放出来创造出更多的信用,发放出更多的贷款,而金融衍生工具使银行绕开资本金规定成为可能。

1998年,摩根大通决定增加衍生品业务。**债务互换合同,将信用风险组合成一个投资组合。信用违约互换使摩根大通不再承担每各客户公司的违约风险,风险转移到购买组合的投资者身上。

本行将投资组合划分为不同的风险等级,并**给予具有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便利交易。由此而来引出了新产品--合成型担保债券凭证。很快,信用违约掉期市场建立。

重要的是,信用违约掉期市场市场外交易,不需要信息披露,不需要特别监管,可以赚取巨额利润。衍生品的利润往往是其他现金**业务的几倍。例如,银行通过ipo可以获得1%的利润,而银行通过相同资本规模的衍生业务可以获得10倍以上的利润。

华尔街的银行家们认为,他们的产品的魔力在于,他们可以绕过资本规则,赚取巨额利润,消除风险,而无需批露。就这样,衍生品交易市场一路繁荣。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消费信贷风险组合,特别是与抵押贷款相关的信贷风险。

风险越高越好。每个人都在努力创造高收视率、高回报的东西,以获取巨额利润。银行把抵押贷款放在一起,然后通过**投放市场。**化,使次级市场开始有吸引力,华尔街把次级市场**化,分级后打包**。

市场上疯狂采购次级抵押贷款产品。为了牟利,银行业者放宽了贷款资格审查,导致房屋贷款狂潮。贷款利率高达42%,房价也被推高。随着新房销售市场的蓬勃发展,银行正在打包越来越多的合成债务抵押**。

所谓的综合债务抵押**允许投资者对他人的投资组合进行多次押注。它允许买卖双方的头寸,**不受市场规模的限制。

由此可见,此时所谓的理财产品,完全脱离了理财的本质,开始像赛马一样进化,与赌博无异。

2。*监管监督的失败,加上华尔街的贪婪、无知和追逐利润,导致金融衍生品像一匹脱缰野马,局面无法控制。

当**监管部门意识到金融衍生品业务脱离监管,无约无束地肆意生长时,他们想开始对其约束,但遭到利益群体华尔街银行家的反对,他们花钱游说反对**立法限制,最终监管行为不了了之。衍生金融产品,如利率互换和认购权证,没有反映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由于它们的不透明性,它们在交易中被滥用。华尔街交易员寻找获利和获得巨额奖金的机会,他们发现了欧洲最大的机会。

欧洲各国想加入欧元区,必须人工粉饰他们的报表。华尔街的交易员就利用监管套利,通过复杂的金融结构来完来合法途径无法完成的目标,他们帮助欧洲国家通过衍生品来粉饰帐目,来降低赤字,来争取进行欧元俱乐部的资格。

金融衍生品被华尔街滥用的前提是他们认为产品风险是可以消除的,而实际上,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并不能真正消除,它只不过是把风险从一方转为另一方,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所有产品链上的任何一方都会出现问题。市场崩盘开始于2006年年底,区域性房价开始**,击鼓传花游戏结束。2007年7月,从华尔街接手大量次级贷的德意志工业银行成为第一家倒闭的银行。

2008年初,问题变得非常严重,区域房价**演变成全国房价的**。随着事态的恶化,2008年3月,房屋抵押产品赎回创下新高,引发了华尔街的振荡。特别可怕的是,因为金融衍生品是场外交易,监管层不知道市场上有多少此类产品,而华尔街的银行之间也不知道对方到底有多少这类产品,这让市场陷入恐慌之中。

二、为什么美国**救助贝尔斯登,却放弃雷曼兄弟,却后来救助aig?

1、美国**出于系统性风险的担心对贝尔斯登进行救助

大家都害怕银行会倒闭而拼命赎回房屋抵押产品。2008年3月,房屋抵押产品赎回创下新高。贝尔斯登对冲**通过购买成百上千的次级贷款,**在一起卖给投资者来赚取收益。

它是第一个遇到危机的机构,到处都是对它次贷投资的传闻及资金用光的猜测,股价开始持续**,引发了华尔街的振荡。

让贝尔深受其挫的是信用违约掉期。信贷违约掉期(cds--credit default swap)是信贷衍生工具之一,合约由两个法人交易,一个称为买方(信贷违约时受保护的一方),另一个称为卖方(保障买方于信贷违约时损失)。当买方在有抵押下借款予第三者(欠债人),而又担心欠债人违约不还款,就可以向信贷违约掉期合约提供者买一份有关该欠债人的合约/保险。

通常这份合约需定时供款,直至欠债人还款完成为止,否则合约失效。倘若欠债人违约不还款(或其他合约指定情况,令人相信欠债人无力或无打算依时还款),买方可以拿抵押物向卖方索偿,换取应得欠款。卖方所赚取的是倘若欠债人依约还款时的合约金/保险费。

有些信贷违约掉期合约不需要以抵押物便向卖方索偿(理赔金额与保险费成正比),只需要欠债人破产(或其他合约指定情况)即可。这些合约的功能不局限于风险转移(对冲),而是具有投机性质,例如买方可以以合约赌博某家公司快会破产一样,而他从未对该公司作出放债。

在贝尔斯登面临破产风险之际,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做为金融体系的中心和美联储的先锋,它的主席盖特纳派出一支特别调查组到贝尔斯登来了解公司真正的状况,借此评估贝尔斯登倒台后的后果,及对整个金融板块的影响。盖特纳通过调查得知贝尔斯登通过华尔街向外**的衍生品违约掉期达到数万亿元。如果不能偿还相应的债务,会起连锁反应,无法预知后果,从中可能引起系统性风险。

而且,贝尔斯登与其他企业都紧密相连,一旦它出现不能偿付问题,会引起无法预料的连锁反应。故盖特纳调查得到的结论是贝尔斯登大而不能倒,它的破产会严重削弱其他银行及民众的信心。盖特纳就贝尔斯登的调查结果和结论向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进行汇报。

伯南克深知在大萧条中,如果对银行失去信任,将会有系统性风险,会带垮整个经济。在没有其他办法可采用的情况下,最后美国**补贴摩根大通300亿的方式让它买下贝尔斯登的优良资产避免其破产。

2、美国**担心华尔街会出现道德风险及对金融风险扩散严重性认识不足,导致做出了错误决定---放弃出手救助雷曼兄弟

贝尔斯登问题虽然得到解决,但**却担心这种救市可能引发华尔街市场的道德风险,即各大银行不积极采取自救,而把希望都寄托在**身上。美国前**布什让财政部长保尔森来处理华尔街危机,保尔森一方面让布什**对外传递经济好转的信息,另一方面想让银行家意识到贝尔斯登是独立事件,国家并不会出手救助其他任何银行。然而,虽然布什**对外宣扬美国经济在好转,以此来重塑民众对经济的信心,但局势越来越表示情况在恶化,前景无法**。

2008年夏天,经济危机开始显现,市场物价**,股价和房价**,但监管层并没有及时意识到。全球第四大银行—雷曼兄弟是房贷抵押债券的最大商家之一,对此下了数千万亿的赌注,现在也随着房价大幅下滑而开始出现生死存亡问题。雷曼兄弟的ceo福尔德认为**对它也会像贝尔斯登那样救市,因为它的规模比贝尔斯登大,是全球金融体系的中心,它的破产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性会更大。

当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主席盖特纳认为对雷曼兄弟需要救市的时候,财政部长保尔森虽面临重大压力,但他为了规避华尔街后续的道德风险,做出了一个让雷曼兄弟破产的重大决定。他希望以此来让华尔街银行家明白需要他们自己组织起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身上。财政部长保尔森决定**放弃对雷曼兄弟救助,主要是因为他赌市场可以自我调整,各大银行会联合起来互相救助。

但他很快发现自己错了,让雷曼兄弟倒闭是个历史性的失败。

3、雷曼兄弟的倒闭使危机蔓延到全球,美国**不得不改变策略,继续对出现危机的美国国际集团进行救助

雷曼兄弟的倒闭通过全球金融体系将恐惧蔓延到全世界,银行间不再互相拆借资金和向企业提供信贷,企业因各银行冻结信贷而影响生产,商业票据市场失灵,货币市场失灵,雷曼兄弟的倒闭加剧了危机扩散。这时,美国国际集团(最大保险公司)也面临破产,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主席盖特纳认为美国国际集团倒闭的后果将比雷曼兄弟更为严重,**应该采取求助,不然将会影响全球经济。财政部长保尔森这次赞同盖特纳的建议,放弃之前关于道德风险的担忧,改变策略由**出面说服美国银行(非华尔街银行)收购美国国际集团。

三、美国**是如何在恐慌中应对危机的,付出了多少?

当2008上半年贝尔斯登首遭破产危机时,美国**为防止事态扩散,补贴摩根大通300亿美元的方式让它买下贝尔斯登的优良资产避免其破产。2008年下半年,不良抵押贷款随着房价的**日益蚕食各银行的利润。房利美房地美市值蒸发60%,银行都持有他们的债券,**艰难地决定将这两个公司国有化。

灾情又蔓延到雷曼公司,它发展了多种与房地产有关的贷款,受房利美房地美影响,其流动资产迅速流失。因担心华尔街银行出现道德风险滑落,美国**放任雷曼兄弟破产,拉开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序幕。故当美国国际集团(aig)遭遇危机时,美国**为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而改变策略出手对它救助,准备补贴美国银行让其收购aig。

可是已经为时过晚,其全国经济恶化的局面并没有扭转,而是继续恶化,全国股价**。这个时候只是单独救助美国国际集团已经无济于事,财政部长保尔森建议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出面让**直接干预金融体系。伯南克权衡利弊后,希望伯尔森和他一起去说服国会发起大型华尔街救助计划。

但当时国会众多议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伯南克发起法案时,遭到共和党保守派的攻击。法案被搁置,股价继续**。最后,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最终国会在危急中通过了保尔森救助华尔街的议案,保尔森获得了7000亿美元的问题资产救助计划资金的使用授权。

为了稳定市场,恢复流动性,**开始给全美最大的八家银行直接注资1250亿美元取得全国几家最大银行的控股权来救市,如花旗银行、美国银行、摩根大通、富国银行、高盛、摩根士丹利。在金融危机前,美国有5大独立的投资银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雷曼和贝尔斯登;金融危机后,只剩下高盛和摩根士丹利。

当时,除了雷曼兄弟破产,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外,华尔街的困境比大家想象还要糟糕,主要依靠美联储的贷款维持生存。

在这场危机中,所有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系统和**的监管体系基本失灵,**坚持用这种银行国有化的形式来保护美国经济的进一步恶化。这些上万亿美元的**救助动用了纳税人的钱,引起中产阶级的强烈**,但**为了稳定金融体系,不得不违背初衷,对贪婪的华尔街进行救助。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美国**的救助,所有美国金融机构都有可能像雷曼兄弟一样破产。

**希望通过控股来要求银行进行根本性变革,希望彻底改变他们的经营方式和限制巨额薪金发放,并且加强监管。

金融危机读后感 篇9

伯南克经济救助脉络(下):

12、拯救花旗银行。

花旗的摊子铺得非常大,而且错综复杂,业务遍及数十个国家,它的经理人努力打造连贯的发展战略。我们的监管人员特别担心花旗银行是否能在整个公司范围内发现和评估风险。一系列管理缺陷和高风险投资使其特别脆弱。其旗下一些结构化投资工具失去外部融资来源之后,被纳入花旗集团的资产负债表,导致其问题更糟糕。美联储和货币监理署做的工作不够多,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

花旗银行过度依赖没有联邦存款保险的5000亿美元外国存款,也极为依赖短期融资,然而,这两种资金都存在挤兑风险。花旗银行之所以试图收购美联银行,主要原因就是希望得到更多获得了联邦存款保险的美国境内存款。花旗之前依赖的那些不太稳定的短期融资渠道逐渐消失了。

救助主要内容包括从问题资产救助计划中拿出200亿美元为花旗注资,换取花旗公司的优先股,股息8%(并非财政部资本收购计划规定的5%)。此外,财政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同意为花旗集团总计306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提供担保,范围包括住房抵押贷款和商业房产贷款等。

我们为什么要为花旗的资产提供这种担保,而不是注入更多资本呢?这种担保是花旗试图并购美联银行时由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想出来的,目的是保护花旗银行,使其免于碰到最糟糕的状况,消除花旗可能承受极端亏损的风险(这种风险相当微小),稳定投资者信心,同时,可用资金日渐减少的问题资产救助计划只需提供数目相对不大的资金。

13、虽然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基本上是零,但长期利率比较高,如果我们能压低长期利率,就可以刺激住房、汽车和资本投资的需求。支出的增加反过来应该会增加工作机遇,让更多人找到工作,从而有助于削弱通缩风险。

我们专注于两个工具。第一个是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LSAP),这意味着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上要多出数千亿美元的证券。我们购买国库券之类的长期证券的目的就是要压低这些证券的利率,从而促进其他长期利率的降低,对经济提供额外的刺激。

第二个工具是一种沟通策略,被称为“公开口头操作”(open-mouthoperations)。由于美国的短期利率已经降到了实际上为零的水平,我们希望说服公众和市场,使其相信我们将会把短期利率长期维持在这么低的水平,这反过来有助于压低长期利率,因为对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会影响投资者对长期证券利率的预期。

14、不再仅仅局限于金融危机,而是开始更多地变成了经济危机,也就是说,美国的实体经济也遭到了冲击,美国经济早在一年多之前就进入了衰退。在经济仍然直线下坠、短期利率已经接近零的情况下,经济的确需要财政协助,可以增加政府支出,也可以通过减税刺激私营部门增加支出,或者双管齐下。

15、奥巴马总统宣布了“住房可负担计划”(MakingHomesAffordableProgram)。这个计划有两个组成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住房可负担再融资计划”(HomeAffordableRefinanceProgram),帮助那些俗称“溺水屋”的业主以较低利率再度取得融资,降低月供,避免住房被查封,从而保住住房,抑制房价下跌,但被帮扶对象需要有良好的按期还款记录,提出申请时不能断供。第二个部分是“住房可负担贷款调整计划”(HomeAffordableModificationProgram),针对的是已经断供的业主。该计划的资金来自于问题资产救助计划,非两房拥有或担保的房贷也被纳入其中。如果业主的债务负担超过每月收入总额的31%,就有资格申请试验性房贷修正方案,借款人如果能够在试验期间持续还贷,就可以转为永久性修正。如果贷款机构依照政府方针每修订一份贷款条款,即可获得政府一定金额的补贴。为了鼓励永久性的修正,如果借方能坚持如期缴纳房贷,那么政府每年还将为贷款机构提供一定金额的补助。

16、盖特纳提出了一个新的计划——公私合营投资计划(PPIP)。美联储没有参与其中。该计划旨在解决其他类型的遗留资产。私人投资者将从问题资产救助计划获得贷款,以收购当前的有毒资产,比如“私营品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危机前创造出来的结构化信贷产品。投资者自己的资金也会承担风险,他们将和政府分享之后转卖这些资产时获得的利润。该计划让私人投资者,而非政府机构,去决定收购哪些资产以及支付什么样的价格,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政府决定有毒资产价格。投资者肯定有动力去做出聪明的决定,因为他们的回报就取决于他们选择购买的资产以及他们是否有能力压低收购价格。

17、对银行进行压力测试。这是提供公众对银行信心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正是因为压力测试,美国银行开始逐步站稳脚跟。

18、挤兑的传染途径有好几种。一种方式是,当一家银行传出坏消息之后,储户自然会担心其他具有类似资产或业务模式的银行是否也会陷入麻烦。另一种方式是,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十分密切,它们通常会相互拆借资金,也会开展其他形式多样的交易,建立各种各样的业务联系,因此,一家机构遭遇挤兑之后,挤兑可能像倒下的多米诺骨牌一样,导致其他银行也在劫难逃。

但最危险的传染途径或许就是资产贱卖。面对挤兑的金融机构必须迅速地获取足够的现金,去满足储户或其他债权人的需要。如果他们不能借到必要的现金,就必须变卖资产,抛出的就是易于转卖的资产,比如政府债券,然后就会抛售难以转卖的资产,比如对个别企业的贷款。如果多个机构同时抛售难以转卖的资产,那么这些资产的市场价格就会暴跌。当资产价格暴跌的时候,这些金融机构的财务形势可能会进一步恶化,从而加剧债权人的恐慌,甚至有可能导致更加广泛的挤兑。

综上,

联储的应对举措主要有4个元素:(1)降低利率,支持经济;(2)提供紧急贷款,增强金融体系的流动性,推动金融体系恢复稳定;(3)采取救助举措(必要时,与财政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进行协调),防止金融机构无序倒闭;(4)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银行开展压力测试,评估其财务状况(和财政部及其他银行监管机构联合实施)。

19、经济复苏之后,美联储开始考虑短期利率降到零之后的货币政策走向问题,即一旦利率降到了零,就意味着货币政策将失去选择空间。伯南克当时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在采取的诸多货币政策工具中,最重要的一个,显然也是最具有争议性的一个,就是收购数千亿美元的证券。我们通常将这个工具称为“大规模资产购买”,但金融界却坚持将这种工具称作“量化宽松”。

20、如何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避免再次发生金融风暴?确立三个高峰,两个部分基本上认可并扩大了现有的监管职能,但第三个高峰则是以往没有过的,这一部分建议设立一个全新的机构,负责维持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这个机构还要负责监督金融体系中的一些关键基础设施,比如金融机构用于资金支付和证券转让的计算机系统。按照保尔森的建议,美联储要承担这个角色,监督金融体系,一旦发现任何缺陷,就要及时修补。此外,如果有必要的话,为了实现金融稳定的目标,美联储可以同前面提到的“审慎的监管机构”展开合作,对个别金融机构进行核查。

2

1、那些一旦倒下就会殃及整个金融系统的大公司,应该如何管理及处置?

第一,它提出针对那些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银行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如美国国际集团和华尔街投资公司),在资本充足率、流动性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制定严格的标准。

第二,它提出美联储负责监管所有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其中不仅仅包括美联储之前就已拥有监管权限的银行控股公司,还包括大型的华尔街投行,而且可能还包括大型保险公司和其他大型金融机构。那些大而复杂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将再也无法逃避具有实质意义的监管了。

第三,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提议政府设立一套务实的破产机制,借助法律手段,以一种有序的方式去接管和解散那些处于破产边缘,却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这样一来,政府就再也不必像之前那样,要么对其救助,要么任由其像雷曼兄弟那样面临无序倒闭的风险。

金融危机读后感 篇10

我读了《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与教训》这本书后知道了美国金融危机的背景,显示阶段,及**的一些措施……

这里大概的说一下金融危机的背景。首先,金融危机起源于住房**的高估,到后来的**引发了与房地产**相关的一些****的**,造成了美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短缺,损害了全球金融机构,引发了银行的破产,造成美国五家主要的投资银行的破产。

从1997年开始,美国的住房**开始增加,在1997—2006年间,**达到了124%,到了2004年则达到了4倍,到2006年达到了4.6倍。这一情况即“住房泡沫”造成了大量住房所有者以比较低的利率再融资或者通过房屋**的升值作为第二次住房抵押贷款的担保融资,美国为了获取利润被迫从事一些高风险的业务,使得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出现了通货膨胀,然后因为低利率政策使得美国**出现了经常账户的赤字,因此美国需要从国外借入大量资金,由于大量资金的流入导致美国金融资产价值的上升,并压低了利率,外资的流入再加上低利率的经济环境,让美国经济**了大量廉价的信贷,由于这些投资工具的风险成分使人们开始对市场参与者的信用性,安全性等方面出现了忧虑,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的破产,标志着美国金融危机进入了系统性的金融危机阶段,为了恢复信贷市场的流动性,各国**采取了对市场的干预,如:降低**利率,购买银行有毒资产,购买抵押相关**等使市场经济逐渐有所改善。

我认为遇到这样的金融危机,我们应该做的是发挥**银行的作用,对于金融当局的监督管理也非常重要,央行进行调节,使市场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是非常重要的,流动性与市场的资本缓冲高度相关。以上就是我的感想。

金融危机读后感 篇11

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钱突然消失了。如果我们这样说,对一个人或一家公司来说,有时会赚钱或亏损,甚至因为资金周转不良而破产。但是对于一个经济体而言,钱永远是从一方流到另一方,是不会消失的。

事实上,只会有越来越多,这就是为什么**一直在涨价。那么,为什么突然间,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损失了很多利润呢?只能说,有钱的人变得小心翼翼,不敢花钱,所以经济活动减少了很多。

然后就看到美联储在撒钱,我也看着**从三十多块钱涨到现在的八十多,lme铜从三千多涨到八千多。一时间,大家都有钱了,这个世界重新歌舞升平,喜气洋洋。不过,问题解决了吗?

至少,对我来说,亚太地区总裁批准的加薪幅度是平均水平的三倍,这不等于康师傅的调价。过度使用货币的结果是通货膨胀。当个人消费者受苦时,金融危机的时作俑者正忙着给自己发奖金。

所以,finance是个很梦幻的职业,new york也一定比上海刺激。加菲说如果你不能打败你的敌人,加入他们。

**刚公映那会儿,从各大宣传中看到本片的故事是:小女婿联手重出江湖的准丈人,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对抗**的大鳄。整一个快意恩仇的商战故事啊!

今天看完了,才知道不是那么一回事,**和二十几年前的前作主题一样:揭示人的贪婪。

戈登还是那个戈登,继续巧舌如簧、口蜜腹剑、能将各人玩弄于鼓掌。小女婿和前作的查理辛又有何不同?也是一个略有才干兼之野心勃勃的小投机者,和他娘的关系,也和辛氏父子十分相似,不过是将施助者和受助者的位置互换。

布洛林的大鳄鱼基本上是在片中打酱油。这个兄弟除了卖空什么也没做。与上一集的戈登相比,他不如英国人。观众能把他看成坏人吗?

老斯通归根是自由派,他拍出的米国资本世界,表面浮华,实际腐化,处身其中的人都逃不出贪婪二字。本片唯一的最终大boss,还是人心的贪。小女婿一心就扑向那个空中楼阁式的绿色能源融合技术,想方设法拉人往里扔钱,你觉得他真是为了绿色能源的理想?

为了圈钱,他投身于大鳄的公司,见钱被投到别的地方了,才愤而离开。为了钱又联手老丈人把老婆给骗了。观影者不要被他口口声声的报复给蒙了,真要报复,还不如把米国财政部给端了。

又好比他知道大鳄操纵市场,买空卖空的行径,一开始还义正词严要揭露事实,但一听戈登说女儿手头上有一亿,又马上把其他事一扔,就想搞到钱投进他的理想。就如同戈登说的:“你小子一听到钱,眼睛就发亮。

”至于戈登,一开始还以为他大牢蹲久了,看透世事、洗心革面,后来才发现这厮还真是越老越狡猾的狐狸,他为了拿回一亿美元的入市资本,可以处心积累,以亲情为幌子,欺骗了女儿。他一开始时**金融危机的爆发,以警世高人的面目出现,当危机来临时,他并不是献言建策,救小股民于水火的郎咸平,他干的是趁着**救市,赶紧点石成金、大捞一笔,随即重建公司,再执**牛耳,还不忘洗头修面、添衣置鞋,影片前半段的世外高人形象荡然无存。其余各色诸人,牛市之时,无不孤注一掷、声色犬马,当危机爆发,则薄情寡义,疯狂抛空,最后装孙子指望**救市。

好吧,还有那么一个戈登的女儿,搞政治**的左翼理想主义者,视金钱若浮云,宁愿戴着个玩具戒指也不要钻石,但她不贪吗?她贪的是父爱,就指望爹对她好,却又将一切坏事推到爹头上,爹刚蹲完大牢那七年,她也没搭理过爹吧。

金融危机读后感 篇12

20xx年金融海啸,美国著名的老牌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破产,消息一出,震惊世界。因为商界一直有TooBigToFall(太重要以至于不能倒下)的潜规则,所以当这个有着158年的超级投行的最终倒下,也说明了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之深。

国家不幸诗家幸,人们预计马上好莱坞就会投资拍摄相关影片。影迷已经手拿爆米花等在电影院里,不成想等来却是老态龙钟刚刚出狱的哥顿盖科(《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和头戴棒球帽永远在挑战山姆大叔的胖子迈克摩尔(《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两部影片,前者竟让资本大鳄有了亲情的概念,后者虽有出色的资料整理和剪辑观念,但是又失之艺术气息。

直到20xx年圣丹斯电影节,狮门影业慧眼识珠,迅速拍下这部由名不见经传的导演初哥JC陈多尔、凯文史派西、杰瑞米艾恩斯、扎克昆图等数名男星共同主演的影片的发行权。美国以及全球的观众,才得以欣赏到好莱坞第一部能够如此清晰的解析金融危机起源的精彩独立制作影片。

影片讲述的正是20xx年金融风暴之前的24小时内,一个老牌投资银行内发生的所有事情。根据影片的阐述,投行在三年内经营了一款将不同信用评级整合在一起的抵押债券,在发行了大量该类债券后才最终清楚其风险性,但是为时已晚,由于杠杆效应,一旦出现下跌,公司需要赔付的价值甚至远远高于公司的总值。而就在此时,补仓的抉择出现在了众人的面前。投行老板图尔德描述此情此景为音乐停了,风暴来了。

影片完美的遵循了古典戏剧的三一定律,一天之内,一个故事、同一个场景,变化的只是人物的语言、状态和失焦的摩天大楼窗外景色。影片的终极问题,也和经典戏剧一样当面对矛盾时,人如何选择,或者,用另一句话来说,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对于影片中的人物来说,选择就是,卖掉不良资产,还是破产。当交易部的头目山姆拒绝将不良资产转移给同行的时候,他认为:我们正在把毫无价值的东西卖出给自己的交易伙伴,我们正在搞垮别人的事业,彻底的。以后,没有人会买我们的东西。这是一个从事了34年金融工作的行家里手心中的职业操守,同时也是一个金融从业人员的盗亦有道,毕竟自己手下的股票经纪人们即将把手中大笔的不良债权和股票卖给自己建立起程度相当深的买家、交易员和客户。如果成功,投行可能会幸免于难,但是金融业会受到巨大冲击,同时,自己也将从此上了同行的黑名单。

信奉曹操信条宁肯我负天下人的老板图尔德则认为,有必要让公司走自己的路,哪怕让其他公司无路可走。别忘了这位精神领袖对于自己员工金融从业人员的教诲是:更快、更狡猾或者干脆作弊。也许正是这种认识,使得他轻而易举的选择了将债券和股票抛售的做法。

绝妙的是,对于自己挑起的,即将到来的金融危机,图尔德认为:1937年、1957年、1984年、1987年,1997年,2000年,都一样,周而复始,这种情况一直会发生,我们改变不了什么,我们只不过是控制不住自己罢了。我们只不过是采取措施,做对了我们赚一笔,做错了横尸街头。图尔德对于金融危机的宿命式总结,精准的令人无可辩驳。

最后风险评估员彼得问山姆,转嫁掉不良资产是否正确时,山姆反问对谁来说,彼得回答我不知道,山姆则替人们回答:我也不知道。事实也是这样,当一个组织或者团体的规模以及带来的影响过于强大的时候,个人的属性就被衰减的无比渺小。在这种情况下,对错之间的界限就会开始模糊。一个错误的决定,既来自一个集合,也来自一个个人。不过,毕竟金融危机发源于这个万恶的投行,最终苦果却要世人均摊。即便资产缩水,拥有高薪的金融从业者也一定比工鞋阶层好过,这估计也是纽约占领华尔街运动兴起的原因。

有趣的是,影片在拍摄的时候,占领华尔街运动并未开始。不过《商海通牒》毫不遮掩的曝出了投行中各个级别的年薪数目,最初级的如彼得和赛斯,大约为25万美元,交易组头目威尔250万,大老板图尔德自然更是高的没边,9千万的分红和年薪,身价数十亿。单凭这不平等到极点的工资条,就足以被工薪阶层棒杀。但是,话说回来,那些聚集在华尔街,举牌抗议的示威者,又是否真的无辜到可以随便向华尔街大鳄们扔出石头?一个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起源又是否只是投行的金融精英闯下的大祸?对此,导演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片中有一个场景,评估员塞斯问长官威尔,这次的危机会给平常人带来的影响,威尔这样反击塞斯的内疚:这些普通人,他们想要的生活就是香车豪宅,但是他们根本负担不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这么重要,我们是他们豪华生活的根本原因。我们用手指在他们天平的一端压了一下,我们抽走手指,那时候才是真正的公平社会,但是他们马上就会不干。他们想要我们给的东西,但是又喜欢假装不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他们装伪君子比我强多了,去他们的吧。当听到来自不同阵容的致命攻击时,不知占领华尔街的将领们,会作何感想。向来热衷于超前消费观念的美国人民,在使用信用卡预支舒适生活,利用金融衍生品大赚金钱的时候,是否也曾在心中暗暗担心过这样的一天?

影片的结尾,投行成功将大部分债券和股票分摊给了更多的同行,一场危机已经在所难免。山姆来到前妻家的草坪,为自己死去的老狗挖一份坑穴,面对早已形同陌路的前妻,和因为肝部肿瘤而辞世的宠物,山姆擦干眼泪,奋力铲向地面。直到画面消失字幕升起,铁锹与地面的撞击声依然冲击着观众的神经,令人怀疑,死去的究竟是老狗,还是其他的什么?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818024.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梦想的优美说说132句
下一篇 : 微电影观后感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