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如何在写读后感的时候克服遇到的难点呢?当我们阅读了一篇作品后,我们的思绪像滔滔江海,纷纷扰扰。为了记录下自己的思考过程,经过认真挑选,励志的句子编辑给大家呈现了这篇精选的金锁记读后感。

金锁记读后感 篇1

张爱玲关注人性,表现人性,《金锁记》写的就是人性受到压抑以至扭曲的故事,**充满了“人生味”(张爱玲语)。在张爱玲看来,什么是“人生味”呢?她在散文《道路以目》中写道:

“有挣扎、有焦愁、有慌乱、有冒险,所以‘人的成份’特别的浓厚。我喜欢它,便是因为‘此中有人,呼之欲出’”,我想这便是她对于“人生味”的解释吧,就是人生的本来状态,人和社会的复杂性,“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朴素”(张爱玲语,出自《自已的文章》),当然也可以反过来理解。比如,七巧拒绝姜季泽的求爱,描写意味着真假共存,真假共存,使人物更加可信、鲜活。

**的语言简练、凝重,比喻新奇,人物对话上颇有《红楼梦》的风格。它注重典型场景的创作和人物的心理刻画,并借鉴了影片的一些表现手法。**在一些地方,我觉得主观性太强了。比如曹七巧为什么主观上那么重视钱,解释得不够?读者推断有点牵强。

在刻画人物时也有这种缺憾,做不到象《红楼梦》那样不露痕迹地表现人物的内心和性格。这也许是现代共产党的特点,但它仍然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

说曹七巧,一出现就是一个悲剧性的身份,竟然被一个丫鬟看不起。话说那个时候的阶级划分太过明显,连丫头**都看人服侍,也让人愤懑。心想着长白与长安的一生被个老妈子白白的给耽搁了,委实觉得憋屈。

及可悲的几个人物,张爱玲对人物心理的拿捏甚为到位,应该是深受《红楼梦》影响的文人,她的文字处处可以看到红楼的身影,似处处有珠玑。

曹七巧三十年来带着**的枷锁,于我们,谁身上没有背着各种各样的枷呢?说好听点那叫梦想,实现梦想的那叫扶摇直上,一辈子徒于空背着个梦过日子的,那梦渐渐的就成了枷,锁的人太紧,逼得人太急,终是害人又害己。

曾经被人问起,你的愿望是什么?我天真的回答道:“很简单的,我只想要个幸福的家庭。

”提问者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不简单啊,你的愿望其实是所有人愿望的最终归宿啊。不知从何时起,我就背着这个枷一直在人群中寻寻觅觅,总盼着能觅到一个可以给我幸福的人,我对幸福的定义并不高,开心才是硬道理,可是觅到了,却踽踽不敢再往前迈出一步,大抵是因为怕,怕,怕这么容易就实现了它,到显得我的梦真的就过于简单了吧。这个枷它锁不住我,我却也不愿将它放下,有梦想才会有希望,希望都没了,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金锁记读后感 篇2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这是第一次读张爱玲的**,相对以前读的那些,她的**很短,但读完的心情却是沉重的。"没有痛诉,没有反抗,只是苍凉"。**的开始,通过小双和凤箫两个丫鬟的夜话将整个家族的人物关系以及大致的情况交代了。

女主角的二奶奶曹七巧也出现在她面前。“从芝麻油店,嫁给了一个生病的丈夫,在袁家没有地位。”。这个故事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她的结局是一场悲剧。

出身卑微的她,之所以能够嫁到姜公馆这样的大家庭,不是因为她自身有多好,而是因为她所嫁的丈夫是残废,做官人家的女儿没人肯嫁他。可即使嫁到了姜家,她依旧是卑微的,婆婆、妯娌冷落,甚至连丫鬟也可以在私底下说她。于是本来要强、泼辣的她就愈发口无遮拦,疯疯颠颠,别人也就愈瞧不起她。

这时她是让人同情的,或许当初她没有嫁进姜家,这一切会有不同的结果,她的人生或许是另一番景象。十年后,成了寡妇的她终于离开了这个束缚的家,本以为她的人生可以换一种方式,可结果却只是从一个牢笼换到了另一个牢笼。这一次的她是自己心甘情愿被金钱锁住。

有了家产,她就把全部心力用在了护住钱财上,为自已带上了一套金色但沉重的枷锁。为了钱,她放逐了寻找她的姜季泽,病态地拆散了女儿的婚姻,故意制造儿子和儿媳之间的矛盾。似乎就像**的名字一样,《金锁记》,这个彻底被金钱锁住的女人。

"三十年来她戴着**的枷。她用沉重的脚镣杀死了好几个人,那些没死的人献出了一半的生命。"因为这枷锁,"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

她似乎什么也没得到,有钱,生活却过得不是那么的有意义,没有遇到真正关心喜爱她的,甚至最终连自己的儿女都恨毒了她。这时候对她是怨恨的,无论她经历了什么,是苦是甜。一切就到此为止,给自己的孩子留有一份自由。

别让他们再次经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那些。但七巧可能想过这个,但慢慢地一切都回到了原来的轨道。事实上,在那个时代,作为一个女人,可以依靠更多或者只有男人。

七巧一生中有三个男人:丈夫、叔叔姜季泽和儿子姜长白。丈夫是"没有生命的肉体",对她而言"要是能有点人气就好了",从丈夫这里她得不到任何的安慰。

小叔子姜季泽是她曾经喜欢的人,只是这在外寻花问柳的人,也有他自己的原则:"不惹自己家里人"。后来姜季泽又来见她,她以为他是来骗人的,不是实话。

没有丈夫和季泽的爱,她有着疯狂的复仇心理,对所有男女的爱情充满了羡慕,包括儿子长白和女儿长安。当儿子长白成为她生命中唯一的男人时,她让已婚的长白跟她彻夜聊天,聊起小夫妻的性生活,最后逼着儿媳自杀。当女儿找到了对她不错的男人--童世舫,订了婚,却被母亲七巧硬生生拆散,这不够,当她知道女儿依旧和童世舫交朋友时,她请童世舫吃饭,她却用"这孩子就苦在先天不足,下地就得给她喷烟。

后来也是为了病,抽上了这东西。小姐家,够多不方便哪!也不是没戒过,身子又娇,又是由着性儿惯了的,说丢,哪儿就丢得掉呀?

戒戒抽抽,这也有十年了。"来彻底毁了自己的女儿。她似乎在逼自己的女儿走上自己曾经走过的那条道路。

这时的她已经完全丧失了母性。事实上,目前我们仍然可以找到七巧的身影,但可能没有七巧那么疯狂。或许就像张爱玲说的"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看来像七巧这样的人还会出现,也许只是换了一个人到另一个地方。不是没有发生,只是还不知道而已。我常常觉得我不是这样的庸俗,也许我爱钱,但我永远不会像七巧那样为钱。我怀疑所有与我亲近的人,我无法想象这种生活将如何继续下去。

但是这一切是建立在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好的,也许当自己身处在七巧那样的年代,或许连活下去的念头都不知道是否还存在。即使活着或许也不一定做得比七巧好。就像一个面具,一开始可能只是好玩,但戴了很长时间后就变成了身体的一部分,再也脱不掉了。

也许有一天,我会像七巧一样,或者在一种不情愿的状态下,戴上“枷锁”,即使我想脱也脱不掉。

金锁记读后感 篇3

张爱玲读过金素姬、范文祁、方宏之后,是一代才女。她的生活是早熟的,奇怪的,充满传奇。她的性格聪明、执着、独立、奔放。她对周围事物有着敏感、深刻和独特的理解。她的作品苍凉、华丽、苍凉,充满了人性的主题。《金锁记》是她的早期作品,发表时她不过只有二十三岁,但作品已经是相当成熟,从取材的视角、思想的深度和表现技巧方面,都有突破,当时及后世的评论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金锁记》是以李鸿章次子李经述的家庭为原型的。

小说写了一个大的封建家族中一个只有名份但却出身低微、没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害人者。英雄的名字叫曹七巧。她是芝麻油店小老板的女儿。她之所以能嫁入姜公家,是因为她的丈夫是天生的软骨病人,袁家花了不少钱。但嫁到姜家之后,她因出身低微,倍受婆婆、妯娌乃至自已的丫环的蔑视和冷落,得不到起码的尊重。

她心里喜欢她叔叔姜季泽,但季泽只限于和她开玩笑。于是本来要强、泼辣的她就愈发口无遮拦,疯疯颠颠,别人也就愈瞧不起她。只有她的哥哥嫂子让着她,是因为向她要东西。

十年后成了寡妇的她分到了自已的公馆,有了家产,她就把全部心力用在了护住钱财上,为自已带上了一套金色但沉重的枷锁。为了钱,她放逐了寻找她的姜季泽,病态地拆散了女儿的婚姻,故意制造儿子和儿媳之间的矛盾。"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

她用沉重的脚镣杀死了好几个人,那些没死的人献出了一半的生命。"表面上看,曹七巧是被金钱迷乱了心性,变成了一个有着"疯子的审慎和机智"的狠毒、绝情、病态的人,但其实是她的人性被所处的环境逼迫、扭曲的结果,在当时社会中具有普遍性,而这种普遍性是与封建社会的根本相联系的。作为一个女人(不仅仅是一个女人),除了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外,对男人和女人的爱是她们的基本需求。

然而,家住王公故里的七巧,却连正常的生理和情感需求都满足不了。她生命中有三个男人:丈夫、小叔子季泽、儿子长白。

丈夫是个天生的软骨病人,在她看来是"没有生命的肉体","要是能有点人气就好了",她无法得到爱欲的满足,甚至连她自已也弄不明白怎么会有了两个孩子。袁家只是让她为他服务,所以她终于拿到了袁家的财产。季泽是她心中最爱的人。她太喜欢了,忍不住。但季泽虽然在外面找花柳,但在家里不敢出丑。她只是在跟她开玩笑。他有自己的原则。

分居后,季泽找到她,向她坦白,但她认为他是在作弊,不是事实,所以她把他赶了出来。由此可见,除了对爱情的渴望,她还因为怀疑而放弃了这个机会。我不认为作者只想表现金钱的胜利。

但在那之后,她放弃了那么多获得和保护的财产,这成为她生命的唯一支柱。从丈夫、季泽得不到爱,她忍受着情欲的煎熬,产生了疯狂般报复的病态心理,对所有男女之爱充满忌妒,包括儿子长白、女儿长安。她得儿子长白成了她生命中唯一的男人。她让已婚的长白跟她聊了一夜,聊起小夫妻的性生活,最后逼着媳妇自杀。

她和丈夫的婚姻只给了她一笔家产,而季泽只给了她一份爱,长白在她的管教下成了一个浪子,女儿长安成了她病态心理的牺牲品。她生命中的三个男人都不能给她爱。作为一个女人,她的生活是悲伤的。更要说明的是,这个"黄金的枷",不是她自已愿意戴的,是社会强加在她身上的(作为正常的女人却因为金钱原因嫁给了一个废人,这种违反人性的作法,在封建社会是司空见惯的,女人大多是无法反抗的),最后她被金锁压疯了,想摘也摘不掉了。

小说没有痛诉,没有反抗,只给人一种苍凉的感觉。张爱玲关注人性,表现人性,《金锁记》写的就是人性受到压抑以至扭曲的故事,小说充满了"人生味"(张爱玲语)。在张爱玲看来,什么是"人生味"呢?

她在散文《道路以目》中写道:"有挣扎、有焦愁、有慌乱、有冒险,所以'人的成份'特别的浓厚。我喜欢它,便是因为'此中有人,呼之欲出'",我想这便是她对于"人生味"的解释吧,就是人生的本来状态,人和社会的复杂性,"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朴素"(张爱玲语,出自《自已的文章》),当然也可以反过来理解。

比如,七巧拒绝姜季泽的求爱,描写意味着真假共存,真假共存,使人物更加可信、鲜活。小说的语言简练、凝重,比喻新奇,人物对话上颇有《红楼梦》的风格。它注重典型场景的创作和人物的心理刻画,并借鉴了影片的一些表现手法。

小说不足的地方我认为在某些地方主观性太强,比如对曹七巧主观上为什么那么看重钱,交待得不够,令读者推断起来就有些牵强。在刻画人物时也有这种缺憾,做不到象《红楼梦》那样不露痕迹地表现人物的内心和性格。这也许是现代小说的特点,但仍给人一些突兀的感觉。

金锁记读后感 篇4

班级:08环艺6班

姓名:施秋玲

序列号:61

七巧的悲剧

读《金锁记》后感

对于《金锁记》,张爱玲典型的代表作。谈到《金锁记》,总感觉有一片被笼罩着而透不出气来的烟雾。她笔下的曹七巧,一个值得可怜的人。

使我们从中看到了病态人格的缩影。也许,不是她的错,是社会造成了她的悲剧。

月光下,两个女佣的聊天开始了对一个古老病态社会的解读,一个凄凉的故事。女主人公,底层商人出身的七巧是一个“坏女人”的角色。她的兄妹依附权贵,她嫁入了袁家,一个没落的大家庭。

姜家的二少爷是有病的,本来她是来当妾的,火来“索性聘了来做正头奶奶,好教她死心塌地服侍二爷”。七巧的婚姻一点幸福都没有。只是利益的牺牲品。卑微的出身使她的妯娌们、下人们看不起她,冷言冷语对待她,在这宅子里她连基本的尊严都得不到,可她的骨子里却有那么一面勇敢刚强直爽,因此她强烈反抗,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

而她自己却自以为比她们高贵。

她没有家庭可以养活她,没有丈夫可以依靠,没有钱可以贿赂她。她只能靠自己,她变得对金钱有**的占有欲,为了它放弃了唯一的一点爱情,金钱是她唯一的筹码,她只能紧紧的握住,虚荣的满足使她越来越**,她使劲地折磨她身边的人,引发了她身后一连串的悲剧,她的唯一理由也就是她的悲剧,所以有这样写道:“三十年来她带着**的枷。

她用沉重的脚镣杀死了好几个人,那些没死的人献出了一半的生命。她知道她的儿子和女儿恨她,毒死了她。她丈夫的家人恨她。她母亲的家人恨她。她母亲的家人恨她。”所以她显得有些可怜。

《金锁记》中还出现了童世舫这个人物,文章有这样写道:“世舫微微鞠了一个躬,转身就走了。长安觉得她是隔了相当的距离看这太阳里的庭院,从高楼上望下来,明晰、亲切,然而没有干涉,天井、树、曳着萧条的影子的两个人,没有话——不多的一点回忆,将来是要装在水晶瓶里双手捧着看的——她的最初也是最后的爱。

”七巧破坏了她女儿的幸福。而我认为童世舫可能是七巧爱情的写照,不相信爱情,只相信真正的婚姻。

张爱玲把七巧描写得淋漓尽致。我觉得她活在她面前。文章最后:“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绿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

她自己也不能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其实,七巧并不可怕,也有对幸福的等待,只是命运迫使她成为了这样,她在社会冷酷现实金钱面前,被金钱套住了,被彻底腐蚀了。这让我们对七巧有着一种怜悯之心。

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于张爱玲的家人来说,这也可能有她的涂抹。

金锁记读后感 篇5

曹七巧这么多年,一直带着**的枷锁,以她的方式活着,没有了爱情,没有了亲情,她既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害人,她甚至把金钱看得比女儿的终身幸福都重要,女儿后来悲惨凄凉的境地使她一手造成的,后期的七巧很是孤独,即使儿子女儿陪着她还是孤独的,即使再有钱也换不来快乐,年轻时圆润的省去已是骨瘦如柴,曾经只能塞下一直手绢的镯子却可以褪到腋下,孤苦伶仃的她朦朦胧胧间想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从前的事又回来了:临着碎石子街的馨香的麻油店,黑腻的柜台,芝麻酱桶里竖着木匙子,油缸上吊着大大小小的铁匙子。

漏斗插在加油瓶中。一汤匙加两茶匙刚好够装一瓶一斤半。熟人呢,算一斤四两。有时她也上街买菜,蓝夏布衫裤,镜面乌绫镶滚。

她看见肉铺里的朝禄。朝禄赶着她叫曹大姑娘。难得叫声巧姐儿,摘下尺来宽的一片生猪油,重重的向肉案一抛,一阵温风扑到她脸上,腻滞的死去的肉体的气味……”如果回到当初,嫁个爱她的普通人,不去想太多的勾心斗角,她应该依旧是那个单纯的七巧,爱自己的儿女,为家为儿女操劳,老来应该是另一番样子吧,**的枷锁困了她一辈子,可怜~

文秘80802

080020249 仲秋

金锁记读后感 篇6

有人说,张爱玲是一个传奇,她写尽了大上海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最早是那一道白玫瑰与红玫瑰的永远没有答案的选择题。再后来,便是战火纷飞中流苏和柳原的倾城之恋,芬芳却沉重的第一炉沉香屑,以及苦却不能忘怀的茉莉香片。每个故事都令我感慨万千。而最爱的便是那读了千百遍的《金锁记》。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洪荒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她是一个被罪恶欺骗的少女,被一个封建的旧家庭和一个残废的男人无辜的夺去了一个女人最宝贵的的青春,可她仍得不到甚至是一个丫鬟的正视。于是,活泼动人的.天性在绝望中窒息成一种乖戾,演变成一种粗鲁与泼辣。她在一个纸醉金迷奢靡华丽的旧家庭,亦是一个旧社会中的夹缝中艰难生存,愤怒到无力。分家是她最后的一点点希望,可命运仍不罢手。

走出大家庭,她终于有机会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可对于她早已动了情弦的季泽,她仍惴惴不安的担心着他的意图。人心的恶在她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她自已亦是丝缠的无从挣脱。她强悍的骂跑了季泽,内心却确是那般空虚无助;于是,她越发疯癫了起来,可又有谁知道,她只是在掩饰内心最无力的脆弱。“她捏着自己的脚,想起了想她钱的一个男人;却又冷笑了起来。”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七巧人性的扭曲与黑暗早已被时代风云变幻的浪潮掩埋,可又是时代铸就了这一切。时代在发展,然而人性这本善亦是恶的书还未读完——完不了。

金锁记读后感 篇7

这几天在读余光中的散文。长久以来被商业理性化的头脑又开始有了颇多感触和种种奇妙的想法,可谓枯井重回青春,活水自源头潺潺流出。为人的天赋尚未完全泯灭,这真教人欣慰。

有人说,人人皆可写小说,却只有灵气之人才能写诗歌和散文。这话一点也没有错。若非有灵气,又怎能想象力丰富,将乡愁化成一枚小小的邮票,眼中的秦俑不是秦俑,却是千千万万高唱战歌的英勇战士,假象的四个敌人更是令所有女儿的父亲都冷汗直冒,从此更加珍爱女儿、珍惜妻子。

谈到《乡愁》,个人以为这首诗被内陆媒体大肆追捧,部分归因于诗的最后一节:

当然,此诗的确是构思巧妙,先不论逻辑、对仗以及韵律,先看那语言,简洁,却非常有力度,短短88言就轻松渲染出绵长而深沉的感情,着实令人佩服。可是我们知道,余先生的很多诗都具备这样的艺术成就,偏这一首被某些人津津乐道、大力推荐,大概是诗的现实意义,也就是最后一节的功劳。有时,文学和艺术也会在无奈之下沦为某种工具。这不能怪余先生,他所做的不过是写出美丽的诗歌,供人欣赏、唤醒他们遗忘已久的感动,至于其他人如何理解和运用,非他能左右。

余先生的作品须慢慢品味。每一句话所蕴含的养分,只有细细咀嚼、尽情想象才能吸收,吸收之后还会引来许多联想——它不提醒,人却自发联想。经过咀嚼、想象、联想这样的过程,速度自然快不起来。不必心急,即使身为现代人,我们读惯了新闻、时评或者网络文学,练就了一目十行的本领,即使我们的意图仅仅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多读几本书,也不要心急。对于余先生的作品,如果一目十行,必然要漏掉许许多多的趣味和许许多多丰富的内涵,那真是读了等于没有读;如果贪多求快,却囫囵吞枣读完一本也不如精读一篇所吸收的东西多。其实不只余先生的作品如此,优秀的诗歌、散文皆是如此。一加一大于二虽然在数学里不成立,却在文学中随处可见。

因此,诗歌和散文最能怡情冶性。静下心来读几段,不,读几段就会静下心来,而后平心静气地享受生活,兴致勃勃地发现和创造诸多乐趣。从这个角度来看,诗歌和散文竟有了养生的效用。养生必先养心,每日读两篇怡情冶性的文学作品,顺顺心,静静气,便是为养生积下了大功德。

金锁记读后感 篇8

《金锁记》描写的是旧中国的一个遗老之家——姜公馆中的二奶奶曹七巧的一生悲剧。曹七巧是姨个普通人的女孩。虽然她是姑姑的女儿,但她充满了青春的梦想和对未来爱情和幸福婚姻的梦想。但有时命运真的不确定。自从进入元公馆,她的梦想就被金钱所取代。

曹七巧是个可怜的女人。在那个社会里,她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哥哥为了攀高枝也为了省掉一笔嫁妆,将她送进姜公馆嫁给瘫痪的二少爷。自此她就注定了要怀着怨恨和不公的心态活下去了。

即使有时候她会想着如果自己可以自由选择,她的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样子。不幸的是,现实就是现实,她注定要生活在那个金色的笼子里,她不能出来,也没有人救她。她也把希望寄托在这位英俊的三少爷身上,但遭到拒绝。

这个时候的她唯有将饱胀的情欲和郁闷发泄在鸦片和亲近的人身上,她在等,等一个时机摆脱瘫痪的丈夫和**的老太太。终于她等到分家的那一天,但从此她不相信任何男人,任何来接近她的男人都是为了她的钱,这个时候她已经被黄金锁住了——爱情、幸福、灵魂……被金钱扭曲了灵魂的曹七巧,拥有了强烈的占有欲和报复欲——她对金钱和儿女的占有,在自己的情欲未能满足的情况下便吞食子女的幸福作为补偿,把亲生子女当作她幸福的殉葬品。

曹七巧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她伤害了孩子、儿媳和自己的幸福。当她焦急地等待离开袁公馆时,她的心已经被金钱侵蚀,最后她成了金钱的奴隶。她被锁住了,又用同样的手段锁住她人。

她想幸福,但金钱的气味已经将幸福的气味覆盖了。儿女想幸福,但让她那不可思议的对金钱热爱的执念葬送了。她用30年来戴着黄金的枷锁,又用那枷锁害了别人。

虽然她知道儿子和女儿恨她,婆家也恨她,婆家也恨她,但她的灵魂被金锁扭曲了,她很虚弱。

可恨的人一定有怜悯之心。曹七巧虽然可恨,但也正是这个社会造成的。作者隐约表达了对曹七巧从一个普通的自然女孩变成一个**母亲的同情和理解。从她身上,我看到了堕落的封建家庭人性的堕落和冷酷的私欲——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私欲而做一切,每个人都用金钱来包装自己,这有点荒唐和庸俗。他们犹如**者般高高在上,星光熠熠;又如蚂蚁般渺小,被命运玩弄于鼓掌之中。

那么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何尝不是呢?尤其是现代都市人对物质的渴望和追求越来越强烈。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不得不遵循这些东西,当我们品尝甜味时变得麻木不仁。人性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变化,我们的三观也在偷偷地改变,最终忘记了原来的追求和梦想,而后只能在时光逝去后感叹岁月如梭,往事成追忆。

《金锁记》讲述了一个三十年的故事,三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这个世界上总有人在继续这样的故事,我们将继续悲叹30年的故事。

金锁记读后感 篇9

《金锁记》赏析

今天又重新读了张爱玲的《金锁记》,还未回顾之前我脑中只残留了一点关于曹七巧和姜季泽调情的画面。但是重新读完后我深刻得理解了曹七巧遭遇到的苦难和她所造成的偏执的性格。她被哥哥卖给曹家做二奶奶,只是为了高兴。她丈夫得了肺结核,整天躺在床上。她一点也没有尝到爱的滋味。

他爱上了三少爷姜季泽,可是他是个纨绔子弟整日喝酒寻花问柳,再次找她也只是为了她的钱。她终于生下一子一女,希望他们能成为成龙,洗去她过去的耻辱。而偏偏天意弄人,女儿变成了老姑娘嫁不出去,儿子娶了妻子还到处花天酒地。

最后,他们的三个母亲都吸了鸦片,最后陷入了悲剧。

其实,读《金锁记》之前,我很好奇这部作品的名字,一直以为会讲一个关于金锁的故事。然而,读完全文才发现,文章中从未出现什么金锁,能让人想到的有关锁的东西只有主人公曹七巧肩上那因财欲横生而套上的沉重的枷锁。

七巧,她本来是一个充满青春气息,泼辣且自由开心又有几分姿色的女人,不少的小伙子追求她。由于封建的包办婚姻,加上对金钱的贪欲,她嫁入了豪门。然而,在成了名门望族姜家的二奶奶之后,她被金钱的枷锁锁住了情欲、锁住了一生。

并用这枷锁扼杀了自己的至亲骨肉,上演了一幕凄惨荒凉而又近乎恐怖的悲剧。我想我们可以从婚姻、金钱欲望和母亲三个方面来分析曹七巧的形象。

首先,曹七巧有着一段畸形、残酷的婚姻。她本来是乡下开麻油店的小户人家的女儿,虽然粗鲁泼辣,却充满活力。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弟兄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了。

她的愿望很简单,找到一个喜欢她生活的孩子,只要男人对她有一点真诚,还有幸福可言。然而,她的哥哥和嫂子,贪图荣誉和财富,想登峰造极,为她安排了婚姻,把她嫁给了上海富世的姜家,成为了真正的姜家二奶奶。但新姑爷生命萎缩,成天躺着,这对于有着鲜活生命的七巧是残忍的,七巧从未享受到人的权利与快乐,心中只有孤寂与屈辱。

又因为门第的悬殊,她饱受轻视,在姜公馆处处被人瞧不起。姜家的人没有一个愿和她亲近并瞧得起她。虽然她想取悦所有人,但仍然被排斥在贵族之外,连女仆也不敢背后嘲笑她,所以她深感自卑。

虽然暗中吸食鸦片而上瘾,但仍无法解除心中的痛苦。在这个无情的家庭里,我们得不到一丝温暖,也得不到不正常夫妻生活中性欲的满足。于是七巧把爱寄托在她唯一能接触的正常男人,不务正业的三少爷姜季泽身上,但季泽虽然喜欢拈花惹草,但却怕招上七巧惹了麻烦所以也没有给她慰藉。

绝望的失界直到绝望,才让七巧慢慢变成另一个人:疑心和刻薄,暴虐和冷酷。过去的七巧死去了,转而变成了一个人性蜕变、金钱欲极度膨胀的“疯子”。

再来说说七巧疯狂的金钱欲。由于婚姻的不幸,曹七巧卑微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剥夺了她作为一个正常女性对正常性欲的渴望和满足。她越来越占有金钱,用金钱的枷锁扼杀了人性中剩余的欲望。

七巧是姜家的一个歧视对象。她看到了钱在家庭中的作用。有了钱,她就有了地位、尊严和一切。她的灵魂被金钱扭曲和腐蚀。金钱在她心目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可以高于人类的感受和一切。为了挣钱,它可以忍受被歧视的命运,忍受被惨的生活,甚至牺牲自己的青春和幸福。于是,她开始肆无忌惮地追求金钱,渴望有一天能从中得到金钱和地位。

金钱就像枷锁,锁住了她的脖子和生命。

在七巧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金钱的关系。她冷冷地看着世故。当她的哥嫂路迢迢地赶来看她,她却认为是想她的钱了,大骂哥嫂,并冲着他们尽情地发泄着自己的满腔幽恨。在分家时,当听说姜季泽在公帐上托欠过巨款,一部分遗产抵消了之后,还净欠六万,然而也还有均分老太太陪嫁过来的首饰权力时,她大叫起来“那我们太吃亏了!

”。她向大家诉说自己的丈夫是个残疾,没有过一文半文进帐,现在孤儿寡母的,就指望着这几个死钱过活,应多分点。她虽然哭得像泼妇,但还是平分了,她们的孤寡都被欺负了。

这让七巧更加注重金钱。她受人欺负,被人看不起,因为她没有钱,地位低下。正是金钱的枷锁把她锁在了一个躺在床上和心理上的人的身边。

几个月后,她曾爱过的姜家老三姜季泽突然来访,七巧“疑惑他是来借钱的,加意防备着”,故意把话岔开。不料,季泽却向她诉起苦来,用好话哄她说 “自己跟家里的那个不好、拼命的在外头玩、把家业都败光了这一切都是为了“七巧”,只是以前碍着“家里人多眼杂”,不得不管住自己。季泽的话,说到七巧的心,激起了七巧的感情,又激起了七巧对爱情的渴望。

七巧第一次感到生命的“光辉”和“喜悦”,意想不到的幸福,使七巧迷茫、迷惑。但转念一想“他难道是哄她么?他想她的钱――她卖掉她的一生换来的几个钱?

仅仅这一转念便使她暴怒起来。她先得证明他是真心的不是。”只要一想到钱,七巧最终还是清醒了。

一试,果然“他是筹之已熟的”,七巧怒不可遏,疯了似的“将手里的扇子向季泽头上滴溜溜掷过去……骂道:‘……你哄我——你拿那样的话来哄我——你拿我当傻子——’”。她识破了季泽的阴谋,保住了她用生命换来的用来维系生命的金钱。

从这里更能看出金钱在七巧的心中是何等重要啊!七巧用**抵住了感情、爱恋,也挡住了自己惟一的希望,惟一的梦,“为了**”“拒绝了她所爱的男人”。七巧是主动地为了金钱而割舍了情爱。

这些都展现了七巧强烈的情欲向疯狂的**占有欲的蜕变悲哀。

自己沦落的同时,曹七巧开始了对儿女的折磨。金钱、物质主宰了她的一切,她的人性也逐渐泯灭,母性更是逐渐灭绝。在她的身上看不到丝毫母性甚至人性,有的仅是令人骇然的兽性。

疯狂报复欲落到了自己的亲生儿女身上。曹七巧对金钱要占有,对儿女也要占有,特别是在对待儿女们的婚事上,她自己在爱情婚姻上得不到幸福和满足,也就不能容忍儿女们得到。

曹七巧为儿子长白定亲,是因为这些年来,她就犹如守活寡,她的生命里只有这个男子,而这个人是她的儿子,这一个人还抵不了半个,现在这半个人她保留不住,也出去逛窑子,她要占有儿子。为了把儿子留在家里,使他不出去逛窑子,以满足她的**心理,她为儿子娶了媳妇芝寿。媳妇刚进门,她就开始折磨媳妇,她怕儿子被夺走,就当众用那天生的高爽喉咙,议论儿媳妇的长像是如何不好,但愿儿子的这条命别送在儿媳的手里,有意给儿媳一点颜色看,在长白的婚姻上留下了阴影。

她又向亲戚诉说儿媳是如何笨,诸事都不合她的意,还说儿媳的坏话羞辱儿媳,后来索性当着儿媳的面说这些,弄得儿媳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动不动就给人脸子看的话,她还缠住儿子要他通宵达旦地陪她抽鸦片,以填补她内心的孤独、寂寞。她不让儿子回房陪芝寿,让芝寿守空房,芝寿有泪还不敢擦,怕擦肿了眼睛婆婆又该说“白哥儿一晚上没回房去睡,少奶奶把眼睛哭得桃似的!

”只好在心里哀叹:“这是个疯狂的世界,丈夫不像丈夫,婆婆不像婆婆,不是他们疯了,就是她疯了。”七巧就是这样破坏着儿子的婚姻,使他们夫妻不和。

她自己在丈夫生前,犹如守活寡,从未得到过爱,也就绝不允许儿媳妇得到这些,她的**心理,强烈的报复欲在这里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曹七巧对儿子婚姻的破坏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可耻欲望,而对女儿婚事的破坏是本能的嫉妒,她对待女儿长安更为刁钻、刻薄。长安上学时,为了一点小事她就要到学校去闹,出女儿的丑,使得长安没脸去见她的朋友和她所喜欢的**教员,不得不中途退学在家里,渐渐放弃了一切上进的思想。她学会了挑是非,使小坏,干涉家里的行政,跟人怄气,她的言谈举止越来越像她的母亲了,几乎成了“半个”七巧。

长安到了结婚的年龄,有人来做媒,家境差点的七巧疑心人家贪他们的钱;有钱有势的,又对长安不十分热心,她姿色一般,母亲出身低,又有个不贤惠的名声,家里也没什么家教,就这样高不成,低不就,婚事被一年年地耽搁下去,七巧并不着急,还劝长安抽鸦片烟来解闷。她不积极替女儿办婚事,就是怕女儿带走她的一部分家产,为了保住钱财,她宁可牺牲女儿的婚姻。

通篇读完,也许大多读者和我一样,非但不会对七巧种种**行径感到厌恶,而是会感到一种直彻心骨的苍凉的悲哀和同情。张爱玲,确实是个奇女子。不但是她的经历,还奇在她的文章。

愿一读再读,细细把玩,趣味无穷。

金锁记读后感 篇10

这个夏天卧榻两周。为了打发时间,找来书看,其中有张爱玲的《金锁记》。这应该是中篇小说吧,我是一口气读完的。中间没有停顿的惊骇充满了整个阅读过程,当读到曹七巧为了守护用青春和一生幸福换来的家产,骂走心上人,而后泪涟涟地透过窗户目送渐走渐远的人,我还是理解她的,在生存面前,面包和爱情是不等值的。尤其是像出身于社会底层的曹七巧,她被无情的哥哥卖到深宅豪门当一个瘫痪少爷的少奶奶。在深宅大院里,她依然受尽嘲讽和奚落。像她这样的命运,唯有地契、房产和银子才是尊严和活下去的保证。随着寡居日子的推进,她逐渐扭曲,走进心理的深穴,把一切美好的事物有意无意地毁灭,以此来祭奠或者陪衬她自身心底的荒芜。她把一对儿女也带进深穴,一步一步把他们推进绝望人生,那种撕破美好的悲凉和痛直抵我的心,不觉吸了一口又一口的凉气。

惊骇不止在阅读过程,掩卷之后,曹七巧式的女性形象,竟然让我在现实生活中依稀看到她的影子,这同样让我惊骇。

我不由地想起我周围的两个女人。这两个女人五十开外,都是善良的好女人。这几年,一个由温婉大方走向歇斯底里,另一个由歇斯底里走向偏执、病态的静默。她们有相同点:心理上都受到过婚姻的摧残;极强的控制欲。之前我也常常想起这两个女人的生存状态,当时我对她们的变化是不解的,而她们的状态也让我对我的下一段岁月噤若寒蝉,我常常担心我会不会在更年期过后,也逐渐走向偏执和病态?现在看了《金锁记》之后我便放心了。

第一个女人,认识她的时候我大概__岁的样子,而她正是豆蔻年华。那时的她真是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目若秋波。我喊她姐姐,经常颠颠地跟在她身后,我喜欢跟温柔的她在一起。不久之后,她在家族和宗教势力的安排下结婚了。听说,她婚后并不幸福。她是公职人员,而她嫁的人是手工业者,错层的婚姻让她在同事面前抬不起头,而手工业者也没有让她享有更富裕的生活,这也让她耿耿于怀。但她在朋友面前依然温婉大气,周围的人都喜欢她敬重她。三十多年的婚姻生活到底让她经历了什么,我不清楚,因为我后来上学了就很少与她见面,偶尔见面,她大方得体,淡淡的微笑,体贴地说话,看不出有什么异样。

一直到了她女儿大学毕业,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我料想她是要把自己错失的生活让爱女来实现。她给爱女规划的人生路线是:坐办公室,看看文件喝喝茶读读报纸,生活没有一丝压力。在应该结婚的年龄嫁给一个有家底的同阶层男孩。但遗憾的是爱女的工作和择偶与她的设想不一致,而她又左右不了,这让她焦躁。她要参与要控制爱女的生活,要为爱女排除一切不稳定的因素和潜在的问题,可是女儿有自己的想法,不听从她,于是纤细温婉的她变得歇斯底里,在家里开始闹,遇到人便哭诉,祥林嫂般地诉说;遇到前同事会远远地避开;天天失眠,于是天天喝中草药,浑身上下散发着中草药的味道。

让她歇斯底里的都是些什么呢?是女儿单位没有晚餐,女儿经常到外边小吃店吃晚餐;是单位的午餐不够丰富,有时是凉的;是单位周边空气质量差;是女儿办公室楼上有变电压,不利于健康;是女儿要接触市场,需要业绩和创收,而不是坐着办公室里喝喝茶看看报;是女儿脸上的痘痘和斑点,她说是被工作累着了。工作条件、场所和工作性质她左右不了,她开始郁结于心,开始埋怨当初介绍工作的人,自责是自己毁了女儿的一生。她说女儿的工作一天不变,她自己就没法活下去。

而女儿的择偶也同样让她狂躁,找对象必须是公职人员,私人公司上班、做生意的坚决不行。她为女儿物色好家底丰厚的名牌大学毕业生,只要女儿中途愿意跟男孩约会就行。为了稳住男孩的耐心,她一次次与男孩聊,给他打气。为此母女发生冲突,为此家庭鸡犬不宁。

于是100斤的苗条身材变成70多斤的瘦骨如柴。她经常挂在嘴里的是:家破了,家破了。我与她见面就想逃,因为她身上的绝望之气让人想跳楼,想马上结束自己的性命。跟她聊几句就让你怀疑人生,觉得人活着是一件很悲怆的抉择。

第二个女人,拥有传说中的旺夫相:鼻子大,鼻翼肥厚;圆脸有肉,下巴丰满。传说成了现实,她丈夫确实事业发达。也许是因为她的旺夫相,丈夫并没有与她离婚,虽然他们形同陌路,多年分居。女人经历了二十多年打打闹闹,孩子夭折的惨烈婚姻,现在终于不再期盼夫妻感情了,把所有的心思和精力花在女儿身上。15岁的大姑娘了,她当5岁娃娃来带,早上起床,衣服都是她来穿。今年刚开始和女儿分床睡,有一日发现女儿梦中在哭,从此她便躺在女儿房门外的沙发上睡,一旦女儿睡梦中有哭泣,她好起来抚慰,让她安睡。24小时没有自我只是一个母亲的身份守候在女儿身边,一般的母亲真的.难以做到。

但她毕竟带着好胜心。感情没有了,事业没有了,她唯一有的是对女儿的养育,她一定要有成效。所以女儿从小学开始便没有周末与节假日,到了初中更是变本加厉,晚上要学到一点钟,早上六点起床。每个月的课外辅导费达到一两万。这导致女儿小小年纪身上毛病不断,冷风稍微一吹就感冒。有时向学校请假去一趟医院看病,都成了女儿特别开心的事。她平日脑海里只装两件事:做什么有营养的饭给女儿吃,哪家辅导班怎么样。逢人也是必谈这两件事。丈夫心疼孩子,觉得这样是在毁孩子,托多人去相劝。但她只有一个执念:这是最正确的养孩子方式,我甘心为孩子付出一切。

看着身边我熟悉的人,我既为她们难受也同情她们。她们都是《金锁记》里“曹七巧”式的女人,受婚姻的影响,在无爱或者不如意的婚姻里颤栗、痛苦而蜕变,到五十多岁的时候突然性情大变,或者歇斯底里,或者病态地偏执。

这不是“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的问题了,婚姻里没有绝对的蚊子血和饭黏子,如果有的话,那都是可以一笑置之的,可婚姻里这种摧残心性的一面要是释放出来,对于女人那是太可怕了。好的婚姻推进人,而不好的婚姻让女人异化,带着缺憾和伤痛的烙印生活,对自己和周围的人也都会变成一种伤害和无端的折磨。

金锁记读后感 篇11

《金锁记》读后感

《金锁记》是一部千古名著,其主题深刻,语言流畅,故事情节非常引人入胜,作者是王实甫。小说以明代永乐年间为背景,讲述了梅君正与鲍旭、檀道济之间的故事,揭示出人性的善恶和爱情的真谛。此书读后,让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小说的主人公是梅君正,他为人忠厚仁义、勇敢果敢,从小便心怀正义,不畏强权,被人们称为“花雕一枝香,松涛一叶闲”。他的性格坚毅,他所受的苦难令人心痛,但他依然始终坚守自己的理念,不屈不挠地追求正义。作为一个读者,在读完此书后,我对梅君正的人品表示敬佩和羡慕。

小说中的鲍旭和檀道济也深刻地描绘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鲍旭从小随侍贵妇人,受尽种种折磨,却最终选择了背叛他人,获得权利和地位。檀道济孤儿寡母,又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如何在恶势力面前保护自己,一度成为书中的一大看点。通过鲍旭和檀道济这两个角色,小说让人们看到了社会上的弱肉强食和是非黑白的微妙性。

除了人性的表现,小说中的爱情也很深刻。在梅君正和马春花之间,展现出了现代社会的爱情观。在梅君正面对无法真正地拥有马春花的时候,他愿意后退,希望对方能够幸福,展现了他对爱情的真正追求。这种伟大的爱情多少让人感到心酸。而马春花所表现的则是对于生命的诠释,追求自我独立和自由自在的爱情观念,如今也是许多人所憧憬的。

通过《金锁记》这部名著的读后感,能够体会到作者王实甫的文学魅力所在。用细致入微的描写,将一个个诡谲复杂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使人们产生共鸣。阅读这部作品不仅可以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更可以引发人们的深刻思考,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富,自我修养也得到提升。

总之,《金锁记》以故事中鲜明的人物塑造、复杂的情感追求和意味深长的寓意,向广大读者传递出满怀真诚与希望的力量。这部古代小说体现了"善良才是行动的力量"的道理,具有很强的教育性与哲理性。阅读过后,我们会从中汲取到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它必将永远地对我们产生巨大的启发和影响。

金锁记读后感 篇12

《金锁记》通过描写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折射出封建社会的腐朽思想:大户人家讲究门当户对,小户贫穷人家攀附权贵。七巧出身卑微,嫁到公侯人家,他的大哥是高兴的,而可怜的七巧以身相许的却是一个坐起来脊梁骨直溜下去,看上去还没有三岁孩子高的残疾人,即使这样公侯姜家老小上下全然不待见她,让她在家族的宗法礼教和人伦纲常双重无形的枷锁下,不敢越雷池一步,无形的枷锁不仅桎梏了她的人生自由,同时也压抑着她的情欲自由,这为她以后扭曲的病态人性和悲催的命运深埋下伏笔。

多舛的生活熬过十年后,糟糕的丈夫和强势的姜老太太相继过世,十年的青春终于换来属于自己些许的物质上的补偿,但却没有换来被压抑情欲的解放。读后感·身体结实的小叔子精心设制**,通过爱情阴谋来骗取她的既得利益和物质财产,当她明白一切后,万箭穿心,“人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只有钱”,于是她对钱财狂热地膜拜,为了得到金钱不惜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戴着枷锁的奴隶。继而,七巧走向了“被食、自食、食人”的命运怪圈,在原欲的折磨下,不仅她做了情欲的俘虏又疯狂转型成了情欲的刽子手,自己没有得到幸福,就**毁掉一双儿女的幸福作为自己最后的陪葬品。

“三十年后,她戴着**的枷锁,她用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唉……家本是心灵的港湾,母亲又是家庭温馨气息的重要制造者,可七巧做主的家里处处充斥着她的抱怨、不满及无尽的欲望,拧结成一张恐怖的大黑,使亲人窒息,家庭支离破碎。三十年前,月球已经沉没了。三十年前,有人死了。没有悲剧,只有荒凉。

然而,30年前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悲剧是一种完成,荒凉是一种启蒙。人,时过境迁,命运对自己,境遇变化无常,向上的希望还在,向下的深渊难以捉摸,一上来就注定了幸福和悲伤。

金锁记读后感 篇13

人的心灵就像一面镜子,扭曲的心灵只能反映一个扭曲的世界。

七巧的心灵是被混乱社会扭曲的一面镜子,反映了当时中国最新的事物,也是旧社会最颓废、最僵化的渣滓。金钱带来的抽象和虚假的满足感,从来没有让她真正快乐过,反而让她更深切地感到可怕的空虚。在这个时候,钱能暂时缓解她的内心痛苦的唯一方法就是成为她奴役和折磨别人的工具。

“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三十年来她戴着**的枷。她用沉重的脚镣杀死了好几个人,那些没死的人献出了一半的生命。

”人性的旅程中,总有一份“恶”在心底悄然发芽,命运不公的浇灌,人性便渐渐滋养成一种**。每个人都觉得别人已经进入了幸福的大门,但他们不能。经过艰苦努力后的绝望开始演变成嫉妒、拒绝、破坏和干涉。但总有人会忘记,错过,然后永远失去,不。

像七巧。可怜得人没人可怜。而张爱玲,正是用这样细腻精致的笔调,揣摩珍藏了一颗在苦难中扭曲的灵魂,妩媚狰狞了人性一种别样动人却可怖的悲凉,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七巧人性的扭曲和黑暗早已被时代的潮流所掩埋,但正是时代造就了这一切。时代在发展,但人性的善恶之书还没有写完。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847495.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桑塔露琪亚课件
下一篇 : 寄小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