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按照平时学习工作的要求,我们可能会需要一些学习资料等范文,不同的文章可以用在不同的场合,好的范文是怎么样的?以下“非常道读后感四篇”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非常道读后感 篇1

非常道——《庄子》读后感(下)

(五)庄子的辩证法

黑格尔说过,中国古代是没有哲学的,因为中国没有辩证法。他说出这样的话,很可能是因为他没读过《老子》,不了解道家。

《道德经》第三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教强调的“道”虽然是一元的,但是“道生一,一生二”,这个“二”就是阴阳二极。老子和道家,一直有注重对立统一的思想。当然,你可以将此解读为高深的辩证法思想,也可以把它理解为简单的相对主义。

到了庄子,他已经将这种辩证的思维发扬光大,解释得更为充分一些。比如《齐物论》当中的“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强调的就是概念对立而成的观点:没有作为参照物的“彼”,就不会有作为主观的“我”;没有主观的“我”,更是无法理解外在的事物。而“方生方死”、“万物与我为一”这种观点,强调的就是统一,这种思想还颇有形而上的味道,以致到了魏晋之后大有市场。当然,这是后话,不详谈。

如果仅是以上这点“对立统一”的观点,那还是显得肤浅了一些,看起来倒是像名家“白马非马”那种玩弄概念,或者是智者那种相对主义的诡辩。不过庄子有进一步解释他的辩证的思想。同样是《齐物论》,有写道:“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现在我姑且发表议论,这些议论跟其他议论相比,到底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呢?立场相不相同也好,既然大家都是议论,那么其实也没有什么差别。)《德符充》也有写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从事物之间不同的方面去比较,那么近如肝胆也会找到疏如楚越之处;从事物之间相同的方面去比较,那么世界万物也形如一体。)

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庄子的辩证法的精髓,是在于善于观察事物与概念之间细微的属性,然后通过消解差异之处,找到共同点,来实现两者的“统一”;相反,是通过放大差异之处来实现“对立”。这种做法,在逻辑上的确有着致命的缺陷,但是在哲学上是可以利用它来发现世界更多的可能性的。这跟黑格尔的“纯无”与“纯存在”的对立统一有一点点相似的地方。

因为庄子的这种辩证法与相对主义的思想,以及上一节当中讲过的“无知、无为”的思想,他一直坚持世间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的观点,而且他也讥讽百家争鸣,互相批评的做法。在我看来,庄子不应该列入“诸子百家”的行列当中,因为他一直是站在另外一个角落,一个更为超然的层面来审视诸子的。

最能说明这一点的就是《齐物论》当中的一大段观点:“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暗,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在庄子看来,是非对错是没办法决定的。诸子的思想与观点,从统一的方面看,都是没什么差别的,没必要争论的;从对立的方面看,它们不过都是真理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更何况,这些所谓的智慧与思想,都是违反本性的,应该抛弃的。所以,辩与不辩,又有何意思?虽然,实际上他自己在整本书里经常揶揄孔子与儒家,也常跟惠施辩论。

总之,庄子的辩证法的思想也是贯穿其整本书的,理解它,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他倡导“无为”,提倡“絶圣弃智”,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庄子的“道”。

(六)庄子的人生哲学

在那个战争纷扰,社会动乱的年代,庄子是非常主张一个人要安顿好自己的身心的。无欲无为、不争名利,莫损形神……这样一种安生之道,可能是庄子思想当中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也是在如今也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一种哲学。

在《庄子》一书当中,多有对这种安生之道的描述与解释。在《逍遥游》中,庄子说自己要像狸狌一样“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在《山林》之中,庄子说自己要“处乎材与不材之间”,那样就可以因“无用”而不受累,也可以不至于“无用”而遭破坏。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庄子就是要在乱世之中安顿自己的身心,使自己不受物累,不为情伤,这样一种行为,是符合“道”的。

因为追求“道”,庄子也会将自己的心性与七情六欲保持距离,“无情者,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德符充》)在庄子看来,不但名利、智慧、技巧等东西是不符合自然的外物,就连喜怒哀乐等情绪都是不符合自然、不符合“道”的,它们就像“骈拇”(多长出来的拇指)一样,是多余的,不是“生命之情”。真正“达生之情”的人,“不务生之所无以为,不务知之所无奈何。”(《达生》)

庄子就是这样,通过不追求自认为多余的外物,拒绝多余的情感,从而达到自己的安生之道。他还将自的安生之道大而化之,扩展到对待他人、政治、生死的立场上。

在对待政治的态度上,庄子认为,功利名爵,不是一个人应该追求的东西,而且身为天子未必贵,真正宝贵的,是“道”。假如一个人为了追求功利而出仕做官,即使地位高贵,但是劳形伤神,那也是不值得的,还不如逍遥自在。“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养生主》)

在《庄子》当中,还化用了许多人拒绝功名的事例,比如尧想要禅让给许由,结果许由认为这是在侮辱他,跑去耳边洗干净耳朵。庄子说,真正“贵身于为天下,可以托天下。”《在宥》)。

庄子的安生之道表现在与他人相处的方面,就是一种不讲究人情礼节,不卑不亢,顺其本性的态度。

大家比较熟悉的两句名言,那可能就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宗师》),以及“君子之交淡如水”(《山木》)。在这里,庄子强调的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需投入太多情感的羁绊与牵挂,才可以不为情感所累。但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在《庚桑楚》之中,庄子描述了一个情景,家人之间踩到脚是不需要互相道歉的。在《寓言》之中,阳子在归途住进旅所,里面的客人都跟他抢席子坐了。这样一种不讲究太多礼节的做法,是跟儒家的倡导完全相反的,但是庄子相信,这样才是最符合自然,也是符合道的。也只有真正信赖熟悉的家人朋友之间的相处,才会这样“争席而坐”。

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在《外物》之中,庄子几天没有吃饭,问一个小吏借粮,小吏拒绝他之后,他反而出言讽刺。这种做法在常人看起来很没有礼貌,但这就是庄子主张的与人交往的态度,遵循本性和自然。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可以看得出来,庄子并没有因为家贫而自卑,他反而没有过多的私有财产的观念,因为世间万物都是“道”所产生的。

生死观是一个人要面对的最彻底的、也可能是最哲学的问题,每个人都要面对,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个人对生命、死亡的思考与态度。

在《至乐》之中,庄子的妻子去世了,庄子反而击盆高歌。面对亲人的离世,他觉得,人在诞生之前,不过是大自然的“气”;人死了之后,也是回归到自然之中。这并不是一个悲伤的过程,反而值得庆祝。

庄子就是这样,认为“死生命也,有夜旦之常。”(《大宗师》),“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养生主》),人们完全不必为生死而感到悲伤。在《列御寇》之中,庄子自己也要死掉了,弟子们想要将他厚葬,庄子说,自己用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万物来送行,已经够厚重了。弟子怕乌鸦和老鹰吃他的遗体。他却说,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要是只给后者吃不给前者吃,那不是太偏颇了吗?庄子终于悠然而去,他超越了死亡,忘却生命。用自己的哲学思想为自己的一生划上诗意的句号。

但是也有例外,在《徐无鬼》之中,庄子面对自己老友惠子的死亡,感叹道,再也找不到能够与自己辩论的人了。或许那一刻,他也是动情了吧。

总而言之,我们看到的这种人生态度,或许很普通,在中国人的历史之中也很常见。但是,它的根源,正是出自《庄子》的精神与思想。

(七)《庄子》的文学价值

《庄子》的文学价值,在诸子之中,应该是最高的。就连鲁迅也评价道:“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在《寓言》一篇当中,《庄子》总结自己的行文风格为:“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使用寓言的地方有十分之九,引用前辈先哲的地方有十分之七,自然而成、随心所欲的言论每天都层出不穷。)这一善用“寓言、重言、卮言”的风格使《庄子》一书极具文学创造性。但是,庄子的这种行文风格并不是出于文学上的考虑,他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说清楚自己“道”。

之前说过了,庄子的“道”是不能用概念逻辑来推理得到的,他自己也觉得这个“道”是讲不清楚的。所以,他要借用寓言的象征比喻手法来说理,通过重言来论证自己言论的合理性,通过卮言来尽可能地描述道。这种说理的方式,在形式逻辑的立场上近乎诡辩;但是正是因为这种善于象征的手法、不甚明确的概念、天马行空的例子,才能让读者更加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用联想的、感悟的方式去体验,这就轻易超越了文字概念对思想的限制,让人越过文字本身,去探寻庄子哲学背后的深意。这种特点,在中国人的诗歌、画作、音乐等艺术上也多有体现。

以下,不完全地、不怎么论证地,总结一下《庄子》的文学特点。

首先给后世文学留下最大价值的地方,就是它里面创造的各种成语、名言和寓言啦。成语有比如:贻笑大方、望洋兴叹、庖丁解牛、标新立异、朝三暮四、无中生有、东施效颦、螳臂挡车、呆若木鸡、盗亦有道、鹏程万里、每况愈下、越俎代庖,等等。寓言有:井底之蛙、鲁侯养鸟、河伯见东海,混沌之死、庄周梦蝶,等等。名言有: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等等。真正的汪洋捭阖,仪态万方。

其次是比较善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如夸张、比喻、象征、排比、对比等等。最为出色的应该是象征和对比两种,象征就是上面说的善用寓言,至于对比嘛……庄子为了说理,经常会用很夸张地手法来对比说明:比如说《逍遥游》当中的“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与“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就形成了“小大之辩”。又比如《则阳》之中,庄子讲述在一只蜗牛的触角之上有两个国家(应该是属于微生物级别的),为了争夺地盘常年对战,死伤无数。这个故事就是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来讽刺当时的国家互相征战,也许在另一个角度看,就像争一只蜗牛的触角那么小的地盘而已。

再次,《庄子》的文章,散骈结合,各种造句用字,音节错落有致,非常具有可读性。

再者,庄子的想象力丰富,善于抒情,使其文章极具感染力。

……

相关的特点很多很多,无心一一总结。我只想说,如果你不把《庄子》当作一本哲学书,而是把它当成单纯的文学来看,那也一定会大有收获的。

在书中最后一篇《天下》之中(此篇是后人伪作),对庄子评价道:“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瑰玮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我想,这大概是对《庄子》最好的总结。

非常道读后感 篇2

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近100条职场非常之道,是迄今最为完整的权威版本。谁掌握了这些非常之道,谁就能更深入地了解职场,进而把握自己的职场命运;谁能用心体会这些非常之道,并仔细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与本质,谁就能以四两拔千斤之势,获得巨大的成功。而对这些职场非常道置若罔闻的人,即便是奋发图强,用心进取,往往也会事倍功半,甚至身陷樊笼,始终无法摆脱困境。

职场非常道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兵法云:“上兵伐谋”,何谓谋?谋者,道也。人们常说,职场如战场。而职场,更需要“谋”!职场之道,在于“生存…发展”。职场所做的一切,无非是为了生存和发展。职场是什么?职场是一个充斥着情、利、欲、策等的小“社会”,你说它是一个圈子也好,说它是一个公司也罢,它俨然是大社会中的一个小社会。它不仅是你平时上班的公司或工厂,从本质上说它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地方。一个人要生存,就要想办法为生存而赚钱,只要是能让你有可能赚钱的地方,都可以说是你的职场。职场是人生的演绎。自古以来,人们都有自己的生存方法,在是非恩怨的人生道路上,职场也有温情脉脉和残酷无情的两面。要想在其中更好地生存发展,必须深刻地解读它的游戏规则。职场,首先是一个利益交错的复杂之所,是人们利益竞争的地方,为了生存利益做什么都不过分。但是为了更好、更长久地生存,却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这点说职场是学做人的地方。同时为了更好、更长久地生存,职场也是与人合作的地方,所以职场中会有冤家对头,也会有朋友,怎么与他们相争、相处,就离不开权谋的手段与感情的付出等。

职场非常道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一部将改变亿万职场人士命运的职场生存指南。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比《杜拉拉升职记》更为宴用,书中的众多法则都是世界500强企业员工最为推崇、秘而不宣的。阅读《职场非常道:没人告诉你的职场法则(最新珍藏版)》一天,职场精彩一生。一书在手职场无忧。侨话说:“职场如战场。”身在职场,稍有慎就叫能会掉进职业发展的陷阱。毋尉置疑.每一个职场人都渴望战功,但最终真正能够取得成功的人不多,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是很多人没有真正领悟职场的玄机,即职场非常道。“工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进军职场,必先悟透以场非常道;要想在职场中有所作为,更要悟透职场非常道。只有悟透职场非常道,才能做到知己知彼,运筹帷幄,从而决胜职场。换句话说,职场中人,不但需要修炼一身强硬的专业技能,更需要懂得去发掘、去掌握、去应用各种技巧与策略,从而去适应职场中的各种游戏规则,只有这样才能稳操胜券。

非常道读后感 篇3

很多会喝茶的人曾认为茶是自己的唯一,的确,茶,是让人心醉的。就像酒对某些人一样,但是 ,喝茶的人至少心和茶一样清静,至少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种类型。或许说对人生,也就是人生观,不消极,平静的目光看人生,和茶一样。这么看来,茶的心,的确感染了太多太多的人。

对于酒呢,有人爱酒,并将这个爱好保持了一生。我无法评说酒样的人生,只是觉得和酒相关联,把大鱼大肉的味道包进来了。当然,作为拥有这种爱好的人来说,最好还是用平常的眼光去看这件事,至少说,于他来说,酒里的人生是不同的感觉,还是去品味。

真的,茶的人生与其他的人生是有极大的差别的。

茶的出生是极为艰难的,它们压缩,压缩,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只要身上有的东西,大都都付出给了人们,也不知道喝茶的人有没有想到过,自己的幸福是由千万点辛苦凝聚而成的,即使是这样,也有人随意挥霍,茶,付出的仅仅是一笑,但有的人给他了吗?没有,但茶是不会失望的,这有点像我们的父母,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也没有求一点的回报。茶不失望,是因为他爱过?不,茶本来就如此的微小,所以,有了自己的幸福就足够了那么,幸福就是付出自己。

这是茶的人生观,不消极,不悲观,始终用一颗平常之心面对,茶这么做,是要自己品出自己的人生,那么,这,就是成佛的最高境界,对于很多无限热爱生命、子女的人有多少?他们也成佛了?他们有时真的品出了茶一般的人生,只是没意识到而已,心里一直想着:我是一个平凡人。

谁说平凡人不能成佛?

茶,世界上有多少?千万。人们几乎视他们为儿戏,但是,但是,茶付出的那么多,你们注意到了吗?那么多的茶,心都是一样的,那么多的父母,心也是一样的,那么,其实凡事不必拜佛,拜一拜自己的父母就行了。

谁说平凡人不能成佛?

爱过别人、帮助过别人的事都是行善,那么,善和善累积,人就成了佛。

佛就是因为行善而成了佛。

在茶馆品茶的人们,千万不要把茶当成伴随你们聊天的工具好好品一品,回顾走过的人生,记住,你也能成佛。

非常道读后感 篇4

《平常茶,非常道》中讲过中国第一位女茶师的故事,此人与茶圣陆羽有一段往事,令人感慨,不妨转述在这里。

这位女茶师叫李冶,住在浙江吴兴,因为有才气,得以与许多名士相识。有一天陆羽慕名前往,李冶就为他泡了一杯茶。陆羽还没喝就说,以为你是个雅人,没想到也脱不了俗气。李冶就纳闷了,你还没喝怎么就说我俗呢?陆羽说泡茶要用滚水,你用未开的水泡给我喝,显得你泡茶时心不从容、志不专一,和俗人没什么区别。李冶大为叹服,当场拜陆羽为师,此后得受真传,成了有名的茶师。

林清玄不算俗人,饮茶已经到了一定的境界,在茶杯之外喝出味道来了。他说茶能生善,能系住非同一般的友情:好茶是为了更深刻的友谊而存在世间。他想起苏轼因感念黄庭坚赠茶而作诗的故事,不由想起远方的友人,感慨道:当我想念起一生曾经启迪过我、鼓励过我、安慰过我的好品质的朋友,就有如在森林中孤寂的小径听到远方寺庙传来的钟磬之声,或者听见空山里松子掉落的声音,猛然惊觉,呀!不是松子,也非钟磬,而是来自深深的相思。

他还说,茶能洗心,生命沉苦时要加一点清凉的菊花,激越时要加一点内蕴的普洱;在苦中犹有向上飞扬的心,在乐里不失去敏锐深刻的态度。这样,生命的茶才能越陈越醇,越泡越香。

有位外国诗人写过一首诗:茶是可人儿,万灵丹,寒冷若你,茶将为之温暖;激愤若你,茶将为之安定;沮丧若你,茶将为之开怀;疲惫若你,茶将为之抚慰。与林清玄所谓如出一辙。人的一生犹如一条波浪线,总是起起伏伏,或者太过平淡,或者太过暴烈。茶则苦而后甘,像调剂之物,将这些波浪悄然拉回至地平线上。人宜为情绪所左右,天平一旦向情绪倾倒,理性就失却了重心。唯有在平和的状态下,才能心神清明,看透事物的本质。古人所谓中和乃至仁,似乎就是这样的状态吧?诚如林清玄所说:茶的真滋味,禅的真境界,唯有平常心乃能知之。茶的大俗与大雅,无非就是在平常的滋味中体悟出非常的真谛来么。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857312.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关于赞美护士的短句子62句
下一篇 : 励志温暖的句子20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