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今天,小编要给大家分享一篇相当优秀的文章,标题是"对话观后感"。观看电影结束后,我们总会有各种心得和感悟,这时候,我们可以选择写下一篇观后感。学习的过程中,沉淀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是非常重要的,而写观后感正是一个极好的方式。这不仅可以缓解情绪,放松心情,也可以表达我们的思考和见解。那么,写这样的电影观后感,是否有固定的格式呢?

对话观后感 篇1

陆凤子是我国著名的画家和美学理论家,也是一位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实践活动家。他非凡的教育实践是他深厚教育思想的体现。他的教育思想必须是那个时代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特别是社会文化的反映。

吕凤子的全面发展人才观,体现在他的“完人”(也称作“**”)思想中,他强调要通过美育的实施,让学生在心灵、身体和道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吕凤子早在1915年就提出“要构成社会的任何个人都能各尽其变各竭其能”,这明显地反映了他作为一个旧知识分子,在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后向新知识分子转化过程中对“人”的本身发展意义的觉醒。而在《论美育》中,他则更清晰地提出要“指导儿童学习做合理的儿童”。

作为教育者,“应该时刻注意他们身体的发育而祛其障碍,时刻注意他们情意的偏向而指导辅导助其发展,并教以怎样学、怎样思的方法。”特别还强调要“时刻注意他们整个心的活动”。如果说1915年的“人”的发展的理想更多只是一种萌芽的话,那么到1943年,当他办“正则”学校已经31年的时候,应该说,他对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已经到了形成比较完整思路的时候了。

使受教育者自身“合理”——在德、智、体、美、情诸方面自然、和谐发展,是教育的人文使命。而吕凤子在这里正是通过把握住“人类自身和谐发展”这一和谐发展的关键,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和谐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要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完人”,这既是吕凤子自己的人生目标,也是他对学生的殷切期望和要求。

他要求学生“培育道德”,追求完美,“求得真我”,他认为“人生制作即艺术制作”,“艺术制作止于美,人生制作止于善”,要把尽善尽美当作人生制作的目标去努力。要通过自爱培养完善的人格,优化整体素质,真正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

对话观后感 篇2

人力***王丹丹

前不久看了张老师播放的《对话》栏目,对话中主要围绕网友土等民、《水煮三国》作者成君忆、运城学院教授李安纲、王志纲还有主持人陈伟鸿这几个人来开展的。随着“反易联盟”的轮番轰炸,场面很是刺激,作为攻方、作为守方,都有自己的一套说辞,谁胜谁负主要看谁的说辞逻辑性强、经得住考验了。同时也让我知道了沟通的重要性以及掌握沟通的重要。

在企业中,绩效沟通贯穿于绩效管理的全过程。企业的绩效管理说到底就是上下级间就绩效目标的设定及实现而进行的持续不断双向沟通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从绩效目标的设定开始,一直到最后的绩效考评,都必须保持持续不断的沟通,不懂沟通的管理者不可能拥有一个高绩效的团队,再完美的考核制度都无法弥补管理者和员工缺乏沟通带来的消极影响。

“对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我说你听”、“我问你答”,而是民主平等中的情感相融、心灵相通。动态生成中的共建知识、共智慧。作为沟通方式,“对话”意味着平等融洽。

没有居高临下的地位尊贵和话语霸权,只有你来我往的思想交锋和情感交流。

《对话》中第一个回合是易中天与土等名的对话,作为反易人士的土等名,代表的广大平民观点,土等名没有因为自己只是一位网友,而易中天是一位大家而产生一些观念问题,他从容的指出《品三国》中的一些硬伤,令人欣慰的是易中天也是坦然接受了他对自己的批评,而且在节目中他也能大方的承认自己是在没有很好的准备的情况下就上的百家讲坛,作为一个大家有这样的胸怀,在别人的批评下还能坦然自如,这种品质很是令人钦佩。

第二回就是易中天与成君忆的对话了,这个回合的对话恐怕令在场的每一位嘉宾都捏一把汗吧,首先,成君忆刚一出场,我看他那个表情很是不舒服,不知道这个表情是包含了什么含义;其次,就是开场白也不是很好,这样的开场白,让攻守两方立刻就陷入一种冰点状态;最后,最不应该的就是那个比喻,直接就是对守方的人格诋毁。

这一系列的表演让成君忆在这段对话中极为反感。也就是说,在以后的交流中,要注意运用自己身体的非言语行为,避免一些对立和冲突,了解事情对人不对,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的个性。面对成君忆的猛烈炮轰,易中天似乎有些恼火。他几乎没有给对手一个反击的机会。作为一个好的后卫,他需要学会倾听。当战斗达到高潮时,我隐约听到成君毅想自卫,但易中天没有给他几会。从易中天的角度看,要想在传播中取得好的效果,就要学会做一个受众。你们最好不要打断对方的讲话,要真诚谦虚。

就像易中天在吵架适的反应一样好。不幸的是,我们今天谈论的是对话,所以他的反应是不恰当的。

同样,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合作沟通的情况。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在绩效管理沟通过程中,最让各级管理者困惑的是员工在绩效沟通中不配合上级。主要原因总结分析如下:1。下属觉得你的考核结果不公平、不客观

你通常不会积累第一手的事实,并在交流时提供关键事件来说服别人。不能为下属提供改进建议。下属没有能力改变行为或信心;5

下属有情绪,不愿意接受你建议的方法或接受你的反馈。

当员工情绪有所缓和或可以配合沟通面谈,则可按照上面介绍的沟通技巧选择的进行,但要时刻记住作为上司你要表示对他的支持和信任,鼓励并让下属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耐心的倾听员工陈述,适时的引导并以善意的态度帮助员工指出问题所在,同时注意措辞的技巧。

如果想让任何员工在绩效管理过程中都能愿意积极主动的和你配合,其实作为管理者本身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管理者的个人素质、管理者的管理风格、管理者对业务的精熟程度、管理者对员工的了解、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是否掌握了先进科学的管理的方法、除工作以外的个人魅力等。

第三回合就是易中天与李安纲的对话了,这一回合很是平淡,李安纲说话很周到,拿捏得刚刚好,在这种氛围下,他不能直接就指出守方的缺点,而是委婉到来在品三国的时候要有责任,这样的说话技巧,对我们启发很大,在以后的沟通中我们要学会运用自己的语言,让语言真正成为一门艺术。

最后一轮是易中天和王志纲的对话。嘉宾王志纲的出现非常及时,气氛开始缓和。王志纲的“聚光灯”和“圈养放养”比喻非常形象和生动,顿时缓解现场气氛不少,这样的对话无疑让沟通的效果达到最佳,所以我们还要练练我们语言功力啊。

所以,我们应该如何做好绩效沟通呢?

1、事先应计划好应沟通的内容。

2、把握不同绩效管理阶段沟通的目的和侧重点。

3、掌握好两大沟通技术——倾听技术和绩效反馈技术

(1)倾听技术:呈现恰当而肯定的面部表情;避免出现隐含消极情绪的动作;呈现出自然开放的姿态;不要随意打断下属;

(2)绩效反馈技术:多问少讲;沟通的重心放在“我们”;反馈应具体;对事不对人,尽量描述事实而不是妄加评价;应侧重思想、经验的分享,而不是指手划脚地训导;把握良机,适时反馈;反馈谈话的内容要与书面考评意见保持一致,不能避重就轻,否则会带来不好的效果。

4、创造有利于绩效沟通的环境

5个。增强领导的人格魅力,用爱心和诚信架起真诚沟通的桥梁。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共享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只有更好地利用沟通,组织中的不同个体才能达成一致和有效的目标。

对话观后感 篇3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一):

前几天,我们学***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文章让我感触颇深,因为它不仅让我了解了备受尊敬、学习成绩斐然的季羡林爷爷,也让我了解了很多学习方法。

这是一个采访记录,主要是关于一个叫苗的小学生去北大采访季羡林爷爷。季羡林爷爷提倡读闲书。他小时候喜欢看闲书。之后又谈了读书的方法和经验,他还要求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这对我来说,是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

看完这篇文章,我不禁佩服季羡林爷爷渊博的学识。他精通外语,是我国文坛的重要人物。我觉得季羡林爷爷有许多话说得个性对:文章只有写真事才能写好,只有多看点课外书才能将文章写通顺。

在文章中,能够看出季羡林爷爷文章写得个性好,还明白季羡林爷爷记性个性好,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这都与季羡林爷爷爱看书是分不开的。我真的希望我是那篇文章中的苗族人。从现在起,我要向季羡林爷爷学习,多读课外书,增加知识。就向季羡林爷爷说的,我能背诵200首诗和50多篇古文。

季羡林爷爷要求,21世纪的青年要有中西、古今、文理三通。我长大后也要成为这样的青年。因此,我必须多读书,多积累,提高写作水平,丰富课外知识。

让我这棵小苗茁壮成长,成为一棵像季羡林爷爷一样的参天大树!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二):

学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后,我更加深知自己作为一个新世纪少年的职责与义务。

在这篇为采访的文章中,在简单和谐的谈话气氛中,让我们感受到了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感受到了季老的平易近人与他的亲切和幽默,还有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深深关爱。

苗苗和季老讨论了四个问题,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闲书问题。

在季老看来,闲书不仅可以使我们的语言文学更好,而且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和阅读水平。

我也是这样认为的,看闲书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能够让我们增加知识,明白做人的道里。所以说闲书并不闲。大诗人陆游就说过: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季老的话很有道理,我很感动。所以,要学好汉语,先读!

对于季老提出的会背两百首古诗,五十篇古文的要求,我觉的并但是分。因为日积月累,总会积累起来的。

季老对我们的要求很高,所以我们朝着目标和成功前进!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三):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

课文讲的是季羡林爷爷与苗苗的对话。主要说了21世纪的青年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文理贯通。

让我们的孩子背诵至少200首古诗和50篇古文。如《彭公案》能够教你成为一个正直的**;《水浒传》能够让你的灵魂受到洗礼、享受四大名着的精华所在。

俗话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记哺育的是灵魂与精神。

没有书,人类将失去进步的可能性;没有书,人类将继续愚蠢无知,任由其它动物欺负。排挤,甚至灭绝的可能。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四):

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完美的情感。读一本好书,穿越时空,与睿智高尚的人交谈,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本文以访谈录的形式叙述了苗苗与季羡林爷爷的对话。谈话中,苗苗苗和季羡林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给出了自己的例子,可以看出季羡林爷爷对新生代孩子成长的热爱。

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读书,与书结下了深情厚谊,并在不断的读书中提高自己,从而走上了成功之路。当然,读书要有选择性,读得好,开卷是有益的。在读的时候,不能囫囵吞枣、马马虎虎的读,必须要认真读,反复读,读懂、读熟、读透,全身心的投入到读书之中。

并讲究阅读的方法,才会有更多的收获。朱熹曾说,读书有三种,即心到、眼到、口到。

我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每次读书,我都读好书,读对自己有帮忙的、自己喜欢的书。有一次,我写完了作业,百般无聊。

于是,我便拿起三国演义看了起来,虽然我已经看了很多遍,但我还是那么喜欢读,百读不厌。我读呀读,也不知读了多长时间,还在读。我沉浸在罗贯中的作品中,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抬头看了看表。已经十点钟了。

躺在床上,便呼呼大睡了。

我们就像一棵小树,羡慕挺拔的大树。其实,仔细想想,一棵大树也从一棵小树长到现在。成长的过程是艰难的。就像一棵大树,我们应该不断吸收营养来充实自己,而营养只存在于书本中。

让我们养成读书的习惯,和好书一起生活!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五):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是一篇访谈录,课文记叙了一名叫苗苗的小学生与季羡林爷爷的交流访谈,在简单和谐的气氛中,让我们感受到了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感受到了季羡林老爷爷的亲切,幽默与平易近人,还有季羡林老爷爷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与深深的关爱之情。

从课文资料也让我们懂得了在新世纪里不能偏科,要中西贯通,文理贯通和古今贯通,还要多看课外书籍。

从这篇课文中让我感慨、启发:每个人都难免会有偏科的情况,但尽量避免,就像我喜欢中英文一样,我觉得数学太难思考,不喜欢数学。但是,我从《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我明白和明白了各科都要学好,要能文能理,中西贯通,博古通今,才能够适应此刻这个多元素的社会,这个新的世纪,才能为祖国献出一份自己微薄的力量。

以后,我永远不会忘记季羡林爷爷教我的。我将坚持学好每一门功课,为祖国贡献力量。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六):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

课文讲的是季羡林爷爷与苗苗的对话。主要说了21世纪的青年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文理贯通。

让我们的孩子背诵至少200首古诗和50篇古文。如《彭公案》能够教你成为一个正直的**;《水浒传》能够让你的灵魂受到洗礼、享受四大名着的精华所在。

俗话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记哺育的是灵魂与精神。

没有书,人类将失去进步的可能性;没有书,人类将继续愚蠢无知,任由其它动物欺负。排挤,甚至灭绝的可能。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七):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中,季羡林爷爷说他最喜欢看书,因为文学家鲁讯以前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读书

季爷爷说: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还要培养文理贯通,古今贯通,中西贯通这三贯通的人才。有的同学喜欢语文,不喜欢数学,这样就是偏科,对我们将来的发展不利。

季爷爷产:学外语早学比晚学好,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学起来就有困难。外语的发音跟母语有很大的关系,我认为季爷爷说的很对,我人就应从扎扎实实地学邹外语,将来能够去国外学习,学***的先进知识,来建设我们的祖国。

季爷爷还说过,古诗文的积累也很重要,一个孩子起码要背200首诗和50篇古文,我们的老师也要求我们天天背积累,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新的学期开始了,我要更加认真努力地读书,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多读有好处的课外书,做一个三贯通的优秀人才。真是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八):

首先他们谈到了小孩该不该看闲书。季羡林认为,我们就应多看闲书,因为这样能提高写作水平。我们适当地看闲书能积累更多的知识,是一种不错的选取。

但是,不能因为看闲书而耽误正课,尤其是像张钫那样上课看闲书,就更不敢恭维了。还有,完全不看闲书,一心投入到正课也是不对的。这样做,也许能造就一个尖子生,但永远无法造就一个博学多才的智者。

所以,我们就应适当地读点课外书,做到课内课外两相顾。

还有,季羡林鼓励我们多积累古诗、古文。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它们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代代相传,可不能断在我们21世纪青少年的手里啊!

不仅仅如此,多积累古诗文还能够陶冶情操,提升自我。

大树用丰富的内涵,教给了我们这些小苗很多很多。真感谢大树!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九):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中,季羡林爷爷说他最喜欢看书,因为文学家鲁讯以前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读书

季爷爷说: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还要培养文理贯通,古今贯通,中西贯通这三贯通的人才。有的同学喜欢语文,不喜欢数学,这样就是偏科,对我们将来的发展不利。

季爷爷产:学外语早学比晚学好,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学起来就有困难。外语的发音跟母语有很大的关系,我认为季爷爷说的很对,我人就应从扎扎实实地学邹外语,将来能够去国外学习,学***的先进知识,来建设我们的祖国。

季爷爷还说过,古诗文的积累也很重要,一个孩子起码要背200首诗和50篇古文,我们的老师也要求我们天天背积累,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新的学期开始了,我要更加认真努力地读书,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多读有好处的课外书,做一个三贯通的优秀人才。真是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十):

这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名叫《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这是一篇访谈录。课文的主要资料是:1999年8月21日,一位叫苗苗的小学生到北京大学季羡林家作采访,开始,季羡林爷爷谈了一些他以前爱看闲书的故事,之后又谈了关于读书方面的经验和认识,他还要求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读了这篇课文,让我感到季羡林爷爷的知识十分渊博,他精通多种外国语言,还经常会提出很多很好的推荐,又看过那么多课外书,他的学问真是太高深了,我要向他学习,成为一名有学问的学者。另外,从课文中我也了解到他小时候的记性是十分好的,竟然能把《水浒传》里108个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从访谈录中也得知,他十分擅长写文章,因为他了解写各类文章的方法,这都是得益于他爱看闲书的习惯,所以我十分佩服他,要以他为榜样。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季羡林爷爷主张看闲书,原因是闲书看多了,各方面的知识就在脑子里日积月累,便能丰富起来,为以后写文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著名文学家鲁讯先生也曾讲过,要想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方法还是要多看书。

记得爸爸妈妈以前对我说过,写好作文绝对没有速成的方法,务必靠平时一点一滴积累下来,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开阔视野,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看课外书,还引用古语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从书中会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对话观后感 篇4

《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第11、12章

第11章 《时间性思维中的心理学》:

一、 问题设定

1、兰格——“七个神话”

2、教育心理学家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心理学命题的“非神话化”的作业,使教师们从心理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于同创造教育实践的教师结成新的联盟,以此为基础,推进心理学研究本身的解构。

二、教育实践与心理学的背景

1、教学论的确立:赫尔巴特主义的教学理论是以“心理学”和“伦理学”作为基础确立的。赫尔巴特提出了由“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构成的“形式阶段”的理论。

戚勒将其发展到五个阶段:分析、合成、组合、体系和方法,然后从lain到制备、提示、比较、总结和应用。

2。行为主义心理学:是中国生理学在学习和测量技术发展的技础上形成的一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根据华生倡导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儿童和教师是“教育机械”的一部分,其生产性和效率性是可以科学的加以调查并加以管理的有数字和单位来表示的对象,旨在开发效率化、标准化的教育实践的大纲和体制。

它的问题可以表述为下述五点:

第一个问题是,教育学的心理过程独立于社会过程和伦理过程,将心理学理论引入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第二个问题,把科学混同于技艺,形成了教育实践的整个领域能够用工艺学加以合理地控制这一“神话”;

第三个问题,理论话语与实践话语的分裂;

第四个问题,脱离教育实践的问题;

第五个问题是区分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两个阶段,使它们具有层次性。

三、理论与实践的三种关系:对“技术理性”的批判

1、技术理性——把教育实践作为“科学原理和技术的合理运用”加以认识的立场,在三种立场中是最现代主义的,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与教育实践关系中起着主导样式的作用。

阿伦特——“步进规则” 揭示了从活动之中一度抽身,从活动之外审视、反思、深入思考活动的重要性。思维应当先于活动、控制活动,凸现了“理论”的确立及其限度。

2、实践的典型化——渗透于大量教育学家的教学研究的立场,寻求“基于实践的典型化的理论建构”的立场。“实践的典型化”或是“时间的理论化”这个方略,表现了教师研究的一种样式。“基于实践的典型化的理论”的建构,是作为教育实践的运动、作为组织的方略发展起来的。

三。实践论——把教育实践看作内在化理论的外在化,研究教师和儿童在创造教育实践中的内在作用的理论。实践性认识论的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其核心课题是实践主体的“反思性实践”的认识。舍恩把时间内部发挥作用的理论重新界定为“框架”。

这种“框架”表现为双重样式。即表征实践问题的“修辞学框架”和构成问题解决活动的“活动性框架”。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划分,第一种立场是科学的源流“理论即观照”的传统,第二种立场是传承了基于制作学的“技术知识”的传统,第三种立场是继承了“睿智”——伦理与审美的审查与判断的知识——的传统。

四、“实践之中的理论”的三种状态

1、活动性框架:教育实践中发挥作用的“框架”有三个维度——修辞学框架、活动性框架和构成教育环境的情境性框架。前两种是课堂的内部框架,而情境框架是存在于教室外部、制约教师实践的框架。

2。心理变化导致行为变化:教育实践是通过对其实践话语和修辞的设计、表演、反思和评论来建构的。这种教育实践的许多内在话语和修辞都依赖于教育心理学的话语。

“修辞学框架”的探讨,要求从心理学层面检验并“重建”束缚着教师的话语与思维的“修辞学框架”的话语性实践。

三。回顾与反思:在活动框架下,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浓缩与表达。一是控制教师活动的个体的潜意识;二是控制教师活动的学校常规和教师文化。

四。环境重构:情境框架是一种在课堂的时间、空间和环境中发挥作用的框架。它由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构成。

五、田野作业的课题

参与观察的田野研究是教育心理学的一种研究方法,是摆脱现有学科,超越特定的学习情境而形成的,具有社会学、心理学等特定学科所不具备的性质。

基于田野作业的大原则就是人们常说的追求“厚实的叙事”。田野作业的方法论意义就是致力于“厚实的叙事”。关于“厚实的叙事”的描述,有三个要件:

第一,是“文本间性”;

第二,在课堂田野作业中探讨的问题的多重性;

第三,“厚实的叙事”的第三个要件,是叙事概念的用语体系。

六、走向行动研究

基于参与观察的田野调查有两种,一种是民族学和社会政治民族学方法论,它观察和叙述课堂事件并揭示其文化意义;另一种是行动研究。它发展了一种将人们意识得民主化作为群体的社会过程的方法论。

勒温-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标榜心理学为活动科学,寻求民主实践主体(心理学家)的作用。

1、研究者的作用:第一,推进行动研究的研究者和教师的关系,跟上面否定的单项指导教师实践的研究者与教师的关系;第二,教育心理学家的行动研究和教师的实践性探究的异同点。

2。研究风格:促进行动研究的教育心理学家有必要发展新的研究风格。研究人员必须与教师建立平等的关系。创设活动的核心目的是学习教师的是践和课堂实践。

三。从心理学到超越:一是寻求教育心理学的超越;二是提炼行动研究作为教育实践探索的方法,形成专家群体,创造教育实践。

启示:教师与研究者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应该追求相互学习的关系。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更能发挥其对教育教学发展的功效。

教育者和教育心理学家应该通过课堂实践和教师经验的学习来促进他们的理论探索和话语实践。

第12章历史认识与心理学

一、引言

历史知识与数量、语言、道德、自然一样,是教育和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

二、心理学中的时间观念

1、时间的均质性与非均质性;

2、时间的意识是要素的链接还是意识流;

3、经验中的事件的推进的可逆与不可逆。

三、文化.社会.历史的心理学

“维果茨基心理学”——1、日本和美国的心理学家的维果茨基研究,显示了迥然不同的性质;

四、识记与回忆的心理学

人们的回忆可以分为几种,其特点是模糊性。识记以可塑性为特征,是根据现在的环境和需要作出的回忆,赋予前后关系以脉络和涵义,加以创作的。在这种回忆的创造过程中,回忆的心理功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五、生活经历心理学

历史认知和心理学的另一个结点是在职业发展研究中发展起来的。职业心理学、生命周期心理学和生命体验心理学是在历史、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边缘领域形成的。

六、课题与展望

启示:对时间的历史探索和心理学对历史的处理方式,是推动历史、文化、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基础。心理学研究必须更加积极地探索历史认识的主题,以促进跨学科心理学发展中的教育实践和历史创造。

对话观后感 篇5

内容简介:在曼德拉的一生中,他用纸和笔记录着自己的所思所想、大小事件、艰难险阻以及诸多成就。现在,他将这些私人档案公之于世,让我们有这次前所未有的机会了解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从曼德拉最黑暗的27年牢狱生活的信件,到《漫漫自由路》未出版的书稿,《与自己对话》将带我们走入一个公众人物的私人世界。这里有他在会议中的纪要,甚至涂鸦,有他在罗本岛的牢房中记录在台历上的踟蹰的梦境;也有他在20年代60年代反对种族隔离制度时那段逃亡岁月的日记,还有他与朋友近70个小时的对话录音。这一页页文字中呈现的曼德拉不再是偶像,也不是圣人,而是普通如你我……从他第一次萌动政治理想,到他在世界舞台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曼德拉在《与自己对话》一书中坦诚面对人生。阅读本书亦是一次与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曼德拉相处的机会,一次聆听他的心声的机会。

与自己对话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曼德拉最伟大之处,在于他并没有为了黑人“站起来”,立志赶走白人,封锁外交,建立一个“黑人王国”。不,他完全没有。相反,他宽恕白人在南非犯下的所有罪行,努力使白人和黑人和解。或许在他看来,真正的“和谐”,是黑白水乳交融,而不是去白存黑。为什么曼德拉能够如此宽容?我读此书,几乎从曼德拉联想到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主义。和切?格瓦拉早年在美洲大陆旅行一样,曼德拉也曾在非洲大陆做过漫长的旅行。同样是目睹土著人民的悲惨生活,格瓦拉的旅行使他成为了一个残暴的无产阶级战士,而曼德拉的旅行却使他成为像甘地一样宽容的领袖。何故?难道是因为曼德拉和甘地的足迹,都踏上过充满绅士气息的英国,而格瓦拉没有吗?不知道。我只是觉得,成为一个“圣人”或许没那么难,方法就是:不要觉得自己是一个“圣人”。

与自己对话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断片式的文字是民主的文字 大概是七、八岁的时候,我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纳尔逊?曼德拉。旁白介绍说,这个老人坐了28年牢,在72岁时终被释放。画面中,无数人欢歌笑语、兴高采烈,“处处洋溢着祥和、喜庆的节日气氛”。我问爸爸:“这个人坐过牢,别人为什么还这么喜欢他?”爸爸很严肃地对我说:“记住,你长大以后会明白,有的人坐......

对话观后感 篇6

文章中说:“中国梦与世界其他国家‘梦’,是一种‘美美与共’的关系。扩大中国梦的传播,促进中外对话,有利于中国梦融入世界繁荣发展的进程。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它的梦想也就是它的目标,是它今后发展的道路。在全球经济化的今天,中国最为一个大国,又有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这条道路无疑将影响到世界上其他国家以及其他国家。

美美与共的梦就符合当今世界上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发展潮流。

但是中国的文化又是独特的,“天破了,自己炼石来补;洪水来了,不问先知,自己挖河渠疏通;疾病流行,不求神迹,自己试药自己治;在东海淹死了就把东海填平,被太阳暴晒的就把太阳射下来”引用的是网上的话,但可以看出中国的独特,我们求同但是一定会存异,我们的梦想不是柏拉图的乌托邦,是孔孟的大同。我们的梦想可以与其他国家联合起来,但不会被同化。我们的梦想不是美国梦,不是法国梦,不是英国梦。但是不是说说就可以保持独特的。

当我们当人们认为的浪漫是在罗马假日的罗曼蒂克的情话,当人们认为的高贵是高大的石头建筑和光滑的大理石与墙上的天使浮雕,当人们写出的诗时三三四四的行诗,十一个音节的短句时,我们的中国梦又会什么样的呢?

要保持自己的中国梦,就要有着强大的精神文化。“纵观历史,没有一种梦想,比几代中国人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接力奋斗更加壮丽辉煌;环视全球,没有一种力量,比十几亿中国人的美好期待汇聚成的中国梦更能惊天动地。”文章说得对,我问有着最多的人口,最悠久的文化,当我们的梦汇集是是无法阻挡的。

但现在,占世界人口15%的西方占据了主导地位,代表着世界。这又是为什么?梦想是精神和物质的。人们在追求精神文化的时候,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处于领先地位,当然会有更多的人的文化输出到世界,所以现在西方文化是主流。

而我们虽然在经济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我们还有很多人为了生计而奔波,无力思考其他。所以我们现在还要大力发展经济。在全球化的今天,经济发展是一个互利的过程。中国经济发展给世界带来更多机遇,是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

所以,即使我们的中国梦是独一无二的,也不会伤害其他国家。

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对话中,在梦与梦的交融下,中国梦既有全人类追求的美好愿望,也有中国人民的独特品格,为世界带来了更加美好独特的实现全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 滕达

对话观后感 篇7

我想成为冥王星的好朋友

五(12)班李玮祎指导老师:嵇老师

《对话外星生命》是一本非常有趣、奇妙的科学探险书。它包含超过200次令人难以置心的时空旅行和超过600个有趣的科学知识。这是一套释放孩子好奇心的科学冒险书籍。

这本书里面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其中我印像最深的是《哭着离开行星宝座》这一篇。本文主要讨论冥王星,它曾被认为是离太阳最远的行星,但随着天文观测水平的提高,科学家对冥王星的质疑也越来越多。正是因为冥王星并不像其它的八颗行星一样在一个很单纯的轨道上绕太阳运动,它也不是最大的,所以联合会投票决议,把冥王星开除出行星之列,最后冥王星不得不哭着离开八大行星。

连小行星的头领都当不了,退位成了第二。

读了这篇文章我每天茶不思饭不香,非常伤心。一天,我躺在沙发上悲伤地想着冥王星。茫然中,我来到冥王星,看到冥王星在哭泣。我拍了拍布鲁托的肩膀说:

“朋友,不要伤心了,不是所有人都不认可你,有一些科学家**并开始研究你了,说不定有一天凭你的实力,你又会走上曾经风光无限的大行星‘宝座’呢。冥王星听了我的话开心地笑了,和我拥抱在一起激动地说:“谢谢你,我的朋友,希望你们人类尽早研究出结果。

”突然冥王星慢慢地走开了,越走越远,消失在我的视线里,我伸手去拉它,却摸到了一只温暖的大手,我慢慢地睁开了眼睛,迷迷糊糊中看到了妈妈,哦,原来是个梦…….

梦醒了,我始终不忘记冥王星的嘱咐,我想我现在一定好好学习,长大使自己变成科学家,努力探索天体中的各种奥秘,这样我就能知道冥王星到底是不是八大行星之一了,那时,我要乘上宇宙飞船来到冥王星身边告诉它。我也可以去看看那里有没有外星人。如果有的话,我会和他们交朋友,问他们很多问题,比如外星人吃不吃,睡不睡,他们会不会用电脑等等

对话观后感 篇8

事实上,积极与企业沟通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积极做的。不然就会如尹明善说的那样:每年我们是感觉到招不到人,一方面我们觉得缺乏人才,但是另外我知道事实上人才有的是,始终没有那个缘分,就像天下有的是美女,有的是靚男,但是总是找不到一种恰当的配合,难就难在这。

那么,人力资源方面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张谨:那么我觉得有一种人可能会说,我们觉得用的时候会有点尴尬,就是说,好象没有对自己的自我意识进行合理的管理,或者对自己的自我发展没有合理的预期。那有的学生一来的话,他就希望我一年当主管,两年当经理,三年当什么,然后四年五年以后就成了腾讯这样的老总,这样的职位,其实员工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一步都是积累,特别是应届毕业生来说,头两三年都是学习成长期间,所以要把自己的心态放平,可能能够更好地融入企业吧。

刘浩:从我来看今天我们把二位当做民企的代表来去谈论这个用人的问题,但事实上这个话题,我觉得这个民企跟其他类型的企业在选用人才的标准上面,其实这些年一直在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开始在趋同,反倒是可能不同,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他的规模和他在哪样的一个创业,还是快速成长,还是稳定这样不同阶段的企业,他的用人可能会稍有偏重。比如说刚才二位都不同程度提到的一个人的专业素质,比如说他的品质所代表的职业素养,二位的企业应该说在现在这个阶段都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既使是快速发展但也是相对成熟稳定。

在这个阶段呢,强调这个得呢,可能都还是,就是是抓最主要的矛盾了吧。

张建国:因为我原来也在企业,原来我在华为,在华为工作了十年,那么当招聘的时候怎么样看待这个问题呢。总体考察的话有几个素质,一个就是成就感很强,第二个的话责任心很强,第三个就是他有学习能力的,成绩跟学校、专业都是次要的,往往在班里比较有成绩的话,前三名的可能会被排除掉,这个客气的好象有点不太正常。

往往在班里成绩十名左右的话。

从他们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放轻松,用谦虚的态度努力学习,而不是自大地要求,高视阔步,低下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正如主持人最后所说的:

既然我们今天请来的尹明善先生和马化腾先生,可以换位思考,从我们大学生的角度为大家做一些思考,为什么不能换位思考呢?其实,观察生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花上有刺,另一种是花上有刺。

上天是公平的,它赋予人的最公平的是时间。无数的大学生选择自己的大学生活是不一样的,有的参加各种文化体育俱乐部活动,有的专注于自己的专业,有的懵懂无知,不同程度的不同大学,老天爷总会照顾有准备的人。确实如此,赤裸裸的言语当头棒喝着那些没有方向没有目标的应届毕业们,机会永远留给的是准备好的人。

对话观后感 篇9

刘志伟《〈历史学与人类学对话〉读后感》(与刊载文略有不同)

(《文史哲》2007年第5期刊载的《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对话》)

刘平兄发来这篇座谈话记录稿,要我谈点读后感,我拜读之后,感触良多,不过,要把想说的话都写下,必病累赘,故只谈一点希望不算题外的话。

不知从何时起,“历史人类学”,好像是一个突然冒出来的幽灵,在中国史学这个深潭的水面上,搅起了一点不大不小的涟漪。中国史学界好像比较喜欢讨论什么“学”的定义,记得**十年代的时候,每次开社会史学会年会,都会有“什么是社会史?”的讨论,到最近几届,这种讨论终于沉寂下来了,但“什么是历史人类学?

”又成为新的话题。正如振满兄弟在这次研讨会上所说,我们无意中使用了这个标签,但我们对此并不清楚,也不想弄清楚如何定义历史人类学。我之所以选择这个标签,是因为我认为我的研究有点历史人类学的味道。

我们编了一本刊物,取名《历史人类学学刊》,正因为我们不愿意下定义,所以没有写发刊词,而是先后刊载了张小军、黄应贵、庄英章三位先生谈“历史人类学”的文章,主张各异,目的也是想表明我们的立场——所谓的历史人类学,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研究实践。《学刊》已出9期,刊出的**和著作评介,其风格之纷纭,恐怕读者是不难看出的。

至于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标签,不能用几句话说清楚。有偶然的机会,个人的兴趣,学术方法和学术传统。这些都涉及到萧凤霞、郑振满、丁荷生等的演讲,我不再谈这些了。我想说的是,zhenman兄提到,中山大学和厦门大学都有着深厚的社会经济史研究基础和人类学传统。这一传统的影响不容忽视。

近年来,关于历史人类学的讨论给人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历史与人类学的结合或对话是一种新的趋势。实际上并非如此。中国人类学从一开始就与历史紧密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建立从一开始就深受人类学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傅斯年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在中山大学创办的**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把语言学、考古学、人类学和历史放在同一个研究所。解放后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的著名教授都有人类学等社会科学背景。这些学术渊源,对我们有非常深的影响。

今天,大家讲到历史人类学,就会同田野调查、区域研究或社区研究等等联系起来,其实,这些也不是什么新发明,刘平兄在发言中提到李世瑜、路遥先生的田野调查,就是我们非常敬佩的。《历史人类

学学刊》在去年专门刊载了当年和李世瑜先生一起在华北开展田野调查的贺登崧教授的一篇旧文,用意就是要提醒大家,我们现在提倡的田野调查,前辈学者已经有非常好的实践,可以成为我们的榜样。我们在八十年代中期与人类学家合作开始在乡村做田野调查的时候,激励我们的,不正是顾颉刚、容肇祖这些史学前辈当年在北京的妙峰山、在广东的东莞考察的身影吗!

近来我常常想,为何大家会产生这种把所谓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取向视为新东西的印象?到我看了王尔敏先生的《20世纪非主流史学和史家》一书时,好像明白了一点。在学术的社会里,也许有一两种叫做“主流”的研究取向,其他则被视为“非主流”。

在“非主流”没有进入站立在“主流”中的学者视线的时候,“主流”可能就是全部;一旦“非主流”进入了视线,就可能被视为新潮涌来,然后会产生“新潮”是否会成为主流的疑虑。其实,在学术上,“主流”也好,“非主流”也好,都是“流”,但这个“流”一定要有源,不是随意泼出之水;也一定要循自己的河脉前行,不是四溢散漫之水。学术之“流”的格局,应该像珠江那样,尽管地理学家可能会定义哪条水道是珠江的主流,但实际上,珠江水系并无主流支流之别,几条江河并没有真正合流;到了三角洲的河段,主流支流更是难分莫辨,所有水道都互相交错,互相混合,最后还是分流入海。

如果我们能够像理解珠江水系那样那样理解学术之“流”,那么,很多争论或者就可以休止了。

最后,我想用两句也许是老生常谈的话来归纳我的意见:我相信“史无定法”,但一定要“学有所本”。

对话观后感 篇10

“对话:团队为王”观后感

10工管2 王必成 ***

在这一期的“对话”中,一个是以郭为为领导的联想神州数码团队,一个是以孙振耀为领导的惠普团队,通过信任背摔、翻越高墙等方式为我们展现了各自团队的特点,以及一个优秀团队的涵义。

在三个没有水吃的僧侣的故事中,从一个群体的角度看,他们主要面临着以下问题:分工不清、文化缺乏、没有领导。对于分工,我们完全可以同议三个人轮流挑水,或者体力好的挑水。另外两个人劈柴做饭,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个人优势来分工。

对于文化,三人只看到自己需要水但不想“便宜”了另两人,完全忽视了团队协作、完成共同目标的可能。对于领导来说,如果一个人能够站出来,公平合理地安排分工协作,就不会出现缺水的问题。

在信任回投中,惠普和神州团队共同接手倒下的领队。在我看来,通过这次活动,很好地体现了一个团队的责任、分工和信任。在今年10月份,在我参加的我校的syb中,我们所有的学员组成一个团队,并进行了信任背摔的活动。

这次的信任背摔是每个队员轮流站在一米八的高台上,被要求直身倒下方为成功。在我站在高台上时,按照惯例询问队员“准备好了吗”,在获得洪亮、振奋的回答“准备好了”后,直挺挺的倒下,成功完成任务。我当时的想法是,经过很多天的接触和合作,我相信我的队友能够接我,我也相信我的队友能够很好地完成他们的任务。

因此,作为对我的队友为我们团队所做努力的肯定,此时此刻,我知道我必须按照行动要领和标准要求完成我的任务。只有这样,我才能负担得起这支球队,我可以被视为一个合格的球员。一个好的团队需要这样的信任、合作和为共同目标而努力的精神。

如果信任是团队成员对团队的责任,那么翻越高墙就可以理解为团队对每个团队成员的责任。翻越高墙的原因是,二战期间,一群美国士兵在高墙后4米处前方有德国追兵,队员们配合安全越狱。当然,翻越高墙并不是简单的不落下一个队员。

在惠普与数字中国团队的竞争中,存在着速度慢的现象,所以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团队在召集每个团队成员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合理分工。在这次比赛中,我们可以看到胜出的一方比另一方先有两名强手,从而奠定了胜出的优势。

在企业团队中,应当根据团队目标需要以及队员为满足该需要而具有的优势来进行分工合作,一期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有利结果。二,有效的新人培训。一个团队的成员长期有效地合作,相互信任。如果他们加入了一个新的团队,这个团队仍然可以高效的运作,这更适合被称为一个优秀的团队。

从企业的角度看,团队成员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何有效地培养新人,使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团队,成为优秀团队必须面队的问题。

当然,一个好的领导对于一个好的团队是必不可少的。在创业初期,甚至可以说领导这时整个团队中最重要的人。此时,领导负责一切大事小事。在企业发展的成熟阶段,领导作用在某些方面可以相对降低,但仍处于重要地位。此时,领导层主要负责战略问题。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不需要具备各种能力,而应该能够合理用人,听取各种意见,有战略眼光,有高度的团队意识,热爱每一个团队成员等。

一般来说,一个优秀的团队必须具备以下特点:合理的分工、有效的协调、相互信任、对团队负责、对共同目标的认同、优秀的领导。生意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如果没有一支优秀的队伍,商业斗争就会失败。

对话观后感 篇11

姓名:洪勇波(化院)学号:***

在课堂上,我录下了伽利略的对话,加深了我对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敬畏。下课后,我看了很多关于伽利略的资料,对这位科学家有了全面的了解。

伽利略,一个出生在土斯堪的普通家庭的固执的人,将毕生心血凝聚在一部诙谐生动的戏剧中。然而正是这部与《日心说》、《原理》并肩的巨著,成就了伽利略人生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使他的生活跌入万丈深渊。七十岁高龄的他本该安享晚年,但他却为了科学事业献身,被监禁在他乡。

尽管他屈服于教会的折磨,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科学真理的热情和唤醒无知人类的责任。

在我看来,《伽利略对话录》记录的不只是伽利略与当时对宇宙认识的阐述,而代表了一种科学精神与对科学的不懈追求,伽利略时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尽管最后他在教会胁迫下推翻自己的主张,尽管时代特征不允许他影响更大范围的人群,但他将地球从宇宙中心的位置移了出来,开始着眼于事物的相互关系及整体思维,而不再利用宗教来为科学作庇护,为真正的科学殿下了基础。正如1997年,“伽利略”号飞船在木星上发现生命元素一样,伽利略精神仍将继续推动科学的独立发展。

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的伽利略,由于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且反对旧教会的陈规旧俗而遭到教会的**。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在这样一个时代,有许多追求真理的伟人,如哥白尼和布鲁诺,他们也为科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果苹果掉在牛顿的头上,那么苹果树就是伽利略种的。这个比喻生动生动。

现在,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生命为代价,享受着前人带给我们的知识海洋。我们在珍惜的同时,决不能忘记前任何伟人不怕任何力量阻挠我们追求真理的精神。这也是他们在知识之外带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对我影响最深刻的就是伽利略的胆识与坚持。在那个时代,教会只不过是一个维护上帝的工具,而上帝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一些基本的思想甚至可以用“公理”来形容。而伽利略凭借着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竟然敢于公然去挑战这些“公理”,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与胆量!

而受到教会威胁,受到人们讽刺,伽利略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妥协,这更是难以言语的伟大。试问,当下我们谁会有这般自信去凭借自己的思考就去挑战公理吗?

伽利略巧妙地运用了人们通常都很熟悉的场景和事物来说明他的运动性原理,以此来论证地球的运动为会么不为人们所觉察,从而驳斥了亚里士多德对地球运动观点的一个重要的反证.在塔的论证中,伽利略揭示了暗含在感觉经验之中的自然解释.他指出,如果设想在石子下落的这段时间里,石子一方面作垂直下落运动,一方面被地球携带着向前运动,地球、塔顶和塔脚也同时向前移动了同样的距离,这样从塔顶落下的石子必定会落到塔脚下,这与地球不动时所发发生的情形也是等效的。

因此,伽利略通过这一理想实验,再次驳斥了亚里士多德的另一个反证。在伽利略看来,他认为权威著作值得研究。问题在于如何对待权威作品,如何解释权威的本意。

美好事物的诞生总是伴随着痛苦的孕育过程。然而,科学从神学的桎梏和禁锢中脱颖而出,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在此期间,布鲁诺因捍卫真理而被判异端,在花市被焚毁,伽利略因追求真理而被宗教法庭审判。

但正是由于科学与神学的碰撞,人们今天才重视科学技术的诞生。

最优良的著作通常静静锁在象牙塔中,然而它们却拥有令全世界幡然大变的力量。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伽利略的《对话录》和牛顿的《原理》无不是如此。伽利略提出不同于教会的理论,却被视为异端邪说,虽然他最后遭遇终身监禁、凄凉而逝,但是他的真理却如太阳般照耀至今。

在科学的道路上会有许多挫折。有一颗勇敢的心很重要。这段关于科学之血的历史教导我们永远追求自由和生明的光明科学和未来。

伽利略认为,任何科学结论都必须在事实的计础上经过严密的推理和精确的计算,然后提出定性的解释和定量的描述,然后通过实验的检验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在伽利略的对话录中,既有明示的方**又在默示的方**,明示的方**即指伽利略以明确讨论方**问题,默示方**即指包含在具体的方法中的方**。

伽利略在如何对待经验的问题上丝毫也不比亚里士多德高明.伽利略不会求助于权威来帮助他裁决和判断经验问题,不过他从来也没有忘记要抓住机会,时而不时的利用亚里士多德一下,伽利略的理论是在与亚里士多德论的背景下所获得的经验无法很好的相容的.所以他不得不一一方面努力寻找对自己有利的经验证据.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伽利略对某些经验证据的态度非常富有批判力,面在另一些经验证据面前却毫无批判力.他支持和证明哥白尼的理论,试图为其提供有力的理论说明和经验支持的实际需要. 伽利略不不遗余力地强调几何学在物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他在对话录中对这一点作出了反复的说明.

伽利略对实验方法的态度,恐怕不能归因于他对实验的巨大努力和关注。一方面,他似乎认为理性可以超越实验,而不受实验经验的限制。

伽利略反对盲目崇拜权威的思想极为深刻,这也是他不断进行科学创新的重要源泉。伽利略作为一个处于时代之交的近代科学的奠基人,如果没有这种反权威的方**上的勇气,如果他也像那些奉行中世纪传统的经院学者一样教条地固守亚里士多德的经典理论,那么就不会有伽利略的力学,哥白尼学说的传播也不会这样的迅速和成功。近代科学的整个历史恐怕将会是另外一种面目了。

伽利略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与另一方的创新有关。如果他在中世纪遵循严格的亚里士多德或柏拉图主义路线,他将无法超越中世纪学者的水平,也不会成为现代科学的重要奠基人。无论从方**上讲,还是从科学实践的态度上讲,伽利略都不是拘泥于规范的人。

他对不利于自己潮汐理论的证据不予理会;还有,关于伽利略所作的在大角度下摆的周期与摆的振幅无关的断言。

在力学研究过程中,伽利略逐渐形成了正确的物理研究方法。他非常重视观察和实验,巧妙地设计了一些机械实验。他认为实验方法是物力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他也非常重视数学分析方法。他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伽利略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学者,也是现代力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的发现和思维方法对物理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而可以说,近代物理是从伽利略开始的。伽利略对近代科学的贡献在于,一是奠定了经典力学基础,二是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三是创立了实验与数学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

对话观后感 篇12

近期公司安排培训,其中一项活动是读书:《关键对话》。对于已经习惯在电脑上阅读的我,这倒是提供了一个机会找回以前那种捧书夜读的感觉。

细读了几个晚上,不觉已经读完掩卷,细细想来,自觉收获颇丰。

顾名思义,对话的结果将对对话的一方或双方产生重大影响。而在这种情况下,对话双方的观点往往大相径庭,难以求同存异。这时,就需要技巧去说服对方,取得好的效果。

《关键对话》这本书,正是为了教会读者去掌握这种技巧,并能应用到生活中。

书中有两个想法,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我和你分享。

第一,“感受是由你的想法创造的”。也就是所见所闻本身是客观的,人们加上了自己的主观臆断,才形成了自己的感受,从而展开行为。这种观点似乎不符合唯物主义,但仔细考虑一下是有道理的。

同样的半杯水,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看到的感觉不同,那是因为他们自己的主观臆断。我们在工作中,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从乐观积极的角度去看待人和事。从而找到更加客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与同事的合作能够更加高效、更好地解决问题。

第二,“循循善诱而非独断专行”。与对方讨论问题时,不要试图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只会适得其反。需要采用综合陈述法:

要分享事实经过,试探性的表达自己的建议和想法;然后征询对方观点,鼓励对方表达观想法。在双方客观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双方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人们很多时候都因觉得自己有理而咄咄逼人,试图证明我们观点有多么英明和正确,却忽略了对方的内心感受。

这样的交流,是难以取得自己满意的结果的。沟通是需要用“心”交流,我们要与对方坦诚相待,始终把自己放在一个与对方平等的位子上,只有这样,才会给对方安全的感觉,才能让对方相信我们,继而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而这一切都是保证沟通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

\这本书也提出了许多有趣的观点。在“确保安全”(如何让对方畅所欲言)一章中,它告诉我们,如果对话中出现安全危机,可以暂时退出对话,营造安全氛围,然后可以随意与对方讨论任何问题。

那什么会导致对话出现危机呢?本书提到了如下两点:

1. 谈话的某一方觉得对话内容有不轨意思的时候。

2. 人们感觉到对方不尊重自己的时候。

如果出现上述任何一点,我们应该谈一谈,创造一个安全的气氛。有三种有效的应对技巧:

1. 在必要的时候向对方道歉。

2. 利用对比法消除误会。

三。创建一个共同的目标(暂停有争议的对话,关注对方的真实目标,然后尝试创建一个共同的目标)。

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本书描述的问题。有时我们会意识到对方提出了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比如工作量增加,很难在系统中实现功能),我们会产生反感或抵触,有时更严重会引发争议。之前处理的手段一般都是妥协用户或者拖延时间,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读完这本书,我们对这种问题有了更好的解决办法。如果出现不合理或有争议的情况,应暂停对话,营造安全气氛,在安全感过后恢复对话。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需要在每一次关键对话中都保持清晰专业的思维和行动模式。我们只需要在关键对话开始前考虑哪些技能可以帮助你解决问题。只要稍加改进,我们就能取得重大进展。、

另外,部分小组成员则从中阅读出了以下收获:

《关键对话》作为一本“工具书”定位的管理理论书籍,我们从书本的第三章到第九章系统的了解了作者们创立的“关键对话技巧和步骤”。一般来说,这些技能和步骤可以更粗略地概括为以下三点:

1、 用自己的冷静和理性,专注于对话的目的,避免做出愚蠢的选择;

2、 创造、确保和保持安全的对话氛围,避免做出愚蠢的选择;

3、 运用综合陈述法阐述自己的观点,倾听对方的动机,最终达成一致并采取行动。

到这里,我们很容易将《关键对话》单纯的理解为一本社科类技巧书籍,而这恰恰是我最不经常购买的书籍种类,因为自己常常认为,这样的书籍总是看似有理、实则毫无用处;而同时,再回顾本书开篇时候说到的,“关键对话法则”可以帮助个人创业、改善企业、改善人际关系甚至改善个人健康——不得不说,作为一本工具书、一本书,如此标榜自己的作用甚为浮夸。于是,《关键对话》一书在最后的两章很好的解决这两类质疑:

在分享了多达17个复杂案例的基础上,强调了《关键对话》阐述的法则,能够广泛而实际的运用与生活、工作等各种关键时刻,进而取得积极效果,并同时向读者提供了一份可以将关键对话法则逐步贯彻于“关键对话”的指导学习工具,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本书的实际可操作程度。

最终,该书将关键对话法则,归结为,是聚焦于人类行为会对组织机构、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时刻的一种尝试性的指引。在这个基础上理解《关键对话》,我们确实可以深刻的体会到,如果关注与生活和工作中充斥着的关键时刻,并在这些关键时刻运用和贯彻关键沟通法则,进行内心理性、相互尊重且充满智慧的沟通,这必将促成个人事业和生活上极大的幸福和成功。

本书立意于高效能沟通,历数各种沟通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诸如:营造安全的谈话氛围,如何在沟通中控制情绪,创建互相尊重感,以便双方能够陈述观点,运用良好的倾听方式,鼓励沟通者能够畅所欲言,最终能够围绕真正的目的达成共识,而后关键的是如何形成最终的决策以及来贯彻执行;读完掩面思考,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诸如情形经常出现,因为程序发布的时间、阶段等争得面红耳赤,因为责任划分互相指责,而很多时候,争论完后,发现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到底怎么做、何时做仍旧没有答案,而究其原因,在于我们都远离了主题,为了争论而争论,而不是围绕争论的目的;所以,看完本书,感悟最深处在于有明确的确定无误的目标,以及围绕目标形成正确的决策,并贯彻执行。

《关键对话》其中有讲到“了解动机”,动机可以说是行为的诱因或者意图,动机和最终要实现的真正目的息息相关,有的放矢才能有所获。了解动机,就要学会聆听,让对方有倾诉的欲望,鼓励和引导对方说出最根本的感受,才能抓住重点,分析关键所在;这里让我联想到“同理心”,如果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自己心里模拟角色对换,“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做,我为什么这么做”,就会很容易和对方产生心理共鸣,缓和谈判中的敌对意识;而后就是学会聆听,一个会聆听的人首先是一个尊重别人的人。戴尔·卡内基,被誉为“成人教育之父”, 曾经说:

“对和你谈话的那个人来说,他的需要和他自己的事情永远比你的事重要得多。在他的生活中,他要是牙痛,要比发生天灾数百万人伤亡的事情还更重大;他对自己头上小疮的在意,要比对一起大地震的关注还要多。”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会善于利用我们的耳朵,做个懂得倾听的人,成为别人的一个忠实的听众,如此一来,对方一定会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从而对你产生好感,愿意同你建立人际关系。

只要别人愿意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我们就能把握和分析真正的目的,确定目标。

在收集信息、分析总结、确定目标后,要找到对策,形成决策,最终实现目标。这样就如本书所讲的“开始行动”。执行的关键要有正确的优秀的决策和一致的行动。

形成正确的决策,方式很多,不论是命令式,顾问式,投票式,抑或共识式,根据不同的状况和环境,采取不同的决策,但决策一定要可行,只有具有可操作性,才能执行下去,而后就是全力以赴的执行;正如我们工作中,一旦有新项目,在形成明确的实现目标后,所有项目组成员就要开始分工合作,按照既定目标,向着一个方向努力。

总之,《关键对话》提到很多观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其中上面两点是我认为最关键的,特意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建议大家仔细阅读这本书,掌握正确的沟通技巧,让生活更快乐,工作更愉快。

对话观后感 篇13

“不去评判,你也将不会评判”

人生中少不了对他人的评判,重点是每一次在你做评判时,也是在为你自己被评判做准备。世间绝无绝对清白无罪之人,评价他人的过程理应伴随自省。在作者看来,不正当责备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服从于一个“更高的力量”的强烈意志。

而世间大奸大恶之人,都认为自己拥有这“更高的力量”,他们顽固、自私、认为自己的意志才是最重要的,于是他们喋喋不休的责备他人。就像那幅画像——着了魔的人不断啃食自己的脚踝——当责备已然成为一种习惯,你就会不停地啃下去,直至生命终结,问题是你正在啃得骨头是你的。要停止责备,需要的是宽容。

宽恕需要的是直截了当地面对罪恶。宽恕只有在有罪裁决后才生效,承认“有罪”是第一步。从根本上说,宽恕是自私的。宽恕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

压抑愤怒只能让我们停止生长,灵魂枯萎。

“死亡不是掠夺者而更像是给予者”

死亡让我们对生命充满敬畏。死亡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所有伟大的爱一样,死亡的神秘激发了人类的激情。

在与神秘死亡的斗争中,你会发现生命的意义。但我们常常不能这样看待死亡,不敢面对死亡,压抑对死亡的恐惧,把死亡看成是没有任何征兆和原因的意外。而这些都是错误的。

生命可以预期,死亡不可避免,与其每天忧心忡忡去担心死亡会不会到来这种毫无意义的事实,还不如坐以待毙,去享受活着所带来的美好。

“我们对百分之九九事物的了解远不到百分之一。”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862665.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70后励志正能量句子(精选30条)
下一篇 : 团支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