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工作的一部分,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教师要以教案为纲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您在寻找好文章吗我们建议您阅读“内科学课件”,在这里您将会找到不同层次和风格的阅读内容和书籍!

内科学课件(篇1)

小行星撞击其他星球或者恒星的几率是很小很小的,但也是会发生的,如果真有小行星撞上地球,人类就去炸毁它,月寒一直希望自己是那拯救地球的宇航员之一。

月寒一行五人乘着浓烟,带着期盼,消失在了天空中。他们此时是要去把火星与木星之间,脱离行星带的5483号小行星炸掉,阻止它撞到地球。冲出大气层飞向5483号小行星45天后我们来到了那颗小行星附近,我们发现它是由冰、有机化合物和岩石构成的,直径1km的小行星就像一个大大的脏雪球。

“打开逻辑计算机,我们要接近它了,接近时会有一些微振动。”机长说。太空船降落至小行星上。一行五人穿上压力装,戴上头盔钻进压力舱,舱门缓缓打开,他们走向了梯子,把一颗原子弹放在离地深500米的核心处。

回到舱里关好舱门,脱下压力装,按下延长一分钟的爆炸按钮,以超音速30倍的速度飞行,“轰”一声,小行星被炸成了颗粒,舱内一片欢呼声。

月寒等人在礼堂中降落,人们欢呼的簇拥上去。

现在是23了,据20_年也有3了,现在科技十分发达,的许多梦想在这时都变成了现实,像磁悬浮列车、喷气背包……都成了常见的事,但科技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现在的科学家一点也不满足于现状,一心想研究更高科技的物品。

这不,今年一个高科技产品横空出世,它就是“无轨列车”,顾名思义,这是一种不需要轨道的列车,它的每一节车厢可以任意组合,合起来就是列车,拆开可以当一辆小汽车。它可以像磁悬浮列车一样悬浮在空中,可高可低,但没有磁悬浮车的苛刻要求,速度一样。最重要的是它用清洁能量,车厢车顶上有太阳能板,可以把太阳的光亮转化为电能。

这个列车一发明,最受影响的可能就是学生了,学生上学最怕的就是堵车,一旦堵车就可能迟到。有了这个“无轨列车”,迟到?不存在的。没有了道路的限制,这个列车飞高飞低都可以,哪里堵,绕一下就可以。再说,这个列车速度很快,五六分钟就可以到学校,提前半个小时走,堵个十几分钟又有何妨?

如果有了它,旅游就是一个方便事,旅游可以省许多在路上的时间,开个自己的列车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告别未来,回到现实,想象是对未来憧憬,想要让想象变成现实,要付出努力。

此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方便,那么五十五年后我们的生活是怎样样的呢让我们一齐进入科学创造的未来吧!未来,科学家们一个一个用实验在研究,他们的科学创造是用坚持不懈和汗水换来的。在我的梦中出现了这样的梦境

那天晚上我睡得正香,发现我来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那里的交通工具千奇百怪,有的车子在天上飞,有的车有二三十个轮子跑得飞快我正在欣赏这些感到不解的时候,迎面走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奶奶,奶奶怎样能走这么快我在琢磨,一看奶奶脚下,我全明白了,因为她穿了一双奇妙的鞋子,鞋子的前面有五个按钮,按着红色的能够速度很快的走路,蓝色的按钮能够潜水,橙色的能够爬树,绿色的能够飞,黄色的能够很随意的跳舞。哇!看得我我目不暇接。

我这儿看看那儿看看,不知是不是太高兴了,叫了出来,妈妈走过来问我怎样了,我才在看到我在床上,原先啊是一场科幻梦啊,很奇妙!想想假如我的梦能实现,相信交通就不那么拥挤了,人们都能够很简单的开车,很悠闲地走路了,很期盼我的梦境能变成现实。

今天早上,我跑到学校的大钟楼上,望着蓝蓝的天空和忽飞忽落的小鸟,不禁闭上了眼睛,闻着清鲜的空气,心情特别舒畅。

楼上的钟沙哑地敲打了一下、两下、三下……我这才意识到快要迟到了。我猛地睁开了眼睛,可是,周围的气氛变了,不再是像大海一样蓝的天空,而是四周一片漆黑,我想:怎么回事?这是哪儿?我还在钟楼上吗?正当我疑惑不解时,看到那一个蓝绿相间的球体。难道这是太空!我惊讶地望着四周,土星、木星、天王星…环绕在我眼前,真真切切。低头一看,我竟穿着宇航服!我不禁惊呼起来。

我驾驶着宇宙飞船,在太空飞驰漫游,只听见“嗖”的一声,一颗陨石从我身旁掠过,这速度如同马达为100000千米/时的赛车一样。转眼间,我又看到了虫洞,虫洞四周都是黑的,如同一面黑色的大镜子!我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心想要是被吸进去的话就完蛋了。宇宙飞船在我的操控下自由驰骋,来到了木星旁,刚刚接近,身上全是鸡皮疙瘩,凉死了!凉的如同晚一秒离开就会变成大冰块似的。我赶紧偏离方向,一会儿功夫,又到了火星旁,跟书上说的一样,火星上的颜色在慢慢地发生变化,这变化一般人都察觉不出来呢!最后,到了黑洞旁,我本想一掠而过,突然一颗彗星飞了过来,把飞船控制器撞坏了,飞船眼看着要掉到黑洞里了,我用力按着开关,额头上多了几滴豆大的汗珠,我闭上眼睛……

嘿!我惊醒了,眼前的,不再是茫茫的太空而是老师那严厉的目光在盯着我!“贡博宇!“你怎么又睡着了!”紧接着听到了全班同学开怀大笑,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这次“太空之旅”简直太刺激了!即使是个梦,也让我回味无穷。

我对蔚蓝的大海充满好奇,于是,2035年,我穿上最新型的深海探测服,进入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海。

进入海中,探测服自动开启了潜水模式,它自动行驶在海里,并且任何鱼类发现不了我,因为它不仅开启了隐形模式,还掩盖了我的气息。

我与另外两个好友一起下海,我们眼前是一面透明玻璃,在左右两侧,显示着各项数据与功能。想要确定另外两人的位置,只需要语言操控,它便会自动定位附近一百公里的设备。想要与朋友聊天,仅需一句话,它便会自动为我接通。我与朋友们尽情玩耍,渴了、饿了,它可以为我的朋友发消息,我们三人的探测服拼接在一起,他们可以为我提供动力,我便可以从探测服中的背包拿出水与食物补充。

游到深海区域,水压非常大,但我们在探测服的保护下根本不受影响,继续向深海游去……

遇到不熟悉的鱼类,我说了一句“检测该鱼种”,荧幕上呈现出它的一系列信息。忽然,大王乌贼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快速说了一声“逃离”,系统又拟定了一条线路,将速度提升至最快,我们一眨眼便来到了另一个水域。

继续下潜,遇到危险鱼类,探测服会自己散发出一种气味,对付中小型鱼类及其有效。

终于,我们玩累了,按了一下红色按键,三人便一下子冲到了海面上,穿的探测服也变成了一艘类似小游艇的气船,冲向岸边……

内科学课件(篇2)

第一,简化指导头绪。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节课就应当是借助想象作文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丰富性、敏捷性、严密性和创造性。另外,在小学生的心灵世界里,都蕴藏着一个个美好的愿望。他们都有使愿望实现的心理需求。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美好的愿望在作文中得到实现,正好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教师不束缚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只是启发学生谈谈、议议、说说、写写、改改、评评,既唤醒了学生记忆的表象,又为学生的习作营造了“乐学”的氛围。

新《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这节课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能交给学生的.时间就交给学生,能让学生做的就让学生去做。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活动时间去写作、讨论、评点、修改。让学生的思维活动高度紧张,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感悟,真正让学生成为习作的主人,可达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效果,正如巴金所说:“只有写,才会写”。

研究表明:成功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成功是维持学习兴趣的支柱。学生都希望能以自己的行动品尝到成功的欢乐,只有获得欢乐,才能激励他们再行动的动力。教师在教学流程中,要不断激励学生从不同的角色、时间、地点、原因、经过等角度完善自己的故事,努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探究怎样使自己的故事曲折动人,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从主题选择、表达方式到修改完善等一系列追求“不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敏捷性和广阔性,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内科学课件(篇3)

(如形象化的绘画、图表、符号、标记等)

五、观察认识设计思路

1对象观察活动:展示观察对象——儿童自由观察——表达与交流——教师引导观察——表达与交流——教师总结

2展示与观摩活动:收集实物—安排展览—共同参观—表达交流—教师总结(或开放式)

三。现象观察活动:引出对象或问题——观察现象——观察中的交流和个体指导——教师组织的讨论和交流——教师总结

4户外观察活动:激发兴趣,提问-个人观察(个人指导)-分享和交流

6、 实验操作活动的设计与指导要点

1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实验材料。

2积极引导孩子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给孩子足够的操作时间。

三。组织幼儿认真观察实验,注意操作过程中实验材料的变化。

4、组织幼儿就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展开讨论、交流,引导幼儿分析试验中观察到的现象,鼓励幼儿解释实验的结果。

5、鼓励幼儿提出问题。

七、活动过程的设计

1.演示——操作式

2.自由——引导式

三。猜想验证公式1。呈现物品,提问,激发孩子的操作兴趣

2、让幼儿进行猜想并说出理由

三。引导幼儿控制变量,分别操作试验,观察现象,收集数据。

4鼓励孩子们交流和讨论他们的发现。

5、师幼共同归纳总结。

8论科学讨论型科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1避免把科学讨论活动变成灌输科学知识的课堂

2建立民主课堂,充分体现平等对话精神

3、帮助幼儿利用多种手段特别是艺术的手段表达他们的科学认识

4.我们可以通过使用多种* *来进一步丰富儿童的知识和经验

9.以技术操作为导向的科学活动的指导点

1提供合适的材料(主要是半成品,材料应多样化和选择性)。

2、引导幼儿对物体结构进行充分细致的观察。

三。明确了生产的目标、方法和评价标准。

4、探索制作的方法和技巧。

5鼓励孩子们用各种方法来表达自己的生产过程和结果。

6注重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内科学课件(篇4)

科学教学活动设计包括:活动目标设计、活动材料设计、活动过程设计等。

一、科学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在科学的教学活动中,必须以促进儿童发展为出发点。也就是说,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与儿童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提出的目标不能随意抬高或盲目落后。

案例:省新生代活动。

2、生活化原则。活动设计生活化,就是要使教育具有生活化的色彩和意义,要求符合幼儿学习的生活经验,与幼儿生活贴近的内容,把富有教育价值的内容纳入教学之中。

展开: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经常被孩子们看到、感受到、熟悉。

3、活动化原则。爱活动是幼儿的天性,科学活动设计应以活动为基本形式,其本质是通过调动幼儿积极进行外部活动而引发积极的内部活动。

注意:(1)提供活动机会-确保儿童的活动时间。

(2)正确把握活动的实质。活动不是表面上生动活泼,而是让孩子们在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中获得经验。

二、科学活动具体设计

(1) 活动目标设计(三纬度)

1、明确活动的主要目标。儿童学习活动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动作技能)让孩子了解一些现象,通过探索获得一些知识?

(认知)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进而引发他们更强烈的性欲望?(情感、态度)

在三个纬度的目标中,还应明确重点目标。

活动的目标应切实、准确、有针对性。有些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往往要求过高,但在实践中却达不到。因此,应根据儿童的水平,提出可以通过儿童的努力实现的切实可行的目标。

同时,也要考虑到一项教学活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所能达到的目标。如果目标完成不到位,不扎实,这样的活动效果肯定不好。

2、目标体现行为化和具体化。所谓活动目标,是指幼儿通过活动所达到的学习结果,这种结果应尽可能用可以观察的行为形式表现出来,以便根据活动目标的要求设计活动过程,同时也便于对活动的效果加以衡量和评价。但很多活动目标过于笼统。

案例:科学活动“观察小动物”。目标之一是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

分析:不具体、不够行为化。

改进:激发孩子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3、活动目标表述清楚。

(1)目标表述与过程、方法不要混淆。

病例:通过观察了解小兔子的特征。分析:“通过观察小兔子”是过程,不是目标。

激发幼儿在玩中学。分析:这是教学手段和方法,但不是目的。

那么,目标的表述应直接明白。比如:知道什么明白什么,掌握什么等待

(2)目标表述前后一致。

有时活动目标设计,一个目标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表达的,另一个是从孩子的角度来表达的。

案例:引导幼儿……

知道什么……

了解什么……

活动目标的表达是从教师的角度或从儿童的角度。

(二)活动材料的设计

活动材料是儿童科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材料准备也是活动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1、围绕目标设计材料。在活动材料的选择上,首先要考虑活动目标的要求。要明白根据什么目标,准备什么相应的材料,最终帮助幼儿更好地达成目标。

案例:中班科学活动“吸盘”(这个活动的重点目标是:认识吸盘的特征)

选择的材料——实物“章鱼”。分析:章鱼的长须上有许多吸盘,通过提供这一材料,让幼儿去探索、去发现,这样的材料选择很有典型性和具有代表性。

再选择材料筷子、放大镜进行层层投入,让幼儿围绕活动的目标,通过材料的层层导入,让幼儿在多层次操作活动中获得经验,达成目标。

2、设计考虑材料的数量。在设计和准备教材时,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供什么材料,还要考虑提供多少材料。只有提供足够的材料,才能保证每个孩子在活动中都需要操作。

然而,不同活动所需的材料量也不同。

(1)桌面操作活动。则一般需要为每个幼儿准备人手一份,以保证其进行单独操作。

(2)合作操作活动。对于需要合作的实验或解决问题的活动,每个小组可以提供一份材料。

(3)感知观察活动。则应视情况而定,有的要求每人一份材料,有的可以每组一份材料,还有比较大的观察对象,甚至可以全班集体观察同一个材料对象。

(4)轮换操作活动。有的活动需要提供多样性的材料,但常态下的活动,不能为每个幼儿都准备很多,这种情况,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解决。

* 可以采取每组一份材料,组内幼儿相互交换。

*每组提供不同的材料,让孩子们轮流到每组进行操作。(案例:制作某一作品。它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制成。每组有不同的材料。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三)活动过程设计

科学教学活动的过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索、学习的过程。由于具体活动内容的不同,教学活动的过程也不同。教师在设计及活动过程时,要做到既体现幼儿的主体作用,又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还要根据活动内容,灵活地加以考虑和安排。

1、科学活动过程设计步骤

*起始环节——活动导入环节的设计。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从幼儿已有的有关经验出发,或从提供幼儿探索材料、环境出发,提出问题或简短的指令,引起幼儿的好奇,激发幼儿参与探索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我们昨天去草地上玩,看到许多蜻蜓在飞。你想知道它们是什么样的吗?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孩子们参加活动。

(1) 让孩子们直接操作材料,导入活动。

这种方法适用于操作、探索材料和获得科学发现的活动。教师可以直接让孩子自由探索这些材料,发现材料的特点,进而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

今天老师给你准备了很多贝壳。你去玩的时候会发现什么?

(2)通过简短的指令导入活动

在有的科学活动中,如果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就不适宜用直接操作的方法,而需要教师在操作前简短的指令或提示,然后让幼儿自己操作。

比如:大班科学活动“不倒翁”。老师首先问了一个明确的问题——这个物体会掉下来吗?孩子们可以有目的地尝试和探索。

(3) 利用孩子们的经验,通过提问引导活动。

有的活动是由教师和幼儿一切事先准备活动材料。

例如:教师和孩子们回忆起在外面收集资料的过程和自己的经历,从而自然地引导活动。有的活动内容是和幼儿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我们更可以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发幼儿对该内容的兴趣。

(4)通过演示现象导入活动。

在一些探索科学现象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先演示有趣的科学现象,激发孩子探索的兴趣,然后让他们自己去尝试。特别是对于那些通过孩子自己的操作难以找到的材料,老师的示范更为重要。

比如:教师通过向幼儿演示一个奇怪的“变色魔术”,从而激起幼儿亲自探索的愿望。于是他们自己制作材料,投入到探险活动中。

比如:大班科学活动——神秘搏击

(5) 通过谜语、儿歌、故事导入活动。

使用谜语,童谣和故事介绍活动,孩子的兴趣可以集中在要学习和探索的事物上。

比如:有一个“小熊请客”故事,讲的是小熊请客时由于不懂得各种动物平时的食性,给猴子吃竹子,给小羊吃肉、给熊猫吃桃子……而闹出了笑话。教师可以先向幼儿介绍这个故事,再引入“动物吃什么”活动。

总之,导入方法很多,并没有固定的“格式”或要求,其宗旨是引起幼儿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的注意,激发幼儿对有关内容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活动内容灵活选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基本环节——操作体验环节

初步感知

(1) 用问题对科学对象进行初步观察或操作感受。

案例:中产阶级科学活动:吸管者有趣的基本环节

分析:幼儿带着“去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的问题,拿着教师提供的材料——筷子,认真摆弄和仔细观察章鱼现象。

原来,章鱼的长须上有小吸盘,因为孩子们用筷子拔出章鱼长须上的吸盘时,会被噪音吸住。

(2)交流。

信息交换是儿童以语言或非语言形式获得的信息的表达和交换。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幼儿通过各种方法获得大量的有关客观信息,以各种方式(手势、动作、语言和图象)向老师、同伴进行交流,传递自己的感受,和小朋友分享所得的成果,评价别人的科学探索结果等。

* 作用:一是幼儿通过信息交流,使感知的第一印象在脑中形成表象,又通过语言或其他方式表达出来,这样不仅使幼儿对事物的理解更清晰,也有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

二是促进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交流,也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得交流。

三是让教师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使教学及时得到反馈。

(3)初步提炼

教师可以在孩子初步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提炼。

深入感知

(1)带着教师进一步的问题进行深入感知。

案例:有趣的章鱼。老师:刚才你发现章鱼的胡须上有吸盘。你知道什么是傻瓜吗?

分析:教师根据幼儿的交流情况,知道幼儿发现了章鱼长须上吸盘,而且知道幼儿已了解吸盘是可以吸住筷子的。所以,抛出这样一个问题,目的是让孩子进一步找到吸盘的特点。

同时,老师还提供了放大镜,帮助孩子进一步观察吸盘的外观——吸盘中间是凹的。

注意:其实我们从前后两次操作过程中感受到了教师在两个方面进行了递进:一是问题的递进。二是材料的递进。同时也体现了环节的递进。

(2)深入交流。

交流的形式:

它可以根据问题沟通的难度而改变。如果有困难,孩子们应该先互相交流,然后集体交流。

交流时借助的材料:

它可以是语言交流,也可以与儿童的手术资料进行交流,也可以与儿童找到地图集记录进行交流。

(3)深入提炼。

教师可以根据儿童感知和发现的全过程,对关键问题进行提炼。

注意:要注意教师的提炼方法。教师运用不同的提炼方法获得不同的直接效果。

一是用语言进行提炼。二是借助**进行提炼。三是借助课件进行提炼。

第四,借助实验来提炼等等,总之,提炼的方法有很多种。目的是将幼儿在操作体验中的直接感知,通过交流和提炼,对一些科学概念、学习方法等经验有一个进一步的认识。

案例:有趣的章鱼

分析:老师用吸盘**来提炼。

经验迁移运用

将科学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运用到生活中,并从生活中获得进一步得感受,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案例:有趣的章鱼

分析:老师提供了很多生活中停止使用吸盘原理的工具:挂毛巾吸盘等。

* 活动结束设计

教学活动通常有时间的限制。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活动的结尾,不仅要让这个活动完成,而且不能结束孩子们的探索。活动结束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开放性,而不局限于常规形式。

内科学课件(篇5)

说课稿《科学活动》——镜子的折射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我与大家分享的是一个大班科学活动《拯救喜洋洋》

一、 活动由来:

一次带幼儿外出游戏、几面哈哈镜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纷纷在哈哈镜面前照得不亦乐乎,同时也产生了浓厚的探索愿望。因此回到班中,我们开展了“神奇的镜子”科学主题活动。主题一开始,孩子们收集了各种各样的镜子,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单面镜和不同尺寸的双面镜。

从单面镜入手,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照出一个一模一样的我、我把阳光装进盒,以及千变万化的影子等等,孩子们对单面镜成像、聚光、折射等现象有了初步了解。本次活动:了解双面镜成像的简单规律,是深化主题、引导孩子构建另一种科学的魔镜关键体验的必要活动。

二、 活动目标:

这次活动共有三个目标。

第一个目标是从科学认知经验的角度制定的。

第二个目标是从科学方法的角度设定的。

第三个目标是从科学态度和情感的角度制定的。

三、 活动准备:

本次活动的准备:知识和经验准备已在活动的起源中进行了描述。

备料时,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以下物品。

四、 活动过程与指导: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安排了三大活动环节。每个环节的设计都紧紧围绕着目标,由浅入深递进行。

第一个环节是: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双面镜像现象的兴趣。我为幼儿创设的情景,是孩子们最喜爱也最熟悉的“喜洋洋与灰太郎”中的故事情节。

这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趣,也激发了孩子们的既激思考:双面镜与单面镜的区别。大胆猜想双面镜成像的现象,及如何利用这一现象打败灰太郎。

在充分激发了幼儿探索双面镜成像兴趣后,我将时间留给幼儿,自然进入第二个环节:让幼儿在亲身实验中发现双面镜成像简单规律。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环节,为了落实这一环节目标,我将分三个层次进行引导,由易到难,为幼儿最终总结双面镜成像规律,提供支架作用。

第一级,请孩子们操作一下,看看双面镜能否变得喜气洋洋?能变成几只?引导儿童感知双面镜的成像现象,发现问题:当开口大小不同时,双面镜的数量不同。

第二个层面是向幼儿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使用同样的双面镜,但快乐的数量却不同?幼儿再次进行操作探索,寻找双面镜成像“角度越小,成像数量越多”的规律。

为了引导孩子们更直观地发现规律,我设计了一个记录表。一眼望去,左边的双面镜开口越小,右边的图像就越多。

在幼儿充分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探索发现及总结出规律之后,我引导幼儿进入第三层次:增加镜子的数量,进一步感知镜子与物体的成像关系。鼓励孩子大胆尝试,比谁变的更快乐。

充分发挥同龄群体的资源优势,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同样,通过一张记录单,引导孩子总结规律:镜子越多,成像的物体数量不仅会增加,而且数量惊人。

下面我将第二个大环节的第一层和第二层引导,做模拟展示。

第三个大环节,通过拓展游戏,引导幼儿感受科学的神奇,激发幼儿在区域游戏、生活中深入探索镜子与物体成像的现象。提供两个大镜子。请站在两个镜子中间观察神奇的成像现象。

随着勘探高潮的到来,下一次活动铺就,活动自然结束。

五、 体现的教育观念:

在这次活动中,我力求体现四个方面的教育理念。

1利用儿童喜爱的场景进行教学,让场景中的人物提出重点问题并进行总结。贯穿始终,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

2、 不仅注重幼儿科学关键经验的获得,更加注重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方法的学习。提问-猜想-练习-记录和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

三。整个活动给孩子们更多的操作和思考空间。第三个环节三次充分操作,幼儿做中学。同时,教师充分发挥支架作用,利用关键问题和记录表,引导幼儿自主发现科学规律。

4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了活动的效果。

内科学课件(篇6)

一、导入:

1、提问:有句话叫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说明了什么?

2、组织交流,引导认识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中也同样如此。

3、提问: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有很多,你能讲出几句吗?

4、组织交流

二、组织学生学习阅读方法

1、组织学生阅读P216的《阅读方法介绍》,要求:用勾画圈点法将要点划下,准备与大家交流。

2、组织交流、评价

3、引导:除了书上所介绍的`方法,也许你还有自己的独门绝技,可否拿出来与大家共享?

4、小结:“方法”并不深奥,人人都能掌握;“方法”要学以致用,下面我们小试牛刀,用这两种方法阅读《从小就要爱科学》。

三、组织学生阅读《从小就要爱科学》

1、引导:虽然掌握了阅读方法,但独立面对一篇课文,我们是否仍觉得无从下手?那么,阅读一篇文章,一般从哪几方面入手呢?(引起注意思考即可,不要求学生给出严密的答案)

2、教师明确:一篇文章,无非“文”(语言)和“质”(内容)两方面,我们既要读懂文章的内容和主要意思,也要学习文章的语言、布局等方面的优点,也就是我们既要弄清文章写的“是什么”,也要弄清文章是“怎么样”写的。后者往往被我们忽视,所以提醒大家注意。

2、学生阅读课文2遍:

第1遍,勾画圈点:生字词、词汇;关键句;佳句;段序;生疑处……(不必面面俱到,看有没有必要;不必到处勾画圈点,要精要、有价值。)

第2遍,生疑发问:每人提2~3个问题(提问一要有价值,二要“小、新、奇、特”。)

3、巡视、点拨

4、组织交流

(说明:教师要作两手准备,以防学生做得不在点子上。如果学生提问没有价值,教师可将预先准备的问题混在学生的问题中,让大家一起讨论哪些问题提得好,然后再一起解决问题)

附:本文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苏步青教授为什么说“从小就要爱科学”?

②本文属于什么文体?这种文体一般应该怎么写?

③“电脑与外语是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从一定角度上看,这句话确实没错……”,这句话说得好不好,为什么?(一是比喻精妙,二是用语严密。)

④“文盲”与“科盲”有什么区别?扫除“科盲”,从我做起,那么你觉得应该怎样避免自己沦为“科盲”?

四、布置作业

1、将课堂上所提问题整理在文后,自问自答。

2、为自己和同学的练笔集写一篇序言。

内科学课件(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生活中的数据》中的第二课时《科学记数法》。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设计、评价与反思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科学记数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知识后,安排了一节与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尤其是大数)相关的数学内容,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现实宏观世界中的大数,培养学生《数学新课程标准》中的六大核心观念之一:数感。另一方面又通过对较大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时,学会用科学的、方便的方法表示大数,同时为今后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微观世界中较小的数据奠定基础,并且在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等学科经常得以应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

2、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3、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进行简单的运算。

能力目标:

1、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感;

2、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情感目标:

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用科学记数法方便、简洁地表示大数,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3、让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大数的背景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培养节约、环保等意识。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2、难点:探索归纳出科学记数法中指数与整数位间的关系。

二、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采用了问题性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体现直观性,在教学中以现实生活为素材,涉及到了天文学、航空、昆虫、人类等各方面的数据,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兴趣,经历数学问题情境,掌握知识,学会技能。

三、学法指导:

我以情境激趣——合作探究——尝试运用——感悟提升——实践生活的一个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愤悱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会。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以出示幻灯片的图画—电闪雷鸣图片引出光的传播速度300 000 000米/秒

2 、“天文数字”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数据

地球半径约为6400000米。

赤道长约为40000000米。

地球表面积约为: 510000000000000平方米。

太阳的半径约为696 000 000米

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人口约为1300 000 000人。

[设计说明]:此情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雷电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大数。让学生读读、看看这些数,引起学生强烈的认知上的冲突,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想读、想写的求知欲望。

(二)、引出问题、探索新知

上面各资料都有出现较大的数,这些数在记录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出错,你能想办法使得我们记录得又快又准吗

1、活动一:填空:102= 103= 104= 105= 106=

2、问:你发现了什么?

3、 300=3×100=3×10()

3000=3×1000=3×10()

30000=3×10000=3×10()

4、教师给出科学记数法表示:a×10()(1≤a<10)。

5、回归课前出现的大数并将其改成科学计数法。

[设计说明]:通过层层递进的探究设计,启发学生成功地发现“科学记数法”的表示方法,同时又通过学生示错,让学生记住a的范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教学。

(三)感受应用、领悟新知

1、议一议:怎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大数?它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总结规律:第一步:先确定“a”的值

把原数的小数点往左移动到最高位的右下方可得

第二步:确定“n”的值

在第一步中,小数点的位置向左移动了多少位,那么n的值就是多少(n等于原数的整数数位减1)

2、你知道吗?(将下列大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1)人的大脑约有10 000 000 000个细胞;

(2)地球上的陆地面积约为149 000 000平方千米;

(3)中国森林面积约为128 630 000公顷;

(4)地球上的海洋面积约为361 000 000平方千米

3、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原来各是什么数:

(1)1米3的水中约含有3.34×1019个水分子

(2)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约为7.2×103米2

4、巩固练习

写出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各数的原数:

1、3×104= __________

2、1.02×105=_________

3、7.008×107=_________

4、3.74×106=____________

[设计说明]:本环节设计了正反两个方面,不仅是及时巩固了科学记数法,同时为学生提供了n与整数位个数之间的关系“窍门”,加快了表示的速度,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巩固提高、体验成功

1、视频赏析《昆虫记》

短片中主要有以下信息:世界上有名字的昆虫有100万种,一个蚂蚁群体的个数可以达到50万只,非洲沙漠蝗虫个体数可以达到7亿至20亿只,在100万种昆虫中约有4/5是会飞的,3亿多年的进化史等。

[教学过程]

(1)让学生2人小组分工合作记录数字信息。

(2)将数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设计说明]: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学依据,加入视频赏析一方面减轻学生疲劳,另一方面让学生能在介绍中及时捕捉数学信息,体现用数学的能力,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2、走进生活

(1)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我们平时应倍加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据测试,一只拧不紧的水龙头每秒钟会滴下2滴水,每滴水约0.05毫升.小明洗手后,没有把水龙头拧紧,当他离开5小时后水龙头流失了毫升水(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设计说明]:这一题的设计一方面继续巩固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另一方面也初步涉及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的运算,同时进行思想教育---节约用水。

(五)课堂小结、自主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说明]: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感受,谈一谈学习体会,从而在知识、技能、情感方面进一步提高,学生个性得到进一步张扬。

(六)课后调查、应用数学

1、神舟六号已于20xx年成功地完成了它的科研任务,同学们可以通过网络或其它方法,查查它总共在太空中飞行了多少千米及相关数据。

2、记录你家一周内产生垃圾袋的数字,计算一年的数字,如果本地有100万户家庭,一年内大约产生多少个垃圾袋?(以上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设计说明]:课后调查是本节课的延伸,学生通过调查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可以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通过亲身实践去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增加民族自豪感与环保意识。

五、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育理念上。我力图通过情景创设使新课程成为数学活动的场所,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渗透德育,学会学习,让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全面发展。当然课堂教学是生成的课堂,我们只能在教学中去善于捕捉课堂信息,作出灵活的选择,才能真正地达到课堂的高效,也真正地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附:

板书设计:

科学记数法

一个大于10的数=a×10n

1≤a<10

N为正整数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923756.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文艺部工作的总结范文1000字集锦6篇
下一篇 : 结婚祝福哥哥的句子收藏
" 科学课件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