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阅读一本优秀的著作,就如同置身于一个崭新的世界,每个人读完之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而当我们写读后感时,最好能够描写出自己最深刻的情节和内容。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书笔记呢?

首先,我们可以从情节角度出发。观察和思考故事中最令人难忘的情节,描述其中引人入胜的扭曲和高潮迭起的发展,通过写作让读者感同身受。

其次,我们可以从人物角度入手。品味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内心变化和行为举止,将他们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示给读者,让读者在读后感中能够感受到人物的魅力和力量。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主题角度进行挖掘。思考作品所揭示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分析和解读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哲理,透过自己的视角和思考给读者带来新的思维和启发。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文学技巧和语言功底角度入手。挖掘作品中独特的叙事手法、修辞技巧和形象描写,欣赏作者独特的语言魅力和文学才华,将这些细节融入到自己的读后感中,让读者更加得到阅读的乐趣。

总的来说,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从情节、人物、主题和文学技巧等多个角度进行写作。通过细致入微地描写和深度思考,我们能够更好地传达自己的读书体验,让读者更加投入其中。谢谢您的光临,如果您满意的话,欢迎加入我们的收藏夹!

近代中国读后感 篇1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签订了《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

鸦片战争签订的南京条约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来中日甲午战争签订的马关条约使这种状态大大加深,八国联军战争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

从时间上看,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特征贯穿整个中国近代史,即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是封建社会,此后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新中国的成立,改写了中国的历史,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很多人误把新中国的成立作为封建社会结束的标志,这是错误的。

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属于两种社会形态,虽有联系,但有很大区别。其中,最主要的不同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首先是增加了半殖民地的性质,即主权的部分丧失;其次是增加了半封建的性质,即出现了资本主义等成分。

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地位,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半殖民地化来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特别是列强建立的租界,完全独立于中国行政系统和法律权重的破坏,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推行侵华政策的基地。

从半封建化来看,鸦片战争后,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为主要标志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一方面,东南沿海地区以棉纺织业为主的家庭手工业受到外来商品的巨大冲击,另一方面,以丝茶为主的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中国社会性质三次变化: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近代中国读后感 篇2

近代中国

——1840年-1912年的中国历程

内容简介:

书名:《近代中国的历程》

作者:《文史知识》编辑部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2年8月

主要内容:该本《近代中国的历程》主要讲述了中国近代的历史。一共包括了七个章节,分别是失去重心的近代中国、走向世界、女界革命、乡下人进城、晚清的上海租界、尚武的精神、革命。本书不仅仅讲述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而且从不同的层面分析了近代中国。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明定国是:背景与意义”、“20世纪新中国的呼唤——《少年中国说》论析”等等。本书将中国近代的重大事件包含在内,并且细致的描写了各个事件的背景和发生的过程。

近代中国

因为没有亲身经历过近代的中国,所以总是觉得近代中国的历史离我很遥远,但是在阅读了《近代中国的历程》这本书,我想,其实我们距离那些历史并不遥远。众所周知,近代中国是一个由封建帝制转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而且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上,又出现了诸如戊戌变法、兴建新式学堂、辛亥革命等一系列的事件。在这本《近代中国的历程》中,告诉了我们近代中国如何由封建国家发展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而那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又是如何产生的。

首先,我觉得说起近代中国,不得不从清王朝开始说起,清朝统治时间为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本应该统治时间再长一点的国家,由于专制、闭关锁国、落后世界而灭亡,其过程也是惨淡。然而,我们都知道,鸦片战争而签署了《南京条约》 打开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大门,从而开启了中国近代史。其实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国家都不可能长存,毕竟在这个世界上需要的是交流,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所以现在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才会有各种各样的出访,这不仅仅是单纯的访问,而是一种文化与发展的交流,只有互相汲取,取长补短,才能够拥有更好的发展。显然,清朝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导致了被迫开启大门的结果。或许我们也可以给予理解,毕竟当时的清王朝是一个封建国家,所谓封建,必然不会用这种新式的思想去管理一个王朝,或者说不是不会,而是不愿意。

其次,在本书中“20世纪新中国的呼唤——《少年中国说》论析”写的也是非常好。《少年中国说》是1900年2月10日,梁启超在《清议报》第35册上发表的。我们必须承认,这篇《少年中国说》至今都对中国少年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也对唤醒中国的近代国家意识做出了巨大贡献。它就像是一把不灭的火,激起了当时中国少年奋发向上的决心,燃烧着那一代人的斗志。就连早年的毛泽东也深受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新民说”的启发,创立了“新民学会”,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早期萌芽组织之一。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正是有了这篇《少年中国说》,才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我必须承认,看了这篇《少年中国说》,确实对我们每一个人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篇流传至今的《少年中国说》中,我想最让人激昂澎湃的就是这一段:“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没在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引起《近代中国的历程》

除此之外,《近代中国的历程》还讲述了近代中国晚清时期“女权”的诞生和发展。记得曾经上历史课,同学们总会开玩笑说女生要是在封建社会早就结婚嫁人了。想到这里,我不禁开始感谢近代“女权”的诞生,如果没有它的诞生,可能女性地位还是低微的,而我们也就不会有今天美好的生活。从1898年在上海开办“中国女学堂”开始,女性的地位开始有了转变,不断的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学堂和女报。但是从晚清女权思想史上来看,吴孟班为女性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看中女子自我权益的完善,并且讲求“增进妇女之学识”的目的是“发达妇女之权利”。我想,“女权”的诞生也不仅仅是对女性地位进行改革,更是国家民族思想上的提高,这不只是有利于维护女性权益,更重要的是对国家的巨大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感谢“女权”的存在。

在讲述了这么多以后,本书的最后一个章节就是“革命”。“革命”不仅仅是本书的结尾,也是清王朝的结束。中国近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说起辛亥革命,想必我们都不陌生,历史书上经常有这样一段话来说辛亥革命: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意义我们都知道,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我想,辛亥革命存在最大的意义就是开启了中国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崭新的一切。

《近代中国的历程》这本书,包含了许许多多的中国近代历史,也包含了很多中国近代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更包含了作者对历史的分析。这些历史让我们铭记,历史遗留给我们的不是抱怨与仇恨,是记住历史。在当代中国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记住历史,然后更好的生活,让我们的国家更好的发展下去。因为这些是我们中华民族,我们国家的发展历程,就像这本书的名字一样——《近代中国的历程》。

近代中国读后感 篇3

更过分的是,传教士还试图参与我国的内政。当时的皇帝虽然尽力阻止,但也阻止不了几个传教士的秘密活动。他们在鸦片战争时的所做所为更是令人发指。

传教士们一方面鼓励英国**以内奸的身份适用武力,为英军翻译提供情报;另一方面向中国宣读和平经,要求林则徐停止抵抗。郭实腊是翻译家之一。当人民反对英军横扫舟山群岛时,他假装热爱和平,欺骗人民。一句“如果你们真是那么希望和平,那么为什么你们要到这里来呢?

”郭实腊被百姓问的无以回答,以至恼羞成怒只是英军对当死的老百姓实习残酷的**。此刻,他们“从事侵略活动的伪善者”的面目一览无余。但此时传教士的分布非常广泛,在鸦片战争的背景下,要把他们赶出国门是不可能的。

更糟糕的是,传教士还对《南京条约》的签订发挥了很大作用,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班封建社会。

随着更多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们还想方设法的把“传教宽容条款”塞进了不平等条约,变得更加猖狂。他们甚至肆意捏造事实,将许多居民赶出,通过强词夺理逼迫当地**的方式将他们的房子据为己有。此外洪秀全领导的愚昧迷信的太平天国起义也和传教士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洪秀全在走出考棚后没有收到传教士给他的《劝世良言》,绝不会有这么愚昧的起义活动。

读完这本书,才发现中国的屈辱史上传教士“功不可没”。传教士虽然促进了中外交流,但这只是传教工作的必要性或手段。他们最初是用来殖民的。他们的出发点不好。没有传教士,历史上有很多可能性。

这是一个让中国开启国门最糟糕的方式。

近代中国读后感 篇4

二、博大精深的论述内容

陈先生作品的另外两个特点是:深刻和深思熟虑。虽然今天的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历史是人民的历史,而不是统治者的历史,但真正能反映这一观点的著作却寥寥无几。

陈先生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而非一般历史学系,这一点当然还要加上陈先生自己的身体力行让《新陈代谢》涉及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真正做到了历史是人民的历史这一历史史观。文既有经济内容又有政治思想。从鸦片战争前的土地所有制和手工业到洪秀全的思想、在被侵略过程中的自强不息和追求幸福的经济内容,以及农村的社会变迁,最终加深了半殖民地。

中国现代社会经济制度和形式的演变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一普遍印象。如果说经济方面的内容比较通俗,那么政治方面的讨论给人以种更深刻的感觉。政治上,陈先生从鸦片战争前就开始从上层**的官僚政治到基层的社会组织宗族和行会都作了一个全面的展示;各个时期都是整一个中华民族和外来夷族的整体对峙,夷族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整体的,上从领导社会的**,中到变革和革命的各种社会力量,下到各种社会组织、力量的思想,行动的变化。

而本人认为陈先生在这本书中最有特色的是对中等社会构造的讲述:包括自举于士类者、出入于商与士之间者、出入于方术技击于士类之间者三个方面。出入于商业与士之间者又可以分成三部分旧式商业向近代工商业转化、旧式士类渗入了工商业、新式知识分子投身工商业。

中庸社会又其能反映中国现代社会复杂而富又特色的状况。能把中国近代中等社会分析地那么细致和深入市需要十分的功力的。媒介社会不仅反映了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内容的复杂社会实体,而且是社会结构新旧交替的产物。

这一内容最能体现陈先生的深遂和深思熟虑。

三、优美的话语、凝练的文笔

陈先生在创作中给人以文字优美、文笔简洁的感觉,其内容透露出一种强烈而发人深省的意味。

本文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思想,还包括许多哲学内容。他在论述中国社会的变革需要时引用了孔子的思想既有《易经》的朴素辨证法,又有董仲舒的凝固独断论。变与不变,古已有之,把孔子思想的中的矛盾展示出来。

想必陈先生的文章经过反复推敲和琢磨。孔子思想中的这种矛盾反映在现代社会,它借助传统范畴,从现实出发,在读者面前展开辩论,形成了现代思辨语言的对峙。于是要求变革的思想这个饱含时代内容的矛盾被涂上了一层哲学的色彩,形而下的东西获得了一个形而上的外壳。

这个就是我们课本上所说的维新派的思想**。陈先生以凝练的文笔勾画出这个旧瓶装新酒的思想既有新的理论又是能够体现维新派论辩的哲学。

近代中国读后感 篇5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是我国著名学者许纪霖出版于2008年的一册图书,该书主要研究并分析了1895-1949年之间,其主要内容阐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日常人际交往、私人脉络、团体组织以及同城市公共**四者之间的关系,许纪霖先生的这部著作可以被称作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社会生活史的奠基。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这本书可以说是集体合作下的产物,许纪霖先生在这部著作中首先确立了研究基调以及研究方法,其次一起合作创作的学者们将时间分开来创作各自的部分,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则集中于知识分子们日常社交的关系网之中,。而主要采用的方法理论则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惯习”、“场域”、“象征性资本”等相关概念,由于社会史方法的研究的特殊性与具体性,并且补充了过去对于思想史研究的不足之处,从另外一个全新视域来探索知识分子领域。《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这本著作中大量的引用了回忆录,而且许纪霖先生对中国近代的知识分子在人际社交关系中的梳理,非常有层次感,而且内容翔实,具有深切的研究价值。

许纪霖先生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中对于知识分子出版活动的相关叙述,了解到两部分的内容,结合自身观点进行相关阐述第一部分,书中提到,在早期的刊物中,大部分都是政治倾向的报刊较多,因为这是当时的知识分子们用来表达对于政治意见的一个手段;而到了三十年代的报刊除了对于政治意见的发表之外,还融入了文艺化与商业化的内容,这大多是因为早期知识分子的身上还存在着传统的儒家思想,既孟子所说的士大夫气息,对于个人的追求并不十分崇尚;但是到了后期,知识分子的身份、职业转变为多样化的形式,其身上所存在的坚定的意识形态也不复存在,这在另一程度上也对其内部产生了**的催化作用,这也就呈现除了后期刊物多样化的现象。第二部分,当时早期的知识分子们对于启蒙观念的传播大多数都是通过出版活动来进行普及的,但是到了后来,逐渐就淡化了这种启蒙意识的普及,而更将心思专注于学术之上,住监狱社会大众拉开了距离但是后来,知识分子似乎不那么频繁的提起启蒙,这个群体似乎更专注于学术,而与普通的社会大众逐渐拉开距离,这也是一种形式上的转变。

通读此书,深觉许纪霖先生《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这本书中所蕴含的道理,书中体现出的不仅仅是对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公共交往中的一些过程,更主要的是体现出了历史的进程,使我们在阅读志红可以学***多知识,令人受益匪浅。

近代中国读后感 篇6

以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约半个多世纪的中国为主要舞台,以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轨迹和精神世界为主要课题。在这半个多世纪中,中国的对外关系由朝贡体制转换为条约体制,而且面临着被瓜分的威胁。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的政治体制从王朝体制到共和体制转换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变动和社会变动,其规模之深广是不难想象的。生活在这种激荡的旋涡中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是如何认识所处环境的变化以及他们想使中国如何变化,是《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所要解决的主题。《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以凝练的笔法、独特的视角,分别从“万国公法观的变化”、“法国革命观的变化”、“体制选择”这些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世界认识的转换过程,以及他们各具特色的心路历程。

民智未开,知识分子在其中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民众提供信息,同时对引导民众政治思想,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甚至多级传播,而意见领袖之所以能够立足于媒介传播的主导地位,首先知识分子在社会的阶级层次较高,其次知识分子最先接触西方文明,他们看到西方文明的先进之处,与中国文明相结合,形成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文明。

近代中国读后感 篇7

《儒学与近代中国》是英国汉学家庄士敦(reginald f·johnston)1933、1934年间关于“儒学”的演讲整理而成的。对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孝道”、“师生关系”、“儒家文化与宗教”等问题进行阐述,从一个外国汉学家的角度对儒家文化进行阐述,展示了一个西方人眼中的儒学观。

本书共分为十二章。第一章导言;第二章讲郑孝胥《孔教新编》(又称为“十四个儒学文本”)对海外适龄儿童教育的影响;第三章讲儒家思想中的“孝道”;第四章是对师生关系的论述;第五章讲与“孝道”密切相关的“祖先崇拜”;第六章是把儒家思想与国家相结合,论述秉持儒家思想的“政治忠诚”;第七章则主要论述了“儒学”不能称为“儒教”的原因;第八章讲儒学中的音乐和礼仪的作用;第九章讲了儒学的发展以及走向;第十章是儒学与1911年的革命之间的联系;第十一章是儒学与共和政体,这是从西方人的政治视野出发的探索;第十二章是儒学与未来的中国,对儒学的发展做出展望。这本书涉及了儒学的各个方面,从“器物”(音乐、礼仪)到“制度”(共和政体、政治忠诚),再到“文化”(孝道、儒教),文章条分缕析的把儒家文化的方方面面都论述到,全面的从一个西方人眼中来阐述对儒学的见解。

儒家文化是支撑我们民族的灵魂。在全球化的今天,只有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发现自己民族的优势,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从我们自身来说,儒家文化是中国教育的起始,是古代教育的核心,《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的言行,在现代教育中,也不失其价值,因为孔子所提出的一些列教育理念,仍是我们现在教育所坚持的核心理念。

同样,儒家文化也是我国意识形态形成过程中的核心。我们的民族性格,很大程度上也是儒家文化影响的结果。

儒学博大精深,通过一本书很难全面、深入的对其有所掌握。但我们可以从这本书开始理解儒家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透过这些观念,我们可以看到凝聚智慧的光。在构建和谐社会和中国梦的现代,这些光芒依然熠熠生辉。

我们以儒家经典作为这篇读后感的主要脉络。通过这些经典的阐释,看到我们古代哲学的精深,同时结合自己的实际,希望可以融会贯通。

(一)子曰:天地之性,惟人为贵。(《孝经·圣治章第九》)

这是出自《孝经》中的一句经典,强调天性本善,以及后天“人”自身的能量。郑孝胥对这句话的评论则更加深入了,他说:“圣人”只是与众人生活在一起的一员,即便是被认为是圣人的孔子,也是从属于众生的秩序,只是他比同类更加优秀罢了。

通过不懈的努力,平庸之人作为潜在的圣人,也可能赋予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这其实就是肯定人生来平等,都要遵循世界的秩序。并且,人的本性都是向善的,真正的孔子信徒对自己的尊严、权利和责任都有清醒的认识,因此能够镇定地承受世人对他的**和伤害,只有“小人”才会认为自己的本性是卑贱的,在自己的不行或者他人的不公平对待的情况下沉沦。

这样出自《孝经》的一句话,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的一条准则。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时刻牢记,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都是“性本善”的,我们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因为个人的偏而区别对待。同样,我们也要相信,教师在引导学生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塑造每个学生的独立人格,引导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积极向上。

这都是我们作为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第四》)

这是孔子的话,意思是说,如果我们不努力赶上那些在道德方面优于我们的人,我们就有可能陷入道德水平较低的群体。同样的,由这一句我们联想到孔子的另一句至理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不仅可以用在道德比我们好的场合。无论如何,我们应该向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向他们靠拢。无论是在道德上,还是在工作上,都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防止自己堕落和庸俗。

(三)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学而第一》)

常人一般是说的多而做得少,但是作为一名“君子”,却是说的少做得多。作为一名君子,应当更加看重恰当得体的实际行动,而不是自作聪明的夸夸其谈。

这是非常重要的行为准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这也应当看做我们的座右铭。首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而不仅仅是局限在“想法”的层面,要通过实际行动来实践,并通过反响来不断修正自己。

同时,在学生层面,这显得更加重要。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以身作则地告诫学生,作为一个“君子”,就要更加注重行动,不能发展成为一个光说不做的“空想家”。

小学生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阶段,有各种奇思妙想,怎么样来发展学生这种想象力,而不仅仅局限在“想法”上面,变为真正的行动,这也是我们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挑战。从孔子的这条告诫中,我们可以获得指导。

(四)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第七》)

孔子非常注重对人格的培养,对上面的这句话,我们可以用《论语·学而第一》中的一句话注解:“子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意味着年轻人应该在家孝顺父母,在外面尊重他人,在所有的社会交往中都要热情真诚。

他应该爱所有的人,但是要和优秀的人做朋友。此外若尚有余力,还可以学习音乐和艺术。

之所以要强调儒家学说在人格培养中的重要性,是因为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道德危机,道德教育有被忽视的危险,这与市场开放后西方资本主义利己主义和金钱至上主义的入侵无关。这也要求我们把小学教师作为祖国下一代成长的第一道防线。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意儿童成长期人格的培养,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

按照孔子对理想社会的构想,我们的和谐社会应该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几个社会事件,小悦悦事件、扶老人事件,这都是因为在现在的教育中,乃至大众的宣传教育中,我们“道德培养”的缺失。这都可以认为是我们这个社会向我们发出的“警告”。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个性的培养,具体体现在对孩子日常行为的引导、对儒家经典礼仪的学习、注重培养孩子成长个性的专题班会等方面。

我们可以做的工作很多。

(五)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这是一条直接跟教育相关的言辞。这段文字有四个字组成,极为简洁,但是却道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朱熹对这一文本的解释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出发,他说:

个人成长的善与恶及其程度的差异是由外在修养、交往和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因为可以将人分为不同的“类”,它不是以社会标准划分的,而是依照道德和知识标准来进行的。而我们的教育,可以避免这些“类别”的产生,因为一个优秀的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并且依据他们善良的秉性发展。

因此,所有接受素质教育的人原则上都有潜在的平等。即使因为智力天分的差异,或者其他不可避免的原因,这些人彼此之间存在差异的话,他们也不应该被划为不同的“类”。换句话说,教育可以保持人最初善的本性。

至少可以说,即使这种本性被玷污和扭曲,教育也能恢复其原有的善性和完整性。

这可以算是儒家文化关于教育的一个核心理念,这条理念放之四海而皆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都是一样的金科玉律。在教育中,要时终坚持这样的标准,发挥教育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教师的责任,不仅仅在于“解惑”,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影响,培养他们的人格,这才是教育真正的作用。

在阐释儒学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约翰斯敦从关怀世界精神文明发展前景的角度,对儒学的特点和现代价值观进行了深入探讨,试图从世界精神文明中寻找出路。从中西跨文化交流的视角看。长期以来,一个吸引中外文化学者的重要命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心态和理解水平。

庄士敦作为“东学两渐”的实践者,其向两方受众传播儒学楚中国文化向外传播、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无疑为我们理解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文本。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942346.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观灯小学作文12篇
下一篇 : 幼儿园简短日记(集锦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