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教师工作的一部分是撰写教案和课件。然而,教案和课件并不是随意书写的。教案是一种规范化管理形式,用于指导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那么,如何写出优秀的课件教案呢?本文将为大家分享与“气象学课件”相关的文章。请注意,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仅供参考,请勿过度依赖。

气象学课件【篇1】

气象学课件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广泛用于气象学相关的教学活动中。这种教学工具集合了气象学的理论知识、实验数据、图片和视频等多种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深入的学习体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气象学是一门研究大气运动、气候、天气现象等的学科,它是现代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气象学课程中,我们会学习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气象观测、天气预报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知识。许多气象学教师和学生都认为,气象学课件是学习气象学的最佳方式,因为它能够使学习气象学的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气象学课件最大的优点在于,它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图像和视频资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查看这些资源,更直观地了解气象学的相关概念和原理。课件上的动画和实验视频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气象学的知识,让其学习更加生动有趣,印象更加深刻。

此外,气象学课件还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课件的制作能够让教师自由地设置课程内容,展现气象学的核心内容,加深学生们对气象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利用课件预设的示范程序,设计出一系列的模拟实验和数据分析,以丰富课堂的形式,来给学生解释气象学相关概念,从而加深学习效果。

除此之外,气象学课件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渠道。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其他资源来学习气象学知识,如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等。此外,学习资源的付费区域,也提供了更加深入的气象学知识和研究成果,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更大程度的支持。

在当今建设社会的过程中,气象学的重要性越来越被重视,气象学课件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它为教师和学生都提供了更加灵活、生动、多样的教学资源,有助于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因此,气象学课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工具,而且也是现代化教育的表现,它将在未来气象学教育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气象学课件【篇2】

气象学课件

气象学是一门研究天气现象、气候、空气质量等与大气有关的科学,也是自然科学的分支之一。在当今社会中,气象学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农业、能源、交通、环保等。而气象学课件则是一种为学生提供气象学教学内容的电子资料,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地展示气象学的相关知识。

一、气象学课件的特点

1.生动形象

气象学课件以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表现手法作为教学载体,将抽象的气象学知识通过图像等形式呈现给学生。这样做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交互式教学

气象学课件为学生提供了交互式的学习环境,通过多种互动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巩固教学内容。同时,学生可以灵活地选择学习的方式,更好地适应个人的学习需求和学习速度。

3.受众范围广

气象学课件适用于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年级的学生,以及对气象学有兴趣的其他人群。无论是初学者还是高水平的研究人员,都可以通过气象学课件进行学习和研究。

二、气象学课件的应用

1.教学辅助

针对气象学的课程,使用气象学课件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的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同时,气象学课件可以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科学推广

气象学作为一门贴近人民群众的自然科学,其知识对公众的科学素质提高有重要作用。通过制作气象学课件的形式,可以将气象学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公众,提高公众对科学的认识和兴趣。

3.研究工具

气象学课件中蕴含着大量的气象学理论和实验数据,可以为气象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和实验工具。同时,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能为研究人员提供更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数据处理方式,提高研究效率和质量。

三、气象学课件的发展趋势

在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气象学课件也将发展出更多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1.移动化应用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气象学课件也逐渐向移动设备应用转化。这样做将为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提供更多灵活的学习方式和场景,更好地适应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

2.智能化应用

在人工智能不断发展的趋势下,气象学课件也将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智能算法和数据处理技术,可以使气象学课件更符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和成效。

3.多媒体技术应用更加丰富

在多媒体技术不断丰富的趋势下,气象学课件的表现方式也将逐渐向更丰富的方向发展。除了图片、动画、视频等传统形式之外,还将加入更多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更好地实现气象现象模拟和展示。

综上所述,气象学课件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和更多的技术创新,为人们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便利和帮助。但无论怎样发展,气象学课件都应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提高气象学教学质量为目标,更好地服务人民教育和科技事业。

气象学课件【篇3】

气象学课件 – 了解天气的秘密

引言:

天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影响着我们的衣食住行。然而,天气的变幻莫测常常令人捉摸不透。要科学地了解天气的变化规律,气象学是必不可少的学科之一。在今天的课程中,我们将深入了解气象学并探索天气背后的奥秘。

第一部分:气象学的起源与发展

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及其变化的科学,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文明时代。最早的气象记录来自于古代希腊文明,如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大气四要素”理论。然而,直到17世纪,气象学才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迅速发展起来。18世纪的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提出的“气象原理”是气象学研究的重要里程碑,为后来的天气预报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了解大气的组成与结构对于理解天气现象至关重要。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和一小部分的稀有气体组成,其中水蒸气是天气形成的关键成分。大气按照温度和高度划分为多个层次,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等。这些不同的大气层对于地球的气候和天气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部分:气象现象与天气预报

要了解天气的变化规律,我们需要学习一些基本的气象现象,如高压、低压、风、降水等。了解这些现象有助于我们预测未来的天气状况。天气预报是气象学的重要应用之一,它利用气象仪器、卫星观测和气象模型等手段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通过学习气象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提高我们对未来天气的预测准确性。

第四部分:气候与气候变化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长期时间尺度上的天气状况。了解地球各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对于我们对气候变化的研究至关重要。气候变化是近年来引起全球关注的问题之一,通过研究气候变化,我们可以预测未来的气候模式,并及时采取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结语: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对气象学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气象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也是我们了解天气的秘密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提高我们的气象学知识水平,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天气变化。

小编推荐

形象课件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形象课件”类希望可以为您提供参考,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要是还没写的话就要注意了。讲授教案的内容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形象课件(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上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生命之间应相互关爱。

2、能力目标

学会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关爱生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认识到生命存在的价值,增强环保意识,增强环境危机感。能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到缤纷的世界是由多姿多彩的生命构成的,

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各种生命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

2、教学难点:

增强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动,学会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

三、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受、讨论、分析、归纳,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怎样理解学习是苦乐交织的过程?

导 入:展示一组体现“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图片,引导感受生命的精彩。

讲授新课:

㈠多彩的生命构成缤纷的世界

学生活动:《万类霜天竞自由》与《干涸的世界》

思考:没有生命的世界给你什么感觉?请用简洁的词语表达。

学生活动――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概括(略)

看过这两组图后,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引导,让学生认识到:

生命让世界充满生机, 没有生命的世界就只有荒凉。

或(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变得如此生动和精彩)

过 渡:地球上的生命丰富多彩,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应怎样与其它生命相处呢?

(二)生命需要相互关爱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情景材料《小鱼很在乎》(见基础训练P22~23)思考

你做过哪些珍爱生命的事?

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交流,(重在真实,略)

你做这些事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引导,让学生认识到:

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如果我们想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就需要每一个人,去关爱与呵护周围的生命,…….因为它们是与我们同住地球家园的朋友。

过渡:但现实生活中,不珍爱生命的现象比比皆是

学生朗读课本P25《相关连接》

思考:

你知道沙尘暴肆虐的原因吗?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引导,让学生认识到:

过渡开采地下水,导致植被死亡;过度放牧,植被遭到破坏等

你身边或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哪些破坏环境的现象?请列举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活动(略)

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认识到

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各种生命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如果随意践踏地球上的生命,就是在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最终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

教师小结:保护环境,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落实到行动中。

巩固新课:(板书)

板书设计

㈠多彩的生命构成缤纷的世界

㈡生命需要相互关爱

1.关爱与呵护周围的生命

2. 随意践踏地球上的生命,最终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

3.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形象课件(篇2)

高三研讨课

鉴赏古典诗词中的形象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人物形象分析手法

2、能够透过诗歌人物形象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 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人物形象分析手法

2、能够透过诗歌人物形象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

教学难点:形成对诗歌形象化鉴赏的意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真正读懂诗歌)教学工具:黑板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导语:同学们,诗歌的语言本身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比如,想念不直接说,却要用“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来表达,可见中国古代诗人常常通过塑造各式各样的形象来隐藏他们的感情,所以,破解诗歌中的形象往往也是解读诗歌主旨的关键,也就成为了诗歌鉴赏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那么,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诗歌的形象世界,进而走进诗人的真实内心世界。

诗歌中的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PPT幻灯片

人物形象包括作者和他人,景物形象在高中我们常称之为意象,这些景物形象经常交织成一个富有感情的画面空间,我们叫它意境。这节课我们集中时间来赏析诗歌形象中人物形象。诗歌篇幅大多非常短小,大家想一下,作者在这么有限的诗歌篇幅中塑造形象的目的是什么?传达思想感情。所以,诗歌形象的鉴赏是由形象分析到主旨的过程。

3、PPT幻灯片

①今天我们主要集中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点绛唇〃蹴罢秋千(宋〃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 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 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一个见到心上人来了很慌张,害羞地逃走,同时又非常想看看心上人的样子,所以还故作聪明地假装嗅青梅,一系列动词,塑造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害羞的闺阁女子,也表现了李清照早年少女情怀中对爱情的追求。

由这首诗歌告诉我们人物形象的鉴赏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而且要抓关键的词。描写手法是细节描写。②

江雪(唐〃柳宗元)(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本诗塑造了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无比空旷荒凉的环境里,那渔翁却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在这样环境衬托下,形体虽然孤独,但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而执著。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这首诗歌告诉我们人物形象的鉴赏不仅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还要关注人物所处的环境。因为环境往往能起到衬托人物形象或烘托任务心情的作用。环境衬托

③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和前两首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这首诗歌塑造的就是作者作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诗人想到的是第四句直接抒发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直抒胸臆

由这首诗歌告诉我们人物形象的鉴赏,除了动作、环境,还要要抓住人物的心理和神态。④《长干曲》(唐〃崔颢)“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这是一首描写船家男女青年初次见面时情景的诗歌。问话直接,而且不待对方回答,自己就连忙自报家门把电话号码和住址给人家了,说明船家女非常直率淳朴。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舟”,说明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该有些许寂寞。船家女的话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热情直率、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

由这首诗歌告诉我们人物形象的鉴赏,除了动作、环境、心理和神态之外,也要抓住语言。

而在一篇作品当中,对于人物的描写往往不是单一出现,而常常是在一起相互作用。这些描写中,因为诗歌篇幅短小,所以语言描写相对要少见。当然也离不开表现手法,比如第一首中的动作描写,其实就是细节描写,第二首用了衬托手法,第三首有衬托和直抒胸臆。手法和人物描写手段是融合的。

由上面四首诗歌的答题步骤来看,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分析形象(包括人物和意象)题型的解题步骤 提问方法: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提问变体:„形象有什么特点?试对„形象进行分析。请鉴赏„„形象。答题步骤: ①概括形象特点

②结合诗句分析特点(有手法必须指出手法)③指出这个形象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010清华自招)寻陆鸿渐不遇(唐〃僧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2)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提示:抓住关键词——“菊花”“归”)

(1)对照分析,自己的答题问题出现在哪。

以上是集中在人物本身的描写,而人物形象塑造是可以通过别的手段达到的,比如 ⑤《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能不能看到人的形象,能看到一个怎样的人的形象呢?

我表面上看写的是石灰,也暗含作者自己的形象,你们同意么?作者先用夸张拟人手法描写石灰历经的锻炼过程和石灰不惧艰难的品质,又用双关写出了清白是唯一的意义,其实就是把自己比作石灰,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所以有时候作者塑造的事物形象中可能隐藏这抒情主人公形象,进而表达自己的感情。

诗人可以通过事物形象来塑造自我形象,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塑造了诗人形象,比如咏鹅(唐〃骆宾王)“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

所以,作为主体形象如果是他人形象或者是物象,其中可能隐藏着作者形象,这时你要透过其他形象还原这个作者形象再分析出主旨,在答题步骤中有时候要加这样一个步骤;有时候可能没有隐藏作者鲜明形象,那你就直接透过其他形象分析出主旨就可。

⑥有时候多个形象出现在同一首诗词里,但他们之间往往是有关系的

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周瑜和诗人自己的形象,两者关系是,通过对比衬托出苏轼的年华老大、功业无成、处处不得意,进而在对比后表现更深沉的感慨。杜甫在《戏为六绝句》则通过尔曹这些身与名俱灭的次要形象对比反衬了“不废江河万古流”的王杨卢骆的伟大。苏轼在《江城子》中则通过虚实结合描写妻子和自己的形象来表达对亡妻悼念的哀痛。也有用作者形象来表现他人形象,进而表达自己感情的,比如李白的《赠汪伦》,元缜《遣悲怀》“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包括利用典故“塞上长城”

总结一下,①要想全面分析诗歌鉴赏中的人物形象,我们要抓住和人物相关的描写,如特定环境、动作、外貌、心理,也要抓住诗文中出现的其他的形象,切记结合表现手法,综合在一起分析,然后得到形象特点,自然分析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歌是缪斯女人王冠上最璀璨的宝石,相信,经过今天的学习,不仅给同学们以诗歌阅读和鉴赏解题技术上的指导,而且大家也会明白,以前我们看诗,都是在看文字,今后我们看诗歌则要有一种捕捉形象和升华形象的眼光,加以时日会形成一种形象的思维,那么,就能真正走入诗歌的世界,因为古今中外所有的诗歌都是一个形象而有内涵的艺术世界,从想象的世界走入精神的世界是真正领悟诗歌特质的必由之路。好,下课。作业:(2010年高考语文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苔,半坞寒云抱泉石。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坞:山坳。山翁:此处指隐者。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形象课件(篇3)

1掌握古诗词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2提高学生解答古诗词歌鉴赏形象类题型能力。

:掌握古诗词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③明作用:形象的典型性或代表意义,对表现主题和作者感情的作用。

-----------答题步骤 ---------

(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概说)。

(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展开)。

(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性等)。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这个以从( )句中看出,这句通过( )的描写将人物形象展现出来。这个形象是( )的代表,身上集中体现了( )的社会现实,传达出诗人( )的情感。

1、鉴赏诗歌形象容易出现的问题是:

一是对景物理解不准确。要准确理解景物,解题时要注意把握准景物的特点,而景物的特点往往与其修饰词或动词有关,理解时应将诗中的景物联系起来并结合人物的感情来分析。

二是对人物理解不准确,只是谈诗歌写了什么,而没有发掘蕴涵的东西。要准确理解人物,解题时不仅要注意把握人物外在的东西,更要通过外在的东西去关注其内在的东西,如内心的感受、情感等。

三是分析形象程式化,未能具体分析。

2、备考胜经 复习备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形象鉴赏的相关知识、术语,熟悉掌握鉴赏形象的基本方法。

(2)、.平时多读点评和评析式的诗歌欣赏,读时要有意识地感受、分析意象、意境或人物形象。

(3)、.了解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著名诗歌作家的基本情况(包括生平、志趣、代表作等);了解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诗歌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征,这样即使考题出了我们不熟悉的作家的诗歌,我们也不至于手忙脚乱。

(4)、.集中做一些诗歌形象鉴赏的专题训练题,不少于30道题,从阅读训练实践中感悟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技巧。

3、特别提示:

1 、鉴赏诗歌的形象虽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但是必须是在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基础上的鉴赏,切忌答非所问。

2、根据问题的要求,不仅要答出是怎样的形象,还要有一定的分析,用语要简明。

三、课外练习: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本词塑造了一个昔日纵横战场而今闲居田园的人物形象。诗人主要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上片通过对早年战事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英勇善战,豪情满怀的英雄形象;下片通过对自己年华已逝、闲置田园的悲凉处境的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人物形象。通过鲜明的对比,寄寓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深沉感慨。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分析诗歌形象要把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

(1)词后“沧州”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沧州时所写。诗人是否独享这一份清闲?胡贼未灭,功业未成,满怀报国热情的陆游却是请缨无路,有志难伸,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2)抓人物心理:“万里匹马”、“关河梦断”、“身老沧州”,抓人物神态:“泪空流”等词句理解全词。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匹马征万里,其飒爽英姿、卓荦不凡之气可见;“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形象课件(篇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乐器变化的演奏中体验音乐的美妙,尝试其中的快乐。

2、在学会演唱歌曲的基础上,会用乐器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

【活动准备】录音机、磁带、风琴、小乐器(碰铃、铃鼓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做律动,孩子们陆续进入活动室。

2、老师弹琴,幼儿进行发声练习。

二、基本部分:

1、教师与幼儿谈话:小朋友,天下雨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喜欢下雨吗?下雨的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幼儿之间互相讨论)。(老师,下雨的时候我最喜欢玩水了,还能看到水里有自己的影子呢?老师,下雨我就可以打上妈妈给我买的漂亮的小伞了;我就可以穿上雨鞋了;下雨最凉快了;在水里走路抬好玩了;我可以折纸船在水里玩呢?......)

2、教师小结:听小朋友们刚才说得这么好,看来,小朋友们都喜欢下雨,有时候会下大雨,有时候会下小雨,那么大雨和小雨落在伞上的声音是不一样的。现在让我们听一听,大雨和小雨的声音吧。

3、听录音《大雨、小雨》的声音,请孩子们进行分辨。并引导幼儿用歌声和动作表现大雨和小雨不同的音乐形象。

4、幼儿分组讨论用不同的节奏型表现大雨和小雨。

5、请幼儿欣赏歌曲《大雨和小雨》。

(1)根据歌曲内容进行创造性地表演,幼儿自由进行,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记住歌词。

(2)老师和幼儿一起拍打节奏。

6、学习歌曲《大雨和小雨》。

(1)老师示范弹琴演唱歌曲。幼儿为老师拍打节奏。

(2)根据歌词拍打语言节奏,并给歌曲统一创编动作。

(3)完整的教唱歌曲。

(4)老师弹琴,幼儿跟唱。

7、播放音乐,幼儿自由选择乐器,为歌曲《大雨和小雨》,进行乐器演奏。

老师指定乐器,和孩子们一起听音乐进行乐器演奏练习。

三、活动延伸:

1、组织幼儿进行《大雨和小雨》的绘画,用油画棒在纸上描绘出大雨和小雨的不同。

2、请幼儿跟家人一起观察,在今后的雨天里,大雨和小雨在下之前,天气的不同变化及雨跟人们的关系。

四、结束部分:

请幼儿当指挥开展小小乐队区域活动。

形象课件(篇5)

一、教材分析

《拟人的形象》是本学期比较重要的一节造型·表现课,在全书的内容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课抓住孩子们热爱这些拟人形象的特点,要求学生在欣赏拟人化的动画形象基础上,结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过的动画造型,运用拟人的手法设计一个动画形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充分感受拟人化的形象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意义,以此提高学生艺术创作的兴趣。

二、学生分析

学生可以画出自己喜欢的动、植物形象,也画过拟人方面的画,但是没有把这样的画定义为拟人的画.有可能会出现设计的形象不生动、千篇1律的现象。

三、我的思考

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学生设计的卡通形象单调,设计思路有局限.

2、学生拟人化的卡通形象不巧妙,于现实生活中的用品形象缺乏联系.可以采取的办法:

1、教师提供较为充足的资源供学生借鉴,通过学生相互借鉴,开阔学生思路,提高其创作能力。

2、借助多媒体展示形象与学生日常生活用品外形特征的相互关系,让学生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四、教学过程预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简单了解拟人化的绘画表现方法.

(2)、学生了解如何进行拟人形象的创作,并能创作出一个有创意且美观的拟人形象。

2、过程与方法:

(1)、欣赏经典动画片中的拟人形象,感受与了解拟人手法的特点.(2)、范例分析和学生作品欣赏,知道拟人化造型的基本表现方法.(3)、通过观察与尝试,学会创作出生动有趣的拟人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拟人形象的绘画创作,激起学生对社会、生活、自然的热爱.(2)、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与协调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拟人化的表现方法,并能创作出一个拟人的形象.教学难点:拟人化的形象创作得是不是生动、巧妙、有创意。

五、教学准备

1、教具:课件、范画.

2、学具:绘画工具、剪贴工具和材料。

六、过程预设

(一)、引导阶段

1、欣赏短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非常有趣的短片,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

生:(认真观看)

2、提问:动画片中的形象与日常生活中的有什么不同?师:这段动画片有意思吗?你在动画片中都看到了什么?这些形象和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有什么不同?

生:我在短片当中看到了喜羊羊、美羊羊.

生:我在短片当中还看到线卷、剪刀,他们都有眼睛、有嘴巴、还会说话.……

3、老师小结并出示拟人化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从而引出课题,师:对了,在这个短片中,小羊、线卷、剪刀、洗衣板等等,它们虽然不是人类但都像人一样有表情、有动作还有语言,像这样把生活中的形象加入人的'形象特征就是拟人的手法.(课件)拟人化:将本不具有人类特征的事物加入人的形象特征,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形式,使其人格化.我们看生活中的大象,在使用了拟人手法后,是不是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富有人情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1课《拟人的形象》(板书课题)

(二)、发展阶段

1、欣赏拟人的形象图片,感受拟人形象的美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拟人的形象无处不在,我们在动画片中见到过,在儿童玩具中见到过,在广告宣传中也常常见到,这些生动的形象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些形象吧!(课件)

①《山海经》中的拟人形象(《山海经》中的神话资源为我国古代典籍之最.从这些半人半兽的神仙形象上,可以看出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很喜欢拟人的形象)

②动画片中的拟人形象③玩具中的拟人形象④广告中的拟人形象⑤学习用品中的拟人形象⑥生活用品中的拟人形象

2、小组探讨拟人形象的表现方法师:欣赏了这么多精美的作品,我们怎样把生活中的形象拟人化呢?可以添加些什么?请同学们小组内讨论。

学生汇报:

生1:可以添加眼睛、鼻子、嘴巴生2:可以添加四肢和动作生3:还可以添加衣服和鞋帽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全面,要想把生活中的物象拟人化,我们可以(课件出示)①、添加五官、表情,将物象头部拟人化.②、添加动作、服饰,将物象身体拟人化.

3、欣赏范作解决本课难点师:那么如果想让你的拟人形象更加的生动,有什么好办法呢?请同学们看老师课前画的两幅作品(出示范作)你觉得这两个太阳哪个更生动?为什么?

生:我觉得第二个太阳更生动,因为它的动作很夸张,它在弹吉它,而且还很酷地戴着一幅眼镜.

师:是啊,老师也觉得第二个太阳更生动,它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可见夸张的手法真是一件法宝,我们可以把表情画得很夸张,也可以把动作画得很夸张.

师:同学们想,如果要画太阳在演奏,首先要有这个想法能对不对?所以想法也很重要,同学们在创作时要善于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谁的想法奇特,谁的作品才能与众不同,独具一格。

(三)、创作阶段

1、作业要求师:我们除了用绘画的方法表现拟人的形象,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表现?生:剪贴、泥塑……

师:对,像我们学过的剪贴、泥塑、绘画剪贴相结合等各种方法都可以用来表现拟人的形象,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创作,不过今天老师不想以个人为单位,老师想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张大的作品作为今天的比赛,大家愿意吗?(课件)

作业要求:以本组喜欢的动物、植物、生活用品、交通工具等为基础,创作一幅有主题的拟人形象作品。

①主题突出、构图合理。

②突出拟人形象生动、有趣的一面.③色彩搭配要巧妙。

2、学生创作,老师巡视指导

(四)、评价阶段

1、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2、组长介绍本组作品的主题及创意,师生评价并提出合理情建议。

3、评选出最受欢迎的作品.

4、老师小结:从整体上看同学们创作的作品主题都很突出,造型也很生动,颜色搭配的也很巧妙,可以看出同学们不但会创作,也很会合作.

(五)、总结全课通过本课的学习我认为大家完成的非常好,同学们设计的作品都很精彩,同学们很具有设计的才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班一定会出现非常优秀的设计师。

形象课件(篇6)

古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诗人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创造出一定的意象。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笔者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20xx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20xx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20xx年全国卷Ⅱ诗词鉴赏题考察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题目问道: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此问的解答就应从杜鹃的叫声入手,词中也提到了“声声只道不如归”,表达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归之情。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20xx年福建卷的诗词鉴赏题为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写到了“梧桐”这一意象: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中,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在古典诗词里,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诗经》中的《采薇》便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此外,“柳”与“留”也谐音。长亭为古人送别之场所,因此也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柳永的《雨霖铃》同时写到了这两种意象,分别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以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花”落让人爱怜、伤感,“水”流或喧嚣或舒缓,绵延不绝,最惹人愁绪,因此,在古诗词中常用落花流水来表达忧愁。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乌鸦这种鸟经常在坟头等地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的氛围。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出现“乌鸦”这一意象的高考题目不少,如:20xx年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20xx年江苏卷《鹧鸪天》“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20xx年浙江卷出了一道对比鉴赏题,分别是刘禹锡的《乌衣巷》、吴激的《人月圆》和元曲《山坡羊?燕子》,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这一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草木常青,人事却已悄然发生变迁。古诗词常用“草木”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如《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20xx年湖北卷诗词鉴赏题《过华清宫》也用到了树木的意象:“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形象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拟人化,掌握拟人化的绘画方法.感受与了解卡通形象的造型特点.通过表现拟人化的卡通形象,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夸张的创作手法增强卡通形象的感染力,增加艺术作品情趣的造型能力.

2、学会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动物、植物、物品等.

3、通过欣赏、设计等学习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及创造能力.教学重点:感受与了解卡通形象的造型特点,掌握拟人化的表现手法.

难点:

通过拟人化的创作手法塑造与表现出拟人化的卡通形象作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准备上课.

二、情景导入

1、教师:今天老师先带同学们去参加一个有趣的聚会,老师还邀请了很多特殊的人物来参加,现在就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一起到卡通王国去漫游.

2、教师:想一想,刚刚你们看到了那些特殊的人物?学生:看到了米老鼠、孙悟空、唐老鸭等卡通形象.它们的可爱之处是什么呢?(它们的可爱在于它们都是拟人化的).

3、有哪位同学可以用你学过的语文知识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拟人化?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所谓拟人化,就是指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赋于他们以人类的思想感情、行动和语言能力.(用画人的方法来画动物、植物或物品,这就是拟人的画

法.)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画拟人的卡通形象.引出课题:第11课:拟人的形象(板书)

三、欣赏分析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大家一起来观察、欣赏、讨论下面图片中的卡通形象有什么特点?

2、课件图例1:米老鼠、唐老鸭.他们的造型有什么特征?造型夸张、变形.(板书)

3、课件图例2:杯子中装着水.他们的表情、动作怎样?表情、动作拟人化.(板书)

4、课件图例3:房子及向日葵.他们的色彩有什么特点?色彩大胆、鲜亮、明快.(板书)

5、怎样才能将生活中的物品拟人化?

结合自身特点、添加五官表情、添加四肢动作、添加衣服鞋帽(以电脑和动物为例)

四、欣赏图片

生活用品、交通工具、水果、植物、动物等拟人化的造型图片.

五、拟人化卡通设计大赛

设计要求:试一试:将自己喜欢的生活用品、交通工具、水果、植物、动物等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出来.(设计创作1-2个拟人化的卡通形象.)

六、作业评比

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形象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观察图画,初步感知汉字的形体美,产生对祖国文字的喜爱之情。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图文对照,感知字形。了解字义,体会象形字的特点。认识本课生字。

3、学习正确朗读短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图片、课件。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字、词,巩固汉语拼音,初步感知汉字的形体美。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新课

1、出示“日、月、山、水、火”的图片。

请大家仔细观察,图上画了些什么?你觉得它们美吗?美在哪里?

这些事物跟我们人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很久很久以前,古时候的人为了记录它们,就根据它们的形状创造了古代的象形文字,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们为了便于书写,就把这些弯曲的笔画拉直写成今天的这些现代汉字。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新朋友——形象的汉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重组教材,看图识字

(一)学习“山”字。

1、板书“山”的甲骨文字。

请同桌的孩子互相说说它像什么。

2、你以前在石头或木板上刻过什么东西吗?有什么感觉?

3、到了秦朝的时候,人们为了更方便地把字写在竹简上,于是,就逐渐把甲骨文写成小篆的形式。(板书小篆的“山”)

4、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用笔在纸上写字,就又把山写成现在的样子。(板书“山”)

5、谁能正确地读出它的字音?(抽读、评议,强调它是翘舌音。)

6、联系生活。

组词,说话。

(二)自主学习其余四个生字。

1、出示“日”、“月”、“水”、“火”的甲骨文字。

讨论:这些符号像什么?

2、交流汇报。

教师相机板书汉字。

说一说:现在的汉字与对应的甲骨文有什么地方相似?有什么区别?

3、学生试读字音,教师相机板书音节。

4、教读字音。

强调“日、水”是翘舌音。

5、抽读生字,开火车读。

6、联系生活:

(1)分别用生字组词。(体会“日、月”不仅仅指太阳和月亮,还表示时间几月几日,如六月一日,十月一日。)

(2)用生字说话。(相机进行防火防水、节约用水的教育。)

(3)出示课件(青山绿水的风光图)。学习“山清水秀”,配合课件说话。

三、诵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读,勾出戴红帽的生字多读两遍,同桌互读。

2、抽读,纠正读音,“地上(shɑnɡ)”是轻声。

3、小老师教读,齐读。

4、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生字。

(2)利用顺口溜认识生字:

众口一同把歌唱。(同)

二人上天,天天天。(结合费俊龙和聂海胜叔叔乘“神舟”六号飞船上天的事。)

(3)找出翘舌音的字。(日、上、山、水、出)

(4)认识同字框。

(5)开火车认读生字并扩词。

5、体会意思:

读了这首儿歌,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体会太阳和月亮不在同一时间升起,水能灭火,火能把水烧干。

四、练习巩固

1、游戏:找朋友(音节卡和汉字卡)。

音节卡和相应的汉字卡合在一起,如果对了,大家一起拼读并扩词。如果错了,就请小老师帮忙,改对了,再一起读。

2、猜字游戏。

出示“爪、牛、马、木、禾、竹、目、门、天、石、田”的象形文字,猜一猜它们是什么字。

3、圈出你认识的字。

日月如梭水中捞月明月高照行云流水山清水秀日积月累水深火热

水滴石穿水土流失刀山火海火树银花火上加油火眼金睛

床前明月光锄禾日当午白日依山尽日出江花红胜火

五、延伸课外

不少汉字是从图画演变来的,每个汉字就是一幅有趣的图画,希望大家在生活中细心学习,认识更多的汉字朋友,我们比一比,谁交的朋友多。

形象课件(篇9)

(1)先让学生根据图进行判断,再出示条件:陆地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 ,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 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与同伴合作寻找解决的策略。

要比较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谁大,就是要比较3/10 和7/10的大小 。如果把地球总面积看作单位“l ” ,把单位“l ”平均分成10份,陆地面积是这样的3 份,海洋面积是这样的7 份,所以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也可以这样想: 是3 个 , 是7 个 ,7 个 大于3 个 ,所以 大于 。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学习了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所以例3实际上是在复习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问题。)

(让学生通过一些特例,自行总结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② 请学生汇报自己比较的结果及理由(重点讲评判断同分子分数大小的理由)

以 与 为例;可以由分数单位的大小推出:因为 大于 ,所以5个 大于5个 。也可以画图或折纸说明,如图:

豆类食品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脂肪,经常食用有益于人类健康,黄豆的蛋白质含量大约是 ,蚕豆的蛋白质含量大约是 ,黄豆和蚕豆哪个的蛋白质含量高。

(2)提问: 和 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像这样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②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

师指出:这两种思路,都能把新问题转化成已学过的问题,都是可以的。今天,我们重点研究化成同分母分数的方法。我们把几个分数的相同分母叫做公分母。

怎样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学生先独立思考,尝试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请学生汇报解答过程。

① 先求出 和 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是20,用20做公分母。

③提问:根据是什么?(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要把 的分母变成20,就要乘4 ;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2也要乘4;要把 的分母变成20,就要乘5 ,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1 也要乘5 。)

④指出: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板书课题:通分)

⑥小结;通分时,先求出原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再看原来分数的分母变成公分母要乘上几,分子也要乘上相同的数。

(4)提问:为什么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用其他较大的公倍数作公分母可以吗?(用原来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计算比较简单一些;如果用其他较大的公倍数作公分母,也是可以的,但计算比较复杂。)

让学生自己尝试,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作比较。

师小结:约分与通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联系在于:都是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都要保持分数的大小不变。它们的区别在于:约分可以只对一个分数进行,而通分至少要对两个分数进行;约分是对分子、分母同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而通分则对分子、分母同乘一个不等于0的数;约分的结果是最简分数,通分的结果是同分母分数。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的教学要体现它的应用性,因此在教学中我遵循教材的编排,将通分的教学置于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情境中,通过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的比较方法: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而且还通过异分母分数的比较,探索出通分的一般方法:先找出两个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在探索通分的方法之知,为了能让学生的思维自主发挥,采用了先放后收的方法:先允许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大小,让学生感受到同一个总是可以有多样的方法解决,当学生的思维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又将学生的思维收回来,重点研究转化成同分母的方法,从而引出通分。在研究通分的方法时,采用了逐步建立概念的方法,让学生经历通分的方法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几组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通过教师的不断追问:怎样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公分母是多少?学生通过思考这些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形成通分的方法,最后掌握通分的方法。)

形象课件(篇10)

篇一:2014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鉴赏诗歌的形象【教学案】

【学习目 标】

1、了解考纲和考点;

2、了解诗歌形象的类型;

3、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技巧。

4、掌握古代诗歌鉴赏分析形象型答题模式。

【考 纲 解 读】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古典诗歌的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在鉴赏诗歌时,只有了解了诗歌所塑造的形象,才能准确评价其内容,深入领会其感情。因此,高考常常以“形象鉴赏”为切入点,来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其考查内容主要有:

1、对形象的识别及对其特征的把握;

2、对画面内容的再现及对其作用的分析;

3、对意象及其寓意的把握;

4、对形象及其社会意义的评价

【诗歌鉴赏途径】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1)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还包括塑造的人物形象。

(2)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的“事物”和送别诗中的细节。

一【人物形象】

【常见人物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

(1)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2)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3)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4)注意细节描写。方法一:知人论世,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试分析人物形象

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异常孤独苦闷的诗人形象。前两句俯仰古今,不遇明君,第三句写出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突出孤独的诗人形象。表现了怀才不遇的旷古之愁。方法二: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人物形象的特征

刻画了佳节之夜客居旅馆,彻夜难眠,思念亲人的孤独的游子形象。(2)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抱膝”二字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只有影陪伴着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孤寂心情。

(3)作者是怎样写“想家’’的? 作者用虚实结合手法来写想家。先写冬至夜自己旅居在外的孤寂情景,再想象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夜行之人,这样构成两地相思,使想家情绪更浓。

方法三: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做题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试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然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诗人不但用“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还用“落日”喻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还可为国家效力,也含有对朝廷的怨愤。作者借这一形象抒发了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虽已晚年仍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

方法四:注意细节描写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语言清丽可诵。

【规范答题技巧】

1、什么形象:用两三个词概括形象特点+(特点+身份)

2、分析依据:分析形象具有这些特点的依据 ;

3、点明形象的意义或抒发的情感。

课堂示例1——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①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特点+身份】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分析依据】③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的意义】

课堂示例2——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

分析下列诗中塑造的陆鸿渐的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步骤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特点+身份】

(步骤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分析依据】

(步骤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意义或情感)】 巩固练习1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皆佳,然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① 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特点+身份】②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分析依据】③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意义或情感】

巩固练习2 【2013.辽宁】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竹轩诗兴

张 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①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特点+身份】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

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分析依据】【意义或情感】

【人物形象】

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斗志昂扬、不拘礼节、天真顽皮、勇猛剽悍、干练果决、英武豪迈、寂寞惆怅、饱经磨难、顾影自怜、身孤影单、百无聊赖、零落漂泊、情趣高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悠闲自得、怡然自得、安闲宁静、心如止水、夜不能寐、幽独苦闷、辗转漂泊、羁旅天涯等

二【景物形象(意象)】

学习目标

一、明确意象与意境的区别

二、把握景形象的方法

三、答题技巧

学习重点:“目标”之二

学习难点:“目标”之三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什么是意象?

先看一首诗: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中写了那些形象? 这些形象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

分析

先想到

啼鸟:早上起来,到处听到小鸟的啼唱?? 风雨:昨晚风雨交加?? 落花:花都凋谢了,落了一地?? 再想到

啼鸟:欢快的气氛

风雨:无情的风雨

落花:实让人惋惜

总结一下

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啼鸟写出自己的高兴的心情,借风雨、落花写出诗人的感伤之情,将喜春、惜春之情表现得贴切自然。

这就是意象

从刚才的诗歌中,可以归纳两点:

有些形象可引发我们的丰富联想。形象是意象的根。这种联想以我们的生活底蕴、人生阅历为资本,又与诗歌具体语境有关。意象是读者与作者共同完成的。

要由“落花”产生 “让人惋惜” 的联想,首先,读者要有一定生活体验,其次,作者有明显的语言暗示(“知多少”)。

最后,给意象下个定义: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意象的共性与个性】

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如“折柳” 寓“惜别怀远”之意。

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约定,即其共性,又要唤醒个人的生活底蕴、人生阅历,深入分析诗歌语境,以便了解意象在诗中的寓意,即意象的个性。如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

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当中的“柳”就是一种个性,它代表的不是“惜别怀远”,而是表现烂漫的春光。

【常见意象

一些物象由于自身某一特性,而成为人类的情感或品格的载体,从而形成具有特定寓意的常见意象。熟记这些意象,应从其特性入手,揣摩这一特性与寓意之间的关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一些常见意象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

杨柳 长亭 孤帆 驿路 浮云--------离别、游子

大风 长云 寒霜 飞雪 苦雨--------凄凉悲愁

梅花 翠竹 松柏幽兰菊花--------高洁隐逸

美人 神女 灵修------国君

杜鹃 磁针-----坚贞-羌笛 竹笛 羌管寒蛩 蟋蟀------思乡

青鸟 鸿雁 雁足尺素------音信、书信

白雪 玉壶 冰心--------高洁

1、柳:以折柳表惜别。柳因其缠绵柔长的特点而成为多情之物。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2、芳草:喻离恨。芳草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恰似离别的愁绪。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落花:花是美好的象征,如青春。落花,又恰在春末,落花便意味着年华老去、青春不再,兼有伤春、悲春之意。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梧桐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梧桐不耐寒冷,秋至而叶黄,秋深而叶落,且叶大如掌,易形成强烈的观感,令人易生悲秋之意。再者,雨滴梧桐(与雨打芭蕉类似),如泪滴纷坠,令人肠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5、菊:喻隐逸,高洁,脱俗。菊花笑傲风霜,且不愿其它花种同开,所以,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

(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雨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6、梅:坚强,不屈不挠,在逆境中抗争。不改变自己的气节。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7、猿猴:叫声哀伤,凄厉,引人伤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里是反其意而行之)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8、鸟:飞鸟可任意飞翔,象征自由。鸟声清脆明亮,又是春天的写照,或是幽静的反衬。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篇二:古代诗歌鉴赏之 人物形象 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人物形象〈教案〉

杨艳峰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的内涵

2、把握人物形象的常见类型

3、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例题引入

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全国卷ⅰ)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波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先分析一下诗歌中塑造的形象,再去做题

(1)答: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2)答: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二、概念解析

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的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对 “形象”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即指咏物诗的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三、鉴赏指导

(一)、具体要求: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二)、怎样把握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包括作品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作品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鉴赏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鉴赏角度——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

(三)答案构成:

1、什么形象;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义。

文段开头(也可是文末)要注意“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围绕这个论点具体分析其特征并概括形象的意义。注意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去重点,分散笔墨,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四)评分标准:

(五)例题分析:

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技巧点拨】分析诗歌形象要把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

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

(1)词后“沧州”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沧州时所写。诗人是否独享这一份清闲?胡贼未灭,功业未成,满怀报国热情的陆游却是请缨无路,有志难伸,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2)抓人物心理:“万里匹马”、“关河梦断”、“身老沧州”,抓人物神态:“泪空流”等词句理解全词。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匹马征万里,其飒爽英姿、卓荦不凡之气可见;“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2、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析】

(1)诗后附有“幽州台”的注释,这就暗示:诗人登临的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如今昭王不再,贤才无举,登临此地,作者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

(2)抓人物语言:“念”、“悠悠”,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

参考答案: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3、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提供以下参考答案,让学生评判得分

(同学a)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 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闲适孤傲的形象。(4分)

(同学b)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3分)(同学c)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3分)误例:

(同学d)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误例分析: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心来写,故判为0分。

(同学e)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好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误例分析:扩写语段的好例子,诗歌鉴赏的坏典型。判为0分。

四、现学现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9全国卷ⅱ)(8分)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土蕃军队七万多人。

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诗中描写了一位不畏艰难困苦,指挥将士们奋勇杀敌、豪情万丈的将军形象。前两句描绘的是秋初边关的清冷,也暗示了局势的紧张。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后两句写将军士部署战斗、指挥将士奋勇杀敌的场面,和对胜利的满怀信心。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报效祖国的决心和誓死杀敌的豪情壮志。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4分)夜晚,秋风、汉关、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秋初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4分)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决心,显赫必胜的信心。

五、常见艺术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六、智勇过关:

1、分析诗中“蓑笠翁”形象。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析】诗中描写了一位摆脱了世俗超然物外、清高孤傲的老者形象。初看是写雪景,大雪之中,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独钓寒江之上。描写了在寒冷的环境中,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忘掉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孤独,性格却显得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2、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观 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析】首联起得突兀,大有先声夺人的气势。颔联写发现猎物奋力追击的情形,生动而又逼真。颈联写猎罢归营,不着痕迹地表现了将军策马疾驰的风姿。尾联以“回看”一词写将军踌躇满志的神情。这首诗通过写一次狩猎活动,勾画出了一位将军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形象。

3、分析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江雪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篇三:《古代诗歌形象鉴赏》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形象鉴赏》教学设计

陶玉鑫

通联: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第一中学

邮编:553400 电话:*** 0858—5325741(办)

【课题名称】古代诗歌形象鉴赏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较高的文学素养与阅读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能力。

2、使学生能够触摸古代著名诗人的思想脉搏、探究我国他们的人生轨迹。

3、培养学生评价古代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养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复习中学时学过的写人叙事古诗词,并能运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2、采取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技巧,通过诗歌形象示例分析,结合一定的训练过程,以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

三、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所涉及的形象类题目。

2、培养学生正确感受、分析古诗词中各种形象的能力,能准确归纳、概括古代诗歌形象的特点,并运用相关知识正确解答形象类诗歌鉴赏题。

【教学重难点】

1、感受、理解、分析高考试题中古代诗词鉴赏题目所涉及的形象类别及意义。

2、培养学生较高的文学素养、评价古诗词形象的能力和积极健康的审美观,能够正确解答形象类诗歌鉴赏题。

【教学资源】

1、要求学生课前准备人教社(大纲版)高中语文第四、五册教材。

2、教师准备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包含音频、视频、幻灯等,并发放古代诗歌鉴赏的部分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描述】

一.导入新课(投影幻灯“中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唐诗”,并讲解)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诗词,从《诗经》、《楚辞》发轫,到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兴盛,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而宋词则是唐诗的变体和发展。唐代诗人灿若星河,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著名诗人;唐代诗歌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单是流传至今、收录在《全唐诗》中的作品,就有48000多首。词则是最早出现在唐、五代时期,成为“曲”、“杂曲”或“曲子词”,到宋代发展到高峰,形成“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风格流派,出现了陆游、苏轼、辛弃疾等“豪放派”著名词人和李清照、柳永、姜夔等“婉约派”著名词人,产生了数不胜数的著名词作。大家刚学过的《将进酒》和高二所学的《滕王阁序》,就是古代诗歌的优秀作品。

二、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⑴ 播放《将进酒》配乐朗诵录音,学生思考: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提示:豪迈狂放、洒脱纵情、愤懑不羁)

⑵学生浏览王勃诗《滕王阁序》,然后思考、讨论:

王勃的《滕王阁序》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提示:①相同点:两篇作品都塑造了形象鲜明、富有特色的抒情主人公形象。②不同点:《滕王阁序》是一篇熔对偶、声韵、事典、辞藻于一炉、又运散文之气于骈偶之中的古代骈文精品,它塑造的是诗人借以抒情的“物象”;而《将进酒》则是一首饱含深广忧愤和自我信念的悲而不伤、悲而能壮、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诗歌,它塑造的是诗人自我抒情写意的“人物形象”。)

三、深入探究,引入新知

1、在鉴赏古代诗歌时,如何把握以“人像”为主的诗歌和以“物象”为主的诗歌呢?请看下边诗词:

①《江雪》诗中的“蓑笠翁”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诗人刻画这一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②诗人在《山居秋暝》诗中描写了哪些自然景象?它们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理想?

2.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巡回点拨,最后由一个小组总结发言。

(提示:⑴a.“蓑笠翁”是一个孤傲、清高、决不屈服,与恶劣环境抗争的人物形象。b.诗人刻画这一形象,目的是赞美那种敢于与恶势力抗争、保持独立人格的情操,从而寄予自己孤独、超脱、自傲的复杂情感。⑵)a.《山居秋暝》描写了空山、新雨、明月、青松、清泉等自然景物,以及浣女喧竹、渔舟穿莲的百姓生活。b.这些景象构成了一幅清幽、明净、恬美的雨后傍晚秋景图。c.诗歌表现出诗人对安闲淳朴生活的向往。)

四、问题启发、合作探究

问题:语文高考卷中的诗歌形象鉴赏有何特点?可从哪些方面着手分析?(提问后投影幻灯片:《鉴赏形象要点》和《形象类诗歌鉴赏题题型》,学生再根据自身体验讨论、回答。)

1、鉴赏形象要点:形象,在诗歌中即意象,它是综合了诗人情感的“景、物、人”的总和:

⑴分类: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

⑵思路:先把握形象特征,次分析形象中的感情,再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形象类诗歌鉴赏题考题特点:

⑴纯形象题,如“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现了怎样的情景”,“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等;

⑵形象特点题,如“所见景色有什么特点”;

⑶形象鉴赏题,如“从不同角度描写了所见景物,请作简要赏析”。

五、给出示范、巩固提高

教师讲解复习资料上的2010年全国一卷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问题:⑴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⑵(略)

(参考答案:⑴a.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b.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六、归纳总结、收获提高

1、学生根据学习情况,讨论交流,教师再投影“解题分析”幻灯片

解题分析: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考生找准诗歌中所塑造的形象本身,再用几个简练准确的词语概括其特点,最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形象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的内在联系或说明其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意义。

2、课堂练习(投影幻灯片)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

瀑布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间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参考答案: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拒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的波涛。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3、课外作业: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题目:在这首诗中,作者描写的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提示:作者描写的对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参考文献】

《2011年高考语文核按钮》第122—142页 青于蓝考试研究室崇文书局20106月第一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第2版

二○一二年十月二十日

【作者简介】

学徐老》、《根据学校德育工作实际 开展班主任积极性研究》、《中学生不能养成嫉妒他人的习惯》等三十来篇教育教学论文,参编《2011年高考语文核按钮·考点各个击破》、《2012年高考语文核按钮·考点各个击破》(青于蓝考试研究室主编 崇文书局出版)、《2013年高考语文专题突破点点通》(武汉出版社2012年9月版),参与中国教育学会“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和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1教师重点个人课题研究(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子课题负责人),在全国和省市教育部门、教育科研学术单位主办的论文评比大赛中多次获奖,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征文大赛荣获一等奖多次。

篇四:第一节鉴赏古代诗歌形象教案

第一节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中形象的含义。

2、掌握诗歌中形象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诗歌中形象的鉴赏方法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

教学方式:形象含义、方法指导、习题巩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及讲授

课时安排:六课时

第一课时:人物形象,课后作业2、3 第二课时:作业讲评

第三课时:景物形象、课后作业1、4、7 第四课时:作业讲评

第五课时:事物形象、课后作业8、9、10 第六课时:作业讲评

第七课时:诗歌中传统意象、课后作业6、7 第八课时:作业讲评

第九课时:记诗歌意象、基础夯实练习

第十课时:作业讲评

第十一课时:习题课

(各类班级根据情况选择做题的数量)

第十二课时:习题课

备课人:康龙虎、尉聪然

第一课时 古代诗歌鉴赏之___ 诗歌的形象

一、考点解读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

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考查的主要内容有对画面内容的再现及其作用的把握、对意

象的把握及其寓意的感悟、对意象特征的把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等。

常见“形象”分类

形象是诗歌的基础,没有形象,诗歌就没有办法表情达意。感受、理解、分析形象,是

鉴赏诗歌的第一步。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其中人物形象又有

两种类别,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

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第一人称写

法。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第三人称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清高孤傲者的形象。这两种人物形象有时又是同一的,即诗中刻画

表现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寄托者,例如《江雪》这首诗就曲

折地反映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事物形象是指那些托物言

志诗中所吟咏的形象,例如于谦《石灰吟》诗中所咏叹的石灰。景物形象则是指各种诗

歌中描绘的生动形象的自然景象和人工景象,日月风云、湖光山色、田园桑麻、楼台城

郭等等。例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所描写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就是一幅清新、恬

静、纯朴的山村风景图。

二、方法突破

(一)、如何把握诗歌形象

鉴赏诗歌形象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感知形象。形象在诗歌中都是显性的,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了解诗中写了哪些具体形象(具象),有时还要了解这些具象

合起来是要表现一个什么形象,弄清它们的字面意义。第二,分析形象的特点。人物

形象自会有其性格品质特点,物象和景象也都会呈现出各自的特征,鉴赏诗歌时要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以便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第三,体会形象中寄寓的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中的形象,都是为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服务的,人物形象中

有诗人的褒贬倾向,物象和景象中更是往往寄托着诗人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借助诗

歌的形象,一步步深入到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它进行赏析评价,这才算是完成鉴赏工作。总之,鉴赏诗歌的形象,要兼及形象本身、形象特征和形象背后蕴含的诗

人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在鉴赏形象的方向和途径上才不会出现什么大的失误。

(二)、鉴赏诗歌形象题的考查角度及答题模式

角度1 分析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鉴赏要求

把握形象的特征,诗中如何体现,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典型例题1: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解答: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

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

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

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例二: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分析解答:全词塑造了一个身处江湖,未忘忧国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词中

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闲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

线。(如何展现?)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身老未忘忧国,暮年之志不

已的爱国精神及报国无门的感慨。(意义)

例三: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第一句是动

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少女的神态,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有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含羞、好奇、爱恋等)。

例四: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寒冷、寂静(或:冷峭)的环境。

⑵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例五: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

聪明(机灵),天真可爱; “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思路点拨 1.解题方法

(1)区分诗中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

(2)注意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来说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肖像,特别是细节描写,还有正面、侧面描写。(3)要结合作者对于人物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特点。(4)注意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

(5)对于诗人自身的分析要注意结合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要知人论世。2.答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相关诗句刻画人物形象的特征;

第二步,分析诗句之中如何体现,结合描写手法;

第三步,概括出形象的特征、社会意义或蕴涵的作者情感。练习题

1.(2010·福建,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答案】(1)踏(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3)a 【解析】(1)既然找出与诗题相呼应的字,就要把握诗题中可能有照应意义的词语。从诗题本身看,一个关键词是“访”,一个关键词是“隐”。与“访”相呼应的应该是动词,表现“访”的有关动作行为的,从诗句看,应该是“踏”;与“隐”相呼应的有“不出门”“无人迹”等。由此可断定答案应该是“踏”。

(2)隐者的形象主要是通过诗句对“隐者”的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表现出来的,写隐者独酌,既表现出隐者的避世生活,也表现出率真自然的性情。

(3)本题是在上一小题的基础上的一种拓展延伸,只要能明确原诗中所寄寓的“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就不难判定本题的答案。a句诗说的是陶渊明回归园田,怡情自然的脱俗情怀,语出其诗歌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一》。b句语出李白的《蜀道难》表现了蜀道奇险的状况,表达了不如早早归家的希望。c句语出杜甫的《登高》,抒发诗人内心无尽的“苦恨”。d句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人被贬往蛮荒之地,病卧浔阳,即使是暖春早晨鲜花绽放,即使是中秋夜晚明月当头,诗人无朋为伴,无友共赏,只好自斟自饮,借酒遣愁。景虽美人却孤,晨虽良意却闷,诗人以美景显哀情,借春江秋月将政治上失意、生活上潦倒、精神上郁闷的自我形象跃然纸上。

第三课时

角度2 分析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鉴赏要求

(1)“诗中赏画”——看画面的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

(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是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是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a.考查意象类

(2009·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侧重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首句写小桥流水,自是江南水乡特色;次句写绿岸浮萍,突出石湖的宁静清雅。

三、四句写景即为写人。全诗意境空灵而寄寓幽远,造语平实而格调自高,可谓别是一家。

答案 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并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

第二步,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意象;

第三步,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和效果。b.考查意境类

意境含义

意境是诗歌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诗歌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类考题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解读,对画面的理解以及对情感的把握,即“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统一”。(2009·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 城 早 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意境形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注意时间、地点、总体特征。分析本题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示作用。

答案 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答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二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不能空洞地用一句“抒发了作者的??感情”了事。

总结:景物形象;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

篇五: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了解人物形象的类型;

②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

能力目标:①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②学会解答鉴赏人物形象类题型。

情感目标:体会人物形象的情感,激发学生诵读诗歌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人物形象类题型如何规范解答

【教学方法】

引导法 自主探究法 讨论分析法等

【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处理,以期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吟诵着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可知诗仙之恃才放旷;吟诵着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可知诗圣之心忧百姓;吟诵着陶潜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知五柳之怡情田园。在诗歌的天空里,英雄、征人、游子、悲士、隐士、宫女、思妇??一个个鲜明的形象如群星闪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二、明确概念

人物形象:作品中描写的人物;诗人自我形象。

三、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分析描写技巧,抓住人物特点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通过分析周围环境、景物等的烘托作用来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军城早秋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四、高考链接·规范答题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参考答案:

塑造了一个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形象特征)

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具体分析)

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诗人对闲适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形象作用)

五、答题步骤归纳

1、总括: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概说特征、身份)

2、分析: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特征是如何表现出来的。(结合表达技巧)

3、评价: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六、随堂演练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做简要分析。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

县)。

参考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七、课堂小结

诗词人物形象的鉴赏并不玄虚,只要我们掌握规律,把握正确的方法,运用恰当的专业术语,按照答题三部曲,把答案完整规范地组织在一起,一定可以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

八、作业布置

阅读《出塞》,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出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形象课件(篇11)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自我新形象》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第五课《自我新期待》。该课是本单元的重点教学内容,由"日新又新我常新"、"发现自己的潜能"、"自我新形象"三框组成。《自我新形象》是在帮助学生全面、准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设计自己美好未来,是本单元的核心和落脚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确立人生方向,对自己提出新的期待,从而激发学习动力,为今后的成才成功奠定基础。

2、教材内容:本框有"我心中的理想形象"、"面对新期待" 、"未来新规划"三目组成。本框中首先发掘学生对自身理想形象的追求,澄清一些误区,激发学生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其次与学生一起探讨他人、国家、社会对自身的要求,以期使自己的理想能符合社会的需要;最后根据自身和社会实际引导学生为自己作出人生规划,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努力目标。

【课标衔接】

课程标准内容"成长中的我"中"认识自我"部分第六条:"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看待"明星",帮助学生走出偶像崇拜的误区,全面认识偶像,确立清晰的自我形象。

(2)了解他人、社会对自我的期待。

(3)懂得要从个人需要、社会需要出发,确立个人成长目标。

(4)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辨别是非、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引导学生发展地看自己,树立不断完善自我的信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阶段的生活。

【教学重点】 面对新期待

【教学难点】 我心中的理想形象:"我心中的偶像"

【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准备】

1. 查找自己喜欢的明星的相关资料。

2.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访问父母、老师、同学,了解他们对"我"有怎样的新期待,并填写。

3.展示未来十年最具潜力的十大职业的相关资料。你最希望自己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通过多种途径(包括访问、上网查资料等)了解这个职业的情况,说出喜欢这一职业的原因,并说说自己要从事这个行业还要从哪些方面努力。

【设计思路】

新课标要求关注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本节课通过交流展示、讨论、探究、宣誓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参与交流与合作,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与时间,形成一定体验,分享成功的快乐,给学生一片自由驰骋的天空。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成龙郑州行》深受影迷欢迎的片断,引入课题(设计意图:选取成龙郑州行片断,既体现了思想品德教学时代性的特征,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自然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我心中的理想形象

活动一:这里星光灿烂

(1)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明星人物的资料:彩页、宣传画主要作品背后的故事等、说出喜欢的原因

(2)选出几个典型人物,分析、讨论那些适合自己学习,哪些只适合欣赏,哪些应拒绝接受。

(3)教师引导:引导学生认识到除影视明星外,其他各行各业都有明星。喜欢明星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要学会理智对待明星。

(设计意图: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强调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此活动不仅使学生了解喜欢明星是正常的心理现象,明确对明星的喜欢是对新种潜在美好形象的转化;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明星的成功和受人注目,不仅因为其美丽的外表,更因为他们有高超的专业技能、执着的工作热情和高尚的人格,而且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从中受到教育。)

活动二:三人行必有我师

(1)讨论:明星的一切是否都值得学习吗?

(2)听故事:《杨丽娟的追星故事》思考:这样追星值吗?追星应该追求明星身上的什么?

(3)说说:我的新偶像应具备哪些特点。

(4)教师引导总结:"人无完人"偶像也不例外。我们应善于从不同明星身上学习不同的优点,不断完善自我。每个人都具有独特性,应避免盲目追星。

(设计意图: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通过讨论、讲故事,交谈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辨别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

活动三:身边的明星

(1)让学生寻找自己班上他所敬佩的同学。并说明他为什么值得学习?并说说对同学有什么期待。

(2)我也做明星:说说自己打算做哪方面的明星,准备怎样努力?

(设计意图:生活即教育,生活即学习。通过这样的活动,更能让学生明确向他人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给了学生一次相互评价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自然过度下文)

二、面对新期待

活动四:对我的期待

(1)课堂上交流、展示课前调查的"他们对我的期待"

(2)分析自己现阶段的表现与老师、家长、好朋友及社会的期待有什么样的差距?

(3)教师引导总结:每个人都期待自己有美好的未来,每个人的自我期待中都包含着对未来职业和生活的希冀。

(设计目的:通过"同伴期待的我"、"老师期待的我"和"家长期待的我",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存在还应考虑他人的需要,认识到基于多方考虑的自我期待才是真正需要的自我新形象)

活动五:这个职业我喜欢

(1)写一写:根据自己实际和个人收集的资料填写教材56页的内容

(2)评一评:组内与同学交流收集来的资料,评选出未来十年最具潜力的十大职业。

(3)辩一辩:甲:确立个人成长目标:只要从自身需要出发就行了。

乙:确立个人成长目标:只要从社会需要出发就行了

(4)讲一讲:20年后的我

(设计目的:通过以上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经验,提高了思辨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想象能力,更加清晰的认识到真正的自我新形象,既要符合个人的个性与潜能,又要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激发学习的动力)

三、未来新规划

(1)创设情境:翟志刚的成才道路(播放:名人访谈片段)

思考:翟志刚的成功对我们的成长有何启示?

(设计目的: 榜样本身就是教育,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引用翟志刚的事迹既体现思想品德课的鲜活性,又激发学生为祖国发奋学习的热情。)

活动六:我的初中生活规划:

(1)填写并交流教材57页:我初中阶段的成长目标;要达到目标我会这样做。

(2)四人一组讨论制定相应的监督措施,班内交流,形成班内共同监督措施,以督促计划的落实。

(3)全班同学针对制定的措施宣誓

(设计目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生活的主人。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初中阶段的形象进行设计、规划,并制定相关的监督措施。这样符合学生实际,便于学生实施,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为远大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师寄语】

初中阶段是是人生中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重在知识学习和品德培养。希望同学们把握好这一关键时期,学好知识,培养好品德,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为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祝同学们都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播放《真心英雄》结束全课。

形象课件(篇12)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学案

第一课时

1、明了诗歌的形象的内涵

2、归纳诗歌形象的规律

3、体察诗歌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形象的归纳和方法的解读 教学难点:

解题的思路与准确的表述。课时安排:4课时 明辨题型:

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2、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3、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4、如何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5、如何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第一课时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示例

阅读李白《独坐敬亭山》,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一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

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

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规范答题——三步骤)

步骤一:说特点—一句话概括诗中人物是个什么形象。

总体特征(两三个词)+身份(如思妇、游子、英雄、隐士、诗人等)

步骤二:析例句----结合具体诗句或重点词语分析形象的性格特点。融入表达技巧,通过翻译诗意,具体解说上一步的识别依据。

步骤三:名作用----形象在诗中的作用(主旨、思想感情),即作者通过()形象表达()感情。

答题模板:

诗歌描写了一个XX(特征)的XX(身份)形象。诗句用了XX手法写出了XX。作者通过XX形象表达了XX感情。

练习: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形象的特征)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的意义)示例

简析下面这首唐诗的人物形象。

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未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问题:诗中的锦里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锦里先生是一位头戴“乌角巾”的清寒隐士。虽有“园收芋粟”,境况却不富裕。家中的儿童习惯于笑语迎客,可见他虽耿介却不孤僻,是个安贫乐道之士。他家的庭院台阶上啄食的鸟雀,因平日无人惊扰,见人来也不惊飞,可见他平日生活的和谐、宁静。锦里行者居家在环境清幽的江村,很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客人来访,主人殷勤接待,客人尽日淹留,直至相送于月下,可见主人的诚恳和热情。

示例2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⑵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1)寒冷、寂静(或:冷峭)

(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示例3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

(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 “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示例4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问: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的?

苍茫的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时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出诗人的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诗人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自喻,表明了诗人为官清白,心地纯洁。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第二课时 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一、导入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2、描摹诗歌图景;

3、剖析作者思想。示例1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二、规范答题:三步骤

步骤一:找景物,组画面(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步骤二:析特点,设意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步骤三:表感情,明作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示例2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鉴赏提示: “杜鹃”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那“不如归去”的啼叫声总会引起游子思妇的无限感伤。故抓住这一意象,就抓住了这类诗歌的抒情类别。

理解景物诗的方法:

(一)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示例1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问题:试从一个或两个角度赏析这首诗。

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一二句是动景描写,三四句是静景描写。画面动静结合,色彩丰富鲜明,境界阔大,这样,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

(二)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示例2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 “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三)组合意象,探究内涵

注意粗知简炼的人和事,特别是参与人活动的情节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漫成一首 杜 甫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诗歌的情和景是水乳交融的。

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示例3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食。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问:“落叶满空山”的景象里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落叶满空山”,秋风萧瑟,落叶满山,杳无人迹,萧索而凄清的环境,诗人想到他的道士朋友修行的清苦,对朋友的深切的关怀;路径难辨,欲行无路,无以对朋友予以慰藉的惆怅;诗人自己在”清冷中无以遣怀的寂寞。“落叶满空山”的形象和这些情联系起来,便构成了情韵深长、耐人寻味的意境。

第三课时、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分析思路:

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诗歌的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烘托性意象,象征性意象,还有组合的意象等。意象之情感: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 古迹—怀旧

梅花—傲视

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比喻性意象: 读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问:这首诗用豆萁、豆子分别比喻什么?

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

烘托性意象: 读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问:精美的酒杯和美酒衬托什么

将士将畅饮时,战事告急。用美好的事物衬托战事的悲壮。

象征性意象:

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意象之情感 示例1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②题。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寒塘

赵 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问: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这就是要求对大雁的意象进行鉴赏)

答案: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使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示例2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由露重等景物描写可以推知写的是秋季季节。“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采用的是虚实结合(或比喻、象征)的表现手法,既写了蝉受到露水、风的摧残而无法高飞、无法高歌的处境,也表现了作者因为受到陷害而无法施展个人抱负(仕途不得志)、即使有口也难辩不白之冤(难以传达心声)的处境。

2、作者的“高洁”象蝉一样无人理解,那么你认为作者的“予心”是什么?

作者的“予心”是有满腹冤屈无处申诉,即使申诉也无人理解的愤慨,当然也包含着即使不被理解也绝不放弃自己追求的高洁情操。示例5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⑴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⑵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⑴“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义。‘片云’在空中飘荡,就象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 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⑵ ①同意第一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以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②同意第二种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孤月”“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医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第四课时、高考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

1、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就表现了李白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2、菊花

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被赋予了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3、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被寄寓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4、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所以松柏象征着坚贞和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5、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6、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7、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8、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9、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10、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后来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

11、梅子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12、竹

生命力,节操,贞节,气节,谦虚,虚怀若谷,清高。

13、长亭

送别之意。如: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4、浮云

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15、鸳鸯

指恩爱的夫妻,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16、丁香

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牛峤《感恩多》)„„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浓烈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示例1

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的理解,100字左右。(6分)

听张立本女吟

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①,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②,清歌一曲③月如霜。

注:①“危冠广袖”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的贵族女装。②砌竹,阶沿下的修竹,以钗击节是唐宋人歌吟的习惯。③清歌一曲,即吟歌一首。

示例: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雅幽静的意境(2分)。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清泠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峨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2分)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读者只要领会清雅幽静之境,便能走进女诗人超尘拔俗,淡雅清纯的内心世界。(2分)

示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菩萨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①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

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主要内容是描写弹奏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

②词里集中对什么做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是集中描写音乐。上阙由曲名写起,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出。二是集中描写弹筝女子,这里用的是特写镜头。“纤指”突出了 弹筝女孩年轻秀美的特征。下阕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而且运用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柱”。“春山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示例3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示例4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问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问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

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示例5

白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问题: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白鹭是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示例5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①、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______的特点 ②、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品质? ①、高洁、淡雅、朴素。

②、写出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示例6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点。

2、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①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特点。

②这首诗以“松”写人,用“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比喻人才虽出身卑微而终能成就大业,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示例7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

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示例8

阅读下面三首宋诗,完成后面的习题。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禾熟 孙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牛 王安石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至有千箱实。

这三首诗显示出“牛”各自不同的思想境界,请各用一句话阐明。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首:

“病牛”心有不平而无怨尤。

“老牛”在结了债之后的轻松与满足之中,追求平和与淡泊的生活情趣。“牛”朝暮耕耘全是为了人们的利益,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决不索取。鉴赏咏物诗时需注意下面两个方面:

①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②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

想象的课件15篇


栏目小编为大家精选的这篇“想象的课件”文章内容详实讲解清晰。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 学生反应可以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目标的调整和实现。仅供参考请大家仔细阅读!

想象的课件 篇1

教学目的:

1、观察图画和春天的美景,体验投入大自然的情趣。

2、根据图画和词语范例,学习把春天的景色写得较具体。

3、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教学重、难点:

1、仔细观察图画,较具体地写出画面内容。

2、准确运用积累的词汇。

教学准备:

1、有关春天的儿歌、图片等。

2、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春天大自然的景色。

1、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2、我们一起唱这支歌。

3、我们学了很多写春天的课文,大家一定非常喜欢春天吧,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作家,夸一夸这美丽的春天。

1、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书上的词语读一读?

2、观察景物:(1)图中画的是什么地方?这里有些什么景物?

(2)再仔细看看这些景物的颜色和形态,然后用书上的词语说一说,如果你能用上自己学到的词语就更棒了。

(3)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板书。

(2)再仔细看看它们的动作、表情怎样?

(3)想象一下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1、大家说得极好,老师忍不住也想说几句,瞧,我把想说的写下来了。

2、教师出示范文,有感情地朗读。

3、老师写得好不好?同学们肯定比老师写得更好,拿起笔来,把你们想说的写下来。

4、出示写话要求:

(1)接着总起句“春天真美丽”继续往下写。

(2)写出主要的动物和景物,注意突出春天的季节特点。

(3)语句通顺,尽量用上书上的词语,也可以用自己学到的词语。

(4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教学要求:

1、学会根据事物的特征填写恰当的词语。

2、读读背背有关描写春天景物的词语,积累语言。

3、参加简单的养植活动,培养观察事物的兴趣、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提高灵活运用词语的能力。

2、培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组织学生选择一种动物或植物进行养殖,并细心观察,作好记录。

播放《小燕子》的背景音乐,教师说故事并出示自己搜集的春景图。

1、春天这么美丽,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春天吗?那你们最喜欢春天的什么呢?为什么?学生观察图。

2、学生看图思考,学习小组进行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4、小朋友们说得棒极了,老师也好喜欢这美丽的春天,你们猜猜看,老师最喜欢春天的什么呢?

出示例句:我最喜欢桃花,因为--桃花红红。她对太阳说:“我是春天。”

同学们读读这句话,看看它有什么特点?

你们能学学老师的样子,也来夸夸你最喜欢的春天的景物吗?

出示句子:

1、老师有个百宝箱,谁来猜猜,里面都藏得有什么?(出示生字卡,指名读词语。)

2、小老师当得真好,你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学生相互读词语,读完后,说说自己理解的词语。

4、指名读,大概了解词语的意思。

5、学生练习自由背诵这些词语。

6、你能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吗?

7、除了书上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景物的词语?

1、春天不但美丽多彩,而且万物生长,你们知道哪些动物、植物是在春天出生、发芽的?

2、出示一盒蚕宝宝,并朗读蚕宝宝的成长日记。

3、多有趣啊,你们养了什么?

学生展示、介绍成长记录。

4、全班选优,看谁观察得最仔细,记录得最详细。

想象的课件 篇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进行正确的审题立意:

时下浮躁的娱乐行业流行一种所谓的“炒作”,方法无奇不有,花样迭出,这种情况让人想起了挪威著名小提琴家欧雷?布尔的故事。

年轻的他在欧洲巡回演出时好评如潮,但米兰著名评论家在报纸上写到:“他是一位未经正式训练的音乐家。如果他是一颗钻石的话,他还处于粗糙、未经雕琢的状态。”面对这种情况,年轻的欧雷至少有两种选择:一是置之不理,因为说他好的声音太多了;一是用时下流行的“炒作”,打官司。但是欧雷却选择了听取评论家的建议,并根据评论家的意见,苦心钻研技艺,面壁十年,终于在26岁时成为世界级著名小提琴家。

审题立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进行正确的审题立意:

有一年轻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去寻找宝物,最终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能散放香气,放在水里却沉到水底的植物,他想这肯定是宝物,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隔壁的木炭总是很快卖光,开始还能坚信自己的判断,可是最终改变了想法,把香木烧成木炭,结果很快一抢而空,他很高兴,回去告诉他父亲。父亲却老泪纵横。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

审题立意: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进行正确的 审题立意:

有一位邮差,长年奔波在乡村的道路上,日复一日地将忧伤悲喜送到村民的家中。从邮局到村庄的这条道路,十分荒凉,触目所及,唯有飞扬的尘土。这位邮差已经在这条路上奔波了近二十年,一想到自己还要在这条无花无树的路上踩着脚踏车度过他的人生时,他的心情就低落到了极点。

有一天当他经过一个花店时,心里一动,走进去买了一把野花的种子,从第二天开始,他把这些种子撒在了自己每天都要来往的路上。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他不断地撒下种子,没多久,荒凉的道路两旁,竟开起了许多美丽的小花;一年四季,季季繁花。

审题立意: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进行正确的审题立意:2012年安徽高考作文题:

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这事谁也没有放在心上,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的事件。有一次,一位客户来洽谈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条幅并驻足很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审题立意: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进行正确的审 题立意:

有一位年轻农民,第一次种植水稻,为了让他们长得茂盛,获得粮食大丰收,他就拼命地施肥。开始,水稻长势确实很好,但夏日的一次暴风雨后,这片长势良好的水稻全部倒伏,最后,非但没有能够增加产量,还差点颗粒无收。

审题立意:

【我的疑问】

【范文】

马不停蹄,人不止步

倘若你年纪轻轻,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在城市里闯出一番自己的小天地,你是否会选择毅然决然地放下这一切,回到家乡?(设问开头,在第2段巧妙引出材料)

几位年轻的营养师正是这般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承包下鱼池、农田,更是充分利用网络,推销产品。然而,他们甚至不满足于这般难能可贵的突破,还谋划着张罗“农家乐”。(“不满足”三字已隐约点出中心论点)

这不禁让我重新思考我们追逐的方向。当年轻的营养师们在城市里打拼下一份基业时,无疑是完成了他们最初的梦想。然而,这并不是他们的终点。带着在城里积累下的经验,财富和知识,他们杀回农村,又开拓了一番新的事业。这,仍然不是终点。(此段对材料进行分析。本文的观点不是架空的,而是从对材料的分析中得来的。)

对他们来说,成功意味着马不停蹄地奔向下一个目标,意味着永不止步。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如此。(承接上段,开始引申,第一个层次。)

不妨看看被黑格尔称作骑在马背上的世界灵魂拿破仑。在土伦之战一举成名后,赢得军阶的他在巴黎迎娶了自己美丽的新娘,巴黎的纸醉金迷并未留住他,新婚三天的他又踏上了新的征程。试想,在第一战便赢得天下威名的拿破仑是何等地春风得意马蹄疾。荣华富贵,锦衣玉食,香车美人唾手可得,对于出身没落贵族的他无疑是巨大的成功。然而,他选择了一路前行,永不止步,他的威名响彻了整个世界,直至今日仍余音不绝。不得不说,不断成功,永不止步才是他余威震于殊俗的真正原因。(结论句)(拿破仑的例子非常恰当,尤其关注这里的叙述,无一字不紧扣观点。此处的语言,化用诗句、活用课文名句、整散结合,相当灵活。)

营养师们通过产品的营养价值推销产品,这是在老本行里摸爬滚打,而请客人参观的计划却又是他们对自我的不断突破。(第二个层次,观点依然是由材料而来的。)

前柯达集团的总裁叶莺正是这样一位传奇的女性。从记者到外交官,再到跨国公司总裁。这些看似没有丝毫关联的职业却被她传奇般地一一诠释。在旁人为其感慨喝彩之时,在一次访问中,她道出了其中玄机。在每一种工作中,都能收获宝贵的经验和认识。而每一次全新的工作更是给自己不断突破和挑战。运用自己之前的收获,再收获新的经验,这才是人生中最大的成功。由此可见,在不止步的同时收获新的突破,更是我们需要追求的。(结论句)(依然关注对事例的叙述怎样扣分论点)

毕淑敏曾说,生活本身是个中性的存在。在生活这块白绢上,你是想画上寥寥数笔,还是浓墨重彩?答案已经明了。马不停蹄,永不止步,我们才能不断实现成功!(结尾以名人之语作结,再抛一个论据,同时又是主题的升华。)

职 业与事业

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职业,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事业。我们乘坐着各自独有的船在左岸与右岸穿梭,才得以见证那彼此辉映又截然不同的风景。

职业与事业的第一个岔路是为“生存”还是为“生活”。从事职业的人就好比城里的营养师,生活安定,事业有成,但仅仅是营养师而已。而追求事业的人就不一样了,他是为追寻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活着。新东方总裁俞敏洪,原来是北大的英语系教师,他不安于老师的职业,而是在创办新东方的事业上付出智慧、艰辛和精力,由此他获得了社会的认同,被誉称为“留学之父”。创业成为他的生活方式,获得了自身价值的实现。忙碌的职业与愉快的事业,你更想得到谁呢?

职业与事业的第二个岔路在于是为己还是为人。营养师生活富足,满足了一家的生活享受;而回乡创业的新型农民却不然,在承包的鱼池和农田中更多的乡人获得生活的来源,连城里的顾客也享受着新农村“田园牧歌”式风光。像成龙作为家喻户晓的演员,凭着他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演绎了精彩的艺术人生;作为公众人物,他对国家的情感和对社会的爱心影响着他人,在最需要的时候鼓舞着人们的信心,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图职业和谋事

业的人,你更崇敬谁呢?

当然了,职业与事业彼此相依相辅,职业是追求事业的基础,是创造事业的前提。营养师生活安定后,才有资本回乡承包鱼池、树林为乡民服务,才有可能在更高的平台上寻求发展。如同中国首善陈光标,他的“黄埔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发展好了,才有资本做慈善事业;慈善事业带给他的社会声誉极大地推动了他企业的发展,职业与事业在良性互动中前行。试想,如果陈光标只满足于自己的“职业”,或许他的企业仅仅维系生存而已,不可能成为而今经济效益、社会声誉双丰收的局面。

每一个淌过生命之河的人,都存在选择。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应该先夯实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先把“职业”做好,这是立身之本;当自己有能力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时,那些事业成功者就是榜样,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服务他人、回报社会,登上“事业”之舟,驶向自己向往的彼岸。

预习案

测试一:

审题方法:

(一)问题立意法(由果溯因):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为什么媳妇能挖走石头?

尝试、动手实践、不怕困难、改变心态。

(二)角度立意法:

爸爸:固守,不去尝试,畏惧困难。

爸爸这么回答:“你说那块石头?从你爷爷时代,就一直放到现在了,它的体积那么大,不知道要挖到到什么时候,没事无聊挖石头,不如走路小心一点。”爸爸回答说:“算了吧!那颗大石头很重的,可以搬走的话在我小时候就搬走了,哪会让它留到现在啊?”

儿子:只说不做,只想不做。

儿子问:“爸爸,那颗讨厌的石头,为什么不把它挖走?”过了几年,这颗大石头留到下一代,当时的儿子娶了媳妇,当了爸爸。

媳妇:尝试,不怕困难,改变心态,实践。

有一天媳妇气愤地说:“爸爸,菜园那颗大石头,我越看越不顺眼,改天请人搬走好了。”带着锄头和一桶水,早有心理准备,可能要挖一天吧,谁都没想到几分钟就把石头挖起来。

石头:喻困难障碍 。 巨大的外表

立意:

1、 勇于尝试 (成功源于实践)

2、解放思想,敢于创新(打破思维定势)

3、生活需要克服困难的勇气

4、改变心态,才能改变你的世界

5、放下(心理上的障碍和思想中的顽石)

题目:

1、不要被外表所蒙蔽 (莫让“外表”欺骗了你、看清本质)

2、实践出真知 3、从常规中突破4、心中的顽石5、勇于尝试6、学习应迎难而上7、不要让心受蒙蔽

8、搬走心中的顽石9、阻碍我们前进的那块顽石

想象的课件 篇3

一、基本思路

1.出发点

我先认真学习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重点研读了写作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及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然后,比较分析了第四、五、六单元的“引写”,一个是观察事物的特点,一个是观察景物的特点,再有一个就是想象。最后选定了“想象”是因为它更能反映新标准的特点,这是基于以下几点来考虑的:

第一,新标准的教学目的中提到,要“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而“想象”作为写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思维因素,显然比另外两者——观察——更能体现这一教学要求。思维呆滞、想象力贫乏的学生,写文章总是吃力的、枯燥乏味的;想象力丰富,语文基础较扎实的学生,则可能写出妙趣横生的文章。这是考虑到想象本身在思维及作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新标准也十分重视想象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其中写道:“运用联想或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还有,“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我们选择了想象这一具有一定难度的课题。

2.对本节课性质的认识

我们认为,这是一节作文课,是融入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作文课,也是一节片断作文课。

这是一节作文课,是学生运用文字进行表达的训练课,“写”应当是整个课程设计的核心,以发展学生写作能力为这节课的终极目标。

但是,鉴于想象的重要性,这节作文课又不同于其他作文课,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应当是贯穿全课的一条线索。新标准要求:“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那么,在这节课中,突出的就应当是借助于想象作文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丰富性、敏捷性、严密程度和创造程度。

通过对教材的研究,我们发现,教材设计的三条练习都不是通常所谓“大作文”的题目。或者说,要求学生运用想象去创作的部分,都不是很长,是片断作文的练习。我们认为,这是恰当的,是符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的。因此,我在这节作文课的设计中纳入了整个作文的全过程:作前、作中、作后的练习与指导,这样呈现出来的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了编者的意图。

3.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新标准要求:“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我们的一个指导原则就是,能交给学生的时间就交给学生,能让学生做的就让学生去做。在这节课中,学生写作、讨论、评点、修改的时间占整个学时的一半以上。

另外,新标准还要求:“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也力求做到这一点。

二、教学要求的定位

1.本课时在想象作文训练序列中的定位

无论是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还是想象作文的训练,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应当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智力的发展循序渐进的有计划、有序列的培养。这一节课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到想象作文,是一节起始课,因而,不能追求面广量大,否则会导致浮泛而不扎实,如蜻蜓点水,如浮光掠影,无所收效。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只选择一个题目,集中力量在这个题目的完成中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行培养,力求开口小而挖掘深,为以后继续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的定位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位于学习写想象作文,其中不仅有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是能力培养。因而,对“引写”的知识短文中的要点要求学生在预习中达到了解的层次即可,在课上也只提及要点,而不作全面的研读。

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定位于想象要合理和想象要有新意,学习难点定位于想象要有新意。这样的安排在配套的教参中有详尽的论述,这里不多说了。我们要强调的是采用“有新意”这样的措辞,而不采用创造性或创新精神这样的说法,是因为教学要求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不宜拔高学生的水平,对学生提过分的要求。课本上知识短文的提法是科学的,合理的,我认为作为教师要灵活运用好教材。

3.对于学生的定位

因为面对的是初一刚进校的学生,学生的社会阅历和知识面都有限,所以,我们选择了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拆闹钟这一则,让学生有话可写,不在选材上设置障碍,就可以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想象上来,也保证了写作的速度。选择练习一作为课外作业,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

三、教学结构的设计和学习目标的落实

教学内容的设计突出了写、议、评、改四个字,力求做到随着学生写作过程的发展,思维的训练也步步推进,在不同层次中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1.作前指导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想象作文的能力,而“想象”要做到合理于有新意,特别是要做到有新意,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有充分的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本课的设计是在写作之前让学生感知想象以及想象作文的基本要求,然后立即迅速的使学生切入到自主思维即作文中,以免适得其反,指导过多可能束缚住学生的思维。在这样的思路下,我在导语之中融入提出想象的要求,既是一个由读引入写的导入,一个想象能力的迁移过程,也是体会和明确想象的要求的重要的过程。在写作之前只对学生提出两点要求:一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注意想象的合理与有新意;一是对字数和时间的要求。就后者而言,标准上的要求是“45分钟能完成500字左右的习作”。我们发现,由于课本上设计的这个题目很贴合学生实际,有不少学生自己就拆过闹钟或类似的经验,他有话可写,所以事实上学生写起来还是很快的。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12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300字以内的想象片断作文。实际操作下来,这是可行的。

2.写作

写作的时间完全交给学生,教师不多说一句话。这段时间看似寂静,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活动都高度紧张的时刻,是决定这节课能否收到效果,收到多大效果的基础。

3.作后评点

先是学生的小组讨论。这段教学过程设计的用意有两点:其一,学生起初思维的活动是有层次之分的,写出来的作文是有高下之分的,而且,由于作前指导得较少,这个区别可能还很大。那么,通过这样的一个小组交流,学生自然心中有了比较,吸取了别人作文中想象的优点,从而缩小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为后来的全班点评做好铺垫。其二,我们原来的作文教学模式是单向的,学生写,教师改,然后又回到这个学生手中。这堂课中增加小组讨论样一个环节,就使得学生在一个民主合作的氛围中,形成多向的信息的交换,这对学生的思维的刺激是巨大的,学生的收获也是丰富的。 然后是比较评点,这是教学目标得以落实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力求做到安排好所评点的作文的层次:想象,合理的想象,有新意的想象。对于每一篇例文的评点都突出推究是否合理与有新意,做到重点突出,使学生学有收获。在评点中,也不搞老师的一言堂,先让学生说,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加以引申,力求学生的所得都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而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东西。

4.作文修改

学习效果的呈现主要在于修改。学生如果在评点中对于想象有所感悟,那么,在修改中将反映出来。应此,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修改自己的作文,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有所收获。在修改中,教师要发现范文,及时反馈给学生。

这就是我所做的教学设计,希望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想象的课件 篇4

l.教育学生要爱护益鸟。

2.能根据第二、三幅图展开想象,说几句话。

2.谁愿意来说说可爱的燕子?

3.边看投影边思考:讲了燕子的一件什么事?能用很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吗?

4.投影出示整个故事:小明赶走了小花猫,把一只从窝里掉下来的受伤的小燕子送回窝里的事。

二、学习第一幅图。

1.出示填空:小明家的屋檐下有一窝燕子。有一天,燕子妈妈( )。一只小燕子( )。啊!躺在地上的它好可怜呀,( )

2.试着自己说说。

3.个别交流。

4.同桌讲讲,评评同桌说的内容。

三、学习第二幅图。

1.这一切被谁看见了?它想干什么?

小花猫看见了,它跑过来想吃小燕子。

3.从哪里看出猫很想吃小燕子?

4.把第二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小花猫看见了,怎么想呢?于是怎么做呢?

四、学习第三幅图。

1.正在这时,被谁瞧见了?他是怎么做的呢?

2.小明是怎么做的?

3.出示句子:正在这时,小明看见了,他是怎么做的呢?而小花猫又怎样了呢?

4.同桌小朋友互说,开一组火车。

5.谁能完整地说说第二、第三幅图的图意。

小花猫看见了,怎么想呢?于是怎么做呢?

正在这时,小明看见了,他是怎么做的呢?而小花猫又怎样了呢?

7.做配音游戏。

五、学习第四幅图。

1.小燕子得救了,结果怎样了呢?

2.小明怎么做的?爸爸怎么做的?回到燕窝的小燕子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

3.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六、总结。

1.把“一只燕子”这个完整的故事说一说。

2.交流、评讲。

1. 写下来。

图1:屋檐下有一窝小燕子。一只小燕子不小心从窝里掉下来了。

图2:小燕子受伤了,躺在地上。一只小花猫想扑过去吃小燕子。

图3:正在这时候,小明跑了过来,把小花猫赶跑了,救出了小燕子。

图4:小明把小燕子交给爸爸,让爸爸把它放回窝里。小燕子又回到了妈妈身边。

想象的课件 篇5

一、教学目的

1.启发学生自由地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想象作文《未来的......》教学设计。

2.指导学生有序地、重点突出地、主次分明地说和写。

3.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启迪学生展开大胆、丰富、新奇的想象,并指导学生有序地、主次分明地说和写。

三、课前准备

1.课前学生绘制自己心目中《未来的......》构想图。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第二课时为写作及讲评)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谈话: (出示课件1后)小的时候,我就曾经幻想过,如果我能够像小鸟一样,有那样一对翅膀,那该多好啊!现在你们又有怎样的想象呢?(板书:想象)

2. 结合学生回答表扬“你的想象真大胆!”.“你的想象真丰富!”. “你的想象真新奇!” (教师板书:大胆.丰富.新奇)

3. 小结:希望同学们能把大胆.丰富.新奇的想象,在自己的作文中体现出来。(4分钟)

(二)本次作文指导经过。

1. 让我们乘上宇宙飞船,穿越时空隧道,去未来看一看吧!(出示课件2)(1分钟)

2. 我们还在去未来的路上,但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是一切创造之源。”(出示课件3)这节课让我们用想象创设一下未来吧!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未来的......(板书:未来的......)(出示课件4)(1分钟)

1. 读一下课题,你觉得可以写什么?进行讨论。(3分钟)

提示:人物、事物、军事、科技、农业、环境、体育等等,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想象作文《未来的......》教学设计》。

估计可能有的题目:《未来的我》、《未来的生日》、《未来的母校》、《未来的教师》、《未来的祖国》,以及《未来的地球》、《未来的汽车》、《未来的学校》。

明确: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随着科技发展,将来可能实现的设想或可能拥有的事物才可写。

2. 我们选好了要写的题目,那么怎么来写,具体写些什么呢?

3. 学习小组进行讨论,要求:

1) 先交流各自要写的题目,及主要内容。

2) 选择一题作重点讨论,理清写作思路。

3) 推选这一题来参与班级讨论。时间:6分钟。

4. 好,时间到。下面以《未来的学校》为例。请介绍一下你们小组讨论后打算怎么来写。把你心目中未来学校的样子说给我们听听。

5. 听后,很有想象力,未来的学校还应该是怎样的,有没有补充,或者你的想象比他们更丰富,想不想进行补充!

生答。(2分钟)

6. 学生自由地想象,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大胆设想以下方面:

真是太棒了,从大家发言中可以看出你们的思路是不是这样?课件

(1)未来学校将会建在哪儿?(2)未来学校学习的场所是怎样的?学生在这里怎样学习?

(3)来来学校运动场是怎样的?(4)未来学校还应该有哪些建筑和配套的设施?

与此你们还大胆设想了对——

(5)未来学校的教师有哪些要求

(6)未来学校会培养出怎样的学生?

这样把原来简单.粗造的设想,补充得十分的完善,这就是我们写作时,每一各学生力求做到的。(3分钟)

以上为例,每组选一题,讨论一下然后告诉大家。

7.下面再以抽到《未来的我》为例。介绍一下你们小组打算怎么来写。把你心目中未来我的样子说给我们听听。

8.听后,很有想象力,未来的我还应该是怎样的,有没有补充,或者你的想象比他们更有想象力!

9.学生自由地想象,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大胆设想以下方面:

(1)未来的我将会在哪儿工作?(2)未来的我是怎样工作的?

(3)来来的我有怎样的本领?(4)来来的我做了那些事收到了那些效果?

(5)你对未来的我有哪些要求?(6)未来的我还会学些什么?

(7)未来的我做了那些事受到别人的尊敬?(4分钟)

10. 讨论,交流:你觉得刚才俩位同学展开大胆、丰富、新奇的想象,经过我们客人地补充,介绍得怎么样?学生评说。(板书:介绍.有序.重点突出)

---------------------------

11.同学们根据自己确定的题目,以刚才俩位回答为依据,快速作文。时间12分钟。

12.抽3——6名学生读自己大胆.丰富.新奇的想象而写的作文。教师肯定,让学生补充还要丰富的想象。(4分钟)

想象的课件 篇6

1.导入:

续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古已有之。《红楼梦》后四十回相传是清代人高鹗所续,可算得上比较成功的续写,其实,自《红楼梦》传出之后,它的续书可谓数不胜数。今天,我们也来学习续写。

2.续写指导:

续写前要认真阅读一下原文的结尾,从中发现故事发展的几种可能,然后抓住一点进行想象续写下去。注意续写故事中人物的言行和性格要与原文中的一致,故事的发展和情节的设计合情合理。

范文:

当皇帝回宫之后

大典举行完毕,皇帝怒气冲冲地回了城堡。官员和老大臣紧跟着他。

“陛下生气了,我想我该做些什么。”老大臣皱着眉头想,“比如捉回那两个骗子。”

“陛下发怒了,我得改变他糟糕的心情。”官员想,“比如做世界上吃的布丁。”御厨做着布丁,很不解,皇帝明明有这么多值得别人羡慕的资本,有一心向国的臣民百姓,有形影不离的老大臣,有任他胡闹却毫无怨言的官员,却只因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对他人大吼大叫。

于是,在为皇帝呈上布丁时,御厨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但愚蠢的皇帝立刻拍案而起:“你竟然说我被骗了,你这傻瓜!”

御厨被关进了监牢,临走前他大叫道:“我们一定会因这昏君而亡!”但没有人应声。

皇帝切下一块布丁,说:“现在只有一套华丽的新衣能说服我!”老大臣忙把一边的骗子带了上来。

“陛下,我们的衣服不适合贵国,我们是去找世界上最棒的裁缝,不是逃跑呀!”骗子甲大叫。“他缝制的新衣华丽无双,无人能比。”骗子乙笑嘻嘻地说。

“什么?太好了!快把他请来!”皇帝脸上的愁云一扫而空,他高兴地跳了起来。“但代价比较大,不知皇帝陛下做不做这桩生意?”骗子试探着问道。“做!”皇帝不假思索地叫起来。官员大声X,老大臣极力劝说,但还是被皇帝斥退。

新衣很快制好了。这是一件多么华丽的皇室礼服啊!黄金做的领衬,钻石做的纽扣,“多么耀眼,多么精致!”皇帝情不自禁地叫道。“你们要什么回报?”皇帝掩饰着内心的兴奋说。“把领土与人民割让给邻国--我们的国家。”骗子奸笑着说道。

皇帝只是犹豫了一下,但立刻同意了--他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老大臣昏厥过去,官员想起了御厨的话,呆呆地说:“好像我们真的会因这昏君而亡啊。他真是个聪明的人。”

第二次大典上,皇帝扬着自以为精明的头颅走在街道上,却没有注意所有人都带着包裹准备离开。“为我欢呼吧!瞧,我做了一桩多么棒的生意。”皇帝说。

“见鬼去吧,你这个大傻瓜!你居然为了一件衣服出卖了我们!真是难以置信!”人们怒吼着。

所有人都离开了,向着邻国进发--统治那里的是一个精明、智慧的皇帝。走在最前面的是那两个骗子,他们毫不掩饰地讥讽着愚蠢的皇帝。

皇帝呆呆地立在那里,什么也说不出来,他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陛下,再见了。”老大臣和官员走在后面,向他道别。

这位皇帝终于恍然大悟:自己曾经多么幸福,却多么愚蠢,不懂得珍惜,最终失去了一切!

想象的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与技能:运用造型元素,描绘出线条流畅、平涂均匀的想象中的鲜花世界。

2、过程与方法:在欣赏中激发联想;在比较中感受小画家的创造性想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鲜花的形态美、色彩美、激发学生对生活美的追求。

教学重点:运用造型元素,大胆表现心中花的世界。

教学难点:能从花的形态、色彩特征进行创造性相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以花的趣闻引入新课。揭示课题:想象的鲜花。(1分钟)

二、讲授新课

1、欣赏各种鲜花的图片。

重点引导学生欣赏花的形态美和色彩美。(2分钟)

2、以音乐歌舞的形式让学生感受花的文化,激发学生联想。(师:刚才我们看到的花五彩缤纷,千姿百态,非常地美,大家能不能把花的美唱出来,表演出来呢?好!全体起立,想象自己是一朵鲜花,可以自由地表演花的形态,全班齐唱《娃哈哈》)(音乐伴唱)(2分钟)

3、小组讨论:想象中的鲜花世界是怎样的?(2分钟)

4、叫各组回答讨论的结果。(4分钟)

5、通过欣赏学生作品激发学生的联想。(采用“欣赏—自学—指导”模式,让学生欣赏同龄人的作品,并通过比较与体验,了解同龄人是如何表现想象中的鲜花,在这一基础上由学生选择借鉴大胆地探索适合自己的表现方法,层层深入,突破难点。)(5分钟)

6、教师示范绘画步骤。(1分钟)

(1)先画出写实的花;

(2)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

三、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18分钟)

作业要求:

1、基本要求:能表现花的形态及色彩特征并进行简单的想象。

2、较高要求:能自己想象创作的鲜花世界命题或写一句话。

3、个性探究:创造性地用材料、工具、描绘出独特、与众不同的想象中的鲜花。

四、作业展示,师生共评(3分钟)

1、作业展示,把学生作业贴到黑板上。

2、师生共评,提供评价要点:

(1)构思奇特,想象丰富。

(2)造型美观色彩鲜艳。

五、归纳总结,完美课堂(2分钟)

1、学生小结:我学会了什么?(体现教学重难点)

教师总结。表扬学生,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

想象的课件 篇8

设计理念:

童话以曲折动人的情节、拟人化的写法、优美生动的语言揭示了世间的真善美,深得少年儿童的喜爱。通过本组课文阅读教学,孩子们对童话特点有了较深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这次习作以读童话、说童话、写童话来安排教学流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童话能力,激发起他们的创作欲望。

教学目标:

1、通过读童话了解童话特点,提高欣赏童话的能力。

2、通过创编童话,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喜欢作文的兴趣。

3、在创作童话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童话的魅力,感受童话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教学重点:

了解童话的特点,学会编写童话。

教学难点:

1、展开丰富的想象。

2、通过童话故事说明一个道理。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

孩子们,你们喜欢听童话故事吗?你们都听过哪些童话故事啊?你们想不想自己来编童话故事呢?今天刘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创编童话故事好吗?

二、重温童话,了解童话的特点

师引导学生从本单元学过的童话中,说出童话的特点。

1、把物当作人来写。

2、丰富有趣的想象。

3、健康积极的意义。

三、看图,说童话,学会方法,编写童话。

1、出示课件:狐狸小兔

师:孩子们,你们看它们是谁?

2、你们知道狐狸和小兔有什么样的特点吗?指名学生说

3、现在我们有了故事的主人公。

我们要编写一个童话故事,除了主人公以外,还需要哪些要素呢?

引导说时间、地点、事情

4、那这两个动物,它们是怎么相遇的?它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孩子们可以开动脑筋,大胆想象。

指名说

5、小组讨论:如何设计一场有趣、惊险的故事情节呢?结果又如何呢?指名说

6、老师就以这两个主人公,编写了一篇童话故事,你们想不想听啊?

课件出示“狐狸和小兔”,学生边看,老师讲故事。

引导学生拟题。

7、听完了这个童话故事,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吧,要写好一篇童话故事,需要哪几个步骤?

选好主人公。

设想主人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

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④设计有趣的情节(对话、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⑤拟个题目。

四、学生编写童话

课件出示图

1、用所学的方法,自由编写童话。

2、小组内说说,你要编一个什么样的童话故事。

3、指名说一说。简单的三两句说说自己要编什么故事。

4、学生开始编写,老师指导。

5、点名读故事,点评。

想象的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联想和想象这两种思维活动的特点,培养自己的想象能力。

2.拓展自己的思维,学会写作时多角度、多方位立意。

3.运用联想和想象,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表达更生动

教学重难点

运用联想和想象,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表达更生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如果没有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这是联想集团的广告,这则广告发人深思。的.确,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联想和想象,我们的世界是多么枯燥乏味,今天,让我们进入联想和想象的世界。

二、请同学们阅读写作指导,交流学习心得,教师小结。

1.联想

(1)触类旁通,注意从事物的相关方面去联想。这种联想的特点是作者由对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发对跟它在时间或空间上相近或相关的其他事物的联想。

(2)逆向思维,朝着事物相反的方向去联想。这种联想的特点是作者由对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发与它在性质或特点上相对或相反的事物的联想。

(3)寻找特点,抓住事物相似的特点联想。这种联想的特点是作者由对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发对跟它在性质或形态上有某种相似点的事物的联想。

2.想象

(1)立足生活,巧妙编织。想象作文,作者可以上天入地、探奥搜奇;可以和草木交往,与鸟兽倾谈,可以历洪荒远古、访古人来者。

(2)合理组合,移花接木。这种想象也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拼凑在一起,形成新的人物形象,新的事情。

(3)大胆扩展,添枝加叶。所见所闻可能是简单、抽象或粗糙、模糊的,可借助

想象,使其变得清晰、细腻、生动、形象。

(4)借助梦幻,更富魅力。借助梦境或幻觉描绘出眼前并不存在的情景,以表达某种愿望或抒发某种情感。

第二课时

一、写作实践(一)

1.导语:

小时候的我们,也曾异想天开,你有过哪些奇特的想象?不管它多么荒诞不经,都曾在我们的头脑中缤纷灿烂过,今天,我们来进行故事接龙,讲一讲你头脑中那些奇异的想象。

2.学生讲故事。

注意事项:注意故事情节的连贯性、传承性。不管前一句话是多么的荒诞离奇,后一句话都要紧紧衔接前一句话的思路;努力发挥联想和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既要做到出人意料,又要符合内在的逻辑要求。

3.将自己的讲的故事写出来并修改。

范文:

那一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

丁零零……?电话响了,我马上去接:喂?找谁??过了好几秒,电话那头才回答?喂,小妹妹,有兴趣当我们外星人的导游吗?不过我们没有钱,你愿意当我们的免费导游吗?什么?外星人?世界上真的有外星人么?我居然能被外星人邀请当导游?我心里一阵狂喜!是去还是不去,我还不认识他们呢,会不会有危险?可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啊,这个机会我一定要好好把握!我想了一下,就回答说:我当然愿意,你们现在在哪里?我马上过去。?

不用那么急嘛,我们来你家楼下,现在快到了,你一会儿下来就行。?外星人答道。我换好衣服后,蹦蹦跳跳下了楼。我刚到楼下,就看到两个外星人,他们的头圆圆的,在头顶的中间有一条类似电线的东西,他们的牙齿白白的,至于身高嘛,比我矮一点点……

外星人高兴地跟我握了握手,就马上自我介绍了。男外星人说:我叫蓝柯,今年二十三岁,住在火星。我发现这里比火星凉快多了,真舒服。我笑了笑,说:你没有发现这里开了空调吗?蓝柯说:就算没开空调,也比我们那里凉快多了。

女外星人说:我……我叫蓝幽,是蓝柯的女儿,今年十一岁,不过我住在水星,因为我想体验独立生活的感觉。今天是爸爸把我接来地球旅游的。我说:呀!蓝幽,你跟我的年龄一样耶,好了,轮到我来自我介绍了……哎!我们都清楚,我们在来地球之前就了解过你了。我正要自我介绍,就被他们父女俩打断了。我只好说:好吧,那咱们出发吧!

我边走边对他们说:南山这里没什么值得欣赏的,如果可以去云南的话,会有很多好东西供我们欣赏,可惜我们没钱坐飞机去……蓝幽笑了笑,说:我有这个‘神奇门道’,有了它,你想去哪里都可以随时去哟!是吗?还有这个好工具?我今天可是开了眼界了。只见蓝幽从背包里掏出一个软金属圈,往地上一放,便自动充气成了一个飞船形状,我们刚一进去,它便自动合拢。我指明了方向,蓝幽轻轻一发动,无声无息地,只几分钟的工夫,我们就到了云南。游完昆明后,他们俩突然说:哎呀!时间不够了,这次就游到这儿,谢谢你啦!我们下次一定会继续请你当我们的导游的!我们现在得回去了!再见啦!

我刚想问他们要回哪儿去,他们就消失了,莫名其妙来的外星人一下子又莫名其妙地消失了!我急得大喊:?喂!你们不能这样不负责任啊!我怎么回去啊!?我一脚踹过去,真疼啊,原来是踹在床沿上!醒来,哪儿有外星人的影子啊,原来是南柯一梦!

二、写作实践(二)

1.导入:

续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古已有之。《红楼梦》后四十回相传是清代人高鹗所续,可算得上比较成功的续写,其实,自《红楼梦》传出之后,它的续书可谓数不胜数。今天,我们也来学习续写。

2.续写指导:

续写前要认真阅读一下原文的结尾,从中发现故事发展的几种可能,然后抓住一点进行想象续写下去。注意续写故事中人物的言行和性格要与原文中的一致,故事的发展和情节的设计合情合理。

范文:

当皇帝回宫之后

游行大典举行完毕,皇帝怒气冲冲地回了城堡。官员和老大臣紧跟着他。

陛下生气了,我想我该做些什么。老大臣皱着眉头想,比如捉回那两个骗子。

陛下发怒了,我得改变他糟糕的心情。官员想,比如做世界上最好吃的布丁。御厨做着布丁,很不解,皇帝明明有这么多值得别人羡慕的资本,有一心向国的臣民百姓,有形影不离的老大臣,有任他胡闹却毫无怨言的官员,却只因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对他人大吼大叫。

于是,在为皇帝呈上布丁时,御厨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但愚蠢的皇帝立刻拍案而起:?你竟然说我被骗了,你这傻瓜!

御厨被关进了监牢,临走前他大叫道:我们一定会因这昏君而亡!但没有人应声。

皇帝切下一块布丁,说:现在只有一套华丽的新衣能说服我!老大臣忙把一边的骗子带了上来。

陛下,我们的衣服不适合贵国,我们是去找世界上最棒的裁缝,不是逃跑呀!骗子甲大叫。?他缝制的新衣华丽无双,无人能比。骗子乙笑嘻嘻地说。

什么?太好了!快把他请来!皇帝脸上的愁云一扫而空,他高兴地跳了起来。但代价比较大,不知皇帝陛下做不做这桩生意??骗子试探着问道。做!皇帝不假思索地叫起来。官员大声抗议,老大臣极力劝说,但还是被皇帝斥退。

新衣很快制好了。这是一件多么华丽的皇室礼服啊!黄金做的领衬,钻石做的纽扣,多么耀眼,多么精致!皇帝情不自禁地叫道。你们要什么回报??皇帝掩饰着内心的兴奋说。把领土与人民割让给邻国——我们的国家。骗子奸笑着说道。

皇帝只是犹豫了一下,但立刻同意了——他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老大臣昏厥过去,官员想起了御厨的话,呆呆地说:好像我们真的会因这昏君而亡啊。他真是个聪明的人。

第二次游行大典上,皇帝扬着自以为精明的头颅走在街道上,却没有注意所有人都带着包裹准备离开。为我欢呼吧!瞧,我做了一桩多么棒的生意。皇帝说。

见鬼去吧,你这个大傻瓜!你居然为了一件衣服出卖了我们!真是难以置信!人们怒吼着。

所有人都离开了,向着邻国进发——统治那里的是一个精明、智慧的皇帝。走在最前面的是那两个骗子,他们毫不掩饰地讥讽着愚蠢的皇帝。

皇帝呆呆地立在那里,什么也说不出来,他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陛下,再见了。老大臣和官员走在后面,向他道别。

这位皇帝终于恍然大悟:自己曾经多么幸福,却多么愚蠢,不懂得珍惜,最终失去了一切!

三、写作实践(三)

1.导入:小时候的我们,总是盼望长大。十年之后,我在哪里?做着什么工作?请你大胆想象,描述一下十年后的生活吧。

2.交流指导:

(1)可以大胆想象十年后的?我?的相貌、心态、所从事的工作等等,所想象的内容符合你的性格发展逻辑。

(2)还要想象一下十年后的社会发展,这是你此时的生活背景。

(3)不要只顾想象,而不注意对具体事件的叙述。十年后的?我?要在一件或几件事中去突出性格特征,这样虽是想象作文,也能真实可信。

范文:

十年后的我

冬天的一天,放学了,我看见田径队的同学正在练习跑步,跑了两圈后,他们热得满头是汗,就像进了蒸笼一样,他们马上脱了上衣休息。过了十多分钟后,他们冻得像冰棍一样,又穿上衣服,继续练习。这时,我就想,十年后我要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

十年后,我成为了一名服装设计师,我设计出一种既漂亮,运动又方便,一年四季都会出现适宜的温度的衣服来。

衣服的外形与运动服很相似,也很朴素;但衣服里面可精致啦!衣服里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按钮,下面,就由我来介绍每个按钮的用途吧。

红色按钮是变换衣服颜色的按钮,一按这个按钮,它就可以变出你想要的颜色来,使你的心情舒服放松。橙色是变形按钮,它可以变出各种形状。如果大家去野营,忘记带被子了,一按变形按钮,它就会变成一张被子,让大家暖和、舒服地做一个香甜的美梦。黄色是温暖按钮。冷的时候可以变得更暖和,就不用加毛衣呀,加厚风衣呀,穿得胖乎乎的了。绿色是清爽按钮,运动的时候出汗就可以按这个按钮,就更凉快了,也不会得感冒了。青色是清洗按钮,如果在下雨天滑了一跤,衣服就会很脏,按清洗按钮呢,它就马上排去身上的污迹,衣服就像新的一样,可干净了呢!接下来是蓝色按钮,它是一个可以灭火的器具。如果身上着了火,按它一下,身上的火就会立刻被扑灭,火场的火也会随着它渐渐消失了。这可是一个十分棒的?随身灭火器?呀!最后,就是紫色的防水按钮,如果你不小心落到水里了,一按它,就会变出一个“隐形防水圈”,把你罩 在里面,还可以呼吸呢!它还会划到安全的地方去,让你回到陆地上。 你也许会问,这件衣服到底叫什么名字?哈哈,如果你还猜不出来的话,就由我来 告诉你吧!这件漂亮又多功能的衣服就叫做“多彩万能服”。如果人们拥有这件衣服, 我相信,他们的生活一定会变得更加多姿多彩的! 我回到现实,暗下决心,要努力学习,让梦想成真!

想象的课件 篇10

教学设想

学习虚构其实就是培养想像能力。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经常强调要写真人真事,真情实感。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许多写得好的作文常常是虚构之作,只是这些作品编得圆熟而已,说明写作往往离不开虚构,更离不开想像。因此,本节的作文训练以训练学生的想像为主。

教学目标

1、了解虚构的类型

2、通过虚构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步骤及设计

一、课前准备

学生自学本单元的知识短文,掌握以下内容:

1、什么是想像?想像有什么作用?

2、你在以往的写作过程中是否用到了想像?

二、感悟想像的特征

1、在写作中,常听一些同学叹息:“这些事,我与经历过;这一主题,我也想过,为什么他写得这么精彩,而我不行呢。”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艺术想像力。

三、总结

写作中必须借助想像。首先,借助想像填补生活。作者的生活面总是有限的,可是写文章却要求作者的知识是无限的。这个矛盾的解决就要靠丰富的想像。即使写亲身经历的事实,也不能没有想像,因为写文章不是对生活的完全照搬,对素材的取舍,情节的组合,人物活动的细节安排等等,都要作艺术性的处理,其中就包含着合理的想像。其次,借助想像构制文章。文章的构制是个复杂的思想活动过程,即使素材很丰富,也不是简单的拼接,其中有主题的提炼、素材的加工等等问题;此外还要考虑采用什么形式去表达。这种创造性思维中就包括想像。第三,借助想像使文章增色添彩。优美的意境、精辟的议论、跌宕的情节以及连珠的妙语、奇巧的比喻等等,都要凭借想像的驰骋。

四、写作练习

1、就目前一些学校学生负担过重,学生健康、正常的课余活动被挤掉的现象,为中央电视台《广而告之》节目拟一个1分钟的专题节目。结尾屏幕上显示的是“孩子们应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孩子们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描写的三个画面要和结尾屏幕显示的内容吻合。

要求:描写三个具体的镜头画面(总字数300字以上)

2、分别以“黑板”为题,展开联想想像,写出一方面对其表赞美,一方面对其表鄙薄的风格不同的两篇短文。

要求:

⑴ 每篇围绕一个中心写。

⑵ 咏物与抒情相结合。

⑶ 每篇200字左右。

想象的课件 篇11

1教学目标

1、立体造型的组合变化与汽车外观、内构统一的想象创作方法。

2、学生能够了解简单的汽车发展史,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学情分析

本课展示大量的现代的、概念的、未来的汽车图片,开拓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想象潜能,鼓励和肯定能够对未来汽车的大胆设想的学生,评价上可降低技法表现上的要求,提升学生的自信。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怎样设计一部未来的汽车。

教学难点是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及表达能力。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以视频导入新课,带出讨论话题,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片段,提问学生影片里的汽车,现实中有了吗?一般我们把这种车称作什么?引入课题——想象的汽车

活动2【讲授】和同学们讨论汽车发展的方向

汽车的诞生:1886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为其机动车申请了专利——这就是公认的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和现代的汽车对比,现代的汽车有什么特点、优势——请同学们讨论,说说自己的观点:

1、外观好看2、跑的快3、……

肯定学生的表达,再给主题——那未来的汽车又应该有什么特点、功能呢?我们应该往什么方向想象呢?

学生大胆设想,教师提示及记录:

1、安全的汽车:现在的汽车有什么安全措施?未来的可以如何……(学生设想)

(展示汽车的安全设备的图片)

2、节能、减排的汽车:汽车尾气的排放多了有什么后果?那你想未来的汽车如何环保…(请学生说说)

(展示不同的新能源汽车的图片)

3、新能源汽车:现在的汽车大部分是以燃油为能源,你想未来的汽车用什么能源最好呢……(学生讨论)

(展示不同的新能源汽车的图片)

4、功能奇特的汽车:你想汽车还有什么不同的功能更实用、更环保……呢?

活动3【活动】课堂练习

通过同学们提出的各种设想,如汽车的造型特点与功能,设计一部你喜欢的未来汽车,用简要的文字写出自己的构思。

活动4【练习】学生介绍其设计创想

1、学生上台讲评本组的优秀作品,肯定学生的创作新思维。

2、各小组互相评选最优秀设计方案及优秀团队。

活动5【活动】总结延伸。

想象的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学会文中的语言运用技巧,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之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会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作品,由浅入深领悟语言内在魅力。

学会文中的语言运用技巧,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领悟语言内在魅力。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演示法。

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著有童话故事《稻草人》。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2.生难字词

(1)字音

拘泥(jūnì)歌谣(yáo)契合(qì)

旷远(kuàng)海啸(xiào)苟安(gǒu)

(2)词义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契合】符合;合得来,意气相投。

【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怅然】形容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朗读本文时,要细细品味作者给我们展现的语言魅力,透过文字感受到作品的温度。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7):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8~13):以诗、文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要驱遣想象力才能透过文字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14):总结观点:必须驱遣想象力,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接受美感的经验的目的。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交流点拨】(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4)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2.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交流点拨】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交流点拨】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作者以文字为载体传达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并简要分析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交流点拨】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5.请你总结本文1~10段的论证思路。

【交流点拨】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第9段中为什么说“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交流点拨】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会。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关于驱遣阅读者内心的想象方面的论述,对我们学习语文非常具有借鉴意义,让我们也得到了很多启发。我们在以后的语文阅读中,要透过文字深入作品内部,体验阅读的快乐。

2.拓展延伸

你能在你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交流点拨】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句描述父亲攀爬月台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变得更生动。

3.布置作业

(1)本文是节选的一部分,原文还提到文艺鉴赏其他方面的内容,包括“要认真阅读”“训练语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等,课外找来读一读。

(2)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驱遣我们的想象

作者写文字传达所见所感想象文字读读者

五、课后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本文思路清晰,观点易于把握,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教学过文章思路进行延伸赏析之后,有助发挥我们的想象力来鉴赏文艺作品,延伸设计难度过大,还需要不断改善。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课下要积极沟通。

想象的课件 篇13

教师:昨天我们进行了想象大比拼,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想象的成果。先请同学们了解比拼的情况。

(用幻灯片展示习作的题目,学生浏览)

教师:浏览了题目,你们有怎样的感觉?

(学生发言)

教师:是啊,真该好好地欣赏自己。

(出示:“欣赏自己”)

教师:你想怎样欣赏自己的习作?

出示:“欣赏建议”:

1.朗读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地方。

2.把自己的精彩之处用简洁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3.你认为保持了自己习作的优点,画一颗星。你认为比过去有提高、有创新,画两颗星。

(学生自我欣赏)

教师:有的同学没有机会来展示,请你们去发现、去赏识他。

(四个人一小组交换浏览)

出示:“赏识建议”:

1.展示介绍他人习作中最精彩的地方。方式自由。

2.用简洁的词语把精彩点写在黑板上。请画上两颗星。

(导入:拜师求教)

教师:在习作的过程当中,你们有成功,可能也有困惑,比如,有的同学觉得自己的思路不是很开阔,有的觉得自己的表达不是很流畅,请你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拜师求教。

(出示:拜师求教)

(学生自愿组合,互相交流)

导语:你们还有什么愿望?

假设一:希望听老师的评价

(下发老师评语卡)

教师:如果你同意我的欣赏,你就站起来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想象的课件 篇14

教学内容:假如我是·····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2、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合作,学生能畅所欲言,言之

有物

3、作文语句通顺,段落分明,内容具体。

一、导入

1、在我们心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或愿望,有人说理想是一盏不熄的灯,能照亮夜行的路。我要说理想是一颗树种,有一天它会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我想我们同学心中一定会有美好的愿望。今天我们就共同畅谈一下你的理想和愿望。

2、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1页习作部分,看书中怎么说,提出了哪些要求?找一名学生读。

大家想想这次习作的题目是什么呢?要求是什么?

①出示题目

②出示习作要求

二、指导审题

1、这次作文是以“假如我是??”为题。这是半命题作文。作文时要根据自己的文章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而且题目中有两个关键字眼“假如”,则说明这是一篇想象的作文,“我”强调有假

设、如果的意思。以第一人称来写。“??”是自己某种美好愿望,那么,你的愿望是什么,就填什么。谁能补充好?学生说:假如我是老师、警察、校长??

2、同学们说得很好,写这样的想象作文,同学要驰骋自己的想象,大胆、勇敢、敢于想。

那想象的时候要注意:

①有意义,对社会,对别人有益处。如:你是市长为人民做好事。②想象合理。要从当前现实出发,有一定合理性。

③想象具体、不笼统。

3、下面我们就分小组畅谈自己的理想。学生说。

4、同学们刚才说得不错。不论在说或写的时候,开头,从现实入手,点明时间,地点及我的角色,从现实生活入手,主体部分展开想象,结尾回到现实,照应开头,点明中心。

总——分——总

5、读范文

假如我是神笔马良

假如我是神笔马良,我就会拿起神笔,把世界变得富裕而漂亮起来,让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我先来到农村的学校用我的神笔,画出一座二层小楼,让同学们在楼里,每天都高高兴兴的上课。

我又来到农民伯伯家,如果没有电视、电饭锅等日常生活用品的.话,我会把它们一一画出来,放在农民伯伯的家里,好让他样不

用上山砍柴,就成天吃上香甜可口的饭菜了。

我又来到种植蔬菜基地。再画出一个喷药的箱子和几盒农药,把药倒进箱子里,喷在蔬菜上,把虫子去掉,好让人们吃的放心,再卖一个好价钱。

我又来到了一个大沙漠,我要画出一棵棵小树苗,一辆喷水车,再挖出一个个坑,浇上水,让小树长大,为祖国填上一片绿色。如果,我真的是神笔马良的话,我会让这些成为现实。

三、学生习作,教师巡视辅导。

附板书:

假如我是??

教师科学家校长

神笔马良云花

色具体

从现实生活入手点明中心分)(总)展开想象回到现实时间、地点、角

想象的课件 篇15

一教学目标

1看到某一现象或听到某一议论,能迅速联想到与之相似或相反的事或道理

2受某一事物的触动,能迅速在头脑中编制相关的图景,场面或故事

3能围绕某一主题,把想到的或新编织的内容组成一篇具有较高水平的文章

二教学内容

我们知道,在生活和阅读中获得的东西通过深入思考,通过感悟才能成为作文的材料,那么,如何在作文中表现你对生活独特的主观感受呢?联想和想象就是两种主要手段。

什么是联想呢?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古时候一个商人在一次和家人吃午饭时,窗外忽然纷纷扬扬下起了雪。这么大的雪在南国还是少见的,孩子们都在瞪着眼睛往外看,商人乘机问:你们看这飘飘的雪花像什么?他的儿子说:撒盐空中。他的女儿说:柳絮因风起。这里他儿子把飘飘而落的雪花比作盐粒,女儿则把它比作柳絮,无论是盐还是柳絮,都是他们因眼前的雪花而想到的,这就是联想(投影仪出示联想定义: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有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或想到另一有关事的思维活动。)

那么,他女儿和儿子的联想哪一个更好些呢?(可组织学生讨论几分钟)相信许多同学都感觉到了,沉甸甸的盐粒除了形状和颜色与雪花相似之外,再无共同之处,他儿子的联想一般。而柳絮因风起则传神的描绘出了雪花轻柔飞旋之状,轻灵而美丽,女儿的联想独特深刻。所以说,联想人皆有之,但是深度,广度,层次很不一样,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力不同决定了这点,而当代著名作家秦牧曾说:联想的构成,在某一点上如同电路,有了电路,点才能通过,知识贫乏,线路就不能畅通了。这点又指出联想的另一要点:知识的积累。

很多同学写作文时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其实往往不是记忆仓库里没有材料,而是不能浮想连翩,不能有题目或材料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人,事物及其所含的道理,世上万事万物都有许许多多的联系点,关键是找到恰当的一点,接好电路。

讨论:你看到雪时,会联想到些什么呢?

那么什么又是想象呢?

(老师在黑板上画个圆)比如说这个圆,我把它看成是一轮满月,然后以满月为重点,在旁边用云彩,树梢,人作为陪衬(同时在圆旁边画上云彩,树梢,人),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我在把这个画面用文字描述出来,那就是一篇想象作文了。

请同学把老师画的图画用语言组织出来。

圆还可以想象成许多东西,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把院想象成另一物体,用笔画出来。

可参考情景:

圆是苹果,苹果落下,牛顿发现第一定律。

圆是足球,球门前特写,进求的精彩瞬间。

圆是气球,儿童在放飞理想。

圆是落日,下面是黄沙长河,长河落日圆。

这就是想象,就是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过去经验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成新的形象的过程。是表现你生活独特的主观感受的另一种重要的方法(投影仪出示想象定义)。

很多同学的作文只是罗列大而空的情节,只有表示抽象事物的词汇,无生动鲜明的形象,无丰富具体的细节,内容干瘪,文章缺少深度,语言缺少活力,探究起原因,许多是大家在观察和写作时没能充分的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其实,作文需要创造思维,创造思维的核心是想象力,不只是科幻式虚构故事的想象作文需要想象力,其他类型的作文也需要想象力的加如,写作中如能充分运用想象,有利于拓展写作思路,使我们看得更广远,更深,使平凡的事物神采飞扬,师普通的形象耐人寻味,使文章更富感染力,表现力。

练习:

根据下列两种情况,以歌声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或一个故事。

情景一:教堂囚犯歌声

情景二:广场女郎歌声

三年级数学课件十三篇


由于我们工作的严谨,我们时不时会需要用到一些文章,范文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三年级数学课件十三篇,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三年级数学课件【篇1】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创设一个运输蔬菜的情境,将口算除法的内容蕴含其中,十分自然地导出例1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的不同算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补充理解它们的算理,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

学情分析:

教学班级:三年级 班

教学时间:20xx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口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六、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七、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八、课的类型:新授课 练习

九、教学方法:观察法、交流法、讨论法、指导法、讲解法等

十、教学准备:小棒、口算卡片、小黑板等

十一、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60个小木棍。

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学生数,并口答。)

2、如果要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法。

4、如果不分小木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呢?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 6÷3=2

60÷3=20

5、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二)、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三)、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24÷3=8 240÷3=80

(四)、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30÷3= 360÷9= 420÷7=

(五)、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设计:

教科书第15页做一做1、2小题

十二、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1)、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60÷3=20(箱)

(2)、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600÷3=200(箱)

(3)、李阿姨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240÷3=80(箱)

十三、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使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掌握需进行两步运算的,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以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需进行两步运算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以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让学生理解两次比较中表示单位“1”的量是不同的,掌握需进行两步运算的,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以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解决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真精神,在这堂课上咱比一比看谁棒!

一、复习引入,唤醒旧知。

1。指出下面每组中的哪个量是单位“1”的量: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同学们喜欢吃青菜吗?那咱到农民伯伯的大棚里看一看,(课件出示情景图。)

(1)仔细默读这段情景。

(2)谁能大声读一遍。

2、你收集到了什么数学信息?(其中一半种各种萝卜,)谁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3、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数学问题?

4、导入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探究的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5、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表示题里的数学信息与问题?

6、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开始动手做。

7、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8、做完之后,想一想然后在组内交流:(1、)你是选择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的?

(2、)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分别以谁为单位“1”的量?

9、全班汇报: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自主探究,思辨交流。

1、讲解分享:大家讲的真好!小精灵也有自己的想法,你们愿意分享吗?我们来仔细的分享一下:

分析与解答分享:

五、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练习三16页的3、4题。

三年级数学课件【篇3】

一、总结算法。

下面各题你会选择合适的算法吗?

(1)小军每分钟大约走65米,他从家到学校大约要走8分钟。他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2)每套课桌椅坐2个人没学校新买来200套课桌椅,一共可以坐多少个人?

(3)阳光小学每个年级都有136人,全校6个年级共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小组内同学讨论,然后集体交流。交流时说出各题选择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第(1)题应选择估算。因为不需要求出准确结果,从题目可以看出问题是求大约多远,所以只知道大概的结果就可

以了,因此用估算,65×8≈560;第(2)题应选择口算,因为题目中的多位数是整百数,口算比较方便,

200×2=400;第(3)题应选择笔算,因为题目要求求出精确的结果,口算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就要进行笔算。

二、练一练。

1、口算下面各题。

20×4 70×3 12×3 120×4 3×6+5

200×4 600×8 21×4 320×3 4×8+7

500×2 1000×7 32×2 1100×6 8×8+6

做完后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用多位数中0前面的数和一位数相乘,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估算下面各题。

98×4 79×3 102×5 287×6

53×6 212×4 319×7 72×8

做完后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把多位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用这个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去乘一位数,就得出了估算的结果)

3、 笔算下面各题。

213×3 89×7 28×4 507×5

213×6 354×4 146×9 470×3

做完后说一说笔算的方法。

(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中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它的前一位进几)

三、课堂作业。

学校组织同学们去华山旅游,成人票每张125元,儿童票每张60元,有2位老师,9名学生,买票一共要用多少钱?

三年级数学课件【篇4】

一、教材分析:

《用连除解决问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六册《解决问题》中的例2和练习十三中的部分内容,前面的例1是用连乘解决问题,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学生在二年级已经认识了除法并理解了除法的意义,这为本课分析数量关系做好了孕伏,而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连除两步计算试题的掌握程度,则为本课的计算作好了铺垫。教材通过情境图60人表演团体操,平均分成两组,每组5个小圈,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来引导学生在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解决一个中间问题,从而学会用连除来解决问题,同时建立起解决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的模型,并能解释应用,也为后续学习解决问题打下基础。因为有了前面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经验,所以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其它方法来解决。

二、教学目标:

1、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难点:在解决问题中说清算理。

四、教学过程:

1、创境激趣:

多媒体播放运动会场景,听到了熟悉的音乐,你知道这是在干什么吗?(开运动会),上节课我们学了解决运动会中求队列人数的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团体操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继续创设运动会的场景,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突出了例1与例2的连续性,让学生感受知识间的联系。

2、自主探究:

(1).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只出示下面的图片)

(站成了2个大圈,每个大圈有5个小圈)教师根据学生所叙述的贴信息。

(2).你能依据这两条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①一共有多少个小圈?)

(3).现在老师再给你一条信息。(多媒体出示这场团体操有60人表演)。现在你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4).(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②③:多媒体课件上出示①②③,)

②每个大圈有多少人?③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5).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①一共有多少个小圈?

你会列式计算吗?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表示2个5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那也就是说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圈,必须要用到哪些信息?

(6).再来看看第二个问题:②每个大圈有多少人?

要求每个大圈有多少人?必须要用到的信息有哪些?

你会列式吗?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表示把60人平均分成2份,求其中的1份是多少)

[设计意图]把旧知的复习糅合到新课中,既省时,又让学生清晰感受到新旧知识间的区别。

(7).解决第三个问题,将每个小圈有多少人?板书到黑板上。

(8).那这个问题又该怎么解决呢?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试着做一做吗?

学生做完后,让最快完成的学生上台板书。

教师板书算理。

方法二:

⑴先求出共有多少个小圈:

25=10个

⑵再求出每个小圈的人数:

6010=6人

综合算式:

60(25)=6人

方法一:

⑴先求出每个大圈的人数:

602=30人

⑵再求出每个小圈的人数:

305=6人

综合算式:

(教学方法如下:)

方法一教学:

①让讲台上写完的学生讲一讲你是怎么做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②哪些同学与他的列式是一样的呢?谁再来说一说?

③教师板书算理。

方法二教学:

①让板书的学生先讲一讲每一步求的什么?

②你们听懂了没有啊?谁能像他这样再说说?

③教师板书算理。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地自主性,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列算式,自己说算理,并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了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

提醒说明:

①6010=6(人)60里面有6个10。所以6010=6(人)

②如果学生出现了6052=6人的算式,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学生说不出来。教师指出:这种算式虽然答案一样,但是我们不能说清每一步求的是什么,所以一般不列这种算式。

(9).教师小结:

同学们,请看打屏幕:刚才这位同学是这样解答的:60人站成了2个大圈,所以每个大圈就站602=30人,每个大圈里又有5个小圈,要求一个小圈有多少人,就用305=6人。

这个同学呢,是根据有2个大圈,每个大圈里又有5个小圈,一共就有52=10个小圈,再依据这10个小圈总共有60人,求出每个小圈就站6010=6人,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同学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回顾梳理解决问题的思路,进一步促进知识的内化,使学生明白解题思路的不同,才会出现不同的解题方法,让学生灵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10).学生自主解决教科书第99页的做一做(我会做)

①学生独立看图获取信息,教师指名说出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②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打开书本独立解决。

③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1至2名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巩固强化新知,教师半扶半放,让优生找出信息,再让所有学生自主的解答,并让学生说出解题的思路,在这里解决讲不出道理的算式,不予采纳,使学生明白必须要根据算理来列式。

3、交互反馈:

(1).我会说:(解决练习二十三的第10题。)

分析:平均每辆车每次运多少千克又是什么意思?有几辆车?现在要求1辆车1次运多少千克?怎么列式呢?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指明回答:

方法一:960042=1200(千克);

方法二:960024=1200(千克)。

老师这里有一种方法,你们认为这样列式合理吗?

方法三:9600(24)=1200(千克)

让学生分步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其他学生补充、评价。

(2).我会连(解决练习二十三的第14题。)

学生直接连线,注重说明连除算式的算理。除以2的2是什么意思,除以3的3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个问题是两步计算呢?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降低了部分题目的难度,练习体现多样化,注重学生讲清算理。

4、全课总结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回顾这几题,你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呢?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①仔细看图,完整地收集信息。特别注意隐藏的信息。

②要明确问题,确定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③根据每一步要求什么,选择相关的信息列式计算。

④最后写上单位名称和答。

(3).课堂作业:(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三的第15题。)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概况出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们明确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反思:

解读教材,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不是放在解题方法的多样化,也不是由分步算式到综合算式的过渡教学,而是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明白解决问题的思路。

新课标对于解决问题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知道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方法。我们解决问题的策略无非有两种,一种是从问题入手的分析法,一种是从信息入手的综合法。本节课,我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思路,关注了学生解题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关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以提高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很多学生往往只停留于会做不会说,或只是少数个别学生会说。所以,教师给了学生充分展示的舞台,让学生上台板书后,自己说出算理。让下面的学生仔细的倾听算理,教师通过一系列的追问:谁和他的方法是一样的啊?、谁听懂了他的方法啊?让多名学生叙述算理。这里教师并没有在第一个学生说出算理后就急切地板书出算理,而是多让几个人说后,才板书出来。这种教学的策略,促进学生的倾听和自我知识地完善。达到让其他学生逐步内化地目的。从而学生才能从一种解题方法发展到两种,三种。

不足之处:

1、教师在引导、帮助学生梳理两种算法的过程中,图文没有结合好,教师要充分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2、教师的教学过程是用的综合法解答的,梳理时可以用分析法来梳理,不仅让学生在今后的解决问题过程中,能更好地找到中间量提供基础。还让学生学会了用分析法或综合法来解决问题。

三年级数学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根据所学知识适时对学生进行保护动物和环境的教育。

2、引导学生用迁移的方法,利用旧知识,学会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3、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过程,培养他们能与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4、通过多种形式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看看你认识这些湿地野生动物吗?把你了解的情况给大家说一说。

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主题图。

学生自由回答。

师:湿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下面是关于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

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表格。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其他湿地野生动物。

师:这是关于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说一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汇报:

生1:知道了湿地动物主要可以分为三类:鸟类、爬行类、哺乳类。

生2:知道了其中鸟类最多有271种,爬行类122种,哺乳类最少,只有31种。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就与这些湿地野生动物的种类有关,有信心学好吗?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引导学生分析统计表,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新课教学奠定基础。】

二、探究体验新知

1、教学例1

师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师根据表中信息,该怎样列式计算呢?(指生列式)

生列式:271+122。

师:这两个数有点大,又不是整十整百的数,能口算吗?那我们该怎么办?

生:用竖式计算。

师:一起说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生尝试独立列竖式笔算,师巡视了解情况。

展示交流竖式计算的方法及结果,对表现好的学生表扬鼓励。

师: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与之前我们学习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吗?

生:跟我们一起学习过的笔算方法一样,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教学例2

师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271+31的竖式计算方法。重点说清十位上3+7=10,只要在十位下面写0,同时向百位进1。

师:想一想,271+903,该怎样计算呢?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你在计算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生:当百位上相加满十,我不知该怎么办了。想起“十位上满十,向百位上进一”,我觉得应该是百位上满十,向千位上进一。

师:说得很有道理,同学们,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能解决未知的问题,很好!

师:比较这三个竖式,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第一个加数都相同。

生:我发现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就有进位也有不进位。

师:观察的真仔细,也就是说,第二个加数变化,就会出现不进位和一次进位的情况。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连续进位的加法。(板书:三位数加三位数)

三、练习提升

1、我是小医生,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1)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共需要多少钱?

(2)你想买什么?要花多少钱?

(3)和同桌互相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总结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说一说在本节课中的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感受。

【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

271 271 271

+ 122 + 31 + 903

——— ———— ————

393 302 1174

【课外作业】

1、用竖式计算

126+242320+485 107+385 542+175

2、电饭锅358元,微波炉329元,台灯176元,电风扇385元,如果让你买两件商品,你会怎么买?算算价钱。

三年级数学课件【篇6】

练习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口算卡等。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课文联系一中的第1题。

教师运用口算卡片处事题目,要求学生直接回答算式计算结果。回答时,要求语言表达完整。

考虑题目数量不够,增加题目。

(1)20×20 30×50 12×30 40×7

(2)15×30 25×40 16×50 80×15

2、补充计算。

(1)28×24 (2)42×35

要求: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

选取部分学生板演;

提问算式意义。关注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理解计算中每一层的含义。

然后,教师进行小结。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表扬多种算法带来的新思维。

3、用竖式计算。

1 8 5 2 6 3

×2 3 ×4 1 ×4 2

要求:

1)学生独立完成,请3人上台板演;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3)教师讲评,及时纠正错误。

4)提问学生,计算过程的注意点。

二、专项练习

1、练习一的第2题。

“选数填空”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其目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学生自己先填写,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解决策略。

归纳出:把题中各数的0先暂时省略,再来进行选数填空,最后再补上0。

最后,汇报结果。全班进行订正。

2、练习一的第6题。

这是一道数学趣味题,同样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策略意识。

解决过程:

(1)首先,让学生明白题目的具体情境,懂得要解决什么问题。

(2)要求找到能打开开锁的钥匙,用连线与万宝箱连接。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老师:看谁用最简便的方法,最快找出来。

(4)汇报结果。

3、练习一的第7题。

这是一道判断题,同样引导学生不必计算,运用估算进行判断,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

策略:把因数进行取舍成整十数,然后把结果进行比较。如54×24=4526(错),想:把54看成60,24看成30,60×30=1800,正确结果应该小于1800。

三、巩固练习

课内外作业。

课文练习一的第3、4、5题,第8、9题。

第3题:主要是时与分的单位换算,这一问题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遇到,没有困难。

第4、5题,鼓励学生独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8题,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解决方法:一是先计算出苹果汁与橘子汁一共有多少箱,再算它们一共有多少瓶;二是先算出苹果汁与橘子汁分别有几瓶,再算出它们一共有多少瓶。这两种算法都可以,且不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

第9题,共有3个小问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启发学生想一想:今后碰到类似的要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解决。

2、小黑板的选用作业。

四、作业设计

“五星级”对应的练习。与“口算”对应的练习。

五、板书设计(略)

三年级数学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计算物体周长的方法。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倡算法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560+240= 410+190= 200+200= 240+410=

2、什么是周长?

3、谈话导入

笑笑家附近有一个风景优美的小公园,绿树丛中有凉亭,凉亭周围有环形小道,今天我们去哪里游玩好吗?(小黑板出示情境图,小道没有标明数据)

4、板书课题:游园

二、合作探究

1、观察图形:你看到了什么?

小组合作探讨,交流所看到的

2、想一想

(1)、要求这条环形小道有多长,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2)、要求这个图像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并展示汇报

3、标出每段路的长度,再看图,你看到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4、解决问题,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5、小组展示交流,说说自己的算法。

三、检测

1、课本P46“试一试”的求出下面图形的周长?

2、小组检查汇报完成情况

四、训练

1、课本P47第3题。 笑笑在动物园里沿着右面 这条路线走一周,她一共 走了多少米?

2、课本P47第4题,计算下面的周长

3、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三年级数学课件【篇8】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例8的教学内容《归一解决问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连乘、连除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更好的学习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情境图,画出数量关系,弄清数量间的关系,找到解题办法。因为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系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或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为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学会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能力。

2.经历用图形表征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能沟通图形与算式的联系,增强画图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对比辨析初步建立归一问题模型,增强比较归纳能力,感受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和模型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经历用图形表征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能沟通图形与算式的联系,增强画图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辨析,初步建立归一问题模型,增强比较、归纳能力,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模型的思想。

五、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法;答疑引导法;数形结合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一个面包4元,我要买8个面包,一共需要多少元?

2.先出示:我有56元钱能买几个水杯?

谁能算出来?为什么不能算出来?

预设:缺少一个条件。

再出示(一个水杯8元)

(二)创设情境

1.出示超市图片,引入情境

A:从图上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3个盘子18元,要买8个盘子)

B:你能把问题补充完整吗?

(买8个这样的盘子需要多少钱?)

C:抽学生把题目完整的说一遍。

2.课件出示题目:3个盘子18元,我要买8个这样的盘子,需要多少钱?

3.质疑:要买8个盘子,能直接算出来吗?

(三)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

1.独立尝试用画图等方式表示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这道题能一步解决吗?如果不能,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请写出算式。

3.完成后和小组成员交流你是怎么画图的,怎么列算式的。

【学情预设】

预设1:画的实物碗的示意图。

预设2:画圆圈图。

预设3:画线段图。

1.展示圆圈图。

师:你们能看懂他画的是什么意思吗?他的这幅图有没有把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表达完整呢?那你对他的图有没有建议。

师:那你能说一说他的算式是什么意思吗?

2.展示线段图

师:为什么每一段都画的同样长?你能在题中找到对应的话吗?

教师相机提问:18÷3=6(元)求的是什么?

提问:为什么要先求出一个盘子的价格呢?

学生:问题要求8个盘子的价格,所以必须先求出一个盘子的价格。

3.教师相机将学生的意图总结成板书。优化解题思路。

师:结合图示,怎样能表示清楚题目所要求的问题呢?

生:(板书)

18÷3=6(元)一个碗的价钱?着重提问!

6×8=48(元)求多个碗的价钱。

师:我们把一个碗的价钱也叫作“单价”,8个碗叫数量,最后算出的是“总价”。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列式方法?

预设:列综合算式来解答。

18÷3×8

=6×8

=48(元)

师:第一步先算的是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一个碗的价钱。这件事很重要!

师:分步计算和综合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共同总结:分步计算和综合算式虽然形式不一样,但是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4.(反归一)想一想:

18元可以买3个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

(1)学生自主解答。

(2)交流展示。

【学情预设】预设1:先求出一个碗的价格,再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分步列式)。

18÷3=6(元)

30÷6=5(个)

预设2:先算出一个碗多少钱,再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列综合算式)。

30÷(18÷3)

=30÷6

=5(个)

师:为什么18除以3要加小括号?(要先算一个碗多少钱,也就是先算18÷3,而18÷3在右边,所以要加小括号。)

对比一下这个问题与刚才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呢?

学情预设:

生1:相同点,第一步都是用除法求出每个碗的价钱。

生2:不同点,求总价要用乘法,求单位数量就要用除法

(四)拓展延伸

对比

1.课件展示对比两个问题的解法。

讨论提示:4人小组讨论。

A:仔细观察两题的解题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不同?

B:这两个问题都用了两步来计算,你觉得哪一步最关键?

2.学生汇报。学生边说,边课件出示。(2-3人说清楚即可)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种问题所用的解决方法的区别)

3.总结:这两个问题都用了两步来计算,你觉得哪一步最关键?(第一步,先算出1份是多少)

课件出示:这样的题关键是要先算出一份是多少。

预设:知道了3个碗是18元,但不知道一个碗的价格,都是要先算出一个碗的价格,才能计算后面的问题,这就是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问题。

预设:第一道题是在求“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也就是求8个6是多少?是求“总价”。而第二道题是在求“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也就是在求30里面有几个6?是求“数量”。但不管我们要解决 什么问题,都要先求出一个碗的价钱。

4.买6个碗需要多少钱?

生1:一个碗6元,6个碗36元。

生2:3个碗可以看成“一份”,6个碗就是有这样的2份!所以18+18=36元。

预设:着重点出“1”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一些。

(1)一个碗6元,买9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2)一个碗6元,买10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3)一个碗6元,买20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4)一个碗6元,买100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预设:无论条件如何改变,只要我们知道了“一个碗多少钱”,我们就可以求出9个、10个、20个、100个……甚至更多个碗需要多少钱?(知道了“1”,就能知道更“多”)

(买到的碗越多,总价越多,但不变的是什么?单价、一个碗的价钱)

(五)检测达标

1.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小林读一本故事书,3天读了24页。

(1)照这样的速度,7天可以读多少页?

(2)照这样的速度,全书64页,几天可以读完?

2.分别抽4名学生上台投影汇报自己的做法。其它同学做裁判。

(1)和(2)哪个题最好算?为什么?

(六)总结全课

1.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这样的题关键是要先算出一份是多少,接着,如果让我们算几个几是多少就用乘法,如果让我们算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就用除法计算。

2.把一个、一条,一天看做一份,就是先求先求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像这些问题就是我们数学上常说的归一问题。(板书:归一问题)

三年级数学课件【篇9】

学习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指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的条件下,会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

1、能在不同的位置认识方向,体会中心点变了,但东南西北是不变的。

2、东南西北按顺时针方向转。

教具准备:课件、方向牌、练习纸

学习过程:

一、游戏活动,导入新课

1、活动:我们先来活动一下,大家一起来

向前点点头,向后指一指,向左弯弯腰,向右拍拍手

在刚才的活动中用到那些方向词?(前后左右)

请2人一起面对面做游戏

老师同样这么说,为什么他们做的不一样?(朝向不一样)小结:看来单单用前后左右来表示方向,还不够清楚。我们还要学习新的有关方向的知识。

2、生活中还有那些表示方向的词?(揭题,板书课题:东南西北)

对于东南西北,你们已经知道哪些?大家已知道这么多,你们真爱学习,知识真丰富。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怎样辨认东南西北。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复习旧知前后左右,产生矛盾,从而产生学习新知东南西北的必要性。

二、联系生活,自主探索

1、学习辨认方向

你们知道早晨太阳从什么方向升起的?

还有3个方向呢?看来有点难,请电脑博士帮帮忙吧。

出示儿歌: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齐读,确定其余三个方向)

学生一起面向太阳(面向东)站立,边指边说。

2、通过活动,巩固方向

活动一:指一指

现在我们已经初步辨认东南西北,接着老师报方向,你们能迅速地指出来吗?

现在你们发现什么?(东和西相对,南和北相对,板书)这是辨认方向的好方法

练一练:咱们来一道填空题

我的前面是东,我的后面是( ),我的右面是西,我的左面是( )。

我的左面是北,我的右面是( ),我的后面是南,我的前面是( )。

活动二:转一转

现在老师再报出个方向。你们能根快地面向着这个方向吗?

面向东,面向南,面向西,面向北,(再来一次)

在这个活动中你发现什么?(顺时针转,板书)

这是辨认方向的又一个好方法。

只要告诉我们一个方向,就能按照顺时针转的方法辨别其余三个方向

练一练:我的前面是西,大家用顺时针转的方法,指出其余三个方向。我的前面是南呢?

活动三:写一写

发现了这么多的辨认方向的好方法,真不错。现在老师要求两人合作完成。

要求是:一人,先东南西北选一个方向站好,再说说其余方向。还有一人记录。汇报:你是怎么想的?

现在你们又发现什么?(小结:人的朝向是可以变的,但方向是不变的)

活动四:猜一猜

蒙住一同学的眼晴转几圈,然后大家告诉他前面是什么方向,再让他猜出其余方向,大家当裁判。

再让他当小老师出题考考大家,好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出发,通过辨认,游戏,合作,交流等等教学方法,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使整节课围绕着生活化,情境化,游戏化来进行学习。体现了“让学生学习生活化的数学”的理念,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问: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 )面。教学楼在操场的( )面,大门在操场的( )面。完成做一做。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3、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讨论:你怎样记住登封市的东西南北方向? 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课件【篇10】

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 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获得成功的体

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应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谈话:我们班的小朋友每天都喝牛奶,今天我们一起到三年级看看他们的牛奶是怎么分配的,好吗?

挂图出示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教学例题。

(1)列算式。

提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并列出算式吗?

学生讨论并交流,根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注意每箱有12瓶

师::要知道10箱够不够,就是要算出有多少瓶。

列式

(2)探讨12X10的算法。

谈话:观察例题中的10箱牛奶是怎样摆放的,你能利用学过知识计算出10箱牛奶一共有多少瓶吗?

学生自由计算

2。教学“试——试”。

出示问题:如果搬下30箱,够分给多少个同学喝

你是怎样算的?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1)列式:12X30=——( )

(2)学生尝试口算,再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谈出自己的想法。

(3)在班内交流,得出最佳方案。

12X3=36 12X30=360

如果学生有不同意见,应给予鼓励,然后让他比较几种算法中最简便的方法是哪一种。

3、归纳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

提问:你认为两位数乘整十数怎样口算比较简便?(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位数乘整十数,可以先乘十位上的数,再在得到的数后边添写1个0。)

三、复习巩固,综合运用

l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相互交流,改正错误。

(3)分析每组题之间的联系,巩固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指名回答。

(2)讨论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先把两个十位上的数相乘,再在得到的数的后边添写2个0)。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1)一个学生拿卡片,其余学生抢答。

(2)同桌互相评价。

4、做“想想做做”第3、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算法和得数,并说一说题目中有哪三种数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P30—31页。

教学设想:

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会计算方法的需要,并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灵感。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2、在具体的情景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 谈话导人: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去思考解决,例如这小小的“喝”问题也不例外。

2、估算。

(1)谁能估算一下订一份牛奶一年大约需要多少元钱?(300元)

(2)你是怎样估算的?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明确问题:

有什么办法来说明白己估测的是否接近正确答案,或者与正确答案相差很远?(算一算) 。

怎样算呢?你们能自己动动脑解决这个问题吗?

2、尝试解决: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适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3、小组交流:

同学们所用的方法不完全一样,请大家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自己的算法。交流之前可以先整理一下自己已有的研究成果,想一想你准备讲哪几点,说哪几句话。 (4)用竖式计算。

请学生说说用前三种方法算的道理。

5、比较方法:

这个竖式同方法(3)比较有无联系?(实际上都 是分三步计算的,竖式是把三步计算写在一个式子里。)

6、选择方法:

这么多方法中,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计算呢? 为什么?自己选择一种方法算一算。

7、研究笔算方法。

指名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1) 第一步算的是什么?

(2) 第二步算的是什么

(3) 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怎样算的?

(4)这一结果和我们开始的估测差不多吗?

8、归纳提炼。

你能用自己的话再说说计算以上这题的方法吗?教师适时引导归纳笔算乘法的方法,并板书课题。

指出: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其实是把它分解为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来分别计算,然后把两个得数加起来。

9、完成“试一试”。

三、尝试应用,拓展深化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交流汇报。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错例,组织讨论,纠正错误。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做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各自观察题目,找到错误原因,在班内交流。

(2)各自算出正确答案。

4、做“想想做做”第4、5题。

(1)观察题目提供的场景。提问: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小朋友应付多少元?)

(2)学生独立计算解决问题。

(3)全班共同订正。提问: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你用到了哪些信息?哪个信息没有用?为什么不用?如果要用上这个信息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四、回顾总结,汇报收获

l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教学内容:

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练习课书 第32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3、巩固前面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关的计算技能。

教学过程:

一 口算

25×10 14×20 40×60 10×94

30×23 3×90 30×20 30×12

40×11 12+20 40×50 80×50

二 复习笔算

1 判断下面各题并改正。

24 32 59

×25 × 56 × 14

120 162 236

48 150 59

168 1662 726

要求学生说出错在什么地方?在改正。

2 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48×56 73×27 39×16

43×28 15×64 35×62

3填表。

(1)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填表。

(2)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填出“一共的支数”的,可以用每个的支数乘盒数得出,也可以看后面的盒数是5盒的几倍,后面相应的支数也应是60的几倍。从而渗透积的变化规律。

三 练习应用题

1 讨论第4题

(1) 先让学生观察图,知道了那些信息?

(2) 一共有多少千克? 怎样求?

(3)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

2讨论第5题

(1) 让学生观察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 一共住多少户?怎样求?要求用多种方法解答?并说出每步的意思?

教学内容: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教科书33—34页

教学设想: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同估算方法,并通过笔算得出精确结果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估算价值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方法的过程,能估算出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

2、在具体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同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出示例题,今天明明邀请我们去农场去参观,通过介绍你了解农场的有关那些情况,明明向我们提出了那些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二、探索方法

1、 谈话:估算以下明明一家一天可以挤奶多少千克?

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2、 全班讨论交流

引导评析:你觉得他的方法合理吗?

教师提问:29×42比800大,你是如何考虑的?为什么用这个“多”字。

29×42比1500大,你是如何考虑的?为什么用这个“少”字。

29×42接近1200,你是如何考虑的?为什么这么考虑?为什么用“左右”这两个字?

3、 计算验证:我们估算的对不对呢,请你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验证。

比较交流:比较笔算与估算的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4、 看书交流

5、 讲述:只要方法合理,都是可以的。

三、巩固深化

1、 完成想想做做的T2、3、题。

2、 完成想想做做的T5题。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想想做做的T4、5

三年级数学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大小的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观察、比较、拼摆、测量等建立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活动中,理解面积的含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规定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成功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具、学具准备:

图形卡纸、用来拼摆的小圆形、小正方形、小长方形、两张大小不一样的长方形白纸。

一、认识面积。

1、师:假如老师今天要在班里举行一个涂色比赛,看谁能在相同的时间内最快涂完一张纸?(出示:)你会选择哪一张纸来涂?(小的那张。)

师:为什么?(因为它小,能很快涂完,容易赢……)你们所说的大小指的是哪啊?(学生会指出是纸的面)

师:大家都认为这张纸的面大,这张纸的面小,要想很快涂完,应该选择面小的这张纸,是吗?(是)

2、师:这是这张纸的面,那其它物体的面又在哪里呢?如:数学书的封面、桌子的面,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

师:刚才我们摸的都是物体的表面。数学书的面和桌子的面比较,哪个面大哪个面小?(桌子面大,书的面小)

师:同学们这种通过观察直接比较出物体表面大小的方法叫观察法。再来比较一下数学书的封面和黑板面哪个大?

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3、出示4个封闭图形、1个不是封闭图形。

师:哪个图形和其他图形不一样?

师:那这些图形都是封闭图形。那么它们又有大小吗?(有)

师:(板书面积的定义)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西瓜表面的大小就是西瓜的面积;你能像老师一样再来说说其他物体的面积吗?(生说)

二、认识面积单位。

1、(教师出示3张彩纸,红色、黄色、蓝色)

师:小组里任选选择其中的两张彩纸,比比谁大谁小,要求:不能改变彩纸的形状。(小组活动)

(1、选红色和黄色:叠在一起,师可以顺势评价,在数学里叫重叠法。

2、选黄色和绿色: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用观察法。

3、选绿色和红色:重叠但还是比不出谁大谁小。)

师:到底谁大谁小?你来猜猜看。(生随意猜)

师:红色和黄色比,红色大;黄色和绿色比,绿色大;绿色和红色比,不知道谁大谁小?那怎么办呢?

2、师:我们用手里的数学学具来帮助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生活动并汇报)

师:有的用,有的用,你更支持哪一种摆法呢?

师:这些小正方形的面积就是这张纸的面积;这些小○的面积只能说大约是这张纸的面积。

3、(一个正方形由9个大正方形组成,另一个正方形由16个小正方形组成。)先不出示,让学生猜一猜。

师:哪个面积大?(生猜,然后出示图片)

师:为什么9格的图形比16格的要大?

师:在比较两个物体表面的面积的时候,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的单位。那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4、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你想不想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是多大?(先和老师找到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师:用你的尺量一量这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1厘米)

(板书: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师: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生找)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师:你想不想知道1平方分米是多大?

师: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板书)

用你的尺量量,验证一下。

师:你能不能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生一起比划)

师:用你手里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测量一下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是多少?

师:你觉得1平方米是边长多大的正方形?(1米)

师:你先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生比划)小组里的同学合作,伸开双臂比划一下1平方米。

5、感知1平方米的大小。

师:那1平方米又是多大呢?(出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

这就是1平方米的面积,大家猜猜,这里面能放几本数学书呢?来,验证一下。(学生出来放书示范)

三、巩固认知,应用新知。

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教室该用()作单位。橡皮该用()作单位。

笔盒该用()作单位。黑板该用()作单位。

四、课后小结。

师: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师:把你的收获带回家,找找生活中的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三年级数学课件【篇1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理解面积的意义。

2、经历“从线到面”的飞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初步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二、学习任务

1、能表述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面积单位。

三、检测工具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1)、一个纽扣的面积大约是1( )

(2)、一张邮票的面积大约是6( )

(3)、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大约是3( )

(4)、教室的面积是80()

(5)、课桌高7( )

2、下面三个图形中,哪个面积最大?哪个面积最小?(每个方框代表1平方厘米)

3、比一比,谁的眼睛亮!

课件出示小马虎写的一篇数学周记“放学回家后,我们一家三口坐在1平方分米的方桌旁吃饭,一不小心一粒沙子把我那颗约1平方米的大门牙磕掉了。顿时,鲜血直流,妈妈赶紧掏出4平方厘米的手帕,捂住嘴巴往医院跑去……”相信学了这节课,大家都能像小马虎一样写数学日记,并且帮小马虎找出其中的错误!

四、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1平方米的布。

学具:两生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绿色16×8红色12×10黄10×10),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学具。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导入新课

(1)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2)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面积的知识。(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

2、明确目标:

(1)、知道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面积单位。

3、预期效果:

生活中到处用到有关面积的知识,这儿有一篇小马虎的日记:“放学回家后,我们一家三口坐在1平方分米的方桌旁吃饭,一不小心一粒沙子把我那颗约1平方米的大门牙磕掉了。顿时,鲜血直流,妈妈赶紧掏出4平方厘米的手帕,捂住嘴巴往医院跑去……”。学了这节课你一定会知道小马虎有多马虎。

【以小马虎日记进行效果预期,既把学生带进了有趣的数学学习中,又激发了学生进一步认识的求知欲。同时,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二)民主导学

1、任务一:理解面积的意义

(1)任务呈现

A①.指一指、摸一摸: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的表面,比如黑板,大屏幕、课桌、练习本、课本、铅笔盒、橡皮等等。

②.比一比、说一说:用什么方法比较它们的大小?(随学生回答板书:观察法)

③.小结指出: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教学,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而把抽象的概念物化、具体化。】

B(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角)

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C用自己的话概括面积的概念,再打开课本71页读读,什么是面积?

(2)自主学习

学生独立根据教师出示的问题按要求自主学习,可以动手操作、动口交流。

(3)展示交流

教师随时引导、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引导学生逐步得出面积的意义。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教师创设了学生实践活动的时空,这里的动手操作活动有着多重作用:首先使学生体会到“封闭图形”的含义,同时感受到“只有封闭图形才能比较面积”,更为重要的是从中体会到了数学思想方法。】

2、任务二:认识面积单位

(1)任务呈现

A(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①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学具中红、黄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重叠法)

②又怎么比较学具中红、绿两个图形的大小,可以用学具中任意一种小图片在纸上摆摆看,还可以同桌合作探讨。(数格子法)

③通过上面活动,思考: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教师巧妙地设计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面积时,先让学生发现“观察”的方法,这个方法不行时,又发现“重叠、剪拼”的方法,而相近图形的比较以上方法都不行,这又引出了“数方格”的方法。这样让学生不断地产生矛盾、揭露矛盾、解决矛盾,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

B(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自学课本73-74页思考下面问题:

a、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b、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c、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d、从学具中找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拿它们比划橡皮、铅笔盒、课本表面的面积大小,怎么选择?

(2)自主学习

学生独立根据教师出示的问题逐个按要求自主学习。尤其合作探究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独立学习常用的面积单位。

(3)展示交流

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引导学生认识用统一大小的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并认识常用面积单位。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探究环节,教师大胆放手,将学生的自主实践和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有机结合,把学生推向了主体地位。在自学面积单位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并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去测量长方形、桌面及黑板的面积。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出示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

【将学生的学习时空延伸到了课外,呼应“预期效果”中对“小马虎日记”进行修改,有效引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体验成功的乐趣。】

2、效果反馈

课件出示结果,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统计检测情况,同学互助纠正。

3、反思总结

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自主回顾本节课知识要点:面积的意义和常用面积单位。

三年级数学课件【篇13】

1、正确地进行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

1、出示准备题,师根据学生的口算,逐题写出每题的得数。

20×312×4200×31200×42000×3120×42、提问:观察每组题,你发现了什么:

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添写几个0

3、怎样算比较简便:(学生交流口算方法)

小结学生的回答: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用第二个因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中0前面的数,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后面添写几个0。

1、出示情景图和例7。科技节到了,学校图书室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丛书,每套280元,请同学们算一算,一共要付出多少元

根据学生的分析回答,列出算式:280×3=?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尝试计算。师巡视。

师引导学生先估算,再在练习本上试做,做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

学生汇报,展示不同的算法,说出算理。

280×3=840(元)

第一种算法:

第二种算法:

1、生解释算法一:先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由于第一个乘数个位上是0,乘3后还得0,所以积的个位上也是0,这个0起占位作用。

2、生解释算法二:把280看成28个十乘3,先算28乘3,所以写竖式时把8和3对齐。得出的84表示84个十,这时再把第一个乘数末尾的0落下来,这个0起占位作用。

教师:刚才大家说出了这么多的算法,真是些善于思考的好孩子。大家的两种算法都很好,比较着两种方法,哪种更简便?

3、师小结:计算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先用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乘另一个因数,再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4、如果用第二种算法,笔算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列竖式时要怎样对齐?第二个因数要和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

(2)怎样相乘?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3)乘完后怎样写0?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1、做一做

420×6370×5130×9260×7

2、把乘得的积填在下面的空格里

3、王叔叔平均1小时能检测230个零件,他每天工作8小时,共能检测多少个零件

想象力课件九篇


相信“想象力课件”一定能够给读者带来独特的思考方式。教案和课件是老师必须精心准备的教学资源,所以老师们应该认真对待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制作出高质量的教案是教师工作的基本技能之一。希望您可以记住本网页的网址,以便下次访问!

想象力课件 篇1

研究显示,0~3岁是人一生中脑发育最快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发育的关键期,他们特别喜欢问为什么,也喜欢搞点小探索。而游戏恰恰能使孩子有机会发现物体的新特征,刺激想象,如果爸妈能和宝宝一起撒开了玩儿、玩出花样,其想象力、创造力就能在一个个生活变奏曲中得到提升啦!

1、百变纸盒

适合年龄:1岁以上

游戏人数:2人以上

你需要

把废弃的牛奶盒、饮料盒洗净晾干,也可以搜集鞋盒、纸巾盒、装小零食的盒子,以及各种大小不同的盒子、纸箱备用。

怎么玩

大大小小的盒子就是宝宝的砖和瓦,既能造房子、垒宝塔,也能搭建城堡。最初,妈妈做个示范,把盒子一个个摞起来,刺激小宝宝心动,吸引他有样学样参与进来,接着你们变换纸盒的位置,比如在大纸盒的四边,各摆上一个小纸盒,大纸箱成了桌子,小纸盒就变成了板凳;一次次地移动纸盒,建造出各种造型的纸盒塔、房屋,过不了多久,宝宝就能独立搭建出高楼大厦、别墅和城堡宫殿了。最后,你们一起给作品命名吧。

用一根绳子将纸盒串连起来,让宝宝牵着绳子走,小家伙当上了火车司机,一边开一边吆喝着:开火车喽!妈妈扮乘客,给宝贝助兴,问问他:下一站是哪儿呀,这车去不去动物园、海洋馆?

在一个干净完整的鞋盒内壁贴上宝宝喜欢的花纸,这就是漂亮的墙纸了,在鞋盒的底部铺上彩色纸,就有了地毯。然后把娃娃的小床、衣柜、梳妆台放进去,就给布娃娃安了一个新家。宝宝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时给娃娃家装修,常换常新。

能有哪些收获

纸盒和积木的功能有类似之处,能一物多玩,刺激宝贝的发散性思维,而优于积木的一点在于它没有图纸,给了宝宝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美妈提醒

宝宝的玩法可能出乎你的预料,而你的玩法也可能是孩子想不到的,玩的过程,就是你们相互学习、共同开发的过程,但更多的时候,要放手让孩子决定该怎么玩。

2、异想天开

适合年龄:2岁以上

游戏人数:2人以上

你需要

启发宝宝说出自己的感觉、倾听他的想法,顺着他的思路,和他一起异想天开。

怎么玩

这是一个你和宝宝做的流动游戏,走到哪儿想到哪儿、看到什么就从它说开去。比如见到一个皮球,妈妈宝宝就为自己的大脑开足马力,想想身边还有哪些东西是圆的、可以滚动的?望着树上的麻雀、鱼缸里的金鱼,一起说说什么会在天上飞、什么能在水里游?妈妈在纸上画出直线、曲线或横着放的8字,一起想想它们像什么?得到的答案可能是晾衣服的绳子、铅笔、大路、小河、驼峰、大雁、群山、拉开的弹簧,葫芦、眼镜、手拷、蝴蝶结回答多多益善。

如果有一天,宝贝说他想画蓝色的太阳、紫色的大树,红色的小草,告诉你那是因为:太阳躲在蓝色的云朵里,它也变成了蓝色;大树披上了彩霞、小草穿上了红色的衣服。听到这样的解释,马上停下手里的事,给宝贝准备好纸笔,让他尽情地画吧。

能有哪些收获

游戏中,宝宝的小思维出奇地活跃,新想法一个跟着一个地往外冒。如果爸妈关注到了他的发现创意,再适当给些点拨,相信小家伙的创想能力会得到井喷式的发展。

美妈提醒

想象力的培养重在过程而非结果。父母对孩子所有创想能力的积极回馈和热情回应,都是在鼓励他成为一个趋势的确定者,而不是一个跟随者。

3、手指偶

适合年龄:2岁以上

游戏人数:2人以上

你需要

用家里的旧手套自己制作,也可以购买专门的不同角色的手指偶,如果实在仓促,就直接画在手指上吧!

怎么玩

妈妈和宝宝分别把手指偶戴在自己的一个指头上,两个手指偶见面相互打招呼:你好,豆豆!你好,嘟嘟!接下来,就要展开你们的故事了。宝宝想扮演什么就扮演什么。如果一时想不好你们的剧情,不妨表演宝宝最喜欢的故事书中的一段情景,一边演一边编,真是其乐无穷呢!

能有哪些收获

在特定的情境中,妈妈宝宝形成了良性互动,使孩子说角色的话、想角色的事。虚构的特性给了孩子一个幻想的空间,同时也连着宝宝的真实生活,即现实与幻想合二为一了、孩子学会了假戏真做,其创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在此之中都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美妈提醒

妈妈最好以引导性、提问式的话语来回应孩子的角色语言,延续宝宝思考与想象的空间,使孩子的表现和妈妈的回应像乒乓球一样,一来一往地激荡孩子的思考。

4、树叶贴画

适合年龄:2岁以上

游戏人数:2人以上

你需要和宝宝一起搜集掉落的但完好的不同颜色、形状、纹理的树叶、花瓣,准备彩笔、白纸、胶水和剪刀就足够了。

怎么玩

和宝宝商量好贴什么,接下来就是一起挑选合适的叶子了。比如打算贴出一朵花,就用三四片小叶子当花瓣吧,直接用花瓣代替也不错;挑一片另外颜色的叶子,剪成圆形做花蕊,取2片大叶子充当花的叶子,再找一片大叶子剪成细细的花茎。大体的轮廓都出来后,可以用彩笔做一些简单的修饰!别忘了给作品起个好听的名字、写上日期收藏起来呦。

能有哪些收获

收集的过程中,宝宝就有机会了解有关叶子的知识,学会观察、学会审美,培养了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这个游戏也向宝宝传递一种生活之中处处皆美的观念,引导宝宝细心发现生活中的美。

美妈提醒

游戏时尽量利用叶子自身的颜色和形状,保持叶子的完整。最初作画时以妈妈为主,慢慢地多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减少示范,让他做主角。

5、捏出一个个惊喜

适合年龄:2岁以上

游戏人数:2人以上

你需要

准备一盒无毒的橡皮泥或胶泥,或者干脆用一小团面也能代替;一块光滑的木板或塑料板;一块擦手的湿布。

怎么玩

宝宝学着妈妈的样子,取一小块橡皮泥,在手心儿里团成一个球,就是一个小皮球了;把它拿在手里,拇指从上方转着一点点往下压,食指和中指扶在球的外端,球就变成了小碗;如果把球压扁,然后将外边微微上翘,它又变成了一个盘子妈妈给宝宝一些方法,而后放手发挥宝宝的想象,任由他捏出小锅、小勺、盘包饺子、做面条,或者捏星星、小花、小树

能有哪些收获

动手的过程也是动脑的过程,宝宝边捏边想,将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探索结合起来,想法会越来越多、手指越来越灵巧,内心也越来越自信。

美妈提醒

面对宝宝自由发挥的作品,妈妈可别吝惜夸奖呦,你的鼓励会让宝宝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做得更好。

6、过家家

适合年龄:2岁半以上

游戏人数:2人以上

你需要

一个玩具娃娃,过家家的一套家当:有燃气灶、冰箱、各类锅、微波炉、小刀、汉堡、水果等等,或者宝宝看病的一套物件:如玩具听诊器、温度计、注射器之类。当然,也可以用小树叶当青菜、雪糕棒做铲子、小药瓶当锅、废盖子做盘子、小纸团当鸡蛋,来代替游戏材料,抑或干脆玩虚拟。

怎么玩

宝宝先确定过家家的内容,然后分配角色,由孩子布置游戏环境。

过家家没有一定之规,妈妈随着宝宝的思路走,百分百地配合他,适当地给一些评价、赞赏或建议就OK了。比如,扮演爸爸的宝宝煎了鸡蛋,娃娃不吃,爸爸请妈妈品尝,你做出吃的样子,说一句:太棒了!而当宝宝端着空空如也的盘子吆喝着:您需要牛排吗?妈妈不妨问问:是黑椒的还是麻辣的?是全熟的还是半生的?以刺激宝宝的想象力。用这样的方式,宝宝还可以扮演小医生、小售货员、小司机、小警察。

能有哪些收获

在游戏中,孩子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模仿能力,回忆起平时生活中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情景,发挥性地运用到自己的角色中,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及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如果和小朋友一起玩,还会出现争执、面临协商,练习人际互动。

美妈提醒

平时,父母多带宝宝外出,开阔眼界,丰富生活内容,提供观察想象的场所和机会。孩子接受的信息越多,想象力和模仿力就越强,过家家的内容就越丰富。

美妈学一招

允许孩子制造麻烦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游戏称为创造想象的源泉。在游戏中,宝宝天马行空、敢想敢干,他们无知无畏的探索有时候会让大人哑口无言。然而,无论想法和做法多么荒唐,对宝宝的成长都是有价值的。

孩子天生是创造者,而最有创造力的孩子往往就是麻烦的制造者。他们的游戏,有时候是超越常规的。比如宝宝喜欢涂鸦,但不往纸上、本子上画,偏偏喜欢往墙上画,在他眼里,一条直线就是一条小溪、一条向上鼓起的曲线就是一座小山,画在墙上岂不是更有感觉?

水也是宝宝最好的游戏材料之一,孩子不仅喜欢把水从这个瓶子倒到那个碗里,还想研究除了人,什么物品也会喝水。于是,他把水倒在地板上、桌子上,还高高兴兴地告诉妈妈:那是洒水车洒的水;当他把水倒在床上时,终于有了满意的结果它把一大杯水都喝下去了。

孩子有不同于我们成人的视角,一件普通的东西,宝宝往往能发现它们特殊的功能,比如一个遥控器,在孩子眼里就是一部手机,对着它喂,喂,自言自语,说个不停;转眼间,遥控器又变成了话筒,对着它唱起了歌。把手电筒拆了,在筒管里塞进晴纶棉,棉花溢到筒外,举给妈妈:我给你做了一个冰淇淋蛋筒,你尝尝,好吃吗?

孩子的想象无限,创造无限。而父母所要做的,就是给宝贝更大的、自主的游戏空间。

想象力课件 篇2

激发幼儿想象力的教案:图形创想(原创) 活动目标:

1、能够准确地分清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        

2、可以利用各种形状卡片进行粘贴动物的活动。

活动准备:各种形状卡片,如:圆形、三角形、长方形等。

活动过程:1、复习形状。          2、出示自制图书《图形创想》请幼儿欣赏。          3、请幼儿尝试拼图。          4、将幼儿拼好的形象粘贴在塑料板子上,进行展示和交流。

中国儿童教育网致力于提供给广大幼儿教师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每天将会整理当天由我们的老师团队提供的参考教案和各种教育相关资源,让广大老师轻松备课。大家有任何问题和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谢谢大家的支持了,因为你们的支持我们将做得更好 o(∩_∩)o

想象力课件 篇3

活动目标:

1、 通过活动让孩子进一步感受上海旅游界的气氛。

2、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

活动准备:

收集旅游节花车巡游的资料、图片。

活动过程:

一、 讨论:

1、 旅游节的花车巡游时的花车是怎样的?

2、 与我们平时看见的车辆有什么不同?

二、 我们来做个花车设计师,设计一辆美丽的花车。

三、 讨论:可以设计怎样的花车?

四、 幼儿设计草图

1、 提示幼儿花车的设计不一定像我们平时见到的车辆。

2、 鼓励幼儿发挥想象设计不同的花车。

五、 讲评

我们是小小设计师:介绍自己设计的“花车”。

想象力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 通过尝味、说味、画味活动,启发幼儿发挥想象,大胆地运用语言及不同的线、形、色大胆构图表达自己的感受。

2、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

1、 各种味道的食品,如:奶塘、柠檬、苦瓜、辣味牛肉干、黄连、姜糖、穿心凉糖、话梅糖、酸梅糖、秀逗糖等等。

2、 活动室布置成演播厅场景。

3、 画纸、水彩笔、油画棒、水粉颜料、棉签等作画工具。

4、 作画时用的轻松的音乐磁带和游戏结束时用的激昂的音乐磁带各一盒。

教学过程:

一、幼儿进入演播厅,自由结伴分别入座红、黄、蓝队

师:小朋友们好!欢迎你们来到“猜一猜,画一画”节目的演播现场。我是主持人小樊姐姐,首先让我来介绍一下我们的来宾:这是红队,欢迎你们!这是黄队,欢迎你们!这是蓝队,欢迎你们!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幼儿:ye!)

二、尝尝味道,说说味道、猜猜味道

1、 师:今天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要请你们来猜味道,你们知道都有哪些味道吗?(幼儿回答)

“我这儿有一个百宝箱,里面就装着各种味道,现在我要请几位小朋友上来到百宝箱丽尝味道,等你尝好了味道就告诉大家你的感受,但是你不能直接说出你吃的是什么东西,是什么味道的,而是要告诉大家你的感受是什么样的,你会想到什么事情,猜对的小朋友所在的队就可以加上100分!

2、 教师启发性示范。

3、 幼儿进行游戏。

4、 教师小结各队得分情况。

下面我们就进行第二个环节“我画,我画,我画画画“

三、尝尝味道,想想味道,画画味道

1、 师“每个小朋友拿一个小纸包,打开细细品尝,然后合上眼睛慢慢体验是什么味道,再想想怎样用画来表达,用笔画出来。

2、 幼儿结合自己的感受画味道,教师巡回启发指导。

3、 启发幼儿抓住自己的感觉,大胆发挥想象,大胆落笔,创造性地表现自己所要表达的味道。

四、说味道

1、 把画按红黄蓝队贴在记分牌上。

2、 每位幼儿都上来介绍自己的画。

3、 幼儿互相观摩、交流、评价谁画的味道最生动最有趣。

师“现在每个人手上都有两颗爱心,一颗代表100分,你可以把爱心送给你认为画得最有趣的最好的画。“

4、 请嘉宾加分并点评。

五、在音乐声中结束

师:现在分数出来了,红队---分,黄队---分,蓝队---分,今天的冠军队是—队,让我们一起来祝贺他们。

把味道画出来真有趣,我们回家后再尝尝别的味道,然后再把它画出来,好吗?今天的节目就到这,谢谢大家的参加,再见!

课后延伸:

1、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的味道,并尝试用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2、 尝试着画其他感觉,如声音、冷、热等。

想象力课件 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儿歌”的方式画狮子,并能创造性的画出狮子的不同动态。

2、学习添画不同的情节背景。

3、激发创造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剪好的狮子头一个、椭圆形一个、狮子脚四只、尾巴一条,动态的狮子画若干。

2、幼儿用纸、记号笔、油画棒、彩笔、颜料、画纸等。

3、布置好的狮子王国。

4、大狮子的生活课件;狮子舞绣球的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

1、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想不想知道它是谁?我们一起把它请出来好不好?

教师边说儿歌边画:一间小房真正棒(头),两个烟囱两扇窗(耳朵、眼睛)。三角门前是池塘(鼻子、嘴巴),池塘里边鱼儿旺(胡须)。房子周围草儿长(毛),房后高山把风挡(身体),房前流水哗哗响(四肢)。咦?这是谁?(幼儿回答)对!原来它是—--狮子王。

2、小朋友你们看这只大狮子可爱不可爱呀?他有什么特点?你们见过大狮子吗?在什么地方见过?它们喜欢住在那里?喜欢吃什么?

3、播放大狮子的生活课件,请幼儿模仿大狮子的动作。告诉小朋友狮子是保护动物不能伤害它。

二、讲解示范

1、你们想不想和狮子王做好朋友?(想)刚才老师是边说儿歌边把狮子王变出来的,你们想不想也变一只狮子王?幼儿:想

2、幼儿和老师一起来念儿歌,教师再示范画狮子。

3、请几名幼儿拼摆各种狮子王的动态特征。

师:老师这里有狮子的头、身子、脚和尾巴,请小朋友上来放一放狮子会有哪些姿势?

4、播放狮子舞绣球课件,请幼儿欣赏。

三、幼儿作画

1、今天我们就要来画画大狮子。谁能告诉我,你的狮子会在什么地方,发生什么事呢?(狮子在散步、狮子在睡觉、狮子在唱歌、狮子在洗澡……)

2、教师提要求:

小朋友在你们画之前我们的狮子王还有几句话要老师转告你们:我可是森林里的百兽之王,你们可别把我画成了小病猫。我的本领可大了,小朋友们要画出我不同的本领哦。画完后别忘了给我涂上美丽的背景颜色。

3、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1)提醒幼儿尽量把狮子画的大一点。

(2)涂色时注意画面的整洁。

四、展示幼儿作品。

教师戴狮子王头饰:“我是狮子王,请小朋友为我拍好照片后放在狮子王国里。”

五、欣赏幼儿到狮子王国里互相欣赏作品,互相交流。

【活动延伸】

带幼儿去请xx班的小朋友来参观狮子王国,结束活动。

想象力课件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幼儿了解昆虫翅膀的对称特点。同时感受对称图案的美。

2、用艺术手段激发幼儿对昆虫的兴趣。

3、培养幼儿想象力,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幼儿观察了解昆虫翅膀的对称特点。

用艺术手段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操作材料第17页。蝴蝶、蜻蜓、七星瓢虫彩色图片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1、小朋友说一说你知道的会飞的昆虫有哪些?这几种昆虫用什么飞飞起来的?

2、这节活动课欣赏多彩的翅膀。板书课题:多彩的翅膀

二、基本环节

(一)看图操作

1、师:小朋友打开幼儿操作材料第17页。

2、师:仔细观察这三种昆虫图案怎么了?小朋友想知道它们的另一半在哪里吗?

3、幼:把17页的按虚线向红箭头方向折过去,拼成完整的昆虫图案。

4、师:这三种昆虫,每种昆虫都有两对翅膀,而且左右两边的翅膀都是对称的。绘画时候要特别注意左右要对称。

(二)昆虫特征

1、蝴蝶的特征。

2、蜻蜓的特征。幼儿动作表演同时朗诵儿歌。

3、七星瓢虫的特征。幼儿动作表演同时朗诵儿歌。

(三)绘画昆虫

1、先画头胸腹,触角。

2、再画两对翅膀。每对翅膀的左右要对称。

3、最后涂色,颜色鲜艳。

(四)展示作品

把小朋友的绘画作品贴在黑板上,共同欣赏。

(五)拓展延伸

昆虫利用自己多彩的翅膀,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小朋友假如你有一对翅膀你要做什么?

三、结束环节

王老师希望中1班的小朋友都能插上多彩的翅膀,飞向祖国的四面八方和世界各地。用集体舞蹈《蝴蝶飞》结束本次活动。

四、延伸环节

小朋友回家画一幅自己喜欢的昆虫。(画过的除外)

想象力课件 篇7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故事内容,知道关心有困难的同伴,感受帮助人的快乐。

2、激发幼儿想象力,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3、帮助幼儿理解词语:责怪。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

二、观察图片,通过看看、想想、猜猜、说说了解故事内容

1、(出示图1)现在小松鼠用大尾巴做什么啦?从哪里看出来的?小松鼠把大尾巴盖在身上当伞高兴吗,你怎么知道的?

师总结:小松鼠有一把伞,就是它的大尾巴。有一天,小松鼠在树林里玩忽然下起雨来,小松鼠赶紧竖起大尾巴盖在身上,高兴得向家里跑去。

2、(出示图2,遮住一部分)图上是谁?你怎么知道的?松鼠妈妈正为家人准备香喷喷的饭菜,这时小松鼠进来了,小朋友猜想一下,小松鼠会淋湿吗?(打开遮住部分)引导幼儿仔细观小松鼠,小松鼠淋湿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想一想,小松鼠有大尾巴当伞怎么还会淋湿呢?

现在老师小声说,小朋友大声说咱们一起把这幅图说一遍。师幼一起讲:松鼠妈妈正在为家人准备香喷喷的饭菜,这时小松鼠进来了全身都湿透了,鼻子、耳朵、尾巴上还直往下滴水珠。

3、猜想一下,松树妈妈看到小松鼠全身都淋湿了会怎么样?(出示图3)妈妈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妈妈为什么生气?学学妈妈生气的样子,谁愿意到前面来表演妈妈生气的样子?(为理解责怪打基础)妈妈生气了会怎样说?责怪是什么意思?谁愿意把这幅图说给小朋友听?师幼一起松树妈妈看了非常生气,就大声责怪小松鼠说:“你真是一只笨极了的”

4、(出示图4,遮住一部分)刚才妈妈还很生气小松鼠还很委屈,现在为什么笑了?(打开遮住部分)百灵鸟可能说了什么?

三、老师配乐讲故事,让幼儿知道小松鼠帮助幼困难的同伴

现在老师把小朋友们讲的连成一个非常好听的故事,名字叫

提问:小松鼠为什么全身都湿了?妈妈知道小松鼠帮助了有困难的小鸟还会责怪小松鼠吗?会怎样表扬小松鼠?你觉得小松鼠做的怎样?你想不想表扬一下小松鼠?怎样表扬它?

小松鼠听了小鸟的表扬,又听了妈妈的表扬,更重要的是我们小朋友也表扬了它,真是太高兴了。你愿意做像松鼠一样帮助别人的好孩子吗?

如果下雨时你的朋友没有带伞,你会怎么帮助他呢?

四、完整欣赏故事

好了,小朋友们平时要多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户外和小松鼠一起玩耍吧。

想象力课件 篇8

设计意图:

幼儿能感受到声音强弱、速度快慢,但由于幼儿天性活泼好动,对节奏和节拍的控制能力不足,往往造成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节奏不稳定、速度不统一等情况,因此我结合《指南》和五大领域中班音乐目标设计本节活动。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手指及肢体动作表现歌曲内容,感受和表现基本节奏型、帮助幼儿熟悉旋律乐感、节奏感、韵律感。鼓励幼儿自发大胆的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体验游戏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能用拍手等身体动作或可敲击的物品敲打节拍和基本节奏。

2.学习听辨音乐,较准确感受音乐节奏。

3.喜欢参加音乐游戏,体验与同伴互动带来的快乐。

教学准备:

音乐、图片若干、地垫若干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小游戏《下雨啦》,活跃气氛,增强幼儿注意力。

师:小雨、中雨、大雨、暴雨······,中雨、小雨,天晴啦!小朋友们休息一下吧!

二、图片展示与交流想象师:

1、现在请小朋友们欣赏一些图片,图片上的内容呀都会体现出一些手部动作,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吧!

2、图片上面是什么?依次说出图片上有个的"口令"。

3、呀!老师有张图片不见了,请女孩们帮忙 找一下,看看在没在你的垫子底下?哇!上面是什么?谁能模仿蝴蝶的动作?它的口令是"蝴蝶飞飞飞几下"

4、最后一张图片特别淘气,男孩子帮忙找下看看爬没爬到你的垫子底下。 蜘蛛是怎么爬的?口令"一只蜘蛛爬上来,咦!吓的浑身起疙瘩"。

三、乐曲欣赏与完整表演师:我们把5张图片上的指令和动作一起复习一下,记着要按顺序哦,开始:拍拍锤锤画叉叉,蝴蝶飞飞飞几下,一只蜘蛛爬上来,吓得浑身起疙瘩。

1、播放音乐,感受节奏 。

接下来我们听一段音乐,小朋友们可是试着拍手打节奏。

2、师幼跟随音乐的动作

四、大胆创想与实验

1、师:刚才我们小手的活动场地是地板,那么想一下在身体上还有哪里可以做为小手的活动场地呢?

幼:后背、大腿、脸······播放音乐进行实验

2、师:在我们的身边,你想用哪做为小手的活动场地呢?5个数后出发吧,5、4、3、2、1出发!

活动延伸:

在美工区里老师投放了毛根和瓶盖等材料,小朋友们来体验做一只可爱又调皮的小蜘蛛吧!

想象力课件 篇9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这段话充分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在教学中,如果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就能点燃学生的创造性火花,促其展开丰富的想象。我在教学《两只小狮子》一课时,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重要片断及故事的结尾让学生展开想象,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挖掘重点词语,发展想象能力

词语教学是低年级语文课的重点。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在充分理解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在讲到小树问懒狮子为什么不练功,懒狮子说不去吃那苦头时,我就引导学生结合勤狮子的表现,抓住苦头一词让学生想象:要成为一只勇猛的狮子,要吃哪些苦头会遇到什么困难这样,学生的思维很快就被调动起来,有的说他可能会蹭破皮,有的说他可能会让沙子迷着眼,有的说他可能会扭伤胳膊和腿,还有的说他会累得趴在地上起不来,等等。这样,通过一个词语的教学即可大大开阔学生的想象空间。

二、抓住重要片断,发展想象能力

抓好学生对课文的重要片段的理解,就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整篇课文内容,而且非常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如当讲到懒狮子想依靠爸爸妈妈生活而不练功时,我就启发学生想象懒狮子不练功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不在时,他捕捉不到猎物会饿死,有的说他会被老虎吃掉,还有的说他被别的动物咬伤才后悔当初不好好练功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又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发展了想象力。

三、延伸课文结尾,发展想象能力

童话故事生动有趣,结尾处常常留下余味,教师如能处理好课文的结尾,适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在引导学生对懒狮子不练功会有什么后果进行想象的基础上,我又进一步引导对故事的结尾展开想象:懒狮子不练功,后果非常严重,他听了妈妈的话后会怎样做呢如果课文有第四幅插图,第八自然段,会画些什么写些什么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激发起来。有的学生说听了妈妈的话后,懒狮子就让妈妈教他练功,他不怕苦,不怕累,终于也和妈妈一样成为一只勤劳勇猛的狮子。有的学生说听了妈妈的话后,懒狮子就主动请第一只小狮子教自己练习滚、扑、撕、咬的本领,并和他一样从早到晚刻苦练习,最后兄弟两人都有了很高的本领,爸爸妈妈老了后,他们一起成了森林之王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总之,我在教学《两只小狮子》时,有意识地运用以上方法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学生不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而且发展了想象力,为进一步培养创造品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上数学课件十三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范文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六上数学课件十三篇,带给大家。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六上数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利用转化的思想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并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渗透转化思想,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曲变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怎样计算的?

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三角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还有哪些图形的面积也是利用转化的思想推导出来的?

3、出示图,问:这是什么图形,面积是哪个部分?揭示课题并板书:圆的面积计算

二、学习新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1圆的面积公式应该怎样推导出来?

2、请猜一猜:它能转化成怎样的图形?

3、请以小小组为单位,把圆等分成若干份,然后拼摆一下,再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在操作过程中如遇到什么问题可以及时记录下来,以便讨论。(学生开始操作探究)

4、组织交流(可能有下列几种情况)

①为什么拼摆出来的图形的边不是直的而是弯的?

②把圆平均分成4份的,图形(略)

③把圆平均分成8份的,图形(略)

④把圆平均分成32份的,图形(略)

⑤教师问:如果继续往下平均分下去,份数越多,拼出来的图形的边越接近直,图形越接近我们已学过的图形是吗?

⑥请交流一下:用不同的方法去推导圆的面积计算方法。

⑦组织并引导学生综合概括出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形成共识。

以上推导情况,可以看出都是运用转化的思想,虽然推法不同,但结果都是S=r

⑧追问:那么要求圆的面积一般要知道什么条件?(可能会说:半径、直径或周长)

三、实际应用

1、求圆的面积,让学生自学例3

2、让学生做练一练,然后集体评价,请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3、让学生做练习二十六第3、4题(在作业本上)学生做,教师巡视,发现问题给予引导更正。

四、课堂总结

你在本课学习活动中,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布置课外作业

练习二十六第1、2题

六上数学课件 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邮政编码的作用,探索发现邮政编码的规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调查收集、分析研究、探究设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和探索能力。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给亲戚朋友寄过信吗?(过节的时候别忘了向亲戚朋友传达自己的一份心意)

谁能说说寄信的时候在信封上要写些什么?

写上邮政编码有什么作用啊?

邮政编码的作用可真大!那这几个数字里有什么样的奥秘,想知道吗?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邮政编码的规律。

二、新课:

1、邮政编码的规律:

不同的地区邮政编码是不同的,课前布置了大家进行调查,谁能把自己查到的邮政编码贴在黑板相应的位置上。(先请一组同学上来贴,然后再请调查结果不一样的上来贴)

(1)观察:

这一块是九江各县区的邮政编码,这一块是江西省各地市的邮政编码,而那边是全国其他城市的邮政编码,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充分让学生发言)

通过刚才的交流,你知道邮政编码中每个数字代表什么意义呢?

说明:邮政编码由6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它的前两位数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三位数字表示市(地区)级投递区;第四位表示县(区)投递区的编号;最后两位代表邮件投递局(乡镇)。明白了吗?

(2)质疑:

现在你们对邮政编码还有什么疑问吗?

邮政编码为什么用六位数字?位数多一点或少一点可以吗?

说明:根据我国的情况用六位数字就可以了。因为我国有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前两位已经够用了。

2、数字的用处:

现在老师手里有几封信,只有根据提供的邮政编码说出信是从哪寄来的,我们才能看信里的内容,你们能不能猜出来?

(1)330000(南昌)江西省青少年活动中心

电话号码知多少?

你们能讲出以下号码的含义吗?11411012011912211712112315

114---查询电话号码110---报警电话120---急救电话

119---火警电话122---交通事故报警电话117---报时电话

121---天气预报电话12315---消费者投诉电话

除了这些特殊的电话号码,你还了解哪些特殊的电话号码吗?

说明:这些特殊的电话号码数字少,简单好记,能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帮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和好处。

(2)100000(北京)北京市国际旅行社

我是一名导游,前不久去九江观看中国(九江)首届国际龙狮精英赛时,在一辆出租车上拉下了自己的皮包,但这位司机拾金不昧,把皮包交到交通广播电台并通过他们还给了我,我只知道他的车牌号是赣D84715,根据这个号码你们能帮我想办法找到这位司机吗?

你们觉得可以通过什么办法找到这位司机啊?如果你找到了这位司机,你想对他说什么?

说明:我们应该向这位司机叔叔学习,也为九江创造良好城市形象做出自己的贡献!

(3)332600(都昌)都昌天宇小学

我们是手拉手伙伴,我们共唱一首歌

555655ⅰ765655535532532121

(让学生唱一遍)

这首熟悉的旋律是《找朋友》,朋友之间就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说明:音乐中也有数字,可以用来记简谱,不过音乐中的数字和数学中的数字可不一样,它给我们带来了美感。

(4)332000(九江)九江公安局户籍科

考考你:你知道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吗?你能说出身份证号码里包含的所有信息吗?和大家交流一下。

(让学生上台来说说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所提供的信息,再让全体同学互相说一说)

那你们现在知道身份证号码中每个数字代表的意义吗?

说明:身份证前为地址码,表示你户口所在地是哪个省哪个市哪个区;第七---十四位是出生日期码,表示你出生的年、月、日;第十五位---十七位是顺序码,对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人编定顺序号,其中第十七位奇数分配给男性,偶数分配给女性;第十八位是校验码,是由号码编制单位按统一的公式计算出来的,有0---9,还有罗马数字x,代表10.

身份证代表了每个人的身份,所以以后我们拥有身份证的时候一定要爱惜,千万不要遗失。

3、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邮政编码、电话号码、车牌号码里都用到了什么?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了解的数字的用处(揭示课题)。数字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除了刚才介绍的这些,你还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数字?

三、作业:

我发现这节课课前同学们准备充分,课中大家能积极思考,那课后的任务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

实践:为自己设计一个学号,要求既简单又能包含丰富的信息。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六上数学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⒈会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圆弧长的相关计算问题。

⒉通过起跑线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知识在体育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计算跑道的弯道(半圆)长,能解决有关起跑线的设置问题。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讨论、练习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教材第75页起跑线图。

问一:为什么每条起跑线都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呢?(因为跑道的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长一些)

问二:半径为30米的半圆有多长,你会计算吗?

由学生讨论解决问一、问二。

(点评:问一旨在引起学生时跑道的形状和跑道的长短认真观察和比较。问二旨在回顾圆周长的计算公式。问一、问二既引入新课,又为新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讲解实例

6名运动员进行200米赛跑,怎么设置每条跑道的起跑线?(每条跑道宽约1.2米,弯道部分为半圆)

⑴最内圈的弯道半径为31.7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米)。

⑵靠内第二圈的弯道半径为(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米)。

⑶相邻两条跑道的弯道部分相差(米)。

解:⑴圆的周长C=2蟺纬

半径为31.7米的圆的周长为2脳31.7蟺米

半径为31.7米的半圆的长为2脳31.7蟺/2米,即31.7蟺米,所以这个弯道的全长为31.7蟺米。

⑵因为每条跑道宽约1.2米,所以靠内第二圈的弯道半径为(31.7+1.2)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31.7+1.2)蟺米。

⑶(31.7+1.2)蟺鈥?1.7蟺

=31.7蟺+1.2蟺鈥?1.7蟺

=1.2蟺

鈮?.770米

(点评:通过对相邻弯道长的计算、比较,得出起跑线设置的规律,给学生一种收获感。)

总结:相邻两条弯道部分的差等于每条跑道的宽与圆周率的积。

三、练一练

进行200米赛跑,如果最内圈跑道的起跑线已经画好,那么以后每条跑道的起跑线应依次提前多少呢?

四、实践活动

量一量,学校操场跑道最内圈的弯道半径,计算出最内圈跑道的总长度约为多少米。

五、思考题

国际标准田径运动场跑道全长400米,最内圈弯道半径为36.5米,每条跑道宽为1.2米。

⑴最内圈弯道长为多少米?

⑵若最内圈跑道的起跑线已画好,那么400米赛跑的以后每条跑道的起跑线应依次提前多少米?

[总评]:

学生在开运动会时,在上体育课时,经常会接触到200米、400米赛跑的起跑问题,起跑时每条跑道上运动员的位置有前后之分,而不是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每条跑道的起跑线的位置到底是怎样设置出来的呢?学生通过学习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从中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以致用,学习起来更有兴趣、更有动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现实。

六上数学课件 篇4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分组或自由结合到社会上进行调查、搜索有关储蓄的信息,把调查的结果、遇到的问题或感受记录下来。

二、课内交流、探究

师:在储蓄的过程中,你搜集到哪些相关的知识?(学生分组汇报调查结果)

(学生汇报。在开放的问题情景下,根据每组学生的差异,预计可能出现下列情况:(1)有关储蓄的一般知识,如储蓄的方式;(2)有关储蓄的相关概念,如本金、利息、利率、税后利息的知识;(3)有关利息的计算方法,如有的小组利用利息的含义推导出利息的计算方法;(4)、有关调查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和自己的感受)

师:根据每组交流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并和学生共同整理储蓄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板书: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利息=本金脳利率脳时间

三、创设情景、体验储蓄

1、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张大爷是一个孤寡老人,他打算把自己多年来节省下来的1000元钱存入银行,定期为两年,由于他行动不便,你能帮助他进行储蓄吗?

2、体验储蓄。根据刚才汇报的情况,安排教学过程。

(1)学生拿出复制好的储蓄存款凭证进行填写。

(2)学生活动,教师了解学生填写情况后,最后利用投影仪进行订正。

(3)充分联系生活,设置储蓄密码。

师:同学们,为了保证储蓄的安全,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方法呢?

生:(经过讨论回答)可以设置密码。

师:设置什么样的密码比较好呢?(学生热烈进行讨论)

生1:可以用存款人的生日。生2:可以用有纪念意义的日期。

生3:比较容易记的数字。

师:设置密码时,一般设置比较容易记忆的数字,可以用某人的生日或与他有关的数字。

师:请同学们给张大爷设置一个密码。

(4)保管好存折或存单。

师:储蓄完以后,银行要给我们一个存单或存折,我们要牢记密码,妥善保管好存单或存折。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根据刚才的知识,如告诉你两年期的利率是2.43%,你能够求出张大爷储蓄到期时能获得多少利息吗?

(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汇报情况)

生1:1000脳2.43%脳2=58.6(元)

生2:1000脳2.43%脳2=58.6(元)

58.6脳20%=11.72(元)

58.6-11.72=46.88(元)

生3:1000脳2.43%脳2=58.6(元)

58.6脳(1-20%)=46.88(元)

师生集体讨论订正,教师强调利息的计算方法。

师:储蓄到期时,张大爷实际领取本金和利息是多少?

生:1000+46.88=1046.88(元)

师生共同总结计算方法。

2、巩固新知、学生进行练习

五、课后实践、体验储蓄过程

师:请同学们课后把平时积攒的零钱存入银行,在储蓄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你能想办法解决吗?把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

教学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理念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力求体现了以下几点教学思想:

一、关注学生发展,整合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要关注人的发展。这是对长期以来以知识为本位教育目标的重要改革,也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今后获取高质量生存条件的有利保证。所以,本节课根据教材特征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按照关注学生发展理念的认识,确立了知识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实践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努力使学生在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性领域获得发展、构建自我。

二、联系实际应用,重组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教学内容都是教师在遵循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确立的,教师只关注教材、大纲和教学参考资料,而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背景,学生接受的知识归根到底只能算是数学知识,这种数学知识不能完全服务于学生的生活,更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更要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本节课充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重组教学内容,将课前调查、课后实践、怎样填写储蓄凭条、怎样设置密码等知识和本节课教学内容利息组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的应用中经历了储蓄的过程,充分理解了有关利息的知识。并在相关问题的解决中,相应地获得了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三、培养学生能力,开放教学过程

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传统的教学过程将学生禁锢在课堂上,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本节课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尝试大胆的开放教学过程,课前让学生分组进行有关储蓄知识的调查,搜集相关的信息,这样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意识和实际调查的能力,分组调查中又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和能力;课堂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报整理,总结利息的求法,培养了学生信息交流和处理能力;课后又要求学生亲自去实践,体验储蓄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针对学生差异,实施多元评价

《新课程标准》评价体系,不仅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语文和数学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在成长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各种教学活动外,还给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我的机会和空间。在课内进行交流时,教师还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给出知识性、行为逻辑性、实践性、合作性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方式,使不同的学生认识了自我,有利于他们的再发展。

六上数学课件 篇5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结合教材特点,教学按以下4个层次进行:

1.由倍数关系引出同类量的比。

结合两面长方形小旗的数据,引导学生讨论长与宽的倍数关系,得到长度相除的两个算式,由此引出同类量的比。

2.由倍数关系引出非同类量的比。

结合飞船的运行路程与时间,让学生用除法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的速度,由此引出路程与时间这两个非同类量的比。

3.概括比的意义。

以引出的几个比为例,说出比的意义,读、写法及比的各部分名称,并由计算比值的实例,引出“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

4.明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出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1.某车间有男工5人,女工8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分之几?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倍?

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设计意图:在结合生活实际复习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复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1.教学比的意义。

(1)教学同类量的比。

①用除法表示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a.课件出示: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这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

b.讨论:怎样用算式表示这两面旗的长和宽的关系?(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求长是宽的几倍,或求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②用比表示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a.引入比的概念:两面旗的长和宽的倍数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长÷宽=15÷10,宽÷长=10÷15,也可以说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b.简介同类量的比: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所以两面旗的长和宽的比属于同类量的比。

(2)教学非同类量的比。

①用除法表示非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a.课件出示:“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做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

b.讨论: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42252÷90)

②用比表示非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对于这种关系,我们也可以说:飞船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因为这里的42252km与90分钟是两个非同类的量,所以比也可以表示非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六上数学课件 篇6

教学内容:课本P.128圆的周长应用。《作业本》P.7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牢固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2、能运用圆的周长公式正确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运用圆的周长公式正确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堂类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

小黑板、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什么是圆的周长?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圆的周长和直径、半径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周长?

2.3.14的2倍到9倍的得数,指名背诵。

3、求下面各个圆的周长。(单位:厘米)

d=18d=3d=12d=6.5

4.求下面各个圆的周长。(单位:分米)

r=25r=13.5r=10r=4.5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一辆自行车轮的外直径是0.65米,自行车车轮滚动一周的距离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1)出示题目。

(2)你是怎样想的

(3)列式计算。

想:自行车车轮滚动一周的距离,就是车轮一周的长度。

3.14脳0.65鈮?.04(米)

答:车轮滚动一周的距离约是2.04米。

2、试一试

一个圆形喷水池的半径是10米,周长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一个圆形木桶的外直径是4.8分米,在它的外面加一道铁箍,这道铁箍长多少?(接头处除外)

地球赤道的半径约是6378千米,绕赤道走一圈有多少千米?(得数保留整数)

一种汽车的轮胎外直径是1.02米,如果车轮平均每分转350周,汽车每分能前进多少米?(得数保留整数)

一根铜丝长1.884分米,刚好在一个圆形线圈上绕满一圈。这个线圈的直径是多少分米?

一个周长约是50.24米的圆形蓄水池,它的半径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你会吗?

六上数学课件 篇7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体育与数学。

同学们,知道中国的国球是什么球吗?看过乒乓球比赛的同学请举手?老师想提一个问题:20xx年的伦敦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和女单的冠军是谁?我国的奥运会乒乓球军团包揽了乒乓球项目的全部金牌,非常了不起呀!其实体育运动不仅与健康幸福有关,还与数学有关。

生:乒乓球

生举手回答教师的问题。

通过热门的奥运话题,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和热爱体育锻炼的教育,并自然导入主题。

二、研究规律

1、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有关体育比赛方面的知识,如单循环制、淘汰制等,大家收集得怎么样了?

2、出示题目引入课题。

(1)如果有4名同学要进行乒乓球比赛,采用单循环制,一共需要赛几场呢?你是怎么想的?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试一试吗?

学生尝试后,师小结:看来,以前学过的画图法、列表法还是非常直观简洁的,能让我们一下子就看清楚比赛的场次了。

(2)出示:六年级8名同学进行乒乓球比赛,如果每两名同学之间都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师:如果比赛的人数换成了8人,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导入:这个问题比刚才的问题复杂了,如果再按照以前的方法,合适吗?那怎么办?

3、学生根据导学卡自学例题后小组交流。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4、汇报自己的结果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学生的汇报,师作适当的提问或点拨,帮助理解其中的关键。)

5、小结,体会学习方法的简洁性和有效性。

学生汇报后教师讲解有关知识。

学生尝试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让学生根据导学卡的提示,通过画示意图小组合作找规。

首先,了解有关单循环赛和淘汰赛的有关知识。其次,在新知的探索前设计了4人比赛的内容,意在对已解决过的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适当复习,同时为探究新知,形成问题冲突做好铺垫。最后,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实效性更强,我设计了导学方案作为引领,从而发现规律。

三、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谈收获,并完成练一练:

一场体育比赛中,一共有10名运动员。如果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握了几次手?如果比赛人数是20人呢?

2、想一想:有比较复杂的问题,敢挑战吗?出示题目:书本第44页练一练第2题

星星体操表演队为联络方便,设计了一种联络方式。一旦有事,先由教练同时通知两位队长,这两位队长再分别同时通知两名同学,依此类推,每人再同时通知两个人。如果每同时通知两人共需1分,6分可以通知到多少名同学?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汇报交流,全班评议。

3、拓展练习。

这么长的算式怎么样算简便点?讨论探究

四、全课总结。1、这节课,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在什么情况下从简单的情形开始?

3、总结:在问题比较复杂的情况下,运用直接画图或列表难以解决,且包含某中规律时,我们就采取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算出结果的策略。

板书设计

比赛场次

方法:列举、画图、连线、表格

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技巧: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算出结果。

单循环:1+2+3+4+5+6+7=28

六上数学课件 篇8

第二单元分数乘法

1、分数乘法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计算下列各题

5(1)+5(2)10(3)+10(1)+10(7)14(3)+14(3)+14(3)

过程要求:

(1)写出计算过程。

(2)说一说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想一想,能不能把14(3)+14(3)+14(3)改写成乘法算式呢?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

根据题意,电脑课件呈现示意图。

根据题意列出解答算式:

11(2)+11(2)+11(2)=11(2+2+2)=11(6)

11(2)3=11(6)

(3)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1(2)3=11(6),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①学生在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

②小组讨论后反馈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板书:11(2)+11(2)+11(2)=11(2+2+2)=6(23)=11(6)

③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A、学生口述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B、教师整理并板书:

分数乘整数,整数与分子相乘的乘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教学例2

计算:8(3)6

(1)学生独立计算。

(2)交流计算方法和步骤。

(3)比较计算过程,看一看哪一种更为简单。

9

8(3)6=8(36)=8(18)=4(9)

4

3

8(3)6=8(36)=4(9)

4

(3)归纳: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计算过程和结果。

(2)第3题,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怎样想的?

一般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计算。如:

1

7(6)107=7(6107)=60(kg)

1

2、课本练习二第1、2题

四、课后作业设计

1、填空:看图写算式

++=

()+()+()=()

()()=()

2、、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2)做一做第3题。(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讨论先算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如果用连乘算式,要提醒学生先约分再计算。)

五、板书设计:分数乘法

例111(2)+11(2)+11(2)=11(2+2+2)=11(6)

11(2)3=11(6)

例2

9

8(3)6=8(36)=8(18)=4(9)

4

3

8(3)6=8(36)=4(9)

六上数学课件 篇9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2、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中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探索中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难点: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法学法:1、数形结合,展示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们研究数学问题,经常会由数思形,以形思数,数形结合,这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2、由此及彼,关键处展开自主探索。学生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难点之一是仅看一个比,学生较难区分是放大还是缩小,或者说学生很难明了并清楚地表达图形是按1:3放大还是按3:1放大,这一难点在图形的缩小教学后更加明显。而一旦离开了准确的表达,知识的学习、思维的训练与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在关键处教师指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索,去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发现有关的数学知识。3、精心设计提问,引导思维过程。提问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思考的主要手段。教学中做到精心提问,有扶有放,指引学生有目标地学习探索,提高学习效果。

设计理念:本课设计中,利用实物与照片放大缩小的具体情境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设计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以及数据的比较,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图形放大、缩小的规律。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的空间,增强学生实践操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对比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3组线段,思考:以第一条线段为标准,第二条线段发生了什么变化?(4和8,4和2,4和6)

二、数形结合,探索新知:

1、教学例1(联系实际、形成概念)

出示例1中两张照片:照片1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照片2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

师:比较两张照片的长有什么关系?宽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分析数据:第2张照片的长是第1张的2倍,宽也是第1张的2倍;第2张照片和第1张照片的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比较两张照片长与宽的关系)

师:放大后图片的长是多少?原来图片呢?我们把这两条边叫做对应边。放大后图片和原来图片对应边长有什么关系?把长方形照片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照片与原来长方形照片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照片按2:1的比放大。板书:2:1问:比号前的数代表什么?比号后的数代表什么?(理解:对应边)

师:如果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的对应边的比是3:1,4:1,你能想到什么?(学生说出对应边的长度,或是判定放大都可以)

师:你怎么看出它是放大的呢?若变化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的对应边的比是1:2,你能想到什么?(学生说出对应边的长度,或是判定缩小都可以)

师:你怎么看出它是缩小的呢?

师出示另外两幅照片:如果反过来,把第二幅图变化成第一幅图,对应边长发生了什么变化?缩小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的对应边的比是多少?(1:2)缩小后的长和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学生练习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在经历前面放大的基础上,通过推理、交流等活动探索关于缩小的问题,充分利用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2、、考考大家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有什么新的认识。

填空照片的放大与缩小练习九第一题

小结:图形放大或缩小时要注意什么?(所有对应边都要同时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

三、教学例2(运用概念,动手操作)

1、教师呈现例题

学生读题,师:在将图形放大之前,你应该做什么准备?(尺子、数出原图中长和宽各是多少格)教师:按3:1的比放大长方形,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会画吗?学生尝试按要求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师:如果按1:2的比缩小长方形,长和宽又是多少呢?会画吗?开始。学生独立操作,展示交流: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师:观察上面的3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不变,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都是2:1.

[这部分教学采用半扶半放的措施,重点指导把图形放大的操作。至于把图形缩小的操作,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尝试。学生进行了一系列操作活动后,引导他们进行反思,让学生在思考变与不变的过程中进行辩证思维的训练。]

2、试一试

师: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这个三角形,会画吗?学生按要求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再结合自己画出的图形说说怎样画的。(课件演示:确定放大或缩小后三角形直角边的长度)

师:量一量,三角形任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

师:你的测量与计算能证明什么?(按2:1的比放大这个三角形时,把它的两条直角边按2:1的比放大,对应的斜边也跟着放大2倍对应边长的比都是2:1)

四、巩固概念,分层练习

1、练一练

师:按1:2的比把下面图形缩小,你会画吗?

学生按要求画出缩小后的图形。

师:你是怎样确定缩小后图形每条边的长度的?

2、练习九第二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小结:按2:1的比放大正方形,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是原来边长的2倍,按1:2的比缩小长方形,缩小后的长方形对应边是原来长方形的二分之一。

3、发展练习

在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形中任选一个图形,再选定一个比,把它放大或缩小。可以怎么画呢?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动手操作。比较放大或所小的图形,你有什么想说的?

五、自主评价,总结提升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有什么规律吗?(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图形的形状不变,对应边的长度发生变化,图形的大小也随之发生变化。)

六上数学课件 篇10

【教学理念】

精讲是基础,还需精练,只有精讲精练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而精练在选择有代表性的练习内容基础上还要进行科学的指导,有效的订正,才能使我们的练习达到真正的效果。

【教学分析】

教材在强调学生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尤其关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于求圆面积的知识的掌握。在面对众多的数据和文字当中,理清楚数据之间隐含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的目标和思路,从而确定解题方法,其中着重练习给出周长求面积的训练。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对于给出半径求面积已经有了比较好的认识,并且能够准确的列出算式并计算。同时对于给出周长求半径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并不熟练,同时计算能力还需加强。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圆的面积公式,自主探索已知圆的周长计算圆面积的方法。

2、进一步体会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把圆的面积和周长公式进行比较,提高灵活应用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用数学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圆的面积公式,能够根据圆的周长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会根据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正确的计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课型】练习

【教学流程】

回顾整理

自主练习

深入探究

达标练习

全课总结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求圆形面积的公式是怎样的?要求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回顾整理求圆面积的公式,为接下来的自主练习作准备。】

二、自主练习

独立完成书上107页第2~5题,可以使用计算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探究,让学生遇到问题,初步感受,激起深入思考的愿望。同时,使用计算器能够降低学生计算上的难度,使其将注意力更多的转移到知识的探究上来。】

三、深入探究

1、已知圆的半径、直径、周长分别应该怎样求圆面积?

(1)直径除以2得到半径

(2)周长除以蟺再除以2或者先除以2再除以蟺得到半径。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不管题目给出什么条件,都要先求出半径再求面积。同时明确已知周长求面积的方法。】

2、教学107页第2题,出示题目。

(1)要解决题目中的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2)已知直径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师板书公式与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明确解题思路。】

(3)谁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设计意图:引导出简便方法。】

3、出示107页第3、4题

(1)这两题的题目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2)计算过程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板书计算过程。

(3)求圆面积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已知周长求面积的方法。】

4、出示第5题

(1)什么叫占地面积?

(2)天坛的面积指什么?周长指什么?通过举例加以说明。

(3)做这一题你希望提醒同学注意些什么?

【设计意图:理解占地面积,让学生增强求圆的面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四、达标练习

1、填空题。

(1)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剪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因为长方形的面积是(),所以圆的面积是().

(2)圆的直径是6厘米,它的周长是(),面积是()。

(3)圆的周长是25.12分米,它的面积是()。

(4)甲圆半径是乙圆半径的3倍,甲圆的周长是乙圆周长的(),甲圆面积是乙圆面积的()。

(5)一个圆的半径是8厘米,这个圆面积的3/4是()平方厘米。

(6)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圆,()面积最大。

2、应用题。

(1)有一只羊栓在草地的木桩上,绳子的长度是4米,这只羊最多可以吃到多少平方米的草?

(2)一种手榴弹爆炸后,有效杀伤范围的半径是8米,有效杀伤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一种铝制面盆是用直径30厘米的圆形铝板冲压而成的,要做1000个这样的面盆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的铝板?

(4)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纸上剪一个最大的圆。还剩下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没用?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对于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五、拓展延伸

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整理整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已知直径、周长求圆面积的方法。】

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练习

S=r

六上数学课件 篇11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12、11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设计调查表实际调查进行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能和同学一起合作设计调查表,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3.积极参加统计实践活动,体验用统计数据说明问题的科学性,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教学预设

一、提出问题教师以欣赏的心态和语言给学生以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说出5年来学习数学的真实感受。然后,以诚恳的态度和语言说明调查活动的目的和要求。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五年多来,同学们在数学学习方面非常努力,老师很高兴地看到了同学们的进步和成绩,也非常喜欢同学们。蛤是,同学们是否喜欢老师的课,是否喜欢数学呢?今天,就利用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聊聊数学学习的感受。谁先来说一说你学习数学的感受?你喜欢数学吗?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真实的感受。如果有的同学说不喜欢数学,教师要鼓励他说一说为什么。师:看来大家对数学的感受不一样,不太喜欢数学的同学说出来可能怕老师不高兴。这样,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次调查,这次调查的名子就叫做喜欢数学情况的调查。教师板书:喜欢数学情况的调查。师:为了更好的体现同学们对数学的喜欢情况,我们把调查项目分下面五种程度:不喜欢、无所谓、喜欢、很喜欢、特别喜欢。教师板书出五种程度。

二、设计调查表1.提出:小组合作,设计调查表以及用1~5各数分别表示五种喜欢程度的要求。提示并指导学生用各数表示喜欢程度,要说明理由。

师:请大家不要有顾虑,一定要说出真实感受呦。为了很好的完成调查活动,现在请大家小组合作,先设计一个调查表。调查表的要求:首先要用1~5各数分别表示上面五种喜欢程度。如,可以用1表示不喜欢,用2表示无所谓,以此类推。也可以用1表示特别喜欢,用2表示很喜欢,以此类推。不管是怎么表示,都要有自己的理由。另外,要说明调查表的填表要求。好,各组开始设计吧。如果有困难,可参考课本第112页、113页的调查卡。

2.小组合作设计调查表。给学生充分的合作时间。

小组合作设计调查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设计的过程和方法,并作及时的指导,同时注意发现学生不同的设计方式。

3.交流、展示设计的统计表,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让学生说一说设计调查表的想法。

师:哪个组先来介绍一下你们设计的调查?如果学生出现教材上呈现的两种不同的统计表,要让学生说一说用各数表示喜欢程度的理由。如:生1:因为1在1~5几个数字中最小,用1表示不喜欢。然后,分别用2、3、4、5表示一个比一个喜欢的程度。生2:我们用1表示特别喜欢。因为1是1~5几个数字中的第一个数字,应该表示最好的喜欢程度。如果学生出现其他设计,只要正确就要给予肯定。展示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互相评价发现调查表中的问题,并帮其改正。对于调查表设计的既简单又实用的,教师要给予赞扬。

三、实际调查1.选择一调查,完成实际调查,并把数据整理在统计表中。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和讨论,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怎样设计出规范、简单的统计表。现在,我们从这些统计表中选择一个作为我们的调查表。请大家一起来选择。全班讨论,选择一个统计表作为调查表。师:好,调查表已经选好了,下面就请大家就按照调查表的说明在表中填出你的真实感受。学生填写调查表。填好后,教师组织学生将调查表收集起来。师:我看大家选择的都非常认真,下面我们就来统计一下调查的结果。你们说用什么样的方法统计结果好呢?生:用正字法统计既简单又方便。师:好,那我们就用正字法来统计一下调查结果。大家推荐两名同学,请一名同学上台来唱票,另一名同学负责画正字,我们一起来监票。全班完成数据统计。师:请大家算出每种选项的人数,并把结果记录在教材113页中间的统计表中。学生将统计结果填写在教材上。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调查的结果。

师:统计的结果已经表示出来了。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咱们班同学喜欢数学的情况?指名用语言描述。

四、问题讨论提出蓝灵鼠的问题,鼓励不喜欢数学的同学说原因。给教师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

师:通过今天的调查,老师了解到咱们班有一部分同学不喜欢数学,在这里我非常感谢这些同学。你们勇敢的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非常好,老师特别欣赏你们。那谁愿意告诉老师为什么不喜欢数学呢?如果学生说难学,不喜欢,教师可激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如学生说听不懂老师讲课或提出老师课堂中的问题,教师要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表示一定要改进自己的教学,努力做到让每一个同学都喜欢数学;如果学生不愿意说出自己的法,教师可启发:只有知道了原因,老师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咱们共同改进。还可以鼓励学生课下找老师说。

五、绘制统计图先提出制图要求,让学生计算各项所占百分比,再画图,最后全班交流。

师:我们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的表示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下面,请同学们试着用扇形统计图描述上面的数据。大家要先算一算各部分人数所占的百分比,再画图。学生自己完成,全班交流。

六上数学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求出比的比值。

2.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正确地写出比。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的意义,建立比的概念。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同学们做过饭吗?你做饭时遇到过什么问题?

2、星期天,小明在家里帮妈妈做家务。

(1)第一次做大米饭,做好以后一尝,哎呀!太硬了,真难吃!你们说是怎么回事?

(2)第二次竟然把大米饭做成大米粥了,怎么回事?

(3)这米和水的关系也太难掌握了!小明想:说明书一定有做大米饭的方法,他拿出说明书一看,说明书上写:用电饭锅做大米饭,2杯米3杯水。(板书)

(4)可是量米用的杯子不见了,怎样根据米量和水量的关系,做出软、硬适中的大米饭,你能帮小明想个办法吗?(换成碗,可以两碗米,三碗水。)

你们想出这么多种办法,都是根据说明书上米和水的关系。看来米和水的关系很重要,那么米和水有什么样的关系?(指黑板)(米是水的2/3.水是米的3/2倍。)

你是怎么得到的?(2除以3等于2/3.3除以2等于3/2)

(5)无论你用什么容器,米和水的关系都没有变!米和水的关系除了可以用除来表示,还有一种表示方法,你知道吗?

23也可以说成2比3.(板书:可以说成)32呢?(32也可以说成3比2.)

3比2是谁和谁的比?2比3呢?

小结:我们发现,谁和谁比,一定要弄清谁在前,谁在后,位置不能颠倒。

(6)通过用电饭锅做大米饭,我们发现无论用什么容器都是2份米,3份水,除了用杯,我们可以用碗、水舀子等等。如果是食堂的师傅做饭,可以用盆,是(2盆米,3盆水),还可以用桶,(2桶米,3桶水)。看来用比表示两个量的关系真方便!

二、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比的意义

1、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两个数量比较的例子有很多,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举例,如:人民币和美元的比大约是7比1.男同学和女同学的比是19比25.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如:美元和人民币的比大约是?女同学和男同学的比是?

2、刚才举的是同类量比较的例子,这儿有不同类量比较的例子,我们一起看一看。

出示:一列火车2小时行驶180千米。

(1)指名读一读,谁能表示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小组讨论

(2)反馈: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可以用速度来表示。1802=90火车每小时行驶90千米。

也可以用比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说成:火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80比2.

3、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两个数量比较可以用除表示也可以用比来表示。那么什么叫比?你能不能试着说一说。

小结: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板书)这就是比的意义(板书课题)看来比是建立在除的基础上的。只要两个数量具有相除的关系,我们都可以用比来表示。

三、看书自学,进一步认识比

1、我们掌握了比的意义,那么比怎么写?是不是和除法一样也有各部分的名称呢?我们一起去看看书,看看通过看书,你又学会了那些知识?

学生自主看书。

2、谁来汇报一下你们读书的收获?(主要从比的读写、各部分的名称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等几方面去汇报)

比号前面的数叫比的前项,比的后面的数叫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结果叫做比值。

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值。区别:比是两个数的关系。分数是具体的数值。除法是一种运算。

名称

联系

区别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一种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一种运算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种数

提问:比的后项能不能是零,为什么?(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的除数,除数不能为零,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零。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的分母,分母不能为零,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零。)

我们发现比、除法、分数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根据比和分数之间的关系,比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板书)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1)1.有5个红球和10个白球,红球和白球个数的比(),比值是();

白球和红球个数的比(),比值是()。

(2)小红3小时走了11千米。她所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比值是()。

(3)航空模型小组8个人共做了27个航空模型。这个小组做的模型总数和人数的比()比值是()。

(4)商店一共运来8.2吨水果,其中有3.5吨是橘子。橘子的重量和运来水果的总重量的比()。

2、判断:

(1)甲数是9,乙数是7,甲数和乙数的比是9比7;乙数和甲数的比是7比9.

(2)小强的身高是1米,他爸爸的身高是173厘米。小强说他和他爸爸身高的比是1:173,对不对?你认为是多少?

(3)亚运会中国女足以4比0战胜韩国女足。这里的4比0是比吗?你是怎么想的?(今天学习的比和比赛中的比不一样,这只是比赛中的一种计分形式,目的是让观众看清两队得分情况,而我们数学里的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3、应用题

(1)建筑工人配制一种混凝土。水泥、沙子和石子的比是2:3:5,如果你现在就是建筑工人,你想怎么制混凝土?

(2)在本次亚运会中,中国代表团获金牌总数第一150块,韩国获金牌总数第二96块。(根据提供的数据提问题并列式)

五、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的课堂上只是初步认识了比,比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广泛的应用,希望同学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你能发现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六、作业设计

1、填空

(1)比的前项是8,后项是2,比值是()。比的后项是8,前项是2,比值是()。

比的前项是0,比值也是0,后项是()。

(2)大小两个齿轮,大齿轮每分钟转25转,小齿轮每分钟转92转。大、小两个齿轮转数的比是()。

(3)六(2)班有男生24人,女生23人,写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再分别写出男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4)有4只羊共重140千克,羊的总重量和只数比是():(),比值是()。

(5)王师傅3小时做48个零件,做零件的个数与时间的比是()

(6)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1,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7)甲数是乙数的65%,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8)小康村今年粮食比去年增产10%,今年与去年粮食产量的比是()。

(9)1小时:15分钟的比值是()。

2、应用题

(1)小红3小时走了11千米.写出她所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

(2)航空模型小组8个人共做了27个航空模型.写出这个小组做的模型总数和人数的比.

(3)商店一共运来8.2吨水果,其中有3.5吨是橘子.写出运来橘子的重量和运来水果的总重量的比.

3、发展题

(1)篮球场的长是26米,宽是14米,你有办法在纸上画一个标准的篮球场吗?

(2)两杯糖水,并标出糖和水质量的比,第一杯是1∶20,第二杯是1∶25.你知道哪杯水甜吗?为什么?第三杯中糖4克,水100克。这杯糖水和刚才的哪一杯一样甜?

六上数学课件 篇13

设计说明

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属于较复杂的方程问题之一,主要引导学生掌握根据两个未知数的和或差与倍数所形成的数量关系进行列方程解决的方法。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做了以下设计:

1.本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已有经验,从学生熟悉的篮球比赛情境入手,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新课的展开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教学中紧紧抓住“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这个已知条件,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分析问题,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出不同的方程并解答,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3.在解题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选择解题最佳方案。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六(1)班和六(2)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篮球赛。比赛结束后,老师根据比赛得分给六(1)班的全体同学出了一道数学题,你们想知道是什么题目吗?

生:想。

师:好,那下面我们就一起到六(1)班看看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篮球比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为新课的展开做好铺垫。

⊙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41页例6情境图。

六(1)班在与六(2)班的篮球赛中,六(1)班全场共得了42分。其中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

2.获取数学信息。

请同学们认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已知条件:全场共得了42分,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所求问题: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

3.理解题中存在的数量关系。

(1)理解“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的意思。

①学生小组讨论,理解语句的意思。

②汇报讨论结果。

预设

生1:下半场得分=上半场得分×。

生2:上半场得分是下半场得分的2倍,即上半场得分=下半场得分×2。

(2)根据已知条件列出等量关系式。(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关系式1:上半场得分+上半场得分×=全场得分。

关系式2:下半场得分×2+下半场得分=全场得分。

4.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1)根据数量关系,学生尝试解答。

(2)汇报。

方法一根据关系式1解答。

解:设上半场得x分。

x+x=42

x=42

x=42

x=28

28×=14(分)

方法二根据关系式2解答。

解:设下半场得x分。

2x+x=42

3x=42

x=14

42-14=28(分)

(3)检验。

①师: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结果是否正确呢?

(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检验方法)

预设

生1:把上半场和下半场的得分加起来,如果正好是全场的42分,说明正确。

生2:用下半场的得分除以上半场的得分,如果正好是上半场的一半,说明正确。

……

②学生按照检验方法,检验自己的计算结果。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953517.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最新劳动节快乐发的说说200句
下一篇 : 兔年春节的对联怎么写17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