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经过我们反复打磨和精准修改,我们呈现了最新的“电影孔子观后感”。你是否不知道如何写一篇观后感?看完一部作品后,我们观看优秀电影的过程也是与导演和编剧的思想碰撞的过程。因此,选择写一篇观后感来珍藏内心的感动是很重要的。观后感应该适当地总结全文,升华感受,同时请记得收藏我们的网站,随时了解我们的最新资讯和消息!此外,关于作文,您还可以浏览废物利用日记(经典4篇)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1)

电影孔子观后感电影的开端,盛大的葬礼,逃跑的小奴,仿佛一下子就将我们带回了那个诸侯割据的奴隶社会。“求仁得仁,又何怨。”影片中一开始展现的孔子并不是一个不问世事满口之乎者也的归隐者,而是一个关怀生命有血有肉的真实的孔子。他坚定地救下小奴漆思弓,刀剑加身而面不改色,舌战众臣主张废除不合理的殉葬制,打破世俗偏见收漆思弓为徒,对生命的尊重和维护令人动容,这也是他能够提出“仁”的学说的原因吧,尽管他的“仁者爱人”具有很大的时代局限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他走在了那个时代的前端。他为了挽救一个素不相识的地位极低的小奴的性命,甚至不惜得罪当权者季孙斯与他背后盘纵错杂的势力,为他征途不顺离开鲁国埋下了伏笔,但孔子从未后悔过,就如同他从未放弃过他的信仰。于是当他跟随鲁定公赴齐鲁边境会盟时,季孙斯并没有按约出动五百乘兵车。但孔子早就料到了这一局面,他事前安排了一百辆牛车埋伏在山谷外面,制造假象震慑齐国退兵并还回了鲁国三城。至此,孔子作为一个政治家所拥有的的政治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也让孔子得到了鲁定公的赏识。但这并不能改变孔子不顺的仕途,鲁国一直被“三桓”所把持,孔子为了改变鲁国这种国将不国的局面,殚精竭虑,提出了隳三都的提议,最终引发了佞臣的叛乱。尽管在武子台上孔子用十二条火龙击退了叛军,他还是失去了鲁定公的宠信。鲁定公知道孔子的才识,可他需要稳定他的国家,稳定他的政权。孔子给鲁国带来的强大繁荣的希望最终破灭,于是在鲁定公和季孙斯沉溺于歌舞中时,孔子含泪挥别了鲁国,开始了他十四年的游历讲学生涯。其间不管是被乱军包围断粮还是遭受众人的辱骂诟病,孔子一直没有停下自己读书讲学的步伐,将自己的思想在中原大地散播。最终垂垂老矣的孔子在同样垂暮的季孙斯的恳求下重新踏上鲁国的土地,追随老子的步伐不问世事,归而不隐,开始整理自己的着作,教书育人。这是电影《孔子》为我们展现的孔子的后半生的片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评价。孔子的一生可谓是传奇的一生,他博学多才,虚心好问,学富五车,是那个“百家争鸣”的辉煌时代的杰出文化代表,也是当时游走在各国之间的传播自己政治思想的政治家,在政坛上沉沉浮浮,最终隐退政坛,他的“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不仅影响了三千多名弟子,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颜回、子路还是冉求,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为此不惜牺牲生命。短短两个小时的影片只能展现孔子人生的一些方面。他开启了以“乐礼善学,尚中贵和”为精髓的儒家文化的时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他的名字还以“孔子学院”的方式在世界各地传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名词而被各种肤色各个民族的人们所熟知。塑造这样一位人物是对电影人的一个巨大挑战,短短两个小时,小小的银幕,根本不足以展示孔子丰富多彩的人生的十分之一。()如何让世界通过这小小的银幕更多更全面的了解孔子就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尽管电影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还是在短短的时间里尽可能的展示了孔子智慧的多方面的体现,让观众大饱眼福。尽管如此,电影的最后颜回之死还是让我不知该哭还是该笑,竹简沉水本来就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颜回居然还为了救六个竹简而采取了相当于自杀的举动,最终死在了回鲁国的路上。好吧,就当电影是为了赞扬颜回爱书甚于爱命,为传承文化而牺牲吧。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2)

本文为孔子周润发电影观后感范文,让我们通过以下的文章来了解。

范文一

电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为什么今天我还是要写观后感呢?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谈到文化信仰我们想到的那首当其冲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祷告于你丘山而得名。电影中孔子的出场已经是一个大夫的身份了。但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双亲,所以孔子对下层百姓的疾苦特别的关注,回到电影上来。电影中的周润发给我们很好的诠释了孔子的许多东西,让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在我感觉中,《孔子》这部影片,就像让两千多年前早已逝去的孔子和弟子们,重新回到人们的眼前,让我们来慢慢品味他的儒家思想。在影片当中孔子的聪慧,就像一支冰冷的利箭,穿梭在乱世中。让敌人防不胜防。但是人毕竟也有好人,也有坏人,孔子被绝情地赶出鲁国,艰难地周游列国。这时,他的弟子颜回,抛弃了自己的金钱、地位、名誉、背井离乡与孔子一同流浪。没想到的是他的弟子们居然也效仿颜回的作法,跟随孔子四处流落。弟子们这种爱师甚于自身生命的精神让观众赞叹不已。后来,他们整天饥肠辘辘,吃尽苦头,受尽苦难,但是没有一个人放弃,没有一个人说“不”。甚至只有一碗几块肉的汤,他们也互相推让,他们的坚强和执着更打动了每一个人。直到一天,真正的不幸降临了,这一天他们需渡过一条冰封的江面,在江心处,突然间,冰面崩裂,正驾驶着马车的颜回和一车的竹筒,全都落入了水中。这时,善于游泳的颜回并没有迅速游回岸上,而是一头栽进冰冷的江水,拼命捞起老师的竹筒,一次又一次地从水里抛出竹筒。岸上的孔子和弟子们撕心裂肺地喊着颜回的名字,告诉他快上岸。但是平时总是遵从孔子和同窗们的颜回,这一次没有听从。人的生命是脆落的',在颜回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紧紧抱住竹筒,用尽最后一丝气力,抛出水面。最钟爱的弟子永远离他而去。孔子悲痛欲绝,他把打捞上岸的颜回紧紧地抱在怀里,在几个小时里,徒劳地自己的体温来温暖着颜回冰冷的遗体……颜回用自己的生命演绎了儒家的“仁”和“爱”,诠释着“忠”和“孝”。此情此景,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心灵无不为之震撼。颜回的壮举,无时不刻的昭示着们,珍惜知识,崇尚文化。后来,孔子和弟子们,接受鲁公的忏悔,又回到了鲁国。从此孔子与政治隔绝,成了教育家。孔子临终前最后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在不同人的心里必定会有不同的见解。

《孔子》这部片使我受益匪浅,懂得一个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身后的苦处。

范文二

昨天晚上去看了今年的贺岁片《孔子》,总体感觉还不错。

《孔子》这部电影是由周润发等大陆一线影星出演的,并且表演的都比较到位。周润发饰演的孔子,基本上把孔子圣人的一面表现了出来,任泉饰演的颜回,镜头不多,但是把颜回的那种谦卑、礼让的样子表演的也还算到位,当孔子在卫国要见南子的时候,子路的一句“那个女人,您一定不能见!”,把子路的豪爽性格也展现出来。

但是,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让我感到有些好笑的剧情是,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是由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不发达,颜回经常是吃不饱饭的,因此身体很虚弱,很早就死了,应该是在孔子周游列国之前就已经死了,孔子对于颜回的去世是很心痛的。而电影里的剧情安排却是颜回一路跟随孔子到了卫国,到了齐国,到了蔡国,最后是因为马车在冰面上行走压力过大,导致冰面开裂,为了抢救孔子的书籍而被冻死在冰水里的,我觉得,这个部分未免有点演绎的色彩了,好像是没有一个正当的理由,让颜回死于饥饿,又不能让他活着,于是就让他冻死在冰水里。还有一个剧情,也很好玩,就是孔子堕三都的时候,去找鲁国的国君,鲁国的国君表示不再继续打压三桓的势力时,提到了老子,这时,画面突然转到了一个像仙境一样的地方,出现了老子和孔子。这个地方和历史是有出入的,历史上老子和孔子应该是属于同时代的人,他们从来都没有见过面,而且我认为,老子属于道家,孔子属于儒家,他们处世的观点是不同的,怎么能让老子和孔子见面呢?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还有待考证。

历史上的孔子,的确是一个圣人,他可以想到一般人想不到的事情,他可以比一般人想得更深,看得更透。但是我们不能要求演员一定演成具有孔子一样思想的人,但是我感觉周润发扮演的孔子,还是很能压得住整个电影的。要是想真的理解孔子,了解他的思想,还是要看《论语》、《春秋》,就如同全剧结尾的时候旁白说的一样:世人懂我,是因为这部书,骂我,还是因为这部书。

范文三

一部电影,家国天下,短短乐、射、御、书、数”都在电影中得到了恰到好处的再现,一气呵成,感谢曾执导过《雍正王朝》、《乔家大院》、《汉武大帝》、《芬妮的微笑》等着名影视剧片的中国第五代导演胡玫,她果然不负众望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率真可爱的孔子形象。

《孔子》电影中有一个片段我至今记忆犹新。陪葬的一个小男孩漆思公为了保住性命拼命地跑,遇到了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路救下了漆思公,最后,在孔子的强力辩说下,漆思公重得自由,并拜孔子为师。这个事例说明了孔子宣传“仁”道的重要性,在这个战争的世界,宣传仁爱精神才能挽留住一些生命。

孔子宣传的不仅仅是“仁”,还有“义、礼、和”,这四点综合在一起,就是治国之本。在孔子离家出去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时,也曾大力倡导过这四点,可结果是处处碰壁,孔子的理想也未能实现。

导演胡玫最巧妙的一点在于她把南子这个妖娆的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更从侧面烘托了孔子的思想道德之端正。面对南子,孔子没有心动,而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迫使南子放弃了对他的诱惑。

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对后人的影响力很大。我们也永远记住了这位推广“礼、义、仁、和”、心静如水的先师——孔子。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3)

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

最近我看了一部叫《孔子》的电影,顾名思义,就是讲述孔子的故事。

电影十分有趣,我给你举个例子,有一次,孔子他们决定救一个即将被陪葬的小男孩,就上朝请求鲁王放过他,可是旁边的大司徒却不乐意了,说不能 那样做,还说上一任的大司徒有遗言,一定要让这个小孩陪葬,因为他是他喜欢的人,不然就是对他的不恭敬。而孔子却说:“大司徒在时不是常对你说你们两个是分不开的吗?”大司徒说:“是啊!”孔子接着说:“那如今他老人家在九泉之下,又怎能缺少你的陪伴呢?”大司徒吓得连鞋子都掉了下来,是不是很好笑啊?这里孔子说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施加给别人。我觉得孔子说的特别好。

这部电影不仅有这些让人会心一笑的地方,还有感人的情节。比如说孔子遭受谋害而被赶出鲁国,不得不周游列国时,他们走过了一片冰河,可是冰却突然裂开了,装载着孔子写的.文书的车沉了,孔子的弟子颜回奋不顾身的跳进冰河里,打捞那些文书,孔子在上面急的直叫他回来,可是颜回还是一直地捞着文书,最终倒在了冰河里,看到这里,我也流泪了。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4)

电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为什么今天我还是要写观后感呢?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谈到文化信仰我们想到的那首当其冲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祷告于你丘山而得名。电影中孔子的出场已经是一个大夫的身份了。但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双亲,所以孔子对下层百姓的疾苦特别的关注,回到电影上来。电影中的周润发给我们很好的诠释了孔子的许多东西,让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在我感觉中,《孔子》这部影片,就像让两千多年前早已逝去的孔子和弟子们,重新回到人们的眼前,让我们来慢慢品味他的儒家思想。在影片当中孔子的聪慧,就像一支冰冷的利箭,穿梭在乱世中。让敌人防不胜防。但是人毕竟也有好人,也有坏人,孔子被绝情地赶出鲁国,艰难地周游列国。这时,他的弟子颜回,抛弃了自己的金钱、地位、名誉、背井离乡与孔子一同流浪。没想到的是他的弟子们居然也效仿颜回的作法,跟随孔子四处流落。弟子们这种爱师甚于自身生命的精神让观众赞叹不已。后来,他们整天饥肠辘辘,吃尽苦头,受尽苦难,但是没有一个人放弃,没有一个人说“不”。甚至只有一碗几块肉的汤,他们也互相推让,他们的坚强和执着更打动了每一个人。直到一天,真正的不幸降临了,这一天他们需渡过一条冰封的江面,在江心处,突然间,冰面崩裂,正驾驶着马车的颜回和一车的竹筒,全都落入了水中。这时,善于游泳的颜回并没有迅速游回岸上,而是一头栽进冰冷的江水,拼命捞起老师的竹筒,一次又一次地从水里抛出竹筒。岸上的孔子和弟子们撕心裂肺地喊着颜回的名字,告诉他快上岸。但是平时总是遵从孔子和同窗们的颜回,这一次没有听从。人的生命是脆落的,在颜回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紧紧抱住竹筒,用尽最后一丝气力,抛出水面。最钟爱的弟子永远离他而去。孔子悲痛欲绝,他把打捞上岸的颜回紧紧地抱在怀里,在几个小时里,徒劳地自己的体温来温暖着颜回冰冷的遗体……颜回用自己的生命演绎了儒家的“仁”和“爱”,诠释着“忠”和“孝”。此情此景,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心灵无不为之震撼。颜回的壮举,无时不刻的昭示着们,珍惜知识,崇尚文化。后来,孔子和弟子们,接受鲁公的忏悔,又回到了鲁国。从此孔子与政治隔绝,成了教育家。孔子临终前最后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在不同人的心里必定会有不同的见解。

《孔子》这部片使我受益匪浅,懂得一个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身后的苦处。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5)

孔子电影观后感三篇

孔子电影观后感(一)

《孔子》这部影片讲述了孔子从年轻到衰老的故事,说明了他的大志与大智,以及他那三千弟子的大作为。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而孔子后来从宋国移居到鲁国。那是正是宋朝,人们信奉周公的仁与礼,孔子也将仁礼视为约束自己的两个条件。那时的孔子从一介蔗民到被鲁君识中才华提为相国,可是他却被其他同僚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使他不得不被迫离开鲁国。这孔子被逐,他的弟子也不愿老师一个人走,便跟随孔子。被逐以后,孔子和众弟子周游列国,传经授礼。可是,这种日子并不好过,一路上,他们遇到了很多危险。卫国请孔子的弟子:子路去卫国当大将军,抵挡外来侵略者。子路为了保护小小的卫军,被敌人杀害,但是,他在倒下去的最后一刻,不忘要盔正、扶正,孔子听说后,虽然十分悲痛,可是却说他是君子。终于,鲁国大司徒醒悟,请孔子回国。途中,马车正在过冰河时,冰面突然裂开,使孔子的弟子颜回和载有孔子书籍的马车掉入河中,颜回有自救的本领,完全可以马上上岸,可是他却一个猛子扎下去,尽力把书籍打捞上岸,就这样,颜回在冰冷的河水中反复上下,体力终于支撑不住,被冻死了。孔子忙叫人把他打捞上岸,孔子紧紧地抱了他八个小时,要知道,颜回是他最心爱的弟子啊!可是,人死不能复生,弟子把他拉开。经过了十几年的在外漂泊的生活,孔子在将近七十岁的时候回到了他的父母之邦——鲁国。他时刻不忘颜回提醒他的那句话:您知道您为什么被逐吗?是因为您把自己的思想硬加在别人身上。孔子一边抚摸着《春秋》,一遍自言自语:人们敬仰我,是因为它,人们误解我,也是因为它。说罢,他把这部书交给侍仆,命烧掉。

孔子文采奕奕,说话出口成章,面对敌人的威胁仍从容不迫。有一次,他竟以100牛车,吓退了齐国的500乘兵马。孔子语言条理顺畅,说的话大都被世人谨记,如在影片中出现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不同,不相为谋”等。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手下3000多名弟子有72人名扬天下。

这部影片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也能然人体会到深受教育,人们能在悲观或乐观的场景中得到知识。所以,我们这一代新世纪的幼苗,一定要吃水不忘挖井人,铭记这位开创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孔子电影观后感(二)

电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为什么今天我还是要写观后感呢?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谈到文化信仰我们想到的那首当其冲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祷告于你丘山而得名。电影中孔子的出场已经是一个大夫的身份了。但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双亲,所以孔子对下层百姓的疾苦特别的关注,回到电影上来。电影中的周润发给我们很好的诠释了孔子的许多东西,让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电影《孔子》里面有很多与史书记载不一样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为战士壮威,接着是孔子与鲁公一起出面说服齐王收复失地然后就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的死,都与历史不符。史书上没有记载孔子与鲁公一起去谈判的,而记载的是孔子从天而降前来护驾的,这样一改似乎让人觉得更加真实!历史上也没有类似于有沉书入水然后颜回去捞的事情。颜回史书里面的记载是穷死的,不免有些窝囊,这样一改反倒显得他对书籍和老师的热爱,真正热爱书的人确实会不顾自己的性命去救书的,没有什么迂腐之处!

电影中孔子会见南子的绯闻也被大肆渲染,让人觉得孔子不再是一个高不可碰的圣人而是一个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欲,有一句台词是“吾未见如此好色如好德者”,这是我觉得全片中最妙的台词,面对一个风情万种母仪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会动容的吧!

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觉得是孔子和一群弟子一起回到鲁国以后,孔子跪在城门下,磕头行礼口中反复念叨着:“我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个时候孔子已经年过半百了,但是还是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尽管曾经别人赶他走,但是当祖国需要他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回国。这种胸襟不愧是我们的圣人,这里看得出孔子的伟大!

看电影孔子,我们用平常心看他的可爱,用恭敬心看他的伟大:原来这就是我们的圣人孔子传奇的一生!

孔子电影观后感(三)

昨晚,去看了这个新年里声势造得很足的电影《孔子》。

尽管知道凡动辄投资上千万的大片都是要考虑票房的,既要票房就得考虑观众的欣赏口味,不可能完全按照或者接近历史的真实去拍,那么编剧和导演究竟会把经过人们千百年的认识而且已经基本定型的孔夫子拍成什么样呢,的确很想知道,却又担心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但听电影《孔子》的某主创人员说,观众看电影《孔子》,如果不哭,就不是人。如此信心满满,言之凿凿,更让人充满期待。

影片从“陈蔡绝粮”、“子路问津”等片段,最后是鲁国大夫季氏在内忧外患中幡然醒悟,孔夫子的治国才能不可小觑,于是放下身段,诚邀孔子回国,并接受了在外颠沛流离十九年的孔子提出回国后绝政治,治教育的条件。

看完影片后,感到有三点不可思议之处:

一是我们只知道孔子是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没想到他老先生还是一个军事家。在“夹谷之会”和“隳三都”中,设计之巧妙,布局之合理,安排之周到,仅仅凭着一腔浩然正气和对道义的坚定信念,与妄自尊大、恃强凌弱的齐国针锋相对,舌战齐国君臣,生生迫使齐国退回了侵占已久的“汶上三城”。这当然大快人心了,谁说孔子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做成了很多军事家想做而做不成的事情。

二是影片后半段的“陈蔡绝粮”中,孔子师徒被困陈蔡间多日,七天七夜粒米未进,而孔子却依然气定神闲地抚琴,以这种方式转移饥饿的注意力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师徒们一人一口分食最后一碗马肉汤后,弟子们不是倒卧在地以保存体力,而是居然有力气围着老夫子和他的琴声运动起来,这不合常理的举动,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三是师徒们周游列国途中遇到了冰裂,当时孔子的一车书掉入冰窟,孔子最器重的弟子颜回像罗盛教那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潜入冰下打捞竹简,孔子及其众弟子趴在冰窟边缘呼喊痛哭,但既无人和颜回一道下水捞竹简,也无人下水力阻颜回的愚蠢行为,直至颜回冻死。这个极不靠谱的煽情情节,既亵渎了孔子,又亵渎了颜回。毫不夸张地说,作为好学生,颜回肯定把这些竹简的内容深深刻在脑海里了,难道为了老师的心血,就有必要牺牲性命吗?莫非正如旁边的观众调侃道是为了抢救文化遗产?而孔子坚持万物之灵的人始终是第一位的观点在《论语·乡党十》中就非常清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颜回和竹简,孰轻孰重,这不是明摆着的嘛?!

所以,看完电影《孔子》后,我没有哭。环顾四周,在这场满座的电影院中,也没有看到任何一个人哭。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6)

《孔子》观后感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至圣之师,万世师表”,其言行语录和思想轨迹被其**收录集合成《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孔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之深远。胡玫导演的《孔子》,一部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电影,当然也吸引众多观众来观赏之,而对于影片的评价则因人而异,正面负面当然皆有。而正如对此影片的评价态度一样,对孔子个人的功过是非当然也会有许多不同的观点。

《孔子》这部电影主要从公元六世纪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得到重用,步步高升,能够用以礼治国的执政理念来实践。在齐鲁同盟会中,他们与齐国为智慧和勇敢而战,为鲁国收复三城失地,维护鲁国利益。其政治才能得到充分展示。

齐鲁会盟回来后,出任代国相,但季桓子嫉妒,假传音信,叫人予孔子“珏”,孔子知“珏,诀也”。于是这样被罢黜了,开始了其周游列国颠沛流离的生活。到卫国,孔子得到卫灵公重视,与卫灵公夫人南子相见,言谈举止中展现了其正气凛然不为美色所动的君子风范。

受苦受难后,一开始陷害孔子的季桓子,知道识时,知道谋略,知道鲁国需要孔子,于是乞求孔子回国。孔子要求不以政事扰之才回国,季桓子答应。孔子归鲁后,专心治学,开设学堂讲学。

公元前470年,孔子逝世,享年73岁。他最早把教育普及于平民,**遍天下,故有万世师表之称。他留给后人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公认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河学者。

看完这部电影,我印象最深的有三件事。这也是我认为充分体现孔子人格魅力或精巧电影制作的三大场所。

第一,“给个话儿啊”的幽默和“丧家之犬”的自嘲。“给个话儿啊!”这句台词在电影里出现两次,第一次是公山狃追到孔子家要季氏家小奴漆思弓时候,奴颜谄媚地对孔子说不喜欢三桓,希望与孔子合作灭三桓时,孔子默而不语时,公山狃说的“给个话儿啊”,然后孔子镇定抛出一句:

“道不同,不相为谋”。公山狃自讨没趣,愤愤离去。第二次在正片中出现的戏份是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这句话是孔子在挤兑公山狃,孔子抛出“给个话儿啊”。

将公山狃置于尴尬境地。观众笑了,不仅是电影里的嘉宾,还有电影里的观众。这可以算是孔子的一种幽默。

“丧家之犬”是孔子被鲁国驱逐而周游列国、颠沛流离,风餐露宿、以琴代食。但依然不失圣贤本色,在郑国被形容做“丧家之犬”,一般人听着肯定会气得脸红脖子粗,但孔子却乐呵呵地接受并自嘲了一把,正是体现出了“君子无论是在逆境还是在顺境当中都能够泰然处置的通达。这也应验了南子对孔子的一句总结“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

但不可能认识到**在痛苦中所理解的境界。”“给个话儿啊”的幽默和“丧家之犬”的自嘲充分体现出了孔子这个圣人也有人情味,也有趣,也善于自嘲,自我解脱,正充分体现了其圣人之境界。

第二,颜回之死。虽然可以说历史上颜回不是靠捡竹筒而死的,但我觉得编剧的安排有点别出心裁,但不管是好是坏都是别人评说的。颜回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孔子学生。他深受孔子的教导,深谙孔子的思想。

马车经过冰山时,冰山裂开,竹筒掉进冰水里。为了取回孔子的竹筒,颜回先后潜入冰水中取回竹筒。当时,电影**很凄凉,观众为之感动。或许有人是在心里默念:

颜回,颜回,你对孔子的思想有多透彻?把孔子的竹简看作是你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这对你很重要。孔子没有徒劳地教你。你的举动是孔子教育成就和死亡价值的最好体现。或许也会有人在心里默念:颜回啊,你个傻子,你个白痴,赶快上来啊,不要再捡了,你年轻宝贵的生命比那几本破竹简重要多了,竹简还可以再写,你的生命却只有一次啊,你个傻瓜,赶紧上来,活命要紧啊。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正是编剧要的效果,有分歧才有看头嘛。另外,其实编剧如此安排,也正体现出了孔子为人师表教导有方,**愿意为其毕生思想而付出生命的伟大节操。

第三。,与南子相见。南子是卫灵公的妻子。她像仙女一样美丽。她也是当时著名的女政治家。

南子与孔子相见时,南子尝试调戏孔子。孔子纵是“圣人”,但也脱离不了普通人的缺点,也有七情六欲。他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

但还是以理智战胜了情感,一句“吾未见如斯好德如好色也”,决然斩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很明显,南子对孔子是有暧昧的,以南子一惯的个性,表达这样的暧昧也未尝不可,而孔子在落迫之时得见卫国的女强人南子,自然也会心仪之,南子说的那几句话,太过露骨,孔子最终是理智战胜了情感,决定离开卫国。孔子临离开之前,送了南子一句话:

朝闻道夕死可矣,就在孔子离开卫国的同时,南子被刺杀了,她临死之前露出笑容,估计是想到了孔子送她的这句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领会了人生晚上就可以死了。于此,孔子显得更为高大神圣了,其的正义凛然君子之气没有令人失望,至少南子明白了。

在电影结尾,吩咐**将鲁《春秋》拿去。然后感叹:后人理解我,因为这本书,误会了我,也因为这本书。

正如这句所言,这部《孔子》也是一样的,会在不同人心理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电影抓住了孔子的深度,抓住了那个时候的症状结点,让我有悲伤也有感动。。君子固穷,君子死义、君子传道以及君子不愠,这便是一部《论语》,这便是一个孔子。

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鱼离不开水,人离不开亲朋好友。当你身处逆境和灾难时,帮助你的人都是你的亲友。吃水不忘挖井人,度过苦难,不能忘记援助过你的人。

知恩图报,善莫大焉。

一个人要想获得幸福,必须懂得感恩。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去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去滋养。

一饭之恩,当永世不忘。所有在顺境中帮助你的人都不能称为朋友,但那些在你身处逆境、走出困境时愿意帮助你的人,一定是你一生都要感谢和珍惜的人。

唐代李商隐的《晚晴》里有这样一句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意。

当一个人闯过难关的时候,一定要记住那些支撑你,陪你一起走过厄运的朋友和亲人,这个世界谁也不亏欠谁,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正如古人所说:淡泊世间去如烟,记着那慈悲如血。

学会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朋友的帮助,做一个充满爱心和正义的人。

你需要知道,父母,谁总是最接近你,谁最爱你,无论他们的方法多么错误?可是爱你的心,都是一样的。不要因为一时的自私而忘记感恩。

我们常常希望别人对自己有感觉和正义,但如果我们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你的真情,首先,你必须先付出真情。当你帮助别人时,不要记得。当别人帮助你时,你应该懂得感恩和感动,而不是想当然。

你要知道别人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侍父母,要孝顺,对朋友,要真诚。不管你生活的精彩或者混沌,孝顺父母,颐养天年。

一父养十子,十子养一父。在这个美丽的时代,中国的许多美德正在逐渐消失。孝道是最重要的。但总有一些人生活在天堂,把父母扔进地狱。

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鱼离不开水,人离不开亲朋好友。当你身处逆境和灾难时,帮助你的人都是你的亲友。吃水不忘挖井人,度过苦难,不能忘记援助过你的人。

知恩图报,善莫大焉。

一个人要想获得幸福,必须懂得感恩。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去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去滋养。

一饭之恩,当永世不忘。所有在顺境中帮助你的人都不能称为朋友,但那些在你身处逆境、走出困境时愿意帮助你的人,一定是你一生都要感谢和珍惜的人。

唐代李商隐的《晚晴》里有这样一句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意。

当一个人闯过难关的时候,一定要记住那些支撑你,陪你一起走过厄运的朋友和亲人,这个世界谁也不亏欠谁,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正如古人所说:淡泊世间去如烟,记着那慈悲如血。

学会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朋友的帮助,做一个充满爱心和正义的人。

你需要知道,父母,谁总是最接近你,谁最爱你,无论他们的方法多么错误?可是爱你的心,都是一样的。不要因为一时的自私而忘记感恩。

我们常常希望别人对自己有感觉和正义,但如果我们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你的真情,首先,你必须先付出真情。当你帮助别人时,不要记得。当别人帮助你时,你应该懂得感恩和感动,而不是想当然。

你要知道别人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侍父母,要孝顺,对朋友,要真诚。不管你生活的精彩或者混沌,孝顺父母,颐养天年。

一父养十子,十子养一父。在这个美丽的时代,中国的许多美德正在逐渐消失。孝道是最重要的。但总有一些人生活在天堂,把父母扔进地狱。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7)

《孔子》电影版观后感(一)

电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上映了的,为什么今天我还是要写观后感呢?因为我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说到文化信仰,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祷告于你丘山而得名。影片中孔子的出现已经是一生的身份。但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双亲,所以孔子对下层百姓的疾苦特别的关注,回到电影上来。

电影中周润发给我们很好的诠释了孔子的很多东西,所以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电影《孔子》里面有很多与史书记载不一样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为战士壮威,接着是孔子与鲁公一起出面说服齐王收复失地然后就是孔子最喜欢的**颜回的死,都与历史不符。史书上没有记载孔子和鲁公一起去谈判,但记载孔子是来保护他不受天载的。这样的变化似乎让人更真实地感觉到,沉入水中的书记载历史上没有类似的是情,于是阎连科回去拿。颜回史籍上的记载是贫乏和死亡,还有一些懦夫。这样的变化显示了他对书籍和老师的热爱。那些真正爱书的人会不顾自己的生命去拯救他们。没有迂腐

在电影中孔子会见南子的绯闻也被大肆渲染,让人觉得孔子不再是一个高不可碰的圣人而是一个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欲,有一句台词是“吾未见如此好色如好德者”,这是我觉得全片中最妙的台词,面对一个风情万种母仪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会动容的吧

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觉得是孔子和一群**一起回到鲁国以后,孔子跪在城门下,磕头行礼口中反复念叨着:“我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个时候孔子已经年过半百了,但是还是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尽管曾经别人赶他走,但是当祖国需要他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回国。这种胸襟不愧是我们的圣人,这里看得出孔子的伟大

当我们在电影中看到孔子时,我们可以看到他平常心的可爱和恭敬心的伟大:原来这就是我们圣人孔子的传奇人生

《孔子》电影版观后感(二)

昨晚,去看了这个新年里声势造得很足的电影《孔子》。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8)

孔子电影观后感散文精选

本文为孔子电影观后感散文范文,让我们通过以下的文章来了解。

范文一

一部电影,家国天下,短短乐、射、御、书、数”都在电影中得到了恰到好处的再现,一气呵成,感谢曾执导过《雍正王朝》、《乔家大院》、《汉武大帝》、《芬妮的微笑》等着名影视剧片的中国第五代导演胡玫,她果然不负众望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率真可爱的孔子形象。

对于孔子,我们也已经对他的了解很少了,我想,我们这些后代,也正是需要去了解这些中华民族上曾经的历史。

影片中感触最深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冲撞。孔子从政,希望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却被现实无情地抛弃。孔子一心只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对可能的困难估计不足,最终只能黯然离去。

孔子到了晚年,认清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他最能影响社会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从政。他的弟子有各种各样的才干,可以将他的思想传播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讲学上,能够影响到更多的人,意义要远大于参政。

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抱怨身边的事不如自己所愿,不完善,不合理等等,还喜欢去描绘一个理想的情境。可是,这些都于事无补。

现实摆在这里,我们也只有从思想上转变,亲自去行动,不要总依赖于别人。不要只是替别人着急,看到自己应该做的,才最重要。这样,把握好方向,有步骤、有计划、从实际出发,理想才会越来越近。

这部影片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也能让人深受教育,人们能在这种场景中得到知识。孔子面对贵族与恶势力不低头,面对困难不畏缩,面对孤苦不冷漠,我想,他的精神会激励我永远向上。

所以,我们这一代新世纪的幼苗,一定要铭记这位开创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范文二

最近,我看了一部名叫《孔子》的传记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了孔子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刻画出了一个个生动精彩的人物形象,对我的触动还是很大的。

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一生极为坎坷,曾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卫、陈、曹、宋、郑、蔡诸国之间,宣传“仁”之思想,可乱世将孔子的时代改变了,没有一个国家听他的思想。十四年后回到鲁国从事教育活动,七十三岁病逝。

当影片《孔子》上映后,孔子的扮演者著名影星周润发便一度传出有关孔子的一些新闻:比如带着主持人在访谈节目过程中向观众下跪,在出席影片有关的记者招待会时谈到自己看完影片首映后流泪并因得到记者看完影片后无动于衷的答案而反问记者是不是人,一时间人们对这些情况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究竟《孔子》该影片的魅力何在,会使一个元老级的影坛明星两度在很多人看来表现得如此不理性和不理智呢?带着疑惑,我今天把《孔子》看了一遍......

纵观整部电影,确实拍得很好,能够充分地展示我国春秋时期的大圣人孔子万世师表的形象,并且抓住了孔子为政持官掌权时的政治特征,反映着其仁和礼的核心思想体系,当中的确不乏催人泪下的片段和插曲。辨证的说一句,该片更应该像一种全新风格的历史记录片,很多人认为孔子作为圣人,生活在春秋时期,很多东西无法考证,只能通过纪录片的形式来展示,但其实不然,电影尽管通用的是白话文,但处处体现着原始的仁礼思想语言风格,在感动苍生的同时必然给予一种精神和思维上的震撼和影响。至少我是这样理解的,因为看完该影片后,我甚至乎结合当今的民族和社会特征产生了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

关于克己复礼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中礼这方面主要反映克己复礼。克己复礼的意义在于克制自己,凡事向往礼的方向,本质上是教育人们要重视礼的教化与熏陶,孔子终其一生,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教育方面,都强调礼乐对个人,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影片中描述的鲁国政权为三桓贵族所掌握,三大贵族拥城自重,屯兵自立,即使在与鲁国的宿敌齐国和谈未遂,眼见要兵戎相见时,也无动于衷。后来更是使计迫使孔子离开了鲁国,四处漂泊。其实孔子的出走是必然的,正如鲁国国君所言,处于这样一个乱世,诸侯分封割据,称霸一方,名义上是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然而在周室颓危的情况下,大家都想取而代之。尊王贱霸暂且难以坚持,而孔子还期望君主能够以仁义治国,这样百姓避免战乱,才会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他的想法其实是很值得提倡的,但结合那个多事战乱的春秋,难免会有何很多人不理解他,这也为他日后周游列国时,即使在树林处收徒讲学,也会遭到民众们的反对,他也被迫带着他的门徒被诸侯王们由一个国家驱逐之另一个国家。经历了十几年,终于回到了鲁国,他已经很老了,但仍然执着着那个克己复礼的梦,含笑而终!

关于取义成仁

除了礼,孔子的另一面思想则表现为仁,为后世所称道的仁者爱人,仁者无敌都是其仁之思想的一个延伸和继承。在《孔子》影片里,没有情节明确反映孔子如何取义成仁,但却通过他的两个徒弟子由和颜回充分刻画出来。首先是周游列国的时候,孔子和门徒一行人等踩着冰封的河面过河时,突然发生了冰裂,一车满满的典籍掉进了水里。颜回没有犹豫半刻,马上纵身潜入水里把典籍给一卷卷打捞上来,因为在他眼里,这些典籍是远比他性命珍贵的,能够影响后世的`儒家伟大学著,更是这十几年来,孔子和徒弟们的思想结晶,对仁义的传世,是及其重要的,结果颜回溺水而亡 。当孔子还没有从见到颜回去世时表现的悲痛中振作过来时,又传来了用兵如神的子由在卫国作战时,因保护卫国幼小的皇子被叛军群杀而逝的噩耗,子由在临死前依然牢记老师的说话,把官帽戴正,以示正义凛然,结果取其成仁。这两个片段我相信不仅仅是我,很多人看着都会有那么一种心酸和体会,有时候,仁义的实现和追求,比我们很多东西更值得去奋斗,甚至乎牺牲性命都在所不惜!

关于仁礼探讨

影片中的开头和结尾,都表达了孔子对礼乐仁义的实现的憧憬,他说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只能托付给未来了,自己所留给后世的只有一部《春秋》,短短的一部史书,是自己一生的记录,也是一个划时代的总结,一个里程碑的创造,有很多人因为这部书了解孔子,但也有很多人因为这部书误解他,在那个春秋,圣人孔子已经有如此的感慨,今何以堪呢?

中国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和历史激荡,悠久的华夏从古至今无不被人称为礼仪之邦,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影响下,一个国度该以一种特有的人文氛围感动着这个时代,这个世界的,但真的是如此吗?我们这个民族向来提倡弘扬优良的传统,比如敬老爱幼,扶危助残,注重修养等等,都可谓儒家精神和仁礼的扩展,但渐渐地,但我们环视一下我们生活的社会,我们生活的环境,社会环境是进步了,但人文风气呢?我只能一笑置之,而且是苦笑那种。出行时侯我总会赶上公交,但每次挤公交总不是滋味,年轻的我不是在抱怨什么,而是看见很多人占着位置,见到老弱病残孕却无动于衷,有的陌生人往往因为碰了一下肩膀或什么鸡毛蒜皮的事,在车上争吵得不可开交,甚至乎恶语重伤,恶言相向,粗俗不堪。街道上呢?闯红灯,乱扔垃圾的人彼彼皆是,好像这已经形成了一个城市特有的生活潜规则了。可能在很多人看来,这些都是小得不起眼的事,即使行善,他们也只是会行大善,但须知莫以善小而不为,才能登堂入室,构建真正赋予仁礼精神的和谐社会啊!要是大家认为这些都不在话下的话,那就拿这次西南旱灾来说 ,大家慷慨解囊的时候,居然有那么个不识好歹的80后发表文章呼吁大家不要向灾区捐款,狂妄姑且勿论,居心何在呢?一个民族在经历危难的时刻,需要的是稳定和团结,这样的鼓吹是不是该收敛一下呢?随着我国在世界上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日益强盛,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了,汉语热潮带动着贸易,政治的发展,国人无不眉飞色舞,幸甚于我国文化走向世界,孔子和儒家越来越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称道。但试想一下,从侧面来体会,难道我们没有察觉当孔子和儒家走向别的国度,表现出的是一种国际化的熏陶的同时,我们离曾经孔子终其一生都渴望实现的梦已经走远了吗?外国人越来越熟悉我们的文化,在礼貌,休养,道德培养和注重方面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多极化的世界格局让很多人深切体会仁礼的感化和魅力所在,于是日而三省,躬亲小善之举已在他们的行动中得到体现。或许有一天,孔子的梦得以实现,天下仁礼遍及,但作为华夏思想之奠基人,在九泉之下得知实现这个梦的主力军却非我大号中华,斗胆问一句,圣人会有怎样的感想呢?当初将礼乐仁义的重任托付给未来,托付给后世,如今看来是否所托非人呢?

夜深了,写到这里,我长吁了一口气,虽然我不是个优秀的中国人,但至少在此刻我开始有种感觉,周润发他究竟是在为谁流泪?是为我们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这个时代,更确切的说是为儒家,为孔子,为飘逝于我们生活和环境的仁礼绝唱而流的!

范文三

昨晚携全家去看了场电影《孔子》,离场时已经23点了,看到还有很多年轻人在等候入场。在看电影之前,我问女儿,你知道孔子吗?她说:知道,可又不知道。孔子在很多国人的心目中是个圣人,但却又是非常的模糊。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电影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在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从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之死,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点让我很感动,在颜回的眼中,孔子的书简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细想想,正因为后来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现在才可以领悟到孔子的精神。当我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不过来了。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和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9)

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五篇精选(一)

在看《孔子》这部**前,我已多次听说过它。可从来也没去看过它,总觉着它可能会是一部无趣的教育片。我难以想象,作为开启了枪战片、赌片等类型片先河,成为香港“暴力美学”风格电影代表人物的周润发饰演的孔子会是怎样的一个孔子。

影片正式开始,孔子自牛车上走下,步入宫殿,当特写镜头到达正在殿外行着跪礼的孔子脸上时,我的脑中不禁浮现出那个头戴黑礼帽、一身黑大衣、围着白围巾、风流潇洒的许**。我不曾看过《上海滩》,也不了解《上海滩》的剧情,但我却知道剧中有个显尽了**上海滩独有魅力与腔调的“许**”。而周润发的“强哥”形象也是多年来他在我脑中最深刻的形象。

但渐渐地,随着电影剧情的发展,“强哥”的形象在我脑中渐渐淡去,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孔子出现在我眼前。当他被罢黜,被迫离开鲁国,他难过、颓丧;当他周游列国,他也会思念故乡;颜回落水而亡、子路战死,他悲痛不已……他不再只是教科书上那冷冰冰的只会各种“曰”的圣人,他是个与我们一样有着喜怒哀乐的人。可以说,这样的孔子会成为一个平凡的人,但你不能否认,它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生动和有血有肉的孔子。

影片中,颜回坠入冰湖,为救书而死。虽然这真的让我觉得不值得,但这是他的选择,并不影响我的感受和震惊。清清楚处的画面,恰到好处的分数,老师焦急、无助、悲伤的哭声,颜回倔强地一次次跳入水中,最后沉入水底时紧紧握着的竹简,都让我感到震惊和心痛。

子路临危出仕,孔子担心不已,谆谆告诫。子路战死卫国,却宁死不屈,就是死,他也记得夫子教诲,冠帽要堂堂正正。他扶正冠帽后,即被敌军多枪刺杀,那倒下的身躯让我潸然泪下。

公元前484年,孔子结束了十多年的游荡,终于回到了鲁国。不同于当初大雨中独自一人驱车离去的孤苦凄凉,如今有数不清的人立于城门迎接孔子回国。紧接着重复了电影一开头的孔子下马车片段,可那个摆放车凳并扶着夫子下车的人,却不再是那个与夫子形影相随、腼腆聪慧的颜回,驾车的人也不再是那个爽直勇武的子路。

当孔子抛开手杖,行礼下跪那一刻,我不禁有了一种“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觉。城门还是当初的城门,宫殿还是当初的宫殿,礼还是当初的周礼,行礼的人却不再是当初那个有着一身鸿图抱负,希望能够凭借一己之力改变时局的孔子。

一切都没有变,一切又好像都变了。

电影最后,是须发全白的孔子安坐于室内,一派淡定从容的场景,窗外风景清幽雅静,与影片一开始时的场景相呼应。记得影片开始时,孔子说了一句话,“衰老了,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礼乐仁和的梦想,只能托付给未来了。”突然想到,现在的“周公解梦”一说是否与孔子这句“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有关系?于是经过一番查阅,它们果然是有关系的。

正是因为孔子这样说,久而久之,后人逐渐叫梦见周公,后来发展成周公的梦。于是有了现在的“周公解梦”。

整部电影,让我欢笑有之,感动有之,更有所思考,也对我们的至圣先师有了更多了解,而不再仅仅局限于那些“子曰”。虽然许多人批评影片改动了不少史实,但我想作为一部电影,若完全按照史实拍摄,这也就不再是电影,而是纪录片了。

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五篇精选(二)

电影《孔子》讲述的是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生平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知道这个家庭的时代和生活。孔子满腹经论,学识渊博。他就任“中都宰”这个职务时,使中都面貌大变,老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孔子因此受到鲁定公的重用,被鲁定公任命为大司寇。

当时是奴隶社会。有一种残酷的俗俗俗,只要有一个国王死了,他的奴隶就会陪他下葬。孔子不畏大司徒和公山狃的权势,提出要废除这个残酷的陋习,用智慧战胜了两位王侯贵族,展现了孔子的聪明和机智,以及他的仁爱之心。

孔子担任总书记的首要任务,是陪同鲁定公爵会见齐国国王。孔子向公山窑和大石寺要了五百辆战车,但遭到公山窑的拒绝。他不得不带着十辆孔子的战车去联盟,受到齐国的威胁。孔子却用他的智慧,用一百辆牛车,把齐的五百辆战车吓跑了。因此,得到鲁国王的称赞和重用。

孔子与他的**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孔子和他的**在奔走列国之间,传授学问,用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对孔子也是非常崇敬。有一件事让我很感动,那就是颜回下冰海为孔子捞藏书,但他在冰海里呆了很长时间,浑身僵硬。已经三个小时了。颜回没有放慢脚步。这种视书为生命的精神感动了我。

这部电影仅仅是孔子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艺术体现,我还要从孔子的文学著作《论语》再深入进行了解,还要向他学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神。

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五篇精选(三)

今天下班后,和坤儿一起到上海影城看《孔子》。

电影《孔子》拍得规规矩矩的,说不上超好,但是可以看。

里面故事都有影儿,既没被捧成孔圣人,也没贬成孔老二。不像于丹,她说话太咋呼,搁她理解的论语里走出来的孔子,像个大明白,一想孔子就和她连着,不大可耐。胡玫的孔子能站得住脚,周润发的孔子也能站得住脚,是一个有对有错、有血有肉、爱国爱家、有妻儿的山东汉人。

孔子穿得棉袍后现代,特软和,特暖和。俺也想扯二尺布,做那么一灰面棉袍。到哪能买到棉花哈?

比张艺谋的《满城尽带**甲》和《英雄》诚恳万分,比陈凯歌的《无极》和《刺秦》智商高,比冯小刚的《夜宴》讲故事讲得明白,那帮男人呀,一堆老笨蛋,和胡玫比啊。人家胡玫不像他们猫一顿狗一顿的,没常性,人家她拍的历史剧一贯高水平,电影《孔子》比她的电视剧《雍正》还要好得多。

其实,咱有五千年历史,题材不缺,有故事着呢。可是俺没捞着看过啥像模像样的正剧电影,就算你带上近代史在内,也都没啥好看的。《甲午风云》和《武训传》是俺看过的电影里,应该还算讲明白点儿事儿的,其他真想不出来啥,谁还拍过好历史片?

你们帮忙想想?兴许有,俺忘了?

周润发不负众望,孔子演得好,有时候他能化腐朽为神奇,你比如,磕头,多让人反感的动作,可是周润发演得实在,潇洒。哎哟,和他在一起演这场电影,对其他那些演员,像陈建斌周迅和任泉,来说绝对是难得的学***,俺这么笨猜啦,人家那几个心里可能还不服捏。

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五篇精选(四)

胡玫是个了不起的女导演,她能把有关于信仰与理念的重大主题在荧屏的方寸间运筹帷幄,不能不说这些有关于她的气度与胸怀。正如比李咏更出众的哈文一样,其唯美与气魄的完美统一,告诉世界,女人的心胸不只是仅仅能容下厨房与男人,如果有其善良、善感、坚忍与包容,她甚至比男人更能容下这个正反两面的世界。在胡玫导演的电影《孔子》里我看到了这一点。

后人追寻着孔子闪闪发光的思想一走千年,却不知其实孔子的一生也是因落魄不得志而郁郁寡欢。那么多有见地的四两千斤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战略,只能托付给能领养的贤明**,不能不说是他们命运的悲哀。所以当我们看到颜回在冰河中用生命去护卫圣人的思想时,看到子路急于实现孔子的理想而战死沙场时,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热泪狂奔。

电影的结尾我们看到堆积成山的竹简被各种颜色的布匹分类包裹着,那其中不乏“人之初性本善”的教化,也不乏驰骋疆场时争与让的哲学,满头白发的孔圣人就那样安详的坐化期间,窗外是一个山高水长云雾缭绕的人间仙境。这也许是中国人心中的天堂,这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所以正如最了解女人的是男人一样,最了解男人的也是女人。

而孔圣人是洞穿了人心,不管你是男人还是女人!他更是看透了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且纵贯古今。

也许,我所理解的孔夫子未免太过粗浅,但在看这部电影时,我确实感到了孔子的真实存在。其实不管你认不认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或多或少地保有着儒家思想的印记,这已经成为人们评价是非的标准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历经千年风霜雨雪的历炼,几次火浴后的凤凰涅槃,让它拥有了可以撼动世界的力量。

所以,不管我们是商人,还是政客,是妇孺还是童叟,我们真的该时常扪心自问:“孔圣人你是否住在我的心里?”

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五篇精选(五)

昨天,我听妈妈说银谷影城正在热播电影《孔子》,我立刻手舞足蹈起来。妈妈见我这么兴高采烈,便答应带我去看这个电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出生于公元前五世纪。他学问渊博,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整个电影讲述的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先后去过卫国、蔡国、齐国、郑国等国家。

孔子本来在他的家乡鲁国享有很高的官职—司寇,他倡导用礼仪治国,让国家富强,不同意连绵的战乱,耗费钱粮,这样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可是他这种理念当时并没有被鲁国国君采纳。虽然这样,孔子还是在鲁国废除了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殉葬”。

古代,每个有钱的主人,手下都会有一些奴隶,而主人去世后,他的奴隶就会一个不剩的拉去陪葬,看到这残忍的一幕,令人心惊胆颤。有一次,一个大臣的父亲死了,他的一个小奴逃到了孔子的家中,哆哆嗦嗦地说了实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带来了了这个小奴,国君愤愤地说:

“你怎么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这个小奴呢?”这时,一位朝中大臣对孔子说:“奴隶陪葬是一种礼节,你是不能收留的。

”孔子不慌不忙地说:“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为什么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说得这位大臣哑口无言。

但孔子最后还是被鲁君赶出了鲁国。

孔子离开鲁国后,先后周游了很多国家,都没有得到重用。这时,鲁君派人请孔子回国,孔子经三思后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动的一幕发生了。

当他们的马车行驶在冰冻的河面上时,冰面突然崩裂了,书简掉到了河水里,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知道这些书简是孔子的全部心血,所以不顾自身安危跳进冰水,救出了这些书,而他却被冰冷的河水冻死了。看到这时,我差点眼泪夺眶而出。

孔子周游列国14年,终于在68岁时回到了鲁国,专心讲学,最终在73岁时因病去世。孔子的精神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他那不因艰难而退缩的的品格深受人们敬佩,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怀念他,时时刻刻学习他。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10)

然而,让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孔子,而是孔子的**颜回。颜回不小心带着书掉进冰水里,但他没有自救,而是把书从水里拿出来,最后颜回在水里冻死了。那时候,颜回还只是一个满腔热血的年轻人,但从他的行为中,我们可以发现颜回真的是一个好学者,把书看作比自己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孔子是鲁国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一位真真实实的君子,在美色面前能抵住**,时时刻刻都能做到尊重他人。

通过《孔子》这部电影,让我懂得了在学***如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解决问题上要像孔子为政一样做到临危不乱、足智多谋,想一个万全之策,在思想上要像孔子一样,成为一名君子,要让着别人,要为别人考虑。

总之,我们各方面都要向孔子学习!

孔子观后感3

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孔子被鲁定公提拔为土司科。后来,戚某又给了鲁定公80名舞者。鲁定公整天成迷于酒色,孔子很失望,便离开鲁国,和**们开始了周游列国,但陈国、蔡国、郑国等国家皆不欢迎孔子,甚至赶走孔子,不让孔子有一刻停留,孔子以礼治国的方法始终没有办法实现。

孔子名叫孔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自二十几岁起,孔子就想踏入仕途。他经常就国家治理的各种问题进行思考和发表一些意见。孔子和他的《论语》,用他那诉说了千年的理想,告诉着世人:

“仲尼不可毁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逾自绝,其也上与日月乎?

多见其不知量也!”

孔子正直、乐观、进取。他一生追求真善美,一生追求理想社会。他的失败和成功都与他的性格有关。几千年来,他性格的优劣影响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分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都是千古流传的名句,孔子死后,他的**们把他的言语编成《论语》,延续他的学说,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派,孔子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他为“孔圣人”。

孔子观后感4

有一个问题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是谁?我想很多人都会把这一票投给孔夫子。

国人中庸文化所推崇的“仁、义、礼、信”,无不源于春秋时代这样一位智者,尤其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文化从上到下一步步深入人心,影响了我们几千年。历史选择了儒学,还是儒学把历史带到了今天?我不认识孔子,但我一直想知道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

2010年的1月22日,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影片《孔子》首映,第三团支部抓住了这次机会一起了解这位儒学先师的人生轨迹。

影片取材于孔子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岁病逝这段经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堕三都、周游列国、陈蔡被围等重要经历进行改编。影片主演周润发早前在宣传活动中说“看《孔子》如果不流泪,那还是人吗?”。

我看完影片,也是深有感触。

这种大题材的影片,可能是期望值太高,觉得导演应该可以拍得更好,还有就是战争场面动画效果不够精致。但转过来想,看《孔子》,多是抱着一种缅怀传统的想法,想通过影片,增进对圣人的了解,加深对中华民族几千年博大精深儒学文化的理解。孔子的儒学思想传承至今,有沉淀的功劳。

孔丘其人,本只是一个血肉之身,他的言论,他的思想,是顺应了历史的发展,符合几千年来的社会制度,所以加上统治阶级的极力弘扬,便代代相传了。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制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进可退。

下至民,上至帝王诸侯,齐家的统治无不渗透着儒家思想。董仲舒为汉帝国的巩固奠定了基础,精通儒学的康熙皇帝带来了康乾盛世。我想到的是,儒学“入世”的观点造就了一个个时代的发展和辉煌。

**电影之前,对孔子知之甚少,虽然看完影片,也只是有个大概了解,但至少梳理了一下思路,影片的公映,也许不只是在休闲娱乐,不只在票房,能带给我们一些反思,就够了。

孔子观后感5

他不仅是鲁国人民尊崇的国家形象,也是周游世界的乞丐,也是东方的智者。他,是孔子。

孔子这一生曲折悲惨,在当时那个战乱的年代,孔子的才能被各个国家看重,但他向来不为所动,始终效力于鲁国。可惜的是,孔子被奸人所害,不得已离开鲁国,开始了十四载的周游列国的旅途。看到这一幕,我不禁感叹上帝是如此的不公平,对这位圣人也是如此。

孔子也是一个普通人。在四处奔波时,途经卫国见到南子,说了一句:“从未见过如斯好德如好色之人。

”孔子也被南子的美貌惊艳了,但她始终是用理智控制住了自己。最后,南子改变了轻浮的态度,跪下拜孔子。

在他14年的生命中,孔子经历了离别的痛苦。天寒地冷的一天,孔子和他的**们一行人在冰面上行走,冰却突然裂了,竹简落入湖中,孔子的**颜回奋不顾身地跳下湖水捞竹简。不幸,颜回终是与世长辞了。

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一言不发地坐了几个小时,直到其他**把他带走。孔子爱颜回胜过爱儿子,因为儿子只能继承他的血,但颜回可以继承他的道。

最后,在鲁国陷害孔子的人邀请他回到鲁国。“我回去是可以的,但我只专心讲学,别用政事打扰我。”这是孔子回鲁国前留下的一句话。

在今天这个没有战争的时代,像孔子这样品行高尚的人很少。修行到孔子这个境界确实不容易,你若心无旁骛,不合乎“礼”的坚决不做,遵循礼义仁和。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奠基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英雄。他像一杯酒,越喝越清,越像一轮明月,越长;他像一束火光,照亮了整个中华民族。

孔子,一袭布衣成就传奇,一本《论语》流传千古。这,就是孔子。

提起儒家思想,无人不想起孔子。正是因为有了孔子,中国才有了五千年的历史;正是因为有了孔子,中国文化才有了今天的辉煌;正是因为有了孔子,中国才有了今天的辉煌。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看完《孔子》我沉思了许久……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11)

"不要对别人做你不想别人对你做的事。"“听了这话,你会在晚上死去”.电影《孔子》把我们带回了那个战争时代。

恍惚中,我似乎听到孔子在教导他的**。听到颜回谦虚恭敬的话语,我听到了鲁兹勇敢果断的声音。

孔子,名为邱,字为仲尼,被人们认为是“最神圣的”。他就像一颗美丽的流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用短暂的生命点亮了夜空,给后人带来了无尽的启迪。

记住战争的教训

当孔子帮助鲁国抵抗侵略时,有人向火炬和敌人投掷了几桶石油。此刻,火烧得天空通红,人们听到尖叫声。有些人被大火活活烧死了!

当然,孔子也很伤心,但在那个混乱的战争年代,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丛林法则可能是战争年代最残酷的。

捍卫和平的时代

让我们来看看战争时代,战争肆虐,人们无法谋生,人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成千上万甚至数万人将死于战争。和平年呢?社会稳定,人民衣食无忧,景象欣欣向荣。

与这两个相比,我们不应该捍卫和平吗?

珍惜宝贵的生命

在古代封建社会,只有一个姬姓平子,他的死需要数百人陪葬。人类的生活真的分为高和低吗?不,只是因为封建社会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当时统治者把人的生命视为杂草,随时准备无视人的生命!为了救一个和他葬在一起的小奴隶齐思公,孔子在法庭上“和一群儒生吵了一架”,并独自拒绝了纪平子家咄咄逼人的管家。这是孔子的“德与智”君子品格。

在电影中,孔子曾经和他的**分开。路人这样描述他:“举止像个大男人,但他像只走失的狗。”让人有些苦恼的是:一个圣人,怎么会在这一点上落魄呢?有多少人能理解孔子?

从血腥的历史中,我们得到了太多的启示:记住战争的教训;捍卫和平的时代;珍惜宝贵的生命。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12)

本文为孔子电影观后感300字范文,让我们通过以下的文章来了解。

范文一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电影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在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从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之死,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点让我很感动,在颜回的眼中,孔子的书简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细想想,正因为后来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现在才可以领悟到孔子的精神。当我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不过来了。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和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范文二

被热炒了很久的《孔子》终于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传活动中,愈发“老来俏”的主演周润发扬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这番话让本次评审团的成员们不禁诚惶诚恐。我却只感觉到欣赏了一场冗长的“百家讲坛”,而且很显然,胡玫导演讲故事的能力,远远不及于丹老师。据观察,影院里《孔子》的人气还算不错,影迷们对电影如何展现孔圣人的一生更感兴趣,也不乏慕发哥之名来观影的粉丝。我想从散场之后大家的反应来看,《孔子》这部电影给了怀揣这两大期待的观众一个交代,但是,没人想到,过程却是如此枯燥沉闷。

CCTV-被困、高徒子路、颜回死于非命等坎坷,最后叶落归根回到鲁国传道授业了此余生。如此复杂的内容想要用一部电影表现出来,原本就是个艰难的任务。而擅长拍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胡玫导演,也显然并没有拿捏好尺寸,于是,观众们便在电影院里花费了两个半小时“欣赏”到了一场“电视剧”。

平心而论,电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剧情,通过保护小童、齐鲁会盟、平息公山狃叛乱等段落,集中表现了孔子的仁爱、智谋和军事上的才华。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从鲁国出走,众弟子赶来追随等一组戏,起承转合之间颇为流畅,算是片中的亮点。但后半段孔子周游列国的历程却成为了一场支离破碎的桥段集锦,影迷们均认为这一部分毫无主线可言,零散且琐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迟迟不见高潮出现,也总是看不见电影将要结束的征兆,期间有几位观众陆续离场,一去不复返。我想有相当一部分的影迷认为电影最大的败笔就是苍白无聊的剧情。

范文三

电影《孔子》已经放映好久了,可我一直没机会看。昨天下午,学校说全体师生一起观看《孔子》电影,我一听,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的故事,很感人,很好看。

在这部电影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在坚硬的、冰冷的冰上艰难地行走着。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驾着马车,马车上装满了书。突然,冰裂开了。刚刚好,颜回、马和书一起,“扑通、扑通”地掉进了刺骨的湖水中。颜回不顾自己的性命,将沉入湖底的书一点一点地捞上来。连爱书如命的师父孔子都对他大叫:“回来,回来!”但颜回毫不理会,继续捞书。最终,颜回永远地沉睡于湖底。

看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想到:有时候,我家里的书也会“生病”:比如,书皮烂了呀,书皮折角了啊等等,数不胜数。我见了,很少给它们“治病”,置之不理。它们一个劲儿地哀求我,我也不理……想到这里,我的脸微微有些发热。颜回不顾自己的性命,还要将书捞上来;而我呢,书生了病,我也不理,真是相差太远啊!

于是,我暗暗下定了决心:以后一定要爱护书,见到书“生病”了,马上就给它“治病”,我相信自己能做得到。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13)

本文为孔子电影观后感600字范文,让我们通过以下的文章来了解。

范文一

电影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在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从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之死,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点让我很感动,在颜回的眼中,孔子的书简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细想想,正因为后来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现在才可以领悟到孔子的精神。当我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不过来了。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和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范文二

铭记战争,保卫和平,珍爱生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朝闻道,夕死可矣”……电影《孔子》带我们重回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恍惚中,我仿佛听到了孔子对弟子们的谆谆教导;听到了颜回谦和恭敬的话语;听到了子路勇敢果断的声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们奉为“至圣”,他如一颗绚丽的'流星,在历史漫长的黑夜中用短暂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给后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启示……

在我感觉中,《孔子》这部影片,就像让两千多年前早已逝去的孔子和弟子们,重新回到人们的眼前,让我们来慢慢品味他的儒家思想。在影片当中孔子的聪慧,就像一支冰冷的利箭,穿梭在乱世中。让敌人防不胜防。但是人毕竟也有好人,也有坏人,孔子被绝情地赶出鲁国,艰难地周游列国。这时,他的弟子颜回,抛弃了自己的金钱、地位、名誉、背井离乡与孔子一同流浪。没想到的是他的弟子们居然也效仿颜回的作法,跟随孔子四处流落。弟子们这种爱师甚于自身生命的精神让观众赞叹不已。后来,他们整天饥肠辘辘,吃尽苦头,受尽苦难,但是没有一个人放弃,没有一个人说“不”。甚至只有一碗几块肉的汤,他们也互相推让,他们的坚强和执着更打动了每一个人。直到一天,真正的不幸降临了,这一天他们需渡过一条冰封的江面,在江心处,突然间,冰面崩裂,正驾驶着马车的颜回和一车的竹筒,全都落入了水中。这时,善于游泳的颜回并没有迅速游回岸上,而是一头栽进冰冷的江水,拼命捞起老师的竹筒,一次又一次地从水里抛出竹筒。岸上的孔子和弟子们撕心裂肺地喊着颜回的名字,告诉他快上岸。但是平时总是遵从孔子和同窗们的颜回,这一次没有听从。人的生命是脆落的,在颜回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紧紧抱住竹筒,用尽最后一丝气力,抛出水面。最钟爱的弟子永远离他而去。孔子悲痛欲绝,他把打捞上岸的颜回紧紧地抱在怀里,在几个小时里,徒劳地自己的体温来温暖着颜回冰冷的遗体……颜回用自己的生命演绎了儒家的“仁”和“爱”,诠释着“忠”和“孝”。此情此景,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心灵无不为之震撼。颜回的壮举,无时不刻的昭示着们,珍惜知识,崇尚文化。后来,孔子和弟子们,接受鲁公的忏悔,又回到了鲁国。从此孔子与政治隔绝,成了教育家。孔子临终前最后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在不同人的心里必定会有不同的见解。

《孔子》这部片使我受益匪浅,懂得一个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身后的苦处。一个中国人若不懂点孔子,即便不说是不合格的中国人,起码是缺乏教育的中国人。”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14)

后来,孔子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和大夫黎鉏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从这一情节中我感受到孔子不愧为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个非常有思想,有谋略的人,也为他能更进一步的实现自己仁政的梦想而感到高兴。孔子提出“三都”政策,充分体现了他卓越的指挥能力。

但这引发了佞臣谋反,直接导致了季桓子罢黜孔子。孔子从此便开始带着**周游列国。

“子见南子”的情节让我印象颇深。卫国是孔子周游世界的第一站,也是唯一有机会施展个人才华和影响力的外国。而给他这个机会的是南子,没有南子,孔子未必有机会在他国施展自己的学识和抱负。

所以,注重礼仪和道德的孔子,强迫大家去见名声不好的南子。南子的轻 -浮和挑-逗都在孔子的预料之中,可是南子却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 ”这句话完全出乎孔子的意料,南子的深深一拜,恐怕不只是仰慕孔子的学识和人品。

孔子师徒的周游之路异常艰辛。遭人嘲讽,被人误解,居无定所。在这个战乱的年代,孔子和他的团队四处游荡讲学,但经常被驱逐。

后被困于小村庄,绝粮多日,但即使在这种连生命都难保的危难关头之时,孔子依然讲诵《诗》《礼》,孔子**子路很迷惑,于是问孔子说:“君子也有处境艰难得时候吗?”孔子便说: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表现出了孔子对于理想的坚持和身处逆境时的平和心态。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众人接受,甚至处处被人误解、**,孔子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烧,鼓舞着他不断讲学。

就算身处逆境,君子也可安于艰难困苦。

颜回,子路,相继去世,让孔子一夜白了头。孔子依然在漂泊着,直到鲁君请求孔子回国。当问及是如何找到他时,一人说“有人告诉他,东面有个外乡人,其额像尧帝,其肩像子产,神气像大人物,却狼狈像丧家之犬,我一听那说的便肯定是夫子你。

”孔子说确实是丧家之犬。我不知孔子是如何说出这句话,内心活动是什么,我只是感受到了浓浓的悲伤与深深的无奈。

孔子向窗外望去,自言自语地说:鲁春秋。后人因为这本书而理解我,也因为这本书而误解我。

后世之人,一直在学习孔子,但也许正如南子所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

礼仪是个人心理平和、精神净化、身心愉悦和个人修养的保证。当每个人都抱着与人为善的动机为人处事,以文明市民的准则约束自己时,那么,所有的人都会体验到心底坦荡、身心愉悦的心情;礼仪是家庭美满和睦的根基。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的一种社会关系。

家庭礼仪能使夫妻和谐,父子孝顺,家庭幸福;礼仪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社会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不同群体的集合,个体差异是绝对的;礼仪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上谋生、立足的一种手段。

注重礼仪,可以帮助人们实现理想,走向成功,可以促进全体员工团结互助,全身心投入工作,诚实守信,可以增强人们的沟通和竞争力,从而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礼仪是社会文明进步。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明礼仪的宣传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升个人素质。

礼仪是社会交往的润滑剂和粘合剂,是熟人之间的奢侈品,会使不同的群体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和谐相处。

礼仪对当代中国非常重要,正如孔子所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礼治国,才能使国家永远昌盛,百姓安居乐业,实现大同社会。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987171.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2024述职报告图书馆个人推荐九篇
下一篇 : 企业人事述职报告